时间:2023-04-08 11:31:18
导语:在国际风险投资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资本运作方式,不仅对于促进资本市场的活跃有着积极作用,同时,对于我国的本土新兴产业发展亦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对于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简单概括来说就是融资,投资,退出的循环往复。资本运作的目的是为了资本增值,风险投资的真正回报的实现是在退出过程中体现的。所以,退出机制是否完善,决定了风险投资能否成功取得收益。当今世界,无论是风险投资的发源地美国,还是较为发达的欧洲,或者我国港台地区,其退出机制从具体来看也不尽相同,这主要取决于法律法规,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等因素,而中国是在80年代中期才正式开始有了风险投资,目前来看各方面的体制仍不够完善金融论文,市场不够规范,制约了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本文针对的就是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从现状入手,寻找退出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根源,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建议。
一、投资退出机制的意义和作用
?风险投资的本性是追求高回报的,这种回报不可能像传统投资一样主要从投资项目利润中得到,而是依赖于在这种“投入—回收—再投入”的不断循环中实现的自身价值增值。所以,风险投资赖以生存的根本在于资本的高度周期流动,流动性的存在构筑了资本退出的有效渠道,使资本在不断循环中实现增值,吸引社会资本加入风险投资行列。投资家只有明晰的看到资本运动的出口,才会积极的将资金投入风险企业。因此,一个顺畅的退出机制也是扩大风险投资来源的关键,这就从源头上保证了资本循环的良性运作。可以说,退出机制是风险资本循环流动的中心环节。风险投资与一般投资相比风险极高,其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力在于追求高额回报,而且由于风险投资企业本身所固有的高风险,使风险投资项目和非风险投资项目相比更容易胎死腹中。一旦风险投资项目失败,不仅获得资本增值的愿望成为泡影,能否收回本金也将成为很大的问题。风险投资家最不愿看到的就是资金沉淀于项目之中,无法自拔。因此,投资成功的企业需要退出,投资失败的企业更要有通畅的渠道及时退出,如利用公开上市或将股权转让给其他企业、规范的破产清算等,以尽可能将损失减少至最低水平。
二、投资退出机制的方式
1、股份上市
首次公开发行上市(Initial Public Offering,简称IPO)作为国际投资者首选的投资退出方式,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外商同样可以通过股份上市的方式退出在华投资,而且已为一些投资者所采用。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实践,就股份上市的退出机制而言可以采用境外控股公司上市、申请境外上市和申请国内上市三种途径。
2、股权转让
股东对所持有的公司股权的转让权是公司法中的一项基本法律制度。在中国现行的外商投资法律制度下,境外投资者可以通过向所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其他股东或第三方转让所持有的股权而退出原有的投资。根据进行股权交易的主体不同,通过股权转让的退出机制包括离岸股权交易和国内股权交易两种情况。
3、其他退出机制
除了上述的退出机制之外,还有一些退出机制经常为一些境外投资者,特别是一些创业投资者(即风险基金,Venture Capital)在决定投资的同时作为退出机制条款列入投资协议论文格式。这些退出机制主要有管理层收购(MBO)、股权回购和公司清算等。
三、我国投资退出机制的不足
?根据资料显示金融论文,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中,上市所占比例为15%,相比较美国近几年的发展趋势显得偏高,但是上市退出比例高并不是因为资本市场的活跃或者牛市所致,主要原因正是国内市场的不发达导致境外上市所占比例过高,其相当境内的1/2,这使得中国国内一些优秀的企业自愿长期游离在外,不利于本国风险投资的长期发展。兼并收购所占比重在所有退出方式中相对最高,截至2003年的累计数为37.4%,而03年新增退出中,收购的比例达到了40.4%,可见采取收购方式退出的项目比例正逐年增多。但是与美国相比较,相差了1倍,这其中的大部分是境内非上市或自然人收购,主要原因是法人股交易受限,并购通过现金方式而非股权置换,这就增大了交易难度。退出方式的单一也就使得回购和管理层收购的比例相比国际偏高。
三、建立和完善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体系的核心机制,是指风险投资机构在其所投资的风险企业相对成熟之后,将所投资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这涉及退出方式和退出场所两方面问题。借鉴国外风险资本实现退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可设计风险投资的退出途径,分步建设我国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发展战略,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有效的、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1、设立适合创业企业特点的二板市场。在证券交易流通市场中,区别于主板市场,专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服务而设立的面向公众股东的资本市场称为二板市场或创业板市场。二板市场是一国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主板市场的根本差异在于不同的上市标准和上市对象,其主要功能在于专门为具有成长性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开辟融资渠道和为风险投资提供退出渠道。因此,二板市场不仅为高新企业开辟了一条资本融通的入口,而且为风险资本退出创业企业提供了顺畅的“出口”,以实现风险资本的增值和循环。 2、调整政策,建立和完善场外交易市场。前面提到,兼并收购和管理层回购也是风险资本退出的重要渠道,而大宗股权的转让依赖于一个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但是,目前在我国从产权交易市场中退出风险资本且增值金融论文,或由其它企业并购创业企业是相当困难的。其原因在于:一是我国产权交易成本过高,目前在产权交易市场进行产权交易的成本远远高于股票市场的交易成本。过高的税和费,使风险资本在投资不理想或失败后退出较为困难,退出成本高,加大了投资的风险。二是尽管产权交易形式开始趋于多样化,但是非证券化的实物型产权交易仍占主导地位,产权市场允许进行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的城市和地区并不多。三是产权交易的监管滞后,阻碍着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的形成,使得跨行业跨地区的产权交易困难重重。因而,在一定范围内设立风险投资项目和风险投资企业的柜台交易并调整政策,降低相关税费,将有助于风险资本的顺利退出,进而推动风险投资事业的发展。 总之,解决风险投资退出机制问题,必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以解决。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我国应尽快建立创业板市场和柜台交易市场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开辟退出渠道,为风险资本的退出搭建平台,使之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成思危,《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的风险投资事业》,《治理世界》1999年第1期
2.成思危约翰沃尔等,《风险投资在中国》,民族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
3.刘曼红,《风险投资:创新与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4.刘少波,《风险投资——风靡全球的新兴投资方式》,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5.盛立军,《风险投资:操作、机制与策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0年6月第一版6.张景安等,《风险投资与二板市场》,《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资》,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5月第一版7.许小松,《风险投资市场理论与实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8.姜瑶英,《美国的创业金融体系》,国研网2000.11.22
【关键词】风险投资概念;湖北风险投资现状;存在的问题;发展建议
一、风险投资概念
风险投资又称VC,在中国别名创业投资。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资本。
二、湖北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湖北省创业投资真正始于2000年,但受制于国家大环境以本地经济实力,创业投资于2007年开始因创业板推出才重新活跃起来。2007年10月举行的“武汉•中国金融博览会”上,深创投等多家来自深圳、上海的投资机构纷纷现身,寻找投资项目。创业板开板后的财富效益,不仅激发了创业者的热情,还激发了创投机构的热情。近年来,少数以政府资金为主导的创投机构,如湖北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武汉开元科技创业投资公司等大型创投企业,因国企改制、股东理念差异等原因纷纷暂停创投业务或者歇业;而一部分较大的民营创投机构,如武汉圣威德投资有限公司、光动力投资有限公司等,因项目运作不善或资金实力不足而转向或停业。目前仍然活跃的是以武汉东湖创投、华工创投、武大创投等国资背景创投企业和光谷创投为首的民营创投企业,而一些外地投资机构如深圳创新投、亚洲基金、IDG等纷纷在湖北设立分支机构,并有了实质性的投资项目。2014年中国风险投资业各省统计概况由图1可知,北京投资事件数量最多,达到1272起;上海第二,604起;然后是广东和江苏,湖北78起,排名第七。由图2可知,北京业并购事件数量也是最多,达到352起;广东第二,331起;然后是江苏和上海,湖北73起,排名第九。由图3可知,广东上市事件数量最多,达到276起;江苏第二,260起;然后是北京和上海,湖北74起,排名第七。综合上图和表可知,湖北地区风险行业活动整体上虽活跃,但与东部还是存在较大差距,投资,并购和上市事件还偏少,主要投资方向多集中在先进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少数领域,风险投资业在湖北还有巨大发展潜力。
三、湖北风险投资问题概述
(一)制度因素
1.关于风险投资公司组织形式的限制。《公司法》规定“:本法所2015年第11期下旬刊(总第607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11,2015(CumulativetyNO.607)称公司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法》为合伙企业设计了一套既要承担无限责任,又要双重征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形式,而这种组织形式对风险投资者来说毫无吸引力。目前在国际上已被证明最有效率的风险投资公司的组织形式是有限合伙制。在采取有限合伙制的公司中,少数专业风险投资家作为普通合伙人对内管理公司,对外承担无限责任,既承担高风险又享受高回报;而提供风险资金的投资者作为有限合伙人,对内不参与管理,对外承担有限责任,以稳定的回报保证风险投资基金的来源。另外,《合伙企业法》第九条规定:“合伙人应当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这一限制显然不利于机构充当合伙人。2.关于风险投资公司投资金额的限制。《公司法》第十二条规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所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这一限制显然不利于各种资金采用风险投资形式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3.关于风险投资公司设立条件的限制。《公司法》对股东人数作了如下限制:“有限责任公司由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成立。”对股东人数做了上限不利风险投资公司筹集大量的资金。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虽然在股东人数上尚未规定上限,但是却对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作了如下限制:“以募集设立方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认购的股份不得少于公司股份总数的35%,其余股份应向社会募集。”事实上,在国外发起成立风险投资公司的大多为专业性人才,他们组建风险投资公司主要是提供专业化的管理,而不是风险投资资金的主要提供者。4.关于风险投资基金供给的限制。风险投资运作的条件是充足的资本来源和通畅的投资渠道。风险投资多是以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这就要求风险资本较为雄厚,渠道来源较为多样。在欧美,风险投资基金供给来源不仅包括个人和政府基金,更为重要的是诸如养老基金、保险公司、投资银行等机构投资者。我国的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等也是目前最有实力的机构,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养老基金管理规定》都不允许其参与风险投资活动。《保险法》对保险基金的运用虽然有所放开,但对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投资行业则缺乏合理的规范和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风险资本的有效供给。5.关于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限制。《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按照这条规定,风险投资家无法要求风险企业回购其持有股份。《证券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上市公司收购可以采用要约收购或协议收购的方式。”这条规定是允许风险投资家采用邀约收购方式的退出策略。但现行的《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四十七条和第四十八条同时又规定,收购方在持有目标公司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达到5%时要作出公告,以后每增持股份2%时要作出公告,且自该事实发生日起两日内不得购买该股票,当持股数达到30%时应当发出要约收购。由于初次公告时持股比例偏低,只有5%,致使收购者目的过早暴露;持续购买的比例只有2%,当购买股数达到30%发出要约收购时,收购方要公告13次,这显然是不利于风险投资家采用要约收购的方式从被投资企业退出。
(二)投资回报问题
目前,我省高科技产品市场多为外国产品所占领,又由于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滞后,我省科技创新人员的经济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产业创新动力不足,使得风险资本投资回报率始终难以达到预期水平,投资家不敢过多投入到新兴科技业的种子期和成长期,另外风险投资也有向某些行业过度投资的问题。
(三)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大多数国家有针对性税收优惠,即靠个人所得免税政策来吸引更多的人把资金投向该领域,即使投资失败还有税收减免。而我国现行税法对企业所得税纳税人的判断标准是采用“独立核算”原则。根据《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的规定,在我国境内除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以外的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或组织,都是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对风险投资公司要执行一般实业投资公司的税收规定征一次税,同时对投资人分得的收入又征一次税,这种重复征税显然不利于境内外资金进入我国风险投资业。
(四)人才问题
从事风险投资的人不但要懂金融知识,还要熟悉高科技产业发展方向;而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没有风险投资的专业教育,多数还停留在学术和理论研究上,真正搞风险投资的人都来自政府,大企业或归国天使投资人,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湖北风险投资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五)市场中介建设问题
风险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严重,而所需服务中介机构如行业协会、标准认证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等还有待建设;其次,中介机构人员职业素质亦是难点,许多中介机构人员打着为风险投资者和需求需求者服务之名,行经济诈骗之实。
四、湖北风险投资业发展建议
对高科技行业来说,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的资金投入发达国家为1:10:1,而我国为1:0.5:10;产业化阶段的资金短缺制约了新兴科技企业的成长壮大,虽然近年来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案例不断增多,但由于我国《公司法》中各种条款的限制,虽然国家推出了创业板,但绝大多数企业仍需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获得资金,而企业为获得更多资金,总是存在隐瞒真实信息的倾向;因此风险投资虽然起到资金放大器,产业孵化器与风险调节器作用,但如果缺乏相关的法律与市场约束机制,两者可能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风险投资由于自身特性对弥补传统金融业的不足,加速湖北高科技行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湖北还处在工业化阶段,湖北不能简单的奉行“拿来主义”,模仿硅谷,而是要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风险投资部门。具体建议如下:
(一)制度建设
在完善《公司法》与《证券法》的同时,应积极修订《风险投资法》,为风险投资活动纳入法律保护与约束下,为风险投资的投资方与接收方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以美国为例,美国人为鼓励风险投资家的前期冒险行为,设计了一系列风险投资合同条款,如股权比例和性质条款、保护性条款、回赎权条款和领售权条款;为防范后期公司治理者的道德风险,推出了任命条款和声誉机制支;风险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以分配董事席位为目的的表决权拘束协议应属有效,强制履行应是主要救济方法。
(二)完善内部监管
在缺乏官方机构的大环境下,风险投资行业内部应制定本行业的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竞争机制和企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首先,风险投资业自身应理顺本行业进入和退出渠道,界定自己的业务范围,确立本行业的道德准则;其次,加强自身风险控制;最后,设立一个强力第三方仲裁机构,其主要职能应包括:专门研究风险投资成本问题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为市场提供制度规范和实时准确的信息;为风险投资合同提供公证和咨询服务;为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的利益纠纷提供解决方案和仲裁。
(三)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历史经验表明,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政府的扶持,风险投资业作为一种新兴金融产业,由于其自身的高风险收益性和特殊投资领域,国家应降低甚至减免该行业税负,还应为风险投资公司的资产证券化活动放宽政策,使风险投资公司可以向社会大众进行融资,一方面保证风险投资公司低成本经营;另一方面,能使我国广大国民分享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效益,真正做到创新为民,利益共享。2015年第11期下旬刊(总第607期)TimesFinanceNO.11,2015(CumulativetyNO.607)
(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企业家冒险精神
由于历史文化原因,我国社会目前人与人之间信任度还不高,而我国征信事业又刚刚起步,在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都有待强化的背景下,既要激励风险投资者热情又要防范和控制风险,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不可或缺;另外培育冒险精神勇于创新及奖惩分明的现代商业文化同样不可或缺。
(五)加快高校风险投资人才培养
任何行业都需要年轻人的参与才能生机勃勃,风险投资公司应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将风险投资作为一种专业纳入高校的课程设计,使更多有志青年能在风险投资业从业,同时,完善各项人才考核制度,建设人才信息网络。
参考文献
[1]胡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点[J].经济研究,2014,(1):1-3.
[2]张新雄.湖北“风投”渐行渐近创司已达50余家[N].荆楚网-楚天金报,2009-11-23,(2):16-32.
[3]谢兴盛.我国风险投资监管的法律制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黄继.我国风险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5]逯忆,王楷楠.谈我国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J].经济研究,2005,(11):101-104.
[6]吴唐青.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中的环境障碍[J].经济研究,2003,(9):151-156.
论文摘要:近年来,西部中小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成为西部 经济 中的重要力量。但融资的问题严重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分析了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并提出西部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创新的构想。
机制设计理论由赫维茨开创并由马斯金、罗杰•b•迈尔森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能区分 市场 的有效性,确定有效的贸易机制和规则体系。西部中小企业较东部企业存在资产负债率高、信用贷款少、担保的信用体系不健全、投资 环境 不够开放、信息较闭塞、观念较封闭等问题,其较落后的融资机制使西部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资金短缺瓶颈。要实现西部地区长期和谐发展,在国家投资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下,研究西部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约束与机制创新就显得更为重要。
西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融资途径和融资方式单一。重庆87%以上的中小企业对资本市场缺乏足够了解,对信托、租赁、私募等多种融资方式更谈不上熟悉;其次是融资政策存在规模歧视。西部新增贷款的主要流向是 上市公司 和大企业、大行业以及大型重点建设项目,私营企业得到的贷款最少。再次是融资效果有限,由于受到信息流通不畅、信息搜集 成本 较高等 地理 位置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西部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仅有很少的企业与 银行 关系良好。究其原因,从内部来看:这里既有西部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如规模较小、变化大、风险高、自我约束能力弱等,又有人才的缺乏、信息不畅、设施差、辐射功能弱、 交通 不便、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市场功能相对落后等原因;从外部来看:“规模歧视”、“信贷缺口”仍存在,加之西部中介机构缺乏、担保方式单一,风险资本有限,严重限制了西部中小企业融资。
西部中小企业融资机制创新思路
(一)融资方式和渠道创新
创业板市场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2007年,《创业板发行上市 管理 办法》(草案)终获国务院批准。西部应加快培育地区特色产业,构建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规模以上成长型中小企业,推出“创业板训练营”等。同时,由于从整体上看西部中小企业规模偏小、科技创新有限等问题,因此加快西部企业并购融资、夹层融资、抱团融资、专利质押贷款融资就显得特别重要,如并购融资的传统方式包括内部留存、银行贷款、增发新股等,创新方式包括卖方融资、杠杆收购融资、过桥融资、租赁融资、 保险 公司贷款融资、信托融资等。笔者认为应结合西部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创新方式,构建西部融资方式服务平台。又如夹层融资是一种介于优先 债务 和股本之间的融资方式,其期内可预测、协议风险低的特点很适合西部的现有市场情况。
(二)风险 投资 机制创新
加快西部产业发展急需进行风险投资的 融资 、退出和保障机制创新,可以适时放开 银行 、 保险 、养老金等机构投资参与风险投资的限制,使其成为风险资本 市场 的主体。同时还应积极鼓励和引导 上市公司 、企业集团参与风险投资。西部的风险投资发展与发达地区在内部机制上还存在一定差距,要扭转这一局势应首先解决目前制约西部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种种障碍,用好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各种优惠政策,通过 “政府资金先投资-民间资本进入-民间资本成为主体-政府资金减退”的政府牵引机制,对风险资本的收入和资本收益给予减免税优惠,促进风险资本的有效循环。
(三)银企、政企服务体系机制创新
国际国内经验证明,要使资本市场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市场就必须是多层次的,首先应是构建一体化的融资平台,以省级平台、产业基地平台和市县平台、乡镇平台这四类平台作为西部中小企业融资主体。强化中小企业治理结构、使其成为西部培育核心 经济 板块和区域增长极的战略平台。其次是建立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信用、资本市场、信用担保、 金融 服务体系。针对西部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西部中小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建设,营造信用 环境 ,组建西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相应的政府金融支持机构如政策性银行、区域性股份制中小银行、合作性 金融机构 ,加大对 农村 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力度,通过 税收 支持、扩大利率浮动幅度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鼓励各类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并实行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实行比例控制。最后是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的政府 管理 体系,尽快改变目前政出多门、管理分散、职责不清的情况。
参考文献:
“博士学位不要了,我要回国创业”
1977年出生于武汉的刘斌,1995年高中毕业后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00年本科毕业后又被保送进入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攻读硕士研究生。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期间。共在国内外专业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29篇,有些论文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研究生毕业后,刘斌给美国马塞诸塞大学校长写了一封信,申请到该校攻读博士学位,信后附上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马塞诸塞大学校长接到信后当即拍板招收刘斌前往读博士学位,并提供每年3.52万美元的奖学金。而且可以提供5年。如此丰厚的奖学金是很少见的,不仅可以解决刘斌在美国读书期间的生活、学习所需,而且还可以生活得相当不错。但是,刘斌读了半年之后,毅然决定:“奖学金不要了,博士学位不要了,我要回国创业。”
做出这样的决定是很难的,更是不容易理解的。美国的导师不理解,家中的父母更是坚决反对,但是,为了事业,刘斌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奖学金和学位,回国准备创业了。
刘斌想回国创业,并非一时冲动,创业的想法由来已久。
刘斌本科时就开始研究信息检索技术,硕士研究生期间也还是这个领域。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搜索领域里的一个老兵。而且,刘斌自主创业的念头由来已久,可以说,早在中学时代就已经萌发。高中临近毕业时,刘斌把高中的课本和笔记搬出来,在一个批发市场摆了个摊。结果,几天后,他的书和笔记全部卖了出去,而且“售价高于书的原价”。当然,这是有前提的。刘斌中学学习成绩突出。并被保送进入人人羡慕的清华大学,他的笔记对其他学生也就有了参考价值。
大学本科毕业后,刘斌得到了100万元来自新加坡的风险投资,从而注册了一家信息技术公司,但是,经过将近一年之后,钱基本花光了,企业清算关门。当时,刘斌感觉自己不适合当老板,因为不善于和人沟通。“但是。这个结论下得有点早。”想再回过头来,事情看得也许更清楚了。他说:“当时自己欠缺太多,但是自己却不知道欠缺,更不知道在哪个方面欠缺。那是在整体上欠缺。现在虽然也有欠缺。但是自己知道在哪些方面欠缺,所以就可以有目的地去弥补。”因为这次创业的失败,刘斌决心专心学习,于是到中科院计算机研究所去读硕士,当然仍然专注于信息检索领域。硕士毕业后,为了进一步深造,他又选择到世界上信息检索领域最著名的学府、美国马塞诸塞大学去攻读博士学位。这一行动再一次反映出刘斌独特的行事风格,他没有走一般留学生出国留学的路子,而是直接写信给马塞诸塞大学校长,而这封信,他起草了9个月,修改了40余次,“一个多余的词都没有,当新东方的范文都绰绰有余”。结果他顺利如愿,获得高额奖学金并师从美国国家智能信息检索研究中心主任、世界信息检索联合会主席Bruce Croft教授。
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刘斌发现美国有一个公司正在做手机搜索技术开发,而这种技术基本上就是他2002年在全球比赛获第一名的信息过滤技术。当时刘斌颇为震惊:当时国内传统互联网搜索已经发展得炙手可热,但手机搜索基本上还是空白,即使在国际上,也还处于摸索和发展中。这样一个绝佳的创业良机岂可轻易放过?而要创业,最好的地点就是中国,因为中国有最大的客户群体。拥有中国市场,就可以雄视全球市场。他决定回国。
创业初期举步维艰遇贵人
刘斌的创业之路可谓一路波折,但是凭着坚韧的意志和闯劲,他一路逢凶化吉,终于走向顺境。
创业需要资本。而刘斌没有钱。回国后的刘斌先后进入搜狐、中搜等企业打工,一方面是为了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累一点资金。一年以后,刘斌终于筹集了20万元,成立了易查在线公司。为了享受留学人员创业的优惠政策,节省一些房租,刘斌先后找到了清华留创园等,但是按照有关规定。出国至少一年以上才算留学人员,刘斌不符合条件。经过几次碰壁之后,刘斌找到了北邮留创园副主任张琦,张琦对刘斌的项目、技术非常看好。对他的创业激情和执着也非常感动,于是北邮留创园破格收留了刘斌,并给予全部的优惠政策。
为了节约成本,易查当时买的电脑是1500元一台的低配置,显示器和桌椅是从北邮的仓库里“淘”来的,显示器是淘汰的。账面价值100元,卖给刘斌也就100元一台;办公桌椅8套,一共300元。但是,即便如此节约。几个月之后他的资金还是全部用光了。
见到儿子创业决心如此之大,刘斌的父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20万元卖掉自己在武汉市的住房,其中10万元资助儿子的事业。另外10万元用于自己的开销。老两口一商量,也别在武汉住了,一起到北京租房子住吧,还能照顾到儿子的日常起居,免去儿子的后顾之忧。
然而不久之后,他又一次遇到资金困难。这一次他找到了北邮留创园副主任张琦,张琦非常理解和支持,随即将此情况反映给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夏颖奇,夏颖奇决定见一见刘斌。夏颖奇在留学人员工作方面是专家,他验看了刘斌留学经历的有关证明,认为都是真实的:让刘斌演示了手机搜索的应用,感到特别有价值;又让刘斌将过去的论文送过去审阅,也都没问题。于是,2004年12月,中关村管委会有关领导和专家召开的留学生创业资金无偿资助评审会上,夏颖奇副主任极力推荐刘斌,并说服在场所有评委,全票通过了给予刘斌最高额度10万元留学生创业资金。
事后,夏颖奇曾动情地说:“刘斌为了创业,那么高的奖学金不要了,博士学位不要了,而且,父母连房子都卖了,资助他10万元来创业,这在中关村是第一个,在中国也是第一个。他的创业精神很感人,甚至是可歌可泣的。”“我很庆幸,我们没有被条条框框所束缚,没有放弃刘斌,没有放弃一个大有潜力的好项目,也没有放弃一个大有潜力的行业。”而刘斌则满怀感激地说:“当时易查账面上只有一万元钱了,眼看工资都开不出了。是中关村这10万元留学生创业资金挽救了易查。如果没有这10万元,易查可能坚持不到风险投资的介入就已经夭折了。”
资金断档 再经困难
2005年7月,易查再次面临资金断档。于是刘斌不断地
找风投谈判,谈得很辛苦。一天,刘斌正在发高烧,大脑昏昏沉沉,连走路都东倒西歪了,突然接到一个投资人的电话,想和他谈谈投资的事情。刘斌强忍着起床,父母不忍心地劝说:“能不能跟他们说说你在生病,改天再谈?”刘斌照照镜子,幽默地说:“我平时脸色看起来有些苍白,现在发烧。正好脸色红润,气色好,谈判一定能成功!”就这样,刘斌连续两次拖着病体去商谈,终于赢得了10万美元的投资。
但是,企业的研发和快速发展需要太多资金。为了帮助易查尽快融资,中关村和北邮都默默地支持着他。在北邮留创园举办的一次留学人员精品项目推介会上,当着在座的许多风险投资人,夏颖奇作为主持人专门介绍了易查,并请刘斌第一个进行项目介绍。刘斌的项目介绍结束后,马上有人约刘斌出去谈。事后,夏颖奇介绍,当时刘斌给夏颖奇发了个短信,说出去一会就回来,结果一去不复返。原来是有风投商怕他这个项目被别人抢走。把他带走深谈去了。2005年10月,易查在线顺利拿到了上海留学生基金的1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此后,刘斌的事业步入相对顺利时期,易查成为国际投资者关注的对象。
“和VC谈判并不难”
刘斌介绍,找风险投资谈判,已经成为他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易查成立三年来。他谈了80多家风投,目前来说是有很大成绩,但是一开始。他是“挨了很多骂”,受了很多委屈。但是,他坚持过来了,正是这种坚韧,才使易查跨过荆棘,走向坦途。
刘斌目前正在和一些VC谈判,进行新一轮融资,目标是再融资6000万到8000万美元。这是一个宏大的计划,如果这一次融资成功,那么易查的融资额度就达到1亿美元以上。除非上市公司,到目前为止还没听说哪家高科技公司在创办3年左右达到这么高的融资额度。他说,融资6000万到8000万美元是个比较高的目标,只有把目标定得高一点,才能对自己产生压力,才能高质量地完成目标。不过,他不认为自己的提法是空话、大话,因为到目前为止,他提出的指标全都变成了现实。
刘斌说,他目前的感觉是,融资、找风险投资,其实并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这里有几个因素,首先是你的项目前景如何。其次是你能在这个行业做到什么程度。另外,就是你如何跟VC谈的问题,这一点也很重要。很多留学生具有很深的技术背景,是行业里资深的技术专家,企业项目也都不错。但是却很难融到资金。为什么?因为技术专家开口闭口总是热衷于谈技术,而VC对谈技术没有兴趣,所以谈不成。于是有些人就说VC不懂。“其实VC没有不懂的,都是你自己不懂。”刘斌说。
“在技术方面我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和VC绝口不谈技术。”刘斌说。他在技术方面的造诣从他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时期的论文就可见一斑。当时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发表的29篇论文都是搜索和信息检索方面的。其中,在IEEE和IEIP两个世界顶级专业协会召开学术年会时,刘斌用流利的英语在会议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来自世界各国的lT信息检索专家都报以热烈掌声,会后当大家得知刘斌不过是中国一名大学本科生时,更是表现出惊讶和赞美的表情,刘斌的论文被IEEE收录两篇,被IEIP收录两篇。也难怪众多专家会如此惊讶,要知道,清华大学评副教授职称时,在论文方面有这样的两篇就够资格了,而刘斌这么一个本科生,被国际顶尖的专业协会收录了4篇论文!他所发表的论文数量之多。级别之高,在本科生中是绝无仅有的。
凭借这些成绩,没有VC会怀疑他的技术背景。那么,和VC不谈技术,又该谈些什么呢?刘斌说,我主要和VC谈行业的发展前景,谈如何推动行业的发展,如何联合有益的力量,发展壮大自己,进而阻止竞争对手的发展;谈如何在行业内落子布局、排兵布阵、攻城略地,从战略的层面对整个行业做出相应的规划,让自己的企业在这个规划中居于主导地位,甚至让竞争对手也必须在自己的战略规划中求生存;有时甚至要对相关行业做出相应的研究,做出整体的战略规划,为本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这些东西都跟技术没有多少关系,是技术专家所考虑不到的,而VC却特别看重这些,甚至是以这些东西为出发点考虑是否投资。
刘斌说,根据他的经验,VC投资投的是人,是行业,是战略,而不是技术。因此,和VC谈技术是很难达到目的的。据透露,刘斌目前正在和一些VC谈判,进展很不错,另外还在和一些相关行业谈合作,以期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占领行业决胜的制高点。
风雨之后见彩虹
【关键词】股权投资基金;立法
一、股权投资基金的定义
股权投资基金,国外通常称为风险投资基金(Venture Capital)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rivate Equity),是指向具有高增长潜力的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或准股权投资,并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以期所投资企业发育成熟后通过股权转让实现资本增值的一种投资基金。
二、股权投资基金立法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股权投资基金的立法也亟待完善。自《证券投资基金法》颁布以来,有关股权投资基金的立法却迟迟没有出台。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个总体目标的大背景下,加快建设股权投资基金的立法工作变得日趋重要。本文从一个金融从业者的角度分享对股权投资基金立法的几点看法,希望能为股权投资基金的法律制度以及相应监管法规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外汇及投资收益汇出的监管
目前国内主要的股权投资基金的资金募集、设立以及退出机制的实施都发生在境外,即在国内开展业务的外国创业投资企业,基本上采取在境外注册,在境内设立办事处的方式。些创业投资企业并不直接将资金投入所投资企业,而是先投资在境外设立的壳公司,再由后者以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投资到国内所投资企业。这也就是一般所谓的“两头在外”,即创投资金来自于国外,退出机制也在国外。外国创业投资者来华投资采取这种在境外设立的特殊目的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参与国内项目投资,主要投资在有发展前途的高科技项目,扶植该项目在境外上市,然后择机退出,这种创业资本的流动主要发生在境外。
根据外资风险投资基金“两头在外”的特点,以及近几年人民币升值预期和利率差的双重因素影响,大部分外资风险投资基金愿意在国内设立人民币基金,即外资风险投资基金通过中国境内居民的参与,设立一系列其境外离岸公司的境内外商投资子公司,作为其在境内投资的操作机构。通过这种模式,外资风险投资基金与其在境内的合作伙伴使得整个资本运作发生在境外,并且还扩大了资金的渠道,简化了公司治理机构以及有利于退出机制的实行。然而,这种模式可能造成与境内外商投资企业相关的境外资产或股权出售时逃避了境内外汇和税收的监管。因此对外资风险投资基金进行适度的外汇监管是非常必要的,在引入外资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时这一点同样重要。
(二)股权投资基金投资条款的监管
鉴于国外成熟的法律制度,国内股权投资基金的大部分投资条款都直接翻译自国外。由于法律环境的不同,众多国外风险投资基金所常用的投资条款却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制下无法找到相同或相似的规定,从而使得一些项目无法获得主管部门的审批通过。
比如,对赌条款(又称“估值调整机制”,Valuation Adjustment Mechanism)作为国外风险投资基金常用的条款之一,其定义是指投资者与被投资者在达成投资协议时,对于未来不确定的情况进行一种约定。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一方可以行使一种权利;如果约定的条件不出现,另一方则行使一种权利。这一条款被视为是一种估值调整机制,由于投资者出于投资目的或商业安排上的考虑,对于被投资者的投资往往不是一次性的,因此投资双方可能会在投资条款中约定下一次投资的条件和规模。相应地作为对价,被投资者应当尽可能实现在投资条款中所约定的再投资条件,包括被投资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净利润必须达到投资条款中的约定;若不能实现,则被投资者还应通过以事先约定的价格转让股权等方式补偿投资者。从文字表述上来看,这类条款好比是投资双方的对赌。
对赌协议在商业安排上看似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在相关法律交易文件报送有关部门审批时却会遇到障碍。对赌协议中约定的“以象征性对价转让股权”的这一做法极易被主管部门理解为以不合理的价格转让资产。如前文所述,对赌协议本身是作为一种估值调整机制发挥着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避免由于投资者在投资初期对于被投资企业的估值误差以及被投资企业未来可能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影响而造成损失。因此,在实施对赌协议的过程中,尤其是被投资者未能达到约定的对赌条件的情况下,投资者必然会启动保护机制来保护其利益免受更大的损失,即通常包括以一个事先约定的较低价格获得更多的控股权。虽然从表面上看是投资者因被投资者未能完成对赌条件而获得了更多的利益,然而实际上投资者却由于被投资者未能完成对赌条件这一事实所形成的企业价值与其投资之初对企业进行的估值之间的差距而受到损失。所以,在启动估值调整机制时投资者更多地是对已发生的损失进行补偿,因此这种补偿只能以事先约定的较低价格进行。由此可见,如何与国外常用的投资条款相协调是制定股权投资基金相关法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三)外资设立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的监管
由于外资股权投资机构“两头在外”规避外汇税务监管和通过设立复杂的投资条款来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化等特点,对外资参股设立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的监管应当采取审慎的态度。从现有公开的信息来看,外资参股设立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将参照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模式,通过设立类似的QFLP(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制度,由外管局批准额度,允许外资股权投资机构(大多为有限合伙人)投资人民币基金。”
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对于募集的资金、投资收益的收回都是以人民币作为计价和结算的标准货币,避免了外资股权投资基金在汇出投资收益时在外汇管制、税收征管方面所遇到的常见问题。因为大多数私募基金总部设于香港,基金收益回馈给管理团队、资金汇回香港,却可能遇到换汇、征税、法规等错综复杂问题。虽然大陆与香港地区在CEPA协议中已签订有关避免双重征税的内容,但修订后的《企业所得税法》收紧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私募基金在汇出投资收益仍将面临税收征管和外汇监管方面的复杂问题。
三、结语
股权投资基金业已成为我国金融市场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为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金融法律体制,并结合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总体目标,制定股权投资基金的相关立法已经迫在眉睫。监管当局在制定股权投资基金立法和相关监管制度时应正视我国股权投资基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法律和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庄谦信.中国大陆外商投资企业之法律环境[D].国立交通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硕士论文.
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总体上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周志》中的"哈尔滨工业
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设计(论文)要求",但在写作目的,选题等方面,应符合以下要求
:
〖BT1〗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
1.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能力,探讨会计,财务管理前沿理论问题;
2.运用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并
解决财务,会计实务中存在的问题;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BT1〗二,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
1.论文选题应尽量理论结合实际,达到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会计实践中的问题;
2.应注意选题的创新性,题目应尽量避免与往届重复;
3.选题的难易程度,工作量应适当,避免过于简单,达不到本科毕业论文要求的工作量;
也尽量避免难度过大,影响完成质量;更应避免选题面过宽,过大,无法纵深探讨.
以下论文写作方向和题目,可供大家在选题时参考:
1.标准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2.目标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3.责任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4.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
5.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建立
6.企业责任成本管理问题研究
7.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9.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问题的实证研究
10.激励股票期权理论及应用研究
11.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行为与动机
12.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13.企业重组的会计问题研究
14.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管理
15.企业兼并中的财务分析与财务决策
16.企业财务控制机制研究
17.企业激励机制的建立
18.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方法研究
19.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资本结构理论与应用研究
2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
22.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
23.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4.分权式财务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应用
25.会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26.企业财务网络化管理研究
27.企业成本核算系统设计
28.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设计
29.会计会计报表系统设计
30.计算机会计学中总账的设计分析
3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32.独立审计质量控制
33.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
34.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5.独立审计风险的实证分析
36.审计风险及防范的实证研究
37.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审计模式研究
38.电子商务下的审计风险及控制
39.人力资源会计研究
40.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41.债转股问题及对策研究
42.风险投资问题研究
43.商业银行贷款资产管理
44.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
45.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
46.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探讨
47.企业对外投资财务控制研究
48.企业生产环节财务控制研究
关键词:金融创新 经济增长 效应研究 金融衍生工具
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超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集中显现,“过度金融市场化”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引起广泛关注,如何吸取金融危机的教训,适度金融创新对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意义重大。本文结合现有文献,通过数据图表和IS-LM模型,从分析风险投资对高科技创业的影响入手,对金融创新方式与经济增长效应程度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研究。
文献综述
金融创新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认识。大卫・里维(David・lierreyn)认为金融创新是指衍生金融工具的运用、新的金融市场及提供金融服务方式的发展。这个定义包括了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即金融工具创新、市场创新和服务创新。而美国金融学家默顿・米勒(2000)认为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建立起“新的生产函数”,“是各种金融要素的新的组合”,包括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方式、新的金融市场、新的支付手段以及新的金融组织形式与管理方法等。金融创新能显著推进金融发展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创新的经济增长效应实际上是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具体体现。因为许多金融创新措施实施后往往会引致金融增长和金融结构变化,即带来金融发展的正面效应。
目前有形成相反的两类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金融创新增强了金融发展的动力,并最终为经济带来更高的长期增长(Bandieraetal.,2000;Andersen and Tarp,2003;Bekaertetal.,2005;Ghosh,2006);第二类观点认为,金融创新导致了过度的风险介入,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性,从而导致更加频繁的金融危机(Demirguc-Kunt and Detragiache,1998;Kaminsky and Reinhart,1999)。
近年研究金融创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Jose DeGregorio、Pabl Guidotti(2005)发表于《世界发展》杂志上的论文《金融发展和经济成长》,对经济的长期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长期增长成正相关,而且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投资效率的提高,而不是通过投资数量的增加。Cesar Calderon和Lin Liu(2003)发表于《发展经济学》杂志的论文《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中,考察了109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并且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在金融深化方面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显著。Yousif halifa和Al-Yousif(2002)在《金融经济评论》上发表的论文《金融发展和经济成长》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例证,结果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很强的双向因果关系。与此相关的文献较为重要的是Allen和Qian(2005)在公司层面上的研究,他们发现中国的法律、金融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有效的替代性治理机制和融资机制促进了微观主体的发展,进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目前国内外实证研究成果较少,尤其是针对我国有影响力的研究仍较少见,原因是金融创新种类繁多且不断变化,造成在实践上统计资料相当缺乏,在理论上对金融创新的量化研究相当困难。
金融创新主要方式的变化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成果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率,使得金融创新在世界范围内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从根本上改变了金融机构的服务生产和提供方式,促进了金融业运行模式的创新,这其中包括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服务技术的创新、组织形式的创新、竞争模式的创新等。
(一)金融工具的创新
科技进步使得交易成本不断降低,极大地促进了创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降低交易成本既是金融创新产生的动机,也是金融创新的结果。比如:风险投资促进了新经济和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期货的出现改善了风险承担的能力,金融活动的参与者可以通过转移、分散的方式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如果没有转移价格风险的金融工具,那么企业的融资和对外贸易都将面临很大的风险和不利影响;金融资产证券化也是现代信息技术和交易技术发展的结果,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出售贷款将风险转移出去,这一创新降低了投资者因信息不对称的风险,也便利了市场各方对风险的转移。
(二)金融服务技术的创新
由于经济活动日益频繁,账务往来与日俱增,传统的手工处理手段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科技进步给金融业的服务技术手段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金融从业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脱了出来,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例如:SWIFT“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使银行的结算提供了安全、可靠、快捷、标准化、自动化的通讯业务,从而提高了银行的结算速度。金融业已经实现了电子化。网络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金融业的科技水平,使金融业进入了网络化时代。
(三)金融业组织形式的创新
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得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不再适应全球金融网络时代的要求,实现电子化、网络化后,金融机构便可将分布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联结为一个整体,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大大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同时金融企业的组织形式趋向虚拟化、智能化,现代金融企业不再需要在地理上继续延伸,而只需连入互联网的终端即可把它的业务伸向世界各地,电子商务使21世纪的金融业由地理概念的有形化、多中心走向无形化和无中心,金融业的组织形式被彻底改变。
(四)竞争模式创新
科技进步使金融业的竞争范围不再限于传统的同业竞争、国内竞争,而且扩大到金融业与非金融业、国内与国外等多种形式的竞争。金融市场竞争加剧,金融机构业务向多元化和功能复合化方向发展,向传统业务以外的领域渗透,金融业与其他行业的界限进一步模糊,金融机构可能是贷款资金的发放者,又可能提供债券承销、收购兼并、保险产品等服务,这种竞争促进了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下的增长模式
金融创新之一的风险投资被人们称之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美国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90年代连续107个月保持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实际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既高于欧盟(1.7%)和日本(1.3%),也高于世界平均增长率(2.3%),完成了其产业科技化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通货膨胀率(3%以下)和低失业率(4%-4.5%)时代,其中因素固然很多,但有一个重要推动力,那就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就是新经济,没有风险投资就没有新经济。
在美国,90%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按照风险资本模式发展起来,二战以后95%的科技发展与创新来自风险企业,这些企业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在欧洲,以接受调查的投资风险企业的相关数据与欧洲500强公司相比较,1991年到1995年间,欧洲的这些风险企业的销售年增长率达35%,一般为欧洲500强企业的两倍;风险企业年就业增长率高达15%,而500强公司只有2%。以上数据表明,很大一部分科技创新从传统企业转移到风险投资创立的企业中。风险投资通过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推动一国经济发展得到广泛证实。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尤其是中小板和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大量引进风险投资推动了高科技创业的进一步发展,创业板市场逐步成为风险投资的主渠道(见表1)。
风险投资支持的中国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数量明显超过海外市场。受益于创业板的开板,境内共有47家风险企业上市,较海外市场多出28家。这些高科技企业的上市,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重大作用。
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通过金融创新的多种方式的变化和上市公司风险投资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产生很大的影响,明确二者之间是否相关、如何相关,相关程度,对理解我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金融创新的大量涌现,对整个金融业乃至整个经济运行机制和运行方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金融创新的效应是利弊共存的,按照金融创新所影响的经济指标来看,金融创新的经济效应总体上可分为微观经济效应与宏观经济效应两类。
(一)金融创新的微观效应
金融创新的微观效应主要是针对金融创新对微观金融主体的影响而言的。在微观层面上,金融工具的创新增加了投资人、发行人在金融市场中工具的选择范围,扩大了初级证券市场的投资,降低交易成本和改善风险分配等。
金融创新拓展了金融机构经营空间。面对不断出现的新的金融需求,金融创新促进了新型金融机构的产生,使非银行金融机构得以快速发展;同时,面对竞争的日益激烈,技术进步的不断推动,打破了金融机构分割的局面,促使金融机构进行混合经营,呈现同质化趋势,促使金融资源有效分配;此外,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使金融机构的业务呈现多元化,增强了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拓展了经营空间。
金融创新分散转移投资风险,增强投资者抗风险能力。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使金融机构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功能更强大、品种更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这不仅扩大了投资者选择的空间,还使投资者实现多样化的投资组合变得更加容易,便利投资者分散和转移投资风险;金融创新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金融工具的交易,促使了更多的人参与投资。同时,伴随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使得资金的转移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金融创新可能增加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金融创新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促使他们进行创新。例如,产生更多的金融衍生工具,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具有杠杆,对市场价格、利率都有影响,虽然他们为单个投资者分散和转移了风险,但是这无疑扩大了交易规模,导致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可能会增大。
(二)金融创新的宏观效应
以IS-LM模型来分析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见图1)。例如,期货和期权市场的建立,有助于价格波动的减缓和风险的降低,促进企业的投资。企业投资的增加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由IS移至IS`,这将导致均衡利率的上升和均衡产出的增加,利率由i0增加到i`,产出由y0增加到Y`;同时,各种金融资产的替代性会增加,导致货币需求对债券收益率的变动更加敏感,LM曲线趋于平缓,呈LM`状。显然,这些将导致产出的增加和利率的降低。在新的均衡点E``处,产出为y``,利率为i``。虽然由于货币需求利率弹性的增大,货币政策的效应减弱,但是财政政策的效应会有所增强。
金融创新改变了投资者对于利率变动的反应方式。无论通过何种渠道,利率上升会导致实际投资下降的趋向不会变。但是有没有金融创新,结果是有差别的金融创新使投资者获得资金的渠道增加了(可以运用衍生工具筹集资金),为投资者增加了资金的可获得性。因此,同样在利率上升的情况下,因为金融创新的影响,实际投资的下降可能就没有那么多。因而实际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而减弱。可见,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较强,金融创新的丰富应该使经济运行更加有效。
我国金融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金融创新通过拓宽金融功能,便利社会的投融资,促进经济增长;通过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作用于经济增长。没有金融创新,其经济的内在动力就无法被调动起来。理性、适度的金融产品创新能够动态调整金融产品结构,并优化金融体系结构,进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但是,非理性的过度金融产品创新则会导致金融体系内部结构失调,并波及实体经济,最终引发经济危机。我国微观金融创新主体缺乏创新动力、基础性条件薄弱,金融创新呈现区域性,滞后经济发展,这些都限制了我国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能力。因此,一方面,市场需要更多的金融产品创新以扩大金融服务的种类,减少某种产品或交易的拥挤问题;另一方面,必须对金融机构的市场参与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
(一)金融制度环境创新,减少对经济的冲击
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环境不能承载其经济的市场规模及其特征,那么必然会引发金融体系动荡。亚洲各国经济快速增长,使得主要依靠银行融资的金融体系不能承载实体经济的发展,而过度消费的美国经济同样使得其次贷市场的监管机制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因此,金融产品创新的首要任务是金融制度环境创新。我们可以从契约制度、产权制度和政府干预等方面研究公司融资行为的做法。要求政府完善一系列金融创新制度,并能够根据市场状况相机调整对金融机构业务的管制,以调控市场规模,政府不但要制定和实施合理的宏观财政货币政策,而且还应该建立相关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数,对金融创新工具对经济增长的效应进行监测,从而提高政府的监管水平。具体从两方面做起:一是制度创新,通过保险和证券机构分散由银行单独承担的金融风险;二是工具创新,通过资产组合来分散和排除风险成为现实。
(二)提高金融创新程度,研发金融创新产品
我国的金融开放度依然较低,我国的金融机构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对金融企业仍有一些不合理的政策性约束,减弱了其对利润的追求动机。微观金融主体进行的金融工具、金融交易方式、金融技术等创新,在金融创新存量中并不占据重要地位。
尽管一些金融机构也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如商业银行把金融产品创新与银行业务发展相关联,在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等方面有大量的创新,但金融创新的层次较低,金融创新仅限于新的业务、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原创性的金融创新少,吸纳型金融创新多,难以像美国的风险投资那样对美国的经济产生巨大的推动力。
我国金融创新的重点应放在引进新的金融工具、开辟新的市场、采用新的金融交易方式等方面。例如:以风险投资为推动力,技术主导型金融工具的创新为突破口,将满足需求、优化配置的原创性金融创新与实体经济相结合。才能既增强我国自身金融创新的能力,又能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在开放的竞争环境中掌握主动权。
(三)适度金融创新,加强监管
随着全球对金融监管的放松,发达资本市场国家金融部门的自我膨胀呈现加速态势,金融衍生品交易已经远远超越了风险管理的要求和实体经济的规模。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全球流动性过剩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被视为金融部门自我膨胀在货币资本领域的集中反映。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数据显示,全球衍生品规模1997年只有80.31万亿美元,而到2007年达到596.00万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5%,远远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速度。这种规模的扩张主要是在发达资本市场完成的。由此不难看出,发达国家金融创新的运行模式和金融中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使得金融系统存在自我膨胀的机制;金融监管的放松、金融技术和产品创新的滥用与金融高管薪酬激励机制的误导等,强化了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激励不相容,加剧了金融中介的利益冲突行为,使得成熟资本市场国家金融部门的自我膨胀也呈现出加速态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这种挤出效应究竟是否因为“金融过度深化”所引起的,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金融创新活跃和繁荣了金融业,使资金通道更为通畅,资金运用更为有效,有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同时,金融创新活动也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金融创新过度同样会给经济带来致命打击,要使监管与创新相结合,改革现有的监管体系,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思危.风险投资论丛[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3
2.Choong C,Yusop z,Soo 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economic growth,and financial sector development:a comparative analysis[J].Asian Economic Bulletin,2004(21)
3.刘桂荣.FDI、金融市场与经济发展[J].江苏商论,2007(11)
4.徐高,林毅夫.资本积累与最优银行规模[J].经济学季刊,2008(1)
5.易纲,宋旺.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演进.91-2007[J].经济研究,2008(8)
6.Edgar.Ghossoub and Robert.Reed.The Stock Market,Monetary Polic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Z].Working Paper,2009
7.陈雨露,马勇.金融结构与金融危机[J].金融评论,2009(1)
8.王定祥,李伶俐,冉光和.金融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9)
9.王翔,李凌.中国的金融发展、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一项基于面板数据的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9(2)
10.李怀,韩瑞.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跨国数据协整分析.浙江大学学报,2009(5)
作者简介:
【论文摘要】自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来,各地纷纷加速了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但与国外相比,其进程与成效差距颇大。纵观国外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各地应大力营造区域内特有的创新文化氛围,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与集聚效应,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进而推动国内区域创新的发展。
一、美国硅谷的区域创新
硅谷,按美国《哥伦比亚简明百科全书》的注释是:一个长度大约32英里的工业区,位于加利福尼亚的帕拉阿图和圣何塞之间。上万家中小企业集中形成的企业集群在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激发了创新精神,并使硅谷始终保持着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在全球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区域内技术人才与大学和研究机构高度密集。区域内有著名的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圣克拉拉等大学。如今世界上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有近I/4在硅谷工作,该地区有6OOO多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数的1,6。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众多智力人才的地域集中,对硅谷地区的经济发展作用不可估量。
第二,区域内利于创新的特殊社会文化环境。硅谷文化的主要特征可归结为: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勇于冒险、不断进取的独特思维方式,提供了无休止衍生公司的土壤,从而也提高了硅谷不断创新的持久力和活力。硅谷对创业者失败的宽容和冷静也是硅谷保持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硅谷区域内各行为主体之间令人吃惊的合作文化和精神也是十分独特的。市场竞争要求持续创新,而公司间的正式合作特别是非正式的合作则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第三,区域内成熟的风险投资机制。据美国风险投资协会统计,美国现有各种风险资本基金4200多个,风险投资公司6oo余家,大约有一半在硅谷。硅谷风险投资成功的原因是,一方面,集中了一批既懂业务又富经验的风险投资家;另一方面,成熟的高新技术股票和证券市场也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四,硅谷特有的区域创新网络系统。它由包括创新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在内的四个相互联络、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要素有机组合而成。这四类要素又各自包含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创新机构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孵化器及其他中介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包括信息网络、图书馆、数据库、公共基础设施等基本条件;创新资源指资金、人才、信息、知识、专利等;创新环境是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与服务的统称,是维系与促进高新区创新的保障因素。正是它们的存在与积极作用,推动了区域创新网络的发展完善。
二、印度班加罗尔的区域创新
被喻为印度硅谷的班加罗尔,是印度著名的高科技城。自1991年在班加罗尔建立了印度第一个软件技术园区以来,班加罗尔已吸引了海内外400多家著名信息技术业公司,被称作印度的软件之都、全球的十大硅谷之一和全球第五大信息科技中心,甚至被认为已经具备了向美国硅谷挑战的实力。1991~1992年,班加罗尔的计算机软件出口仅为150万美元;2000-2001年度,计算机软件出口猛增至16.3亿美元,1O年内飙升了108倍,占印度全国软件出口总额62亿美元的26.3%。班加罗尔迅速崛起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良好的区域创新硬环境的建设。卡拉塔克邦政府艰苦创业,不遗余力地为发展IT业搞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兴建发电厂、供水系统,扩建电信设施。尤其是投人大量资金用于数据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如中央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卫星高速数据通信系统。一方面,可以为区内企业提供专项数据通信服务和增值服务;另一方面.软件公司可利用数据系统进行传输,通过卫星地面站与国际用户联系。从而在软件园区内为软件研制人员和企业提供可与任何发达国家相比的一流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第二,良好的区域创新软环境的建设,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政策环境。尽管印度政府不断更迭,但历届政府都一如既往地支持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特别是把软件产业置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对软件园区内企业提供发展信息业的种种优惠政策。同时,政府在吸引外资和向世界宣传班加罗尔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放宽外资软件企业进入印度的壁垒,外方控股可达75%至100%,使班加罗尔成为世界企业界的进军目标。另外,印度政府对当地除软件业以外的其它高科技企业也给予特别的支持。二是科研环境。高新技术产业离不开一个开放的科研环境。印度政府花巨资建立了一批重点试验室,包括与国防工业有关的试验室,都最大限度地向民间开放。班加罗尔的研究机构在航天、计算机等高科技领域与俄罗斯、美国、欧洲的科研机构以及联合国的有关组织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和许多机构有双边和多边合作,充分利用国外的技术成果和资金援助。因此,班加罗尔被誉为印度最开放、经济最自由的城市。三是法律环境。为了保护软件业的发展,印度政府十分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制订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版权者的权利、软件的出租、用户备份的权利、侵权的惩处和罚款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印度政府还严厉打击盗版活动,维护软件创作者的权益。
第三,注重产学研合作与交流。一方面,印度的高校都设有董事会,董事会里有很多大公司的成员反映企业要求,教师队伍中也有不少来自第一线的专家,教学内容与企业的需求和实践联系十分密切。另一方面。班加罗尔地区的大学也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师生到该科技园中从事创新、创业活动。这种双向互动的模式,不仅实现了人才合理流动,也逐步形成了班加罗尔科技园良好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良性循环机制。同时,班加罗尔与周边的其它科技园,尤其是布巴内斯凡尔和浦那构成全印的“IT金三角”,很好的形成了立体的社会关系网络,有效延伸了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力流等产业价值链,利于与企业建立合作项目,共同发展。
三、经验借鉴
第一,营造区域内特有的创新文化氛围。如硅谷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它是在4O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多国多民族移民带入的多国文化的交融,凝结成了一种新型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文化。硅谷人正是依靠这种文化,推动了硅谷地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硅谷模式,这是先进的创新文化对现实社会产生深刻影响的一个鲜活实例。硅谷文化不可能完全移植,但可以借鉴。
第二,注重人才资源的开发与集聚效应。作为知识的载体,人才是重要的资源。硅谷、班加罗尔的成功是与其有效地吸引海内外科技人才集聚创业密不可分的。集聚人才的关键在于激发科技型中小企业人才需求规模。硅谷地区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成长能力很强.并建成了面向全球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使得世界各国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都能自由地向硅谷集聚。
第三,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的软环境主要指鼓励创新,吸引人才的法律、法规等政策供给。如硅谷,除了对高科技企业在地方税收上给予一定优惠以外,在房地产价格方面也尽可能降低。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上与国际接轨,并坚持不懈的加以落实,从而为本国的软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和背景。创新的硬环境主要指创新所需的基础设施,不仅包括一般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为本地创新活动主体服务的公用设施,即区域创新基础设施,如公共图书馆、公共信息网络等创新的有形设施以及劳动者培训、人才继续教育、企业家进修等创新的无形服务。
论文摘要:以美国为代表的新经济现象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当今波及世界的企业创新浪潮密切相关。创新不仅涉及到企业运行机制、管理模式的变革,而且与整个社会的社会环境、制度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密不可分。在新经济时代。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是企业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新经济的基本内涵包括: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全球经济和网络经济等。美国有线广播网财经新闻把新经济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上指所有的科技公司,包括从传统产业改造过来的公司;狭义的新经济则仅指电信、网络和电子商务。联网杂志社《新经济百科全书》认为:“在新经济里,人们靠脑力工作,而不是依赖双手。在新经济里,创新比大量生产更重要。投资人中意的是新观念和产生新观念的方法,不再是机器”。
引领新经济发展的美国吸引了众多目光的关注,美国企业在创新上表现出的活力,更是探寻发展之道的企业、组织甚至国家关注的焦点,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开始不遗余力地鼓励创新、扶植创新,创新成为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创新也成了出奇制胜的法宝。
这一事实的说服力是毋庸质疑的,创新应该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主题。但是,如果多作一些比较分析,不难发现,创新——成功之间的关系,不是表面上看上去那样简单的。例如,同样是发达国家的西欧各国,为什么没有出现同样的现象?日本在20世纪8年展势头直逼美国,为什么没赶上创新大潮?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什么在相当长时期的高速发展后,反而出现了金融危机?与这些问题相对应的是,创新在美国是如何成为潮流的呢?它源自何处?为什么创新首先是在美国而不是别的国家(地区)形成气候?美国的企业追求创新是天生的本能,还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一、新经济引发企业生存环境变化
伴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在美国,知识和技术已超过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企业财富的创造日益取决于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品牌、员工的智慧和知识)。伴随着新经济而来的是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许是难以用数字表达的。根据统计和测算,经济发达国家在20世纪初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20%,20世纪80年代上升到60%~80%,技术进步的贡献已明显超过资本和劳动力的贡献。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1996年的报告中说:“据估计,技术和知识的增加占到生产率增长总要素的80%左右”。其中美国高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中的14%提高到了55%,而传统的支柱产业——建筑和汽车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则分别下降到了只有14%和4%。
(二)“知识”和“人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知识和技术贸易”正在加速增长,特别是高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1990--1995年间,世界高技术产品贸易的增长为66.2%,大大高于制造业44.8%的增长速度。全球出口贸易中,高技术产品贸易的比重由1985年的13%左右提高了近1倍,而同期的低技术产品出口则明显下降。经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工业国家的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贸易的比重一般都在4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70%,高技术贸易比重增加成为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此外,科技人才的国际流动也大大促进了知识和技术贸易的发展。
人工成本作为一种传统的比较优势,同其他的竞争因素(如开发研究、运筹设计等)相比,已经显得不再重要。与此同时,科技创新促进了“用脑生产”方式的根本革新,人们“干”得少了,“想”得多了。半导体微型芯片的制造成本大约70%是来自“知识”投入,而劳动力成本只占12%。无形资产开始成为企业重要的资产。
(三)创新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首要因素
每一次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新经济的发展正是有赖于一批新技术产业群的形成。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资金和资源更是由低成长产业不断流向高成长高科技产业。美国科技股市值由1990年的3000亿美元激增到1999年底的4.5万亿美元。科技股占美国股票总市值的比例由1990年的10%激升到2000年初的33%。高科技上市公司激增,使得美国经济可以对资源进行大规模重新分配,由传统产业转移到高新技术产业。此外,技术关联在产业关联中作用增加,使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由于各产业部门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技术关联,使得新经济中一个产业部门生产技术体系的变化将会引起相关部门相应生产技术体系的变化,从而增强了新经济中产业结构的整体性。
(四)激烈的科技竞争迫使企业不断创新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经营被推向新的环境中。销售额上升,利润额下降;成本提高,效益降低;风险增多,保险系数减少;经营难度加大,成功率变小。加之经济全球化,局部竞争的市场变成全球范围的经营场所,各国的企业都将被逼上同一个擂台,互争高低。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总趋势。在这种严酷的经营环境中,对企业而言,以前被认为风险最大的创新,相对于按部就班,反而成为企业求得稳定发展的手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可能在静态中实现或保持,而必须在动态进取中求得。“在信息时代,不是大公司打败小公司,而是增长快的打败发展慢的”。创新则兴,不创新则亡,这是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无情法则。
二、企业创新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所包含的内容很广,这里特指的是在企业周围由于共同需求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情况和条件。环境对创新的推动力不容忽视,最为典型的要数我国著名企业——青岛海尔电器集团。1984年它还是一个亏损147万元人民币的集体小厂,经过10余年艰苦奋斗,到现在,海尔成为拥有400亿人民币资产,年全球营业额近50亿美元,产品遍及全球,在世界白色家电领域排名第6位的国际化大企业。它靠的是什么?一靠创新、二靠企业文化、三靠优秀的企业家张瑞敏、四靠地方政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创新可谓是海尔经验的核心和精髓,而扶持和保护这种创新精神则得益于青岛市政府。作为沿海较发达地区,青岛市政府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时,一直走在全国的前面,真正地从百姓的实际生活和需求出发,而企业的最终目标也是为百姓服务,所以,二者最终不谋而合,目标一致,企业努力开拓市场,政府为企业服务也是尽心竭力。这样,企业处于一个整体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经过充分竞争,优胜劣汰,强势企业自然会脱颖而出。所以,一大批强势品牌企业(如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等)诞生于青岛就不足为奇了。
创新不仅仅是大企业的专利,随着小型企业在全球地位的逐渐增强,小企业创新日益得到关注。根据美国小型企业协会(SBA)的数据,全美55%的企业创新是来自于小型企业,这得益于美国完善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美国的中小企业社会服务体系包括技术、行政、管理、金融、诊断、培训、国际化、信息化和计划等多方面的服务内容。以美国的中小企业国际化服务为例,美国制定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美国贸易促进协调委员会(TPCC)的作用最为突出,TPCC的措施主要包括:(1)对中小企业出口商提供贸易融资。通过对中小企业出口融资性质、范围等的调查和认识,弄清中小企业在哪些领域最需要资金,以及采取何种方式融资最有效等,然后通过实施简化的、一条龙的融资服务,使中小企业出口商获得出口前的流动资金。(2)政府与私营部门密切配合。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TPCC意识到需要寻找更多的办法去筹集资金来促进中小企业出口,尤其是应该与私营部门密切配合。(3)成立贸易信息中心,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措施。(4)组建出口协助中心,并将其扩展为覆盖全美的出口协助网。这些中心,集中了美国有关部委的服务和计划项目,开展着范围广泛的出口协助活动。从上述一系列措施可以看出,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出口,鼓励其开展国际经营,美国政府从资金、人才、信息、机构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这些作法是独具特色和注重实效的,值得我国借鉴。
三、企业创新的制度环境
我国著名经济学者吴敬琏认为:制度高于技术。在此可以将美国与日本的发展进行对比,以探讨制度环境对企业创新以及发展的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企业、文化界都陶醉在成为经济大国的成功情绪之中,美国经济正陷于困境。现在回过头看,这一时期正是各自的转折点。以半导体行业为例,另谋出路的Intel、AMD、TI经历了一番脱胎换骨后重现活力,而日本半导体企业开始陷入与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的激烈竞争中,四小龙的综合成本比日本企业更低,日本产品的竞争力开始下降。不幸的是,日本的大企业没有如美国企业一样壮士断腕,而是利用自己与银行、政府的密切关系寻求保护。银行降低利率以促进出口,政府想尽各种办法保护本国产业。这种保护短期内有效,但从长期看,问题会越积越多,难免总有掩盖不住的一天。而且日本产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了无论是日本近代经济发展史,还是二战后实现工业化的现展史,都突出地显示了大企业行动的历史性作用,众多中小企业所作出的必不可少的贡献,也是在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企业系列化框架下完成的。日本的新经济的特点在企业层面上的主要表现就是建设以大企业的发展为主要动力的新经济。作为高新科技产业和新经济范式典型代表的风险投资,在日本主要是由金融机构的子公司承担的,间接融资的性质和场外交易范围较小的特点,限制了其在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虽然20世纪80年代日本也曾出现过类似美国有限合伙风险投资公司的形式,日本称之为TSJ。但是,TSJ的数量并不记入日本风险投资公司的统计数字,并且TSJ在日本发展也不快,对日本风险投资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绝大多数风险投资公司是大银行、证券公司的子公司,它们占日本风险投资公司数量的70%以上。由于这些公司的资金来源于金融机构,投资的相当大部分属于融资业务,决定了它们势必将大部分资金投向传统企业而不是创新型的高技术小企业。积重难返的制度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制造业企业不仅拿不出像上世纪70、80年代那样顺应时代要求又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实质性升级,而且在近l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生产下降、失业剧增以至企业倒闭。由此可见制度、体制环境对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
四、企业创新的法律环境
创新是知识的创新,所以新经济又经常被称为知识经济。探究创新为什么在美国成为一种潮流、如何成为潮流,不可忽视的是美国企业的法律环境。美国是世界上知识产权保护做得较好的国家,不仅在立法上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创新者的权益,而且在全社会形成了一种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屡屡受到外国公司的起诉,威盛接连遭到英特尔的打压,国内DVD厂商全面妥协,以及最近发生的思科起诉华为侵权案,无一不反映了我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势在必行。企业创新的成果,是企业文化的体现,更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通过法律途径,对自己知识产权认真保护的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势必将面对来自国内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压力。知识经济的到来,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争夺知识产权。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科技投入也愈来愈大,没有专利的保护,就不能收回科技开发的投入,更不能获得高额回报,也就不能为下一轮技术研究与开发准备资金。企业不仅要有创新意识,更要加强利用法律手段实施自我保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