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0 15:05:05
导语:在艺术设计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当然在艺术设计专业课堂中引入计算机也不全是优点,它同其它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在当前教学应用中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注意。第一,学生已开始就接触计算机设计,忘记了原有的基础训练。计算机功能比较强大,对青少年也有很强吸引力,但是如果学生设计时都采用计算机,而对原本的基础训练就会减少,甚至没有。这样虽然学生的设计能力也能提高,但是基本功却越来越差,以至于在实际应用时的手工绘图能力减弱,设计质量也不好。第二,增加老师的依赖性。有些老师为了教学方便,在讲解设计内容时内容更新不及时,只采用以往教学时应用过的图形,导致学生不能获取最新的设计思想。或者老师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本来应该在课堂上将设计思路、图形绘制过程等全部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直接在课下绘制好,学生不能参与绘制过程,也就不利于对设计思想的吸收,老师的授课效率也会逐渐降低。第三,学生实践能力不强。老师在课堂上如果都用计算机进行设计,学生也就不再进行基础手工练习,即使安排手工训练课堂,由于学生平常用惯了计算机,手工绘图能力也会减弱。而在实际应用时,很多场合都是需要先手工绘制一些样图,最终定稿之后才在计算机上绘制,以供最终需要。用惯了计算机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之后,实际动手能力就会大不如从前。第四,院校设计专业课程安排不合理。高校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在进行课程安排时往往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对设计专业的学生安排的课程大多都是专业课,或者是一些与专业设计相关的软件讲解,很少有针对实际应用的课程。真正到实践时,都只会用一些基本的软件,很难有一些创新设计思想。
2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一些措施
对于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引入计算机课堂教学所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第一,在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时也不能忘记基础的手工训练。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对于设计来说,没有牢固的基本功,想要对设计进行很大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艺术设计课堂虽然需要计算机,但是也只能将其作为辅助设计,还是要将基础手工绘制图形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第二,对于老师来说不能依赖计算机。上课的时候如果要用计算机进行设计,还要让学生参与绘图过程,不能只是简单的展示。要将设计思想以及一些基础知识向学生讲解清楚,不能让学生脱离课堂。第三,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实际应用,让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思想以手工的形式绘制出来。第四,高校教学课程要合理安排。不能将最原始的想法改变,计算机只是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用以辅助设计,不能摒弃原有教学方法,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还要结合传统教学方法的优势,要将新旧事物相结合,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3结语
1.1高职教学设计要与时俱进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人才。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主要是、素描、速写、色彩、、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和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类课程。这几点组成了高职艺术设计的基本架构。但是,艺术设计随时都在更新,如果高校设计教学的模式过于陈旧,并且与时代脱节,就很难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针对这种情况,在职业教育中,艺术设计教学方法的改良有待加强,学科专业课程的教材也需要升级换代。就现今社会发展速度来看,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参考教材,停滞的时间如果超过限度,就可能跟不上知识发展的趋势,继而变的落后与陈旧。
1.2高职课程化教育需要发扬个性
面对国外一些先进的设计教学方式,我国很多艺术教育院校都纷纷开始效仿。西方艺术教学模式虽然有一定可取之处,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我国高教艺术教育系统,有些方法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挫败的心理。现今,国内艺术院校盲目引进西方院校的课程,不能针对自身的情况进行理智的分析,从而做出合理的借鉴,很容易造成“邯郸学步”的效果。对教学课程的个性化设置有利于艺术知识的坚实基础,特色化办学方式需要加强。
1.3高职艺术设计的实践经验需要加强
众所周知“,理论指导实践”,艺术设计的理论只有用于指导实践存在,才会产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在制定改革方案的同时,应该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增加实践教学的机会。并且按照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本身的特点,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理论教学的实践和加强。例如,制定大型的就业基地,打造社会实践的真实平台。高职艺术设计实际经验匮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如何将此消极方面逐渐改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关注的问题。
2加强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几项策略
2.1与时代接轨,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艺术设计是一门与时尚接轨的设计学科。与时俱进是强调专业学科的更新。如果学生只注重物体形态的写生,对绘画物体的表达停留在表面,就很容易使画面变得呆板,丧失学生的个性表达。教师可以将现下流行的教学手法、教材、设计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教学、影视剧欣赏、流行元素分析等手法向学生呈现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尤其是在中外美术史的讲解中,为了避免让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可以运用一些影视资料,例如《穿普拉达的女王《》法兰西大革命》等等,这些优秀的影视资料,都可以给予学生新鲜的时代感逐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2.2计划教学,逐步完成各教学阶段的任务
为了提高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师在课程的安排中,应该清晰、明确、有计划、分层次的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例如,一年级学生所达到的专业水平,应该是基础课程的扎实巩固。二年级所要达到的专业课程的逐步入门。三年级则要加强专业深入刻画,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多种手段来辅助教学,进行资源共享、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例如用Word、PS、PPT、Flash等软件进行设计作品的演示。通过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渗透,职业教学达到教学质量的最大化。而经过职业教育下的学生,更要拥有综合的专业能力,经得起学校、家长、社会的层层考验。在定制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明确这一阶段学生要完成的任务。例如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阶段,不能让学生感觉较为高深的设计作品,要达到“深入浅出”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身心的放松、愉悦和自然。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
2.3切合实际,重视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我国艺术设计现阶段的发展来说,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切合实际,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对课程设计进行合乎实际的调整,从而突出技术应用能力的充分培养。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不同于普通艺术类教学,不应该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学生应该应对人体工程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相关学科投入充分的关注,做到各项知识面的全面强化。广大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努力,打破原有的艺术设计教学格局,开发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使学生适应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
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中,视觉符号通过图形语言的传播,控制课程相关的信息,把视觉符号的各个因素按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的要求,进行有机合并,并通过图文并茂的画面,令聋人学生敏感的视觉感官受到强烈的视觉刺激,充分弥补了在听觉上的缺陷。使艺术设计教学内容生动活泼,从而激发聋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极佳的教学效果。例如,一个特殊教育专业的平面设计教师他在上字体设计、宣传册设计、标志设计、图形创意等这些专业课程时,可以把在自己的课件中多放一些相关的视觉符号来索引本门课程,在案例分析时把其中的视觉符号让聋人学生进行交互学习,谈谈他们的心得体会。而这时教师会发现在聋人学生所设计的宣传册中亮眼的视觉符号带领观者进行观看。在字体设计中的创意自己联想,视觉符号让他们思路活跃和记忆深刻。很显然,视觉符号对于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特点
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中,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主要强调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视觉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视觉符号进行艺术创造,能够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能够掌握艺术的发生、发展规律,并能够对其进行恰当地理解和分析,以及对视觉信息的主动探求能力和方法。
2.1视觉符号的应用有利于激发聋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视觉符号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让聋人学生更直观地看到、了解到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知识以及在今后设计中的应用。例如,在视觉传达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中多采用视觉符号来引导聋人学生的学习,能有效地激发聋人学生对于此专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践的方式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真实的情境能激发聋人学生主动探索、互相交流来提高对专业知识的获得。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将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组,利用每个人对图形、色彩以及对美的不同感知能力进行教学,课堂上,PPT展示图片,让聋人学生看好,并记住,然后闭上双眼,教师关掉投影仪,让聋人学生通过刚才看到的图片进行联想并在纸上描绘此图形。让聋人学生画好的图形或图像到讲台前面来展示给同学们,同学对此作品进行讨论,加强班级凝聚力以及感知力。激发聋人学生的学习兴趣。
2.2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视觉符号是最直接的外部刺激,对于聋人学生的学习能起到积极作用。人类获取外部信息83%来自于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获取知识甚至高于90%都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由此可见视觉的重要性。而视觉对于聋人学生来说,是他们获取艺术设计知识的唯一途径。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中不仅有利于聋人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有利于激发聋人学生的创造性。
3视觉符号在特殊教育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变革;数字化;计算机;网络;教育;艺术;教学
当下,数字、信息、网络正在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地渗透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同样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巨大冲击,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都在这场冲击中发生着变革。
国内大学相继投入到了这既是严峻挑战,同时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中。然而,尽管有些学校已经采用了一些先进的设备和工具,但是还在沿用数十年来的传统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电化教学设施设备变成了利用率很低的简单摆设,真正起决定性变化的管理和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却没有随着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进行相应变革。面对知识全球化和民族素质提高的教育要求,以及一系列的教育市场化竞争的挑战,如何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顺应变革的潮流,是各个院校的当务之急。
1、教育环境的变革
信息时代是一个快捷的时代,效率之高、信息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教学环境的变革是信息有效共享与集成,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其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来控制和操纵整个专业系统的教学和管理事务,对教育教学过程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数字化技术有利于艺术设计高校教育的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计算机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用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随时方便地进行检索。专业考试与成绩管理系统中可以做到课程设置,试题编辑,自动出卷,试题库整理,成绩录入与查询等多项功能。数字化工作室可以使学生自主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以及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
此外,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给学生以更多的信息知识,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网,可实现院、校之间的网上教学,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可以足不出校而面向全国艺术设计教育机构。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存在的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2、教学方式的变革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数字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
这样一来,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课堂教学不再局限在有形的教室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无形的扩展,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途径,使因材施教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课堂教学可以达到更加多元化及协作化的学习模式,进一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生的个性得以觉醒,创新精神得以彰显。所有这一切,都将最终导致教育理念的转变甚至教育理论的创新。
在数字化教育平台上,可以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服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如网络教学平台中可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乃至个别化学习,在线学习、电子邮件、远程教学等各个部分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交互式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形式。更有价值的是,因为每个教学内容的数据都储存在服务器上,数据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调用,教学信息更容易分享,教学环节更容易整合。
3、教学管理的丰富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还原本真课堂,通过数字监控进行公开课的课堂教学观摩,给予课堂上的教师、学生尽可能少的影响。
我们可以实现教师自我教学水平的提升。很多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教师的个人发展,不仅是听专家报告、参加教研活动,更在于自身的针对性的实践和思考。数字化设备可以为每一位愿意提高自己的教师自动记录着真实的课堂,无需外人帮助,需要的只是上课后在网络上静心点击和自我对课堂的感悟。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欣喜地积累着优秀的教学资源。很多好的教学课案如果不及时地记录下来,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丢失。借助数字化设备,一些优秀的课堂实录、设计过程等将被忠实地记录下来,不仅使宝贵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后便于知识管理,为学校积累具有本校特色的优秀教学资源,也为每一位成长中的教师保留着一份宝贵的财富,一段成长的足迹。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将教学实况直接变为网络上可以实时播放的视频流和音频流。这种技术手段的改进,为远程专家实时点评、课后专家远程诊断、教师互评、学生学习、自我反思、网络教研、行政考核等提供了真实感性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人性化教学管理,提供更贴心的教学服务,建立起更好的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深化改革,持续创新,使学校向一流高校的美好前景稳步迈进。
4、设计专业的新增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艺术在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的不断交叉中,衍生出许多新专业,如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目前,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数字化专业亦成为了热门。
不过,就其归属而言,数字化艺术设计还是艺术学的分支。它虽然以计算机为依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技术问题,但始终以艺术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在题材、技巧、观念等方面深受传统艺术的影响。当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作品数量还不是很多,影响还不是很大时,数字化设计只是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之一,随着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日益普及,创意经济、文化产业、数字影像、体验时代,成为当下使用最为频繁的关键词。DV、Flash、电子杂志、动画、网络游戏日益成为新生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设计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正在以新产业主体的形象迅速涌入我们的视野,数字化艺术设计已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专业之一。
5、辅助设计的帮助
数字化时代为艺术设计创作提供了新的艺术创作手段,新的载体,新的工具,新的传播手段,新的创作角度,许多计算机软件具有绘图、三维动画、数据统计、资料检索等功能,一些特殊软件甚至能够进行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人机交互技术。数字科技与设计艺术的交叉融合,主要涉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概念设计、面向艺术与设计的虚拟人技术研究、数字艺术与新媒体研究、面向艺术与设计的软计算研究、交互式艺术、计算机辅助艺术绘制、非语言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与风格研究、商业媒体研究、计算机辅助卡通动画、虚拟设计技术、CAD/CAM等。其理论成果广泛应用于产品创新、CAD、数字会展研究、虚拟服装展示等
关键词:动漫设计艺术教育;目标;模式;方法
动漫产业,是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据经济专家预测:中国动漫产业拥有200亿元的大市场,并将拥有超千亿元产值的巨大发展空间!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也连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文件与政策,鼓励与扶持中国原创动漫产业发展。
动漫产业红火带动了动漫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带动了动漫教育的发展。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才刚刚起步的我国的动漫教育短短几年问发展到2005年正式面向社会招生、有学历文凭的动画专业学生的院校已达到200多所,在校学生7000多人。据调查,仅仅是湖南动漫设计艺术教育行业,到2005年。共有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师范、湖南大众传媒学院等9所院校相继开设动画专业,专职教职人员110人,在校动画学生总计约700余人,另外还有相关的动画培训机构9家,合计年招收动漫学生总人数达到l千余人。
与此同时,我国的动漫设计艺术教育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办学历史短,师资短缺,系统全面的教材严重缺乏,教学环节不规范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得以呈现。一方面,学习动漫艺术设计的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就业形式逐渐严峻:另一方面,动漫界的人士却在抱怨动漫设计专业人才缺乏!中国动漫设计艺术教育向何处去的问题日益突显!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学术界对于动漫设计艺术教育的研究却严重滞后。当今学术界对中国动漫(动画)产业研究相对较多,对动漫教育研究却较少,相当多的文章都是在谈论动漫产业时稍稍涉及动漫教育问题,而且谈论多为从动漫设计艺术所需人才角度来切入。如王永利《迎接中国动画产业的春天》只是蜻蜓点水地谈到动漫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范黎明《中国动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指出了中国动画事业繁荣的基础在于依靠动漫设计艺术教育多规格人才的培养:国内从事动漫设计艺术教育发展战略的有关研究(包括研究论文和研究著作或系列报告等)目前还非常缺乏,《2004国际动漫、游戏教育与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年版)涉及到动漫教育及其发展战略的论文只有少数几篇。尤其是对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整个流程缺乏必要的分析,从而使得动漫设计艺术教育缺乏可借鉴的理论成果。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我们当前的动漫艺术设计教育进行全面的反思。
一、关于动漫设计教育目标
我们的动漫设计艺术教育脱胎于传统的工艺美术教育,最初从事动漫设计和动漫产业的工作者都是从事工艺美术教育领域的学人。“人是历史生成的高级动物。”往昔人才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就是要使得这种人才成为“精”和“深”,专注于动漫本身的技能培养,着重于动漫本身的艺术形象的设计技能和方法,使之成为一种技术性专门人才。时展到2l世纪,社会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对传统的媒艺动漫设计人才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提出了挑战。媒艺动漫设计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由以往的专家技能型转向博学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即:不仅仅要求这种人才只注重技能训练与培养,还要求他们能够成为“熟技能、懂策划、会管理、能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这样,教育目标也由以往的技能教育为主转变为以设计艺术素质教育为主。
这种以设计艺术素质教育为主的动漫设计艺术教育中应该是以突出创造性思维培养为主的素质教育。但由于当今中国的内部环境种种局限,伴随着政治、经济、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的限制,要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目的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发达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概念中,就自始贯穿着独立与创新的思想,同时。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艺术与设计的基础教育是十分普及和重视的,它同样是素质培养的关键环节,大多学生在还未进入高等艺术院校之前,其审美能力、判断标准已达到一定高的层次,虽然艺术表达能力没有跟上,但艺术设计的构思创造能力却远比中国通过强化训练或临时改变职业目标考入艺术院校的学生强。其实,从某个角度看,高等艺术院校教育成败的衡量标准也并非是培养出多少单纯的“绘画机器”和“设计工具”,而是让其掌握艺术技能,会创造贯通的“通才”创作者,无论他们将来在哪一个领域作出贡献,都有动漫艺术设计教育中所受到的创新思维素质培养的功劳,这应该就是素质教育与职业定位在动漫艺术设计教育概念上的根本区别和意义。在设计中,自由的创造及想象才是对时代心灵应当有的回应。真正的设计自由可以象直觉绘画般的畅快淋漓。法国艺术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分析设计作品质量下滑的原因总结为:“思想感情的薄弱,伟大原创的淡薄,只凭回忆和传统才保持那个观念,但手艺却更熟练了。”
这种动漫人才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教育教学课程的建设上,所以动漫设计人才的素质教育不是简单地对传统课程的增删和归并,而是使学生在自身设计能力方面得到持续提高的同时,全面加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应当在学科建立、专业设置和课程、教材建设等方面增强其互融性、交叉性、应用性等功能。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互融性,是指设计学科与其它人文学科乃至自然学科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任何与本学科相关的知识和成果,都可以融合到设计学科中,对其发展起到重要的整合作用。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交叉性,是指设计学科内部各门类的相互交融和贯通。学科专业方向划分要相对合理,打破专业方向之间的屏障,加强其共同点和交叉性,拓宽专业面。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应用性,是指艺术设计教育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求,以及对于社会生活的广泛渗透。教学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撰和筛选,都要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需求,及时不断地作出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媒艺动漫设计人才全面健康快速地成长。
二、关于教学模式
媒艺动漫人才的成才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和学校教育的模式密不可分。纵观媒艺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三种教育模式:技能型、观念型和素质型。所谓“技能型”,即传统的培养模式,其特征是以具体的设计手法和技巧为训练内容和培养目标。这种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忽视现代设计的发展性、多样性以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使人才的培养走向技能束缚的匠人型,跳不出旧观念的窠臼,这种模式最终付出的惨重的代价就是培养的没有思想的没有创造性能力的“设计工具”。所谓“观念型”,即追随现代西方各种设计思潮的发展,这种模式使其设计有过多的追求,一味强调自我主观意识,而忘记设计的本质乃是一种造物活动,使得设计离开现实的丰厚土壤,显得飘忽不定。当然,结合到我国的媒艺动漫设计艺术教育现实,这种教学模式对传统技能型教育模式的冲击,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现代媒艺动漫艺术设计主张的教学模式是“素质型”,是以增强设计综合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崭新模式,着眼点是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些综合能力包括设计逻辑分析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社会文化的洞察力、设计表达的驾驭能力等等。它具有现代建构多元化发展的深刻内涵,体现了民族、地域、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特色。
总体来说,媒艺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专业性教育,它培养的不仅仅是熟练掌握和应用技艺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具有健全文化修养,人文品格精神的设计“人”才。这是21世纪对中国媒艺动漫设计艺术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一方面由于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媒体手段已深刻而直接的牵制了设计者的思维判断方向。媒体手段一方面以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开拓出了视觉模拟新形式语言,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大量的设计空间;另一方面,这种设计空间的力量最终产生出一种令人难以摆脱的制约和心理寄托,使得媒艺动漫艺术设计的原创性、真实自然性、人文思想情感性得以全面消解。媒介时代对当下媒艺动漫艺术设计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是挪用、照搬、拼制成了设计者创作的有效快捷手段;随机、重构、拼接代替了创新、真实、情感。没有情感的驱动力,没有基本的逻辑线索,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媒艺动漫艺术设计作品承载的只能是欣赏当下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过眼云烟!
从动漫设计艺术教育的角度分析,动漫设计艺术它重技能,重画面功夫,但更重“画外功”和“画后功”,这“画外功”指的便是多方向的诸如文学、哲学、道德等修养,这也是中国当下动漫设计艺术竞争不过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外动漫设计艺术的根本原因。如何让受我们的媒艺动漫学生在有限的时限内掌握知识要领(技艺),既能够获得造型基础能力,又能够在艺术追求多元发展的结构中选择自己深入的方向及可能性,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创新精神,是每一个媒艺动漫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在媒艺动漫艺术设计教育中,我们认为当务之急应当梳理学科和专业,改革学科发展结构和教育机制乃至教学计划,在保持传统基础学科发展的前提下,综合各相关各种学科的特色优势,创造出既有利于基础互通,多元发展,又有利于学生自我整合能力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系统的形式来。三、关于教学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媒艺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必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从事设计教学的教师的职责将不仅是向学生的头脑填塞过去的文化和灌输现成的知识,而且是着力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知识广博、思维敏捷、富有创新精神的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的动漫艺术设计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在于把人的思想提升到较高的境界。这有赖于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升。从事动漫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师如果没有哲学家对认识世界的思索,没有艺术家对审美意识的敏感,没有自然科学家对人类自身的关怀,就很难做好教育工作。只有采取切入学生心智,唤起学生探究欲的教学方法,才能给学生以足够的发展空间。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世纪,更是一个信息传播速度异常迅疾的世纪,这也意味着传统教育教学方法将教师当作知识“仓库”观点的终结和将教师教学只是当作可以复制粘贴的“拷贝式”方法的休止。这种背景更要求动漫设计艺术教育应该彰显“创新精神”,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视学生为教学主体,最大限度地“钻探”每一个学生的潜质和潜能,采用更为开放的授课方式,探索研究型课程,尝试运用“适当讲课+公开讨论+研究探索”的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让学生学得主动,重在掌握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充分开发具有不同禀赋的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和提升的机会。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应注重发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在教学中注重设计过程的体验和实践,建立新的设计作品评价体系。支持学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做法,创造宽松的气氛,以利于学生的成长。
四、关于教学手段
今天,艺术设计教学手段已经全面抛开了一支粉笔、一支画笔打天下的年代,图像处理、印前技术、三维动画、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等已经为每一个从事动漫设计艺术教育的工作者熟悉,感受到他们带来的便利及快捷。我们相信艺术设计教育在不远的将来将全面融入全新的数码技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充分利用,使得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有非常大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强“硬件”的建设。即学校加大信息技术的投入和建设,提供满足教学需要的精品软件与数字化教学信息,因为这是数字教育的物质基础与技术保障。另一方面,还要强调“软件”建设,即教育者应强化自己开发精品艺术设计教育软件的意识,全面融入全新的计算机软件硬件技术,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我修养,融合现代设计的最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探索精神。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和不断推进,我国的职业教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也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专业群。然而,面临着机遇和挑战,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究,本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高职艺术设计教学诸如学科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近些年来,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异军突起,教学改革如日中天;然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还较稚嫩,还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独立的科系。面临着机遇和挑战,针对高等职业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如何进行学科定位,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设计人才,是我们高职美术教育工作者探究的重要问题。本人作为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对高职艺术设计教学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几点思考。
首先高职艺术设计学科定位至关重要。
就从一个学生的求职遭遇说起:两年前,杨明毕业到一家广告公司去求职,先是拿出一大堆证件:毕业证、学位证、广告设计师证等证书摆放在经理面前。经理用手推开证书,淡淡的说:“我不看证书,电脑里有份设计文案,你根据设计要求把它做出来,我就录用你。”这位曾让我引以自豪的“高材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达到企业的要求。经理说:“我公司对面有家设计培训公司,你去学学,再来应聘,那儿学的比较实用。”
杨明的事例比比皆是,毕业生的如此尴尬冷遇深深刺痛了我,我们的教育与市场严重脱节,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在实际就业当中很难派上用场,理应由学校完成的教育,却由企业或公司所代替,企业或公司成了培训基地和人才储备库,我们费时费力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步入社会却是“残疾”,这不能不让我们的高职教育感到汗颜。
痛定思痛,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和就业困境,我们高职艺术教育该如何确定人才规格,该如何进行学科定位,我们该教些什么呢?如果方向错了、基础方法错了,将会误导一代人。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等教育,就目前而言,主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科学历教育。那么,艺术设计学科,应本着以“用”为本的原则,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作为落脚点,进行准确定位;目前,有些高职基础课程缺乏实用性,专业课程设置也有许多重叠和交叉的现象,课时的比例也欠佳。社会在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促使专业领域和设计观念不断拓展和更新,我们怎么能按部就班地酿制陈年老酒?必须与时俱进。
课程体系与职场跟进的路还很长,要解决实质性的问题,打破原有模式,构建一个贴近经济、贴近岗位、符合艺术设计专业职业实际、助推职场驱动的课程体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深入探究。这是我们的期待,更是我们的责任,而且任重道远!
其次,高职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必须变革。
高职教育要跟紧职场需求,本着以“用”为本的培养目标,不仅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要改革,而且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本人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实践:
(1)变革课堂,组织教学别开生面。课前师生互动,进行肢体及呼吸训练、调动学生注意力。高职生基础差,求知欲望低,学习倦怠;激发其浓郁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保证。为此,我采用包豪斯教学方式,课堂上利用肢体及感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每次上课从松弛、呼吸和集中精力的身体训练开始。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深深呼吸,然后用手指在空中画出一个几何形体,再然后依次分割,并产生想象。这种为了集中精力而做的身体训练,可以使学生手指、手腕、胳膊乃至整个身心做好绘画准备。经过长时期的肢体及呼吸训练,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感受到了其中的意味,就能兴致勃勃地进入到课堂设计学习之中。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从具象到抽象让学生展开联想,比如让学生用嘴模拟风的呼啸,老虎咆哮、脱缰野马的嘶鸣,赋予情感和动感的想象。这样的课堂,气氛热烈,学生思维活跃,学生体验到了动感,感受到了韵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而且学生的设计作品更生动、更具有生命力。
(2)把人文情感渗透到美术设计技能技巧教学中。美术设计不单单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且是一种文化学习。学生技能的获得更多的是要靠老师的言传身教,通过教师示范,敞开心扉,以画说画,从而激活学生的潜质,学生可以获得多种感官刺激。把人文情感渗透到美术技能技巧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设计技能、技巧,而且要引入相应的文化知识理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全面领悟理解,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艺术创造能力。
(3)在设计创作中张扬学生的个性。就像“文如其人”一样,“画亦如其人”;同样的事物,表现不一;有的典雅,有的粗犷;有的灰暗,有的热烈;有的重色彩,有的重造型。在绘画设计创作中要根据学生的天赋及个性进行引导,实施不同的方位创作训练。在设计色彩创作中善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不但有利于激发其创作欲望,而且有益于扬长避短,避免雷同,形成创作风格。要使学生具有艺术表现的主动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觉力,教学生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对象,把握对象,发现美和表现美。艺术表现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视觉媒介传达感情的过程,艺术的发生需要有观察对象时产生的某种感触,学生通过色彩和线条把这种感触尽情地表现出来,从而赋予作品以生命的活力。
(4)运用“产学结合”法,加强实践性教学。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就业,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必须与教学实践、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走高校艺术设计职业教育的产业化道路,将教学与应用、艺术设计和企业生产完全融合为一体,教学直接为应用和生产服务等,建立“学用结合、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的教学模式。反复进行“实战演练”,培学生掌握过硬的设计技能。
高职教育伴随市场需求在迅猛发展,坚持以“用”为本,开辟职业艺术设计教育的新路子,实现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探究的问题还很多;但因篇幅受限,本人认识受限,只是谈了关于学科定位、教法运用几个简单的构思框架,就算抛砖引玉吧;至于其他,诸如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学历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等一系列重要课题,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探寻研究,并亟待于我们去努力解决。
参考文献:
1、谭浩强,对高职教学和教材的思考,中华读书报,2003
艺术设计类学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他们既有当代普通大学生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又有其比较鲜明的特殊性。艺术设计类学生大多是以美术高考的形式进入大学,入学的成绩由专业课测试成绩和普通文化课成绩两部分构成,他们入学时的文化课平均成绩比其他专业的大学生要低,入学前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都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美术生的考前学习过程往往比较辛苦,绘画基础要经过系统的高强度训练,在通过所报考的高校的美术专业考试后,还要在高考中达到所报考高校的文化课分数要求,这样方能被录取。进入大学后,美术生的专业有了很大的拓展,一般分为纯美术类专业和设计类专业两类。纯美术类又分为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专业。设计类专业分为艺术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动画等专业。本文中提到的艺术设计类学生主要是指以上的设计类专业的学生群体。
二、艺术设计类学生的特点分析
(一)专业课程学习兴趣浓,文化理论课程学习欠缺。
普通的文理科考生面对的只是文化课的学习,因此所有的压力基本上都来源于高考。而艺术生要同时学习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由于从小就进行专业课程的训练,许多艺术设计类学生忽视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导致文化基础薄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类的考生,高考成绩录取分数线比普通考生低很多,这使很多艺术生对高考放松了要求。
(二)个性突出,自律性差,不受约束。
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特点要求具备一定的个性化,但不是放任自流。很多艺术设计类学生以专业要求为借口,夸大个性特征,自我意识较强,不愿受约束和控制,忽视对自身道德素质与修养的培养与提高,对学校一些规章制度或约束产生抵触等情绪,使高校在对其管理时比较困难。
(三)经济条件好,依赖性强。
艺术设计类专业学习成本较高,无论是普通学习用具的成本还是学费,都比普通大学生高出一倍甚至更多。这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好,再加上目前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溺爱,他们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导致独立自主能力较弱。
(四)积极要求上进,意志力薄弱,心里承受能力比较差。
艺术设计类学生善于想象,并有抱负、有理想,积极要求上进。学校大小活动积极参加、热情参与,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肯定、理解、支持。但一些学生经受不住失败的考验,一旦遇到挫折,比如考试成绩不合格,就会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出现旷课、迟到、早退、逃学等颓废现象。
(五)思维活跃,较感性,重感情。
艺术设计类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感官敏锐,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平时生活中注重感受新鲜事物,以高度的敏感性进行学习和创作,普遍比较重感情,喜欢结交朋友。
三、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特点的教育对策
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我有如下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
很多高校对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教育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恰当与不完善之处。一些高校老师对艺术类学生存在偏见,认为他们都是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难以管教,因此对他们放松教育,甚至不愿意教他们。其实恰恰相反,对于艺术设计类学生,只要我们努力付出,掌握他们的思维和学习规律,就能够教育好他们,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的思想与素质教育。
(二)调整教育模式,加强文化课程的教育投入。
很多高校或艺术院校过于强调学生专业课程的教育和投入,而忽略了理论课程的投入,过于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缺少对学生文化修养和艺术理论修养的教育,甚至有些教师认为,设计是一门实用性的学科,学习理论没有用处。其实不然,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三)改善外部环境,摒弃歧视观念。
艺术类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都需要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环境往往能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转变,不可否认,现如今许多高校对艺术生都抱着一种嫌弃与鄙视的态度,因此各高校应该从学校大环境抓起,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对艺术设计类学生持有一个理解与支持的态度,摒弃以前的陈旧观念。
(四)科学配备专职学生管理教师队伍,考虑专业对口。
目前很多从事艺术设计类学生专职管理工作的教师(如:辅导员、班主任等)不是艺术类专业出身。学校应该在专职学生管理教师队伍的配置上适当考虑专业的对口性。尽量挑选思想觉悟较高,政治素质过硬,并有着相同专业背景的教师来担任学生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使工作更加有目的性,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引导学生。
(五)投入真情实感,走进学生内心,进行情感性引导与教育。
艺术设计类学生普遍比较感性,重情重义,以此将其作为艺术设计类学生管理的切入点,进行培养和教育,得到可喜的收获,这一点我有深刻的体会。
四、结语
以上是我在艺术设计类学生管理工作中积累的一些经验总结,虽然工作还有待于继续探索和创新,但是我相信,只要大家站在一个客观求实的角度,对艺术生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误解;多一点包容,少一点苛求;多一点支持,少一点轻视,那么艺术设计类学生的明天一定会变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张丽芳.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想状况及教育管理对策[j].华章,2008.3.
[关键词]基本创造力 保存 美术教育 艺术设计
创造力是人类对物质世界能动作用的集中表现,显示为一种好奇的能力;一种自发变革的能力;一种以不寻常的观念去看寻常事物的能力;一种以高度的兴趣去面临困惑或疑难的能力;一种利用偶发事件,作可遇不可求之新发现的能力;一种运用概括力,见出观念之普遍效用的能力;一种在杂乱中寻求秩序的能力;一种靠加强自我意识以接触其潜意识之根源的能力;一种分析和批判的能力;一种自知之明,或不受他人影响的能力。此外,还应包括想象力和从“无”到“有”把自己的观念形象化现实化的能力。
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与古代师傅带徒弟从小到大手把手教不同,学生是从社会中遴选出来,参差不齐,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和能否成为合格的设计师,就与原先具有的基本创造力密切相关。许多学生并不了解专业,总把艺术设计理解成一种纯粹技能,加上一般美术教育之落后,未使在少儿时期很好地得到自身基本创造力的保存,致使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元素严重缺乏,学生们只注重艺术设计的结果,对设计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尤其是基本创造力的保存十分轻视。基本创造力是个人所拥有而未受外界压抑的原始创造能力,它是一个人的创造性品质,如好奇心、想象力、兴趣、自我表现等。它与学校内部美术教育所需要的专门创造力不同,是在日常生活中被培养和保存与激发,儿童时期已展示得十分充分,通常表现在与游戏或美术有关的活动中。人的基本创造力潜能基本相同,重在是否得到有效保存与激发,是成人后创造力丧失和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培养专业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是美术教育的两大目标。基本创造力的保存是一般美术教育目标,是个人创造性品质的培养,这一过程的实施者是美术教师。基本创造力的保存与艺术设计教育或专业之间的区别主要是前者在于过程对创造力保存与激发所产生的影响,后者看重结果(作品)对人所产生的影响。专业美术教育必定以基本创造力为基础,基本创造力强的孩子在专业美术教育中也同样具有创造力,一般美术教育的所有环节均存在于专业美术教育中。长期以来,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倍受重视和关注,安心于一般美术教育事业者寥寥无几,取消了从事一般美术教育的全面素质培养,更谈不上掌握保存与激发孩子们基本创造力的手段和理论知识了。
儿童所有的创造都在“玩”的范围里,“玩”对其某些品质如创造性品质的形成是决定性的。“假如儿童未经外界干扰而成长,则他们的创造活动就无须任何特殊的刺激,每个儿童都会无拘无束地运用创造欲望,而对他表现的方式充满了自信。这种自信可由偏远地区的人来证实,这些人不曾受广告、书籍和‘教育’的束缚,我们在这些人中发现了儿童艺术最美丽、最自然和最清晰的例证。我们必须试着恢复被文明所埋没,用来自由创造的基础。”美术是“玩”的主要内容之一,儿童还不善于以言语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而拿涂鸦绘画来说,就有对情绪的表达、对经验的总结叙述以及对事物的记忆、审美、直觉认知、反思的作用,通过涂鸦绘画的保存与激发。美术是孩子的朋友,他们的语言还不足以表达时便依赖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一儿童来画“洗澡”,画这幅画给他自己提出有关经验体验的许多问题,儿童即使无法画清楚主题,却对自己的经验仔细体验了一遍,作画的过程保存了经验的体验。通过一般美术教育可以了解创造过程对儿童的影响,以及成长各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孩子们在创造时脑子里想的东西,对成人可能毫无意义,却常意味着儿童以自己的经验面对自己,不能想起某些事物时,是由于缺乏对经验理解与阐释,也许他们受过多压抑的心灵相对闭塞,也许缺乏感性。通过美术教育的手段了解他们改变他们,因为创造性的艺术过程刺激了他们的基本创造力。人类的一切科学、人文等知识的获得,都以人对经验的体验能力为最基本条件,否则,经验将无从得到体验,便总结不出知识来,在基本创造力中这是首先需要保存与激发的。
中小学美术,技能教育大行其道,过分看重结果或“成果”,助长名利心,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制造虚假天才少儿,一些老师的专业思维把一般美术教育带上歧路,把孩子的眼睛、触觉、表现,以及秩序感、美感、想象力、发散思维等重要方面抛之九霄云外。一般美术教育事实上退出了初高中教学舞台,基本创造力的保存被严重削弱,埋没在日益强大的习惯性思维之中。不当的一般美术教育导致基本创造力的丧失,造成学生的素质缺陷,进入大学或踏入社会时就显现出来了。教育部倡导在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以弥补这种缺陷,但并未看出明显效果。保存与激发基本创造力,少儿时期要比长大后有效,美术教育“如在儿童早期实施的话,便可能造就出富有适应力和创造力的人;否则便可能培养出虽有丰富的学识,但却不晓得如何去应用,以至成为缺乏内涵,而且难以与环境融洽相处的人。由于感性、思考和感觉,在任何创造过程均同等必要,因而艺术就是平衡儿童的智慧与情感所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在高校中进行的一般美术教育,并未摆脱中小学美术教育歧路。缺乏基本创造力的个人,所构成的将是没有创造力的校园和社会环境,然而,有无创造力已成为衡量一个环境开放还是封闭的一个标尺。美术的娱乐性已被公认,却忘记了教育功能,不能只知艺术品可把玩,还应树立正确的美术教育观念。古人对这个问题认识得更清楚,唐代思想家张彦远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工,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当然,今天的教化与人伦内涵已经不同了,但把画与六籍等同,与四季同呼吸,道理是相通的。
学生的基本创造力基本相当。美术教育的实际目标,是让人在创造过程中变得更富有创造力,无论这种创造力将施于何处。孩子们长大后,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用于生活和职业。无论一般的还是专业的美术教育,都承担着对创造力保存与激发的重任,前者着重于基本创造力的保存,对象是广大人们,目的是形成每个人的创造性品质,提高人的素质。后者着重于美术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对象主要是高校专业院系的学生,目的要培养出设计师和美术工作者。一个人不可能越过基本创造力凌空变成创造性的人才,专业中的创造动力是由基本创造力提供的,所以在专业美术教育中,基本创造力问题更为重要,它关系到专业人才的质量问题。
艺术设计教育属专业美术教育领域。对多数专业学生来说,还得补上基本创造力的保存与激发这一课,在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就要格外注意艺术设计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可以既当作专业技能的学习又作为基本创造力的保存手段。每门课中都隐含着一个创造的自然基础,“设计生产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相结合的非常特殊的社会生产部门,它不同于科学研究,也不同于纯艺术创造,设计创造是以综合为手段,以创新为目标的高级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设计既不是纯艺术,也不是纯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而是多种学科高度交叉的综合型学科。”作为未来的设计师或设计工作者,连起码的好奇能力也不具备的话,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强烈的好奇心应是设计师最基本的创造性品质,事实上在孩童时期人们已具备这样的品质。
每个孩子都问过一些出乎意料又看似无聊的问题,这是什么呀那是什么呀地问个不停。许多看似简单的提问,实际是全人类都还在苦苦探索的问题。好奇能力是我们最终理解世界的最基本能力。所以,在基本创造力的保存中,儿童时期要鼓励他们积极地体验各种经验,并借助美术形式表现出来,使经验体验全面而清晰,当孩子们发现美术形式能表达和帮助自己对各种经验的体验,他们对观察事物就有了兴趣,好奇能力也能保持下去了。
包豪斯模式虽还是有很多缺陷,但把基础教学着眼于保存与激发造型直观能力与创造能力,释放出此前被固化教育束缚的能力,这是没有错的。基础课的主要特征是从实验到理解再到技能(造型)为原则,首先由直观引感再导入理性分析。另一位教师阿尔伯斯以创造精神为原理,开发以游戏、实验、经验为核心教育方法。可在我们的现实中,学生们严重忽视这些过程,懒得观察,懒得实验,懒得游戏、懒得以大量速写草图等方法进行感性的记录,用一架相机就代替了自己的眼睛和心灵,甚至要求取消“无用”的基础课程。我们在孩提时期强烈的好奇能力在这样的懒惰和偏见中消退了。
不断创新与改造是设计的本质,仅有创新改造的欲望是不够的,关键要有来自内心的热衷于自发变革的能力,被动的变革看似一种动力,实际妨碍了创造力的发展。我们在基本创造力的保存过程中,假如强迫孩子画一些所谓正确的图形,他不但无法完成指令,还会否定原来的表现方法,甚至会强烈地觉得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能力而沮丧。成人更得不到同情,当被迫去做一件工作时,都会产生紧张和不满,觉得不能胜任时,信心便丧失,自卑感油然而生。于是就会用抄袭应付的手段对付压力。在学生设计作品中出现的抄袭拼凑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好奇的能力埋没了,对任何事物也不可能产生高度的兴趣,所以,当遇到困惑和疑难时,受挫即退,轻易放弃。
我们来研究基本美术教育手段与基本创造力的保存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在素描中,其作用不仅用于画结构搞分析,更主要的是由全面而细致的观察,再通过分析、联想、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是无中生有的过程,是由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超越,是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实施能力的体现,还与分析能力、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相关。孩提时,一根竹竿可以是马、刀、枪,也可以是金箍棒、宇宙飞船。这种非定性思维被广泛使用在后工业设计中,“当前出现了大量‘无脸面’(无表面形式)的产品、多功能性的异种杂交产品(如带有计算器的表,或带有表的计算器)、丢失产品身份的产品(失去了表达其功能的形式的产品),以及不再被归类于某种单一的东西(如表即表,钢笔即钢笔)的产品。”在非定性思维的启发下,正在以一种更加有机的方式出现。
草图式的速写在设计过程中记录着设计的每一步进展和经验观念的感性体验,时间工具不受限制,是初步构思到完成构想的阶梯。任何设计皆从草图速写开始,是设计师终生受用的重要技能。其中所体现的是想象力、对形式和内容的统整能力和在杂乱中寻求秩序的能力。养成勾画大量草图速写的习惯,可以记录对形体色彩的分析,为设计积累大量感性的图片资料,还可以进行观念经验最新鲜形象化体验,促进发散性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灵感的产生,以提高个人的基本创造力,哪怕是脑中一闪而过的想法,也能立即变为直观的形象。判断力是制约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因素,在想象力创造力上,不存在好坏对错,“判断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而与此同时创造力则越来越下降。要消除或克服这些阻力和障碍,有时我们需要同学们暂时将判断力抛开,才能使他们在设计创作过程中迸发出更多的智慧火花。”草图速写能使自己在设计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忘记判断,无论好坏对错,草图速写都不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统一整体的能力能使设计师把没有关联的事物统一起来。现代派画家打破均衡、秩序重新编排事物形象,使人获得新的审美整体,立体派艺术冲破了物质世界一个物体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处于两个位置的状态,把事物矛盾方面统一到一个画面中来。设计师同样要把构思的零碎元素有机地统一到效果图工程图中,还要在空间中把它们统一起来。“整体美感是审美的智慧,它不仅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促进以形象和概念相结合为特征的直觉思维的积极参与,提高了人的反映能力和对智力潜能的挖掘。”
我们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常以视觉因素来培养人才,忽略了触觉因素所起的巨大作用,罗恩菲德把人分为视觉型和触觉型,“视觉型,即观察者,经常从事物的外貌来接触它们……视觉观察的一项重要因素是:首先,看到整体而不忽略细节的能力;然后,把整体的印象分析为细节或部分的印象;最后,把这些部分综合为一个新的整体,视觉型的人有把运动感和触觉经验转变为视觉经验的倾向……触觉型主要是一种主观的类型。触觉型的人并不把运动感和触觉经验转变为视觉经验,而完全满足于触觉或运动感本身。”假想同学们都是视觉型而实施的教学计划肯定会挫伤一部分同学基本创造力的保存。有许多设计之美,更多来源于触觉。如工业产品设计、陶艺、工艺雕塑、木工、装饰等。事实上“在每一种艺术里,都可以看到:艺术是起源于触觉经验而不是视觉经验。”加强触觉训练能深化对造型的领悟。
我们都热爱自己的专业,也希望所学的东西有用,但庸俗的专业主义和庸俗的实用主义误人,前者使我们鼠目寸光,后者使我们急功近利,也就既不注重过程也不注重真正的结果(艺术性、品位、技术含量、美感等)。知识须在艺术方式中得以消化。所以,我们必须站在人本立场,反思艺术设计教育如何把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创造力的保存和人的创造性品质的培养包含在内。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创造力与美术教育[A].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研究会.美术教育论文集[C].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1998.50-59.
[2]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2-20.261-269.
[3] [日]冈村繁译注.[唐]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39.
[5]徐建融等.美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8-169.
[6]滕守尧.非物质社会译者前言[A].姆奎利佐莫根提尼.在第三千年的门槛:新的贫困[A].马克迪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和技术[C].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2-30 .48-55.
关键词 任务驱动式 学习任务设计 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在我国的艺术教育中呈现出来的各种模式,虽然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以及思维训练方式上略有差异,从整体情况来看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设计理论、设计表达、设计创作三大类课程构成了艺术设计系统教学的科学体系。目前艺术设计专业在高职类高校中实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进行教学设计的理论范本,当然,这种理论范本在这三大类课程中的实施是不可能毫无障碍的,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好地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实践性教学,必须对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模式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索出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教学模式的途径,从而提高艺术设计的教学质量。
专业课程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岗位中的一种或多种综合能力所必需的,根据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要将学习的知识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其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下面我浅谈一下如何根据三大类课程的特点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的学习任务设计。
1 如何完成设计理论类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
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在选取上,由于教育体制的原因,高校普遍存在理论知识抽象、范围庞大、与实践脱节。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不知怎样记忆、怎样运用、在后期的实践教学中却将前面所学的理论遗忘殆尽。由此,老师需要改变静态、抽象的教学方式,对专业岗位中经常用到的和重要的知识进行重点教授,运用“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
如传统的建筑史理论讲授中,一般老师讲解深入细致,从建筑的最初形态开始阐述,对人类的历史活动、建筑的形成过程和建筑外观的各种特征等都进行系统讲授,但在课程结束甚至毕业实习完成后学生能记住具有实用性和操作性的教学内容却不多。我认为高职院校的设计史类课程应该去繁存精,将传统经典的和目前社会中流行风格元素加以结合提炼精讲,从该专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出发,明确在设计工作中重点运用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与能力目标之间如何转换?在学习任务设计中如何带入职业素质的训练?然后进行课程学习情境和内容模块设计。
设计理论类课程学习任务设计的重点是做好理论知识与实践性教学的衔接;其内容应是囊括了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点;学习任务设计的形式以调动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再通过各种教学形式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进来,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都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学习热情、树立信心,让学生期待着进行下一轮的学习任务。
2 如何完成设计表达类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
设计类专业具有很强综合性的特点。设计表达、设计创意思维、遵循市场规律的综合设计这三个方面的教学相互依存密切关联。设计表达课程承载着培养学生后续专业课程中所需呈现的表达方法、设计思维、设计程序等综合专业素质,培养学生这些素质,其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较单一,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来累积知识,在反复的训练中只能达到提高表达技法的能力目标,从而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容易产生疲倦、自信不足的问题。
设计表达类课程的教学设计应以设计创意和综合性设计的学习任务为载体,教师需要分析在设计工作过程中设计表达部分所处的地位,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任务,在这些学习任务设计中把单项表达技能训练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这样不但注重设计过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也避免了学生在重复的技能训练中产生的负面情绪。
如在手绘效果图表现的课程教学中,主要学习情境设计有手绘基础训练、方案草图训练、室内装饰表现手法、手绘快题设计与洽谈。其学习情境的学习任务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选取基于设计师的工作过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2)强调手绘只是设计师的工具,注重设计思维的表达和训练,突出设计师的主体性思维;(3)以达到“手—脑—心—口合一”的最终训练效果为目的,也就是培养学生能吃苦、有创意、能画出、会表达这四个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性目标。整个教学情境设计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顺序排列。在教学形式上要丰富多变,通过多媒体教学、一对一辅导、小组协作、实景写生、小组评图、讲述创意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个性与好奇心,提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的能力。注重让学生在实现分项技能目标中获得成就感,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同时注重学生差别,因材施教,既要求学生整体参与练习,又不可有放弃的学生,使优秀生更上一层,后进生能跟得上。
3 如何完成设计创作类课程的任务驱动教学
设计创作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大多为“两段式”教学:第一段是专业理论教学,第二段是项目导向的实训教学。然而第一段教学中学生对本课程印象不深,很多重要的知识点理解不够或者在不经意间被忽略;第二段教学中学生在作业期间查阅了大量的参考资料,作业模仿多创新少,形式多内涵少,缺少基础理论和设计方面的交流。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种弊端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做了以下调整:
(1)经典案例导入。案例大多是本地区或国内比较知名的案例,大多资料为亲自拍摄整理,讲解时会有很多感受和想法引起大家共鸣。讲解时不仅介绍案例,还把要学到了设计理论的知识点融入,让学生在学习案例的同时轻松形象的温习已学知识和获取新的知识,避免学生被动地接受理论。
(2)进入设计前期准备阶段(分为布置任务、资料搜集、方案构思、协作洽谈这四个步骤)的训练。这个阶段不是简单地给出任务,让学生自行找资料和构思这么简单,而是要求让学生能够通过这个阶段获得对资料的分析和整理能力,根据资料提出问题、并通过方案构思激发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同时学习任务设计和教学过程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团队如何围绕一个项目进行协调、如何做好模拟业务洽谈、如何表述设计思想等。教学形式上除了传统口授式还有问答式、调查并陈述、讨论式、方案互评等。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能很好地体现设计的精髓,因此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设计应该是最需要老师重视和学生配合的。
(3)综合设计阶段。由于设计前期准备阶段既穿插讲解理论,又要完成大量能力培养的任务目标,占用课时较多,因此综合设计阶段的任务就是根据前期的资料准备,又快又好地完成综合设计。较短的课时安排既避免了学生在电脑绘图时边画边构思的不良习惯,也符合设计师在制图时要求既快速、又全面地表达设计意图的工作特点。整个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和课时分配充分体现了注重设计过程而非设计结果的理念,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实,对于大多数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很多没有任何相关专业知识和美术功底的学生来说,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内学好美术基础、熟练操作软件、了解大量相关的专业技能,以及运用创新的思维完成各个项目设计任务,这是一个艰辛的学习过程,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工作。通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沉淀,我们作为教师,首先要备好学生这一课,要深入了解他们,才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运用最佳的教学方式方法,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设计。完成课程的教学情境和学习任务设计,是完成专业课程教学的关键。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类课程的学习任务设计要围绕设计岗位的工作特点,根据各类课程和学情策划好每一项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谢凌鹏.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法_教育论文,201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