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论文

时间:2023-04-10 15:05:06

导语:在初中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初中 作文 教学

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作文难,作文难,一提作文心就烦”,可见作文教学不单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因此重视作文教学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

1、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非常重视课文教学,而对作文教学却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即使有也缺乏系统性。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是随心所欲。究其原因,主要是课文教学与考试分数关系明显,只要是平时老师讲到的内容,在考试中学生遇到会立竿见影,体现老师的教学水平,因而把课文教学当作重中之重。而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作文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而对于考试成绩来说,无论学生写的作文如何不好,也能得一点分数,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作文阅卷主观随意性较大,同样水平的作文在分数上可能有较大的差距,增加了作文成绩的风险性,进一步消减了老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

2、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各科教学都有追求“大运动量”的趋势,作文训练也不例外,许多老师曾片面地认为,只要不断的增大作文训练量,学生的作文成绩就会提高,因此不断的鼓励学生多练,一周交一次作文,天天写日记等等,学生拼命的写、凑字数,甚至抄袭,老师拼命的批改,讲解,师生不堪重负。究其原因,一是受理科教学的影响,搞题海战术,错误地以为广种就能博收。二是“多读多写”一直被公认为是传统经验而加以推广,许多老师没有将“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统一考虑,没有认真地研究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

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本人逐渐摸索了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本人就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学生的模仿性很强,先仿写范文对逐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是非常有益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便可训练学生从仿写句子、仿写片段到仿写范文,让学生从范文体会各种写作方法的技巧和语言。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教室到西边》。学习了《春》一课后,让学生学习了文章是怎样通过细心观察来描写大自然优美景色的,让他们仿写了《夏》。实际上学生进行模范性写作训练时,创造思维之光就在其中闪耀。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2),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应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原则。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所以本人极为重视作文的命题。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善于捕捉他们生活中闪光的情景。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ⅩⅩ》不如改写成《和ⅩⅩ说说心里话》《ⅩⅩ,您了解我吗?》等等。了解学生心态,把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尽可能地使命题说出学生的心里话。按心理学分类,一般把12——15岁划分为少年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叙事能力强,对所叙的事能做一些抽象的概括。所以命题要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特征的日趋成熟而有所侧重。

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每时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过各种媒介在流动着。而当代中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因而就须每天阅读,获取和博贮信息,造成一种势能,使胸中有故事。把阅读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创造能力,从而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欲望。我们向学生推荐《语文报》、《中学语文》、《读者文摘》、《故事会》等杂志,让他们订阅,从而使学生扩大了阅读面,增加了阅读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而有了写文章的积极性。(3),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四、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1、师评

学生当堂生成的半成品作文,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效果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当这位学生在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并能对之作出评价,甚至提出修改意见。对于快速成文完成的文章,尽量当堂面批。对于成批交上来的作文,老师批改要优先于其他作业,因为要尽可能早地、趁学生对此次作文的思维和激情还没消失的时候去跟学生讲评。

2、自评自改

叶圣陶说:“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4)因此,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可安排早读时间让他们拿出来朗读,让学生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让学生自评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完善、评价、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学生自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3、互评互改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写

 

很多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都有'听写'这一环节,它确实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性测试,可以考察学生词汇量、拼写、句法、听力和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它是对学生听、写两种技能的综合训练,也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检验;它可作为巩固和复习的好方法,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听力;它是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训练方式。掌握听写的科学性和技巧性,使其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在这方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具体做法。

一、立足课标有的放矢

现行教材词汇量大,在丰富了教材

摘要求。 二、精选听写内容

听写内容要安排妥当。一般来说,听写四会单词占三分之一;听写短语、词组、习惯用语占三分之一;听写重、难点句子占三分之一。这样既考查基础,又考查能力,好学生基础与能力并举,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在听写中有所收获,极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七年级的听写内容应简单,少而精,次数可多点,从单词、短语逐渐增加常用句子。比如学完七年级上册后,我听写了如下对话(情景:商店购物;参与人:clerk1,clerk2,mom初中英语论文初中英语论文,daughter):Clerk1: Can I help you?Mom: Yes, please. I wantsome rice.Clerk1:How much rice do you want?Mom: Four kilos. Please. And how much is it?Clerk1: Twelve yuan.Daughter: Mum, I want asweater.Mom: OK. Let’s go.Clerk2: What can I do foryou?Daughter: I want asweater.Clerk2: What color do youwant?Daughter: White.Mom: What’s the price of it?Clerk2: 150 yuan.Mom: OK. We will take it.Thanks.Clerk2: You’re welcome.这种对话有一定的情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最初必须由老师指导,控制速度。听写分三步:第一步,学生表演对话,其他学生听,要求听懂大概的内容。第二步,逐句听写,速度稍慢,可重复。第三步,检查核对,再完整地表演对话,学生复查。

三、听写形式要多样性

在笔者看来,听写其实更多地应当起到一种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所以,检测未必就是最终目的。也正基于对这个的理解,笔者认为听写形式其实是可以多种多样话的,只要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去学、去记就好。所以,除了传统的闭卷模式,笔者还会尝试以下方法:1.开放式。这种模式笔者喜欢在新课刚结束,生词又较多,且学生整体基础不理想的情况下使用。老师读,学生写。不同的是笔者会把答案规范地板书到黑板上,同学们则马上自我纠正。此时学生一般都会认真校对。能赶在老师前就能写出的,他们往往会大声地告诉老师的拼读,很自豪。而对于那些写不出的,笔者也不责骂批评,让他们把答案抄下来,听读跟读几次。允许后进生慢一点,但总鼓励他们要动起来。 2.半开放式。半开放式是一种笔者偶尔而为之的听写办法期刊网。那就是老师读,学生写。在距离交卷的有限时间里允许学生看书。这种模式在“单词大检阅”的时候笔者会用,时间延续至少半节或一节课之久。一个学期下来习惯上搞2~3次。在交卷前约5分钟,向学生突然宣布:以下时间开卷,但不允许旁观!如此一来,课室可热闹了,像烧开了的锅。大家急啊,拼命的翻书,就连平时那些“惰性气体”也为之出手!不抄吗,这亏可吃大了!时间一到,准时交卷。个别学生口水都流到了地面:看到那些对书本熟悉的同学气势如虹大展手脚。哎!肠子都悔青了初中英语论文初中英语论文,暗骂自己“平时少看书了”… 3.开展比赛。一次听写,其实可以是学生表现的一次机会。听写比赛是笔者常采用的一种方式。课室里有6组学生,也就自然形成了6小组。比赛的规则有是以接力的方式进行。每次每组由本组自发或选派1个组员到黑板上来,每个同学只准写出一个,直至轮完再周而复始。整个过程不得旁窥,其他同学做好监督。最后计算得分,胜出的小组有机会得到神秘礼物和雷鸣般的掌声。在这种氛围下,平时成绩优秀的同学固然可以好好表现,而一般甚至后进的同学也有时出奇不意的“露一手”,引来下面的掌声或呼声一片。

四、听写难度要科学性

每接手一个新班,笔者都十分注意全方位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以至在听写的时候控制好难度。七年级阶段:尽可能听写一些简单和必须掌握的单词和短语,并占听写总量的80%~90%,句子尽量控制在三句左右。八、九年级阶段:听写课文中的生词,约占听写总量之20%。短语为主,约占50%。课文中的重点语句(一般都选文中的重点句型及明人名言)一般在30%。如遇上比较悬殊的情况(如特好的或大体不行的),则作相应调整。如果哪一次听写,尤其是开学的第一次,有超过30%或以上的学生“纹丝不动”,那下一次笔者往往会主动降低难度,宁愿日后循序渐进。切记,不要把每次听写都作为一次测验,更不要想去难倒他们。听写不是目的,而要把他当作是一次记生词的过程,是帮助学生记忆的一个手段。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对策分析

随着中学语文新课标的不断深入贯彻,初中生语文素质的不断提高,作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这一点从中考中的作文所占分数比重不断加大就可以看出。因此,教师和学生对作文教学都越来越重视。尽管如此,现实中的初中生作文水平和能力还是不尽如人意,学生的作文陷入一种模仿抄袭的套路。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今天初中作文教学的局面呢?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又应该怎样去面对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呢?以下是笔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作文教学的一些尝试和分析。

一、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虽然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标引领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提高了,人们越来越重视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但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和急功近利思想的诱惑,初中作文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我们只有清醒地认识和正确地面对,采取相应的措施,初中作文教学才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作文教学的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写作兴趣不浓。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是按单元教学要求进行作文写作训练的,每次写作都是在讲读课文之后,学生根据教师预先设置的题目范围和写作要求完成的。对于作文写作,学生都不是自愿的,他们都是为完成任务而不得不为之。学生对作文的写作,不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完全是一种被动无奈的行为,他们不能尽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写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2)学生作文的基础薄弱,质量不高。如前面所说,学生的每次作文都是老师安排下进行的,不是出自学生内心的愿望,所以质量比较差:他们对事物和人物不能仔细观察,深入了解,语言表达缺乏活力,缺少感情,内容受到限制,空洞乏力,条理混乱,学生在下笔时不作仔细思考和构思文章结构,造成文章布局不合理,更有甚者,不少同学对标点、段落把握不准。所有这些,都是源于学生语文基础薄弱。

(3)教师对作文教学不够重视。在学校,特别是农村初中,师资不足,不少教师平时工作量大,既有家庭的,也有学校的,还有学生生活方面的工作。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想感受把握不清,又对学生的作文不能及时评改,更有甚者,一个学期对作文布置的数量很少,平时的训练不多,即使评改,也是粗略简单。这些都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的不够重视造成的。

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对策

作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保证。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措施和策略势在必行。那么作为教师要从哪些方面着手应对和改进呢?

(1)端正写作态度,明确写作目的。学生的写作态度直接关系到作文质量的高低。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处于兴趣之中,就会认真努力的去做好每件事。写作也一样,当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就会积极去完成,并努力做好。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端正写作态度,让学生明确初中作文写作的目的在于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为将来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在正确的态度引领下,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学生写作业才会有动力。

(2)结合文本教学,引导观察思考。学生的写作不能脱离文本教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中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之后,将它应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尤其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身边的一些事和人,把自己最熟悉和清楚的人和事作为写作的素材,要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生作文的素材源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而作文的谋篇布局就要借助文本教学中所获取的方法和技巧。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强化训练中,关注身边的人和事,不断思考、体味,不断推敲,用真情实感去描述,文章的质量才会有所提高。

(3)修正评价体系,倡导评写结合。教师从自身做起,端正教学态度,对学生作文要及时评价,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对于作文评价,教师可以改变方法,可以教师改,还可教会学生自己改,同学之间互相改,在改的过程中作好记录:哪里有缺陷?哪里是优点?让学生在评改中了解自己,也了解同学,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培养学生在“改”中“读”,在“读”中“悟”,在“悟”中继续写。通过不断的评写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才能真正的提高,写作的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总之,初中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的持续性工作,其质量水准的提升,需要每一个一线初中语文教师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同时密切关注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让每一次教学都变得更有成效。唯有如此,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才能迎来全新的发展和灿烂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陈燕莉. 浅析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J]. 中小学电教(下),2011,(06)

[2]吕陆君. 中学作文批改新模式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28)

第4篇

目前对于初中语文教师的教育技能要求很高,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强调语文教师的创意教学的能力。创意教学的时代意义在于突破语文教师传统教学模式、适应知识经济社会需求、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应对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其重要理念在于:活泼多元、主动参与、资源运用、班级互动、学习动机与问题解决。创意教学即建立健康、积极、活泼、创新的教育体制,促使学校落实创造思考教学,使“教学有创意、学习有兴趣”、“学生能将创造力与生活结合”,“培养一流、优秀的人才”。总之,在知识经济时代,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体会到创新的意义,并积极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上,面对不同的学生、情境,随时变化语文课程教材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与教师成长的途径,以发掘出最佳的教学策略,应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上。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育技能的提升策略

(一)采取自我导向学习,促进彼此专业素养

自我导向学习是一种历程,个体能够采取主动态度、分析自己学习需求、建立学习目标、鉴定学习资源与发展学习策略,这种学习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自我导向的学习是学习者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风格,选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并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鉴的过程。例如,可以采用阅读模式,阅读与语文教学工作有关的知识、论文、期刊、报道、网络资源等。其次,书写是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其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事实、推论等书写下来,与同事讨论、分享后,加以反省。这种活动不仅可以使教师从经验中学习,察觉隐含于其中的信念、假定、理论、甚或是偏见,而且可将理念加以试验,由此发展并深化语文教学知识。因此,教师的成长与学习可以是自我导向的学习。语文教师要自己引发学习动机,并独立持续进行各种学习活动。而且能够运用基本的学习技巧,安排适当的学习步骤,并有效运用时间进行学习。

(二)利用网络学习,建立网络学习社群

就语文教师而言,网络学习是教师的另类空间,网络学习是多样化的,例如虚拟学校、远距教学、网络教室等等,可以提供各种不同的学习型态及终身教育的机会。计算机网络上学习的具体途径相当多,首先要发展科技信念,如相信网络沟通便利、能善用科技搜集信息等等。其次,可用视频会议方式,进行同步学习,如开会或学习,让网络上的使用者,可以同时看到画面,听到声音。另外,要提供不同主题的讨论,让教师能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多元化思考,并以学生为中心,设置课堂脉络情境,这有助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将不同讨论主题应用在教学实务上。

(三)运用行动研究,落实课程与教学革新

近年来,许多学者认为行动研究是语文教师改进教学与辅导、课程发展、促进专业发展、及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行动研究包括由语文教师个人独立完成的“个别行动研究”和与其它教师合作的“协同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核心即是反省,反省是促进专业的手段,甚至是专业的本质。专业人员就是运用反省来构思问题,设计与评鉴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师主体思考下,教师可以发出声音,与同事相互讨论教育议题,澄清自己信念与价值。

三、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提问

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握课堂提问呢?

一、注重提升课堂提问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教师应该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 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问。相同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面对同一问题时,获得多种解答 问题的方法,使 自身的发散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在具体的提问教学时,教师应该遵循这一原则:提 出的问题应该富有启发性,简单精练、难度与梯度并存。比如说进行 《明天不封阳台》这一课的教学时,围绕明天封不封阳台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采取 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提问: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 “楼房为什么要设计阳台呢”?只要学生答对问题就可以提出表扬。对于那些学习能力稍微偏低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 “家庭装修时,为什么先要封阳台呢”?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问 “文章中主人公最初决定明天封阳台,为什么后来又对这一决定产生了疑问”?这样可以对这一部分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一定的锻炼。对于那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提出 “为什么文章主人公最后决定明天不封阳台”?这会使这部分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对自己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

二、提问设计要注意层次性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见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三、提问要注意针对性

教师在提问中要有明确目的和内在意图,不是为提问而提问,搞形式主义。所提问题是为了指导学生观察,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和定义,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认识文章的写作特点使学生获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等等。每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漫无目的地提问。其次,所提问题,应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提问。提问要难易、深浅适当,太难、太深,超越了本班学生目前的能力水平,学生就会望而生畏,丧失了回答问题的信心。如问题太易、太浅,低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课堂提问的难易程度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高低而设。比如,《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对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较难把握。我们不妨先设置针对性提问:“文中的‘路’仅指地上之路吗”…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学生在对这两个问题做出正确解答后,最后问:“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这样一问,加以一定的过渡,对学生来说比较深奥的问题,也就能轻松解决了。

四、提问具有一定的拓展性

教师好的课堂提问固然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但回答问题总是以教师为中心进行的,学生只是被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表面看似思想活跃,其实学生学得并不主动。因此,教师除了重视问题的设计外,更多的是提出一些“话题”,与学生一起围绕话题平等的“交谈”。话题不同于问题的主要特点是:思维空间大,学生只是围绕话题发表意见,而不是回答老师的问题,所以“答案意识”淡化,交谈获得的认识往往是多元的。在话题的情境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在共享中又体现着教师“导”的作用。例如教《伟大的悲剧》,在学生学完以后,教师提出话题:“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最后两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让学生围绕关键句子展示讨论、各抒已见。交流互动达到时,教师可顺势一点,拓宽话题:失败英雄知多少?“壮士一去一复返”刺杀秦王失败的荆轲;一腔热情乘氢气球横渡海峡葬身大海的罗泽尔……伟大的悲剧知多少?这样,在“话题”的情境下,学生摆脱了“牵”的处境,思维空间拓宽了,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舞,“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策略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实施。

好的课堂提问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达到提升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随着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本质的深度挖掘,随着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不断革新,语文课堂提问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抛弃繁华而追究本真的课堂提问,必将引领我们走向纯净而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第6篇

站在应试教育的此岸遥望素质教育的彼岸,每一个试图呼唤教育和教学进步的人们都清醒地意识到到达彼岸的航程绝非一帆风顺。首先,对话的文本——“教材”重新需要建构。研究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统整的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的真实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实事性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它主张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支撑并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拓展型的学习”在此种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教学语言有着影响作用的文本——“教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它不单单指以“课本”与“读本”经过教学论加工的专业文本,还包括以电视、报纸、网络媒体等等视听文本以及教学后所生产的文本例如学生的作文等等。其次,伴随教学环境“信息化”、“生活化”,师生将不得不借助于直接性的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达到互识共识。这个过程一般包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和表达文本。阅读文本是一种对话,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大师的对话。同时,阅读过程中师生不断的联想想象到自己,也是一种与自己对话。阅读文本伴随着理解文本。理解文本的第一个前提,是师生通过对话从文本中直接把握信息和间接获得的信息,以及师生凭借文本所习得、记忆、存贮的信息中唤起的信息;理解的第二个前提是依靠接受者一定的情感态度评价、预备知识以及对文本内容的探究而产生的。阅读、理解文本过程中的对话自然就会转化为表达,表达又是另一种形式的对话。写出来跟自己或他者看是与自己、他者对话。因此,师生对于文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绝不是文本编制者与文本编制者的操作成果——文本内容——原封不动的移植,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知识的建构。鉴于此,我们简单勾勒如下“对话图”。

二、其乐融融的“对话图”

1.与文本对话

这里所指的文本如前所述包括“读本”篇目(《鲁迅“丑化”了阿Q吗?》《“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论阿Q周围的人物》《阿Q后传》)、报纸、电视和网络媒体等。通过对读本篇目的阅读,我们发现文章作者是按照“缘事——说理——揭示事物的本质”这样的思路行文的。作者通过自己“与大师对话”“与现实对话”,通过“联想想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就启示我们要想使“深刻”,首先自己就得“与大师对话”——我们讲的大师是思想的大师、文学的大师和科学的大师——回归“课本”,找出鲁迅先生所写《阿Q正传》为我们准备可用于自己作文的事例,即类似“和尚动得,我动不得?”的事例。

2.与大师对话。“与大师对话”,关注大师,就是对自身的一种观照,对自己的一种提升。尽管我们未必人人能够成为大师,但有了这种丰富的精神底蕴,有了这种深沉的灵魂拷问和灵魂追慕,我们的思想就可洞穿深邃的历史,面向光明的未来,慢慢摆脱小气而变得大气。

3.与现实对话。“与文本对话”“与大师对话”大多属于间接的和虚拟的沟通与对话,而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这些,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这就需要教师设定现实的情景,汲取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对话,这样,学生才会习得富于真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学生的人格才会真正得到陶冶。

三、方法指导——联想想象法

“人类这个理性的动物不要有别人的心智去领导,要有它自己的心智去领导”。这是教育之父夸美纽斯响彻世界的宏论。他提倡学生独立思考,但是也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尤其是过程和方法的指导。当我们的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大师对话”“与现实对话”具有了坚实“深刻”的支点支撑之后,需要在“联想想象”的方法上及时地给予指导,来建构一座“与现实对话”的桥梁,使其到达成功做人、作文的彼岸。

1.相关联想想象

相关联想想象是一种实际上的直接的关联。如字面上的相关;时间上的相关;空间上的相关;物与人的相关;人与事的相关等。

2.同类联想想象

同类联想想象指由一事物进而联想到其他事物的联想。它自在对本事物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发展、深化这种认识。

3.相似联想想象

如果说同类联想想象是相同事物之间的联想,相似联想想象则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联想,它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

4.相反联想想象。相反联想想象分事物的性质、意义或者方向相反两种。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离开了联想和想象,即使读了再多的书,现实的知识再丰富都不可能有创造性,对于中考前的学生作文而言也不可能“深刻”。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就让我们来聆听作者、大师的教诲,在作文这方天地里尽情地“对话”,做一群实实在在的“思想者”!

参考文献:

[1]克林伯格.社会主义学校(学派)的教学指导性与主动性.德国科学出版社,1962.86.

[2]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24-25.

第7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文写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不仅可以使其快速的掌握语文知识,还能提升学生思想深化水平和文字表达水平。学生的作文可以反映学生看待事物的立场以及思想等特点,如果要写作优秀的作文,教师就需要着重在中心思想和作文立意的新角度上对作文的中心意思和思想有其准确的判断力。借此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与作文相结合的来教授,这样两者在互相渗透中达到互相影响的作用,潜移默化的使学生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积极和乐观健康的思想,通过让学生在作文写作时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写到作文当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又增加了学生的乐趣,进而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教师在作文教学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将自身意见和想法总结,将自身真实想法和感情表达出来,教师加以引导,这样既能开发学生潜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另外,教师对作文进行批改的时候,一要高度重视批改的作文,二要对学生作文进行评点时,将健康的思想融入其中,帮助并引导学生养成较好的思想品质,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凭借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依靠其教学手段,将德育教育渗透其中,从而达到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目的。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其德育教育如果想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就需要教师以教学手段为途径,正确树立德育思想,将书本上有关德育内容转变为教学知识,将德育思想融入到学生思想当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历来都是以讲授法教学的,依靠说教学,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况且这种方法也难调动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所以就需要教师来创造出灵活的教学方法用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可组织相关的语文活动,例如慰问和采访老革命战士。此外至于古典文学的篇章,教师进行讲解时,应与历史背景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例如教授《离骚》时,应该由学生带感情的进行朗诵,理解诗人对国家的忠诚,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背诵去理解诗人所抒发的感情,运用正面素材来引导学生塑造思想。

三、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融入社会环境来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应该促使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融入社会这个大环境并且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个时代的变迁,不断积累和加强情感沉淀,慢慢渗透德育教育,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品质不断提升,最大程度发挥语文教学的德育功能。在网络迅猛发展的影响下,还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来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和阅读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并拓展学生的视野。网络有其优势的一面,但也要在应用时注意其不良影响。通过网络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这是其优势,但网络上也存在着大量的不良文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注意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抵制网络不良文化,避免学生沉迷网络、误入歧途。正确引导和帮助学生对网络的运用也已成为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任务。要选择一些新颖的阅读主题或阅读任务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从而正确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在使用网络时遇到的不良文化这种现象,共同研究抵制不良文化的策略,不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辩论能力,还可以对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在语文教学中将德育的渗透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通过语文教学,教师在当今生活当中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既而提高其道德素质。道德是通过行为来体现的,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通过课本学到的孝敬父母、热爱祖国、团结友爱等优良品德,都只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却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行为活动,两者无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这就造成了教育与实际行动相悖,是教育最大的失败。我们要的德育教育是通过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提高其思想境界,并用于服务生活、指导生活,使德育自然化。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将德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德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使学生道德素养全面提高。具体的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交流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阅历提出个人的见解,这样有利于让学生将道德准则与生活相统一,利于其道德规范与准则的内化。

五、结语

第8篇

1、看标题

题目是诗歌的窗口,诗歌的多数题目都能明确交待其写作主题与类别。如标题中有“怀古”“咏怀”的一般是怀古诗,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物象”为标题的一般是咏物的诗歌;题目中出现“塞”“征”等字眼的多是战争或边塞诗,如《凉州词》、《少年行》等;有“送”或“别”等字眼的一般是送别诗等等。

2、析背景

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才能全面合理地理解诗歌的言语。如:白居易生活在安史之乱的时代,他的诗反映了官吏的贪横与他们豪华奢侈的生活以及劳动人民的饥寒交迫,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读《卖炭翁》。再如辛弃疾、陆游、屈原等,他们一生图志不能酬,诗歌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其它的如李白、苏轼、李清照等的诗歌,多与他们鲜明的个性相统一。

3、抓关键词

关键词就就是是作品中那些最能表现主旨的字词,就是诗眼。如《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怜”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万千思绪;“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情。捕捉住了这些关键词也就捉住了诗歌的灵魂。

4、感受诗歌情感意境

诗是抒情艺术,诗人通过言语把自己的情感赋予其中,读者如果读懂了诗人的情感,就能与之相通地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这个感情接受的过程,就是对诗的抒情美的鉴赏。诗是言短意长地感染人的文学,以含蓄为上乘。读诗,通过反复咀嚼,密咏恬吟,得到一种意味,读诗读出味来,说明触及到了诗的弦外音,鉴赏到了诗的含蓄美。“意与境”二者是辩证统一的,一首诗读的遍数多了会有这样的感觉,或为诗人的感情打动,或为诗中气氛包围,或为诗中的自然图景吸引,这便是诗的意境。

二、用好“阅读、感悟、联系、总结”四种手段

如何从上述的几个维度去赏析诗歌呢?这需要一些技巧作为支撑。笔者认为:应该用好“阅读、感悟、联系、总结”四种手段基本的手段来赏析诗歌。

1、抓好阅读关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只有对诗歌的题目、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有了一个充分的感性认识,读者才能在此基础上去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与意境,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认可作品进而学习作品的创作手段与方式方法。同时,阅读文本也是获取大部分感性材料、鉴赏诗歌的唯一和先决的条件。那么,如何去读呢?首先,要设置好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相反的诗歌,在比较中读。可以慢读,也可以快读,还可以不快不慢、抑扬顿挫地读等,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意境与情感。如李煜的《虞美人》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同时,通过读还可以抓住关键词,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等。“阅读”虽然只是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的轮廓,却给鉴赏奠定了基础。

2、感悟是关键

悟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是比阅读更高级的一个环节,是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手法和技巧的过程。那么,我们悟什么呢?我认为:要悟诗歌的情境与关键词。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进行揣摩,如《琵琶行》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营造出的氛围、《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意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的意境、《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基调等等。其次要悟关键词,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空”二字,我们要教会学生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

第9篇

    一、素描教学是基础教学,应以培养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

    不管什么风格的基础素描,它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对素描造型诸要素各有不同的侧重而已。我认为在基础素描教学中应本着现实主义的原则,要求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作品应以客观物象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根据对物象的认识和感受,艺术地表现一定环境与光影下的具体物象。学生的主观感受应依据客现物象并受制于客观物象,所谓"艺术地表现"是指概括、取舍、加强、减弱等艺术处理。

    素描教学训练要以培养学生对物象的认识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目的,即要达到基础训练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求,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又应指导学生以客观物象为依据,表现物象的真实,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对物象的真实感受。

    我不主张在素描基础练习上,采用变形的手法,在打基础的阶段,"变形"容易养成主观随意的习惯。但并不因此反对有些素描对物象的结构进行一定程度的强调乃至合理的夸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主要的,但学生的主观感受在素描作品的表现力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观感受是来源于客观物象的,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

    二、在素描基础教学上应抓住两个主要环节,保证学生不脱离严格训练的轨道。

    这两个环节是:轮廓准确和注意整体。要求轮廓准确是克服造型似是而非的主要办法,造型似是而非是初学者最普遍的毛玻要求轮廓准确,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严格的作风和求实的态度。这里所说的轮廓准确并不是说要在素描的第一阶段就细抠轮廓。我认为第一阶段打轮廓时能做到构图恰当,比例准确,要点鲜明,形象明了,就应该说是轮廓准确了。

    在素描训练过程中,应当要求学生在每一阶段都不断使轮廓更精确,特别是要求学生不要迁就轮廓的错误,那种明知有错而凑合了事的态度是非常有害的。如果在基础训练中老是犯轮廓不准的毛病,就不能获得物象结构的知识,就会造成不善于敏锐准确地表现物象特征的缺陷。

    注意整体是观察物象和处理画面的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掌握得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作品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观察物象的方法,它与学习成绩的优劣和进度的快慢有着直接的联系。

    不正确的观察方法,往往是盯住一点而忽略了全局,目的是为了看清楚那个要画的局部,并不作全面考虑,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看局部的细枝末节而看不到整体的情节气势。而作画时对物象的观察分析,不仅是为了认识物象,更重要的是为了表现物象。这就要求学生在开始完成一份素描作业时,要根据对物象的观察和感受,对习作的整体效果有一个设想,就像导演拿到剧本就应该在思想中形成这部戏或这部电影的整体"视像"一样。

    整体观察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法则,它的实质是便于比较。学生能否把所要刻画的物象整个地控制在自己的视域之内,在处理局部时能否考虑到整体,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提示和强调的重要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

    但这并不是说只强调整体而忽视局部细节的深入刻画。整体和局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并不存在纯粹的"整体",整体的丰富性有赖于对局部的深入刻画。

    整体--局部--整体,作为习作的整个进程大致是这样,但在深入描绘各个局部的过程中,自然地形成了很多小的阶段。应当要求学生在习作的每个阶段都要考虑整体,并为掌握整体而调整整个画面,使每个阶段停下笔来都是一张形象生动的画。所以,掌握整体是对局部而言,在一定阶段必须把主要精力用于刻画物象的整体性特征,有了具体物象的整体性才有提高的基矗

    三、应本着"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素描训练。

    不仅要有长远的总目标,而且要有分段实现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不断循序渐进和适当重复的过程中,才能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及其有关知识和技能,才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各种环境下的复杂事物。

    为了打好坚实的基础,习作应以长期作业为主,这样便于领会教师的指导,便于深入理解,反复校正和进行探索。教学上的严格要求也主要体现在长期作业中。教师要向学生说明长期作业的重要性,对各种不良倾向要及时加以纠正。同时,也要布置一些短期作业作为辅助,使写生与构图相结合,记忆、想象和速写相结合,以避免学生在长期作业中容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以及画面板、腻的缺点。

    习作的优劣还取决于观察事物的深度和知识面的广度,取决于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画外功夫"要正确引导,鼓励学生多掌握一些课外知识,如:文学、美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多了解不同素描流派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它们的主张和特点。这样能够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开扩眼界,有助于提高绘画水平。

    在基础未打好之时,对于那种专门追求风格、流派的做法,教师要适当地加以引导和纠正。要让学生认识到:没有浑厚的基本功作基础,单纯地去追求某些风格、流派的做法是有害无益的。因为学生不仅要具备照着物象摹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的理解、记忆和想象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具备全面的造型能力。

    四、在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善始善终。

    有的学生开始画的时候积极性很高,新鲜感强,观察力也比较敏锐,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力多少有些迟钝,不能保持一种清醒和整体的感觉来检查画面的表现效果。有些学生则急于求成,时间一长就有种画烦了的感觉。这时,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不要轻易地把调整修改这一步看做是作业结束时的修饰,而应认真对待,感到有不妥当的地方,一定要找出原因,下决心把它修改过来。

    调整修改应本着整体的原则,反复分析研究,反复比较,理解形与神的关系。要用第一眼看到物象时那种新鲜强烈的感觉来检查画面效果,找出画面与物象之间的差距,检查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组织结构、形体比例是否准确,质量、空间关系是否恰当,主次虚实是否有序。这些因素的调整,主要是想通过反复的校对和比较,能够更深入地研究对象和表现对象。

    五、在素描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