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国防安全论文

时间:2023-04-11 17:14:59

导语:在国防安全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防安全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股权激励方案,上市房地产企业,设计要素

 

公司的股权激励,是指激励的主体授予激励对象以股份形式的现实权益或是潜在权益,目的在于激励经营者或是员工的工作,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重要的激励和约束工具,股权激励是公司员工全面薪酬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股权激励机制有助于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形成利益共同体,目标趋于一致。

我国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房地产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大,从近几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来看,房地产行业的市场风险较大、市场化程度高、人才竞争激烈,所以这些企业较多采用股权激励方案。由于股权激励机制一般都是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封锁期后激励对象方可获得股票,而且还必须在满足考核条件的基础上才能行权获得收益,所以房地产上市公司采取股权激励方式也是为了稳定经营团队、留住和吸引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保障公司的持续经营。

一、股权激励方案的核心设计要素分析

股权激励能否真正激励经营者为提高企业的绩效努力工作,实现其目标,关键在于股权激励方案各个要素设计的合理性。

1.激励对象

通常来说企业管理论文,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对象是对企业未来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公司雇员,包括公司的高层经理人员和其他对公司发展有着直接影响的关键员工,如核心技术人员,营销骨干。

2.激励方式

国际上最常见的激励方式为股票期权,股改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上市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的基本模式,应当“以限制性股票、股票期权及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实行”。

3.行权价格

限制性股票的价格一般较低或者为零,行权价格的制定没有特定的标准。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规定,股票期权持有者可以在规定的时期内以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购买或卖出本公司股票。在行权以前,股票期权持有人没有任何的现金权益,行权过后,其个人收益为行权价与行权日市场价之间的差价。

4.行权的绩效条件

通常使用的股票期权注重股价与会计收益的直接挂钩。倘若激励对象的收益完全由股价来决定,其操纵股价的动机就会增强。为减少股价提高带来的收益的不合理性,应更多地使用会计指标衡量经营者的业绩。现在,上市公司设立的行权指标多以财务指标为主。上市公司也可采用更为严格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设定成适合于其本身的绩效考核指标。

5.激励期限

激励期限是激励计划所涉及的有效时间长度,通常由公司在规则之内自主设置。一般来说,行权期越长,激励强度越弱,但有利于激励高级管理人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行权期越短,激励强度越大,容易引致激励对象的短期行为。为了兼顾长短期激励效果,公司通常选择分批行权的安排,同时,可因受益人的具体身份及情况而有所不同。经理人员一般在受聘、升职和每年业绩评定后授予股票期权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6.授予数量及比例

在制定股权激励计划时,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是要考虑公司究竟应该向激励对象提供多少数量的股票。股票授予数量直接关系到激励对象的未来收益,直接体现股权激励计划的激励效果,而且,过多或过少的数量均对企业不利。

二、我国房地产行业股权激励实践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沪深两市的数据全部来自巨潮咨询网。由于上市公司行业分类不时会发生变动,本文参照了证监会2011年4月15日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表,选择的属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行业的企业。

在证监会2011年4月15日的中国上市公司行业分类表中,属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行业的企业一共有143家,其中在股权分置改革之后详细披露股权激励方案的房地产企业有17家。综上企业管理论文,本文共研究17家房地产企业的17个股权激励方案。这17家企业是:万科A、荣盛发展、泛海建设、名流置业、福星股份、中粮地产、深长城、广宇集团、阳光城、新湖中宝、华业地产、金地集团、苏宁环球、南国置业、中国宝安、卧龙地产、万业企业。

2.房地产企业股权激励各要素设计情况

(1)激励对象

表1 房地产企业激励对象

 

激励对象

数量

比例

董事、高级管理人员

监事

中层管理人员

业务骨干

17

5

6

15

100.00%

29.41%

35.29%

88.24%

合计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军事人力资本,特性,军队

 

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做后盾。而国防实力是指一国国防物质资本与国防人力资本的加权平均,一国国防物质资本和国防人力资本的存量是表征一国国防实力的最重要的变量①。从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看,人的因素相比武器因素要起决定性作用。所以军队的关键是军人,这就决定了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新型军事人才是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建设的关键。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力资本的理论开始引入到军事领域,运用人力资本理论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并解决军事人力资本的问题。然而由于军队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导致军事人力资本具有其它行业所没有的特性,所以在培养军事人才时,不仅要注重一般人力资本的特殊,更加要看到军事人力资本的特性,以人力资本的共性为基础、军事人力资本的特性为重点来培养军事人才,才更符合军事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

一、军事人力资本的一般分析

军事人力资本是指单个军人身上凝结的具有军事价值的知识、技能、健康等因素所形成的能力和素质总和,是军人通过各种教育、培训以及军事训练和医疗保健等投资方式而形成的综合素质②。总体来讲,军事人力资本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军事人力资本的收益性。和其它资本一样,在一定的投入后,都应该获得回报。从收益分配结构看军事论文,由于军事人力资本产权特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国家参与分配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军人自身的收益③。

第二,军事人力资本产权的复杂性。由于军事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是军队、家庭及个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造成了军事人力资本“承载所以者”(即军人)与其他产权主体(军队)之间的矛盾④。从而使军事人力资本产权关系复杂化。

第三,军事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协作性。军事人力资本形成付出的代价只能在军事人力资本使用过程(军事活动)中,以更大的价值――战斗力的提高、进而产出国防安全产品这一成果得以回报。另外军事人力资本在提供国防安全产品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团体分工协作性,绝大多数的军事活动都是集体协作的结果。

第四,军事人力资本使用的强制性。由于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军事人力资本具有很强的政治属性,其配置、使用、甚至个人收益的实现,都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强制性⑤。

二、新时期我军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目前军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层次军事人才流失严重论文范文。人才流失主要是两种类型的流失,一是有形的流失,就是军队的的人员转业或复员到地方,另一种称其为潜在的流失,军事人力资本的收益同时取决与其所处的工作环境,如没有提供与其能力素质相适应的平台,则无法获得该军事人力资本应创造的收益,是军事人才的一种浪费。美国前国防部长切尼在总结海湾战争经验时说:“其实,在海湾战争中发挥作用的人才是战前20~30年培养的。现在,培养一名能指挥一个师作战的将官,需要25年时间;培养一名高级士官,使之达到我们今天需要的水平,要花10~15年时间。”⑥当然,正常的转业或复员到地方这也是军队建设的需要,但是还是有一些军队高学历、高素质的干部觉得在军队得到的远远少于地方上所能够获得的,他们感觉在军队工作的机会成本太高,积极要求到地方,每年因此而造成不少人才的流失。最大的流失还在于用人机制的不够合理,使得在军队的人力资本不能得到合理的有效配置,缺乏有效用人机制,不能将合适的人放到符合与其能力素质相适应的岗位上。从另一种意义上看,这种潜在的流失危害更大。

2、军事人才自我实现感不强。军事人力资本同其它人力资本一样,有其私有性的特征,所以在军事人才提供国防安全这一公共产品过程中,军事人力资本的付出同样要追求回报。自我实现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军事论文,一种是物质的,如工资、福利待遇、医疗保障等;另一种是无形的,如政治地位、社会评价等。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虽然这几年军队的工资待遇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工资结构的不合理,以及没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增长机制,所取得的物资待遇与军事人才的巨大付出相差还是比较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由于长时间的和平环境以及国民国防观念淡化的原因,社会对军人地位的认同在逐步下降,这是导致军事人才缺乏自我价值实现关键原因。另外,人的观念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而我军管理方式有些滞后,导致了在军事人力资本的使用上还是以往重强制命令的方式,挫伤了军事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3、学习军事专业知识和技能愿望不强。不论是在院校的军人还是在职的军人,在他们平时的学习中,觉大多数都是想学一些军地两用的知识和技能,或者仅仅在地方上才能派上用场的知识和技能,与之相比较少有人钻研军事专业知识以及指挥作战技能。在工作中只是满足于能够应付目前的工作即可,不追求精通本职,在职的培训虽然规模比较大、人次比较多,但是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却不太理想,造成了国家、军队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极大浪费。

(二)基于军事人力资本特性的成因分析

1、不合理的报酬和缺乏合理调配机制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军事人力资本具有收益性,同其它资本一样,在进行一定的投入之后,都应该获得回报。军事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至少应等于或高于市场上具有同等人力资本含量人员的收益。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军人进行军事人力资本再投入的积极性,才能保留和吸引高素质、高技术人才⑦。而报酬结构的不合理,干多干少报酬一样,干好干坏报酬一样,在同一级别不同付出程度报酬也一样等,人力资本的付出与回报严重不成比例。另一方面军事劳动者首先作为经济人和自然人,他的人力资本也有自我独立发展的一面,即为自己和家庭、为自己所控制的人力资本谋取利益,而同时地方单位相比军队又有优厚的人力资本回报率,因此在军事劳动者人力资本意思不断强化的过程中,谋求人力资本的回报率的提高,必然会导致军队一些高层次人才外流。

军事人力资本的合理使用要通过适当流动军事论文,根据军事劳动者自身军事人力资本情况,通过流动的方式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也就是军事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军事人力资本具有专用性和协作性,随着科学技术在军事领域地飞速发展,军事人力资本的专用性越来越明显。任何一个军事人才所拥有的军事人力资本不同,而其特长也只是相对于某个领域的,一旦脱离该领域或根本无法进入该领域,则该军事人才就缺乏施展其才华的舞台,不能将其人力资本充分地发挥出来,这就造成了人力资本的极大浪费。而目前军队在选拔、调配过程中大量存在,不注重岗位与人才的匹配而是过分地强调了“干一行、爱一行”,造成了军事人力资本使用的低效率。

2、不恰当的管理使用使军事人才缺乏自我实现感

军事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为军事人才争取自身合理回报提供了充分依据。由于其产权的复杂性,理论上应该归军队和个人共有,所以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发挥军事人力资本的效益,在管理使用过程中激励的方式要明显由于强制的方式。激励通过体现个性化、层次性的特征,不仅是物质的刺激,更要满足军事人才自我价值实现的高层次需要。而强制行方式不考虑军事人才的个性特征,只追求目标任务的完成,通过命令、压榨式的方式来管理使用军事人才,由于军事人力资本产权的私有性,加上人们观念的转变,在军队强调服从命令不得违抗的大环境之下,大量地出现了消极怠工、工作应付了事等情况,工作不尽心尽力、不能再岗位上发挥人力资本作用,由于管理使用方式的不当导致了不能激发充分军事人力资本,对于整个军队来讲,军事人力资本的利用率低下,而对个人来说就造成了缺乏自我价值的实现。

3、后顾之忧使工作劲头受到严重影响

军事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指指军事人力资本只能在军事领域发挥作用。专用性军事人力资本大多通过军事院校和训练机构获得。随着军事人力资本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军事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也越来越明显。专用性要求军事人力资本只有与专门的岗位、职业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负责其价值就会大大贬值或不复存在。而我军的建设通常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就要求每年有不少人脱下军装、离开军队。而一旦离开军队,由于军事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回到地方后没有合适的岗位以供军事人力资本的发挥,导致拥有的军事人力资本就会派不上用场,造成二次就业的困难。然而回到地方面临二次就业又是大部分在职人员必须面对的,因为目前军队体制造成了上升空间的有限。因军队的人员也是自然人军事论文,要为自己的家庭以及之女的培养上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必然要考虑以后的生存与发展,就出现了工作中学地方通用的知识和技能多、钻研军事知识和指挥技能的少、工作劲头不足等现象。

三、强化军事人才培养的主要对策

(一)、调整工资结构,建立公正公开用人机制

目前从我军的军人收入分配制度来看,现行的收入分配制度存在结构上的不合理,与军事人力资本结合的不够紧密,没有充分考虑军事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比如基本工资中人力资本的差异性过小、军事人力资本性质的知识性津贴制度供给不足等。黄再胜认为,军事人力资本参与收入分配对于军事人才的激励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⑧。所以收入分配制度建议基本工资应该体现出人力资本的差异性,并建立相应的军事人力资本性质的津贴,这对于稳定军心、激发建立学习型军营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于军队保留高层次人才以及军队的长远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论文范文。

军事人才必须放到与其人力资本相适应的岗位上才能充分的发挥作用,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考核方案必须要与军事人力资本结合紧密,通过大量的调研以及试行,查找问题、不断完善,最终要确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这是为选拔、调整建立依据,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目前军队中存在的任人唯亲等不正当的现象,是公平公正的前提。二是要严格按照方案执行落实。军队中很多时候存在的问题不是由于没有规范,而是由于有规范而没有按照规范执行,所以要求在执行考核方案中必须有监督措施,确保确实按照方案考核任用。这样才能真正的保证用人的公平公正,提高军事人力资本的存量,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二)、更新管理理念,通过激励培养使用人才

管理出战斗力,先进的管理方法就能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所以军队在注重提高军队建设武器装备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不断地更新管理理念,使管理理念也要现代化。所谓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要不断地得到发展。尤其是军队中的干部更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以往地方提出口号向解放军学管理,现在军队也可以向地方的企业学管理,向外军学管理,只要对军队的管理有帮助的都可以学习。

在军事人力资本运营过程中,管理者必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术,有效地激发军事人力资本,才能最大化地使用军事人力资本。在激励过程中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军事论文,一是以思想导向为原则。坚持我军的性质宗旨,注重需求分析,对军人的各种需求有意识地加以引导。二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尽可能地满足军人的一切正当需求,通过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价值的舞台,激励军事人力资本充分发挥作用。三是有效利用竞争原则。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充分说明了竞争能够激发人们不断拼搏,提高自身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人力资本。

(三)、解决后顾之忧,加速推进我军职业化进程

从目前军队实际情况来看,军人的的后顾之忧主要来自于二次就业的问题,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建立负责军人退伍、转业后就业过程中职业规划、职业培训等类似中介的单位,确保顺利二次就业。二是解决好军人配偶的就业问题,结合经济发展的情况建立一些有利于军人配偶的优惠政策。这样就不会出现军人一方退伍后全家失去经济来源的沉重压力,减轻军人的就业负担。

军队职业化是如今军队发展的一个趋势,加速发展我军职业化有以下好处。一是职业化可以消除军事人才的后顾之忧,强化了岗位意识,促使自觉学习军事知识和技能;二是对整个军队来说,提高了军事人力资本的利用率,并保持了军队的稳定;三是从国家角度来看,可以大量地降低了招募、培训、安置等成本。

参考文献:

1.胡鞍钢,刘涛雄.中美日印国防实力比较[J],载《战略与管理》,2003(6).

2.潘鸿,等.军事人力资本的概念界定与特点分析[J],载军事经济研究,2002(6).

3.耿东华,等.现代军事劳动中的军事人力资本[J],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4(2).

4.胡亮.军事人力资本投资研究[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

5.谢玉科,顾东明.军事人力资本的特殊性与军人绩效考核体现构建[J],载《国防经济》,2008(10).

6.张苹,胡晓华.军事人力资本与新世纪军队质量建设[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7.郝万禄.新军事劳动价值论与军人收入分配制度创新[J],载《后勤学术》,2002(4).

8.黄再胜.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和军事人才建设的新视域[J],载《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3(5).

第3篇

某学院国防教育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__学院依法坚持将把国防教育纳入学校建设、管理、教学的内容,开拓进取,务求实效,凸显了鲜明的特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1995年以来,学校多次被省、地评为“全民国防教育先进单位”。

高度重视,长抓不懈。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把国防教育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认真贯彻国防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做到心中有位子、工作上有路子、经费上有盘子。实行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了学校国防教育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国教办和武装部组织协调、各系部和班级具体实施的国防教育组织网络。并把国防教育工作列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作为年终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了一系列促进学校国防教育落到实处的长效机制。

重点突出,扎实推进。该校在以教育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出一条加强国防教育,促进学校管理,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一代大学生的新路子。学校严格按《高等学校军事训练大纲》要求组织实施学生军训,军训工作走上一条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建设开通了__省高校第一个国防教育专题网站,内容丰富,方式灵活,互动性强;学校充分利用人力、智力、装备和专业优势,建立了以化学系、生物系学生为主的“防毒防化民兵应急分队”,以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学生为主的“电子对抗技术应急分队”和以体育系学生为主的“抗洪抢险、消防救灾应急分队”,坚持对这三支队伍进行军事技能训练的同时加强国防理论知识教育,使各分队在紧急情况下反应快速,拉得出、用得上、起作用;学校在人流量大的通道上,因地制宜建设了富有特色的国防教育长廊,内容适时更新,长年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使师生在不经意间就接受到熏陶和教育,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在大学生中组建了“军事爱好者协会”,该协会与学校影视传媒协会利用课余时间义务为师生员工免费播放爱国主义影片,累计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影片3000余场次;学校采取了专题讲座、橱窗宣传、知识竞赛、网络互动、演讲比赛、征文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烈士墓、慰问子弟兵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增加了国防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严格按照《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学大纲》,开设了国防教育课程并不断加强国防教育的师资建设,多次选派教师参加(来源:文秘站 )各级军事理论骨干教师培训,并选送教师攻读国防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不断提高了教学人员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养。组织军事理论课教育结合学校科研,该校教师李军、孟小平同志撰写的《关于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论文获第四届全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科研论文三等奖,学校组织编写了《当代国际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与我国国家安全》专著,参编了《大学军事理论与技能教程》,每年都有多名教师撰写文章在报刊上发表,教学科研相得益彰;学校加强与派的工作互动,充分利用派智力资源,适时邀请派同志为国防教育工作献计献策,既增大了对民主人士的国防教育宣传力度,又团结派同志一道为国防教育工作做贡献;学校不断加强军民共建力度,注重与驻军、驻警开展共建活动,促进了军警民的良好关系。1995年以来,学校多次被省、地、市评为“国防教育先进单位”,多次被省教育厅评为“高校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多次被地区评为“双拥工作先进单位”,6月,学校被总参、总政联合表彰为“基层民兵预备役工作先进单位”。

成效明显,促进学校全面发展。通过长期、规范的国防教育,广大师生员工强化了国防观念和爱国精神,强健了体魄,砥砺了意志,增强了组织纪律观念,培养了严谨的生活、工作作风,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集会及参加游行活动时,大家作风严谨、队列整齐、士气昂扬,展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上体育课时, 老师只需一声口令,同学们就能按口令列队,秩序井然,节约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寝室,同学们内务整洁、物品摆放有序,促进了寝室的正规化管理;同学们集体荣誉感增强,团结友爱,言行文明,爱护环境,促进了学校的全面管理。学校充分利用国防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克服畏难情绪,增强进取心和责任心,校正人生坐标,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同学们思想稳定,健康发展。学校在为地方培养高质量建设人才的同时,也为部队储备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后备兵员和预备役军官,使他们成为战时扩建、组建部队的骨干,每年都有数十名学生参军入伍,目前,该校毕业生在部队担任营级以上职务的就有30余人。在地方建设中更是人才辈出,成绩斐然。总之,通过国防教育,促进了学校管理,优化了育人环境,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校风、学风建设,推动了学校全面发展。

第4篇

国防科技期刊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科技期刊是指由国防装备研制、教学和使用等相关单位主办的期刊,既包括军队科技期刊,也包括国防科技工业部门主办的期刊。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部门主要包括船舶、航天、航空、兵器、核、电子等行业,承担着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研制的主要任务。国防科技工业部门的研究院(所)办刊相当普遍,“一所一刊”或“一所多刊”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既包括众多公开出版期刊,又包括为数不少的面向国防系统或本行业发行的内部期刊。国防科技期刊同样面临着数字化转型问题。

国防科技期刊的特点

国防科技期刊主要刊登国防相关行业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和评述国外国防领域新的理论方法、技术进展和研究动向,是国防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这些期刊在为国防科技工作者交流成果、扩大视野、启迪思路,在推动国防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民用科技期刊相比,国防科技期刊由于国防科研的特殊性而有其自身特点。

与办刊单位主业一致性高,期刊特色比较鲜明。我国国防科技期刊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其分工与国防科技工业的分工有很高的一致性,期刊的选题范围一般均与其办刊单位的主业相当吻合,期刊特色比较鲜明。

保密要求严格,内容需经脱密处理。国防科技期刊因为植根于国防科研一线,其选题和组稿多来自于科研一线的需求,稿件具有型号研制和工程应用背景,因此对保密的要求很高。在投稿和审稿过程中均应符合相应的保密程序和要求。无论公开期刊还是内部期刊,来稿中涉及到的关键数据和技术细节等要按其发表范围经相应脱密处理方可发表。

读者群相对固定,具有小众期刊特点。国防科技期刊均以服务科研、引领创新、支撑发展为办刊宗旨,内容专、深、新,其读者群主要分布在本单位、本行业及相关单位,读者群比较明确和稳定,发行量一般不大。

较受国内外关注,有较高影响力。国防科技具有高、精、尖性质,除了电子信息领域部分民用技术领先于军用技术之外,其他领域的高新技术大都是在国防领域率先得到使用的。作为国防科技成果的交流载体,国防科技期刊不仅受到国防行业读者的关注,也受到民用行业读者和国外相关机构的关注,因此,国防科技期刊在行业内外的影响力一般较高。以中船重工集团主管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为例,该集团公司主管的公开出版期刊有28种,分布在3个直辖市、9个省的12个市,分别由集团公司下属的21个研究所主办。其中核心期刊为13种,占比46.4%,而核心期刊一般是从各学科前20%~30%期刊中选取的,可见中船重工的科技期刊大都处于相应学科的前列。

国防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现状与不足

国防科技期刊数字化现状。公开出版期刊大都加入了国内的期刊数字化集成平台。国内的学术期刊数字化集成平台主要有3家:一是同方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包含168个学科专题数据库,收录国内出版期刊9400余种;二是万方数字化期刊群,收录自1998年以来自然科学为主的国内出版期刊7300余种,其中核心期刊1600余种;三是维普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约9000种。

公开出版的国防科技期刊大都加入了上述期刊数字化集成平台。以船舶科技期刊为例,中船重工主管的28种公开出版期刊中,除个别大众消费类和科普类期刊外,其他均包含在上述一种或多种数字化集成平台中。这些数字化集成平台通过商业化运作在国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得到推广应用,有的还发行到了国外,大大提高了国防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部分国防科技期刊建立了自有版权的期刊网站。这些期刊网站不仅可提供论文摘要和全文下载,有的还整合了期刊介绍、在线投稿、在线编审、流程管理、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参考文献校对等功能。自有版权的期刊网站对于树立期刊品牌形象有一定积极作用。

国防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议中存在的不足。如前所述,我国国防科技期刊大都由研究院(所)主办,处于“一所一刊”状态,期刊集中度小。目前,除了个别行业学会主管的期刊“抱团”与大型期刊数字化集成平台运营商洽谈独家授权的期刊数字出版合作之外,众多的国防科技期刊基本上是独自与数字化平台运营商签订数字出版合作协议,在合作中基本上没有话语权,国防科技期刊淹没在普通期刊中,国防特色得不到彰显,并且期刊编辑部的经济利益难以保证。部分期刊虽然申请了域名,建立了自有版权的期刊网站,但是网站推广力度小,网站内容比较单一,基本上是将纸质版内容数字化后搬到网站上,且内容更新慢,网站访问量小,影响力不够。

国防科技期刊编辑部大部分隶属于国防科研单位的科技信息部门。由于国防科技期刊具有公益性,编辑部赢利能力弱,期刊办刊经费基本上是由主办单位划拨。期刊编辑部及其所隶属的科技信息部门均不属主办单位的主要经济实体单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地位相对边缘化,在期刊数字化建设中要么内生动力不够,要么外部推动力不够。国防科技期刊编辑部规模一般较小,少的2~3个人,多的10来个人,满足日常的组稿、约稿、编辑、出版尚可,在数字出版方面人才明显不足。

并且,我国的数字出版不是出版界首先提倡并促成的,而是由数字技术提供商、开发商等企业率先提出的,出版部门大多是在数字化出版的大趋势下顺势而为。因此,期刊出版部门在主观上缺乏引导数字出版的主动性,在客观上缺乏数字出版的技术和人才。

国防科技期刊数字化转型途径

“借船出海”,发挥大型期刊数字化集成平台的传播力。在目前国防科技期刊分散运营、期刊集中度不高的情况下,国防科技期刊借助国内外大型期刊数字化集成平台实现期刊数字化仍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

国外科技出版集团,如汤森路透、爱思唯尔、斯普林格等,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资源数据库和数字出版平台并持续更新,建立了信息采集、资源集成、在线服务、版权保护、学术评价、按需印刷、咨询分析、流程管理等―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我国优秀国防科技期刊加入其数字出版平台,有利于更大范围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吸引国际稿件,提升我国科技期刊乃至我国科学技术在国际上的显示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国内期刊数字化集成平台运营商也在不断加强内容建设,推出特色服务。如中国知网正在努力建设文献检索平台、编辑出版平台、评价分析平台、学习研究平台。其于近年力推的“优先数字出版平台”,可以单篇或整期优先出版。这对于转变出版模式、缩短期刊时滞、确认论文首发权、加快学术成果传播速度、吸收高质量稿件、提高期刊影响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合作共赢,建立基于期刊集群的行业门户。目前,国防科技期刊网站建设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甚至形成集群效应。在行业期刊门户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当数“中国光学期刊网”,它集成了国内50种优秀光学期刊,成为了我国光学业界的门户网站。该网站还设有资讯、社区、培训、会展、企业等栏目。其中,资讯栏目又开辟有特别推荐、行业动态、科技动态、市场分析等子栏目。该网站的资讯栏目已成为众多高校、研究所、企业了解行业资讯的首选。

基于期刊集群的行业门户网站建设,一方面能将最新科研进展和成果介绍给产业界,另一方面又能将市场需求反馈给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这对于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促进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积极推动作用。通过门户网站建设,形成集群效应,有利于扩大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实现国防科技期刊支撑行业发展、引领知识创新的办刊目标。

在数字出版转型过程中,国防科技期刊网站建设应该打造龙头、联合图强。按照期刊集群的规模和目标用户群,优势期刊出版单位可以通过与行业期刊的互利合作,逐步建立三种层次的门户,即:单一行业期刊门户;国防科技工业期刊门户;国防科技期刊门户。

内外有别,打造内网特色的互动出版平台。国防科研单位大都建有与互联网物理隔离的内部网,这些内部网部署有身份鉴别、入侵检测和审计跟踪等保密技术手段,再加上严格的管理制度,在保密安全方面是有保障的。内部网为国防科技期刊,特别是内部期刊的数字出版提供了很好的网络基础平台。

无论是自建期刊网站,还是集成数字出版平台的内网镜像,都可以利用内部网建立特色信息服务的互动数字出版平台。Web2.0技术的兴起,为互动出版提供了机遇。Web2.0是相对Web1.0的新型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在内网数字出版平台上,由于用户专业相近,且与社交网络一样有很长的在线时间,因此,可以开设兴趣组、知识论坛和博客、RSS、订阅推送等特色栏目。利用知识论坛、博客,用户能够发表博文,尤其是当用户在浏览期刊论文的时候,可以发表评论,从而实现期刊论文的在线评价和推荐;利用知识论坛和博客,也能够形成用户之间的更深层交互,促进企业内部学习型团队的形成。在保密前提下,甚至可以建立在线实验室,授权用户可以实时查阅实验内容和实验数据,使数字出版平台与知识创新平台无缝对接。

适应改革,探索建立适合数字出版的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国家正在推进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旨在逐步提高期刊集中度,树立报刊出版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如前所述,多数国防科技期刊出版单位人员数量少,素质参差不齐,因此,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对国防科技期刊的发展和转型既是机遇又充满挑战。要想化“危”为“机”,国防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必须直面期刊转型所带来的挑战,在发展理念、经营模式、出版模式等多方面加以适应和转变。

我国科技期刊的赢利模式基本上为“上级拨款”+“发行、版面费、信息服务、广告”中的一种或多种。不靠拨款而能独立赢利的期刊少之又少。

在数字出版时代,国外科技期刊创造了开放获取的运营模式:其一是读者免费在线访问,年终发行印刷版支付较低费用;其二是发行两种版本,收费版提供附加服务;其三是作者付费模式,而付费作者中的相当一部分获得了协会或基金会的资助。这些模式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在报刊编辑部体制改革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建议国家和国防相关行业设立出版基金,使国防科技期刊出版单位建立起“出版基金+作者付费(版面费)+信息服务+广告”的赢利模式。当然,无论采用何种运营模式,期刊内容的生产和加工始终是最核心的要素。唯有一流的内容,才能带来衍生的增值服务及服务收益。

第5篇

欧美隐形技术应用

我们知道,人眼之所以能看到物体,是因为光线照射到物体时被反射到人的眼中。隐身技术试图通过改变光线在物体上的折射率,进而改变光线反射、折射的角度,从而最终让人眼无法正常地看到物体。陈胜红的论文阐述的就是这个原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采用同样原理的隐身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军事领域,主要方式是在物体外表喷涂某种特殊材料吸收、散射、反射雷达波。例如大名鼎鼎的美国B-2轰炸机,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实现在普通雷达上的隐身效果。

英国国防部的隐身试验运用的也是这个原理。英国皇家工程兵部队与奎奈蒂克公司合作,运用像机和投影仪,先将坦克身后的景色拍摄下来,再把画面投射到经过特改装的坦克上。坦克外表是由硅材料制成的,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反光效果。这种硅材料采用纳米技术,通过对分子结构的控制改变了对光线的反射角度,使光线的自然传播路线发生了改变。一眼望去,肉眼看到的是一幅经过拼接融合处理过的画面,体积庞大的坦克就在环境的掩护下神奇地消失了。与此同时,英国国防部还在进行其他类似的试验。他们测试了一件运用相同原理制造的军用夹克,穿上它的士兵立刻“人间蒸发”。

与浙江大学和英国国防部改变电磁波反射方向的隐身技术不同,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研究的方向是通过改变电磁场的方式影响电磁波的传播,即如何采用使光波及其他频率的电磁波发生扭曲的革命性的新材料制造出隐身衣,这种材料的隐身原理是当物体遇到光波等电磁波的照射时能让电磁场发生变化,使电磁波偏离原来的方向行进,这样一来无论是人眼还是雷达,都无法通过观察电磁波的反射发现物体。而早在去年,杜克大学电子工程系的一个研究小组就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有关隐身衣的论文,文中论证了制造隐身衣的可能性。并且杜克大学还进一步进行了试验,测试的材料成功地躲避了雷达的侦测。

隐形技术路漫漫

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的隐身技术还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哪种技术,都只能达到近似的隐身效果,而不能真正实现隐形。例如,根据陈胜红提出的散射模型理论,虽然可以通过对非理想参数实现的隐身衣进行定量计算,并进而定量概括隐身衣的隐身效果,但这项技术并非适用于所有频率的电磁波,因为根据这种理论,当材料使物体对某个频率的电磁波“隐形”时,其他频率的电磁波却能探测到它,例如在雷达屏幕上侦测不到的隐形飞机,通过人类的肉眼却能轻而易举地发现。而对于英国国防部的试验,我们只要换个角度观察,就能轻而易举地发现在原来位置上看不到的“隐形”的坦克。现在试验人员正尝试使用不同原料和配比的材料,希望可以实现对不同频率的可见光和电磁波隐形的效果。因此,要实现真正的隐形,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目前,虽然中、美、英三国在隐身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并驾齐驱,但英美两国的隐身技术已经从测试阶段开始进入实用阶段,在商业化和实用化方面领先一步。世界隐形物理学权威之一,伦敦帝国学院教授约翰。彭德瑞表示,隐身技术的理论基础已经成熟,但在技术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5-10年内有望投入实用。未来一旦这种技术研制成功,当物体遇到光线或其他频率的电磁波时将是“透明”的,从而使该物体对肉眼及雷达等电子探测设备彻底隐形。届时人类社会将彻底颠覆“眼见为真”的传统信念,除了对空间的能量场进行探测以探知物质的存在外,人们将无法“发现’隐形的物体,哪怕它们散布在我们的四周而且距离很近。

隐身技术可以运用在许多领域。它不但可以运用在军事方面,如让军舰、飞机、坦克等大型装备对雷达甚至是人眼隐身,也可以应用在建筑物或物品包装、安全保卫、物流检测、动物拍摄和观测等民用领域,据保守的估算,商用化后全球范围隐形产业的规模将达到每年数十亿美元。

第6篇

本届学术年会由中国核学会主办,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和哈尔滨工程大学联合承办,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协办,中国核学会22个专业分会及21个省级地方核学会共同参与筹办。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主任张国宝,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中国国家环保部核安全总工程师、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刘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系统二司司长王敏正,国家能源局核电司副司长陈飞,哈尔滨市副市长张显友,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刘志刚等出会并致辞,中国核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致开幕辞并发表由中国核学会评选出的“中国十大核科技进展(2011.6.30-2013.6.30)”。

本届学术年会会期4天,年会交流主要以大会特邀报告、分会场口头报告、张贴报告三种形式进行。10日为产业论坛,11日为大会开幕式和大会邀请报告,12日至13日两天分22个专业学科进行分会场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学术交流。大会邀请报告阶段有关领导、专家和学者将就核科技发展政策环境、基础研究、核能三代、四代技术、核能装备制造等进行演讲。分会场阶段广大核科技工作者将围绕核技术研发、核燃料循环、核电、核技术应用、核技术经济与现代化、核科技信息管理等方向进行交流研讨。此外,本届年会还将举办以“传承科学精神--纪念玻尔模型建立100周年”为主题的青年报告会,届时胡思得、邱爱慈院士等将与1000余名高校学生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交流经验,分享心得,弘扬老一辈核科技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将科学精神的“正能量”发扬光大。大会期间,还将“中国十大核科技进展(2011.6.30-2013.6.30)”,评选优秀学术论文。根据计划,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三卷)》拟于2013年11月出版。

第7篇

国军标GJB6465一2008《计量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以下简称标准)已由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于2008年3月17日,并将于2008年10月1日实施。标准规定了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对人员学历、实践经历和资格鉴定考试的通用要求。标准的实施标志着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管理将步入一个职业化管理的新阶段。本文将结合该标准对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职业化管理模式做一个简要介绍和分析。论文百事通

1职业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1.1以素质教育为主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有的管理模式是一种短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主要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或考前培训形式来提高计量人员素质,师傅怎么教,徒弟就怎么做,对很多知识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出现了问题自然就无所适从。多数计量人员获得计量检定员资格的方式通常是考试前突击自学、临时抱佛脚,或是参加短期计量培训,取得计量检定员证之后,就书本一扔,万事大吉;而计量人员取证的类别也是按所从事的计量标准仪器或参数分类,计量十大专业共有243个种类之多,这种取证方法导致计量人员的知识面狭窄。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国防科技工业的迅猛发展,对于计量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这种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国防计量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国防计量的水平,针对国防计量服务对象特殊、技术水平高精尖、工作方式特殊、计量保障贯彻科研生产全过程等特点,新的计量人员管理模式强调以素质教育为主,对计量人员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等。

1)思想素质。国防计量是法制计量,是对国防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的标准设备进行检定校准。计量人员出具数据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的质量安全,可以说数据的客观公正代表着计量人员的人格和尊严。所以,计量人员的责任重大,必须要有较高的思想素质。

2)知识素质。新的管理模式要求计量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计量基础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标准的资料性附录A中,列出了新的计量人员考核项目,将原来的104个项目、243个子项目,合并为56个项目,国防初级计量师和国防中级计量师都按项目取证,国防高级计量师按计量专业取证。这样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拓宽计量人员的知识面,提倡一专多能,因为现在我们所面临的计量仪器设备大多是多参数、多学科的,要独立完成某一项计量工作,就要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甚至要求有良好的英语和计算机知识。比如做长度计量的也应该掌握一些力学、电学等方面的知识,甚至要了解产品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

3)能力素质。能力素质是计量人员实际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要求计量人员首先要有选择测量设备和测试方法的能力,常规的计量检定是按照检定规程一步步完成的,但更多的型号计量保障问题是综合的,无现成规程可依的,需要按照具体情况选择测试设备和方法;其次是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科技要发展,计量须先行”,现在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计量人员要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吸纳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走在科研生产的前面;最后是技术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永恒动力,规程上的、教科书里的、师傅教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未必都管用,计量人员要具备不被固有的方法所束缚、勇于创新计量测试技术的能力。

1.2统一的考核标准

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原来按两个考核模式管理,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统一考核,国防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工委(办)组织考核。由于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主管部门与各地方工办以及各地方工办之间的具体的考核要求、考试方式、考试内容都不尽相同,导致了各地区计量人员素质水平参差不齐,难以保证计量人员素质的全面提高。

新的管理模式要求所有国防一级、二级计量技术机构、企事业单位计量技术机构的计量人员,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的原则,由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授权的计量考核机构统一管理和实施,从而保证了考核标准的一致性,今后分布在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国防科技工业计量人员将按照统一的考试要求参加考核,这样确保了所有国防科技计量人员的考核质量,有利于整个国防计量人员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1.3国防计量人员进行分级管理

国防计量人员原有考核要求不分等级,不管计量人员工作要求、工作内容差别多大,考核要求都一样,获得的资质都是国防计量检定员证书。但实际上,国防计量人员的服务贯穿于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和试验的全过程,计量检定校准的对象多、范围广,计量人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要求、难易程度都不尽相同,对计量人员的能力要求自然不同,按一个等级考核不利于计量人员能力与所从事岗位的一致;另外,对于计量人员自身职业生涯规划而言,考核标准单一会缺乏激励性,限制了人员自身发展,也不利于对人员的统一管理。

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国防系统内从事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测试等计量技术工作的计量人员,必须通过认证,获得国防计量师资格后才能开展工作,国防计量师按其相应的能力水平分为三个级别:国防初级计量师、国防中级计量师、国防高级计量师,不同级别计量师的能力要求、执业内容、报考条件都不相同。申请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按照申请条件进行相应级别国防计量师的认证,各计量技术机构也可据此制定不同级别人员的管理办法,提高管理效率。新晨

2新模式的显著特点

2.1与国家的管理模式接轨

2006年,国家人事部与质检总局联合了《注册计量师制度暂行规定》,对从事计量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人制度,纳人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统一规划。凡是从事计量法律、法规所规定计量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取得注册计量师资格,注册计量师分两级:一级注册计量师,二级注册计量师。

第8篇

西南科技大学利用地处西部核科技单位密集区域的优势,采用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充分利用联合办学单位的人才资源,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专家主讲专业课程和指导学生实践,为本专业理论及实践教学提供良好的专业氛围.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西部核工业(科研院所)优质教育资源优势,大力实行共建与产学研联合办学,在中核集团821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电离辐射计量站(国家二级站)、核应急监测中心、非放环境监测站、国家核技术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核工业地质局等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专业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接受“真枪实弹”的训练.高度重视学生素质教育,提前与用人单位密切合作,探索建立在自愿基础上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辐射防护与核环境治理技术领域内科学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强,能扎根西部吃苦耐劳,献身国防事业的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近年来,该学科领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和973预研等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核废物固化与处理、核技术与辐射生物效应等方面的研究,凝练出“核废物处理与处置”与“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两个研究方向,在核废物与环境安全方面形成了学科特色.

在核废物处理与处置研究方向已形成一支“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的研究团队.团队近年在国家863计划“高放废液分离、处理工艺及关键设备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d2Zr2O7烧绿石的高温高压合成及模拟锕系核素的研究”、“放射性石墨高温自蔓延固化机理研究”、国防基础科研计划“******处理处置和环境修复新技术”等项目支持下,对处置高放废物材料进行了深入研究,解决了高放废物固化基材制备工艺复杂、耗时长等技术难题,为高放废物的固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技术方法.同时,团队成员长期从事军工及核电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中、低放废物固化处理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了中、低放废物先进水泥固化、废树脂固化、沥青固化、低放有机废液处理等工程应用技术,目前承担“山东海阳核电项目SRTF废水处理试验”、“高性能材料RE2Zr2O7的强韧化机制研究”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科研经费超过百万元.在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研究方向,以李华副研究员、陈敏副研究员为代表的科研团队长期从事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了“防辐射钡玻璃研制”、“水体及污泥中重金属元素现场高灵敏度检测方法的研究”、“He-3位置灵敏中子探测器研制”等地市级、校级项目1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近30万元.

2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发展方向

目前,全国开设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高校一共有7所,分别是清华大学、兰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南华大学和东华理工大学.其中清华大学、兰州大学主要培养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方面的高级研究型人才,哈尔滨工程大学侧重于核工程辐射防护人才的培养,东华理工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和南华大学主要培养核资源勘探、铀矿开采及铀矿地质方面的应用型辐射防护人才.西南科技大学利用局省共建与产学研联合办学体制的优势,充分发挥四川核军工与核工业的优势资源,建成了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本科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核废物处理处置、核环境安全、核电子学实验室、核工4个实验室),并依托环境与资源学院的“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工程自控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理学院的极端条件物质特性实验室(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共建)、国家核技术工业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南科技大学分中心以及集产学研为一体的水处理及污染控制实验中心等多个平台,开展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同时开展相关科学研究.本专业申报的二级学科硕士点“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已获得批准,已于2013年开始招生.西南科技大学国防科技学院立足四川、面向西部,为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辐射防护、核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和较强的辐射监测和辐射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就业做到“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

3继续利用多方资源,全面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学校在专业建设初期就将学校原有相关学科专业人员进行整合.建设初期通过从董事单位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聘请傅依备院士、罗顺忠研究员等一批专家作为外聘教师充实专业教学和科研队伍.不断引进博士、高级职称人员、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才.设置产业教授,聘请核研究院、核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2013年新聘任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副所长、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副主任夏佳文研究员为国防科技学院名誉院长、兼职教授,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胡晓丹受聘为兼职教授等.该专业教师通过到兄弟高校核专业进行课程进修、读取博士学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单位做博士后研究、进入企业锻炼(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核集团821厂、中核四四有限公司、中核五四有限公司等同意作为锻炼单位),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培训等方式提升专业教学和科研水平,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明显得以改善.目前,本专业教研室共有13名专职教师,4名副教授;45岁以下教师11名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6名具有博士学位,4名为在读博士,教师数量基本能够满足教学科研需要.中级以上职称教师至少能担任两门课程主讲.每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至少有两位教师能担任主讲.教师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实践教学环节教师队伍配备整齐.

4坚持质量办学,全面推进专业发展

4.1加强实验室建设学校高度重视“核科学与技术本科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加大政策与经费扶持.中心总体建设规划始于2006年,先后利用2007年的中央与地方共建(375万元)、2009年国防紧缺专业(约400万元)、2010年灾后重建(300万元)和2011年中央与地方共建(80万元)等建设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涉核类本科专业教学,注重与学校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相结合,优化中心建设,在强化本科教学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建设层次,与研究生科研教学衔接,减少重复建设,突出学校在核废物处理与处置方面的特色.“核科学与技术本科实验教学中心”下设核技术及应用实验室、辐射探测与防护实验室、辐射环境实验室、核电子学实验室、放射性废物处理实验室、反应堆工程与仿真实验室、反应堆热工流体力学实验室9个分实验室,拥有用于本科教学的高新仪器设备价值1000余万元,设备200余台套.

4.2狠抓教学管理在开办专业之初,学院就制定了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十一五”专业建设方案、“十一五”课程建设规划、“十一五”本科实验室规划等,并成立了学科发展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通过专业管理,对专业特色进行凝练,把辐射监测、核废物处理、核环境评价作为主要专业方向.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和已毕业两届学生的反馈信息,修订、完善培养方案,对专业主干课程初步实行国际接轨,用英语对主干课程进行介绍,增开了《核废物安全技术》双语课程.专业教师按专业成立课程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重点研讨教学方法、课程知识点、如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学生考研、就业等.在新学期开学,就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多媒体课件等进行全面检查,对于上新课、新上课的教师在上课前进行试讲.学院鼓励年轻教师申报教改项目,提高教学水平.鼓励教师吸收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培养学生科研兴趣.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加大人才引进,鼓励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外聘高水平教师,使办学水平不断提高.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2008和2011年先后2次获得了“西南科技大学优秀教学管理单位”荣誉称号.

4.3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教研室积极组建“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校级教学团队”,“核辐射探测学-核电子学教学团队”,建设《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核技术应用》和《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校级精品课程,“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国防紧缺专业高级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改革”项目获学校第三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三等奖,“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项目立项为四川省教育厅2009~2012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积极组织教师编写教材,2010年,罗顺忠研究员主编的《核技术应用》获西南科技大学第二届优秀教材奖,李华副教授的《核设施退役技术》教材得到学校立项资助,2011年,唐敬友教授主编的教材《原子物理与量子力学》正式出版.本专业2007、2008级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专业共招收学生122人,两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6%,攻读硕士学位人数共32人,上研率为26.2%.

第9篇

参考文献

[1]梁瑞冰,孙琪真,沃江海,刘德明.微纳尺度光纤布拉格光栅折射率传感的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11(10)

[2]钱银博.基于SOA的长距离无源光网络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

[3]赵攀,隋成华,叶必卿.微纳光纤构建M-Z干涉光路进行液体折射率变化测量[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9(03)

[4]李宇航,童利民.微纳光纤马赫-泽德干涉仪[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9(02)

[5]刘盛春.基于拍频解调技术的光纤激光传感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1

[6]高学强,杨日杰.潜艇辐射噪声声源级经验公式修正[J].声学与电子工程.2007(03)

[7]胡家艳,江山.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应力补偿及温度增敏封装[J].光电子·激光.2006(03)

[8]牛嗣亮.光纤法布里-珀罗水听器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

[9]曹锋.新一代周界防入侵软件系统研究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

[10]唐天国,朱以文,蔡德所,刘浩吾,蔡元奇.光纤岩层滑动传感监测原理及试验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02)

[11]詹亚歌,蔡海文,耿建新,瞿荣辉,向世清,王向朝.铝槽封装光纤光栅传感器的增敏特性研究[J].光子学报.2004(08)

[12]孙运强.激光内通道传输的气体热效应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

[13]刘浩吾,吴永红,丁睿,文利.光纤应变传感检测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和试验[J].光电子·激光.2003(05)

[14]邓磊.OFDM技术在无源光网络及光无线系统中的应用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5]胡家雄,伏同先.21世纪常规潜艇声隐身技术发展动态[J].舰船科学技术.2001(04)

[16]ZuyuanHe,QingwenLiu,TomochikaTokunaga.Ultrahighresolutionfiber-opticquasi-staticstrainsensorsforgeophysicalresearch[J].PhotonicSensors.2013(4)

[17]YiJiang,WenhuiDing.Recentdevelopmentsinfiberopticspectralwhite-lightinterferometry[J].PhotonicSensors.2011(1)

[18]AnSun,YuliyaSemenova,GeraldFarrell.Anovelhighlysensitiveopticalfibermicrophonebasedonsinglemode-multimode-singlemodestructure[J].Microw.Opt.Technol.Lett..2010(2)

参考文献

[1]孙运强.激光内通道传输的气体热效应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

[2]赵兴涛.掺镱、亚波长空芯及新型高非线性光子晶体光纤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3]杨春勇.GMPLS智能光网络中波长路由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4]许荣荣.光纤环形腔光谱技术与传感应用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5]张磊.基于光子晶体光纤非线性效应的超宽带可调谐光源[D].清华大学2014

[6]王超.基于高频等离子体法制备掺镱微结构光纤及其特性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4

[7]林桢.新型大模场直径弯曲不敏感单模及少模光纤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8]苏伟.新型光子准晶光纤及石英基光纤的微观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9]许艳.基秒光频梳的绝对距离测量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0]钱新伟.PCVD单模光纤高速拉丝工艺与光纤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1]刘国华.高功率光纤激光器的理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2]常宇光.光纤射频传输(ROF)接入系统及无线局域网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3]张雅婷.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表面等离子体传感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4]张小龙.同轴电缆接入网信道建模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15]张传浩.电信级以太无源光网络接入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6]吴广生.无源光网络与电网络复合接入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7]江国舟.10Gbps以太无源光网络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8]张利.以太无源光网络安全性与增强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19]冯亭.MOPA光纤激光系统放大级增益光纤特性与高质量种子源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20].EPON和WLAN融合网络架构下的上行链路调度算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21]孙琪真.分布式光纤传感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8

[22]孙运强.Ⅰ钳式镍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反应研究Ⅱ有机氟化物的合成新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4

参考文献

[1]刘钰旻.纳米功能材料在能量转换与储存器件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3

[2]曾谦.声表面波技术在微流控芯片中的集成及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

[3]彭露,朱红伟,杨旻,国世上.微沟道内两相流速比对液滴形成的影响[J].传感技术学报.2010(09)

[4]郭志霄.微液滴和海藻酸凝胶颗粒在微流控芯片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1

[5]全祖赐.环境友好型多功能氧化物薄膜的微结构、光学、电学和磁学性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0

[6]彭涛.功能电极材料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4

[7]黄妞.光阳极修饰和二氧化钛形貌调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3

[8]国世上.电子辐照铁电共聚物P(VDF-TrFE)及超声传感器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4

[9]韩宏伟.染料敏化二氧化钛纳米晶薄膜太阳电池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0]何荣祥.纳米功能材料器件及其在流体和细胞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3

[11]周聪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电极材料和寄生电阻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9

[12]胡浩.碳材料对电极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1

[13]李伟平.铁电共聚物P(VDF-TrFE)的性能和换能器的模拟研究[D].武汉大学2004

[14]蓝才红,蒋炳炎,刘瑶,陈闻.聚合物微流控芯片键合微通道变形仿真研究[J].塑料工业.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