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企业文化论文

时间:2023-04-11 17:15:03

导语:在大学生企业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企业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职业院校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概括提炼出的,被企业全体员工普遍认可和共同遵循的富有企业特色的思想、理念,通过宣传、灌输、制度约束转化为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

高职校园文化活动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是受社会生活影响也受自我心灵主宰的,是无处不在的,反映大学生复杂心态的心灵的自然流露。

二、企业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增强了高职学生的企业适应力,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目前,高职学生初次就业率几乎都在90%以上,而且在此转岗即跳槽的学生很少,即使跳槽,也都是被动跳槽,这都反映出我们的学校教育不仅是在知识和技能上,更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在入职前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适应企业的管理和制度,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2.提高了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了由准职业人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实现的,职业实践和企业文化的陶冶和熏陶,是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的不可缺少的途径,通过蕴含企业文化的校园文化的引导和规范,使学生逐步了解、习惯和自觉遵守相关职业的素质要求,从而实现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3.激发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营造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直接接触企业与企业文化,亲身体会企业中的人才与人才之间的激烈竞争的现实,并感受到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经营理念、积极的进取精神和竞争意识,切身感受到知识与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力。

三、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

当今,大学生最关注的问题就是选择一份有发展并适合自己的职业。然而,什么样的工作才是有发展并适合自己,这不仅是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的问题,个人兴趣爱好、企业岗位需求、个人价值观、企业共同价值观、个人习惯、企业要求等都成为学生们考虑的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就业观念的转变,公司管理制度、人际关系、个人发展环境、文化氛围等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择业时关注的重点。因此,企业文化已成为大学生择业不可回避的问题。

1.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为切入点,全员全程全方位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寓企业文化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和就业时,不仅关注企业的待遇、工作环境,也更加关注企业文化层面的诸多问题。事实上,毕业生在与企业发生各种纠纷和冲突时,越来越多地是因为价值观念和文化的差异,更多的矛盾源于毕业生无法适应企业的制度规范、价值观念等,这恰是不适应企业文化的表现。

我们先后了解和调研了几十家企业,从中我们不难看到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也无论企业大小,它们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创新与责任。如我们所熟悉的一汽大众,它奉行“竞争、和谐、创新、发展”的企业精神,以创新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由于我们的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一汽大众,所以,我们将其文化内涵引入校园,引入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企业的生产任务,进行项目化教学,边理论教学边实践,同时,模拟企业车间情景,使学生在思维理念上尽快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在理论上继承,在实践中创新,在理念上增强责任感和凝聚力,强化团队精神和群体协作。

2.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出发点,以就业为主线,以企业文化与高职校园文化的融合为根本,贴近学生,贴近企业,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作为职业院校的我们,一直以来坚持以满足企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以校企共建为抓手,加强教学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和校企合作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教育家们所关注,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与融合的问题更是越来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要真正实现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就必须将企业的创新、竞争、责任和客户导向等核心理念引入校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更大限度地激发年轻人拼搏与思辨的精神,更好地诠释校企之道与高职之教的内涵与社会价值。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与现代化建设最直接关联的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式,经过了近10年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叹为观止的突出成就。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新阶段,这必然对我国高职教育提出前所未有的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

参考资料:

[1]《企业文化对高校大学生重要性浅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studat

[2]《职业指导与生涯规划》主编.吕一枚 2008.9

第2篇

完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从企业选聘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过硬、懂得管理的技术骨干或业务管理人员担任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参与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教学管理、业务指导、技术帮带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最后,强化社会实践,狠抓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将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修满12个实践学分。毕业论文(设计),要求学生选题注重应用性,真题真做。每年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的比例均超过60%。依托创新创业项目,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我校自2008年起建立相关专业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基地,并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育基地为平台,成立了相关科技兴趣小组。为了进一步给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提供必须的条件,2011年起立项建设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至今共立项建设“创意早餐”、“电子小产品制作兴趣小组”等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十多项。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与建设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此外学校还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藉此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重视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了更好地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我校从2007年开始立项建设大学生科研项目,至今立项700多项。学校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参加各种科技创新大赛,激发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我校学生在国家、省级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调研报告、科技成果、文学艺术作品共计52项,其中3篇论文被SCI、EI收录,部分学生获得国家专利。此外,学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与行(企)业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在培养方案修定、课程设置调整等方面充分听取合作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探索合作育人模式,培养创新人才。学校主要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企业负责部分理念类课程、企业文化课程、岗前职业课程的讲授,并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在实践锻炼中培养学生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能力。

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

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教师承担着创造性思维、动手实践能力,以及适应能力、独立性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因此,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创新型教师既要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又要有开放、动态、纵横式的知识结构[4]。我们要造就一支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勇于探索、善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学校有计划、多途径、分层次地开展教师国内外访学、博士后研究、语言培训、学术交流、继续教育等各类培训和进修,促进教师更新专业知识,开阔学术视野,提升专业水平。积极迎合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依托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选派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机构实践,加强创新型教师培养。重视并规范大学生竞赛活动。丰富多彩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各类竞赛活动的规范管理,研究并建立健全科技竞赛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宣传机制,营造良好的竞赛环境,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塑造良好性格特征和培养创新能力。学校以“质量工程”为依托,以创新实验室为平台,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电子设计竞赛和“挑战杯”等竞赛为载体,开展各类大学生竞赛活动,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参与竞赛,是学生演练和检验专业知识水平的重要方式,是学生彰显实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良好手段。2009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项目共计43项,获省级及以上奖励共计759项,其中国家级120项,省级639项。关注并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应重视大学生个性的发展,给大学生充分的选择自由,努力将被动管理转变为积极的引导,将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管理,将单一管理转变为综合性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为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基础。我校推行学分制及综合素质学分认定制度改革,实行以取得必要的最低学分和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基本条件的制度;实施大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等课程教学改革,实行分级、分类、分层次教学;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体育等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推进公共基础课选课制度,开设部分选修课及公共基础课的视频课程,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辅修专业制度和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加弹性的学习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及学科竞赛活动,为学生搭建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团队精神及锻炼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成长平台;建立健全导师制,为学生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服务。

作者:范建丽 陈国平 单位:黄山学院

第3篇

关键词:中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62-01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品质和能力,其本质属性是职业性。从企业对就业者的要求来看,中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可分为基本职业素质和专业职业素质:基本职业素质指所有"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主要体现在责任心、敬业精神、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素质;是相应职业岗位所要求的特有素质,即良好的职业技能[1]。从中职学生职业素质的要素构成来看,可以将职业素质分解为三大构成:身体素质、 心理品质、 思想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是从业者必备的、 对职业岗位工作起保障作用的因素,可称之为保障要素;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职业反映能力是适应职业岗位工作并支撑从业者整个职业生涯所必备的素质,可称之为支持要素;而学习能力、 创新能力、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是为个体职业生涯发展、 自我潜力发挥服务的要素,可定义为发展要素。那么职业素质教育在教学中具体怎么实施呢?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点着手。

1.建立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创新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为全面加强职业素质教育与管理工作,中职院校应该设立职业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下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负责全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收集中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信息,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各方面信息参考;开展调研工作,了解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依据;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制订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探讨各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中职特色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负责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交流职业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探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2.建立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高等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逐步完善和创新高等职业人才素质培养模式,体现在实训模式和质量评价机制两个方面:一是从改革实习、实训模式入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充分实现实习、实训的最大价值。拓展"边实习边就业"、"预就业教育"的格局。在实习、实训中,将顶岗实习纳入学分制,将企业鉴定作为学分的评价依据,加大素质考核的分量,从而加强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最大程度地为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空间。二是探索向职业素质教育倾斜的人才培养技能评价机制,必须推行职业技能考核制度,实施"多证制"。中职学生毕业前必须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应从设备、师资、制度上保证各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一门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水平等级的培训与鉴定,以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必须引入用人单位评价机制,把学生是否达到企业岗位要求作为素质培养的最终评价标准[2]。

3.加强就业与创业素质教育

中职院校根据生源结构及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培养中职毕业生的良好就业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掌握求职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就业素质,要以就业为导向,实施全程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纳入中职人才培养计划,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从新生入学到毕业离校,分阶段、分层面进行就业指导。开展多种方式的就业指导活动:利用校园媒体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指导;办好供需见面的双向选择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外招聘活动;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办好校园就业专门指导网站,为学生搭建网上就业指导平台;对已就业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既为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又可获得第一手信息资料,用于改进就业指导工作。毕业论文,内涵。创业素质的核心是创业能力,需要创业者在青少年时代打好创业教育素质的基础,就要培养学生发现与捕捉机遇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热情。毕业论文,内涵。毕业论文,内涵。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机构,建设一支有创业经验的教师队伍,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

4.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中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时,要将与学院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作为中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源泉,中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才能真正创立和形成。一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引进,如诚信文化、人本文化、尽职文化,这是企业文化的非常重要内容。在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思想、社会现象及热点问题,以讲座、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将诚信、人本、尽职的道理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培养学生的纪律观念、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企业管理文化的引进。中职院应将企业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规章制度等,与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的严谨态度和安全意识结合起来,建立起富有企业特色的学校管理模式[3]。

5.培养优秀的职业化教师

中职院校可借鉴美国,以各州为主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做法,对职业院校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有计划的送培,在校职业教育师资班学习的学员,可按照职业教育教师的特殊要求来进行培养。在课程设置上,除了专业课和教育学课程之外,还可设立有关专业教学方法及大类专业技能课程。当地政府可以借鉴日本经验,要求企业承担一定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任务,建立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系统。毕业论文,内涵。通过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师资实现对中职学生的高质量培养。在终身教育成为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今天,办好中等职业教育,很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素质。中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各环节上,必须高度重视、科学地实施。

参考文献:

[1]李丹,刘霄骁.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学校精神刍议[J].中国水运(理论版),2006,(2).

第4篇

关键词: 经贸日语 阅读课程 研究型教学策略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悄然回复,我国外向型经济继续向前发展,外资企业对华投资热度不减,外向型企业持续发展。因此,人才市场对各种商务外语人才的需求仍然旺盛。而日语作为在华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外语语种,越来越受到人才市场的重视。于是很多普通高校,甚至高职院校都相继开设日语专业。

通过对浙江宁波的十数家外向型企业和外企、外贸公司的调查,我发现,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这些企业想要招聘日语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并不难,难就难在日语语言流利、知识面广、经贸知识丰富又擅长对外交流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却可遇不可求。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好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求贤若渴。而“供”和“求”的不对称,更对日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除日语流利外,还必须加强学生经贸专业素养的培养。

二、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重要性及特殊性

考查一个人的外语水平,一般从“听、说、读、写、译”五方面来进行。教育部《大学日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规定,大学日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译和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大纲》对阅读能力、译和听的能力及写和说的能力作了三个层次明显不同的要求,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列在首位,可见“阅读”在日语教学中的地位。一个人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到他“听、说、写、译”的能力。因为“读”是基础,只有提高了阅读分析能力和阅读技巧,拓展了阅读面,扩大了知识面,才能更好地“听”――理解他人的意思表达,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译”的工作,从而更好地“说”――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说”的能力提高了,才能使“写”的能力提高。因此,阅读能力虽然不像“听、说、写、译”能力那样显山露水,却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基石。

而经贸日语的要求又有其特殊性。“听、说”当然是最基础的能力,能听懂对方的话并能就一般内容与其交谈,普通人专门学习一年就基本能做到,难就难在能在商务工作中,陈述自己的意见,交流自己的想法。日语专业大学毕业的条件之一,就是要用日语写出毕业论文。所以写一般性的内容,翻译一些普通内容的文章,也是日语专业学生一般都能够掌握的。但目前进入职场的大学生,往往因为缺乏专业经贸知识,而无法顺利地完成专业性的“写和译”的工作。而这些专业知识就必须通过阅读来提高。

三、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研究型教学策略

因为本校是具有财经特色的普通高校,所以在申请开设日语专业时,我们就把经贸日语作为一个发展的特色和方向。在日语专业三年级开设了“经贸日语阅读”、“商务日语”、“日本企业文化概论”等课程。我承担了其中“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任务,就以经贸日语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践为平台,探讨阅读课程的新型教学策略。

当今时代可以说是经济全球化时代,它不仅仅需要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外语人才,更需要具备对国际政治经济信息有很强理解能力的应用型外语人才。“经贸日语阅读”这门课程在设立伊始,就是规划将国际经贸知识的教学与日语阅读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经济、贸易、金融等相关知识,熟悉财经方面的新闻报道、评论等特殊文体,并与着重教授商务函电与实务的“商务日语”等课程互相补充,以期使学生在日语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掌握一定的财经、贸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沟通能力及综合竞争力。当然这里所说的沟通、交际可并不是单纯地能与日本人交谈,而是理解各种国际政治经济信息,并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和判断。这已经超出了单纯语言学习的范畴。

由于本校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都从未修过经济类课程,因此对财经类日语文章的理解显得较为薄弱,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由此影响学习兴趣,使得阅读分析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始终无法有大的提高。我通过数年实践前辈学者的不少教学理论,慢慢地有所收获。

1.理论依据

ESA理论是由英国语言教育学家哈默在其著作How to Teach English一书中提出的。由于语言学习的通用性,我认为同样也可以在日语教学中运用。哈默认为,无论什么教学内容,教学中都应该有投入(Engage)、学习(Study)和运用(Activate)。“投入”要求教师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则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掌握具体的语言知识、结构和信息,直到能够运用外语自由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而最后的“运用”,重点在于使学生尽可能自由地、有效地运用所学的语言。哈默认为,语言形式及具体的语言点并非十分重要,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话题下有效地、适当地使用语言。

而研究型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教师灌输的对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让学生主动发现、探索,给学生控制和管理自己学习的环境,创造有利的学习条件。学生是学习环境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的辅导者。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鼓励学生去发现、创造、解决问题。

2.教学策略探索

ESA理论和研究型教学理论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符合现代教育发展潮流的教学理论,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尝试在ESA理论基础上结合研究型教学模式,形成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

首先,我选择了内容由浅及深、有时代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的教材。现在使用的教材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商务日语文章选读》,此教材选材较新颖,所选文章主要来自《日本经济新闻》《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日本主流报刊近几年发表的热点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文章的选择比较有代表性。例如:企业文化单元,选取了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问题、企业加班问题;金融单元,则选取了2007年爆发的,至今依然影响巨大的美国次贷危机的内容。而对于课文内容中涉及的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及特殊的背景知识,编写者很贴心地在每课前设置了“基础知识”这一板块,对课文的相关背景知识和专业词汇进行了重点解释;在“课外阅读部分”,还选取了与课文相关的一些会话体文章,比较有趣味性。既能让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经济、贸易、金融等相关的知识,熟悉财经方面的新闻报道、评论、甚至专访等特殊文体,又不至于太难懂,还能让学生对中日经济关系和日本的企业文化等循序渐进地形成基本的概念。

下面以其中第五课“日本的な雇用特と”为例,探讨我的课堂教学策略。

(1)激发兴趣环节。日语专业的高年级学生都很关心将来的就业问题,而不论是到日企、中日合资企业,还是到有对日相关业务的其他外向型企业就业,都必须了解日本企业文化。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先给学生放了日剧“anego”中的一些片段,让学生轻松直观地了解当今日本企业的雇佣形态的分类和比较,并让学生通过剧中几个角色的行为,分析不同的雇佣形态对他们行为的影响,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并对此类文章的阅读技巧进行评价。

(2)研究型学习环节。教师在介绍了一些相关基础知识后,围绕日本企业文化,提出了以下研究专题供学生选择:1.日本传统企业独特的雇佣特征和优缺点;2.日本企业经营的变革;3.日本式经营的年功主义与英美式经营的成果主义的比较。由学生分组选择某个研究专题,自己寻找问题,并通过网络、图书馆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写成研究报告。再通过课堂发表,向同学汇报自己学到的知识。然后可以互相答疑。这样,学生必须阅读大量相关材料,并且需要经过整理、分析,学生的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3)研究型运用环节。通过上述环节,学生们掌握了日本企业文化相关的很多知识,接下去就是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培养。教师将学生分组,以“哪家企业更具吸引力?”为题进行小型辩论赛。辩论赛的评判由未参加此组辩论的学生担任。为了辩论赛,学生们需要针对特定的日本企业和欧美企业,查询相关讯息,进行比较研究,更直接地接触到最新的财经报道、评论,甚至由特定日本企业的经营特征形成的管理理论。除此以外,还培养学生归纳、收集资料、选择论据的能力。这能为学生今后的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好基础。而辩论赛本身,使学生在一个特定的环境或话题下有效地、适当地使用语言。这也是语言应用能力和应变能力培养的最好方式之一。

(4)综合评价环节。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课堂讨论、研究报告和辩论赛中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在每个活动环节都安排考评,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的质量进行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相评价。这样每一课的学习成绩积累起来,就会形成平时学习成绩,并且在总评成绩中占绝大部分比例。

总之,教师起了引导学习、帮助学习和促进学习的作用,而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学生也不再局限于有限的课堂阅读量,既拓展了视野和知识面,又锻炼了综合应用能力,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当然,我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探索改进的地方。比如:在研究型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是一个很考验教师的地方,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有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在综合评价环节中,如何公平地进行评价,还需要更科学的度量。但不论怎样,在教学中如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尽可能地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研究中自我学习、自我拓展,这应该是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Harmer,J.How to Teach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74-81.

[3]黄文英.高级英语阅读课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9-122.

[4]李永宁.ESA理论在高职商务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探索,2010,(1):84-85.

第5篇

关键词: 工学结合 高职生 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方法

工学结合既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显著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2005年底,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各地大力推动并支持高职院校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一、工学结合对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影响

工学结合,就是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交替安排学校理论课程学习和校外顶岗实习工作,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①它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在教学、实训等环节上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同样需要双方共同参与。改变一贯的学院式的教育形式,学生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接受教育、影响,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在企业实习后,对企业的生产流程、工艺参数、施工技术以及生产管理模式,特别是对生产过程有了亲身体验和明确认识,有利于激发他们对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这种教育模式为高职生思想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因此,研究、把握、利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机遇,必将极大地提升工作水平。

二、工学结合和高职学生工作管理的相互关系

工学结合的过程就是教与学不断实现在真实情境下实施的过程,只要教与学的环节仍然存在,学生工作管理就存在。工学结合中的“工”和“学”都需要学生工作管理,只是在真实情境下的学生工作管理和以往有所区别,主要区别在于场所的改变、管理文化的改变、人员的改变、考核制度的改变。学生工作管理是紧贴着教学管理的,前者侧重素质管理,后者侧重学习管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教学管理模式改变了,学生的管理模式就要随之改变,不然就会出现相互抵触的现象。如学生下工厂实践,对于系主任来讲这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体现,是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必须贯彻实施。但如果学生管理模式没有跟着改变,对于系书记来讲,学生下工厂实践就存在安全危机,万一出事故,责任谁来负责呢?因而干脆不让学生下企业实践,图一个安心。这就造成了教学和学生管理发生冲突的现象,不利于工学结合的实施。但如果学生工作管理也跟着教学模式一起工学结合起来,就可以解决冲突和扯皮的问题。工学结合体现在“与学习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相关的要素”两者的结合,主要包括师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建设、质量管理等,所谓“要素”是指与“学”和“工”相关的各种资源和活动,如双方的人员、场地、信息、标准等。②“与学习相关的要素”和“与工作相关的要素”组成的工学结合,也应该体现“与管理相关的要素”,尤其要注重学生工作管理这一核心要素,否则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付出很高的不可预测的安全隐患代价。因此学生工作管理是工学结合顺利实施的保障,工学结合是学生工作管理文化升级的源泉,是创新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模式的载体。

三、工学结合引领下的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对策思考

(一)不断创新教育内容,营造工学结合良好的校企环境。

1.学校教育应重点突出职业素养的教育。职业性是工学结合的一个显著特征。职业素养的养成和培育,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职业素养是高职生胜任岗位需要,完成特定职责所必备的一切内在素质的综合。学生进入企业,在生产一线参加劳动,接触社会,可以进一步培养其劳动观念、思辨的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其增加一定的社会生活与工作经历,促使他们不断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整。如向工人师傅谦虚主动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在生产中一律站立进行操作,给工人师傅主动让座等。在教育过程中,可以让企业技术人员结合具体工作和亲身经历,用真实的事件教育学生,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和岗位紧密联系起来,与学生的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与职业相关的职业道德、操守等方面的自我教育。与单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更易被学生接受和印象深刻。

学校和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机构,各自的运行规律和追求的目标不同。企业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繁重的生产劳动以及严格的企业管理都是身处校园中的学生需要慢慢适应的。企业里的条例、准则、守则和规章制度等能够直接规范和约束实习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比如严格的上下班时间、苛刻的产品工艺标准;对于全勤者和业绩突出者每月月底进行奖励,而对于偷懒和不认真工作的则适当进行物质惩罚与通报批评等。将实习学生与企业员工同等对待、同样要求,都会真实地影响学生对自我认识和行为的调整。工学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顶岗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企业培训应重点突出企业文化的教育。企业文化是企业内部形成的一系列为企业员工接受和认可的基本价值观、思想认识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等。这是用一种共同的价值理念和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把全体员工凝聚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舞员工的士气,培育员工的技能,凝聚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具有导向激励感化约束凝聚功能,是企业发展之魂。作为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共享并作为精神层面的一种东西,企业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具有积极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校要把企业文化的教育纳入到班级日常的工作管理之中。比如,用企业名给班级冠名,就是一种对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的认同和宣传。其次,企业聘用员工的要求和标准,企业优秀员工的表现,都反馈出大量的企业文化气息。企业对员工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方面的考核,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积极的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学生在社会现实与理想之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在学生与工人之间较为自由地转换自身的角色,为培养其较高的职业素质、制定切合个人实际的职业目标与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今后顺利就业或创业夯实了基础。

(二)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企业双方的教育主体功能。

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增强渗透性,就是要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出发,把思想政治工作拓展到与大学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方面,在教学管理、服务和文化活动等各个环节,形成宽泛而多层次的教育主体。因此,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中,既有专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教师,也有从事学生教育管理的辅导员、班主任,同时,专业课的教师也承担着育人的功能。

工学结合的模式要求把工厂里的师傅(即实习指导师傅)也列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中。与传统教育模式下单纯由学校教师担任教育者相比,实习指导师傅在教育时间、培训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因为他们身兼两职,不仅仅是学生工作业务上的指导老师,还要与学校教师保持联系,在实训任务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既成才又成人。另一方面,利用他们在企业多年的工作经历和丰富的经验,定期开展企业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又学会做人。一般来说,担任高职实习指导师傅的人,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在业务技能和人品都算得上过硬。这样的师傅往往能给学生以很大的敬畏感和敬佩感,由此带来人格魅力上的吸引,更易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校企双方共同承担全社会育人的责任,将形成更大的教育合力,切实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三)高职院校应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和学生管理模式。

1.与专业教学过程相结合。实践性是工学结合的又一重要特征。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课堂,走向工厂。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课堂见习、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等。进入企业以后的学习,可以有更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具体课程的要求,教师可以在讲授式的基础上增加启发式、讨论式、分析式、辩论式和答疑式等教学形式,运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现场教学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工学结合模式彻底改变了学院式封闭的教育形式,让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实际的生产环境中得到了训练,所受的影响、教育和启发是学院式教育无法比拟的。

2.与学生管理工作相渗透。辅导员可以与学生一起参加实训,定期走访实训单位,通过网络QQ等方式实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思想动态,解决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同时,可以结合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劳动纪律以及工作现场的实际,适时开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等主题教育活动。组织活动时,也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情况,而学生的时间安排则以灵活的形式展开。

注释:

①甘慕仪,徐刚.把握工学结合特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②冯伟国,徐静,姜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23).

参考文献:

[1]周济.在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的讲话[J].教育部通报,2005,(4).

[2]甘慕仪,徐刚.把握工学结合特点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

[3]冯伟国,徐静,姜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6,(23).

第6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大学语文” 素质教育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要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等。

前言

《大学语文》是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文化修养的主要课程之一,这是由于该门课程的丰富内容和人文色彩特别显著所决定的。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增强他们的人文精神,为他们学好专业课和未来的知识创新奠定坚实基础。通过大学语文学习,使学生在原有的文学、文化素质有一个新的提高,并努力促成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及理想人格的建立,使之成长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有力保证。

因此,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首先,要重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其次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等等。

一、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

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缺失,已经是普遍的社会问题。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技能专业人才的摇篮,高职教育如果只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显然是不能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合格人才的,因此可以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高职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1.重视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

高职院校的生源素质往往低于普通高校,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文化修养较差,人文素质不高,审美能力低下等突出问题。加上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高职生存在着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甚至有很多学生上进心不强,无事生非,课堂捣乱已成家常便饭,课后作业不是抄袭就是不做,而自我感觉却很好;好多同学几乎看不到自己的前途和希望,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因此,高职院系迫切地需要进行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理想、明确目的、增强信心、刻苦学习、关注社会、爱国爱家、关爱他人已经刻不容缓。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挖掘教材,以阅读教学及口语交际训练为依托,教师要注重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人文内涵,每节课都要明确并落实德育目标,以真实的情感感染学生,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榜样的力量教育学生,使学生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树立高尚的情操,以高昂的情绪去面对生活和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我。可见,通过大学语文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重视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

语文教育中担起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这是一个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语文教学中以文学感染力和情感冲击力,有着得天独厚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条件。从古代的屈原、司马迁、李白等,到近现代的鲁迅、郭沫若、等伟大的文学家,不仅自身就是爱国主义的典范,而且他们留下的作品也无不饱含着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挚爱之情。在分析体现爱国主义的作品时,教师应注意拓展知识,引入更多的作品,让学生从历史、从现实去认识爱国主义对国家、对自己的重要性。

二、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理念,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最佳突破口。语文教学以其丰富的创新内涵承担着对学生创新品质培养的重任。大学语文通过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营造一种创新氛围,使大学生走向就业岗位真正具有创新的能力。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在课堂教学创新中进行的。语文课堂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思维的主动性。教师要避免将大量时间花在课文的内容分析上,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个体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语文基础性学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多向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要多加鼓励,增强学生创新的信心。激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情绪,它是促进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不可或缺的手段。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要是创新型的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教师首先要做创新型的人才,给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日趋科学合理,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尤为突出。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仅是专业技能上,其企业文化、团队精神需要较高基本文化素养的人才,甚至连会不会用普通话作自我介绍也成为他们面试的第一关。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服务社会,突出办学特色,在重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重视学生爱岗敬业、文化修养、职业道德、心理健康、与人交际等诸多人文精神与行为的培训。而大学语文课程的选文都注重思想启迪、文学修养、审美情趣、写作借鉴等综合效应,文学作品的丰富的想象性、情感性、思辨性、发散思维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它还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人格的有力手段和最佳途径。通过范文讲解、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成为人的稳定的内在品质。因此,大学语文是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素质,共建大学生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语文课程有着其它专业技能课程无法匹及的优势,也就有着其不容替代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结语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着内在的联系性。高职语文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新红.立体构建高职语文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

第7篇

本论文是四川省教育厅2014 年科技项目“EAP 与企业员工社会资本建构研究”( 14SB0043)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每年毕业季,北京高校有大量学生走入社会,部分高校为了完成就业率指标,不顾学生的个人发展而强制进行三方协议的签订作为拿到毕业证书的前提条件。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只考虑与工作岗位相关的技能,而忽视对人才的价值观、动机、个性、职业稳定性的综合考量。因此,如何更好地帮助毕业生由学生角色向企业人才角色过渡,成为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企业通过招聘选拔的人才在入职之后出现了不适应的状态,由于企业介入不及时,有大量新员工在入职不久后选择了跳槽和离职,这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招聘、培训成本和用工风险。本文以企业管理视角,探究如何帮助新员工融入企业,从精准招聘、新员工入职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多维度,来增强新员工的职业适应性、职业稳定性和职业的长足发展,促使企业、校方和新员工最终实现共赢。

关键词 :北京财经高校毕业生 企业融入管理 实证研究

21世纪的中国,正在走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变的战略腾飞之路。在经济飞速发展和产业变革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开始意识到人才在经营实践中的作用,纷纷开始了争夺人才的系统工程。由此,人力资源部门在企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管理高层及社会学者的重视。

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相比2013年699万毕业生增长28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每年劳动力市场的旺盛需求和供给情况给很多企业和毕业生带来了相互选择的双赢契机。随之而来,每年的毕业招聘季都会引来万众瞩目和社会的热议,从校园宣讲会、人才就业交流论坛、就业辅导、职业生涯规划到笔试、面试、签三方,大家关注的焦点都是找到好工作、被录取、薪酬待遇高、职业晋升机会好,但就业背后毕业生在职业生涯发展初期的职业定位、心理承受压力、职业适应性、职业稳定性等相关的企业融入管理问题却受关注度不高,这导致企业在顺利招到毕业生之后,遇到了一系列的人力资源用工问题,很多应届生在职业初期的定位不明晰,做事眼高手低,很多名校的高材生和海归留学生也出现了严重的水土不服,在难以适应的情况下,动不动就违约,入职没多久就频繁跳槽换工作,这些都给企业的招聘成本、培训时间周期和费用的投放无意间增加了极大的投资风险。

这些情况,一方面,源于毕业生自我认知与社会观念错位,每年有大量毕业生积极涌入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高薪工作,而忽视对自身合理的定位,所学专业与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内容毫不相关的情况普遍存在;第二方面,源于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率的高指标要求引致校方失去关注学生未来长期持续性成长的关键责任;第三方面,企业在招聘和培训毕业生时更多的关注专业知识和能力而忽视对学生深层次的个性、价值观和动机的考察和培养,导致新员工入职之后会有一个漫长而艰难的磨合适应期,甚至有些员工为了获得高薪工作不惜编造假学历、假证件和名企工作经历,或者通过训练笔试和面试技巧进行突击的途径通过录取,而到了公司之后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欠缺却得到了充分暴露,这些都为公司解聘、新员工离职和跳槽以及劳动关系上的法律风险埋下了潜藏的隐患。

以上种种社会现象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对企业融入系统管理问题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地。如何实现毕业生由学生角色向企业人才角色的有效过渡是笔者研究的终极价值取向,也是政府、企业、校方、家长等多方共同应担负起的责任。企业融入管理Enter pr i s e Integration Management,指企业管理者在新员工试用期间对其职业适应性和稳定性开展必要的良性动态干预,从而为新员工融入企业,创造贡献提供保障的管理机制。以毕业生群体为主,暂且不把企业通过社会招聘获取的已有工作经历的新员工作为研究对象。新入职群体需要适应社会角色、融入企业文化、按公司制度做事、熟悉工作环境、能够胜任工作内容、获得领导同事认可、取得人际关系和谐,从而获得愉悦感。由学生身份向企业人才和社会角色过渡时,职业适应性、职业稳定性、员工满意度、工作幸福感、谋求稳定和企业内部的长足职业发展都是应考虑的因素。企业可以通过迎新活动、新员工培训、拓展活动、新员工入职半年后面谈获得反馈信息、半年轮岗机会、导师制、人才培养终身制、多通道晋升机制、学习型组织、红利捆绑等机制充分表现对新员工的重视。

企业融入管理是笔者从人力资源管理中衍生出的概念。传统的人力资源六大模块之间是分离的概念,而企业融入管理是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次尝试性的创新和整合,企业融入管理既能弥补招聘过程中存在的选拔人才的招聘盲区和漏洞,有效对人才进行入职后的二次鉴定;又能和培训与开发模块、员工关系模块、企业文化模块很好的结合,站在培养人才的角度对新员工的职业适应性、职业稳定性、工作幸福感、职业发展进行动态监测和必要干预,优化人力资源环境和工作氛围的同时,有效促进毕业生在短期内由学生角色过渡到社会角色,从而避免出现劳动关系后期恶化导致的一系列的被动局面。

参考文献

[1]王鹏.把员工个人追求融入企业长远发展之中——联想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战略举措[J].教育发展研究,2003(8)

[2]李星明.帮助新员工成功融入企业团队[J].人才资源开发,2006(6)

[3]周施恩,柳烨.方正科技的“新员工融入计划”[J].企业管理.2011(7)

[ 4 ]张宝强.基于心理契约的新员工融入管理模式研究[ J ] .领导科学,2011(17)

[5]匡清明.浅谈如何让员工融入企业文化[J].大众科技,2005(12)

[6]李大卫.让新员工融入企业[J].人才资源开发,2008(3)

[ 7 ] 杨根红.如何做好企业新员工培养的几点思考[ J ] .经济研究导刊,2014(4)

[8]刘胜利.入职培训:让新员工渐入佳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8(7)

[9]晓翠.员工如何融入企业[J].企业文化,2007(4)

[10]姚琦,马华维,乐国安:新员工期望与组织社会化早期适应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1)

[11]赵发旗,李露,程俊俏: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的调查与分析[J].高教论坛,2009(2)

[12]孙步宽.大学毕业生自我概念与工作适应实证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1(4)

[13]贾晓波.大学生社会适应性与职业适应能力调查[J].大学生就业报,2011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情商培养 就业能力

情商是由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塞拉斯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琼・梅耶两位心理学家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我国学者结合我国国情进一步将情商概括为五个核心因素:自我认识、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人际交往。情商和智商一样是衡量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心理指标,是内在的心理现象,需要通过行为来评价。一般来说,人的智商很难改变,但是人的情商是在漫长的生活中培养和造就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不断提高的。情商能力对学生就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目前就业单位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

据调查,目前最易就业的人群为高情商人群。综合就业单位对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要求,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需具备如下主要素质。

1.在最短时间内认同企业文化。要求学生与企业文化、团队氛围相融洽。这样的员工能够非常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与企业共同发展,这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迅速适应新的生活、工作环境。

2.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员工对企业忠诚,表现在员工对公司事业兴旺和成功的兴趣方面,不管老板在不在场,都认认真真地工作,踏踏实实地做事。有归属感的员工,他的忠诚,最终会让他达到理想的目标,从而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一个老板乐于雇用的人,一个可能成为老板得力助手的人。

3.有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企业希望学校对学生加强社会生存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情商、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有了敬业精神,其他素质就相对容易培养了。

4.沟通能力强,有亲和力。企业特别需要性格开朗、善于交流、有好人缘的员工。这样的人有一种亲和力,能够吸引同事跟他合作,给予他人帮助,通过他的努力,能够赢得更多的客户,使企业财源滚滚。

还有如带着激情去工作、有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等要求。现在许多就业单位不求名校毕业生,更注重例如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这就很好地说明积极培养高职学生的情商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目前高职学生情商能力培养状况

如果把自我意识能力、情绪控制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作为衡量情商的指标,那么就总体而言,目前高职学生情商水平总体还是有差距的,其原因主要如下。

1.学校培养目标和方法的偏颇。很多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实训教学、技能竞赛等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培养方面,而忽略或忽视学生吃苦耐劳等有关情商能力的培养。

高职教育不仅要注重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培养,而且要注重学生情商能力的培养。结合就业单位的需求,学生要先做人后做事。

2.家长与社会的影响。目前高职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往往受到家长的溺爱,本来应该由他们自己去做的事情也常常包办代替,总是把一切都为他们安排好。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这些学生随心所欲,没有意识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因而自我意识和情绪控制能力偏低。而且他们的生活一帆风顺,很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即使遇到也有人为他们解决,因而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我激励水平不高。

三、实施情商培养,切实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就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大都需要通过情商教育才能获得。

1.将情商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例如目前现在高职院校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主要介绍目前的就业形势,国家现行的就业方针、政策,现有的职业类别、可供岗位及人力资源总体状况,有关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等等,还可将包括情商教育等融入到就业指导课,并增加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高的情感性内容和技能性内容的教育,有针对性地科学制定学生情商培养计划,通过邀请有关专家进校举办情商教育辅导报告会和专题辅导讲座,加强理论教育、日常管理、实践活动、校园文化、传播媒介等五大情商教育载体建设。

2.学校多部门联动,积极配合高度重视校园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情商素质训练。应重视校园课外活动对高校生情商培养的重要作用,为高校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提供平台。除了日常的人际交往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社团活动。学生社团一般是按照兴趣爱好、特长或专业等组成的由学生参与的功能团体,具有满足人们情感需要的功能,是陶冶情操的重要课堂,也是大学生开发潜能的重要手段。

3.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情商是心理素质培养的基础,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情商水平,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对他们进行心理指导。心理学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技巧方面的教育和指导。

4.形成具有情商内容的校园文化,如先做人后做事等,以环境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对学生进行如自我认识、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张广胜,陈辉.情商对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影响及对策[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03).

[2]王琴,张卫民.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初探[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第9篇

一、艺术类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的优势

1.艺术类学生个性特点决定了其对灵活就业的青睐,他们个性鲜明,崇尚自由,追求自我实现的欲望比普通学生强,有很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比较快。

2.家庭条件普遍较好,昂贵的学费和耗材费用普通家庭是承受不起的,艺术生思想上不用过早地替家庭分担经济责任,这也就给了他们物质上和时间上的缓冲,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去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

3.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第二、三产业比例不断扩大,新行业新领域不断涌现,为大学生灵活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与传媒、美术和音乐有关的影视制作、动漫产业和网络游戏等新兴产业的迅速壮大,为艺术专业人才提供了一些新的就业渠道。

4.物质条件的改善带来了社会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艺术类市场潜力巨大,很多家庭都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特长,催生了“办班热”,一些画室,歌舞团、教育培训机构等大量雇佣兼职老师、教练,毕业生们应该把握机会,尽早的积[第一论文 网 dylw.net]累经验和资金准备自主创业。

5.专业并不完全等同于就业,非本专业就业有很多机会,艺术生有很多天赋,普遍人际交往能力强,幽默风趣讨人喜欢,可以从事营销推广、广告策划等工作。

6.广大的农村学校严重缺乏艺术类教师,艺术类毕业生可以放宽眼界,不应单单追求留在城镇,农村有你广阔发展的平台,要善于把握和抓住机会。

二、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存在的问题

1.艺术生普遍文化基础课程弱,很多都是通过艺考这条捷径走进大学,有些甚至“半路出家”,他们的专业素质明显逊色于爱好艺术且有专业基础的学生,他们多半毕业后不会坚守艺术专业而改行。

2.艺术生大部分综合能力差,一些日常的法律,会计,金融知识欠缺,改行以后很难适应,跳槽频繁,总是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离职率最高。

3.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来自家庭的压力使毕业生难以选择,家长都希望孩子毕业以后找个体面稳定的工作,“打工”对他们来说很没面子,以至于造成很多毕业生待业在家,成为“宅人”一族。

4.对于灵活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现行政策多为行政法规,而不是国家的法律,效力层次低,缺乏必要的强制手段,目前国家的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还没有涵盖 “灵活就业”。

5.工资待遇偏低,性别歧视,很多企业认为大学生多得是,开出很苛刻的工资待遇条件,把大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个别企业甚至只招男生,收入与付出严重不等,基本生活问题都很难得到保证,让前期投入的学习成本很难从工资受益中收回,处境尴尬。

6.针对自主创业的艺术类毕业生,创业初期资金缺乏,没有担保很难获得贷款,同时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创业指导与培训,走弯路,绕圈子,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优惠颇多但是很难落实到位。

三、如何促进艺术类毕业生灵活就业

1.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第一论文 网 dylw.net]度,基本医疗及养老保险能惠及灵活就业者,严格监控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贯彻与执行,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并有相关的申诉仲裁制度,保障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给灵活就业者一颗定心丸。

2.学校在培养艺术专业能力的同时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教授学生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会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等,积累灵活就业资本。更可以动用社会力量,积极联系企业,校企联合,订单培养,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提前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需求,有目的的学习知识,这样学生才会在毕业的时候不再迷茫。

3.加大对灵活就业力度的宣传,让学校的学科建设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结合起来,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中国近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其职业和能力需求变化已属世界最快的行列,中国需要跟踪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为调整高校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提供科学依据。【3】

4.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良好的心态,定位好自己,做完整的职业规划,丢掉传统的“面子”概念,“铁饭碗”已经过时了,社会需要的是真正有能力的人,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择业不要太盲目自大,放弃眼高手低的做法,要从最基层做起,要适应现代企业人才培养模式,做好储备干部角色。

5.做好做实校企联合工作,积极同企业沟通,调查了解市场需求,往往一个小的设计或广告创意,也会企业带来不小的经济效益,做到学生和企业双赢,实习就业问题也就解决了。

6.鼓励自主创业,引导学生大一、大二学习基础知识,打好基本功,大三开始可以在培训中心带课,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可以在装修公司兼职等,熟悉各行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就业指导老师也要给学生讲授相关创业知识、大学毕业生创业优惠政策等,让他们为创业做好充足的准备。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