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17 12:11:43
导语:在实训基地总结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会议总结了党校第十七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宣布了对本次培训班优秀学员的表彰决定,党委副书记吕卫东向优秀学员代表颁发了证书.
第十七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参加培训学员共计3043名,其中本科生2791名、硕士研究生224名、博士生3名、教工25名.参加结业考试学员2846名,经综合考核,共有2435名学员顺利结业,通过率为85.56%,较上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有124名优秀学员受到表彰.
会上,李芳林、方建斌、闫德忠、杨耀荣、王家武、和红燕等党校教师分别汇报交流了暑期赴西柏坡等地学习培训的情况及收获.
我校第十七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得到了校党委、党委各部门以及各院(系)党委(党总支)的高度重视;各分党校认真遴选授课教师,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以确保党课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培训中,党校重视加强过程管理,加强党校校风学风建设,充分发挥校院(系)两级党校的积极性、创造性, 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坚持从严治校,形成了监考、督导、巡考、巡视协同工作、紧密配合的结业考试联动机制;各分党校与党校相互支持、积极配合,使第十七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达到了预期效果.
吕卫东在讲话中对党校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强调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重要性.他指出,及时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培训、教育,使他们未进党的门,先做党的人,这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通过培训教育,青年学生的政治水平素质极大提升,为我们党的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力军.他强调,新的形势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从严治党,加强高校党建工作已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高校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立德树人,是新时期党赋予我们的使命,为党的事业培养合格而可靠的接班人,是我们的第一要务.他希望全体党校工作者,积极适应新常态,满足新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学习, 努力创新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体制、创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 创新培训管理的途径,以实现高校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的新突破.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涉农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1)30-0143-0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强调的是能力综合与实用,而学生的实践过程主要是在实训基地中完成,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一个重要的教学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应用技能、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必备条件,实训基地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关系到学生就业和适应工作的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高职高专院校办出特色的关键。因此,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需要。
一、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
实训基地建设的规律是必须满足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数量、质量方面的要求,必须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理解和应用,必须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发展。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是建立在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并且是对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归纳,以及对经验进行的一定程度的思维抽象的结果。从科学角度上讲,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是指导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行动指南、依据或总则。有了科学原则的指导,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就能够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 先进性原则。实训基地的建设要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并具有丰富的高科技内涵和跟踪技术前沿的特征;建设方案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在建设方案的设计中,要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方案的开发要经历分析、设计、编制三个阶段。在整个设计过程当中,都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分析,能够反映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体现职业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现有行业中的高技术含量,代表本行业技术应用发展趋势。在实训项目及实训内容的设置上。要超前本地区、行业、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明确职业群里不同专门方向或相关新职业发展的动向,从而建立一个与社会接轨,引领本职业技术发展的先进的实训基地,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够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需要。
2 现实性原则。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一定要按学校的实际需求来规划,要根据专业及课程的需求而建设,不应追求大而全。要适度考虑到校外实训基地的补充作用。实训设备的购置必须适合专业实践教学组织需要,适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不应盲目地追求高、精、尖。购置的设备和仪器要发挥使用功能的最大化,避免出现闲置和不方便使用的情况,不要追求一步到位、一劳永逸,要整体规划,分阶段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还要量力而行,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实训基地建设还要突出生产性,要营造出真实的生产环境,要符合标准的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使学生能够按照职业、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得到有针对性的训练,做到“真题真做”,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3 通用性原则。实训基地必须既是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场所,又是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养单位,是高新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基地,是终身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考核、鉴定的依托。在基地建设总体设计上要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通用性。在设备、软件、师资、人员等方面要考虑到各专业能够相互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投资效益。不要强调实训基地与校内所设专业一一对应。要以骨干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为基础并覆盖相关专业群。实训基地要将专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将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考核鉴定、创业就业训练和社会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综合功能。
4 开放性原则。实训基地建设要突出开放性。从空间到时间都要向师生、社会人员开放,而不能成为学校,甚至某个院系、专业的专用场所。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产生最大效益。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技能训练、竞赛、考核鉴定服务,还要为教师培训提高服务;不仅要为本校服务,而且要为其他院校服务;不仅要为教育系统服务,还要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使实训基地成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桥梁。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成为社会服务的科技基地。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步骤
1 建设方案的制订。实训基地建设方案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基地的建设水平和今后的利用情况,关系到教学目标是否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因此。方案的制订一定要科学、全面、合理和可操作。建设方案的制订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第一,对学院基地现状进行调查分析。(1)调查分析本院实训基地(实训室)现有的实训项目及设备情况。(2)学校师生要对现有实训基地(实训室)及规划的实训基地(实训室)进行评价与认识。(3)对全国有关同类实训基地(实训室)建设隋况进行调查分析。
第二,对社会需求情况进行调查。(1)要对实训基地建设的需求性进行分析。要广泛征询社会和各专业的不同对象。(2)要对职业岗位进行工作分析,吸纳行业专业及职教课程专家共同分析。
第三,专业技能的确定。(1)明确从事该职业工作的技术人员所有的工作内容,并对这些内容分析和总结,找出主要的工作任务和具体的操作项目。(2)然后根据这些内容列出该职业工作任务分析表,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与工作多年的技术骨干、专家老师沟通,再作分析、筛选和补充。(3)最后进行列表整理,分析讨论,最终确定该岗位工作任务。
第四,实训项目和实训设备的确定。(1)通过课程专家和学术委员会,依据工作任务,确定学生在学校阶段的实训内容。(2)根据该项任务出现的频率和工作的难易程度确定实训基地的规模和仪器设备的数量。
第五,根据确定的实训内容和基地规模及设备数量,再结合现有基地条件及资金情况最终确定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2 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实施。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施,必须有严密的保障体系、强有力的保障措施作保证,才能实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才能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第一,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如成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确定各项目负责人,加强对项目 的统筹和协调,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组织保证。强化项目管理,特别是对建设过程的管理,确保项目按期完工,保证质量。专业教研室、高职教育研究室等部门要与建设项目负责人共同研究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第二,学院要加强资金保障力度,要确保资金按时到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资金的投入,从而保证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学院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办学特点多渠道吸纳资金,特别要寻求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资金的管理,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三,建立完善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检查、评价体系、验收标准,加强监督检查,实现施工的科学化管理。从施工队伍的招标到现场的监管及设备仪器的集体采购,从基地项目的确立到项目竣工验收,学院建设领导小组在明确各岗位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全程跟踪,保证实训基地高质量完工。
第四,加快教师的培养,要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与基地建设同步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发挥实训基地功能的根本保证,学校需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深入企业生产实践为重点,以产学研结合为途径,以法律法规建设为保障,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重点加强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并积极引进社会技术人才,可选派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及社会服务,也可通过老教师的帮带及聘请企事业单位的技术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等措施,为实训基地的建设及使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基地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随着高职院校资金的不断投入,实训基地的规模和档次都有了显著的扩大和提升,保证了实训项目的实施,满足了学生实训的需要。但在建设的过程中,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 更新建设理念,寻求多元投资途径。实训基地是职业院校锻炼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平台,是提高教学质量、彰显职教特色的硬件依托,承载着实践教学、职业训导、研发生产、技术培训、社会服务、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等功能。但高职院校的建设资金有限,单靠学校的资金很难达到建设的要求,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寻求国家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要探讨和企业、行业共同建设,互利双赢,实现实训基地资源共享。
2 实训基地应注重职业文化的渗透。实训基地应该是实际工作岗位的模拟。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接触到职业的文化,了解本职业的特点。实训基地应是集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能力培训和职业素质训练为一体的职业教育的场所,为职业现场输送既有能力又有强烈职业感的合格人才。
3 加强仿真模拟实训基地的建设。从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来看,学生的实训有三个阶段:课堂实训阶段、仿真模拟实训阶段和顶岗实习阶段。而仿真模拟实训一般都是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的。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应是完成第二阶段的工作,因此,在规划过程中,应重点加强仿真性和生产性的建设设计,绝不能是传统实验室的扩大。
4 加强实训基地的产业化进程。实训基地或实训室的功能不应只停留在单纯的学生实训方面,应加强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共建。学校办实体,既能解决学校学生实训问题,又能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最主要的是走出了一条学校培养双师型的道路。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产业化是实训基地发展的必由之路。
(许昌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系统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校企共建行业学院模式等五个层次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从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等三个方面提出加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工作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4.037
*基金项目:2014年许昌学院教学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2014041)
收稿日期:2015-05-14
0 引言
当前社会对高校经管类专业毕业生要求更加苛刻,除了要求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求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因此,高校如何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如何提高实训实践教学水平,把毕业生培养成理论和实践能力均具备的人才,已经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关经管类专业实习实训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的相关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建议和对策研究上,现有文献认为,高校可以从提升实验实训课程定位、校企积极互动以及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提高实验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而校内实践教学中,ERP综合模拟实训是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首选,在校内经管类专业开设经营性实训平台“经管实训超市”,鼓励学生参与经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地方院校应形成“校市共建、校市相融、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和模式,地方性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础是校企合作教育,应重新修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以及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等。
现有研究能够认识到经管类专业需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认识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并从人才质量提高的方面强调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而现有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主要总结于老牌院校、高职院校和理工类院校,对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未必适用。主要的原因是:第一,经管类专业很难像理工类专业到企业找到合适的实训实习岗位,比如企业战略管理与投资学等课程的实训,企业一般不会接受这方面的实习;第二,高职类学生操作型实训也未必完全适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竟本科院校的应用强调的是理论的应用,而不仅仅是操作;第三,老牌院校实训模式也不能完全适合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老牌院校依靠自身声誉以及与企业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使得实训模式长期化、制度化,再加上老牌院校培养学生理论创新能力强,因此,实训需求有别于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探索有特色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就显得尤其重要和紧迫。
1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都是刚升本院校,学科专业基础薄弱,在区域内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科专业更少,在与区域内有影响的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时积极性较高,但是区域内有影响的企业更倾向于和老牌本科学院合作,即使由于关系等其他因素二者能够勉强建立合作关系,但是实训基地的后期运作比较困难,或者学生在实训基地内并不能较好地接受实训教学。因此,较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只能与中小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然而中小企业能够提供的实训岗位远远不能满足要求。而经济管理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相比就更难和企业进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比如企业战略管理与投资等内容的实训,企业一般不会接受这方面的实习,甚至连参观都是不允许的。因此,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是比较困难的,当前应总结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模式,积累较好的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提出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新模式。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①“筑巢引凤”模式。高校利用自身资源,主要是场地,不索要成本或较小成本吸引企业直接进入学校生产,然后利用吸引进来的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岗位。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由于企业经营成本低,企业积极性较高,学生实训成本也较低,学校和企业容易保持较好的关系;缺点是学校场地有限,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容纳的学生有限,另外学生在实训过程直接参与生产,其应获得的劳动报酬、劳动权益保障以及这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获得的收益等现在尚不规范。②“代工”模式。学校利用自己的设备、场地等资源为企业贴牌生产,或是生产企业产品中的某一零部件。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学校代工灵活,可以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实训机会,而且生产和管理实训全程有老师参加,提高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缺点是企业仅提供生产和管理标准,生产和管理的质量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学校需要全程承担组织实训的全过程,并为生产和管理质量提供保证,加重了学校的负担。③“校企合作办学”。学校通过二级学院或其他形式与企业进行股份制合作办学,学校提供场地等,企业派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参与学校的专业及课程建设等工作。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更贴近企业需要,针对性强,企业愿意提供较多的实训场地和实训岗位;缺点是培养的人才知识技能过于单一,学生将来跨行业工作能力下降较为明显。④“挂牌实训基地,校外专业实践”。这种模式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紧密程度低,学校选择区域内比较典型的几家企业挂牌实训基地,签署一些学生参观与实习的合作意向,每年学校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派遣即将毕业的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表现较好的学生可以留在企业成为企业正式员工。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校企在共建实训基地时并不肩负较为严格的责任和义务,双方合作自由,合作意愿较高;缺点是校企在共建实训基地水平低,层次低,为学生提供的实训机会有限。
2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由于经管类专业与理工类专业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应该更加多元性和灵活性,在兼顾学校和企业需求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多种复合模式,做到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因专业培养阶段需求差异而呈现多样性,构建不同需求的多层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
第一层次是不紧密的校企共建认知实训基地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专业培养阶段对实训需求较低的情况,一般是学校和企业签订共建实训基地协议,企业承诺在方便的时间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训,这种模式企业基本不受益,因此便丧失了很大的积极性,一般适合学校专业认知实训,学生进入企业参观,感受现代化大规模生产模式,认识专业知识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为以后学习专业知识创造良好的基础,为以后正确选择职业提供先验认识。目前这种模式在经管类专业中比较常见,与经管类专业难以找到合适的实训基地有关,应该明确的是这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过于简单,校企需要共建更为紧密关系的实训基地才能满足学生实训要求。
第二层次是校企共建专业实训基地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专业培养阶段对实训需求较高的情况,一般是学校和企业签订共建实训基地协议,学校向企业承诺派遣优秀毕业生到企业专业实习(实训),而企业向学校承诺每年接收一定数量的毕业生实习(实训),并将接收实习的毕业生中若干优秀者招聘为企业正式员工,这种模式校企互惠互利,既减少了企业招聘员工的成本和不确定性,又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毕业实习岗位,并解决了一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校企实现了双赢。然而这种模式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企业一次接收的实习学生的数量有限,而且单一课程实训无法采用这种模式。目前这种模式在经管类专业中也比较常见,是经管学院学生毕业前专业实习(实训)主要方式之一,并由此成功获得工作岗位。
第三层次是校企共建课程实训基地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专业培养阶段单一课程实训需求的情况,一般是学校利用场地吸引企业共建小规模的零件生产基地,同时可以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提供课程实训机会,这种模式既能满足企业获取相对低成本的零件,又能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参与实际管理实践提供岗位,而且学生不用出校门就能参与企业相关岗位实训,降低了学生实训的成本和管理难度。然而这种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实训安排不均衡,可能导致企业零件供应不均衡,而且学生主要参与课程实训,可能造成用单一课程实训代替整个专业实训的假象。
第四层次是企业联合大学生校内创业模式。当前很多应用型本科学院都建有大学生创业园,学校利用场地优势吸引企业与校内大学生联合创业,企业提供市场需求等信息,大学生利用自身技术和管理知识,校外企业与校内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建立新的合资公司从事经营活动,一方面企业可以较为容易获得管理、技术与资源等,而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实训实践机会,而且能为自己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这种模式使校企以及学生之间均能获益,即促进了企业盈利也为学生实训和创业找到一条较好的途径,然而这种模式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校学习任务本来就很繁重,在校的创业的活动必然加剧学生负担,而且大学生由于掌握的技术和管理技巧有限,使得大学生创业的水平和层次不高。
第五层次是校企共建行业学院模式。这种模式是既吸收了传统行业高校培养专才的优点,又逐渐摆脱现有高校培养通才的思想,即应用型高校和行业中龙头企业共建行业学院,申报行业急需专业,按照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行业企业提供培养人才所需的实训场地和工作机会。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行业企业能够获得相对专业的人才,学校能够提炼出较多的办学特色,学生能够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加专业化,更具有针对性。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培养的人才知识和技能局限于某一行业,未来改变专业和工作环境的能力将降低。
应用型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应根据自身特点,结合以上五种模式,构造具有特色的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要着重构建校企共建课程实训基地模式、企业联合大学生校内创业模式以及校企共建行业学院模式,以不紧密的校企共建认知实训基地模式、校企共建专业实训基地模式为辅助,力争在校内为经管类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实习机会,提高经管类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的针对性,提高就业和创业的成功率。要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学习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各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做到各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优势互补,提高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利用效率。
3 加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工作的政策和建议
3.1 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
采用多层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模式要求学生和教师要有灵活的上课时间和课程考核方式,而现在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为新升本院校,教学管理大都沿用我国传统的上课制度和课程考核制度,这些方式和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实习实训模式的转变,因此应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加快形成能够适应多层次校企共建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要给予二级院系更多教学管理权利,有利于二级院系根据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管理制度,避免学校由于学管理制度导致的一刀切现象,要赋予基层教研室和教师更多的自由度和权利,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室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基层教研室和教师在实习实训模式转变的探索上先行一步。要积极探索不同的课程考核方式和制度,加大对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实践性较强课程的考核方式改革力度,逐渐探索允许以创业成果和参与社会工作获得实践性较强课程学分的机制和形式,做到学生实践创业与课程教学成绩相等重要,推动经管类专业学生全面参与实践和创业活动。
3.2 加快专业培养方案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大都来自老牌院校,其所受教育使其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制定培养方案具有较强的路径依赖性,因此现有的专业培养方案大都不能适应实习实训模式的转变,必须加快改革。要减少理论课课时所占比重,提高实践课课时所占比重,传统观点认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只要学会理论知识就行,动手操作并不重要,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必须改正,事实上经管类专业学生除了要学会理论知识外,更应该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力度,提高实践课课时所占比重。
3.3 加快打造一批经管类特色专业群
一般观点认为专业群建设属于高职高专类院校的范畴,而本科院校则应该关注学科专业建设,然而,当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已经和高职高专类院校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借鉴高职高专类院校利用专业群优势互补,共同做好实践教学的经验。要打破专业在院系的分割局面,促进实习实训资源共享利用,要构造具有明显特色的经管类专业群,使各专业(方向)形成合力,在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发挥协同作用,取得更多成果。
另外,改革和完善高校教师聘任和管理制度,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效率,增强高校绩效分配的合理性等都会对加强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工作起到较大的影响,都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王军生,任维哲,刘思奇.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在财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 (1)
2 王哲.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ERP综合实训教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 (13)
3 杨海龙,张英彦,木薇.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校内经营性实训基地的构建[J].宿州学院学报,2013(2)
4 罗文广,胡波,曾文波.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
关键词 生产性实训 高职 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Vocational Colleges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ZHU Biao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Institute, Chongqing 40152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nd interviews vocational college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from what is productive training, why build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 training base status of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of constructi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ow to build four aspects.
Key words productive training; higher vocational; interview
1 什么是生产性实训
教育部于2007年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指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指“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校企合作联合设计和系统组织实训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高俊文(2011)等在根据对100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情况的跟踪调查,认定为生产性实训为:把企业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和生产任务搬到校内实训室,做到课堂和实训地点一体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相应的实训任务,并生产出一定的产品,实训过程与实际工作操作过程完全一致。钟鸿春(2012)认为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的本质是:生产环境与实训环境等同、生产目标与教学目标统一、技能操作与理论运用衔接、生产产品与教学产品一致、教学成本与教学效率双优等。
2 为什么要建生产性实训基地
生产性实训通过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生产实训中熟悉专业技能,熟悉企业文化,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尽快地适应社会,并以其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岗位需求为主要目的(孔金、卜锡滨,2012)。高俊文(2011)等认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应当具有教学、生产、研发、培训、鉴定等功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朱程、李增芳,2012;刘威,2011)。刘艳红(2013)结合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实际,分析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机制创新的新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胡建波(2010)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是课程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依托,是“双师型”师资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学生技能的重要载体。高俊文(2011)对100所全国示范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归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生产性实训基地与实训教室合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现生产和经营合一,获得经营收入;实现生产任务与教学内容合一,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陈增红(2011)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是实施工学结合的基础,是课程改革与企业需求挂钩的平台,是培养“双师”队伍的重要途径。
3 我国经管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林小兰(2011)通过研究发现财经类生产性实训基地存在:学院在政策层面的支持不够;学院对于校内顶岗实习工作重视不够;两种薪酬制度共存,不利于企业化管理;管理团队主要为兼职人员且管理水平相对落后;环境、硬件设施与社会超市相差较大;实训指导达不到要求;多数教师没有超市实际工作经验等问题。朱智(2011)指出高职经管类专业应该从“选择合适企业”“以专业群为单元”“拓展社会功能”三个方面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
宋洋(2012)分析了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地点工作场所化、实训场所教学化的观点。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探索了校企的人力资源(老师,主管),物力资源(课程,岗位)和文化资源(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的工学三维融合模式,校企共建生产性物流实习基地轮训实践(陈端海,2012)。高职院校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校、企、政三方联动,建立校企共建长效机制;校企共同制订符合企业生产经营规律的生产性实训计划;采用轮岗制,保证技能训练的全面性;建立教师工作站,打造生产性实训师资团队;引入企业评价标准,设计生产性实训考核方案(张梅,2012)。
裘腰军、茅瀛怀(2011)也开展了真实业务做实训,部门融合育人才的探索实践,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会计实训项目课程体系。林英法(2011)探索了基于记账公司平台的高职会计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江建敏(2012)针对会计类专业顶岗实训困难的问题,在总结多年课程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两种模式四维一体的校内实训体系来实现会计类专业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并提出了博弈性的会计职业岗位仿真实训的设想。
张兴强(2010)研究了生产性实训对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刘永强(2010)认为生产性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教学方法应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色,融入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构建多平台技能训练平台。陆云帆(2011)等对高职教育中生产性实训和课程群的分析,指出生产性实训与课程群之间的联动关系能提高生产性实训的效果,提高高职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教育效果。为了更好地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开发好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至关重要。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是提高学生与社会接轨能力的需要,是保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良性发展的需要。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必须符合高职教育和企业生产规律。顾爱春(2013,2012)基于对高职学生成本会计的学情分析,研究了成本会计课程生产性实训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了解并体验制造业产品生产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本会计的兴趣,尽早建立成本意识。以品种法为例,研究了学做一体的成本会计生产性实训教学设计。张耘(2012)等将实训过程分为:筹备、技术培训、实训实施、实训收尾四个阶段。黄盛兰(2012)认为亟需规范的生产性实训课程管理,通过“训练”目标的达成、管理平台的搭建、恰当的组织模式、合理的评价体系等,实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如何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
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引企入校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探索“项目引导、任务驱动”式生产实训性教学模式,形成了互动共赢的校企合作生产、育人机制,改善了办学条件,推进了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了学院社会服务功能。
马强(2010)以浙江省高职院校园区建设经验为实证案例,分析了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与现状,提出了基于大学科技园的形式建设高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想,讨论了园区在集成高职院校“科研、生产、实训、顶岗、就业、创业”需求的作用,着重在校企合作、多元化投资、企业孵化与培育及自主创业的机制方面,分析了园区模式的可行性。朱智(2011)将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概况为五种:引企入校型、校企合资型、学校独立型、校企合作型和政府、行业部门资助型。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模式可以归结为学校自建型、企业建设型和校企共建型三种模式,在100所全国示范院校中,采取学校自建模式的比例最高,校企共建模式的比例次之,企业建设模式的比例最低(高俊文、邹心遥,2011;王加林,2011)。包玉花、宋建伟(2012)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例,成功探索实践以订单培养型、校内企业型为主的企业主导模式;来料加工型、技术服务型为特征的学校主导模式;股份合作型、企业资助型等为代表的学校企业双主导模式等三种生产性实训模式。他们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引入合适的行业企业、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采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宋洋(2012)总结归纳了物流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三种模式:企业主导模式(订单培养型、企业赞助型)、学校主导模式(筑巢引凤型、来料加工型、技术推广型、创业孵化型)及共建合作模式(主要为平等合作、形成互补及任务驱动三种类型)。王新甲(2012)依据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时主要应坚持开放建设、特色发展、精细化管理三大策略。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校企共建原则、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高俊文、邹心遥,2011)。路荣平(2011)认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当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立足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包玉花、宋建伟(2012)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遵循建设主体多元化、产学研结合、职业性等原则。姜维芳、田彩云(2012)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建设主体多元化与筹资方式多样化原则、以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定位原则、实训设备及工艺的真实性与先进性原则、运作方式的工学结合原则、校企合作的效益性原则等。
5 简要评述
从理论上讲,高职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国际化战略的选择,需要国内高职院校更具国际视野。对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的经验进行具体学习和借鉴,可以使国内高职院校在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少走弯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国内由于高职院校示范和骨干建设,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尚未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课程(或实训项目)开发模式。
基金项目: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教改和科研项目(项目编号:GZJG1202903、YB2013-10)
参考文献
[1] 马强,付艳茹.国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典型分析与比较[J].科技管理研究,2010(6):103.
[2] 张尧学.端正思想,建设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J].中国高等教育,2007(Z1):61-62.
[3] 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推荐预审标准(试行)[S].2007.
[4] 路荣平.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特征与建设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35):73-75.
[5] 高俊文,邹心遥.示范性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跟踪研究[J].高教论坛,2011(4):45-47.
[6] 包玉花,宋建伟.高职生产性实习实训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2012(5):26.
[7] 姜维芳,田彩云.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浅探[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10-11.
[8] 钟鸿春.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探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2):33-35.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现状发展建议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指企业、事业等各级单位与学院共同建立的学生实习实训、教师一线煅炼及从事科研活动的场所。高职教育主要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行业认可、企业能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学院实现教学实践目标,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和保证,对我们高职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1.通过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让学生尽早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从思想上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2.通过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学生可以了解行业流程,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尽快掌握相应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与专业技术,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领导管理才能,为学生日后真正上岗积累宝贵经验。同时真正的将学生置于工作环境中,进行职业规范化训练,按照职业标准进行项目实训,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力,也增加了就业渠道。例如,我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到诺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接触实际的人员招聘、社会保险、档案管理等工作。
3.通过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学院可以及时把握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及时调整学院专业设置、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院各系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会聘请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各方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4.通过让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院的师资水平,为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平台。比如我院教师专职实习一般是一个学期,在这期间,教师可从企业调研到实地资料,由于在岗位上参与企业实际工作,更新了自己的知识,丰富了实践教学内容,从而提高了教学实践能力。
二、实训基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各个院校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每个专业建设了少则一、两个,多则六、七个基地,但从目前实训基地发展现状来看并不是太理想,表现在:
一是这些基地大部分是关系基地。建立时是靠院校师生的人脉一时建立起来的,当事人走了,人脉就没了,基地也随之消失。
二是这些基地是学院一厢情愿基地。学院为了教学和实训需要主动找企业建立的,企业积极性并不是多高,觉得可有可无,如果学院联系不紧密,也就名存实亡了。
三是这些基地属于挂牌基地。没有起到实训教学、职业技能训练与鉴定平台以及开展教学改革、科学就业指导的作用。
四是学生在基地实训时处于放养状态。有些学生素质偏低,没有责任心,工作出错或者稍不顺心一走了事,使得企业对学生实训并不满意,甚至觉得给企业带来了负担。
三、高职院校校外实训基地难以深化发展的原因
1.国家缺乏相关政策法规支持,尽管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没有具体约束制度,我国法律法规对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有效支持不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处于自行发展状态。
2.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还不够完善,虽然从目标上来说,是十分理想的,但实际上由于高职院校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没有更多能力建设实训教学基地,师资方面缺乏双师型队伍,不能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院校方面外聘教师选聘、薪酬等方面制度不完善。
3.企业注重短期效益,认为高校无法为企业很快带来经济利益,缺乏对人力资源投资观念,不愿意与院校合作培养人才,愿意直接招聘有经验的人才来上岗。学生到企业需要指导,培训成本高,企业并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而且学生实习时企业需要承担意外伤害风险,所以其参与性不高。
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发展之建议
1.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离不开政府支持,政府对参与共建实习基地的企业减税,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给予建立实训基地的企业税收优惠,减免营业税、所得税等。
2.给予学校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财政扶持,由于建设实训基地花费较大,需要场地和设备投入,仅仅靠企业是不会完成的,必须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对于接受学生的实训基地进行补贴和奖励。
3.学院应当把企业需求放在首位,由院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在进行广泛调研基础上,对本专业工作岗位进行分析,从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职业标准,编写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且合乎高职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训教材、指导书。学院系部对学生实行订单教育和订单培养。订单培养既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就业,还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做到学院和企业“双赢”。
4.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年度工作计划,制定指导性建设与管理标准,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分级管理机制。学院教务处应当跟踪和落实、组织实施学校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规划,统筹协调全校各专业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工作。各专业教研组应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列入各专业的发展规划,对实训基地配有专门负责人,联系落实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
5.校企双方制定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双方权利和义务。学院要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实习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学生的实习内容,对实习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监控与督导,及时排除影响过程进行的各种不利因素,根据实习日志、企业意见等对实习的结果做出评价对校外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总结。
6.加强基地师资培养。制订具备“双师”素质及专兼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到校外实训基地所在企业寻找合作项目,进行科研立项。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联合建立能为区域支柱产业提供服务的校外公共研发平台,开展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丽坤.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浅析.科学博览,2010(10).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体系
2004~2007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分别资助各地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至今已建成一批能够实现资源共享的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以下针对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及评价体系谈几点认识。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主要问题
装备更新迅速,管理理念滞后 依赖政府投入,短期内实验实训设施装备条件明显改善,但装备规模扩增后的管理矛盾突出。表现在规章制度不全,人员配置不足,激励机制不完善,管理理念滞后,措施方法陈旧。
招生规模扩大,实训工位不足 职业院校连续几年的扩增招生,部分已建成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结构布局与功能已不能适应迅速增长的学生人数。
依赖国家支持,缺乏后续增资 上级财政支持的经费主要用于购置实训装备。其特征是导向性、一次性,而非经常性的资助。各校应该根据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就业需要等,有计划、有步骤地逐年追加投入,保障可持续发展。
部分资源冗余,设备利用率低 过分豪华、不切实际的高档装备,至今作为实训陈列展示,没有发挥应有的实训功能。平时闲置并不参与实训,成为上级主管部门检查时的摆设,时间久了又要面临淘汰或更新,造成资源浪费。
开放时间不足,实训服务不够 实训过程缺乏开放性、综合性,不能高效合理地使用实训室。由于管理协调、信息反馈、服务准备、实训耗材等因素,实训过程不能向全体护生全天候(包括双休日、节假日等)开放;学生不能自选实训项目;影响护生实训时间的自我掌控,不利思维能力、综合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法陈旧,实训项目欠新 实践教学仍采用教师原本熟悉的教法,没有紧跟临床护理技术的最新进展;教材依旧,教法照旧,项目陈旧,有的脱离临床实际,有的临近淘汰;新的临床路径和护理程序没有进入实训基地,尤其是专科护理技能实训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深度不够。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指标构建
(一)评价目的作用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的目的,取决于不同的评价主体。财政部门是教育投资方,依据投资目标的实现与否,评价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与运行效益;教育部门是职教的监管方,依据基地的社会性质,评价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学校是经营方,依据行政管理的目标任务,评价其执行及完成任务的经济与社会效率;教师与学生是实训基地的使用方,评价其实用性、方便性和创新性。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评价目的归纳为如下几点:(1)总结成绩,发现问题。(2)判断质量和运行成效。(3更新理念和调整思路。(4)争取达标,赢得信誉。(5)以评促建、促改、促管。(6)吸取经验,以利再建。不同的评价目的,会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产生不同的评价结论。但无论何种结论,越是客观公正和切合实际,越能产生积极影响和预期效应。
(二)评价理论依据
欲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掌握科学的评价理论是基本要求。它是统一评价认识,制定适宜标准,作出公正评价的基础;也是评价结论发挥积极作用的内在力量。各地抽调的评估专家,其评价理论的知识储备不同,所以各有所长。分组时,评估专家应取长避短,各司其职。常用的评价理论如下:
实证主义理论 认为凡事物总有数量,有数量就可测量;经测量可知量变,有量变就有质变。以测量数据作为分析判断依据,以数据说明问题,做出基本评价。不可测量的部分采用一定的方法将其转化为可测量的部分,再进行论证评价。
目标分类理论 依据评价目标,将评价对象先行分类。分类后由于性质相同的内容集中在一起,易于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避免一概而论的模糊评价,使评价更为明确具体,有针对性,便于依据评价结论进行实训基地建设的整改与完善。
知识构建理论 凡评价,总是选择事物的某一进程,进行时间横断面的随机抽检分析,不必等待相关知识与经验完备以后进行。投巨资建设护理专业实训基地是近五年内的事情,其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既需要时日,又分成阶段。根据构建主义理论,评价中的分等分级更符合事物发展的阶段论。
社会需求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维护人民身体健康的社会需要。社会需求常可用作评价标准,用来评价实训基地建设水平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社会服务功能越好,符合社会需求程度就越高。
科学发展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科学发展,指在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普通护理与特别护理、疾病护理与康复护理等实训领域,实训项目的衔接、融合和配套;管理模式的选择与运行机制的构建;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技能培养与就业导向;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理论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评价重点在于人的作为而非实物装备。对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设施与装备、数量与质量、管理与效益、规划与发展的评价,最终是对人的管理能力、创新水平和工作效能的评价。因此,评价的重点不是事物的数量,而是工作的质量;不是设备的多少,而是发挥的价值效应。
上述理论在评价中配合应用。理论不能以偏概全,单一理论在实践应用中,总有自身缺陷和盲区。
(三)评价原则要素
理论与实践一体原则评价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要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即“理念要新,实践要行”,说到做到,做到写到,写到看到,看到评到。
软硬兼顾原则软件指管理、效益和效应,硬件指装备、设施和设备。软件是质量价值所在,硬件是数量实物基础。基础扎实,管理到位,则能产生效率和效益。评价时要更看重质量和效价。
内外结合原则评估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眼光要关注校内校外两方面。加强内涵建设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并服务于校外需求。评估专家不应仅按照主观认识评价,更应依据其他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不仅横向评出高低,更要纵向评出服务满意度。
量效转换原则等级对应评分,评分对应等级。教学评价应以数据测量为据,难以量化的绩效考核,可通过量效转化公式或量表,折算成统计数据,再进行分析评估,做出定级评价。
(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价理论和原则,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转贴于
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方案制定
(一)评价标准等级
评价标准很难有统一的评价标准。(1)评价标准由评价主体确定,依据评价目的而变。(2)评价标准应需而生,因时而异。(3)现代评价标准正向“由刚转柔、由量转质,由物转效”演变。所谓标准,只是变动的量标,而非固定的钢尺。可在上述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制定适宜的参考标准。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制定的评价标准,较适宜校内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评价,尚不适宜校外医院临床教学基地的评价。
评价等级有的地区将评价等级分为合格、不合格与优秀三级;有的采用星级法分为五级(一星至五星)。前一种方法有明显的定性态度,后一种方法分级排序而不定性表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更易为大家接受,利于继续努力晋级。星级标准应预先制定,评价结果对号入座。即使自评,也能预测自己所在等级,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二)评价策略方式
评价策略客观公正的评价应采取相应策略。(1)明确评价主体。评级主体可由出资方、承办方、用人方三方组成的专家群体担当,也可聘请专业中介评估机构主持。(2)预先公布评价方案,包括评价时间、评价对象、评价标准、评价量表、评价程序、评价方式、评价等级、评价用语等,形成完整的评价执行方案。(3)深入现场调查研究。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评价,宜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实到虚、由硬到软、由量到质的递进策略。先从硬件环境切入,转入实训项目,再看管理效益,细审创新规划。(4)集中评价结果排序分级。做到全面掌握信息,总结特色亮点,理出成功经验,写出评价报告。
评价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1)内审自评。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管理人员根据评价标准,先期内审自评自纠。内审自评应严格把握评测积分要点,从严入手,账物对应,数据准确,计算正确。(2)外援参评。聘请兄弟院校护理专业负责人组成外援同行评审组,对本校实训基地进行模拟评价。外援参评借助外脑智力和经验,较能发现问题和缺陷。因是专业同行,评价更为中肯求实。(3)专家点评。由临床护理专家、护理教育专家、护理管理专家或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点评。他们平时参与护理实践教学,熟知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内部情况,能够抓住要害、缺陷、问题进行分析点评。(4)上级抽评。由国家或省级教育评估院组织专家现场评价。上级抽评程序严谨、科学规范,评价权威,效应明显。尤其是他们的评价意见,可作为指令,贯穿于后续整改实施之中。
(三)评价过程报告
评价过程 听取基地建设情况汇报、查看过程文件资料、测量核查硬件数量、调查取证管理效能、观摩实践教学授课、座谈创新发展理念、交流各方评价观点、撰写初步评价意见、集中反馈建议信息。每一过程均有材料纪要,以便综合分析评价。
评价报告 评价报告分会议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会议报告也称即时报告,一般于评价结束时,当面反馈给受评实训基地管理人员。书面报告也称事后报告,一般于评估结束后,各路专家集中比较分析,广泛听证意见,综合评分论定。书面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1)评价组织过程描述。(2)评价意见汇总(包括分类评价意见和总体评价意见)。(3)成绩亮点归纳。(4)缺陷问题指点。(5)整改意见建议。(6)重点努力方向。(7)评估专家签名盖章。评价报告应注意读者一般为专业负责人以上行政管理人员。评价报告的语言应言简意赅(1000~1200字为宜)、规范流畅,意见应实事求是,态度要真诚坦率,亦应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常唐喜,侍杏华,王艾兰.护理实训基地建设新探[J].教育与职业,2007,(21):169-170.
[2]陆秀华.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J].当代护士(综合版),2006,(3):26-27.
[3]华危持.护理实训基地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2009,(3):136-139.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生产实训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因此符合教学需求的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促进技能培养,适应现代工作环境要的高技能型、应用型对口人才的关键,实训基地应该具有功能专业化、技术先进性、内容综合性、环境真实性、基地开放性等特点。
校内实训基地及其特点
多年的探索总结,校外企业实训,因时间连贯性受限,和教学对接产生困难,所以校内实训基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引企入校、参照企业制度建立起的模拟型生产实训场所,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如何做好企业、校方双赢的基础,成为校内实训基地能够顺利实施的关键。适应实践教学功能和真实生产功能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学生不出校门,直接在校内实训工厂接触产品生产的真实过程,实现真实锻炼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的实践教学目标。
校内实训基地的最大特点是为教学量身定做,完全参与教学计划,方便学生不出校门就直接进入生产状态,感受真实的生产环境、生产任务,缩短学生进入社会后,再培训的时间,努力做到毕业上岗的实效性。塑造职业素养,体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实训基地最大的区别在于目标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赢利,目标的本质区别,决定了校内基地和企业基地锻炼的过程不同,学生不是“工人”,而是“职业人”的培养,除了岗位适应外,还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实训过程中内容的选择必须具备典型性、完整性。参与的岗位具有轮换性。
校内实训基地的理想状态是引进企业资金、设备、技术、管理和文化,对外承接“项目”在专职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的指导、监控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工协作、有序轮岗,完成“项目”任务。产品通过市场检验,在提升学生技能、职业素养以及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一定的利润分配,支持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琼台师专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室,走在海南职业教育前沿,针对于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我们发现职业教育的实训环节要有符合课程需求又具备还原真实工作的环境,包括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场地规模、设备及技术支持等。
解析校内实训基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训内容和实训时间有限。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普遍只能利用有限的财政投入、紧张的场地,简单低端的设备向学生提供有限的实训内容和时间。原本规模性的实训场地,受资金限制,只能减再减。建校时间比较久的老校,建筑面积有限,无法正常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有的学校为了扩充建筑利用率,已经扩展到地下室。
2.各自为政,重复投入。每所学校甚至校内各系,均从自己的需要安排投入,没有考虑身边资源,往往相通专业多间学校甚至本校各系相近专业都准备实训条件,一些投入不大的专业每所学校都有相同的实训设备设施,而一些投入较大的专业实训,一所学校都无法满足配备,造成投入的错位和浪费。
3.实训基地管理制度不规范。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基本保证,学生在行业认知以及职业规范,教学观摩中发挥引导作用,实训管理制度不规范,就无法全面体现出实训教学以及学生实践课程成绩的合理评定,从某种方面上,制约并影响了实训的效果和正常生产性实训的运作。评价制度以及完备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训基地全面开放的必要条件。
4.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需求。随着职业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精细,并且很多人工操作的东西都被机器代替。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让学生掌握定量的手工作业,掌握基础性的技能。实训教学基地大规模的机器作业,分工明晰,包括设备仪器的更新,设施档次的提升,远远跟不上市场进度,校内实训如何应对高职教学与科研的需求,科学合理的管理、运用好这些实验设备和场所,充分发挥其作用,处理各类对立矛盾,企业和教学需求无法完全对接,管理体制的不适应性就凸现出来。大部分行业已经不再满足高职院校输送简单普通员工的需求,而是要求学校能够提供技能强、懂管理、有自己创作性思考的一线基层管理人员,对高职的需求层次也有了变化,同时也形成了高职和中职强烈区别的特征之一。
5.实训教学基地社会服务角色不明显。社会服务、再培训功能是高等院校生存的基本职能之一。职业教育将来的发展定位之一,必定是为更多社会员工再回炉创造便利条件。当下,大多数院校的实训基地仅仅满足全日制教学需求、学生职业技能的锻炼服务,与企业、社会互动有限,脱离了社会大环境。设备投入、生产环节的限制,无法引领先进的生产力,也很难完全和市场对接,直接导致学校的教学与社会企业的需求脱节。
对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
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实践型的课程特点,更适用于校内工作室的开展。现代师徒制度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尤其凸显。如何合理应用于高校教学,实现校内实训基地的真正生产化,是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深化与应用,提升学生就业的重要基础,也是探索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可行的环节。学校要改善实训、实习实践教学条件,就必须做好区域实训共享的大环境,统一分配、使用资源,联系行业企业,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1.基础实训室和以教师为单位的个体工作室分开
行业分工越来越精细,同时单项的技能又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现代项目必定要求技术的联合生产。从实际出发,单一的实训室,粗暴的项目打包,已无法适应市场需求。遵循市场规律,并产生竞争压力。可以设立基础技能实训室,大面积培训,优秀的学生可以过渡到小型单个项目工作室,集中、单项培训,当项目跟进,也可以联系同类型的其余工作室,流水作业,联合生产。
2.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编制大纲、专业指导
经过2年的基础培训,第3年进入到工作室的学生,已经算是半个职业人,工作室由校内和校外兼职教师共同组建,就是一真实工作环境,可以对外承接业务,按照正常企业管理运营。营造与线工作现场一致的真实或仿真职业环境,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教学计划中最后的综合实训项目课程与实际工作接轨,用真实的项目或者项目拓展来完成项目课程课题,达到学生未出校门,直接和社会对接,毕业后无需再实习,直接上岗。
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搜集积累相应的教学资料,组织行业专家参与编制实践、实训教学大纲,确保自编教材既反映生产、技术和工艺方面的最新成果,且具有很强的职业针对性,更重要的是和学校教学计划切实对接。
3.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面向社会再培训应用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发展的趋势就是包揽社会再回炉培训,工作室制度,可以保持学校和社会接轨,保持设备的先进性,从工作室中出来的“徒弟”,又可以作为“助教”的形式,参与到社会培训工作,加大职业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向社会开放,使校内实训基地成为社会“考证”、继续教育的培训基地。
4.组建一支过硬的实训教师队伍
琼台师专推行的政策是:40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有一线(挂职)经历,掌握最先进的行业技能和发展动态,这还远远不能满足实训基地需求。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方针,引进具有行业实战经验的专业人士或职业培训师兼职实训指导工作。
5.统筹规划,优化配置
一、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
1980年农广校根据农民需要,建立了特有的农民教育的模式,开创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先河。但建校以来,基础建设十分薄弱,办学条件较差,实训基地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学历教育一方面靠“教”(面授辅导),一方面靠“听”(听广播),学和用基本是脱节的,一些种养大户、示范户的试验、示范带动作用也十分有限。
随着农广校初等农民教育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等各种项目培训的开展,为满足培训需要,各地建立了零零散散的实训基地。据调查,目前辽宁省农广校体系的基地可划分为自建基地(由农广校自己经营,结合当地产业和学员所学专业开展种植和养殖活动,为培训农广校教师、学员实践提供服务,为农广校开展育种、试验、示范提供场所)、共享基地(是指农广校隶属农业局或推广中心,共享农业局或推广中心培训基地)、项目培训基地(在开展阳光工程、设施农业培训项目时使用的有关部门的实训基地)、联合基地(与合作社、学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部队、农户等联合开发的基地)。自建基地只占总量的3%,项目培训基地占到78%,联合基地和共享基地分别占10%和9%。但由于没有从上至下的政策、机构、体制做支撑,全省农广校的基地不成规模,没有标准,形式各异。有些基地,因没有后续资金支持,难以维持。有些基地掺杂各种复杂因素,不能与有关部门长期保持合作关系,随时解散,随时形成。还有些基地,与农广校需求相距甚远,不能满足自身所开专业和培训项目的需要。这说明当前农广校实训基地建设仅仅处于初级阶段,探索阶段。
二、实训基地建设的三种模式
什么模式的实训基地才更适应农广校的发展建设?笔者总结辽宁省农广校体系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结合其他省农广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综合分析各种因素,提出农广校实训基地建设的三种模式:
(一)共建共享模式
目前全国大部分县级农广校没有独立的项目和财务,要争取资金建立自己的实训基地,是很有难度的。
近几年,农广校以进村办班或送教下乡等形式开展学历教育,依托或联合隶属部门、乡(镇)、村(组)、农户等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形成农广校创建实训基地的有效模式。例如,辽宁喀左县农广校依托县农业推广中心蔬菜研究所为实训基地;昌图县依托推广中心实验基地,开展学生的实践培训;朝阳县农广校连续3年在南双庙乡南双庙村开办设施蔬菜全日制班,结合当地设施农业的发展,与村里共建日光温室大棚,作为教学班的实训基地,实现学生学习、生产实践共同促进。山东泰山岱岳区农广校在大陡山村建立了村级全日制中专班,立足大陡山茶叶这一主导产业,在村里已有茶园基础上,建标志牌,聘村支书,设专管员,建立了教师现场教学、学生动手实习的实训基地。
农广校把专业村农民作为招生和培养的对象,把当地产业园区作为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实践技能,这种办学模式,既推动了当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大幅度推进了农广校学历教育的数量和质量,实现了双赢目标。据统计,2012年辽宁省内认定“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2000个,全省从事主导产业的专业农民占60%以上。为农广校办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种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前景看好。
(二)协议联合模式
近几年来,农广校体系承担了多种农业培训项目。以辽宁为例,2004年起,全体系参与实施了阳光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设施农业培训工程、东部山区特色产业、阳光工程远程培训、农业优质农作物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等,每年要完成1万人的职业技能鉴定指标。在完成培训任务的过程中,农广校同专业大户、农事企业、合作社、学校、科研院所、部队等联合签订协议,在他们的基地对农民开展培训,这是农广校建立实训基地、完成培训任务的有效模式。辽宁岫岩县农广校与岫岩县槿宁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在公司基地连续开办了两期阳光工程食用菌加工培训班,收到很好效果。盘锦市农广校与大洼县鑫叶蔬菜合作社、盘山县的凯地农机合作社实训基地联合培训阳光工程学员。
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至少有47.84万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万多家;到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超过73万家。这为农广校提供了联合开展教育培训的平台。
(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近几年,我国农村产生了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多种新型农业。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仅辽宁就有现代农业园区894个。农广校体系同现代生态农业园区联合,也是建设农广校实训基地的有效模式。
这些园区是新品种、新技术的集中区域,是龙头企业牵动下集生产、加工、经营、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基地。它包含了农广校更多的专业,如旅游管理、作物栽培学、市场经济学、农产品加工、商品流通学等。不管是学历教育学员,还是参训学员都可在这里抓生产,促实践,还可就业,不但能体会到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还能为学员创业、致富打下基础。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广校现场教学和临摹实习的场所,无疑会让农广校的实践教学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辽宁阜新海州区韩家店镇民主村的葡萄专业合作社,是“实训基地+合作社+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园区。阜新农广校把该农业园区作为实训基地,让农民学员获得了更多的实惠。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实践;管理
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加强实践性教学、开展实习实训的有力保障。新形势下,在中职类学校建设一批具有较高设备水平的综合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将有力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中重学历、轻技能及“纸上谈兵”的尴尬局面,大幅度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1实训基地的主要功能
1.1实践教学功能
校内实训基地不同于实验室、实习场地,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实训基地应该能够让学生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能体现具体工作过程中的各项基本要素,并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真实具体;学生借此获得“工作过程实战经验”。例如中职类学校中的钢筋翻样加工课程,应能够使学生通过实训学习获得钢筋翻样、加工、安装等多项操作技能。
1.2技术服务功能
校内实训基地积极创造条件、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开展专业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依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就业岗位需求的变化,开发新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项目与培训内容,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
2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运行环境
2.1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
校内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设计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应满足以下要求:具有明确完整的学习工作任务,能显现直接具体的工作成果;具有独立的工作过程,并适合学习与其相关的职业技能;具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提供学生独立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最终达到解决常见问题的能力;完成工作任务后,师生共同总结评价工作过程。
2.2实训基地建设的运行环境
校内实训基地是实施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场所,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基本技术技能的训练、模拟操作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同时让学生参与一定的实际生产。学生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和模拟操作训练主要在实训室进行,综合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在实习场地进行。在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创设实训基地建设,应满足:实现学习与工作的有机结合;根据需要可以让学生单独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有较大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既像车间工厂,可以工作和生产,又像教室会议室,可以学习和讨论。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真实的职业环境,即其需要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按照未来专业岗位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高技术含量,校内实训基地专业的设置需要紧跟行业和企业发展前沿的综合性生产训练项目,瞄准实际操作人才缺乏的高技术含量和新技术行业的职业岗位,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本领,使投入具有前瞻性、持久性。三是开放性好,在环境和总体设计上要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可以为校内学生提供基本技能实训场所,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任务,为社会提供多方位服务,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对外服务的基地。四是通用性强,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性强,能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相关专业尽可能通用。
3实训基地建设的管理
在新形势下,需要建立健全以实训中心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主要有:成立实训中心,采用集中管理模式。学校各类实验室、实训室都归属教务科管理,由教务科统筹安排实训教学计划,使教学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与共享;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由教务科会同各教研室制定教务科集中资金进行重点建设;实训基地同时面向社会有偿服务。这些均使实训基地从单~的实训向技术开发和推广拓展,实现了教学、生产、面向社会培训体系的有机结合。二是建立规章制度.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安全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学校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为了提高设备使用率和低消耗,实行使用登记,耗材项目管理,维护、保养工作责任制;只要有学生在实训活动,就必须有实训教师或管理人员在场。由于措施得力,执行到位,实训教学正常有序,设各维护低费用,长期保持安全零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