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药学论文

时间:2023-04-11 17:15:04

导语:在药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药学论文

第1篇

调查资料从门诊、住院患者中随机各100例,年龄最小5岁,最大89岁。门诊患者中,男54例,女46例,0~l6岁18例,l6~60岁62例,60岁以上20例。住院患者中,男49例,女51例;0~l6岁13例,l6~60岁71例,60岁以上16例。调查方法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内容包括:影响患者依从性因素(不信任医嘱、用药方案复杂、药物剂型或规格不适宜等)和表现形式(剂量错误、随意停药、自行换药等)。

二、结果

患者用药依从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门诊患者不依从明显较高,为76%,而住院患者明显较低,占17%。(见表1)用药依从性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随意停药、自行换药和剂量错误为不依从主要表现形式。(见表2)

三、讨论

作为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有人称患者用药不依从性为“隐性流行病”[2]。本文结果表明门诊和住院患者用药依从性存在显著差别。由表2可知门诊患者不依从性为76%,住院患者仅为17%,原因可能是住院患者每天都有医护人员的提醒与监督,故住院患者具相对较高的依从性。经调查总结,患者不依从性的产生有以下原因:1.缺乏用药指导大多数就医患者不具备医学知识,在缺少医药工作人员用药指导的情况下,用药者会出现不依从现象;2.门诊人口流动性大门诊的许多老年患者随年龄增长,许多细胞功能、组织和器官发生衰退,出现多种疾病于一身的现象,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上呼吸道感染等,形成多院多科就诊,而各科用药方案不一,多种药物治疗,且用药复杂,用量难掌握,使患者难遵医嘱服药,由此产生了不依从性;3.患者及家属不完全信赖医务人员医、药师工作中的失误会对患者或家属造成深刻心理影响,即便及时改正也难以磨灭患者或家属心中的疑虑。这种疑虑不利于患者对医药工作者的信任感和对药物治疗的信心,从而降低了患者用药的依从性;4.不能正确理解说明书的含义也是一重要因素对于中成药来说,配方并不是药物的随便堆砌。由于不能明白中医治疗疾病过程中运用的原理,有些患者会将中医的诊断结果与药品的功能主治进行匹配,未能对应便拒绝使用药物。由于中西医在理论体系上的根本差别,使得药品功能主治上并不能完全与西医的诊断结果完全吻合。而另外,在学术术语上的差别更是增加了患者用药的不依从性;5.产品剂型或包装不适宜一些老年患者不能一下子接受现代新型包装,如金属铝箔、气雾剂、气泡眼或一些螺旋压瓶,也会造成用药不依从性[3];6.一些阿尔茨海默病(AD)老年健忘症患者常会因健忘而错误服药如一些患者把各种药物混装在同一瓶中导致错误服药,还有的老年患者总是服用从同一个瓶中倒出的药。更典型的是老年人会忘记自己是否服过药。类似这样漏服或者用药次数过多,配伍不当和剂量过大的用药不依从例子非常多;7.有的患者会无意违背医嘱尤其是一些慢性病患者,他们在一段时间内不能明显感受到症状的改善,或者一些患者对药物疗效期望过高,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时丧失对治疗的信心,从而导致随意停药和自行换药。8.患者因经济限制,也会出现停药和自行换药的情况。根据本实验调查结果分析如何改善用药患者依从性:1.服务变被动为主动,优化药学服务用药依从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对医患的信赖程度。药师应主动积极开展药学服务,用通俗的语言简单讲解药物的药理作用。特别是中药师,更应将中医原理认真与患者沟通,使患者了解中药,与西药区别开来。这些举措不但可以使患者更深一步的认识中药药物的作用及其机制、合理用药,同时还可消除患者用中药心理障碍,增强患者对医药工作者的信赖度,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用药的依从性。2.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加强沟通针对一些老年的慢性病患者,医药工作者应当及时了解其近期用药情况,给予用药指导,要让其知道中断药物治疗或随意加减药量、换药可能会引发的不良后果以及遵循医嘱接受长期药物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认识。上述举措都将有效改变以往服务模式,将药品销售服务模式转变为知识服务模式,改变患者用药依从性。3.协助医师制订用药方案,降低药品治疗费用根据本实验调查结果,经济原因也是不利于用药依从性的重要原因,占17%作为药师,应积极帮助患者收集药物信息,进行药物利用的评价,应药品信息和检测手段,结合实际临床状况,协助医师制订用药方案,面对因高额药品费用而放弃治疗的患者,为患者争取最高性价比的药物供医师参考。

四、结语

第2篇

临床药学是研究药物防治疾病合理性和有效性的药学学科,侧重于以患者为中心研究药物与人的关系。自20世纪50~60年代出现后,通过长期的药学实践和不断创新,使得临床药学服务获得突破进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临床药学服务模式。随着其深入发展,药学服务质量评价成为重要议题。1993年美国临床药学协会(AmericanCollegeofClinicalPharmacy,ACCP)设计了用于临床药师日常工作评估的经典模板,从9个方面规定了临床药师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几乎覆盖了临床药师的全部工作内容。其中,前4部分概括了从选择合适药物到制订合理方案,再到监测治疗效果的药物治疗全过程;后5部分则规定了临床药师在药物评价、用药教育、药学信息收集和药学交流方面的工作内容。美国临床药学会认为,此模板不仅能够促进临床药学服务质量的普遍提高,而且能够用来引导临床药学研究项目的发展方向,还能够以简单、灵活且统一的评价工具促进临床药学服务评价的效率。

2中药临床药学的现状与特殊内容

中药临床药学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患者为中心,研究中药及其制剂与人体相互作用和合理、有效、安全用药及应用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自20世纪90年代始,伴随着临床药学的蓬勃发展,中药临床药学也逐渐起步。随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等一些高等院校设立了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发展至今,无论是医院处方点评、药学查房、用药教育,还是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等方面,中药临床药学均占有一席之地。然而,由于中药的疗效评价及质量控制较为复杂,指导其合理应用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也未完全阐明,使得中药临床药学难以沿着西药临床药学的路径深入发展,并且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相关内容。因此,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必须根植于中医药学理论和实践,在理清中药治疗学特点的基础上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结合国内医院中药临床药学发展现状,中药临床药学工作面临以下特殊情况:

2.1合理治疗方案的多样性

由于中药的多功效、复方配伍、药材选用及剂型选择方面的原因,对于特定患者的疾病,具有多种合理的备选治疗方案。其一,相同性效或相似性效特征的中药很多,中医师的处方选药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并随着复方配伍进一步增强。其二,中医讲究师承和学术流派,不同中医师很可能对同样的病症开出不同的合理处方,均可获效。其三,配伍组方的过程还会受到医师对于药材质量、药材安全性、药物喜好等方面的影响。其四,各种民间验方的存在。综上,中医药治疗方案的灵活性较为突出,“同病异治”特色突出。如此之广的治疗思维,为临床合理用药评价的规范化带来难度。

2.2临床用法用量的多变性

中药是多种功效并具的复杂药物,根据不同治疗目的可选择相应的用法和用量。例如,桂枝在桂枝汤中用于调和营卫,而在苓桂术甘汤中则用于温阳散寒;0.9~1.5g的红花在补益剂中用于调养气血,而12~15g则常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1~5g大黄具有常规的致泻作用,而0.3g口服则表现出止泻作用。此外,还有先煎、后下、单煎,以及近年的配方颗粒等,均体现了中药用法用量的多变性。理论上讲,任何药物在不同复方或不同医生使用时均无恒定用量,根据患者机体状态和当下病情需要的来加减,也是中药治疗的特色之一。所以,与西药用法用量的精确化趋势相比较,中药用法用量的统一规定有些困难。

2.3现代精确科学方法并非完全适用于中药质量管控

虽然中药有效成分和药理作用正逐渐得到现代科学的阐释,但现有已知的内容仍然只占一部分。不仅组分疗效无法与原有饮片等同,指导有效成分直接应用的理论和方法也尚未成熟。所以,目前治疗仍然是以中药汤剂和中成药为主,而采用精确化学手段进行的疗效解释和质量管控容易“顾此失彼”。大部分情形下,既难以证实“此”成分含量高的中药具有更好质量,也无法证伪“彼”成分含量低的中药具有更低疗效,而近些年不断涌现出的新成分和新活性更是使这种复杂情况雪上加霜。因此,现代精确科学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中药的质量控制和疗效评估,阻碍了中药沿着化学药物的道路深入发展。所以,传统中医药指导理论的深入挖掘和合理回归也十分重要。

2.4西医师开具中成药处方的情形日益增加

非处方药制度的发展和大量有效便捷的非处方中成药的上市,催生了患者广泛使用非处方中成药的心理,而其中很大一部分中成药由西医师开具。据统计,北京市综合性医院西医医师开具中成药处方的比例,最高为91%,最低也有67%。而大部分西医师未系统接受中医学和中药学相关教育,对辨证施治、治则治法、复方配伍了解较少,也缺少中药药物警戒理念。因此,临床处方用药时容易造成药证不符、失当配伍、超剂量使用等问题。所以,对于临床中药师,尤其是在综合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的临床中药师来说,开展针对西医师的中药合理用药教育十分重要。

2.5中药现代研究结果的临床转化存在障碍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在阐释中医药理论实质、寻找中药有效成分、解读中药作用机制等方面取得一定可喜成果。但是,怎样将这些研究成果及时向临床转化,怎样开展与临床实际密切结合的科学研究,此类问题仍未解决。所以,中药临床药学工作还需辨证地看待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研究成果的关系,既要保证传统中医药理论在指导中药临床使用时的主导地位,并不断地去粗取精;又要尝试将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能够指导临床的有效信息,并不断地去伪存真。有学者认为,中医师对于传统中医药理论更为熟悉,临床药师不易干预,而现代研究可能是医药结合的主要切入点。

3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设想

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对于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评价作用,应积极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质量评价研究。对比ACCP的临床药学服务内容模板,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内容也基本涉及药学服务、药物监测、用药教育等诸多方面,其质量评价也可从这些方面展开,但需要调整增加中药临床药学的特殊内容。例如中药材质量的管控、强调辨证论治在处方遣药中的主导地位、关注无指征滥用补益剂等,构成了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评价的特色。结合国内学术界一般认识,在ACCP的临床药师药学服务评价模板基础上,笔者系统分析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特点,细化了临床药学各环节面临的特殊问题(表1),初步构建了中药临床药学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应用此评价体系,可以对中药临床药学服务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并可进一步形成细化的操作规范和评价标准。

4讨论

经过多年向发达国家的学习和借鉴,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已经起步并逐渐步入正轨,与此相应,中药临床药学应运而生。理论上讲,中、西药临床药学的目的均是保障临床用药的合理和有效,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中、西临床药师,均应尽可能参与到患者的治疗活动中,与医生、护士一起组成个体化用药团队。但是,现阶段的中药临床药学发展显然较为缓慢。例如,

(1)在理论基础上,西药临床药学是药理学、毒理学、药剂学、治疗学、药代动力学等药物相关知识的综合和发展,每一学科的新成果和新发现均可以快速转化为临床实践;而中药临床药学更像是中医药医疗体系与现代临床药学的“组合体”,学科体系和知识范畴有待进一步完善。

(2)在日常工作上,中药合理使用似乎不如抗菌药、麻醉和等的合理使用更受重视,中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的机会和频率也较小,在药历书写、治疗指南学习、药物治疗效果评价方面的工作也较为初步。

第3篇

1.1武陵山片区药学专业双语的必要性武陵山片区医学院校在近10年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客观上仍旧受到国家整体发展规划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我区医学教学方式和水平的更新发展普遍滞缓,改革难度大。但武陵山区历史悠远,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珍稀药材生长,道地药材种类丰富,是全国药材主产区之一,有“天然药材库”,“华中药库”之誉,更是中国三大特有植物分布中心之一的“川东一鄂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核心地带。不言而喻,中药产业的发展是武陵山区的优势产业,可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坐拥天然中药“宝库”的武陵片区中药资源的开发并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究其根源,在于缺乏与时俱进的现代化药学人才。毫无疑问,现代化的药学人才是中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的中坚力量,在武陵山片区中药产业的整体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药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具有中药传统特色的药学研究,另一方面要能及时的了解国外药学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先进技术成果。药学人才需要具备查阅国外文献、专利、相关药学信息以及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推进中药发展的能力。因此,在我区医学院校中有必要进行药学人才双语教学探索,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培养实用人才。

1.2我国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具有时代性资料显示,发达国家也十分重视民族药物和天然药物知识方面的课程建设。很多高新技术信息来自国外,武陵山片区的药学人才如何能快速的接受吸纳新的药学动态,需要在双语教学上寻找突破口。武陵山地区拥有价值丰富的药学资源,要想让这些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不仅需要运用国内高精技术和手段,更要借鉴国外开发药物资源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很多文献资料需要查看原始文献,因文献在译文过程中,会因译文者的倾向和理解不同而有所偏差,因而原始资料更有阅读价值。要想更多地了解国际药学动态,主动的参与国际药学交流,必须有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所以,加强药学双语教育势在必行。药学双语的教学宗旨是“学以致用”,将英语与药学知识能够成功运用到实践之中,充分体现复合型人才的优势所在。药学方向的专业双语教育恰能为中国药业的崛起和走向世界起到推动作用。双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接受专业的知识,而且应给学生植入新的思维方式。传统的药学文化与现代药学文化有很大的不同,具体是在认知方式、研究的思路上的区别。实施双语教学有利于吸收借鉴各国最新科技成果和多元文化,提高学生独立获取国外先进成果的能力。国内各医药大学的药学人才培养逐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设置模式,目前国内顶尖的几所大学比如北大、清华所属的医药院校的教学模式已基本接近美国一流大学的水平,开始强调多媒体的教学,增加选修课程的数目,强调药学知识的社会功能,注重将药学科学发展的状况、潮流、趋势与人类文明及国计民生的紧密关联。其中课程的国际化正逐步成为本科教育国际化的核心内容,成为实施课程内容和结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

2药学人才双语教学的关键点

2.1认识药学专业双语教学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药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列入人才培养的重要日程,在思想上加强双语教学的重视,提高教学与学习的主动性。如果重视程度不够,就会导致在编写教材时投入的精力不够,缺乏周密的思考,因而教材设置会有不合理的现象。教材不够实用,学生自然不会学到精华,专业知识水平会很难提高,学生的质量就不会高。如果学生不积极配合教学活动的开展,那么教学成效也是不能尽如人意的,强化课堂导入设计,添加教学趣味成分,增加教学互动提问,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整合相关学科,系统归纳知识脉络,引入前沿科技,增添教学新鲜内容,丰富教学方式。只有学生产生兴趣之后,才能够有热情去找到问题的答案,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模糊点越少,就越有信心,也具有比其他人更容易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选用规范化双语教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双语教学不是单纯的外语教学,而是学科教学。教材的语言难易程度、学术的权威性和内容的先进性均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原版教材与自编教材均有不足之处:

(1)原版教材由于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国内高校存在差别,学生的知识水平也不同,接受能力有很大差异。面对专业的原版教材,学生首先碰到的是沉重的语言障碍,出现频繁的字典查阅,所以直接用于教学多有不便,特色有余而完整性不足。这势必挫伤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学习积极性。若是原版教材的选择过分迁就学生的英语水平,而选择时代久远的教学内容,往往会传递错误的学术观点,不能反映最新的学术动态,缺乏时效性,不容易引起学生求知的兴趣和热情。

(2)市面上的有的双语翻译教材将原本优秀的国外教材翻译后,失去了原有的逻辑连贯性,对知识的表达赘述拖沓,对问题的分析不够透彻。而学校自编教材能够紧扣教学大纲,篇幅适当,语言通俗易懂。但是,语言的规范性没有保证,知识的专业性全靠任课老师自己界定,甚至会有编写错误。我国目前适合双语教学的教材本身不多,而药学专业双语教材的发展更是缓慢,教材内容枯燥乏味,难以结合学校特色,需根据相关专业及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有机结合才能优化教学效果,不然难以起到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本科生双语教学原则上要求必须使用英文原版的教材,没有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针对学生英语水准的差异,选择合适的原版教材,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作。更不能盲目的按照学校排名或者编著者本人的名气作为胡乱套用选择教材的标准。

2.3循序渐进注重教学方式多样化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双语授课课程的课时数达到所有课程的5%-10%。暂不具备直接用外语讲授条件的学校和专业,可以对部分课程先实行外语教材、中文授课、分步到位。可实行课程初期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和课内外练习。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情境式教学,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后阶段进行课程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结合武陵山区医学院校办学特点设定双语培养方案

3.1开设1个药学科目进行双语教学探索性研究我区医学院校开展双语教学前期的工作经验还不够丰富,还处在一个摸索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双语课程的教学能力。因此,双语教学初级阶段,首先工作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宜开设过多双语课程。过重的学习负担反而不能提高学生双语学习的积极性。开设1-2个双语教学科目既体现了对药学专业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能提高双语教学的影响力。在专业科目的遴选上,为了结合有利于武陵山片区的中药资源深度加工利用及开发的要求,可以《药用植物学》、《中药炮制学》为首设科目,分室内教学与实验教学两种方式,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采用双语教学会导致授课时间相对比较紧张,可在原有的课时基础上增加课时。

3.2丰富教材来源灵活设置教学内容为了使原版教材适应该区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际,根据遴选科目原版教材编写内容新颖、语言简练的双语教材就特别重要。为了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教材的来源可以丰富多彩,可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如采用一些活页讲义的方式,及时来补充双语教材的不足之处。教学内容紧跟学科的动态发展,可采用权威学术期刊的最新论文,药学研究权威机构的最新文献、国内外研究会议、相关网站多种途径,了解国内药学专业的发展动向和应用实例。每年固定时间进行一次双语教学经验的总结,整理需要调整的知识内容。

3.3教学模式多样化制定适宜的教学计划药学专业双语教育和单纯的英语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药学双语教育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有着更好的掌控力。双语教学对药学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术论文作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将中药新的研究成果与国际交流,获得国际认可,甚至国际合作。我国的药学信息在国际权威的杂志报刊上发表的并不多,其中一大原因就是英文摘要环节不够严谨,影响了文章的发表。基于我校药学专业双语教学刚起步,着重介绍药学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以及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学术论文写作,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本专业主要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螺旋式上升,要求学生搜集有一定影响因子的药学英文文献,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的能力,并自行针对感兴趣的某个方向撰写英语综述。

3.4应用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药学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中,常常会遇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学科专业性较强的生僻词汇和概念。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解决部分词汇不足或理解上的困难。应用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观察、思考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不是只演示播放的水平,而是根据教学资源的要求,设计教与学的活动方式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创造力。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和模式,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为形象,实现图文并茂,动静相见,声情融汇,视听并用的逼真直观的表达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便于学生课后进一步消化课程有关知识,申请网络平台进行辅助教学很有必要。大量运用国内外的药用植物资源开发的实例进行教学。学生因为生活在校园里,对药用植物缺乏感性认识。同时,纯粹概念和定义的教学往往枯燥,非母语的讲解晦涩难懂,进行国内外对比具有鲜活性,更便于学生理解提倡互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由学生自己完成备课过程、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讲解,由教师点评,并有针对性的提供指导意见。塑造学生集体式研究学习习惯,吸引学生高水平参与,在实践过程中体验乐趣与成就感,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差异,给予及时的帮助,可以及时根据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4结语

第4篇

1.1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的培养主要突出科教结合,通过学科前沿课程及实践课程的学习,着重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是与行业紧密结合,突出职业导向,考核及评价与行业资格标准尽可能无缝对接,着力提高研究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专业知识应用的职业能力。总之,在素质结构方面,两者是科学家与实干家的区别,从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方面来说,是开展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的区别。

1.2学习要求的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应遵循课程学习与科研并重的原则,要求掌握本学科的专门知识与技能,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相关专业外文资料,熟悉本学科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动态,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研究方法,承担本学科的科研、教学(或)临床工作,具有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完成学位论文要求的科研工作的同时,在导师指导下,从事一定时间的专业技能实践,以增强实践能力;专业学位硕士应遵循课程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使硕士研究生既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从事科学研究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应基本具备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达到执业中药(药)师注册申请的专业技术要求;能胜任药物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药品注册、流通管理、合理使用、临床及社会服务等工作,注重加强专业技能的实践及训练,同时亦应在导师指导下,参加一定的科研工作,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任职能力考核,任职能力考核内容须与行业资格标准衔接。

1.3培养方法的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实行研究生处、二级学院、学位点共同管理,导师(导师组)全面负责的模式,课程学习所占比例较专业硕士大;专业学位硕士坚持与实践和应用结合,采用“校-企合作”、“政、校、行、企”合作的“双导师制”培养方式,理论课程教育在校内完成,实践环节到产业部门实施,所选的课题要注重实用性、创新性及服务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学分方面学术学位以课程学分和学术活动学分为主,专业学位以课程学分和实践能力学分为主。设置课程学术学位应根据学科内在逻辑来设置,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三者之间的课程结构体现层次性、衔接性和递进式,形成一种纵向深化为主的知识结构,而专业学位应符合专业人士的职业需求,进行多元化综合性教育,同时注重职业道德等人文教育。

1.4论文选题的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多立足本专业研究领域进行基础或应用基础研究,具有创造性、理论性,提出新发现、新方法、新理论,解决新问题;而专业硕士主要从事应用性研究,具有创新性、实用性,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应紧密结合中药产业的实际需要,对中药产业领域中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制订、设计调查方案,收集资料,在现场实践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对策和研究课题,论文能够体现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1.5就业方向不同

学术学位硕士多继续攻读博士,或到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中药学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而专业学位硕士多到生产企业、市场营销部门、医院临床药学部、药房以及医药公司从事技术、产品开发、管理与销售、质控监管等工作。

2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及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分析

2.1两种培养类型的意义

中药学学术学位硕士和专业学位硕士仅是两种不同培养方向的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种重要类型,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一种强调学术研究,一种强调应用实践,没有优劣之分。认为专业学位硕士文凭“含金量”不如学术学位硕士,或者认为学术学位硕士不能获得高薪资工作而不如专业学位硕士的观点,都有失偏颇。中药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传承和发展既需要教学科研人才,也需要从事药物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两种培养方式需要并行共举,不能相互取代。

2.2目前存在的不足

学术学位硕士的培养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目前多为单一导师指导研究生,导师知识和精力有限,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僵化,缺乏灵活性,学术交流的范围较小,研究生课题研究与社会需求脱节,造成了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压力日趋增大。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属于新设学位类型,起步较晚,社会认可度较低,培养机构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和生源不足,没有成体系的培养模式可供借鉴,从招生选拔的方式到整个培养过程皆因未能走出学术型研究生模式而遭诟病,课程设置多参考学术型硕士的课程设置,课程的应用性及实践性不强,不符合培养需要,部分课程缺乏相应的教材,仅有学术型的教材或授课教师的讲义或提纲,容易造成教学内容和专业实践的偏离。另外作为职业指向性较强的学位类别,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必须与执业中药(药)师资格证书制度紧密联系,目前的准入制度还不健全,更缺乏国际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2.3改进方向

对于学术学位硕士,应改变目前单一的导师制度,改为导师小组指导研究生,既有利于扩大信息渠道、扩充知识面,更好地进行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又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增强学术学位硕士的实践能力,灵活设计教学方法,扩大学术交流范围,给予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充分的思考空间,提高创新的积极性。对于专业学位硕士,应加大宣传力度,认识到设置专业学位是出于中药学学科本身的发展需要,也是适应国内外专门人才培养的需要,办学机构应各方配合,确保物资经费、师资配备,做好专业学位的相关工作,要充分借鉴国外药学专业学位的培养模式,以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先驱院校的经验,立足中药学学科发展现状,突出自身特色,以产学研结合打造中药学专业学位主要培养环节,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充分体现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规格之间的差异,即使同一门课程也应名同而实异。最后,还需要社会各界推动,实现专业学位硕士学历或学位与国家执业中药(药)师资格的挂钩,推进国际中药职业标准化资格认定。

3结语

第5篇

1.1医院管理者重视问题由于基层医院管理者基本没有药学专业背景,同时,目前我国大部分基层医院仍按传统医院诊疗服务模式运行,因此,大部分基层医院管理者对临床药学等工作的开展,仅挂牌、设岗等走形式应付检查的方式应对,对药师的管理也秉承传统观念—配方发药,对开展临床药学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1.2医院资源问题基层医院由于资源相对薄弱,有限资源往往集中或重视在增收创收的部门或项目上,对于无增收创收甚至影响药品收入的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能拖则拖,能停则停,缺乏投入。

1.3医院人事管理问题目前大多基层医院仍按定岗(位)定编(制)进行人事管理,从有限的药剂科人员中确定专人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困难重重。

1.4药师专业素质问题随着医药技术日新月异,对从事临床药学工作专业人员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但是,基层医院中,药师长期从事传统医院药学服务工作,职业素质老化退化,因此,在医疗资源相对薄弱的基层医院,高素质药师的培养是临床药学工作开展面临着最严峻的问题。

2基层医院如何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由于基层医院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基层医院有别于大型或发达地区医院医院特点,基层医院可从几个方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2.1促进医院安全、有效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鉴于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的目的是提高医院安全、有效及合理用药水平,因此,有利于促进医院用药质量提高的工作均是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如:定期组织药师到医技科室检查其自存药品(急救药品、备用药品等)质量,并为各科室建立相应的药品质量档案。根据患者使用药品特性,对医、护及患者进行药品使用注意事项宣传,如用药时间间隔、避光药物的存放及使用要求等等。

2.2纠正药师配方发药的传统观念由于基层医院仍处于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管理下,为医院诊疗服务提供相应药学信息滞后,需要药师主动的学习,以纠正药师配方发药的传统观念。如:定期在医院组织药学相关知识讲座、对不同医技科室,有针对性地将相关药物知识进行送知识下科室的活动;随时将所到新药相关临床数据制备成文字资料通告各科室医技人员等。

2.3从本职岗位促进医院安全、有效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基层医院药品处方调配岗位是医院临床科室及来诊患者获得药品的唯一源头,该岗位切实履行《处方管理办法》第五章赋予药师的职责,是促进医院安全、有效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最有效途径,也是基层医院特殊条件下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最便捷的途径。

2.4重视对非住院患者安全、有效及合理用药的管理目前我国大型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开展普遍存在着片面性和局限性现象,其主要体现在对医院安全、有效及合理用药的管理重心极大偏向住院患者而忽视非住院患者或其他。众所周知,医院非住院患者数量数倍或数百倍于住院患者,同时,住院患者用药有一定专业技术人员医师和护士的监控,因此,医院不安全、有效及合理用药影响严重的群体是非住院患者。而基层医院针对非住院患者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工作,不仅惠及患者面广,同时也弥补了大型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的缺陷。

2.5普及药学知识医院安全、有效及合理用药水平的提高需要患者的参与,由于基层医院较大型医院更贴近民众,对患者药学方面知识的普及和提高,有较大的优势,因此,基层医院药师可将对患者及其社区社会公众药学知识的普及和提高作为临床药学工作开展的重点。

3小结

第6篇

选题有几种来源,要么来自于指导老师的专业经验,要么来自文献阅读或是已有选题的延伸和扩大。医院药学所能提供的选题可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药学方面

1.1 治疗药物监测

指导老师可以选择日常监测病例较多的品种之一,指导学生回顾性分析血药浓度与某一临床治疗效果或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通过整理血药浓度数据并查阅相应病历,了解药效观察指标或药品不良反应的具体临床表现,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药物治疗浓度范围的临床意义及治疗药物监测在指导个体化给药中的作用。

1.2 处方分析

处方分析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和促进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根据临床某些疾病药物治疗决策的进展,选定某一病种有目的地进行处方动态分析,了解其中相关药品的使用变化。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有关文献,特别是对专业书刊的查找、利用,充分了解该病种治疗策略的进展变化,了解所涉及药物的药理学和药动学知识,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明确需要收集整理的数据资料,在指导老师带教下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处方调查结果,了解疾病治疗策略的进展对药物选择的影响或新药的出现对疾病治疗的影响。我们还可以利用药物经济学理论进一步研究这些变化在优化处方方面带来的课题。

1.3 关注药品不良反应

我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从2004年起实行药品不良反应(ADR)网络上报。这就使回顾性分析某个医院或某个地区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变得方便,数据更加全面。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及分析ADR数据,从结果直观地认识各类药品ADR的发生率、ADR常见涉及的器官、系统以及什么是严重的ADR等概念。通过具体病例的研究及文献查找还可对ADR发生有影响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这类课题研究,可使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对ADR的发生及药物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有更高的敏感性。

1.4 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在开展静脉药物集中配置(PIVAS)的医院能给这类课题提供良好的数据平台。收集本单位临床上使用药物常见的药物配伍情况,特别注意中药注射剂,通过文献检索和实际工作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一些药物配伍后的稳定性实验,逐步累积药物配伍的知识,为临床用药提供数据参考。

1.5 生物等效性实验研究

在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运用HPLC等方法进行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和生物利用度研究,并可延伸到上市药品的药剂质量评价研究,为医院药品遴选控制质量提供科学根据。

2.医院制剂

2.1 优化制剂处方

这类选题多由指导老师常年工作经验所提出或新技术的应用所激发,可对于一些质量不够稳定的制剂处方进行改进,通过稳定性试验评价制剂原料、制剂工艺及制剂成品外观,优选最优处方。

2.2 摸索含量测定的方法

医院制剂药检室的主要工作是根据质量标准对药品质量进行检验,所以制定控制药品内在质量的质量标准可作为研究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摸索出优于原有测定方法的测定手段。特别是需要预处理的样品,通过中间环节的改进,摸索出更方便、准确的检测方法。

2.3 在实际生产中摸索高效低耗的节能方法

对设备、制备工艺或生产环节进行改进,不断实践验证,摸索出高效低耗的节能方法。

2.4 为中药制剂的开发做前期的实验工作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2008年1月颁布的《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对于医院开发中药制剂非常有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政策所给予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中药制剂。中医药是我国的宝贵财富,资源丰富,中医药知识储备充足并有独特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我们可通过文献、网络获得的信息,利用医院制剂室良好的设备条件与临床医师一起充分研究挖掘我们的传统古方和经典验方,开发对于难治性疾病确有疗效的中药制剂做前期的有效成份的提取分离、工艺摸索及药物配伍等研究。

2.5 开发临床需要的新制剂以解决实际需要

结合本院临床特点,与相关专业临床医生合作,根据临床治疗需求,科学制定协定处方。

3.讨论

第7篇

目前,就大多数中医院校课程设置安排的情况来看,《临床中药学》理论课多设在大一第二学期或大二第一学期,这个阶段的学生中医基础及中医诊断知识薄弱,尚无临床实践,而临床实习往往安排在最后一年,两者之间间距长达三四年,临床实践机会不够,导致学生学习中药多死记硬背,对中药的性能理解不够深入,缺乏对药物功用的理解和应用意识。因此,中医类或中药类学生在毕业后也普遍存在着中药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中医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了动手操作能力、中医辩证思维能力、对疾病综合处理能力、理法方药运用能力等临床能力不强,并且对于中药的采集、炮制、中药饮片辨识等实践相关内容及方法知识欠缺;中药专业类学生因缺乏实践机会,导致了对中药理论开拓研发能力不足,科研课题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等问题。目前,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正在成为中药学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全国各中医药院校也对此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饮片观摩、上山采药或开展中药房实习、门诊见习等实践环节教学活动。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体现了对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中药学相关科研、职业技能训练的环节和方法,尚未做明确而具体的开展和实施。针对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进行改革。教高[2007]1号文件规定,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500个左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二、实践教学的改革目标和措施

《临床中药学》课程涉及知识面广,内容庞大,根据专业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淡化《临床中药学》课程中一些非重点药物的讲授,集中课时用于《临床中药学》实践环节的教学。目前国际先进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因此,我们实践教学的目标就是要着重关注科研和职业两大技能的实践培训,并根据医药类专业的不同,灵活选用各种合适的实践教学模式,各有侧重,从而强化学生各种科研创新和职业实训实践能力。

1.科研技能。《临床中药学》作为中医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主要体现以中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为主体的特征,要求学生牢固掌握临床中药学药性和药效,以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考虑到中医药专业类的学生后期会学到药理学、中药药理学等药效相关课程,为避免重复性实验,因此在科研技能实践环节中我们主要强调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即中药性能,是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主要是功效)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也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中药,并用以阐明其药效机理的理论依据。中药药性实验研究,是对临床中药学总论部分的补充,是整个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有较高的指导性,有助于学生在未来从事临床工作时更好、更准确地处方用药,提高行医的能力,同时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后期开展药效实验或进一步科研深造也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实践实施中,我们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实践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增设紧贴学生相关专业要求的操作简便、效果显著的经典中药药性实验,制定中药性能理论实验讲义,同时也增加部分探索性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行选择规模较小,周期较短、难度适中的题目或结合教师科研课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科研意识和科研习惯。最后通过研究报告、实验设计标书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综合运用药性理论的实践教学效果。以大学生实践科研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系列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作为主要指导老师,我们已经指导数名本科生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大学生创新科研项目,主要围绕药性理论的五方面展开:①四性,如选用寒热两性不同的中药附子、干姜和知母、石膏分别观察对发热动物解热或导致动物体温升高等作用。②五味,如观察辛味中药紫苏与紫苏芳香挥发油在辛味“能散能行”(刺激汗腺分泌、扩张皮肤毛细血管、抗菌、扩张血管、改善血循环等)的区别。③归经,如选用示踪剂,经尾静脉注入动物体内,不同时间取动物器官组织,测定各器官组织的放射性强度,将其换算成示踪剂含量,即可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定位分布及特点,间接提示其作用于机体内敏感的靶器官,验证其归经部位。④升降浮沉,如观察黄芩生用、酒制、炭用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升降浮沉的影响。⑤毒性,如选用附子、细辛等有毒中药灌胃实验动物,观察其毒副作用。

2.职业技能。今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引导普通本科学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注重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响应国家号召,我们按社会对中医药类技术岗位的要求,采用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建立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的的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考虑到真实工作环境的局限性,我们采用现代创新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结合《临床中药学》课程的特点,建立生动形象的多元化模拟实践教学环境———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并配合计算机软件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就像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参与相关工作,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并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互动式模拟中药房就是仿真中药房架构空间布置,将中医师用药处方和中药师调配等一系列过程融为一体,既节省教学时间,又降低教学成本。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首先在CNK“I中国典型病例大全数据库”搜集典型病例,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患者”提出所患疾病的不适,“中医师”推荐正确的中药,“中药师”鉴别、炮制等调配和制备中药。对中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互动式模拟中药房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好办法,能够让学生对所示病案进行分析、确立治法、选择用药,使学生提前进入中医师角色,加深理解选择用药的技能,体会到中药运用的规律性和灵活性。对中药学类专业学生来说,利用互动式模拟中药房交互特性,熟悉如何审方,如何规范拉斗、如何抓药、称量和倒药等,对中药的动植物形态、中药饮片的形状、中药炮制的具体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及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特殊中药的煎服方法等有基本的认识了解,让学生能更好记住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主治。

为使临床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仅拘泥于模拟实践环境,真实环境下的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两个阶段对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必不可少。社会实践阶段,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去药用植物园辨认中药,熟悉中药的形状和功效,或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到野外开展中药资源分布调查,辨认采集动植药物并制作成标本或建立宣传中医中药的社会服务实践平台,向社会大众介绍中药相关的知识,弘扬中药文化,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收获课堂上所没有的知识。毕业实习阶段主要指加强与医药企业的联系,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建立校外大学生教育实践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深入到实习基地,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感性知识,真正体会到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能力。最终,通过资源调查研究论文、研究调查报告或者毕业论文的撰写来评估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教学效果。

第8篇

根据我校实验仪器台套数较少、学生数量较多的实际情况,我们应采用“少台套,大循环”的实验课运行模式,用较小的资金投入来完成繁重的实验教学任务。在传统的实验运行模式下,由于实验仪器台数较少,每个实验只能由几人共同完成,这样就使得一些学生没办法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只能在旁边观摩,甚至导致在实验结束时出现相互抄袭实验数据的不良现象。“少台套,大循环”的实验课运行模式能够满足学生人手一台仪器的需求,从而从源头上杜绝了上述不良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强化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预习是提高实验效率、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有效手段。学生进入实验室要向带教老师提交实验预习报告,老师要对学生进行随机提问或让学生叙述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实验步骤,最后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实验预习成绩(占总成绩20%),如果学生预习不够充分,可以要求下次再做。这样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自学习惯,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部分优秀学生甚至还可以从中发现新现象、新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独立的实验设计能力、独立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可以养成大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和主动完成研究的能力[5~7]。可以弥补“指导性实验”教学的不足。建立、建全开放性实验室,需制定一系列开放模式,如①指定项目开放模式:学科不同,实验室类型不同,实验室开放模式就应有所不同。学生根据实验室所列出的实验内容,向实验室提出申请,然后由实验室进行安排。实验内容的开放,以大纲要求的内容为主,以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为主,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综合性和设计实验为主。②自选实验项目开放模式:实验室公布教学计划以外的综合型、设计型自选实验课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实验。这种开放模式主要针对阶段性专业课程学习完成的学生。③自定义实验项目模式:学生根据实验室的条件结合自己的专业,通过分析,自己制定实验项目,并独自或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及细化,然后由实验指导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并对实验注意事项提出建议,最后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④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放模式:这种开放形式是个别学生参与教师的一些科研活动,既帮助了教师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又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的增强[8]。

第9篇

1.1手参属植物的生药学特征:

手参属植物为陆生兰科植物,具掌状分裂的块茎;茎直立,在中部或近基部具3~5叶,基部具数叶鞘;叶数枚,长而尖,茎生;夏天开花,密集总状花序顶生,呈柱状,长5~30cm,淡紫、粉红及白色不等;中萼片与花瓣分离;唇瓣前部3裂,基部具细长的距;蕊柱短;柱头2,较大,近楔形;花粉块2,由许多小块疏松粘合而成,有花粉块柄与粘盘,子房无柄。

1.2地理分布特征:

手参属植物多生于高海拔地区,除手参分布范围(265~4700m)广外,其余4种均需生长在海拔2800m以上。手参又名手掌参、佛手参、阴阳草,蒙药名额日和藤乃一嘎日,藏药名旺拉,始载于藏医药书《四部医典》,有生精壮阳,增生体力,润肺安神解毒的功效,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及四川西部和陕西;西南手参分布于青海、陕西、湖北等,角距手参产于,是特有品种,短距手参产于、亚东、四川、云南,为中国特有种,藏医常将它们的块茎当手参混用;峨眉手参主产四川峨眉山,生于灌丛草地,其药效同于手参。

1.3栽培技术:

手参属植物由于生长范围狭窄,本身繁殖能力的低下,加上人为的滥采滥挖,野生类药材已非常稀少,现已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定为近危种。因此为了满足人们的临床需要,宋晓明等对手参的人工繁育技术进行了研究,杨爽等从微观角度对手参的组织培养进行了研究,为手参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2化学成分的研究

2.1基本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

国内外对于手参属化学成分的研究颇多,但主要还是集中于手参。根据文献多方面的报道综合得出手参中主要含有机酸苄酯苷类、二苯乙稀(芪)类和菲类成分,另外还有简单的芳香性成分,包括酚、酚醛和酚酸类化合物等。我国学者李帅等经95%的乙醇回流提取手参,得乙醚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得到十八烷、丁香酚和β-谷甾醇,正丁醇萃取物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5-羟甲基糠醛、正丁基-吡喃果糖苷、薯蓣皂苷和果糖。李敏等采用柱色谱法从手参块茎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苄基二硫醚、4,4''''-对羟基苄基亚砜、腺嘌呤核苷、militarine、loroglossin、dactylorhinB、dactylo-rhinA,又于第二年首次分离出了十六烷酸甘油三酯、丁二酸、胡萝卜苷、coelovirinsB、dactylorhinE、coelovirinsF、coelovi-rinsG。杨帆等采用反相柱色谱等手段从手参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并鉴定出了对羟基苯甲醇、香草酸、对甲基苯基β-D-葡萄糖苷、腺嘌呤核苷、对羟基苯甲醛、对羟基苯基苄基β-D-葡萄糖苷、对甲氧基苯基β-D-葡萄糖苷、蔗糖。岳正刚等通过大孔树脂、反相闪式快速分离等手段从手参乙醇提取物中鉴定出了34种化合物,如凹舌兰素、天麻素和各种氨基酸类等。除国内研究外,日本学者也从手参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27种化合物,其中包括12种二氢类化合物和10种菲类化合物。

2.2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手参中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近几年才渐渐兴起,有杨蓓蓓等利用HPLC测定藏药手参旺拉中dactylorhinB,loroglossin,dactylorhinA,militarin四种有效成分的含量,并测定了24个不同产地样品的含量,该方法可快速高效的检测出样品中4个有效成分的含量,为全面控制藏药旺拉的质量提供了依据。薛楠等通过HPLC法测定了青藏高原不同地区藏药手参中天麻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天麻素可以作为手参质量控制的指标。张海先等采用HPLC法对不同产地手参药材中的天麻素、腺苷、对羟基苯甲醛和对羟基苯甲醇4种活性成分进行测定,并考察了气候因子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重复性和准确性都比较良好,可为科学评价手参药材的品质提供更进一步的参考。张晓红等从手参干燥块茎的热水提取物中醇析分离得到纯的手掌参多糖(GCP),GCP的数均分子量为:Mn=3.21×104;糖组分分析显示GCP葡萄糖和甘露糖摩尔比为1:1.5;结构分析表明GCP是以13位和部分14位键合的糖苷键,GCP糖苷键为β-吡喃型糖。

3药理活性的研究

目前对于手参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的研究比较少,更多的是关于手参的报道,综合近几年已有的文献,我们得出手参在药理方面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3.1促进祖细胞增殖及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卢卫红等对60Co-γ射线照射小鼠红系祖细胞(CFU-E)的影响实验中,对于辐射性贫血模型,观察各组培养皿的细胞灶数,实验组及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可见手参有促进祖细胞增殖的作用;在抑制HBsAg活性检测中,通过不同剂量手参液和病毒抗原体的相互作用表明手参有中度的抑制HBsAg的作用,起且效时间较快,一般2h左右即能有抑制作用,作用时间长且稳定。

3.2抗过敏及抗氧化作用:

手参块茎的甲醇提取物,在用于鼠耳部被动皮肤过敏试验(PCA)中显示抗过敏活性,用反相硅胶柱色谱对该提取物进行纯化,发现甲醇洗脱流份的效用接近抗过敏药Tranilast,更能抑制大鼠嗜碱性白血病细胞(RBL-2H3)抗原诱导的B-胺基己糖苷酶释放,经分析得知该甲醇洗脱流份含有菲类和二氢芪类化合物。李红兵等利用手参不同的溶剂提取物(pH3水,水,60%乙醇,95%乙醇,乙酸乙酯,正丁醇,水饱和正丁醇)测试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结果表明95%乙醇提取物清除自由基活性最强。

3.3其他药理作用:

手参提取物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具有一定降脂作用,并能保护脂质代谢紊乱造成的肝损伤;蒋灵芝等通过比较不同剂量单味药手参散剂对急性胃溃疡模型的治疗作用,表明手参对急性胃溃疡疗效显著;手掌参醇提物能够明显抑制矽尘诱导的大鼠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的过度表达,明显抑制SiO2粉尘致大鼠的肺纤维化,主要是通过提高机体的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肺组织脂质的过氧化损伤;手参可减少小鼠双前肢的抬举次数,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能够明显增加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小鼠的入睡个数和延长阈上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鼠睡眠持续时间,实验表明手参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3.4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周建平等成功构建了手掌参的全长cDNA文库,容量达到8×105个/μgcDNA,全长cDNA比例达到68%,重组率超过96%,为手掌参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功能基因发掘等研究奠定了基础。随后通过筛选手掌参cDNA文库获得γ-硫素基因,它是植物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抗菌、抑制昆虫α-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在转基因、植物病虫害防治、粮食增产等方面有应用,并在原核系统中获得了高效表达和纯化。

4临床应用研究

手参属药用植物作为我国传统药材在藏医和蒙医方面较为常用,具有补肾益精、理气止痛、补脾益肺的功效,主治肺虚咳喘、虚劳消瘦、神经衰弱、止血、疗伤、通淋、慢性肝炎等,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藏药中,手参和盘龙参皆为药用正品,而短距手参、角距手参、西南手参等常被当作手参使用,代用、混用现象很多,除此之外还有凹舌兰、红门兰、绶草、角盘兰等属的多种植物;在蒙药中,手参为药用正品;中医用作手掌参正品的的还有粗脉手参和长苞凹舌兰。现在市场中也出现了很多含有手参的成药,如复方红芪颗粒剂,治疗因体虚所致的反复发作性疾病以及抗癌辅助药;手参肾宝胶囊能够补肾强体;洛布桑胶囊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蒙药苏格木勒-7调经养血、暖宫止带,蒙医用于治疗心、肾脏“赫依”病,气滞腰痛等病症;手掌参三十七味丸用于治疗肾寒肾虚、腰酸腿疼、消化不良等;复方手参丸治疗失眠,改善睡眠状况;手参用羊奶和牛奶炮制能增强一定的滋补强壮作用。

5小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