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林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3-04-12 17:40:06

导语:在林学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林学毕业论文

第1篇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择2011年9月-2012年4月在4所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实习的本科生52人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1)在医学院校学习医学知识3年或者4年,最后一年在临床实习中需撰写毕业论文的本科生;(2)被调查时正在从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3)愿意参与本项调查。其中男2人,女50人;年龄22-25(23.2±0.8)岁。专业:护理专业33人,占63.5%,其他专业19人,占36.5%。实习医院等级:三级医院42人,占80.1%,二级医院10人,占19.2%。

 

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1.2.1通过参考有关文献及与本科生座谈资料自行设计问卷。问卷包括四个部分:①本科生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及实习医院。②学生所属院校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所做工作、实际效果与学生对学校的期盼。③实习医院对毕业生论文撰写的影响以及实习生对医院的期盼。④学生对撰写论文的认识以及实际撰写论文的能力。问题以单项选择题为主,多选题2题,有专门标注。

 

1.2.2由调查者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并逐条讲解调查内容,让他们在充分理解后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填写,填写完毕后调查者逐项检查,确认没有遗漏后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52份,回收52份,有效问卷52份,有效回收率100%。

 

1.2.3统计学方法

 

调查所得资料用Microsoft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描述。

 

2结果与讨论

 

通过本次调查得知,影响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因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2.1学校方面本次调查显示:①82.7%的医学院校虽然开设了论文撰写方面的课程,但有63.5%的学生认为院校开设的此类课程少。②在实用性方面,有65.4%的学生认为这些课程对实际论文撰写的帮助不大,只是知道了论文的撰写格式。③只有7.7%的学生掌握了数据资料收集、统计分析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希望学校做如下改进工作:①学校在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建议提高教师授课技巧。如在学习统计学课程时,老师应侧重实际应用方面的讲解,教会学生不同的数据资料该用哪种相对应的统计方法?具体意义是什么?②在撰写论文实际需要的能力方面,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论文选题的指导,以纠正在以往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选题过大、查新不准、设计不够科学等问题[2]。③笔者建议学校安排学生参加论文撰写讲座和模拟演练。

 

2.2实习医院方面

 

2.2.1指导老师本次调查表2显示:①86.6%认为医院非常有必要为实习生提供论文指导老师。②80.8%表示需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这说明了医院提供论文指导老师对实习生毕业论文撰写的重要性,这与某些文章的见解相一致[3]。

 

2.2.2实习科室的合理安排调查显示:①73.1%的学生认为进入临床实习初期即要求学生确定论文题目感到迷茫。②82.7%认为医院实习科室的安排对论文定题有影响。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学校纯理论性教育与临床实践有一定的差距所致,实习医院可以在统一安排科室轮转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接近论文选题那段时间,通过让实习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科室进行2-4周的专科实习,配合临床论文指导老师的指导,进一步熟悉该专科,了解本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增加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兴趣,以明确毕业论文撰写的方向。另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举办的论文撰写相关讲座、论文汇报会和科研课题开题报告会等,甚至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实习医院部分科研工作。

 

2.3学生个人方面调查显示:①只有26.9%对撰写论文感兴趣。②53.8%觉得撰写论文非常难,30.8%不知道论文的选题,觉得无从下手。③有40.4%的本科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数据资料的收集与统计分析。笔者建议:学生在大学三年级起可以梳理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专科,着重了解和掌握该专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便为最后一年临床实习毕业论文定题做好充分的准备。最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早期就应勤观察、勤思考,理论联系实际,以便早日选好、选对论文题目;并充分利用实习医院现有的资源,例如临床指导老师、医院的图书馆等,要积极主动与论文指导老师沟通、交流,得到老师的指导,使大家不再感到撰写论文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3小结

 

通过对52例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医学院校临床实习本科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上,学校、实习医院、学生个人还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实习医院、学校应该为临床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提供更多的帮助,如实习医院可以允许学生自选专科实习2-4周来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学生个人应该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努力提高与撰写论文有关的各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等。

第2篇

(一)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林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基本训练、专业能力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三个层次组成。其中,基本技能训练包括专业劳动、军训、社会实践、体育锻炼、“思想课”实践活动等实践环节;专业能力训练包括专业实验(实习)、课程论文设计、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综合能力训练包括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科研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环节。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

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层次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有教师评价、实验(实践)报告评分、毕业设计答辩等形式,对教师的考核方式主要包括学院督导评价、教学单位督导评价以及学生评教等形式。其中学生评教是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评教工作奠定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通过学生评教,教师可以及时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模式

(一)培养模式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完善和创新。林学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将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与专业应用能力增长相结合。在理论教学中强调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中深化理论教学知识。以林学专业核心课“森林培育学”为例,学生经过认知能力、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实施能力四个环节的综合培养。大一认知能力培养。从认识植物、树木开始,了解植物“开花—结实—种子形成—种子成熟—种子采收”的生理生态特征,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大二实验能力培养。结合专业从种子的测定、种子的发芽实验开始,进行“采种—选种—测定—发芽”等方面的训练,可以在一个实验中研究多个问题,或者多个实验方法去解决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实验能力的锻炼,表现出实验技能宽厚扎实,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大三实践能力培养。专业从苗圃设计、苗木培育、苗木管理、造林设计开始,通过“苗圃设计—育苗—苗木管理—造林”等环节的专业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全面理解苗木培育理论和工艺。在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基础上,我们会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尽可能的接触到新知识、新工艺,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产业能力。大四实施能力培养。大学四年级结合毕业论文(设计),进行“经营—总结—毕业论文—专业技术认证”环节的实训,与指导老师实时沟通实践情况,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提高实践效果,增强学生生产实施能力,尽快的适应社会需求。通过四年实训锻炼,学生经历“采种—育苗—造林—经营”的森林培育基本过程的培养,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训中,全方位锻炼了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效果分析

林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经过不断完善和发展,正式从2011级开始,在林学本科专业每一级选择一个班级进行试点实施。利用现有的教学实习苗圃,在新生进校开始就指定一块地作为各年级本科生的实训基地,在四年中由本班级自己负责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几年的改革建设,初步形成了林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林学为一级学科,成为教育部特色专业及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拥有实验教学中心1个;重点学科1个,硕士点4个,自治区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2门;校级教学团队2支;承担教学研究项目5项;教学成果奖2项;编制4部实验教材;承担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15项,校内外专业指导委员会1个。这些教学成果可以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实际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近几年,专业学生踊跃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为代表的高水平大赛,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信心,证明学生在专业实践教学中提升了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几年,专业学生就业率令人满意,据不完全统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达到90%以上,上岗后毕业生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并获得单位的高度评价。

三、实践教学模式展望

(一)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林学专业是实践很强的专业,苗圃真实的生产环境是林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资源。如何建立一种长效的校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模式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虽然经过几年的建设,林学专业与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林业生产单位(公司)、苗圃等建立了实习实践基地,但对于学科专业发展来说,还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在合作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建设。

(二)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实践基地是前提,师资队伍是关键。在实习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成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小组,需要年轻教师带队、资深教授指导和聘请校外实践指导老师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

(三)实践教学时间的安排

第3篇

关键词:生态理念,生态素养,生态文明

 

一、生态素养大学生提出的背景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一种文化呈现,是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毕业论文,生态理念。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大学是传承人类智慧和创造新知识的场所,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强大起着重要作用。毕业论文,生态理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将从工业文明社会逐渐进入生态文明社会。新的社会形态需要大学提供与之相配套的人才,也就对大学的育人目标提出新的要求。随着生态文明的提出,政府、社会、高校都在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发展与时代相适应的高校。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陈敬佑教授在对学校办学理念的探索中提出了生态大学的概念:以教育生态化理念为指导,通过大学系统内外关系的调控,取得学校与外部环境、学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和整体功能的优化,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实现学校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二、生态素养大学生的定义与内涵

笔者通过相关资料发现,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研究生态大学所培养的人才时大致有两种称呼,一类是“生态人”,一类是“具有生态素养的大学生”。第一类称呼涵盖面过广,因为主要是探讨的是大学生培养。对于第二类的称呼很多研究者只赋予了它具备生态知识,内涵深度不够。笔者所提出的生态素养大学生是指蕴含和谐理念,具备生态意识,拥有创新精神,掌握综合技能,以求得社会发展与自身完善动态均衡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可以说,生态素养大学生是高校实现和谐教育的一个理想状态,是构建生态大学的最终目标,现在对生态素养大学生培养的探索也刚刚开始,但生态素养大学生的内涵决定了它在现阶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一种适应时展要求的全新育人理念,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

生态素养大学生的核心是拥有生态理念。生态理念不仅需要大学生掌握生态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学会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相处,培养和谐、宽容的生态精神,体现中国古代“和”、“合”二字的精神品质。毕业论文,生态理念。生态素养大学生还应当具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能掌握专业技能,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创新的精神,因为生态世界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的世界,一个不断创新的世界,只有创新才能生机勃勃、奋发向上。

三、生态素养大学生的培养途径

1.育人环境的生态化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如将大学比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学生和大学的生态环境系统构成了整个大学生态系统。大学生态环境系统用以前惯用的词来说就是育人环境,即其所发挥的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育人环境的生态化是培养生态素养大学生的前提条件,也是生态素养大学生培养的载体。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以 “崇尚自然,优化环境;因地制宜,特色鲜明;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为规划理念,体现了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人,将生态理念贯穿每一个环节。毕业论文,生态理念。学校全国首创地将校园和植物园“两园合一”进行建造,努力打造“两园合一、生态种植、示教结合、收特”为特色的生态化校园。毕业论文,生态理念。

2.校园文化的生态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生态化的基石和核心,承载着校园生态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浙江农林大学在建设东湖校区时力争体现50余年的文化积淀、办学特色和传统,体现吴越文化的地方特色;倡导“崇尚科学、尊重人才、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营造“培养创业者”摇篮的氛围;体现作为高等学校对社会文明的辐射引导作用和向周边地区的渗透作用。学校以竹文化、茶文化、健康文化为核心大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学会与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和谐、包容的生态精神。通过开展“绿色文明”主题活动、节约型校园建设活动等主题活动将生态文化的教育贯穿学生的大学生活,培养生态道德,使学生养成生态行为,形成生态文明,培养学生自觉成为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3.育人系统的生态化

育人系统包括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浙江林学院在人才培养中,以教育生态化理念为指导,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全面发展”的生态人培养原则,将生态化教育理念贯穿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等方面,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生态素养大学生。学校构建以三大课堂为一体的三维人才培养体系。第一课堂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强调以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实践能力,促进素质全面提高为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第二课堂采取创新竞赛、科研训练、社团活动等形式,通过实验室开放、导师制等制度,构筑师生互动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第三课堂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

在学科建设方面。毕业论文,生态理念。以做强特色为抓手,以基础学科为基石,以重点学科为核心,通过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组建了农林资源学科专业群、环境学科专业群、管理学科专业群、人文学科专业群等4大学科专业群,努力构建学科专业的生态群落,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陈敬佑.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生态大学[N]. 中国教育报,2007-11-28.

[2]周国模.普及生态理念建设生态大学[N]. 科学时报,2009-10-20.

第4篇

[论文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 大学生毕业设计 质量

[论文摘要]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是衡量和评价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要打造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必须做好包括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在内的每一项工作。而近年来在学生毕业设计质量方面遇到的问题,又给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针对这些新建院校在学生毕业设计方面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翔实的分析并提出了现实可行的解决思路。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新建本科院校基本就一点达成了共识——办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之路。衡量高校毕业生是否是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毕业设计(论文)。2004年,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指出:“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或许,由于在撰写和批改上遇到种种难题,一部分学生和指导教师呼吁取消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这显然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实际上,撰写论文的能力,是大学生胜任工作的基本能力。

一、大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现状分析

为了对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客观的评估,笔者收集了渭南师范学院、商洛学院、榆林学院三所陕西省新建本科院校以及河南平顶山学院和平顶山工学院自2004年以来的英语专业毕业生论文共58份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对相应的五位毕业生指导教师进行了访谈,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选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教法研究和文学评论。其中约有55.6%的学生论证一些较先进的教学法在口语教学、听力教学、阅读教学、精读教学等中的运用以及怎样去实践;约有27.8%的学生撰写关于文学评论方面的论文,大多数把评论的重点放在像《苔丝》《呼啸山庄》等这几本小说以及海明威、杰克·伦敦等的小说上面。第二,有约30%的论文论据不够充分,说服力不强,有的甚至不能自圆其说。第三,约有75%的学生论文引述部分占去全文的60%以上,有的甚至只有摘要、前言及结论属于自己撰写的,其余均抄袭。第四,句子结构混乱现象、句意和语法错误严重。第五,大部分参考文献陈旧。

二、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主要原因

(一)师生比例失调、指导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各高等院校师生比例在最近两年内虽有所改善,但毕业生数量的突增和青年教师成长速度的相对缓慢构成了一对明显的矛盾。以渭南师院外语系2008年的教师队伍为例,在岗教师67人,有指导论文权利的教师2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4人,讲师5人(学士学位),刚毕业的硕士青年教师4人(助教和见习教师),而08年本科毕业生人数为140人。正是这25位教师要指导140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每周还需上平均20节的英语课,粗略指导论文的现象常有发生。笔者在对其他四所院校的五位指导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还发现指导教师队伍年轻化、指导经验缺乏的问题几乎在每所这样的院校都存在。

(二)大学生创新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相对滞后

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专业素质是主体、心理素质是保障。而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抓人才专业素质的同时却忽视了其道德素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经过笔者对自己所在院校外语系2006级一个即将离校的毕业班36位毕业生的问卷调查发现,有近50%的学生认为自己对毕业论文的撰写根本不重视,基本是东拼西凑、复制、粘贴而成,还有同学反映本班有20%以上的同学是完全网上下载的论文,还有个别几个同学是出钱让人的论文。在对这些毕业生的访谈过程中得知:那些毕业论文东拼西凑、复制、粘贴甚至抄袭的学生并不一定都是班上学习差的学生,有的平时学习成绩很优秀,有的还是班干部,他们这样做是因为感觉写不出那么长的论文,嫌搜集资料、撰写、修改等太麻烦了。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素质、艰苦奋斗精神、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培养。

(三)毕业生的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毕业论文的开题、撰写工作一般规定在第七学期才开始进行,而此时也才刚刚开论文写作课,同时,一些毕业生也开始陆续找工作了。这样,当学生几乎还不知道毕业论文怎么写、研究什么、格式是什么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始让他们开题了。刚刚开了题,这边又要去实习,实习刚刚结束还没来得及搜集资料静下心去撰写时,又要开始找工作了。所以,时间怎样分配、课程怎样分配,这是校方应该迫切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硬件设施不足

应扩招思路的要求,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无不是举债扩建校舍,而学校内涵的建设则相对缓慢。如:毕业设计(论文)所需的研究设备不足;有些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资金和场地严重缺乏;学校图书馆及信息网络供给不足;等等。另外,一些社会单位不愿接受实习生,使得学生的实习基地常常不能落实,即便落实了,单位也不太愿意让毕业生真正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五)评价思路单一

近多年来,几乎所有的新建院校仅以毕业论文形式来衡量和评价教学水平和毕业生实际应用能力,无论文理科,毕业论文都成了唯一的评价手段。实际上,毕业设计原本的意图是对学生几年专业教育成果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训练,检验的方式并不一定非得拘泥于论文形式。经过近几年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如果让所有对撰写毕业论文形式不感兴趣的学生硬着头皮去写论文,便容易助长学术不良之风——抄袭和。

三、提高大学生毕业设计质量的策略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内涵建设阶段应尤其注重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毕业设计(论文)保障机制以及创建一系列更科学化、人性化、全面化的衡量体系,来客观地评价本科阶段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专业教育成果。

(一)努力提高青年专业教师的业务素质

扩招所带来的教师队伍年轻化、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经验缺乏的问题是这些新建院校所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因此,学校以及各部门必须切实做好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养工作,在新聘教师正式上岗前一年的时间,组织新教师认真学习本专业教学法,开展师德教育。上岗后,除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极度缺乏教师方可上岗,且各部门应该组织毕业设计指导学习小组,定期进行学习和研讨,相互交流经验,帮助青年指导教师增强指导能力,不断扩大毕业生设计(论文)的指导队伍。

(二)注重学生道德培养,加强创新教育

学生写作功底薄弱、缺少创新、格式混乱、抄袭现象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素质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认识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专业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素质教育是重点,文化素养、心理素质教育也不能忽视,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大学教育的失败。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因此,应该投入一定经费鼓励丰富大学生社团活动,在实际活动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素质是专业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是国民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毕业生之所以不能交上一份圆满的毕业答卷,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缺乏创新素质。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加强基础理论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的前提下,还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创新能力,不断追求新知识,树立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各方面相互配合,加大投入和监控力度

毕业生设计(论文)不只是学生和指导教师之间的互动,而要从根本上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质量保障机制,全方位投入,全程质量监控。所谓的全方位投入,即人力、物力的投入,人力是指学生和教师的投入,物力是指经费的投入。

学生是主体,学生的积极投入是毕业设计成功的关键。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环境和氛围,从选题开始就要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学生自选题目为主,教师建议题目为辅。课题可来源于学生课程设计、学期论文、实验室开放项目、指导教师在研项目、社会企事业改革项目等。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在第七学期之前就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实践项目与各种竞赛活动,以此为依托,为学生进行观察、表达、交流、分析、写作、创新提供一个稳固的平台。

教师方面,院方应制定合理的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量的计算办法,充分调动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到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中来,如果有可能,也可以聘用社会上相关领域的高级人才来指导学生。院方还应制定出相关的指导教师责任制度,使指导教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各阶段的教学活动全面负责,从选题、开题、查阅文献资料、撰写一直到修改及定稿,指导教师一定要全程跟踪,充分体现“导”的作用。

经费投入方面,院方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并加大力度,主要用于学校实验室实验仪器的充实、网络资源的配备、图书资料的补给、毕业设计综合训练场地的租用、毕业设计过程中的实验研究、工程设计、软件开发、社会调查等。

投入如此大的人力、物力,监控力度不够也会造成对一些真正努力过的学生毕业评价的不公正。校方除了出台对教师指导工作的监督制度外,还应当引进比较先进的监测系统,配合指导教师完成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监督,把惩治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写进校规,严重者将给予开除学籍的处分。这样才能最终消除那些不良之风,体现公平合理。

(四)改革毕业生毕业设计方案

近几年,一些专家不断提出本科毕业设计是否应该一概用论文来衡量的问题,对此,有的人建议继续保留,有的建议取消。根据我国的教育体制特点,笔者认为,改革势在必行,但教育部规定的毕业生应该进行毕业设计相关政策应当继续存留。我们不能因为米饭里有一点沙粒而不吃饭,也不能照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制度——本科生乃至研究生都不用撰写毕业论文。首先,可以考虑实行科研学分制。大一第二学期就可以开论文写作课,教会学生如何搞科研,怎样撰写科研论文或研究报告。从大二一直到大四每学年学生的科研成果——论文或研究报告——都可以作为该生毕业生毕业设计学分的一部分,或者有些课程可以通过学期论文或研究综述来考核,考核结果也将作为该生毕业时毕业设计学分的一部分,从而缓解大四学生找工作和进行毕业设计时间发生冲突的矛盾。其次,对于达不到前者要求的院校,可以调整毕业设计的步骤,而且可以考虑把学术论文的写作训练从大学本科阶段的“规定动作”变为“自选动作”。那些真正对学术研究有兴趣的同学便会去尝试学术论文的写作,自然应当得到学校的鼓励和教师的指导。但对那些既没有兴趣独立提出问题,也没有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就不必逼着他们硬着头皮写什么学术论文了,毕业设计、毕业创作、毕业演出等都是检验学生的方式,不必强求整齐划一。

[参考文献]

[1]黄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第5篇

我院曾经对2010届城市规划毕业生展开调研,发现32.3%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认识不深,22.1%的人对就业前景忧虑,甚至16.5%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与就业关系不大。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问题是当前的主要矛盾,而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好坏,则成为了矛盾的主要的方面。同时调查也发现,学生对有关实践教学在就业中的地位评价不高。这点和2010年4月中国调查网关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就业选择相关调查结果相似,只有5%和8.5%的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和教学实践对就业有重要作用。究其原因,实践教学体系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发生偏差;实践教学过程无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突出专业特色,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各种手段发挥学生主体性,成为本次改革的主要思路。

1.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现今的学科发展越来越趋于多层次、多视角、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工科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不再仅仅是局限于专业技能训练,更注重实践内容的纵向深度和横向联系,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大型综合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等环节有机地贯穿起来,形成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分析论证并重的实践教学过程。例如我院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涉及城乡规划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内容,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在技能训练上由简单到复杂,从微观入手,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进而到中观层面如总体规划设计,再到较为复杂的城市设计等,使学生逐步掌握一系列的方法和技能。在专业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上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例如在《公共建筑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中包含较为教学楼、博物馆设计等内容,在实验实习的安排上从简单的入手,逐步展开,最后完成综合性课程设计。在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上层层递进,按照课堂实验、技能训练、生产实践、毕业设计4个环节进行,做好每个任务的内容分工和训练要求,并进行模块划分,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计划。教师的实践计划中需要从不同层次和方面体现一定的专业基础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最终达到就业目标需求。整个过程,学生协同参与,做到对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清晰明了,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1.2结合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要准确定位,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从分析学生未来可能工作岗位与社会需求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整体设计理论教学、实践课程、专业实习、课外创新活动、毕业实习等各个人才培养环节,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工程教育应注重研究社会需求及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应根据实际情况主动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我院各个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可分为基础实验与技能、专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等由低到高3个层次,通过提高自主学习的实践教学方法和建立统一管理教学平台和自主管理的交流平台,建立起更完善的监控体系,使实践教学在方法、内容、监控管理上相互配合,达到优化体系结构的作用。同时,在各层次实践训练项目中积极推进新方法、新技术,并通过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计划促使学生较早地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推进学生创造力培养。

1.3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循序渐进、分层次、由浅入深地、全面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专业引导,适时地协助学生进行合理的专业与职业规划,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较为准确找到人生目标,通过兴趣与奉献精神驱动自己的主体能动性,帮助学生成才。

2拓展基于学生主体的实践教学方法

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大多可以分为课程实验实习(设计),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践和毕业设计4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具体问题具体安排。

2.1课程实验渗入学生自主学习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反映出的突出的特点是课程多、学时重,学生作业多,压力比较大。要缓解这种现状,必须要逐步整合各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长远来看,应该把相近课程的实验课程分离出来形成专门的一门专题设计课(独立实验课),由相近课程的几位任课教师担任这门设计课的指导老师,分小组带学生的设计。在新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教师主要负责原理课程的讲授和相关案例学习,专题设计课或独立实验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布置参考书目学生自主学习,团体或个人完成作业,相互汇报和讲评。重要的综合性设计课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共同讲评,体现出和市场结合的紧密性。城乡规划专业在课程实验教学方式的转变,对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这几届的学生反映来看,学生在方法和观念上有所突破,主要体现在学生开始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这是过去手把手,灌鸭子的教育所没有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可以更进一步,大胆放开手脚,鼓励学生自学,并在成绩评定中加大自学内容考核的比重。

2.2专业技能训练上鼓励学生参赛专业技能训练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应能增进其自我认识,没有横向比较,学生无法自我定位,容易丧失目标或产生厌学情绪。每年省、市级专业学会或协会大都会定期举行各种大学生设计竞赛,每年的主题都比较新颖并切合当前学科发展潮流,因此,积极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加此类的比赛,是最好的一种技能训练方式。学生所取得较好名次也能为学校争光,同时提升学校知名度,为就业打开一扇窗口。从多年的实际操作成效来看,由于固定的竞赛较多,在1~4年级中,确定开展以竞赛代替技能训练是可行的。

2.3生产实习形式多样,环环相扣鼓励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等形式参与在各个实习环节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专业动手能力之外可以锻炼评判能力和相互沟通能力。另外,在实习过程中,可以聘请校外专家全程指引,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除计划内的实习外,要结合专业特点,给学生布置可选的假期专业社会调查内容,充分带动学生的能动性,及时发现城乡发展、规划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途径,培养专业兴趣。此外,拟定在假期安排学生和区域内其他高校开展交流,学习吸收区域外其他高校的有益成分。

2.4毕业(论文)设计采用“研究生导师”模式理想化的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一般要求源于真实的项目。但在时间、规模、难度等方面,这类项目大多与教学大纲存在差距;同时,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使得教师无法深入参与社会实践,真题来源不广;工科类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一般持续6~10个月的时间,期间不一定能选择到适合的项目;以上诸多问题是引发本次教学改革的深入讨论。我院借鉴研究生导师的培养模式,从大3初始学生就可以选择老师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的“导师”,积极开拓教学思路与通道,适时调整毕业论文(设计)的安排,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参照“研究生导师”模式,在长达1.5a的时间里鼓励学生与导师充分沟通交流,自主选题,按照导师的指引与意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3建立平台,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以往的实践教学管理主要依靠学校统一的管理平台,在实践教学中,无法结合各个专业特点灵活处理,给教师安排某些实验(实训)带来不便。因此,除了学校统一的教学管理,还需要建立一个教师、学生自主管理的平台,可以通过该平台进行交流、评阅、批改、评判并反馈各种信息,达到自我管理的目的。另外,建立研究中心,除了可以稳定实验实训计划,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师能力之外,借助各专业研究中心(设计研究所)建立企业化的管理体制也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研究中心的运作,积极从事与未来职业相关的实践活动。在完成研究中心的各类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有益于早日成才。

4问题与思考

实践教学改革在经费方面缺口大。在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费支持,无法添置有影响力的国内外专著,学生查阅最新研究成果存在较大困难。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各种竞赛、外出游学、聘请专家等都需要不少经费进行经营。经费的大量增加对于新院系和新专业来讲是一大困难。成立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可能是一条解决之路。在主体性实践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不仅要设置一些开放的综合性、设计性项目给学生进行开放选择,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有能力整合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同时还必须懂得主体性教育管理方法,积极、适当、正确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那么,只有教师多参加社会实践,加强校外交流,才有机会深入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以更高的业务能力和丰富的知识结构为学生架桥铺路。

第6篇

关键词:试卷分析;难度;区分度;信度;考试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96-03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本科生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则是大学发展的中心任务。在目前的大学教学制度下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更是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测评的工具。考试成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比较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教与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1]。考试不应该是一门课程教学过程的终结,通过对考试过程和考试成绩的分析与反思应该是教、学双方可持续发展的契机,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简称生物统计,是石河子大学农学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田间试验中常用的、基本的试验设计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两部分,是农学院各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完成毕业论文以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须掌握的一门课程。“生物统计”这门课程相对比较抽象,往届学生反映在其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难懂,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期末考试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采用何种考试方式以及考核哪些内容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作者对我校农学院2013级林学和种科专业的87名学生的《生物统计》考试卷面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做出考试质量评价,为今后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测试对象为我校农学院2013级林学和种科专业的87名学生,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明道续主编的《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第三版),由同一名教师授课。试卷命题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安排,按章节内容所占学时比例分配不同章节的分值,以教学要求的分级(掌握、熟悉、了解)和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来确定分数的分布,由专职教师从题库中抽题组出二份试卷分别为A、B卷,并由我院专门负责课程考试的教师随机选一份试卷作为学生考试试卷,另一份作为考试备用卷。学生考试安排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采用一人一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由专职教师监考,考试类型为闭卷。本门课最终总成绩由期末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30%)构成。本文主要针对期末卷面成绩进行分析。

(二)方法

根据教育测量学和教育统计学原理,将测试的87名学生的卷面成绩以及每道题的答题情况输入设计好的Excel表格,利用Excel和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考试质量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成绩分析、试题质量分析和试卷质量分析。成绩分析主要侧重在考试的综合水平,评价指标有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格率、标准差、分数段分布等。试题和试卷质量分析指标,主要包括区分度(D)、难度(P)、信度(α)等指标[2-3]。区分度(D)是试题对考生水平的区别能力。难度(P)试题难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计算为各题学生得分平均值和各题满分的比值,通常记为P。信度值是试卷可靠性、一致性、稳定性的反映,本文中将各题得分标准化处理后采用Alpha系数计算信度值。

二、结果

(一)试卷构成

《生物统计》考试试卷及分值构成为公式10小题,满分15分;名词解释10小题,满分15分;填空题20空,满分20分;简答题2小题,满分10分;计算题4小题,满分40分。其中公式、名词解释和填空题为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重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简答题和计算题为主观题,考查学生对相关的试验设计方法及其数据统计分析的应用和理解。

(二)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考试成绩的总分为100分,最高分95分,最低分26分,全距为69分,平均成绩为72.41分,标准差为13.59,及格率为89.8%,优秀率(90―100分)为5.68%。各分数段频数分布表明,70―79分之间频次最高,总体基本呈正态分布。

(三)试题质量分析

试题难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4],计算为各题学生得分平均值和各题满分的比值,通常记为P。根据P值的评价范围,《生物统计》考试各试题的难度系数及评价如下:(1)公式,0.7268,较易;(2)名词解释,0.6877,中等难度;(3)填空题,0.7736,较易;(4)简答题,0.6379;中等难度;(5)计算题,0.6963,中等难度。其中公式和填空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分析中重要知识点和公式的识记和应用,各水平学生均能答,主要为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简答题和计算题为主观题,难度中等。

题目区分度是题目区别学生实际水平的量度,记作D。它是考试项目有效性的指标[3]。如果高水平学生在考试题目上能得高分,低水平学生在考试题目上能得低分,则该考试题目区分学生水平的能力强。如果高水平学生和低水平学生在考试题目上得分没有差异,则该考试题目区分学生水平的能力弱。本文中区分度的计算方法为:先将分数排序,P1=27高分组的难度,P2=27低分组的难度,区分度D=P1-P2。根据D值的评价范围,《生物统计》考试各试题的区分度系数及评价如下:(1)公式,0.4174,很好;(2)名词解释,0.4493,很好;(3)填空题,0.3174,良好;(4)简答题,0.7283,很好;(5)计算题,0.4370,很好。除填空题外,各题型的区分度值都大于0.4,评价结果达到很好水平,填空题的区分度稍低,但也已经达到良好水平,表明该试题的整体区分度很好,基本上无需淘汰。

信度值是试卷可靠性、一致性、稳定性的反映[5]。本文中将各题得分标准化处理后采用Alpha系数计算信度值,Alpha信度系数为0.7365,根据信度的评价范围,该试卷的信度较高。

三、讨论

试卷质量分析表明,本次考试的试卷总体上具有良好的难度、信度和区分度,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校农学院的学生一般在大二暑期进行毕业论文试验,大三上学期学习生物统计课程,在此基础上,从课堂的师生互动反映出学生对田间试验设计方法的理解较好,但大多数学生会将毕业论文的写作放在大四第二学期,因此尽管已经完成了论文实验,但数据的整理、分析却在一年多以后进行。从本课程第四章假设检验开始,因为涉及众多公式及其应用,学生普遍感觉枯燥难懂,这在总分为40分,而卷面成绩全距却为33分,标准差为7.38分的计算题部分也显示出来。因此,从此方面,建议毕业论文老师在学生做完试验后能督促他们尽快分析和处理数据,不仅能尽快发现和弥补试验中的问题,也利于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充分利用我校大一、大二年级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鼓励学生积极申报,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活动,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数据独立分析,让学生能切身体会到“学有所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并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科研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分类方法,把人的认知水平从简单到复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6],本课程试题设计也是按照教学内容(章节或部分)的教学时数和重要程度确定不同的权重;再按教学大纲要求、教育目标分类进行试题类型和难度等方面的权衡。试卷中公式、名词解释以及部分填空题主要为识记和理解,各水平学生均能答,试题较易,因此平均得分较高。部分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应用及其综合评价,尽管试题中设计的试验已经考虑到运算量的问题,但平均得分较低,其中计算题得分两极分化严重,说明部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差,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统计知识的功底并且能够灵活应用是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挑战。此外,考试中笔者还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同学对于基本知识点和概念的记忆非常准确,作答和课本上的表述完全一致,但是在知识点的具体应用上却存在问题,不会变通;而有些同学的情况却与此相反,记忆类题目回答不是很好,但是理解和分析类题目得分较高。说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考试的适应性之间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与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积极进行教与学的互动,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试题构成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考试适应性,使考试成绩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提高考试对于学生发展评价的公正性。

从理论上讲,一般考试成绩呈现正态分布表明试卷的难度适宜,如果呈现偏态分布,则表明试卷的难度偏高或偏低。本次考试卷面总成绩呈较好的正态分布,说明试卷难度适意。但全距为69分,标准差为13.59分,说明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尽管试卷质量分析表明,本次考试的试卷总体上具有良好的难度、信度和区分度,但笔者认为,还应分析各题型得分是否为正态分布。以本课程考试为例,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的试验设计方法及其数据统计分析的应用和理解,是本课程的重点,其分值占卷面总成绩的40%,但是学生得分分布却为偏态分布,意味着计算题部分整体难度偏低。这也引发我们对当前大学考试质量的思考。目前课程考试主要以教研室为单位作为命题小组,试卷的编制一般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试卷难度一般很难把握,教师一般是按照自己对课程的把握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自行确定考核内容和难度,但是其中隐藏着某种程度的“分数信任危机”甚至可能引发“教学质量危机”[7]。降低试卷难度,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平均分较高,看似学生对课程知识点掌握很好,但是分数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导致分数信任危机,降低教学质量。由此说明,试卷中任一题型的检测和区分功能是有限的,整套试卷的题型选择以及同一题型的数量及其所预检测学生的认知层次的高低和范围还需试题编制者认真思考。

每次考试之后,我校教学管理部门都会要求各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的学生考试成绩进行以下统计:(1)期末综合成绩频数分布;(2)平均分和标准差;

(3)最高分、最低分和全距。如果是多班级共同的专业课程要分别提供课程和各班级的平均分、标准差、全距、正态性情况,同时提供平时成绩和总评成绩的各项指标。但是忽略了期末考试本身所具有的评价教学的功能,而只把考试当作评价学生学习的工具,建议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在进行考试成绩分析的同时也要重视试卷质量的分析,设置合理的试卷效度、信度、区分度以及难度。避免为提高及格率,降低试卷难度和区分度,拉高平时成绩提高总评成绩等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现象。

本次《生物统计》考试分析充分体现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本课程作为我校农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随着计算机发展的日新月异,统计分析在各领域的作用日趋重要,统计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要和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之一。尽管本课程的48学时中包含有8学时的上机训练,以及本院开设的另外一门选修课《计算机数据处理》,但是学生在进行论文数据分析过程依然表现出统计知识的欠缺,因此建议本课程的考试能将笔试和机试结合起来,适当提高试卷的区分度,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代红,陈刚,肖建修,程江洲.“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2]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17-118.

[3]刘新平.教育统计与测评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148,162-163.

[4]裴利华.SPSS统计软件在试卷分析中的应用探析[J].新课程学习,2011,(2):17-18.

[5]张h.SPSS软件在英语试卷质量分析中的解析及应用[J].职校论坛,2013,(7):320-325.

[6]戴洪萍.高校专业课程考试质量的分析与探讨[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86-89.

[7]曹中平.考试分析与教学反思:以一门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04,(2):38-42.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Examination of "Biology Statistics"

LI Chun-Yan,LI Cheng,GONG Jiang,SHI Pei-Chun

(College of Agriculture,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Xinjiang 832000,China)

第7篇

Abstract: Growing factors of academic, career, life and the others, impacting on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which will undoubtedly produce changes in thinking which sometimes make them fall into confusion, and even lead to seriou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aking the form of the questionnaire from the academic, employment, marriage, economic and other asp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reason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 of the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colleges, explores the way to strengthen the mental health of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 through colleges own functions and students self-education, providing constructive comments for effective graduate education and the management work in new times.

关键词: 女研究生;心理;农林;高校

Key words: female graduate students;psychology;agriculture and forestry;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20-02

0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研究生数量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而女研究生作为其中的高素质知识群体,在毕业后将走上重要岗位,肩负起社会重任。她们的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到其成才和发展,从而影响到社会发展的进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在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上来,而高校研究生教育亦应把加强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的任务之一来抓。

1女研究生心理问题研究现状

近年有资料显示,部分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甚至出现因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导致恶性事件的发生:2006年2月,华南农业大学一周内有3名学生自杀,其中两名是女研究生;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名曾获象征人大最高荣誉“吴玉章奖学金”的女博士生从宿舍跳楼身亡;5月24日中科院福建省物质结构研究所一名女研究生写下数万字的遗书后跳楼自杀。2007年5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一名研究生三年级的女生,因毕业论文不顺而跳楼自杀;5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一名女博士生跳楼身亡……

象牙塔内频发的悲剧引起了心理学家和高校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一些学者对此作了相关研究和探讨。赵殿军[1]等对全国40处院所的在读研究生进行了心理、体质两方面的测试,发现30%的在校研究生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女研究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远高于男生。钟向阳,李梅[2]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卡特尔人格问卷(16PF)对华南地区某农科高校249名女研究生进行了调查,认为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值得重视,人格的培养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本文对北京林业大学800名农林学科女研究生进行了学习、生活和择业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1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770份。调查结果表明:91.9%的女研究生认为研究生生活存在压力,其中35.6%的受访者认为有很大压力。她们普遍表现出对未来发展的担忧,并由此已带来一定的心理障碍。

2女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在此次调查中,针对农林类女研究生压力来源问题(多项选择),选择“就业压力”的人有76.0%,选择“科研实验不顺利”的占60.0%,选择“感情问题”的有24%。资料表明,女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依赖心理、自卑心理、抑郁心理、嫉妒心理、虚荣心理、安逸心理、求全心理、矛盾心理等[3]。

2.1 学业压力研究生阶段的学业压力比本科生阶段更重。一些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表明,研究生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在研究生阶段,由于她们的学习、生活方式以个体为主,缺乏群体行为和活动,形成了从宿舍到实验室或图书馆的特殊的学习、生活模式。女研究生的学习压力很大,还源于适合她们的学校文体设施相对较少,业余文化生活单调,她们所能接触到的新鲜事物相对有限。另外,很多农林类学术论文的试验数据是需要通过一至二年的实验周期才能获得,在相对有限的三年研究生学习阶段,他们既要完成正常的课程学习,又要潜心科研实验、发表学术论文,同时还要撰写毕业论文、准备毕业答辩、考虑求职择业等等。

2.2 就业压力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2007年8月21日同济大学举行的“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开幕式上透露,目前我国已获得博士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总数超过150万人,在校研究生数量达到了110万,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研究生大国。

研究生扩招和绝对数量的递增使得研究生就业市场的“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情况不复存在,研究生毕业可以挑选的职位越来越少,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而社会性别文化又制约着女研究生和劳动力市场的双向选择,女研究生和劳动力用人决策者共同生活在社会性别文化之中,个人和群体都受到社会性别环境的影响。在择业过程中,“性别歧视”、“年龄嫌弃”和“专业劣势”等瓶颈都成为农林类女研究生就业焦虑心理的焦点。更有一些用人单位情愿招专科男生也不招女研究生的性别歧视,使女研究生付出的高教育成本无法得到相应的教育收益。女研究生对教育成本与收益的理性思考使她们产生了“前景不佳悔当初”的不平衡心理,很多人开始焦虑、抱怨,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毕业班研究生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低年级的主要原因正源于此。本次调查显示,56.0%的女研究生对未来就业形势看忧,认为就业愈发困难;仅有二成的受访者能够面对就业做到“胸有成竹”。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48.1%的女研究生选择“先就业后择业”,28.1%的人选择“继续求学以待发展”。当“预想工作与实际不相符时”,40.0%的受访者愿意“凑合着先干”。

2.3 婚恋压力作为高级知识分子的女研究生,社会压力对她们来说也很大,特别是很多女研究生到了结婚生育的年龄,迫于多方压力不得不急于寻找结婚对象。受中国五千年传统思想影响,在择偶取向方面,女性从自己的文化层次、家庭、职业性质、社会地位出发,在本层次和上层次择偶;而男性一般从本层次和下层次择偶。女研究生相对来说处于社会地位的较高层次,这样使得高层次的女性向上择偶的范围较小,从而加剧了高层次女性的择偶难度[4]。而对有生理缺陷或家庭困难的女研究生而言,还易产生自卑心理。

2.4 经济压力目前,全国在校大学生的贫困人数将近300万,比例占到30%,特困生比例已达到10%-15%。农林院校研究生更是有相当大比例来自贫困地区。随着研究生收费制的实施,很多的研究生不仅没有生活补助,还要交纳高额学费,对于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自费生来说其生活压力是可想而知的。以北京某林业高校为例,其研究生学费为5000~8000元/年,住宿费约为1000元/年。而该校贫困研究生比例接近20%。很多研究生为了维持生活不得不在学业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到社会兼职。本次调查的人群中,有52%的女研究生都有过社会兼职的经历,但56%的受访者认为兼职对就业帮助不大,仅是为了减轻经济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社会阅历。出去做兼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经济问题,但同时也增加了学习压力,以致身心疲惫,抑郁、焦虑的情绪也随之产生。

3建议与对策

影响农林院校女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诸多因素表明,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其不同的形成原因。因此对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5]。尤其是要努力促进个体的健全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这可以从教育者和女研究生自身两个方面寻求对策:

3.1 发挥高校自身职能

3.1.1 建立专门针对女研究生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农林类女研究生所独具的心理特质决定了该心理咨询在内容上的特殊性,这种专门机构的建立会使心理咨询更具有针对性。社会适应不良和人际交往障碍是引发她们心理焦虑的根源,所以要对她们进行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技巧的辅导。对农林类女研究生进行正确的爱情观和职业观的辅导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要使她们了解爱情和事业的关系,正确地对待恋爱中的挫折。高校研究生实施二级管理以后,可根据实际条件设立校院两级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并配备专职人员(如:北京林业大学除配备有校院两级心理咨询师外,还在各研究生班级设有“研究生心理委员”),通过心理咨询机构采取女研究生个体咨询和集体咨询等灵活多样方式进行有效的职业咨询和就业指导。2004年,全国首家少女性伤害心理援助热线――“四月天心理援助热线”正式开通,这家设在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内的援助机构,四年来为校园内外那些“保持沉默”的不幸女性提供了倾诉之处,治愈了心理伤楚。

3.1.2 培训专业化研究生思想工作的辅导员队伍在提升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素质的基础上,要同时对从事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辅导员队伍进行相应的心理咨询培训。经过培训的研究生辅导员可以辅助心理咨询人员开设心理辅导与咨询课,提高女研究生对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水平;通过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时时关注女研究生的心理变化;通过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与检测,开展常规性心理咨询来改善高校女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

3.1.3 明确农林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鼓励女研究生积极投身社会高校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缓解研究生的外部压力,如改革研究生收费制度,加大奖助学金发放比例,进一步改善研究生学习和生活条件等[6]。对于农林类院校而言,还要加强学科专业特色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克服部分学生因社会需求局限性所带来的“专业劣势”的自卑心理。本次调查中,有48%的农林类学科女研究生认为所学专业没有前景,仅28.1%的人认为有一定前途。社会是最广阔的学校,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并创造条件,使其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获得社会性支持,从而实现农林专业女研究生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理解与沟通,舒缓内外心理压力,最终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除继续推进研究生毕业生参与村官、支教项目外,北京市还于2007年启动了博士博士后基层挂职锻炼工作,每年选拔即将毕业的博士生和博士后,到北京市基层单位挂职锻炼。2007年和2008年北京市分别有361名和610名博士和博士后成为挂职人员。农林院校女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发挥专业所长,积极报名挂职锻炼,提前接触社会,融入社会。

3.2 发挥女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

3.2.1 树立理想自我,提升现实自我问卷调查显示,仅有11.9%的女研究生能在有心理压力时主动去调整自我心态。以女研究生择业期望为例,64.0%的受访者选择公务员和高校教师岗位,72.0%的人选择毕业后留在北京、上海工作。面对未来就业抉择,14.0%受调查的女研究生“茫然失措”,24%的人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观望思想,只有不到半数的人能够主动需求机会,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正确自我意识是树立正确理想自我的基础。女研究生主要是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和正视自我。树立正确的理想自我最为重要的是要熟悉和了解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理想自我的确立寻找合适的社会坐标和人生坐标。其次,要努力提升现实自我。提升现实自我是女研究生不断修正现实自我的行为和相应的心理活动,使之朝着正确理想自我的目标发展。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又积极主动地为社会服务,勇于承担历史责任,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为国家和民族作贡献。

3.2.2 构建心理适应机制农林院校女研究生在挫折面前应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把挫折当作生活阅历的一部分,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校期间多与人交往,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合理的生活学习节奏,建立相应的心理适应机制,对于及时克服消极情绪,转移目标,转换行为,重新取得成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次调查中,68%的女研究生表示,通过参与社团俱乐部、观看电影、舞会等形式可以大大缓解内心压力。

农林院校女研究生在心理健康问题方面有其特殊性,家庭和社会应该对此予以充分关注,以形成有利于女研究生身心发展的优良外部环境。此外,心理疾病具有隐藏性和复发性。解决农林学科女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关注她们的内心动向,还要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只有内外结合,建立完善的高校女研究生心理咨询体系,采取灵活多样的应对措施,科学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其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赵殿军,孙庆祝,薛岚等.高校在读硕士研究生身心健康状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746-748.

[2]钟向阳,李梅.女研究生心理健康及其与人格的相关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3,7(7):69-72.

[3]罗斐悦,宋官东.我国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4):59-60.

[4]王畅.女研究生婚恋心理探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1):88-91.

第8篇

关键词:森林生态学 教学条件 教学方法 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136

随着人类对我国森林资源的过度利用和破坏,国家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变少,林业发展和相关教育工作也一直处于落后状态[1]。面对严峻的形势,森林资源类本科人才应系统而全面地掌握森林生态学基本理论和相关实践方法,培养必需的生态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最终达到为林业经营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保护服务的目的。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植物之间及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上开设的林学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2]。但是,森林生态学课程在农林院校中的地位和意义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且授课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条件和方法,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均缺少创新和突破。因此,探讨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条件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优化,一方面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在林业生产实践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3]。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从而显著提高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效果。

1 更新教学条件

丰富、更新已有教学条件,并及时补充多样化教学材料,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1.1 图书资料建设

为了有效更新学科发展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需及时购买最新教材参考书目、学术专著、期刊等,同时应收藏瑞典、德国等森林资源大国的森林生态学英文版本教材及相关交流材料。

1.2 教学实习基地建设

除了充分利用校园及其周边的林木资源进行示范教学外,建设校外教学实习基地接收学生进行课程实习也是教学环节的关键。结合学科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吸收部分有意愿的学生参加暑期勤工俭学,为毕业论文设计做好准备工作等,可以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森林生态学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1.3 课程网络教学环境建设

运用CAD软件制作高级多媒体教学课件,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对枯燥概念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增强课堂的紧凑性和直观性,既节省教学时间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网络将课程内容、讨论、思考题、试题库与考核、主要参考文献与教学管理等重要环节加以整合,建立课程网络教学环境。学生可以通过网上学习,与主讲教师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尤其可以通过编写能够活用基本概念来分析判断生产实践中常见的森林生态学问题的思考题,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其学习兴趣。

2 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采用“计划科学、方法多样、手段先进”的森林生态学教学形式势在必行。

2.1 确保教学计划的科学性

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不断进行专业教学计划及森林生态学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修订,及时增加课程前沿内容。

2.2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将课堂授课、讨论交流、参与课题以及基地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互动式教育。既要让学生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发展历程及研究动向,更要培养学生进行野外实地生态调查、生态分析及推广应用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每一次课堂教学在让学生完成正常作业,掌握森林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的情况下,教师根据所授内容,给学生布置多个题目,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主题,通过课下查阅文献、图书及网络资料,撰写发言稿,下次课堂进行讨论。实践结果表明,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围绕中心主题搜集资料的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扩展了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提高学习效果的目标。

2.3 学术前沿与热点问题讨论法

针对学科发展热点问题及研究动态,以小组为单位,遵循问题的提出――查找资料――综合分析及讨论――发现新的问题的路线开展小组讨论,最后由小组长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并接受同学提问。所有讨论会的主角基本是学生,教师仅仅是引导者。此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主动吸收知识的兴趣,并锻炼了学生综合分析资料的能力。

2.4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组需利用科研及对外技术服务等途径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丰富学生的森林生态学专业知识。实验实习内容紧密结合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发展的需求,及时将一些科研中采用的研究方法用于森林生态学的教学实习中,培养学生掌握现代森林生态学的研究技术和新仪器的使用技能,使学生把实习课当成一种技术技能课。部分学生可以在实验室独立设计试验,完成一些探索性研究课题,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会主动设计实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需求是多类型、多层次、多规格的[4]。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我们教师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并逐步构建相应的教育教学体系。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待于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无论是教学观念的转变,还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最终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深的理论功底,业务和学术水平较高,师德高尚;另一方面,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范桂银.森林生态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利用[J].文科爱好者,2012,4(3):1.

[2]蒋有绪.森林生态学及其长期研究进展[J].林业科技管理,2003,(2):22-24.

[3]吴永波.农林院校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2):43-45.

[4]洪世梅.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7,(4):5-7.

作者简介:施翔,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林学系,新疆石河子 832000

王雪莲,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林学系,新疆石河子 832000

第9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1-0138-02

1 引言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了将风景园林专业定为一级学科专业,这标志着风景园林学科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1]。由于各类学校办学层次、办学历史、学科背景以及地域影响等因素不同,出现了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不尽相同的局面。多数高校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不能适应人才市场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要。要进行高校转型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必须随之进行改革,为进一步激发高校的办学活力和转型动力,教育部把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作为“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发展成为必然[2],培养应用型人才,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面向基层,服务社会为目标来进行。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是一所三本院校,生源质量较重点大学和二本院校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想培养出能为地方风景园林行业做出贡献的合格毕业生,就一定要突出专业特色。因此,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根据所处的地域、教学条件,重新修订了原有的培养方案。在教学中发扬专业优势,与园林行业对人才需求接轨,将人才培养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增强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2013年起进行“3+l”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2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2.1 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从2013年开始,长春大学旅游学院修订了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风景园林“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的前三年进行系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掌握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训练,最后一年去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学习。

2.2 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意义

目前,由于风景园林专业在吉林省开设较晚,园林行业急需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因此,需要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针对园林市场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需求,充分发挥“3+1”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使学生能够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成为复合型人才。学生可将理论知识融入园林实践,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可以在一年的园林实践中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实践经验,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完善的实践能力于一身。“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3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优化课程设置

3.1.1 培养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不但要学习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还要着重提升实践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工作,成为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技能的技术人才。基于此目标,提出了风景园林“3+1”人才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3.1.2 优化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需要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的融合和支撑[3]。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性”、“复合性”、“设计性”的特点。因为“3+1”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前三年把全部课程讲授完毕,笔者结合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多次讨论与研究,科学地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如:将原来培养方案中的《旅游学概论》、《旅游资源与开发》等与园林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删减下去,将其学时增加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园林规划设计》等与学生就业相关的核心课程中。又如:把《测量学》的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开设置,《测量学》实验改为独立设置的课程。这样,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了设计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从而建立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课程体系。

3.2 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3.2.1 增加实验、实习的实践教学比重

在构建实验、实习课程体系时,打破过去传统的实验、实习教学模式,增加了一些实验课的学时数。如《测量学》的实验课由原来的16学时增加到24学时,《测量学》、《园林树木学》教学实习周数由原来的一周分别增加为两周。通过实践教学比重的增加,提升了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学研究等能力。在实验考核上,增加了实验操作考核的项目,增强学生动手、亲身参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3.2.2 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培养学生

该校十分重视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了“吉林省中辰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中景园林建设有限公司”、“长春钰霖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等12个能够长期合作的实习实践基地。

在本科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前,首先利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然后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和专业课学习情况将其分成参加园林规划设计实习或园林工程实习两部分;再结合实习公司的用人岗位,分配学生去不同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如有的学生手绘和电脑绘图能力强就分配他们去以设计为主的园林公司;有的学生想去施工为主的园林公司,就分配他们去这样的园林公司进行毕业实习。

学生在实习期间,结合实习单位的生产实际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校内导师和实习单位的导师共同指导,提高设计(论文)的质量。学校规定在实习结束后,由实习单位给每个参加实习的学生做实习鉴定,只有实习合格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毕业论文答辩。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并积极参加毕业实习。

学生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一年的顶岗实习,提升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一些在实习期间表现好的学生能够被园林公司录用,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通过毕业实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解决了一些学生的就业问题。

3.2.3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如组织学生参加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创新精神、专业技能的全面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敏捷的思维能力。

4 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果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对毕业生、用人单位进行了调研,总结“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4.1 学生就业竞争力增强

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由于校内的实验、教学实习及校外的实践教学环节得到加强,学生的实践内容更贴近生产实际。学生在园林公司由具有专业经验的技术员现场指导,使学生的园林施工能力、设计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用人单位一致评价“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毕业生的实践经验丰富,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如2013级的学生在刚刚参加3个月的毕业实习后,已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与实习单位签订了就业合同。

4.2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效果明显

结合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各级创新创业竞赛,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近年来,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获奖多项,如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分别取得吉林省级竞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国家级竞赛三等奖一项。

4.3 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长春大学青年教师基本上都是从学校毕业后就来到学校工作的,缺乏园林生产实践经验。学校支持青年教师深入园林生产第一线,安排青年教师去校外实习基地带领学生参加园林公司生产与管理等活动。在实践中,把园林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升了实践教学的能力。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后,青年教师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有助于对教材上生产实践方面内容的深入理解,从而提高了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如风景园林专业的一名青年教师在2015年全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奖赛中,取得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绩。青年教师通过在园林公司的实践,更加了解企业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求,在今后课程讲授中能够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进行讲授,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对我校建立一支高学历、高技能的师资队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4 探索科研方向,促进企业发展

“3+1”人才培养模式使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与管理等工作中,能够及时发现并解决行业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园林企业提高工程及管理的效益。教师在解决园林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可以探索科研项目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教师科研项目的申报,提高教师科学研究能力。

大四学生经过一年的生产实践锻炼,就业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一些学生已经成为今后企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人才,校外实习基地可直接把毕业生留下工作,既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又为企业输送了专业人才。

5 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使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更能适应园林人才市场需求,使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提升职业岗位技术能力提供了充分的实践机会,同时促进了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获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对于学校、企业和社会来说也能够满足各自的需求[4]。

参考文献:

[1]华 颖,程泊淞,边亚光.风景园林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山西建筑,2013(3).

[2]杨明莉,陈义辉.应用型本科院校“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4(44).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