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技核心论文

时间:2023-04-12 17:40:08

导语:在科技核心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科技核心论文

第1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Y561 现代防御技术

G300 现代妇产科进展

T063 现代化工

G653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N100 现代科学仪器

G321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R087 现代雷达

G438 现代临床护理

* G798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G341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G067 现代免疫学

H417 现代农药

F250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U010 现代食品科技

T929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X673 现代隧道技术

G451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G421 现代药物与临床

G223 现代医学

N115 现代仪器

G963 现代预防医学

N111 现代制造工程

G951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G486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G826 现代肿瘤医学

M011 现代铸铁

T073 香料香精化妆品

A018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W024 项目管理技术

T064 橡胶工业

T953 消防科学与技术

P010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S027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G083 心肺血管病杂志

E046 心理学报

G476 心脑血管病防治

G419 心血管病学进展

G578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G260 心脏杂志

N080 新技术新工艺

V026 新建筑

A087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159 新疆地质

H908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H276 新疆农业科学

L007 新疆石油地质

G980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G328 新乡医学院学报

V056 新型建筑材料

M102 新型炭材料

G721 新医学

R034 信号处理

* R052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R519 信息技术

R652 信息与电子工程

S002 信息与控制

A510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G565 徐州医学院学报

G346 血栓与止血学

第2篇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R097 光学与光电技术

C037 光子学报

H272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G027 广东药学院学报

G026 广东医学

A042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535 广西科学

A062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28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G816 广西医学

F028 广西植物

G03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V572 规划师

T004 硅酸盐通报

T005 硅酸盐学报

M048 贵金属

G031 贵阳医学院学报

A077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75 贵州农业科学

A527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808 贵州医药

M033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A040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G495 国际病毒学杂志

G350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V529 国际城市规划

G936 国际儿科学杂志

G436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G659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G498 国际骨科学杂志

G938 国际呼吸杂志

G967 国际护理学杂志

G929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G997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G930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G975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G349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G983 国际免疫学杂志

G939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G415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G889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G426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G928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S157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B525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G954 国际外科学杂志

G660 国际消化病杂志

G940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Q911 国际眼科杂志

G933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G661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G499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G984 国际遗传学杂志

G934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G937 国际肿瘤学杂志

E578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E591 国土资源遥感

R683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H028 果树学报

第3篇

E1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G05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R008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5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08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W590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G288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G662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G523 内科理论与实践

E104 内陆地震

A026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11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G513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P004 内燃机学报

W002 泥沙研究

U504 酿酒科技

A110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65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H071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 H105 农学学报

T034 农药

T924 农药科学与管理

H404 农药学学报

H279 农业工程学报

Z008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H773 农业环境与发展

H278 农业机械学报

H286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H222 农业现代化研究

V032 暖通空调

H219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U602 皮革科学与工程

U604 皮革与化工

G759 齐鲁医学杂志

N041 起重运输机械

E0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E361 气候与环境研究

E352 气象

E566 气象科技

E359 气象科学

E001 气象学报

* E521 气象与环境科学

E633 气象与环境学报

X532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X018 汽车工程

X013 汽车技术

P001 汽轮机技术

G595 器官移植

Y009 强度与环境

C007 强激光与粒子束

X021 桥梁建设

U018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G06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T012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67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535 轻工机械

J001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W020 情报学报

S106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CODE 期刊名称

D002 燃料化学学报

P011 燃烧科学与技术

E563 热带地理

E642 热带海洋学报

H516 热带农业科学

E110 热带气象学报

H415 热带生物学报

G609 热带医学杂志

H223 热带作物学报

T105 热固性树脂

N071 热加工工艺

C134 热科学与技术

R501 热力发电

P006 热能动力工程

T013 人工晶体学报

N106 人类工效学

F041 人类学学报

G805 人民军医

T070 日用化学工业

H097 乳业科学与技术

S011 软件学报

N029 与密封

R086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D012 色谱

H382 森林工程

E635 沙漠与绿洲气象

H070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E101 山地学报

G742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J022 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

A020 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

G062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V012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A637 山东科学

H031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804 山东农业科学

A057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511 山东医药

G063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G574 山东中医杂志

A014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393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390 山西农业科学

G064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 G923 山西医药杂志

R072 陕西电力

U025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17 陕西农业科学

A066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30 陕西医学杂志

G725 陕西中医

V088 上海城市规划

A056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U528 上海纺织科技

W023 上海管理科学

X038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H292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G330 上海护理

X00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H022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CODE 期刊名称

G066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M021 上海金属

G343 上海精神医学

G283 上海口腔医学

J031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H282 上海农业学报

A043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69 上海医学

G946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G389 上海中医药杂志

A515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G329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G070 神经解剖学杂志

G319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J052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V011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24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G071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G202 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F203 生理科学进展

F001 生理学报

F042 生命的化学

F215 生命科学

F046 生命科学研究

Z034 生态毒理学报

H784 生态环境学报

S784 生态经济

Z014 生态学报

Z028 生态学杂志

Z023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F049 生物多样性

F003 生物工程学报

G401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F016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 F205 生物技术通报

F224 生物技术通讯

F204 生物加工过程

F012 生物物理学报

F213 生物学杂志

G006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G332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G603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G624 生殖医学杂志

G072 生殖与避孕

C033 声学技术

C054 声学学报

E302 湿地科学

E636 湿地科学与管理

A615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T933 石化技术与应用

X042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4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改革信息化

自信息技术世纪末大普及、大飞跃以来,人们所勾画的信息、知识初见端倪,教育领域要求全面开展信息技术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为此,全国各地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此教学硬件条件的改善,投入之大,实为各学科之首。但是,一些软件要素必须紧跟上去,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及真正作用,其中也包括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才能快速地见成效。那么这些软件要素是什么呢?

一、对信息技术课的作用和地位正确认识

1、信息技术课是学生新的方式的支撑。信息技术课不同于机专业课。计算机专业课是软件说明书的教学,注重的是计算机专业知识深度的与进一步开发;而信息技术教育是教"信息的信息"而非信息。何为信息的信息?它实为信息的综合处理的信息,它应涵及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这方面亦是信息课教学的核心,即:在传授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应用教育技术培养受教育者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的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让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象橡皮擦那么好用的工具,从而形成人的一生的品质(即信息素质)。这也是其它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欣然接受的一种支撑。

2、信息技术课的增设更是一种新的文化。它是教学的发挥,它必然会引发教学观念、教学设计、课堂结构、教学、教学艺术、学生参与等一系列的思考与探索。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科充分整合,教师的教学上利用多媒体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信息丰富而不繁锁,让学生开拈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过程本身也是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一个过程。

3、信息技术课的引进更是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的延伸。它所直接引起的是教学设计、课堂结构的改变,为适应这种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势必引起变化。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优化的教学环境将方便教师学习、教师备课、教师的创新和制作CAI,必然更有利于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充分整合。当然,这种教学资源的丰富和教学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还需要一种良好的管理机制,这也是信息技术人员(不一定是教师)的份内工作。

由以上三点,大家应该明白信息技术课的增设,并不是仅仅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而是整个现代化教育进程的先锋,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探索未来教育模式的先导。所以,学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还应包括全体的教育工作者。所以信息技术课不应放在一般所谓的劳技副科地位,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及其任课教师的地位应被提升到较重要的地位来。对这门课程的考核也不应只是技术上的解决能力的考核,而是是否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工具的能力的考核,这才更有利于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整个教育现代化的进展。

二、对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管理水平差

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充分整合就是一种教育的现代化手段。那么实现这个现代化教育的任务是不是只在于信息技术课教师身上。现在很多学校的信息技术老师都在抱怨:我们象什么?象个消防员,那有险情就往那上,纯粹一个打杂工、修理工、服务员,一到教学评比活动,课件制作、安装找他,连多媒体教室不懂得用也找他,象个"全陪",领导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上还是找他。这就在于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和管理上存在不足。笔者就以上现象提出几点建议:

1、校长和教导主任必须对整个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进程有个明确方向和规划,并对其主要信息工作人员进行优化管理、明确分工、协调合作,组成信息技术课教师队伍的良好结构,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和管理水平,所以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技术或信息文化的培训。

2、要逐步对非计算机学科的教师进行辅助教学方面的培训,设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要对本校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使其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知识和技能。这不仅有利于各学科教师能够独立完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备课工作,使各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成为一种日常备课工作,避免只在教学评比时才找个助手来应付了事;也减少信息技术教师的负担,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如何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何为学生和全体教育工作者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优化的教学环境,以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3、要增设专职机房管理人员,并对其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提高,使之掌握机器维护和机房管理的基本技能,确保本校各项信息技术教育工作及整个校园信息化工作的正常进行。

4、对购买现成软件具备的教学资源以及本校的课件、试卷等应进行分门别类地合理管理,并让各科教师丰富资源库提供操作简单的介面和方便的途径,因为每个信息库的资源都是不断、不断丰富、不断更新、不继充实的过程,所以必要时可以增设一个专职的校园网络管理人员。他的职责不仅是对整个校园网络的建设和改进,还必须为各种资源库进行高效管理,为全体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真正体现网络的方便。

5、,存在的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严重,待遇偏低,常视为非教学人员,不被重视,信息技术教师接受再培训机会少,参加培训的档次低等等。目前,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资源的管理与开发已成当务之急,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计算机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解决了以上两大问题,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了信息技术课的增设并非单纯的一门灌输技术知识的课程,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一种信息素养,也是一种习惯。要培养这种素养,我们就必须为其创造实践动手的学习环境。就好比在美国学和在学英语的环境不同,在美国学英语就要容易得多,环境不仅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将培养一种习惯,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就硬件环境建设提几个简陋的看法:

一、提供学生获取信息的硬件环境设施,如可接入互联网的开放式阅览室。这将是一个涉及面广阔,并能让学生自由遨翔的空间,能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求知欲,甚至许许多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高效。学生不只可以博览群书,还让他们有很多的讨论空间(BBS),发散各种思维空间。甚至信息技术课本身的技术问题也很多可在互联网上得到解决,更不用说在与其它各学科的整合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交流的问题也轻易解决。一旦信息量大,思维得到各种形式的发散,整合能力而然得到提高,创新能力也因此而得到培养。当然,作为自制性较差的中学生年龄段,学校应做的限制工作还是应该做好的,所以用合适、高效的防火墙措施限制不适合中学生访问的站点还是非常必要的。

二、资源丰富、操作方便的电子备课室。如科利华电子备系统,它既有古今中外对教学法的论述和常用教学法的介绍,又有课堂教学的结构和艺术的探讨;既有有关各教学环节的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的采用的阐述,又有国内外最新教学法和各种教学手段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绍介。资料详尽、内容丰富、理论深刻,涉及到各学科教改的方方面面,如果你看了这?quot;书"后,你一定会在教学改革的路上迈进一大步。如果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购买整套的校园网络操作系统、校长办公系统、电子备课系统,该软件有利于整个校园现代化教育的实行。因为该校长办公系统不仅有教师、学生档案管理,自动排课等各种自动化办公;还备有题库及各科备课资源,还可以让教师智能或手动组卷。校园网络操作系统具备了学生发表各种言论的论坛,教师教学交流的空间,教师论文、课件上传功能,还有校内电子邮件以方便教师、学生、家长间的交流,甚至让家长实时查阅学生情况与学校进行网络交流。如果资金不足的学校,其实一条专线接入互联网,加上一台NT服务器,以上的校内电子邮件、备课资源及课件数据库的合理管理也能轻易实现,不过这必须增加一个专职网络建设、管理人员。

三、硬件条件的投资应以优化、高效的利用为原则,充分体现的最突出特点:软硬件资源共享。例如,学生机房的高效运作便是资源的充分利用。学生机房可以全天候开放,不仅不学生的正常上机排课,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信息技术课或其它学科获到信息,动手实践的环境。它可以充分弥补阅览室供不应求的现实情况。

四、可以增设收费校园网吧,资金也可以引进。但网吧的各种管理机制必须符合学校的职责。譬如收费、提供的服务、对学生时间安排等各种制度必须确保不影响学生正常的前提下进行运作,学校对其违反学校各种限制规定具有一定的处罚权利。这也是社会资金引进的第一步试验。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和谐文化 构建方法

课堂文化是课堂中多种文化要素及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着力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具有生命活力、充满学习情趣、富有智慧灵性的课堂文化,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对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和谐文化的构建。

一、构建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和谐教学环境

以人为本是和谐文化的出发点,它是现代教育观念的主旋律。因此,教育应是绝大多数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和谐文化强调整体发展、共同发展。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讲求公平,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接受教师的教育,并通过教育提高能力。在信息技术课中,所谓的“差生”有两种:一种是由于该课程不是高考科目,因此重视程度不够,几乎不放精力在该门课上,因而出现高考科目都很好,只有信息技术最差。另一种是对电脑兴趣浓厚,但其感兴趣的是游戏。这样的学生往往其他科目学得也不行。因此,与其到学业水平测试时给他补差,不如防差,即在课堂上实施防范措施,不让学生差下来。在上课时要给这些学生更多的关心和注视。要做到“差生”优先,一是优先关注,二是优先回答,三是优先提问。要走到学生中去,了解、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梳理,从而使问题真正得到解决,让所有的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构建多向互动,对话交流的和谐课堂教学文化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话教学反映了当前一种新的教学思维方式和教育价值取向,通过教师提问或者学生提问的方式及时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既能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又能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辅导者和服务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师生对话”。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进行对话式互动教学的前提。然后是分组合作,进行“生生对话”。对话互动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间的互动。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彼此对话、相互交流。最后通过交流归纳,实现“全班对话”。

三、构建自主探究的和谐学习文化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例如:在上《For循环语句》这一节课时,我先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是如何用顺序结构求1+2+3+…+10的:

S=0

S=s+1S=s+2……S=s+10 10条语句

Print s

然后请同学们思考:

1.如果要计算1+2+…+100,1+2+…+1000呢?(学生在试图用原来的顺序结构的方法来求解时,发现语句太多,很麻烦而且很容易出错。)

学生自然会提出: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呢?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程序主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很自然地引出循环结构。循环就是为了解决重复性的问题,这样才可重复10次、100次,甚至几万次、几十万次照样能很快完成。当然要控制好次数,这就是循环的思想。利用循环结构,我们只要通过少量的语句,让计算机重复执行许多次,就能完成相应的要求。教师接着提出下列问题:

2.重复要做的事情就是循环体,在上例中循环体什么?

3.如果一直执行循环体,就会一直执行下去,即死循环,怎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再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引入计数器的概念,利用计数变量来控制循环体执行的次数。当学生初步了解循环结构后,让学生进行下列操作:

4.自己上机调试纠错: For i=1+5

S=S+i

Next j(For和Next中的循环变量要一致)

5.能求出5+4+3+2+1吗?(能,步长要为负数)。

就这样,本节课的重难点:循环变量、步长和循环体轻松地被解决了。

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先机械地列出For循环语句的结构,然后对照结构枯躁地灌输给学生:什么是变量、什么是步长、什么是循环体。而是先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同学生一起归纳出For循环语句的结构。

四、构建基于和谐的、支持的学习评价文化

在传统的观念中,评价与考试是支持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继续走下去的有力武器。从人的本能反应来看,人在受到某种威胁的情况下往往做出出人意料的表现。但是,从人的长远发展来看,人在和谐的环境下能够更健康地成长,也只有这样的成长才具有可持续性。学习评价并不是为了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要让学生在感情与心理上得到满足,就要在学习内容与学习过程上问题明确。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作品展示是教师进行评价的最佳平台。在学生展示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评价作品的优缺点,再让其他学生根据该生所发表的评论,谈谈自己的感受,发表不同的看法。遵循多元化、公平性、激励性原则,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成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所完成的任务给予及时的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在对学生信息技术知识进行评价时,我们更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评价。为促进学生自律和自我提升,我们将全部评价指标向学生开放,明确目标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前提,通过指标开放、行为观察,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总之,和谐文化是和谐课堂的重心,是课堂改革的归宿,是高效课堂的追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建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极大地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建平,章江益.转向与和谐文化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江苏教育,2012(9).

[2]钟启泉著.课程的逻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第6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语文学科 整合 创新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础教育也必然受到其深刻影响。传统教育因教育因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效率低下,日益显示其弊端,大胆地进行教学手段革新,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努力提高教学信息化水平,强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呼声越来越高。

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语文教学与计算机教学的有机融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加课堂的容量,大力提高语文学科教学质量,是当前语文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语文老师紧紧抓住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任务,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契合点,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要充分认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也将成为教育发展的总趋势。可是,传统教育模式对我国教育的影响仍然很大,素质教育口号已经提出来,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不少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语文课堂仍然是方法简单,结构单一,效率低下。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工作的优化整合,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改变这一现状的一条最佳途径。信息技术的运用会带来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系列变化:首先是教学方式的变化,其次是教师角色的变化,再次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变化。

信息技术教育是语文学科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又能促进语文学习的综合效应,改善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条件,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可以极大地拓展语文教学空间,为师生提供直观和便捷的教学手段,让师生在教学中多向互动,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实现优化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才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过程融合在一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质、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优化整合,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时获取信息,分析、综合并熟练表达信息。

为了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我们必须找准二者的最佳整合点:

1.要优化整合课堂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对语文学习极为重要。我充分利用最新的“班班通”教学设备,搜集整理网上教育资源,对“无忧无虑语文网”、“真语文网”、“yuwen789”、“优教通网”、“福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易教育频道”、“搜狐教育频道”等网站上的有关资料进行下载,加以分类整理,并不断更新,建立自己系统的教学资源库和学生教学资源库。

我努力尝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为了让身处学生对文中的意境有直观体会,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些苏州园林的图片提供给学生参考,使学生得到真实而直观的体验,提高阅读说明文的兴趣。又如,在教学戏剧《放下你的鞭子》一课中,播放相关影音资料,并和学生一起交流、欣赏剧中演员的精彩表演。这样,有效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我与学生之间进行了充分交流,努力营造融洽、活跃、双向交流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欲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指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课外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必要补充。利用好网络信息平台,师生可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我在网上指导学生自学,我把语文阅读方法的材料和课件在班级公共邮箱、QQ邮箱或班级微信平台上,并下载了多部课文影音资料,刻录在光盘上,免费供学生使用,使部分条件好的学生可以利用家中电脑播放多媒体课件,自主复习学过的知识,理清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我精心设计的习题巩固学到的知识,学生还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掌握学习进度和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有效性。

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要求我们培养出具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让学生从网络资源中学到丰富多彩的知识。我们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让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都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

3.及时反馈教育信息

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加快教学过程中的考试反馈速度。我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修订版),对学生在每个阶段、每个学期、每个学年所必须掌握的教学内容,所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做到心里有数,只有这样,才能适时调整教学方式、进度、难易度,避免在教学中出现偏差。

为了迅速及时地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在网络环境下运用教学测评系统组题、评测;学生作完试题后,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试题正误的初步估算并找出原因。教师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分析试题,得出正确结论,进而指导自己的教学,从而取得良好效果。

三、学科整合要求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新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应用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1.要有相应的理论素养

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吸收他人研究成果,积极参加教育理论的进修培训,接受先进的教育理论,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用先进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做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2.要具备教学基本功

教师必须具备研究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基本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教学内容,采用最佳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3.要掌握高超的授课艺术

教师必须通过自学或进修培训,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让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完美整合,提高授课艺术,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4.要掌握设计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

教师必须能够独立制作出符合学生实际的多媒体作品,在授课过程中才能应用自如。

5.要加强师生双方的互动活动

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整个过程,倡导教学过程中的双向和多向互动,同时教师适时地加以指导、点拨,力求做到精讲和善导,以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四、学科整合必须遵循几个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主要有两个方面内涵:一是教育理论,二是设计制作。

教育理论要科学合理,符合教育规律。设计制作也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结构合理,操作便捷。语文教学课件的制作应特别注意这一点。课件的知识体系要科学和完整,内容要正确和规范,不能漏洞百出,不能对学生有误导作用。

2.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包括信息技术应用的适用性和教学过程的适用性两个方面。不论利用网络还是制作课件,都要根据教学目标,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完成各种资源素材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并就结构安排和呈现方式提出最佳方案,最终完成制作。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始终只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不是越多越好,而要适度。教师应当把主要精力投放到钻研教材和学生、研究教法和学法上,才有可能选择最佳的教学途径、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符合教学要求的授课形式。信息技术手段使用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哗众取宠,华而不实,事倍功半,最终影响课堂教学实际效果。

3.灵活性原则

第7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整合;课程整合;信息素养

Abstract:Withthequalityofeducationandeducationaldevelop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informationtechnologyeducationinChinahasbecomethebasisofthecurrentreformoftheimportantissues,informationtechnologyeducationandcurriculumintegrationintotheappropriatepeopletotalkaboutahottopic,thisarticlefromprimaryandsecondaryeducationandinformationtechnologydisciplinesCurriculumhasbeentalkingabouttheperspectiveoftheirown.

Keywords:informationtechnologyeducation;informationtechnology;integrationofdisciplines;curriculumintegration;InformationLiteracy

前言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信息技术进入教育领域,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使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整合则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信息技术课程在西方国家新的基础教育中已经改称为信息和交流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简称ICT或TIC(Technologyof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这表示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而且还要能够灵活地使用这一技术进行交流,也就是必须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关于信息素养的定义和评价标准有多种说法,但我认为所谓信息素养概括成一句话也就是个体能够获取、分析、加工并能够有效地、创新地利用信息和交流信息的综合能力。因而信息社会的教学,“已不再只是教学生学习的问题了,而且还要教学生寻找信息,使这些信息相互联系起来,并且以批判精神对待这些信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学校教学的优势,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并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

二.课程整合的概念与外延

2000年10月,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要“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从而第一次从政府的角度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

这里所提出“课程整合”我认为应该包括“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其它课程的内容,既要完成各自的教学目标又要实现课程“整合”的教育目标的活动。后者则是以教师为主体将信息技术(即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作为制作课件、获取资源、交流信息的工具来实现本学科的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一)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则是指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教育综合起来考虑,使两者的教学相互协调、渗透,是把信息技术教育做为工具和手段,把其它学科教育作为载体,既巩固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又可以更好地实现相关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活动。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简单混合,也不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而是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突出教学重点,解决难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是“要把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就像在教学中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要求教师在熟练掌握技术手段的前提下,深刻了解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将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增强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它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新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中去,作为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促进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学改革,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整合

通过学科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使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变成信息在师生之间交流,信息技术变成学习学科知识的工具,从而使信息技术教育内容与学科教学内容融合,实现教材的电子化。

2.教学模式的整合

使长期以来的以教师填鸭式“教”,学生强迫性“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变为以学生自主式“学”,教师针对性“导”为主的教学模式,使教学信息由单向性向实时交流的双向性转变,进一步促进师生交往与共同探索,从而实现学习的自主化。

3.教育技术的整合

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的支持,使教师从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书匠”,变成驾驭现代化教学工具的教学设计师。学生可以通过“人机对话”,进行自主学习、复习、模拟实验、自我测试,从而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

4.教学资源的整合

学科教学资源库、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互联网共同构成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快速、方便地搜索到学科教学所需的内容,并根据需要自主设计、组织加工所获得的教学资源,制作出充分体现教师个性的课件,创设学习情景,渲染学习气氛,活泼生动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出资源的泛在化和知识的体系化。

5.学生学习活动的整合

学生学习活动不仅要围绕教师的“导”展开听、说、读、写、想等常规活动,而且还要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的学习,通过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协作学习的活动,在师生交流与共同探索之中求发展,充分体现出人力资源的网际化。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在以上五个层面的整合,实现教学的多媒体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化、情景化、工具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信息驾驭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也正是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终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作为工作、学习的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的需要,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改革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是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所以我想我们要不断的在教学中探索和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教育实际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的新路子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07

第8篇

一、更新教育方式的重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教育面临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变革。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如同填鸭一般,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也不能得到培养。

信息资源已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生活越来越“信息化”。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能够独立思索、处理、评价、运用信息的能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但不能孤立地学习这门课程,要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要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选择有效的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学习相应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对教师则要求,除了自己运用信息技术外,还要指导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运用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完美整合。

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这就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资源的不断完善,为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学生不但可以借助计算机阅读图、文、声、像并茂的电子读物,而且可以上网浏览丰富的百科知识,可以与各地的同学进行广泛的交流。因此,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是进行小学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运用信息技术能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再现课文中的场景,可以展示事件的经过,可以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

2.运用信息技术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

3.运用信息技术能增加学习信息量。现行教科书由于媒介的局限性,提供的知识信息较少。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融合多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知识信息。

4.运用信息技术能实现学习的互动。作为一种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学生不仅可以自己查找知识资料,而且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CAI软件自主学习,并借助软件提供的评价系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也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三、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技术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辅助工具。

“新课标”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就不能局限于课堂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既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贯穿于学生的课外活动中。

1.教学手段的整合

(1)搜集积累知识信息资源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略,尤其是对于中外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等,教参上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现在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解决问题了,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资料,教师可以搜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源,如网页、图片、视频等,在教学中给学生,从而补充教学资料的不足。

(2)合理运用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例如教学《春》一课,通过播放课件,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兴趣。理解课文内容时,一边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春天的景色,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朗读训练时,播放相关的动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

2.学习工具的整合

(1)利用互联网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

在预习课文时,让学生自己上网浏览搜索相关资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2)使用交互式教学课件。

对于一些适合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课文,在教学时可以提供具有交互式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要探究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

(3)用计算机写日记。

学生写日记,是练笔的好方法,但很多同学都坚持不下来。利用计算机写日记,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写完日记后可进行排版设计,还可以插入一些小图片,增加日记的观赏性。对于写得好的日记,可以打印出来,供同学们交流。

(4)收发电子邮件。

第9篇

关键词:新闻广播;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

受历史原因的影响以及现有经营机制的束缚,新闻广播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的一定的问题,突出表现在:思想观念陈旧、内容俗套、形式呆板、机制僵化、手段落后等。由此,在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新闻广播必须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走创新发展之路。

1.新闻广播创新和发展的时代诉求

我们通常认为,新闻广播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为传播符号,对正在或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它因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公信力、权威性、可信性高等特点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我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特别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使我国新闻广播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国家对新闻广播的管理政策不断调整,将新闻广播媒介逐步推向市场,要求新闻广播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竞争规律实行企业化经营与管理,自负盈亏,优胜劣汰。另一方面,新闻广播事业在经历了黄金发展时期之后,已进入鼎盛“状态”。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大环境变化,促成了媒体业翻天覆地的大变革。新媒体技术层出不穷,传统媒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来看,新闻广播之所以没有被其之后的新兴媒介代替,是因为很大程度上在于新闻广播的便利性、流动性等优势所致。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复杂化、受众群体的多元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导致了信息需求的分化,并由此撬动了包括新闻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的改革、创新与发展。因此,新闻广播必须走出一条创新和发展之路,才能在多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新闻广播创新和发展的路径分析

2.1理念创新

新闻广播的创新首先要从理念创新开始,这是新闻广播改革、发展的先导。目前,我国的新闻广播时常出现:信息质量不高、舆论导向放空炮、内容形式落俗套、缺乏活力等问题。其中,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陈旧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新闻广播要在改革和发展是取得突破,首先必须摒弃陈旧观念,继续解放思想,实现理念创新。实现新闻广播的理念创新就要求新闻广播工作者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冲破传统的思维束缚,更新思想,更新理念。

2.2内容创新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受众接触的信息非常丰富,各种“无用信息”、“垃圾信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受众希望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这就要求对新闻广播的内容进行创新。也就是说,信息的收集、选择、整理、筛选、加工等工作成为新闻广播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所以,新闻广播的内容选择要科学地反映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教育生活、科技生活等领域中的新生事物。同时,新闻广播内容要 “求实”,即贴近市民、反映民生。新闻广播要“注重事实提炼、细节描写、深度挖掘,以新思路、新视角、新体裁、新手法,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3形式创新

现在的听众可能会因为喜欢某个主持人而关注某个电台频道,却往往不会因为喜爱某个电台的新闻而做出特定的频道选择,这是因为各个电台频道的新闻广播都基本类似。新闻广播从业人员要通过形式的创新,制作更多、更好、更精彩的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新闻,形成自身的特色而吸引听众。新闻广播的形式创新要注意使用多种表现手法,如2007 年7月1日,中央电台与深圳、上海、香港电合推出了12小时的特别直播节目《潮涌香江》。节目采用了现场主持、各类片花、连线报道、衬乐、歌曲、资料、故事、互动短信等表现手法。所有这些形式的有机整合并相互串联,既做到了环环相扣,也做到了及时切换,让受众始终保持新鲜感。在当今新闻广播的形式创新中,要注重互动参与,这增加了新闻广播的灵活性,构成了新的传播形式,也是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2.4机制创新

任何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建立起一套完备的用人机制,是保证新闻广播事业永远充满勃勃生机的基础。在我国的传统办台模式中,新闻广播存在着吃大锅饭和分配不公的现象。由此,需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实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创新收入分配机制,推行“按岗定薪,一岗一薪,岗变薪变”的工资制度,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分配不公现象,以经济收入、福利待遇、节目创新等来激发工作人员的各种潜能。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实行任务、责任、利益相统一,对工作任务实行量化考核,绩酬挂钩。新闻广播机制的创新,有利于节目质量提高,有利于新闻广播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新闻广播工作人员潜能的积极发挥,进而有利于整合内部资源、提升整体实力。

2.5技术创新

新闻广播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撑和保障。新闻广播与计算机、数字化、互联网、平面媒体等技术相融合,可以在采访、编辑、制作的过程中提高效率,拓展传播渠道,增强传播效果,提升媒体影响力,推动产业升级。如“数字化技术使得广播音质纯净、抗干扰能力强、大大增加可利用的频率数量,使从前稀缺的频道资源成为富裕资源,从而提供了针对各类特定受众的数量众多频道的可能性。而与此同时卫星技术、网络技术又使得广播传播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无国界的‘广为传播’。”利用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可以丰富服务内容,开发新闻广播更多的增值点,并在竞争中保持新闻广播发展的强劲势头。

3. 转变新闻策划方式

根据自身掌握的新闻线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便做出独家效果。一是挖掘深度。二是进行二次策划。三是独家调查。四是明确底线。五是调整应变。在初步选材之后,要进一步调查,抓准重点和细节,重新对该新闻进行策划;尤其是报道负面新闻时,要清楚这条新闻的底线,哪些新闻能被爆料,哪些不能爆料。强化新闻策划,要突显其公众性,紧扣“人”字,不仅要关注民众的物质生活状态,同时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这样才能满足观众的“胃口”,更能提升新闻的社会品格。

4.开拓新闻市场,使民生新闻焕发新生机

4.1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要想使新闻一直处于保鲜状态,那么做新闻就要从观众的兴趣、爱好以及想法出发,调查媒体的对象,清楚观众想要看的是什么节目,做节目之前要找准受众群体,这样做出的节目更吸引群众的眼球,也更拓宽了新闻的市场。

4.2打造新闻的品牌

要想在新闻战争中取得绝对的优势,就要尽快建设新闻的品牌,讲求品牌策略,使新闻品牌化、规模化。要使整体性和个性相统一,在统一的共性上展现各自的特色。

4.3把感情注入到新闻中

为了加大新闻的力度,增强其感染力和震撼力,同时为了使社会效益最大化,就需要一座桥梁驾于新闻节目和观众之间的情感桥梁。在事件真实的基础上,再配以感情音乐,那么就能使新闻更加充实、感人,进而达到了节目组和观众共同想要的结果。感情是一切媒体最好的介质,也是传播的最佳途径。

总之,新闻广播只有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实现创新,才能化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为可持续发展增添生机和活力,进而使新闻广播在受众中产生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