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家庭教育故事

时间:2022-08-28 06:35:24

导语:在家庭教育故事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家庭教育故事

第1篇

关键词 古代官员 家庭伦理 启示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一个人成长发展最重要的生活环境,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古语有“养不教,父之过。”而个人素质修养的良好与否,不但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还会对国家社会的繁荣发展有重要意义,正如孟子在《娄离上》篇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代官员代表着统治阶层的意志,其思想内涵和言行举止,对社会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因此他们的教子之道对于人们如何教育子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下从教育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这四个方面来阐述古代官员家庭的伦理教育思想。

一、 在教育目标上,追求理想人格与价值人生

古代贤人十分重视理想人格的塑造,追寻人生价值的真谛,这也体现在了其教育目标上。如古人教子崇尚君子人格与“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抱负,追求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的统一。第一,推崇君子人格,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即君子人格,也称为是一种道德力量的人格。颜之推教子努力成为“德艺周厚”“体道合德”,并具备建功立业、实现自我理想抱负的人。南宋进士袁采教子要向君子看齐,并言:“人之平居,欲近君子而远小人者,君子之言,多长厚端谨,此言先入于吾心,乃吾之临事,自然出于长厚端谨矣。”

在如何达到君子人格的途径中,孔子在《论语·卫灵公》篇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认为自查克己乃是君子人格修养的基本方法。朱熹在《朱子训蒙诗》中说:“颜渊造圣无他事,惟在能加克己功。”教育子女要克制利欲,严格要求自己,以求提升道德境界。除此之外,还应自省,袁采指出:“贤者能自反,则无往而不善。”豎认为反省和检查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品德。

第二,追求个人抱负,实现自我价值。古人教子主张心怀天下、经世致用、造福后代的思想情怀。北宋知县、“程门四先生”之一的谢良佐教育儿子要“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豏颜之推教子读书应“贵能有益于物耳,不徒高谈阔论,左琴右书,以费人君禄位也。”豐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尤其是为官之人,更应心怀国家,敦本务实,正所谓“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不但如此,古人教子还讲求光耀祖上,恩泽后人。张居正教子就提出:“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豒并且希望子女效仿先贤,“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豓王阳明也教诲子女要“以圣贤自期,务在光前裕后,斯可矣。”

二、在教育原则上,追求做人为先与以德为首

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如何做人,并强调做人应以德为首。孔子在《论语·为政》篇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指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有德性。纵观古代家训家范,“如何为人、何以有德”是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原则贯穿家庭伦理教育始终的。

第一,做人乃立身之本,古人讲“先修身而后求能”,古代官员教子也是先教其做人,朱熹就提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做人而已。”豖郑板桥教子说:“夫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作个好人。”豗明代光禄寺少卿高攀龙谆谆教导儿子道:“吾人立身天地间,只思量作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不要紧。”豘

第二,德乃做人之基,即“教之道,德为先”。朱熹在教育子女时就说:“有德者虽年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虽年高于我,我必远之。”豙并告诫子女应“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豛又进一步指出道德与人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豜

第三,修德须静俭,道德是需要不断积累培养的。诸葛亮诫子要俭以养德,静以修身,认为保持俭朴作风,才能够培养品德;排除外界干扰,才能够修养身心。司马光以“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豝的家族传统,教导儿子不要追求奢靡豪华,以求养成清廉俭朴,恭谦温良的品德。

第四,做人当立志,嵇康在其家训中说:“人不立志,非人也。”豞诸葛亮不但教子应“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豟还要把立下的志向长存于心中,即达到“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豠的状态。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教子说:“人须要立志”豣又指出其重要性在于“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志,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豤且志不在谋官富贵,而在做人立德,即“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

三、在教育内容上,追求尊礼崇德与治家处世

古代官员家庭伦理教育的思想主要就是培养子女形成良好的伦理道德与掌握治家处世之道。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循礼守法,我国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礼。方孝孺诲子指出:“家不患乎不富,而患无礼。礼以正伦,伦序得,则众志一。”豦程颐认为循礼还是治家之道,即“父子之亲,夫妇之义,尊卑长幼之序,正伦理,笃恩义,家人之道也。”豧并进一步指出其利害关系,“苟不闲之以法度,则人情流放,必至于有悔,失长幼之序,乱男女之别,伤恩义,害伦理,无所不至。”豨足见“古之为家者,汲汲乎礼义”豩的意义。

第2篇

但是,家庭教育则完全不同。在中国教育电视台2009年春节录制的家庭教育节目中,我“颠覆”

了家庭教育中一个古老的故事和传统认识。主持人讲了那个叫做“背篓”的老故事,我就说,我认为这个故事根本就不是一个道德的故事!这个故事讲什么呢?儿子看见爸爸和妈妈在编织背篓,问干什么,爸爸妈妈说爷爷和奶奶太老了,要背到山里去扔掉,因为太老了,光吃饭,不干活。儿子就说,“你们别忘了回来的时候把背篓背回来,将来你们老了的时候,我也把你们背到山上去扔掉。”这个故事几代人一直当作道德故事来讲,好像是“子教三娘”,父母一听,受到震动了,就改变了主意,不再扔他爷爷奶奶了。我说,其实这不是一个道德故事。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说明的是家庭教育的一个根本特点,即家庭教育是“不教而教,不学而学”。在家庭中,父母是不教而教,孩子是不学而学。故事反映的是儿童模仿学习的特点。儿童并不知道父母把爷爷奶奶背上山去扔掉有什么道德问题,他不是要教育父母,他是模仿父母。他说,“那将来你们老了的时候我也把你们背上山去。”他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是“是”还是“非”,他只是一种模仿。孩子还没有“高明”到用一种“智慧”的方法教育父母。

家庭教育是“与生俱来”的。通俗地说,家庭教育是与孩子“出生”俱来的,孩子一“出生”,家庭教育就开始了。不管父母能否意识到,婴儿的成长,或者说婴儿的“社会化”进程,是从模仿双亲开始的。这是人类成长的规律。因此,在家庭里,不存在家庭教育“有”或者“无”的区别,因为家庭中的“不教”也是“教”。区别只存在于,家庭教育是“自发”的,还是“自觉”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孩子是在很自然的状态下,在不知不觉中就从父母和周围的人那里学会了他所要学的东西,不是刻意地去学某些知识和能力,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特点:“不教而教,不学而学”。

例如:父母带孩子上街,与路人相撞,父母是与人争执还是与人谦让,父母虽然不是在“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但已是“不教”而“教”。孩子在一旁“王顾左右”,仿佛心不在焉,已然“不学”而“学”。今后,孩子遇到“争执”之类的事情,会效仿父母采取的态度和方法。一位听课男士告诉我说,果真如此。一次他一家三口驾车外出。途中,一车强行并线,男士说了一句“破车!”后来,行驶中又有一车强行并线,男士突然听到车里冒出一句“破车!”原来是他两三岁的小孩脱口而出说的。“不教”而“教”,“不学”而“学”啊!

有一首编译的小诗,以子女的口吻,讲述家庭教育“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特点。诗的题目是《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时候》。诗有10段。此处我摘录了两段:“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时候,我看见你为生病的朋友送去亲手做的饭菜,从此我懂得了我们都要相互关爱的道理。”最后一段,总结:“当你以为我未留意的时候,我学会了人生中应该懂得的大部分课程,它们能使我在长大后成为善良、有为之人。”

当事情发生时,孩子貌似“若无其事”在一旁,其实已“不学”而“学”,内化为他的处理事物的一种“模式”,影响他一生的行为方式,包括思维方式。有一句至理名言说:“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即孩子有什么样的“性格”与“习惯”,就有什么样的命运和人生。

西方文化中,对儿童的尊重,鲜明地表现在对儿童“模仿”学习特点的尊重。如“西方式过马路”,以往盛赞“红灯,马路上无车,西方人也不过马路,直至绿灯。”但

是,后来有“版本”说,实际上,“红灯,马路上无车,西方人也有闯红灯过马路的”,但是如果此时有儿童等着过马路,所有成人都不“闯红灯”。再如法国足球明星齐达龋在球场因口角用头撞击对方胸部。后来,齐达内公开道歉,向谁道歉?他向儿童道歉!因为成人已经具备了道德与是非的判断

能力。

2015年10月11日,教育部独家面向教育系统颁布《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即10号文件,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文件,教育部明确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正式列入教育系统工作序列。

文件最大的亮点之一是:进一步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以往国家的文件里没有突出强调过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责任。这在认识上是一个澄清。实际生活中,一些家长早已存在“孩子交学校,教育我无责”的心态和行为,更不懂得家庭教育“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特点,不检点自己在家庭、在孩子面前的言行。要把点醒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承担主体责任作为今后我们家庭教育工作指导的重点内容之一。

要帮助家长首先明确“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认识和担当家庭中教育子女的“主体责任”。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家长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教育法》中也规定:学校教师可以对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指导家长,使家长树立教育子女是父母人生职责的意识。古人云:人生之乐,无如读书;至要,无如教子。”“爱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善,犹为不教也。”

根据家庭教育“不教而教、不学而学”的根本特点,我认为,家长的主体责任可以概括成八个字: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真正实行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家长要全面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系统掌握家庭教育科学理念和方法,自觉地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正确行动教育引导孩子;不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坚持立德树人导向,以科学的育儿观、成人观、成才观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响和帮助孩子养成好思想、好品格、好习惯。做到“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是家庭教育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人,家长首先做什么人。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指出:“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身教言传,是宝贵的民间智慧。因为子女的教育是从模仿双亲开始的。“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儿童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向成人学习的过程。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

在信息化社会,言传身教作用更有特殊意义。有人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读写一代,八十年代是视听一代,当代孩子是网络一代。孩子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快速化,但是身教仍然没有过时,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功能。

身教最能体现家长的信仰、价值观是什么。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斯得哥尔摩的第一场演讲,首先讲到自己的母亲,一连讲了好几个故事。一次,莫言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多算了一个买菜老人一毛钱。放学回家,母亲并没有骂他,只是流着泪轻轻说:“儿啊,你让娘丢脸了。”母亲伤心的眼泪让莫言的心灵净化,信守诚实。一次,家中遭遇挫折,母亲看出莫言担心她自寻短见,就开导莫言:“儿

啊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我是不会去的。”母亲的从容,让莫言学会坚强。

第3篇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孩子

【中图分类号】 G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8-0284-01

现今,我们提出:幼儿教育应该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总和。因为,幼儿作为一个个体,不仅是家庭的,还是社会的。当今社会上,孩子就是家里的宝,大部分的家长都把孩子往最好的幼儿园送。都非常注重早期教育,幼儿园就是孩子们的乐园,它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更好的发展幼儿的身心;对于独生子女,能培养其的交往能力等各个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的最佳场所. 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幼年童年时期所受的教育。

为了使幼儿能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尤其是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品德、行为习惯和性格。这就需要幼儿园的教师,幼儿的父母及亲属互相配合,步伐一致完成这艰巨的工作。

一 家长明确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班的孩子中,有一部分都是任性不爱劳动,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究其原因是家长对他们过于宠爱,有爱无教,使孩子成了集体中的特殊公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这样不利于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对于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家长是知之甚少的,有的甚至不知道,不理解。因此,一开学,我们就让幼儿家长阅读家庭教育读物《让孩子健康成长》,介绍《学前教育》《早期教育》中有关文章,如:《面对新世纪,父母该给予孩子什么》?“从兴趣到习惯”,“批评的艺术”等等,召开家长会,让家长知道幼儿园的一日常规要求,并通过家访,出《家长园地》以及家长接送孩子时的点滴时间,向家长介绍科学的育儿经验,让家长逐步明确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丰富家长教育孩子的知识“本钱”。

二 幼儿园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正规的幼儿园教育,还是非正规的幼儿家庭教育都起着关键的影响作用,他们是相互补充相互制约的,幼儿园教育要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影响,就必须重视探讨幼儿同教育与幼儿家庭教育之间的联系。同样,幼儿家庭教育要想能从根本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也需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

1.幼儿园教育对幼儿家庭教育起到指导作用

幼儿家庭教育具有极强的封闭性、随意性和片面性,这些不利因素将会制约幼儿的健康发展。而幼儿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其教育性质决定了自身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和科学性。许多父母在进行家庭教育时。会感到在面对孩子不听话的举措中常常束手无策。这就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念并不了解,没有从理论的角度科学的把握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幼儿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是重要的,并且也伴随在幼儿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但同时必须要得到幼儿园教育的指导与帮助,这样才能使其尽力保证做到科学、合理。

2.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幼儿家庭教育的发展方向

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教育目的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幼儿的年龄特点确立的。并且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需求。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具有随意、灵活和针对性的特点,但父母在制定幼儿发展目标时,仍不能脱离幼儿园教育的发展目标的要求,否则幼儿将会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这对幼儿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会使幼儿无法在社会中生存。幼儿家庭的教育目标,是与幼儿园、社会紧密联系,互相配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三 家园合作共育的策略

家园合作是幼儿园与家庭相互合作、交流,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教育形式。可见。家园合作是一种双边互动活动,幼儿园与家庭对幼儿教育都应该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四 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应该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对图书的兴趣,从幼儿喜欢的故事入手,先给幼儿讲好听的故事,然后让幼儿猜猜好听的故事是哪里来的,引导幼儿对图书的认识,激发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

阅读的兴趣也是通过环境和氛围来加以保持和巩固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在幼儿有了初步的阅读兴趣以后,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阅读。首先是教师讲,幼儿听,让幼儿发挥听的作用;幼儿对故事或诗歌有了初步印象之后,教师可以让幼儿指字,教师读,这样,可以同时发挥视听两方面的作用;以后逐步让幼儿练习自己指,自己读早期阅读的兴趣不是仅仅通过几次专门的阅读活动获得的。因此,每周的语言阅读活动外,还要在在日常活动中定时和不定时的安排一些阅读时间。如,晨间来园时,让幼儿自由地与同伴相互欣赏各自从家里带来的书,或是幼儿园的各种图书;自由活动时间,也让幼儿随意地欣赏图书、讲述故事;午饭后,早吃完饭的孩子也可以自由看书;下午离园以前,幼儿也可以自由阅读图书。

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也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家长和幼儿进行分享阅读,在轻松、愉快的亲密气氛中,成年人和儿童并非以学习为目的来共同阅读一本书。起初,以成年人为儿童逐字朗读为主,多次重复之后,随着对故事情节的语言的熟悉性增加来逐步提高儿童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并最终过度到儿童自己阅读。平时,家长对幼儿的阅读情况多加鼓励,以培养和巩固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1.幼儿园多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促使家长直接参与幼儿园活动最为有效的活动形式。亲子活动有助于增强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沟通,并进一步加对深彼此间的相互理解。是幼儿园与家长进行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通过参与亲子活动,家长可以了解到幼儿的发展情况,并对幼儿园的教育情况有所了解,这样可以让幼儿在家中所授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保持一致,有助于保证幼儿知识的系统、连贯。同时,幼儿园也给家长带来更多关于正确教育幼儿的知识理论,使家长能做到用理论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教育,以确保提高幼儿家庭教育的质量。

2.幼儿园和家长应经常进行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第4篇

《弟子规》作为蒙以养正的儿童读物,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对其内容与精神的学习与践行有利于促进儿童责任感的形成、家庭规范意识的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学习方法的正确掌握。儿童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因而,在家庭教育中将《弟子规》的行为规范在日常生活中贯彻落实对儿童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

弟子规;家庭教育;价值

1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剖析

1.1错过教育的“关键期”

幼年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人生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会得到快速提升。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心理机能也开始发展,早期产生的一些不正确言行此间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改正,一旦错失这个时期或遭到不良侵袭,那么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将不堪设想。当今社会充斥着各种压力,父母忙于工作,身心经常处于疲惫状态,对孩子幼年时期的家庭教育重视不足,往往错过了最佳教育时机,这是家庭教育的突出表现。从古至今,对蒙童智慧的开发都显得极其重要。儿童在幼小阶段天真懵懂,思维发展活跃,可塑性强,是人各方面素质的形成期。抓住这个时机对儿童进行教育尤其是《弟子规》思想的深入挖掘无疑会促进学生情感、品德、智力等方面快速发展。

1.2忽视对儿童的道德启蒙教育

当今社会,大多数家长将重心放在了学习成绩上,忽略德行的培养,这势必会给孩子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孩子被沉重的课业负担所压迫,失去了活泼好动的习性,试想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能否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他们的人生价值能否实现?这种现象的产生不得不引起高度关注,孩子人生最初的学校来自家庭,家长则是孩子生命中首先接触到的老师,早期教育不容轻视。家长应转变观念,加强对儿童道德教育,就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关注孩子身心的发展状况,不给孩子太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顺应自身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成长,适当给予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让他们幼小的心灵得到滋养,达到身心的和谐一致。要形成对人对物的责任心与责任感,健康的身心为基础,只有心中有他人,才会为了服务大众而不断修身养性,良好的道德品质才会逐渐产生。

1.3教育方式不合理

受信息网络的影响,儿童从小就接触电子产品,身心受到不小的冲击。家长如果没有进行及时的引导,任其自由生长,等到出现问题的时候再来教育已经来不及了,这时候的严加管教只会徒增孩子的逆反心理。这样不科学的教养方法很难让孩子心中产生崇德向善的思想,更不容易形成良好的自律习惯,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现在的孩子,成长环境缺乏参照性,大部分生活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氛围里,从小备受长辈的宠爱、称赞,往往意识不到自身的不足,更难虚心接受他人提出的意见。加之受社会不良导向的影响,对成功的理解有些片面,以追求金钱与物质来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这势必会引发严重后果。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要想取得显著成效,必须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使传统文化的美德扎根于他们幼小心灵的最深处,只有将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修养自己的道德、学问,这样的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才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1.4家庭教育环境欠佳

21世纪,儿童启蒙阶段的家长主要是80、90后。他们有着新潮的思想观念,受西方主流价值观影响颇深,接触传统文化熏习的时间较少。加之互联网的全球普及,父母下班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玩手机,刷微信、微博等,与孩子交流互动的时间很少。家庭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展开,其不良影响显而易见。这种现象如果不能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情况会越演越烈,引发不良后果。找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策略是现阶段家长需要思索的问题。隔代老人照顾孩子的现象同样值得关注。由于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思想观念与当今社会发展存在很大偏差,过度的溺爱或者放任不管都将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很大危害。优质的家教环境会无形中濡养着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对他们智力与情感等方面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2在家庭教育中运用《弟子规》的基本方略

一本只有360句,计1080字的薄薄《弟子规》竟然在新时代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不禁引发人们对《弟子规》思想价值的深度思索。在家庭教育中运用《弟子规》,的确有利于引导儿童掌握基本的做人做事道理,探寻《弟子规》蕴藏的思想内蕴,并与当今社会现实相结合,可以解决当代父母与儿童在相处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困惑与问题。[1]

2.1要加强对孩子“孝悌之心”的培养

在家庭教育中,《弟子规》告诫父母要教导儿童尽“孝悌”之道。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孝顺父母,那么这个人一定有一颗宽厚仁爱之心,具备这份善良慈悲的心,就会有利于他人。高尚道德品质的形成就是以孝为基础,《弟子规》也以“入则孝,出则悌”讲起,足见孝的重要分量。“孝”首先要对父母时时恭敬,不仅言语上有分寸,态度要柔和,而且在行为上也要谨慎;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尊重父母的意见,更要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懂得及时规劝父母的过失;最后,要关注父母的饮食起居,做到《弟子规》中“亲有疾,药先尝”等。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加强儿童“孝悌”道德品质的培养,这便对他们一生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德行基础。如果儿童在幼年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那么对他们未来发展将造成很大阻碍。因此,在家庭教育之始就要注重儿童“孝悌”道德品行的培养。[2]在家庭教育中,为了达此目的,父母首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践行《弟子规》中的行为规范,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不断修正自身的言行,因为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所谓“身教大于言教”。其次,父母可以给儿童讲解《弟子规》中蕴藏的德育故事,使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里面的中华孝悌故事是古圣先贤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最后,父母要引导儿童将学习到的行为规范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做到学以致用。儿童不仅要学会爱护、尊敬父母,也要学会爱护尊敬他人。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言传身教地引导儿童扎下深厚的德行基础,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2教导孩子树立诚信谨严的为人处世态度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家庭教育中,从小教导儿童树立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培养谨言慎行的生活态度,有助于更好地践行《弟子规》所传播的理念。父母可以将《弟子规》中优秀的中华诚信故事讲给孩子听,比如《弟子规》中“凡出言,信为先”,可以列举“一诺千金”这个著名的典故,这句话最好地诠释了诚实守信的中华传统美德。[3]家长将这个故事以栩栩如生的语言讲述给孩子并鼓励他们把这些故事讲给其他人,这样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将诚信思想深深融入心中。也可以引导儿童通过视频网络接触《弟子规》,并将其中的思想内涵在生活中落实。当今社会交通堵塞,这就为许多人不守时提供了借口,要强调诚信,最好是自己首先做到。所以,家长要让孩子从小树立时间观念,懂得时间就是生命,让他们珍惜时间,热爱生命。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告诉孩子要讲信用,不能巧言欺骗或者胡言乱语,更不能夸大其词。《弟子规》倡导要讲实话、不撒谎,做个实诚人。言语是一门艺术,家长要要求孩子从小谨言慎行。

2.3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注重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这样才能培养儿童严谨的生活态度。儿童只有从小养成谨慎小心、规矩低调、有自我尊严的生活习惯才能有所作为。儿童如果不懂规矩,在成长的道路上将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麻烦。我们一直强调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可是孩子还小,对好习惯的理解不深,不能很好地辨别清楚。这就需要家长把某个好习惯的具体标准给孩子讲清楚,或者给孩子做好示范。比如《弟子规》中“出必告,反必面。”意思就是:孩子在出门的时候,最起码要告诉父母一声,与父母打个招呼;在回来的时候,也要面禀父母,让父母知道自己回来了,以免他们担心。这就是清晰的标准,父母有责任把这些行为规范告诉孩子。家长要以《弟子规》“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要求孩子,如果做不到就不能吃东西,让孩子慢慢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穿衣戴帽也要符合日常规范。[4]《弟子规》为了让儿童养成言行慎重的好习惯,也专门对儿童的行走站立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弟子规》还特别关注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这些言谈举止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问题,有的时候,甚至还会影响到个人未来的发展。

2.4引导孩子掌握知识积累的方法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引导儿童掌握知识积累的方法。《弟子规》在《余力学文》篇中写道:“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告诫儿童读书要循序渐进,要将学与思密切结合起来,并要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弟子规》所传授的读书方法:“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个读书方法不仅对读书有益,而且能借读书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处事习惯。知识的积累需要时间,从而意识到时间的重要性,懂得珍惜时间,抓紧时间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产生智慧。[5]家长一定要对他们进行科学合理的引导,在日常生活的洒扫庭除中养成他们勤劳的态度,在学习中磨炼他们刻苦求学的意志品质。而这一切就需要对儿童从小进行培养,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5创造有利于《弟子规》践行的家庭情景

孟母三迁的故事充分说明环境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为了更好地践行《弟子规》,父母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与孩子共同学习,逐渐将《弟子规》中的思想理念渗透进孩子的心灵深处,并引导孩子在家中身体力行。家长要提醒孩子反躬自省,审视自己是否做到《弟子规》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如果做到了,家长要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如果没有做到,父母要有充分的耐心教诲他们改进。家里如果有亲戚朋友来做客,家长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帮助孩子更好地践行《弟子规》。有礼貌地待人接物,会让孩子很有成就感,在无形中会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作者:李晓丹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文.传统家庭伦理思想与现代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兼论《弟子规》与青少年家庭道德教育[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张慧玲.《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潘磊.浅析《弟子规》对幼儿养成教育的影响[J].现代教育,2013,(5).

第5篇

一、关于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定义及其重要性

教育是传递社会文化和经验的一种主要方式。一般说来,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或者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系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整个社会。不仅是教孩子学习处理家庭关系和掌握生活技巧,家庭教育在与孩子性格相联系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或长辈对家庭里的儿童和年轻一代的教育,同时也是所有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教育也是终生教育。[1]10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构成了教育的三个主要方面,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据统计,在中国,家庭教育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占70%,学校教育占20%,社会教育占10%。而在美国,家庭教育在成长过程中占50%,学校教育占20%,社会教育占30%。[1]102可见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家庭教育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始终占最大部分。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侧重于对人进行情感教育、生活教育和道德教育,而这种教育对人的一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成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一个人的性格、思维方式以及为人处事的方法都与其所接受到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

(二)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教育不能脱离环境。由于中美两国在历史背景、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个人思维方式等方面均存在诸多差异,中美的家庭教育必然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教育结果等多方面有所不同。结合影片分析的需要,笔者这里只简要涉及两点:家长角色认知不同以及家庭教育方式不同。中国的家长很少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内心深处,他们认为孩子是依附于自己的,只有在自己的照顾管制之下,孩子才能长大成人。大多数中国家长扮演着控制安排子女命运的角色。而在美国,家长会把孩子看成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父母会把孩子摆在与自己平等对话的位置上,注重平等交流,凡事尊重子女的意见和需要。这种家长角色认知的不同根源于不同的历史文化。中国自古就有“父道尊严,慈母必恭”的家训,注重家长权威,尊卑等级。美国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是在经历了独立战争之后建立的,所以摒弃了原宗主国等级森严的封建传统,重平等,崇尚自由,个人主义得到了强化。这种价值观念反映在家庭中就是家庭教育氛围比较民主,尊重人格的自由发展。[2]除了在家长角色认知上的差异,中西方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不同。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追求“天人合一”、“天德合一”,强调个人服从集体,注重言行的规范化和自我控制,反对独立意识和锐意进取,主张用诱导和压制的手法迫使儿童循规蹈矩,顺从听话。所以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可以用压制和保守来形容。父母从小引导孩子学会约束自己,服从集体的需要和要求。中国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是“不许”、“不行”。而美国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发挥个人潜能和创造性,认为个人高于集体,集体应满足和尊重个人的合法需求。因此美国家长注重个人的自由发展,对儿童的要求相对宽松,能够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个性发展。美国父母通常鼓励孩子从小学会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学会坦率地表达自己。美国家长多采用引导、启发的方式,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事情,对孩子说得最多的是“try”,“go”。[3]

二、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思考《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

(一)《喜福会》中的母女冲突《喜福会》

讲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她们在美国成长的女儿们之间的故事。四位母亲在贫苦战乱的旧中国经历了种种不幸,最终怀着对新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期待,她们移民到了美国。“喜福会”是四位中国母亲麻将聚会的别称,也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母亲们以“喜福会”的形式相聚一处,共享中国食物,玩中国麻将,用中文闲聊,讲中国故事。在美国,作为移民的母亲们看似建立了新生活,事实上她们从来都没有完全融入美国社会。她们没有学会流利的英语,也没有忘记在中国的时光。相反,女儿们出生在美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崇尚并追求美国的一切而蔑视母亲所代表的一切。在她们眼里,母亲是落后和愚昧的,母亲所讲的有关中国的故事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在中西方文化的冲撞之下,母亲们与女儿们之间的存在隔膜,尤其是当母亲试图以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方式来对女儿进行教养的时候,母女关系就变得异常紧张,甚至冲突不断。在旧中国受尽磨难的母亲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女儿的身上。影片开头的那根羽毛表达了母亲的美好愿望:“待到了美国,我要生个女儿,她会长得很像我。但是,她不用看着丈夫的眼色低眉垂眼地过日子。她一出世就是在美国,我会让她讲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式英语,不会遭人白眼看不起。她将事事称心、应有尽有。她会体谅我这个做母亲的一番苦心,我要将她打磨成一只真正的天鹅,比我所能期待的还要好上一百倍的高贵漂亮的天鹅!”[4]然而女儿并不理解母亲的一番苦心。母亲吴素云一心要把女儿吴精美培养成为出类拔萃的童星和钢琴家,而精美不但不配合学琴,而且还用考试不拿A档分数、不当班长、不上斯坦福大学等行为来表示反抗。她公然宣称“我再也不听她摆布了。我又不是她的奴隶。这里不是中国。”希望女儿“一生完美无缺”的龚琳达为了把女儿薇弗莱培养成为全国闻名的象棋大师也是费尽心血,但薇弗莱强烈反感母亲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棋艺,认为那全是自己个人的本领,与母亲无关。

(二)启发和思考

“喜福会”的母亲们自然是爱女儿们的,女儿们也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吴精美在母亲去世之后才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然而中国式母亲铺天盖地、无孔不入的母爱却是美国式女儿无法承受的。所以从小女儿们就不得不为了自己一丁点的独立和权力与母亲抗争。母亲要把女儿培养成为神童,女儿却偏偏选择做个普通孩子。这种母女间的冲突自然有客观的文化因素,但也不乏母亲自身家庭教育方式上存在的问题。吴精美一味反抗母亲的意愿,在联谊会上故意把钢琴演奏得一塌糊涂。然而回到家后,母亲吴素云却一反常态缄口不语。面对母亲的沉默,女儿的反应是“失望”。“沉默就像长在母女心中的一块肿瘤,把双方都折磨得痛苦不堪。”当薇弗莱不满母亲的炫耀而放弃棋艺时,母亲龚琳达也采取了不予理睬的沉默态度。结果在以后的比赛中她应得不到母亲的指点而一败涂地。母女之间的关系从此陷入了僵局,沉默这把利剑使得双方在感情上伤痕累累。[5]母亲的沉默态度是对女儿的回击,然而正是由于母女双方都采取了反抗和回击的方式,而不是积极沟通和相互理解,才使得深沉执着的骨肉亲情蒙受了无可奈何的隔膜和怨恨,也导致了最终的尴尬局面:女儿不了解母亲;母亲只能感叹“她似与我隔着一条河,我永远只能站在对岸看她”。天下父母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如果教育方式不当,结果只能事与愿违。结合目前国内的现实情况,一些调查统计信息值得我们思考:在对上海部分父母的调查中,对子女教育问题感到困惑的占86.4%,感到非常困惑、苦恼的占15%;对江苏常州700户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显示,在孩子“最不喜欢的人”当中,自己的父母占到了54.4%;在湖南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我心中的爸爸妈妈》征稿活动的500多份来搞中,90%的青少年表示对父母不满;北京市教科所对1242户家庭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有70%的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6]可怜天下父母心。可父母的辛苦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满,是我们的父母观出了问题?还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这的确是值得所有中国父母深思的社会问题。

第6篇

关键词家庭教育;幼儿教育;情感教育

1“幼儿”教育概述

1.1幼儿年龄界定

我们常常说的儿童时期实际上指的是从刚出生到15岁,儿童期又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学龄期等。婴儿期是从出生到满一年,这个时期婴儿的意识还不太明显,只会简单地通过哭来告知大人自己的生理需求。而幼儿期是指从1岁到6岁这个年龄段,他们已经有了更多的意识,了解了自己的心理需求,开始接受教育。而学龄期是从儿童6、7岁到15岁这一年龄段,能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对人生、对未来都有了自己的认知能力。在儿童期中,最容易、最能快速受情感教育影响的就是幼儿期。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还很不健全,容易受自己情绪波动的影响,经过一些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得出,在幼儿期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能促进脑神经的发展,使儿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1.2幼儿情感教育的内容

1.2.1道德观道德是一种意识形态,是用来规范人和事物和谐共生的一种准则,但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但不管它如何变化必须要遵循对社会、他人有益。在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的最初阶段,这个时候他们对事情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他们对善和恶没有明显的区分,思想和行为都易受到父母家人的影响。在我国古代孔老先生就教导弟子要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待人接物的准则,在现在倡导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道德教育是自古以来在我国的教育中处于重要的位置,需要从幼儿阶段抓起,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1.2.2审美观审美是一个人对美孜孜不断追求的精神状态,而当我们看到一件事物时能让我们感官上受到刺激,内心感到愉悦的,才可称为美。当然,每个人的受教育程度、所在的环境、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对美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对美的评价、美的欣赏也不会相同。而对于幼儿来说,他们还处于对这个世界懵懂的状态,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在他们眼里所看到的是不分美丑的,因为他们对美的事物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只能依靠父母来培养他们对美的意识。审美是教育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的一部分,只有先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的认知,才能让他们积极发现美、创造美。1.2.3是非观是非观是指用来辨别对错、明辨事理的一种立场、一种态度。而对于幼儿来说,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会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应该做的,不分什么对错,这是因为自他们出生的那一刻起,用哭泣来和世界交流,用哭泣就可以让父母知道自己的需求,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不知道这是否正确,但却能感受到这样做是有效的。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是非观,是为了更好地开发思维、培养他们的情感,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从而更好的成长。

2情感教育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2.1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幼儿在3~6岁是培养智力的最好阶段,也正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使得他们对自己不熟悉的事物产生了兴趣。儿童的智力发展也是靠兴趣培养起来的,趣味性是情感教育的特征之一,在幼儿阶段,他们获得知识的来源也都是靠模仿得来的。比如,家长会给他们讲一些童话故事,这些故事是充满趣味性的,最开始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感受故事里所带给他们的新奇和刺激,但他们不会满足于只听故事,故事里的角色所做的事情、说的话都能让他们产生问题,他们的问题会一个接着一个。在这个过程里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

2.2培养幼儿的个性形成

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这个人没有什么特点,让人看一眼就忘了,这也就是在说这个人没有个性、没有存在感。一个人的个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路子。对于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激起他们内心世界对美的认知,从外部世界对他们造成的影响中来完善他们的人格特质。塑造他们的个性但不是让他们任由自己的性子胡来,而是让他们在情感教育中,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有特长。也只有不断地接受情感教育才能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积极愉快的情感,才能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

2.3帮助幼儿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中,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意思就是说,婴儿在刚出生时,他们的本性都是善的,还没有受外界环境的熏染,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干净和美好。父母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美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意识,当人们向他们打招呼时他们会回以微笑,父母也会告诉他们怎样和长辈相处,怎样去和同龄的孩子玩耍。而这些都是家庭中的情感教育,父母待人接物的方式、父母关系是否和谐都会直接影响孩子日后各方面的发展。也只有家庭和谐,幼儿接受到的情感教育才能使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在生活中体会到亲情、友情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帮助。

3家庭教育中对幼儿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3.1帮助幼儿养成独立的人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显然不适应当今社会,但依然有许多家庭溺爱孩子,让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以至于很多孩子上大学了还需要家长陪着,甚至还有些家长每星期去学校整理孩子的衣物。这些都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缺乏对孩子的磨练,没有让他们养成独立的好习惯,不懂得照顾自己,不会为父母分担家务。幼儿阶段是记忆东西最快、最迅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需要家长一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要让他们懂得自己的事情需要自己做,不要依赖他人。比如,父母在打扫卫生时,幼儿处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阶段,作为父母在他们提出要亲自尝试时,要及时予以鼓励,在言传身教中教会他们要按时打扫自己的房间。3岁以后,幼儿到了上学的年龄阶段,这个时候就可以告诉他们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当天完成,不要拖拉、不要懒惰,养成独立的好习惯。除此之外,还要对他们进行情感交流,不要溺爱孩子,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空间,但不是放任不管,也有很多家长认为爱孩子就是要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而不管这样做是否正确,以至于孩子长大后仍旧依靠父母,把父母当成自己的摇钱树、提款机,这样的家庭教育现状让人堪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也是最为深刻,因此,作为父母应为孩子的未来着想,把他们培养成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能帮助他们养成独立的人格。

3.2培养幼儿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未来就是国家的未来,梁启超先生曾说过:“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未来的社会将是人才竞争的社会,而优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家庭教育。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开始注重孩子的教育,也有的地方在开始实行先教育父母,教给父母一套培养孩子的教育方式,进而去培养孩子。因为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是无可替代的,有很多伟人的成功无不来自家庭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要结合幼儿的性格特点,发现他们擅长的事情,并要给予支持和鼓励。我们所熟知的才女冰心先生和杨绛先生,在文学界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她们之所以能笔耕不辍,成为我国文学史上耀眼的明珠,与她们二位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冰心先生从小受舅舅杨子敬先生的熏陶,从小就喜欢说读书,读书带给她的快乐是无法言说的,也促成了她后来成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杨绛先生从小受父亲的熏陶,爱上了读书,她曾答父亲:“三日不读书,不好过;一周不读书,一周都白活了。”也正因为父亲对他的影响是她对书籍产生了兴趣,被丈夫钱钟书成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是如此的重要,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激发自己的情感,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3.3提升幼儿道德素质

前苏联著名教育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这样的话:“家庭是最重要的地方,是人初次向社会生活迈进的地方,而幸福的父母往往拥有最优秀的子女。”这就是在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着子女内心的情感世界。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实际上就是要从小培养他们拥有正确的思维观念,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有辨别是非曲直的态度,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些都是与家庭教育分不开的,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能对孩子产生影响。还记得有一个公益广告,画面上显示的是孩子的妈妈为奶奶端了一盆洗脚水给奶奶洗脚,孩子看到了以后也去端了一盆水给自己的妈妈洗。虽说只是一个广告,却让我们看到了家庭中父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因为它能交给孩子更多的道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勤俭节约、帮助他人的优秀品质。家庭中的情感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一生的,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幼儿情感教育融为一体,才能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塑造他们的精神品质,提升自身修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范艳梅.论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J].科教导刊,2014(2).

[2]范菊仙.家庭教育是幼儿发展的关键[J].新课程(教研版),2010(3).

[3]郭慧.苏霍姆林斯基情感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D].江苏:南京师范大学,2015.

第7篇

为了了解家长闲暇时间实施家庭教育的情况,对家长闲暇时间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自编问卷的方式对其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发现,许多家长仍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家庭、幼儿园、社会都应积极地做出改变,从而让更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

闲暇时间;幼儿;家庭教育;亲子活动

一、引言

家庭教育不仅会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成长,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加入主动对幼儿实施良好的家庭教育的行列。家长应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虽然幼儿每天在幼儿园能够接受正规的教育,但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失的,所以家长仍要注重闲暇时间对幼儿的教育,及时、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1]目前家长闲暇时间对幼儿的家庭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家长这时候不知道做什么。家长普遍存在一个误区,许多家长认为幼儿在幼儿园能学到所有的东西,根本不需要家长再对幼儿实施任何教育,甚至有家长认为幼儿的教育与自己无关,所以有些家长不知道闲暇时间应怎样对幼儿实施教育,这会导致许多家长教育无目的性等问题的出现。还有的家长选择闲暇时间把幼儿送去兴趣班,说明这些家长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什么是家庭教育,并且把幼儿送到兴趣班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闲暇时间本应家长自己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家长却把这份责任推给了兴趣班,可把幼儿送到兴趣班并不能弥补幼儿家庭教育的缺失。通过自编问卷,对138名幼儿家长进行调查,以了解家长闲暇时间的家庭教育情况,并提出一些对策。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第一,对家长闲暇时间活动及其陪幼儿意愿的调查结果。在调查中发现,家长在闲暇时间里通常会做的事情分别是:做家务(86.2%)、看电视(67%)、逛街(34.1%)、睡觉(30.4%)、玩电子游戏(10.9%)。可以看出幼儿家长在闲暇时间通常会做的事情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做家务、看电视和逛街。由此可见,部分家长的闲暇时间都是以做自己的事情为主,并未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性。[2]俗话说:父母是幼儿最好的教师,此时的幼儿正处于模仿期,父母在做事时,幼儿不经意间就开始模仿了,因此,希望家长能够给幼儿更多的陪伴,以身作则,成为幼儿模仿的好榜样!在调查的138名家长中,有137人表示愿意闲暇时间与幼儿在一起,只有小班的一位家长认为不该在闲暇时间多陪幼儿。由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认为在闲暇时间多陪幼儿是很有必要的,这说明大部分的幼儿家长都能意识到陪伴幼儿的重要性,但仍有极少数的家长认为不该把自己的闲暇时间都用来陪幼儿。同时研究发现,家长工作时间固定与否对其与幼儿闲暇时间共同活动的意愿影响不大。另外,无论与幼儿关系是父子(女)、母子(女)、或祖孙,都愿意在闲暇时间与幼儿在一起。只有一名母亲认为不应该在闲暇时间多陪幼儿。虽然这只占少数,但由于传统的中国文化强调“男主外,女主内”将看管幼儿的责任都推给了母亲,她们非常忙碌,除了工作还要做家务,而且还会有一些非常琐碎的事情要去做。随着女性权利意识的增强,她们迫切希望摆脱家庭责任的束缚,在此背景下有的人走了极端,即彻底抛弃教养子女的责任,所以认为闲暇时间不应该都陪幼儿,还需要有一些自己的时间。但这只是极少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家长能认识到闲暇时间的家庭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调查还发现,无业人员的闲暇时间对子女的教养意愿略低,表明,有无职业会对其闲暇时间对幼儿的教养意愿产生影响。

第二,家长闲暇活动与幼儿的时间。调查发现,大班的家长100%平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幼儿,中班大约85%的家长平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幼儿,而小班大约83%的家长平时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幼儿。可见,大班愿意花更多的时间陪幼儿的家长最多,因为大班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期,为了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幼儿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这个时期幼儿更需要家长的关爱与陪伴。同时调查发现,家长与幼儿每天共同活动时间在0-1小时的时间段上,中班占55%,小班占45%,而大班没有;家长与幼儿每天待在一起的时间在1-2小时的,大班占13%,中班占52%,小班占35%;而家长与幼儿待在一起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大班占10%,中班占54%,小班占37%;各时间段均表明家长与中班幼儿在一起的时间较长,可见,中班的家长相对较重视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调查表明,家长工作时间上固定与不固定所占百分率分别为87%和83%,可见,家长工作时间的固定性对其是否愿意与幼儿在一起的意愿关系不大。工作时间固定的家长10%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0-1小时、54%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1-2小时、36%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可见,工作时间固定的家长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1-2小时的较多;工作时间不固定的家长13%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0-1小时、48%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1-2小时、40%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可见,工作时间不固定的家长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也在1-2小时的较多。说明不论工作时间固定与否,家长都能保证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1-2个小时。调查发现,平时花更多的时间陪幼儿最多的是祖孙关系,占100%,父子(女)、母子(女),分别占88%和84%。可能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由于老人的时间比较充裕且比较宠爱幼儿,所以会花更多的时间陪幼儿玩。另一方面,父母工作比较忙,不仅要工作,还要做家务,陪幼儿的时间就相对要少一点了。另外,与幼儿为父子(女)关系的家长65%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1-2小时;与幼儿为母子(女)关系的家长51%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1-2小时;与幼儿为祖孙关系的家长67%每天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可见,除去祖孙关系外,大部分父母与幼儿的闲暇时间每天均能达到每天1—2小时。可以发现,工人和教师的占比为100%和95%,而最少的医生占67%,其他职业所占比重均为85%上下。另外,无论家长职业是职员、教师、个体、医生、工人,或者无业的,均能保证与幼儿在一起的时间在1-2小时,而且有一部分能达到3小时以上。

第三,家长与幼儿在一起的活动内容。调查发现,家长与幼儿在一起的时间的活动项目通常是:讲故事(79.0%)、去游乐场或淘气堡(76.1%)、看动画片(64.5%)、去广场玩(64.5%)、陪幼儿做作业(43.5%)、其他(10.1%)。排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分别是讲故事和去游乐场或淘气堡,说明许多家长能够认识到讲故事不仅能起到多陪伴幼儿的作用,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去游乐场或淘气堡玩的为105人次,说明一部分家长能够陪同幼儿到室外去玩耍,呼吸新鲜空气,还会结交到新的玩伴,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是去广场玩和看动画片,说明家长既能意识到运动与健康是密不可分的,经常陪同幼儿到有健身器材的广场玩,能够增强幼儿的体育锻炼;又能与幼儿在一起的时间以看动画片为主,虽然看动画片能够让幼儿学到许多生活常识,但长时间的看动画片不仅对幼儿的视力有影响,还会进一步影响到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从前四位的排序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能注意到动静结合,兼顾室内和室外的活动,在保证幼儿健康快乐的同时还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有43.5%的家长与幼儿在一起时都是在“陪幼儿做作业”,说明许多幼儿园存在留家庭作业的现象,幼儿园的小学化倾向仍很严重。同时有家长选择“其他”,如去郊游、种植物、去动物园看小动物、去玩益智玩具(乐高)、让幼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烘培等,表明这部分家长平时跟幼儿在一起的活动较为丰富。

第四,家长对闲暇时间与幼儿交流重要性的认识。在调查中发现,无论幼儿所在年龄班,家长工作固定与否,家长与幼儿的关系或家长的职业,他们均认为平时进行亲子活动对幼儿成长很重要。大班的家长64%认为平时多陪幼儿的作用在于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中班的家长50%认为平时多陪幼儿的作用在于有利于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小班的家长52%认为平时多陪幼儿的作用在于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性格形成。由此可见,中班和小班的家长更注重幼儿的性格形成,这与其年龄特点有关。工作时间固定的家长50%认为平时多陪幼儿的作用在于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性格形成;工作时间不固定的家长48%认为平时多陪幼儿有助于家庭和睦。由此可见,工作时间固定和不固定的家长中都是认为平时多陪幼儿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性格形成较多。与幼儿为父子(女)关系的家长50%认为平时多陪幼儿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性格形成;与幼儿为母子(女)关系的家长47%认为平时多陪幼儿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性格形成;与幼儿为祖孙关系的家长83%认为平时多陪幼儿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性格形成。可见,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平时多陪幼儿的作用在于有助于幼儿良好的性格形成,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良好性格的重要性。另外,研究过程中还对家庭教育一致性进行调查,绝大多数都在95%以上。

三、家长闲暇时间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第一,家长闲暇时间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其一,家长对闲暇时间的家庭教育不够重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家长的闲暇时间是充裕的,但与幼儿的活动时间却非常有限,绝大多数家长与幼儿每天的相处时间在1-2小时,可见许多家长还不明白闲暇时间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的意义所在;其二,仍有家长把闲暇时间的家庭教育等同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成绩[2]调查结果显示一部分家长认为平时多陪幼儿的作用在于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学习成绩,现在仍有很多家长喊:“不能让幼儿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甚至让幼儿在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小学的知识,虽然家长冠冕堂皇地怕幼儿上小学以后跟不上,但背后其实是家长的虚荣心和攀比心理在作祟。这说明这部分家长把幼儿的学习看得更重。而事实上,幼儿的天性就是游戏,父母应该陪幼儿一起做游戏而不是强加给幼儿不适龄的教育,那样只会给幼儿一个不快乐的童年;其三,亲子活动的内容过于单一,不足以满足幼儿的需要调查显示,家长与幼儿主要进行的亲子活动是看动画片和去游乐场、淘气堡玩,活动项目比较单一,而家长又有充分的闲暇时间,所以,家长可能是由于怕麻烦、担心幼儿的安全等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带孩子进行更加丰富的亲子活动。

第二,建议。其一,家长应加强闲暇时间教育幼儿的意识。家庭是幼儿的摇篮,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可以影响幼儿的性格特点,但目前仍有许多家长意识不到家庭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表明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落后、不能以身作则等。对于许多家长并不重视闲暇时间的家庭教育的现象,应该加强家长对闲暇时间实施家庭教育的认识,可以由幼儿教师多在家长会的时候向家长渗透闲暇时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渐渐地,一旦家长明白了闲暇时间的家庭教育对幼儿有着很深的影响,其态度就会有所转变;其二,幼儿园应承担起引领家长教育理念的作用。首先,可以运用如广播、电台、杂志、报纸等接受人群较广泛的传播媒介宣传闲暇时间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应该多提供利于家长与幼儿进行亲子活动的设施和场所;其三,加强社会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首先,应该对家长进行培训。让家长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多与幼儿进行亲子活动,增加家长与幼儿的交流时间;其次,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家长应该负起教育幼儿的责任,而不是一味地把责任推卸给幼儿园,许多家长错误地以为幼儿在幼儿园里可以学到任何东西,却忽略了家庭教育是除了父母以外任何人都无法给予的,因此家长应适时地对幼儿实施家庭教育,只有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各方面发展。

作者:兰悦 李俊刚 单位: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念;幼儿;自理能力

好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应该是与时俱进的,结合我们所处的社会特性,结合幼儿家长的心态,准备适合的教材来教学。我们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自理意识,灌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一思想给他们,一步步教会他们自理,要在孩子自理的时候给予足够的鼓励和赞扬。通过反复的练习来不断强化幼儿的自理能力,帮助幼儿巩固生活自理行为。以下是教师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运用现代教育的理念去培养幼儿的自理意识

好的教育应该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在教育幼儿的同时,这个信条依然适用,国家倡导幼儿拥有“我是主人翁”这样健康的行为意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强化这一意识,我们要对幼儿进行正面的教育,要不断为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不断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意识,运用“多鼓励”的方式去启发幼儿,多夸赞幼儿,例如“你是个小大人”“你真棒”等语言,去刺激幼儿的感官,利用反复的练习让幼儿意识到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才是正确的价值观,他们会慢慢拥有自理的能力。除了语言上的鼓励,我们更应该合理地运用我们身边的工具,例如图片、图书、成语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去不断强化幼儿自我自强自立这一意识。我们更要和幼儿的父母达成共识,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都要对幼儿进行严格的要求,不断地鼓励幼儿,激发幼儿上进的意识,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

二、运用现代教育的方法去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技巧

在幼儿拥有了正确的自理意识以后,我们要将理论运用到实践生活中,要让幼儿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体现自理这一行为,教师要细心教导幼儿如何自理,例如,如何穿衣服,如何洗小手绢,如何抓筷子等。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人师表,我们要充当好一个榜样的作用,从小教导幼儿养成爱卫生、爱劳动的好习惯。如果想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我们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一些朗朗上口的儿歌给孩子,例如,《手绢歌》中的歌词:“小手绢,方方块,左搓搓,右洗洗,洗干净,香香的。”让幼儿在学习歌曲的同时学会如何自理,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呢?

幼儿在学习自理技巧的时候,不同的幼儿学习的能力不同,掌握的快慢不一样,这时候,教师要注意幼儿的心理活动,要多鼓励,不能搞差别对待,要对所有的幼儿一视同仁,要发挥幼儿的能动意识,让学得快的幼儿去帮助学得慢的幼儿,这样既帮助幼儿掌握了自理的技能,还帮幼儿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急于求成,学习就是个不断重复的过程,要给予幼儿最大的耐心和关怀,这样幼儿可以感受到来自教师浓浓的爱护和关心,学习自理技能就会更加有效果。我们要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幼儿的不同情况,为他们制订不同的计划,从小到大,从易到难,让他们处于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就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三、运用现代技术去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众所周知,在越来越现代化的社会,电子媒体充斥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身为社会中的一员,非常容易被这种多媒体影响,幼儿也不例外。举个例子,我们在生活中都不难发现,幼儿的记性是非常好的,对于经常看到的广告,经常听到的歌曲,幼儿都能朗朗上口,而幼儿并没有进行过什么特殊的训练和指导,这种学习是在潜移默化中产生的。基于多媒体教学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尽量把这种优秀的教育方式展现在教学中,多媒体教学生动有趣,形象具体,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幼儿对所学知识富有兴趣,有极高的注意力,在这种学习状态下,幼儿知识的掌握普遍牢靠和清晰。多媒体教学比起一般的普通教学模式更直观、更有效、更有趣,幼儿对自理生活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幼儿更好地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也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教师还可以通过自身不断的演示去强化幼儿的自理意识,引导幼儿自己动脑,自己动手,养成爱思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正确自理意识。

四、结合家庭和学校的双重教育

幼儿教育中绝对不能忽视的就是家庭教育,教师在学校教授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幼儿和家长待在一起的时间更长一点,而且就如同电视上的广告一样,家庭的教育对于幼儿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父母在家应该时时刻刻注意幼儿的一举一动,要注意改正自身的不良习惯,因为家庭教育的潜移默化是任何一堂课都不能所替代的。古时的很多故事就体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例如流芳百世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故事,都阐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以说家庭教育就是学校教育的前身,家庭教育的好坏很大一部分决定了幼儿学校教育的情况,所以父母对于幼儿的家庭教育绝不可大意,不良的家庭教育对于幼儿的未来都是致命的,生活自理问题就更能体现一个家庭教育的好坏,良好的物质基础是父母可以为幼儿提供的,可是过分溺爱是不正确的,家长应在家里从小培养幼儿自理自立的意识,不要对幼儿的事情都一手包办,要让幼儿明白劳动的光荣和意义,日常生活中可以和幼儿一起做家务,一起做一些幼儿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自理能力。父母之爱,比为之计深远,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地剥夺幼儿劳动的权利和乐趣。隔代教育也一样重要,很多家庭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父母想管幼儿,可是幼儿的姥姥、姥爷都坚决不让,对幼儿疼宠过度,舍不得让幼儿动一个手指头,这种情况对于幼儿的成长是非常不健康的。作为家长,应该努力和老人达成一致的想法,不要溺爱幼儿,只有教会了幼儿真正生存的技能,幼儿才能在未来的生活中幸福快乐。这一方面,学校也应该给家长做好相关的思想准备,我们要结合学校和家庭的双重教育去教导和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让幼儿充分意识到自理能力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教师的教育和指导,获得健康的成长机会。家庭教育中也有很多需要家长特别注意的,因为年龄小的缘故,幼儿普遍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爱玩,依赖性强,这个时候如果家长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对幼儿的事情表现得漠不关心,毫无计划可言,这样幼儿怎么能拥有健康,具有完整的人格呢?例如,学校给幼儿安排的家庭作业,这就是幼儿体现自我自理能力的一个表现,作为家长,应该积极督促幼儿完成作业以后再玩耍,要督促幼儿对所学知识的预习和复习,不断地给幼儿扩充课外知识,安排合理的学习计划,让幼儿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杜秀萍.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及其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

[2]龚科.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0(45).

第9篇

一、家庭教育为幼儿教育做好准备

幼儿园的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都是以游戏教学为主,因为家庭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幼儿在面对这瞬息万变的陌生环境中会有很大的抗拒心理,有的孩子刚来到幼儿园感觉是没有办法适应这样的环境,这时候就会变得比较沉默寡言的,有时候不能很好的和小朋友进行融入。孩子在进入到幼儿园之前家长就要做好相关的家庭教育,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的入园焦虑,有效的缩短孩子在进入到幼儿园的适应时间,孩子能够快速的掌握很多相关的知识。家长在孩子没有进入到幼儿园的时候多给孩子讲一些相关的幼儿园故事,这样可以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还有就是多带孩子和社区的小朋友来进行玩耍,可以鼓励这些孩子多表演一些儿歌、舞蹈来让孩子提前感受一些幼儿园的气氛,平时可以有时间带孩子去幼儿园的门前看看小朋友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也可以带孩子进行参观,对幼儿园的老师多进行接触,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孩子的陌生感。幼儿在进行入学以后都要求孩子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还有就是自己来整理自己的生活用品,家长在平时可以有意识的来引导孩子进行记忆,比如记住自己毛巾的颜色、记住自己小茶杯的图案,这样孩子就可以有意识的来观察周边的环境,还有就是家长要让孩子做一些他们能够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把书架生的书取下来,这样可以有效的培养孩子的知觉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还有就是在睡觉以前给孩子讲故事,还是对于故事都是喜欢的,他们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加入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把故事讲一半,另外的一半让孩子自己来进行补充[1]。

二、家庭教育对幼儿园的延伸和巩固

1.家庭环境的布置

家长在进行家庭环境布置的时候要考虑到幼儿的特点和他们的生活习惯来进行布置,有的家长为了体现童趣就会把家里布置的太过于儿童化,其实在进行布置的时候要符合孩子的特点,还有考虑到孩子在进行成长的过程中的需要进行的知识,比如家长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鲜明色彩的墙壁图案,也可以设置幼儿喜欢的卡通图案、玩具。这样可以给孩子充分的视觉和触觉刺激,幼儿的玩具不一定是非常贵的,但是要有创意,可以用一些废旧的塑料瓶、包装盒来进行修饰就能够成为一个不错的玩具,还有要在孩子房间的角落里面放一些图书角,可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给孩子一个小的地方来让孩子进行自由的发挥,有的家长给孩子一面墙让孩子进行自由的写和画,定期把孩子的成果用相机记入,这样可以满足孩子进行自由创作的习惯。

2.对孩子的作息时间进行安排

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上要最大限度的向幼儿园的作息时间靠拢,这样孩子在上幼儿园就不会感觉时间和正常的作息时间的区别,还有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的孩子在家里是家庭生活的重心,所以平时吃饭是时候是家长追着喂饭,还有的孩子挑食比较严重,在吃饭的时候是边吃边玩。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是比较忙碌的,很多时候没有时间来陪孩子,所以为了进行补偿就会纵容孩子的一些行为,还有就是现在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一家就是这一个孩子,六个大人围绕着一个孩子,所以有时候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管教的时候,长辈的爱护给孩子造成了错觉就是无论犯多大错都可以通过撒娇和求情来逃避。但是在幼儿园中就要提倡孩子的独立和自主,培养他们自主的生活能力,所以家长就在平时要培养孩子自己独立吃饭的好习惯,还有就是出现问题和犯错误要勇敢的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