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7:40:12
导语:在心理咨询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关键词:心理咨询发展问题
论文摘要: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心理咨询体系建立以来,我国心理咨询取得了初步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在理论研究、舆论宣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并沿着专业化、法制化的道路向前推进。然而也应看到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持续发展面临着市场需求不旺、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管理监督体系不完善、心理咨询未实现适应国情的转变问题。本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心理学界通过翻译出版国外心理咨询著作,总结国内心理咨询研究成果,开办心理咨询培训班次,成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在我国初步建立了比较完整意义上的心理咨询体系。对于心理咨询,我国学者钱铭怡将其定义为: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1]。本文认为心理咨询是指对有心理困扰的正常人,或者已恢复或正在恢复的病人,在意识层面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咨询对象进行帮助启发,使咨询对象摆脱消极情绪,提高适应能力,实现咨询对象的个性和谐和成长的活动。总体上说,心理咨询在我国经过近30年的发展,作为一门帮助人的科学和服务人的工作,已取得了初步发展,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但是,也应看到当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
1.我国心理咨询的特点
1.1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
心理咨询最一般、最主要的对象是亚健康人群。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较快,人们在享受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因利益分配、竞争压力、观念冲突引起各种矛盾剧增,由此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发值得关注。2007我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2]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1.2我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
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是心理学,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心理学的发展比较滞后,心理学知识的普及程度低,心理学理论研究比较滞后,心理学专业人才比较少,心理学培训机构的实力较弱、社会机构的建设不够壮大。由此导致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在知识普及、理论研究、人才培养、行业规范等方面受到很大制约。心理咨询的专业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当前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将来心理咨询行业的成熟和规范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1.3我国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有着深刻影响
心理咨询作为心理科学在咨询领域的应用,反映了一定的超文化的科学性,然而,具体的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取得的一些经验性的成果局限于一定的文化背景。我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心理咨询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风格等方面影响着我国民众的心理。由此导致西方的某些心理咨询理论不适合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或者对中国民众的心理辅导不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影响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发展方向。
2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取得的成绩
2.1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近年来,我国在心理咨询的宣传方面取得一定进步,翻译和编著出版的介绍心理咨询技术和心理咨询知识的书目已多达几百种,刊登有关心理咨询的文章的学术类与普及类期刊之和多达数十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健康心理学杂志》、《心理与健康》、《大众心理学》等。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文章在近几年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2001年到2008年期间的文献,以“心理咨询”为主题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5083条;以“心理咨询”为篇名搜集,据不完全统计,共有833条。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我国心理咨询的研究初具规模。
2.2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
就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来讲,我国公众对心理咨询经历了从怀疑到初步认同的过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缺乏了解,一提起心理咨询,人们总是想到精神疾病,公众对心理咨询持漠视和怀疑态度。最近几年,各方面关于心理咨询的报道使公众对心理咨询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我国公众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的态度有所改善,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3]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2.3我国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取得较快进展
我国心理咨询起始于医院,其后在高校取得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心理卫生协会成立了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委员会,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为了提供更多的专业人才,我国启动了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机制,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当前,我国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已经遍布全国。有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7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师培训机构112个;截至2006年9月,全国共有心理咨询机构149个;到2007年9月,我国心理咨询师队伍已壮大到12万人。[4]我国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和心理咨询师队伍的壮大促使我国的心理咨询沿着专业化的道路较快发展。
2.4我国心理咨询的法规建设逐步加强
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建设逐步法制化。近几年来,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颁布了很多标准,心理咨询机构的建立趋于完善,人才的培养初具规模。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正式公布。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的颁布,从此正式为心理咨询师确立了职业规范。2007年制定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用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进一步完善了心理咨询的管理体制,规范了心理咨询专业人员的职业行为。
3.我国心理咨询存在的问题
3.1我国心理咨询的市场需求不旺
虽然我国公众逐步趋于对心理咨询的认同,然而由于受到文化传统的影响,我国民众比较保守,出现心理问题时,宁愿自己去面对困难,也不愿意求助咨询人员的咨询服务,加之我国心理咨询服务市场良莠不齐,增加了一些人的顾虑,另外心理咨询要收取不菲的服务费,也让一部分人对心理咨询望而止步。2007年中国一些地区就出现了由于缺乏咨询对象,心理咨询机构处境艰难的状况。[5][6]心理咨询的呼声较高但有效需求不足的“冰火两重天”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蓬勃发展,是我国一线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努力克服的问题。
3.2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偏低
2008年秦漠教授等对我国六大区的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准让人担忧,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学历背景为心理学的仅占总体的34.8%。秦漠教授分析认为,许多人可能是在接受了一些在职专业培训后进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工作的。[7]和国外咨询人员一般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并且经过长达5年以上的专业训练相比,我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专业基础非常薄弱。学校部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是从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人员转来,这些人员虽具备心理学背景,却缺乏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和实践;医院心理门诊的医务人员多是医学出身,没有系统地接触心理学知识;社会团体的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同样让人担忧。从专业背景看,我国的心理咨询师大多不是学习心理学专业,而是其他专业的心理学爱好者;从接受专业培训情况来看,咨询师的接受的培训时间短,专业素养与严格意义的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的问题制约了我国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是我国的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3.3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
我国心理咨询的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道路,然而,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发展也存在较大隐患,原因在于我国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服务缺乏有效监管。具体表现在:第一,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认证和资格审查不严。有些未经心理咨询资格的认证的人员或只经过简单培训的人员也进入咨询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第二,心理咨询行业职业资格缺乏统一标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有“心理咨询员”和“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认定,卫生部有“心理治疗师”从业认定,中国保健协会和人才交流中心又推出“心理保健师”的人才评定。[8]第三,我国没有建立起心理咨询工作效果评估和督导体系。我国一级心理咨询师的职业标准未启动,心理咨询的督导工作缺乏专业人员的完成。[9]基于以上原因,我国心理咨询服务行业管理比较混乱,我国心理咨询缺乏有效监管的问题制约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化发展,需要国家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加强协同,切实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4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任重而道远
我国现有的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多引进于西方,而针对我国人民的心理特点所进行的研究不足。由于文化差异,西方心理咨询的一些概念仅仅是西方心理咨询发展的特定环境的产物,翻译的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并非完全适应我国人民的心理。有鉴于此,我国心理咨询工作者强烈地呼吁加强心理咨询理论的本土化,创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理论,并为此做出了一些创造性的工作。1999月,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心理辅导国际研讨会上,香港中文大学林孟平教授在其主题演讲中提出了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者的较大关注,并引发出广泛的研讨。[10]2001年12月,在清华大学召开了“华人文化与心理辅导的国际研讨会”,来自台湾、香港、大陆等地的一百多名心理咨询专家和临床学家热切地讨论了心理咨询本土化问题,并提出了许多本土化的治疗技术、方法。[11]近几年,诸多的学者撰文对我国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从发展历史、结合文化到创新技术、培养人才诸方面都作了深入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探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离建立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心理咨询的目标相差较大,我国心理咨询未完成适应国情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的不成熟,还需我国心理咨询人员特别是专家在此方面作出贡献。
4.结语
综上所述,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心理咨询初步得到了社会公众的认可,并走上了专业化、法制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心理咨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心理咨询市场推动力不足,咨询人员专业素质偏低,职能部门监督管理有待加强,以及心理咨询本土化转型未完全实现,因此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实现成熟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2.
[2]祝巍伟.2007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公布[N].科技日报,2008-4-14,(A01)
[3]中国城市居民开始接受心理咨询[J].商务周刊.2008,(18):17.
[4]孔巧丽,徐大真.中国心理咨询师专业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18,(4):57-61.
[5]崔彦玲,朱元洁.心理咨询为何叫好不叫座?[N].常州日报,2007-3-13,(A02).
[6]心理咨询业门庭冷落处境艰难——贵阳市心理咨询业调查系列报道之二.2007-3-20,(B06).
[7]秦漠等.国内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及工作状况调查[J].心理科学.2008,31,(5):1233-1237.
[8]杨军.心理咨询行业凸显三大问题应尽快规范?[N].人民政协报,2008-10-20,(B02).
[9]刘时勇.我国心理咨询业发展的困境和出路[J].中国校医,2008,22,(3):346-348.
【关键词】心理咨询师二级论文、成长经历、自我分析、职业分析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童年的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
我出生在黑龙江的一个小村庄,父母都是农民。童年的我,生长在农村,纯朴的农村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党的教育,把两位老人塑造成了“毫不利己,全心为民”的好人民。在父母眼里,没有什么比党的事业更重要了,舍小家、顾大家,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受着这样的家庭教育的熏陶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我不得不打小就学会了当家。七、八岁的时候,我已经开始洗衣做饭、放牛劈柴了。
童年的我是快乐的,与一般孩子相比,我更像一个大人。10岁左右,父亲就交给了我一把为我量身定做的小扁担和两个比正常的小一些的水桶,这样做是为了我挑水方便。父亲交给我扁担的同时,也交给了我那份家庭责任,这份责任让我的童年充满了责任感,但也培养了我坚忍耐劳的性格和追求独立、追求完美的性格,父母遗传给我的那种忠于职守、认真负责的人生态度直到今天还在影响着我。童年的经历,是我人生的巨大财富,它奠定了我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苦乐观的形成。母亲一直教育我们要节省,因为家里有三个孩子,家庭负担较重。从小我在父母眼里,就是一个非常听话懂事的孩子。亲戚邻居们都夸我聪明,勤奋,踏实能干,成绩优秀。
母亲平时按时下地干活,父亲经常外出跑老客,赚钱贴补家用,父母不在家时,我经常被母亲放到背带里,由8岁多大的小姨看着我。这种状态下的我,用哭闹表达需求时,常得不到满足。而妹妹、弟弟的出世,使我受到的关注更少一些。父母对妹妹、弟弟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偏爱,但可能我还是感觉到了父母对我的忽视。这一时期,我的欲望和情绪被压抑,为了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获得更多的父母关注,我成为一个乖小孩,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干活,照看妹妹、弟弟,对亲戚们礼貌热情。上小学之后,努力读书,成绩突出,找到了证明自己价值的又一种方式。因此,我非常喜欢学习,并肯下功夫。
(二)饱受磨难的求学之路
儿时,父母对我要求很严,我的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在班级里常常考第一名。有一次,在乡里的学区四校联考中拿了个第一,乡里乡亲的都说我这个孩子很聪明,认定我将来一定很有出息。
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离家很远,没办法只能住校,这给家里带来不小的经济负担。为了省钱,也为了能吃得饱些,母亲总在我周一上学的时候给我贴上几个大饼子带到学校去,那时我有计划地每天节省着吃。当时,我周围的农村出来的同学们也大多这样,有的同学家里甚至条件更差,我有时候还要把我的那份分给他们一些,我的宽宏善良常常使我成为同学中的中心。经过高考的磨练,我成功考入沈阳化工大学。大学生活,短暂、紧张,充满生机。尤其是我的班主任,一个老牌儿大学生,学识渊博,生活阅历丰富,幽默、智慧,富有教学经验,对我影响极大。担任班上团支书和学校学生会干部,学会了为他人服务。走出社会要作教师,强烈的责任意识使我学会了为自己负责、也为他人负责。
(三)稳重踏实的工作之路
2002年,我顺利毕业,参加到了工作中。在工作中,我将大学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将平时打工的工作经验及为人处事的道理运用于生活之中,合理的调配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和工作的节奏。
根据容格的人格结构的类型理论来划分,我属于典型的外向性格,“关注外部事物,活泼开朗,不拘小节,善交际,情感外露,独立,容易适应环境”;我不太相信英雄,但我非常推崇戴尔?卡耐基,他的成功学对我积极、进取、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我对成熟的看法是与人关系和谐,无敌对意识;能够合适的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乐于接纳自我,善待自己;与时俱进,乐于接受新事物;情绪波动正常,幽默、含蓄、不张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当然,我也深知自己的弱点所在,面子观念重,果断性不强,不太注重小节。朋友们也时常提醒或批评,但我为人的诚信、和善和热情经常会使他们也淡化了我的缺点。我相信有众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在作好一个优秀教师的前提下,再作好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现在,我是一个心理系的研究生,希望以后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同时,也一直在做心理咨询,从最初的“你是一个好人”到“真的有帮助”,我慢慢成长,感谢命运,感谢一路上所遇到的人们,希望成为一个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帮助更多的人走出人生的沼泽地,和来访者一起成长。
二、职业行为分析
从教数个春秋,积累了不少的育人的经验。作为教师,可谓是弟子遍天下,自认为还算受学生欢迎,每次评教,综合得分从未低过95,有时甚至得满分。但进入本世纪以来,总会碰到个别或几个“难缠”的学生。有的性格怪异,有的恶习难改,有的甚至拉帮结派,行凶斗殴,屡教不改。采用常规、传统教育收效甚微。加之某学生自杀、某学生杀人纷纷见诸报端或发生在身边。同事们也都在叹息“现在的学生怎么了?”作为管理者,不由得不引起自身思考;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不得不反思教育行为,寻求更有效的教育途径。
(一)成为心理咨询师是我的人生理想和职业要求
通过对自我人生历程的分析,让我切身地感受到,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是多么地重要,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的前提。心理咨询师职业正是一项能让我思想走向成熟、心理走向健康、人格趋向完善的高尚职业,同时,它也是一项送人玫瑰而手留余香的职业。
成为合格高尚的心理咨询师是我内心里的一种渴望。
2004年,我在网上看到“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一文,十分认同他们的“学校心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学校的标志,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这一观点。他们的心理咨询发展历程及理念的拓展极大的启发了我,便开始作这个领域相关知识积累和方法研究,并逐步摸索出一些方法和措施,运用于教学之中。显著的效果,更增强了我对心理咨询工作兴趣,便大量购买有关的书籍,系统学习心理咨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知识,并开始探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助人技巧。
(二)成为心理咨询师的条件
经过几年来对心理咨询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在学校从事的咨询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咨询师必须具备很多条件,诸如完整的人格特征,健康的心理品质,乐于助人的态度,认真负责的精神,丰富的咨询理论,必要的医学知识,熟练的助人技巧,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敢于剖析自己和不断完善自我等等。当然,同时具备这些条件,对一个咨询业新人来讲或许是有些苛刻,但至少可以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
(三)自身优缺点
作为一个致力于心理咨询的工作者,首先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弱点。就我个人而言,我已经初步具有了相关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知识,也积累了一些学校心理咨询经验。但面对复杂多样的求助者而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显然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不能苛求求助者,只要他求助于我们,不管他年长、年幼,层次高低,贫穷或富有,都必须尽职尽责地提供有效服务。在实施咨询过程中,还必须时刻注意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切忌受求助者所左右,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只有超然物外,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才可给求助者以合理、充分的解释和处理。
心理咨询尚为一个新型服务业,方兴未艾。社会认同还处在初级阶段,中小城市的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还很模糊,甚至还持有偏见,我们千万不要以为“雄鸡一唱天下白”,只要通过了咨询师考试考核,就万事大吉,大家就会为你喝彩,你就能为天下人解除心理障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还必须通过不断的地拓展综合知识、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丰富咨询技能,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各种力量的督导之下,为更多的人解除心理疾苦,让人人健康快乐才是我们不断追求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从《疱丁解牛》看心理咨询师的“心力”,魔鬼培训,2009年7月
【关键词】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应用;心理健康教育
20世纪80年代初,咨询家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夫妇以及他们的同事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瓦基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发展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以下简称为SFBT)。[1]目前,SFBT在西方越来越被广泛地使用,而在国内,SFBT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亦取得了很大进展。本论文尝试从产生背景、历史演变、理念及应用等方面对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做了综述,并指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及其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流程与技巧。
1 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综述
1.1 SFBT产生背景及其历史演变 美国咨询家Steve de Shazer和Insoo Kim Berg夫妇以及他们的同事在美国威斯康辛州密尔瓦基的短期家庭治疗中心,经过大量的临床研究、理论探索和专业培训,逐渐发展出焦点解决短期治疗(SFBT)。SFBT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首先,20世纪中叶,后现代思潮逐渐形成,后现代思潮反思与变革“现代”西方文化精神以及价值取向,强调不确定性、否定性、非中心化、非连续性、多元性。SFBT深受后现代思潮的影响。其次,心理治疗本身亦存在的一些问题。长久以来,大多数治疗师过分的依附于治疗理论,他们按照一定治疗理论治疗个案。但是,理论是假设性的,并不能够与个案一一对应。过分依赖治疗理论促使治疗实践面临困境。这促使得治疗师反思自己的治疗行为与方法。第三,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治疗费用不断上升,更快速、更有效地解决模式成为治疗师们的一种追求,促使SFPT的产生以及普及应用。
1.2 SFBT的理念 SFBT将解决作为导向,把个案作为自身的专家,将聚焦于改变何以发生作为治疗过程,帮助个案寻找到目标、例外、正向经验以及未来远景,达到晤谈次数最优化,既注重效益,又重视效率。具体而言,SFBT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身份的转变。在传统的咨询模式中,咨询师大多扮演专家角色。而在SFPT中,咨询师不再是专家,是一个合作者,咨询者却是解决问题的权威。第二,过程的转变。在SFBT中,咨询师与咨询者建立合作的关系模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合作的过程,重视合作与沟通。第三,咨询师更偏向于从正向意义出发为咨询者分析问题。第四,咨询师将咨询的重点放在解决问题上,并不在穷根追究问题本身及其产生的原因。第五,相信凡事都有例外,将咨询者往例外上引导,增强咨询者的信心。第六,尽量的减少咨询的次数,结合效益与效率。
2 SFBT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1 SFBT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无论是教育管理学生,或是学生自身发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都需要SFBT,这使得高校应重视SFBT的应用。青少年处于自我发展认定阶段,高校运用SFBT,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发生改变,更好的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本身,都需要SFBT的运用。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国外学校心理工作者已将SFBT作为研究热点,学业问题、辍学问题、社交技巧和就业压力等一系列的学生问题都需要SFBT运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2.2 SFBT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大量高校心理咨询实践证明SFBT适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大学生一般都具备良好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思想活跃,擅于思考与反省,主动性、积极性较高。这使得SFBT更易运用于大学生群体。另一方面,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考试焦灼、就业压力等方面,我们不需要刻意用大量时间寻找产生的原因,只要解决即可。学校也希望心理咨询师能及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使大学生能积极健康的学习,SFBT重视效益与效率的结合,符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2.3 SFBT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流程与技巧 SFBT应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流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倾听问题阶段。这一阶段,高校心理咨询师给学生以充分的倾吐空间,让学生叙述问题的细节,困惑等等。高校心理咨询师与学生在交流沟通中,不去追求探讨问题的成因,而是往解决问题的方向上引导。第二,寻求目标阶段。高校心理咨询师以平等、尊重、关怀的态度循序渐进的使学生寻求到自我的目标,并鼓励、引导增强自我目标实现的信心。第三,探讨实现目标阶段。明确了学生的期待目标之后,高校心理咨询师主要引导学生回忆例外成功的案例,再度获得曾经的喜悦,并增强了自信心,使学生相信将会再度发生例外。
针对SFBT整个治疗过程,De Shazer等人设计了一般化、预设性询问、评量询问、振奋性的鼓舞、赞许、奇迹询问、关系询问、例外询问、任务/家庭作业、因应询问等技术。[2]SFPT技术简要,容易掌握。
3 结 语
咨询师在SFBT指导过程中,以焦点解决导向的询问技术,引导当事人对自己问题情境的知觉、看法、思考和感受产生转变。[3]咨询师及其尊重咨询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激励咨询者的自尊与自信,体现了当今世界的人文关怀精神。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SFBT为新生力量,具有远大发展前途。在今后实践中,我们应发挥其优势,使SFBT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展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卜连英,朱伟.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教育,2006,(4):33-36.
【关键词】 高职医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调查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及期望,有效开展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进行此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在校中专生、高职生和大专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48份,回收有效问卷612份,回收率为94%。被试年龄范围15-22岁,平均年龄(18.86±1.61)岁。
1.2 方法 采用自编问卷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态度、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评价、对心理求助的态度及求助情况、对心理健康教育及教师的期望与建议等。
2 结果
2.1 学生对自己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价 对自己在过去的一个月里的总体感觉的评价:2.3%的学生认为好极了;12.1%的学生认为精神很好;38.1%的学生觉得精神不错;40.5%的学生认为精神时好时坏;5.7%的学生觉得精神不好;1.3%的学生认为精神很不好。
是否由于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而感到需要帮助:26.6%的学生认为需要帮助,并寻求过帮助;34.6%的学生认为需要帮助,但未寻求帮助;1.1%的学生认为有严重的问题;25.5%的学生认为几乎没有问题,12.1%的学生觉得没有问题。
是否曾感到将要精神崩溃或接近于精神崩溃:15.2%的学生认为在过去的一年里确实感觉如此;18%的学生一年以前感觉如此;66.8%的学生没有此种感觉。
2.2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态度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了解,见图1。
对心理健康课是否感兴趣:26.3%选择非常感兴趣,48%选择比较感兴趣,23.4%选择一般,2.3%选择不感兴趣。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加重师生的负担:10.9%赞成,73.9%不赞成,15.2%不清楚。
96.6%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83.2%的学生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辅导员工作更好地开展,94.9%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品德塑造、智力发展、个人成才有重要影响。
对学校心理网站建设情况:89.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建立心理网站,55.4%表示会经常浏览心理网站,13.2%表示不会浏览,31.4%不清楚。
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搞形式,专业教育才是根本:8.2%的学生赞成此观点,86.6%不赞成,5.2%不清楚。
2.3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评价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评价:0代表不好,10代表非常好,见图2。
61.3%的学生认为学校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内容太少;70.1%的学生认为部分学科任课教师注意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56.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渗透了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课开设情况:46.1%选择没开,49.3%选择1次/周,4.6%选择1次/2周。
学生上心理健康课的状态:22.2%的学生认为状态很好,70.4%的学生认为一般,7.4%的学生选择状态不好。
心理咨询室开放情况:63.4%的学生明确咨询室有固定的开放时间,26.8%认为咨询室开放时间不固定,有时找不到老师;9.8%选择不开放。
2.4 对心理求助的态度及求助情况 假如学生面临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时,是否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50.8%表示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很正常;11.9%表示不会,自己不能接受;10%表示不会,怕别人对自己有看法;27.3%表示不清楚。
是否寻求过心理咨询师或精神医生的帮助:5.2%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曾求助过,5.6%表示在一年以前求助过,89.2%没有求助过。
假如学生面临性格、情感、行为或精神问题需要帮助时,优先寻求帮助的情况:6.5%的学生选择优先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67.3%优先寻求朋友的帮助,22.5%视情况而定,3.6%会着急想法解决,不求助任何人。
对好朋友求助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反应:59.5%认为很正常,自己有问题也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37.6%认为很正常,但自己有问题不会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2.6%认为不正常,暗地思量好朋友肯定心理不正常,但继续与他交往,0.3%认为不正常,不再与他交往。
当好朋友因为心理困扰求助于自己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时,83.7%的学生表示会建议好朋友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5.7%表示不会建议他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10.6%表示不清楚。
假如好朋友要自己陪伴他去咨询心理老师,94.8%表示很愿意陪他去;2.5%表示不愿意去,碍于面子才去;2%表示找个借口拒绝;0.8%表示直接拒绝。
2.5 对心理健康教育及教师的期望与建议 63.2%的学生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授课以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式进行,26%希望以专题讨论课形式进行,8.7%希望常规授课形式进行,学生希望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及希望增加的教育途径,见表1。
表1 希望具体接受哪些方面的教育及新增教育途径
教育内容学习咨询适应咨询人际交往情绪问题恋爱和性求职择业指导自我管理人格发展与完善其他方面
百分比59.537.681.238.436.432.527.821.23.2
教育途径拓展性课程校园广播系列讲座板报宣传心理沙龙课外活动(演讲、辩论比赛等)朋辈辅导其他形式
百分比61.534.560.336.341.649.838.24.1
76.8%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为教师和学生征订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和刊物;54.4%认为有必要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84%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在职进修与培养工作,他们希望心理教师具备的素质,见表2。
表2 希望心理教师具备的素质
内容丰富的心理学知识、技能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与人为亲、态度和蔼真诚待人,表里如一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其他
百分比85.471.776.583.176.561.62.6
3 结论与建议
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时好时坏,不容忽视。学生自认为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了解比较多,事实上,他们的了解大多比较零散、片面,甚至有些观点是错误的。他们自认为很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但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又不能真正做到,也不知道应该怎样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他们希望通过正规的、系统的、专业化的教育学习更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和维护心理健康的方法。
学校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依据学校的教育目的和要求,合理安排显性教育。显性教育主要包括个性化心理咨询、课堂教学、学校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等[1]。学校已开设的心理健康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要注意避免过于注重知识的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挥课堂的教育效果;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心理咨询,包括学习、适应、压力与情绪管理、恋爱与性、求职择业指导、自我管理、人格发展与完善等方面,预防、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问题,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里,提高其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做好对大一新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和普及教育工作,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档案,在大的思想方针政策指导下建立本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模型。工作重点应放在绝大多数正常学生身上,针对少数有问题的学生制定相应的筛查、干预机制。同时,要指导心理协会成员开展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带动心理健康氛围,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学校还要通过隐性教育间接地对学生的心理、情感和个性进行渗透、熏陶和塑造。隐性教育主要包括校园文化建设、班级寝室心理环境建设、各科教学渗透、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氛围教育、成长社会文化道德教育等[2]。优良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一种导向的作用。[2]因此,学校要重视校风学风的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班级寝室心理环境建设,营造积极、健康、文雅的校园文化氛围。各科任课教师要注重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其,心理健康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锻炼学生的身心。
大学的辅导员要把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重视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通过自学、进修、参加各种培训等多种途径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及素质,培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和共情能力,热情诚恳,愿意并积极地走进学生的心里,做学生心灵的钥匙,并顺利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索
0 前言
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析和研究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加强心理品质的提升,为成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消除大学生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如何?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索总结出围绕高职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八项核心能力,形成“个性与共性、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三融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1.1 面对个别学生的咨询性个体心理辅导形式
个别心理辅导(咨询)是单独与咨询师面对面的交流,这种稳定的关系本身就有疗愈的作用。个别辅导(咨询)有利于解决来访者深层的问题,咨询师可以对来访者的生活史,现在的主要心理矛盾、心理结构、心理发展阶段、主要防御机制等指导今后咨询的关键点做非常系统的判断和评估。特别是刚开始进行心理咨询时,以个别咨询开始将使来访者较快地获得稳定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一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在校生达到了15000人。如何帮助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校园环境,更好地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拥有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潜能,是学校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学校于1999年就组建了“聆灵心声”心理健康咨询组织,采取信函式的一对一的个别咨询方式。并于2004年正式组建了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现有专兼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二十名,实行心理咨询师联系院系制度,建立有班级心理委员、学院心理咨询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三级网络制度。新生入学期间,利用SCL90量表和大学生人格问卷对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对得分高的学生专门建立特异体质学生档案,给予重点关注并提供专门的心理支持服务。
1.2 面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
个别辅导有利于解决来访者深层的心理问题,但由于世俗的偏见和对心理咨询缺乏了解,使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存在顾虑并望而却步。一方面,心理普查的结果不容乐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惑大量存在,一方面,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又门可罗雀,少有人问津。如此情形让心理咨询师们也很困惑,是坐在咨询中心等学生来访,还是走出去,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心灵相通呢?面对全体学生,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更能发挥其教育优势。
发展性心理辅导着眼于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与潜能开发,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发展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圆满地完成各自心理发展历程,妥善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开发其潜能,促进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由于较少提及心理问题和障碍,使广大学生更易接受。此外,团体辅导中更多地运用了体验式的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和老师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2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索
基于发展性团体心理辅导形式的优势,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以课题为依托、以校园为实验场所、以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性实验研究。
2.1 时附锥
团队成员自课题申报开始就着手前期的准备工作:组建课题小组、整理课题申报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组织教师赴北京大学分期分批进行拓展师资培训学习并取得相关资质、组织教师进行体验式学习模式理论学习和探讨、组织教师进行团体辅导的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课题经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后,团队成员于2009年5月正式启动研究工作,6月份开始设计拓展项目及实施方案。成立学生社团――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协会完成招募实验组成员。
2.2 心理拓展训练阶段
2009年7月召开论证会,进一步明确培养方案和计划、调整成员分工、细化教育内容;9月在医学院新生中招募实验组成员,从268名志愿者中随机分层抽样选择55名同学作为实验组学生,并确定了对照组学生。从2009年10月至2012年6月,课题组对09级实验组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跟踪培养。按照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进行循序渐进设计,分别围绕环境适应、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创新实践核心能力模块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并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全程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进行心理测量,作对比分析研究,总结实验组中出现的问题,并调整相应的培养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2.3 任务和项目驱动活动阶段
在设计构建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在“边研究、边试验、边修改”基础上进行探索,收集效果反馈资料;为了达到“先行后知、知行结合”的目标,特制定出“任务驱动计划”和“项目驱动计划”让学生的健康积极发展――核心能力,通过活动体验与参与得以真正的提高与升华。
“任务驱动计划”是指给实验组学生设定特定的任务,不给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在指定的期限内,让学生们自行想办法解决问题与冲突,最终完成任务。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筹经费拍摄校园情景DV剧并举行全校首映礼、组织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组织首届PPT达人大赛、首届阅读经典读书创意秀大赛等一系列的“任务驱动计划”,让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前期心理拓展训练的学习成果。最终,校园情景DV剧《安放青春》在全校成功首映,首届校园心理剧大赛、首届PPT达人大赛、首届阅读经典读书创意秀大赛等都好评如潮。
“项目驱动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第三学期时由实验组学生自由选择进入不同的项目组接受不同的挑战,培养深层次的心理品质和创新精神。分别组建:助教组、创业组和科研组。助教组负责协会新成员的纳新及承担新成员部分课程的授课任务。开设“学生大讲堂”,定期面向学校全体师生作专题讲座;创业组学生自由组合,又细分为若干小组,书写创业项目立项书,进行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调查,建立严格财务及分配制度,组建团队真金白银、自负盈亏进行创业项目活动,各创业小组均取得了较好的战绩;科研组也遵循自由组合和兴趣相投原则,细分若干小组,首先进行文献查新,小组进行头脑风暴法,确立研究方向。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研究进展,开展专题调查研究活动,并撰写学术论文并公开发表。
此阶段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方式――积极心理导向的体验式学习方式,鼓畈⒅傅伎蒲行∽榈难生分别在《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等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形成了“教学与学工、课内与课外、共性与个性”三融合的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3 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推广
3.1 学生积极参与高度认同
心理拓展训练虽然都安排在学生课余时间,但学生们却有着高度的积极性和浓厚的兴趣,每次都提前半小时到达场地等候,分享单中有许多同学写到“期盼一周的活动终于来到了”,“望眼欲穿的团队活动终于开始了”,在轻松、活泼、自在的气氛中,学生们充分地感受着体验式学习的魅力,在“小游戏大道理”中分享着各自的心路成长历程,坚持在每天的感恩簿中记录着点点滴滴的感动。这些都让学生对心理拓展训练产生了高度的认同感和吸引力。任务、项目驱动主题活动的进一步推进,对学生践行学习内容和技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增强综合能力和素质,自信心和成就感不断提升,对活动参与度的热情也不断增加。
3.2 学生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经过三年的教育培养,实验组学生在参加了一系列的发展性团体辅导活动后,其心理测量数据显示,他们在“环境适应、人际沟通、团队协作、自主学习、自我认知、自我控制、情绪管理、创新实践能力”八种核心能力上均有显著提升。实验组与对照组测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在未参加活动之前,八项核心能力差异不明显,但参加系列心理拓展活动后,实验组学生的八项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学生。实验组在学业、科研、就业等项目上均优于对照组。
日前重庆市北碚区举办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园行” 现场活动,来自全市各区县教育系统的近200名领导和教师参观了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你看,笑得真好,我也被感染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纷纷聚拢在重庆市北碚区澄江小学和兼善中学的笑脸墙下,寻找最美笑脸;“我的心愿是想要父母多陪陪我”——在心愿墙上,师生写下自己的愿望和祝福;“冉冉缓缓地走上场,显得怯懦自卑,低着头。走到台中央,停下,定定地望着另一侧的同学,犹豫着,终于向他们走去。她想插话,却没人理会……”——这是北碚区兼善中学高一八班的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心理剧的场景……
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所以能够受到好评,主要是通过创新“四大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心理素质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一、开展区域内教师培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能力
名师工作室建设。率先在全市成立了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由研究员级教师做主持人,在全区各学校选择有研究能力的心理健康教师为学员,主要开展学习交流、引领示范、学术研究和师资培养等工作。经过几年的运行,建立了一套名师与中青年教师合作互动机制,培养了一个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团队,取得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实现了学校名师资源共享最大化,更好地发挥了名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名师效应,为有效指导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北碚区与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合作,一方面,建立“C-R”心理健康教师培训体系抓普及,即聚集西南大学等高校的专家教授,以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对全区教师进行通识性培训。另一方面,举办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抓提高。近三年来,北碚区每年选派100名中小学教师到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进行心理教育专业培训,目前,已培训了300余名教师。同时,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师从业资格认证工作,我区已有32名教师获得国家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有300余名教师获得心理健康C级证书,做到持证上岗。通过培训与资格认证工作的开展,既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又提升了教师运用理论知识指导实际工作的能力。
二、重点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协调发展
抓实“六有”基础工程。近几年,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投入近200万元,在全区进行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六有”基础建设,即有心理健康教师、有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有心理咨询热线或信箱、有谈心(咨询、辅导)室、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学生心理档案。
所有中小学校建立了谈心(咨询、辅导)室,实现了全覆盖。严格按照西南大学心理学院制定的心理咨询室建设标准,对各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标准化配置,统一配备了静音计时器、游戏沙盘、音乐放松椅、绿色植物、抱枕和心理图书等。我区成为全市第一个在中小学建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的区县,为心理咨询活动提供了专业化的硬件和技术支撑。
掌握“九会”技能。继“六有”之后,北碚区又提出了心理健康教师要逐步掌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技能——“九会”。即:会策划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建立和使用学生心理档案;会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会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会指导教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会写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和个案;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会编写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开展“六个一”活动。即全区每年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节”活动;每年由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在区内其他学校上一堂研究课或示范课;每年全区所有心理健康教师均要完成一个调研报告、教学设计、个体咨询报告或论文;获取一个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或心理健康等级证书;读一本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书籍,已读《心理教育活动论》《情商决定命运》《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等;研究一项课题,每个学校有一项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任务。
北碚区现已举办了四届以“尊重生命,追求阳光”等为主题的“北碚区心理健康教育节”活动。在全区所有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观摩研讨活动,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心理辅导课、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绘画、校园心理剧、心理绘画、心理电影、心理拓展训练和心理手抄报比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将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向深入。
三、创新科研引领,促进内涵发展
课题带动。以课题研究来带动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策略,形成了国家级、市级、区级、校级四级课题网络。相继开展了“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三位一体’教育模式研究”等十余项课题研究。特别是对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单亲家庭和困难家庭学生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突出成效,其中“北碚区留守儿童自主情感能力实证研究”课题成果得到了教育部总课题组的高度赞誉。我区有200多篇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分别获全国和市一、二、三奖,有20多节优质心理辅导课获全国和市一、二、三等奖。有30多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众心理学》《中小学教师培训》和《素质教育大参考》等多种刊物上发表。在全国第三、四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两次获全国先进集体奖,中山路小学、梨园小学等获全国先进学校奖,中山路小学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表彰会作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交流,受到有关专家和与会人员的高度评价。
方式变革。北碚区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由单一的从心理看心理,到从整体的人看心理;由消极心理走向积极心理;由一门课程走向一个领域;由模仿走向特色探索。如:北碚区澄江小学自主编排的“口琴、板凳龙、剪纸、跳绳”等艺术活动,梨园小学的“少年交警校”意志培养活动,实验小学“学书砺志”的书法教育,柳荫小学的“留守儿童6+1”教育模式,兼善中学的“兼善文化心理”,江北中学的“生命教育”等,将学校的文化渗透在特色心理
健康教育活动中。
方式的变革呈现出如下特点:从心理预防到心理辅导;从成人思维到了解学生需求;从德育要求到情绪自我管理;从教师引领到同伴互助;从成人说教到角色体验;从心理交谈到网络对话;从心理教育到心灵影响;从课堂讲授到心理教育活动;从德育到心育,再从心育到德育,等等。
四、创新教研指导与评价督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教研指导。宏观指导,多维促研,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成立了北碚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委会,成员包括高校的心理学专家和教授、区教师进修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和部分骨干教师,具体负责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划、协调和业务指导工作。中心和专委会的成立为全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高层次的智力和实践指导,使北碚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入格、规范有序。从学校、教师、进修学院和教委四个层面抓落实,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有人抓、有人管、有实施、有考核。
评估督导。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和年终绩效考核之中,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和效果的专项督导检查,对课程设置、活动开展及心理健康情况等进行督查。这一制度的建立,确保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网络钟点工的服务方式与传统意义上的钟点工相似,区别在于,他们是在网上完成服务或者通过网络完成交易,或以分钟、小时为单位,或以事件为标准,以低廉的价格“销售”自己的时间,为买家提供琐碎细小的日常服务。
根据服务内容的不同,网络钟点工也有分类,如有的通过淘宝旺旺跟人聊天,当一名倾听者,必要时还会提供些建议;有的专门帮助别人搜集文本资料;有的帮忙代打电话、邮件等等,包罗万象。根据本刊记者的调查,大致发现以下三种类型的网络钟点工具有代表性:综合型、术业专攻型和聊天解忧型。
达人档案1
网络钟点工:小图
职业:公司白领
网络钟点工的服务范围:网络偷菜、整理资料、代打电话等
从业时间:三个月左右
代表类型:综合性
已是下午4点,北京的白领小图拨通了一个手机号,对方接电话的环境有点嘈杂,按照约定,小图告诉对方,单位有要事处理,很快,对方应答了几句,便挂断电话。
其实,小图并不认识这个打电话的人,她更不是对方的什么同事,她是个白领,闲暇之余做了网络钟点工。对方是在中午到了她的小店拍下这项服务的,在约定好时间、约定好打电话的内容之后,对方通过支付宝付了20元钱,这便是小图打那个电话的劳务费。
很显然,打电话给小图的人是为了应付社交,但自己手中可能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处理,不得已才想出此招。小图说像这种代打电话只是其中一种类型,还有一种是类似于提醒对方重要事件的服务。
从业三个月,小图目前淘宝小店上的成交量为528件,她服务得最多的是代打电话、邮件和中英文录入。
在小图的小店里,记者看到她的服务范围很广,从挂QQ、旺旺到给帖子发评论,从中文文字录入到邮件,给淘宝卖家编辑宝贝描述,还包括稿子的修改等,这些对她来说都是小菜一碟,自己的工作时间也不算太满档,闲暇之余赚点钱还是不错。
附:小图提供的服务
1.挂QQ旺旺等1元/天,长期面谈价格优惠(0.2元/两小时);
2.踩空间(0.1元/次);
3.给帖子发评论(0.1~1元,根据具体内容详谈);
4.农场收菜(0.1元/次),农场及牧场偷菜(0.5元/次);
5.中英文文字录入(3元/500字);
6.邮件(0.2元/封,数量多价格再行商议);
7.音乐下载(1元/首);
8.客服、网上接单、网上销售(20元/时或底薪5元/时加提成,提成另议);
9.查找资料/资料整理(8元/篇);
10.编辑宝贝描述、上架、改价、网店首页维护、正常网店维护等(1元/项);
11.稿件校对兼修改稿件和小说等(10元/千字,根据具体情况长、短而异)。
像小图这种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兼职的小白领,她所从事的事情比较杂乱,技术门槛并不高,因此以量取胜赚取利润是这个群体的写照。可以说,她是网络钟点工综合型的代表。
达人档案2
网络钟点工:木木
职业:大四学生
网络钟点工的服务范围:搜集资料、论文
从业时间:一个月
代表类型:术业专攻型
“亲,你要的论文资料找好咯,大概2万字左右,主要涉及文献有《xxx》、《xxxx》……等12本,已经按照亲的提纲内容分类了。如果满意的话请给好评哦,以后有需要还可以找我。”
将整理好的压缩文件包发到对方邮箱里,又在淘宝旺旺里写下以上留言,木木静静地等待对方回应。
10分钟后,对方的旺旺亮了起来,“收到了亲,整理得很好啊,我可以开始写论文啦,正在确认付款,谢谢亲,下次有事还找你哦。”
不一会儿,旺旺系统信息显示对方已经确认付款并作出评价,木木轻轻舒了口气。
木木是个在读大学生,已经保研的她在大四这一年里非常轻松。
“我在平时总是闲逛在论坛里,看到有个会员发了一张帖子,说是现在打各种电话、电话提醒、文档修改、下载歌曲和电影等等都可以找人代办,同城的尤其方便,收费也不贵,推荐大家试一下。”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就在淘宝上找个做‘网络钟点工’的聊了一下,对方也是学生,在上海读书,平时开销比较大,就想找办法赚零用钱。听她说了自己做的几笔生意,我觉得挺简单的,也不用花很多时间。反正找上门的买家们其实都能做就是没时间,正好我们什么不多就是时间多,也就一拍即合了。”谈到从业经历,木木这样说道。
入行一个月来,木木已经做成了15笔业务,“因为我是学中文的,所以帮人整理文件资料比较多,这种生意接了5笔。”
“有两笔生意很有意思,虽然我是文科生但也是个3C狂人,苹果系列的数码产品我都有。因为特意强调过电脑方面的强项,所以有个白领MM找到我,让我教她苹果MacBook Air的使用。”
据木木介绍,由于操作系统和普通电脑不同,很多新接触苹果笔记本的人都会感到头疼,“一般拿到电脑城之类的地方,让别人帮忙装系统要四五百块呢,正好我一个学计算机的朋友自己做了一个关于Air的使用教程,我又把自己的一些常用软件打包发给了她,轻轻松松赚了50元。”
在交谈中,木木表示对这份新兼职的满意度非常高,“如果没有出行计划的话,我还会继续做下去。按现在这个行情,一个月赚个五六百的零花钱是没问题的。嘿嘿,9月份开学前的旅游开销就靠它了”。
木木仅提供两种服务:搜集资料、论文。
木木知道自己的优势,他所赚的钱其实跟自己的专业背景有一定的关系,学习中文阅读能力是基础,那么围绕同一个主题搜集资料显然是他的专长,因此,无论是搜集论文资料,还是围绕着苹果产品的搜集资料,对他而言都不是难事。他可以算是网络钟点工中的术业专攻型。
达人档案3
网络钟点工:叶红兵
职业:心理咨询师
网络钟点工的服务范围:聊天、聆听、出点子
从业时间:一个多月
代表类型:聊天解忧型
叶红兵是个心理咨询师,并且得到了这个行业的执业资格证,今年7月开始通过互联网帮助心理有问题的网友。
打开叶红兵的小店,她对自己产品的介绍很特别:
“很多人都曾问过我:真正的幸福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幸福是一种想法,一种氛围,一种念,一种感觉;
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爱,心存感激,我相信,
——幸福就在我们的左右。”
聊天是解除人们心结的方式,尤其是心中有疙瘩需要排解的人,更需要一个倾听者,有时候解除掉了思想包袱心里就会感到轻松。网络钟点工叶红兵所从事的就是这种让人们解除烦闷、感受到幸福的事情。
一位跟她聊过天的顾客评价:“她的倾听是耐心的,她还会告诉你她自己的经历和一些励志小故事,这非常有利于缓解我的焦虑。”
她的交易过程先是让对方拍下交谈时段,交款到支付宝后,便开始借助淘宝旺旺聊天。今年7月以前,叶红兵还在一家心理咨询机构里当咨询师,她发现互联网上有更多的人需要专业的心理辅导后,便离开那家单位,将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网络心理咨询师的行业来。
目前,叶红兵的旺旺聊天收费是八元钱一小时,这远远低于心理咨询的小时价,但是她告诉记者:“尽管市场上能够赚得更多,但是我还是很满意现在的工作,我能帮助人们解除焦虑、获得勇气,对我来说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应激反应
一、一般资料
(一)基本情况
周某,男,广西某高校大三学生。出生北方小城镇,父母均为国有企业普通员工,兄妹两人,有一个妹妹在读高中。两天前因女友自杀身亡,深受刺激,茶饭不思,严重失眠,在室友陪同下前来咨询。
(二)家庭成长环境
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小时候父亲经常出差,母亲文化不高,对兄妹俩的起居饮食照顾周到。父亲对他管教很严,从小就培养男子汉气概,父亲出差时在家能独挡一面。跟父母共同语言很少,与妹妹感情还好,但因年龄和性别差异沟通也不多。
(三)既往史
来访者以往没有进行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无不良嗜好,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四)他人反应情况
室友反映该生平时话不多,性格有些内向,但待人诚恳,乐于助人;学习努力,成绩优秀。女友自杀后,就一言不发地在床上躺了两天两夜,不哭不闹,只是看着天花板发呆。室友们很担心,怕他想不开,硬把他给拉到心理咨询室。
(五)个人主诉
周某第一次走进咨询室时,戴顶网球帽,略低着头,疲惫憔悴,表情淡漠,两眼无神,两手操在口袋里。坐下来后,十多分钟过去了,都沉默不语。直至心理咨询师拍着他的肩膀说:“小周,你心里是不是觉得女友应该还在人世?然后走到你面前,看着你笑,甚至说‘我们不要吵架了,好不?’”周某闻言,象是突然垮下来了一样,把头脸埋在臂弯里,开始抽泣,流下了两天来的第一串眼泪。逐渐平静下来后,周某说他和女友是大一时在同乡会上认识的,她在本市的另一所高校读书。两人性格相似,不爱说话却情感细腻,交往一阵后就确定了恋爱关系。两年多来,虽然也经常发生争执,但总的来说感情不错。本学期他去外地实习,和女友近三个月没见面,实习期间工作强度很大,每天累得都不想说话,和女友联系也少了。女友就猜疑周某变心了,三天两头打电话去“查岗”吵闹。实习回来以后,忙着写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陪女友的时间也不多,女友更是不满;两天前,女友到学校找到周某,要求彼此做个了断。周某正在赶报告,对女友的纠缠十分不耐烦,两人争吵激烈,女友最后威胁说:“我不想活了,死给你看!”周某在气头上就顺口回了句:“那就去死吧!”没想到,女友真的想不开,跳了河,尸体在下游被发现;女友所在学校正在做善后工作,女友父母也赶来了,对周某恨之入骨,认为是他害死了自己的女儿。周某听到女友的死讯后,整上人就呆掉了,躺在床上,大脑一遍空白,恍惚中有时听到女友的笑声或哭声,有时又听到女友父母或他的同学朋友骂他“杀人犯、凶手”,在昏昏沉沉中度过两天。
二、心理危机过程
(一)冲击期
刚接到女友去世噩耗初期为“休克期”,来访者处于麻木状态,往往存在否认的倾向,不哭不闹的行为往往让外人觉得不合常理,没人情味。其实逃避、冷漠、质疑、敌意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正常表现。
(二)防御期
周某接受女友已离世的事实后,陷入巨大的悲痛中,并开始回忆与女友相处时的往事,哭泣、沮丧、忧郁、绝望、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都是这个时期的正常表现。
(三)成长期
来访者能够积极采取各种方法慢慢接受现实,并寻求各种资源设法解决问题,焦虑减轻,悲伤淡化,社会功能恢复。在经历了该事件后周某在心理和行为上变得较为成熟,获得一定的积极应付技巧,逐渐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和生活。
三、评估和诊断
周某的社会功能较好,自我意识清楚,个性稳定,有自知力。对其进行SCL-90测试,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恐怖、敌对等因子高出常模。参照心理测验结果,结合周某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上的表现来看,心理诊断为创伤后的应激反应,正处在冲击期或休克期。
四、心理危机干预过程
痛失亲人或好友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之一,必须帮助来访者认识、面对、接受丧失这一事实,这是干预成功的第一步。
首先,咨询师借助倾听、共情与周某建立良好咨询关系。需要引导他对与女友的关系及相关事件进行回忆,鼓励来访者表达内心感受及对女友的思念,允许并鼓励来访者反复地哭泣、诉说、回忆,用渲泻法减轻内心的巨大悲痛。周某从一开始的沉默到压抑的哭泣,再到断断续续的描述,咨询师都是以倾听为主,了解到周某除了痛失女友的悲伤外,还有深深的愧疚和自责,甚至也认为自己是杀死女友的“凶手”,陷入绝望无助的境地。
第一次咨询后,由于周某的情绪极不稳定,还伴随有头痛、失眠、肌肉疼痛、心跳加快、胸口有压迫感、没有胃口等生理性应激反应,咨询师建议他到与学校关联的医院找心理医生配合药物治疗,作为心理干预的辅助方法,抗抑郁类的药物能够明显缓解抑郁、焦虑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减少
回避症状和过度警觉症状。躯体症状的改善可以影响到个体情绪的改变,因此应针对个体的躯体症状及时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对于急性应激反应有较好的干预效果。
第二天下午,周某独自来到心理咨询室,神情悲痛无助,两眼发红,身体紧绷僵化。坐下来后,又沉默了几分钟。然后告诉咨询师昨晚按心理医生要求服用药物,终于合眼睡了一觉,却噩梦不断;早上醒来,想了很多,只觉得头痛、胸口象压了巨石一样沉甸甸的,甚至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有时又想大声地呐喊几声或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周某此时沉浸在一种灾难性悲伤的情绪中,而且这种悲伤情绪常常使人感到很难表达。在死亡发生时后,往往来访者会把思想集中在死亡的环境和原因上,包括总是在想“如果当时怎么做或许就能防止女友自杀的发生”“如果当时不那样说就好了”类似的问题,以至于一直思考并纠结着事件发生的各种过程。两天之后,周某如约来到咨询室,进门后心情沉重地告诉咨询师,今天是举行女友告别仪式的日子,可他却不能去参加,只能躲在宿舍里看着两人的照片和女友送给他的礼物发呆流泪。象这样的缺失物残留现象,出现在当事人身上也是正常的。缺失物残留现象除了对具体的人及物,还有景象、声音、地点、味道、特别的人物、环境条件,以及当时感觉的残留。缺失物残留可以把一个已失去的所爱的人带回我们的脑海,如看到他(或她)的照片,看到他(或她)的衣物等都会使当事人引起回忆。想念某个死去的人通常会引起当事人的强烈的情绪和感受,如悲伤痛苦、紧张恐慌、空虚迷茫、难过生气、孤独苍凉、无助无能等。同样,回避这些缺失物残留现象,也会影响人们去做他们日常所做的事情,或者影响需要他们去做的事情。
五、危机处理的效果评估及反思
心理应激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但若不能及时地疏导与治疗,应激反应持续一个月以上,就会演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对于大部份受创的人来说,应激反应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极端的影响。少数人的创伤状态会渗透进其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不仅对患者的心理、生理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广泛的精神痛苦,同时影响学习、工作与人际交往,可持续数年甚至延续终生,致使生活质量下降。一般应激反应会维持6—8周。在突发事件面前,当事人如果没有类似的事件经验,也没有充分的应对准备,很可能造成人们生理功能和心理机能的改变。
接待周某这样的来访者,如果咨询师过多地纠缠于澄清他与女友之间的是是非非并没有太多意义。只有先共情、倾听、理解,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让来访者面对现实,再借助咨询技术帮助他渲泻压抑的情绪,应激反应有所缓解,然后提供积极的应对方法,如举行具有象征意义的告别仪式(告别过去,承诺未来)、积极地缅怀往事,或者寻找积极的方法来追忆或纪念所爱的人;扩大社会支持、鼓励参与各种活动等。在接下来一个多月的跟踪咨询、回访,并做了SCL-90心理测试,周某的各项指标已趋于常模;随着时间的推移,创伤会抚平,阴霾会消散,从而开启正常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周红五主编.心理援助:应对校园心理危机[M].重庆出版社,2006.
[2] 杨雪梅,朱建军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案例解析[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往前追溯抑郁症自杀者的长长名单,我们还能找到诗人海子、作家三毛、艺人张国荣、企业家方宏……除此之外,我们熟知的戴安娜王妃、玛丽莲・梦露、画家凡・高、音乐家贝多芬、文学家普希金,以及喜剧明星憨豆先生、著名主持人崔永元……都曾饱受抑郁之苦。
据统计,目前全球抑郁症患者已达3.4亿。在中国,约有5500万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每年约有80万人因患抑郁症自杀。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会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人类第二大健康杀手。
沾过抑郁症的人都知道,抑郁症是只“疯狗”,一旦被它咬住,你就很难逃脱。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特诊科医生蒲城城告诉本刊记者,抑郁症绝不仅仅是“心情不好”或者“不高兴”那么简单。每一位抑郁症患者都仿佛生活在无边的黑暗里,他们承受着生活在阳光中的健康人难以想象的身心痛苦。抑郁症会使人大脑功能产生障碍,自我评价降低,悲观厌世、情绪消沉,兴趣减退、心烦意懒,此外还会出现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食欲不振、睡眠障碍(早醒)等症状―轻者闷闷不乐,重者痛不欲生!一旦患上抑郁症,患者的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都会遭遇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毁灭性的打击;不经过专业的药物和心理治疗,患者很难靠个人力量走出泥淖。很多患者因为抵御不了精神上的痛苦选择自杀―26岁的北京女孩肖晔就是如此。
指向死亡的心理杀手
2013年11月,风华正茂的肖晔自杀未遂,被紧急送往医院。随后,肖晔被诊断出患有重度抑郁症。赶到医院的父亲对诊断结果大为惊讶:“我没觉得女儿有什么问题啊!”他无法理解,一直乖顺听话的女儿,怎么会突然自杀。肖晔住进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在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抗抑郁药物控制后,医生建议她做心理治疗。肖晔将医生的建议告诉母亲时,母亲的第一反应是:“心理治疗呀,不就是做思想工作吗,我来给你做,你有什么问题就跟我说!”肖晔听后非常反感,她觉得母亲根本就不理解她,也不可能帮她化解内心的痛苦。
肖晔出生于一个医生世家,从小就被家人寄予厚望。6年前,她秉承家人在医学事业上薪火相传的夙愿,考入某大学医学院。她学习成绩优秀,临床实践期间也对病人非常负责。还有1年就要拿到研究生毕业证书的时候,肖晔却选择了结束自己。
其实,父母眼中“很正常”的肖晔,选择自杀并不是一时冲动。6年来,她的心情都很低落。选择学医并不是她的本意,她只是不愿违背强烈的父母意志。肖晔曾多次跟父母提出换个专业,比如去学她最感兴趣的艺术设计―都被父母压了下来。肖晔的母亲是位老师,善于说教却不善于倾听;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男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向听凭肖晔母亲做主。父母一厢情愿地认为,出生于医生世家的肖晔,可以也必须在学医的道路上走下去,这是为她好。在并不感兴趣的专业中,肖晔只是不断强迫自己完成任务,满足父母的期待;在并不感兴趣的专业中,即便一次又一次顺利通过考试,甚至成为一名实习医生,肖晔都不能感觉到真正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近两年,爷爷的去世和爱情的夭折,更加重了肖晔的抑郁情绪,她感觉干什么都没意思,活着没意思,经常产生自杀念头。学医的她意识到自己可能患上了抑郁症,想找学校的心理老师咨询,又担心被老师同学知道,影响自己的学业和形象;想到医院做心理咨询,无奈公立医院的心理咨询师紧缺,短时间内根本挂不上号。这么多年来,父母只顾给她提要求,也只顾欣赏他们眼中的“乖女儿”,根本没想过了解和尊重肖晔真实的内心。当一次次“沟通”都沦为“沟不通”后,肖晔也就关闭了对父母讲心里话的通路。
肖晔的痛苦没有一个人可以分担,她就这么一直扛着,直到心里的最后一根“抗压弦”也崩断了。她给父母和几个朋友留下了简短的“感谢信”后,选择了自缢,所幸被人救下。
肖晔住院一个多月后,母亲又试图用“你要坚强一点”“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之类的说教言辞,让女儿不治自愈……蒲城城医生说,肖晔的病除了她自身的性格原因和一些不幸遭遇的刺激外,与家庭中不当的亲子沟通模式有很大关系。即便肖晔在医院完成药物和心理治疗,如果她的父母不改变沟通方式,肖晔又回到令她感到压抑的家庭环境中,很可能病情复发。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多复发一次,彻底治愈的希望就更渺茫一些……
抑郁症背后
是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问题
在中国,因为医疗资源有限,公立医院很难帮助抑郁症患者度过从救急到根治的全过程。在精神科医生那里接受药物治疗后,抑郁症患者其实还需要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建立信任关系,进行长期心理治疗。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抑郁症患者必须在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指导下,将成长经历中被压抑的情感层层剥露、一一抒发,并与让他们产生心结的家人达成沟通和谅解,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与肖晔年龄相仿的都市白领齐悦,就在身陷抑郁症后找到了心理咨询师张丽。
起初,齐悦对张丽描述,她只是因为和男友的关系而深陷忧虑。男友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男友一走,齐悦就会陷入不可自拔的焦虑和恐惧,总觉得会发生很不好的事,总觉得有人会欺负她。这种状态让她纠结和男友的关系还要不要继续。两次咨询之后,张丽发现,齐悦总陷于“会被人欺负”的悲观想法,其实源于她的童年阴影。
齐悦的爸爸是个军人,在她小时候,爸爸长期驻扎在部队,只有妈妈一人能够照顾她。爸爸一走,妈妈就总带她回姥姥家,帮助姥姥料理家务。齐悦很不高兴―平常妈妈上班就顾不上她,好不容易休息了,也不带她出去玩。为此,齐悦一直觉得妈妈并不是真的爱她。
张丽说,父母以为自己给孩子的,常常和孩子真正领受到的有很大偏差。经过齐悦同意,在后来的一次心理咨询中,张丽请来了齐悦的父母,想让父母和孩子就当年发生的事分别做出描述和解释。
起初,妈妈还责怪女儿不懂事:“妈妈当时多忙啊,一个人带你多不容易啊!姥姥身体又不好,我才经常带你过去帮着干活。再说姥姥家有表哥陪你玩,不是很好吗?”话音刚落,齐悦“哇”地一下哭了:“那哪叫跟我玩呢?那纯粹是拿我当玩具呢!他欺负我,你们都不管!你向着他,你疼他,根本就不疼我!”
原来,齐悦幼年的时候,经常被表哥欺负,妈妈忙着干活,根本没注意到;即便齐悦告状,大人也经常当作小孩打架不当回事;又或者因为齐悦的表哥身体不好,就劝齐悦不要计较。齐悦幼年积压的委屈情绪一直没有得到释放,以至于她潜意识里认为,爸爸一不在家就不安全,她就会被人欺负。这种焦虑在她长大后复制到了她和男友的关系上,男友一出差,她就陷入忧郁。
妈妈没想到,自己当初的疏忽竟给女儿造成这么严重的影响,她以为自己已经给了女儿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照顾,事实上,却让女儿处在了非常无助的境地。“妈妈现在才意识到,真的对不起。”听到妈妈迟来的道歉,齐悦一个劲地流泪。就在这次咨询之后,齐悦的抑郁状况明显好转,她理解了母亲当年的行为,在男友出差时,她的焦虑程度也降低了一些。
张丽告诉齐悦,你长大了,不再是当初那个柔弱的小女孩了,你可以要自己想要的,做自己想做的,不再有人能随便欺负你了。在持续近一年的心理治疗过程中,齐悦逐渐摆脱“有人欺负我”的心理模式,认识到“欺负”她的行为背后,可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不再将生活中遭遇的不顺都归咎于别人的刁难,也就解除了对男友出差的过度恐惧,最终和男友走进婚姻殿堂。
中年抑郁,
同样源于童年恐惧
樊敬波已过不惑之年,是中科院某研究所的博士生导师。在学生面前竭力保持威严的他,内心却掩藏着难以遏止的无力感和自我否定情绪。这已经让他很难应付分内的工作。需要他自己写作或者审核的论文,他经常拖着拿不出去;他电脑中的文件乱得一塌糊涂,根本没有能力去整理;电脑硬盘满了,他只好去买台新的,结果还是装得满满当当、乱七八糟。每次给学生分配完课题,樊敬波一个人留在办公室里,都会充满恐惧地质疑自己,不知哪一秒就会在学生面前完全崩塌,他觉得自己根本不配做博士生导师。樊敬波患上了抑郁症,在崩溃边缘,他找到张丽。
张丽通过意象对话的方式和樊敬波一起寻找让他深陷抑郁的心结。在意象对话中,樊敬波看到大山脚下一所幽暗的小屋里,挂着两幅画,其中一幅画上画着一位表情严肃的将军。张丽问樊敬波:“你能从这个将军的形象联想到谁呢?”樊敬波回答:“我能联想到我父亲。”
樊敬波回忆,父亲是个非常严厉的军官,教育他的方式非打即骂。因为害怕,每次爸爸回乡探亲,他都藏起来不敢回家。
张丽又引导樊敬波看另外一幅画,樊敬波说,他看到另外一幅画上画着一个小男孩,小男孩身后七八步远的地方,有一个中年妇女,手里拿着根棍子。张丽问樊敬波:“为什么孩子走在前面,而女人走在后面呢?”樊敬波回答:“那女人是小男孩的妈妈,她拿着棍子走在后面,是为了监督、驱赶孩子,防止孩子不听话;如果让小男孩走在后面,他就会跑掉了。”
实际上,樊敬波在描述他脑中的两幅画的时候,就讲出了他和父母的关系以及他的童年经历。樊敬波出生在农村,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对他要求很严,寄望他加倍用功,考出高分,走出大山。父亲偶尔回家也会狠狠打他;父亲不在家时,母亲就代替父亲,每天盯着他学习,替他做主,安排一切。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樊敬波的确一路学习成绩优异,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最终当上中科院的博导,立足北京。在他的事业成就一路攀升的时候,他的情绪状态却在一路下滑。因为今天的一切,都是在父母的逼迫和安排下完成的,樊敬波一直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有能力胜任现在的工作。这种自我怀疑,也表现在他的婚姻生活中―因为不相信自己能照顾好孩子,樊敬波和妻子至今没有生育。
张丽告诉樊敬波,你已经是一个成人了,不再是那个需要担惊受怕的小男孩,你有能力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安排好自己的一切;如今,你需要不断地在内心安抚那个受伤的小男孩,也不妨回老家看看当初让你如此恐惧的父母。
樊敬波回到老家,猛然发现,曾经冷酷严肃的父亲真的已经老了。父亲见到他时不再威吓,取而代之的是颤巍巍的双手和噙着泪水的眼睛……那一刻,樊敬波谅解了父亲,他猜想,父亲年轻时,可能在部队见多了扶不起来的士兵,才特别苛责自己的儿子,生怕儿子走了弯路,将来没有出息……在对父母说出“感恩”的时候,樊敬波的心结打开了,他终于有机会跳出那个恐惧怯懦的小男孩角色,做回能够掌控自己生活的男人。
还有多少隐蔽问题,
是我们忽视了的
游少华年近六旬,已经当了姥爷。他上有八旬老母,下有两岁外孙。人人羡慕他家四代同堂,生活富足,他却长期抑郁不乐,总抱怨“没一件高兴事”。
游少华是家里的老大,性格非常老实,甚至从小被父母兄弟嘲笑为“傻老大”,什么都不知道争抢。父母一直由游少华赡养,父亲病故前,却将房产分给了游少华的两个弟弟,没留给他一分钱。游少华表现得并不介怀,一如既往地孝顺母亲,甚至言语间将此事引以为豪,认为这是他当大哥应该做的。游少华的妻子却对公婆的做法颇有微词:“好事没有一件想到我们老大,有病有灾了全是我们老大家的事。”自从公公去世后,游少华的妻子便很少去看望婆婆,游少华为此非常生气,觉得妻子的行为伤了他做长子的面子。
游少华经常对女儿抱怨妻子,却从来不敢和妻子发生正面冲突,不敢当面要求妻子去看望母亲。因为长期生闷气,游少华患上了轻度抑郁症。女儿不知道怎样帮助游少华,便找张丽咨询。
出乎意料,在张丽看来,游少华的抑郁症结,并不是夫妻关系问题,而是他在原生家庭的父母子女关系问题。从游少华父母对财产分配和赡养问题的态度来看,他们真的很薄待长子!他们相信,也使游少华相信,作为家庭中的长子,就应该多尽责、多吃亏,将道义上的轻松和利益上的满足都留给弟弟。这样做,会造成游少华内心的资格感不足―虽然他秉承父母的教育,在理智上对自己说,父母忽视他、给他最少的关爱都是应该的;可是他的内心一定有一个声音在说,原来我不配得到父母的爱。资格感不足,也是使游少华从小到大对什么事情都不争不抢,遇到问题只会采取回避态度、一个人生闷气的根本原因。他不知道为自己据理力争,无论是面对父母的不公平对待,还是面对与妻子的矛盾。尽管游少华已经快60岁了,他若想真正走出抑郁的阴霾,还必须亲自接受心理治疗,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层层剥茧,到童年去“刨出”不平衡的家庭关系给他种下的“病根”。这一过程必将是缓慢而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