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中小学教师论文投

时间:2023-04-13 17:07:01

导语:在中小学教师论文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

小学作为人生接受教育的起始与基础阶段,直接影响着多种行为习惯与优秀品质的形成。作为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小学生的文化素养与道德精神的培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现阶段而言,苏教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即在实现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和谐统一的同时.教育小学生该如何做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必须始终贯穿其中。对于小学生而言,德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为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所渗透的思想品德教育,借助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以能力训练、宽展渗透等方式,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熏陶。从而使他们真正领悟到人文主义、爱国主义、理想情操等道德元素的存在,使他们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领会到做人的道理。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处于低中级阶段。根据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处于前习俗水平和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力取向阶段,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只会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习俗水平也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与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已经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大都处于这一水平,但这一水平的道德判断还没有超出世俗的法律和规则权威的标准,只停留在外部的道德水平。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完善其对道德的认识,发展其道德能力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职责之一,而语文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精彩到描绘美丽多娇的山河,或深刻阐述生命的意义。”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双重职能,既要进行知识教育,也要潜移默化地进行道德教育。另外,由于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是与人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紧紧相连的,是与人的具体的生命活动紧紧相连的。”所以在小学语文中进行德育渗透成为语文学科的重要“职责”。

二、实施小学语文德育的方法

1.平等待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熟悉和了解学生,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心和他们的心是息息相通的,彼此便要互相尊重,相互信赖。对每个学生应该有正确、全面的看法,在评定学生品德上不能有认识定势,更不能把道德与语文学习成绩等同视之,而要看到后进生的闪光点和优生的不足。理想的教师应该是公平的、对学生一视同仁的、不存偏见的教师,是理解学生、亲近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和学生多交流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传的教师,是和学生相处融洽,对学生默默关心、暗中了解情况,对学生宽松,与学生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样的教师。要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在情感上师生互相接近,消除学生的猜疑心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要注意道德情感陶冶,教师要运用情感去感染学生,以满腔的热情去教育学生。语文教师还要民主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用自己真挚的感情感染学生,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2.活动入手,开辟渠道。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流到学生心田。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围绕中心,指导学生读有关的书,出有关墙报,办有关小报,写有关评论,开展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等各种活动,实行全面教育,综合治理,形成集体舆论,充分发挥多渠道功能。

3.针对特征,有的放矢。实施小学语文德育,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不搞成人化、儿童化教育。中学生处于少年期和青年初期,既有成熟的心理特点,也有稚嫩的心理特点,一方面体力、智力的迅速发展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又经验不足,情绪多变,依然存在幼稚性、依赖性、冲动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结语

众所周知,凡事都要讲究分寸。语文教学中要使德育具有感染力,行之有效,也需要讲究分寸的适度。一忌画蛇添足,过量过分。语文课不是品德课,也不是班队会,它的主要任务还是传授知识。因此,进行德育教育时,渗透的内容要精准,适可而止,不能多多益善,任意发挥,以致忽略或冲淡了知识的传授。二忌蜻蜓点水,不深不透。在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时,如果渗透内容过少或强调力度不够,那就是蜻蜓点水、轻描淡写,也就不能充分起到德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夏家发、杨再隋主编:《小学语文教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第2篇

关键词:聋校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渗透策略

在聋校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若想领会词语含义,理解文章内涵,则需多种想象与思考。如在感知、语言鉴赏、理解等认知活动中,需要渗透抽象概括、分析判读、推理综合等思维活动,从而把握词语真正内涵。由此可见,在语文学习中,对语言的领悟力与敏感性,均和思维有着密切关系,若学生有着较强的思维能力,则能更快速的领悟。所以,在聋校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有目的的渗透多种思维训练,以启发学生思维能力,拓宽思维宽度、深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一、适机诱导,训练准确性思维

在聋校初中语文教学中,因学生身心条件、知识水平、阅历等因素的限制,聋生在思维方面准确性不高,易于形成认知偏差。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点拨,适机诱导,而不是强制性地将学生拉到教学设计上,否则遏制了学生思维过程,不利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如教学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诗中的前两句说说其表现是哪个季节的特点?于是聋生众说纷纭。有的讲表现的是春天,在诗歌中出现“梨花开”,这是春天才有的画面;有的则判定是秋景,在诗歌中写有“八月”,此时是秋季。而有的则争议道,这描写的是冬景,在这首诗中写了“雪”。面对上述情况,教师并不是直接告知学生准确结果,而是让学生看看诗中的注释,明白“胡天”一般指塞北天空,并引导他们重点分析词语“如”,于是学生便得出正确而统一的答案。

其次,教师还需教授学生方法,以让学生思维更具有条理性。在我们进行表达时,若想说出有条理的语言,则需具有清晰思维,具有条理性。因此,在在聋校语文教学中,教师设悬置疑时,需注意其条理性,让学生把握分析思路,借着依靠问题进入思维深处。这又要求教师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可太难或太简单。若学生未做好思维准备,教师则提出深奥问题,学生则易于陷入思维困境。同时,教师还需指导学生问题思考方法。如思考“为什么”,是由结果来反推出原因;而答“怎么样”,则是由原因来推导出结果等。另外,教师提问后,应留出学生阅读或思考时间,使其主动找到问题答案,而后以自己的话加以表述。

二、引导质疑,增强思维辨析能力

在语文家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会自主提问,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注意平时的训练。在最初自主质疑时,聋生所提出的问题一般较为浅显而简单,此时,语文教师需要适当肯定与表扬,以保护与激发学生对质疑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好还需精心设计,为学生创造更多质疑空间与机会。如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根据正常教学秩序,教师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表述自己的不同见解。而为了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发散学生思维,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与经验探究标题,鱼可以游到了纸上吗?猜猜“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是什么意思?于是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通过思维碰撞,有助于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创造性的学习。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找出答案,并试着提问。刚开始,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但经过教师加以指导后,也学会提问,如有学生提出问题:“先游到了我心里”是什么意思?鱼“游到了心里”与“游到了纸上”有何联系?此时,教师可不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相互讨论。经过交流后,学生得出结论:因为在青年心里游鱼已形成鲜活而清晰的现象,就如活在他心里似的;它们有先后顺序联系,“先游到了心里”是“鱼游到纸上”的原因。这样,可培养学生质疑思辨能力。当然,聋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过程,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语文特点,联系聋生特征,探究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渗透思维训练,并持之以恒。

三、由此及彼,训练灵活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