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4 16:49:03
导语:在体育产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国经济已跨入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所谓“福利性”事业已纷纷走上了产业化道路,体育也不例外。如体育服装、体育器材的兴盛与发展,球类项目的职业化进程,体育相关产业(体育文化、体育展会等)的开发与拓展,都为中国体育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如美国、英国、意大利,其体育产业已发展为成熟产业,甚至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产业之一),我国的体育产业还很落后。
一、我国当前体育消费的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个国家的体育消费现状,包括该国体育消费的结构和水平两个方面。体育消费结构就是构成体育消费的各种资料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其中各项体育消费支出的货币总量就是体育消费水平。它反映了某一时期内社会所拥有的体育消费品数量和质量对人们“体育消费”的满足程度,也间接或直接地反映了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和水平。据有关统计资料分析表明,1987年,我国城镇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社会消遣方面的费用支出只占全部居民消费支出的0.3%,而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支出,平均不到整个社会消遣和娱乐消费的10%;在经济发达国家,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于体育消费方面的开支通常占整个社会消遣娱乐消费的30%~40%。如美国,体育消费占消费总额的20%左右。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消费的现状是:
(一)体育消费结构单一
据调查资料表明,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主要去向是以运动服装、鞋、袜等体育实物消费资料为主,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而且这其中不包含运动器材等体育实物资料,这部分占9.5%。也就是说,我国居民的体育劳务消费与体育信息消费合起来也不过占总体体育消费的10%。而据美国新闻界一次全国性的调查统计表明,1988年美国人的体育消费总额为470亿美元,其中仅花在观看各种运动比赛门票上的费用就为64亿美元,约占14%,花费在保龄球、高尔夫球等会员费用也达到62亿美元。
(二)体育消费水平较低
有关资料表明,1992年我国城市居民虽有67.8%的家庭在体育上有经费投入,但水平较低。年均投入在20~50元之间的占体育投入家庭的67.4%,在60~80元之间的占21.4%,在100元以上的占11.2%。即使以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珠江三角为例,居民用于体育方面的支出也不过月人均36.57元,只占生活费总支出的5.4%。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及广大农村其投入更少。(三)我国人民的体育价值观念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
受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熏染,我国民众历来就存有“重文轻武”的传统心理。在绝大多数人眼里,体育就是玩乐,没有把体育竞赛与商务活动、精神作用等联系起来。
(四)我国的体育活动社会化程度还很低
这主要体现在我国体育人口相对偏低、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少、可用的体育活动场地极其有限等方面。
影响体育消费结构及水平的因素虽然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同时还受社会文化背景、传统消费习惯和心态、体育价值观念以及体育社会化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当今世界,体育消费水平较高的国家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而且,这些国家的体育社会化程度及全民体育意识也较强。
二、体育消费是体育产业兴起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体育产业现状可持续发展
1989年5月第15届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通过了《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中指出:可持续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协调中促使经济持续发展。该理论的内涵不断得以发展,目前它已不再仅仅是一种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理论,而是已逐渐成为任何组织系统运行发展的指导思想。河南省地处中原,属于经济不发达省份,体育产业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了解河南体育市场的现状,掌握本省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对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分析,找出制约该省体育产业发展的瓶颈,提出发展体育产业促进河南经济增长的建议,为河南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
一、河南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1.体育健身娱乐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河南省体育健身娱乐资源的产业化发展非常迅速,社会各界兴办体育健身、康复、娱乐业的多元化格局正在形成。保龄球、台球、网球、游泳、垂钓、武术、拳击、跆拳道、健美操、健美、体育舞蹈等健身娱乐性资源的产业化进程得到快速的发展,这些体育健身娱乐设施的建设,也逐渐满足了大众层次的健身娱乐需求,解决了政府对体育活动硬件设施的巨额投资与追求全民健身的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
2.体育竞赛与体育中介业
体育竞赛是直接影响体育发展的规模。近几年,河南省体育竞赛有了一定发展,提高了现有体育场馆的使用率,积极引进和举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竞赛表演,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承办,鼓励企业赞助体育活动。借鉴了国际惯例,逐步建立和完善竞赛中介机构和竞赛经纪人制度,规范经营行为。组建了省体育竞赛管理中心,负责全省体育竞赛的归口管理。
3.体育用品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有体育用品经营单位1000多家,不包括商场里的体育用品专柜,安排就业人员约12000人,年商品销售额达21463万元,年创利润约6148万元。为河南省经济带来了一定效益。但到目前本省还没有知名的体育用品品牌,产业化科技含量低。在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计划合作会上,国内有33家企业获得了与中国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联姻”合作的机会,里面却没有一家河南企业。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无形资产,开发体育产品,开发出具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已成为河南省体育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4.体育彩票业
河南省发行体育彩票始于1989年,当时组建了河南省体育基金会,主要工作是进行体育彩票的理论研究。1995年河南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至此,河南省体育彩票的市场研究、队伍建设、正常销售工作走上了科学规范发展的道路。现在全省18个城市的100多个县已发展体育彩票销售网点2700多个,销售人员5500名,彩民队伍100万人以上。体育彩票在河南省已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销售系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已成为河南省体育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
5.体育旅游业
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资源和一定的体育设施为条件,以旅游商品的形式,为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提供融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群。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文化资源丰厚,是我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和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1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A级景区41处;又是少林拳和太极拳的发源地,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和“中国焦作国际太极拳年会”已成为河南体育旅游的“龙头”产品。
6.体育保险业
体育产业化在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赛事的频繁、规模的扩张、体育基础设施的增多,以及运动员在运动中对抗程度的加剧和观众参与度的提高等因素,增加了其风险。这时,体育保险的介入不仅是一种责任,在为体育保驾护航的同时,也使自己获得了更为广阔的业务发展领域。目前,体育保险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河南体育管理部门已为省内职业运动员进行了每年100元每人的人身投保。
7.体育传媒业
由于大众传媒的普及,促进了体育这种传播调味品的大众化,体育不但推进了大众传媒的普及乃至国际化,一定意义上还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世界化。当代体育以传媒为载体得以在全世界范围更迅速更广泛传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已成为一个有利于其他社会存在的物质体系,使体育产业的运营获得新的动力依托,并催生了体育传媒产业,而体育运动和比赛由于大众传媒的介入,迅速成为全球关注和投入的文化消费。河南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素质较低,承接国内外大型体育赛事较少,体育传媒业发展相对滞后。
二、影响河南省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1.体育产业意识淡薄
体育产业发展需要适宜的社会环境来支持。在本省,人们的体育产业意识还很淡薄,往往把体育视为公益性事业,看不到体育所具有的产业性。这种认识已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阻碍着体育产业的发展。
2.产业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不明确
河南省体育产业结构的现状经过近20年的探索,有了较大的改观,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步伐明显加快,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产增长点。但由于历史、体制、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该省体育结构仍不尽合理。主要表现为:产业间与产业组织结构不协调、本体产业与相关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体育消费结构的不合理、产业区域布局不合理等。
3.体育产业发展不平衡
河南省地处内陆,经济基础薄弱,农业人口比例较大。在体育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上极不平衡。在城市,体育消费两极分化也较明显,而在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村,对体育消费基本处于不接受的状态。
4.政府过度干预
河南省体育事业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体育市场的经营活动必然要遵循市场规律去运作。目前政府行为在推动体育产业良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职能高度集中,办事过多,单项运动协会、群众体育社团的作用被淡化,社会办体育的热情受抑制。
5.市场资源垄断
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市场资源的垄断、对无形资产市场和体育彩票市场的垄断、权威电视台对大型赛事转播权的垄断,这给处于市场转型期我省并不成熟的市场机制雪上加霜。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种操作违背了体育产业市场化、产业化运作的规律。
6.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就目前来讲,该省还没有专门培养体育产业专门性人才的机构,导致体育产业专门性人才的缺乏,阻碍了本省体育产业向科学管理和高科技发展的进程。
7.无形资产的流失
体育产业无形资产包括注册商标特许经营权、吉祥物、广告、明星肖像权、纪念品、赞助和捐赠、电视转播权,这一市场在我省的开发水平低,空白地带大量存在。与其他省份存在的差距是:经营开发渠道单一和短期行为现象严重,导致我省体育无形资产的流失。
8.体育旅游方面急需完善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目前我省缺乏能适应市场需求、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业的从业人员,缺少有经验的体育旅行社及高层次的策划,尚未形成广阔的体育旅游大环境。三、对河南省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完善该省体育产业法规体系
目前,河南省体育法规不完善,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呼吁有关部门,在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及相关配套性体育行政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和完善体育产业法规体系,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实现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完善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经营手段
体育管理部门应当吸收和借鉴国外体育产业的运作方式,完善本省的体育市场竞争环境,加大体育无形资产的开发。扭转把体育事业作为纯消费或完全福利性活动的思想观念。加速体育与新闻传播媒体紧密结合,推动体育产业与传媒的共同发展。
3.扩展体育产业新领域
首先,要着力把健身娱乐市场和竞赛表演市场、体育旅游市场等作为体育产业的重点来培育。其次,加大各类体育赛事的营销力度,激活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对带动体育技术培训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体育用品市场和体育中介市场的发育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再次,要不断加强基础工作的研究,通过制订行业规范、服务标准,切实保障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培育规范体育市场,发展体育产业提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产业化筹资机制创造有利条件。
4.调动社会力量,多元化发展体育产业
发展体育产业仅仅依靠体育部门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在发挥体育部门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发挥社会各界的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优势,多元化发展体育产业。要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让民营经济在投资发展体育产业中唱主角。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共谋发展,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参股、收购、租赁等形式,参与体育产业经营开发,参与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参与社区体育服务、体育中介服务,形成不同所有制共同发展体育产业的格局。
5.加强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馆设施既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场所,又是有形、固定、基本的体育产业,也是体育社会化和产业化的物质基础。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和开发利用,既要加强政府的投资力度,支持企业、个人和外商兴建体育设施,使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逐渐向社会开放,又要加强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
6.培养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专业人才
技术、知识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长期以来,该省体育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致使体育市场的运行和管理较为混乱。建议结合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现状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养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中介人才。相信随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该省的体育产业会朝着健康、迅速的方向发展,满足体育产业经营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管勇生:河南省体育产业的现状评估与开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9~31
[2]朱旭红:我国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9~12
[3]陈彦: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经济学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47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建议
从剖析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着手,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现阶段障碍因素的分析研究,力图基于可持续发展基本理论,探究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理论上为相关部门在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一、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高校体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存在不少缺陷:
第一,受传统观念束缚,缺乏市场意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不够开放,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认为高校体育搞产业化开发是不务正业。另一方面,整个国家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制约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由于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体育市场的发展和开放程度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体育设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学,忽视市场资源配置的要求,在教学之余,体育设施资源过分闲置,不能充分利用,增加了维修、管理经费的投入。第二,管理体制僵化,运行机制不活。高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仅限于本校的师生员工,缺乏与社会交流合作,其功能远没得到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路子窄、办法少,经费筹划主要是“等、要、靠”,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管理体制大多采取的是单一的管理模式,主要是搞好体育教学,没有把体育产业的发展放到应有的地位去考虑。第三,资金不足,缺乏快速发展的后劲。我国高校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大多靠政府拨款建设、维修,资金十分有限,加之近年来高校连续扩招,高校体育资源尤为紧张,经费不足已经成为高校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第四,营销人才匮乏,经营理念落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体育产业的开发者,势必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经营理念落后、经营决策不当等诸多的问题。
二、制约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1.体育化市场结构不完善,处于无序发展状态由于相应的管理法规制度尚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产业政策支持,高校体育市场的经营主体投资行为较为盲目,高校体育市场难以得到有效的规范。从笔者调研情况分析,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政策的配套建设非常滞后,未能依据经济规律和高校体育特点全面、系统地制定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方针和各门类、各层次相应的产业的关系,以及其他各主管部门的协同关系,形成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系统结构,缺乏对体育产业进行有力、有效、有序的调控和监管,这已成为制约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障碍因素。
2.消费主体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是少部分高校体育场所所由于消费环境优良,服务设施齐备,管理措施完善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经营效益较佳;另一方面,则是大多数以低消费人群为主体的高校体育经营产业,由于经营项目单一,市场竞争能力差,消费水平定位调整空间不大。
3.缺乏必要的政策措施大部分的高校体育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虽已有一定的规模,但远未成熟,仍需各方面政策扶持才能够从萌芽走向壮大。
4.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所存在的区域不平衡性,必然导致社会发展的区域性的不平衡,在经济发展不同层次的区域的高校,产生了对体育市场的认识,体育消费的观念,以及体育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巨大差异。
5.过多的干预行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市场的经营活动必然要遵循市场规律去运作。这就要求有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切实做到管办分离,真正做好管理服务、积极引导,为体育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
三、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新文明时期的旗帜与灵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非常宽泛,涉及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以及经济等诸多领域,其主旨是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障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所谓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充分利用和不损害资源持续性基础上,在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框架中,尊重个人意愿,以增强人民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延长人的寿命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与集体的运动能力,争取优异成绩,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为目的,为发展体育事业,开发体育市场,扩大体育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从而推进体育和社会发展、演化过程。可持续发展全球性战略的实施,是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而以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为主要标志和以促进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的群众体育活动则是其主要支柱和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产业是关联面极广的上游产业,是产值高、影响大的朝阳产业,是劳动密集型、可提供多种就业机会的第三产业,它还是进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化产业。所以,高校体育产业在经济领域可以借鉴具有共性的理念。而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应该是围绕经济持续这个核心,沿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轨迹,寻找一种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的发展模式,促进高校体育产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四、对解决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性发展问题的一些建议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明确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目的。高校体育要适应市场体制,首先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和价值观,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从教育开始树立开放的产业观念,高校体育作为产业也有其相应的经济效益。因为高校体育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还需要体育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培养出体育素养高的大学生,才能使高校体育的竞技体育成绩、群体活动程度、体育科研成果得以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在目前国家尚不可能拿出更多资金投入高校体育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师更应树立“高校体育是一种产业”的思想,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与潜力,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拓宽和深化高校体育发展的新思路。
其次,高校体育有其明确的目的与任务,即培养有健康体魄的合格人才。它的培养过程完全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生产,高校体育作为产业虽具有经济功能,但同时还具有政治、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高校体育和高等教育都不能完全推向市场。但是这并不否认市场手段对高校体育的调节作用,恰恰相反,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其对教育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将成为高校体育和社会联系的桥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包的被动办学模式已经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等学校面向社会开放自主办学。因此,高校体育走产业化道路,必须进行高校体育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使其功能与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2.发挥资源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高校在发展体育产业时,要立足于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走特色发展之路。笔者认为,高校发展体育产业,一要把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与实现体育事业的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结合起来。二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发展高校体育产业与繁荣文化、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之间的关系,大力推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用市场机制激活高校体育生产力,通过高校产业化之路为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体育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三要把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这是经济体育日趋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四要做到高校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结合:一方面要求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要借鉴其他成熟产业的成功发展经验,少走弯路。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其他产业给予高校体育产业必要的关注和支持,参与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并在发展中不断注入新的体育内涵。
3.积极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高校体育消费人口的认知水平较高,随着全民健身的不断普及与深入,“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广大高校师生们更能理解体育产业这一“生命产业”的内涵。为此,应进一步引导、增强高校广大师生们的体育消费意识,利用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和场馆设施充足这些有利条件,创办各种类型的辅导站、咨询站、培训班、和健康娱乐项目,满足师生不同层次、文化的需要。以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和推行全民健身运动为契机,开拓高校体育消费市场,高校体育产业将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与潜力。
4.重视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体育场馆是有形的体育市场,是体育经营的市场主体,也是体育系统的一笔固定资产。应当充分利用这块阵地,使这部分固定资产释放出效益,发挥作用。体育场馆管理要依托社会,面向市场,开展多种经营,实行场地、器材、培训、组织等方面的有偿服务,形成稳定并且不断扩大的健身消费群体,使体育场馆成为集教学、训练、竞赛、休闲、培训为一体的企业,不仅可以缓解群众活动场所不足的矛盾,同时也能增加收入,既增强了社会效益,也增加经济效益。在条件成熟时,组建专业化股份制的体育物业管理公司和经营公司,到社会上筹集资金。因此,高校体育产业的潜力首先来自于其较完备的设施。从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全国近千所高校有室内体育馆的占60%以上,而广东、上海、江苏等地则达到90%以上,部分高校甚至一校多馆,田径场拥有率达95%以上,游泳馆、羽毛球馆、网球场地的普及率都达50%以上。然而,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和设施除了保障正常教学与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外,平时举办大型竞技比赛的频率非常低,因此,在高校体育场馆尝试市场化管理,打破封闭在学校的院墙内与社会缺乏横向联系这种局面,面向社会进行有偿服务,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按“少投入,多产出”的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寻求自身发展。
5.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因为当前高校体育市场尚未发达完善,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全部依靠市场,迫切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扶持。政府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信力和行政协调能力,应当在高校体育产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政府通过发挥宏观管理职能、制定科学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利用区位和资源优势、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强化政府财政支持和体育公益金的投入;打造高效、低廉的公共服务平台等措施,主动地去培养高校体育市场,扩大高校体育市场的规模和容量。同时,加强高校体育产业的各项有关法规的制定;形成国家、社会、高校体育产业的长效机制;抓好我国高校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高校体育市场管理法制体系,建立更为严格、规范的市场监督机制,保证高校体育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6.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始终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强化高校体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注重高校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同时顺应教育国际化的趋势,鼓励中国高校体育产业人才走出本土,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高校体育产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有利的条件。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生活和经济水平的不断向前发展,人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也在不断升级变化,体育产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改革开放的发展相适应,高校体育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高校体育产业是教育产业化和体育产业化过程相互交融的必然结果。但从总体看,社会体育产业发展较快并逐步形成了规模,而高校的体育产业相对落后并停滞不前。综上所述,在高校体育产业全面发展过程中,必须寻求一种恰当的治理方式,来处理、解决高校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围绕经济持续这个核心,寻找一种低度消耗资源的生产体系和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的发展模式,实现对体育产业的全面有序地管理。本课题所研究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共识为:经济持续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高校体育产业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沿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拓市场——重视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发展轨迹进行,必将有助于高校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经济差异,其中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中钟爱于户外体育运动的人群日益增多,户外体育运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定向越野、攀岩、登山、野外生存、拓展等。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存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性的现象,这种经济区域分布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因为经济有待开发的区域仍然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具有古朴的风土人情,而经济发达的区域有外出旅游的经济实力。体育旅游主张的是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旅游不仅不会使环境遭到破坏,而且还可以使当地的自然环境得到充分利用,从而为游客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旅游氛围。体育旅游产业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2、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文化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发展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使得民族风俗和文化得以更好的发展,并对其做出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为我国体育旅游注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素养的发展,人们对体育旅游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加深。
二、产发展的现状研究分析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产业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对我国体育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详细的研究。
1、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
我国与国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相比起步较晚,如今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我国国家旅游局于2001年举办了一个以“中国体育健身游”为主题的活动,该活动策划了专项的体育旅游路线和相应的产品,使游客们充分感受旅游中深藏的体育魅力。在此期间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收入超过德、英升至世界第七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进入了发展史上的高峰时期。然而该浪潮过后,因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加大差异,其中我国东南部经济发展迅速,其经济较为发达,而西部地区仍处于经济停滞不前的落后状态,各区域在这一限制下随之拉大了各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尤其是东南部经济发达区域发展迅猛而进一步扩大了二者之间的差距。各项目开发规模的发展失衡,导致体育旅游产品无法充分体现区域产业的自身特色,在产业发展期间没有充分考虑体育产业市场容量等现实问题,出现了盲目投资、规模差等恶劣现象。
2、管理模式混乱性
我国体育旅游活动的组织者多为民间组织,而且他们是自发组织的,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这一环节的工作。所以在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及管理过程中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管理机构来负责相关工作的开展,导致管理局面混乱、工作效率低下。针对以上问题要求政府应该设立专门的机构来规范产业的经营,从而使体育旅游的目的可实现性、安全性、专业性等得到相应的保证。
3、结构不完善、产品质量不高`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还不具备完善的体育设施,体育运动设备、服务等环节还存在一些列问题;此外,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还存在结构老化、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等缺陷。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在产品供给上还处于力不从心的落后状态,这种形式无法适应不同年龄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外游客往往因为没有合适的的产品而取消某些项目活动。
三、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
1、拓展体育旅游市场规模
将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二者共同构建一个科学的管理体系,以此来拓展产业的市场规模。体育旅游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构建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以此来扩大我国体育旅游的产业规模。
2、合理规划体育旅游的产业结构
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各个地区间和行业间均做到工作合理分工、互帮互助,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来约束各企业,合理规划旅游、体育两个部门的权力和责任,使两个部门之间责任明确、分工合理。
3、其他解决对策
湘西地处湖南最西部,与周边省市交通便利,有利于各边省经济的相互发展,尤其是对湘西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旅游城市为主,如:矮寨大桥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对推动湘西少数民族文化与各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加强了该省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互动交流、资源共享、起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今天的湘西正在朝着高速发展的步伐向一线城市靠拢,湘西的交通与周边城市相互贯通给外来企业与游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要道,给游客建造便捷的交通,扩大当地游客旅游量。湘西经济的发展很好灌输政府的政策“要想富,先修路”的原则,交通的改善给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打开一道富裕之路,让湘西民族的文化广传八方,同时也为湘西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2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1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
把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先导,以民族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挖掘丰富多彩的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挥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功能与价值。在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实质,要吸取产业之精华去除糟粕,体现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独特风格的一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勇于创新与开发,使其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来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出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从而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以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2.2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以政策为导向来推动经济发展
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给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绝好的契机,在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扶持,要抓好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利用政府提供保障措施和法规制度的完善,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来促进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政府政策大力的支持,我们要有效利用好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来拉动湘西经济的发展。对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利用好体育文化产业中的优势资源,加以拓新与挖掘开发出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最大经济效益利益化。
3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3.1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民族体育文化产业
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如:体育竞赛表演、民族体育舞蹈表演、民族传统体育健身表演等)。因此,要着重抓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资源,利用国家西部政策来发展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旅游带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体育文化旅游业,把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为湘西文化产业的引擎,成为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有规模、有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知名产业。湘西的人文资源丰富,土家族、苗族等各种民俗节日文化活动独具特色,开发少数民族文化和节日文化,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创造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风情游,把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引向文化产业之路。通过第三产业开发逐步带动湘西经济发展,使湘西经济由传统的单一化走向灵活多样多元化发展,创造可持续的、循环的、原生态的绿色产业,就现展而言,信息掌握时代,科技改变未来、人们追求高质量的工作环境、舒适的度假环境,所以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期,对湘西经济发展是一个绝好契机,无论对于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来说还是对于湘西经济发展来说这都是双盈利。
3.2发展旅游业,打造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协同发展共双赢
把握好湘西民族文化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在信息高速化时代,通过互联网来传播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同时继续保持好这股良好势头,将其发展为支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并肩发展的新兴产业。现代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时尚、休闲、健身等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链。湘西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将自然风光、人文景点与生态农业、体育休闲、民风民俗、民族体育结合起来,打造出有特色的旅游产业,借湘西少数民族资源丰富平台来塑造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让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独特民族文化优势。
4结语
环境产业,又称绿色产业,是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为环境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恢复、有效利用资源、满足人们对环境需求,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品和服务支持的产业,不仅包括污染控制与减排、污染清理与废物处理方面提品和服务的狭义内涵,还包括设计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的洁净技术与洁净产品、节能技术、生态设计以及与环境相关的服务。
环境产业在我国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在目前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形势下,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障碍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环境产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重点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装备亟待开发;环保中介机构尚未得到应有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环境产业的宏观调控能力比较弱等。
目前中国环境产业市场大部分被国外大公司及合资公司所占有,100多家外资环保公司占了3/4,而国内数以万计的环保企业只占1/4。相对于外资企业来说,中国企业自身技术、人才、资源利用、资金等方面都处于劣势,而更严峻的问题是,我国的环境资本市场尚未形成。另外,环境产业在中国至今还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产业,环保企业往往分属不同的产业,这就给环境产业的管理和整体规划带来了困难,也很难制定和实施环境产业政策。这些都成为制约中国环境产业发展的要害。
二、环境产业市场培育的问题及对策
(一)环境产业投资的资金保障问题
由于资金得不到保障,环保部门、特别是基层环保部门自身能力的建设普遍受到影响,常常出现环保监测不到位、执法能力不足的现象。前些年发生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已经警示我们,由于财政资金严重短缺,造成政府对污染源监督失控,环保部门能力疲弱,水质监测信息混乱失真,中央政府没有在第一时间获得环境信息的渠道,更不掌握直接监控重大污染源和保护水源地的能力,如此监管能力是很难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的。
环保投资可以分为私人部门投资和公共部门投资(主要是政府投资)。尽管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环境治理及相关投资的责任是清晰的,但我们也发现,在环保投资中,来自政府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在环境保护资金市场上,政府的环境保护投入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一是强制作用,通过足够的投入建立环境监管能力,保证各类主体履行环保投入的职责;二是引导作用,通过政府的环保投入,创造有利条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环保领域;三是平衡作用,平衡区域间的差异,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环保投资,必须关注区域差异。
因此,关注环保投资,首先必须关注和明确政府的环境保护投入(即环境保护财政支出),这是政府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的最具体的体现,也是确保全社会环保投入总规模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国家要继续加大了对节能重点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等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支持相关企业增加环保设备、设施投入,对污染源实施综合治理,提高了节能环保型企业的持续发展能力。
(二)环境产业的需求市场
在中国,环保还属于政府行为,像很多大中型环保企业,其实是相当盈利的,但私人不愿投资或者说力不从心,政府就要替人民买单。比如说风力发电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等。例如:
1、中国博奇(中国博奇环保科技(控股)有限公司)2007年8月8日,博奇公司成为世界范围内第一家被东京证券交易所批准,首次公开发行即直接登陆东证主板的非日本公司,也是中国公司第一次在东证主板上市。它的前身其实是北京市热电厂,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目前已发展成为如此规模的一家上市企业。
2、重庆同星垃圾焚烧发电厂,利用垃圾焚烧发电,其前期投资是来自世界银行贷款和重庆市政府投资,因为环保企业投资高、风险大,私人企业不愿或很难轻易涉足,可是令政府都没想到的是,电厂在第二年就收回成本,并开始盈利。
由此可见,环保企业的赢利点是在于社会对环保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国家基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导向作用,这也是为何环境产业比任何其他产业更需要政策的拉动的原因所在。
一些地方省市的扶持政策推动了当地环境产业的发展。如全国首家建立省级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河北省,于2001年、2OO2年用专项资金支持了25家企业,吸引资金7亿元。目前,许多省市已有专项资金来引导和扶持企业发展环境保护产业。一些省市还出台了鼓励企业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专项政策等。但从政府预算的角度来讲,全国的环保基础设施还相当匮乏,环境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怎么更有效的调动起私人企业的环保参与,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环境产业市场有待完善的方面
1、明晰政府职责
在环境产业市场上,政府应明晰自己是主要的需求方,只有这样,才能将潜在环境产业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才能让现在的政府和企业失灵市场转变为完善市场。此外,政府要在政策引导和科技创新上多下功夫,为新的环保市场的培养扫清障碍。
2、完善各项法律和政策
从根本上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就是要从法律和政策方面明确需求和保证需求。应在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基础上,适时完善和整合相关政策,制定相关标准和政策。此外,要不断的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扶植环境服务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科技等优惠政策,推进环境服务业产业化进程。
3、完善环境市场的运营
大力发展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企业,建立完善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监督管理法规和制度,积极推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的企业获、市场化和社会化运营,鼓励采用投资―建设―运营―转交(BOT)等多种形式的运营管理模式。
4、统筹规划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
政府要加强对环境产业的政策导向作用,注重环保咨询业为主导的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加快环境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同时将环境产业作为重工业的补充,协调一致发展,推进整个环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三、小结
[论文摘要]文章分析了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内在关联,继而对我国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评析,指出在知识产权促进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知识产权服务模式以及特殊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等方面仍需深化研究,最后对陕西省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
[论文关键词]创意产业 知识产权 现状 问题
一、创意产业与知识产权保护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创意产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创意产业的发展,将文化艺术创作为基础,以个体的创新能力为助力,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新的创意产品和服务。文化艺术作品创作与促进经济发展形成有效的结合,无形的创意成果通过这种结合能够转化为实质的产品,并且带来国家产业经济的发展。创意产业领域多集中在文化创意领域,主要涵盖工艺、设计、广告、电影、表演、动漫、玩具以及游戏等等领域。随着创意产业辐射领域的逐渐增加,集群发展态势已成为各国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而随着集群发展态势的形成,知识产权与创意产业愈加密不可分。
创意是创意产业的核心内容,要促使创意产业保持经济活力,其关键在于形成良好的创意内生循环,即个体创新促使创意产业能够不断创新,创新产业中创造出的“无形创意”能够顺利形成实质成果,获取利润,免受剽窃和抄袭,形成激励效应,鼓励创造个体再次进行创意创造,形成良性循环,促使产业不断发展。只有促使这种创意产业内生循环不断运转,创意产业才能被称为朝阳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知识产权保护恰满足了促进创意产业形成良性内循环的制度需求。
知识产权作为一种无形财产权,其保护对象主要针对创造性智力成果及经营性标记等内容,即无形的创新知识、技术与品牌等。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依赖于个体的创造力,源于知识的积累和升华,来自智慧的运用所形成的智力成果,如果缺乏有创新的创意,或者新创意没有得到及时有力的保护,那么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知识产权制度本身的制度特征决定了其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大量以产业化形式创造社会财富的各种新文化、新创作、新创意等无形智力成果提供保护。可见,知识产权保护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其为权利人提供了对创新成果的专有垄断的合法保障,通过为创造性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提供了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知识产权制度建立起了对创意产业而言行之有效的法律保护框架”。
知识产权的这种核心价值贯穿于创意产业动态发展的过程始终。一个创意从产生到形成样品,需要知识产权制度予以确权;再从样品变成商品,继而来到市场,进行交易,同样离不开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在这一过程中,各种因素互相交错、互相影响关联,每处都与知识产权紧密相关。具体而言,从创意的构思到创意产品生产,涉及创意产品营销和推广,以及创意衍生产品的开发,整个创意产业链各环节都与知识产权紧密相关。(见图1)“文化创意成果的产生以知识产权的获取为目的,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以知识产权的交易为纽带,文化创意产品的发展则以知识产权的保护为后盾。”因此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创意产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二、我国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现状略揽
近年来,我国对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成果较多,目前研究的主要领域集中在创意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的内在关联性,创意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途径以及创意产品市场化过程中的知识产权服务模式等三个方面:首先,在对创意产业发展和知识产权的内在关联性。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阐述知识产权与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本质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强调创意企业的核心价值是知识产权,创意产业特征与知识产权特征吻合。其次,我国创意产业起步较晚,在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仍然面临诸多制度性与实践性的障碍。因此,在该领域的研究集中在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途径研究领域,主要阐述从法律途径以及通过政府监管途径促进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并且强调创意企业自身及其行业协会在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第三,探索创意产品市场化过程中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创意产业企业版权融资等方面。完善社会综合服务体系促进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有学者提出应当建立贯穿文化创意产业创作、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综合版权服务体系,包括建立版权登记、版权交易、版权咨询、版权、版权信息、版权认证、版权调查等综合服务系统。近期,对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版权融资相关法律问题亦成为学界研究热点。
然而,结合创意产业发展实践来看,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研究领域仍需对下列问题深入探讨,首先,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产业集群发展态势下,各类综合创意产业,通过地域上的集中,将各种创意资源予以集合,共同打造品牌和价值链,使创意产品的产值达到最优化。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各种复杂多样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不同的保护模式又各具特点,研究具有复杂性。其次,在创新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探索中小创意企业版权融资等问题上仍需继续研究。从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实践瓶颈来看,保证创意产业集群内知识产权转移的畅通性,促进创意产品顺利市场转化,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首要目标。第三,从世界各国的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来看,与独特的地域特征相结合是创意产业升值的成功经验。而目前该领域中对知识产权促使创意产业发展的很多研究往往脱离这一要素,忽略了联结“创意产业集群化”与“独特本地特征”之间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研究,忽视地方特色与创意产业之间的知识产权联动效应。
三、陕西省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现存问题分析
在我省的诸多产业领域中,经济增长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当属创意产业。2008年,西安文化产业增长值为119.34亿元,占GDP比重5.5%,连续三年超过15%的增长率。2009年增长值约180亿元,占GDP的比重约6%。我省已经形成以高新技术开发区、曲江文化产业园区等为中心的创意产业发展园区。近年来,陕西省不断深化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相继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陕西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陕西省知识产权专项战略》和年度《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关中、陕北、陕南十一市(区)知识产权协作协议》、《陕西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方案》等知识产权制度,一方面更加全面的指导省内各地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另一方面,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也提供了实施方案。通过政策引导、试点示范等一系列措施,陕西在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亦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创意产业链中,权责不清,权利意识不到位。创意产业链条涉及知识产权权利类型多且较为复杂。从主体来看,涉及创作权利主体、设计权利主体、表演者、出版者、录音录像制作人以及广播组织等;从权利类型来看,更是分涉著作权与邻接权两大领域,共计数十种权利类型。虽然目前大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提高,大多仅停留于表面认识,以版权为例,大多数人对创意产业涉及的邻接权领域并不清楚,而邻接权利的产业化恰恰是欧洲以及英美国家版权产业的重点。
其次,盗版严重侵蚀创意产业链,正版化道阻且坚。以创意产业中最为活跃的影视产业为例,影视作品通过传统途径发行价格与视频网站发行价格相差巨大,某热播剧在传统发行渠道每集数十万,而在视频网站的发行价格平均每集一万左右。低收购价格对网络影视发行商毫无吸引力可言。因此,互联网影视发行链中,几乎难见正版影视内容提供商的身影,盗版影视内容趁机而入,获取利益。虽然近年来这种情况已经逐渐开始转变,正版提供商也试图进入互联网影视发行链,但是比例仍然过小,正版化道路漫长。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营改增”;分析问题;方法研究
一、引言
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与国家税务总局在2011年联合下发营业税改增值税(以下简称“营改增”)试点方案。截至2013年8月1日,“营改增”已推广到全国进行试行。2015年是“营改增”扩展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和生活业等四个行业的最后一年。值此“营改增”推广的最后时期,本文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代表,对房地产企业“营改增”后税负变化做一个分析,希望对房地产企业应对“营改增”提供正确的参考意见。
二、房地产企业“营改增”税负变化分析
我国房地产业的增值税率有17%和11%两种,现以公式计算的方式,对以不同增值税率为前提的“营改增”的税负变化做一个分析。
1.以17%的增值税税率为前提
设字母S为应收收入,设字母A为应缴纳增值税,设字母N为可抵扣成本占应税收入的所占比例。在“营改增”实施之前,应缴纳的营业税税额为5%S(暂不考虑城建税及其它附加税,下同),“营改增”后,进项税额为[S/(1+17%)]×N×17%,销项税额为[S/(1+17%)]×17%,应缴纳增值税A=[S/(1+17%)]×17%-[S/ 1+17%)]×N×17%=0.145S×(1-N)。
假设应缴营业税与应缴增值税相等,那么在税负率相同的时候,临界值为:5%S=0.145S×(1-N),得出N=0.655,由此可知,当可抵扣成本所占应税收入比例(N)大于65.5%这一临界值的时候,增值税与营业税的税负率是相等的,都是5%。按照假设条件,可以知道,应纳增值税A=0.145S×(1-N),代入公式A/S(税负率)=0.145(1-N),得出:①当N=10%时,税负率为13.1%;②当=20%时,税负率为11.6%;③当N=30%时,税负率为10.2%;④当N=40%时,税负率为8.7%;⑤当N=50%时,税负率为7.3%;⑥当N=60%时,税负率为5.8%;⑦当N=70%时,税负率为4.4%;⑧当N=80%时,税负率为2.9%。
2.以11%的增值税税率为前提
换做增值税为11%的时候,暂定其它条件不变,也可按照上述方法得出应缴纳营业税和应缴纳增值税相同时的临界值,即%S=0.099S×(1-N),N=0.495。应缴纳增值税A=0.099S×(1-N),代入公式A/S(税负率)为0.099(1-N),同理可得出不同的抵扣成本所占比例(N)下不同的税负率。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分析,可以知道:当增值税税率定为17%,在成本与总收入比达到65.5%这一临界值时,增值税税率为5%,和营业税税率相同;在成本与总收入比低于65.5%的时候,营业税税率会显著低于增值税税率;在抵扣成本所占比超过70%的时候,增值税税率出现减幅。
当增值税税率为11%时,成本所占比在达到49.5%这一临界值的时候,增值税税率为5%,和营业税税率相同;在成本与总收入比低于49.5%的时候,营业税税率会低于增值税税率;在成本所占比超过49.5%的时候,增值税税率出现减幅。
由此可知,当成本所占比在临界值之下的时候,增值税税率就会高于营业税税率。所以,实施“营改增”,要科学制定增值税的税率,防止因执行“营改增”而导致税负增加,给企业增添过大的税负负担。
三、房地产企业对“营改增”问题的应对方法
基于“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的分析,房地产企业方面应该积极应对“营改增”后一些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1.优化并完善税收筹划管理工作
在落实税务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房地产企业应按照自身纳税能力、纳税情况和主体经营情况,合理筹划“营改增”方案。企业财务人员要在看到获取利益的同时,能够看到并做好迎接挑战与压力的准备,按照“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优化并完善财务管理层次,帮助房地产企业借助流通环节对相关税费进行合理转移,在利用“营改增”的优惠政策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扩大企业的业务合作范围。
2.选择符合“营改增”条件的供应商
房地产企业实施“营改增”后,就必须选择那些可以提供增值税票的供应商,否则就会因为不能获取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导致无法抵扣进项税额,就会给企业带来财务上的经济损失。所以,房地产企业对供应商的选择标准,除了要考虑常规的财务风险之外,必须把能否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首要条件。
3.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管理水平
首先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之能够及时掌握国家财务政策,尽快接受新的税收方式,学会新核算模式的应用和增值税票的开具,掌握增值税明细科目的设置,能够依据年度收入预算额有效控制月份销项发票的开具额,能够根据年度税金预算额有效控制月份进项税票的认证额。
其次,由财务人员负责给企业的营销、采购、工程等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营改增”知识培训,强化税务意识,保持有效沟通,确保增值税核算准确,抵扣链条完整。
四、结论
总之,“营改增”是我国税制改革的重大变动,对房地产企业的税金计算、发票使用、财务管理不可能不产生影响,其结果必然会出现有部分企业可以享受到“营改增”的减税利益,有部分企业则可能会增加税负。对此,企业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冷静分析学习,调节“营改增”的应用选项,以此为契机,利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稳健发展,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影.任静 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分析和政策研究[J].经营者,2015(9).
[2]秦文.“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财经界,2013(22).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企业;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企业的固定资产是指单位的价值较高、使用时间又超过1年,从总体上看能独立发挥作用、进而为企业的正常运营供给劳务、租赁或者经营所拥有的有形资产。受种种复杂因素影响,固定资产在管理层面尚存有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就科学化管理、解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法、模式较为滞后
固定资产的管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沿袭过往计划经济体制的陈旧方法,主要表现在个别职能部门所做工作衔接不当,也就是说,在实际管理中仍有不少纰漏之处和盲点,价值与实物的管理并未得到宏观意义上的统筹,从这个视角来看,克服固定资产管理的缺陷尚有很长的道路要走,需紧密遵循制度优先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财务部门因受种种制约,仅能依据规定做好资产价值状态的控制,生产、技术机构在实物的控制方面执行不力,比较典型的是未能及时的办理资产出售、损坏或者变更等一系列手续等,资产管理制度的成效每况愈下。
2、使用效益不高
企业固定资产的数额庞大、种类分布较为宽泛,由于这些显著特征,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所体现的观念较为脆弱,导致固定资产在控制中并未折旧,这无疑会降低固定资产的收益,同时,造成经济损失的产生。
3、企业负责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为数不少的企业高管片面注重自身经济效益的创造,在对固定资产进行系统考核时,考核指标十分局限,主要有:资产负债率、资产的总金额、业务所创利润等。长期以来企业对固定资产最为看重的仍然是使用价值,也就是说,企业的设备和器械只要安全、可靠地运行即可,对于固定资产的经济价值缺乏细致严密地考虑。
4、核算固定资产工作不到位
一部分企业根本不重视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合理、科学选用,助长固定资产账目的不相符,与此同时,企业的财务报告也有明显地偏离,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基于此,企业必须改进管理策略,从资产负债表格中推断出资产会出现贬值现象的几率,对于潜在的有贬值倾向的部分资产,必须开展科学化测试。但正因一些企业未开展这些流程的工作,才使得资产的核算有问题。
二、解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1、推进固定资产科学有效的购置与使用
众所周知,企业的固定资产是要由相应的设备机构前往采购,在这期间,为提高管理效能,需经设备部门的负责人填写完整的购物申请明细表,交由资产管理机构逐一审验,在审核通过的情况下方能同意设备部门的采购规划,由此可见,这一采购前的申请体系一经建立,便能促使资产的采购朝着正规化、清晰化方向迈进。紧随其后的工作便是分析资产采购的必要性和可靠性,切忌盲目思考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管理原则,针对目前不得不使用、但在任务完成后便不再用到的固定资产,则可租用,这不仅能减少购置后固定资产长期闲置给企业带来的资金浪费,更能降低企业购置固定资产的花销,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使用固定资产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对资产的定期审核、校验,企业必须立足于自身运营的现实状况,编制出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目录,分批次组织相应机构及管理技术工作者,制定出详尽的资产目录,选取可适用的一切标准。此外,企业要慎用折旧办法。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其折旧方法自然各异。对于刚刚成立不久的企业,在经营的初期,必须运用双倍余额递减等方法为固定资产的折旧增加正能量;对那些成长迅速、各项经营日臻完善、成熟的企业,可用年限方法,力求固定资产折旧办法的多元化,当然,不同办法之间是可以相互交融、依存的。
2、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提高企业财务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
上文已经提及,固定资产的管理之所以在相当部分的企业成为薄弱环节,与企业上下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人员素质不强息息相关。有鉴于此,企业应当提高认识、认清大形势,把固定资产管理、调节和控制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体来讲,企业的高级领导、部门管理者以及资产使用机构的负责人要健全管理的责任制,尤其是要完成固定资产的基础性管理任务,在固定资产出现流失、损坏等问题后,要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查明深层次原因,若遇有相应部门职员麻痹大意致使固定资产出现“管理危机”时,一定要严惩不贷,进而依靠企业行政力量规范固定资产管理的环境。
固定资产的管理,归根结底取决于广大财务职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财务部门并未构筑起与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进程相适应的资产控制处置机制,这也使得固定资产在投产验收、拨付租用、清理报废等问题上陷于被动化的状态。面对这一局面,企业应尽早对所有管理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业务素养、增加财务学、金融学、经济学、审计学、统计学以及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要责令财会部门及时对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采取有效地会计处置措施,并由深谙财务的人员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开展专项负责;对于另外一部分不需、或者不恰当使用的固定资产要施行科学化的处置策略。
3、加强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化建设
固定资产管理要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离不开制度的规范和约束。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促使管理工作照章办事、违规必究,是搞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为此,企业要建立健全绩效考评和奖惩机制,在调度各部门固定资产管理员工各司其职、认真履行职能的过程中,还应不能忽略筹建企业固定资产管委会,必要时也可运用前沿的网络技术手段,完善资产管理的网路,尽最大可能的觉察一切潜在的控制管理问题,防患于未然。对那些新建资产,需保质保量地精确化入账,运用准确地措施计提折旧。同样地,对于企业内部因资产问题长期拖延的工程项目,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尽快完成决算编制的工作。
4、采取有效措施应对资产报废和保养问题
固定资产的报废程序、技术鉴别评估以及残体回收保管等处置项目需及时向相应的主管机构提出正式申请,假若固定资产目录中有新设备被归入,也需及时给财务部门反映事实情况,会同机构人员商量解决对策。需强调的是,申请报废的程序是固定资产的使用方和企业负责人对固定资产所做出的“终极价值”评估。
企业在开展固定资产的维修保养工作,首要的任务便是编制详尽的规划,按时盘点、汇总固定资产及其设备,针对那些已经出现损坏迹象的固定资产要立马采取紧急策略予以维修养护,以保持资产效益的最优化。当然,固定资产的级别不同,保存的具体场所也有显著地差异,紧密依照设备的属性选取对应的、恰当的养护手段。
结语:
面对固定资产管理中暴露的一系列问题及缺陷,企业要努力正视,并依据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采取若干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宋琼慧. 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财经界(学术版), 2010(10) .
[2] 王霁. 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制度建设探讨[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