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7 17:11:36
导语:在大学生领导力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论文摘要:人的高度组织化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产物。对即将加入职场的大学生而言,组织中的行为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内容,学习《组织行为学》课程是大学生在校培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具有实践预览与知行教化的作用,可以改善大学生原有的认知与行为,提升大学生的情绪智能,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
对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认知与调适能力
是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重要体现
立志创业的学生有追求成功的意识,但对个体行为与组织行为的感知与深入研究不多,人际知觉度不高,职业能力有待磨炼,管理认知更需要提升。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素质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与课题,加强在校阶段的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适应新员工角色、成长为优秀员工,对大学生创业者走向成功,意义重大。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早已得到认同,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做法仍局限于个体层面的教育,如创业意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等等,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提升。然而,作为创业者,不仅需要自我管理能力,更需要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及领导能力。对个体差异的理解、对个体行为的洞察、对群体心理、对员工群体行为、对组织行为的认知与把控能力,更是大学生今后适应创业环境、适应管理角色、开展创业实践的重要基础与保证。在校阶段开阔视野,学习有助于创业开展的人际技能、情绪智能,研究群体、研究组织行为,关注管理能力、关注领导力培养是不可或缺的。对个体行为、组织行为的认知与调适能力是职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基础体现,对立志创业的学生而言,职场之路和创业践行应该“先知而后行,其行更有所得”,在校期间,选择《组织行为学》的研习是大有裨益的。
学习《组织行为学》是大学生职业能力
和创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在组织中工作的人们只有理解组织中的行为,理解员工互动的行为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在组织情境中工作。在校期间研习《组织行为学》,增强理解、预测、影响组织情境下自己和他人行为的能力与素质,对大学生创业起步的指导意义非凡。
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是研究人们在组织内外如何思考、感受进而指导自己在组织中行动的学问。它采用系统方法,运用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揭示各种组织中人员彼此相互作用条件下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对组织行为学的学习与研究可为大学生在校的社会成长提供丰富的营养,促使大学生在就业创业前以清醒的旁观者的姿态,全面感知和审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互动,研究提高对人们行为活动预测、引导和控制能力的策略和途径。对组织行为学的研习,能使大学生在校阶段就能拥有对创业实践的全局过程预览与典型案例思辨能力,是大学生在校阶段职业能力和创业素质培养的重要途径。
《组织行为学》提供了组织活动预览
和多层面行为的知行教化
人的高度组织化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化的产物。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有着复杂的影响,从个体行为来看,人类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使人的行为变化多端,同一情境下,不同的人的表现差异很大;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也有很大差异。从群体来看,群体行为不是个体行为的简单相加,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与人们独处时的行为是有差异的。《组织行为学》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用多学科的知识、系统研究的方法、权变的策略、多层面的分析、开放的系统观解读组织,可使学生学习多学科的知识,分析和理解组织情境,体验全球化给组织带来的巨变、给创业者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学习从个体、团队和组织多层面解读人的行为,以权变的方法和开放的理念理解组织活动,预测人的行为,达成组织目标。《组织行为学》的学习和实践潜移默化地改善着学习者的思想与素质,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在以下方面的职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培养:(1)提升自我认知,逐步塑造自身人格;(2)开展社会学习,改善组织知觉;(3)把握情绪、态度和压力,逐步改善情绪智能;(4)学会识别问题和机会,优化个体决策;(5)学会全面感知团队问题与过程,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6)不断认知沟通渠道,学习改善个人沟通与组织沟通;(7)不断认知权力与影响力,学习影响他人;(8)不断认知认知冲突,学习冲突管理;(9)不断认知组织,学习组织文化,适应组织变革;(10)不断自我实践,锻炼领导力。
《组织行为学》是大学生创业者不可或缺的课程,可使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就系统地认知人在组织中的行为与心理,了解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的调控。可以启发大学生对组织的认知,使其深刻理解创业者的角色能力要求,对创业者今后的创业行为具有极其重要的知行教化作用。
《组织行为学》的研读将深化大学生
的社会知觉,缩短大学生的社会化适应期
在走上社会后,大学生将来无论处于怎样的组织中,从事何种工作,组织行为与其必将有关。作为组织成员,必须了解组织历史和物理布局、了解组织战略、了解组织的绩效期望、了解组织的权力机制、感受组织的社会活力;必须融入组织,熟悉工作程序,履行员工绩效行为,体验工作场所的情绪与压力;必须适应组织氛围,面对团队中的冲突,体验组织各层级之间的沟通,在碰撞与调整中加强人际关系,实践新角色行为,解决工作与非工作之间的冲突,适应企业文化与企业变革。
《组织行为学》揭示的组织内行为,可为大学生提供角色实践的全局感知,组织内的管理预览和模拟实践,对于即将成为新员工的大学生而言,有很强的认知提升作用,有很强的人际感知作用,有很强的实践导向作用,将深刻地改变大学生的角色知觉和社会知觉,使大学生对自己作为组织员工的行为与心理成长要求有整体的感知、理性的把握,使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团队建设与组织变革进行全局的预览和理性的解读。这对大学生就业后的积极态度、工作业绩、合作精神,对其在组织中扮演更重要角色时的正确决策具有工作价值观引领作用、团队实践指导作用、人际行为参照作用及自我情绪和压力调适作用。组织行为预览与感知可以深化学生的社会知觉,缩短大学生创业者的社会化适应期。
组织行为的案例模拟可促使大学生换位思考,
引导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
组织行为的案例将组织与现实工作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可让学生在置身社会环境前,就全局预览并分层解读组织环境与行为,使学生在创业前就能预览和解读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使学生感知个体的差异、能力的差异、人格的差异、价值观的差异、态度的差异、工作满意度的差异等。《组织行为学》创设的案例模拟,可以锻炼学生置身于复杂的人际与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互动能力,组织行为的案例模拟,可以促使大学生换位思考,增强学生的情绪智能,引导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自我造就。
对于立志创业的大学生而言,所追求的已不局限于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有效利用,而是扩展为对组织资源、社会资源的调用。组织行为学案例模拟可让大学生学习识别问题与机会,见识个体决策的理性选择参照,预先感知和体验所有创业团队都必然会遭遇的权力、影响力、沟通障碍、冲突、变革等问题,更能使大学生预定位于管理者的角色地位,以管理者的视野开展思考,结合实际深入解读组织行为,解读组织结构的构建、组织文化的创建、组织冲突的管理、组织效能的激发等等,思考并探寻在组织的复杂工作情境中进行分析、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策略,必将对即将走上创业之路的大学生尽快适应角色、提升领导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导向性影响。
先知而后行,才能有所作为。《组织行为学》对组织的实践预览与知行教化作用,可使大学生对组织现象进行全面、系统的感知,改善大学生原有的认知风格、心理模式及行为方式,提升认知能力和心理能力,提高情绪智能,使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实践中加速社会化适应,引导大学生职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自我培养。
参考文献:
[1]麦克沙恩.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14.
[2]斯蒂芬·罗宾斯.组织行为学精要(第9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3-12.
[3]石伟平,徐国庆.管理能力训练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07,(34).
[5]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是永恒的主题[J].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论文关键词: 师生双向交互合作 网络教育 文化建构
论文摘 要: 文章认为,通过网络平台设置的虚拟社区、英语聊天室和视频录播厅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信息交流,针对专项主题开展文化现象讨论和中西文化差异比较,鼓励学生进行文化专题演讲,能实现网络平台下的师生双向交互合作,构建文化知识体系。
一、引言
自从2008年的经济危机以来,大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大学英语课程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来适应当今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以社会的现实需求来调整英语知识结构和授课内容。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有效性实现的途径
《教师领导力与学校发展》[1]一书指出,虽然对于有效性的定义,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有效性的主要评判标准。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其它一些重要产出,例如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幸福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却被忽视,这与这些重要的产出的测量评判实施起来不易有密切的关系,而这些要素在日常教学中却不可忽视,所以教师将采取一系列量表来帮助考核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行为。我们在网络平台下的教学实践中应采取师生双向交互合作的模式,注重网络教育中的文化建构,以期提高包括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师生双向交互合作和网络文化建构的实施方案
网络平台下的师生双向交互合作与网络教育中的文化建构如何得以实现呢?
我们通过网络平台设置的虚拟社区、英语聊天室和视频录播厅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信息交流,针对专项主题开展文化现象讨论和中西文化差异比较。
现在举个实际的例子:在学习《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1》的第一单元A篇课文“Learning a Foreign Language”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输一种理念: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了解相应的载体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碰到外教,在谈到学习英语时,很有信心地将食指和中指上举,表明“必胜”的决心;在照相时,许多中国学生也喜欢使用这一手势,表示希冀“胜利、成功”的含义;而美国外教把这一手势理解为“和平”。针对学生对美国文化的理解差异,我们找到了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详细地解释了这一手势在不同国家文化中的不同含义。
与此同时,我们设计了一系列方案:
第一,实行“学生日常自评,小组每周互评,教师阶段测评”的教学管理和测评体系;实现网上评价系统规范化管理,通过网络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高效统计、分析与反馈。
第二,搜集网络教育的中西文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第三,建设信息区,提供广阔的信息交流空间,营造平等、自由、轻松、愉快的网上交流场所。 转贴于
第四,鼓励学生进行文化专题演讲,引进webQuest模式的特点(在教师引导下“利用互联网资源”,“以一定的目标任务驱动学习者对某个问题或某类课题自主地进行建构、探索和研究”)[2],让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对某一文化专题进行“资料收集,归纳整理,口头操练,模拟演讲”。
第五,在网上师生双向交互合作模式下,针对“目前大学生听说能力普遍不强,社会又对听说能力有较高要求的情况下,在我们教学中应对听说有所侧重”[3]这一呼吁,我们注重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尽量多地使用平台下的人机对话和模拟操练板块。
第六,在网络教育中,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和专业英语词汇,尽量满足社会的要求。复旦大学蔡基刚的研究表明:“社会对外语能力的需要已呈多元化、专业化趋势,企业要求大学毕业生一上岗就能立即承担起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专业英语工作,能够不用翻译人员直接进行国际交流。”[4]
四、课外拓展
刘润清和崔刚提出:“选择适合学生语言水平和年龄特点的电影或者录像放给学生看,这样很有用,对于练习听力、培养语感和学习兴趣,了解西方社会和文化等都有积极的意义。”[5]
鉴于此,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外到学校语言学习中心,或者是在校园网覆盖的区域内进行自主学习,选择一些有意义的英文影片,进行语音模仿,了解外国文化,有意识地增进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许多学生的英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文化意识也有了一些增进。
同时,“精心设计课外互动活动,积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实践”[6]也是教师需要关注的环节。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自发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小品的排练和英语角活动都得到了教师的支持和好评。
五、结语
我们力求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和测评体系,建设信息区,搜集充足的中西文化网络教学资源,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鼓励学生进行文化专题演讲,并且注重对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希望通过后续研究,我们会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全面发展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充分实现师生双向交互合作,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阿尔玛·哈里斯,丹尼尔·缪伊斯.教师领导力与学校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祥兆.WebQuest:一种新型的网络探究学习模式[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5,(6).
[3]蔡基刚.大学英语教学若干问题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4]蔡基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衔接性和前瞻性[J].外语界,2004,(5).
关键词: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004-03
随着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连年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不断增长,其中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任务的地方师范学院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长尤为明显。地方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经从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论文试图通过对广东省某地方师范学院2009年和2010年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探讨具有相似特征因素如高校类型、地域以及专业设置的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的形势、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一、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旨在了解我国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解决策略与方法。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9年和2010年广东省某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数据进行归纳与分析,从中得到研究结论。本研究的过程主要包括确定分析样本、确定内容分析的类目、样本的评定以及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的解释与形成结论等几个步骤。研究采用的统计方法是一般描述统计,并采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过程与结果
(一)样本的选取
由于广东省某地方师范学院办学历史与特色在我国地方师范教育中颇具代表性,因此本研究选取该校2009和2010年大学生就业数据为样本进行梳理与分析。
(二)分析类目
由于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旨在了解我国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与对策,因此根据研究主题,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本研究内容分析的类目(见下表)。
(三)样本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本研究的样本统计数据评判员独立按照内容分析类目进行评判而获得,为了进一步梳理数据,我们将统计结果分别按照就业率、就业单位流向和地域流向进行统计。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2010年,样本共有应届毕业生3359人(其中本科生2588人,专科生771人)参加就业,比2009年减少了232人,减幅为6.46%。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10日,总体就业率为93.18%(见表2)。其中,校本部总体就业率为93.73%,样本分院总体就业率为91.57%。与2010年全省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7.51%还有很大的差距。
统计表明,该校2010届各层次毕业生就业率相比往年都有所下降。而近几年,其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比专科生的就业率要高出几个百分点,这种差距在2010年更为明显,这表明专科层次毕业生就业比往年更难,只有在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匹配程度较高,专业的适应性、应用性更强的专业的专科生就业成功率才较高如校本部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
1、师范类本科生就业率有所下降,非师类毕业生就业率上升明显
经过统计,样本师范类专业近20个,2009年师范类专业就业率为95.37%,2010年的师范类专业就业率为92.27%,就业率下降了3.1%。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师范类专业近19个专业2010年的就业率比2009年的就业率90.21%.上升了6.04个百分点。这个数据表明非师范类专业的专业特点突出,实用性较强,非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渠道广,灵活性、适应性强的特点。从表3可以更直观的感受到,09年在其他企业就业的毕业生数为785人占已就业毕业生人数的23.22%,而在2010年人数猛增到980人,占当年已就业毕业生人的31.73%。
相比较之下,随着中心城市的扩容和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速度的加快,各地市县以及乡镇中小学生源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需求量在逐年减少。这个趋势可以从表3中明显的感受到。2009年,样本在教育系统就业的毕业生占已就业毕业生的59.58%,2010年则下降至55.33%,下降了4.25个百分点。虽然比重在下降,但是样本仍是以师范类专业为主,因此教育系统仍是毕业生的主要流向。
2、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流向是样本所在地区
2010年广东省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基本集中在珠江三角地区,占全省已经就业毕业生数的81.37%,比2009年上升了9.23%。而2010年样本毕业生到珠三角地区就业的人数只有765人,比2009年减少了30人仅占全省已就业毕业生数的0.24%,相对其他院校来说样本到珠三角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少了很多。这里面有几个原因:
(1)样本座落在广东省珠江三角洲以外,毕业生生源主要是以地区生源为主。2009年和2010年区域的生源在该校毕业生总人数中的比重为59.24%,57.70%,而珠三角地区生源较少为10.69%,9.44%。这说明样本在珠三角地区的影响力有待提高。
(2)珠三角各市的当地生源中,2010年有64.67%的毕业生在当地就业,回流率比2009年下降近了7.47个百分点;在全省毕业生都涌向珠三角地区就业时,样本珠三角地区毕业生的回流率却在下降,而且降幅较大,说明珠三角地区人才竞争激烈,而样本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急待提高。
(3)在珠三角外十二市中,2009年和2010年当地生源率高达89.70%和86.48%,表明这些地区就业的毕业生绝大部分为本地生源。这说明样本珠三角以外的毕业生更愿意回生源地就业,这与毕业生家庭观念,就业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3、待业率有所上升
根据统计,在样本3359名参加就业的2010届毕业生中,待就业人数为230人,待就业率为6.85%,比2009届增加了0.97个百分点,待就业人数增加了19人,数据表明2009年底的金融危机对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仍有影响。
三、结论与讨论
(一)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以上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地方师范学院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地方师范学院大都地处二线或三线城市,学生也大都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不论是在学校周边地区还是学生的生源地的经济发展都无法容纳这么多的本科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形势与压力相对其他高校而言更加严峻。
2、地方师范学院由于大都地处经济相对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的地区,其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相对滞后,因此,表现在就业竞争方面,地方师范学院大学毕业生的核心就业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从就业趋势来看,地方师范学院部分专业尤其是传统师范类专业如汉语文言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法学等专业的就业率逐年下降,就业市场不断萎缩。
3、传统就业观念根深蒂固,受到父母观念的影响,毕业生总想进一些具有稳定收入的单位比如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大部分毕业生都坚守公务员考试、教师上岗考等,固守家乡,坐、等、靠父母或亲戚朋友帮他们找工作,不愿下到基层或者到中小微型企业去寻找可以施展自己才华的天地。而随着公务员、事业单位以及教师招聘岗位的逐年减少,学生们就业预期与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将会日益突显。
4、地方师范学院学生就业能力急待提高。由于地方师范学院生源大多来自本地或附近地区,就像样本一样,学生少有机会参与社会实践、社会竞争的机会,加之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滞后,学生核心就业能力较其他高校学生差,在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竞争中处于下风。
(二)问题解决的对策与建议
1、在宏观决策方面,地方师范学院更应该加快学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本科教育通识化
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到大众化阶段,再到普及化阶段,其人才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精英教育阶段高校培养的本科生就是专业性的人才,但是到了大众化阶段、普及化阶段,本科生只能作为通用性人才来培养[2]。在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大背景下,地方师范学院的教育模式仍然固守精英教育的思维,势必难以适应现有的就业市场格局。
2、在中观层面上,作为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的主体之一——地方师范学院应该在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发挥作用
就国家层面高校专业调整的具体目标而言[3],一是形成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二是形成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三是形成法制化、科学化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管理机制;四是使学科专业设置总体与国际接轨,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作为地方师范学院而言,首先,我们更应该研究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改变早期专业设置一哄而上的局面;其次,研究形成与区域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从深层次上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然后,实现“因地治学”,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与交流,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方向不动摇。
3、在微观层面上,强化课程改革
这里的课程改革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强化学科专业的课程改革,二是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中,应该让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未来将从事的职业有清晰的认识和详细的规划:首先,通过课程改革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认识到自己学校类型、专业、地域、性别以及行业在就业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合理设置自己的就业预期目标;其次,通过课程改革培养学生核心就业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的质量;最后,加强学生就业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就业咨询,改变地方师范学院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自卑心理,建立完善的就业咨询与培训服务机制,为学生提供面试口才训练、形象设计、形体训练、团队拓展训练、领导力、执行力拓展训练以及职场礼仪、面试技巧培训。
参考文献:
\[1\]马永霞,姜兴健.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3):118-121.
论文摘要: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力量,指出了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增强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并逐渐成为一项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一线工作者,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06年7月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是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所以研究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指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集中,急功近利特征明显
一般高校正式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往往在学生大三以后,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也集中在这个时间段,此时除了大量操作性和常规性的的日常管理工作之外,辅导员还面临着学生毕业相关的各个固定程序性工作,难以形成系统、规范、科学的就业指导时间安排,这就导致很多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工作临阵磨枪,泛泛而谈,希望一蹴而就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学生也面临着毕业、求职、升学等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和压力,对于辅导员的就业指导更是疲于应付。过于集中的时间安排在主观或客观上形成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或提高就业率才开展就业指导的急功近利的特征。
(二)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简单,处理问题力不从心
就业指导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求辅导员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除了能够掌握和解读国家的就业方针政策之外,还需如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等多门学科。但目前高校辅导员缺少就业指导的相关培训,就业指导专业化程度偏低,知识和信息储备不足,在开展就业指导时心有余而力不足,就业指导过程中往往只能起到简单的宣讲作用,仅仅介绍就业政策、求职面试技巧等,其实对于就业政策、形势、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网上查询和自学得到。而处理学生真正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社会、交际、法律、心理等相关问题,辅导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三)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僵化,难以做到因材施教
高校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以课程教育和班会为主,对所有学生采用同一种灌输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指导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支招儿的多,解惑的少”,也让学生感到没有实际帮助。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认识能力有限,辩证思维基础不深厚,大学生在观察、分析事物时难免过于主观、片面或者过于自信、偏执,在处理一些如职业目标等关键问题时往往表现出盲从、草率的状态。这些问题不是空洞的灌输能够解决的,需要辅导员充分利用处于学生管理一线的的角色优势,真实了解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根据学生的性格、天赋、兴趣,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四)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反馈显微,缺乏调查评估
当前高校辅导员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指导教育,但在就业指导成效的反馈上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方面,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关注有限,缺少回访调查。另一方面,缺少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的等要求——即用人策略的动态分析。这些调查反馈的缺失导致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用人单位的需要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距。只要解决好这几个方面的矛盾,就能为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最有力的参考和依据,才能不断评估与改进就业指导工作。
(五)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职能模糊,缺少统筹管理
当前,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职责和权利尚不明确。高校辅导员究竟要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做哪些事情,哪些工作是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哪些工作是辅导员的,没有明确的规定,很多工作存在交叉。有的高校辅导员兼任就业指导课的老师,有的却并没有相关要求。有些工作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可做可不做,做和不做一个样。辅导员在就业指导上职能的模糊严重影响其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二、增强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一)全程化和阶段性相结合
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辅导员不能期待在短暂的一两个学期就能通过职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所以要树立全程化职业指导的理念,并将职业指导融入到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研究者指出,大学生就业能力,“除专业能力之外主要还包括:1)概念化能力。包括掌握状况的能力、理论性思维能力、解析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能力、企划能力、创造力。2)沟通力。主要包括亲和力、协调性、依赖性、包容力、表现力、交涉力、表达力、说服力、领导力、组织力。3)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核心是自控,自控能力主要表现为计划能力、学习能力。”[1]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与辅导员日常工作的目的有很多相通之处,高校辅导员在职业指导上具备其他教师所不具备的优势与条件,能够将就业能力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在树立全程化教育的同时,还应突出重点,在大学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不同的职业指导特点。大一侧重于专业教育和自我认知教育,大二初步明确职业目标和形成提高就业能力的意识,大三通过各类活动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大四则突出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类辅导,以及建立毕业生跟踪体系。
(二)正面灌输与引导渗透相结合
大学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确立的关键时期,因为社会经验有限,大学生在认知、情感、信念、意志、行为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表现在就业上如择业时往往过于看重工作地点、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外在的物质条件,而对于服务他人和社会考虑得比较少,表现出一种利己的价值观,而企业用人方面,要求毕业生具备诸如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等个性特质,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服务的价值观。所以作为辅导员,系统的灌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服务价值观,系统地讲解、传播就业指导知识是做好就业指导有效的途径之一。
反复地灌输就业理念具有强化教育的作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的形成,使我们的就业指导教育更容易开展,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其次,灌输的方式方法要不断创新,照本宣科、浮于表面只能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浪费时间。辅导员应注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时代热点问题进行就业理念灌输,不断创新,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将职业指导渗透到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中。职业指导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除了道德和专业要求外,还包括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组织管理,表达动手,创新学习等能力。而这些和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育人是不冲突的,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辅导员,完全有条件在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心理辅导、班级活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职业指导的内容,充分利用班会、座谈、走访、网络、学生活动等形式,增加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些优势都是其他教师所不具备的。由于辅导员与学生的亲密关系,学生也更易接受这种教育,也弥补了正面灌输的某些缺陷。在日常工作中将就业教育与学生日常管理、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也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人的本质特征。
(三)共性指导与个性指导相结合
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如学生在自我认知上存在哪些困难,如何取舍兴趣发展与社会需要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归纳,从整体上掌握学生学生状况,关注所带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需求设计就业指导的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关注特殊困难的学生,如学习困难、心理问题、家庭贫困的学生,注意总结与研究特殊群体学生的共性特点,从而使辅导员的就业指导更有针对性。在关注整体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指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个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挫折。注重个性化教育,努力发现与培养创新人才,给他们提供展现才能的平台,一方面调动他们热情,使人才得到锻炼和提高,一方面又形成榜样力量,在同学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四)调查研究与反馈评估相结合
首先,开展已毕业学生的工作情况调查。定期通过问卷或交流的形式,了解所带专业往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就业能力的自我评价、用人单位评价等,建立学生就业档案,经常与暂未就业的毕业生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求,尽可能地提供相应帮助。通过调查总结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认真研究解决办法,并将之贯彻到以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其次,开展企业用人要求调查。收集就业市场以及企业职能需求的信息,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用人的要求,如,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专业水平、个性特征等等,并将之及时反馈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再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情况调查。了解就业指导教学中的薄弱环节,通过听课、走访、教学评价等多种渠道开展调查,了解就业指导课的动态以及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专业教师或相关职能部门,从而更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学工作。
(五)规范管理与学习培训相结合
高校应重视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规范管理,制定就业指导工作职责要求、目标和具体措施,建立科学的监督考核体系,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明确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责、权、利。另外,要建立健全辅导员的学习培训机制,如邀请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专家作专题辅导,有计划地选送辅导员参加相关职业指导培训等。高校辅导员自身也应有计划地搜集补充就业指导相关知识,不断提高职业指导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一、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方向学生的要求及高校工商管理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11 年上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就业与收入分配司完成了 《2011 年一季度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报告》。据报告执笔人邓海滨介绍,2011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将进一步加大。2011 年下半年将有 660 万普通高校毕业生 ( 比去年增加近 30万人) ,以及 700 多万中专、职高、技校及 “两后生”( 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 集中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他还进一步强调,将加大高等教育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提高高等教育培养模式适应就业岗位需求的能力。在招聘时,用人单位普遍希望工商管理事业毕业生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但令他们失望的是,相当多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不熟悉企业等就职机构,对企业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缺少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许多学生对管理理论耳熟能详,但对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解决问题却一知半解。据有关媒体的调查,求职大学生普遍认为,缺乏工作经验已成为就业最大的门槛。企业也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即便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其实际知识应用率仍不足40% ,而且多数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这些年来,高校各专业包括工商管理专业都在不断扩招,而且大家一般都认为,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意味着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但在大学生越来越多的今天,这样的 “预期”可能难以成真。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高校应确保学校培养的人才符合劳动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员工。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有既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关的实践能力,才能顺利地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上述矛盾的出现,与当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管理体系密切相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所传授的管理方法偏重知识性,学生光听不练、光学不习,导致其遇到实际问题时无从下手。虽然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也安排了一定课时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假期社会实践,但是,实践期间学生对企业接触不够全面,甚至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了解企业。总的来说,学生深入企业实训的机会较少,有限的实训也由于时间短而难以深入。
在西方,商业管理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紧密结合的。比如,澳大利亚拉筹伯 ( LaTrobe) 大学的商业管理 ( 旅游管理) 系,在该专业方向课程休闲学 ( Leisure Studies) 的授课过程中,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在一个半月内,从零开始策划最具成效的筹款活动。休闲及娱乐就业领域要求工作人员需掌握多种技能,包括懂得分析人们的娱乐需求以及掌握策划、经商和财务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顾客的消遣乐趣。而休闲学这门专业课程正好能提供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毕业后多年都难忘休闲学课程中的这次作业。他们纷纷谈到,在几十天里,团队不断磨合,通过相互沟通达成了统一的目标和共同的行为规范,最后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筹集资金,分工合作,成功举办了一场慈善舞会。在 4 年的学习期间,该校商业管理系学生要掌握以当今休闲趋势为主题的策划、筹办、市场评估等理论知识,同时也有较多参与大型休闲活动筹备工作的实践机会。笔者认为,高校工商管理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单位未搭建好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企业交流的桥梁; 二是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缺少有针对性的实践环节,实践课内容不够深入。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是,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给学生提供与实际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工作体验机会; 同时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应具有综合、开放的特点,以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按此方向采取各种措施,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探索
笔者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在讲授超市经营管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牢固掌握该课程的知识,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课程前、课程中、课程末三个阶段做了以下实践教学的探索。
1. 课程前阶段
超市经营管理课程定于 2009 年 9 月开始。为了让学生对超市的管理工作有切身的认识,笔者在2009 年的上半年多次与学校附近大型超市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沟通,希望超市能够给学生提供暑期工作的机会; 鉴于各超市的用人需求额度的限制,有部分学生在暑假假期 ( 课程前) 就进入超市实习。学生通过岗位应聘、岗前培训、超市管理工作实训等一系列实习经历,深入接触企业实际的业务活动,获得了对超市经营管理的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学好这一课程打下了较好的实践基础。另外,在处理繁杂的超市经营具体事务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社会工作的责任和义务,锻炼了自身吃苦耐劳的能力。
2. 课程中阶段
在讲授超市经营管理课程的理论知识时,笔者除认真备课外,还经常结合学生作为消费者所接触的超市服务案例来阐述课本的超市管理理论,这样可以使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更加容易。此外,还给学生布置针对中山市各大超市实地调查的实践作业。在这一实习作业中,作为授课老师,笔者先期与各大超市的管理人员密切联系,详加说明,再对学生做好分组及相关安排,与学生一起讨论超市调查问卷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最后各组学生完成调查工作后,学生按组上交相关内容的调查分析报告。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必须深入到超市一线,仔细观察人、机、商品、服务等具体业务活动,让所有学生能走出校门,到社会现实中去锻炼。特别是针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和分析报告,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调查统计等各方面的基本技能; 另一方面,通过撰写分析报告等,让大家能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问题,提升判断力、分析能力。
【论文摘要】部分高职高专大学生在自信心、自控力、学习能力等方面与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帮助受处分学生方面,也需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通过不同层面的努力,达到帮助他们进步的目的。
一、高职院学生受处分原因分析
高职学生进校成绩一般比较低,部分学生在自信心、自控力、学业能力等方面与本科院校大学生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反映在学生管理工作上就是学生更容易违反学校纪律,受处分的学生也呈增多趋势。根据规定,违纪学生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分。而受处分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1.违反学籍管理规定
违反学籍管理规定所受处分一般分为两种:一是违反考勤管理规定。在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低、独立学习的意识不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违反考勤纪律,在教育无效的情况下,给予处分,以达到警示作用。此种处分占处分率的80%以上。二是违反考纪。个别高职院学生平时学习不用功,考前复习不认真,把希望寄托舞弊上,明知不可为而铤而走险,受到严厉处分。
2.违反宿舍管理规定
据统计,大学生在宿舍的平均时间约占在校时间的60%,宿舍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各高校非常重视这一阵地,采取种种措施,如辅导员住宿舍、党员示范宿舍、“文明宿舍”评比等办法。但是宿舍违纪行为仍屡屡发生,表现如下:在宿舍赌博、吸烟、喝酒、甚至制造事端挑起同学之间矛盾等;有的在宿舍私接电源电线,用违章电器,制造不安全因素;有的不服从管理人员管理,借事起哄,扰乱宿舍管理秩序等。
3.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
大学生普遍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遵纪守法的模范群体,但有的学生法制意识、自律意识、防范意识较差,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案例。如参与抢劫团伙、组织传销活动、非法驾驶、聚众斗殴等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影响学生个人成长,社会影响极坏。
4.其他违反《学生手册》规定的行为
除此之外,还有违反计算机信息传播规定,故意损坏公物,在公共场所收看、复制、传播物品,以及违反各个高校自行规定的校规校纪等。
二、受处分的高职院学生的教育转化
处分的目的在于教育,对被处分的学生的作用是促其改进。但处分能否达到它真正的目的,如何避免处分的消极影响,本人作了以下探讨:
1.重视受处分学生的事前事后教育,关注其行为表现。
加里宁说:“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上施行一种确定的、有目的和有系统的感化作用,以便在受教育者身上,养成教师所希望的品质。”教师要让学生养成自己所希望的品质,就要做大量的、艰苦的疏导、沟通工作。不是为了处分而处分,而是为了教育而处分,因为处分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某学生第一学期因打架受了警告处分;第二个学期,又和社会不良分子纠合,把同学打伤。辅导员对他进行耐心的帮助,分析其原因,并且鼓励他积极参加班级活动,使其深受感动,真心实意地承认了错误,向同学真诚地道歉,收到了很好教育效果。处分起作用的关键在于处分前和处分后对学生的教育。
学生违纪受处分,有时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因过去的不良习惯触犯了学校纪律;有时是因为一时冲动,无法克制自己;有时是侥幸心理,认为学校不会严格处理。对此,教师在处分之前,一定要充分进行调查研究,和被处分的学生谈话,解决思想问题。对于受处分学生的进步,教师应该及时肯定,进行鼓励;对于无所谓的学生,帮助其认清利弊,指出后果,进行强化教育;对于心理消极的学生,注意开导,关注其心理健康,避免其做出极端行为。
2.深入、细致、持续地做受处分学生的转化教育工作
对于受处分学生做教育转化工作前,教师有必要调查受处分学生的背景,阅读其档案,向家长了解其在家及大学以前的表现等,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计划和开展教育工作。受处分学生往往孤独,内心世界不愿意打开,受到较少的关怀。教师进行教育谈话时,如果能说出该生以往的一些经历,他会感到老师的关心,教育效果会更佳。如梁同学平时纪律散漫,经常迟到,偶尔旷课,根据规定给予警告处分,因此对老师不满。老师在阅读他的档案之后,谈话时,对其档案描述的疾病进行关心,并且告之求医治疗办法,经过耐心引导和劝说,该生主动配合老师教育,之后有较好的自律性。
医学证明,对于一种病菌导致的疾病,如果一开始没有根治,在特定的诱因下会反复发作,病菌会有抗药性,使得病情更加严重。有些犯错误的学生也是如此。杨同学因旷课受到警告处分,经过教育有了一些进步,但不久他又恢复原样,处分加重到记过。因此,对他们的表现情况要持续跟进,时间间隔多长视乎其表现,注意其思想动态,实行有效的教育方法。
3.发现受处分学生的闪光点,因材施教。
闪光点,即优点,表现突出的亮点。受处分学生不是坏学生,也有其闪光点,有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发现和利用这些学生的优点,帮助他们恢复信心,自觉改正错误。事实证明,闪光点就如星星之火,经过教育者的点燃,可以把受处分学生的黑暗驱除。
某生个性开朗,为人讲义气,有一定的领导力,高中时曾担任学生干部,工作出色,而其缺点也很明显,自负、约束力差、不服管教等。入校以后,曾因旷课、违反宿舍管理规定受留校察看等处分。辅导员在对其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了解到该生网络技术较好,在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举办时,动员他参加创业竞赛,最后取得不错的成绩,使其倍受鼓舞,据反映,目前他表现很好。只要我们发现了学生闪光点并及时捕捉,为受处分学生寻找舞台,让其表演最适合的角色,就能够收到教育的效果。 转贴于
4.发挥学生干部和家长的作用,全员育人。
教育是一个环境,氛围影响到每一个受教育的个体。教师对受处分学生的教育只是点的作用,氛围才是对他们影响较大的面的作用。在校的氛围由各个班的氛围形成,在家的氛围由家人营造。要想真正地改造受处分学生,教育者必须发动学生干部和家长共同参与到受处分学生的教育中来。
朋辈心理辅导目前为各个高校所重视,理由是朋辈间能无缝沟通,在特定情况下,同龄人却容易说服同龄人。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较为优秀群体,了解学生,受处分学生和他们学习生活在一起,能受到较大的正面影响,学生干部和他们结对子,容易被学生接受。如某班学习委员,不但自己和受处分学生谈话,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还向老师建议如何管理那些学生。现在,该班的受处分学生上课的纪律受到任课教师的好评。
据调查,因为各种原因,相当部分受处分学生不希望让家长知道被处分了。学校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因素,一般情况在学校教育帮助,严重者要通知家长配合,但是对于一些特殊学生也可以采取不通知其家长的办法,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某生受留校察看处分,按规定应该通知家长,但其母亲身体不佳,不能受刺激,在他的请求下,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学校没有告诉其家长。经教育,该生自己做出改正承诺,结果成绩有了进步,还积极参与各项活动。辅导员打电话到他家,不提他的处分,而是提出表扬,鼓励其母继续关心他的学习、生活。该生后来很感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5.要充分认识教师工作的有限有效性,尽力而为。
学生的培养由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完成,学校的培养可能对一个学生个人的成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有限,学校只能承担一部分培养责任。学生升上大学后,受前期各种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个性、行为习惯已初步养成,教师要彻底改变一个学生根本不可能。在对受处分学生教育过程中,不一定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甚至遭到抵抗和误解。这时候,教师不能放弃教育工作,反而要更加耐心,坚持不懈地去做培养转化工作。效果不一定能马上看到,但最终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感激。某学生在校期间,因为个人行为散漫,无心向学,被老师多次叫去谈话做思想工作,可惜当时没有起到明显的效果,最后该生不能如期毕业。可喜的是,毕业后,该生认识到了老师对他的教育是正确的,并主动联系老师,感谢老师当时的照顾和对他的教育。
三、启 示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过:“树人如树木,若非善加栽培,必难欣欣向荣。”受处分学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系统过程,教育者对学生要有爱心,要对受处分的学生倾注更多的爱和精力,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他,尽量避免冲突,建立良好的教育与被教育关系。教育者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一定会收到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樊小华.试论受处分学生的转化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4(2)
我于XX年年11月学院第二届“双代会”上就任院学生会学习部长,至今一年任期届满。一年来,在院党委、院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在院、系两级学习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习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我本人也获得XX年年度学院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称号。成绩的取得虽与我个人的努力分不开,但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学院迎评工作的开展及学习部原有的工作基础为我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客观环境,这是述职之前所要说明的。下面,我依据院学生会职能部门部长负责制的要求,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思想工作和部门建设
作为部门负责人,我认为搞好思想学习和团队建设是做好工作的两个基点,在工作中我着重抓了以下两个方面:
1、抓好院系两级学习部成员的思想学习
我依据“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要求,通过理论学习和寓学习于活动中的手段,培养学习部成员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和任劳任怨的工作精神。
2、抓好部门组织建设和着力打造部门文化
在一年的发展中,我提出并贯彻了大学习部概念:
其一,学习部肩负着学术活动和文化活动两副重担(有的大学就分为学术科技部和文化部),依据学习部部门特点制定了“革新理念、彰显特色、打造品牌、创建一流部门”的方针并用之于工作当中,并摸索出了文化和学术兼具的活动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其二,院系班一体,理顺了工作机制,加强活动联系协调和相互帮扶。我建立完善落实了各种工作制度和奖惩制度,试行了工作联络员机制,提出了“携手并进,荣辱与共”的口号,在制定制度保障和尽量发挥个人亲和力的双重努力下,院系学习部取得了空前顺畅的工作局势,极大巩固和提高了院学习部的对全局工作的领导力和驾驭力。
其三,我依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更多的深入基层、联系基层,通过建立和完善学习委员通讯录,建立了各班联络员制度,开通学习部主页和qq群等方式与基层保持密切的工作联系来实现工作的“重心下移”。
二、积极协助教学部门开展工作并建立了良好关系
协助教务、教学部门开展工作是学习部职能之一
1、在任期内,我积极协助教务处进行了“任课教师课堂绩评”、“教学互动交流”并建立了各班联络员制度并进行了多次交流,维护和保证了我院的教学秩序。
2、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和语文、英语、政治等各教研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相关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3、今年"自考文化月"期间,在活动任务已很繁重的情况下(“首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首届isas大赛”同时开展) ,我克服困难,协助自考办和公共课部举办了“首届自考征文演讲比赛”,这些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教务处、自考办和公共课部领导的称赞和表扬。
三、开创性的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大型活动,确立了学习部活动板块和完成了部门自身定位
一年来,我依据学院教学和学生工作要求、“双代会”文件、“迎评促建”文件和我深入基层所了解和把握到的广大同学的所需所求,结合我部特点,举办了“首届大学生综合素质大赛”、“首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首届isas大赛”、“英文演讲比赛”和“首届自考征文演讲比赛”,加上正在开展中的“首届大学生英语风采大赛”,策划和组织活动之多,工作之重,无出其右!
四个首届,既是探索,也是开创。下面我将以这几个活动为主线来汇报我的工作成绩:
1、综合素质大赛是我在学习部活动无品牌的背景下策划开展的,活动克服了同学同事质疑、经验不足、无先例借鉴及经费不足等诸多困难,最终取得了空前的效果,比赛的成功一举扭转了学习部活动无亮点的局面!实现了活动的文化性和学术性的完美对接,是运用高层次比赛的“明星”效应进行文化扩散和品牌树立的成功运做。而由比赛选拔出的选手代表学院在今年的湖北省普通话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这次活动在形式和理念上的改革刺激了文化活力,初步完成了学习部在文化活动中的自身定位(学习部的活动可以这么做!校园文化活动和学术活动的现状需要这么做!),同时奠定了学习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地位!
2、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是迎评计划内容之一,无论是对个人发展还是学院发展建设,其重要性都不言而喻。策划之初我采取先学习后开展的原则,依靠向老师请教、利用网络自学等办法,比较熟练的掌握了职业规划的撰写要求和比赛的组织运作手段,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活动方案的设计;协助政治教研室老师对参赛选手进行了作品指导(参加决赛的11位选手有10位经过我直接指导),极大的提高了选手的水平,保证了比赛的质量。比赛因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巨大影响和自身的学术性、实践性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一些系部在本学期继续开展了此类比赛,并引发了大范围同学设计个人职业规划的风潮。
3、高校学生学术科技类活动是衡量一所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学习部及我本人对组织此类活动责无旁贷, isas大赛的开展填补了我院在迎接评估中相关项目的空白,比赛专业内容的多样性和形式的统一性丰富了学术类活动的开展形式,极大的促进了我院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论文制作能力。这次声势浩大的活动受到了学院领导的直接关注和支持,更为重要的是此次比赛为今后我院今后整合学术科技类活动,开展大型系列型的校园学术科技文化节(月)积累了宝贵经验,是为科技文化节先鸣之声,奠基之石!
4、本学期在英语演讲比赛的基础上以“激发学生成材动力”为目的,以内容和形式创新为理念,以品牌效应和“明星”示范效应为手段,我策划了“首届大学生英语风采大赛”,目前活动进展顺利,前景可观,相信此次比赛必将会将我院的学术活动和文化活动提升至更高层次,并对我院的学风建设和英语学习风气产生重要影响!
至此,四大首届,起承转合,学习部近期活动板块基本确立,既是我一年来的大胆探索和创造性实践,也是努力学习、积极吐纳的结晶,并且经过这一系列活动的组织开展,回答了学习部做什么、为何做、如何做的问题,基本完成了学习部活动定位和自身定位!而我在举办各次活动过程中经过不懈努力和艰辛探索所积累的各种工作理念和操作方式、操作手段等基本经验经过传帮带的方式留给了07、08级成员,将对学习部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四、存在的不足
一是院系活动整合还没有完全进行到位,离“常规活动规范化”还有一定的差距,相信随着学习部活动板块的确立和明年学术科技文化节的举办,学习活动整合会水到渠成。
二是个人在学习和工作统筹上不够合理,活动期间工作消耗了我大半的课余时间,影响了学业的巩固提高,离工作和学习“双赢”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去年的“双代会”上,我向与会的两百余位代表郑重承诺:要将自己的肩膀和脊背贡献出来做好桥梁、服务同学、践行责任、不求回报!一年来,在学习部这个小小的舞台上,我用我的勇气、智慧和汗水告诉大家:我,做到了!
最后,再一次感谢关心和支持我工作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感谢和我一起为学习部发展作出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的各位同事及一直关注和支持学习部的广大同学们!
【?P键词】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政策;比较研究
【Keywords】Chinese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compara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G4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74-04
1 高校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
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创业带动社会的发展,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代社会的目标,而高校就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为了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政府出台了很多便于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1],比如在部分高校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科技产业园等。高校也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所谓创业教育,它的含义可以用中文表述为两层含义:
一是进行从事实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
二是进行事业心、探索精神、开拓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2]。
东京会议报告指出: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精神,它对于从事工作而取得报酬的人也同样重要,因为用人单位除了要求自己雇用的工作人员在从事自己本职工作外,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懂得如何与团队进行协作与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动手实践能力[3]高校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丰富创新创业理念,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高校成为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平台。
2 美国、英国、日本、法国高校支持创新创业的经验和特点
2.1 美国高校支持创新创业的经验和特点
美国主流的创新创业模式是以“全校性”创业教育为核心,英文表述是“University-wid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之所以称之为“全校性”创业教育,是因为这种模式是相对于“聚焦模式”的创业教育而言。“聚焦模式”创业教育是指只针对商学院开设的关于创业教育理念的树立,开设专门的课程对本学院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对外学院学生开放,并由本学院的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创业教育的管理工作、资金管理、教师培训、课程编排和招生等各个环节,将创业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4]。
“全校性”创业教育,顾名思义,是指创业教育不再仅仅针对商学院,而是面向整个学校的学生。在普及度上从韦斯伯和凯茨的研究数据中可以看出,2001年全美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有504所,到2003年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学校大约有1600所,开设的创业教育课程有2200多门,有277个创业教育机构捐赠席位,关注创业及创业教育问题的学术和管理期刊共出版了44本,建立的创业教育中心有100多个[5]。
从普及度上来看,美国对于创新创业的教育普及很早并且高度重视,两种主流的创新创业模式也值得我们学习,美国也十分重视师资力量,重视对教师的专业化培训,重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
2.2 英国高校支持创新创业的经验和特点
英国高校支持创新创业的重要标志是英国牛津大学科技园,据不完全统计,全英国科技园的数量大约有100多个[6],而大学科技园占有很大的比重,大约占总数的1/4,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牛津大?W科技园,它可以代表整个英国高校科技园的整体最先进的情况,牛津大学科技馆成为了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基地,并且在实践中大力发展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大学科技园把赢取的项目资金投入到校园创新创业发展中去,加大对于自主研发的创新产品的管理力度,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在实践中进行教学。
英国最大的特点是高校与企业紧密联系,企业为科技园的发展提供资金帮助,科技园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互利双赢,可以使科技园更好地坚持与发展下去,与企业的频繁往来也可以使学生增强实践能力,开拓视野,为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英国高校针对创业设立专项的基金,用于帮助那些可能在未来有较好发展,但没有足够资金开发完善的专利成果。
2.3 日本高校支持创新创业的经验和特点
日本创新创业最典型的代表是筑波科技城,科技城是把国家研究机构与筑波大学结合在一起[7],并以此作为科技园的核心,科技城内部包括丰富的教育设施,大量的住宅和企业,筑波大学是科技园核心中的核心,聘请的教育与研究人员大都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其中一半左右的教职工与研究人员拥有博士学位。科技城里面基础设施和功能完善,大学与企业关系密切,如同英国牛津科技馆。
企业为科技城提供资金帮助,科技城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但有一点不同的是,日本科技园支持高校教师参与高科技风险企业,据调查,2004年日本大学共创办了1112家高科技风险企业,因为这些高科技风险企业代表着水平尖端的创新群体,所以备受青睐。日本也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优势互补[8],为高校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4 法国高校支持创新创业的经验和特点
法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高校创新创业:建立竞争力中心[9]、设立卡诺研究所[10]。这一系列的措施目的是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和与高校的交流,大力在高校树立创新创业理念,与美国高校教育相似,在校期间对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对毕业创业的学生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重视对创业能力的培养,比如团队合作、领导力、敏锐的洞察力与敏感的商业判断。
国家政府部门与企业和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大学生毕业后开展创新创业将受到企业提供的不同程度的资金帮助,这种资金帮助取决于高校毕业生在创新创业领域作出的成绩,政府的扶持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支持以及企业的资金支持,对于毕业生在三年以内开办创新型公司的给予奖金[11],用于激发年轻人的创业激情。
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减免税收,企业孵化器提供全面的创业支持,引导并帮助新型公司的成立,这些举措大大帮助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与热情。
3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政策现状及分析
3.1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政策现状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急需解决,中国高校针对创新创业的政策还急需加强和完善。近些年来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高灵活就业程度,加快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力度,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便捷环境,提供了政策支持。
各级政府针对大学生创业纷纷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社会风险投资机构也进一步加强了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关注和支持[9],对于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势在必行,既符合我国国情,也能带动我国经济发展。中国高校正在加强对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树立,针对高校举办各种关于可以提现创新创业能力的竞赛[12]。为了带动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浪潮,把9所高校列为我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院校[13]。政府为其提供资金保证,企业为其提供资金帮助,担保小额贷款,提供创业基金,减免税收,为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器,允许注册小资本公司等。
3.2 中国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的不足
中国高校应该学习美国、法国等国,强化对高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在大学开设有关创新创业的课程,虽然现在部分高校开展了创新创业课程,但都是作为选修,使同学们没有更深入地了解创新创业的内容以及国家的鼓励政策,以及在大学毕业后,不具备自己创新创业的能力,也不具备创业所需的素质,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在此方面做得不足。
3.3 中国高校在创新创业重视度方面不足
中国高校对于创新创业基地的支持与投入力度不是很大,科技园产业并没有在全国大范围推广,很少有高校设立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并且缺乏专业的有丰富经验的导师帮助和指导。
3.4 中国高校在与企业尚未紧密结合
国外创新创业发达国家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紧密结合、互利互助、企业为高校提供资金帮助,高校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但是中国高校在与企业紧密结合这一方面存在严重缺陷,政府应该出台政策鼓励这种双边结合。
4 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政策优化建议
4.1 强化高校学生创业教育
在大学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把这个课程作为必修课,让每一位高校学生都参与进来,了解创新创业政策,培养创新创业能力,聘请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授对同学们进行指导,可以在进行教育的同时锻炼同学们的实践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正在尝试强化对于学生的创业教育,把课堂内外相结合,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自主创业需要的品质。
在校期间多举办大型的有关创新创业的讲座,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让同学们都积极参与进来,以课堂为依托而且注重实践,这么做会对高校学生创业教育起到很深的强化。
而创业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改变高校学生固有的理念,大学毕业之后,大家都纷纷涌向考研究生,考公务员,进入国有企业与事业单位,笔者认为中国高校在加强高校学生创业教育这一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4.2 优化高校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
可以设立大学生创业鼓励政策与专项的创业基金,用于帮助有较好创业想法及有创业激情和能力的同学,把这项基金作为一份奖学金只针对创新??业这一部分进行发放,这样可以引导并鼓励更多同学走上创业之路,使更多人愿意更加深入地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
政府可以普及更多的便于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真正实现大众创业,把试点城市与试点高校的政策普及到全国各个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自己成立的公司前期减免税收,对于有创业想法但资金不充足的大学生提供无抵押贷款,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起步阶段的发展,对大学生提供场地支持,比如在机会很多而且又寸土寸金的大城市,可以政府统一化地使之作为大学生创业的免费或者低租金用地,只要政府加大这种扶持力度,大学生创业就可以更好地开展起来。
4.3 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制度
高校与企业如果想共同发展,就必须建立一种合作制度,这种合作制度可以推进企业的发展,也可以带动高校创新创业的浪潮。企业可以为高校创新创业发展提供资金帮助,减少了政府的压力,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帮助与创新产品,高校学生通过与企业的近距离接触,可以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这是一份互利双赢的合作,也是国外发达国家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最共同的一点,无论是美国、日本、英国、法国的高校,它们最一致的一点就是高校与企业互动频繁。
中国高校在这一点上就做得不够,高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制度,企业可以一直拥有最先进的科研技术,高校也可以一直得到帮助,这是一种双边的关系,也是中国高校想要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走的一步路。只有高校与企业签署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创业教育才能慢慢走向正轨。
4.4 完善高校科技园产业与创新创业基地
在高校建立科技园与创新创业基地,科技园可以模仿国外发达国家,实行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功能,产业园或者创新创业基地里面所用的设备可以由企业资助,学校负责完善科技园内基础设施,可以学习日本高校的筑波科技城,把整个科技园区打造成一片企业与学校相结合的园区,并且配套成完备的基础设施,重视高校内创新创业基地,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使教师能更有保障地带领同学们去做创新创业的项目,国内高校很多大学的创新创业基地并没有好好利用上,只是徒有其名,内部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没有与时俱进,高校应该好好打造和完善自己学校的创新创业基地,这样也能使同学们更加了解高校对于创业创业的支持力度,使同学们大力参与其中。
自实施生本教育以来,我校在区教育局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生本教育理论,以“生本教育”实验研究为切入点,大力实施生本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为了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现就我校深入推进生本教育实验研究工作,提出我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总结经验、巩固成果,不断提炼生本教育经验
1、加深了对生本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生本教育坚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实现了主体认识的大转变,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课堂中人的解放,把一切力量都聚焦到人的发展,从而促使我们获得了生本教育意义的三个新认识:一是生本教育是高度尊重学生,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因素;二是生本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的有力杠杆;三是生本教育理念是现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3、形成了生本教育实践的有效的策略思考。在实践操作层面上,我们分别对主要的学科和其它学科作出了在现有条件下进入生本教育操作的策略思考,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按照“1+5”生本教育体系,开展全面的生本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证明了生本教育的理念的正确性和学科教育进入生本的可行性。
4、实验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效果。一是教师转变了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学效率。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礼和熏染。二是实施生本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校按照区教育局要求,制订了“五模块”的各类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扎实推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1)反思分享交流,促进课题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学校组织教师开展生本课堂教学大赛,培养了一批生本教学先进教师,很多老师经常利用网络学习一些专家、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堂实录、案例分析等,同时课后还写出课后反思、教学论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上,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又促进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2)集体备课初具形式,语文组的海量阅读,数学组的前置性小研究已经初显成效。还制订了《生本教育班级学习情况评分细则》,每周对优秀的学习小组及学生个人进行评价或奖励,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学习的热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小组学习合作机制的构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建设,给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逐步实现了生本课改由“形”过渡到“神”的转变。
(4)生本德育卓有成效。学校通过开展学生养成教育、感恩教育、自主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生本德育活动,培养了学生的主人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意识、荣誉意识以及自控能力、处事能力、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发挥了教师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有老师为主的管理向学生自主管理转变,既锻炼了学生又减轻了老师的工作负担,还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
(5)生本活动有声有色。生本活动依靠学生自主管理,依托学生会管理实现,让学生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组织、检查和评价。把生本活动与常规活动相结合、与校内外活动相结合。坚持定期举行读书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艺术活动;开展感恩教育、生命教育、礼仪教育、责任教育等德育系列活动。学校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锻炼机会和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不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6)生本管理起航。本校对学生实行生本管理,大胆放手,依靠学生开展四个层面的管理——学校管理、班级管理、同伴管理、自我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锻炼实践和充分发展的机会,满足学生被尊重和自我完善的需求,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信心,推动学生全面进步,提高学生的个人领导力和团体领导力。学校构建了“生本管理”工作网络,成立学校“生本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实施“生本管理”。学校各处室每月定期召开一次所对应管理的学生会联系部门,以指导学生会的工作。加强了学生会的自主管理,逐步实现由控制性管理转变为发展性的管理,最终达到“解放教师,解放学生”的目的。
二、突出重点、全面兼顾,持续推进生本教育
当今教育正处于万木争春、百舸争流的时代。随着生本实验的蓬勃开展,各地各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中,你追我赶,竞争十分激烈。虽然我校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持续推进生本教育的研究,不仅要巩固成果,进一步完善、深化生本实验研究,更要激流勇进,大胆开拓,在实践中不断积淀提高,才能再造新优势。
(一)排除一切干扰,坚定不移走生本之路
生本教育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降临广元教育领域,又如“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解情和风,让广元的教育园地又是一个明媚艳阳的春天。我们学校一定会认准目标,举全校之力,扎扎实实把它做好。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与干扰,我们都会不气馁,不退缩,坚定不移把它做下去。
1、完善生本兴校的机制。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科研兴校作为最基本的办学策略,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才能进一步超越自我,提升教育科研的含金量。学校已经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教科研领导小组,要不断选拔充实骨干教师作为组员,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科研队伍。行政班子坚持生本引领,带头定课题,搞科研,制定科研规划及科研评估奖励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引导、鼓励教师交流生本课堂教学中的困惑、感悟、思索,形成广泛的教科研的良好氛围。按照教科研的管理策略,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作为主攻方向,引导教师在开展生本实验研究的同时,注重渗透基础、培养能力、适时反馈、提高效率,让教科研进头脑、进课堂、进活动,最终走上生本兴学、生本兴师、生本兴教、生本兴校之路。
2、管理层次分明,落实到位有效。为了使生本实验的教学研讨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学校扎扎实实地进行层级管理,从学校到学科组、年级组、备课组,再到个人,都有一系列的管理目标。为此,学校要利用每周一上午的行政例会时间,加强班子成员的生本管理理论学习及业务培训,将生本实验作为学校校本研究的重大课题。同时采取“一走、二请、三定”的形式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一走”,鼓励老师走出校门,积极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各类研讨会、观摩会,学习各校同行的宝贵经验;“二请”,外请知名专家教授授课指导与内请优秀教师介绍经验,交流感想,共享资源,分享成功的快乐。“三定”即定时、定点、定人上研讨课,将自己在教学中对生本教育理念的领悟、体会进行实践,课题组顾问、课题组成员到班听课,然后对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和疑惑进行探讨、研究和解答。
(二)突出研究重点,兼顾学科全面发展
要继续围绕“1+5”生本教育体系,要进一步改造我校的德育工作,完善学生自主管理的各项配套制度,制定以强化小组评价为特征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着力学生自主管理体系建设、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全面推进实施自主课堂,在“入帖”的基础上,能有所创新,提升总结具有我校特色的自主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积探索具有我校特色的生本活动,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普及教育和特长培养的教学组织方式,完善学校学生会、自愿者协会以及团委的管理制度,探索具有嘉陵一色的大型励志体验活动。进一步加强生本研修,建立与学校生本教育相适应的研修制度,教研组要开展前置性学习设计、小组建设、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及方法指导为主要内容集中开展教研活动。年级组要开展以班级自主管理、年级自主管理、常规管理的统筹协调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研活动。要进一步建立以生本教育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传统管理中与生本教育不相适应的制度,创立新机制,促进教师生本化专业成长,解放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成才为人。
在推进“1+5”生本教育体系中,在重点突出抓好生本德育和生本课堂的实践研究的同时,整体推进生本活动、生本研修以及生本管理的研究。
(三)生本德育课题化,德育管理常态化
围绕打造“生本德育,学生发展的第一力量”这一主题,致力于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发展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为社会培养优秀公民。
1、建设具有新型教育观的教师队伍,服务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科学引导学生管理学生、学生帮助学生、学生关怀学生、学生发展学生。
——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民主带班、人格引领、科学管理的专业化工作态度和方法。
——开展班主任培训,邀请教育名家来校作现场指导和问诊,鼓励班主任外出培训,参加先进教育理念的研讨会;继续定期开展“爱心教育”主题宣讲活动,提高班主任专业工作的素养。
——把生本德育纳入学科教学规划中。学科老师主动注入德育小目标,建立与班主任老师长效沟通机制,双轨并行,有计划、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影响工作。利用学习小组,学生帮助学生,教师参与、点拨,实施微德育影响。
2、建设以团委、学生会、班级学生干部、学生小组为条线,以班级管理、学生学习小组、班级文化、常规落实为板块,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我提高。
——加强班委干部培训,各班建立班委干部轮值制度。开展每月一次的学生论坛活动。
——选取实验班级,实验老师,以班级为阵地,探索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提高的生本德育管理经验。在班级管理上,拟定《生本德育学生自主管理条例》,凡是能由学生进行管理的环节,一律启用学生参与管理,如晨检、课间操组织、各种集会的主持策划等都由学生完成,教师只起指导作用。
——以生本德育反哺生本课堂。利用“生本课堂”先学后教、小组学习的先进学习模式,以小组合作进行自我管理、互帮互助。
——构建新型班级文化,建设班级贴吧、QQ群等一系列优秀的学生文化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形成各具特色的学生主动成长的班级文化。
3、围绕生本德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共同培养学生在校外的自主、独立、责任、感恩意识,加快学生自我成长主动发展的步伐。
——建立“以校为本”的家校合作教育的组织形式,对学生家长科学指导和方法引领,培养学生在校外的自主、独立、责任、感恩意识,加快学生自我成长主动发展的步伐。
——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访校、家长QQ群、书面沟通、校信通平台等平台,进一步探索家校合作教育的新方法,为学生自我成长保驾护航,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提升生本教育理念,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由于生本实验得到社会各届人士的广泛关注,对我校师资队伍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我们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提升生本理念,打造科研教师队伍,切实保障我校生本实验的顺利进行。
1、理论联系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一是要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教育走向生本》《走进新课程》《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等一系列丛书,并通过邀请专家讲座、外出学习、教学研讨沙龙等形式,开展各级各类培训,以开拓教师的视野,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二是引导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科、年级特点,以“生本实验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原则,制定教科研方案及相应的研讨课例内容,促使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进行实践创新与理论升华,使生本实验扎扎实实落到实处,落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要通过上课、听课、评课、交流研讨及课后反思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2、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形成开放和谐的教研氛围。要注重开展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生本教研活动,并加强指导。在生本理念的引导下,鼓励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实验,允许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百花齐放”,形成自由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同时要求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重组,以此适应新的变革,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谋求自身的发展。
3、探究真谛,扎扎实实开展生本研究。在教学工作中,要突出生本主题,对照新课程标准,在各学科教学活动中,把体现生本理念与新课标有机结合放在首位,鼓励教师结合生本实验研究与个人特点,探索富有个性的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注意吸纳先进的教育理念,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以丰富我校的生本实验研究,融会贯通,积淀提高,使生本实验向纵深推进,使生本之花散发出更浓郁的时代芬芳。
4、激发潜能,构建学生欢呼雀跃的学习乐园。语文教学要注重构建大阅读观,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空间和时间,要继续开展“海量阅读”,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各年级在“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以读引研”的基础上,进一步以读悟写、以写悟读、读写互动、融会贯通。总之,在读中领悟学习方法,拓展思维,促进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实现语文教学的良性循环。
数学科更关注学习过程,为使每位学生都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并且在数学学科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要继续发挥富有生本特色的前置性研究的优势,奏响生本数学课堂教学的四重奏(前置性研究、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数学原理及概念,多让学生自主出题,自主解题,自主进行知识检评,教师则根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给予相机点拨,从而使学生全面理解数学概念,发展数学技能,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英语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强化学生的听、读能力,并利用课前一分钟、每日一句英语活动,创设丰富的英语学习体验活动,养成学生每日不离英语,读英语必朗朗上口的好习惯,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次扩大学生的英语阅读量,从而达到使孩子从小爱英语、学英语、会英语的目的。
其它各学科也根据本学科特点,结合生本理念,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技能为目的,使学生在不同的学科都有所获,有所得,全方位促使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四)创设发展的平台,展示师生真我的风采
生本教育关注和弘扬的理论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成功的秘诀。生本教育不仅唤醒了学生的内在学习激情和潜能,更多的是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及获取成功的喜悦,感受生命的价值。同时,教师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自由发挥,自主创造,大胆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成为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调控者。学习时,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是共同的学习者。在教学探索中,教师的综合素质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生成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态势。
1、 建立“名师工作室”。依托新评选命名的“名教师”组建“名师工作室”,带动教师学习研究,开展丰富的教师生本研修活动。采用多种有效活动形式,如“课例研究”、“师徒结对”、“名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研讨课”等活动、培养名师,带动全校教师发展。
2、创设“生本教育论坛”。开办全区性以嘉陵一中集团学校为核心,以学科组为单位,结合学校实际就构建生本课堂、开展研讨和交流活动,实现资源共享,相互学习和借鉴。通过“生本教育论坛”,让教师表达自己对生本教学的理解和思考、对生本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3、开展“生本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通过组织教师积极开展生本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活动,引导全体教师按照“生本教育”理念上课、说课、听课、评课。
4、生本教育优秀个案和个人随笔评比。每一个教师在学习、实践、思考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出成功的优秀的课堂教学案例,或以随笔、论文形式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或改进的措施。定期举办论坛,认真总结、挖掘、提炼实施“生本教育”的经验和体会,根据工作实际,组织班主任、教师就“如何推广实施生本教育”进行经验交流。
5、开展论文、教案、课件制作评比活动。要组织教师以推广实施“生本教育”理念为重点,以构建有效课堂为目标,精心设计教案和课件,认真撰写论文,组织开展优秀论文、优质教案和课件制作评比活动,推荐优秀论文、教案和课件参加县教育局评比。强化多媒体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的应用,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水平。
6、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将生本教育理论,在校园网及班级论坛上呈现,要求每一个教师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