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7 17:11:37
导语:在学术期刊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基于网络技术学术期刊编辑流程的创新
2.1选题、组稿方面的创新
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及时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选题,传统的选题策划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而网络信息的便捷性使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变得十分简单。学术期刊编辑可以根据学术专业的特点精心设计,组织策划和开发选题,不断提高选题的质量和水平。学术期刊的编辑在网络上通过关键词、主题词等的词频搜索、检索可以快速掌握选题在国内外其它刊物上的发表信息,同时编辑还可以通过其它刊物的文献资料掌握选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向。编辑部通过策划、比较、分析和选题确定,及时评价选题的科学性和研究价值,编辑部通过网络调查使读者参与网络互动,分析市场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组稿计划和编辑方案。在网络化的帮助下,学术期刊可以将组稿计划及时在网络上公布,给期刊读者更多的信息和透明度。编辑部通过在线交流和电子邮件与专业学术条件符合要求的专家学者约稿或组稿,能够提高组稿效率。通过网络技术,编辑部既能快速、高效地组稿、约稿,同时读者又能够参与编辑过程,有利于读者群体的扩大。
2.2审稿方面的创新
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编辑通过网络数据库可以方便地查阅各种科技文献资料,同时利用数据库的高速运算机制提供的检索功能,通过关键词、主题、期刊来源、参考文献等条件进行定向检索,进而审查稿件的学术价值、论文水平和创新之处,提高了审稿的工作效率和稿件质量。同时数据库上提供的强大的抄袭和复制率查询使稿件的可信度和防止稿件抄袭有了极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稿件整体质量,避免学术剽窃。针对学术期刊的复审和终审,编辑部无需再用传统的会议或当面审核的方式,通过网络交流和在线审稿的方式,网上优选的专家或审稿人,即使身处异地,同样可以审稿,编辑部在网络上综合专家或审稿人的意见。网络审稿的方式节省了审稿时间,降低了审稿费用,并通过优秀专家和审稿人提高了审稿质量,缩短了审稿周期。
传统的稿件收集过程中,因为人为录入的误差导致稿件的错误率增加是编辑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但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交稿的方式大大缩短了排版时间,保证了稿件的准确性,降低了稿件的错误率。学术期刊编辑在电脑上通过电子排版系统对稿件进行编排处理的同时,可以随时根据版式要求和其它编辑的意见进行及时修改。鉴于学术期刊的特点,其专业性较强、术语较多、专业符号较多,运用计算机编辑软件中的专门模块可以方便地查询常见错误和编辑专业术语中的错误。对于准备采用的稿件,编辑人员在电脑上进行编辑的同时还可以将编辑和修改痕迹保留下来,方便审核或主编审阅。对于包含较为复杂的图表、公式等稿件,编辑人员可以将其通过网络交给专业技术编辑或美编对图表、图片进行编辑排版。校对人员通过专业软件进行机上校对,或通过联网进行交叉校对,提高了稿件的准确率,缩短了校对时间。
2.4出版方面的创新
普通的期刊编辑部可以加入专业网站的大型网络期刊数据库,规模较大或影响力较大的期刊或编辑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要求建立自主网站,实现期刊网络化出版。网络化的出版方式提高了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扩大了读者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读者能够及时、方便、快捷地查阅学术期刊和利用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方式提高了学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增加了学术信息的影响力,同时通过网站数据库的查阅记录和引用记录等信息使编辑可以获得文稿查阅量和引用量等信息,同时许多期刊社或编辑部自建的网站通过建立论坛或交流空间等方式增加了读者与编辑互动交流的空间,使编辑过程体现出更多的互动性和受众参与性。
3.1编辑部的办公和管理要实现网络化
编辑部的办公和管理要充分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通过网络化管理,编辑部通过网络调查和网络征求专业审稿人和专家的意见、建议等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出版质量,及时跟进读者需要,更新栏目设置、版面设计和刊物特色,以满足读者群体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编辑部通过网络化办公和智能化管理等手段,将编辑部的成本预算、发行管理、行政、财务等方面管理智能化、系统化,降低了编辑的工作量,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
3.2编辑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需变革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编辑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时代紧迫感,要紧跟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及时转变编辑出版的思维模式。学术期刊的编辑不仅要具备数字化意识,还要具备开拓精神,敢于开阔传统视野,理性思维处理稿件。学术期刊的编辑还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能正确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在谨慎处理各个稿件的同时,能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期刊的质量,保证社会效益是首要位置,辅之经济效益。此外,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具备一定的计算式操作技术,能熟练进行文字处理、排版编辑、图形处理,并能运用相关软件辅助编辑,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网络基本知识并能有效运用,将全新的网络稿件处理工作方式应用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学术期刊出版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求学术期刊的编辑应当具备全面的知识和素养,在精通业务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新的科技手段和网络技术,针对期刊的专业要求,以相应的基础知识做支撑,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学术期刊编辑软件和网络化的编辑流程,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网络化的期刊编辑流程。在信息技术时代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全面掌握文稿的背景、内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文稿的研究层次,要根据自身定位合理编辑出版。同时学术期刊编辑要要根据行业的动态和走向用超前的战略思想和行动来武装自己的知识,更新自身编辑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全面适应网络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环境。
4结语
1网页标记语言正确性检测
1.1研究工具。目前,网页检测工具较多,提供的检测功能也有所不同,能够进行各种浏览器的兼容性测试、负载测试,以及网页标记语言检测等。比较知名的网页检测工具有Googlewebpagetester、BrowserShots、IETester、Feedvalidator等。网页正确性检测是W3CWebQualityTools中的功能,主要包括:(1)标记检测(MarkUpValidator),可用于检测网页上的各种常用的标记语言的规范性和正确性,如HTML、CSS、XHTML、XML、WML等;(2)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FeedValidator),用于检测Atom或RSSfeed语法的规范性和正确性;(3)层叠样式表检测(CSSValidator),用于检测内嵌在HTML、XHTML中的CSS样式的规范性和正确性;(4)超链接检测(LinkChecker),用于检测网页中超链接(Link)和锚点(anchor)的规范性和正确性。本研究主要使用W3C提供的网页标记语言检测工具(MarkUpValidator),检测论文投稿网站上网页的各种常用的标记语言的规范性和正确性。通过该工具可以检测出受测网页的错误数(W3C网页标记规范性)、服务器种类、网页大小、网页格式、网页编码(GB-2312或其他)、文件类型等,并会列出错误之处及建议改进的方式。检测的方式除了可以直接输入网址外,也可以上传该网页的源代码进行检测。图1为网页标记语言检测的主界面,本研究主要采用输入统一资源定位符(URL)的方式进行网页检测。检测结果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结果摘要,叙述错误数、警告数、编码(Encoding)及网页格式(Doctype)是什么版本等,如图2所示。另一部分则为检测出的错误或警告详细结果,并列出改正建议如图3所示。1.2研究样本。由于我国学术期刊的投稿网站较多,难以对所有的论文投稿网站的所有网页标记语言的正确性进行检测,因此本研究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检测工作。参考北京大学图书馆公布的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本研究选择其中列出的出版事业类12种期刊,以及图书馆事业、信息事业类的18种期刊进行研究(总计30种期刊),选择这些期刊作为研究样本的原因一方面是这些期刊均属于中文核心期刊,在网络上得到的关注度比普通的期刊高[12],一方面是出版类、图书情报类的期刊属于专门研究期刊编辑出版等问题的专业期刊,研究这些学术期刊建立的论文投稿网站网页标记语言的正确性和规范性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由于选取的30种期刊中有部分期刊没有建立论文投稿网站系统,部分仅有Email投稿方式,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将这些期刊忽略,最终所选取的期刊如表1所示,有效样本为21个,取样日期为2016年4月5日。由于考虑首页为论文投稿作者首先打开的界面,其网页标记语法的正确性将首先影响到用户的操作,因此本研究将检测目标锁定在论文投稿系统网站的首页(MainPage),在网页标记语言检测的主界面中输入首页的统一资源定位符(URL)进行检测,并记录其检测结果。
2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
本研究主要基于W3C的网页标记语言检测工具,从网页格式定义种类(Doctype)、网页错误数及网页错误类型进行分析,从中了解学术期刊论文投稿网站在网页标记语言上的问题,以及提出建设参考意见。在对有效选取的21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首页进行检测的过程中,19个期刊的论文投稿网站能够正常进行检测,但有两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大学图书馆学报、现代情报)的首页无法检测,其中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网站对检测进行了禁止设置(Forbidden),现代情报网站在检测中无法找到(NotFound)。2.1网页格式定义种类及网页错误数。网页格式如果没有定义,除了在内容呈现上可能出现错误,在数据交换及传输时可能也会出现问题,除了会造成数据的流失,有时还会导致错误信息的传递。对于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格式定义类型,除了两个无法检测的期刊网站之外,其余19个期刊的论文投稿网站均对网页的格式进行了定义,包括两种W3C定义标准,HTML4.01Transitional和XHTML1.0Transitional,具体的定义类型可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有6个学术期刊的论文投稿网站采用的是XHTML1.0Transitional的格式。相对于HTML4.01Transitional而言,XHTML标记语言,通过结合XML和HTML的功能,使得网页内容更容易被手持移动设备以及电视媒体等访问。对于网页错误数,被检测的19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首页的网页标记语言都出现了错误,出现错误数最少的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中国图书馆学报,部分期刊的网页标记语言错误数较多,如出版科学、情报科学、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2网页错误类型。国际万维网联盟网页标记检测服务(W3CMarkupValidationService)给出定义的错误类型总共有447种(详见#noverbose),本研究检测的19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错误类型经过统计有121种错误类型,主要的错误原因在于标记属性使用错误或者未加定义。期刊论文投稿网站首页的前几项错误项目分别是Thereisnoattribute“……”(136次)、Documenttypedoesnotallowelement“……”here(104次)、Requiredattribute“……”notspecified(91次)及Element“……”undefined(85次)。属性定义有误在信息的显示上可能不会出现问题,网页内容能够正常呈现,但对于数据的交换及传递会有一定程度地影响。在统计的121种错误类型中,属于标签(Html-Tag)的错误数最多,说明期刊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大多数为Html标签的定义或使用错误,因此在撰写Html语法时应注意标签的使用正确性。另外,由于网页制作软件的可视化和方便性,使得网页设计人员更容易的设计制作动态化的脚本语言,导致脚本(Script/Script-Tag)出错的数量也偏高。由于19个期刊论文投稿网站网页的错误类型和数量较多,无法用表格的形式一一列出,图4为中国图书馆学报的检测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图书馆学报的论文投稿网站的网页没有出现标记使用属性方面的错误,仅有两条格式定义类型的错误。
目前还未有较为完善的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体系,《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的推出对于定量评估中国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有开创意义,在此基础上遴选出的《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及《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对学术期刊走向国际有促进作用。本文分析探讨了该评价体系的意义及完善方向,并从办好中文期刊、重视计量评价工作、客观对待评价指标、提高学术论文质量、重视编辑力的提升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办好学术期刊,使其走向国际。
关键词:
国际影响力 学术期刊 CAJ-IJCR 定量评估 引文数据 编辑力
一、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选的意义
我国学术论文的产量已排到世界第2位,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论文数量仅排第9位,国际影响力较低。如何提升中国学术论文的国际影响力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术论文的载体,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对学术论文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有积极影响。如何衡量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如何使我国学术期刊走向世界,进而走国际化发展路线?这些问题随着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选的开启带给我们新的思考。我国学术期刊从关注国际影响力、提升国际影响力已走过十余年历程。[1]而大家所做工作以及关注点,还停留在定性评估,或者是个别期刊在做定量工作,没有上升到对整个中国学术期刊界进行定量评估。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以及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联合编制的《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2版)》(简称2012年CAJ-IJCR),通过定量的方式让期刊界清晰地认识到各自期刊在国际上的传播情况,有利于了解国际读者和用户需求,准确把握国际化发展方向和出版定位,全面提高国际化办刊能力,更好地走科技强国之路。在其基础上又评选出了《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及《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本次CAJ-IJCR对5000余种学术期刊的国家影响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这一工作具有开创意义和实际价值,对我国整个学术期刊界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大事、实事、要事,有助于定量化深入了解国际读者和用户的需求,准确把握国际化发展方向和出版定位,进一步加快我国学术期刊“走出去”步伐。
二、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评选体系进一步完善方向
1. 扩大引文数据库来源
2012年CAJ-IJCR引文统计源仅采用SCI(科技类)、SSCI和A&H(人文社科类)收录期刊,EI、SA、CA、JICST、ISTP、ISR等其他世界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期刊则未被纳入统计源,而这些检索系统收录论文的状况是评价国家、单位和科研人员的成绩、水平以及进行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显然,目前CAJ-IJCR 引文统计源仅采用SCI影响了统计结果的真实性。因此,其他几家重要检索系统收录期刊应当列入引文数据库来源。
2. 增加计量评价指标
2012年CAJ-IJCR以载文量、可被引文献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作为计量评价指标,而北大图书馆推出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评价指标是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2]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推出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则采用了多达22项评价指标。[3]尽管评价指标的多少不能说明评价体系的客观及科学,但在分析研究影响力的时候,选择的评价指标尽可能囊括对影响力有关的指标进行考量则是必要的。2012年CAJ-IJCR评价体系对“引文”过于偏重,如5个计量评价指标中的可被引文献量、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等4项内容直接关联“引文”,显然这种情况很难客观反映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其他计量指标如被索量、被摘量、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web下载量等也能很好地反映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3. 合理划分学科
2012年CAJ-IJCR总共设置了50个学科分类,而《要目总览》(2011版)则设置了74个,[4]《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2版)为61个,[5]可见三者之间对学科分类的划分标准尚存在争议,而2012年CAJ-IJCR设置50个学科类别确实不能准确描述个别学科交叉期刊的类别,如《体育学报》《管理工程学报》等。而学科划分不明确,直接影响该学科领域内的学术期刊的定量评价工作,毕竟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的评选是按照学科分类来分别遴选的。
三、提升影响力办刊思考
1. 办好中文期刊也可以提升国际影响力
2012年CAJ-IJCR评选出的 “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2012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中中文科技期刊占70.6%,中文人文社科期刊占95.6%,说明中文期刊已经具有相当大的国际影响力。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国际影响力的大小并非由期刊语种决定的,英文可以,中文也可以,走向国际并非一定走英文化路线,关键还是要看期刊论文内涵。好的论文反映了所在领域的研究水平、技术水平。只有整个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升了,研究成果才有参考引用价值,影响力才会得到提升。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做好局部内容英文的处理工作非常重要,如文章标题、摘要、参考文献的英文处理等等,这些是一个窗口,是提升影响力的便捷途径之一。
2. 重视计量评价工作
2012年CAJ-IJCR给出了5025家中国学术期刊国家影响力引证报告,而我国学术期刊数量远不止这些,如此庞大数量的学术期刊要想全部获得高影响力是不现实的。根据“二八”定律,20%的学术期刊将占80%的影响力份额,而这次CAJ-IJCR给出的影响力评价数据也基本验证了这一认识。显然,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不会平均到每家期刊。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如何提升自身期刊的影响力,计量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提升国际影响力应先稳固国内市场地位,再进军国际市场,其中,计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选取非常重要。立足国内应从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计量指标入手,提升内涵质量;面向国际应从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等指标入手,提升影响扩散力。评价方法最好采用归一化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各项指标影响力的大小赋予不一样的权重,尽量做到客观、准确、合理。
3. 客观对待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是期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可以评价各种期刊,同一学科下,影响因子越大该刊的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目前期刊评选的主要评价指标就是影响因子,如中文核心期刊的遴选,这也导致了目前各数据文献情报系统、读者,以及期刊本身过于强调影响因子的作用。很多期刊把精力放到影响因子的提高上,滥引、错引、自引现象日益严重。如某石油天然气工业类老牌杂志,1992年至2004年一直是北大图书馆评选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选,但该刊把提高影响因子的措施用到加大自引上,自2009年至今他引率低于0.5,于2012年跌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教训深刻。中国知网的研发者对影响因子指标做了大量工作,提出了影响因子指标体系,分别从复合类、综合类、基础研究类、技术研究类等方面计算影响因子,客观上促进了业内对影响因子的认识。其他计量评价指标如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基金论文比、web下载量等也应辩证对待。学术期刊应当正视各评价指标不同带来的差距,认真分析总结,寻求解决办法,把论文质量放到第一位。
4. 提高学术论文质量
计量指标都是外界对学术期刊的评价,而真正影响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内在因素是学术论文质量。当然,二者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论文质量高,会促进计量指标的提升;而计量指标的提升,会吸引高质量论文。如何提高学术论文质量?首先吸引、培养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吸引优秀稿源。一方面加强与研究院所的教授专家沟通联系,保持约稿;另外一方面挖掘培养有潜力的年轻人,在论文写作上给予指导,并提供适合成长的平台。其次,完善论文评议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不能保证期刊的正常运转。通过同行评议,借助同行外脑作用,可以加强对论文质量的监督,并能够提高论文质量。在同行评议过程中,注意回避原则、匿名原则。第三,借助网络信息资源。杜绝学术不端行为已为业内人士所认同,在学术不端检索方面也出现了很多资源,期刊杂志社应用好这些资源,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一方面净化学术论文环境,另一方面提升期刊品位,在传播过程中占据主动。
目前业内对编辑力提升方面的研究探讨较多,取得了较多成果,[6-8]在此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编辑力的提升对影响力的加强起到正相关作用。排版精美、策划精细的期刊更利于传播。
在2012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的名单中,《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再次入选,这是其继2008年来连续3年与“百杰”无缘后的首次入选,与该学报一贯坚持的办刊理念密不可分。该学报强调编辑力对期刊质量提升所发挥的举足轻重作用,具体做法是:[9]从初级产品的编辑加工入手,提高期刊论文的层次;通过组织同行评议和编辑的编修指导,将一般性的文章提升为较高水平的论文;努力提高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借助编辑出版特长来帮助青年学生和教师,将比较粗糙、幼稚的文章提升为严谨的学术论文。可见,编辑在科学技术传播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编辑的劳动创造对技术论文的传播起到增值作用,反映编辑处理能力的编辑力的重要程度毋庸置疑。因此,科技期刊在重视专家作者群的同时,不能忽视编辑队伍的培养,在“内外兼修”的情况下期刊才会有长足发展。
结 语
事实上,期刊的发展与否取决于期刊本身的质量,期刊的影响力也取决于期刊本身质量,做精品论文、精品期刊,是期刊的责任。在立足国内影响力提升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还有一段较为漫长的路走。当然,我们也希望有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发展环境,这些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徐晔.提高我国医学科技期刊质量,努力增强国际影响力[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2,12(5):109-111.
[2] [4] 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 [5]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6] 李军领.编辑力“五力模型”试探[J].编辑之友,2011(4):71-73.
[7] 糜倩,万山.编文与做人――对提高编辑力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0(7):82-84.
[8] 贺圣遂.编辑的信仰、能力与服务精神――从《编辑力》看如何做一名优秀的现代编辑[J].编辑之友,2007(5):13-16.
英文名称:China Journal of Orthopaedics and Traumatology
主管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0034
国内刊号:11-2483/R
邮发代号:82-39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中科双奖期刊
联系方式
>>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开放存取期刊论文质量和影响力的评价研究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方法与相关问题思考 学术图书开放存取研究 我国医学领域开放存取型学术期刊传播效果实证研究 推动学术期刊产业的开放存取模式的研究 开放存取期刊评价模型构建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的学科差异与动态变化研究 引用质量加权影响因子评价学术期刊研究 构建公平高效的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体系中h指数的作用 开放存取期刊PLoS ONE网络出版模式研究 网络环境下学术信息开放存取研究 学术评价值与期刊研究 开放存取机构库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开放大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学术期刊作者价值评价体系探索 建立学术期刊学术质量控制体系探讨 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服务期刊发展刍议 盈余质量及其评价体系研究 高职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0]Philipp Mayr.Constructing Experimental Indicators for Open Access Documents[J].Research Evaluation,2006,15(2):127-132.
[11]Mark J McCabe ,Christopher M Snyder.a Model of Academic Journal Quality With Applications to Open - access journals[EB/OL].[2008-03-11].lib.utk.edu/news/ scholcomm/archives/2004/11.
[12]傅蓉.开放存取期刊及其影响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7,27(4):122-125.
[13]潘琳.开放存取期刊的来源、分布与质量分析研究[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6,(2):104-108.
[14]阎雅娜,聂兰渤.利用网络版乌利希期刊指南分析OA 期刊[J] .现代情报,2007,(10):170-172.
[15]王学勤,韩仰东.开放访问期刊学术影响力的分析与评价[J].现代情报,2006,(8):33-36.
[16]马景娣.社会科学开放访问期刊及其学术影响力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5,(2):47-49.
[17]刘海霞等.开放存取期刊的质量评价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6,(25):23-27.
[18]刘辉.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的评价[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7,(1):11.
[19]张红芹,黄水清.OA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情报杂志,2007,(3):124-126.
[20]陶雯等.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10):72-75.
[21]刘海霞等.开放存取期刊质量的双边市场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7,(6):118-121.
[22]陈铭.开放存取期刊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0.
[23]孙莉薇. 开放获取:中国正在与世界同行[N]. 图书馆报,2012-11-02(A08).
[24]叶继元.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47(1):97-110.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从近几年在中国各学术期刊发表的有代表性的论文中抽取案例,从翻译研究的内部和外部视角入手,简要探讨中国译学今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尚存的不足。
【关键词】从近几年在中国各学术期刊发表 有代表性的论文中抽取案例 从翻译研究的内部和外部视角入手 探讨中国译学今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尚存的不足
【本页关键词】 中国写作网 中国论文写作网 应用文写作 自然科学
【正文】
三、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近20, 30年的中国翻译界可以说基本上都被打下了西方的烙印,没有形成自己的一套体系,缺乏针对中国的语言、中国的国情的翻译理论,正如潘文国(2002)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情况,中国的语言,在与世界各国和世界各种语言有着共性的同时还有着许多不容忽视的个性,这正是我国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施展身手的大好场所。”翻译研究的具体方法上仍有很多的文章是有感而发式的随感性、经验性文章,而且重复研究数量不少,有些学者没有事先查阅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一些课题进行了大同小异的研究,或用不同例证说明同一结论,使讨论一直处于水平循化状态。这样的情况应在以后的研究中尽量避免。就翻译研究的外部来看,翻译研究的队伍力量薄弱,还有很多缺陷,例如语言文化及相关学科的知识面狭窄;理论修养不够,对理论研究有兴趣的人太少,很多人不愿意研究理论,更不愿意从事纯理论的研究;再有就是精通语言文学之外其它一两门学科的人太少。
四、小结本文从近几年在中国各学术期刊发表的有代表性的论文中抽取案例,从翻译研究的内部和外部视角入手,简要探讨中国译学今年来所取得的成就和尚存的不足。那么明确翻译的内、外部研究及相应分属领域的划分,可以让人们在以后研究论文的写作中,准确找到切入点、落脚点,正确的分析结论,避免视角的混淆。但是并不是说内外部研究是不相干的、彼此孤立的,而是在分清楚了内外部的视角后,完全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推动我国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相纵深方向发展。
【文章来源】/article/67/153.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The proces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and the Quarterly and Journal of Exercise and Sport Research in America as
well as inspirations therefrom
WANG Qi
(Graduate Department,Jilin Sport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33,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uch 4 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indexes recognized at home and abroad as editorial bo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author internationalization, author cooperation and reader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author acquired firsthand data by manually referring to paper journals and downloading electronic data, carried ou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cours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and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xercise and Sport Research in America by means of literature metrology,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Internationalized journals are powerful support for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to go international; American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went through a path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from basing on North America first, then to battling for the markets of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Oceania, and finally to spreading to Asia and Africa gradually; the country distributions of journal authors and readers have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the primary manuscript source country has the largest reader groups of both journals simultaneously. The experienc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American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provides the following conducive inspirations f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managing high quality, internationalized academic journal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the strength of Chines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o extend the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studies; carry out selective, planned manuscript source input from and output to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first, boost the pac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mutual communication; establish a journal information platform that is connected to and shared by world databases, so as to facilitate sports science researchers worldwide to acquire Chinese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to quickly extend the global influence of Chines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strengthen editorial board internat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 increase the percentage of famous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especially famous experts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ed countries, on the editorial board; enhance the English writing proficiency of Chinese sports scholars as soon as possible; form a number of sports academic journals provided with an internationalization orientation; the sports jour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builds a relatively complete sports academic 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motion support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sports culture;sports academic journal;journal internationalization;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随着我国大陆第一本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于2012年创刊并于2014年被SCI、SSCI两大数据库同时收录,探索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发展道路一时成为国内体育期刊界乃至学术界热议的话题。虽然《运动与健康科学》在国际学术舞台上成功占有一席之地并迅速进入国际一流体育学术期刊行列,然而,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程度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国内期刊国际化的相关研究也十分薄弱。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在科技期刊国际化众多的研究成果中,有关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的研究成果极少。在为数不多的相关成果中,从经验总结出发为国内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提出建议对策的论文又占绝大多数,很少有学者基于国外体育学术期刊??际化进程的定量分析来掌握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态势并获取国际化发展经验。
要研究期刊国际化,首要任务是确定期刊国际化程度的量化指标。国内外众多学术期刊研究者对此展开了讨论。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国际化期刊共性的特征应包括语言国际化、编委国际化、出版发行国际化、作者国际化、读者国际化等方面[1]。国外学者则认为期刊国际化本质包含作者国籍、读者国籍、作者合作、出版发行语言以及编委会成员国籍结构[2]。可见,国内外学者在期刊国际化指标的认识上较为统一。对于美国体育学术期刊而言,英语是其官方语言又是国际语言,因而本研究对美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国际化历史进程进行实证分析,不考虑语言国际化指标,而是从编委国际化、作者国际化、作者合作、读者国际化这4个指标出发,以期找出美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1 国际化进程分析
1.1 期刊选择缘由
本研究选择《美国体育教育评论》(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和《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作为期刊样本。《美国体育教育评论》是美国第一本体育学术期刊,于1896年创刊,主办协会为美国体育教育促进会。发行专业的学术期刊《美国体育教育评论》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科学研究和增进知识[3]。《美国体育教育评论》于1929年停办,期间共发行了34卷,发表1 170篇论文。随着体育学科的逐渐成熟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其主办机构于1930年创建了另一本学术性更强的期刊――《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正如时任协会主席Maroney所说,《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的发行是基于“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健康和体育教育领域研究活动的增加,对体育科学研究感兴趣的群体的出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如果要使体育教育专业得到持久的发展,就需要鼓励和发表出色的研究成果。”[3]《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是一份国际性的权威体育学术期刊,它被SCI和SSCI两个国际权威的引文索引数据库同时收录,根据2014年期刊引用报告(JCR),该期刊是SCI收录的81种期刊中被引半衰期均大于10年的10种国际体育科学期刊之一。1930―2015年,《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4 263篇。通过对一脉相承的两份体育学术期刊百年来国际化历程的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美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基本特征。
1.2 两种期刊编委国籍
通过对《美国体育教育评论》1896―1929年共34卷的统计,这期间共出现了65位编委。1907年之前,还没有一位外国籍编委;在1908、1909、1910、1912、1917和1918年,每年有一位外国籍编委,且都为加拿大人。可见,在美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初期,编委会成员虽然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编委会外籍成员并未增加,北美以外的编委尚未出现。
《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1930年创刊至今共出现过547位编委。在20世纪40年代之前及20世纪60年代,编委中没有外国籍编委。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各出现了2位外国籍编委。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外国籍编委数量及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例如20世纪90年代比例高达14.29%。另外,外籍编委的国籍构成也经历了一个逐步丰富的过程。20世纪60年代之前,外国籍编委都来自加拿大,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英国籍的编委,20世纪90年代又增加了澳大利亚、瑞典籍的编委。由此,《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编委会成员国家来源经历了逐渐从美国本土扩大到北美地区,再到欧洲地区的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了编委国际化趋势。
期刊编委会专家的学术水平、国籍分布对于期刊稿件质量的控制、期刊发展选择的方向和战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4]。国际化期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拥有一支有较高国际知名度、集中了国际范围著名学科专家的编委队伍。一家科技期刊的国际编委占编委总人数的比例对期刊的国际化程度有着直接影响。编委的国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的国际化程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期刊的国际影响力,SCI也将编委的国际化程度作为其重要的收录标准之一。例如,著名的综合性科技期刊《科学》的编委会由100名专家组成,而其中大概有1/3的成员来自世界各地[5]。我国体育学术界第一本英文学术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JSHS)创刊不到3年,逐渐获得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国际学术出版人士的认可,顺利进入SCI/SSCI,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聘用国际化的编委。据了解,JSHS编委会目前共有32位成员,包括2位联合主编、4位副主编、26位编委,其中7人担任学科编辑(Associate Editor)。海外编委24人,占全体编委的75%,分别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芬兰等国家和地区[6]。
1.3 两种期刊作者的国籍
期刊作者国家分布分析就是考察期刊论文作者所属的国别,能够显示期刊论文合作度、期刊作者是否具有国际性等特征,是期刊国际化程度的最直接的显示指标[7]。
1896―1929年,共有1 000多位学者在《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发表过学术论文,而美国以外国家的作者在全部作者中所占比例不到4%,可见,美国体育学术期刊发展初期尚未争取到更多外国学者的稿源。这与该时期科学信息产生和传播速度较慢以及全球范围内多数国家的体育学术研究尚未出版有直接的关系。
1930―2015年,《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稿件总数为4 263篇,其中包括500多篇的外国稿件,所占比例也超过了10%,且多来自发达国家。1960和2000年各是一个分水岭。在1959年之前,外国稿件数量不足10篇,其所占比例不到2%。从1960年起,外国稿源出现了大幅度提升,数量稳定在60篇左右,所占比例平均超过11%。在21世纪前10年,外国稿件数量接近100篇,超过22%。2010―2015年的6年中,外国稿件已达到180篇,比例高达47.1%,外国稿件的数量与美国本土稿件数量基本持平。这充分体现出《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越来越重视外国作者的来稿,逐渐发展为一个给世界各国体育学者提供展示科研成果的国际平台。
??1930―2015年《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稿源的具体国家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外国稿件分布较为集中,位居前10位的分别是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中国,日本、法国、西班牙、德国、新西兰和芬兰,其中尤以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最多,占外国稿件总数的63.1%。上述前10位的稿源国家几乎都是体育科研实力较强的国家,可见,发达的体育科学与稿源的高贡献率之间有密切关系。从国际稿源国家的发文时间来看,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3国的稿件稳步提升,亚洲国家的比例增长幅度较大,非洲国家虽然出现的数量较少,但也在逐步上升。这表明《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作者国际化趋势逐渐由北美洲向大洋洲、欧洲、亚洲及其他各大洲扩大,它除了争取欧美国家来稿外,特别争取亚太地区和发展中国家的来稿。
1.4 两种期刊作者的国际合作情况
研究方式的合作化是大科学时代背景下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8]。国际性的体育科学研究活动将反映在的署名上,这就意味着,《美国体育教育评论》《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发文作者的国际合作情况可用来衡量一个期刊的国际化程度。据统计,《美国体育教育评论》的发文作者全部为独立发表。20世纪40年代之前,《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的稿件也都为独立发表。20世纪50年代,《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开始出现两国合作署名论文,但这一比例仅为0.2%。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90年代,国际合作论文的比例有所提升并稳步增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还出现了多国合作署名论文。然而,国际合作发文率仍没有超过5%。真正的国际合作高峰期是在2000年之后,特别是2010年以来,无论是两国作者合作论文还是多国作者合作论文出现大幅增长,国际合作发文率超过20%,各个国家已不单单是与美国的合作,其他各大洲之间的国家也开始频繁的学术交流。与此同时,国际合作率与国际稿源的录用比例相辅相成,这再次印证了大科学时代的体育科研不是一个人的奋斗,而是越来越重视科研团队的力量。
1.5 两种期刊读者的国籍
由于期刊被引频次是期刊被读者利用的客观记录,因此,期刊读者的国际化程度可以用期刊被国外引用的多少以及引用来源地域的广泛程度加以表征[11]。
国际化的期刊具有一定的显示度,因此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其读者遍布世界各地,范围广泛。一种期刊高频次地被世界范围内的读者所引用,才真正标志着得到了国际的承认。因此,读者的国际化可以通过读者对该刊的引用来评价。然而,目前国内体育学术界极少关注期刊的读者国际化问题,本研究尝试对这一期刊国际化指标进行分析。获取该两种期刊的国外被引频次和引用来源国的步骤为:选用WOS数据库中的Cited Reference Search方式进行被引著作检索,例如,检索式为:Cited Work= Americ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系统将显示《美国体育教育评论》被引条目外,同时还给出来源文献条目,即引用它们的文章信息。利用WOS数据库的结果分析功能对来源文献条目进行国家、时间等分析,可统计《美国体育教育评论》的被引频次及其国际引用频次。
结果显示,在《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发表的1 145篇文献中,仅有57篇被引用,施引文献共计115篇,其中,第一次被引用的时间是1903年,1903―1988年,引用该期刊的学者全都来自美国本土。1989―2009年,只有2篇施引文献来自美国之外,外国读者比例的平均值约30%。2010年至今,国际施引文献稳定在3~4篇,外国读者比例的平均值约50%。总体而言,《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引用率较低,这自然使得国际引用率呈现较低水平,因而导致该期刊国际化程度很低。
《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仅有不到3%的论文被美国之外的国家引用,表明该时期《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被利用的地域广泛性以及国际化程度很低。20世纪60年代起,《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国际引用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直至20世纪90年代,这一比例逐年提升。从2000年开始,《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国际引用率已达到60.6%,2010年更是达到了67.8%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该期刊的被国外学者引用的数量超过了被美国学者引用的数量,因而可以说,该刊整体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已达到了较高水平。
通过具体的引用国家的数据分析可知,《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的读者分布和影响范围达到了104个国家和地区,说明该期刊有着广泛分布的读者,其国际化传播力度和学术影响力可见一斑。据统计,排名前30位的国家,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读者数量最大,这4个国家的读者数量占读者总数的63.1%。从时间上看,1960年是一个较明显的分界点,在此之前,仅有4位来自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读者引用过《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国际引用文献在全部引用文献的所占比例仅有3%。20世纪60年代的国际引用率达到14.9%,引用国的数量也达8个。在这之后,国际引用率和引用国数量一直不断攀升。特别1990年之后,来自阿尔及利亚、肯尼亚、厄瓜多尔、秘鲁、马拉维等一些非洲、南美洲的国家和地区的读者群体也逐步扩大。可见,《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国际化传播路径为:北美洲作为现代体育科学的起源地和两种期刊的发源地,自然而然地可看作世界体育学术的中心和起点,20世纪40、50年代开始出现欧洲、大洋洲的期刊引用者,20世纪60年代期刊引用者的国家和地区首次涉及亚洲。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南美洲和非洲的读者陆续出现。
2 对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的启示
《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和《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创办并成长在现代体育科学发源地和当代世界体育科技中心的美国,这使得两种期刊国际化过程中遇到的国际化问题比非英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少得多,但两种期刊分别有着几十年和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它的一些做法及规律还是值得中国期刊人借鉴的。
1)从《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和《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的编委、作者以及读者国际化进程可知,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体育科技期刊大发展时期,这与美国学者亨利1964年提出“体育学术化”的时间一致,可见,体育科技期刊事业发展与体育学术发展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国际化的期刊是体育科学研究走向国际的有力支撑,与此同时,高水平的体育科研水平能为国际化期刊提供高质量的内容基础。所以,要想增强我国体育科技研究力量和扩大体育学术国际影响力,办高质量的、国际化的学术期刊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和《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的外国籍作者、编委以及读者的出现时间透视出美国体育学术期刊走过一条先立足北美再争夺欧洲、大洋洲体育科技发达国家市场,最后逐步扩散至亚洲、非洲的国际化路线。这启示我们,先向体育科技发达国家做好有选择的、有计划的稿源引入和输出,在彼此交流对话中推进国际化的步伐是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发展的有效策略。
3)《美国体育教育评论》和《锻炼与运动研究季刊》的作者与读者的国家分布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例如,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既是两种期刊主要的稿源国,又拥有最大的读者群。可见,注重国际化宣传,提高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才能吸引更多的国外读者,才有可能将国际化的读者转变为国际化的作者。因此,在我国体育学术期刊国际化初级阶段,不仅要注重引进科技先进国家稿件,还需注重建立与世界数据库互联共享的期刊信息平台,方便全球体育科学研究者对我国体育科技信息的获取,迅速扩大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全球影响力。
[关键词] 高校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 数字平台 分学科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6-0094-04
[Abstract] Published in the current issue of the digital trend,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ing resources scattered, repeated construction is serious,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slow disadvantage behave more prominent, construction is imperative to the discipline of the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digital platform. Specifically discusses the function positioning of sub disciplines of the university academic periodicals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the digital platform, process, elements and profit model are built, and the safeguard mechanism analysis, try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use for reference for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in university academic journals, promote the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digitalization, special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Key words] University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academic journals Digital publishing Public platform
当今全球出版业的形态正在发生巨大而迅速的变化,数字化和集约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1]。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数字化大潮面前也在积极寻求对策。但目前各高校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绝大多数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或将期刊的数字版本全数交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这样的专门数字机构,自己只负责纸质版本的出版;或自己建设网站和微信平台等。但目前这种情况不仅会造成办刊资源上的浪费,也势必导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数字化道路上无法走得更远。数字化时代,学术期刊应实现集约化数字出版。作为内容提供方的学术期刊,仍然应该专注于内容生产,确保自己的内容产品在整个数字出版产业链中占有优势地位,这样才有利于保证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核心竞争力。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全、散、小、弱”的代表,办刊资源分散,内容同质化严重,精品期刊数量不多,急需进行资源整合,分工合作实现专业化、集约化发展,以进一步提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整体质量。从数字出版的角度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程度较之其他类型学术期刊更加缓慢,更加不适应数字化出版的要求,急需通过数字化平台提升整体数字出版水平,实现数字化集约出版及产业化发展。
分学科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以下简称“分学科期刊平台”)通过整合现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资源,在按学科对期刊进行分类后通过构建的统一的数字出版平台进行出版,并且通过数字平台的统一运作最终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市场化运营。
1 分学科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分学科的学术期刊数字平台大致可分为两种: 一是由各专业学会主办的专业期刊数字化平台,如中国地学期刊门户网、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站等;二是由同时主办多种期刊的主办单位发起组建的专业化、数字化平台,例如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光学期刊网、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命科学期刊网、兰州文献情报中心资源环境科技期刊集群等[2]。此外,清华大学等10 所高校也都各自建立了独立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3]。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依托于中国知网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它突破了传统的一校一刊、各自为政的高校办刊模式,集中各高校的名刊资源,通过网络手段强化传播效果,实现建设高校权威专业期刊的目标,成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的典范[4]。
以上这些数字化平台大多实现了期刊编辑部的协同合作、出版资源整合、编辑人员交流学习、出版内容深度挖掘等。虽然目前大多数数字化平台还处在发展的探索期,但是代表了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化的发展方向。当然,现有专业化学术期刊数字平台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1)汇聚的资源量不够多。大多数数字化平台的加盟期刊数量有限,行业特色不鲜明,影响力较小。以最有影响力的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为例,它目前只集中了几十家名刊的资源。这也制约了它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2)没有实现真正的网络协同采编。上述各数字化平台中,绝大多数只提供各期刊的链接,作者在投稿时,只能选择一种期刊网站进行注册之后投稿,如要投向其他刊物,还需要重新登录平台连接至新的刊物网站再次注册投稿,未能体现专业数字化出版平台的便捷优势。对于加盟期刊来说也作用有限,因为除基本的展示宣传外,具体的出版工作各期刊的编辑还需要使用各个刊物自己的网站来实现[5]。(3)功能单一,技术不够先进。现有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大多仅仅是期刊网站汇总,并未在后台将各刊资源集成为专业数据库,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的检索和更为丰富的资源。(4)未建立有效的经营机制。现有专业化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中只有中国光学期刊网、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网站建立了经营机制,通过广告、宣传、会议等形式获取利润,其他数字化平台均没有考虑盈利性问题[6]。
因此,整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出版资源,建立分学科期刊平台,对于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数字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分学科期刊平台功能定位
2.1 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为核心的学术资源汇集平台
数字出版时代,期刊出版仍然是“内容为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作为内容资源的提供者,在数字化平台中将始终处于最重要的地位。数字化平台应该把学术期刊作为核心资源之一,围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组稿、审稿、发行等环节展开工作。
2.2 提供多元化的数字产品
分学科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产业化运营。因此,数字化平台应努力为终端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数字产品。除为用户提供学术期刊和论文产品外,数字化平台还可以增加图书、会议报告、工作论文等形式的信息产品。此外,通过数字化平台的社交网络功能,可以深度挖掘用户潜在的需求信息,并针对需求打造新的产品形态。
2.3 学术期刊和用户合作共赢的开放式平台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的最根本任务是沟通期刊出版者和用户,使双方都能在平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利益相关方的合作共赢。分学科期刊平台是一个开放系统,平台内各利益相关者通过契约建立相互合作的关系,集中优势资源,实现各方的分工和合作。
2.4 服务于科学研究全过程的信息平台
分学科期刊平台由3类主体合作运营:期刊出版方,期刊经营方,数字出版平台。其中数字化平台应该是独立的第三方,通过提供合作的网络平台和相应的服务运营实现价值增值。其核心价值应该是:通过服务集聚资源,实现价值整合和再造。
3 分学科期刊平台构建思路
在分学科期刊平台的构建中,上述3类主体可以再归并为两个基本部分:作为内容提供方的各专业学术期刊编辑部,作为技术提供方、最终产品方和最终产品营销方的数字化平台。
其中学术期刊编辑部是数字化平台的核心部分。它提供的优质作品是平台成功运营的基础和保证。基于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现状,简单地把各家学术期刊论文的电子版集结到数字平台进行统一出版这种方式对于提高期刊的总体质量和竞争力没有太大意义。要使数字化平台真正能达到整合资源、提升总体竞争力的目标,作为内容提供者的各专业期刊编辑部所提供的必须是经过筛选之后重新整合的各学科优质论文资源。因此,分学科期刊平台构建的第一步,应该是成立或调整各专业学术期刊编辑部。这些编辑部一般由各专业领域的学科领导者发起和主导,可以是实体的或虚拟的,职能是把专业领域内各高校的论文重新组合,淡化文章来源,以专业期刊编辑部的名义统一出版专业期刊的电子版。这样集结起来的专业学术期刊编辑部应该涵盖各个学科专业,最终目标是在各个学科专业领域通过的市场化运作把学术期刊做专、做强。
各学科专业编辑部的组成可有以下两种方式:(1)加盟分学科期刊平台的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部都保持原有体制不变,依托于各自的主管和主办单位,各编辑部自行负责期刊纸质版的编辑和出版。每期定稿后,由各专业期刊编辑部择优选择该学科专业的论文电子版整合后通过数字平台进行。(2)各专业期刊编辑部统一进行文章的采集和编辑,完全以一个期刊编辑部的模式运行。编辑部内部制定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系统评价制度、专家审读制度、差错处罚制度等。各专业期刊编辑部采集加工后的稿件统一交由数字化平台进行数字。
在数字化平台内,作为内容提供方的各专业学术期刊编辑部和数字出版平台是一种契约上的合作关系。数字化平台负责将各专业学术期刊编辑部的文章统一数字出版,并努力拓展终端客户需求,实现期刊数字产品的多渠道。同时,数字平台还可承接专业化学术期刊的广告业务。
4 分学科期刊平台的构成模块
分学科期刊平台的功能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服务于各专业期刊编辑部,实现对编辑部资源的统计分析,帮助其了解自身学术能力的数据接口; 另一个层面是服务于数字终端用户,采用分布式设置,不仅汇聚平台内部资源,同时也方便编辑部及其他合作者对互联网资源进行再加工或转载至其他开放的数字化平台。具体来说,平台应由3个功能模块构成。
4.1 学术内容资源模块
学术内容资源模块除了要为编辑部提供对少量资源的浏览和检索之外,还应该针对特定编辑部对数据进行个性化地再组织与分析,对资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使之转化成结构化的知识数据库,从而为编辑部形成优势内容方向提供高质量的参考依据,从而增加平台价值,吸引更多编辑部加盟。最终就有可能将该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锁定在这个平台上,促成平台的良性循环。
具体地,学术内容资源模块应包括以下功能模块: 投审稿系统模块、作者和专家库的共享模块、生产流程的整合和标准化模块、期刊出版元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模块、期刊论文的语义挖掘模块、学术搜索引擎的集成与应用模块等。
4.2 数字技术模块
分学科期刊平台是依赖于数字技术产生与发展的。借助数字化平台,作为内容提供者的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可以更深地挖掘学术资源的多重价值,发现不同用户对内容资源的需求,从而与用户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同时有利于形成具有良好竞争力的数字出版发展模式。
分学科期刊平台的支撑技术主要包含系统架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实施3个层面。目前,平台的系统体系架构主要有B/S 和C/S 两种方式。硬件设施主要是指服务器,其结构主要分为机架式、塔式和刀片式3种[7]。每种结构又适用于不同环境,需要按照平台的需要自主选择。支持平台的软件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编辑出版应用软件等。还可以根据期刊数字编辑、发行等的特殊需求,自行开发或委托第三方开发一些新的应用软件,以完善和优化系统性能。
4.3 整合营销模块
整合营销模块主要是通过将内容资源按照市场需求整合包装,交由终端营销商进行统一营销。它将改变以往数字出版商与编辑部直接单一的合作模式,不仅在数字资源方面实现合作,也实现渠道合作、品牌合作和战略合作。整合营销模式的特点是以终端用户互动和分享数字内容为主。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是编辑部还是终端用户都将成为数字化平台的传播者和宣传者,在保证用户获得更个性化服务的同时,可以使平台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平台的资源数量和品牌影响力也会得到快速增长。
5 分学科期刊平台盈利模式
分学科期刊平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产业化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平台的盈利模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般说来,数字化平台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对内容提供方提供的内容资源进行专业的数字化,形成具有特色的电子书、数据库和其他形式的产品。其中,最终产出的数据库产品既可整库销售,又可借助在线平台通过有偿查询或按需印刷等方式获取多种销售收益[8]。具体来说,分学科期刊平台的盈利模式可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内容盈利阶段。内容盈利模式是指数字化平台将内容提供者的内容资源进行加工后形成数字产品进行出售,从中获取利润的一种盈利模式[9]。这种模式是大多数数字平台的初期盈利模式,盈利方式包括内容收入分成、版权转让、产品销售等。
(2)广告盈利阶段。是指依靠免费或低价数字内容吸引受众,通过第三方广告主获取利润。它是数字化平台发展到一定时期开始出现的盈利模式[10]。这种模式与传统报刊的盈利模式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销售读者注意力来获取经营利润。与传统报刊不同的是,数字产品的广告空间更广阔,投放更加便利和精准。
(3)品牌盈利阶段。是指通过销售数字出版的相关衍生产品或服务来盈利的一种方式[11]。这种盈利方式是在平台形成品牌之后发展出来的一种更高端的模式。它以期刊品牌为依托,利用企业品牌、内容、渠道等各种资源的市场价值,延伸相关业务,拓展上下游产业链。
6 分学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数字化平台保障机制
6.1 政府的引导与支持
分学科期刊平台的建设工作涉及诸多单位和部门,且与各方利益密切关联,因此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获得政府的支持。政府的作用体现在:(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数字化平台发展进行规范与扶持。(2) 通过相关政策引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方向。(3)通过相关法规政策规范和协调数字化平台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行为。
6.2 人力资源保障
人才是分学科期刊平台的重要支撑,也是平台成功运作的关键。目前,数字化平台的发展急需既精通期刊出版又通晓数字出版的复合型人才,主要包括数字产品生产加工人才、数字产品策划研发人员、平台运营维护人才等。
6.3 完善的契约机制
在分学科期刊平台内部,在由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编辑部整合资源形成专业期刊编辑部的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契约保障并约束各学术期刊编辑部及专业期刊编辑部的合作。在各专业期刊编辑部和数字平台之间,也需要通过契约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责任,包括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利益分成方式、违约的处罚方式等[12]。完善的契约机制也是分学科期刊平台的重要保障。
注 释
[1] 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数字化背景下学术期刊融合发展研究[J].编辑学报,2015(1): 75-77
[2]杨春兰,李文竹.学术论文数字平台: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的未来?[J].中国出版,2015(3):46-49
[3] 吉海涛,郭雨梅,郭晓亮,等.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发展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1): 60-64
[4]刘天星.中国科技期刊集群发展之路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6): 754-759
[5]魏常友,罗维.基于云服务的科技期刊管理与模式[J].编辑学报,2013(4): 372-374
[6]黄敏.关于新形势下出版企业科技期刊集群发展策略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2(5): 461-465
[7]李红.我国数字化专业科技期刊集群的形成与发展[J].编辑学报,2015(4): 323-326
[8]司静辉,张秀梅,程煜华.构建开放式学术期刊数字化平台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3): 421-427
[9]刘肖,董子铭.内容、平台、多元总合――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综述与思考[J].中国出版,2012(3): 26-29
[10]畅榕,陈丹.数字化平台的建构模式与运营机制初探[J].科技与出版,2012(2): 57-60
[11] 李红,盛宇,褚丽丽.基本IDEFO模型的中国专业数字化期刊集群的出版模式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6(2): 4-12
研究者习惯于沿袭传统的知识来对科学作出合理的解释,即知识是不断积累增长的,而且科学知识就是真理,是不可变的,强调科学知识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纵观历史,人们对知识增长方式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认识。一种观点是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型知识增长模式,即科学是科学家首先从科学实验开始,实验的目的是在人类已知和未知的科学前沿地带中选取某一点进行精心控制和严格调节的观察,然后将实验中所发现的问题系统的记录下来,可能的话还将他们公布于众。这就是“科学始于观察,然后上升到理论”的传统信念,这一理论认为:科学知识增长就是一个不断增加、不断积累的“中国套箱式”的发展过程。这一研究方法分别经历:观察与实验归纳与概括提出假设尝试证实假设证明或反驳知识的形成[3]。这种传统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主要是以归纳为主。
从17世纪到20世纪,这种科学思想经过后人不断的修正、补充和完善,一直为科学家和学者所接受,这种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增长模式对人类科学发展的进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一种观点是以波普尔为代表的证伪主义的修正、检验型的知识增长模式。这种知识增长模式认为:科学知识增长“并不是指观察的积累,而是指不断一种科学理论、由另一种更好的或者更合乎要求的理论取而代之[4]”。波普尔认为,知识从本质上都是暂时性的,我们无法证明知识的绝对性,却可以检验证明其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因素,科学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才不断地在证伪、反驳中提高其必然性,才使科学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波普尔还用以下公式概括地描述了知识增长的规律:P1TSEEP2[4]。P1表示提出问题,TS表示再找出解决问题的试错方法,EE表示清除错误,P2表示在解决了最初问题的同时又产生了新问题,新问题又进入到解决问题的试错阶段,然后清除了错误,又引发了新问题,一直这样周而复始的发展下去。这个过程是一个反馈的过程,科学进步正是遵循着这样一个反馈机制,科学知识便得到了增长,科学发展于是便没有了终结。这一理论的应用结果就是每个科学家都应尽可能的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应尽可能多地吸收别人的研究成果去不断地进行辨伪和反驳,才能使科学走向更进一步的精确。第三种观点是库恩的历史主义科学革命型知识增长模式。库恩认为科学发展具有按一定规则、周期出现的结构,由此而建立起的科学、按照“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的逻辑规律而向前发展的模式[5]。以上三种知识增长模式其实代表了三种不同的科学观和哲学观,他们都存在一定的合理因素和借鉴意义,对我们研究学术传播系统的发展有着理论、方法上的指导意义。我们正是在这种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研究学术期刊的发展,研究其对知识增长方式变革的贡献,研究学术期刊在学术传播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系统反过来对其质量的控制,从而促进学术传播活动的繁荣和最终达到知识增长的目的。
科学知识的增长是有规律可循的。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有人对知识增长规律不断的进行探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普赖斯,他通过对物理出版物(主要是英国皇家学会出版的《哲学会刊》)数量增长情况进行定量归纳分析,揭示出了科学文献指数增长规律。从对研究者的数目、科研经费、科学文献数量等计量参数研究中,普赖斯发现,从1665年第一份科学期刊问世以后,每隔100年文献数量就会增加100倍,大体以18年为一个倍增周期,每15年为一次稳定倍增。1962年普赖斯用计量方法提出了科学知识增长规律用指数增长曲线来描绘,称之为“普赖斯曲线”。这一曲线只是知识增长的理想模式,普赖斯并没有从理论上对其知识增长模型进行解释,也没有考虑社会其他复杂因素对知识增长的影响,这方面的不足因科学社会学的兴起而有了很大的改观。因此,要研究知识增长的规律还应当应用科学社会学的知识对知识增长规律作出定量和定性的分析。
从科学哲学对知识增长方式理论和经验的论述可以看出,科学知识的增长与文献数量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传统图书馆学与文献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但经过更深入的研究发现,知识增长与文献数量关系又不是呈绝对的正比关系,这就需要对影响知识增长的各方面因素在科学交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层次、结构等进行统合分析,才可能全面的搞清楚知识增长的方式和规律。只有在搞清楚知识增长的方式和规律后,才可能对电子期刊在科学交流系统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如何作用与改变原有系统等问题展开深入地研究。
2网络电子期刊的发展方向及策略
电子期刊是学术出版传播的又一次革命,是现代信息社会多元化学术转播的一种发展方向,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的出现不仅仅是增加了一种新的学术传播媒介,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现有的学术出版传播模式,引发了传统学术模式的调整和整合,同时使得知识增长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就目前而言,要使电子期刊有效地健康地发展、使之更好的来促进学术传播活动,有必要解决好以下问题。
2.1深化出版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改革
在期刊电子化进程中,一方面,应加快实现期刊管理、运行由出版事业向出版产业的转变,真正确立期刊出版部门和机构的法人地位,在财务、用人制度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真正拥有企业自,改变发行策略,形成竞争格局。这些变革需政府给予政策、法制上的保障。另一方面,网络电子期刊部门,还应注意建立起规模产业,建立完善的出版企业产业链,从期刊产品开发到服务,从管理到经营,从政策、法制到资金流通等各个方面,要为期刊全面电子化、网络化创造良好条件。第三,应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良好的网络运行模式,要引入竞争机制和期刊定量评估指标体系,并应用引文分析法和期刊质量判断法对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估,评选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实行期刊品牌战略,在研究者中形成广泛影响,吸收专家和优秀研究者的注意,将优秀稿件相对集中在核心期刊上,尽快建立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
2.2加强网络电子期刊的质量控制
电子期刊质量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电子期刊的出现打破了原有格局,期刊质量控制在原有内容数量控制、编辑质量控制、出版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期刊质量控制的新课题。电子期刊的质量评估主要应从数量、质量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从数量方面来说,判断期刊质量最典型的是引文分析法,通过期刊论文之间引用和被引用关系来定量判断期刊质量,这种做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从期刊自身情况和刊载论文的学术规范、研究深度和广度来评估期刊质量、则采用的是质量判断方法。期刊的社会影响对期刊社会信誉度的建立、对作者的吸引等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期刊自身情况的判断标准(包括期刊办刊的宗旨、目的和用户群;期刊出版速度;期刊载文量;论文、评论、时事通讯等的比例和刊期;期刊、出版机构、编辑和编辑部的社会名声;期刊论文的学术质量;期刊的发行数量;期刊的印制和版式质量等)对期刊质量评估也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些标准也是期刊出版机构和编辑部门应努力的方向。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期刊论文的学术标准,因学科内容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论文中作者在理论、方法上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规范化的语言和编辑标准,进而能促进学科的发展和知识的增长等是人们要强调的最重要的学术标准。
2.3走纸质期刊与网络电子期刊并重的发展道路
根据国外以及国内大学图书馆用户对电子资源态度与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显示,现阶段用户最喜欢阅读的仍然是印本期刊,阅读习惯以及电子期刊的表现形式是影响电子期刊使用的重要因素。人们希望电子期刊的表现形式与印本期刊基本保持一致,符合印本期刊的阅读习惯,这样就可以减少对电子期刊阅读的不适应感,促进电子期刊用户的可接受性。目前,阅读习惯、计算机网络设备与条件、费用、检索使用能力等因素仍然制约着期刊电子化、网络化的进程。因此,选择印本期刊与电子期刊并重的发展道路是目前期刊发展的最佳选择。当前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应在提高期刊质量上狠下功夫,为全面实现全程纯电子期刊化、网络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4注重培育用户市场,切实建立期刊、作者、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
信息传播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个别人对于电子期刊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其他人,甚至是大众的思想、态度及行为。作为信息管理机构、出版机构和部门、以及大学和研究机构应积极创造条件,一方面应培养人们改变对电子期刊的看法,激发和加强研究者对电子期刊使用的欲望,同时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并加深用户对电子期刊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应打破单一期刊设立的限止,在作者和用户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作者的思想、观点、成果等与用户尽量形成实时互动,以加速期刊学术交流的速度,让期刊真正适应学术传播的需要,从而促进知识的增长。
2.5建立期刊出版模式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在目前网络环境下,印本期刊的电子化、网络化,作者/编辑型期刊出版的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加之中国教育科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极大的便利了高等院校师生和科研机构人员的上网,大学及科研机构研究手段的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等等,为作者/编辑型期刊的出版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目前网络电子期刊的流通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除人们的阅读习惯外,建立期刊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势在必行,一方面应建立让期刊作者/编辑型期刊和研究者在其上,并对其订购或阅览创造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学术传播的媒介和渠道;另一方面,网络电子期刊只有得到研究机构、大学等有关机构的认可,并作为聘任、评级和职称评定等的依据,才能成为学术传播的有效渠道。应当说,只有建立形成印本期刊、电子期刊、作者/编辑型期刊(纯电子期刊)出版模式相互共存的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才能重塑学术传播新模式,才能促进电子期刊的可持续发展。
2.6积极促进期刊出版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期刊形式的国际化并不等于真正实现国际化。期刊真正实现国际化还在于,以的高质量来参与国外同类期刊的竞争,在寻求合作、资金、外来先进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和增强期刊竞争力,在竞争中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目前,尽管我国绝大多数期刊还不具备国际竞争的实力,但我们应该在制订电子期刊发展规划时,考虑到在各方面与国际接轨的问题,树立创新和竞争意识,为具备国际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还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期刊出版向国际化方向迈进,只有充分利用国际间的信息资源、人才资源、技术资源,科技期刊才能真正成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媒介,才能真正提高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具体而言,我国期刊编辑委员会中可以聘请国外知名专家担任委员,吸引国外稿源,鼓励国外留学人员及华裔研究者积极投稿。为解决语言障碍问题,在我国积极“创办英文科技期刊,增加中文科技期刊中英文的信息量”[6],如在我国期刊论文中要求作者提供英文文摘和英文关键词等的做法就是为国际著名检索系统判断论文内容和质量提供一定的依据,为期刊走向世界奠定基础。
2.7建立科学的学术期刊共享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