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8 17:43:01
导语:在文化知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知识的分类
对于知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986年,舒尔曼(Shulman)对教师的知识分类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7种类型的知识,即一般教学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学科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其他内容知识、关于课程的知识以及教育目标的知识。我国学者认为,能胜任教育教学的教师,其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也称为本体性知识)、条件知识和实践性知识。
学科知识方面,要求教师既要熟悉、深刻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知晓知识的由来、组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还要具备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困难,注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条件性知识,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包括学生发展、课堂互动、个体差异、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等,掌握条件性知识有助于教师认识教育活动的规律,也有助于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教育进行灵活而有效的调控,从而顺利实现教育目标。
实践性知识,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这类知识大多数来自于实践,是教师经验的积累。
二、中学化学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l.化学学科知识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因人而异,但根据当前化学教师的工作任务,化学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应该是如附图所示的“鸡蛋式”结构,包括核心知识、紧密知识和知识。核心知识是指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教材的结构安排等内容。紧密知识是指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较高层次的化学理论、化学学科的体系框架、化学学科发展史、探究化学学科知识的标准与思考方式、对化学学科及其发展的基本认识和价值判断等内容。知识是指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化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化学学科最新成就等内容。核心知识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内容。紧密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纵深度,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教师讲清“是什么”,更有助于教师讲清“为什么”,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知识反映教师学科知识的宽度,这部分内容可帮助教师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缩小教学内容与新知识、应用之间的差距,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是影响乃至制约教师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所内化的知识的性质、数量、类型和程度不同,其创造力的强度和方向也就不同。所以,教师应该建立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自学、参加继续教育、阅读报刊、查阅网络资料等可使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断得到更新。
2.条件性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念来面对自己的教学对象。
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彻底改变“学问中心”的应试模式,将素质教育落实到新的课程标准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但在长期的应试教育中,化学教师形成了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主动学习,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与发展,重考分轻能力和情感的陈旧教育观念,根本不能适应新课程中让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程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现代基础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具有关于青少年发展与教育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即要真正拥有这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知识增长各方面指导他们全面发展。
可以说,没有坚实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就不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就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镣铐”,根本不能成为一名新课程的执行者和实践者,其他新课程中的角色更是无法胜任。
条件性知识是动态的,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但更多的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逐渐地了解和习得,需要动态地把握领会,并在实践中加以发展和加深。可通过请进来(专家引领)、送出去(在职培训)等方式使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得到充实,但关键还需要广大化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去内化,只有把外部的知识纳入个体的知识体系中,才能把理论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从而克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3.实践性知识
具有丰富的实践性知识可以使化学教师在课时计划、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呈现、课堂练习、家庭作业的检查以及课后评价等方面游刃有余。专家型的化学教师能够根据过去的教学经验有效地勾勒出对待优等生和后进生的方案,为了有效地组织教学,能够补充很多课外的东西。
实践性知识得以提高的基础是教育教学实践,核心是反思。化学教师开展研究是提高化学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积极开展课改实践,并要善于经常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实践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进行反思和总结,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教育科研,要善于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通过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的“反思研究”,教师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可以得到扩展和提高,从而使化学教师从“教书匠”走向“学者型”教师和教育家。不仅要自己重视研究,还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注重他们对知识的探究和研究能力的培养,能以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中,化学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化学专业知识,有深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还须积极追踪现代专业前沿知识,还要广泛融入综合性知识,同时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多方面、广视角融人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开展教育实践,通过教育科研不断反思,为落实新课程贡献智慧。
参考文献
l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紫砂壶;文化价值
1 前言
紫砂壶的文化价值表现在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文人墨客的歌咏描述,其中国特色的工艺造就的纯朴雅致的风度,融诗书画印诸艺术于一体的艺术气息,内敛朴素的性格,精妙绝伦的美学韵味,它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具有独特的中华风格,堪称中华民族“国之瑰宝”。正因为浓郁的人文气息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含量,构成了它高贵的文化价值,而深受海内外爱好者和收藏家的青睐。
2 紫砂壶逐渐丰富的文化价值
一个行业、事业的成败,往往联系着指导性理论的兴衰,紫砂的发展也不例外。紫砂陶的创始首先源于宜兴陶业生产工艺基础条件的存在,紫砂茶壶的出现主要因素就是宜兴是文人聚集的茶叶产地,是受茶文化的推动,故紫砂壶自创始起就得到了爱茶文人的介入,他们直接或间接参与设计,题铭镌刻、题词吟诵、著书立说。特别是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批制壶高手,后又有文人雅士参与壶的制作,题字绘画,使其更赋有文化内涵,成为中国特有的集诗词、绘画、雕刻、手工制作于一体的陶土工艺品,使紫砂茗壶在实用泡茶的功能之中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紫砂文化底蕴无疑是上祖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也是紫砂理论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紫砂文化艺术理论研究理所当然也该有个新的高度与深度。
清朝初期,几何形器非常流行,筋纹形器和自然器已发展成熟。技巧精湛、善于创新的陈鸣远是佼佼者,与时大彬并称,有“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争鸣远碟”之誉。以陈鸣远为代表,其制作的茶具和杂件雅玩线条清晰、轮廊明显,特别是他塑造的自然形态作品是无人可以比拟的,其独到之处在于雕塑装饰、款识书法雅健,作品壶盖有行书“鸣远”印章,深受人们喜爱,至今被视为珍藏,其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其艺术超尘脱俗,其作品表现淋漓尽致、精妙绝伦。陈鸣远把中国传统文化诗词书画、山水梅竹的装饰艺术方式引入了紫砂陶壶的制作工艺,助饮茶兴,益人兴致,把壶艺、茶趣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紫砂壶的文化价值,在紫砂陶艺发展史上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清代中叶以后,文化列入紫砂壶的建造,一壶之上集工艺技法之大成,可运用书法、诗画、篆刻、雕塑、镂空、镶嵌、泥绘、彩釉、绞泥、掺砂、磨光等技法,因器而异,刷新雄厚。文人列入制壶,是清代紫砂壶艺凸起的期间特征,且成为清代壶艺的主流,给壶艺展开以极大的鼓舞。嘉庆年间知县陈曼生喜好紫砂壶,擅于书法、绘画、篆刻,亦属名家,并邀制壶艺人杨彭年、吴月亭等为他制茶壶,又邀文人石友为之绘画、刻文,世称“曼生壶”款“阿曼陀室”。使得紫砂壶成为俗气的陶艺作品,在此期间在壶身题款成为习尚。由艺人杨彭年建造、名家信刻铭文,作风高古繁复,那类壶的壶底、壶盖、壶身常留下定制者、建造者、刻书画铭文者的名款。宜兴紫砂壶“字依壶传,壶随字贵”由此而盛。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至清末紫砂壶的壶形,在该阶段瞬息万变、绰约多姿。工艺追求繁复,壶式取材于天然的瓜类并配以简单线条,极为粗巧。“鱼化龙壶”活络可爱,盖上龙头可门径,龙舌能伸出;“百果壶”匠心独具,壶身圆形,上贴白果、瓜子、栗子、红枣等各式生果,以莲藕为壶嘴,菱角为壶把。还有“竹节提梁壶”、“太湖石提梁壶”等。黄玉麟将现代青铜器和陶器艺术特征消融到紫砂壶工艺品的建造中,身手粗湛。至清代早期,以壶赠友成为时兴,壶价日高,贵于金玉,《桃溪客语》说“阳羡(即宜兴)壶自明季始盛,上者与金玉等价”,可见其文化价值之高。
本文作者:阳金萍顾金峰杨益花工作单位: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不良文化的影响分析
科学的教师文化能促进教师专业的健康发展,而不良的教师文化则可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桎梏。“弱势思维”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侵蚀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动能从教师个体层次的专业发展来看,它主要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等内容[3]。其中,专业理想是指教师对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向往与追求,专业自我是个体对自我所从事工作的感受和接纳的心理倾向。两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专业理想为专业自我提供动能,专业自我的不断形成和调整则是促进专业理想实现的必要过程。专业理想和专业自我作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心理支撑因素,对教师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导向作用:具有专业理想和积极专业自我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会对教学工作抱有强烈的承诺,并能积极面对和化解职业困境。“弱势思维”作为一种对事业的消极心理倾向,它降低了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和工作满意度,“弱势思维”放任的结果,必然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障碍,这种障碍蚕食着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激情,并同职业怠倦结合在一起,使教师逐渐丧失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极大地影响着高职教师个人潜能的发挥与成就的取得。“茧式思维”相对被动的行为导向,阻断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通道与普通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相比,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职业性和实践性。高职教育是以就业和市场为导向的,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应着眼于职业活动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因此,高职教师更应关心市场的动态和发展,在教学内容上与教授方式上强调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从当前高职师资来源渠道单一、实践经验不足、课程开发能力薄弱的现实情况看,开放与合作已成为高职教师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而高职教师相对封闭和被动的心态与行为方式,无疑阻断了其专业发展的支持通道。高职教师必须积极主动走出“象牙塔”,改变单独“作战”的习惯,通过校企合作,提高专业职业能力,通过合作教研探讨,开发职教课程,促进教学能力的提升。“权威意识”所导致的依附心态,束缚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主体的主动发展过程,它强调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人。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看,理想的教师专业发展只需通过设计各种相关的制度激发教师的自我控制、引导与成长的意识。而在行政权威影响过强的情况下,教师的专业自极易受到漠视与侵犯,专业自主精神不仅难以得到滋养与提升,反而容易消磨殆尽。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环境看,研究表明,“反思和研究是通向‘解放’、实现教师专业自主的有效途径。”[4]高职教师对某些学术权威的依附,是一种思维上的惰性和惯性,也是高职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脱节的原因之一。独立与创新是大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公认真理,只有通过基于情境的反思、研究与创新,才能真正形成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才能真正彰显高职教师的专业化。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不良文化破解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既需要教师个体的积极主动发展,也需要外在的条件保障。从学校管理层面看,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重建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软环境。强化现代职教理论学习,提升教师职业认同感二战后,以德国为代表的职教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弱势思维”的存在,一方面固然与高职发展历史短、底子薄并且遭遇招生、经费等现实困境的刺激与影响有关,另一方面,还与教师自身对高职教育的作用、地位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认识不够有很大关系。对于大多数高职教师而言,对教育教学理论尤其是现代职教理论的系统学都来自于高校教师资格考试,而该考试的应试性又使其学习实效大打折扣。事实上,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识越明确,对外在规范的内化程度和对自身职业的投入程度就越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就会越强,这也正是教师成长的专业情感。从当前实际看,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深化认识。(1)结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帮助教师认清高职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2)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教改实践,帮助教师领会高职教育这一特殊的高教类型特征;(3)结合多元智能等教育理论,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发展观;(4)结合本校办学历史与办学特色,形成上下认同的办学目标与共同愿景,等等。在方式和手段上,要注意理性教育与感性触发的结合。理性教育手段,比如集体学习、讨论、专家讲座、理论学习专题资料宣传等形式;感性触发手段,比如走访企业、校企座谈、杰出校友的宣传形式。总之,要通过各种途径,帮助高职教师确立职业理想和使命,提升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历史责任感,让职业认同成为高职教师自我成长的内在动力。重视教师合作文化建设,注重教研合作效能当前高职教师对于校企与教研合作的相对被动局面,既有教师自身的原因,如教师长期以来的个人主义,也有学校管理的原因,如竞争性的学校制度以及行政性的合作取向等因素。[5]因此,学校要在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同时,加强引导与管理,重塑高职教师合作文化。1.激发教师的合作意识。(1)以共同愿景激活教师的合作动力。邀请教师参与讨论、制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及远、近期发展规划,并把学校的发展目标与教师合作团队的具体目标结合在一起,并融入到个人的教学与科研中去;(2)通过合作宣传提升合作理念。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合作的益处,通过对合作成果的宣传和合作经验的总结,让教师体会知识共享的积极效应,帮助教师真正树立知识共享的理念。2.强化合作项目管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当前高校科研与合作项目的低效与形式化,也是导致教师对合作丧失兴趣与信心的原因之一。强化合作项目管理,关键是要改变对合作项目与平台停留于表面的管理方式,突出教师合作的专业取向。(1)在项目的把关环节上,要充分发挥教学委员会等学术权力组织的作用,淡化合作组织和项目管理的行政化特征;(2)在监督和评价环节上,要过程结果兼顾,完善评价体系;(3)在保障环节上,要强化管理的服务职能。另外,还要邀请教师代表广泛参与,以民主的形式共同制定教师合作的管理和评价制度,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支持教研探索和创新,激发主体作用发挥对教师的政策引导必须要根据教师的职业特性和专业发展的规律才能奏效。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强调教师的自主发展,同时,其过程也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即既有发展,也可能出现停滞或低潮。因此,要在宽松民主的管理基础上,创设良好的外部引导和激励的环境来促进高职教师的教研创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1.要完善专业发展支持平台建设,支持教研探索。(1)完善常态的教研组织机构,如教研室、科研团队、教学团队的科学管理,包括制度建设和考核标准体系的完善;(2)强化动态的以项目为载体的教研活动如科研项目、产研合作项目的立项管理和过程管理,强调校本研究和应用;(3)鼓励和支持打破专业和部门界线的日常教研活动,并使这些活动定期化、常态化。2.要强化以过程为主的教师发展评价和反馈机制,激励教研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基于日常实践的过程,因此,学校管理要摒弃过去那种完全以数字来衡量和考核教师的管理方式,建立以教师为本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与反馈机制。(1)要建立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避免教师专业发展单一化的取向,使三者取得平衡并相互促进;(2)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时,既要强调工作的量,也要注重工作的质,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工作;(3)要打造宽容的教研创新文化,当老师失误时,得到的是帮助、培训和改进的机会,而不是批评与处罚;(4)要畅通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沟通渠道,使教师得到如何做得更好的经常性反馈。比如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可通过“导师制”等方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程序,遴选一批优秀的老教师对他们“传、帮、带”;在青年教师开展的项目式教研活动中,充分发挥专家组或教学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教研实践中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总之,只有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结合在一起,教师才能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打破无力、懒散、应付的现状,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也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调动和发挥。
一、影视制作的艺术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策略
为了使影视制作技术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更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应当使影视制作的艺术与数字化技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使得影视制作更深入人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应当不断地提高影视制作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得制作人员对数字化技术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技术的指导和艺术的创造灵感下不断地完善影视制作的质量,丰富影视作品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制作人员要对影视制作的数字化、计算机化以及制作设备的高度集成化有所认识,使得制作环节以及制作工种之间形成相互配合的关系,在影视制作领域实现数字化技术,需要多门专业知识以及影视制作的多个部门之间形成紧密的配合。由艺术家和数字化技术人员相互配合,首先由艺术家制作故事版或者是分镜头剧本,之后由数字化技术人员利用计算机技术或者是模型模拟真实的影视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最高效的拍摄场景使用方案,并在拍摄现场设置灯光照明、场面调整和摄像机运动等拍摄细节的问题,避免在拍摄现场出现设备浪费,场地使用时间过长和场地使用成本过高的状况,之后由数字化技术人员对影视制作的后期进行数字合成,实现最佳效果的影视制作效果。为了不断地提升制作人员的数字化技术掌握水平与艺术水平,在培养专业人才的时候要求制作人员有一定的美术功底,也就是在艺术领域有一定的认知,并且要求制作人员能够掌握基本的二维以及三维的动画制作和非线性编辑。从事录音工作的制作人员应当对音乐有一定的认知,掌握必备的录音工程技术的知识,同时,英语素质和计算机素质也是要同期加强的,因为当前集影视制作的多数专业化软件都是以英文版本的形式出现的,在熟悉整个软件的使用过程以及阅读设备说明书的时候都需要制作人员的英语专业素养。为了避免出现照本宣科的情况,在对制作人员的数字化技术以及艺术融合的培训过程中,要给予充分的实践机会,强化理论知识的应用,进行基础训练的同时给制作人员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在没有工作任务的约束之下,使得制作人员自由发挥,制作复杂的特技效果,在真刀实枪的实践过程中,帮助影视制作的制作人员克服技术的难点,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在制作影视节目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将数字化技术和艺术效果融合在一起,实现更高水平的影视制作。在数字化技术的辅助之下,影响制作的形式变得更加的多样化,不会受到技术方面的限制,使得当前的影视节目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但是在进行制作人员素质锻炼的时候,注意不要过多地强调影视制作的形式,否则会对制作人员的思维产生较强的局限性,严重的时候会导致之后的影视制作的形式变得单一、格式化,对影视制作的未来发展产生较大的局限性。
二、总结
艺术与技术是共同发展进步的,影视节目的制作是一门艺术,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化技术对影视节目的制作质量的改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说明艺术创作以及数字化技术的处理两个部分是不可分割和互相依存的一部分,本文对数字化技术与影视节目制作艺术的融合进行了探索,对未来影视节目的制作人的培养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未来影视制作能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空间,数字化影视制作的作品能够更加丰富,能够更加满足广大观众对于影视节目的需求。
作者:李媛 单位:长治学院
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的方法
现有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方法评述随着2003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的进行,在赵勇等人研究[4][5]的基础上制定的《指标体系》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价值特色”和“保护措施”两大部分.历史文化村镇的核心价值是与历史文化村镇的自身特征密切相关的.对于历史文化村镇核心价值的提炼也应该建立在特征评价的基础之上.如上文所述,这些整体性的特征既包括了历史文化村镇的普遍相似性,更包括了历史文化村镇之间的特殊差异性.对其核心价值的评判,则往往需要更多考量历史文化要素保存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因此,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评价体系应该包括特征评价和真实完整性评价两个方面.但从现行的《指标体系》来看,为了评价的方便,指标的简化,人为地将“特征评价”与“真实完整性评价”混在一起,造成评价的结果或者看不出该历史文化村镇的真正价值所在,或者看不出其真实完整性方面是否有问题.因此,将真实完整性评价指标从价值特色评价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立评价子系统,并与价值构成要素建立对应关系.这样,有关价值构成要素的指标权重将可以得到重新的分配,同时也可以对它们各自的与整体的保存情况进行系统评价[6].
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体系的建构一个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四个关键环节:①评价因子的确定;②建立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③制定评分标准;④评价体系的操作.本文着重对前三个环节进行说明.首先,遗产是否具有历史、文化、社会等价值,是一个评价的结果,而不是评价的对象.因此我们不能从“价值构成体系”出发去寻找证据,而应该通过对历史文化村镇的详细调查和分析研究以后,确定其“特征要素”(CharacterDefinedElements,CDE)作为评价因子.其次,对于目前大多数历史文化村镇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则多采用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又称AHP,是一种能有效地处理难以用完全定量方式来处理的那些复杂问题的方法,比较完整地体现了系统工程中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观念,特别适用于兼有定性和定量因素的社会经济系统的分析评价.它把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有效层次,根据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就每一次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并利用数学方法确定出表达每一层的全部元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数值,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导出对整个问题的分析.根据上文所述,评价目的决定了评价体系需要具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功能,而AHP显然是有利于建立这种比较结构的.第三,历史文化村镇的评分标准应该简便易行,权重的分配应该根据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符合逻辑性.
历史文化村镇价值构成要素———评价因子的确定
通过对法国[7]等案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者不仅仅关注大的自然背景以及聚落空间中的人工环境,还非常关注村镇中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要素,因为这是构成乡土特色的原因,同时这三个部分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乡土环境的整体.根据历史文化村镇的特点,我们可以确定其评价因子确定的原则,并且选定评价因子.符合中国特色原则中国的历史文化村镇自然、人工、人文三大方面相互作用,密不可分.历史文化村镇往往包含了显性物质构成要素和隐性的非物质构成要素两类,物质环境往往是非物质要素的空间表达,如中国的风水理念曾经是历史文化村镇在选址、规划、营建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的聚落内部往往体现非常强烈的宗族关系等等.中国的历史文化村镇在相对稳定的社会背景下,往往发展成较大的规模.如很多历史文化村镇核心区的面积往往在10ha以上.因此,聚落内外部往往呈现出较为复杂的“体系”特征,如街巷、节点空间、公共建筑等在功能上、空间层次上都有分级、分类.尊重构成要素逻辑关系原则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特色更多地体现在其整体性,因此需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分别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评价.评价的指标在再分解过程中需要尊重关系的逻辑性,避免现行的《指标体系》中指标与分解指标之间的“偏差”甚至“无关”的问题.
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的层次结构
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评价和真实完整性评价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评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特征评价与真实完整性评价.前者是为了评价历史文化村镇的特征,后者则是说明目前的保存状况.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历史文化村镇如果现在的保存度很低,则其整体价值就不高.特征评价具有地域性、复杂性、模糊性的特点.如历史建筑的典型性、聚落环境的优美度等.因此,特征评价往往会采取主观评价、定性为主的方法.如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对“突出普遍价值”的阐述,用非常精辟的文字说明该遗产地如何满足《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确定的标准,并通过比较分析说明其独特性与重要性.为了更加客观地说明特征评价的结果高低,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定的定量评价.但是在评价标准中应该是简单的、清晰的、非此即彼的,这样才有可能避免评价的模糊性.真实完整性评价主要是基于历史文化村镇原生价值的评价,因为原生价值是派生价值的基础和前提.真实完整性具有可量度性的特点,如原住居民的比例、历史建筑的年代与数量等.因此,适合采取定量比较的方法,通过包括面积类、数量类和百分比类等指标进行评价.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目前的指标体系分为两种类型:单一指标体系与多指标体系.对于单一指标体系,进行分层处理,层级划分的多少有一定差异.第一层多为目标层,表征的是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目的.第二层到最后一层主要是由项目层、指标层、因子层等构成,表征的是具体的评价内容.根据前面的分析,以及对历史文化村镇的大量的调查,确定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评价的层次结构.
历史文化村镇价值评价的评分标准
现行的《指标体系》采用了综合评分法来确定权重.这种方法简单明了:首先,对需要做出评价的对象选定评价的具体指标,参照有关标准,对各个评价标准标定出评价标准,并规定每个指标的最高分、最低分、等级标准,以及评分的具体处理方法;其次,根据评价标准和指标的具体数据对具体指标进行评分;最后将各个指标所得分值进行综合归纳、整理,得出总的评价分数,由此来判断该评价对象的状况.本文借鉴了现行的《指标体系》的因子权重确定方法,确定历史文化村镇的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p#分页标题#e#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组织结构院系调整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自1952年院校结构大调整后的又一次大的改革。除了在高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外,高校内部组织结构改革—学院制改革也在探索进行,如撤并院系和管理部门,加强院系合作;组建民办二级学院。这些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校的适应能力和办学效率,改进了人才的培养模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触动高校封闭分割式的内部组织结构。组织结构的变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无论是拓宽专业口径,柔性专业设置,还是加强学科间的合作,发展边缘学科,或是增强高校的应变能力,都需要我们对高校内部组织结构进行重新审视。
一、改革前的高校组织模式及其缺陷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后形成了大学一系一教研室的高校组织结构。在当时计划经济条件下,将大学按学科分成许多系,系内设专业,教学计划以专业为核心,按专业招生,大学按照国家以经济建设部门所需人才要求为依据制定专业目录,按照教会学生从事某一职业的技能为目标划分专业,按教育行政部门审定的专业或学科划分系级单位,教师按所研究的学科附属于各个系,专业设置理工分家,它将教师和学生都局限于一个专业、一个学科和一个系中,既严重限制了教师视野和思维,学生知识面狭窄,跨专业继续学习的能力低下。这种组织结构在本质上是一种计划体制的组织模式,它在当时特定的条件下速成培养国家建设急需的人才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组织结构使行政权力贯穿整个管理链并占据主导地位,学校机构庞大,管理层次多,等级明确,职能部门和各系、教研室各自为政。这种封闭管理,在信息社会已显得落后而不适应。
二、学术权力在高校组织中的地位
高等学校不同于其它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学术性。高等学校作为由生产知识的群体构成的学术组织,除了存在行政权外还存在着另一种权即学术权,它是大学权力结构中很重要的二个方面。学术权在大学里决非只是单纯影响学校的学术事务,而是应该拥有全面参与决策的权力。随着科学的发展,每个专业领域的判断越来越依赖于握有专业知识的专家教授,正是这些专业知识授予了专家、教授学术权力,并因此而强有力地影响着学院和大学的决策过程。在中国,教授按规定享有一定的经济、生活待遇,而没有赋予其影响学校发展的参与决策权力。目前学术权与行政权在高校中还没有形成以院系为横向、学科为纵向的矩阵组织结构。
从表面上看这次高校体制改革是高校在组织结构上的重组、更新,实质上是高校中学术权和行政权的再次分配。如何处理好行政权和学术权之间的关系,促进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是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实行学院制管理,核心权力必须真正下放,给学院更多的活力,给广大教师、研究人员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
三、院系结构调整中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纷纷对自己的院系结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许多改革仍停留在表面,在快速变化的环境面前不能直接通过开放性的资源重组来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只能通过增加新的学院和中心的方式对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在经费紧张时,只能通过紧缩旧学科来增设新学科,进而影响各个学科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间和学科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许多技术通过交叉综合,才能产生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许多综合性问题也需要多学科相互合作才能解决。而现行的高校组织结构,人为地割裂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削弱了高校的整体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严重影响了边缘学科的发展。传统的系已成为阻碍教师进行跨学科研究的障碍,迫切需要大学打破学科界限和专业壁垒,文理渗透,培养知识面广、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通才。四、美国高校院系结构改革的启迪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研究型大学在大学层面和教师个体层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引人大学评估机制,以学生为中心等。许多大学对传统的系进行改革。改革的模式主要有四种:一种模式是保留系,但遵循师资共享的理念,重新界定系的内涵并对其进行重组,学校将部分研究任务交给二级学院,学院根据需要可以组织各专业的专家,形成一种快速反应机制,更好地适应研究任务的需要,并使教师从学术合作中受益。第二种模式也是保留传统的系,但遵循资源共享和职能优化的思路,将目前各系的职责进行分解,多个系成立共同的业务中心,将各系原来独立承担的诸如人事、预算等业务集中到中心处理,系里只保留聘任教师、决定任期、晋升等基本决策权,使系将精力主要放在学术方面。第三种模式是取消系,将相邻的学科进行重新整合,建立部或学院,教师在部或学院内任职,不再被永久地分配到某一特定的学科,组成各种项目委员会来负责运行基于传统学科的学位计划,形成大学一部(学院)项目委员会式灵活结构,将设备和师资更好地整合起来,消除不同学科间合作的系际障碍。第四种模式是取消所有的系和学院,只任命学科教授,并将教师以项目委员会的方式组织起来,原来由各系承担的学位培养项目交由项目委吴会负责,形成大学一项目委员会结构。在这种结构中,系和学科间的壁垒被彻底消除,教师可以自由地进行任何学科的研究,从而促进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和不同学科间的合作,消除边缘学科的发展障碍,提高管理效率。应该说,美国高校在大学组织结构改革方面的这些探索,是十分有远见的。这些改革对于消除组织惰性,打破专业间、系间和学科间的壁垒,充分利用设备和教师资源,增加大学的适应能力,促进边缘学科的发展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五、大学管理模式的选择
高校院系结构调整从组织结构改革人手,抓住了改革的根本。许多高等教育的改革取向,如打破学科界限,促进文理渗透等,表面上看是改革教育模式的问题,但从操作层面上看则是改革组织结构的问题。由于教育、科研活动的特点与机械化大规模生产具有巨大的差别,因此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大学宜根自身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组织结构管理式。
一般来说,以教学为主,科研实力相对弱的应用型大学则宜采用较紧密的组织形式,如大学(学院)—系—教研室,在这种模式下,可以采取学校职能部门协调的式,进行各学科间相互协作,完成教学、科研任务;
大学—学院—系、所,大学—学院—学科是教学和科研实力比较强的教学研究型及综合性大学实行的两种管理模式,这种模式采用相对松散的组织管理方式,可以给教师、研究人员提供一个自由发挥的平台。
【关键词】图式理论;文化图式;大学外语教学;文化教学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图式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中。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最早应用“图式”概念的当属英国认知心理学家Frederick Bartlett。他把“图式”定义为“对过去反应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图式也被称为认知框架。20世纪80年代德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首先提出了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他在自己的著作《纯推理批评》中指出:“新的概念只有同人们已有的知识建立关系,才会变得有意义。”人们的背景知识越多,头脑中的图式也就越多,解读新知识也就越容易、越迅速。而在众多图式类型中,文化图式的建立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George Yule认为,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ta)是“pre-reading knowledge structures based on experience in a particular culture”。它指的是人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可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
二、从文化图式理论角度分析学生对文化知识的理解障碍
现在各种大学外语教材所选文章涉及的文化面都非常广泛,涉及经济、社会、法律、宗教、地理、历史、文学、人物等等.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即具备了相关的图式,在学习过程中,这些图式就会被激活,就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比如说《现代大学英语》中有关失业问题和美国内战的文章,学生一般都不会觉得困难.而学生们遇到的理解障碍,根据文化图示理论,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图式错位
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接受和认知世界的方式。文化图式错位或差异导致交际者按自己的认知习惯来理解话语,造成言语表达和理解的信息不等值现象。例如:汉语里“龙”是皇帝的象征,所以有“真龙天子”。皇帝的子孙称为“龙种”。“龙”用来比喻才华横溢的人,如《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龙在汉语中有“权威、力量、才华、吉祥”等文化含义,故我们中国人以“龙的传人”而自豪。而在英国文化中, dragon则被描述为“可怕的恶魔”。英语古诗Beowulf就是歌颂那位与凶残暴虐的恶龙搏斗而取得胜利的英雄史诗。英语中的dragon指“凶暴的人, 严厉凶狠的监护人,甚至作“恶魔、凶神恶煞”的代名词。the Dragon或the old Dragon就是指魔鬼撒旦。英汉语言中“龙”具有截然相反的文化图式,而交际中,我们倾向于按照自己的文化图式来理解对方的文化,所以极易造成误解。再比如《现代大学英语》中有关比喻的练习题,学生一般都可以正确地答出as cunning as a fox(狐狸般狡猾),as graceful as swan(天鹅般优雅),这是中英文思维方式的共性在语言方面的体现.但是当看到as stubborn as (a mule骡子),as wet as (a drowned rat老鼠), as silly as (a goose鹅/an ass驴)时,学生往往会脱口而出as stubborn as a cow/an ass(牛/驴),as wet as(a drowned chicken)落汤鸡,as silly as a pig(猪),这些都是文化图示错位造成的结果。
2、文化图式缺省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图式认知结构中,由于语言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等因素,使得交际一方不具备另一方语言中包含的某种文化信息的图式,即出现了文化图式缺省,导致在认知推理过程中无法找到相关文化图式并使之激活,因而造成不完全理解或理解失败。例如,英语中“laurels”,原指用月桂树叶编成的冠冕,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以此献给杰出的诗人或体育竞赛的优胜者,以示尊崇。人们以获得“桂冠”为荣, laurels因此而代表“荣誉”。由于我国没有这种习俗,汉语中也没有对应或相关的文化意象。图式缺省会导致理解中断,使我们无法建立起语言符号和所指之间的联系,无法获得相同的情感体验,影响到交际的效果。
信息学院万春慧学号7110325电话18810603267指导老师:
浅谈校园文化中的企业文化
摘要:作为研究生,我们每个人今后都要走向社会,走向各种不同的工作岗位,因此理解和 学习企业文化意义重大,身在校园,我们必须利用好一切资源为将来更好的融入社会做好准备,本文从校园文化中学生和学校两方面剖析了校园中的文化现象,并且与企业文化相关联,探索了如何将企业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中,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一层基础。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园文化作为学生的大家都不陌生,但是谈及企业文化可能是有点陌生了。传说中的社会和黑暗,企业中的朋友很难缠,这些也是因企业而异的。实际上,要快速理解和认识企业文化是怎么回事,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深入到企业当中去亲身体会,但是由于我们学生守各种因素的制约,比如学习,课题限制了我们去企业中感受的机会,因此,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在校园文化中理解和感受所谓的与企业文化有些关联的企业文化。下面谈一下哪些校园文化可以为我们所用。
一. 改善学生意识
1.自信但不自负。自信很重要,适当的自信有助于职场新人的人际关系,从而快速融入企业文化中,平时学生应该刻意培养自己的自信意识,多接触社会,做些兼职或者其他社会活动,把握社会动向和人们的主流意识,尤其是自己将要跨入的行业的人的意识,自己想进的企业的整体意识,做到知己知彼,这样才会百战不殆。
2.服务意识。校园中人人平等,似乎是一个无所谓谁服务谁的地方。丰饶经济将我们带入了服务至上的时代,行行都是服务业,环环处于服务链,人人都是文化者,处处彰显文化味。服务和服务文化已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建设体现企业产品特点、满足顾客的现实和潜在需求的高品质服务文化,提升服务文化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度,已成为各行各业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针对这种情况,院校应强化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文化建设。,而大学生本身也应该多参加一些公益 1
性的社团组织等,培养自己的服务意识。
3.质量文化。由于学校不是一个物质产品生产单位,似乎跟质量这个词没多大关系。但我认为,严格说,学校也是一个生产产品的地方,他的产品就是各种人才,人才又生产各自的贡献。而质量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由企业管理层特别是主要领导倡导、职工普遍认同而逐步形成并相对固化的群体质量意识、质量价值观、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采标原则、检测手段、检验方法、质量奖惩制度的总和。质量既通民之命脉,又系国家之危重,更是企业生死攸关的“命门”。我觉得对于学生来说,质量就是一种个人品质,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通过对学生质量意识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品格,这样在一些比较严谨的部门工作时会有很大收益。
4.竞争与合作。竞争与合作是当今社会的热门字眼,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经济的自然法则。竞争不但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竞争文化是维护竞争机制、尊重竞争规则的一种共识和氛围。竞争的氛围使每个职工不甘落后和停滞,能够极大地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想象力,使人的科学技术和潜能得到全面、充分地发挥,从而使整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是职业精神的内涵,而合作博弈则是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过程更趋专业化的必然要求。在校园这个小社会中,竞争意识可以通过一些比赛学生的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5.忧患意识与创新。大学生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生活无忧无虑,“受挫”“抗压”能力差,焦虑、郁闷、自卑等心理问题突出。忧患意识是个体成才和企业创新的不竭动力,而创新是个体和企业增强竞争力,保持个体可持续发展和企业基业常青的法宝。企业创新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综合,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规范、创新物质文化环境等。只有富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备受企业欢迎。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当通过允许多元文化共存、搭建知识流动平台、创新思维能力训练、鼓励冒险、包容失败、奖励创新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未来职场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6.诚信文化。诚信在任何事情上都很重要,诚信是思想道德素质核心的外在表现,
是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利益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是金。”诚信之于个人和企业都是宝贵的无形资产,是为人之本、立业之基。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是现代商业文明的客观要求,是作为未来企业员工的高职生必备的重要素质。学校应将诚信教育贯穿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方位,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信一个讲诚信的学生以后无论走上什么岗位都会受欢饮,从而更快的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7.责任心。责任意识是最本质、最深层的道德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意识。成功源于责任。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责任文化起着带动、促进和保障作用。责任承载使命,责任体现忠诚,责任提升能力,责任创造机会。责任意识以人文精神为内核,包括对自己和利益相关者负责。责任意识首要的是对自己负责,目前中国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没有责任感是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样的学生以后出来校园很难适应企业的要求,因此培养责任心很重要。
二. 完善教育机制
我国校园文化普遍偏向于“学术型”,从而远离企业和社会,校企合作是育实现高素质、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经之路。校园文化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融入企业文化元素:
1.校企合作是校园文化融入企文化元素的保障。要搭建校企文化对接的平台。学校应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不我待的内涵建设的紧迫感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之路,在合作中引入企业文化元素,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
2 .鼓励学生参加团体活动。虚拟企业活动演练等。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设计”、以企业或产品命名的各种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创业计划大赛和勤工助学、暑期学生“科技”下乡、科技立项等活动,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既可增强学生的企业文化意识,又能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今后快速融入企业文化打好基础。
3.完善教育方式。 要将企业文化精髓融入教学与管理全过程。学校的本质和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学生良好的职业文化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职业文化氛围来陶冶,需要我们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移植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习惯的养成。在学校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中要全方位地融入
企业文化元素的精髓,为传统的校园文化增添一些新元素,使其更适应将来的企业文化。
4.避免误区。文化是多元化的,并不是所有企业的文化都一样,校园文化也不等同于企业文化,不能忽视了学生身心特点;也不能脱离学校的实际和具体企业的文化性格。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企业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学校。高校的校园文化应当是融入了普适的企业文化精髓、具有自身性格的文化。 个性化的文化和多样化的氛围更有利于学生适应新环境和将接受新环境,从而更利于企业文化的融入。
例如,到欧美留学的许多中国留学生,均掌握了非常丰富的英语词汇和非常准确的英语语法。可是到了欧美国家,却无法与外国人进行正常的口语交际活动,或在口语交际中Chinglish(中国式英语)频出。究其根源,是因为他们不具备最起码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校初中学生学习英语,原本就不具备英语社会环境和英语文化环境,况且缺少社会阅历,缺乏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要想引导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语交际,就必须在授予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再授予学生英语交际规则、英语交际知识、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等。例如,可以在讲解英语课文内容的同时,有意无意地告诉学生:在欧美等国,人们认为13这个数字非常不吉利而对之非常忌讳。也正是出于这种忌讳心理,在欧美等国的宾馆与高层建筑中,既不存在13层楼,也不存在13号房间,12之后就是14。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是其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培养学生在与对方进行口语交际的过程中,根据文化背景、语境、话题等说出恰当得体的语言。
2.在英语阅读理解中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2.1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推断
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扫除阅读障碍既需要具有大量的词汇储备,更需要从文字阅读的层次上升到理解的层次。高层次的英语阅读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厚重的背景文化知识的了解之上。唯有如此,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才可以做到流利与晓畅,才能够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因为,作者在创作阅读文本时,对于某些他认为是众所周知的信息便会惜墨如金,对于某些不宜直接表白的信息,往往会采用比较含蓄委婉的手法来表达,有时作者还会将深刻的含义隐藏于文字的背后等。如此,则在无意中给学生设置了程度不一的阅读理解障碍。而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与文本创作相关的背景知识推断文意,可以有效地排除上述阅读障碍。
2.2背景知识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提高英语言语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