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初中德育教育论文

时间:2023-04-18 17:43:04

导语:在初中德育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德育教育论文

第1篇

与其他课程教材相比,语文教材是最适合开展生命教育的良好素材。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善于将教材中具有生命价值意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对课本内容进行重新审视,会发现课本中有许多知识内容是丰富学生精神层面的良好素材,然后通过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无疑是启发学生感受生命、认识生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体现生命价值内涵的有效途径。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背影》这一课为例,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生活阅历方面的限制,他们很难切身感受到课文中父亲的浓浓深情,也无法真正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课程的教学时,可以事先通过网络下载一些与父爱相关的视频、小故事、画作或者是图片,在课堂上播放给他们看,在观看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对生命意义进行思考,结合自己的父亲,说出内心的感受,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宝贵的亲情。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以“背影”为主题,画一幅画,或者要求学生为父母做一件小事,了解父母的兴趣爱好等。又如《繁星》这一课文中,作者非常详细地描述了身处绝境的淘金者。教师在进行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可以通过情景方面的描写,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生命可贵”的思想,使他们明白在身处绝境时如何面对生死这一问题,从而使他们深刻领会到生命的价值意义。

2.引导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领会人物的情感生命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角色扮演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引入到实际的情景当中进行不断探索,更加深刻的领会各种人物的情感生命,从而使他们能够真切感受到不同生命个体的生命内涵。角色扮演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角色互换,由学生上台进行讲课。在正式讲课之前,学生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这样一来,便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课文。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身份提出各种问题,学生则必须将所学的知识充分运用起来对问题进行解答。通过这种师生互换角色的方式,不仅能够进一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同时,能够使学生充分领会到不同生命个体的内在涵义。其二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使他们能够深刻了解到人物的动态变化和整个故事情节,更好的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例如,教师在进行《威尼斯商人》这一课的内容讲解时,可以将该课文分成四个阶段进行分步教学。在教学开始的前五分钟左右,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和理解该文章的节选部分。并在完成阅读之后,要求学生进行自由分组,选择适合自己或喜欢的角色进行排练,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在朗读过程中必须了解人物当时的语气和心情,并对其进行模仿,将课文中的人物个性充分体现出来,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才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课文各色人物的情感生命。当然,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措施有很多,诸如在作文训练中渗透生命教育、在文学阅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怀等等。只要我们能够灵活、准确的运用,就定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结语

第2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情感教育 教学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及特征

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一)情感教育有利于完善学生人格

初中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大多新颖别致、脍炙人口,往往集自然之美、生命之美、人性之美于一体。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饱满的热情营造积极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摒弃消极情感,激发健康高尚的社会主义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传播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能提高学生的觉悟,完善学生的人格。

   (二) 情感教育有利于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欲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教师将人的情感规律应用于日常教学,融入真善美的情感因素,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灌输转化为主动吸收,由“厌学”转到“乐学”。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既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也是学生兴趣的原动力。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情感教育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根据笔者的从教经历,现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尊重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在师生互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对于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兴趣应给与积极引导;对于符合学习目标的兴趣应进一步培养。教师的精力不单单只投入在课堂,课余也应多关心学生,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活动,可以多组织一些兴趣小组,如写作组、书法组等,并鼓励学生拿出好作品去参赛,去展览;如朗诵组、情景剧表演组可以进行公开演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让学生收获知识,还能让学生收获快乐。

   (二)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情感,这也是情感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提升自己理论修养的同时,更应加大情感投入,把情感备课作为自己的一份追求,收获作为教师的最大乐趣。

   (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课堂既是老师的,也是学生的,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学情绪,很大的原因是以往的教师多半采取“满堂灌”教学方式,学生不能有效地参与其中,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初中语文教材大多数都凝聚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师应调动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喜怒哀乐。

   (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循循善诱,也应适当地组织学生参加语文课外实践活动,感受自然的力量,感悟生活真谛。通过课外实践,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拓宽了,能力增强了,情感体验也就更为真切了。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也要加强情感投入,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又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仕容.也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新课程学习下.2011(11)

[2]王恩发.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运用情感因素.学苑教育.2011(04)

[3]褚瑜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新课程学习下.2011(12)

姓名/刘晓凤???性别/女????出生年/1966.10????籍贯/吉林?白城????? 学历本科 民族蒙古族

文章署名单位/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九中学?????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情感教育;氛围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开展一定的教学活动,达到一定教学任务及教学目标,但语文新课标重新定义了“语文”这一概念,明确了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本质。其不再是满足于简单的基础知识、技能、解题方法的培养,更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标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达到一定的精神境界。初中语文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的养成,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情感教育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如何加强这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要做到情感教育,基础较为重要,这就要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进行钻研与挖掘,领悟内容中客观存在的思想感情。唐诗人白居易对于情感教育有这样的理解,他说如果想要感动人心,那么首先要唤起人们对于事物的情感。同样,如若要达到通过语文陶冶学生的情操,就得点化内容中的情感,找到与学生产生共鸣的思想情感因素。

总结初中语文涵盖的情感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热爱生命的情感,比如《背影》呈现出的父子情;《山的那一边》描摹的军民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描述的母子情等等,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教育学生对于感情的珍惜,以及珍爱自己。(2)对祖国的热爱,灿烂文化,悠久历史、旖旎风光构成了祖国有鲜明特色、内容丰富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爱国情怀。在《最后一课》《枣核》的教学中,可以增进热爱中华民族和热爱祖国的情感。(3)对于大自然的热爱的情感因素挖掘,在学习《死海不死》《海滨仲夏夜》《春》等文章中,可以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界浓厚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信心等。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语文课文中的选材句句关情,但这要求教师必须达到学生、作品、教师三者真正的感情交流。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真正作用其实便是媒介,教师从根本上读懂作品,领悟作品中的情感因素,从而便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小说《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设置悬念情境,给学生提出问题“孔乙己叫什么?”通过这一悬念设置,激起学生读小说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应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技术及手段展示语文魅力,无形中使教学内容更声情并茂,也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另外,调动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情趣及爱好,也是实现学生情感阅读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全方面的提升。

三、以情教学,引起共鸣

相较于其他学科,语文课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学生的情感熏陶上,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有很大的作用。如何使情感教学更深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如何让学生很快地融入这种情感教学中,朗读是很好的一种方式,朗读更容易进入情感。富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一定的意境中去,进一步进入文中,学习客观存在的情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句话也告诉我们一个教学道理,学生进入意境,可学到文章内容中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朗读可加强情感体验,教师可让学生在节奏、语调、语音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从而引起一定的情感共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爱华.试论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才智,2011(15).

第4篇

现代中学生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家庭中都是以独生子女的身份受尽宠爱,所以在与社会的交流和交往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丧失了基本的生活交往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针对现代中学生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和教材选编,七年级下册的初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首先论述了生命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人的基本生活品质:自尊、自立、自强,结合每个章节的概念分析、具体事例论证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让学生在与教材和教师的交流中逐渐实现自己准确的价值定位和人生定向,明白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适应能力,结合近几年社会上的初中学生发生的恶性事件,对于初中生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对于培养我国未来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进行不懈的努力。将整个初中生的思想和责任意识牢固树立起来,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奠基作用。

二、责任意识的培养策略

1.结合教材的主要目标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依靠逐步的累计最后实现总的价值。七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的培养方向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应该承担对自己的责任,主要是通过个人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明白只有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才能更好的与生活和社会进行交流。八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法律的责任意识,就是要懂法、守法、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同时应履行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培养学生在集体生活中不仅对自己负责,还要对他人负责,这是学生在法律意识层面的主要职责。九年级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在承担自我责任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对于国家责任的承担,对于培养学生的远大志向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思想就是通过个人连接到社会,最后归于国家责任的培养,那么在教学中就要遵循这样的线索,利用合适的教材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品德教育。例如在进行七年级下册第三课《走向自立人生》这节课时,把握课题的主要教学目标“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练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状态。”通过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对自立的行为和不自立的行为进行区分和比较,对于现代初中生的依赖心理进行分析和改正。比如说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在家里能够干什么,会不会洗衣服,会不会帮爸爸干活,会不会在犯错后主动承担错误,这些都是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到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自我生活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减少家长对于孩子生活上的帮助和溺爱,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并且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合作,实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独立,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2.老师以身作则和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我们常说为人师表,老师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来展现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无形中就给学生树立了榜样示范作用,而且对于教材中的相关教学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实现引导和教育的作用。在九年级第四课《保护环境》的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声音影像功能,通过视觉直观的信息体验来感受现代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且让学生在讲一下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污染环境的现象或者自己是如何保护环境的,老师在学生们的发言之后,做出总结和提出建议,以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来向学生展示可以从哪些方面保护环境,还可以让学生组织实地的考察和调查,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了解环保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

第5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培育 策略

有人这样说过: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不缺乏聪明智慧,也不缺乏物质基础,他们缺乏的是精神品质与人文素养。所谓人文素养指的就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修养,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们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人文精神也自然会得到提高。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知识,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对初中生进行有意识的人文素养的教育。那么,应该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素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认真分析语文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养因素。

苏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蕴涵着人文精神,通过塑造生动的艺术形象来感染人,让人的精神世界得以净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认真分析,把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挖掘出来,启发学生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文情感和人文意识。

1.反复品读,体验文本的人文内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课文,去体味课文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在讲析那些优美的文章时,教师要善于抓住那些精彩的段落或者语句,引导学生去品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情感,进而受到人文精神的感染。[1]

比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的《背影》一课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买橘子”这一个场景上。我引导着学生从父亲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情及“我”的心理感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学生们经过了反复品读之后,都被这浓浓的父爱感染了。有些同学还在读后感中这样写道:我的爸爸妈妈也和朱自清的父亲一样爱着我,我应该尊重父母、体谅父母,对他们充满感恩之心。

2.通过朗读体验人文精神。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对祖国的挚爱,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故国家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等等,感情虽然不同,可是其中都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这些优秀的作品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这对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2]

比如在欣赏九年级上册著名学者余光中的现代诗《乡愁》时,教学中我就把重点放在了朗读上面。这一首诗字里行间都蕴涵着作者对祖国的思念与热爱,如果能够配上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那么这种感情就能很好地传达出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游子思国的深沉的情感,从而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打造充满人文色彩的课堂。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就需要打造一个充满人文色彩的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体验生命的魅力。打造具有人文色彩的语文课堂,最关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自主地探求人性的光芒,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1.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有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体验成功的乐趣。比如说可以组织一些语文活动,如讲故事、开展演讲比赛、开辩论会或者编演课本剧等,让学生们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2.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

古今中外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的财富,能够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比如说通过阅读《安徒生童话》,能够让学生同情弱者,学会善良;通过阅读《西游记》,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地对待挫折和困难;通过阅读《巴黎圣母院》,能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美丽……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能够让中学生得到人类文明的滋润与洗礼,从而使他们的性情得到陶冶,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3.加强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离不开作文教学。通过作文,能够看出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性格特点,等等。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特别注意通过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作文,要做到我手写我心,让学生敢于说真话、说实话,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作文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时塑造健康的人格。

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学理念,做到发自内心地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应该平等民主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特别是对待后进生,更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比如说在教学中,如果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发生分歧,教师切不可过于武断,而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在对文本的人文精神进行体验时,更要让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总而言之,文学作品中蕴涵着丰富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源头。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挖掘作品中的人文情感,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让中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为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第6篇

创新思维的调动首先就要通过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么的创新思维,而提问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素。精心准备的问题能很好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敏捷性。精心准备的问题相当于为学生制作的一个磁力场,以教师为导体,联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一种诱发物,从而激发学生的对地理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对学习地理的动性,启动他们的创新思维。然而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部分,只有新鲜、奇怪、具有悬念和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在短时间内聚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思维、记忆变得活跃从那进行更好的学习。例如:在第八年级的初中地理上册中教学的《土地资源》,当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土地资源特征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提问来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挥自己无穷的想象力,如:对于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人均相对较少的特点,请问该怎么做呢?那么在后备耕地资源不充足的情况下,应该怎么提升农业生产等的问题呢?请同学们快速的思考,迅速的回答出来。待学生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回答迅速做出肯定或者是否定或者是及时的进行补充。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变得顺畅,也加快了思维的灵活度。通过自己的大脑对问题的分析,从而得出与书本上相似的结构,当学生在获得了喜悦感和成功感的同时还能不断的提升对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分析能力,以便于增强雪上创新思维的敏捷性。

2培养学生的情感从而协调发展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认知的过程,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投入和交流的过程平等[2]。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唯有关注和注重学生的情感,方能促进学生在“知识、情感、意念、行为”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方面,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知识的的传授以及技能的培养,与此同时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其实,学生在学习上以及实际生活中是渴望得到尊重、肯定、平等的,对于老师来说,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教师应该在教材中去挖掘能够培养和感染学生情感的部分内容,然后分别在情感和形象上进行加强润色,加强学生在学习上投入情感,促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从而获得体验学习的积极情感。例如:北京古老的故宫、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有雪域之称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态的雅丹地貌等等,这些对地方生动形象的描写,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那些地区产生崇敬、赞美喜悦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地理内容的以及我国的地理环境产生情趣和热爱。例如:在教学《长江》时,首先教师要结合长江三峡水利工程、葛洲坝的建设,并结合长江的水资源开发,从而积极引导学生收集有关工程建设的资料,以开展主题为《长江知多少》的活动,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内心已燃起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便会在课后积极的找寻资料,或者是查看相关的硬碟、图书,精心的准备这次活动。实际上,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而且在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有趣、愉快的氛围里尽情的学习新知识和培养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在自己的努力下清楚了有关于长江的任何故事,也对长江的过去和未来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展望。这样的学习过程,在教师轻松、学生愉快、课堂和谐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

3结合地理学的特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1充分利用地理图册

形象的地理图册能更加直观的反应出地理事物以及地理规律,这也是地理知识的第二种语言。准确的利用地图册能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考能力等。例如让学生学习“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的时候,根据其地形的颜色变化,找出三种颜色的分解以及相应的高度,通过自己的分析、联想、概括,在其中寻找出地形的本质特征、属性以及内外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我国东低西高的地势以及了解分三级阶梯的特省,而且还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

3.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地球上的万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气候、位置、河流以及工农业、资源等,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总而言之,地理具有综合性。老师咋教学中,善于使用比较的方法,对地理知识进行相关的调整、梳理、提升,不断的解释现实生产与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例如:黄河与常见之间的比较,气旋与反气旋之间的比较,通过找寻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不同概念的理解,以便于提升学生的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美育;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美育是非常关键的,倘若缺少了美育,那么教育就是不完全的。尤其是在义务教育时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显得更加重要,语文教材体现了美学家所探究的所有美,因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更加有效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呢?

一、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善于发现美,让学生从教材当中找出美段、美句、美词、美字,然后让学生仔细地品位美在何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比如,对于《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文章的内容是比较平淡的,然而在这篇课文当中体现了少年时期珍贵的友谊,学生通过文章当中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会感受到友情的美。再比如,《散步》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优美的环境,以及散步的场景,使学生体会到了自然界的美。

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不少的课文是直接描写各种各样的美的,但一些课文是通过写丑来衬托美的。这些课文一般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来塑造人物特征,目的是为了批判和否定丑陋的事物,肯定和追求真正的美,从而让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更加深入地对课文进行理解,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比如,在《孔乙己》这篇课文当中,孔乙己穿着又破又脏的长衫,胡子乱蓬蓬的,脸色是青白的,在皱纹里有一些伤痕,这会使学生感觉到孔乙己是一个很丑陋的人。而对于丁举人,他的穿着打扮和家庭条件都要比孔乙己好很多,从这些外在的东西来看他不是一个丑陋的人,然而,他却狠打没有地位和权势的孔乙己,并且把他的腿打折了,这充分体现了丁举人的灵魂是丑陋的。而孔乙己虽然没有美丽的外表,可是他的品行是好的,他从不拖欠酒店的钱,有时候没现钱也能够很快地还清。教师通过让学生体会这种丑和美的对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

三、指导学生在鉴赏当中体会文章的艺术美

文学作品的审美主要有喜剧性、悲剧性、优美和崇高等,产生美感需要以一定的心理和生理作为基础,欣赏美感既有表层的,也有深层次的。艺术的核心功能就是审美,而鉴赏艺术的过程也是阶段性的,一定要在不同的阶段悟、品、观,以便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这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去鉴赏。比如,对于《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作者一直压着悲痛与焦虑的心情,当作者看到紫藤萝花盛开的时候,以物释怀,本来悲痛与焦虑的心情变得宁静起来,他体会到了永恒的生命。这篇课文在很多地方运用了通感、对比、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了花的生机勃勃,赞美生命是美好与顽强的。那“香气”与“浅紫色的”等通感写作手法的运用,把花的味和色统一起来;“那笑着嚷着的,我要开花,我要开花”的拟人写作手法,描绘出了花的繁盛与活泼;“一串挨着一串……好不活泼热闹”的比喻写作手法,描绘出了花的繁稠。然而,这些都只是表层上的美,通过跟作者曾经有过的一株紫藤萝进行比较,作者感受了生命是无止境的。而这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在鉴赏当中体会到这种艺术美。

四、在教学中借助音乐和美术,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常来讲,音乐与美术能够使人很好地体会到美。音乐的旋律能够给人以美的愉悦感,可以说,音乐是美的精灵。而美术是一种美的艺术,是美的升华和凝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借助音乐与美术对学生进一步实施美育,教师可以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实施给图配文、为诗画图、配乐朗读等,使音乐美、美术美和文章美能够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春》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在播放配乐朗读的过程中展现相关的画面,为学生营造一种审美的意境,以激发学生去体会与追求美。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结构美、诗情画意美,而且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春草的蓬勃之美(在春草图当中)、春风的亲切之美(在春风图当中)、春雨的明净之美(在春雨图当中),以及春天为孩子带来的美(在迎春图当中)。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把图画样式、音乐旋律和文章统一起来,教师再进行更加深入地指导和讲解,就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感受到春天的美。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实施美育,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修养,而且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应用一切形式和方法对学生实施美育,使语文教学和美育真正地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姚敬义.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实施[J].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初中教师适用,2009(12).

[2]裴旭东.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第8篇

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端正学生品行初中阶段,学生的性格和情感都处于形成阶段。很多初中学校管理者开始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健康教育,语文教学也是个性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中大多以记叙文、散文为主,作者通过将某件事情进行描述,向读者传达某种情感。通过学习语文,初中生能很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例如爱国之情,对亲情、友情的歌颂之情等。加强情感教育,能让学生从语文教材中领悟各种情感,对学生品性的建立起到一个准确、有利的指导作用。促使初中生逐步形成良好、端正的品格,促进初中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加强思想教育。初中生的情感处于一种较为迷茫的状态,对社会事物的判断能力较差。因此,初中生的品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常会因为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导致性情的不利转变,使得思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受到较大的限制。语文不同于其它学科,其与情感教育之间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感悟到更加丰富的情感。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思想教育的顺利开展。

3.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小学到中学,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在完善。小学语文注重教导学生认字和正确的发音,初中语文则注重情感的领悟。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能探索文章暗含的情感。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将情感藏于文章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情感。

二、初中语文的情感教育的策略

1.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来呼唤学生情感。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已有一定情感体念的十三、四岁学生,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充分采用多种有效的手段来实施情感教学,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与氛围来调动学生的激情。心理学认为:情感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绘情境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抒感,增强艺术效果。而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正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情境,有助于把学生从枯燥无味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

2.善于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情感因素。所谓以情施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从而突出展示情知交融所产生的教学魅力。就教学内容而言,以情施教的一个主要方面,便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富有情感地讲解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作情感处理,充分展示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教师的责任是把教学中那些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加工,提炼而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以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3.激发学生内在感情,使其产生共鸣,领悟作者的心理体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把握课文内在的情感线索。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也要分析内容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便正确把握其中的情感因素。通过体验,教师首先要被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所打动感染;在教学中,教师再用这种感情去打动感染学生。正如托尔斯泰说过:“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到这些感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性、智能性方面的内容,也要备情感性、体验性的内容。教师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也是自己受教育、受感染的过程。

4.强化朗读来触感。语言是感情的结晶,绘声绘色地朗读,能使学生陶醉其中,充分感受文章的情感信息,触发内心情感而引起共鸣,从而自然而然地受到情感的熏陶。

具体训练步骤可分为:

第一,教师范读。范读,就是教师示范朗读(也可以借助录音带或者是多媒体)。朗读中,教师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用饱含深情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情感涟漪,教师要恰当地把握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从而以情传情、以情激情。教师那正确的读音、清晰的吐字、自然的神态以及饱满的情绪,往往把学生带进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第二,正确指导学生诵读。朗读指导得当,既可帮助学生学好课文,又可提高学生的朗读技能。这就要求所有的学生朗读均须在教师的示范下进行,而后进行点拨、纠错、小结。

第9篇

一、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的激发

1寻找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点

充满激情的语文教学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语文课堂的“情感”应该包括教师的情感、学生情感及文章作者的情感。要想实现“三情”结合,需要教师用激情引导学生入境领会,与情理交融。在此期间,教师本身应充满热情,并以自身的热情感染学生,促使语文课堂的氛围更富有人情味、艺术性。教师应该将艺术中能使学生欣喜若狂的形式应用到语文教育中,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深入领会到文章的真正情感。如利用音乐渲染语文课堂气氛,利用图画的方式再现文章内容,引导学生想象文章画面,组织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等。运用这种富含艺术情感的教学方式可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快乐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此外,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以此活跃课堂氛围,并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2寻找学习者之间的心灵契合点

语文学习是一种内化知识从而陶冶情操的活动。对于同一文本的体验而言,个体之间势必存在差异,甚至差异比较大。新课改要求教师给学生自学空间,因此,教师在课前应做好教学设计,把课本上封闭型的例题、习题改造成开放型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猜想的机会,应尽可能多地创设宽松热烈的研讨环境,启发学生在学习中猜测与存疑,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化。此外,教师要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当中,改变以前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法,把学生变成课堂的真正主人。当几个学习者在一起进行交流、探讨后,每个学习者的体验就会更深一层。

二、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静水清流起涟漪

如果说语文课与其他学科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语文课是有情感的。我们面对的文本是有情感的,语文教材中情景交融的诗歌、富有诗意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催人泪下的剧本都蕴涵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是有情感的。学生的内心仿佛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从来没有平静过,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情感共鸣和适时的情感宣泄。基于以上两点,作为语文教师,对自然界的春风秋月、花谢花开不能够无动于衷,对人世生活中的富贵贫贱、荣辱沉浮不能够置之度外。语文里的意境、场景、情节、心路历程都要用心走过,要敏锐地捕捉感受,鉴赏美的形象、美的结构、美的风格和美的意境。

好的语文老师总是把语文课上得简简单单,没有烦琐的环节和过多的招式,而是简单自如地把学生领到作品面前,用审美的眼光带着学生去感受、去发现,用情感的电波把思想和知识传递给学生,让一颗颗的心颤动起来,一线线的思绪飞扬起来,一丝丝的灵感触发起来。情感与情感产生共鸣,那心灵的悸动如一缕清风在心中荡起层层涟漪,泛起朵朵浪花,灵魂因感动而飞升。然后,引导学生清晰地梳理、静静地沉淀。

2研精覃思观世界

新课改要求培养有个性的学生。要让学生有个性,教师首先要有个性。个性的背后是思想支撑,有思想的人会不断思考自己、思考别人、思考生活,这样的人每一年乃至每一天都会不简单地重复走过的路。为什么有的教师教了十多年书却只相当于教了一年?那是因为他只有实践而没有思想,所以只能不断地重复自己。如果所有教师在课上都是如此的话,语文课堂将走向僵化,教学犹如机械运动,毫无生气。

斯普格朗说:“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由此可见,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在现代学生的认知、心灵、情感体验和民族精神的大悲悯、大关怀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如何让语文课堂承载文化精神学生精神文化的建构,这不仅需要情感的点燃,更需要理性的提升。

3不待扬鞭自奋蹄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那些所谓的名人名言俯拾即是,如“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及“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等。这些既流芳百世又富含教学意义的优美句子平均散落在初中语文教材当中,它们可作为培养学生素质、情感的良好素材。并且,课程经过深化改革后,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当代中学语文课本中几乎每篇文章都是精品。那里不仅有歌颂“知难而上,敢于挑战困难精神”的《愚公移山》,而且还有抒发爱国情操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不仅有赞颂诸葛亮恭敬、勤恳、竭尽劳苦等敬业精神的经典文章《出师表》,还有揭示社会丑陋、腐败不堪的鲁迅的名篇《孔乙己》等等。以上所提到的文章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和培养均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此类经典文章的思想不断向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在开展教学时,我们应善于捕捉和寻找文章中的情感元素,根据文章内容,采取适当的形式使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争取和文章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