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9 16:37:51
导语:在计算机工程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施工图预算编制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结构设计类课程设计,施工图预算的原理相对简单。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中,对清单构成、如何编制以及各种建筑工程和装饰装修工程的分部分项工程的工程量计算都有十分明确的计算规则[3]。施工图预算的难点是其准确度。建设方根据施工图编制的工程量清单是确定其招标价的依据,施工方编制的施工图预算是确定投标价的依据,也是确定投标策略的基础。没有施工图预算的准确度,建设方会因为增加清单外项目而无法控制工程造价,施工方或因为投标策略不当而不能中标。可见,施工图预算编制准确与否是施工图预算编制的核心问题,也是课程设计中应该培养的基本工程素质。不同于造价专业,在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中,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仅是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且其学时相当有限。以辽宁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课程设计共计11个学分,其他的课程设计均为2周,而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的时间只有一周。同时,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讲,由于施工图预算编制原理相对简单,容易在学生中形成错误的理解,而忽视了施工图预算编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并且,按我校的教学计划安排,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在最后一个学期,在这样特殊的时间段,如何做好土木工程专业的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成为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否则,课程设计将流于形式,达不到培养学生基本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的能力训练的目的。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对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尝试了一些方面的改革和调整。
二、保证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质量的几点措施
(一)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改变课程设计停留在模拟或仿真的层次的现状,紧跟工程实际,用实际的项目做课程设计的选题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指导学生完成一份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文件的编制,要求指导教师是“双师型”的教师[4]。一方面,具备造价工程师的水平,不仅熟悉预算文件编制的基本流程和要求,而且能很好地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使得学生的课程设计不与工程实践脱节;另一方面,作为一名指导教师,要熟悉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构成和水平,根据学生实际水平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的放矢,真正把学生引入工程实践,在其遇到问题时能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二)重视课程设计选题
建筑工程的施工图预算,要求完成单位工程的土建工程的施工图预算。选题是课程设计第一环节,选题的核心就是施工图的选择。建筑施工图或结构施工图过于复杂,学生在识图方面遇到太多的困难,就会影响学生完成的积极性,挫伤他们的工作热情。为达到对学生的施工图预算文件编制能力训练目的,我们选择的题目以框架或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一般的办公楼、教学楼、住宅项目为主,其基础部分,选择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筏板基础,而不选择桩基础。选择这样的题目基于如下的考虑:首先,对这类项目学生比较熟悉,识图方面不存在太多问题;同时,其建筑图形状相对规则,项目功能相对比较单一,装饰装修工程量的计算既全面,又不复杂,满足课程设计的训练要求。其次,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结构施工图识读是学生走入工作岗位的基本功,并且,钢筋工程量的计算也正是课程设计需要重点训练的内容。
(三)明确课程设计内容、任务量与要求
在短短的一周内,要求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单位工程的土建工程的预算是不可能的。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考虑工程实践工作需求,我们确定建筑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的训练重点内容包括:土建工程分部分项工程清单列项、基本混凝土结构构件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基础土方工程工程量的计算。课程设计采用个人独立完成与小组协作共同完成的形式。教师要合理确定每个学生需完成的工作任务,制定任务分配单,并且根据任务分配单检查每个学生的完成进度和质量。教师要根据施工图纸认真考量,既要工作量饱满,能了解一个土建预算的全工程,同时,也要在给定时间内能够完成。具体来讲,每个单位工程由一个小组学生共同完成并按工程标准提交相应的成果。对每个单位工程项目的施工图按照楼层划分,每两个同学负责一个楼层,在对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识读的基础上,对照清单计算规则,共同完成所在楼层的工程量清单列项和计算。清单列项经指导教师确认无误后,每位学生独立完成所在楼层的某一类构件的钢筋工程量的计算过程。根据平法图纸计算钢筋工程量是课程设计的重点,要求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其所在楼层基本结构构件的钢筋工程量的计算。
(四)教师预做课程设计
同其他课程的实践环节一样,要指导好课程设计,要求教师有一定的预算工作实践。首先,教师要具备独立编制一个实际土建单位工程预算的能力,熟悉预算编制的全部过程,熟悉应提交的各种表格及其在计算工程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以便在课程设计的指导过程中有足够的实际经验。工程预算的准确性是预算的基本要求,也是终极目标。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的难点是准确性,没有了准确性的要求,课程设计就流于形式,学生只是对施工图预算编制过程有个基本印象,根本不能胜任任何有关工作,也就失去了这门课程设计存在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在课设前亲自完成学生课程设计任务。在课程设计教学之前,教师通过专业软件,画图,算量,获得课程设计的“标准答案”,也作为检验学生课程设计成果准确性的手段。标准答案的存在,既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对学生计算结果进行补充和修改,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目标感,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课程设计指导重点与难点
施工图预算编制课程设计的指导采用每天集中指导加个别指导的模式。按照预先制定的课程设计计划,每天先安排对当日工作内容的重点难点讲解,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任务,独立完成实际操作训练过程,在学生实操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结合我们几年的工作实际,以下几个方面是指导的重点:1.课程设计的分部分项工程的清单列项。列项准确是预算准确的前提条件。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讲,有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有了完整的建筑和结构施工图纸,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完整地完成一个单位工程的清单列项工作。教师的指导重点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工程图识读,第二是列项顺序,第三是对清单计价规范的理解。目标是准确、全面,不重不漏。2.钢筋工程量计算。目前,工程实践中多是以软件计算来完成各分部分项工程量的计算,但是,对于钢筋工程量的手工计算仍是基本要求。我们在工程量计算这部分,也把对学生的手算钢筋工程量能力训练作为重点内容。对基本的梁、板、柱、墙以及基础等构件,首先选择典型案例图纸,按不同构件类型讲解计算原理,构造要求,实际施工中的做法等,然后,要求学生完成自己承担的相应楼层的钢筋工程量的计算。这部分,必要的重复计算过程是十分必要的。3.综合单价的确定。综合单价的确定是预算的一个核心问题。指导重点是使学生在熟悉清单模式下综合单价的构成前提下,能根据定额规则,同时充分考虑施工组织设计与施工方案,确定一项分部分项工程的综合单价。4.课程设计的按日检查制度。为督促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任务,我们实行对课程设计每日的签字检查制度。按照预先制定的任务计划,对照教师预做的“标准答案”,按日检查,并将每日检查结果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5.发现问题,及时解答并进行整理。在课程设计指导过程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回答了事,更要及时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常见问题集,为今后课程设计指导积累资料。
三、结束语
一、建筑工程造价的审核内容
(一)工程造价的涵义
所谓的建筑工程造价就是指:在建筑工程的建设中所花费的费用的总和。合理的工程造价主要体现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主要是通过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符合实际的计价为依据的,并进行合理的投资估算和施工过程中的预算和竣工的结算等。
(二)审核的内容
工程量是否正确、费用的计取是否合理、单价的套用是否科学等是预决算审核包含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在施工方案的基础上,充分的把合同、协议、招投标书和会议纪要,以及地质勘查的相关资料等结合起来,并根据相关文件的规定进行计算与核实。
(三)审核的方法
1)全面审核。全面审核又称为逐项审核,主要就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图纸,并充分结合现行的定额、承包合同、协议,以及施工组织的设计等进行有关造价计算的规定和文件。它适用于工程量比较小、工艺相对简单的项目。
2)重点审核。所谓的重点审核是指抓住项目工程中预决算的重点项目进行审核的一种方法,与全面审核不同的是它们的审核范围是存在一些差异的。重点审核主要是针对一些工程量比较大,而且费用比较高、结构也相对复杂的一些工程项目。
3)对比审核。对比审核方法主要是针对那些在同一地区、同一单位工程的用途、建筑标准和结构都一样的工程。它是在找出同类工程造价和工料消耗不同的基础上,整理出用途、结构形式、工料消耗指标和造价指标之间的不同。除了上述三种审核的方法之外,像分组计算审查法和筛选法也是建筑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常用的方法。
二、工程造价评审的程序
(一)事前评审法
根据施工方提供的施工图纸和交工资料来审查工程造价的合理性。有可能会有些失误,比如大型工程找造价是按照图纸一次性敲定的,在结算时只是发生一些变更和签证。但是问题出现最多的是投标报价,有些是在双方沟通后故意制造玄机来提高造价,这种方法可以中标又能躲过评审的审查。
(二)事中评审法
对于工程项目也要进行评审监督,尤其是对隐蔽工程的监督。必要时进行拍照,跟踪评审勘查,最后必须签字通过。
(三)事后评审法
1)对于工程项目有图纸的,要仔细审查工程量的计算是否符合工程量计算规则,有否故意计算和合计错误以及笔误等。同时还要审查工程项目是否按图完成,有无取消部分后结算仍计价等。
2)对于无图纸的项目要深入现场,对照结算项目采用现场实测以确保造价的真实性。决算评审除了核定工程量外还应对定额套用及费用标准进行评审,避免高套定额和不合理取费现象。
(四)材料价格评审
材料及设备价格是直接影响建设项目评审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评审时必须特别注意对材料价格的审查。材料价格虽然是在定额中规定的,但主要材料价格需按市场价格加以调整,即材料调差是工程的组成部分。施工单位往往是在材料使用上以次充好,而材料调差仍按质量好的材料价格调整。评审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建立建筑安装工程材料价格调查信息网络,定期调查。审查施工企业材料成本账。调查了解建筑市场材料价格情况。也可以直接到供应厂考察认证。
三、建筑工程在预决算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工程造价的预决算是一项非常复杂,而且非常繁琐的工作,因此,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预算方法
建筑工程在造价预决算上经常会出现如预算额不准确,以及预算失误等现象,其主要原因就是采用的预算方法不合理。在对建筑工程前期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通常只能对有限的几个材料进行最基本的定价,而对于一些差价却不能做出非常准确的判断。在实际的工程中,所涉及的材料通常会达到上百种,除了规定的材料外,大部分材料的预算价格都是需要直接进入工程的直接费用中的。
众所周知,材料费用的增加也是计算施工中间接费用中最敏感的因素,这是因为材料费用越多,其间接的费用也随之增多。除此之外,市场的供求以及国家的相应政策都是影响材料价格的重要因素。而造价材料与实际价格之间的差异,往往会导致间接费用的准确性大大的降低,从而使工程造价失控。
(二)高套定额
所谓的高套定额就是指在对项目工程进行决算的时候,其标准虽然降低了,但套用的定额却是高标准的。这样就会使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加大,从而提高了工程的造价。
(三)虚增工程
虚增工程是企业增加施工成本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虽然大多时候造成这种虚增工程的原因不是人为造成的。除了以上几种情况之外,有时还会在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决算的时候,把已经在定额中列入决算的项目在其他的额定项目中又重新的被列入其中,从而造成了一项工程重复被激发的现象。
四、建筑工程预决算审核的基本方法和策略
通过前面对建筑工程造价预决算审核的内容、方法,以及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工程造价预决算的审核中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和方法也是非常关键,同时也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针对上述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具体的解决措施。
(一)对预决算审核的依据进行全面收集
为了提高工程预决算的工作质量,对建设工程项目预决算技术的经济资料进行适当的积累是非常必要的。除了预算编制的资料和施工合同、招投标资料以外,还包括如建设项目施工图纸、设计图纸、单位估价表、预算定额、预算手册和工程竣工决算表等。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对无价可查的新材料、新结构和地方材料的现场调查资料等进行收集,能够确保在项目预决算中做到有价可依,从而防止和改进单价多收费的现象。
(二)深入施工现场进行调查
建筑工程项目预决算审核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因此,不能单单的看施工的图纸和合同等来对工程进行计算,还应该深入施工现场,对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等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程造价预决算中存在的问题。
(三)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跟踪审核
目前,在一些具有隐蔽性工程中,由于其工程的真实性很难核实,因此,其材料的真实性也是很难明确的。所以就会导致项目造价的隐形提高,使审核工作的难度大大提高。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跟踪审核也是势在必行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事后审核的被动性。
五、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的预决算审核是一门知识性、专业性和政策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因此,在工程预决算中工作人员应该严格的参照相关的规则和原则,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总结,只有这样才能使工程造价的预决算的审核朝着更加合理、科学、准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定永,黄玉英,郑海丽. 浅谈造价管理与预决算的关系[J]. 科技信息,2011,(13).
[2] 段喜东. 浅谈施工企业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的方法[J]. 中国科技信息,2011,(9).
关键词:建筑工程预算;存在的不足;解决措施;分析和讨论
1.建筑工程预算的影响和作用
工程预算是对工程项目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所做的计划。它可以通过货币形式来对工程项目的投入进行评价并反映工程的经济效果。它是加强企业管理、实行经济核算、考核工程成本、编制施工计划的依据;也是工程招投标报价和确定工程造价的主要依据。任何建筑工程项目在整个建造过程中都会涉及到资金的投入和使用问题,从施工前的准备到施工完毕,所有环节加起来的费用就是整个工程的实际成本。而建筑工程预算可以在整个工程建造前就针对整个工程以及工程中的各个环节消耗的资金和资源进行预算,由此就可以让建筑企业更好的为整个工程做好准备。并且有效的工程预算还可以控制每个环节资金的使用,大大的增加资金的使用效率。
1.1工程预算是计算和控制建筑工程所需费用的重要依据
建筑工程的所有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其体积庞大、结构复杂、分类过多、工期时间长、工程阶段比较多等问题,导致管理不善,容易统一,也不像其他产业能制定出统一的规范。所以,根据施工图、国家定额,设计规范,计算量规范、取费标准等计算出来的工程预算就成为计算和控制建筑工程所需费用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单项工程综合概算的依据。
1.2 工程预算是论证建筑工程设计方案的重要依据
建筑工程设计完成后,接下来的工作室概算。通过概算的相关指标,比如平方米造价、工程量、材料费等指标进行比较,在各个方案中进行筛选分析,从而找出各设计方案的不足之处,促使设计人员进一步改进设计,使设计方案提高水准,从而进一步对其进行完善
2.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预算工作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2.1缺少正确的意识
目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针对建筑工程预算存在很多错误的意识。很多企业认为建筑工程预算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这种片面的认识只将预算作为控制费用的一种手段;还有部分企业认为经营计划就是预算,这些企业认为只要将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好,就可以做好预算管理。这两种想法都证明了我国部分企业的错误意识,这些意识会导致建筑工程预算工作产生很多问题。
如果预算工程管理意识不够,就会导致企业投入资金的利用率低,并且在实际的编制预算过程中也会出现采取不科学方法的问题,最终使预算工作失去了真正的作用和影响。
2.2建筑工程预算的管理方式落后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在工程预算管理中采用的方式仍十分落后。很多企业只针对阶段性的子项目进行管理,并没做到针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进行整体的管理,而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就在于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缺少了应有的沟通和联系。不仅如此我国现行的建筑工程预算仍处在一种滞后并且静态的级别,而目前市场中的变化非常大,所以这种静态的管理根本无法适应波动较大的市场。
2.3编制方法落后
目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都缺少规范的工程造价预算管理信息系统,而工程预算人员不能及时的获得相关的信息,就会导致预算管理部门只能通过定期的信息进行调整,而最终就产生企业使用的编制方法和社会上通用的编制方法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只能让企业无法适应当今的市场。
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新技术、新材料都不断的涌现,所以理论上工程预算编制人员应针对原有的预算以及定额进行改变,但是由于我国目前所采用的编制方法落后,在实际的应用中就会出现更新慢的情况,影响了整个工程预算的编制工作。
2.4工程预算队伍素质较低
建筑工程预算工作针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除了专业的知识以外,还应针对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筑施工,以及市场材料变化等知识了解并掌握。但是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工程预算管理人员可能还达不到这些要求,只有部分大企业中员工满足这些要求。但是整个建筑工程预算管理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所以如果预算管理人员自身达不到要求,那么最终的建筑工程预算肯定会存在很多问题。
2.5部分企业将预算作为套取国家投资的手段
目前在我国建筑行业中一直都存在高预算、低支出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一些企业和单位在和国家进行合作的时候,希望国家可以加大投资。之后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采取各种手段降低支出,将大量的资金的送进个人的腰包。这种手段最终造成了很多豆腐渣工程,对于我国建筑行业以及国家利益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3.针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预算中存在的不足的建议性对策
3.1树立正确的意识
意识可以决定人类的行为,所以只有建筑企业树立了正确意识,才能保证建筑企业可以做好预算工作。建筑企业的领导层必须要首先树立正确的意识,企业的领导要认识到工程预算管理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和经营计划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只有企业的决策者先认识这些,才能在后来的决策中真正的给予重视。
建筑企业的决策者要意识到工程预算管理可以有效的控制资金的使用率,并为企业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领导层意识达到之后就应该将正确的意识传达给工程预算部门的员工以及全体员工,通过宣传和教训让企业员工深刻的理解并树立正确的意识,由此才能保证建筑工程预算控制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
3.2采取动态管理机制
外界的市场和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如果建筑工程的预算定额不变,对于整个建筑工程来说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我们针对建筑工程预算应采取动态的管理机制。
当外界市场中的材料、人工、设备等费用发生变化的时候,工程预算管理人员应根据市场的动向针对工程预算的定额进行动态、实时的变更。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可以依照不同地区的经济进行调整,再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地域差异等进行相应调整,从而为建筑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不仅如此动态管理机制应和时代的步伐一致,动态管理机制应针对目前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都采取配套的措施以及综合考虑,只有将这些波动因素都考虑在内,才能编制最好的工程预算。
3.3加强工程预算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建筑工程预算控制管理工作最终是由人来完成,所以建筑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最终的工程预算质量。所以企业在选择工程预算管理人员时不应只注重专业知识,必须还要要求人员掌握有关的法律知识、建筑知识等相关知识。
除此之外,建筑企业应定期针对工程预算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通过培训和教育不断的加强工程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以及针对最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只有建筑工程预算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可以不断的提高,才能将工程预算工作做的更好。
3.4建立高效的预警机制
整个建筑工程预算管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的所有环节的运作,所以建立完善的预算预警机制可以有效的将一些不正常、不必要的活动都进行有效的控制,由此就可以大大的降低整个工程一些不必要的资金使用。而针对建筑工程中一些超预算的开支,必须要依照相关的规定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企业的工程预算部门应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具体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管理上,要将具体施工中的实际资金投入做好控制,只有做好相关的控制,才能最大化的为建筑企业节省成本。针对一些已经发生的超预算的现象,必须要重新建立预警机制,由此才能有效的改正错误,并最终达到工程预算管理的目的。
4 结语
建筑工程预算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建筑工程预算可以为建筑企业节省大量的资金,并且最大化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这对于一个建筑企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的工程预算仍存在着很多不足。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也逐渐加快,建筑行业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当我们客观的来看待目前我国的建筑行业的时候,我们仍会发现,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中仍存在很多的不足,而建筑工程预算存在不足就是其中的一点。建筑工程预算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如果建筑企业不重视或者在工作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那么建筑工程预算可能就无法发挥作用,这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影响颇大。
。
参考文献:
[1] 王春雷.国有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企业导报. 2010(05)
[2] 谭磊,孙鹏,张东焕.建筑施工企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中国集体经济. 2010(06)
[3] 张伟.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 中国市场. 2010(28)
【论文摘要】针对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人才(IT人才)的需求,提出了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分析了高职计算机人才(IT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的定位及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剖析了工程项目选题的原则及实施的过程。阐发了对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一些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却相反地成为了矛盾的焦点,出现了报考集中就业分散的社会现象。就业压力的增大,说明原有的教学目标体系、课程体系、知识能力结构已不适应现代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扩大就业面积,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计算机系进行了“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企业工程项目为载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大胆尝试,在此,结合教改过程谈谈对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一些认识。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市场及定位
当前,IT业已成为占据我国市场三分之一份额的支柱性产业。IT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注入的IT业人才有着紧密的关系。IT人才已成为人们心目中高科技的象征。对IT人才,用人单位实际上是有不同的需求层次的,要求掌握的知识结构也各不相同,除了IT基层劳动者(如打字、录入、生产线组装等)宜由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外,我们感到,高职应侧重于在如下几个方面对人才的培养:
1.设计型人才(如网页设计、平面广告设计、建筑和家装设计、绿化工程设计、动画设计等)。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深入,各行各业越来越广泛地使用电脑做形象宣传、包装、设计等工作。各类设计型人才作为IT业市场的生力军异军突起,其就业市场范围非常广、缺口比较大。但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升级,功能的不断完善与强大,此类型人才由原来的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如网页设计人员除掌握专业网页设计软件之外,还应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和网站维护等方面的知识,如果再能掌握后台技术就成为宝贵人才了。其他如建筑、绿化、动画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还要学习其他相关知识体系。我们认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2.办公应用型(如文秘、办公文员、行政助理等)。此类人才在工作过程中需要更多的管理知识,需要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类工作的主要要求是:熟练掌握应用软件、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责任心。此岗位职能的培养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办公管理软件,还要学会融通管理知识并切实掌握管理的基本功。
3.网络型人才。当今计算机的普及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除其具有强大而先进的功能之外,主要还归功于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谈变得近在咫尺。网络型人才已成为计算机发展和计算机就业市场上的中流砥柱。此类人才不仅要掌握网络技术,还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开发型人才。作为计算机发展和完善的缔造者,开发型人才在IT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几年当中,我国对软件蓝领和软件工程师的需求潜力依然很大。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及我院计算机专业的特点,我们目前主要培养办公型人才、网络人才和开发型人才,同时兼顾设计型人才,下一步在新专业的开设上,我们打算加大设计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课程改革思路
1.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职业岗位为目标,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分阶段划分教学模块,按工作岗位确定实际工程项目,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任务,最终实现学生的就业培养目标。
2.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熟悉并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的组织程序,掌握计算机工程项目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针对具体岗位.掌握专门技能熟练完成具体工程项目。
依据课程改革的整体思路,我系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是紧紧围绕培养目标而进行的,强调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或职业群为基础,让学生先接受职业群内共同的基础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然后,接受专业基础理论教育,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社会需要,选择不同职业或专业方向,学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使学生既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适应能力,又具有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总体分成三个模块。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整合,把课程分成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阶段,“职业基础模块”教学阶段。这一阶段强调宽基础,主要学习一些相关职业通用性的必备知识和技能,同时,要进行思想品行、职业道德、外语能力以及其他通用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此阶段一般不采用项目教学,但也必须把项目教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
第二阶段,“职业技术模块”培养阶段。这一阶段主要进行不同职业的专业基础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学习,以及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该模业知识的学习。该模块是高职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们结合IT技术的发展水平对相关学科进行整合和综合,以满足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新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教学内容体现出宽和扎实。此阶段可部分采用项目教学,宜以工程项目中的技术项目的实施为教学手段。
关键词: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工程实践能力。然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难以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要求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本文通过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主要问题。按照高等院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探索并构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对实施过程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与措施。
2现状分析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投入,教学改革已经有了明显的成效,但实践教学还在诸多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一些不足。下面从专业培养方案的定位、学生的学习负担及实践课的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计算机专业教育带有浓厚的计算机系统研究型人才培养色彩,现行的主流培养方案一般都忽视了我国的计算机产业不发达的事实,其课程体系注重传授完整的计算机硬件及其系统软件的理论体系,追求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基础性,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的问题,导致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因此,传统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学术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与计算机应用日趋普及形式下的人才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造成专业培养方案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不合理。
计算机专业的理论知识抽象,部分知识具有很强的设计性和工程性,学习难度大。大而全的理论课程体系势必引发理论课程的学习负担太重、课内学时太多和满堂灌问题,学生没有足够的课外时间吸收并消化所学知识,更没有时间通过课外设计来训练和培养自主开发能力。几乎所有的设计性实验都不能在课内完成,因此,过重的理论课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在一定程度上主要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环节,实践性教学的时间和内容不但比例少,且开设的实验项目大多是验证性或操作性实验,缺乏科学性和训练性。近年来,部分学校已经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尝试,在培养计划中适当加大了实践性课时的比例。但是,由于计算机专业实验设备和操作过程大多具有相似性,实验过程枯燥、实验现象单调且易于拷贝复制,我们的经验表明,简单地增加实验课时的方法达不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兴趣的目的,不能形成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课时和实践资源的利用率低,实践教学效果差。
3实践教学改革方案
3.1优化专业培养计划
我校坚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提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基本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协调发展,重点培养应用与实践能力。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坚持贯彻落实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现设置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信息系统、多媒体技术四个专业方向。
在社会需求调查、研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内在联系、并综合国家教指委计算机专业委员会CC2005指导性意见的基础上,我校通过整合部分课程、剔除陈旧的课程内容、改变部分课程的教学形式等方法,将集中讲授的理论课时数控制在1800学时(约100学分)左右,将实践性课程的总学时增加至1300学时(约70学分)左右,在从总体上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使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比重提高到40%以上。
3.2构建实践能力训练体系
计算机专业课的实验设备操作简单、实验步骤相似性程度高、大多数验证性实验均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或以演示实验的形式在课堂内完成。而计算机技术具有极强的设计性和开发性特点,根据理论课教学进度开设的分离型实验项目难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与开发实践能力的效果。我们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将分散在各课程中的实验项目和课程设计项目进行优化与整合。例如,除部分课程保留少量的实验课时外,整合“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等课程实验项目,增设48课时的“程序与算法设计”实验课程;整合“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和“计算机系统结构”等课程实验项目,增设36课时的“计算机硬件技术”实验课程。通过项目的整合与优化,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以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实习与实训课程、自主设计三大模块为主的实践课程体系。设置的实践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
表1实践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的模块组成
实验课程模块实习与实训模块
程序与算法设计计算机维护管理DIY
计算机硬件技术计算机电子制作
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工程
数据库与信息系统开发生产实习
多媒体技术
嵌入式系统开发
以设计性和开放性训练项目为主的实验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中小型应用项目开发能力。实习与实训模块主要由与本专业工程实践密切相关的认知、操作训练项目所组成,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技能,扩大学生的专业见识面。自主设计模块以科研或工程中的综合性设计与开发项目为主,使学生掌握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基本方法,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3开发分层次的训练项目
以知识和能力并重为原则,以改善实践教学效果为主要目标,按照计算机工程技术特点设置实验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和人类认知规律,按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开发三个层次的训练项目。
结合理论教学的需要开发基础性实验项目,例如演示型、验证型、操作型的实验,此类实验主要使学生形成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更牢固地掌握相关理论课程的原理、方法,学会实验平台或开发平台的使用方法。此类实验部分可以通过网络虚拟、Flas或开放实验在课外完成。
根据从事计算机工程实践的基本能力要求,紧密结合计算机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重点研发规模和难度适中的设计性、综合性训练项目,通过独立实验课、课程设计、综合实习等实施形式,强化训练学生的设计与应用开发能力,并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和设计报告的能力。例如,让优秀学生带着任务或项目较长时间地参加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工作,接受项目开发的管理和培训;从实施网络工程的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网络工程实习项目,利用由商用网络设备组成的计算机网络基地培养学生们在网络互连、网络设计和网络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结合师生科研实践和学生考赛、资格认证的需要,研究并设计启发性和创新性训练项目,引导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开发实验项目、积极参与课外科技创作,创新实验项目,申报各种学生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以湖南省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为契机,经过选拔―培训―选拔这样多次循环,精心设计训练项目,锻炼学生的算法与程序设计能力;针对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网络工程师等考试,开发相关内容的实验项目,针对CCNA、RCNA等认证,开发相关内容的实训项目,使学生接受更广泛的工程技术训练。
3.4实验开放管理
我校以“计算机技术基础”省级示范实验室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建设为契机,在硬件、软件建设两个方面加大了投入,为实验室的开放和管理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在逐步完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制的同时,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先后建有浪潮TS10000型高性能计算机系统、配置有万兆核心交换机等支持业界前沿技术的网络实验室、实习基地以及拥有波峰焊系统、表面贴装系统、印制板快速制作系统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实习基地。
依托实践教学管理系统,对实验室的各项工作进行了
全面的管理,各实验室公布可以开放的时间,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进入实验室的实践和实验项目。各实验分室的实验教学均采用网络化管理, 利用统一的门禁管理系统,实现学生实验的登录、考勤、课表安排、实验人时数统计等管理工作;依托学院现代技术教育中心,充分利用“天空教室”、“网络课堂”、“IT&AT教育工程系列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融入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实践教学体系不断丰富和更新实验项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多种多样的实验形式和指导形式;打破多个校区地域的界限,利用校园网络,实现计算机网络等实验分室的远程开放(211.69.253.100:8080/),实验开放面进一步扩大,开放时间进一步延长,设备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
实验室开放后,其它与实验室开放相关的管理也要跟上。为此学校制定并执行一系列规章制度,确保实验室开放教学的顺利开展。如《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项目》、《实验室开放学生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预约制度》等等。打破学科、专业、部门界线,扩大实验室服务面。
4实施过程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我校的教学实践表明,要使实践教学改革真正取得成效,除了要重视实践课程体系和实验条件建设外,还要在调动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4.1激发学生的自主实践兴趣
设置合理比例,严格规定学生应该完成的课内和课外实验,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实验室或实习基地。对于计划内实践教学任务,制订和实施严格的考核体系,公正、客观地评定实践学分,促使学生(或小组)诚信地完成实践训练内容。
实施实践性课程浮动学分制激发学生的自主实践兴趣。在专业培养计划中设立创新实践学分。将学生自主实验、参加各类科技作品竞赛的获奖、职业资格认证、工程或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的科技论文计入学分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自主设计实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显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体验自主实践的成果,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4.2建设开放性实践环境
加强实践师资力量建设,鼓励和吸引高水平理论课教
师、科研教师充实到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学校,要特别强调教师的双师型素质。要鼓励教师与业界合作开发项目,跟踪当前最新技术。学校也可以聘请企业中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来校进行学术交流。
采取学分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多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以兴趣小组或课程实验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验、展开实验讨论,并主动和教师交流;鼓励优秀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指导,逐步形成学生合作、自主实验和自主指导的氛围,变教师指导为学生自主研讨,缓解开放性建设中实验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4.3开发实践教学资源
由于自主实验所占比例较高,实践教学条件势必有限,加上难以为每个开放实验室全程安排指导教师,那么,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建设实践教学综合管理系统。利用管理系统进行实验预约、教学管理和实验指导。部分项目可开发网络仿真实验和相应的多媒体指导课件,缓解教师和设备短缺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将实验仪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实验技术的基本方法等简单的、重复性比较大的一些实验教学内容做成用多媒体课件、CAI 软件的方式代替人工讲解。搭建教学资源FTP服务器,提供丰富的教学视频、多媒体课件等实验教学资源,利用生动的视频资料,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一些不直观、不易理解的原理性知识,并学会更多的实践技能。
5结束语
我校计算机专业从2006年开始实施本文的实践教学改革方案,已开始显现初步成效。近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湖南省“挑战杯”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湖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学生科研课题立项、考研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等诸多方面的成绩稳步攀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有许多教学改革的问题值得研究,我们将不断努力,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改革中探索、提高,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丁宇辰.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46-50.
[2] 施敏,何钦铭.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10):19-20.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From RF Subsystems to 4G
Enabling Technologies
2010,1024pp
Hardback
ISBN9780521114035
杜克林等著
无线通信系统(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也称为无线电通信系统,是由发送设备、接收设备、无线信道三大部分组成的,利用无线电磁波,以实现信息和数据传输的系统。4G移动通信系统即下一代移动通讯,是移动通信系统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和目标,它不仅采用新的无线传输技术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而且与现有的各种有线与无线网络相融合;它不仅包含现有的移动蜂窝网络结构,而且在某些环境下也可以采用Ad hoc方式进行组网,或者采用两种结构的组合形式,形成蜂窝网络下的两跳或多跳网络结构方式。
本书涵盖了目前以及下一代移动通讯与无线网络系统的所有关键技术,涉及CDMA技术、OFDM技术、超宽带、turbo和LDPC编码、智能天线、无线Ad Hoc和传感器网络、MIMO和认知无线电,为读者提供了掌握无线系统设计所需要的一切知识。本书共22章,1.无线网络发展史、无线系统各部分基础知识,以及本书结构等内容;2.各种无线通讯发展概况;3.无线通讯系统中影响频道和传播的各种因素;4.蜂窝和多用户系统的概念与相关技术;5.无线通讯系统分集技术;6.信道估计、信道均衡、脉冲整形等内容;7.各种调制与解调技术;8.扩频通讯原理及具体应用;9.正交频分复用的相关知识,以及正交频分复用的具体应用;10.天线设计原理及基础;11.射频与微波子系统的各部分原理分析与电路等内容;12.A/D和D/A转换相关知识;13.信号处理的相关技术;14.无线通讯系统信息理论相关基础;15.信道编码的基本技术;16-17.信源编码中的语音和音频编码、图像和视频编码;18-19.两种多天线系统:智能天线系统和MIMO系统;20.超宽带通信的相关知识;21.认知无线电相关知识;22.无线自组织传感器网络相关知识。
本书详细介绍了射频子系统及天线的性能、设计和选择方法,使读者对于无线系统有一个清晰概览,也是第一次完整的介绍无线系统中语音编码器和视频编码器的教科书。本书有400副插图,侧重于实际和艺术的系统设计技术,而不是系统设计的数学基础,适合于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生和研究人员,以及无线和电信工程师。
杜克林,IEEE高级会员,1998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8-1999年在中国华为公司从事软件开发;1999-2000年在中国电信技术研究院TDD研发部移动通讯中心从事射频系统设计。2000到2001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微波与通讯实验室从事项目管理;2001年加盟加拿大Concordia大学信号处理与通讯中心,并于2008访问了香港科技大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信号处理、无线通信、射频系统、神经网络。
M. N. S. Swamy是IEEE会员、英国工程技术学会和加拿大工程信息中心会员,并获得许多IEEECAS奖励,包括在1986年GuilleminCauer奖、2000年教育奖和50年金质奖章。是加拿大Concordia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信号处理与通讯中心主任;他还是Concordia大学1977到1993年期间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他发表了大量关于电路、系统和信号处理的论文,合作四本书。
杜利东,助理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关键词: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措施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018-02
一、引言
工程教育认证(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主要是由专业认证机构对高等教育机构,如大学、院校、科研院所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进行的专门性认证。一般由专门职业或行业协会,如联合会、专业学会,同时联合相关领域的教育专家,以及行业企事业专家一起进行。工程教育认证的主要目的是为工程技术人才进入相关工业技术领域提供预备教育质量的检验和考核。工程教育目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素。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工程教育对工业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工程教育认证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对工程教育质量认可的衡量参考乃至标准,也是实现工程师资格国际认可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今,美国与德国已成为世界上工程教育的两个强国,认证工作的核心就是要以国际行业认可的质量和标准来评价和考核工科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培养的毕业生能够达到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行业从业能力。
工程教育认证主要以学生毕业能力达成度为核心任务展开认证,从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师资队伍的配备、办学环境和条件的配置等具体方面进行认证工作。同时,强调建立专业教育教学持续改进机制,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2016年是我校计算机专业申请国家计算机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关键的一年,新的机遇也使得教师创新能力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首先,通过明确专业定位来确立培养目标是办好专业的关键,更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首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达到工程认证要求的重要指标。目前,我校设立的计算机人才培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项笔者所在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是一门实用性极强、发展非常迅速的且面向社会应用领域的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立在数学、通信、电子等多学科的基础上,而且由于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领域广泛,知识的融合与渗透性强,因此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有着较高的培养要求。要培养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的能力,才能通过吸收多方面知识提升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该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过程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的递进式上升的过程。计算机行业和企业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在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同时要求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等。我们需要培养出勇于突破既定思维模式,具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提出和别人不同的创新性意见和建议及解决方法,能产生出新颖独特的创新思维成果。反映到计算机工程技术领域,对于创新思维,其本质就是将对工程问题的创新性的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的工程探索中,实现创新活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但是,目前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只侧重于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缺乏创新思维方法培训和职业素养教育。
换言之,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太过注重理论的讲授,脱离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学生动手能力缺乏实践经验短缺,最终导致毕业生入职后很难适应企业的实际要求。“每一个鲜活、灵动的大脑一旦接受过教育的加工,犹如生产流水线上产生的思维标准件,整齐划一,缺少的却是个性和创造性”。教育过程中没有重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没有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发和潜力的挖掘。但是却未意识到学校中的教育无论是从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模式,还是思维训练的引导模式,除了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外,教师的思维转换和创新能力对学生能力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大学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直接承担者,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塑造者,是构建科技创新的基础力量。大学教师创新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质量。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实践能力首要思考的问题便是对教师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何创造条件不断激励和发展大学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也是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建议措施
大学教师创新能力的特点反映了大学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研究大学教师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激励措施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师的创新能力有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找寻更有效的激发教师创新能力的方法。目标是通过对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水平。大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落实到教师身上,真正实现大学教师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大学教师的自我提升;其次,高校需要建立和健全大学教师创新能力提高的鼓励和推动政策,加强对大学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激励;再者,政府的战略导向和宏观调控对促进大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因此,本文从这三方面讨论当前工程教育认证环境下对教师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措施。
(一)教师创新能力的自我培养
在教师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个人主动因素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大学教师不应该满足于现有的教学水平,要积极追求自我突破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的基本观念,要改变照本宣科式做法,要具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大学教师完善的知识结构是大学教师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我们要养成并保持良好的自学能力和习惯。要具有创新的需要补充相应知识的能力。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借鉴教育新理论、新观念,掌握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方法,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熟悉现代教学设备和教学技术。
(二)学校对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的支撑
根据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系的要求,大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种少数人的“待遇式”培养,而是一种面向全体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培养。首先,学校要建立和健全教师再教育和培训体系。在教师在职读研、读博、访学、培训等方面制定相应引导政策,为教师提供宽松条件,鼓励教师多渠道多方式吸取知识提升创新力;其次,扶持创新团队,包括教学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团队等。让教师可以自由地和团队成员讨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可以产生出创造性思想和思维。而且团队内也可进行新老教师结对活动。资深的、有经验的教师也可以将自已长期累积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从而更快地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创新;再者,健全创新成果的评价体系。论文、专利、成果鉴定、成果索引等是高校教师创新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在评价体系建立上要注重定量与定性的结合。既要注重论文的数量同时也要考虑论文的质量,如统计他引率等。在成果鉴定上也要避免同行评议学术腐败现象的发生,要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最后,完善考核体系。工资是教师应得的劳动报酬,也是维持生活的保障。考核中不应搞一刀切,避免考核指标偏重不合理现象出现。考核政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将是影响教师创新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在完善创新评价制度的基础上,拉大校内浮动工资的差距,使教师的工资差异在不同的创新业绩上得到显现。这样教师就会自觉增加创新劳动的付出,同时也会促进自身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国家对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导向
国家的政策导向和宏观调控在促进大学教师创新能力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政策指导下,政府需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教学科研经费的申请和使用制度等。目前高校教师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般较淡薄,职务成果与非职务成果的权属界定不清及评价制度不完善,使教师知识产权流失严重、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较少。因此,应加大普法力度,强化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法制观念,完善高校法律制度建设,注重科学研究的筛选、诱导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的培育,以促进教师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第二,目前高校教学和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原因在于学校内部经费管理不到位,还要一部分原因是国家对经费政策的制度尚不完善。因此,国家应制定完善的政策严把经费申请、下拨和使用关。在经费申请预算中要从教研实际客观分析,而非简单地按比例核算。项目研究往往不是一个短期工作过程,很多情况难以预料和预测。如自然科学项目邻域的研究一般存在较强的探索性,对于项目未知的研究进展甚至成败无法精确估算成本。项目立项及合同签订后应及早拨款,杜绝经费拨付严重滞后的现象。在经费使用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考核,严禁经费滥用挪用等现象的发生。
三、结束语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培养过程中,既涉及教师个人的自我培养和发展意识问题,也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的支撑与引导。学校应意识到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发展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应企业需求和面向社会的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也才能从根本上达到工程教育认证对学生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2]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Z].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5.
[3]张爽.高校教师创新教学行为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J].教学研究,2013:15-18.
[4]黄永林.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建议[J].教育与经济,2013,3-8.
1德国教育
德意志民族一向非常重视教育。十八世纪,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Wilhelm I,1688-1740)颁布学校教育法令,强制推行全世界最早的、免费的初级教育制度,确认公民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几十年后,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1835)对德国教育实行全面的改革,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确立教育的三个“自然阶段”,即“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直到今天,洪堡的三阶段教育主张还被广泛采用。在德国,教育被视为国家之根本。有一次在内阁会议上,威廉三世国王(Friedrich Wilhelm III, 1770-1840)就对大臣们说:“正是因为贫穷,所以要办教育,我从未听说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办亡国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穷和落后的最好手段”。所以,即使在历史上非常困难的时期,政府也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保证教育方面有足够的投入。
教育具有双重功能,一方面是提高国民的素质,为国家培养了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它是现有社会结构的稳定因素。在国家的教育体系里,高等教育是主要成分,发挥关键、重要的作用,为经济建设直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员,以及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人才。在某种程度上,高等教育体现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在欧美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德国的高等教育有很悠久的历史,最古老的海德堡大学成立于1368年。十九世纪,按照“洪堡教育理念”成立的德国大学更是以其教学与科研统一及学术自由等特点被奉为欧美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楷模。洪堡主张把大学办成哲学、科学和学术研究的中心。毫无疑问,作为老牌的经济大国,德国的高等教育也是非常发达,学科门类完善。但不像美、英等国有所谓的一流或名牌大学,德国大学的水平大体均衡,不同的是一所大学在某一学科或者专业有公认的声誉。比如,在计算机领域,亚琛工业大学、卡尔斯鲁厄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和锡根大学等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德国现有各类大学一百多所(不考虑其他的高等专科大学),在校学生约两百万。学生有多种途径取得大学入学资格,基本上能够根据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一般地,经过五年的学习,才能被授予德国的Diplom学位,相当于一些国家的硕士学位。但是,由于在德国大学里没有学习年限,且不需交纳学费,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校逗留时间超过六年。这种情况导致了至今未停歇的、轰轰烈烈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大讨论。且为了与国际接轨,德国一些大学开始授予学生“学士”和“硕士”学位文凭。
2计算机教育
德国是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国家,德国人Konard Zuse(1910-1995)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的发明者。他在1936年建造出第一台可以编写程式的计算机Z1和后来更高级的Z3和Z4。然而,尽管是世界上计算机研制起步最早的国家,受二战后盟国政策的影响,计算机技术在德国属于受限制发展的范围。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德国计算机应用和技术的发展才开始,相关的计算机教育和学科建设才起步和推动。今天,德国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工业、媒体和生活等各个领域已经相当普及。
计算机普及和就业市场的旺盛需求推动计算机学科纵向和横向地朝各个领域快速扩张和发展。德国的情形也是一样,跟随各个行业信息化的浪潮,计算机的影响席卷科学、社会和经济的所有部门。每个人都以某种形式来学习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计算机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大学里,可以找到所有与计算机有关的课程和专业,可以授予计算机科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面对目前供不应求的情况,计算机毕业生炙手可热,大部分愿意早点时间进入就业市场,有些人在工作几年后再回来深造并完成博士论文研究。德国大学的计算机课程与电子电气课程在一个系里,不是彼此独立设置,这点给我深刻的印象。在德语里,Informatik其实是个来自法语的单词,表示计算机科学的涵义,与电气Electrotechnik或电子Electronik结合,意味着这一学科与工程的紧密关系。这点与德国人那种实践主义的精神很吻合,但并不就是说德国大学的计算机课程只注重工程方面的应用。
德国大学计算机专业设置与其他国家大体相同,有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信息系统、信息技术和软件工程。也有像人工智能、多媒体、图形学、机器人和生物医学二级专业门类。计算机专业在德国能够吸引高质量的学生,大学能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学习条件。在开始学习阶段,学的是学科和专业基础相关的课程,比如数学课程。到了后半段学习时间,学生才会深入接触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选择通常与将来合作的教授的研究兴趣有很大关系,另外,学生的Diplom论文工作也与教授的研究项目有关。在德国的大学里,一个教授即是一个研究所,一个研究所一般也就一个研究方向,很少有超过两个教授以上的研究所。假使有两个教授的研究所,也是工作在同一个课题方向。德国大学的学生很容易接近教授的工作,这点跟我国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3教学和科研统一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生活必需的一种通用工具,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上已广泛使用,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各种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越来越高,学会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研究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因而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学生与自己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大部分学生以应试为主
目前计算机等级一、二级证书仍然是许多高校作为发放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把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选拔录用人才的硬件条件之一,这样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在校学对学习计算机的目的盲目地变成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只是一味地操作和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或者经常都是根据往年的考试习题库反复地做进行大量的重复操作练习,很多内容并没有完全真正地理解。因而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他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仍然是连最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懂,都要重新再去摸索、学习,如果学生不能把在学校学到的操作技巧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那么即使他们拥有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其实也是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说明了目前高校对计算机的基础教育还是远远不能达到实际社会的需求。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在高校中,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都是采用结合多媒体的理论授课和机房上机操作实践相结合。近年来,教师们课堂上都是采用PPT来演示课堂教学,但也还只是处在"演示"阶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在理论授课过程或上机实践中,有些教师也是一味地追求考试的及格率,而学生为了能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也只能是按部就班,使得教学只能围绕着考试转,虽然学生的过级率不低,学生的计算机成绩也很高,但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却不高,一到毕业的时候,大家对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设置或者是做份求职简历都头大,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根本无法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不会得到相应地提高。
(三)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目前大多高校仍是采用省里统一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由于考试系统本身也会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一)既要以考证为中心,又要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变为"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能主动得去获取、应用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活动,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可以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讲授知识点,让学生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能学以致用,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知识体系结构。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案例教学法,能比较好地发挥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实际地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而要从实际的例子入手,在讲解的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点结合进去。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案例要选择的合理,才能极大地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作用。通过收集大量的教学经验,分析认为案例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条件:1.要密切地围绕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及时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2.最好要来源于实际生活,让学生们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能达到积极主动的参与的学习效果。3.要有针对性,每学期末教师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相应教学案例。4.所选的案例最好是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查阅才能找到的。因而我们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仔细不断地推敲不同专业的知识点,为学生构造适合他们本专业的案例,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案例来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协作精神。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它是通过几项任务,通过教师的引导,并在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的教学过程。为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可通过布置具体的任务,灵活地将学习的知识点隐含在每一个任务当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完成,将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最好能鼓励大家能互相合作,一同来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专业特点,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来设计不同的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各个非计算机专业都会有符合他们专业要求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利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等对待的弊端,还能让不同的专业班级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极大地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他们的专业课程能更好地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要搭建一个交互式教学交流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要搭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络平台,让学生能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或者兴趣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学习,可以与同学、教师共同探讨学习生活问题,逐步创建并形成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可形成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学习的气氛。
(五)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当前省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等级考核仍是以省里上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这门课的最终成绩,这样教师为了学生的通过率,只能一味地应试教育,而学生也为了能够顺利地拿到等级证书也一味地死记硬背。因而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对当前计算机的教学考核手段的改革也是至关重要,如果学生的期末成绩不再是由省统考的上机考试最终的成绩来决定计算机等级证书,能由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三者间进行有机结合,其中笔试成绩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上机成绩则以省考的统一成绩为主,平时成绩是平常对学生的要求,比如出勤率、课堂的学习主动性及课后下达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来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励学生们进行大胆地创新和追求较全面的知识。
四、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工具,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深化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工作需要。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改革,不仅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拓展并增强教师的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们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芝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0(33):194-195.
[2]李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09(1).
[3]曹文梁,王科欣.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工程师,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