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9 16:37:54
导语:在金融抑制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股指期货现金结算价确定的研究意义
学术界对股指期货现金结算进行细致深入的研究有利于克服引入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造成的不利影响,发挥其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可以尽量防止市场操作行为。这篇文章研究股指期货现金结算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1、结算机制如果不适当的确定,会使作为股指期货合约重要组成部分的现金结算价受到操作而导致现货市场稳定遭到股指期货交易的破坏,影响市场各方主体的利益,因此需要谨慎设计。
2、参考海外文献可看出在到期日时,股指期货普遍出现价格效应而导致样本价格数据受到污染。设计适当的现金结算方式能够控制操纵行为和管理指数套利行为,以避免数据因为价格效应而受到污染。
3、股指期货合约设计的主要目标使提高套期保值效果。股指期货套期保值效果与现金结算价确定方式间的联系复杂,应该从更宽广的视角中研究现金结算价的确定。
4、我国有关中国股指期货现金结算价确定的建议以设计现金结算价防范市场操纵行为为目的,具有参考价值但缺乏周全的考虑。
二、股指期货现金结算价估计量研究
随着期货品种的发展,传统上实物交割的结算方式成本高、可割的标的物限制严格等局限性越来越明显,严重制约了期货市场的发展和期货品种的开发。现金结算方式的提出极大地促进了期货合约的开发,后来设计的部分期货合约特别是难以实物交割的期货合约采用了低成本、标的物要求较低且便利的金融结算。股指期货就是利用现金结算方式期货合约的一种,合约到期时多方和空方都用现金结算方式以最后价格结算剩余头寸而没有实物交割。虽然现金结算方式比实物交割方式优势多,但在这种结算方式下的到期套期保值效果和现货期货价格的收敛效果受到种种质疑。
海外的股指期货现金结算的估计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新加坡、美国、中国台湾、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将合约的现金结算价定为合约最后交易日的次一营业日指数特别开盘价;第二种是香港、法国和英国等将股指期货合约的现金结算价定为最后交易日一段时间内价格的平均数。采取单一结算价格则不必考虑估计技术而只确定采样的时点估计结算价;采取平均结算价则应该确定统计量来确定结算价。
20世纪90年代,金融危机接二连三地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相当严峻的挑战。综观影响较大的三次金融危机(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1995年的拉美债务危机和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尽管它们爆发的具体原因千差万别,贸易收支的长期失衡和投机资本的无序流动却是基本的共同点。深入探讨贸易收支和短期资本流动在金融危机形成中的作用机理,对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防范金融危机的再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基础
在虚拟经济运行日益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今天,金融危机的发生固然有金融市场运行自身的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实体经济的失衡。从贸易收支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只有保持贸易收支的平衡,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资源才能确保继续参与到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进程中去;如果能长期保持贸易收支顺差,则意味着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加强了对本国经济资源的利用,其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币值稳定目标的实现将更有保障。这种情况下,金融危机在发展中国家发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问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极不稳定,贸易平衡通常很难实现,全球也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做到持续的贸易收支顺差;相反,贸易收支逆差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现象。持续的贸易收支逆差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资源大量闲置,导致国内经济全面失衡,并进一步引发金融危机。从这个方面看,脆弱的贸易收支平衡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内在原因。
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的不稳定性来自于其所拥有的竞争优势的相对性。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其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循比较优势的原则参与全球资源的重新配置,这就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获取的只能是一种相对竞争优势。这种相对竞争优势与发达国家所拥有的绝对竞争优势相比,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相对竞争优势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稳定性。与绝对竞争优势相比,相对竞争优势具有极强的可替代性。依靠这种竞争优势所取得的成本优势、质量优势和效益优势等随时随地会被其它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对手夺走,因而在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竞争非常激烈。
第二,相对竞争优势所带来的比较利益有越来越少的趋势。比较利益的存在是以生产要素的不流动为前提条件的。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水平的提升,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比较利益的空间明显地受到压缩。在缺乏足够效益支撑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更有可能出现恶化的局面。
第三,相对竞争优势的不稳定性常使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跟不上比较优势的变化。随着经济理论的成熟和实践经验的丰富,发展中国家为发展经济而展开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大大缩短了比较优势和相对竞争优势变迁的时间。当比较优势发生变化而经济结构调整滞后时,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出现赤字就不可避免。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分工格局中只能拥有相对竞争优势,而相对竞争优势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收支上必然处于长期逆差的状态,而是仅仅提供了这种可能。事实上,真正摧毁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并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长期处于逆差状态的是伴随着资本项目自由化而来的短期资本无序流动。
二、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是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
所谓资本项目自由化,尽管国际上对其还有争议,但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它指“国际资本交易本身及其支付和转移均不受限制,并且不仅支付和转移的作出,而且居民接受非居民的支付和转移也可自由进行”。[1](P.48)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纷纷推进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从而大大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发达国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也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历程表明,尽管已经有发展中国家的参与,然而当今高度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却是建立在绝对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资本自由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仅仅是适应了发达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受金融深化理论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尾随发达国家不仅在国内实施金融自由化,在对外的资本项目领域也快速解除管制。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比较落后,国际资本的流动特别是短期资本的流动客观上极易对建立在相对竞争优势基础之上的国民经济形成一种有效的金融抑制,从而阻碍和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汇率机制本来是发展中国家调节贸易收支平衡的最主要手段,但在短期资本无序流动的影响下,失去了它应该发挥的传统作用。首先,由于贸易收支不再是发展中国家外汇市场上决定汇率的惟一因素,有的甚至已不是主要因素,只拥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减少对外经济交往中的风险和成本,通常只能实行固定汇率制,至少也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其次,由于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和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过程,而短期资本的反应迅速得多,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往往未得其利,先受其害。第三,由于外汇汇率与贸易收支的关联度大大下降,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并不一定能够达到调整贸易收支平衡的预期效果。第四,由于货币市场的灵敏度远高于商品市场,汇率在政府干预下常常会出现超调现象。第五,由于预期在短期资本流动中的巨大作用,发展中国家调整汇率取得成功往往不是在贸易收支恶化而是在贸易收支状况还比较好的时候。所有这些都意味着,短期资本的自由流动已经大大压缩了汇率机制在发展中国家发挥作用的空间。
再从资本流动机制上看,短期资本流动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甚至更为不利。第一,总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在资本项目收支上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属于资本净流出地区。相对竞争优势也许会带来较高的收益,却伴随着极高的风险,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本流入来弥补贸易赤字只能作为一种特殊情况来处理。第二,短期资本在发展中国家停留时间的长短完全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的大小。当比较优势未充分发挥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饱受资金短缺之苦;当相对竞争优势较为明显时,短期资本一拥而入,经济发展又会受到过热的困扰。第三,实践证明,短期资本的大规模流动除了使汇率过高或过低、变幻不定外,还会不适当地抬高利率,使有限的资金不是流向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商品和劳务生产部门,而是流向不具有比较优势又发展滞后的虚拟经济部门,增加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泡沫,从而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恶化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抑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第四,短期资本自由流动最直接的危害是掩盖发展中国家贸易收支失衡的事实和严重性。由于短期资本在表面上维持了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发展中国家对贸易收支失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失衡普遍重视不够,导致国内经济矛盾日积月累。当短期资本的这种弥补功能达到一定极限而经济结构又尚未根据比较优势的变化进行调整时,仅仅是短期资本的停止流入就足以引发一场金融危机了。从这种意义上说,贸易收支失衡是表面现象,只要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失去,金融危机就开始酝酿,短期资本流动发挥的作用不过是使金融危机的酝酿时间有长有短,金融危机爆发的严重程度有强有弱罢了。
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之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肆无忌惮地破坏发展中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使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长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却得不到发展中国家应有的重视,根本原因在于对美国经济学家钱纳利和斯特劳特提出的储蓄和外汇“两缺口模式”的误解。传统理论认为,资本自由流动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外资。事实证明,资本自由流动所吸引的大多为短期资本,真正对发展中国家提升竞争力有帮助的长期资本流入与资本自由流动的关联度极小,而短期资本的流入不仅不能弥补储蓄缺口,相反还会对国内储蓄产生挤出效应。另一种观点认为,资本自由流动能提高国内经济效率及生产力。实际情况是,智利、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等经济体均是在没有实行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获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其实资本项目自由化带来的资本流动在什么情况下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早有定论。日本著名学者小岛清教授提出的“切合比较优势原理”的实质就是国际资本的流动必须与本国的比较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2](P.444)美国经济学家丹尼·罗德瑞克的实证分析则干脆得出资本项目的自由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并没有任何关联的结论。他明确指出,“当一个国家缺乏正确控制、规制手段和宏观经济管理框架时就贸然向国际资本流动开放金融市场是特别危险的”,而“即使具备上述保障,短期资本流入也是极不稳定并具有较大风险的”,[3](P.23)由此可见,让资本流入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是有条件的,相反,脱离现实的资本项目自由化特别是短期资本的自由出入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却是巨大的。作为“金融深化”理论主要倡导人之一的麦金农近年指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的外汇自由兑换通常是经济市场化最优次序的最后阶段”,[4](P.14)很大一部分原因恐怕就在于此。从目前情况看,一国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最有可能带来的好处大致有三点:①有助于建立地区或全球金融中心;②有助于使本国货币成为国际货币;③有利于本国居民对冲来自国际贸易的风险。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于落后、全球化程度低、金融市场规模过小且发育不完善等原因,这些好处发展中国家根本无法享受。发展中国家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最主要的后果只能是降低短期资本的流动成本,使短期资本可以在发展中国家大进大出,随心所欲。这种短期资本不仅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反它通过削弱发展中国家本就很不稳定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种事实上的金融抑制。而如果要避免这种抑制,发展中国家就必须做到使短期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与本国竞争优势的大小强弱协调起来。
三、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应是一个渐进过程和最终目标
从长远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目标之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形成相对竞争优势这一基本格局是不会改变的,这也意味着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将始终处于防御地位,贸然让落后的本国经济与高度自由化的国际金融市场全面接轨,只会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即使想通过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来引进短期资本,也应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短期资本的利用能力结合起来,因此资本项目的自由化在发展中国家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最终的目标。
目前,发展中国家在推进资本项目自由化时,应侧重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第一,牢牢把握相对竞争优势这个中心,以具有比较优势和比较利益的贸易收支平衡作为抵御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风险的基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平衡虽然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却是发展中国家惟一有可能有效加以控制并用于弥补非贸易逆差特别是资本逆差的国际收支项目,它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稳定增长的最主要的保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应确保贸易收支带来的盈余足以抵挡短期资本恐慌性流出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冲击,本国的外汇储备和外汇资产足以偿还一切形式的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
第二,根据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逐步开放资本市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实体经济部门最具有竞争力也最先得到发展,而虚拟经济部门特别是金融服务业不仅发展滞后,而且要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面对高度国际化和自由化的金融市场,如果意识不到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基础上的重大差距,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很容易受到国际金融市场的抑制。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市场的步骤与力度应取决于它对发展中国家相对竞争优势的影响。由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收支盈余常常担负着弥补资本项目收支逆差的重任,所以资本市场的开放不应从根本上改变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的平衡状况,不能因为存在资本的净流入就对贸易收支的失衡丧失警惕。归根结底,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市场,目的不仅仅是引进外资,而是通过引进外资增强国民经济的竞争力,巩固贸易收支平衡,保证国际收支的总体平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与金融监管。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的发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国发生的经济或金融危机往往会马上蔓延到其它国家。当代国际金融市场虽然从总体上适应了发达国家和跨国资本发展的需要,但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特别是没有建立起一套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机制。发展中国家在稳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的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合作和金融监管,以便从整体上降低国际金融市场给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风险和危害。如,全球最后贷款人的空缺、监管机制存在漏洞、各国缺乏协调和合作机制、国际债权债务破产程序出现空白以及资本项目开放制度安排等问题得到解决,将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金融危机发生的次数,减少金融危机带来的危害。当然,要从根本上杜绝金融危机的发生,关键仍在于发展中国家自己能够处理好国内经济的平衡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相对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焦海松.关于资本项目自由化涵义的讨论[J].中国外汇管理,1997,(6):46~48.
[2][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3][美]丹尼·罗德瑞克.让开放发挥作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4][美]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市场化的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倪瑛.资本项目自由化:开放还是管制?[J].国际经济合作,2000,(4):43~44.
[6]李山,李稻葵,朱天.中国应否允许国际资本自由流动?[J].国际经济评论,2001,(7/8):13~17.
[7]高海红.资本项目自由化:模式、条件和泰国经验[J].世界经济,1999,(11):3~11.
论文关键词:金融危机消费心理
论文摘要:金融危机下,国民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危机意识加剧且消费需求紧缩;消费决策周期延长且理性消费行为日渐明显;网络购物、租赁等消费方式呈增长态势;发展性消费成为热点。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自2008年下半年,发端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并迅速向实体经济蔓延,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下滑。此次金融危机对长期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国经济必然产生重大影响,国民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分析与解读这些变化,了解人们的消费趋势,有助于决策部门更准确把握市场,采取引导消费的有效措施。
危机意识加剧且消费需求紧缩
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端,首先是石油等资源价格不断高涨,推动住房、食物等商品价格连续上涨,继而引发通货膨胀。之后,冲击实体经济,引起实体经济下滑,金融系统岌岌可危,进而转为通缩。一些工商企业的正常运转由于失去了资金支持相继宣告破产,或大量裁员,致使失业率上升。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许多国家和个人的财富大幅缩水,造成人们对经济发展预期信心不足,消费的危机意识加剧。财富的减少,引发人们对收入增长的担心,从而抑制消费需求。
首先表现为信贷消费、借贷消费等超前消费延缓或终止。金融危机的性质决定了受其影响较大的必然是金融以及与金融关联度较高的房地产、汽车等行业。有关研究显示,一般人的现金消费额度一旦超过其月收入的6-8倍时就难以发生,因而在现代社会大额消费往往需要依托信用贷款来支撑。就中国人而言,“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消费发展前提是对自己未来收入具有良好的预期,而此次危机恰恰强化了人们对未来增长的担忧,因而对各类信用消费都会产生抑制。
其次,娱乐性、享受性消费萎缩。据调查,艺术品市场遭受重创,出现画廊缩小规模,开始出租,甚至暂时休业的状况;全国不少城市陆续出现健身俱乐部倒闭的现象;投资者和收藏者均出手审慎,艺术品交易拍卖额锐减;旅游业方面,受多重不利因素影响,同比出游人数减少,行业收入下降。
消费决策周期延长且理性消费行为日渐明显
如何使有限收入的合理化利益最大化是消费者面对危机需要理性决策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应对各种危机通常会产生适应性反应,即所谓应激性反应。影响消费决策的因素较多,如购买需要、商品信息、营销策略等,金融危机使许多因素变得不确定,对市场的预期也变得模糊不明,使得消费购买决策周期相对延长。
某项调查表明,购买私人轿车的多数人决策周期在6个月左右,但在危机之前购车家庭的决策周期远比想像中要短。调查显示,被访者对“从您家开始决定买车到最终购买,大约需要几个月”问题的回答,最有代表性的决策周期是6个月,26.7%的购车家庭决策周期正好是6个月,同时累计有74%的购车家庭是在1-6个月内完成购车。危机的到来,使市场动向、价格等影响消费的重要信息常常处于变动之中,这就使购买决策更加审慎,非理性消费、随机性消费减少,随用随买的理性消费行为已成为多数居民的主要消费方式。虽然危机造成商品价格涨跌变化,但人们对此已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已能较为理智地选购商品,按需选购成为消费的主流。人们凭借自己的消费经验和对各种消费信息的分析判断,在众多的商品和服务当中进行理性的选择。谨慎消费已成为当前消费行为的明显特征。
网络购物、租赁等新的消费方式呈增长态势
随着电子经济发展,网络购物比较省钱,比真正实体店一般情况下要便宜1/3,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网络购物,其崇尚的原则是能省则省,精打细算。网络环境下消费者无须走出家门就可做到“货比三家”,他们经常大范围地进行选择和比较,以求所购买的商品价格最低、质量最好、最有个性。
同样,对那些积蓄不多,但又对某些高档商品有消费需求,租赁就成为不错的消费选择。如名牌高档时装、背包等,如果花一大笔钱只能消费较少的件数,但如果租赁,花同样的钱就可以消费更多的款式与数量。
发展性消费成为热点
面对危机,多数人将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寻求职业的稳定。为此,用于提升自我价值的文化性消费将进一步增加。为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学识和修养,人们会自动寻找学习和进修机会,以不断给自己充电。
危机也预示着机遇。在危机中如何发现机遇,也是人们面临的新问题。如面对全球范围的经济波动,大众了解经济现状的需求和对未来走势的关注空前高涨,使得原本只有专业人士关注的经济类图书成为人们寻求答案的重要工具。
结论及建议
尽管调查表明金融危机并没有影响到普通居民的日常消费,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乡镇农村居民,购物心态依然平稳。商场、超市的食品类、基本生活品类消费仍旧旺盛。但由于金融危机降低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以及居民的收入预期,使人们的消费倾向、购买决策、消费方式及消费心理都发生一定变化,在某些领域出现消费需求收缩、消费疲软的趋势。因此,我国应一方面制定更多的惠民政策,增加国民的可支配性收入,加快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人的传统消费习惯是“量入为出”,中国人的高储蓄率表明中国人不敢消费,其原因并不完全是因为没有消费能力,而是因为社保水平较低,居民不仅要存钱防病,还要存钱防老。对我国而言,扩大内需的根本宗旨是富民为本,强化公共服务,给老百姓以经济安全的底线,这样才能释放居民心中的消费压力。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职后教育。经济放缓期一般是教育发展的好时机。当高等教育不再是就业的“金钥匙”,职业技术教育和职后教育必然成为教育消费的重中之重。
同时,还要培育和发展新的消费热点和领域。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处于从温饱型向享受型、审美型发展。尽管危机的到来,使人们的超前消费受到抑制,但消费欲望具有惯性,休闲、娱乐、审美是人们的基本需求,只要引导正确,服务到位,休闲、旅游、娱乐等必然在促进经济复苏中扮演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田迎新.私人轿车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4)
我们在实际写作当中很多作者对参考文献的引用都不是很重视,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了论文写作的水平质量和科学研究性。以下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科技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在大家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科技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1]苏测洋.SARS冠状病毒nsp10/nsp16蛋白质复合体行使2'-O-甲基转移酶功能的结构和生物化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4
[2]易昌华.麻疹病毒血凝素蛋白H诱导HeLa细胞凋亡及其分子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4
[3]杨景晖.H3N2亚型流感病毒Vero细胞冷适应株减毒特性及假病毒评价中和抗体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4]刘娟.人呼吸道腺病毒55型的基因组学与病原学特征研究[D].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2014
[5]喻正源.全基因组测序与病毒捕获测序技术探讨EB病毒进化及整合规律的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13
[6]陈晓庆.天然产物抗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活性评价及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4
[7]李康.抗流感病毒和EV71新靶标及新药物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4
[8]王君.白细胞介素-6受体介导A型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白细胞介素-32及白细胞介素-6表达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3
科技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1]鞠湘武.H5N1型禽流感病毒损伤细胞溶酶体的机制研究和南极极端环境下科考队员的应激反应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
[2]李围.Akt1蛋白质复合体的纯化鉴定及其相互作用蛋白质的功能研究[D].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2007
[3]刘丹.乙型肝炎病毒Pol蛋白对NF-κB信号通路抑制作用的研究[D].武汉大学2014
[4]江淼.RNA结构在其诱导细胞先天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研究[D].武汉大学2011
[5]申彦森.基于内含子剪切的人工miRNA结构和靶向位点与基因沉默效率的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9
[6]金旭.冠状病毒N7甲基转移酶甲基化核苷酸GTP的特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3
[7]陶佳莉.SARS冠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14的结构功能关系研究[D].武汉大学2013
[8]高国振.宿主因子CyclinT1和Sam68在Ⅰ型人免疫缺陷型病毒生活周期中的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12
[9]柳叶.阻断HIV-1辅助受体CXCR4的新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2
科技创新论文参考文献:
[1]谈儒勇着.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成思危主编.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M].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3]郭树华着.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袁招兰.我国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及对策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
[5]赖静.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3
[6]陈向东.高科技中小企业超常规发展策略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
[7]金林.科技中小企业与科技中介协同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
[8]从少平.沈阳市成长型科技中小企业识别研究[D].东北大学2008
[9]吴铠.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0]闫福.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2
[11]唐菊裳着.国外小企业[M].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12]李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
[13]彭十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4
[14]刘会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
[15]黄怡.中小企业融资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
[17]郑婧渊.我国金融支持高科技中小企业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
[18]郑社欣.高科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9
一、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它一直是中国金融界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提高金融市场资本配置的效率, 促进经济增长。一直以来,各国都对利率实行严格管制,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 在各国实施金融抑制政策、石油危机导致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固定汇率制崩溃、以及金融创新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利率管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利率市场化开始成为世界性潮流。西方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分别于1986年和1994年全面实现了利率市场化,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掀起了利率市场化的。在现代经济中,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流向引导资源的流向。我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经济实物系统的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已经由市场决定,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已经大大提高,人民因此享受了比改革前多得多的福利。1996年随着中国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终于迈开了步伐,但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形成机制虽然近几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上远远不如商品和劳务价格具有竞争性,因而由资金引导的资源配置效率仍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资金的利用效率还有待提高,经济增长的潜力还有待发挥。经济运行的实物系统与货币系统之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在实物系统价格绝大部分已经实现市场化的条件下,货币系统的资金价格即利率客观上也有了市场化的需要。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的必经之路。
加入WTO后,我们就要按国际通行规则管理经济,虽然对中国金融市场我们仍然可以实行一定的利率管制,但外资金融机构大量涌入中国金融市场,带来了大量新的经营方式和新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工具,大大增加了我国货币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难度,很有可能我们会在与其的市场博弈中非常被动地接受变相的市场利率化,即接受市场利率实际上、某种程度已经自由化的现实。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对境内中资金融机构的利率仍然管制过于严格,中资金融机构过于缺乏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进行竞争的经验,其结果可能会使他们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某种劣势,这显然对我国非常不利。
二、利率市场化下各金融主体的风险浅析
1、利率放开加剧各金融机构的同业竞争风险:由于我国市场化程度远不及发达国家水平,利率管理的法规制度有待进一步详尽和规范,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手段还需进一步完善,管理层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磨合尚处于初期水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占据着垄断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放开存款利率有可能造成博弈论上的高利率纳什均衡一谁降低利率谁就吃亏,其结果只能是使长期受到抑制的利率出现大幅上扬,这就必然会导致过度竞争和中小存款机构退出市场。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能够合法的利用价格武器去争取生存及发展的空间,而价格竞争将会导致存款利率水平的非理性升高,如果缺少金融风险的相应控制措施,而只是缺乏远见一味追求眼前收益,存款利率的升高就会形成金融机构间的无差别价格战,必将对资产规模较小的中小金融机构带来巨大冲击。
2、利差收窄增加金融机构的盈利风险:与当前的利率水平相比,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差将成缩小趋势。同业竞争的加剧,一方面在争夺储蓄资源的过程中,存款利率将存在逐步提高的压力;另一方面,对优质贷款资源的争夺,可能使银行不得不降低其贷款利率,从而便利率差缩小,令银行的利润空间变窄。如美国1986-1990年的存贷款平均利差比1980-1985年期间减少了54个基点(美国1986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日本1994年平均存贷款利差比1984年下降82个基点(日本1994年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韩国的存贷款利差从改革初期的4个百分点下降到改革后期的不足3个百分点。整体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利差一般会减小0.5%-1%。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金融产品相对单一,利息收入一般要占总营业收入很大一部分,在我国银行收益总额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小金融机构来说,由于服务功能不够完善,金融产品体系尚不健全,手续费收入和其他非利息收入所占比例相对偏小,利息收入甚至占总营业收入的85%-90%以上。利率市场化后利差的不断收窄,将给中小金融机构收益带来巨大影响并成为制约自身发展的关键因素。
[论文摘要] 本文简要描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成因,列举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诸多影响,分析了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风险。最后就我国经济如何防范风险,降低损失、提出了建议。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与进程
次级债,是指发放给信用级别低、收入证明缺失,因而存在较高违约风险的借款者的抵押贷款。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主要是次级住房抵押贷款。由于风险较大,次级按揭贷款的利率较高。金融机构为获取更多利润,把“次级贷款”门槛降得很低。在逐利动机下,美国次级贷款规模迅速攀升。2004年之后,由于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急剧上升,引起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次贷危机爆发。
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到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两房”危机,雷曼兄弟申请破产、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濒临破产被注资850亿美元拯救、全美最大的储蓄及贷款银行华盛顿互惠公司倒闭、冰岛等国家濒临破产,再到全球股市持续下跌,到目前已经演化为席卷美国、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对中国虚拟经济的影响
(1)对金融业的影响。①从对外国投资的情况来看,工行、建行、中行在次级债中的投资占资产比重小于1%,有海外投资的6家中资银行次级债亏损49亿人民币,其损失不会影响银行的正常营业。中国商业银行共持有美国雷曼公司20562万美元贷款,雷曼的破产对中资银行的影响也很有限。其他投资机构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比如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曾斥资30亿美元入股黑石,5只qdii出资1232亿元,截止2008年3月两者的账面亏损分别为48%和31.37%。通体来看,由于中国金融业相对封闭,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直接影响并不大。②从证券市场情况来看,中国股市一年来跌幅巨大,沪市从最高点的6124.04点跌至今年9月18日的最低点1802.33点,跌幅达70.57%。其中一个原因是,这几年通过外资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股市,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外资产组合调整和对中国新兴市场重估,使热钱从中国撤资,推动了对这次股市下跌。
(2)对汇率的影响。中国拥有1.8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资产,随着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会面临贬值风险。美元下调联邦基金利率,一方面致使短期撤回的资本会重新回到中国,推动国内资本品价格的上升,产生更大的投机泡沫;另一方面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出口不足导致的经济衰退与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并存,政府不但不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拉动内需,还必须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这会进一步加深人民币升值。日元逃离资金撤出美国可能导致日元升值,影响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稳定,导致中国外汇资产实际购买力下降。
2.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对贸易的影响。①对出口的影响。中国是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经济主要依赖国外需求,而美国占我国出口贸易中的50%,美国国内需求下降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的出口,影响中国经济发展。据花旗银行测算显示,若美国经济放缓1%,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放缓1.3%。美国需求下降还导致全球对外需求降低,使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更为突出。人民币不断升值,也会进一步抑制中国的出口,导致经济衰退,增加了国内就业压力。②对进口影响。国际大宗商品均使用美元标价,美元贬值造成石油、农产品、能源价格持续走高,降低企业利润空间,引发通货膨胀。
(2)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①随着美国金融危机蔓延,美国投行都在为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做准备,并有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计划,出现了美国投行抛售在华房地产资产的现象,这让低迷的市场雪上加霜。②金融危机使人们的心理预警增强,打击购房者的购房信心,市场的观望气氛更加浓郁。③银行给房地产的贷款在减少,上市融资的方式也随着股市下跌而破灭,房地产融资的两个主要渠道均受到阻碍,再加上之前的二次购房限制、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提高等等政策,房地产资金供应紧张。④从2001到2007年10月,房价平均涨了100%,此次金融危机会挤压掉中国房地产自身的泡沫,但也会增加商业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所面临的风险。
三、中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对策
1.加强金融业的监管
加强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风险评级和风险预警机制;积极发展综合经营,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积极稳妥推进海外扩张,通过资产在各地区的配置实现风险的配置,有效降低总体风险。稳步推进衍生产品市场发展,为各行业创造应对利率、汇率风险的避险工具。
2.调整外汇储备战略
要完善对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策略,将从美元资产为主到多种货币资产,同时优化美元资产的投资结构;购买海外石油及其他稀缺资源,参股收购相应海外企业;尽可能购买有助于培育国内自主创新的海外次核心技术、先进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支持国内居民对外金融理财与投资,以鼓励“藏汇于民”。
3.刺激内需,升级产业结构
扩大就业,提高人民可支配的工资收入;由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例如医保、教育、养老保障等,促使公众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出口企业要积极开拓新市场,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
4.加强监管房地产市场
我国的监管部门应设立房地产等行业风险预警机制、危机升级后的处理措施,以避免危机发生或有效应对危机。金融机构应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实行严格的贷款审核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推进资产证券化,增加融资渠道,实现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转移,同时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与财政政策分析报告—“方锥体”经济格局下的人民币汇率与财政政策“伞形调控”
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轨道上加速运行。美国经济的各项总量、结构指标和先行指标都出现明显好转,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升,失业率也开始缓慢下降;欧元区经济则在主权债务危机的扰动下奋力前行,宏观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逐步提升,通货膨胀保持在低位运行;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强劲,自2008年第2季度以来首现正增长,劳动生产率和就业状态都出现明显改善,通货紧缩的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宏观经济进入高速恢复期,相较于2009年第一季度的“谷底”,经济增长出现了补偿性反弹,增速高达11.9%,但经济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凸显,经济稳定增长、发展模式转变和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的复合性困难增加。世界经济初步形成了以美国为顶端,以中、欧、日为支柱的“方锥体”格局,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新格局下各方利益调整的纠结点。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财政政策需要从总量扩张、快速拉动的方向上回调,强调中长期调控,重视政策效益毕业论文怎么写,借助市场力量的战略性调控框架应得到重视和实践。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形成与人民币汇率问题
随着国际经济的加速复苏,后危机时期的世界经济格局也逐步清晰。美国作为全球经济、技术和国际机制协调的第一大国仍然是新格局的主导国,中国、欧盟、日本成为新格局的重要支柱,世界经济由传统的美、欧、日“大三角”转化为4个相互联接、相互影响的“大三角”。新格局下,国际经济政策的角力由单纯的国与国互动转变为集团间利益的调整,由单纯的实力对决转化为国际机制与国家利益的协调,人民币汇率问题在这一格局下被放大和扭曲,成为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各方利益的纠结点。
(一)世界经济“方锥体”格局的基本形态和内在机制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发达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带来了重大打击,但从经济规模、技术能力和国际经济规则和机制的控制能力看,美国、欧盟和日本仍然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驱动力量(见表1所示)。中国经济率先渡过危机的“拐点”,为国际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国际贸易秩序的有效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并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成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新格局的重要一环。
表1 2009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规模统计 单位:亿美元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国家
经济规模
美国
142587
日本
50730
中国
49093
德国
33576
法国
26798
英国
21980
意大利
20900
巴西
14820
西班牙
14661
加拿大
13190
印度
12430
俄罗斯
12282
澳大利亚
9200
墨西哥
8663
韩国
8003
荷兰
7942
土耳其
5935
印尼
5419
在上述环境下,美国利率政策的效果需要进一步确定。在美联储加息的情况下,国内资本市场的投资受到抑制,但欧洲美元市场受到高利率的激励而进一步加大美元资本回流美国的规模,国内资本供给总体上不会出现大的变动,加息也不会导致美国国内的资本短缺或对投资形成明显抑制。当美联储选择降息的时候毕业论文怎么写,国内资本市场被激活,资本供给量上升,但欧洲美元市场的资本受到负激励,大量的外部资本退出美国,所以总体上美国国内的资本存量和投资形成规模并不会有大的变化。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金融危机期间,美联储已经执行了年利率不到1%的超低利率政策,在后危机时期,美联储进一步降息的空间极为有限。根据这一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如表3所示的美国货币政策结构:
表3 美国货币政策结构分析表
政策结构
政策效果
对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
采用的可能性
加息+升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阻碍出口;对消费影响不大
对就业、经济增长无明显抑制;有利于控制通胀
中等
加息+贬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刺激出口;对消费产生一定抑制
对经济增长、就业有激励作用;不利于控制通胀
高
降息+升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阻碍出口;对消费产生激励
对经济增长、就业有促进作用;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
较高
降息+贬值
对总投资影响不大;阻碍出口;对消费影响不大
对经济增长、就业有促进作用;易导致急速上升的通胀
较低
3.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与作用应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在“方锥体”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压力下,尽管我国始终坚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独立性,坚持应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完善为前提毕业论文怎么写,应符合市场对人民币汇率的要求而不是行政控制或者屈从于外来压力等基本立场。但面对空前的国际压力,对假定人民币汇率升值后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必要的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提供有效的预警和调整安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直接影响和最大的风险是出口受阻和国际储备缩水核心期刊。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恢复期,出口对于保持中国经济整体复苏环境的稳定和推动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对进口商品价格的抑制作用、出口商品成本的抬升作用和我国的加工贸易占一半以上的贸易方式,预计10%的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出口产业形成的总体价格上升效果约为4%,在国内供给刚性和国际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格局下,价格上升效果将基本上由中国的出口企业承担,企业外部经济环境的稳定和自身利润空间受到了明显挤压。如果考虑到我国出口商品和企业的结构特点,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企业受到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影响更大,以人民币汇率升值10%进行测定,传递到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企业的价格上升压力超过8%,这一压力远远超过纺织品、服装、箱包等产业4—5%的净利润水平。因为出口受阻,我国良好的经济复苏环境将遭到损害,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的减产、停工也将明显加剧我国的就业压力。我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外汇储备,2010年3月末,这一规模达到24471亿美元,其中美国国债约8700亿美元,仅以美国国债作为分析基础,人民币对美元升值10%,外汇储备约缩水5350亿人民币,约相当于2009年我国GDP的1.6%和财政收入的7.8%,是央行自有资本金的20倍。
但另一方面,人民币汇率升值会在加强通货膨胀控制,优化国内经济结构方面提供一定的推动力量。主要国际大宗商品的进口近年来快速增加,国内产业对进口的依赖性也显著提升,石油、铁矿石、铜等重要的资源能源的进口占总消费的比重都达到或超过了50%,输入性通货膨胀已经是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势头明显,据统计,进入3月份后,世界能源价格同比上涨53.1%,金属及矿产品价格上涨60.6%,农产品上涨18%,铜上涨99%,铝上涨65.1%,北海布伦特原油上涨69.2%,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再次增大,而人民币升值将直接限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国内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预期的冲击毕业论文怎么写,维护经济复苏环境的稳定,防范“工资物价螺旋上升”风险的形成。此外,人民币汇率升值还将在克服国内深层次经济问题、促进国内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提供帮助,人民币汇率的适当、适时、适度的升值将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贸易品和非贸易品关系的失衡问题,进而调整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结构性失衡,优化产业结构;有助于解决要素收入分配失当,劳动要素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有助于解决金融业发展缓慢,并形成严重资产泡沫的问题;有助于解决国际价格体系的失序,特别是在资源价格改革调整中的滞步不前的问题等等。
总之,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焦点不在于汇率水平的高与低,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运转市场和国际经济环境是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关键所在。在危机恢复期,人民币汇率问题更需要在保持宏观经济形势稳定的前提下,以加强机制和市场建设为中心,适时、适度、适当的推动调整,并以中日欧“大三角”为主要平台,综合协调各方面的关系,为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解决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快速复苏与稳定向好的中国经济
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向好,经济复苏进程加速,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和结构指标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良好局面初步形成。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和通货膨胀预期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隐忧,也是宏观调控的重点和难点,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中应加以重视和调整。
(一)总体经济形势持续向好,通货膨胀预期控制难度加大
一季度,我国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连续第4个季度保持了经济增速上升(见图8),经济复苏的形势进一步稳定,经济呈现出较快增长的良好局面。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国民经济结构总体保持稳定,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推动下,第二产业的增速明显高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13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8%,占GDP的比重下降为6.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90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4.5%,占GDP的比重上升为48.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636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0.2%,占GDP的比重为45.1%(见图9)。在工业的区域结构中毕业论文怎么写,中部地区成为增速最快的地区,达到23.1%,而东部和西部地区则分别达到18.3%和20.2%,地区结构适当优化。在轻重工业的结构上,重工业的增速为22.1%,明显快于轻工业14.1%的水平,连续第10个月保持这一态势,反应了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在微观指标上,工业企业的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销率达到97.5%,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达到6908亿元,增速达到102.6%,企业利润水平迅速提升,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包括:钢铁行业利润同比增长33.8倍,电力行业利润增长15.4倍,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利润增长9.7倍,化纤行业利润增长8.9倍,石油开采业利润增长2.9倍,电子行业利润增长2.3倍,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增长2.1倍,化工行业利润增长1.1倍。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应收账款、存货和管理费用的变化:2010年1-2月,工业企业的应收账款达到49409亿元,同比增长24.8%;存货达到52984亿元,同比增长21.5%;管理费用达到3223亿元,同比增长21.5%核心期刊。上述三个指标均较2009年同期有明显的增长,初步判断为企业研发活动增加,主动市场开拓行动增长和中间产品产出上升相关,不会影响经济复苏的微观基础。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物价水平上涨较快,通货膨胀预期的控制难度加大。一季度,CPI同比上升2.2%,PPI同比上涨5.2%,物价水平上涨较快。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2.4%。在商品构成上,食品上涨5.1%,烟酒及用品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4%毕业论文怎么写,居住上涨2.9%;衣着下降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9%,交通和通信下降0.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1%。CPI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在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9%的压力下,PPI表现为快速提升,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考虑到我国工业企业利润主要向资源、能源等基础产业集中的情况,一般制造业无力消化过多的成本上升压力,通货膨胀预期将向消费品领域传递。输入性通胀和粮油等必需品价格的结构性快速上涨是推动物价水平提升的主因,通货膨胀预期的控制难度显著增加。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二)市场销售规模平稳扩大,消费结构快速改善
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4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累计30571亿元,同比增长18.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累计5803亿元,增长15.4%。在国家政策的刺激和支持下,消费结构取得明显改善,汽车类增长39.8%,家具类增长37.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9.6%。在消费结构提升的支持下,上述产业的投资也得以扩张,并成为支撑中国经济顺利实现复苏的重要动力。
(三)投资仍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房地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5320亿元,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9793亿元,增长26.4%,回落2.2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528亿元,增长21.0%,回落8.4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9.7%,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4%,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0%,产业投资结构与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基本一致。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4.4%,中部地区增长26.2%毕业论文怎么写,西部地区增长30.0%,区域投资结构进一步改善。此外,存货投资也出现了相应的扩大,增速高达21.5%,与固定资产投资一起成为推动经济复苏的首要力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房价位于历史高位,且持续快速上涨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6594亿元,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一方面抑制了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另一方面累积了大量的流动性,增大了维护宏观经济稳定的难度,提升了资本市场运行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风险。在房地产泡沫完全形成并破裂前,借助有利时机,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其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安排尤为必要核心期刊。
(四)对外贸易出现逆差,外商直接投资平稳增长,国际储备管理难度加大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其中,出口3161.7亿美元,增长28.7%;进口3016.8亿美元,增长64.6%,顺差144.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减少479亿美元;其中,3月份贸易逆差72.4亿美元。根据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和我国今年“拓市场、调结构、促平衡”的贸易发展战略,我们在宏观政策层面上要做好面对年度国际收支逆差的准备。表4是课题组根据商品价格指数的变化与进口数量需求的增长而预测的2010年3—12月的进口情况。
表4 2010年3月至年末主要进口商品规模的预测值 单位:亿美元
商品名称
大豆
原油
成品油
初级形状塑料
钢材
未锻造铜及铜材
进口额
202.3
251.4
245.2
473.2
180.1
430.1
商品名称
自动数据设备
自动数据设备零件
电视收音机无线电
集成电路
汽车
合计
进口额
294.8
242.2
75.3
1641
274.9
6573.2
我国国际储备的增速减缓,但规模仍然庞大毕业论文怎么写,仍居全球第一位。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总规模为24471亿美元,同比增长不到1%。由于美元贬值预期强烈和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的原因,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难度明显加大,目前应尽力做好三项工作,第一,适度调整币种结构;第二,调整持有的美国债券期限结构;第三,适度加大对中投等主权财富投资基金的注资,以调整股权资产在整个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五)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但劳动要素收入的比重偏低,就业形势仍然严峻
一季度,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578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8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9.7%,转移性收入增长13.3%,经营净收入增长7.5%,财产性收入增长17.0%。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14元,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6.3%,家庭经营收入增长7.6%,财产性收入增长15.6%,转移性收入增长13.8%。从劳动要素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来看,仍然处于低位,直接影响了消费扩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下一步应着力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口数量仍保持在900万人以上,登记失业率约为4.3%,但就今年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和新增劳动力的规模来看,整体就业形式仍然严峻,调查失业率远远高于登记失业率的水平。我国仍应继续坚持就业促进政策,保障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投入,采取适当措施毕业论文怎么写,切实完成新增900万人就业的目标。
(六)货币供应量增速回落,新增信贷规模减少,结构性调控逐步增强
3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65.0万亿元,同比增长22.5%,比上年末回落5.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22.9万亿元,增长29.9%,回落2.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3.9万亿元,增长15.8%,加快4.0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2.6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6万亿元,同比少增2.0万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3.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0万亿元,同比少增1.6万亿元。为抑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货币当局开始启动结构性政策调控市场,包括对第二套以上住房的差别利率政策和不同比率的首付款要求等措施,目前,调控效果初步显现核心期刊。
三、支出波动与超收压力并存的财政环境
2010年第一季度,国家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除增值税外,其他主要税种的增速均明显超过同期的GDP增速,预计在全年经济形势稳定的情况下,我国将形成规模较大的超收压力。在财政支出执行上,科学技术、教育、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和商业服务业支出增长较快,支出结构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协调度明显提高。但在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和粮油储备等管理事务上的支出还未有效展开,加之西南地区旱灾、玉树地震、世博会和亚运会保障等因素的存在,预计今年的财政支出的波动性大大提高。
(一)快速增长的财政收入
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达19627.0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4985.02亿元,增长3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9928.24亿元,同比增长37.6%;地方本级收入9698.83亿元,同比增长30.6%。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7702.55亿元,同比增长35.9%;非税收入1924.52亿元,同比增长18.9%。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90.2%。
形成财政收入的主要税收来源包括:国内增值税5084.15亿元,同比增长11.3%;国内消费税1711.02亿元,同比增长69.4%;营业税2953.73亿元毕业论文怎么写,同比增长41.2%;企业所得税2490.59亿元,同比增长16.1%;个人所得税1488.12亿元,同比增长21.3%;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2476亿元,同比增长56.3%;关税482.53亿元,同比增长48.9%;车辆购置税381.6亿元,同比增长60.2%。除增值税外,其他主要税种的收入增幅均明显超过同期GDP的增速,预计全年税收收入将出现较大规模的超收。
考虑到去年同期经济下滑,财政收入大幅度减收的情况,为更好的判断财政收入形势,采用环比和与2008年同期情况进行比较。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与去年第三、四季度收入平均值相比,环比增长13.8%;与2008年一季度收入相比,增长22.9%(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13.3%),折算到两年中年均增长10.9%(其中中央财政收入增长6.5%),是一种恢复性增长。从完成预算进度看,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完成全年预算的26.5%,略高于25%的序时进度。
在财政收入的变化趋势上,考虑到去年财政收入“前低后高”的形势和通货膨胀、烟草消费税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形势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今年5月份后财政收入增幅将相应回落,全年收入增幅将呈“前高后低”走势。
(二)波动与调整中的财政支出
一季度,全国财政支出14329.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519.04亿元,增长11.9%。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818.34亿元,同比增长15.1%;地方本级支出11511.62亿元,同比增长11.1%。
增长较快的项目主要是: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同比增加64.41亿元,增长67.2%;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加143.91亿元,增长66.6%;交通运输支出同比增加263.8亿元,增长52%(主要是用车辆购置税收入安排的用于公路建设等支出增加较多);国土资源气象等事务支出同比增加42.8亿元,增长38.9%;商业服务业等事务支出同比增加39.83亿元,增长38.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同比增加146.75亿元,增长18.8%;教育支出同比增加316.02亿元,增长17.1%。
在执行中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环境保护支出、农林水事务、粮油物资储备等管理事务、金融监管等支出进度仍然偏慢,预期第二季度上述支出将快速增长。此外,西南地区旱灾和玉树地震的救援与灾后重建,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的保障仍将是扰动支出的重要因素毕业论文怎么写,我国财政支出的波动性大大增强。
四、“内需发展”与“低碳经济”取向下的财政政策“伞形调控”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恢复期,我国既面临着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也面临着复杂的国内经济形势和复合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这一阶段,我们应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因素的内在关系,大胆创新,突破关键,把握重点,在后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
(一)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的经济发展目标与宏观调控的“伞形”框架
国际金融危机恢复期的宏观经济发展目标是一个复合体,既要实现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还要适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应对通货膨胀预期的干扰,还要防止资产价格大起大落给经济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和损害。面对这种环境,现行的政策研究绝大部分强调要全范围、大规模的调动政府的所有政策资源予以一一有针对性的克服和调整,但实际上,这种政策调整背后的是政府将耗费巨额的政策成本、运用繁杂而彼此干扰的政策措施、深层次的扭曲市场机制和规律才能逐步达到目标,政策的理论意义和操作效果并不突出核心期刊。为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深入分析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目标间的互相促进、互相抑制、互相扭结、彼此抵销的特点,将其进行必要的简化,即以“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为突破口,借助市场机制、凝聚政策力量,推动国民经济的稳定有序发展。这种宏观调控的政策框架我们称之“伞形调控”(见图12)。
在图12中,首先将现行的4个政策目标简化为两个政策重心,即将通货膨胀预期控制、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产价格与市场管理四个目标简化为内需发展与低碳经济两项关键“突破口”。其中内需发展强调消费升级、城市化、经济结构调整、要素收入分配、良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等因素,是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载体;低碳经济强调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强调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市场机制创新和思想体系创新,是后危机时期我国经济实现自我扬弃和赶超的关键动力和支撑点。但需要强调的是,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并不完全包括现行经济发展4个目标的所有指标,与“突破口”不兼容或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指标变量将在这一时期被搁置、被转化或被调整。主要的指标调整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伞形框架下的发展目标与“突破口”间的指标处置
发展目标
构成指标
指标性质
处置结果
经济增长
投资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政策调控的核心指标
消费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政策调控的核心指标
出口
部分有利于低碳经济
非核心指标,须转化
经济发展方式
城市化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经济结构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要素收入分配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公共服务均等化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通货膨胀预期
输入性通胀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结构性通胀
部分符合内需发展
非核心指标,可搁置
货币性通胀
符合内需发展毕业论文怎么写,不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须调整
资产价格与市场
去泡沫化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风险可控
符合内需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
核心操作指标
货币政策的政策资源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指导等措施,总体调控原则是提高结构性调整的技术和效果。首先,在货币供应量上,考虑我国正处于危机恢复期,前期刺激政策进行的大规模投资仍需要后续的资金投入和实体经济复苏带来的越来越多的资金需求,因此货币供应量的投放仍应保持适度宽松的态势,年初规划的相关货币供应计划总体上是适当的。其次,在信贷指导上要防范两方面的倾向并做好资金使用的有序引导,即既要防范信贷过分依赖房地产、能源、资源等少数产业,或在接受地方政府投资引导时,缺少必要的审慎和独立性;又要防止银行面对经济复苏中的局部风险而突然转向“惜贷”。在投资的使用方向上主要应鼓励投向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低碳经济产业,以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或者加大对城市化、现代服务业、消费信贷等内需发展领域投入。再次,利率政策则应以支持经济复苏和防范资产泡沫作为调控的双重目标。从我国房地产等资产价格的变动情况看,当前应通过加息的方式以遏制房地产价格的过快上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宏观财政、金融和产业发展风险,这个要求在当前是迫切和强烈的;而在支撑经济复苏的重要动力——投资方向毕业论文怎么写,则希望利率政策保持稳定,暂缓加息进程,形成了调控中的“两难”。在操作上,利率政策应逐步加大结构性调控的力度,对投资性住房实施较高的利率水平,而对于保障性住房则坚持市场利率的平稳;对国家引导和支持的新兴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产业等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撑产业等实行优惠或较低的市场利率,而对于已经存在严重产能过剩、重复投资和有害于环境保护的产业则应适用高利率,以限制其无序扩张。此外,面对调控中的“两难”,利率政策还应积极借助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调控的支持,通过政策间的松紧搭配消除“两难”的阻碍和影响。
汇率政策应以构建完善的汇率形成机制为基础,适时、适度的适应市场变化并且独立、中性、规范的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形成人民币完整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根据表5,我们把出口指标作为须调整指标从当前经济复苏的核心指标中去除了,那么影响汇率政策转向逐步扩大汇率浮动幅度,使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的轨道(目前来看,这个轨道的方向是人民币升值,下文简称“升值轨道”)的主要障碍是外汇储备的风险问题。在调控中,应注重完善外汇市场,加强外汇储备管理,包括:继续扩大允许非金融机构入市的范围,丰富以远期、掉期等衍生产品为基础的避险手段,加快银行间外汇市场发展;逐步释放市场需求,实行以市场供求定价;大力推动金融市场建设和金融工具创新,不断改进外汇管理,引导企业居民提高汇率风险管理能力;继续扩大实施“藏汇于民”的政策,适度引导和扩大资本流出,同时加大反洗钱工作的力度,特别是对国际热钱流入我国房地产和股票市场进行必要的限制;通过界定适度储备规模,创新富余储备管理机制,建立外汇储备的安全预警机制来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核心期刊。此外,还应重视“升值轨道”对当前利率政策调控“两难”的支持,即在浮动汇率制下,调整利率对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汇率调整来进行反向平衡,从而增加利率政策的有效性。更进一步的说,我国可在加息的利率政策外搭配以适度的汇率升值手段,从而在加强输入性通货膨胀控制的同时毕业论文怎么写,有序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投资适度扩张。而在具体调控方案的安排上,可考虑实施“先升值,再加息”的方案。
在图14中,汇率政策率先进入“升值轨道”,从而导致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供给不足,货币发行量获得了外汇市场的支撑而稳步扩张,经济的均衡点自A点调整为B点。在过程中,经济增长得到了有效支撑,投资获得了额外的货币供给的支持,而实际利率的下行趋势,为我国实施加息政策预留了必要的空间和缓冲带,从而在支持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的同时,有效维护了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有序。
(三)“伞形调控”下的财政政策调整方案
当前,财政政策调控的总体方案是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特别是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发展变化,及时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图15框架性的描述了我国财政政策目前的政策运行环境和搭配方案。
根据图15,在财政政策扩张的同时,随着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应调整,我国经济均衡自C点过渡到D点,国内产出明显扩张,实际利率和实际汇率变动并不显著,输入性通胀得到了有效控制,投资需求获得了财政投入的有效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获得了外紧内松的良好环境,回旋的余地大大增加,内需发展和低碳经济的总体环境得到了优化和改善。因此,“伞形调控”下的财政政策是符合当前宏观经济发展、产业振兴和创新要求的政策模式,其具体构成措施应包括:
1.支持“内需发展”财政政策措施
以城镇化为方向,加大鼓励城镇化发展的财政投入和优惠措施安排。城镇化对于我国内需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测算,若城镇化率提升10%,在不考虑收入水平变动和资本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将新增消费需求4860亿元和投资需求10万亿元,若以动态的方式考查毕业论文怎么写,上述的效果将更加明显。财政政策应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促进小城镇协调发展,为人口、商品和产业聚集提供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并提供可行的税费等优惠措施安排。
以消费升级为重点,带动消费需求和国内投资的扩张。消费升级是指引导消费者从一般性必需品的消费转向耐用消费品和高质量的生活必需品,在消费升级的激励下,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上升,并带动耐用消费品和高品质的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上升,产生了对投资的稳定性激励,从而带动国内投资的有序扩张。我们应坚持完善覆盖全国城乡的流通体系建设,坚持实施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优惠政策,坚持家电以旧换新等耐用消费品品质提升政策,此外,还将加大对消费信贷的扶持力度,结合民族文化传统和资金风险控制要求,鼓励传统金融机构进入消费信贷领域,或支持新型消费信贷型金融机构的发展。
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实施。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要显著低于发达国家,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服务经济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在内需发展上,现代服务业既是国内投资的新兴热点,也是扩大国内消费的重点。根据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的统计,服务业每新增100单位的产出,将有70单位以上用于消费,而工业、农业用于消费的产出则只有40—50左右的水平。此外,金融服务、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服务产业一直是社会资本未能有效进入的领域,下一步应逐步加大开放力度,既提供新兴的投资空间,又提升产业竞争和效率。财政应借助市场手段加大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增值税扩围等税制调整,避免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重复征税或其他税收歧视。
以要素收入分配为重点,不断增加劳动者劳动报酬核心期刊。近年来,随着房地产等资本品的价格快速上升,劳动者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出现了持续下降的情形。这种情况,既与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要素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要求相背离,也导致了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增长不快、资产泡沫增加和劳动者素质提升缓慢。当前毕业论文怎么写,应采用积极的财税政策手段,提高劳动报酬在要素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并加大对收入差距的调整力度,壮大社会中产阶层的规模和力量,为提升消费水平和扩大新兴产品的投资提供良好的环境。
加大公共产品的提供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当前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源用于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特别是要支持解决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保障性住房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更有力地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以控制资产价格过快上涨为重点,防范资产泡沫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当前,我国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升过快,既影响了房地产行业的正常发展,也导致了国内投资取向的畸形化,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能源产业难以得到有效的社会投资,而不断高企的房价在消耗过多的社会资源的同时,还吹生了具有全局性风险的资产泡沫。我们应加大对房地产领域的财税调控力度,一方面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满足社会公众的基本居住性需求;另一方面,积极研究推出以房地产保有环节为征税对象的财产税制度,限制交易环节的土地出让收入,使地方财政与土地收益的关系长期化、规范化。
2.支持“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
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低碳产业的支持力度。包括鼓励市场主体进行能效投资、节能技术研发、新能源投资的财政补贴,预算拨款,税收减免,以及贷款贴息等鼓励措施。
积极引导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抑制高碳产业发展或促使其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减低碳排放的增速和规模。如包括提高能源使用成本,鼓励节能降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税、碳税等政策措施。
作者单位:闫坤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张鹏 财政部科研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月报》
2.海关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
3.中国人民银行数据库(pbc.gov.cn/diaochatongji/tongjishuju/)
4.中经网数据库(cei.gov.cn/)
5.国家统计局数据库(stats.gov.cn/tjsj/)
6.财政部,2010年3月财政收支情况[EB/OL],2010-4-22;
关键词 房地产 宏观调控 现状
一、回顾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
房地产宏观调控指国家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从宏观上对房地产业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控制,促进房地产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平衡与整体优化,实现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管理活动。
在1993年、1998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0年我国对房地产进行了重要宏观调控。1993年~1996年我国房地产行业第一次出现过热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我国的沿海城市(海南等),为了抑制房地产行业的泡沫经济,国家出台了“国16条”。1998年~2002年在此期间爆发金融危机,我国的经济出现萎缩现象,房地产行业也进入了低靡。为此,国家出台了“23号”文件,文件指出必须刺激消费,拉动内需。2003年~2005年我国房地产行业再次出现过热现象,由于土地使用权必须实施相关的方式取得,导致房价大幅度攀升。为此国家出台了“121号”文件和“18号”文件。2005年~2007年房地产行业依旧保持上扬趋势,主要以我国沿海城市为主,价格不断攀升,为此国家出台“国八条”“国六条”等相关文件。2008年~2010年房地产行业开始走向泡沫,短短三年中,房地产行业从低靡走向高饱和状态,房价依旧继续攀升,为此国家出台“国十条”等相关政策。最新的调控政策无非是同志在十报告中表述,必须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
二、中国房地产行业政策现状
1、第二套房贷
第二套房贷的政策比第一套房贷在审查、放贷环节严格许多,目的在于限制一部分群体通过炒房影响房价的正常状态,与此同时,第二套房贷的政策也影响了居民的购房需求及成本等方面的控制。
2、存款准备金利率
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是国家为了控制房地产行业泡沫经济的手段之一,我国从2006年以来,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不下十次,光2011年上半年就调整了6次,目的在于控制相关金融体系,存款准备金利率的调整不仅影响是对房地产行业而言,认识对整个金融体系的收控。
3、保障房政策
保障房政策是国家在2008年年底正式出台,保障房政策主要是为了住房困难家庭解决住房问题,同时还开展了棚户区住房改造计划。保障房政策的出台影响了国家房地产行业,对房地产行业是一个不小的冲击,冲击来源于中小收入群体对购房的需求。
4、限购政策
限购政策是国家在2010年4月份出台,先后对51个城市做出相关政策要求,主要是对当地居民采取“限二禁三”,对非当地居民采取“限一禁二”。此政策一经出台对已经摇摇欲坠的房地产行业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不过对于国家出台的任何政策我们都分析有两面性,再次控制房地产行业的泡沫经济。
三、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房地产市场还不够稳定
房地产市场还不够稳定主要体现在城市区域的划分(一级城市、二级城市、三级城市等),一级城市房地产市场活跃度相对稳定,同时,二手房交易也相对稳定,对于二级城市、三级城市来说房地产市场在结构制度上有所欠缺,与此相连的二手房交易体系也不够健全。
2、房地产市场客户量不稳定
目前,房地产市场客户量的不稳定体现在二级、三级城市。一级城市的房地产供应量已经达到饱和,房地产商纷纷涌入二级、三级城市,却造成了有房无客户的现状,有研究报告显示,只要拥有手机的人每天至少可以接3~4个房地产开发商发来的销售短信,或接到相关的销售电话,盲目开发却给开发商带来风险。与此同时,给开发商带来的风险也影响着相关连带市场。
3、房地产市场开发商的能力大小
据统计,我市具有房地产开发商资格的企业就有500家以上,虽然有500家以上但是实力却不等,与国家的开发商企业实力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从我市房地产开发商来看实力就有所不等,比如:香港豪德、中航、时间控股等都是我国有名的开发商。
4、房价过高
房价过高是影响居民购房的关键之一,与此同时,居民的购买力也决定房地产行业的兴衰。目前现状来看,我国居民的购房能力始终低于房地产发展的速度。
四、改善房地产行业现状的建议
房地产行业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不可或缺的产业之一,房地产行业的兴衰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能加快城市发展的进程。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调控房地产行业的现行状况和如何控制泡沫地产。房地产行业经久不衰,但是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保障以及居民购买力的支持。
(作者单位: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工商管理系)
参考文献:
[1]熊婕(导师:吴中宇) .我国低收入群体住房政策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6-10-01.
[2]张勇(导师:朱玲怡) .对构建武汉市城镇居民住房社会保障制度的探讨[D].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4-04-01.
[3]褚超孚(导师:贾生华).城镇住房保障模式及其在浙江省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06-01.
[4]祝亚辉(导师:傅鸿源) .城市社会弱势群体居住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4-05-10.
[5]陈茁(导师:朱霞).中外住房保障制度比较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08-06-01.
加年前岳父未竟的诺贝尔梦想,20年后终于被女婿实现。在蒋文宁看来,能够摘得诺贝尔奖这顶学术桂冠,与自己家族近百年的学养传统密不可分。
正宗的华人女婿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当晚,蒋文宁第一时间接到了美国亲戚的通知:堂姐夫彼得・汉森摘得桂冠,他们全家都感到非常高兴:“汉森圆了四伯父蒋硕杰的夙愿:用经济学推进社会,并得到世人高度认可。”第二天,蒋文宁全家就向汉森发去了贺电。
今年61岁的拉尔斯・彼得・汉森是芝加哥大学经济和社会科学资深讲座教授。而蒋文宁作为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理事,谈起汉森的学术贡献显得十分专业:“他的成就主要是开发了一套统计方法,可应用于验证估算资产的理论,这套统计方法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蒋文宁向记者讲述了汉森与堂姐的相识趣事:上世纪80年代,风华正茂的汉森已经在经济学界崭露头角,并开始在芝加哥大学任教。当时他教的班上只有一位华人女孩,就是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蒋硕杰之女蒋人瑞。
当时汉森主讲的经济学课程非常艰深,课堂气氛相对沉闷,汉森为了调节课堂气氛,一天在课上讲了一个蕴含着经济学知识的幽默故事。没想到故事讲完后同学们都没有反应,唯独蒋人瑞笑了,这让汉森开始留心起这个理解力超强的华裔女孩。而蒋人瑞也对年轻有为的汉森倾慕有加,一场“师生恋”由此在芝加哥大学校园里展开了。如今蒋人瑞也成为了芝加哥大学的一名经济学教授。
蒋文宁说,堂姐蒋人瑞很小就去了美国生活,中文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回乡祭祖时的发言也由姐姐代劳,反倒是汉森因为经常去台湾讲学访问,说了一口好中文,而且这个娶了华人老婆的经济学巨子,对中华文化也有着深厚的情感。
一家两代经济学巨擘
蒋文宁告诉记者,汉森今天的成功与蒋硕杰这个华人著名经济学家岳父的指点和影响是分不开的。晚年的蒋硕杰定居在芝加哥,与汉森和蒋人瑞一起生括,这对汉森在经济学上的研究很有裨益。
1918年生于上海的蒋硕杰,是元老蒋作宾之四子。在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他赴日本求学,后又来到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耶克攻读哲学博士和经济学博士,并继承了导师的经济学精髓:“除管制、自由化”、“反对凯恩斯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早在跟随哈耶克学习期间,蒋硕杰的才华便开始展现。1945年,他的博士论文以全校最佳论文获得了当年的“哈奇森银质奖章”。在1947年执教于北京大学期间,29岁的蒋硕杰就与等几位经济学泰斗一起,被北京大学经济系教授和法学院院长周炳琳提名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候选人。40岁那年,他被台湾地区“中研院”院长亲自提名,与梅贻琦一起获评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既是第一位经济学院士,也是人文组最年轻的一位院士。
上世纪60年代至上世纪80年代,蒋硕杰相继担任台湾经研所所长、“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等职务。经济学界一致认为,他的经济学理论为台湾地区走出经济困境和经济起飞作出了巨大贡献。“亚洲四小龙”中中国台湾地区、韩国经济的腾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采用了蒋硕杰的经济理论。
1993年,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友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联名向瑞典皇家科学院为他提名,申请他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这也是中国经济学家第一次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者。但令人扼腕痛惜的是,当各种材料正在申报之中时,突然传来他去世的消息。诺奖只能颁给在世者。第一次也是最有可能拿到的一次诺贝尔经济学奖,就这样与中国学者擦肩而过。张友仁曾在悼文中说:“蒋硕杰教授在货币金融理论和实践上有着突出贡献,他的理论是当代货币金融理论的最高成就,他应当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恰当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