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投资理财毕业论文

时间:2023-04-20 17:57:51

导语:在投资理财毕业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投资理财毕业论文

第1篇

第一,教材内容重理论轻实践,与学生的期望出入较大。现有教材基本上都是长篇大论的理论说教,忽视了实体投资的重要性,教材设置缺乏国、内外典型案例的介绍和分析环节。同时,一些教材的章节之间缺少逻辑关系,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了学生对投资经济学课程整体脉络的把握,更不用说学以致用了。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大多数学生对于老师重复讲解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已经学过的投资理论没有多少兴趣,对于老师单纯讲解理论知识非常反感,他们希望能够获得更多与未来职业规划和个人投资理财有关的经验和知识,也希望投资经济学课程能够与项目管理、创业投资等课程成为一个更为系统的课程群体系。第二,青年授课教师普遍缺乏投资实践经验。现代的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是本硕博直读,进而进入高校任教,对于证券投资和项目投资等内容虽然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却缺乏实践经验,只能通过网络、书籍和短期培训,大致了解一些案例。而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考核方式也使得青年教师无暇去系统搜集和深入了解各类投资案例。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投资经济学课程的授课质量。第三,教学形式和考核形式单一。传统的教学形式多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迫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无法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不同于其他课程,投资经济学的课程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要逐步培养学生的风险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开拓精神。但是传统的考核形式往往局限于闭卷考试或者交课程论文,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投资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以湖北经济学院为例

结合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培养计划,我们认为当前投资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体系难以适应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的教学要求,需要调整宏观投资理论教学的比重,将授课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投资理财的能力,培育学生的风险意识、商业意识和创业意识。同时,也要改进教学方式,引入研讨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课题讨论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形式,改变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鉴于此,我们以2012~2014年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经济学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评估投资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成效,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有益的经验和结论,与同行分享。经济学是湖北经济学院经济学系下设的本科专业,2010年被列入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投资经济学课程在2012年被湖北经济学院列为校级优质课程,这门课程是经济学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一般在本科三年级时开设。

第一,更换授课教材。过去投资经济学课程使用的教材是罗乐勤,陈泽聪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投资经济学》,这本教材虽然知识点涵盖范围广,但是知识点较为浅显,缺乏投资理论的前沿知识介绍,也没有案例设计。这本教材比较适合作为财经类专业专科学生的教材,但是对于大三本科生来说,这本教材已经无法适应需求。因此,近年来我们选用了张中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投资学》作为授课教材。选择这本教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这本教材内容丰富,包括投资总论、证券投资、产业投资和宏观投资四个部分,系统介绍了现资理论和分析方法。由于这本教材的信息量很大,一个学期难以讲解完,因此,我们尝试将教材内容分为课堂教学部分和课后兴趣阅读部分。同时,预留课堂时间与学生交流课后阅读部分的心得,逐步调整教学内容的设置。二是这本教材也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投资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指定教材,而近几年来我校考入该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学生数量逐年增加,选择这本教材也可以帮助我校有志于考研的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这一专业的特点。三是这本教材里设计了一些案例和习题,便于教师开展课堂教学。使用这本教材授课3个学期以来,学生对这本教材的反映良好。

第二,引入能够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学习的教学方法。为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每次上课即将结束的五分钟时间里,教师一般会向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要求学生课后搜集一些话题,并在下一次上课时做五分钟的主题发言。如在学习中国投资体制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搜集诸如双轨制、国退民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信息;在学习证券投资知识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搜集诸如股权分置改革、大小非解禁、原始股大案等信息;在学习马克维茨模型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搜集马克维茨、威廉•夏普等学者的生平趣事;在学习证券市场及其运行之前,教师会要求学生去搜集纽约、伦敦、日本、台湾、香港等地区证券交易所的特点,等。对于一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或国际投资事件,教师会引导学生成立多个研究小组,运用所学知识系统分析案例,并要求各个研究小组提交研究报告,并在班级做主题发言,主题涉及大学生创业、中国的期货市场现状、中外投资监管体制的比较,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现状,等。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强化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扩展;而教师在学生充分了解相关知识背景后,再进行系统教学,教学效果也有显著提升。

第三,加强授课教师队伍建设。以往的投资经济学课程主要由一位教师担任所有教学任务,为了给课程改革的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近两年来该课程尝试由多位老师分别承担授课任务。对于任课教师的人选,也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学系,而是与我校金融学院合作,聘请金融学院的资深教师来讲授投资经济学课程,强化学生对于金融实务知识的理解。通过比较不同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效果和学生的反馈信息,不仅有利于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之间交流授课经验和心得。近两年来,学校也非常重视投资经济学课程建设和教师素质提升,每年暑假都会选派这一课程的骨干教师参加相关课程培训。第四,调整课程考核的方式。一方面,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将学生参与资料搜集、课堂讨论、主题发言的效果进行评估,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构成部分。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投资分析报告,将学生围绕投资经济学课程主题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和公开作为平时成绩加分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改变期末考试的试题结构,试卷里不再仅仅是名词解释、简答、计算等具有标准答案的题型,而是引入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如投资案例分析,投资项目设计,资产组合的选择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观点。第五,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课程建设的反馈信息,调查结果反映出一些值得思考的现象。首先,大部分学生普遍认同这本教材,但是有12%的学生认为这本教材偏难,希望能够降低数学推导和统计模型的难度,而这些学生大多在高中阶段是文科生。其次,92%的学生赞同采用课堂讨论和课后资料搜集的方式加深对知识点的了解,但是只有54%的学生愿意花费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准备一次课堂发言或者课题讨论,这些学生的发言一般都非常精彩。最后,有63%的学生认为投资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虽然有助于个人知识体系的完善,但是对于现阶段的个人理财没有什么帮助,他们或是认为自己无财可理,或是认为个人投资理财是工作以后才会考虑的问题。

三、对投资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思考

第2篇

投资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金融专业基础课,结合我校教学实践,在分析投资学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方式的基础上,探讨了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提出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阐述了改革成效。

关键词:

投资学;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投资学》是一门以投资行为与资金配置为研究对象,解释资本市场运行的现象与内在规律、探求实现资本市场均衡的一门独立学科,是金融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投资包括实业投资和金融投资,根据我校的实际,我们侧重于金融投资的教学,目前选用南开大学马君潞主编的《投资学》(科学出版社)作为理论课授课教材,其内容主要包括证券市场的基本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与市场有效性、证券估值、投资分析与绩效评估,以及衍生证券分析。此外,根据学校和系部要求,参照兄弟院校的做法,金融教研室编写了该课程相应的《实践(实训)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考试(考核)大纲》等。在这些大纲中,明确了教学目标、授课内容以及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及考试考核办法。这样,使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全面地掌握证券市场及证券投资的基本理论,尤其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证券市场的具体投资运作及风险管控有所了解,能够比较科学和理性地进行投资,成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证券机构、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投资管理人才。为了能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熟悉投资学科的框架体系,掌握投资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对投资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有必要探讨《投资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投资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

作为地方本科院校,要为当地金融经济发展培养专门的金融人才,就必须考虑现阶段及将来一定时期内当地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对金融人才的需求特点,以此作为制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通过向工、农、中、建银行的怀化市支行等金融机构,方正证券、财富证券怀化支公司,以及湘鹤电缆集团等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到他们希望金融人才应具备证券市场开拓能力、投资分析能力、人际沟通交流能力以及投资学、经济学等学科专业知识能力等。市场需求是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因此,对上述《投资学》教材上的教学内容上进行了一些改革。

1.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够用、能用和实用为目标。目前,投资学从教学内容、方法到工具,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学科特色,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发展。《投资学》教材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比如有效市场假设(EMH)和不完全市场一般均衡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以及行为金融学等。这些内容的理论性太强,而且要求有较好的数学基础,考虑到经济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投资学人才培养要求,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安排,弱化理论深度,达到理论够用、实用的目的。

2.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将教学内容主要分为证券市场的基本理论,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和证券投资风险管理等部分。具体的,在证券市场的基本理论部分主要介绍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发行和证券市场交易;分析方法部分主要探讨宏观经济、行业、公司方面的分析,并介绍证券投资的策略和技术分析方法;在投资风险管理部分主要讲述证券市场监管和投资风险控制等[1]。这些内容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即先认识证券市场及其投资产品,然后掌握分析方法和投资策略,最后培养一定的投资风险控制理念并掌握一些风险控制方法。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讲授,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投资理念,为今后从事金融相关工作提供专业支撑。

3.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权重比例。为方便组织教学,将课程教学内容大致分为理论性、应用性两类。这两部分的目标和教学组织方式有所不同。理论性教学内容以任课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授课时数占总课时一半以上,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投资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理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和风险控制观念,达到能用、够用的目标,为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金融投资理论基础。当然,为了让学生能很好的理解这些理论,可采用案例教学、探讨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对于应用性教学内容,必须注意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以符合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和用人单位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比如,根据证券公司理财业务的岗位要求,开设了证券投资分析和证券发行与承销等知识内容,为了达到教学效果,编写了课程实训大纲,在课程中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实训),并写出实验实训分析报告。对于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可由小组共同完成。采用这种教学组织方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达到实用的目标。

二、《投资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

为了落实我校《投资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金融业岗位职业能力,在投资学课程教学大纲、实践实训大纲的指导下,教师在授课时,针对教学内容,采用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1.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投资学课程中,增加案例教学,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而理论教学为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投资学》理论教学不仅要向学生系统传授基本理论与知识,还有注意及时吸收学科最新成果、最新知识以及国内外证券市场发展动态,及时补充到理论课程教学中,比如经常进行财经新闻解读。案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将经典金融事件编成案例,用于课堂教学时讨论。选择的案例,紧扣教学内容,富有启发性,促进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提升。比如,在讲解投资学分析方法时,如果按照方法体系逐一讲解时,会显得枯燥。实际上,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前已系统学过财务管理理论知识。如果我们用某个上市公司的具体案例来进行分析,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参与的积极性较高,而且容易掌握这些分析方法,从而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另外,要求小组将案例分析的结论用PPT在课堂交流,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使学生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2.开展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专业见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投资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投资理论,掌握投资分析方法和策略,熟悉证券投资的规则与流程,以及控制投资风险的基本技巧。实践教学内容应包括理论研究和业务操作两大部分。理论研究部门主要是为了验证已经成熟的理论结论,通过实验软件模拟计算,验证结果的正确性,以加深对经典理论的理解。而业务操作部分主要是根据各金融机构对各岗位职业技能的要求来设置相应的实践项目。通过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了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可采用课程实验、综合实训和专业见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实验。课程实验主要在实训室进行,由专业老师指导完成操作模拟的实验,在整个实践环节中要求最低。课程实验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比如证券交易流程、分析技术指标等,或者借助EXCEL软件计算股票的内在价值等。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增强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目前学校给经济学院配备了实训室,引进了证券期货投资实验的软硬件设备,为课程实验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综合实训。综合实训是对学生整个综合能力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就某一个专题进行认真研究。比如可利用实训室平台,给每个学生分配账号和相同数额的模拟资金,要求利用平台进行模拟交易,对所学过的各种投资分析方法进行综合练习。当然,也可要求学生就某一行业或某一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进行综合分析,撰写投资分析报告。如果某一专题工作量较大,可以由小组共同协作完成。相对于课程实验,综合实训需要综合应用到投资学课程中的所学到的各种理论、方法或技巧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见习。专业见习主要是组织学生到金融机构和相关企业进行现场教学,拓宽学生视野,既可加深对理论知识进一步理解,使课程的讲授能够更好地联系实际,又可以了解金融机构的实际操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系在相关金融机构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并在每一基地有不同的实践教学任务。比如,方正证券怀化支公司的证券业务实训基地,另外还有桂林招商证券、所罗门财经顾问公司实践基地进行投资业务实训,在湘鹤电缆集团实践基地进行民营经济融资问题研究。这些实践教学内容都写进了投资学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投资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大纲。另外,我们和怀化市金融学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经济学院金融学教研室成为该学会理事单位,通过组织任课教师和学生到证券公司和银行进行观摩见习,聘请人民银行等行业专家及实务工作人员为兼职教师,向学生提供最新的理论发展动态和实际业务技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及投资学课程的积极性,并让学生觉得能学有所用。

3.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多种教学方法并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经济学院金融教研室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就投资学专业以及《投资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提出意见或建议,最后提出改进方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模式。我们采用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的二课堂教学模式:第一课堂为课程教学,主要在课堂内或实训室进行,以老师讲授或指导学生实验为主,以掌握投资学基本理论知识为主,同时将理论教学与课程实验或综合实训结合起来。第二课堂主要为各类课外学习、科研或实践活动。聘请金融行业专家或经验丰富的实务工作者为导师,进行实务讲座或交流,同时依托经济学院投资理财协会等金融社团,组织与教学相关的多形式、多层次的业务大赛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把第一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尤其是金融企业的岗位职业技能。如依托金融学教师和证券公司、银行等实务界人士,指导本系投资理财协会,经常开展投资理财方面的讲座;在方正证券公司的赞助和指导下举行每年一度的炒股模拟大赛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鼓励学生参与经济学院教师的各项课题,并以经济学院武陵山片区金融经济研究所和怀化学院金融学重点学科为依托,申报各种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性研究项目,将投资学教学中一些问题作为学生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认真辅导,并将研究成果作为。通过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相互配合,提高了学生学习投资学的兴趣和教学效果。通过现场教学、举办投资大赛、创建实习基地等手段,尤其是需要很好的利用金融实训室,引导学生参与投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业务实战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4.利用网络平台作为课外教学手段,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考核。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和科任教师沟通交流的机会较少。因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课程网站,通过QQ群、微信平台和电子邮箱等网络通讯手段,开展网上师生互动教学平台,进行交流和学习,拓展学生视野,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2]。通过这些方式、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培养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如指导或引导学生参加证券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的考试。为了强化实践教学效果,改进了传统的投资学课程考核办法。将课程最终成绩评定分为三项: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权重分别为10%、30%和60%。实践教学的考核内容包括:课堂案例教学的参与和表现、案例分析报告、实践基地调研报告、课程实验及分析报告等。这些方法和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尝试综合实训成绩的权重提高到40%。

三、《投资学》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投资学》教学改革是在借鉴国内其他高校金融学专业建设基础上,结合我校投资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我系教学实际做出的一些探索,符合学校提出的“三位一体”办学模式的指导精神。通过经济学院教师和投资学专业学生的共同努力和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教学改革已取得一些成效。

1.创新了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以老师讲授理论为主的理论性强、教学方法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提供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综合能力。比如,在要求学生按小组选择对某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进行分析时,要求学生自主制定学习与研究计划,分工协作完成投资分析报告,并要求小组作业以PPT展示讲解,锻炼学生克服胆怯心理,既培养了能力,又提升了综合素质。

2.探索新的课程考核方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模式的改变要求投资学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化,改变了原来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的成绩评定办法。通过设置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项目及调整各项分数权重,加大实训成绩的权值,更加强调平时学习或上课或作业的参与性,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考核。改变了以前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的局面,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考核,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3.通过多种实践教学形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培养。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形成了报考证券、期货、银行等从业资格和理财规划师等职业资格证书的氛围。经济学院国贸专业和投资学专业的在校学生准备参加上述与投资相关的资格证的学生大约超60%。很多同学已经取得了至少一个甚至多个资格证书,为就业增加了砝码。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教师组织他们参与教师课题,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的各种课题。通过这些手段和方式,还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另外,由经济学院投资理财协会牵头,专业教师做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投资理财讲座、模拟炒股大赛的等活动,取得一定成效并获得实务界人士好评。通过这些实践性教学活动,深化了投资学理论知识,并培养了一定的金融职业技能。使《投资学》课程目标和投资学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4.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提升,人人争创双师型教师。《投资学》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师不得不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比如,要求学生分小组撰写行业投资分析报告或上市公司投资分析报告时,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证券投资基本理论知识时,结合上市公司实际案例进行分析与评述,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等各种资料,才能满足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要和要求。另外,目前我系学生使用的教材是南开大学编写的,理论性太强,而投资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必不可少,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教学要求,结合我校教学的实际,编写教材。为此,金融学教研室参编了湖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证券投资学》、《金融学》等多部教材,并已经出版。此外,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经济学院要求老师参加企业实践,报考各种和金融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争创双师型教师。比如,作者本人已获得人社部颁发的高级理财规划师证书。目前,不少教师已经利用暑假进入金融企业进行学习,提高了职业技能。

总之,对《投资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效果比较明显,充分体现了怀化学院“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普及到课程教学中的成效。当然,要深入推行投资学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晓莉.“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76-78.

第3篇

人力资本投资高校毕业生考研决策

2012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约为151万名,应届毕业生数量680万左右,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占毕业生数量的几乎22%,这是继2010年考研热之后的又一高峰。应该说,一个国家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教育对其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但是,研究生教育属于人力资本投资,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任何一种投资都要有一定的成本投入,也要求最大化的收益,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而读研风险的加大,收益的减少,使高校毕业生必须理性进行考研的决策。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选择读研的原因

1.毕业生个人更高的学业志向

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研究和教育人才的,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需要一批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人才。而在高校毕业生中,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立志通过接受研究生教育,提高自身理论水平,未来从事科学研究或教育行业的,而自身的性格、学习能力和科研精神也是适合研究生学习的。

2.躲避就业压力盲目选择考研

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滞后性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大,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另外,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增加,比之以前,考研变的相对容易。因此,相当一部分高校毕业生虽然不是真心喜欢或者适合读研,迫于就业形势的严峻,不得已选择读研,寄希望于读研之后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在选择考研的过程中,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而选择什么学校容易考,什么专业容易通过,这种为躲避就业压力而盲目选择考研的高校学生,增加了其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风险

3.高校和家长的直接影响

第一,高校的影响。

高校往届毕业生的就业率直接影响到未来高校招生的生源数量和质量,另外,高校就业率的好坏也影响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力度,因此,高校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尤其重视其毕业生就业率。而根据我国一些相关的教育政策,考研人数也算在就业率中,这样,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相对弱的情况下,大力提倡考研,有些学校甚至设立“考研基地”,从学生大一入学,就过渡宣传就业的严峻性,考研的重要性,甚至在大四时为考研学生开“绿灯”,可以不上课、不实习,对考研学生从选学校、报专业、考研学习方法等进行专门辅导,使学生专心备战考研。在这种考研硝烟弥漫的环境氛围的影响下,原本不想考研的学生也会改变想法。

第二,家长的影响。

中国高校学生的读书成本主要是父母承担,因此,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意见直接影响、甚至左右着孩子的选择,考研也不例外。而父母的文化教育背景、思维方式、职业环境以及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以及经济承受能力在孩子是否读研的选择上影响重大。一般而言,如果父母有一定的经济承受能力,甚至举债,但当他们认定考研收益更大的情况下,在他们强烈建议下,孩子一般必然选择考研。另外,就我国南北而言,南方的商业氛围相对浓厚一些,而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缓慢,仕途观念更强一些,因此,在对待考研的选择上,北方父母较之南方父母,认为更重要一些,可能这也是在一些高校,比如象北京师范大学,其研究生数量中,山东、河南学生占有很大比例的原因之一。

4.社会需求的影响

一方面,虽然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理性化,学历不再是唯一重要的标准,能力化需求更加突出,但是,当求职者能力相当达的情况下,学历就成为又一重要衡量因素。另一方面,在行政、事业、企业我国几大主要就业领域中,除部分企业外,尤其是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高学历人群的聚集领域,一些大学毕业难以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面对市场需求,必然通过考研这种曲线救国的途径进入行政、事业单位。

但以上原因是否是高校毕业生选择考研的必然因素,我们从个人人力资本投资视角进行分析。

二、人力资本投资视角分析读研

(一)读研的个人投资成本

读研的教育成本是指高校毕业生考验过程中和读研过程中耗费的资源的价值,它既包括有形的货币支出,称为显性成本;也包括因资源用于读研所造成的价值损失,称为间接成本或机会成本;还包括读研过程中承受的学习压力、未来就业的不确定性等心理成本。

1.个人显性成本

个人显性成本考研费用和读研费用。考研费用包括考研购买书籍和辅导材料的费用,参加考研辅导班的支出,报名费,参加复试的交通、食宿费用等方面。读研费用主要有学费、教材费、住宿费、生活费以及其他与学习有关的支出。据调查,按照自费读研,考研、三年读研的总费用约6万元。

2.个人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主要包括读研期间必须放弃大学毕业直接从业所获得的收益、读研的时间成本。所放弃的物质收益,按照目前的工资标准,大学毕业生平均每月2000元工资计算,三年的工资收入是7.2万元。时间成本除三年时间物质收益,还包括所放弃的精神收益主要有三年工作中累积的工作经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心理成熟度。实践证明,对读研个人投资影响最大的不是显性成本,而是机会成本。

3.心理成本

考研和读研过程是对个人内心一定的历练,特别是考研过程,从学校、专业的选择,学习方法、技巧,都不在有学校和老师一条龙式的辅导和服务,全靠自己选择,摸索,考研的心理压力某种程度看比高考更加痛苦。读研过程中,在理论学习,平常论文写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上也投入更多的情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另外,读研期间对未来的就业、职业发展、工作环境都有很大的期望性,但如果未来择业不如预期好,其心理打击也更大。

(二)读研的收益分析

任何一种投资,其目的都在于收益。读研的个人收益,是指由于读研这种投资而对个体产生的增量收入。读研的投资收益主要包括:

1.物质收益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微观研究者贝克尔的观点一个人的收益与其受教育程度是正相关关系。读研由于所学知识的专业更深入和学历的提高,以我国目前的价值衡量标准,无疑会增加读研者的物质收益,具体包括:

第一,读研者未来货币收入的增加。读研者因为接受研究生教育,其所获得终身工资性报酬一定会增加。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的人事工资制度中,工资的高低与学历直接挂钩,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知识分子的待遇将逐步得到改善。

第二,读研过程中,读研者自身能力的提高,对于其职务晋升以及技术职称评定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比如以往的职称制度中,研究生毕业进入高校工作,工作满三年可直接聘为讲师职称;而类组织中的晋升政策也向高学历者倾斜。

第三,读研者未来较好的职业发展前景。经过几年的研究生学习,读研者对于职业的选择和适应能力也更强,更能理性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接受工作的流动性,适应新技术、新理念的更新和变化。

第四,读研者较强的理财收益。个人投资理财的角度看,对个人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正确的投入和合理的消费,也属一种效益的增加。读研者能更合理的安排个人支出,更理性的进行消费,使每项支出的更具有效益性,并能根据市场动向,将自己有限的资金进行投资,以获得预期的收益,这也相当于增加了收入。

2.非货币收益

人力资本投资不仅仅追求货币收益,还应包括非货币收益,即个人由于读研而产生的无法用经济加以衡量和量化的收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识收益和精神收益。一方面,研究生的学习氛围和要求,使之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较之本科阶段会更专业化,理论深度化,必将带来更高的学识收益这还只是短期收益,从长期看,通过读研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使读研者终生收益;另外,因为读研使其知识理论水平更专业化和深度化,对社会、人生、世界等的理解力会更加深透,因而其知识领域、精神世界会变的更为丰富,相对于低学历者,会追求更多的精神满足。

第二,提高个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水平。通过读研这种更高等教育,个人会更加平衡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减少和控制一些比如赌博、酗酒、精神分裂等一些心理不健康状况的发生;另外,通过读研未来就业会有更好的工作环境,对个人的身体健康以及运动锻炼带来更大的好处。

第三,社会资源的丰富。人际关系理论认为,在当今世界,一个人的人脉线对其事业的成功有重要影响,而读研过程中,较之本科阶段,接触到的同学、老师,甚至是与社会的联系都有很大的不同,无疑会使其社会资源更加丰富。

第四,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家庭生活质量。在目前中国社会,学历文凭依然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通过读研,其社会地位主要较之大学毕业会有所提高,个人得到一定的心理满足;另外,读研者选择的配偶也会相对比较优秀,因此可以提高家庭幸福指数,为未来子女的健康和教育也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

第五,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通过读研,能使个人树立更加正确的判断标准,提高个人的政治信仰水平、法制意识、加强自我保护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

(三)读研的投资风险分析

人力资本投资风险是指投入一定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进行人力资本开发,但未来投资者的收益不能补偿其投资成本的现象。经济学成本收益理论认为,任何一种为了收益的投资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读研这种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也不例外。

1.择业风险

一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可能读研时是很好就业的专业,研究生毕业时可能未必是市场需求的专业了,这样研究生就可能遭遇失业的风险;即使是市场需求的专业,但由于高校研究生不断扩招,同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竞争激烈程度加具,因此择业风险就会增加。二是研究生所学专业和职业不匹配的风险概率也因就业形势的严峻而加大,也就是说花几年时间所学的专业在未来的工作中并未用到,从研究生就业主渠道之一高校来看,现在高校招辅导员也至少是硕士研究生学历,而有些专业性强的数理专业可能因其辅导员工作而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这既是择业风险,也是教育向下替代、或人才高消费的风险了。

2.收益风险

读研的收益风险一是绝对的收益风险,就是因为不能及时就业、或者专业与职业不匹配的人才高消费使读研者未来预期的物质收益包括薪酬、福利、工作时间、工作环境都有一定的风险性;二是相对的收益风险,就是研究生毕业之后从事工作的收益和那些没有读研而是大学毕业进入工作领域一定累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人脉关系的同学对比形成的风险,这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有人称读研可能如同“鸡肋”;三是读研的边际收益递减风险,按照经济学和教育学观点,义务教育阶段是低成本,高收益,处于边际收益递增阶段,之后,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成本投入增多,而收益相比增加的不多,处于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阶段。

3.无形风险

读研的无形风险,是指读研者及周围人群会从读研的社会评价、未来职业评价、未来收益等方面来进行无形收益评价,但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社会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的社会评价无大的差别,甚至称有些高校是“一流本科生、二流硕士生、三流博士生”的评价,对读研者来说无异是低评价,高风险;如果读研者没有好的工作机会和高的薪酬回报,周围人群会质疑读研者读研的意义,这对读研者的心理也形成挑战,带来风险。

三、高校、家长、个人对于读研的理性分析和选择

读研是有收益的,但也是有一定的成本投入和风险性的,对高校、家长、个人而言,都要清醒的认识到,读研有风险,建议要理性,决定要慎重。

1.高校的适度引导

高校作为思想的引导者,要帮助学生分析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就业形势,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性格、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特点,在考研和就业等诸多两难选择中给学生最适度的引导。

2.家长的合理分析

作为家长,不能盲目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者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来断定考研的益处,而应该理性分析孩子的个体差异,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左右孩子的意愿,只给最合理的建议,让已有高等教育的孩子自己决定。

3.个人能力、偏好的理性分析

对于个体而言,智商是没有高低之分的,但个人的禀赋也就是最适合个体从事的学业、事业是不同的,因此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受个体差异性影响,一样的投资,投在不同的个体身上,最终的收益是由很大不同的,因此,在考研热的今天,高校毕业生一定要清醒分析,对个人定位和能力作理性分析,来决定自己是否适合读研,读研之后是否能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增加未来收益。

因此,对待考研,高校、家长应该还原其本位,高校不能单纯为提高就业率过渡鼓励学生考研,家长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盲目强迫孩子考研,高校毕业生更应该理性权衡,结合自己的个体差异性以及未来的职业理想做出正确的决策,因为,一旦考研决策不理性,就会使读研的风险性增加,影响到自身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史万兵,教育经济与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2010年内地高校毕业生总人数超630万创历史新高[EB/OL].新华网,2010-06-10.

[3][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第4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创建;探索

[作者简介]覃雯,广西财经学院党委宣传部副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9-0199-04

目前,广西已进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全方位开放合作的新时期,随着高校服务广西新发展活动的开展,要求广西地方高校要根据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定位,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广西地方高校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方面主动适应所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路子,这是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结合新组建的广西财经学院的办学实践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立足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搞好特色建设顶层设计

高等学校办学特色,是指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的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这种特征主要表现在办学定位、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校管理等方面。为创建学校的办学特色,学校必须做好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等特色建设的顶层设计。为此,广西财经学院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财经高等教育的要求,进行深入广泛的调研和论证。先后邀请潘懋元等高等教育专家来校开展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教育,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咨询论证;学校领导带队,深入广西全区14个市进行大规模调研,充分听取地方政府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组织教职工结合学校的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持续开展办学思想大讨论和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形成并不断完善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定位。

(一)办学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和谐建校、开放办校、创新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厚德为先、博学为本、尚能为重、创新为魂”的育人思想,坚持“立足广西、面向基层、服务社会、辐射东盟”的服务面向,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有特色高质量本科院校。

(二)办学定位

以主动服务区域、行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学校实际,明确学校的定位体系,办学类型定位为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层次定位为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优质专科教育和留学生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广西、面向基层、服务社会、辐射东盟;发展目标定位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把学校建设成为经济管理学科优势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结构合理,办学特色鲜明,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较大影响的财经类普通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与时俱进,实施特色兴校战略

办学特色的形成需要办学历史和办学实践的积淀,办学特色的发展更需要在新的办学实践中与时俱进、加强建设。广西财经学院有50年的财经教育历史,从中专教育到专科教育,再到本科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财经管理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学校在办学实践过程中,紧紧围绕发展目标,坚持传统优势培育特色,服务区域发展凝练特色,强化质量管理发展特色,办学特色初步显现。

(一)打造学科专业优势,凸显财经特色

一是经济管理学科优势明显。广西财经学院组建后,坚持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点,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积极组织教师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的本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结构的设计等进行研究与实践;及时更新经济管理学科陈旧和重复的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使经济管理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在动态调整中得到进一步改善。2009年,学校28个本科专业中,经济管理类专业21个,占专业总数的75%;财政学等4个经济管理类学科成为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财经科学实验中心等3个实验室(研究基地)成为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实验室(研究基地);经济管理类学科在区内高校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二是非经济管理类专业注重融人经济管理知识背景。学校充分发挥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辐射作用,带动非经济管理类专业培育专业特色,注重培养具有经济管理知识背景和基本素养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如法学专业教育中注重融入会计学、审计学课程知识,英语专业教育中注重融入商务、会展课程知识,文秘专业教育中注重融人经济学、管理学课程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中注重融入管理学课程知识。

(二)面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凸显服务区域发展特色

广西财经学院主动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主战场。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区域特色”。一是新专业设置注重区域特色。新办了一批适应广西重点产业、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急需的专业和专业方向,如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东南亚贸易方向)、农村区域发展等专业。二是人才培养体现区域特色。建设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投资理财人才培养两个创新实验区,编写了《东南亚财政》《东南亚税制》《东南亚经济与贸易》《东南亚经济技术合作》等系列教材,强化学生越南语、泰语等非通用语种学习,开展与东南亚国家高校学生互访,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就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实现了跨国就业。三是开放办学,突出区域特色。学校积极发展与欧美国家高校教育合作,重点拓展东南亚国家高等教育市场,与越南国家人文社科大学、越南财政学院、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泰国暹罗大学、马来西亚KSA城市学院等东南亚国家著名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建成一批中越、中泰、中马等高等教育合作办学项目,连续几年与越南高校共同举办“转型时期中国-越南财政体制改革”、“中国-越南口岸经济与物流发展”等系列国际学术研讨会,构建了与东南亚国家高校多方面合作机制。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凸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牢固树立“厚德为先”育人理念,根据社会对财经管理人才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的要求,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首位,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教育全过程,持续开展“诚以修身,信以立业”等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高

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为落脚点,坚持产学研合作互动,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综合素质,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强调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统一,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自主发展,初步形成“双体系、双平台、多模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双体系”是指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的教学体系,通过加强同步实验、课程实验、综合实验三位一体的实验教学建设,将实验教学融人理论教学之中,达到两个体系的有机统一;“双平台”是指搭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两个通用平台,夯实学生公共知识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多模块”是指以“双体系”、“双平台”为基础,按照不同的专业及人才培养要求,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满足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学习要求,按照学生志向、兴趣爱好等,设置不同的课程学习模块,供学生灵活自主选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复合型人才。经过几年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取得新的突破: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等一批教改项目分别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自治区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国际经济与贸易”进入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投资理财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分别进入国家和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了一批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的“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构建校内评估体制机制,凸显质量管理特色

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制定了《广西财经学院教学工作基本规范》《广西财经学院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办法》《广西财经学院试卷规范与管理规定》《广西财经学院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审查办法》等规范性制度文件和《广西财经学院教学系部常规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广西财经学院本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广西财经学院实验教学专项评估指标体系》《广西财经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评估指标体系》等”项校内评估工作文件、方案。在改革实践中,以教育教学常态评估为主体,构建了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根据教学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质量规格,建立理论教学评估、实践教学评估、学科评估、专业评估、常规评估“五位一体”的教学工作内部评估体系;2006年开始,坚持年度系部教学工作综合评估和党政教辅部门绩效考核评估;完成了首批本科专业、网络课程、毕业论文(设计)、考试试卷和实验教学的专项评估。

三、在服务区域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办学特色建设

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大历史机遇,依托独特区位优势,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把握服务广西新发展的切人点,找准服务方向和服务重点,主动与政府、企业、行业、科研机构等部门单位签订实习基地共建协议,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性、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和紧缺人才为目标,以自治区级重点建设学科为依托,以项目合作、学生访学等多种方式的开放办学为途径,不断整合优势学科资源,不断加强办学特色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

(一)进一步对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论证

广西财经学院十分重视听取政府和社会用人单位对该校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的意见,分别深入14个市和200多家用人单位进行大型调研;聘请或邀请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为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分析论证,先后三次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设置以校外专家为主的专业设置委员会,每学年举办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对专业培养目标、服务方向、培养计划、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进行深入讨论,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二)拓宽学生实践平台,加大实验实训投入

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学生实践平台建设新途径。依托学科专业、人才优势,按照平等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与自治区财政厅、地税局等政府部门,与银行、保险等行业和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行业就人才培养、项目开发、创业孵化等内容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共建实验室、大学生创业或创业孵化基地、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共建成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56个,联合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此外,学校充分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的支持,大力开展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已获得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项目专项资金支持共计17项。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了计算机仿真模拟实验室群、手工模拟实验室群、专用实验室群和公共基础课实验室群四大实验室群,共计65间;建成各类专业实验室22个,实验室的使用面积达14807.08m2,拥有教学用计算机4577台,可一次容,纳实验人数4113人。实验室的建成有力支持了本科专业的实验、实训和实习教学,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实践教学平台。

(三)注重科学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广西财经学院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项目“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所形成的系列特色教材已经用于专业课和公选课教学;国家级“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选拔两届学生进入实验区学习;高等数学分层教学在全校推广应用;与上海博科咨讯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审计之星”软件,已正式投入该校审计实验教学,并为全国100多所高校采用。

几年来,广西财经学院坚持育人为本,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巩固了“党政领导重视教学、政策制度规范教学、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教学、优化管理服务教学”的工作格局,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李辉生,地方高校凝练办学特色的探索[J],中国高等 教育,2007。(17)

[2]蔡首生,李轶芳,试论地方高枚办学特色的创建[J], 中国成人教育,2007,(3)

[3]王学咸,地方高校特色化发展问题棵析[J],陕西师范 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