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0 17:57:59
导语:在高中英语文化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此次研究对象是百色学院附中100名高中学生和10名教师。采用测试卷和调查问卷形式,由学生和教师完成。此次调查共发放100份学生测试问卷和调查问卷,测试后收回98份。教师10份,收回率92.5%。学生年龄16~18岁。学生测试和问卷用时30分钟,教师测试和问卷用时20分钟。
二、数据分析
(一)学生的词汇测试翻译正确频数及百分比
分别选取五个中国文化相关词汇与五个西方文化相关词汇,对学生进行词汇翻译测试,测试情况如下:颐和园(正确数67,占68.36%);端午节(正确数23,占23.47%);阴阳(正确数18,占18.37%);文房四宝(正确数39,占39.8%);红楼梦(正确数24,占24.49%)。西方文化相关词汇:白宫(正确数86,占91.50%);圣诞节(正确数100,占100%);白雪公主(正确数100,占100%);独立战争(正确数82,占91%);莎士比亚(正确数73,占86.50%)。从数据可以看出,学生答对中西方文化词汇的比率形成鲜明对比。中国文化词汇答对率普遍很低,而英语文化词汇答对率在100名学生中有两项为100%,其他答对率也很高。中国文化词汇回答正确率也有一定的差距,在回答“颐和园”一词时,有68.36%的学生答对,只有18.37%的学生答对“阴阳”一词。同是中国文化词汇,学生答对率差别较大的原因在于,“颐和园”一词在英语教学中出现过,而“阴阳”一词却从未出现过。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是可以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多加入中国文化来避免的。
(二)学生对于教学中中西文化态度的调查
态度测试:82.6%的学生认为在单词方面有难度,13.2%的学生认为对相关文化不了解,4.2%的学生认为无从下手。学习目的:46.7%的学生认为以交际为目,53.3%的学生认为以考试为目的。语言与文化关系:92.5%的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7.5%的学生认为语言和环境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分离的。中西方文化对比:81.6%的学生认为西方文化比较先进,18.4%的学生认为中国文化比较优秀。对中国文化的熟悉程度:63.2%的学生认为对中国文化不太熟悉,36.8%的学生认为对中国文化比较熟悉。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比重:78.8%的学生认为在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比重较少,21.25%的学生认为在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的比重还能接受。对西方文化的兴趣:72.6%的学生对西方文化比较感兴趣,27.4%的学生对中国的文化更钟情。学习本土文化的必要性:89.9%的学生认为学习本土文化很有必要,27.4%的学生认为学习两种文化都是必要的。中国文化在英语环境中的运用:56.5%的学生认为在英语环境中不能自如运用中国文化,27.4%的学生认为学习两种文化都是必要的。
三、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由于中考制和高考制,学生们只能适应考试要求来选择学习内容,但这种学习动机并不是为求知而学习,而是为考试而学习。学生将大量时间投入应试准备中,不注重实际交流能力。因此,在社会大背景下,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被忽视,必然导致文化缺失现象。
(二)教材原因
教材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教材是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保障,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来源。现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英语(必修)》三册中涉及文化阅读的115篇文章为考察对象,其中涉及母语文化的仅有19篇,其余96篇几乎都摘自英、美国报刊、杂志等媒体。摘选英美原作让学生接触地道英语本无可厚非,但语言背后必然涉及文化,这是不得不深思的一个问题。
(三)自身原因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着传播知识的重要作用,这要求教师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教师只有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教好学生。在测试和问卷调查中,有72.6%的教师表示自己的知识储备有限,特别是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词汇这方面。教师由于工作繁忙,无法迅速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加上本身对中国文化认识不够。因此,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有一定难度。教师的文化失语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四、对策
(一)更新教学理念
外语教学理念是指对外语教学的本质与目的、跨语言交际的本质与目的及其得体性的总认识。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能使学习者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这意味着,就跨语言文化交际的得体性而言,英语教学还要认可“不同类型的英语,而不仅仅是英式或美式英语”。所以,中国英语的存在也具有其合理性。同时,母语文化的教学应该是当今世界外语教学理念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教材编写应增加母语文化的比例
英语教材编写应该注意将反映中国文化的优秀英语文章和译文纳入英语教材中;在编视听类教材时,应该设置一些以中国文化语境为背景的听力和口语话题,让学生多看、多听、多说涉及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语材料,从而提高学习者自身用英语表述本国文化的能力。
(三)提高自我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缺失是自我文化意识缺乏的具体体现。教师应多学习中英文化知识,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增加自身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同时把中国文化渗透并注入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加强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带领他们在认识、比较中西文化同时,既要吸收英语文化的精华,又要领会中国文化在英语中的表达。
五、结语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高等教育;意义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它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亚洲乃至全世界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在21世纪的人才培养中,应当认真地加以弘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它既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程式化的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子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积淀已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新文化创造和发展之基点,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传承性,而要建设、创造和发展,首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潜在的推动因素。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承担者,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英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向现代化发展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保存传统最多的国家;即使在今天,日本的传统文化依然大量存在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所以,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现代化教育中,应当加人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加高等教育的深度和力度。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可量化。而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民族历史愈悠久,传统文化愈丰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则越深邃,民族精神越强烈。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之主体。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诸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整理、挖掘,用以武装当代大学生,从而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或者说是一种效益驰动的经济,与其它事物一样,它具有双重性: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平等观念和经济意识,但可能导致以拥有金钱、商品的多寡作为划分人们等级地位的标准和判断人们的价值尺度;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最高极限,也会导致人们“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提高人们的自主意识,但一些人追求无限自由。产生无政府主义;市场经济以企业甚至个人为经济运行主体,容易引发极端个人主义;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劳动使相互服务意识增强,同时又使交换关系渗透到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之中。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中的负效应,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如果我们在教育大学生时赋予传统义利观以时代的内涵,则对于冰释滞存于大学生思想中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会有立竿见影的积极效果。除了对大学生灌输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之外,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传统文化中的群众精神教育。千百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民族心理积淀:社会是一集合之整体,个体总是生活于群体之中,是民族、国家之一员,如果整体利益受侵害,则个体利益也难以保障,因此,个体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整体利益。传统文化中这种社会成员服从群体、群体服从国家的集体精神,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引发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直接对立的。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继承、发扬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群体精神,通过分析与取舍,将群体精神注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之中,无疑会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点是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认为在获取个人利益时,要看是否符合公正、公平和诚实原则。
二、寻找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规范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上,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动荡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集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
“天下为公”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集体主义的具体内容因时代和社会的条件不同而各异,但就群体生活中个人需要顾及他人利益及大众利益这一点却是共同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精神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持久不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与国家、杜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矛盾,而二者必须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大学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易走极端,崇尚绝对自由,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潜意识不
可避免地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教育大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整体精神时,应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一定要从传统的整体主义精神出发,上升到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上来。
(二)发扬仁爱精神,加强热爱人民、尊师爱生教育。孔子把“仁”由西周时的“爱亲”扩展为“爱人”,由家族之爱推广为天下之爱,不但体现了由亲而疏的爱的变化而且包含着“泛爱众”的质的升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将心比心、以情交情、以诚求诚,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古今社会必然有种种差异,但以“仁爱”为总纲所提倡的礼让、保民、爱人、尊亲、团结、互助、谦虚、同情等,仍为年轻一代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现在一提“现代化”,人们往往就与竞争、紧张、高科技、高消费相联系,很少与“人情”挂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今天受益于现代文明,同时也受害于现代文明:一方面知识激增,科技发达;另一方面人口失控、战争不断;科技的日新月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化之进程,但同时却加深了竞争的激烈程度;经济的突飞猛进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却俗化了精神领域,淡化了人情关系。上述不良影响反映在大学生身上,集中表现为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甚至以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所以,我们应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仁爱”教育,使其热爱人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牢牢确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交际准则。
(三)倡导“重家庭”伦理道德风尚,加强社会主义家庭观念教育。家庭是在原始社会氏族解体过程中产生,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至今仍存在和发展着的社会最基层组织。在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家庭既是社会基本的生产单位,又是社会婚姻的生活单位,它兼顾赔老扶幼、教育子女等众多的社会职能,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一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齐家”思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敬’,、“邻里和睦”等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在促进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西方不良文化观念也在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大学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当务之急。目前,有部分大学生对父母口出狂言,视为“保姆”,当作“包袱”,因此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重家庭”伦理道德,发扬中华民族特有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以及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不仅能使千万个家庭和乐融融,而且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健康和谐,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四)主张慎言力行,发扬自强不息的实干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言与行的关系间题上主张“懊言力行”。“慎言力行”这是古圣先贤务实品格的集中体现,这种品格对今天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极为可贵的。年轻人富于理想,热情浪漫,年纪轻,阅历浅,往往誓言多于行动,好高,远,脱离实际。因此,教育大学生发扬务实精神,刻苦学习、精通学业、奋力拼搏、自强不息,这对他们将来建功立业,成长成才,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人类一切传统文化成果
传统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继续前进的基础,又是一个可以阻止人们前进的包袱。因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就必须强调对一切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和选择,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抛弃其保守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糟粕,吸取其为时代需要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学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和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只有从具体的小事人手,才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要尽量避免呆板、说教式的方式,避免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关键词:文化意识;高中;英语;词汇教学;文化导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35-01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不能孤立在文化背景之外而进行单纯的词汇、语法等的讲解。因此,教师在提高学生词汇量、培养语法能力的同时,还要注重对文化意识的渗透。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仍然不够理想。本文探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一、精选信息,培养文化意识
教师在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时候,对于文化信息要加以甄别。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思想水平对文化信息进行筛选,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首先,教材是英语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英语文化信息的源头,在进行文化意识教学的时候不能脱离教材。其次,教师要留意一些时事和生活中的文化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社会性。经过精心选择,结合教材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时候,学生会更感兴趣,学习也会更积极主动。例如,教学“Earthquake、Erupt、Tsunami、Typhoon”等与自然事件相关的词语时,教师可以选择地震、火山、海啸、台风等照片展示给学生。然后解释这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原因,让学生在记忆单词的同时对这些自然现象的产生和背景有所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探讨用法,感受文化语境
对于英语词汇学习,除了需要记忆它的写法,还需要探讨英语词汇的用法,因为不同的词所表达的含义也是有所差别的。像介词“on、at、in”一样,有些英语单词要在特定的语境下才可以使用。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对词汇进行深入分析与对比,分析它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在学会词汇用法的同时,感受其文化语境。例如,牛津版教材模块7中介绍了单词“command”的具体用法和文化背景。这个单词的含义是“要求、请求”,在英语中可以用于祈使句。教学这个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其引申讲解,与学生一起探讨英语文化中的“祈使语气”,建立“以点带面”的英语知识网络,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一些词语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时,教师要注意语境的区分。课本内的单词一般都应用于比较大众化的语境,其针对性不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特点,对词汇的含义有选择地进行讲解。
三、追根溯源,体验文化背景
对于英语俚语、熟语和习语的教学,不能只为学生单纯地讲解单词的结构和意义,还要为学生深入讲解文化背景。这些词,与西方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以及地理位置等相关。教师要从词汇的来源入手,为学生讲解词汇的深刻含义,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例如,2016年江苏高考英语单项选择第35题:―Jack still can’t help being anxious about his job interview.―Lack of self-confidence is his( ),I am afraid:A. Achilles’heel,B. child’s play,C. green fingers,D. last straw。这是典型的对于习语的考查,答案A如果按照字面翻译是“阿基里斯的脚踵”,很显然这样的翻译与题目所给的意思不相符。事实上,这个俚语源于一个希腊神话里的典故。Achilles 是希腊联军的战将,传说他的母亲是海神的女儿,母亲生下他后,想让他健壮永生,就把他放在火里锻炼,又捏着他的脚踵在冥河圣水中浸泡。因此,Achilles身体的其他部分刀枪不入,只有母亲捏住的脚踵因为没沾到冥河圣水而变成他的唯一要害。在特洛伊战争中,Achilles 英勇无敌,而后来太阳神阿波罗把Achilles的弱点告诉特洛伊王子,Achilles就这样被杀死。了解这一词语的来源,这道题的答案就很明显。
四、比较差异,促进文化交流
学生的母语是汉语,而英语在文化背景、表达方式等很多方面与汉语是有一定差异的,这也是学生学习英语比较难以解决的一个难题。开展英语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英语交流能力,而且还要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单词与汉语的读写和表达方式进行比较,帮助学生从母语的角度去理解英文,进而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说,英语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多创造交流途径,加强对英汉词语的比较学习。通过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的比较,帮助学生有效地进行英语词汇学习。比如“perfect”表示“极好的”,教师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的语境,将这个词应用到其中,再让学生比较“Excellent、Wonderful、Great”等,实现英语词汇的比较与理解。
五、结束语
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关键,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要想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词汇,教师要深入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从源头去学习英语,并在此基础上对英语的语言背景、语言文化和地域文化有充分了解。只有这样,学习英语才可以成竹在胸,英语教学效率才能切实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董辉.浅议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辽宁师专学报.2014(02).
关键词:高职英语;文化教学
一、以英语文化为话题进行课前讨论
所谓英语课前讨论是指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选取与课堂相关的话题,利用三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对于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来说,由于教材中没有单独地对英美文化进行介绍,所以教师要想进行文化教学,就必须将文化教学穿插到每个单元的话题当中。英语课前的话题讨论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而且《大学英语》中有不少课文就是介绍不同国家的习俗、礼仪、地理概况和风土人情等。把这些文化知识点当成课前讨论的话题,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在讨论中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英语语言背后的文化,从而对英语语言有一个完整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增加了学生学习课文知识点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在大学英语第二册的第二单元Western Manners,School Manners,Table Manners中,教材介绍了关于西方礼节的一些学校、餐桌等礼节,教师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可以围绕课文的内容增添更多、更广关于社交场合应注意的其他一系列事项,如如何写请柬,在不同的场合该如何着装,与陌生人见面应该如何打招呼,宴会中途离开应该注意的事项,怎么向别人介绍自己等等。通过这样的话题讨论,学生不仅增强了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加深了对英语文化、英美国家的认识和了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二、在课堂上进行英语文化教学
课堂是进行英语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渗透的重要场所。高职英语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的机会,扮演好“文化交流使者”的角色,将文化教学纳入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传授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时加强文化教学,为学生创造学习外语所必须的“文化语境”,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深对英语文化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一)讲解中英文化的异同,在比较中进行文化教学
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学生对于语言背后的文化不甚了解,那么,很多特定语境下的语言就不能有正确的理解。比如,I’m not exactly a Rockefeller myself. How about McDonalds?很多同学对这句话不是很理解,主要是因为这里涉及了两个具有特指性的专有名词――Rockefeller和McDonalds。如果学生对美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就会知道Rockefeller是指一个人――洛克菲勒,他是美国大财团的垄断资本家,McDonalds就是麦当劳,在这里指美国的经济便餐馆。有了这样的文化背景,学生就很好翻译这句话了。“我也不是富翁,去经济便餐馆如何?”如果学生不知道这样的文化背景知识,那么就很难正确理解语意。所以,英语教师在高职课堂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多讲解一些英语文化的背景知识和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可以与中国文化习俗进行比较讲解,在这样的比较中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化的不同,加深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避免望文生义。例如,sweet water(淡水),white coffee(加了牛奶的咖啡),sit at somebody's feet(做某人的追随者),这样的词语学生很容易做出错误的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时,不仅要讲解词义,而且必要时可以讲解与此相关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在巩固了知识点的同时,也增加了学习兴趣。
(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文化教学
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高职英语教师也可以多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加强对英语文化的教学。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学习英语文化
高职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可以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如用图片、教学录像、经典影视作品等,不仅使学生了解外国的地理状况和风土人情,对英语文化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录像带和电影的播放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的各方面,在这样的观看中让学生自觉地学习到相关知识,如在吃穿住行、日常交往中的各种细节等。
2.利用多媒体多听一些英语文化素材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单靠课本上的几篇文章是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因此,需要教师拓展多种途径,增加学生学习的机会,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多听一些原汁原味的英语节目,就是进行英语文化学习的好途径之一。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收听VOA、BBC的广播节目,这些节目中经常有关于本国或世界历史文化的内容,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课外活动进行英语文化教学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想对英语文化有所了解,还需要教师组织有效的课外活动,在课下进行英语文化的渗透,给学生创造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比如,教师可以举办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在竞争中加深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也可以创办英语角和英语沙龙、举办英语晚会等。这些活动都可以使学生通过多渠道、多方位了解英语文化,增强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
综上所述,英语学习属于第二语言学习,而语言的表达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文化基础上,学习第二语言必然要输入第二文化,以便提高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因此文化教学是高职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教师要通过课前、课上、课下等不同途径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把文化教学融入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学习文化更好地学习语言、应用语言。
参考文献:
1.卢敏,《高职英语文化教学初探》,《考试周刊》,2009
2.鞠桂红、李春红、夏德习,《英语文化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引进》,《现代企业教育》,2010
关键词: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高中阶段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is an important part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t is also an indispensible part for comprehensiv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t makes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cultural awareness;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正如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所论述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第三,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①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是要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主要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目标内容之一,并在目标描述标准中详细描述了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那么,什么是文化意识呢?文化意识指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②那么,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文化意识呢?教师应注重跨文化研究,以便在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恰到好处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实施文化意识的导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掌握与词汇有关的文化内容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③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能反映该语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会大量地涌现,而一些旧词又会被淘汰。词汇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
词汇的理解涉及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中的许多词汇与中国的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该适当地给学生文化信息的输入。例如:“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表示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如“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as proud as a peacock(骄傲的人)”等。再如,英语中的green指“嫉妒”一义,通常用green-eyed,而中国人则用“红眼”或“眼红”来表达这一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认为是一种图腾,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而西方国家的dragon不同于中国传统形象上的龙,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因此在翻译相关“龙”的词语要注意避免引起本族语的歧义,例如:“亚洲四小龙”我们应该译成“Four Asian Tigers”。
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尤其是习语、典故等,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如:Achilles’ Heels(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表示某人唯一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一切灾难之源)等。同时,还需广泛学习谚语。谚语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比如: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All rivers run into sea(海纳百川);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等。学习谚语,不但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而且精炼的语言对学习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与阅读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一些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所选的阅读教材大多会涉及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的课文选自英美原著,带有浓厚的英美文化色彩。有些阅读文章的主题范畴生疏,文化跨度较大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仅仅就语言本身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课文中涉及到关于历史背景、地理知识的文章,例如:在高一阅读教材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这个单元中,涉及到了澳大利亚这一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材料对澳大利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做稍微详细的补充说明。在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宗教问题对中国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也是个重点。在教学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所信仰的宗教及其宗教文化,否则学生在阅读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④例如:在阅读课文中出现的“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这句常使一些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不吃鱼经常玩游戏就可靠呢?实际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基督教为了表示对政府的真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此短语表示忠诚,而“to pl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同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为人忠诚,而值得信赖”。西方有许多国家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圣经》的许多典故都会被应用到文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诸如典故的来源以及暗含意思,以帮助学生理解。如:Judas kiss(犹大之吻),Garden of Eden(伊甸园),Covenant with Noah(不可背弃的盟约)等。
文学方面,比如在英诗西风颂中,著名诗人雪莱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描写出了西风的形象,赞美了西风。而谈到西风时,我们不禁会联想到的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却不是那温暖的、令万物复苏的春风。因此,学生会对原诗的理解产生一定影响。
三、要让学生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应运于跨文化交际中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具备一般的交际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⑤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交际,而学生缺乏文化意识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应尽可能地让中学生多的用外语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将文化意识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在汉语中日常交际说:“老师好!”“老师早!”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却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中小学里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称呼教师。⑥中国人见面就喜欢问“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lunch)”或者“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话。这并非是问句,只是寒暄语而已。而英语国家见面打招呼是会说“hello”,“How are you”,“What good weather”之类。要让学生明白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时禁忌的一些话题有:对方收入、年龄、和婚姻状况等。
另外,由于汉英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汉语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克己谦和;而英美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很乐意接受对方的赞许。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在交际中产生误会。如:
Foreigner: Your watch is so nice!
Chinese student: No, it’s just so-so.
Foreigner:…(at a loss)
由此可见,在语言交际中,学生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其差异,不仅会造成交际双方尴尬、无法正常交谈下去,而且会使双方产生成误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总结一些交际中的语言和方法,并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进行外语交流。
结语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很多方法,诸如:异同比较法、角色扮演法、文学赏析法、大众媒介法和情景渗透法等。当然,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好一些文化教学原则。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既学习语言知识,又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即培养语言能力,又培养社会文化能力;既要注重国外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刚,孔宪遂。英语教学十六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渗透;教学问题;教学策略
一、文化渗透的重要性
文化是社会现象的体现,各个社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传播工具,文化要靠语言来传承,文化因素是影响语言理解的重要因素,英汉文化差异直接影响中国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
“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内容和目标。
二、文化渗透的内容和目标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就语言内容教学目标而言,通常涉及的领域和范畴包括生活领域、教育领域、经济领域、科技领域、娱乐领域、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等等。一切与人类关注的问题都可以包括进去。文化教育是英语教学的必要因素,它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语言的精髓,准确运用语言。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涵盖了多方面的,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教师既要以语言知识的教学为中心,体现英语教学的特点,同时又要兼顾文化知识的传授与文化理解力的培养,既要以学生的英语水平与理解接受能力为基础,又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
三、当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存在的问题
1、教师在教学中对文化渗透的意识不够强
在英语教学中,许多老师本身对跨文化理解不到位,接触英美文化不够多,因此,学生从老师的教学中能够汲取的文化知识就非常有限。目前在高职高专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少老师还是以讲单词、讲句子和语法为主,教学方法和模式没有改变,对外国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对外国文化的讲授方法比较简单而且不能深入和扩展。
2、学生对跨文化学习的认识不足
只强调语言形式和内部结构的结构主义教学,割裂了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及功能的联系。用这种方法学习语言的学生可能很会做专测语法形式、结构的试题,但必然缺乏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应试学习是当今学生学习的一大观念问题,从上学初始,老师和家长都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从中学开始就为考重点高中、考大学而学习,考上大学后,又有各类职业证书的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学生的学习关注点在拿证书,为考证书而学习。证书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学生为考试而学,因此,学习造成了对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虽然学生在四六级考试中也涉及到了阅读与写作,但是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词汇、语法和句型的掌握上,很少去关注外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涉及到英语国家历史、人物、经济、地理、文学作品等方面,学生几乎答不上来,知识面窄,不理解文化的学习对语言的学习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语言学习只停留在文字本身而没有涉及到文化内涵。
四、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策略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学习语言就是为了使用语言,就不得不关注语言的语用性。过去的外语教学只注重语言使用的准确性或正确性,教学以语言的形式为主。以语用学为指导的外语教学则注重语言的功能及语言使用的适当性和得体性,要避免“语言准确”而“语用不准确”的现象就必须了解文化的差异性,在英语教学中就必须有文化的参透。
语言习得与文化也是密不可分的。由J.Schumann创立的文化移入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是现代外语学习的主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就是文化移入。Schumann在阐述其文化移入模式时指出:“外语习得是文化移入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标语的文化移入将决定他对该语言的掌握程度”。在文化中学语言,将外语学习和文化学习结合起来是外语学习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建议采用的策略是:
1、英语教学目标中要增加文化性、社会意念项目,特别是那些与学生本族语所依存的社会文化差异大的,例如文化行为和文化心理项目。文化行为项目又为分介入性文化行为项目和非介入必文化行为项目。属人际关系的介入性文化项目,如称呼、招呼、问候、寒暄、介绍、邀请、拒绝、拜访、约守、帮忙、送礼、告别等,是中西文化差异较大的区域,不能只教语言形式和用法,而应同时介绍语用规则和文化习俗。
2、注重文化心理方面文化差异性。如社会价值观、个人本位与集体本位、竞争与顺从、等级与平等;伦理价值观以及文化信念和民族心理,如颜色、数字、手势、动植物、物品的文化联想等。
3、在课程内容上增加目标语文化、中国文化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如思维差异,中西文化受不同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具有诸多差异性。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因而借助于直觉体会,通过知觉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满足于对经验的总结和对现象的描述,而不追求对感性认识的深层思考与对现象背后事物本质的哲学思辨。而西方思维则具有浓厚的实证、理性和思辨的色彩。又如教育差异,体现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等一系列教育环节上。教师通过所教教材内容渗透不同领域的文化差异性比较,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从而更加正解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
4、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阅读、翻译、比较、对比、注释、讨论、案例分析、观察、调查、采访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掌握相关或必要的文化知识、语言功能和交际策略,如跨文化语用、思维、心理、判断、推论等交际知识和技能;又如跨文化谈判、经营、贸易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等。
五、结语
文化渗透应贯穿于英语教学的始终。除了英语课堂上文化知识的传授,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文化学习。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报刊杂志,收听英文广播,欣赏英文电影,浏览英文网站等多种方式丰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总之,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高中英语阅读 跨文化意识 培养方法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力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在平时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更要通过阅读课拓宽他们的视野,让他们能跨越文化障碍,形成跨文化意识。这样做能够大大提高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目前跨文化意识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语学习领域,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在认识文化基础上学习语言,则通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中英语阅读课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现状
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是重读写技能的培养。对于绝大多数高中生而言,阅读是个难关,很难取得理想的结果。这说明阅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英语阅读课上的训练活动以学习语言知识为主,大多数阅读课上教师跳过或简化了读前预习(Pre-reading):文化背景介绍这个环节。把词汇和语言点从上下文语境中分离出来进行孤立的记忆,而忽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化背景介绍和语篇分析能力的培养,这样就不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高中英语阅读课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就是要是培养学习者的外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体而言,就是增强高中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敏感性;使高中生对不同文化持包容态度;丰富高中生的知识,通过阅读扩大他们的视野;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得他们在实际的交际中更加得体;培养适应力和应对冲突和不确定因素的能力(张红玲,2012) 。Lyons指出,一定的语言总是和一定的文化相关联,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
1.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绝不能顾此失彼。文化学习为英语语言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真实鲜活的素材和环境,大量文化材料进入英语教材和课堂,不仅使英语学习生趣盎然,而且保证了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张红玲,2007:233)。因此,从英语课程的设计、安排到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语言和文化教学应始终相辅相成。考虑到不同学习阶段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要,语言和文化教学的比例可以适度、适量调整,但完全进行语言技能训练而忽视文化素质培养是不符合外语教学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2.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学应采取“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原则,充分激发学生对文化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及角色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由教师指导,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主动探索本族文化和异国文化,探索各自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根据学生切身感受认识,使得学生认同文化差异,实现思想意识的转变。
3.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应当因人而异,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语言能力方面的差异,从具体的、直观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教学推进到抽象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意识形态领域教学。就此次研究的对象来说,学生虽然经历了三年的初中英语学习,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但对英语文化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网络等媒介提供的资源,缺乏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针对这种实际情况,跨文化教学便从课文话题开始,使学生自觉吸收、融入文化环境,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反省,逐步加深对汉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4.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阅读教学应采用对比分析法。跨文化交际研究使用的对比分析方法是对不同文化的交际行为和决定这些交际行为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文化的异同点,重点阐释文化差异及其导致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并且追溯其文化根源,研究和提出排除文化负迁移的有效方法,以促进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彼此适应,使得跨文化交际在交际双方同建的共识基础上有效地进行(毕继万,2009:36)。只有通过比较、学习两种不同文化,才能使他们深刻了解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异同,才谈得上跨文化意识培养。
5.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要求学生进行反思,反思是一种再思考,是学生对文化理解、文化差异、文化观念等进行分析思考的一种心理需求,是跨文化意识培养和建构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通过阅读课培养高中生的跨文化意识,不仅是提升学生阅读水平的有效途径,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实现高中英语课程文化意识培养目标。要使高中英语阅读课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使得阅读课校本化、课程化,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这个目标需要高中英语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这更需要相关部门的帮助和关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最大限度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传统和习俗,接受阅读的熏陶,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红玲 以跨文化教育为导向的外语教学:历史、现状与未来[J].外语界,2012(2).
[2]Lyons, J.Language and culture Culture[A].In Lyons J.(ed.),Language and 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C].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在当前的高等艺术教育中,教育者往往过于注重艺术生艺术素质和艺术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艺术这本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生对文化总体性的认识和文化素质的养成。提到艺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时,教育者们常常提到的是艺术作为整个文化的一部分,成功的艺术教育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认为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在整个人类文化大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艺术的起源同人类文化的起源一样古老,从那时起,艺术作为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始终参与和推动着人类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体现和反映出入类文化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其次,目前艺术教育中存在着重专业学科发展、轻视文艺理论研究尤其是文化研究的现象,从而导致艺术教育中研究生的学术视野不够宽广'文化理论方面的知识欠缺等现象。然而,随着文化研究这一学科的发展,人们慢慢认识到,文化本身的理论思考和认知对于当前大学生的艺术教育同样可以起到促进和补充作用。
文化研究肇始于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的伯明翰学派,但是其学科研究范围早已超出了先前的研究范围,涉及到社会理论、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文学、艺术学、传媒研究等各个领域,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超学科”和“后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和总体性学科特征,尤其是近年来对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而这一问题也是当前艺术界的热点问题。所以,如果能够在艺术类学生,尤其是艺术类研究生的教育中加入相关课程,不仅能进一步加强和丰富艺术教育的学科设置,而且将大大促进艺术生对文化总体性特征的认知和把握,同时也有助于他们理解当代诸种艺术的外在形态和文化内涵、各种艺术理论的生发和论述,从而更好地思考和认识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把握艺术创作发展的规律和方向,促进艺术的繁荣与发展。
下面本文将从文化研究的学科发展、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文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等方面论述文化研究对艺术教育的作用和影响。
1 文化研究的学科发展
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1 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成立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研究,指的就是该中心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成果。该中心的奠基者也是该理论的灵魂人物包括理查.霍加特(Richard Hoggart)、雷蒙-威廉斯(RaymondWilliams)、E.P-汤普森斯(E.P.Thompson)、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等人。他们从对工人阶级大众文化的关怀出发,探讨了不同社会集团的文化支配权问题,同时,为研究工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代生活及文化现象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也为世界范围的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模式。在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后的几十年里,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因其跨学科性或者说强大的学科包容性迅速被美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学者们接受,就此著书立说,从而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起来。如美国出现了一批以格罗斯伯格(Grossberg,他曾在英国伯明翰文化研究中心学习,是霍尔的学生)为代表的文化研究学者。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社会学教授本-阿格尔(Ben Agger)出版了《作为批评理论的文化研究) -书,该书从文化取向出发,对伯明翰派文化研究进行了概况总结,认为该学派的文化研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是跨学科性;其次强调广义而不是狭义的文化定义;再次拒绝高雅与低俗的文化二分论;最后,文化既是实践又是经验。
20世纪70年代,文化研究的影响范围继续扩大。首先,法国理论家路易斯.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1918-1990)的意识形态理论和意大利工人革命家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霸权理论”相继被纳入文化研究的学科领域中来。其次,女性主义和“后殖民文化”研究成为了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和90年代以来,后现代文化与艺术研究、传媒研究、同性恋研究、种族与族裔问题研究及全球化问题也成为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至此,文化研究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已经从英国伯明翰学派所关注工人阶级文化、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扩展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学科研究,其综合性(或称学科交叉性)、广泛性和复杂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门学科。
2 文化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
当前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就是文化的现代性问题,而这一问题也是当前艺术研究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在艺术教育中,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其关系到当代人对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听到有学生抱怨说弄不清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及后现代艺术到底应该如何区分、如何定义以及如何阐释?其实这个问题也—直困扰着许多中外学者,值得庆幸的是,不同国度、不同学科背景的文化研究学者在经过一番细致的考量之后,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很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解释。
法国哲学家和社会思想家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认为应该把现代性看作一种态度而不是历史的一个时期来看待。“我说的态度是指对于现实性的—种关系方式:一些人所作的自愿选择,一种思考和感觉方式,一种行动、行为的方式。”英国文化理论家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现代性多重建构理论。他认为,现代性是一个复杂的多重建构过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四个主要社会进程,它们的交互作用构成了现代性。同时,也有艺术家主张现代不是一个时间上的概念,而是两种不同的绘画形式或者风格:现代主义取代的是传统的古典主义,打破了模仿写实的绘画原则,各种抽象画派应运而生;而后现代主义用过于局部、纯粹和形式化的风格终结了现代主义宏大叙事的画风,挪用、拼贴、戏仿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此外,西方文化理论研究者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当代性和现代性著名研究学者齐格蒙特-鲍曼( Zygmunt Bauman)认为后现代性并不必然意味着现代性的终结,或是拒绝现代性。后现代性本质上乃是现代精神长久地、审慎地和清醒地注视自身,注视自己的现状和过去的活动。后现代性就是正在来临的时代的现代性。与此同时,法国著名后现论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otard)坚信,现代性总是不断地孕育着它的后现代性,后现代性不过是在重写现代性,而不可能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现代性的五个悖论》一书的作者— 法国理论家安托瓦纳贡·巴尼翁(Antoine Compagnon)则指出了后现代的嗳昧性和矛盾性,认为它—方面极端现代,—方面又反对现代;—方面主张大众的通俗路线,另—方面又坠入精英主义的窠臼。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后现代也许代表着真正的现代性远未到来。鉴于现代性内部的诸种矛盾和冲突,美国学者马泰,卡林内斯库(Matei Calinescu)提出了两种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进行论述。美国另一个学者马歇尔.伯曼则认为现代主义表现为三种形态:“退却的现代主义”,“否定的现代主义”和“肯定的现代主义”。“退却的现代主义”强调艺术的自主性以及生活实践的区别;“否定的现代主义”力图抛弃一切价值,是一种反对现代存在的总体性革命;而“肯定的现代主义”则指普通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打破艺术与生活以及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创造出多元丰富的艺术形式。
德国社会思想家乔治·西美尔(Simmel 1858-1918)非常强调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对现代社会文化中的诸种现象,如时尚、现代文化中的冲突、女性角色、贸易博览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现代社会中的文化缺乏普遍价值和意义,不复具有统一社会的功能,不得不沦落为商品,而以商品为主导的文化无休止地刺激着现代人的神经。在此基础上,当代文化理论家哈贝马斯(Jugen Habermas)认为,现代性发展的最终结果是世界的“祛魅”,即一个有着有机结构的自由社会、连同人们对这种有机社会的向往一同离人类而去。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多关注和追寻的是多元、自治、自由,而不是前现代社会中被高调宣扬的最高价值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3 文化研究对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通过上文中对文化研究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对文化现代性等问题的论述,可以看出这门学科方兴未艾,作为一门具有广泛包容性和整体性的学科对于艺术教育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借鉴意义。众所周知,艺术这一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国内有学者曾提出将艺术教育视为一种综合性教育的观点,认为“综合性艺术教育就是一种大写的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中形式下,物物相需的生态关系,不仅体现在各门艺术之间的艺艺相同,更重要的是把这个相互通达的艺术整体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联系起来。总之,通过艺术与世界的多元联系,艺术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技能,而把艺术放到一个广泛的关系中,从而使学生能生动、完整的艺术,充分感受它的魅力,体会艺术背后的文化及其蕴含的人文精神。”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强调艺术与世界的多元性联系,建议把艺术放到一个更广泛的关系中去,并将其视为艺术教育的总体发展方向之一。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让文化研究走入课堂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其重要性在于让艺术生从艺术各学科与文化的外在联系中理解艺术,从文化的视角观照艺术的特性,在借鉴吸收文化研究领域对于文化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等文化艺术热点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来把握认识各门艺术的特征与技法。另—方面,开设文化研究课程,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当代诸种艺术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文化内涵、更清楚地认识未来艺术的发展方向和流行趋势。
其次,在高等艺术教育中加入文化研究相关课程,也有利于完善、丰富艺术类研究生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使艺术类研究生能够接受更全面的人文学科教育,为继续艺术类各专业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学术基础。与此同时,这不仅是对当前艺术教育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其实这也有助于提高和拓展文化研究在目前大学艺术教育教学体制中的地位,从而提高该学科的社会影响力、认知度及其应用与实践。因此,文化研究与艺术学科中的艺术素质教育、艺术学理论教育应该是相互借鉴、互为补充的关系。
总之,艺术教育中,文化研究与艺术技巧、艺术素质、艺术学理论的协同发展,将大大拓宽艺术类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视野,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素养,从而取得更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最终有益于学术知识的传播、新的学术思想的形成及良好学术氛围的建立。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文化导入;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5(C)-0158-02
导言:语言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语言学习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科的学习,因为语言的背后是内容繁杂、涉及面广泛的文化背景,因此,要真正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文化。任何层次的语言学习都是如此,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当然也不例外。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寓文化教育于语言教学,在文化习得的基础上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本文拟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出发,阐述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并提出一些文化导入的方法。
一、文化与语言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文化不仅内容广泛,而且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缺乏对文化的了解很容易在交际时引起误解乃至冲突,带来交流的障碍。语言是一种初始的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结晶,它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也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决定着一个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而文化又制约着语言的形式,它不断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及其所表现的基本内容。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样,语言的发展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由此可见,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年制订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别强调培养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表面上看《基本要求》没有特别强调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但是要真正实现《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在教学中注意进行语言的文化导入。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把语言知识、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恰到好处地融为一体;可以帮助学生排除语言交际中存在的文化障碍,使他们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进行的语言交际更为畅通、有效。
二、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
(一)改变陈旧的英语教学模式,强化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
目前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只注重让学生记住单词的释义,要求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不注重培养学生了解语言内涵、懂得在不同场合使用不同表达方式的交际能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教师的文化教学意识淡薄;第二,英语教学仍受传统的功利主义教学方法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忙于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及应付各种考试而无暇顾及更多;第三,缺乏文化教学的有效手段。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眼下大部分高职英语教师都不重视文化教学,认为只要完成课文内容的讲授、语法、语言点的教学,再加上大量机械性的模仿练习和作业,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针对这个问题,各校可在根据《基本要求》制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时,要有意识地强调文化教学对培养提高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具体方法
当然,只有意识是不够的,还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语言的学习和运用离不开听、说、读、写。因此,语言文化的导入也应该从这几方面入手,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构建出全方位立体的文化导入模式。下面介绍一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到行之有效的方法:
1、听说教学的文化导入
根据《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高职高专学生的听说能力要求分为日常交际和业务交际两类。日常交际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能够用英语进行介绍、问候、感谢、致歉、道别、指路、等话题的口头交流;业务交际则要求学生能够在一般涉外活动中使用英语。如:迎送、安排日程与活动、陪同游览、购物以及一般涉外业务交际,如:面试、介绍公司、介绍产品、业务洽谈、主持业务交流会议等。无论是在日常交际还是业务交际中,学生都容易犯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更由于在具体的语言使用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交际双方的情感、社会角色等文化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听说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关键是语境。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更重要的是要设定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导入文化。具体做法是:
(1)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教学中可使用语言描述、图片展示、教学录像和影视作品的播放等不同方法来介绍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及语言禁忌。例如,教师可以用语言描述对话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身份和话题,然后介绍一些常用语,同时还要告诉学生在类似场合要注意的一些文化禁忌。如可将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的禁忌归纳为“七忌”,即:忌问对方收入、忌问体重、忌问年龄、忌问宗教信仰、忌问婚姻状况、忌问“去哪儿”、忌问“吃了吗”。这样可使学生对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有更清楚的了解。
(2)角色扮演。笔者认为,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够从异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异文化,要求参与者具有“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移情”和“文化融入”的本领。
目前许多高职高专教材的听说教程都会根据本单元主题来要求学生完成设定情境下的交际任务。由于课时有限,教师可以把这些任务布置为课后作业,将学生分成小组,可以是两人、三人一组,也可以根据语境的需要组成多人的小组编写对话,要求他们利用课余时间熟记对话并分角色演练。检查是必要的,因此还应该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分组表演。演后先由各组互相点评、再由教师点评。点评时不仅要对语音、语调进行点评,更要注意交际用语以及体势语的使用是否与语境和任务要求相符。表演完毕后还可对合作最好的小组给予奖励。这样的角色扮演和点评既可以强化学生的文化敏感性,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