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3 15:12:54
导语:在劳动技术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理解,“特色高中”的“特色”主要还是学生的特色,打造特色学校的关键是培养有特色的学生。一所学校建设得再好,课程的种类再多,如果不能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学生不能从中受益,也不能称之为学校的特色。历经60年的积淀与发展,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应该是线性的,而应该是立体的,不应该是片面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只有坚持“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和时代教学改革的要求,才能办出学校的特色。为此,在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指引下,结合我校教育资源、教师队伍特征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我们着力建设校本课程、优化课程结构,逐步形成了“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教育的“雏形”。我们发展“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教育特色,不仅是为了形成较高的办学品质,把学校办成内涵厚重、特色突出的品牌学校,更重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真正受益。
如何理解您提到的“技术立身、艺术修心”?
■“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特色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为前提。素质教育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 在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优势,我们决心创办以培养学生技术素养、艺术素养为龙头,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的特色学校。强化学生的技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理自立意识、劳动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个人生活角度看,劳动是立身之本,而技术是立身的保障。从学生发展来看,开展技术教育,体会创造的快乐和幸福,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技术课程是对学生实施技术教育的重要途经。《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技术课程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试验与技术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我校多年坚持为学生开设技术课程的实践经历和育人成果,充分证明了技术课程是强化学生手脑并用,发展学生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不可或缺。
进行艺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一个人的气质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灵,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人的发展会催动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需要有质量、有品位的生活,而有质量、有品位的生活来自人自身的修养。我校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提高一个人的气质和生活品位,塑造美的心灵。当然,如果某些学生在艺术上很有天赋和潜能并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样的学生也可能将来从事艺术职业,在艺术上有所作为。总之,通过提升艺术素养,修心养性、享受生活,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当前,虽然应试教育思想有所弱化,但将技术、艺术等课程提到这样高度的学校并不多见,对此,您是如何考虑的?
■我校也曾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也曾为开设劳技、美术等课程在痛苦中徘徊。但是,令人忧虑的学生综合素质使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发展不应该是线性的,而应该是立体的,不应该是片面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唯有如此,学生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全面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是人的能力的全面提高,是人的个性的全面丰富和完满。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实施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就是要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现代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本质上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增加人的才能,健全人的人格,升华人的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以来,随着对全面发展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深刻体会到“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重要作用,体会到“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理念的时代价值。实践表明,技术教育、艺术教育是“学会生活”的重要实现方式,是使每个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教育形式,是为“人尽其才”提供的良好基础训练,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我校已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天津市第一批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我们始终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技术课、艺术课与文化课并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培养,以科研为引领,促进技术教育、艺术教育不断发展。同时,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不但保证了我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而且在培养学生技术、艺术素养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构建了特色学校的雏形。
我们提出的“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的办学特色,不单是技术学科教师和艺术学科教师的事,全校教职员工都要参与;不单是几个兴趣小组和部分有特长的学生的事,全体学生都要参与。只有广大教师和学生都参与进来,才能形成学校的特色;只有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学校才会成为有特色的学校。
学校通过何种途径实现“技术立身、艺术修心”?请您具体谈一谈。
■一是学校课程管理制度的重建。首先,学校课程管理者转变观念,变“领导”为“指导”和“服务”;其次,做好学校《年度课程实施方案》并严格执行,切实保证课程实施过程与课程实施方案的一致性,开足开齐各类课程。再次,我们立足本校具体情况,挖掘、利用校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课程资源,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例如,在铜版画藏书票模块教学中请来天津美术学院沈延祥教授,讲民间美术时请民间艺人传授制作技巧,铜管乐社团请来天津交响乐团八位优秀乐手来校指导。
二是建立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在确保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资源实际状况,我们开发了多门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灵活多样的,以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指向的校本课程。在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我们明确课程目标,细化课程标准,优化课程结构,编制课程教材,强化课程管理,重视课程实施与评价。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流程,从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等方面逐一把关,从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加强监督与管理。到目前为止,我校已开发并实施了技术类如《服装欣赏与结构设计》,艺术类如《陶艺与泥塑》,科学类如《趣味魔术》,健康类如《家庭保健》,综合实践类如《家政课堂》等30门校本课程。
三是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首先,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真正实现教师的教研是“在学校中,通过学校,为了学校”,达到理论实践化、实践理论化,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其次,立足课堂,狠抓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其中包括健全教学常规制度,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建立名师工作室,开展骨干教师作课评课、教学沙龙、信息技术培训等活动。最后,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考评制度,从单纯的量化转向质、量的结合。每位教师制定专业发展三年规划,教学处建立教师教学成长档案,促进教师的反思和发展。
四是加强特色鲜明的教师队伍建设。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使学科教师人人成为业务精良、特色鲜明的专业化教师,我们尊重教师个性,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创造专业培训机会,发展教师特色,搭建发展平台。我们分别请北师大校长钟秉林教授、《人民教育》主编傅国亮、教育部技术课标组组长顾建军、天津市教科院教授王敏勤等多位专家来校讲座;我们也多次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例如,美术、音乐教师参加北师大相关专业的暑期培训;部分骨干教师赴华东师范大学培训;通用技术处全体教师参加2012年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论坛,观摩北京市高中生创意设计大赛。
五是投入财力,加强技术教育中心和艺术教育中心建设。配齐、配好教学中必要的设施和器材,配备教学专职管理人员,加强实验室、工作室的管理,为教学提供优质的服务。到现在为止,技术教育中心已完成十五间“项目型”特色技术实践室建设,艺术教育中心已完善六个美术工作室、四个音乐工作室、一个机器人工作室,建设了一个国学馆,一个外文阅览室和一个高端学术交流报告厅。同时,我们还由工作室领衔人精心设计并实施工作室与对应楼道的文化建设,进一步彰显工作室的文化特征。
六是开辟多种渠道,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和提升提供平台。我们整合教育资源,建立校外实践基地,保证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举办18岁成人仪式、迎新年文艺联欢会,与考入大学或参加工作的校友对话、交流。此外,我们组建铜管乐团、合唱团、藏族学生舞蹈团、机器人DIY、电子爱好者、服装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多个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今后,我们还将创建“青少年科技发明研究院”“青少年艺术研究院”,为有特长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刚才我们在参观学校的工作室和技术实践室时,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给我们非常深刻的印象。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学校在“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教育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目前,附中的“技术立身、艺术修心”特色教育初具规模,成为天津市“265工程”技术和艺术课程教学实践基地。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中央电视台网站、香港大公网、中央电视台、天津电视台、《天津教育报》、《教育研究与评论・技术教育》杂志等媒体多次对我校特色高中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介绍。一年来,技术和艺术教育课程覆盖学校2010级至2012级高中生共1362人、2161人次。不仅学生的技术、艺术素养培养初显成效,而且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坚定了全校师生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一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
在技术教育方面,依托技术实践室的资源,基本形成了以技术实践为特征的学习项目结构和必修与选修相呼应的课程设置框架。学生的学习成果经过后期优化,“A字型椅”设计获得第六届全国中小学劳技教育创新作品邀请赛金奖,“担架救护八足机器人”和“木流牛马步行机器人”作品获得2012年全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创意项目一等奖。通过丰富的技术设计实践活动,学生更加注重观察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进一步提高,所设计的“秋之韵校园装”“运动会DV集锦”“班班说书海报”“USB风扇调速器”“防丢报警器”等方案向我们展现了青少年的创造热情和能力。与此同时,技术课教师队伍整体实现专业发展,教学论文获全国一等奖3篇、杂志发表3篇,2人被评为科研课题研究先进个人,通用技术教研组被评为河西区学科育人先进集体,学校被评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研究先进学校。编写了苏教版《高中通用技术教学软件》中的“家庭与生活技术”模块并制成电子平台资源光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综合实践――劳动技术教育》杂志刊登了我校技术课教师多篇文章,3名教师被评为年度优秀作者。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学习和领悟党的十六大精神,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推进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抓手,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我校的教育质量。
二、主要工作:
(一)抓热点,努力推进课程改革。
1、继续进行"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的研究与实验。
(1)学习阶段。
A、外出学习。组织有关教师参加上级举办的新课程标准培训及学科培训,并在回校
后作幅射培训。
B、组织学习。组织教师(尤其是实验教师)对课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C、教师自学。学习各课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解读、新的教学参考、教学杂志上
的有关文章,进一步明确课改精神。本学期每位教师完成理论摘记10张。
(2)活动阶段。
A、热点问题研讨。每位教师寻找一个热点小问题进行教学研究,可以是一个典型案例、一项经验总结、一种成功做法、一次难忘经历、一种典型现象等,以周记的形式加以撰写,学校将组织人员进行批阅,对于优秀的文章将组织交流,并推荐发表。
B、课堂教学展示。学校每位教师都要上校级研究课。(详见学校教研活动要求)
(3)总结阶段。总结我校一年来的课改工作。
2、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综合实践包括以下几个指定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
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
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
康活动等等。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力求形成一个系列。
(二)抓常规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教研组、备课组建设。
(1)教研组。
A、有计划:组长根据学校工作计划、结合本组、本学科的特点,制订教研活动
计划。
B、有数量:每两周组织一次活动。
C、有质量:以课改研究为重点内容,依托课堂教学,每次活动有中心议题,有
主讲老师,大家有收获。
(2)备课组。
A、备教学方法。如同一内容的不同教法,不同课型的不同教法,某种课型的典
型教法。
B、备作业设计。精心设计作业练习,备课组内作业相对统一,压缩死记硬背知
识,增加综合能力检测内容,实施弹性作业。
C、备命题测试。加强命题研究,努力吃透课标、教材精神,编印质量较高的测
试卷。
为了便于检查,每次活动时请各组认真做好活动记录。
2、抓学生作业质量。
学生作业,一方面反映了老师的教学情况,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此,要求老师作业布置精当,批改及时、认真,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特别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低年级:①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保持书簿整洁。②思想集中,独立、按时完成。③初步养成又快又好的作业习惯。④错了能订正。中年级:①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保持书簿整洁。②思想集中,独立、按时完成。③养成又快又好的作业习惯。④做完后,自己检查。⑤错了能及时订正。高年级:①书写工整,格式规范,保持书簿整洁。②思想集中,独立、按时完成。③养成又快又好的作业习惯。④做完后,自己检查。⑤错了认真分析原因,及时订正。
3、抓学生基本能力的形成。
(1)写字能力。
每天安排学生不少于20分钟的写字时间,有老师作指导,努力使学生的字写得"入规、入轨、入体"。
(2)阅读能力。
注重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利用好学校图书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教师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前2分钟朗读古诗文继续进行。
(3)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要重视培养学生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让他们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本学期可以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①口语交际训练的渠道。②口语交际训练的方式。③口语交际教学应避免的几种倾响。
(4)数学探索与应用能力
订好、用好《小学生数学报》,在上课时及作业布置中进行适当的渗透。因材施教,加强对尖子生的培养,让他们掌握书上的加量题及其它有一定难度的思维训练题。
(5)应用题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特别重视直觉思维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着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独创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6)英语综合能力。
加强英语的双基训练,高质量地完成英语练习册。重视英语词汇教学,举行三、四、五、六年级百词竞赛。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训练,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练习。教学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加强学习习惯、毅力的培养。
(三)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师资水平。
1、抓名优教师的培养,促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加强校内青蓝结对教师和参加名师工程教师的管理,加强梯队建设,对已取得各项称号的教师要提高层次,确定名单,落实目标责任。
2、校本培训与横向交流学习相结合,定期选派教师赴结对子学校培训,继续为教师外出学习提供机会,但要注重实效,返校后要交流幅射。
3、对照新课标继续开展教研活动,让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在每个教师身上,实践在每一节课堂上。争取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创出佳绩。
4、着力于青年教师的业务培训。做好三年达标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与考核工作,结合学科特点开展新教师基本功训练和竞赛活动,结合教学实际启动新一轮基本功训练。
三、每月工作安排:
九月份—一月份:
1、 全体教师“七认真”随机检查
2、 教学质量随机抽测
3、 迎接教育局随机专题调研
4、 “走进新课程”系列研讨活动
九月份:
1、 举行开学典礼,明确新学期目标,正常教学秩序
2、 各科制定教学及进度计划,各教研组制定工作计划
3、 分别召开办公室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等各条线会议
4、 期初教学“七认真”检查
5、 组织沙洲片99届语文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
6、 庆祝第十九个教师节。
7、 组织参加张家港市小学生田径运动会。
8、 召开一年级学生家长会。
9、 组织学生参加第十五届“国际和平周”全国中小学(江苏赛区)“金钥匙”科技竞赛初赛活动。
10、 组织教师参加市小学数学青年骨干教师评优活动(5年以内)。
11、 组织教师参加市新教材师资培训。
十月份:
1、 庆祝国庆、少先队建队54周年。
2、 组织教师参加市科学探究评优课活动。
3、 参加市组织的艺术课课件比赛及艺术课评优课。
4、 参加市中小学篮球比赛。
5、 技教育论文评比
6、 组织教坛新秀上示范课活动。
7、 对学生进行法治、交通安全知识讲座。
8、 组织教师外出听课活动。
十一月份:
1、 参加市二年级学生铅笔字比赛。
2、 对教学质量进行期中抽测。
3、 参加市中小学乒乓球赛
4、 组织语文青年教师参加基本功竞赛。
5、 部分村校举办素质教育现场会。
6、 组织教师参加市小学语文论文、案例评比活动。
7、 组织教师参加科学教学论文评比活动。
8、 组织学生参加市“伴我成长双语作文”比赛。
9、 市英语青年教师(35周岁以下)朗读选拔赛。
10、英语教师听说读写基本功竞赛。
11、市中小学优秀体育论文评比。
十二月份:
1、 举办乐余中心小学第四届读书节活动。
2、 组织召开全镇班主任经验交流会。
3、 组织教师参加全镇“小论文”评比活动,编印素质教育论文集等。
4、 组织学生参加冬季三项比赛。
5、 进行学生英语4会单词达标活动。
6、 初拟学生评语。
一月份:
1、 庆祝元旦
2、 期末复习考试,质量分析。
3、 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等
4、 结算代办费、做好校产登记管理工作。
5、 进行教师业务考核,兑现岗位考核奖。
6、 部署师生寒假生活。
(一)更好地适应现代化职业教育对职教师资提出了更高要求
原有职教师资的“资格模型”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职业教育师资的新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①要求其掌握关于工作过程、技术和职业发展的知识;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将其融入教学情境,发现问题;③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以及遵循教育论的要求。这些要求正是专业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职业,使学生通过学习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目标,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过程,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为基础的教学行动,是以该专业所对应的典型的职业活动的工作情境为导向。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这一原则完全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三)能有效改变现有职教师资存在的问题
1.职教师资现状对职业教育职教师资的能力要求方面,近来强调“双师型”职教师资的培养,但主要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其重点在“工程师”或“技师”这一“师”。而对如何培养专业教学方法,引导教学改革,对“教师”这一“师”却重视不够。作为职教师资即使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如果缺乏适合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仍然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据调查,目前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师资主要来源和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①普通中学的教师。这类教师多来源于普通师范院校,对教育学、心理学有较深的造诣,但多数缺乏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所需的专业知识,或者专业知识缺乏更新,更谈不上专业操作技能。②本专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但大部分职教专业师资来源于工科大学,接受的是普通高校学术型、工程型的培养,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即使是师范类学院毕业的职教师资,也只接受了普通教育论的培养。③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以从事专业工作为主,他们经验丰富,实践技能强,但缺乏教育理论知识,对于教学中的基本技能如教学大纲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不太熟练。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水平。
2.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研究和培养现状
在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都没有为职教专业师资的培养设置“专业教学论”课程,设置了该课程的学校除了极少工科专业有了教材外,都没有统
一、成熟的教材,即使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也多以论文形式出现。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对德国先进职业教学经验的了解,各学校逐渐认识到专业教学论在职业教育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据调研,重庆市现有的职业技术学院对职教师资培养均设置了专业教学论课程,由于没有统
一、成熟的教材,对专业教学论的研究和运用都还处在起步、摸索和实践阶段,专业教学论的师资由于以前都缺乏专业教学论的教育,了解教育理论的不了解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知识的又不了解教育理论,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把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目前职教师资专业教学论的教学主要来自于教师在实践中的摸索,或是对其他教学方法的模仿,缺乏理论指导,要根据职业要求的变化,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更显得力不从心。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教学论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并且研究成果日渐丰富,专业教学论理论日益成熟,但由于职业教育专业、层次的多样性,不同专业、层次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知识特点和能力要求,需要有与其相对应的具有各专业特色的专业教学论,目前除了极少工科专业有专业教学论外,其它各个专业都没有其对应的专业教学论。
二、专业教学论的内涵以及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师职业的前提条件是专业学习,但对职教师资而言,专业学习也包括本专业的教学论。在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是作为大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一门独立学科而开设的。德国职教师资教育专家Petersen认为,教学论方面的能力是职教师资“最切身”的职业科学,它研究如何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制定教学法草案。
(一)专业教学论的内涵
专业教学论在我国职业教育中是一门新兴交叉学科,是职业教育师资专业发展方面的重要学习内容。专业教学论是基于某一专业领域或方向,关于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的一门学科,是教学论具体化的体现,涉及单个或多个科目。专业教学论的重点是基于职业教育专业领域对于职业学校相关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原理或理论分析与解释。专业教学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专业科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对象合理确定本专业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制定教学方案。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是以其独特的视野,构建有别于普通教育或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即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体系。在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中,专业教学论是职业教育专业领域与教育科学的纽带,起到加强职业教育教师职业科学化的作用。
(二)专业教学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是在专业科学的基础上,从职业能力分析及开发入手,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制定教学方案的一门科学理论。专业教学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发展分析、职业能力分析、学习领域课程分析、教育过程分析。
1.职业发展分析。市场营销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必然会影响营销领域中职业的形成与发展。市场营销经历了一个又一个发展过程,在每一个过程中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此对职业类型、职业要求、职业能力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职业角色,了解从事的职业领域中,市场营销理论、实践的发展过程和现状以及按职业形成的工作所蕴含的内容、形式以及实际的职业、职业规章、职业发展前景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领域里未来的工作,这也是做好这一职业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从职业发展方面,在市场营销的发展过程中,市场营销经过了生产型、销售型、市场型、系统型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各阶段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相一致,市场营销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特点,由此形成的职业类型、工作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在生产型时代,企业以生产为中心,以产定销,并不重视推销活动,没有专职的营销人员;在市场营销时代,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营销是企业发展的关键,专职的营销人员应运而生;在未来经济发展和市场高度开放的时代,从某种程度上说,营销队伍的生命力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力,营销职业可以说是未来最广泛、最具有挑战性和最具发展前景的职业。
2.职业能力分析。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学论以职业的发展分析相关职业的职业能力。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的教学目标是以该职业所对应的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为导向。通过职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分析所需职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主要从事市场调研、营销策划、广告策划、市场开发、营销管理、推销服务和教学科研等工作,每一具体职业活动工作有其相适应的特殊的职业能力。从能力内容的角度,德国学者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和职业直接相关的能力,如市场营销的市场调研能力;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指处理社会关系、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它们具有职业普遍性,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能力。各种职业能力在具体的职业活动中,它们是交织在一起、没法分割的,它们不是三个具体的能力,而是三种类型的能力,在学习领域课程分析中,不能机械地按照这三种能力去分割课程内容。
3.学习领域课程分析。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度的总和,概括了教学的内容、安排、进程、时限以及大纲和教材。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是根据对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是学生获得相应从业能力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该工作能力,胜任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并为学生的个性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创造条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营销工作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分析所对应职业能力的需求从工作岗位到职业能力再到培养规格进行课程开发,职业教育的课程强调把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转换为学习领域和学习环境,追求工作过程的完整性而不是学科结构的完整性,重视职业需要,忽略课程知识体系。
三、专业教学论的发展趋势
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1.职业教学论的社会化、国际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正以势不可挡的趋势朝着全球市场一体化、企业生存数字化、商业竞争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企业的发展必须与国际接轨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与此趋势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论的内容、标准、评价和职业教育形式也必然日益规范化、国际化。一方面,社会对人才就业实行资格认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规格必须与《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人才的对外输出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职业教学论也需要与国际职业标准保持一致。
2.职业教学论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发展的个性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生活方式、生活风格以及价值观必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经历、能力、社会状况、健康状况来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培养学生共性的基础上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论体现出人才培养个性化的特点。
(2)社会需求的差异化。社会经济在共同发展中也存在区域差异,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对人才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人才的培养既要立足于为全社会服务,更要立足于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行业性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如房地产营销、汽车营销、会展营销、物流管理等等,专业教学论要体现出这一差异性。新晨
(3)学校发展的特色化。教育的发展使职业教育将面临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挑战,职业教育本身也竞争激烈。学校要发展就要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人才的培养必须根据市场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走出一条既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又有其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才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论的建设需要体现出学校特色。
3.职业教学论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的多样化。随着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的信息量不断增加以及技术和传播媒体的发展和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成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例如数字环境下的模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化协作式学习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必将越来越贴近职业实际和职业环境,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教育必将朝开放式的方向发展,基于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理论教学、生动形象的案例实训、具体细致的社会实践,将课堂无限扩展,将知识融入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处理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与未来职业的最佳结合。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作为高职教育的组成部分,在顺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重构平民化、平等化、人本化和社会化的教育理念,构建从理论体系经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向素质体系的教育内容体系;重新配置体现“民主化”方向与“组合化”原则的教学方法体系;完善在统一知识与价值、内在与外在、现实与潜在、个体与社会评价基础上的,侧重价值、外在、潜在和社会方面评价体系。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中,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法律道德素质养成的理论教育活动。它包括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专业理论学习、实训、学生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活动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和要素。承担着在高职教育中对人才进行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心理培养的教育任务,是高职教育及其发展中,对整体教育质量与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富有实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时,需要依据时代特征、社会发展和个人成才的新情况、新要求,做与时俱进的改革,它要求从理念、体系、方法和评价上进行革新。
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理念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的时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2年达到15%,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化阶段。2007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预计达23%。全国的高等职业学校数和学生数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大众化和高职教育大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现阶段发展中两个重要的特征性要素。以马丁·特罗依据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状况提出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作为揭示高等教育发展阶段和趋势的预警理论(“是关于高等教育规模达到一定发展目标之后的一种预警”)为起点和线索,可阐发为分析我国包括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发展新视角。
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得依靠高职”,所以,体现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新高职教育模式,不仅表现在数量、规模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质的方面的变化。即“教育观念的改变、教育功能的扩大、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与方法、入学条件、管理方式以及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制度创新”带来高职教育整体的根本性变革,使得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至少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建立应对这一变革的新理念:
第一,在教育思想的转变方面,形成了平民化的教育理念。相对于“精英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人们不再把接受高等教育视为“有钱者或智力上具有卓越天赋者的特权”,接受高等教育也不再是实现特权的途径,而是在知识化、信息化经济社会条件下,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和途径,并且越来越被赋予公民社会义务的观念色彩。基于社会平民生活需要的技能成为接受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标,引导学生提升品质的素质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等教育目标被弱化。
第二,在教育角色的转变方面,形成了平等化的教育理念。在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和对外开放带来的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大众化以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呈现出的自主、平等、多样等基本观念,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角色由“理所应当的权威”向“社会思想多元竞争的优胜者”转变。使得运用和中国化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首先证明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并比较其他理论学说的先进性,才能发挥其主导性和实效性。
第三,在教育过程的转变方面,形成了人本化的教育理念。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旨融合了当代社会消费市场、民主政治、人权文化以及和谐社会等时代文明成果。在教育活动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上,均发生了“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活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再视学生为必须改造的教育对象,而必须依照学生实际成长成才个人目标的需要,为其提供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满足学生在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两方面的均衡、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四,在教育评价的转变方面,形成了社会化的教育理念。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知识生产与传播功能的实现,已经不能在“象牙塔”内的自身循环中完成,而必须在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实践需要的过程中完成。这使得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评价的核心标准,由学生个人拥有的理论和学术水平向社会认可的能力与素质转变,知识标准体系向行动标准体系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也是要从社会需要出发,以是否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尺度。
大众化高等教育与“精英教育”发展阶段的质的区别,就是高等教育全面走向社会生产生活、服务和满足大众需求过程中形成的公平与平等理念。它不仅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指导思想,也是实现高等教育根本性变革的基本原则,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诸方面、诸环节、诸活动内容创新与发展的灵魂。
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体系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由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教育目标所决定的理论教育体系。它的基本目标和任务是:为高职大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人才而展开的、旨在促进高职大学生掌握科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思想素质的理论教育。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渠道,主要通过和中国化理论课的教学实现教育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理论课教学集中表现为“四个体系”之间的“三个转化”,即由理论体系向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向教学体系、教学体系向素质体系的转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实现“三个转化”的过程中,必须在遵循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新规律、新特点、新要求的前提下,体现高职教育的个性要求,把和中国化理论体系的一般原理,转化成为具有高职特点的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和素质体系。
具有高职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就是符合高职教育为社会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职业人才的教育性质与目标的要求,能够满足高职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均衡、全面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和中国化理论教育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
具有高职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体系,就是针对高职生的学习特点和能力水平,通过合理配置师资队伍、教材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等要素,而建立起来的教育教学模式。它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和中国化的理论观点和科学方法,使其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职业变迁和生活变化的理论修养和认识能力。
具有高职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体系,就是针对高职大学生成为高级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要求,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学生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活动体系。高级职业人才必须具有适应职业岗位劳动需要的职业能力,但是这种职业能力的大小、发展潜力、对职业变迁的适应能力等,都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只有拥有高素质,才会在复杂的职业劳动中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和创造力。面向21世纪、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新理念,使得职业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面向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问题,更需要通过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其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终身发展所必需的综合素质。
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方法
教学方法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水平的高低,而且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也是重要的约束性因素。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应对大众化发展的变革中,教学方法必须与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的变革同步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
学界对教学方法有“方法说”、“方式说”、“活动说”、“手段说”等诸多观点,笔者认同把教学方法定义为“在一定的教学观念的指导下,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整套操作策略”。其本质在于与教学观念、教学目的相适应、相配合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有效组合,它表明,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是~成不变的,而是需要伴随教学观念和目的变化而改变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应对大众化发展趋势和要求的过程中,由于教育观念和教学目的的变化,必然要求教学方法作出相应的变革。
首先,大众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平民化、平等化、人本化、社会化的新教育观念,必然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由对人的基本观念、思想方法进行强制性的修正转向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进行合乎人性发展需求的引导。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和过程的“民主化”原则,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双边、多边互动型的教学方法,以良性的双向交流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顺应大众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大趋势的教学方法发展的方向。
其次,大众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掌握科学理论、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思想素质的教学目的及其实现目的的教学体系,必然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由单一的以掌握理论知识为最终目的转向实现遵循理论知识一方法能力一综合素质渐进、全面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由于新教学任务体系决定的教学活动内容、方式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企图制定经常使用、数目有限的几种教学方法是错误的。依照实现掌握科学理论知识,提高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等不同教学目的的需要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学总体过程中实现对这些方法的有效配置和组合运用,是顺应大众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发展大趋势的教学方法创新的原则。
把“民主化”的方向与“组合化”的原则相结合,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论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方法实践发展的基本导向。
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评价
教学评价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环节,它不仅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是通过反馈于新的教育实践而产生导向作用,影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方向、内容形式和质量水平等诸方面的变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由于应对大众化发展,而在教育观念、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上产生深刻变革,客观地要求评价标准、方式也进行相应的变革。
首先,在知识评价与价值评价的统一中,更加侧重于价值评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担负着对高职大学生系统地进行和中国化理论的教育任务。完成这一教育任务,就是把和中国化理论体系经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向学生素质体系转化的过程。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中介和载体,自然也是评价理论教育的内容。但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停留在对学生获得理论知识状况的评价,而是着重于理论教育满足学生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评价。只有把和中国化理论转化为高职大学生的科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成为指导生产、生活实践的行动指南,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价值性才得以实现。
其次,在内在评价与外在评价的统一中,更加侧重于外在评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首先是一个把理论知识、社会道德、法律规范等内化为高职大学生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过程。对其评价中就必然要包括对内化的内容、方法,特别是结果,即对学生形成的内在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进行评价。但是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在评价不是体现自身性质和目标的终极性评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最终成果,在于所培养的高职人才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综合素质,更重要在于将其内在素质“外化”,表现为职业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基于良好思想道德意识和行为价值准则所展现的行为表现与行为习惯。只有把和中国化理论转化为高职大学生良好的内在素质和外在行为习惯,成为提升个人品质、规范公共行为的思想与方法基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才得以实现。
第三,在现实评价与潜在评价的统一中,更加侧重于潜在评价。同任何教育活动一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对学生即时形成效果,能够使他们接受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能够在现实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改善思维和行为。但是在当代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成为教育的时代性特征。高职大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已有的观点和方法,更需要培养自我教育、终生学习的理念与能力,保证高职大学生作为职业人才,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始终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只有把和中国化理论转化为高职大学生现实与潜在的思想观念、科学方法、发展能力,为自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时代性才得以实现。
第四,在个体评价与社会评价的统一中,更加侧重于社会评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对教育过程主体的评价主要体现在接受教育的学习主体方面。学生通过接受系统的和中国化理论与方法的教育,会重新认识和定位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相应地形成对个体思想觉悟、道德修养、价值观念的自我评价。但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不仅仅是满足于个人对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修养的需求,更在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德才兼备的职业人才。我们所培养的高职人才,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是否过硬,是否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只有经过社会实践、职业劳动的检验和社会公众、用人单位的评价,才能得到最终的认定。所以,只有把和中国化理论转化为高职大学生能够胜任的职业劳动能力和社会认可度,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性才最终得以实现。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途径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证。职业院校高水平的教学质量,来自于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育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1]-[3]。笔者探讨了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养机制、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提高专职教师的“双师型”比例,努力造就一支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
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技能训练是非常关键的措施,如进行专业技能考核、校企挂钩、深入生产第一线锻炼、举办职业院校教师技能比赛等,对于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2],[4]。具体措施如下:
1.教师拟定个人“双师素质”培训提高计划。教师要制定个人的具体的、有可操作性的双师素质培训提高计划,写明每学期在什么时间进行技能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培训计划须经教研室讨论,系主任审核,严格执行。
2.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生产现场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3.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专业教师要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环节中,尽量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在建设实训中心、教学工厂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
4.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由职教集团和学校主导,按照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这一基地不仅是专职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基地,还是“双师型”教师的实践基地和外聘教师的来源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程,是区别于其他普通高等教育的特色所在,是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也是落实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教育环境与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举措[5]-[6]。
5.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专业教师可以分批到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参加培训,或聘请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教员,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二、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
校企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是为职业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服务的,特别是为“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可采用以下途径:
1.教师脱产、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在合作企业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专业选派教师以脱产或半脱产形式,直接在合作企业挂职锻炼,时间一般在半年以上。教师按企业员工制度管理,学校承担教师的工资,企业按考核等同企业员工发放岗位津贴和奖金,教师在岗余时间回学校参加教学及教研活动。
2.教师以半脱产形式,参与企业科研项目。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校企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一种是人员参与形式的科研。人员参与形式的科研合作,近似于挂职顶岗,学校承担教师的工资,企业按考核等同企业员工发放岗位津贴和奖金。
3.培养校外兼职教师。从企业委派的指导教师中有目的地选拔符合兼职教师资格的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
4.支持专业教师在合作企业中兼职。专业教师可以在合作企业中担任技术员、技术管理部门经理、技术顾问等职,形式可以采用脱产或半脱产。企业聘用金不低于教师年工资收入。
5.鼓励教师在企业获得行业资格证书,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工作。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和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转化。
三、建立促进教师提高双师水平的激励机制,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人都需要激励。个体在适合于本身需求的外部刺激下,会产生一股强大的自动力,这种自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而激励的最大作用则是激发教师的潜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提升,除了依靠常规常规管理措施外,还应该通过激励机制将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水平转化为其本人的内在需求,才能获得更加满意的效果。
首先,学校要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津贴等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应尽可能将单位整体利益与教师的个人利益挂钩,让他们清楚地感觉到单位的兴衰对自己前途、利益的影响,调动教师的内在潜力。为了鼓励和支持教师自觉学习实践,尽快提高双师水平,学校可实行以下奖励办法:①教师到企业进行提高双师水平的顶岗实践,核定给一定数量的工作量;②教师参加提高双师水平的学习培训费用由学校全额报销;③教师考取双师性质的技能技术证书,发给一定的奖金;④双师型教师上课,在相同情况下课时酬金提高一档。⑤各系每建成一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学院给予适当的奖励并划拨实训基地一定的运转经费。
四、建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s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一是要密切校企联系,加强“双师型”教师的校外实习和培训。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校企紧密合作是促使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的最佳途径,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通过定期下企业实践,专业教师能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了解和掌握生产技术过程,熟悉企业劳动组织过程,及时学习和掌握各种在实际操作中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并反映在教学中。二是要制定符合职教特点或相对独立的“双师型”教师职称评审系列。我国高职学院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与普通高等院校采用同一个标准,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主要看论文和科研成果,没有体现实践和应用能力等高职师资的特色。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政策研究,单独成立高职教师职务评审机构,单独制定职务评审条件,设立各级职务的比例,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三是要建立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的激励机制。专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提高待遇、优先评职、晋级、评优、学习、进修、培训和出国等措施调动专任或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励广大教师以获得双师素质为荣,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陶书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80-81.
[2]王星.“双师型”师资的培养措施[J].职业与教育,2008,(5):81-82.
[3]石凯定,邓学峰.产学研结合与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A].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47-48.
[4]李细平.发达国家“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2008,(4):61-62.
[关键词]高职教育 音乐教育
[作者简介]朱裔文(1981— ),女,山东东营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音乐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学科教学。(山东 青岛 26658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183—02
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作为开启人类智慧的三把钥匙之一,音乐艺术在人类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比拟的,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在现代社会,音乐艺术教育更是对于提升学生的精神文明素质,陶冶情操,提高他们的情商,塑造他们健全、健康的心理结构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那么,作为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生力军的高职院校开展音乐艺术教育自然也是当仁不让。
一、高职音乐教育面临的困境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主要是培养专科层次的音乐人才,一些高职院校在原来中师学校等音乐师范专业的基础上进行合并、升格开设音乐专业,或者直接成立了艺术系或音乐系。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反映出我国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与提高,但并不能代表着其教育水平的相应提升与普遍提高。相反,由于高职音乐教育底子薄、竞争大、整合难等问题,其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
一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是几所师范、职业技术等学校合并并升格而成,教师队伍仍由原来的师范、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编配而成,从而致使整个师资队伍在年龄构成、职称结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等方面与老牌高校相比必定存在着差距,特别是有大量的艺术学院或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年轻老师,他们大多是本科生层次或者研究生层次,虽然专业知识丰富,音乐技能水平较高,基本胜任高等职业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任职要求,但是其职业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相对薄弱,对于高等职业音乐教育的认识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针对高等职业音乐教育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资历。
二是招生难使得高职院校之间存在着真实而又残酷的生源大战,生源问题成为影响、甚至制约高职音乐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高等音乐教育的逐年扩招,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生源受到严重影响,生源数量日趋减少,学生入学的整体素质有明显下降的趋势。
三是以高职院校作为跳板、以“专升本”为目的而入学的学生比例逐年增高。许多学生一入学就抱有“专升本”的目标,高职院校成为其求学过程中一个必经的、不可缺少的“中转站”。
四是职业院校只是针对某一种特定职业所进行的“职业教育”,在教学目标上具有较强的职业性与针对性,整体上学制较短,学生的专业音乐水平不能得到系统性的提高,所以,其在与本科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中不具备竞争能力的绝对优势。
二、对高职音乐教育的建议
要想取得高职音乐教育的长足发展,就要正视种种问题和不足,从实际出发,从高职改革做起,立足自身发展平台,从目标任务、师资队伍、专业方向、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就业指导等方面入手,大胆改革,锐意创新。
一是明确目标任务。高职院校音乐专业要体现职业性的特点,以区别于其他层次的音乐院校,坚决做到突出办学特色就是站稳脚跟、占据高职教育阵地,这就必须充分明确新时期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高职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和音乐理论素养,具备音乐表演、音乐教学与辅导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并适合社会需要与就业需求的实用型高等音乐职业艺术人才。 在实际的高职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职业型”与“专业性”的特点,加强相关专业课程与职业课程的课时比例,并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明确这一教学目标,学校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着这一教学目标紧密开展。只有切实做到明确教学目标、突出教学特色,才能有区别于其他的音乐院校,从而才具有自己的就业市场与社会需求。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职音乐师资建设,改革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设置,加大音乐教育工作的力度,要培养一支优质的高职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并且建立师资培训制度。首先,提升教师素质,加大在职高职音乐教师培训的时代感、紧迫感,为高职音乐教师提供多层次的进修学习机会,使高职音乐专业的教师素质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最大可能的提升,还可以尽可能地引进一些高素质的教师,以提高高职音乐专业教师质量,扩大高职音乐专业师资队伍,尽快地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其次,引进竞争机制,不仅能够利用竞争机制对一些专业技术水平较差的人员实行转岗或淘汰,而且能够在教师队伍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风气,有助于教师的再学习并维持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再次,实施量化考核,要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提出一定的量化要求,例如,教师几年内参与的课题、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及的层次与质量等都有一定的量化标准,对达到这个量化标准的教师在薪酬、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并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来。这样一来,教师的从业压力加大,自我提高的意愿明显增强,从而整个教师队伍的再学习能力与科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那么,高职音乐院校就能够保持层次较为合理、结构较为优秀的专业教师队伍。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强音乐师资队伍建设,既要引导教师“厚德崇教、为人师表”,在音乐知识与能力的言传身教中感染和教育学生,又要为年轻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专业深造与自我提高提供积极的鼓励与大力的支持,并建立、健全教师奖励机制和优秀教师带动机制,打造一支高学历、高素质、高水平的“三高”高职音乐教师队伍,使之走进教室能讲,走上舞台能演,进得教研室能研究,真正能够成为高职教育行业的人才,为高等职业音乐教育作出最大的贡献。
三是调整专业方向。在新时期基础音乐教育大改革的形势下,高职院校音乐教学课程模式应该相应地进行改革。多借鉴众多音乐专业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高职教育特点,在专业方向选择上有所侧重:综合性高职院校应以基础音乐教育为目标,追求全面性与普及性;艺术类高职院校,在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后,要突出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二次理解能力、创造性独立演绎音乐作品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再创作能力。在专业设置选择上要根据文化市场的需求,除保持最基础的声乐、钢琴、舞蹈、合唱指挥等几个常设的必备课程外,还应该开设小乐队编排、电声乐队、通俗演唱、MIDI制作、音乐文化市场运作等新兴的音乐文化相关课程,并将这些具有时代特征、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新型音乐文化课程作为高职音乐专业的教学重点,为学生的最广泛就业、可持续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是优化课程体系。高职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最终要归结到其教学根本——高职音乐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高职音乐教育的目标要求,应该尝试着对其高职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一系列改革。例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合并、减少现有的音乐专业课程,优化学科结构,重点体现学以致用的技术与技能培养,突出高职特色;增设排练课、形体课、艺术课、东西方音乐鉴赏课等综合性课程,使多门学科的知识能够最大可能地相互贯通、互为补充,并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运用能力;加大艺术实践课的比例,丰富艺术实践课的内容,实实在在地使学生通过在学校课程中完成的音乐专业实践环节,具备较强的艺术实践能力,从而为日后具备较强的从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是注重教材编写。高职音乐教育应根据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建立自己的高职教材体系,成立专门针对高职教材编写的教材制定课题小组,参考各个层次音乐院校的专业教材,组织编写一批具有符合社会需求、内容丰富全面、结构清晰严谨、形式多样的,并且可以适当具备浓郁地方特色、适应当地社会需求的高职系列音乐教材。这样严谨翔实的教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高职音乐教育的缺陷和不足,使高职音乐教育能够具有培养高标准人才的教材基础。同时,应根据新教材的要求,及时调整传统的授课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范型,增强高职音乐教育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自身的教学效率,加大教学实践活动与音乐社会实践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比重,满足自身的教学要求,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
六是坚持就业导向。职业技术教育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要把握学生就业方向,找准音乐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培养人才的落脚点,将院校课堂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与社会的人才需求相结合,与企业的艺术社团,各地市、社区的基层性、群众性的音乐艺术文化站、艺术馆等音乐艺术相关部门、行业的日常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加强校内实训的同时,鼓励、支持学生多多走出校外,到社会的具体音乐文化工作岗位上参加实习、实践,在社会上锻炼自己,在社会锻炼中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在社会实践中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有效的升华。高职音乐教育学生的知识结构要努力做到一专多能,例如,声乐专业的高职学生除具备基本的音乐理论素养、熟练的演唱技能之外,还可以兼修、旁听一些必要的器乐知识、技能,以拓宽就业口径,扩大就业领域。还可以在学习音乐职业知识的同时辅修一些其他艺术门类的课程,这样既可以增加高职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底蕴,又可以使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业指导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要开设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转变高职学生的传统就业观念,从根本上提高院校的就业率。另外,就业指导课不但要在毕业前开设,让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就业政策和信息,更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高职音乐教育始终,甚至从入学就开始进行及时的就业指导,让学生了解自身专业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及时摆正就业观,调整学生的就业方向,为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要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增加效益,在不断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音乐艺术需求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大发展,就要充分认识其与普通高等教育音乐专业教育的区别,在新的社会需求和现实挑战面前,借鉴普通高等艺术院校音乐专业的办学经验,面向社会音乐教育、新兴音乐产业、流行音乐文化等新的音乐事业领域,创建符合高职音乐教育特点的教育体系与模式,培养具有高职特点、具备高职特色的音乐从业人才,就应该围绕提高学生就业率、拓宽学生就业面来做足文章,坚持工学结合,全面推进高职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争创优势专业、精品课程和名师课堂,不断根据高职自身的特点,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自己的办学规模与规格,完善课程设置,建设发展具备自身特色的高职音乐教育品牌,不断培养出被社会认可、接受的合格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郑莉,金亚文.基础音乐教育新视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朱咏北,王北海.新编音乐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关键词]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实现途径
Abstract:College teacher's information behavior refers to the teaching behavior that the college teacher applies information means to collect, arrange, organize, analyze, use, manage and appraise information resources effectively. The validity of college teacher's information behavior has some features: requesting multifarious information, having advancing 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 using advancing means to get information, and analyzing and judging information. There are several approaches to carry out college teacher's information behavior: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enhancing the validity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in teaching practice; improving the validity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through the self.reconsidering, and developing college teacher's IT knowledge.
Key words:college teacher; information behavior; validity; realizing approach
人类进入21世纪后,信息技术已走进人们的生活,也走进了教育。高校作为知识信息的聚集地与生产中心,其信息及相关的活动成为高校师生的生活载体与教学内容。高校教师作为知识信息权威的象征,其信息行为及其有效性成为高校教师必须具备的行为素养。它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现信息的拓展和延伸,提高教学有效性,从而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本文从高校教师信息行为的内涵及其有效性特点出发,探讨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的实现途径。
一
信息引为有效性成为高校教师之必需,因为:
1.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是网络时代的必然要求
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地改变着人类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在高等教育领域,教育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扩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通畅和广泛,基本上打破了国别和地区的限制,在知识的获取与利用上逐渐实现走向教育平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和不同来源的信息进行有效收集、评价、组织和综合利用的能力等尤显重要。无论是从宏观上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还是从微观上搞好本职工作,高校教师都需要提高信息行为有效性。
2.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是实现教学模式转变的关键
人类从农业经济时代向工业经济时代继而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过程中,主要反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便由“锄头”向“机器”过渡,继而由“网络”取代。与社会存在互为促进的人类思维形式也便由“宗教理性”向“科学理性”继而向“拟像理性”转变。这些决定性的转变,使教育的社会角色及自身的教学范式发生了或将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近几年来,虽然高校教师采用较为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更加通畅和深入,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也没有真正实现。因此,高校教师必须主动提高自身的信息行为素养,从传统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迎接挑战,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3.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质上是一种信息加工、传播与评价行为,这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基础,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进入信息社会后,高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教材多媒体化、教学网络化、学习个性化等。所有这些特点都说明高校的教学活动将不再受时空的限制,师生之间交流的障碍和壁垒将被打破,跨时空交流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身份平等、信息共享的平台,形成了一种互动式的现代教学新模式。因而,高校教师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自身信息行为有效性,是顺利进行教学信息化改革的保证。
二
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的内涵、特点及要求如下:
1.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的内涵
对信息行为的内涵,国内外学者有过许多不同的看法。T.D.Wilson认为信息行为至少包含三个部分:信息需求与其驱动力,也就是引发个人认知到有所需求的各种要素;回应信息需求的历程与行为;影响个人回应上述需求的因素。陈见龙认为,所谓信息行为就是人们自觉地解决问题而获取和使用信息的各种活动[2]。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是指高校教师应用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收集、整理、组织、分析、使用、管理和评价的教学行为。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以现代教育思想、教学观念为指导,通过网络、计算机等信息工具,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收集、整理、组织、分析、使用、管理和评价,以达到教学目的。由此可见,高校教师的信息行为有效性不仅有技术层面上的要求,而且还能够“通过比较、概括等方法进行信息扩展、增值”,“使新信息的生产与个体、社会信息的重组”统一整合起来,构建多通道、跨时空、非实时的强调协调与合作的信息交流平台,塑成以信息意识、信息价值观以及信息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为主要元素的和谐的信息文化。因此,教师的信息行为有效性具有动态变化的特点,并且具有层次性,不同层面又相互融合、浑然一体,是层次性与整体性的统一[3]。
转贴于 2.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的特点
一是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即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流向变得丰富而复杂,信息需求频率加快,且日趋个性化和特殊化,信息需求类型更加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将向无限给予与无限需求的层次迈进。二是信息意识的超前性。由于信息是快节奏式的服务方式,对高校教师捕捉信息来说,重要的是其分析、研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对学科前沿信息的敏感性。三是信息获取手段的先进性。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的提高使高校教师获取信息的手段呈现出非常便捷与先进的特点,他们可以在校内信息资源部门检索、查询到国外大型图书馆的各种文献资料,甚至能查询尚未出版的图书和即将发行的期刊等。四是信息分析的批判性。由于虚假信息与无用信息的大量涌现,高校教师必须对信息内容进行选择与鉴别,其信息分析的批判性就成为信息行为有效性的重要前提[4]。
3.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对教师个体素质的要求
(1)必备的信息科学知识,包括应有的信息意识和观念,通晓信息原理,掌握信息工具使用的方法和技巧等。(2)较强的信息教学行为能力:一是基本信息教学行为能力。如信息系统操作能力、信息获取能力(主要是指对大批量信息的识别与鉴别及获取的能力)、信息组织和表达能力、信息整合能力(主要是指对大批量信息的综合处理及拓展能力)及信息交流能力(主要指进行信息互动和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能力)等;二是学科信息教学行为能力。即教师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必须具备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化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的选择、网络课件、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等;三是教育科研信息行为能力,即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中应具备的信息行为能力。(3)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能认识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意义及其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负面影响;了解并遵守各种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能抵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或污染;能有责任地使用信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参与意识,平时能主动和学生进行多渠道信息沟通,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课外辅导、思想教育;主动参与理想的信息社会的创建,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能积极主动提供真实可靠有用的信息等[5]。
三
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的实现,大致包括如下途径:
1.加强高校教师教育信息理论培训
高校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教育信息理论知识(如建构主义理论、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等)的学习,使高校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思想上真正重视自身信息行为有效性的培养和提高,自觉用教育信息理论指导自己的信息教学行为,少走弯路,使教育教学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加强高校教师教育信息理论培训,必须做到:(1)高校要制定教师信息行为培养计划,完善教师信息行为素养培养制度,如规定一门课的信息化程度或标准,规定教师每学期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公开课,根据学科特点,在各自学科教学中开展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等,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使教师信息行为素养培养走上规范化轨道;(2)要选择既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又善于把理论运用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高水平教师编写教材和授课,确保教学质量;(3)要因材施教。由于教师之间存在诸如地区、年龄、性别、能力、学科教学等差异,讲授的内容不应完全按照一种模式,应有所侧重,有目的性,要与教师的具体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进行,从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整合;(4)要把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短期培训与学位进修、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等方式结合起来,使每位教师都参与进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信息行为素养水平。
2.在教学实践中增强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
(1)转变观念,增强教师信息行为的自觉性。首先,应确立现代人才观。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从以往培养“知识型”、“应用型”人才向“创新型”、“创造型”人才转变,要求教师必须认同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及各方面的能力,以促使他们全面地发展。其次,应树立全新的师生观。即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观。再次,应转变传统教育技术观。目前,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在高校教师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技术恐惧症,即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感觉学习使用技术很吃力,为此不愿意用,不想用;一种是技术依赖症,只看到教育技术手段在传播知识信息方面的功能,把学校、教师的职能理解为和机器一样,仅仅是传授知识信息,而没有认识到其承担的多种社会责任和角色职能。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技术观,在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的同时,克服技术成分的消极作用[6]。(2)高校教师应在“六化”上下功夫,精心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强其信息行为的有效性。所谓“六化”是指高校教师在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应确保其设计人性化、形式生动化、内容丰富化、结构条理化、媒体多样化、表达简洁化,使多媒体教学课件既体现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握教材核心,又能广集教学素材,并利用多媒体软件技术对素材按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组编。这种课件的优点能以学生为本,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沟通,生动形象,思路清晰,简洁明了,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其潜能。(3)高校教师应把现代信息教学行为与传统教学行为结合起来,确保其信息行为的可行性。如在信息行为过程中,善于利用肢体语言与黑板的教学辅助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确保教学效果良好。(4)高校教师应广开渠道,广辟思路,以点带面,开展协作讨论。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等媒体,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性协作讨论,也可在学生中广泛征集素材,适时挑选学生最感兴趣的主题展开讨论,从而使被动的教学主动化,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方法。(5)高校还应经常性地、有目的地举办各种活动,如信息教育论文评比、课件制作比赛、网页制作大赛等形式多样的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加强教师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增强其信息行为的针对性。
3.通过自我反思提高教师信息行为有效性
(1)要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因为教师信息行为素养的提高主要靠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指导教师制订一个贯穿终身的学习计划,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技能及相关理论,并自觉地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2)要鼓励教师多在网络上阅读与写作,尽量用多媒体上课,用网络处理日常教学事务。(3)充分发挥图书馆和阅览室的作用。图书馆是每个学校的信息中心,在教师信息行为素养的培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让图书馆的这种信息主导作用体现出来,要通过邀请学者、名家举办各种讲座和培训班的方式,多渠道地培养教师的信息行为素养。同时还可为教师开放专业的阅览室,为教师阅读创造良好的环境,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提高自己的信息行为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4.不断提升高校教师网络技术素养
(1)熟练运用网络技术。高校教师必须熟练使用网络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等,如能利用浏览器搜集与下载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公用软件,能设立网页上载个人资料,能在网上收发E.mail等。(2)增强利用网络获取和选择信息的能力。高校教师要能够根据教育教学目标多途径地收集各种教学资料与信息,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感知等获取信息的方法,高质量地履行高校教师的职业使命。 (3)培养高校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处理、生成、创造、运用信息的能力。即能够利用各种信息协作途径和工具开展广泛的信息协作,能与外界建立经常的、融洽的、多维的信息协作关系,促进自己的教学科研[7]。
[参考文献]
[1]唐松林.范式、范式类型及其转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5.
[2]杜西红.高校教师利用外文文献的信息行为与心理[J].农业网络信息,2006,(10):68.
[3]王婧.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实现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J].江苏高教,2004,(4):110.
[4]何晓丽.IT环境中的教师信息行为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26.127.
[5]程正彪,赵江平,陈跃辉.跟进网络社会化教师信息的素养[J].求索,2004,(9):169.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