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3 15:12:55
导语:在公立医院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立医院的角色具有双重性,既要保持公益性,同时又要在医疗市场中谋生存和发展。后者表现为一个典型的市场主体。但长期以来,会计在医院管理中的角色一直停留在账房先生的地位。更多的只是上传下达,即上报医院财务会计报告和各种统计信息,下达上级和医院领导的会计核算任务,不能为医院领导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管理会计在公立医院运用水平低的原因
管理会计在部分公立医院也在应用,但仍停留摸索和表面层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1.医疗市场市场化程度不高
尽管医院逐步走向市场,但医疗市场化程度有限,医疗市场仍处在供方市场阶段,普遍存在“以药养医”现象。公立医院除了收取诊疗费外,还有政府补助,效益相对较好,部门公立医院甚至效益胜于某些效益好的国有企业。效益好,成本压力不大,是当前公立医院普遍的状况。医院提供的服务几乎都是盈利的,尽管有少部分项目亏损,但盈利部分足以弥补少量的亏损。在这种状况下,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是比较粗放和松懈的,对外不需要关注太多市场需求,对内不需要提供详细、复杂的经营信息。
2.医院治理结构不完善
“管办不分”是导致医院治理结构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公立医院由卫生部门举办和管理,医院法人仍然是卫生行政部门指派,并享受行政级别,出资人与管理人实为同一人,所有者和管理者没有实现适度分离。委托关系在公立医院中不明确。公立医院产权制度不改,医院法人治理就难以落实,公立医院的管理水平就难以提升,对管理会计的需求显然不足。
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医疗市场化程度不高,公立医院管理层对市场信息和内部经营信息需求不高。与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一样,财务部门在公立医院的地位不高,财务工作历来不受重视,更谈不上参与医院的战略决策,连列席各种办公会议和业务发展会议的机会都很少。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是核算收入支出和分配奖金,以及应付各种统计报表和各种检查,顾不上会计核算和统计以外的信息,更谈不上主动去挖掘和提供会计账面以外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分析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能力不高,甚至不掌握或仅掌握少量的非财务信息。有人提出,会计人员从核算和编报表向财务与非财务分析转变是管理会计转变的起点,医院会计人员就是缺乏这种起点的机会和这种转变的能力,导致会计人员的工作一直停留在核算和统计的层面。
三、公立医院如何运用管理会计
厘清公立医院产权,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公立医院既要保持公益性又要走向市场,决定了它面临着复杂的经营环境,在这种状况下,管理会计显得尤为重要。公立医院管理层需要更多市场的和非市场的信息,需要更详细更准确的医疗成本信息来支持决策,这都离不开管理会计的支持。如何运用好管理会计是当前公立医院面临的重要课题。
1.财务业务一体化是医院管理会计的开始
业务融入会计,会计支持决策,谓之管理会计。离开业务谈会计,犹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会计停留在毫无意义的一堆报表和数据上,离开会计谈业务,犹如无方向盘的汽车和脱缰的马匹,没有方向指导,误入歧途。会计源于业务,解读业务,同时会计信息要用业务语言表达才能提供决策信息。财务业务一体化是医院管理会计的开始,是核算型会计向价值型会计转换的开始。财务业务信息系统高度融合是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必要条件,它为数据共享提供了平台和数据通道。财务业务一体化要求财务人员需要深入了解医疗业务,甚至成为医疗业务的半个专家,从医院的大数据中发现规律,运用管理会计工具帮助医院调整经营策略和管理手段,在经营过程获得更多的收益。
2.医院战略成本管理支撑医院发展战略
公立医院面临双体制环境,即公立医院医疗的价格机制是政府定价,是计划经济行为,而公立医院运营的环境是市场经济环境,人力成本、设备及材料成本等由市场定价。医疗价格是相对稳定的,而人力价格,设备及材料价格等由市场定价,呈上升趋势。从这个角度看,公立医院的效益两头受压,最大化效益可谓夹缝中谋取,开展精细化成本核算,控制医疗成本势在必然。公立医院制定发展战略,对成本进行战略性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战略成本管理涉及整个医疗产业链,不局限于医院内部的人工费用和材料费用等,而要延伸到前沿医疗技术的科研,关注医疗成本的源头和医疗需求的市场状况。运用作业成本法精确核算项目成本和病种成本,挖掘优势学科,辅以必要资源配置和政策倾斜重点发展,调整发展战略,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成本管理手段,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成本信息支撑。
3.科室贡献和医生贡献决定绩效分配
管理会计的一个重要运用就是绩效考核和绩效分配。大到医院绩效、科室绩效,小到每个医生的绩效,都需要细化管理。采用科室本量利分析和医生本量利分析可以有效提供科室和医生对医院的贡献信息,结合关键指标法等信息决定科室和医生个人的绩效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4.全面预算管理实现现金流的效益最大化
全面预算提供了全过程的预决算管理,可以较好的控制成本,调度好资金,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全面预算方法在于在财务预算中纳入业务预算,有利于推动财务业务融合。全面预算涵盖了医疗投资、科研、医疗、人力、运营、财务、绩效分配等方方面面。伴随着业务流的通道,作为血液的现金,流动要快,停留要有效益,不仅要满足业务对现金流的需要又要保证效益的最大化。
5.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确保医院资产安全和防范风险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旨在合理保证公立医院沿着既定的发展方向展开经营管理,保护资产安全,防范决策风险和医疗风险,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内部控制也是全面预算方案顺利实施,绩效考核得以正常开展,及时提供管理会计报告的重要工具。风险预警指标则是内部控制实施的晴雨表,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中设置符合公立医院自身特点,并具有引导性、灵敏性、便捷性的风险预警指标可以满足公立医院风险管理的需要。
6.公立医院需要综合管理手段
战略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等管理会计工具都不是单独使用的,相互配合相互利用才能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在综合管理工具方面,平衡计分卡综合了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人力信息与患者信息、当前信息与未来信息,从四个维度为医院管理层提供方方面面的决策信息。平衡记分卡综合平衡了各方面的信息,用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优化医疗流程和诊治路径,激励医护人员提高积极性和服务效率,创造患者价值最大化,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和医疗成本。
四、结论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新医改政策的逐步落实,将部分公立医院转为了民营医院,一定程度降低了公立医疗机构所占的比重。这个措施实现了办医主体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打破了公立医院的垄断地位,出现了公有制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推动了医疗行业的竞争市场。公立医院想要在民营企业以及其他合资医院中保持其一直以来的主体地位,就必须增强人力资本投入,紧紧跟随医疗市场的发展步伐。人是技术、知识、信息等的载体,是一个医院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医院最珍贵的资源,公立医院的高层必须认识到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二、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
目前,公立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充足与否对其在整个医疗机构中的地位有很大影响,只有经受住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上所带来的考验,公立医院才能够在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医疗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
(一)各类人员配置失衡我国的医疗市场是以公立医院为主体的,因为它不同于民营医院及其它合资医院,是政府举办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医院,而且有众多人才的选择,是一种多种人才聚集的组织。当然,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也不能仅仅归因于人数多,也是公立医院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的结果。在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过于老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等使得人才的集体效应难以发挥。
1.医院的编制过大一个医院的卫生人员的数目是有一定限制的,是综合考虑病床数目、门诊量、科研、教学等多种情况的结果。但是现阶段我国的公立医院,尤其是二三级的大医院,人员编制已经大大超过了这个限度,病床与卫生人员的比值有的甚至超过了1:2.5(一般为1:1.5)。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1)二三级的大医院存在病源过多的情况,患病者对地区小医院不信任,即使花较大的价钱、时间和经历也愿意去大医院接受治疗,限制了地区小医院的发展;(2)大量的医学毕业生处于待遇的考虑,只愿意留在大的医院就业,大多不愿意回到地方医院;(3)再加上医院目前还缺乏科学的选人用人的机制,人才流通渠道不畅,还未能实现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化;(4)人员流出渠道不畅,大量人员滞留也是造成医院编制过大的重要原因。编制过大对于医院整个医疗机构中的竞争是十分不利的。一是造成了人力的浪费,医院的工作量与人员的数量不成比例,工作量不够,人员压力不足、热情低、工作效率下降;二是人员的过多加大了医院在人力成本的负担,使得医院不得不增加医疗费用,这也是公立医院在竞争中十分不利的因素;另外,由于医疗费用的提高带来的收入根本不能满足医疗工作者的工资需求,部分医生只能通过看病收红包来满足需求,结果只能是医患关系紧张、患者对医院的信任下降。
2.医师比重太大、结构不合理医生与护理人员配比结构十分不合理,往往是护理人员偏少。传统上,一个医院的医护人员数目决定于医师数量和病床数,整体医护的开展、老年人护理需求的增加以及慢性病康复护理需求的增加,护理人员的数目应该相应增加。医师年龄、职称结构也不合理,中间层次的医师少,高年资、高职称医师过多。现阶段的医师结构严重偏离了正常,医院的床位数与医师数目的比值严重超过一般(一般为1:0.3),结构有发展为“橄榄型”的趋势。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人数过多带来诸多弊端,造成了资源浪费的同时,也限制了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成长。
(二)工资分配制度落后
1.工资水平低据相关统计得知,卫生行业工作人员的工资仅仅比社会平均工资高出0.16倍,但是医务人员所要承担的风险,工作强度却大大高于社会其他工作。这种投入与收入不成比例的现状所导致的后果只能是以药养医、收红包的畸形补偿机制的逐渐形成。患者利益的受损,势必会影响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在与民营医院以及其它合资医院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要想保持公立医院的主体地位,保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体制,通过提高医疗人员的工资水平来增加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2.缺乏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现在,公立医院在工资分配上有严重的平均主义,高年资、高职称的收入与低年资、低职称的工资水平差距很小,相比较两者的技术要求,这种工资分配就显得十分不成比例。当然,除了年资、职称外,公立医院的工资还应该与实际的工作效率和所作的贡献挂钩。大部分医院仍然沿用年度考核制度,不同专业和等级的人员用统一的考核标准,很难真实的反映出不同岗位上人员的业绩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奖金等的发放也很固定,后果当然是医务人员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降低、钻研探索精神下降、医院的技术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公立医院必须制定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绩效评估模式,
(三)人事制度僵化公立医院有很浓厚的行政背景,长期实行的是行政式管理,势必会对日后的市场竞争中产生不利影响。由于是非盈利性质,人员分配还是按有关部门所规定的编制进行的,是以身份管理为主要特征的单一化的干部人事制度。人员的编制和人员类型、员工的录用以及辞退,医院都无法决定;人力资源是按计划进行的,有着较为固定的管理模式;干部的选拔基本套用了国家党政机关的做法,医院管理人员官本位意识浓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造就了“养懒汉”的环境,“吃大锅饭”的现象。
三、我国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路径分析
(一)增强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理念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有着更多就业选择权,可以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不再是被动地适应工作、适应单位。想要吸引优秀的人才,就必须从优秀人才的需求出发考虑,比如提高待遇等,赢得人才的满意和忠诚。
(二)构建科学的人才聘用机制公立医院的人才招聘要坚持单位自主用人、自主择业和科学合理、精干效能的原则,做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选拔人才不仅仅要依据已有的经验和成绩,面试过程中还应该看到所要聘用人才的其他素质,争取发现其发展潜力和培养价值。人才招聘的范围要扩大,打破地区行业的限制,吸引各个领域不同行业的优秀人才。
一、加强公立医院药品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在新医改下,药品经济管理变成公立医院重要的管理工作,其管理效果对公立医院及其职工的利益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必须加强管理。加强公立医院药品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公立医院收入结构的优化有利。公立医院是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单位,收入主要源自财政拨款以及医疗服务费用、药品收入费用这三个大的方面,而市场经济规律的消极影响造成药品生产、销售等环节蔓延着腐败现象,国内医疗药品市场遭遇巨大冲击,医疗费用快速增多。因此,加强药品经济管理,依托国家财务制度分别核算、管理公立医院的医和药,这有利于增加公立医院采购药品的透明度,对不合格用药现象加以控制,以不增加患者经济负担为前提增加公立医院补偿,优化收入结构。二是对提高公立医院医疗资源利用率有利。在不合理补偿机制之下,药品收入过高增加患者负担,造成很多患者到零售药店购买药品,不仅无法确保患者用药安全,还减少公立医院经济收入[1]。通过加强药品经济管理,用疗效确切、价廉质优的国产药品代替昂贵的进口药品,兼顾集体与个体的消费利益,提高经济收入。三是对调整公立医院药品资金运作有利。公立医院往往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准确核算药品收入,存在药品库存不实、和厂商的债务债权关系不清等问题,影响公立医院的运作。所以加强药品经济管理,强化经济核算,这对公立医院合理调配资金、正常运作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公立医院药品经济管理的策略建议
(一)加强药品经济核算。经济核算指的是利用价值形式,采取记账和算账等方法,对公立医院卫生保健服务的成果、劳动消耗进行记录、计算以及分析、对比,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获取尽量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2]。经济核算能使公立医院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控制药品消耗,降低成本,只是很多医院的现有经济核算系统只针对整体产出、科室效益问题实施经济核算、成本核算,很少涉及药品经济管理,导致公立医院无法真正控制成本、提高效益,必须及时改善。所以公立医院在药品的核算环节,为反映并监督药品的购入、销售流转的整个过程,要求财会部门要设置药品、药品进销差价这两个总账科目,对药品的购入、领发以及销售、成本、进销差价等进行核算与控制。在实施公立医院药品经济核算时,需要准确计算医院药品的收入,其总额涵盖公立医院购进药品以及自制药品的收入,包括药品的经营成本、折扣收入、加成收入、加工增加值等全部的收入,只要折扣收入与国家规定相符,就必须将其计算到药品收入当中,确保公立医院药品收支结余的合理性、正确性,减少药品费用。(二)坚持规范临床用药。按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坚持规范使用药品,这对医院药费的增长有重要控制作用。规范临床用药主要是针对患者就医的整个流程,包括从门诊首诊到入院治疗的用药、痊愈出院所带药品的整个临床路径的用药,应进行全程跟踪管理、控制、考核。尤其是针对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临床基本用药必须给出合理的、科学的规定,只有针对疑难杂症、危重病症、特殊医疗方才能提高临床药品使用,只是必须先和患者沟通,由专家小组指导。另外,按照病情的发展,要严格遵循临床治疗的变化与客观要求,适时修正临床用药的目录、要求。临床路径用药是全新的用药模式,是公立医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临床因病施治、对症用药、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以缓解老百姓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3]。针对容易出现问题的公立医院临床路径治疗,由医疗专家有效监管临床用药,改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优化医疗服务流程,规范诊疗行为,以不断提高科学用药水平,减轻老百姓基本用药经济负担,让患者减少支出,提高药品经济管理效率。同时,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用药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先成立由一线药品专家、医学专家组成的临床路径用药管理专家小组,指导、检查、督促并考核临床路径用药,基于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等临床基本用药,制定与临床路径用药客观规律相符的、能基本满足临床用药需求的用药目录,并制定相应的使用规范、用药指南。但临床路径用药使公立医院原有的购用药品的模式发生变化,导致医生与患者均改变过去的用药习惯,医患之间极有可能发生不适应的现象,这使得公立医院医患沟通机制面临新的要求。所以要加强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用药的管理,临床医生要加强学习临床路径用药目录,领会新医改的精神,对临床路径用药的意义进行深入的分析,统一医护人员对药品经济管理的思想认识,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基本前提下尽量依据临床路径用药指南选择价廉质优的药品,减少患者药品费用支出,控制医院药品费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三)监督医生的处方权。公立医院必须严格执行《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依据药品实际进价和国家规定的差价率定价,购进药品的价格越低,药品的零售价就越低。公立医院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了解医药工业信息、新药开发信息、商业流通信息以及进口药品信息等,掌握最新药品价格升降、药品经济信息,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货比三家,用最低的价格想患者出售药品,减少他们的医疗费用。同时,公立医院不得对医生拿药品回扣的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必须加强管理,一旦发现医生有收受红包的行为,必须严惩,不断加强对医生的医德医风教育以及法治规范教育,督促检查医生用药行为。具体可采取考核评比、奖惩处罚以及张榜公布等方式有效监督医生临床用药行为。传统医疗模式往往认为只要是正式定级的医生都具备处方权,患者只能用医生开的药,也就是患者被动、医生主动。针对同一种疾病,治疗方案是多种多样的,医生可选择安全有效且经济的药品治好患者的病,也可为追求利润而选择大处方、贵重药治疗患者的病,对医生的制约很少。对此,公立医院要想加强药品经济管理、控制药品费用支出,就应重视大力监督医生的处方权。具体可由医务科牵头,全院各个科主任医师、财务科和药剂科组成监督医生处方权的小组,组长由业务院长担任,制定常见病、慢性病、多发病的治疗标准与用药制度,检查全院医生的处方、病例、治疗单、检查单据等,对照标准看其是否安全、恰当、合理、经济,在综合分析与研究之后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和医生的奖金挂钩,将经济合理用药视作医生工作质量考核指标之一,控制药品滥用现象,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公立医院药品经济管理水平。
三、结语
公立医院药品经济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工程,在新医改下只有充分结合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树立起科学发展观,走创新途径,持续加强对药品的管理,有效控制药品费用,从而使药品经济管理不断趋于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公立医院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促使公立医院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童毅 单位:福建省妇幼保健院
参考文献:
[1]韦霖.加强医院药品会计管理办法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5,(05):203+206.
目前,公立医院改革探索之一是实行“药品零差率”改革,并配套实施价格补偿、财政补偿机制改革。之前,我国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由财政补助、服务收费和药品加成收入三部分组成,“以药养医”现象比较突出。实行“药品零差率”改革后,医院结余来源由原来的三项缩减为医疗服务与财政补助两项,恰当应用价格补偿机制、合理设置医疗服务价格是确保补偿机制改革成功的关键。管理会计中的定价方法主要包括成本导向、竞争导向和顾客导向三种类型。以公益性为本质体现的公立医院,其医疗服务价格定价方法主要采用成本导向定价法,常见的有总成本加成定价法、目标收益定价法、边际成本定价法和盈亏平衡定价法等,经常运用到管理会计中多元化成本概念、本量利分析、变动成本法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关键应用公式有:
1.成本利润率加成法:产品单价=单位制造成本×(1+成本利润率)。
2.资金利润率加成法:产品单价=单位成本+(资金占用额×资金利润率/产品数量)。
3.贡献毛益率法:贡献毛益率=单位贡献毛益/单价=(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单价=1-(单位变动成本/单价);产品单价=单位变动成本/(1-贡献毛益率)。
二、在医保支付改革中的应用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改革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加大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力度,结合疾病临床路径实施,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行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总额预付等,增强医保对医疗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的要求。医保供方付费方式按具体实施办法,可分为按服务项目、按服务人头、按服务人次、按住院床日、按病种、总额预付、按工资标准、按绩效、混合支付制等支付方式。之前,我国医保供方付费方式以按服务项目支付为主。按疾病诊断分类定额支付(DRGs)是目前国际上最为理想并且科学的病例组合模式,是目前公认的比较先进的支付方式之一。根据新《医院会计制度》,我们应进行科室成本核算、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病种成本核算、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以满足医保支付改革的需要。管理会计中的作业成本法(ABC法)是以医疗活动为中心,通过对成本发生消耗的原因即成本动因的确认和计量,以此作为标准来分配成本,是从资源到作业,再由作业到医疗服务的一种成本计算和管理方法,是上述成本核算的核心方式。作业成本法的关键应用公式有:医疗服务项目单位成本=直接成本+∑成本动因成本。其中:成本动因包括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资源动因是将卫生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的依据,反映作业中心对资源的耗费情况,是将卫生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的依据和标准;作业动因是将归集到作业成本的费用分配至成本对象的依据,反映成本对象对作业成本的耗费情况,是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标准。
三、在改革绩效评价中的应用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公立医院改革议题中最大的亮点是首次提出“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说明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制度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绩效评价的特殊导向性和推动力,将对公立医院改革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构建科学、合理的公立医院改革绩效评价体系,有利于合理评价公立医院改革的得失;实现“以评促建”的目的;及时纠正改革过程中的偏颇;促进形成改革基本路径;确保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常见的评价方法有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方法,有以行为为导向的绩效评价方法,也有以特质性为对象的绩效评价方法。比较推崇的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体系。管理会计中的平衡记分卡由四个部分组成:财务(Finance)、客户(Customer)、内部流程(Internalbusinessprocess)、学习与成长(Learningandgrowth),分别由外部评价指标和内部评价指标、成果评价指标和导致成果出现的驱动因素评价指标、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评价指标、短期评价指标和长期评价指标四个方面的平衡组成。公立医院改革绩效评价可以根据平衡计分卡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财务、患者、服务流程、学习成长四个维度确定一级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Delphi法)确定二级、三级评价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其中:二级指标包括经济效益、患者负担、患者信任、缺陷管理、服务效率、医疗质量、科学研究、职工成长8个指标;三级指标包括成本结余率、人均创收、药品比例、均次费用、病人满意度、纠纷发生率、床位使用率、平均住院日、治愈好转率、医疗质量、科研能力、学历职称等12个指标。
四、在完善内部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国家大力扶持社会资本办医,目的是引进竞争机制,发挥“鲶鱼效应”,促进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力提升。为此,公立医院应从自身特点出发,实现内部精细化管理,积极采取成本领先战略,抓住预算、投资、采购等方面的重大经济事项管理,提升其在医疗市场的竞争能力;充分运用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控制、预算管理、投资决策、存货控制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完善医院内部管理。
1.标准对照的差异化分析。
将核算对象如某一科室确定为成本中心,建立成本控制目标即标准成本,将实际发生数与设定标准进行比较与差异分析,以找出成本控制的着力点;为进一步约束易受主观性影响的变动成本,需拟定各核算单元的定额消耗考核目标,定期考核并找寻原因,以实现公立医院的成本领先优势。
2.实现全口径透明化预算。
公立医院应以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这一主题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8月31日财政部新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充分运用管理会计中有关预算管理的方式方法,实行全面预算,注重预算管理的公开化,实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3.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应用管理会计中货币时间价值、现金流量、投资回收期、净现值(NPV)、净现值率(NPVR)、获利指数(PI)、内部收益率(IRR)的计算方法,对基建项目、设备购置等重大投资事项进行经济角度可行性论证,计算比较决策方案,以提升公立医院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4.库房物资采购保管管理。
关键词:管理会计;高校附属医院;原则;措施
管理会计是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综合体。随着全国医疗体制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大中型医院也开始相继设立了管理会计,那么作为事业单位的医院,其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同行。
一、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原则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全局性的经济管理活动。其总目标是促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医院业务工作实际出发,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原则重点在以高质量、的准确信息服务于经营与管理决策上。
(一)服务性原则
与其它管理会计的职能一样,医院管理会计并直接实施管理,而是为医院领导加强管理、作出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这就要求在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时,首先要力求全面系统,要从临床经营、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医院领导和责任单位决策及协调的需要,要具有宏观战略特点;其次要注意可理解性,管理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同于机械性、专业化、程式化的财务会计报表,既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易于被决策者理解,既要以带有分析性、探讨研究性特点,还要立足实际,增强实用价值。
(二)准确性原则
管理会计信息虽不同于以数字为主构成的财务会计报表,要以表述性语言为主,但必须以真实性为生命,首先要准确,不说“过头话”,不作无根据的主观推测,其次要可靠、可核,与其它会计信息并无矛盾,只存在不同的分析判断角度,不存在不同的结果。再次是客观,就事论事,不掺杂着管理会计人员的个人兴趣和偏见,更不以迎合领导和其它信息需要者的愿望去作片面分析和断章取义。
(三)实用性原则
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参考消息和“参谋意见”,而是正确决策必不可少、必须采纳,有重大实用价值客观事实。这就要求:一是及时性: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应能够及时满足医院经营管理决策的需要,包括及时产生、及时处理和及时报送;二是全面。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既有来源于本院内部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内部信息,也有来源于医院外部的诸如政策、环境、其它医院、本校其它部门的信息;三是稳健。管理会计人员在处理及提供信息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除所提供的信息本身要求真实、客观外,还要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诸多因素,包括时间、政策、环境等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
二、管理会计产生效能的保障措施
(一)争取医院主要领导的重视
管理会计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医院是否设立管理会计,取决于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与认识,管理会计对医院经营管理能产生多大的促进促进作用也要看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否则,再好的信息也难以体现出真正的价值,要争取医院领导重视,管理会计必须通过比较,将其有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因而,是否设立管理会计,则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观念更新,而管理会计信息是否有助于加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要靠管理会计以各种方式充分展示其应有的价值,只有得到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才能够使管理会计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应用。:
(二)完善机构,加强制度化管理
为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与财务会计部门平行的管理会计部门。为防止机构繁多,便于协调工作,组建的医院管理会计科可与财务科合署办公,但管理会计科必须配备初具管理会计知识的干部和会计人员,并由院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考核评价单位管理会计师的工作业绩。
(三)明确工作重点
管理会计部门人员要经常列席部分院级工作讨论会,做好医院经营财务专题分析定期,按时提交分析报表、专题报告、项目预测分析、评价、建议等等。主要包括:(1)固定资产投资合理性分析。针对近几年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回顾和再评价,对银行信贷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对今后医院基本建设立项进行评估论证。(2)医院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通过对各科室实际人员费用及材料消耗的统计分析并制订出合理的消耗指标。(3)物资采购预测和决策分析。医院每年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资金额巨大。(4)管理会计要事前做好预测分析工作,制订资金使用计划,有效地避免任何盲目的设备采购和药品库存积压等问题的发生。
(四)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素质高低来体现的。素质系指会计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了解心理(下转第39页)(上接第26页)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知识。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一是可以从医院现有财务人员中培训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通过参加相关培训,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二是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队伍,为推行医院管理会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胡玉明.高级管理会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6).
[关键词]医院基建档案管理;作用;措施
随着医院改革的进行和深入,医疗业务不断的扩大,基建档案也越来越体现出它的重要性。当务之急是必须高度重视医院基建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准确率。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杜绝不利于基建档案管理的因素,为子孙后代积累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我们每个基建档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基建档案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1.1对推动医院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院基建档案是医院建设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材料,档案管理的最基本目的是记载基建在建设、改建、维修、使用过程和结果的技术状态记录。基建档案管理的关键是及时收集基建项目开工前到竣工交付使用后的各种报批文件、合同协议、洽商变更等各种类的资料,由于医院基建项目具有投资大、周期长、环节多、内外协作关系复杂的特点,因而形成的档案有多种载体、档案数量多、保存价值高。这些档案既是医院工程建设的真实记录,也是整个医院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为医院的建设、维修、管理、改扩建服务,又为医院的经济建设和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服务。所以,做好工程项目的档案管理工作对推动医院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为医院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现状和历史依据
基建档案涉及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建设单位以及建设单位的主管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任何基本建设缺少基建档案,就缺少了使用和改造的依据。它不仅反映了该建筑物的变化和发展,为医院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提供现状和历史依据,也对医院发展和经济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地上地下交叉工程涉及提供周围相互关系相互要求的条件;为历史查找、产权查证、经济纠纷以及科学研究等提供素材,它不仅服务于今天,也有利于未来,所以越来越受到各级建设单位和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1.3基建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宝贵的信息资源,是医院的财富
随着医院总体规划的逐步进行,近年来我院的基本建设可以说是接连不断,而且又都是在交叉进行,这就需要办理和查阅许多相关资料。档案是一种特殊的、不可再生的宝贵的信息资源,是医院和社会的财富。收集、管理和保护好这种资源是每个职工的义务和责无旁贷的职责。例如我院基建处的老处长张乃云,他在儿童医院辛辛苦苦工作了几十年,上对医院的每项建筑、下对全院地下的每一根管子都了如指掌,可以说闭着眼睛都能说出它们的位置。为了便于工作,张乃云在医院总平面图上仔细、认真地在每个建筑物旁都标注了建筑年代和面积,这张图纸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它包含了医院自1955年建院至今所有建筑的年代和面积,它减少了我们许多需要到档案室大量查阅资料的麻烦,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我们将原图保存起来,平时使用复印件,而且还将上面的数字以电子表格的形式摘抄整理出来,这就更加便于查找、保存和计算了,特别是每年向卫生局做报表时,这一表格是我们最可靠的依据。
2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缺乏政策性指导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在投资、管理、建设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经历了改扩建、代建、改造装修、融资、拆迁征地等建设工程,每一次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次新的尝试、一次学习的过程,但最缺乏的是对工程政策、性质的了解和指导。对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流向提出了新的问题。
2.2档案知识缺乏
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事档案工作的人员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一致,对档案的知识特别是对基建档案知识了解得不够,缺乏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
2.3全员档案意识不强
基建档案资料应该力求完整、正确、真实、严谨,在工作中发现与施工单位和相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日期有的不明确或没有写;工程的名称前后不相吻合;施工单位来函有的编号较乱,有没有编号的、有重复编号的;请示报告之类的函件有的没有标题。这些不仅给档案管理人员归档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且在接收上级审查时也很麻烦。
3对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3.1建立健全基建档案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基建档案管理工作的保证
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直接影响到工程项目的维修、改造、扩建,健全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等系列制度。医院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和“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进行多项改革,随着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日益增多,边建设、边报批、边设计的事情常有发生。这给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带来了诸多不便。所以应制定相应的基建档案工作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做好基建档案前期的收集工作,力求后期档案的完整、真实,使基建档案资料具有真实性,从而确保档案的归档率、完整率和准确率。
3.2加强文件形成者、档案管理者的业务培训
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全员档案意识是发挥档案价值作用的前提。一套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必须发挥全体参与人员的档案意识,一起参与档案收集,特别是在项目建设初期,遵循项目建设和档案形成的规律,对项目档案工作进行统筹规划。树立科学的档案观,让科室内每个工作人员都知道、了解、重视基建档案管理这项工作,各负其责,大家尽量配合把好自己的关口。这是做好基建档案和医院档案工作的有力保证。
3.3提高业务素质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
随着基建档案管理向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方向迈进,作为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注意学习新技术,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基建档案的科学管理水平。现代医院管理中基建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熟悉基建专业知识,掌握电子文档管理和网络技术、现代管理理论的技能。以业务素质的提高为着重点,可以争取各种机会参加有关基建政策文件、档案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不能光让马儿跑,不让马儿吃草。
[参考文献]
(一)合理控制物资消耗成本
从盲目的物资采购供应到规范的“以用定采”、“以供定额”的管理统一模式,以事前科学的消耗计划制定到消耗定额供应,都大大降低了物资采购供应的成本。
(二)提升了物资管理的效率
实行物资统一管理体系后,根据计算机等辅助手段,能够随时了解物资采购及库存管理情况,既保障了临床一线的使用,又能够提升采购物资的循环使用周期。同时,实行医院各科室成本核算管理后,不仅能够核算各科室的使用成本,还能够强化全体人员的节约意识。
二、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经济管理的方法
(一)物资定额消耗经济管理方法
制定医院后勤物资消耗的方法有多种:第一是技术性运算方法,是根据工作任务的需求进行技术运算的方法;第二是统计学方法,是依据准确的历史数据进行测定分析的方法;第三是估算方法,是通过以往的经验进行估计分析的方法;第四是收入配比分析法,主要是根据医院实际的收入水平来测定消耗额度标准的方法。上述的制定方法应根据实际任务的需求进行科学、灵活的运用。
(二)物资储备经济管理方法
医院后勤物资储备的方法通常采用ABC分类库存管理的方法,是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不同种类的物资根据实际使用量及资金占用量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对于资金占用量大但品类少的A类物资,应进行整合管理并加强检查的频率,按照经济储备量的原则进行库存储备;对于次重要的B品类物质,可以采取分散及整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控制好库存量,做好定期检查;对于品类多且资金量占用较小的C类物质,可以根据需求情况进行批量采购储备、灵活性管理,重点应对AB两类物质储备进行科学管理。
(三)节约经济管理方法
通常医院后勤物资供应的节约方法有多种:第一是强化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消耗定额,根据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消耗定额指标进行实际落实执行及效果考核,增强物质节约的标准和意识;第二是建立部门供应使用责任制度,增加医院各组织部门、科室的物质供应的直接管理责任人,以督促其使用节约意识;第三是应建立系统化的采购计划及物资资源的整合管理工作,按照最优化的物资管理标准,应根据医院医疗、组织及科研等相关业务需求定期集中性采购、保管,提高物资的流转、仓储使用的能力。
三、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经济管理的新思路
(一)抓住医院后勤物质经济管理的重点
作为医院后勤物资供应的管理部门,应首先清晰医院系统的整体管理模式。后勤物资供应的经济管理应该在物质项目的重新定位及规划上做出相应的调整,突出新医疗项目的物质采购计划的定额标准、采购种类的鉴别及存储保障特点等相关管理内容。
(二)现代化管理手段与人力管理手段相结合
如今医疗领域高效运转的医疗设备在不断地推新出陈,一些医疗设备本身也兼具一定的管理模式,后勤物资供应管理部门应该充分了解该种设备使用频率及物耗特点,通过网络互联及监控等形式。同时,结合相关管理人员的统计修改,最终明确其物料的定额采购量及单位消耗额,以实现管理的有效目的。
(三)监督与管理相互转换、相互制约
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管理应从过去单独的管理部门去监管,到医院各个科室作为一个小的管理部门行使监管权力,甚至每名医护人员即是被管理者也是参与的管理者。在管理上应与每名医护人员的政绩考核相挂钩,从过去的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从过去的无使用意识到节约意识,形成行而有之的高效管理模式,群策群力将医院后勤物质供应管理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四、结束语
根据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于建设项目实行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医院院长是本项目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建设资金筹措和规范使用的重大责任。各职能科室按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监管。财务科承担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财务效益的预测分析和评价。财务科长和基建会计是医院基建小组成员,保证全部建设资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不会挪用和挤占。他们参与建设资金的筹集、调度和规范化使用,参与基建工作例会,参与工程和材料招标,参与材料和部分工程的验收,经常到施工现场,主动与施工员、甲方代表、监理工程师、跟踪审计人员保持沟通,踏勘施工现场,了解工程进度,方便审核费用,确保厉行节约,防止损失和浪费,有效地控制了建筑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此外,财务人员还参与了对预中标单位的财务状况考察,在招标时作为参考,方便遴选有经济实力的施工单位和材料供应商,对工程的顺利施工起到了积极作用。
2加强审计,节约建设资金
根据国家审计署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的审计要求,我院对本工程设计了四个审计环节:院内审计、跟踪审计、竣工决算审计和政府审计。院内审计由医院审计科负责组织,参与的人员有医院审计师、相关财务人员、外请的专业审计工程师和相关造价工程师,主要的工作是审核各招标项目的工程量、计价和取费标准,以便指导制定招标文件。在具体项目实施阶段,主要负责审核项目施工时段市场信息价与招标文件确定的价格之间的差异,为后期对竣工决算审计提供准确的价格依据。跟踪审计由社会中介招标机构招标,跟踪审计单位不参与决算审计单位的投标。跟踪审计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工程进度计划,按月审核各施工单位已经完成的工程量,根据中标价格和合同计算工程进度款,重点审查程序是否规范、手续是否完备、各种单据和结算凭证是否真实、合法,跟踪审计工程师出具的审核意见书是工程进度款结算和支付的依据,可有效防止施工单位虚报和冒领。同时,它也是施工单位编制竣工决算书的依据、竣工决算审计和政府审计的参考。财务人员在参与制定决算审计单位招标文件时,提出审计费采用基本费加审减额提成的计费方式。事前通过市场调研,特别是与政府审计部门沟通,了解市场行情,确定了较为合理的审减额计提标准和超额奖励办法,确保审计单位能够在获得合理的审计费用,能够依法依规审计。政府审计由省审计厅组织。医院审计科对施工单位竣工决算书进行初步审查,重点检查决算资料的时效性和完整性,对资料进行确认和加盖印章,然后报送政府审计部门。医院审计科负责回复政府审计部门提出的有关问题。以上四个审计环节,环环相扣,保证了工程进度款支付合法、合规、合理,同时节约了建设资金。财务人员的参与和支持,弥补了审计科人员的不足。
3建立科学的基建会计核算体系
根据《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规定,医院制定了详细的财务开支管理办法,基建工程的每一笔开支必须先经甲方代表、监理工程师、跟踪审计工程师、基建科长签字,然后报财务科长审核签字,最后经分管院长、院长签字,财务会计核对账目后方可办理付款手续。我院选用合理的基建财务软件,建立了科学、完整的基建会计核算体系和完善的会计科目、报表体系。合理设置项目的成本核算对象,细化核算,如投资项目明细按基建投资项目和施工单位设置;建设项目分人防工程、消防工程、暖通工程、土建工程、给排水工程;建筑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应付工程款都按项目供应商核算;待摊投资下设:建设单位管理费、拆迁补偿费、勘探费、设计费、贷款利息、水电费等。基建项目的每一笔开支都科学的在基建账户明细科目上反映,有利于控制成本和成本的细化核算。本工程从第一笔款项支出开始,在财务总账和基建专户账同时建立工程明细科目进行核算。设置科学的核算体系,严格执行基建开支财务管理办法,职能部门明确权限,各负其责,保证了原始凭证项目齐全,票据符合有关规定,工程款支付不会出现偏差。
4资产管理,亟待加强
我院没有单设固定资产管理科,医院固定资产一直由财务科管理。新病房综合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各项附属工程及配套设备同步完成,医院固定资产迅速增加。为确保医院资产价值的全面反映,在工程开工建设之初,财务科就建立了明细的账目,工程启用后,财务人员对各种物资、设备、材料、债权、债务,及时清理核对,做到工完账清。对各项资产进行清理核实,妥善保管。按照财政部有关《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进行处理,不得任意侵占,处理的物资财产收入按照规定冲抵相关工程成本。此项目开工之前,医院规模较小,固定资产不多也不复杂,由财务科管理固定资产,账目清楚,方便成本核算和经济效益分析。本工程投入使用以后,医院规模迅速扩大,病房床位由300张增加到1000多张,业务科室增加4倍,固定资产快速增长且种类繁多,如果仍然由财务科管理,将会导致对资产管理的弱化,不利于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医院有必要专门成立国有资产管理科。
5灵活对应,合理并账
一、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一)医院行政管理流程不科学。造成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不能有条不紊进行的首要原因是医院内部行政管理体系的不科学。一方面体现在医院行政流程设置的不合理,对于各个科室各个部门的分工不明确,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比如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工作没有清晰的管理流程。对于各个部门的组织和管理流程设计没有环环相扣,当工作略微复杂时,在工作流程上就会出现漏洞,以上都是由于在设计医院行政管理工作流程时不科学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二)管理人员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现在医院很多的行政管理人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行政管理方面的学习,他们不能综合考虑医院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和辅助作用,没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另外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年龄分配不合理,缺乏能够统筹管理的中坚力量。大多数行政管理人员没有创新意识,近些年新型的行政管理方法层出不穷,但是很多管理人员思维陈旧,不能积极学习一些优良的管理经验,导致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三)各部门存在职责的交叉重叠。在医院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各个部门的工作要求划分不明确,含糊的工作任务导致很多部门的工作造成重叠交叉的困扰。比如医院经常存在同样一份工作,但是多人同时进行。或者是一份任务安排下去出现彼此推诿的现象,这都是分工不明确造成的问题。当医院有任务下达时,各层管理人员不能马上进行任务的分配或者是工作分配不合理。
(四)医院缺少适当的激励机制。医院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工资普遍偏低,造成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懈怠。医院缺乏工作优良惩罚与奖赏机制,对于管理工作较繁重、工作能力强的行政管理人员,医院不能及时奖赏;对于经常推卸责任、不能有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行政管理人员不能及时地惩罚。因此造成了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中工作不积极甚至严重懈怠的一系列问题。
二、提高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管理知识的专业素质、学习能力以及人文素质等多个方面,医院应该多创造机会组织学习。首先是管理业务的培训,医院应该定期组织分批进行业务培训工作,专业和系统地培训行政管理人员。其次,行政管理人员应该逐渐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工作惯例上不思进取。此外,医院应该营造属于自己医院的医院文化,使医院所有的工作人员精诚团结,受到文化的熏陶。
(二)建立合理的医院行政管理体系。合理的医院管理体系应该综合考虑医院各部门的任务分配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安排,在制定管理方案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工作分配的清晰性和明确度。医院要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制定出一套对于医院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方法,选拔出真正有能力进行管理工作的人才。医院的管理人员要逐渐形成一个管理队伍,能够默契配合,有条不紊地进行管理工作。
(三)在行政管理中采用激励制度。对于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工作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完善奖罚制度,另一方面是做好管理人员的心理工作。医院需要定期对每位管理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和点评,对于认真上进、工作任务大的管理人员进行奖励,对于怠慢工作、推卸责任的管理人员进行惩罚。医院还要加强与每位管理人员的沟通与交流,不断激励管理人员积极工作。
(四)加强管理者与医务技术人员之间的关系。行政管理人员和医务技术人员的专业不同,所从事的工作任务不同,为了医院的和谐管理和不断进步,需要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彼此的交流与学习,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加强自身医务知识的专业性,医务工作者可以了解医院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分配,从而加深对自己工作的认识。这样有利于行政管理人员更加全面性和系统性地开展管理工作,有利于医院的长远规划与发展。
(五)有效消除管理职责的“真空”地带。对于各部门存在职责的交叉重叠问题应该予以重视,细化工作任务,避免工作的交叉现象,保证各个部门能够各司其职,从而避免有些管理人员从中“钻空子”,同时也要注意管理工作的主次问题,做好协调工作。当有任务安排下来时,各层的管理人员均能有条不紊进行任务的分配和细致的划分。
三、结论
本文总结了在医院行政管理的过程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包括医院行政管理体系不科学、管理人员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等,同时也提出了提高医院行政管理工作的对策,比如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合理的医院行政管理体系等。综上所述,医院应该认真分析在行政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促进医院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庞才滨.浅谈公立医院行政管理工作中的现状与对策[J].北方药学,2013,10(3):148-150
[2]王新华,崔涌,孟宪杰.基层医院病理科工作流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3):327-329
[3]周芳.医院行政管理人员及行政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院,2011,15(4):52-53
[4]徐开林.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3):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