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护理英语论文

时间:2023-04-24 17:00:53

导语:在护理英语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护理英语论文

第1篇

    近年来颇受瞩目的互文性理论对商务英语翻译有着重大影响和教育意义。翻译作为一种互文性的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包含语言、文本和意义之间的转换,而且对两种语言之间意境的不同进行协调,补充,从而达到一个情与景交融,原文和译文同样丰富,甚至译文更加耐人寻味的高度。而这不仅在于它从一个空间的、历史的高度阐述了文本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因此,互文性理论对商务英语英译在实际生活和教学中起到很大作用,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采用开放式教学

    “开放式教学”就是通过创造一个开放式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译者的主体性,让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用平等的心态来对待,培养出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有自己风格的翻译特性。

    2.实现译者身份的动态转换

    身份的动态转换,就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始终保持三重身份:读者,译者和作者。通过身份的动态转换,了解原来文本要表达的特定内涵,通过自己详细认真的分析,实现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对比参照,从而更好地进行商务英语的翻译工作。但从实际情况看来,学生们在阅读过翻译文本后,便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翻译,摒弃了原文部分的意义和内涵。而这种情况产生的根源还是在于学生缺乏对译者身份循环变化的认识。对于这种问题,教师们应该更多的鼓励学生拿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查找、去翻阅与此有关的材料,并结合译文的行文情境仔细品味,另外,学生对原文自由的语言特点、交际目的、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读后译与前译的翻译文本进行对比,实现译本与原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调。长此以往,译者身份在不停地角色变换中,得到更多提高和知识积累,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商务英语译者。

    3.培养发散性思维

第2篇

婴幼儿腹泻是由不同原因所致,以腹泻和呕吐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一般以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可由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引起,也可由喂养不当、肠道外感染等因素引起。我院儿科自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门诊和住院部腹泻患儿457例,男262例,女195例。年龄在2个月至二岁半,平均11月。在治疗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护理,我们体会到护理工作的好坏可直接影响患儿的康复,现将我们在护理过程中的体会,归纳如下。

1饮食护理

提倡早期经口进食。除严重呕吐可暂禁4~6h其它患儿均可进食,过去提倡让患儿根据不同情况禁食8~24h,以使消化道适当休息。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禁食患儿经常哭闹难以安静,可能是由于饥饿所致。如果取消禁食,哺乳者照旧母乳喂养,人工喂养者奶粉浓度较平时稀,已断奶者可进食喂汤、稀饭,患儿较快安静、腹泻次数并未因此明显增多。通过我们临床观察表明:早期进食者食欲恢复快、体力复员早、体重增长快,可大大缩短腹泻后的康复时间。因此,积极宣传早期进食的益处是腹泻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2补充液体

(观察排尿的时间及尿量)小儿体内含水量占体重的70%~75%,肾脏的功能还不健全,补液除掌握众所周知的“先快后慢、先盐后糖、见尿补钾、见惊补钙”外,还应临时调整,因人而异。如小婴儿病情变化大,脱水和酸中毒的表现常不明显,有可能出现补液不足。另一方面小婴儿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不成熟,补液过快或过多有可能出现水中毒,肺水肿和心力衰竭。因此,小婴儿在补液过程中应注意精神、吐泻、尿量、四肢末梢循环情况,有无气喘和水肿等,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合并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或重症营养不良的患儿,补液总量应减少1/4~1/3,含钠量也应适当减少,输液速度不宜过快。

3大便的观察

观察大便性状及气味、次数和水分的多少,并作详细的记录。大便多泡沫表示发酵,有腐败臭味表示蛋白质消化不良,粪便上有油光表示脂肪消化不良。大便粘液较多呈蛋花样,粘液较多,有腥臭味为大肠杆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多发生于秋季、冬初,大便为白色米汤样或清水样,粘液少、无臭味。脓血便多为沙门菌肠炎或菌痢。霉菌性肠炎大便则呈豆腐渣样,色多为灰白。腹泻并发肠套叠或用止泻药量过大,可能大便量突然减少。因此,对腹泻突然停止的患儿应严密观察,注意有无呕吐、腹胀、精神不好等表现,及时报告医生。

4呕吐的观察

①注意臀部的护理。腹泻患儿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受刺激后可引起皮炎,甚至糜烂、感染,需勤换尿布做到便湿即换,温开水擦洗,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扑以滑石粉或涂石蜡油消炎油膏,家长每换尿布一次,要洗手,防止致病菌再次经口进入。②眼部护理。脱水三度以上时,特别是有意识障碍的患儿双眼闭不严,常易并发角膜炎。对这类患儿我们采用眼部滴眼液。③口腔护理。由于婴幼儿口腔粘膜娇嫩,细菌容易在此繁殖,应多喂含碳酸氢钠温开水,防止发生鹅口疮,还可用消毒棉签蘸5%的苏打水擦洗口腔,预防鹅口疮发生,如已发生可用制霉菌素涂抹局部。

第3篇

护理工作的重点在实施护理的工作中,诸如整体护理和人性化护理以及责任制护理等,提升护理工作的质量是共同的目标。在针对患者疾病实施救治的同时,对患者其余的情况给予重视、解决等。

1.1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树立不管是传统护理、整体护理还是人性化护理,其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提升护理治疗,从而得到最优的护理效果而产生的观念。由此可见,人性化护理强调的是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树立,强调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心理需求的满足以及人格尊严的实现

1.2换位思考能力的获得以病人为中心最关键的就是与患者实施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当前人性化护理工作的内涵,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除具有正常人的需求外,心里面焦虑、紧张、被尊重、被关心等情绪对于其病情的恢复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要做好人性化护理,就必须在护理病人时进行换位思考,深入其内心,真正的了解病人需求和意愿,对于他们心理上的障碍有针对性地解除,进而使其在心理上和精神上都处于较为舒适的状态,并且促使其主动地配合护理工作。

1.3沟通护换关系的能力人性化护理的以病人为中心,本事强调的就是人文关怀服务。人文关怀就离不开双方的交流与沟通。这是因为,沟通不仅能够增进护患双方的信任,还能营造一种护患之间和谐的氛围,更有助于患者的恢复。沟通最重要的就是借助于语言这一载体,因此就要求护士在进行护理时要使用规范的文明礼貌语言,不仅给病人以受到尊重的感觉而拉近护患间的距离,同时能提升护士的形象。

2妇产科临床中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措施

2.1强化护理人员素质培训,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护士的个人素质会影响到护理工作的质量。护理人员的素质不仅体现在对护理工作的熟练、操作自如上面,而且还表现子啊日常的衣着整洁以及举止得体上。因此,要提升护理工作质量,就应从强化护理人员的素质开始,增进其自身的业务知识的学习。开展人性化护理知识的培训,首先,要让全体护理人员如何从患者的言谈举止中发现患者的心理动向,洞悉患者的情绪波动,理解病患的基本需求;其次,通过工作心态、服务态度和沟通技巧的培训,是护理人员能够走进病人的心理,了解病人的心理和社会需求,能和病人无障碍沟通;再次,通过对护士的形象礼仪的培训塑造平易亲切的良好形象。

2.2健全护理服务制度,优化服务流程人性化服务注重的是以患者为中心,想病人之所想。人性化服务还必须要有优化的服务流程作为保证,因此,为更好的落实人性化服务,首先,针对当前我院妇产科部门妇产科门诊以及患者的住院流程,进行了全面的优化:调整护士分诊地点以及其所属的科室安排,从而实现了就诊流程的简化;其次开辟危重急诊患者的绿色通道,使患者能够在尽可能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检查与救治;再次,组派专门的护理人员来负责患者的引导与分诊工作;第四,把妇科一次性用品直接发放到门诊医生处,医生接诊病人后直接用一次性用品,检查完毕再由医生开具收费单,病人可再去交检查费或者药费时一次性缴费。

2.3加强护士和病人的全程互动与交流人性化护理不仅要求护理人员能够满足病患的全方位护理要求,还要求能够从日常护理工作的细节上实现以人为本。因此,妇产科护理部就要求:一是针对不同病种患者最担心的问题针对性地做好思想工作;二是针对无人陪护病人我们组织下夜班的护士对患者进行亲情陪护;三是一些年轻的母亲产后不懂得怎么样喂养宝宝,我们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做好情绪安抚;四是针对病人的出院后期恢复进行回访。

3妇产科临床实施人性化护理的结果探究

3.1减少医患关系纠纷,促使护患之间关系的和谐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产生纠纷,最关键的原因是服务态度问题所引起的。比如妇科临床的输液过程中,病人去叫了护理人员换液,而护理人员来的不及时等等。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在实施人性化护理时,要求护理人员每十分钟巡视一次输液观察室,平时不定期的到病房、输液室与患者进行及时的沟通,并对其进行心理安抚。护理人员在与病人沟通的过程中,不但要向患者全买你的进行健康知识辅导,还要从中吸取经验,增长自身在护理方面的阅历与见识。

第4篇

其次传统的英语教学法对在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中开展口语教学的负面作用不容小视。长期以来,我国在英语教学中都采用语法翻译法,过分强调发音的精准,语法的不错还有大量的书面阅读。而还是有一部分的老师在口语课上还是采用这种教学法。以至于课堂上老师的说话时间大大的超过了学生应该开口说话的时间。而教学内容陈旧,操练单一而机械,大多的课堂口语活动,其实是一种重复句型的活动。这种课堂下教育出来的学生要么就爱面子,怕出错,不开口;要么一开口,就背句型,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

第三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脱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口语教学活动旨在传授语言交际能力,即实际运用所学的语言同所操改种语言的本族人进行正常交际的能力。而我们的口语教学在进行语言教学的时候,没有适时地去让学生了解各种语言形式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因此,当学生使用这些语言时,往往就会不得体、不合时宜。

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第一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强烈的学习愿望会带来超常的学习效果,反之亦然。研究报告显示对某一语言的偏爱会激发学生的综合性动机。这种动机所激发的学习欲望比工具性学习动机要大得多。但是,广大高职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动机,大多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求职等等的工具性动机。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常常缺乏自信,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第二应了解学生的水平。根据国外的惯例,学生通常被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但我们看到,以一个班为单位的高职学生,水平往往参差不齐,我国的办学条件和人口现况也不允许按等级分层次的口语教学。

第三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不同程度,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口语教材的选用;口语课堂教学的设计;创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手段,并充分发挥教师的角色。具体来说,

1教师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因为无论教材有多好,都不会完全适合每一个班级、学生或教师,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当教师认为教学内容和编排对高职学生不合适时,可以采用删除、替代、补充和改编。例如,针对同一班级高职学生学习的不同程度,使用相同的材料,进行难易不同的活动;不必刻意在意学生之间的差别。

2口语老师也应有效的进行课堂设计。一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根据学生类别,学习内容,设计怎样进行教与学,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以教学设计应包括具体的教学目标,时间的分配,预计可能发生的问题,教学辅助工具,教学步骤,具体教学活动的目的、目标和所用的时间,以及这项活动与课堂中其他活动的衔接。这样设计出来的课堂教学才能通过课堂活动的多样化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3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中心。应理解和体现学生在知识、智力、情感等方面的需求,通过不同的活动和方法如语言游戏、音乐、讨论、戏剧等引起学生对所学语言的兴趣,促使他们参与。然后通过课堂活动和练习,使学生掌握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最后通过练习和课堂活动,使学生自由地、实际地运用语言。在课堂上,教师应积极要求学生随机运用已掌握的语言来完成口语任务。典型的活动有信息缺口,调查、讨论及角色扮演。各类口语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演练的机会,使学生得到用外语进行交际的真实感受;很多的口语活动本身妙趣横生,又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满自信。同时,直观的教具,如图片,电视及电影,投影都可以引入到高职口语课堂中去,寓教于乐,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愉快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转化工具性学习动机为综合性动机,有效提高他们的口头交际能力。

4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课堂同样不能忽视教师的角色。教师是成功的口语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协调者。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口语交流的内容、社会交际的功能,适当放低对语法的正确性、语音的标准的要求。认真观察和聆听,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打断他们的表达,应该在学生表述完以后,再给学生以反馈。教师不停的打断会破坏口语教学的目的,会提升学生的焦虑情绪。教师在口语活动中的参与要掌握好尺度,千万不能滔滔不绝,喧宾夺主;而当口语活动进行不顺时,教师要循循善诱,灵活机智,从而保证口语活动的成功进行。教师还要及时地通过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做出调整。也应采用不同形式的评估手段对学生的进展做出评价。总之,一个充满热情、富有耐心、幽默、常常鼓励学生的口语教师,是广泛受欢迎的。

5在口语教学中,应加强文化的导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有其丰富的文化背景。作为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语言,英语国家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还有风俗习惯都是单靠学习语言本身而无法领悟的。只有理解、接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才能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从多方位加强文化教学,使同学们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历史、风土人情都尽可能的了解和接触;在课堂教学上尽量模拟真实的交际情景,创造深厚的英语文化氛围。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开展口语教学,切实加强高职护理学生的英语口语,高职教师应充分利用本校条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口语课堂。

参考文献

[1]杨传普,1999,说的能力亟待加强,《面向21世纪深化大学外语教学改革》【M】。北京:

[2]JeremyH.(1998).HowtoTeachEnglish【M】.London:Longman.

第5篇

关键词:互文性理论 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一、互文性理论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由法国符号学家J. Kristeva于1969年在其著作The Kristeva Reader中提出,是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互文性理论认为: 每个语篇的外形都是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语篇都是对其他语篇的吸收和转化”。Beaugrande 和Dressler 将互文性概念引入语篇语言学并且将其定义为 “一语篇的产生和接受有赖于参与者其他的语篇知识的方式”。本文运用语篇的互文性分析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语篇中的体裁互文现象,文化互文现象,媒体互文现象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分析大学英语语篇中的互文性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相关启示。

二、互文性理论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一)体裁互文性

互文性分为“具体的”(specific)和“体裁的”(generic)。具体互文性是指语篇中有具体来源的引用他人的话语及不加标明的引用他人话语而产生的互文关系。体裁互文性是指在一个语篇中不同体裁,风格(style),或语域(register)的混合交融。

大学英语阅读语篇的体裁类型多种多样,有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小说、戏剧诗歌等,有些语篇是几种体裁的混合。在传统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下,语篇被认为是由句子组成,句子又是由词语组成,所以阅读语篇的大部分时间被用于解决重难点词汇、语法上,所以产生一种错误的理解,认为只要是读懂了句子就学会了语篇。结果,学生解决单个的语法、句子能力很强,而在语篇的整体理解,尤其是对语篇的欣赏性理解如对文章思想内容及其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理解、欣赏等能力却得不到提高。

提高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体裁互文意识,并不意味着要取消对词、句、语法的学习教授,而是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的焦点从语言的形式上转移到语言所传递的内容和信息上。采取篇章教学法,讨论语篇的宏观意义,分析语篇结构形成某类体裁一些固有语篇模式的图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重点、难点词汇语法的讲解学习,最后再根据语篇结构特点,总结出某一类体裁的语篇模式概括语篇主旨思想写作意图等,也就是说在阅读的过程中采取语篇――词句――语篇的步骤来进行教学。

(二)文化互文性

文化互文性是指受到语篇主题的启发读者被唤起的相关的认知心理、文化习俗、社会风俗、、价值观等。这些在读者阅读语篇前已经作为一种图式存在于其脑中,当读到此类语篇时,读者就可以调动其相关图示来解读文本。Halliday认为,语篇的产生不是孤立的现象,它与情景因素和 文化因素息息相关。文化互文性就是要把语篇分析与特定社会文化副合起来对文本进行解释,透视语篇所包含的社会事件、文化语境给学生多元化的文化输入。

大学英语阅读语篇的内容涵盖极广,包括社会历史、地理、文化、民俗、风情等文化知识。英语语篇这一跨越多学科,包含各国文化的特性,决定了学生文化知识丰富与否,会促进或阻碍学生阅读进程。

培养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文化互文意识就是要把握英汉文化之间的对比和重合,如“狗”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赋予既相似但又不同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被认为是低人一等的,多用于贬义,如狗腿子、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狗”被认为是忠实的朋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这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之处,重点应放在英语和母语的文化不同上,把目标语的文化因素提取出来,用目标语文化的规约和行为方式阐释语篇,评价语篇和欣赏语篇,随着文化交融的加深,学生更容易跨越语言和文化提高其语言学习能力和效果。

(三)媒体互文性

媒体互文性主要是通过各种文字、声音、图像等物质媒介来创造互文性的效果,如插图、序言、评论、动画等。培养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的媒体互文意识就要革新传统的教材,教学手段。传统的“书中自有黄金屋”要变成“网上自有黄金屋”。教材不仅是由纸质组成,同时还需有磁带、VCD光盘、CD―ROM光盘和网上课件捆绑在一起的学习包。能够帮助我们实现互文性教材的思想。

三、结语

总之,阅读活动是一种多种因素、多样形式、多项交流与反映的复杂的解码过程,解码的依据来自文字、语言、语用、文化、世界观等方面的知识。本文并无意来分析互文性的具体分类及其特征,而力图要说明重视语篇的互文性,重视语篇体裁互文性,文化互文性,媒体互文性。从互文性的角度去组织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并提高其语言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宁熙.互文性视角看大学英语教学[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1)

[2]辛斌.语篇互文性的语用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1)

第6篇

关键词 招呼语 语用 调查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92

0 引言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因此,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在实际交际中语言运用的能力,即语用能力。在人类的语言活动中,无论是哪个国家,见面打招呼都是人们使用最频繁最普遍的言语行为之一。招呼语起到了建立人际关系的作用,为接下来的社会交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此,对英语招呼语的分析和研究,是了解高校大学生语用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1 英语招呼语的概述

英国学者Firth(1972)对招呼语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重视。他指出招呼语是“一种传递非表面信息和符号系统,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高度约定俗成的行为,遵循一些定型的常规。”关于招呼语的研究的侧重点和角度各有不同,但大多数都是以Malinowski(1923)有关应酬交际(phatic communion)的理论为出发点的。大多研究者都认为招呼语至少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在交际中表友善的言语行为;二是程式化程度较高;三是语义含量较低。

Duranti(1997)对招呼语作了较系统的分析,他归纳出了招呼语具有以下六大特点:(1)临界性;(2)共同视角的建立;(3)毗邻对形式;(4)形式和内容的可预测性;(5)内在时空单元的建立;(6)对交际对象的认可。

Erving Goffman认为招呼是礼仪化的行为,具有建立或结束人际关系的功能,是交际开始的认定和标志。Laver(1981)认为,招呼语是一种礼貌行为工具,其使用受到礼貌规范的影响。Laver提出了“关于英国招呼语和告别语选择的制约因素分析框架图”,他考虑到了年龄、亲疏程度、社会等级、社交场合等因素都会对招呼语的使用产生影响。

2 本研究的调查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学生来自普洱学院2015级英本1班、2015级应用英语班及2014级酒店班。为使研究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我们按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个板块进行数据的分析。为保证问卷的真实可靠性,调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现场发放问卷,笔者讲解做题说明,并强调该问卷是匿名的不计分数,让学生自行完成,教师现场指导和督促。英语专业发放问卷66份,回收有效答卷66份,回收率为100%。非英语专业发放问卷52份,回收有效答卷51份,回收率为98%。

问卷一的设计参照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的五分级制,通过“很常用”、“常用”、“有时用”、“很少用”、“从不用”五个级别,来考察中国学生英语招呼语类型的使用频度。为了便于统计和分析,我们将“很常用”和“常用”合在一起定为高频率;“有时用”定为中频率;而“很少用”和“从不用”定为低频率。第二部分由8个多项选择题组成。每题描述一个打招呼情景,然后给出2~4个选项。要求被试选出在该情境下最合适的答案。

3 调查结果分析

借助统计软件SPSS15.0,我们对问卷结果做了统计分析,发现大学生英语招呼语使用情况存在以下特点及问题:

3.1 使用招呼语问答形式单一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非英语专业还是英语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招呼语类型较为单一,高频率使用的招呼语仅为以下几种(见表1)。

3.2 对一些地道的招呼语方式了解甚少

在问卷中,笔者特意选取一些英美国家经常会使用的一些招呼形式,但是问卷结果表明学生掌握的招呼方式太少,对一些地道的真正在英美国家常用的问答方式了解甚少(见表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欧美国家一些实际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招呼语的问答形式使用非常少,在访谈中很多同学提出对 “Hello there.”“Wow, look at you.”“Just hang in there” Can’t complain等句型不太了解其用法,甚至很多同学提出从未接触过此类招呼语。这一点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3.3 英语称呼语选用不当

在问卷的第二部分即情景选择题中,学生们对英语国家的称呼语选用不当。

题①“William Jefferson Clinton is your good friend, what would you address him?”选择“William”的专业及非专业学生仅占45%和47%;而选择“Clinton”的竟分别高达18%和17%;此外,选择“Jefferson”的分别为23%和16%。结果表明,学生对英语名字的构成不熟悉。在英美国家,姓名大多有三部分构成,即名(First name)、中间名(middle name)以及姓(last name)。中间名在很多场合省略不用,而非正式场合或是熟人朋友之间常直呼其名,但是直接称呼别人的姓是很不礼貌的,姓通常要与Mr.、Mrs.、Miss、Ms.等词连用。

题②“You meet your English teacher Dr. Smith outside the classroom in the morning, what would you say?”的回答中,选择“Morning,Dr. Smith”的专业和非专业学生比例分别只有56%和31%,其余学生均选择了“teacher”作为称呼语,而事实上,在英语里,同时,在英语中, teacher, lecturer, engineer 之类的词只用来表示职业,而不能用作称呼。

题③“what would a little boy address Mrs. Green, a 70-year-old professor?”一题中,只有45%和49%的专业和非专业学生选择了“Mrs. Green”,选择 “Granny”的分别高达55%及51%。

3.4 礼貌方式及程度选择不当

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礼貌方式及程度选择不当。学生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将“礼仪之邦”的思维方式带入外语中,从而使学生对礼貌等级把握偏离。

题④“Zhang Tong is a secretary in a company. She went to the airport to meet Miss Green who she never met before. How would she say?”中,专业及非专业学生中只有42%和35%的学生选择了比较亲切自然的方式“Excuse me, would you be Miss Green?”而其余同学都选择了“Excuse me, 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if you are Miss Green?”在访谈中,学生提出他们认为后者比较礼貌。

题⑤“How will you greet professor Smith as soon as he finishes his lecture?”专业和非专业学生分别有33%和19%选择了“How do you like your students?”其余同学都选择了“You must have been tired”和“You must have had a tiring job”。

在与陌生人的对话中,学生们也都倾向于使用他们认为比较礼貌的方式。题⑥“In the street, a man wants to smoke a cigarette , but he has no match. How would he ask a stranger?”这一情境中,选择 “Got a match, mate?”的专业占36%,非专业占10%,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应该使用“Would you be so kind as to give me a match”的方式才更为礼貌。

题⑦“Miss Li, the secretary, wants to talk to her manager, Mr. Smith. What would she say? ”选择“I am terribly sorry to trouble you, Mr. Smith.”的专业学生占28%,非专业学生占25%。事实上,这种表达方式非常生硬而且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远远不如“Can I have a word with you?”亲切。

3.5 招呼语的内容及形式缺乏适切性

在招呼语内容的选择上,中国学生也表现出一些特征。如题⑧“On the way to the cinema, Zhang Li saw professor Smith walking to the cinema, too. What would Zhang Li say?”专业组只有24%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Good evening, professor Smith.”其余同学都选择了“Where are you going?” “Are you going to the cinema?”之类的询问行踪的招呼形式。而专业同学的正确率也仅为22%。

3.6 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失误略低于非专业学生

我们把题型二里的选择题的错误率做了平均计算得出结果:从称呼语、礼貌级别、内容形式三个方面统计语用失误率。英专学生分别为:51.3%、54.3%、60.3%;而非专业学生的语用失误率依次为:57.7%、63.25%、68.3%。可以发现,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略高于非英语专业学生,但是两者的语用失误率都很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语用能力与非英语专业的没有显著性差别(见图1)。由此看出,学生语言能力并非与语用能力成正比,英语专业学生与非专业学生之间语用能力的差异并不显著。这一点也透露出有关L2 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另一种可能性,就是语言能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反而会对语用能力产生制约,使得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真实的语用交际中过分考虑其语言的语法正确性,反而牺牲了语用的恰当性。当然,这一点还有待进一步的后续研究来证实。①

4 问卷结果的原因分析

4.1 文化迁移

文化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②文化迁移往往导致交际困难、误解,甚至仇恨。在社交语用能力方面,主要是由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观、跨文化观、价值观、信仰、社会距离、彼此权利义务等与本族语者产生差距而形成的。

4.2 中西文化背景下礼貌原则的语用差异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都会遵循约定俗成的礼俗规范。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必定会产生不同的礼貌规范。而人们潜意识里都会以本国的礼貌规范去衡量交际行为。Leech的礼貌原则具体如下: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扬准则、谦虚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在借鉴了Leech的礼貌原则基础上,顾曰国归纳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五条礼貌原则:(1)贬己尊人准则;(2)“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求同准则。中西方在礼貌原则上的差异,也自然会影响人们的在语言形式上的选用。

5 结语

高校英语教学培养模式亟需改变,加强语用能力培养应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重语言轻语用”的观念,在教学中纳入语用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二是在教学材料的选用方面,应尽可能的选择真实的语料,而不是为了训练某个语法点而刻意编造的生硬的材料;三是要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学校及教师要通过多种网络学习平台、课内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语境和氛围。只有同时加大以上方面的教学改革力度,高校的英语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跨文化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注释

第7篇

【关键词】:医学英语教材;教材改革;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73-02

Abstract: Recently,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is incomplete. Textbooks of Medical English are not scientific and out of date. This paper deals with some problem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textbook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comes up with the relevant solutions.

Key words: textbook of medical English; textbook reform;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1. 引言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1999年9月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规定:学生在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任务,达到四级或六级后,都必须修读应用提高阶段的专业英语(Subject-based English,简称SBE)。专业英语为必修课。目前,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对医疗需求的标准的不断提高,医学和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之变化有目共睹。而使用中的高校医学英语教材普遍陈旧,有的已经重复使用了近10年。教材改革和新教材建设一直是英语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专业外语也迎来的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建设对于医学院校的英语教学和复合型人才培养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目前的医学专业英语教材建设还不够完善,存在着教材的选用主观随意性大、教材建设欠规范性与科学性、教材的研究滞后等问题。因此,研发一套科学,系统、完善并且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一代医学英语教材教材势在必行。

2. 医学英语教材发展过程

现阶段,各医学院校主要使用的教材主要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的《医学英语》和2007年5月出版的《涉外护理英语》;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的《大学公共医学英语》和2007年2月出版的《实用护理英语》;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出版的《临床医学英语》等。

目前,学界对医学英语教材没有完整的梳理,因其不像大学英语教学具有广泛的普遍性,所以教材改革和出版有一定局限性。综合各大医学院校教材使用情况,医学英语教材的使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模式的校内内部材料,以专业医学英语词汇为主,结合英语师资编写的内部教材[1]。

第二阶段:通过精读和泛读,熟练掌握语法知识和专业词汇,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基本保持传统教材模式,但在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配有录音带,但没有具体应用。

第三阶段:开始有语篇分析,并引入了分级教学。

可见,医学英语教材推新不及时,教材种类匮乏,且创新不足。另外,学界对医学英语教材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改革步伐刚刚起步。教材一般都由重点院校的专家,教授编写,教材编写缺少专业院校的参与,或参与度不足。医学英语教材与大学英语教材没有区分,专业性不强。传统的模式教学只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忽略教材分工,没有形成听说读写的系列化教材,缺乏新的编写理念,与之配套的音视频光盘和网络版教材略显不足[2]。

3. 存在问题分析

内容上,医学英语教材缺乏时代性和现实性。医学英语课文以医学科普和医学基础知识方面的内容为主。文章多采用国外原著,略加删节或改写。问题是教材缺乏时代性,所谓时代性体现在理念、内容和教学手段等诸方面。理念也就是修订的主导思想和落脚点。教材读写部分词汇量不够大,单词简单词组少;教材的听力与口语部分的实用性较差,学生听说能力提高得较慢。教材插图太多导致内容缩水。

教材缺乏特色和多样性。我国正规的外语教学始于1862年的,迄今已有近150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经验。我国的外语教材应该充分体现中国的特色。文秋芳认为,英语教材可借鉴汉语教学的经验,采用以反问为主的选材体系。范文作为英语教学的范例,既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的主要凭借,范文必须文质兼美,题材多样。医学英语应该包含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医学英语的教材应该包罗万象,而不是片面地认为医学英语就是医护英语[3]。近年发展起来的口腔和康复学科在教材中的或缺暴露了现在的医学英语教材的片面。

教材目的性不明确。教材目的是由最初的单向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发展到双向的用英语交流信息和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和说的能力,由单纯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发展到既重视外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又关注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3]。而现存教材多以专业词汇学习为主,当代的医学英语教材应以适应全球背景下的对外医学交流为目的。

现阶段医学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外语的教学略有脱节,使本应联系紧密的两门课割裂开来,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外语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发展,互相吸取各自教材建设过程中的合理成分和宝贵经验。专业外语教材闭门造车是无法顺应时代要求的,医学英语学习应该为专业课学习服务,有的医学院校也在尝试直接引入海外英文原版医学教材,而将医学英语课忽略或缩减课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这无疑证明了医学英语教学的重要,而一套与时俱进合理科学的教材是改革的根本立足点[4]。

4. 解决方案

比较全面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a system of symbols),是交际工具(a tool for communication),是思维工具(the dress of thought),是文化载体(the carrier of culture)。在编写教材时借鉴、吸收、融合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国内外多种语言学和语言教学研究成果,努力做到把国外先进实用的外语教学理论和方法(如,Communicative methedology, H.G. Widdowson theory, Chomskyan linguistics, Behaviourist learning, Cognitive code methods, Situational approach, Natural approach, Task based teaching, Problem-solving approach等)和外国长期以来所累积的行之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和经验,我国医学英语教学对象的英语现状和要求(needs analysis),与《大纲(修订本)》的具体规定和指标四者相结合。用一种比较全面的语言观研究医学英语教学,设计教材编写框架,编写教材。

教材选文应更贴近现实性,及时反映医学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选文应既有科普问题,也应包括国内外正式医学专业杂志上的典型综述、研究报告等体裁,从而便于学生尽早熟悉医学类英语论文体例、语言结构特点。每个单元可以围绕一个专业知识主题(theme),编选课文和设计听说写译综合技能训练项目。这种“以专业知识主题”为内容线索,编选“主题式”课文和设计“主题交织式”练习的方式,使语汇复现频率增加,便于记忆和联想,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不同渠道接触和吸收同一个主题的丰富语言现象和语料,操练和实践同一个主题的词语、句式、语言技能和功能意念。这有利于学生积累专业英语知识和提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5]。

医学英语教材应以积累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和提高专业英语基本语言运用技能为目的,让学生从语言、词汇、句式、功能意念、语段、篇章、思维方式等七个层面上学习和积累专业英语知识,全面训练并提高听说读写译五种专业英语综合技能和交际能力。新教材的研发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未来发展为依据,编写人员应该以第二语言学习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中国英语教学特色。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外语水平日益增高的要求,使学生尽快掌握在其专业领域内以英语为工具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同时又要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双赢效果。

5. 困难预测

医学英语教材毕竟使用范围局限在医学院校,这就造成了医学英语教材改革的受重视度不足,从而得不到政策和资金支持。另外,可供医学英语教材改革的资源也有限,完全独自研发的自主教材不多,这也和师资能力有密切关系,各医学院校都没有足够重视医学英语,一般都是把医学英语作为公共英语教学的附属,更重视大学英语四六级相关教学。而每一次新旧教材的更替,对教师的要求都相应相高[6],从而造成一部分一线教师主观上消极对待新教材的改革。而教材的研发周期往往也是相对漫长的,需要多方论证,英语新教材的出现,正如其它新事物一样,众人对它褒贬不一,也给从事教材改革的同行带来的压力。

6. 结语

医学英语教材从数量上并不少,但在实际教学使用中,很多教材都大同小异,医学教材改革和新教材建设不能是为改革而改,而是踏实地研发出一套真正以人为本,以医学院校学生长远发展为前提的一套科学、系统、完善的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一代医学英语教材。

参考文献

[1] 邵循道.医学英语园地第132期[J].中国医刊,1994, (5).

[2] 陈晓明.高等医学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思考[J].医学教育,2002, (1).

[3] 黄玲玲,于振健.英护班病理学教学方式探讨[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第七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

[4] 梁秋慧,祁永金.如何兼顾医学英语和公共英语[J].青海医学院学报,199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