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教师师德论文

时间:2023-04-24 17:00:57

导语:在小学教师师德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教师师德论文

第1篇

摘 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其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的效果和效率直接受到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影响。本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出发,小学教师课堂提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提出加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性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其重要环节,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密切相关。课堂提问既是一种催化剂,也是一项艺术,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使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轻松自如。

在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在大部分数学教师中“一言堂”式的教学理念依然存在,使得课堂提问大部分缺乏合理性,随意性强,产生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较低。因此,积极加强课堂教学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模式中产生的弊端

1.课堂上学生主动提问少,教师提问多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教师的提问方式,很少出现学生主动提问情况,因此通常由教师主宰课堂提问,师生“互动式”“对话式”的问答行为缺乏。在眼下课堂提问中学生主动提问现象普遍不存在,突出表现为小学生不敢提问、不会提问。

2.教师提问的次数偏多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次数过多,导致提问无效性的情况出现。因问题较多,答案缺乏灵活性,而且思考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回答问题的状态。部分教师总怕小学生没有听明白问题,从而对问题总是频繁地重复,导致学生误导性理解问题的重要性;部分教师甚至为了拖延时间借助重复问题。 这种无效性提问,不仅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极大的降低,而且会让学生错误的觉得这些问题非常重要,从而对其他的问题不再关注。

3.教师偏向部分学生答题的情况存在

教师提问的难度难以对所有学生都加以兼顾,无法按照问题的难度挑选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为了让课堂问答能够顺利进行,与不举手的小学生比较来讲,教师对举手的学生比较偏向于选择其回答问题;与成绩差的学生比较来讲,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偏向其回答问题。另外,齐声回答的时候也比较多,这些现象容易养成学生 “混水摸鱼”的思维习惯。

4.教师评价学生的答题过于平淡、单一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通常分为四种情况:消极性反馈、启发性评价、判断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很多教师给予学生的回答多是鼓励性评价和判断性评价,然而缺乏针对性的课堂评价语言,如一些语意带有模糊性的词汇“对”“错”“很好”“棒极了”和“非常好”等,显得比较单一。另外,对学生的回答教师不能够进行积极追问,使问题缺乏扩展性和延伸性,对学生 “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

二、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不断加强

1.问题类型要具有指向性和宽泛性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要是那种一问一答的、答案显而易见的,应尽量“大气”。问题首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程度上有一定的现实性,问题比较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其次,问题的提出要根据教学要求,指向明确,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重点,与学生以前的认知结构相符合。

2.提问内容尽可能具有趣味性

一堂课的提问如果都是平平淡淡的,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难以引起,课堂教学效果也无疑受到影响。所以,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对问题的趣味性就应注意到。 课堂提问的内容富有吸引力和情趣,新颖别致,会让学生感到愉快而有趣,可以在快乐中进行学习。

3.选择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情景相同的情况下,提出不同的问题,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把握好“度”,难易要适中,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习材料为目的。

4.提问时机要准确把握

选择最佳的时间是提问存在的一个问题,在完整的教学时间里,最佳的提时间只有少数几个瞬间。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和表情,善于察言观色,把这些最佳时刻及时抓住。

通常来说,教师提问分为课前复习提问、新课导入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提问、课间引导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没有确定一节课中提问次数,但提问时机必须把握好,不可以过多,一般课前应设计好什么时后提问及提问内容,问题还要提到点子上。

例在刚开始讲课时,学生还停留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思维状态,这时回忆性问题可多提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以唤醒并激发;当学生思维由向低潮转入时,一些非教学性、强调性、巩固性问题可多提一些,这样,可以使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得以重新激发;当学生思维在高度活跃情况下,提的问题应该多一些评价性、说明性、分析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学习兴趣得以进一步提高,并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积极的状态。

5.适当提出探询性问题

探询性问题是就是在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以后,紧接着又提出一个问题。 对教师来说使用探询性问题难度较高,需要教师恰当的把握课堂教学进度。通过探询性问题能够引导学生的思绪方式、加深学生理解知识的程度、诱发新的学习兴趣。

在节奏快的课堂上,有些含糊而简短的回答有可能会对部分正确答案进行了掩饰。当无法确定在一个正确的回答后面,其理解程度有多少时,要通过探询性问题的方式来进行澄清,利用追问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加深。当表现出理解知识有一定的程度或得到的回答是部分正确后,通过探询性问题能够把新的学习信息诱发出来。通过对探询性问题方式的使用可以在思维向新的方向转变,设定新的情境给后续学习。

6.处理问答结果要有效

对于教师的提问,学生一旦无法回答,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粗暴地换人、罚站、坐下,而要使心态保持良好,对学生尊重是前提条件,因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的前提就是尊重学生的回答;如果学生答题有误,对学生的错误也要善待,允许学生尝试错误,不能误解为容忍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应当甄别错误的程度和性质,引导学生发现产生错误的症结和错误中的合理成分。

错误本身教师不应过分关注,错误产生的过程应开展更多的分析,要善于启发、鼓励学生讨论和质疑,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走向结论;如果学生答题正确,教师不应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简单地重复,而应分析学生的回答,把学生低层次的回答向另一个层次提升。有些名师的课之所以受到学生的喜爱,就在于他们能恰当地、有效地、风趣地评价学生的回答。

7.尽可能兼顾所有学生,合理统筹提问对象

教学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能力水平、知识基础和个别差异要注意全面了解,掌握全班学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和不同问题,合理安排答问顺序,选择答问对象。

在教学中,教师提问不能按一定次序轮流发问,或者先提名再提问,这样有的学生会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不要出现总叫成绩好的学生回答或教师与学生形成“一对一”的问答场面,这样其他学生会有消极情绪;总叫“差生”回答问题也不可以,这样花费时间会很多,教学节奏也会很松弛。教师提问要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教师通常可以先让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问题,并提醒“差生”要认真听,等中等生回答得差不多了,可以试着叫“差生”回答,也可以让成绩好的学生补充回答,逐步提高他们。问题的设计应具有不同的层次,使每一个学生平均都有提问的机会,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

参考文献:

[1]施晓娟.初探如何让课堂提问变得有效.新课程(下).2011(06).

[2]周晓燕.提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教育教学论坛.2011(29).

[3]刘婵.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性提问”.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03).

第2篇

【关键词】美育;小学语文教学;实施

小学语文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美育内容。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有精美的记叙文、散文、新体诗、神话、寓言,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有中国作家的文学精品,也有外国作家的传世之作。从美的形态来看,有的表现了自然美,有的表现了社会美,而文章本身都具有一种艺术美。从美的范畴来看,有的侧重于表现优美,有的则侧理于表现壮美,有的侧重于表现悲剧美,有的则侧重于表现喜剧美。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应该深入挖掘,切实把握,并在教学中通过讲授,指导学生阅读、欣赏等方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我种多样的,下面试举几种。

一、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育

(一)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实施美育

1、利用朗读实施美育。语言具有一种音乐美,或音韵铿锵、激越高亢:或柔和婉转,音调悠扬;或抑扬顿挫,优美和谐。通过朗读,就能充分表现这种音乐美。如古诗教学,通过朗读,就能把古诗的节奏美、音乐美充分表现出来。此外,在朗读过程中,感情表达的恰当、情态摹仿的真切,能使听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也能大大增强文章的美感。如教《狼和小羊》一课,可以通过朗读,再现狼和小羊各自不同的情态,这样,就能培养和提高小学生对文学形象的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范读,学生集体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等。

2、在字词句教学中实施美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让学生透过这些词句,想象出具体的文学形象,从而感受到这种形象的美。如教《燕子》,就要抓住“乌黑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等词句,让学生根据这些词句进行想象,在脑海里勾勒出燕子的美丽形象和春天的美丽景象。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3.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实施美育。美的形态及范畴与文章内容是紧密相关的,因而,教师通过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感受和把握到美的种种形态,如社会美(包括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等)、自然美、艺术美;也可使学生感爱和把握美的范畴,如优美、壮美、悲剧美或喜剧美等。如教《将相和》一课,教师要通过课文内容的分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蔺相如那种有勇有谋的性格特征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崇高品德以及廉颇那种知错就改的优良品德,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美的感受和识别能力。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教师要通过对小女孩的悲惨命运的分析,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充分地感受到这种悲剧的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力量。教《观潮》一课,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形容、描摹,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爱钱塘江大潮那种千军万马、势不可当的磅礴气势和振奋人心的力量。

4.利用电教手段实施美育。电教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电影等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具有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可以播放哀婉的音乐,配合表情朗读。这样,学生就公被这种哀婉悲壮的气氛所感染,从而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和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

(二)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美育

好的文章在思想内容、表达形式、语言运用等方面往往表现出美的特点。因而,作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审美创造过程。所以,教师要通过作文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美,从而使他们在作文的过程中,创造出文章的美。这样,不但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另外,教师还可结合作文的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能力。如通过看图作文的方式,训练学生对绘画美的感受能力,通过听音乐作文的方式训练学生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通过写游记的方式训练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等等。

(三)在作业过程中实施美育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当也可以体现美育的要求。如教《火烧云》、《可爱的草塘》、《美丽的小兴安岭》等课文,可设计这样的作业:xx美不美?为什么美?也可采取读文作图的方式,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作图。这样,学生在将文字“翻译”成图画的过程中,审美感受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就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二、通过课外活动实施美育

课外活动比起课堂教学来,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学生不但是审美鉴赏的主体,而且能充当审美创造的主体。因此,学生往往对此兴趣很浓。通过课外活动,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审美教育,提高审美鉴赏和创造能力。在实践中,可采取以下一些方式。

(一)组织课外阅读

许多课外读物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内容,如文艺作品、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之类的读物,或是审美创造的产物,或是介绍审美鉴赏知识的。这类读物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无疑是很有帮助的,教师可以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并组织他们开展一些讨论会,互相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也可以辅导他们写一写读书笔记。

(二)结合作文组织专题课外活动

如游览名胜景点、夏令营活动、听模范人物的报告、听音乐会、参观美术展览等,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跨进社会的课堂,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跨进社会的课堂,走进艺术的殿堂,使他们更能体会到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美在生活中的作用,直接感受到各种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三)辅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举办文艺活动

如组织文学社、举办文艺作品朗诵会、故事会、演课本剧等。文学和文艺活动都是一种美的创造,作者和表演者必须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艺术形象,从而充分表现出自己的审美创造力,学生对此是很感兴趣的。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就能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

(四)组织与语文相关的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性活动

第3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第二课堂;理想教育;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9-00-01

德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政治思想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品质的人。目前,除德育课外,还将德育与各科有机结合起来,是时代所趋。那么技校语文教学在新形势下怎样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呢?在此,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学生思想状况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学生物质观念也发生变化,出现了享受主义,追求高消费。其父母的教育责任没有尽到,自暴自弃成为技校的一大特点,还有一部分学生生活上高标准,学习上低要求。理想前途,人生价值观念相对淡薄。逞强好胜,以牙还牙,哥们义气重,法制观念淡薄。

2、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

初中实行的是应试教育,把培养人才理解为培养少数学习尖子。“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教师的法宝”。使到成绩差的学生产生自卑感,无可奈何选择技校,进入技校后,学校缺乏动力。

3、网络的影响

近年来,网络技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铺天盖地而来,又往往使技校生遗失自我,精神上苍白空虚,学业上无求,生活上无序,社交上无礼,伦理上无情。他们思想比较单纯、天真,往往幻想、憧憬多于现实,一旦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产生碰撞时,他们要么产生过激行为或急躁情绪;要么怨天尤人,消极等待、自暴自弃,自甘流俗,茫然不知所措。

二、应对的措施

1、巧用作者简介,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必须有理想,也就是志向。人生可贵在于有志,志者。翅也。鸟无翅,不能高飞。人无志,则不能有所作为。技校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而这些文章往往凝结者作者本人的情感精华。因此每次上新课,教师应该抓住作者简介这一环节,把理想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简介之中,具体可以这样做。

(1)采用提问启发式

对于学生比较熟悉的作者,让学生共同回忆作者生平的突出事迹,并从中得到启迪,例如余秋雨《信客》一文,作者是大家熟悉的余秋雨。通过共同回忆,教师补充,大家更了解余秋雨把理性的思考和感性的生命体验融合写出的散文,震撼人心。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发挥:作为技校学生――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也应该象余秋雨那样,学会从读书到读人,提高文化素养,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

(2)采用对比式

一个作家在其一生中往往写了不少作品,在讲授作者简介时,教师可以采用对比式。例如在讲授莫泊桑《项链》时,可联系他另外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点明他的同情劳动人民,有爱国情结,也有敏锐的的观察力。

2、开展朗读活动渗透德育

读书,是对心灵的丰富。是对思想的启迪。素称礼仪之邦的中国,如今社会上不尽人子之责,虐待年迈父母的现象时有所闻。俗语说:“你养他小,他养你老。”这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今天,提倡子女孝敬长辈有着特殊的意义。父母对独生子女关爱有加,愿意为他们做任何为所能及之事不图任何回报。这样的孩子容易受到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容易形成任性无理的习惯,甚至忘恩负义。在技校语文课本中就有些课文是教育学生尊敬老人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朗读,领会深刻内容。例如《好雪片片》一文,除善于感受他人的善意外外,还有尊敬老人的精神。又如《史无前例的大迁徙》一文,表现了中国农民工的善良、忠厚、勤劳。

3、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并列,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不是封闭式的公园,尤其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仅凭在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思想远远不能满足青年学生成长的需要。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必然会产生一种关心自己才能和品格发展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其特点就在于灵活性。要做到这一点,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势在必行。

4、注重情感教育渗透德育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在上课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同时,穿插学习歌词《我的中国心》,使学生倍感中国的伟大,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在上课文《我有一个梦想》的同时,穿插学习歌词《在希望的田野上》,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在教学《信客》时,要求学生领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情感体验,了解中国女性的善良、忠厚、勤劳以及友情。并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从而更加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在

5、运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渗透德育

技校语文教材有许多优秀课文,它涉及了文学、艺术、美学、技能。有较强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艺术,教师可利用录音、幻灯、投影、多媒体等教学设施的辅助,营造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例如教学《我的空中楼阁》、《好雪片片》等课文时,可借助投影,录像等展示课文所表现的美,引导学生追求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感。又如教学《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史无前例的大迁徙》时,可通过放录音,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亲情教育。这对学生的人格、道德、思想形成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由此可见,没有语文,德育就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德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富了德育,也渗透了德育。技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有进行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将第二课堂与第一堂结合,注重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教育,才能更好地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得到顺利实施,才能更好地培养有知识文化,有技能的新一代爱岗敬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秦训刚、晏渝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意义 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意义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受到自身生活经历的限制,还不能对事物进行有效的理解,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学生情感的升华,理解能力和记忆力的提高,它对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强化记忆,提高理解水平

对于小学生来说,分析综合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差,没有掌握一定的记忆技巧和方法,大多数的知识完全依赖的就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和强化记忆。小学生不同于成年人,虽然机械记忆效果不佳,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阶段还没有教好的记忆方法,并且机械记忆对小学生来说还不容易忘记。对小学语文课文和知识的朗读也是强化记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讲究口出、眼到、耳随和心脑并用,只要语文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学生一般就能熟记和背诵这是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在没有完全理解文章的前提下,机械地去读去背,忽略了文章本身的美,达不到学习这篇文章的最初目的。我们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小学生反复的朗读文章,熟烂于心就会慢慢的体会其中的三昧,领会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寓意。朗读讲究有节奏有情感的阅读文章,可以通过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默读等方式而进行,在品析文章语言文字的同时,理解其中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二)有利于培养语感,提高语文素养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朗读在所有的言语活动中起的关键作用是不容置疑的,而且朗读是提高小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较好方法。小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时,对于课文中的字词和语句进行细嚼慢咽,慢慢品味和诵读就会不自觉的领会语文的魅力,培养一定的语言,自然而然就会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对于朗读课,老师可以自身也可以借助其他教学媒介的力量进行发音标准化的朗读教学,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他们会跟着正确的字词发声,一些小学生长期以来读错的字词很快就得到了纠正,并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三)有助于提高表达能力,体会文章的情感

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而自身的言语表达能力这个阶段还处在形成和发展的阶段,要想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必须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的练习,朗读教学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朗读讲究字正腔圆,标准发音,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还有利于让他们强化对语言和文字的应用和表达,长此以往自然也就会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语文朗读的教学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内容而是通过朗读可以扩大自身的阅读视野,慢慢在品味课文的时候,体会文章的情感。

二、语文教学中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研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朗读教学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以重视,不断长信朗读教学的方法,采取适宜的措施促进朗读教学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朗读训练

对于小学生而言,朗读的训练应该循序渐进。对于朗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读字正确,发音准确,朗读流利,稍带感情。小学生刚开始接触汉字,读课文时需要边读边想汉字的读音,朗读速度自然比较慢,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朗读训练。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合适安排时间,尽可能的让学生多朗读,同时丰富朗读资源,不能泛泛而读,要深入细致的去品味。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必须用普通话,注意咬文嚼字,做到发音准确,声音洪亮,具有一定的节奏和情感,做好停顿。

(二)规范朗读要求,做到精益求精

初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字的读音正确是朗读的基础。初读课文时,就得把好关,让学生对照拼音把字音读正确。所谓正确:一要做到每个字都要发音正确,读好轻声、儿化等;二要做到文章字句的恰当停顿。再读课文,读流利。流利是朗读好的前提。组织学生再读时,把处理得不够正确的句子或难读的句子或本课重点的句子提取出来读,读中悟意,读中抒情,读中升华。精读课文,读出情。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移情入境,将自己对文章的情感体验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加强情感体验。朗读的目的就是实现小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驾驭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语文素养,提高自身表达能力。

(三)学贵得法,创新朗读教学方式

一直反复向小学生强调应该这样读,那样读,小学生有时不能理解,不能真正把老师口授的方法运用起来,甚至会出现反感的情况,所以教给他们具体的方法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他们在以后的朗读学习中就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朗读方法了。范读,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有极大的影响力,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向师性,他们的模仿能力超强,如果语文教师有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做到声情并茂,有感情的流露就会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在评价中练读,小学生表现欲较强,但又有一定的自尊心,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有效的评价机制,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当然这里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分角色读,对一些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内容,可以采用“角色朗读”、“表演读”。每当我开始分角色朗读时,学生总会积极的参与进来,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于语文朗读教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就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任务教学

任务型教学体现了新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以往的沉闷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了“主人翁”的意识。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变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和谐课堂,充分激发了课堂的生命力。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体会,谈一下任务型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一、通过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

俗话说,不丢掉拐杖,永远学不会走路;不亲自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因而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是学生成为课堂主角的重要条件。教师在授课前就需要给学生们准备好合适地问题,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年龄,给学生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日月潭》的时候,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给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日月潭在哪呢?它为什么叫日月潭呢?日月潭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去读课文,他们的阅读就有了一定的目的,有了重点,当他们读到相应的文章位置的时候,他们就会格外注意,找出问题的答案。知道了日月潭是台湾的风景名胜,并且湖水碧绿,群山环绕,它的名字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学生在课堂上有的放矢,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这样学生学习后很有成就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改倡导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置课堂情境的时候就要多考虑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自己去主动探究问题,理解问题的实质。例如在学习《奇妙的动物世界》时,我就在课前给学生每人发了一份“身边动物调查表”,让学生课下去观察,了解动物的基本情况。上课的时候我就让学生们小组合作,让学生们讲讲观察到的动物,讲的同学要对所填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其他学生则认真听,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随时提问,之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在全班交流。学生们在交流中不仅学会了知识,知道了鹦鹉能学人说话,经过训练的狗能为盲人领路,响尾蛇的尾巴能发出喀啦喀啦的声音,萤火虫的尾巴能发出微弱的亮光……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之间就解决了问题,上课不会再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更不会厌烦、放弃。语文是一门很生活的学科,只要教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促使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

三、教师要给学生设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设计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以满足小学生享受愉快教育的心理需要。例如在学习《翠鸟》这一课时,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让学生读一遍课文,这一遍就是激疑引思:你们喜欢翠鸟吗?为什么?接着又让学生读第二遍,这一遍要求学生理清思路:你觉得翠鸟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课文依次告诉我们翠鸟的哪些知识?而且鼓励

学生边读边完成课文填空,清楚课文的写作思路。新课改倡导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多样,目标明确的学习课文,学生在课堂上就知道该做什么了,当学生做完教师给安排、设置的活动后,学生就会发现,其实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读课文就像是在读故事,学生边读边学知识,教师所设置的活动会让学生有事可做,课堂时间自然也就很快就结束了,在轻松快乐中就结束了课程,学生在下课后就会觉得意犹未尽,课堂就成为了学生流连忘返的知识的殿堂。

四、授课与游戏相结合,使教学内容轻松易学

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可谓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生们在学校的学习只是一小部分,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教师要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能够一提到语文就“会学”“乐学”。我经常的一个做法就是和学生一起玩游戏,学生们毕竟年龄还小,学习太长时间他们就会感到疲惫和劳累,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游戏却最大程度上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我会和学生一起玩成语接龙。教师可以以今天课堂上学到的成语为开头,同时在使用中也尽量使用文章中出现的成语,学到马上就用到。例如一马当先,先见之明,明明白白,白虹贯日,日新月异,异想天开,开门见山,山南海北……学生在接龙时必须注意前后两句相接成

语的关键字必须是同一汉字。如果谁没有接上来就让他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或是唱首歌、讲个笑话等,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更有兴趣继续对语文的学习了。学生要想在游戏中成为常胜将军,必须课下的时候多看书,有一个丰富的成语积累。游戏让学生们感到轻松,让知识就在这愉快的氛围中被学生消化、吸收。

综上所述,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指导者,犹如大海中给水手指明航向的灯塔。所以教师在课下要有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任务型教学的目标,形成善于思考,勤于探索,乐于学习的良好氛围。让学生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让他们真正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人。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快乐教学法的内涵

何谓快乐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运用巧妙的教学方式与技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轻松、自由的情感体验。众所周知,传统模式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采取的是教师主导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一节课基本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是教师自己在讲。这种以教师为主的小学语文课堂,不仅容易造成“满堂灌”的现象,带给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而且凭借教师的“一家之言”,也很难充分发挥出学生课堂主体性,导致语文课堂无法吸引学生们的兴趣,从而背离新课程改革的初衷。为破除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教学困境,教师就需要不断尝试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快乐教学法作为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一种尝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利用快乐教学法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对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也大有裨益。

二、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策略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任何事物,培养对其的兴趣是第一要务,一旦建立起对某一事物的兴趣,那么实现的可能性就增大很多。因此,在教学小学语文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快乐教学法,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从过去的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索,从而实现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的目的。以下,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来阐述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一)合理导入,有效激趣

一般地,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年龄都较小,无论是生理层面,还是心理层面,都尚未发育成熟,这些特点致使他们对学习的动力主要源自于内心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实施快乐教学法展开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从兴趣角度入手,设计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而课堂导入是语文教学中的首要环节,也是重要部分,做好课堂导入,就相当于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在实施快乐教学法时,要合理地进行导入,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当前,小学语文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包括故事导入法、问题导入法、多媒体导入法以及诗歌、绘画导入法等,教师在导入课堂时,要根据学生特点和课堂教学主题,选取最适合的导入方式,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对于实现小学语文快乐教学至关重要。好的、适合的教学情境,能够快速且有效地将学生引入课堂,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让他 们在和谐、融洽的情境中自觉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乃至解决问题。教师在创建快乐的教学情境时,应积极地寻找知识“元素”与快乐之间的关联,并通过这些关联,为学生们创设出适合的学习情境,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他们更加及时地融入到情境教学当中。比如,笔者在教学新课《小鹰学飞》时,由于很多小学生并未在现实生活中见过老鹰,致使他们在脑海里无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老鹰教小鹰飞行的场景,于是他们便对此文的学习兴趣索然。作者在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便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了一段雄鹰带小鹰翱翔天际的视频,成功地激发起了学生们的兴趣。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作者在旁用言语进行引导,学生渐渐地被带入到情境当中,仿佛自己就是那学飞的小鹰,渴望着冲向天际。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兴趣盎然,不仅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和讨论之中,而且眼里洋溢着快乐的神采。最终,本节的快乐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小学语文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二者密切相连,不可分割。在构建小学语文快乐教学课堂时,采用生活化方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小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进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积极地将语文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积极鼓励学生发动思维,并将自己脑中的所思所想勇敢的表达出来。比如作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拼音字母时,就将各个字母都用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实物关联起来,比如b与菠萝关联,d与奔跑的马儿关联等,同时还积极发动学生进行想象,让他们自由地对拼音字母与生活展开联想与想象。最终,学生不仅成功地掌握了汉语拼音字母的读音和书写方式,而且也在活跃、自由的教学氛围中,有效地培养起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四)小组合作,快乐学习

小组合作是当前各学科教学所常采用的重要形式之一。恰当的分组,能够盘活课堂学习氛围,引发学生进行合作与讨论,同时促进小学生之间友谊的建立,增强他们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教师在教学小学语文时,可以按照一定的原则将班级学生合理地分成若干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在合理划分小组和明确分工之后,教师要积极引导,为学生们创造一个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最终凭借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良好发挥,从而实现小学语文合作式快乐学习课堂。

第7篇

实证研究设计

综上可见,市场营销教学方法多样,而且各自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也不尽相同,研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学习反应、态度、感受、评价,有助于我们探索真正适合的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方法。

结合近年来有关市场营销教学方法论研究的内容、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学教学实践,此次调查研究的内容共涉及了三部分:学生对市场营销学科的学科评价以及学习诉求,市场营销课程学习的效用评价以及对各种教学方式的学习体验。

调查对象为随机抽取的100名市场营销专业大二学生,分别来自我国华北、华东、华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2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抽取的样本均已学习过市场营销学或正在学习相关课程,对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有了较为充分的体验,具有较好的调查和研究基础。采用网络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有效的解决了学生在面对调查时产生的抗拒心理,有助于在轻松隐蔽的条件下获得研究数据。

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整理,笔者发现,中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市场营销有如下特点。

1受西方营销学思想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科教育,大多是采用西方的学术思想和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很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调查结果显示,极大部分的学生(63%)是根据该门课程是容易通过,是否易于得优来评价教师和课程。有31%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到课与是否听课并不影响自己的考试考核,突击考试的同学大有人在。这就表示,学生在学习市场营销课程时,对于市场营销学的学习目的认识不是很清晰,对理论学习和职业能力的获得抱有怀疑态度。

2现有的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育学生满意度普遍较低

在“如何评价自己现在所受的营销学教育”这一问题中,有超过85%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不满意或者不满意。这表明目前高职在校生对目前的营销学课程满意度较低。原因主要集中于“评价机制不合理”,“课程无聊”,“感觉所学的东西脱离实际或没有意义”,等选项。也有部分被调表示,现有的教育模式功利性太强,缺乏对学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教授的理论过时而且不切合实际,尤其采用的案例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国家案例,借鉴意义并不大,并没有起到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

3就教学方式来看,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更为易于接受

笔者根据访谈结果将各种教学方法下的学生学习效用评价进行总结,如表1所示。调查结果出乎意料的表明,这几年颇受追捧的营销学情景模拟教学在高职学生当中的评价普遍不高。参与过营销模拟教学的被调查者表示,他对该门课程兴致不高,若非学校强制执行,他的缺席率达会到25%以上,每周的模拟任务都是最后一天随便解决,根本没有进行所谓的小组讨论。而且,上课时班内的大多数同学都在玩单机游戏。在询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时,被调查者表示,这种方式缺乏现实意义,浪费时间,而且会让人觉得这门课程不重要。

4最受欢迎的教学方法组合: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为更好的探寻适宜于高职学生的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笔者根据以往的研究对常见教学方法进行了搭配组合。在询问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最喜欢何种教学方式的时候,79%以上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的组合。而且,选择该项的被调查者中有82%的原因趋同: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更容易让大家获得理论知识,加深记忆;通过案例的实践则有利与更进一步的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7%的被调查者表示,营销学知识归根结底都是源自于实践,为了更好的适应未来工作,实践教学更有出路。

对目前高职院校营销学教学的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关注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中国学生由于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与西方的学生有着极大的不同,被西方验证成功的情景教学模式在中国学生中反响并不明显就生动的证明了这一点。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在职业规划、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差异巨大,普通高校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

现有的高校营销学学习评价模式大多是采用“课堂表现10%+期末考评80%+考勤10%”的形式。而被调查者认为教师在打分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的情况,善于跟导师“套磁”的学生往往可以拿高分,而认真思考问题,勤奋学习的却不一定有好的成绩。公平性问题会直接的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使高校市场营销教学工作进一步的提高,必须建立起合理的课程评价机制。

2价值观和社会意识的培养应该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

西方营销学理论有其哲学依据,背后的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对人的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功利主义现象跟这些也不无关系。让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市场营销学学习的重要意义,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积极的把握学生的思想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其社会意识、诚信意识、团队意识,尤其更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教学的本土化建设

本土化教学建设刻不容缓。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和思维方式上有其特殊性,中国的市场亦有其特殊性。“拿来主义”在中国高职市场营销学教学工作中的盛行,对培养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是极为不利的。在适当的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的进行本土化教学建设才是关键。比方说,采集和编撰本土案例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在理论的讲授中采用东方思维等。

4应在深入研究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组合

研究表明,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是所谓“创新式”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宜于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组合则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获得大多数被调查者认同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组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有助于其培养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不仅容易获得学生的认同,更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生动体现。

第8篇

关键词:学生角度;有效性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中国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教育水平不断进步的同时教育问题也日益明显,提高学习质量,避免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等项目被排在了素质教育的首位。下面我将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个人经历,论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希望对语文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策略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表现在学生是否有浓厚的兴趣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索。学生的兴趣越高,积极性越高。

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教师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设计,主要考虑对学生在教学开端、教学过程中、教学结尾三阶段的不同指导方法。首先,当课堂开始时,教师需要借助一些小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段充满想象空间的小故事,一种寻找沉睡知识的大冒险,一个小型的角色扮演都可以把课堂变成学生自己主导的知识探索。有了良好的开端,教学过程中只需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学一般采用引导学生参与竞争的方式,利用学生“喜争第一”的心理特点,让学生的学习重心放在“学得好就能得第一”的思想上,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学会在适当的时间提出适当的竞争项目以及优胜奖励。由于竞争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主要包括两类个人竞争和团体竞争,教师要把握时间采取不同形式。教学结束时,老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表达所学的知识。

只要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喜欢上学习。在学习期间,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思考,提出问题。在课堂上,学生会仔细留意教师所讲与自己所想的差距进行反思,解决自己不明白的问题。这种自觉学习的行为让学生更加明白所学知识,方便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有效策略

主体性是人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基础,只有发挥主体性,外界刺激才能转化为主体自身认识结构的一部分。主体性有三个基本结构:自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在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呢?

第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重视学生主体参与课堂。在课堂上,教师不是一个主导者而是一个指路人,要时时关心学生在课堂中的感受,并且依据这些感受指引学生,让学生明白在这个课堂上自己是不可或缺的。在课堂中,教师应该多关注学生是如何看待、感受和评价所学知识与自身关系的,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和增加与学生课外交流机会等都会让学生明白自己在课堂中的重要性。学生一旦了解了自己的重要性,就会形成很强的学习欲望,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第二,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并尊重学生的选择。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留有余地,就是要给学生展现个性和按个性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内容上有所偏重,在学习方法上有所特点。留有余地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明白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并且让学生付诸于行动。学生只有通过自我实践、探索世界、感受社会才能够领会认识是无止境的,真理是不断发展的,才能够更加客观地对待事物。

三、促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是一个最直接的课堂效果反映。学生主体演化成为“教师是主体”的现象屡见不鲜。主体意味着不能被动地接受结果,而是积极主动地学习了解结果形成的原因。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的效率就越高,学生越能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应该设计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的各种学习活动。

首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习惯。教师可以选择和确立一些遵循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统一,并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反问。教学的任务在于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解释,鼓励学生细致深入地观察,启发学生区分主次轻重,引导学生思考现象与本质及原因与结果,让学生养成仔细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其次,树立团队合作理念。团队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学生的一切思想、观点、行为、习惯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学生可以在团队里学习如何处理个人与团队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团队合作进行的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认识转变为理念,从而成为推动学生养成良好行为的内动力。学生有了收获就会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团队合作中,并且逐渐养成团队精神,互相帮助、督促。教师作为一个参与者,要关心不同团体出现的问题,引导团队成员相互讨论,取长补短。根据主题,由各小组代表发表不同的意见,有利于解决问题,加深印象,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统一参与的活动,是一种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是一个被动体,而是一个主体。影响学生主体发展的因素很多,如教师的因素、环境的因素、社会的因素等。为了减少不利因素,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我们必须在教学过程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不断完善与创新,创建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找到真正有效的策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第9篇

 实施素质教育,要在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通俗地讲,就是各学科都要研究自己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本文探讨“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亦即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人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是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我们对这“稳固的性质”的判断,以适应环境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标志,是对人的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潜在能力作用的量度。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

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一个是上位概念,一个是下位概念。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人的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掘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种概括。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所谓语文素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1.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2.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3.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4.语文道德素质;5.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是根本。

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语文素质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单项指标,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是一种综合效应,综合整体水平

三、小语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矗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1.明确认识学科性质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