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时间:2023-04-24 17:00:57

导语:在学生素质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生素质教育论文

第1篇

一是要改变过去职校特别是中等职校中“应试教育”的倾向。

中职毕业生由于就业困难,升学愿望更加强烈,导致了升学竞争的加剧,“应试教育”的产生,使得作为手段的成了不少学生追求的主要目的甚至是唯一的。因此他们的常常停留在知识的表层,而对蕴含在知识中的智能价值则不很重视,其素质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楼阁。这种情况不改变,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职校摒弃“应试教育”的倾向,可从根本上解放学生的思想,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正是激发学生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二是要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经济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只有专业技能是不够的。为此,要改变过去职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知识面过窄、过专、过偏的现象,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在课程设置中要削技强干,加强综合性强、适应面广、有较强的迁移价值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的教育与训练,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科技发展新趋势的反应能力与创造潜能。

三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面对竞争,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永远是胜利者,相反,失败却是常有的,理性地面对失败,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应当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为此,职校要改变过去对学生重智力培养,轻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要在重视培养学生智力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着重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对挫折、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二、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不断更新且呈综合化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职校要改变过去课程设置上的单一、狭窄现象,加强课程综合化。要根据人才市场的现实需要和技术发展的潜在要求,科学地确定各类教育的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力争做到:

(1)既重视课程的性,又不否定课程的基础性。在注重应用性的前提下,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潜能。

(2)既重视课程的专业性,又不否定其适应性。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决定了课程及课程体系必须以职业或职业群需要作为重要依据加以框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在注重专业性的同时,也要在课程设置中注重学生适应性从业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奠定在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上的一种迁移能力。否则,专业太窄,无法使他们的知识、能力、品格得到全面发展,容易造成他们专业不对口而一时无法向其他领域转换。

(3)文科相互渗透。,我国职教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窄,文理学科各不相通,已不适应知识的需要。为此,在课程设置上应文理兼容。

(4)增加选修课。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过去选修课较少,有些学校甚至没有,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所需的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职校应增加选修课,且允许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他们对知识技术的自主选择权利,摆脱他们的被动客体地位。这有利于学生全面地认识知识,使其素质全面提高。

三、知识经济要求职业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要求培养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也就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职教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弱,这势必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此,职教要大力加强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1.培养一大批一专多能的师资队伍。

职业学校的教师在以本学科教学为主的前提下,根据学校教学需要及自身条件和兴趣,选择一至两门与本学科相近或相关的课程进行系统。这有利于更好地协调课程间关系,也有利于教师从专才向通才发展。

2.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

职教师资知识结构中应有三个基本要素:专业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学科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这有利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教师以简驭繁、触类旁通,更有效地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职能,从而顺应知识经济对职教师资的要求。

第2篇

美国学者德鲁克在其所著的《管理的实践》中首先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倡导以目标来贯穿各个管理层次,管理人员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达到企业总目标的实现。此后,美国学者沃迪恩扩展了前期目标管理主要放在管理人员身上的局限,把范围扩大到整个企业。他认为目标管理是上下级一起来制定目标,共同使目标具体化,并检验实施情况和评价实施效果。其观点的缺陷是忽视了目标管理的整体性和依靠性,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有忽视人的倾向。针对这些弊端,哈佛大学的莱文生提出了补充意见:人与人之间,部门和部门之间应建立“真诚的同伴关系”,不应把人当物看,每一项具体的目标都应包括其中。此后目标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在实践中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并衍生了一些新的管理理论,目标管理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的管理领域,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管理被引入到各级中小学乃至中学的管理实践则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后期。

二、中学学生整体素质教育实施目标管理的可行性

中学学生素质教育主要涉及到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实践环境,教育者的指导方针、原则、操作程式,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及控制,素质教育目标的评价体系等内容。从目标管理的角度看,中学学生素质教育的教育内容、培养过程、培养目标与目标管理所具备的特征具有一致性。首先,素质教育的教育内容具有确定性;其次,对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价具有成果性;再次,教育者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行为指导和过程操作具有智能性;同时,教育的整个过程具有闭环性。因此,中学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是符合目标管理理论实践要求,内容操作要求,控制特征和目标定位要求,从目标定位到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都具备其理论指导的可操作和实践性,并且也符合从整体上架构和把握中学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标准、评价体系和操作程式,对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有较强的指导价值。由此可见,将目标管理应用到中学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做法是切实可行的。如何准确有效、系统完整、科学有序地发挥目标管理在中学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导向价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题。

三、以班级目标管理提高中学生素质的可行性措施

(一)制定班级目标措施要科学、适度,切合实际

目标的科学性,就是指目标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方向性。目标既要利于班集体的集体荣誉感,又要利于学校改进和弥补自己的薄弱环节,消除不利于其发展的阻碍因素。目标的适度是指目标既要先进,又要留有余地,有利于“目标链”的形成,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过低的目标起不到激励作用,过高的目标根本不可能实现,形同虚设。一般来说,班级奋斗目标在其产生的起始阶段总是外在目标,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外在目标。这就是说,它往往是教师指出的,或者只是班级学生干部接受的。而大多数学生处于一种心理压力而采取表面服从的态度。这种不是班级成员内心要求的目标,就难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其实际意义也就不大。因此,班主任应当不断地讲解,动员,让班级成员充分讨论,使班级目标被班级成员同化,乃至达到内化,使目标成为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手段,同时,在目标制定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思想上和意识上把学生素质教育的整体目标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一部分,内化为自我实现的人生动力。

(二)对目标进行分割,设置学生个体综合素质评分表

可以把学生个体综合素质评分表分为八个扣分栏目(见附表1):文明礼貌、课堂上“经历”、“体验”的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两操表现、卫生清扫与劳动、迟到、病假、其它违纪。同时设立六个奖励项目:好人好事、特长发挥、课堂上视角独特,观点观念有创新、管理能力、竞赛获奖、学习成绩突出。计分方法可以实行每次加扣1-3分,一般情况加扣1分,在校内外有比较大的正负面影响的加扣3分。记分工作由各组组长、课代表及相应班级干部负责,班级设有加扣分记录簿,由专人负责,班主任每天要查看加扣分记录簿,最好逐项落实,以减少失误。综合素质评分表每周班会时间通报一次,达到鼓励和规范的目的,扣分的同学明确自己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对于扣分多的同学,班主任要同其面谈,谈学生的不足之处对学生成长及生存危害,与被扣分同学共同制定改进措施。综合素质评分表在期中、期末、年终进行五次统计,统计结果中可以清楚的反映出每一个同学的学习自主性、体质健康情况、班级各项活动的表现等,为班主任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工作中提供切入点,也为班级评先进、评三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三)对目标进行角色虚拟,提高学生管理素质

1.虚拟角色

利用班会课讨论:如果你是一个部门的负责人,对你的助手、员工素质有什么要求?你喜欢什么类型的上司?如果单位超员需要裁员时,你首先精简什么样的员工?你怎样做一名称职的单位负责人?你怎样做一名好员工?班主任将题目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与熟悉的成年人进行交流,增加真实感受,同学之间互换角色,互相讨论。使学生感受体验各种角色的职责、义务、及应具备的素质。

2.进入角色

在班级管理上,采用两套班委,即顾问班委和执政班委。顾问班委是根据新生档案和军训期间的表现产生的,由班长、团支书、体育委员和文娱委员四人组成,他们的职责是协调指导,保证执政班委正常工作。执政班委是人人参与,自由组合。班主任将他们分成班长班、卫生委员班等不同的培训班,聘请学生会干部、任课教师、班主任、顾问班委成员进行工作职责和工作方法培训,然后轮流上岗。上岗前,每位执政班委作就职演说5分钟,离任上届班委利用下一个班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总结,以便相互借鉴,结合工作政绩,全班同学对离任班委成员的管理能力和政绩不记名投票打分,将平均分计入“综合素质评分表”管理能力栏目中。角色教育一方面可以真实的检验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有利于发现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能有效的规范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对目标进行检查评价,综合学生素质

每周充分利用班会时间,对目标进行布置提示,督促完成,总结做得好的,指出做得不足的地方,对各方面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奖励。同时让学生自我总结,找出差距,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目标进行贯彻实施,鼓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最后根据平价要点进行目标评分,已达到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第3篇

Taylor于“时间—动作研究”当中最早提出了与素质相关的研究。“素质是一个人或个体的基本特征,与高效率和高效的工作业绩有密切联系,并且可以测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DavidG.McGlelland如是说。大学生创业素质是集“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品质”为一体。创业意识是创业成功的动力因素,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实践意识、合作意识、风险意识等;创业知识是指创业者在创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创业方向的行业知识、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创业有关的政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创业能力是在创业活动中所需具备的能力和本领,主要包括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决策能力以及领导能力等等;创业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业意志和创业信念还有创业个性。创业意识是动力源泉,创业知识是重要基础,创业心理品质是创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创业能力是核心要求。各个要素在创业素质结构中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同时,又是彼此独立的。这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水平的发展程度。

2大学生在创业中显现出的素质缺陷

2.1创业意识不足,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大学生是知识创新的主力军,也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意识缺乏。有的学生在性格上具有个性较强、缺乏宽容、合作精神的特点;有的学生不重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缺乏实践锻炼的渠道和体验,有的学生缺乏创业意识,缺乏果断性和坚韧性,不敢创业;有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2.2创业知识单薄,发展后劲不足

如今,很多高校都提高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分别开始了《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但是,还仅仅停留在创业意识的激发和基础知识的普及上,创业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开展心理、政策、形势分析等方面的指导来实现,并且大多数是通过团委、学生会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计划竞赛,而只能局限于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只能是看客,导致学生管理企业和运营企业知识匮乏,缺乏技能的训练,难以满足社会对创业素质的需求。

2.3创业能力欠缺,综合素质需要提升

大学生要想创业成功,自身职业能力素质的高低一定是决定其成败的主要因素。当下的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创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独自承受挫折和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有严重的个人主义,团队精神缺乏,奉献精神不足,缺乏诚信意识等等;有的学生缺乏把握机会的能力,任由创业机会流失,有的学生缺乏学习能力,导致核心竞争力下降;有的学生缺乏企业管理能力,导致运营失败;有的学生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最后总成为孤家寡人;有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创新产品和运营模式。因此,大学生在学习好创业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进行教育培训以及职业实践等等,从而从整体上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2.4创业观念不尖端,创业心理品质较低

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总是存在着等待和依靠的思想,并不是积极地去探寻创业的机会,就想着毕业后有份工作就可以;有的学生避重就轻,不愿意吃苦,就业要求太高;还有一些学生好高骛远,只想所得,不讲付出;有的大学生还没有做好进行创业的准备,在压力面前一蹶不振;无法直面在创业的过程当中的一些困难,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当在过程当中出现“挡路石”时,便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大学生创业素质教育的“四化”模式

3.1师资队伍专家化

一是作为创业教师,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良好职业道德、政治责任感以及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同时,还要积极进行与创业有关的的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等知识的学习。二是高校中也应积极开展针对教师的业务培训以及学习,如大学生创业教育KAB讲师,SIYB讲师等,使之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的道路更加的专业化。三是针对创业教师的授课形式而言,其应积极采用课堂讲授与企业参观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并加之专题研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户外训练等新颖的授课形式,从而使得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创业的知识,达到对其全面提升创业能力的目的。四是创业教师应当在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亲身地体验创业的过程,从而使得教师可以对企业的运作以及发展等过程相熟悉,使得其创业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3.2课程模块化

一是高校对于社会需求的动态要及时加以关注,并对市场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加以掌握,彻底将高校课程设置和社会需要相脱节的情况予以转变。二是创业课程要打破“单一学科”的课程结构模式,构建“多元”的课程结构模式,要改变以往纯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授课形式,可以采用体验式学习、自主学习并重的教学方法。三是高校应构建集全程性、多层性、基础性、渗透性、实践性、体验性为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即建立“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创新创业模拟训练课程、创新创业活动课程和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型,四个模块中理论模块是基础、模拟模块是依托、活动模块是载体、实践模块是重点,四个模块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建立多学科互补交叉的,动态多层的教学体系,多维度进行应用,形成良性互动局面,以期增强大学生创业能力。

3.3校园文化职业化

第4篇

(一)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虽然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素质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主要有: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离,缺乏是非的辨别能力,容易受一些非主流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总想通过捷径找一份收入高而又不用付出辛苦的工作,享受主义思想很浓,受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认为要做好一件事情金钱至上。不懂得人与人要相互尊重,老师讲课你讲你的,我说我的。烟头卫生间、宿舍随意扔。缺乏感恩之心,合作精神不是很强,无责任感。这些不良现象反映出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一定的问题,必须引起学校的重视。

(二)人文素质方面。

从每年到我校进行招聘的企业用人需求分析看,90%以上的企业都要求学生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等人文素质方面的要求。企业在面试过程中也经常会问一些关于人文方面的问题。而当前现实状况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及企业面试过程中这方面的素质确很差,普遍存在语言表达不清楚、没有逻辑性、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差,在与人沟通过程中缺乏艺术性及技巧。学生一学期下来,老师要求写学习心得、总结、汇报等不会写,搞不清楚具体的格式和用语。甚至有的学生连一张请假条怎样写都不会,五花八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错字很多,书法好的学生越来越少。

(三)心理素质方面。

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高职院校必须要面对的。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高考文化分相对比较低。同时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高职院校不认可,将来就业困难等现实问题,相比其它普通本科高校而言其实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具体表现在学生自卑感很强,认为自己只上了个高职院校,办学水平低,将来毕业从事比较辛苦的一线工作。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规模越来越大,很多学生存在着自我约束、控制能力比较差,过去的生活中没有吃过很多苦,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里素质差,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容易情绪低落、没有进取心、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个别学生在压力面前,有时候会一时想不开,甚至走极端。

(四)身体素质方面。

很多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大一军训中在太阳下晒一晒,走走队形,这样有的学生都坚持不下来。在学生出早操跑步、课堂上课的时候,经常有学生由于感冒、头疼、身体不舒服等身体原因向老师请假。在大学的体育测试中许多学生不能达标,引体向上做不到5个,平时短跑还能跑一跑,800米、1000米等中长跑项目根本达不了标。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精打采,做事情根本做不好。

二、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的相应途径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作用,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作用,努力将其打造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在课堂上,我们要把国内外重大新闻收集起来,然后进行讲解,提升学生关心时事、分析时事的政治素养。本着贴近学生实际,适应学生学习特点原则,不断改进思政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鲜活的事例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并学会关心家人、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和人类,拥有感恩之心。这些对于解决一些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价值困惑和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主旋律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全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校报、广播、橱窗、大屏幕等传统媒体平台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宣传优秀典型人物事迹。邀请校内外专家,注重选取学生感兴趣和对学生发展有帮助的讲座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有序开展“诚信”“感恩”“文明有礼”等系列主题班会,组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演讲赛、辩论赛、主题研讨会等活动。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二)营造人文素质培育大环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融入其中,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使自己的思想、精神、素质得以提高。通过网络、社团、广播站等途径交流人文知识学习情况,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扩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充分利用大学生文化艺术类社团,搭建提高人文艺术素质平台。各艺术类社团每年在校园内定期演出或举办展览,使校园内的艺术舞台涌现出一批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品位适合、形式多样的艺术佳作。定期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科技节,邀请名人名家来讲座,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社交礼仪、摄影、美育和艺术鉴赏类、书法等选修课程,举办有针对性的社交礼仪、应聘礼仪等讲座。评选各种校园之星,组织大型演讲比赛、辩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帮助学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能力,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为主导,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各系部心理工作站、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工作网络,广泛开展心理基本知识讲座和丰富多彩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工作,尤其要做好学校每年的新生心理状况普查,建立新生心理档案,针对新生和毕业生进行心理调适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增强学生的心理知识。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调查、测试和咨询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普查和日常的心理咨询,同时开办心理信箱,建立心理热线,通过网络为那些心理上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引导、咨询和服务。为提升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里素质,学校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企业顶岗实习、学生拓展训练课等进行培养锻炼。

(四)倡导校园体育精神,上好体育课,增强学生体育锻炼兴趣,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第5篇

以下笔者将根据自身经验对当前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第一,课堂教学模式太过于守旧。在进行新课改之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是一个人在上面讲学生坐在座位上“专心致志”地听,而且老师讲的知识就只是看着课本念,搞得课堂没有一点活力,学生也不喜欢听。而新课改之后,要求老师要将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老师要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但是很多老师只是口头上响应新课改,而在真正上课时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方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很少。第二,老师缺乏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把握不准授课内容。新课改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推行素质教育,但是老师面对新教材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对新课改基本理念的认识也不到位。不习惯于用新教材的辅助资料,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及旧材料,这些资料不仅与素质教育相违背而且与当前教学大纲还有一定的相违背,如果一直处理不好新旧教材之间的转换关系,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高中生物课程中有很多实验,而这也是生物课堂的重要组成。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如果不通过做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并看到实验现象,那就只能看着课本上的结论死记硬背。然而现实中很多学校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相关设备或者是设备陈旧,造成不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己动手,有的只是看着老师做一遍然后去看看实验结果。由于学校教学硬件设施跟不上,学校没有配备多媒体等先进设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严重影响教学质量,更不利于新课改的推广。第四,教学方法固定,学生不积极参与。我国属于应试教育,特别是高中课程的学习就是为了高考,而很多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会说明哪里会考哪里不会考,然后学生对需要考试的地方背背。学生从心理上也都明白上课可以不听,只要记性好下课了背住就能考高分,因此在上课时很多学生因为感觉课堂没意思都不注意听讲。

2.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的相关措施

2.1老师要加强新课改理念的认识

很多情况下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升主要是因为老师在思想上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素质教育的具体含义,认为课改只是课堂上使用的教材换了换。而在教学方法上还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从深层次上认识课改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及教学方式的转换。也就是说课改就是理论上的改变加实践上的推广,如果教学方式不变化就跟不上新教材的变化,也把握不准授课内容的深度。

2.2提升教学硬件设施

生物课中难免会有实验课,为了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动手做实验并看到实验现象学校要对相关设施进行配置。由于生物本身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相贴近且应用性比较强,教材中一些理论知识如果没有对应的图像信息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吃力,也比较少抽象。传统教学中只能靠学生自己的想象能力,但是这样对部分学生来说很困难,因此学校还应该给生物课堂配备多媒体,让老师给学生直观的展现知识,必要时只要对学习有利还可以观看一些生物视频。

2.3强化生物课程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是应试教育,而学生在高中课程学习中也都明白生物占的分值比较少,在平时学习时也都当成副科学习,在心理上认识不到生物的重要性。而老师也不去强调生物对以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仅仅传授一些理论知识,更不用说去注重学生的生物观察能力的培养了。为了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老师要不断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不能以应试为最终目的,在根本上强化学生对生物课程的认识,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4强化生物老师的教学素养

虽然新课改要求老师将课堂的主角还给学生,但是老师还是要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争取老师与学生之间友好合作共同提升学习质量。现阶段部分老师还停留在传统教学阶段,教学中脱离实际的现象还是有发生,不能将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那么学生也就体会不到生物与生活之间的微妙关系,也就提不起对生物的兴趣。此外老师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教学,不能给学生树立生硬的形象,要对学生如自己的孩子,不能产生明显的代购,更要能与学生之间自由交流,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学。

3.结束语

第6篇

第一、我们要认识到发展校企合作,确立语文教学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前提和有力手段。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的高度统一。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能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

现在企业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技术工人。因此,技校毕业生必须具备保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各方面知识等。如果一个技校毕业生写的求职信,词不达意,字迹歪歪扭扭、错别字连篇,怎能让企业相信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怎么能谋得一份理想的工作?即使谋得了工作,如果语文知识贫乏,理解能力低下,表达能力欠缺,那不就成了不会交际、不会思考和学习只会操作机械的机器人?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又如何能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技工学校的学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打工后又来求学的。这些学生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又受急功近利思想影响,常常会轻视语文学习而急于学习专业技能。孰不知,语文也是一种基本技能,它不像掌握操作技能那样简单,但它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表达能力,与人协调的能力等。对于技校毕业的学生来说,在工作中不仅需要动手动脑,发挥自己的才干,也要交流交际,不断地学习更新,提升自己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这些都是以语文水平为基础来完成的。可谓学好语文,终生受用。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必须要扎实地学好语文,熟练地掌握这项最基本的工具。但是由于技工教育的特殊性,语文教学的基础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仅一些学生不愿学,有些教师也主张压缩语文课甚至取消。所以学校应重视语文课,给予它应有的地位,从各方面支持;加大语文教师培训的力度,各级教研教学部门多开展语文课教研活动。教材应适应国家产业结构总体规划和当地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规划;预测和了解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做好调查研究,收集分析企业对人才的技术、技能要求;鼓励和支持教师根据职业性、社会性、实用性的原则选择教材内容,编制教学计划;学校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素质训练活动,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具备较高的实际技能和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第二,加强校企合作,配备较强的语文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保证。

语文教学作为学校培养现代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标志,特别是在企业提高对工人综合素质要求后,语文水平能力逐步受到企业的重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能否培养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高素质的现代人才。

由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迅猛发展,许多新教师充实到教师队伍中,这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往往生搬硬套,其结果是悖离技工教育的内在规律;有些教师虽然有一定的业务能力,但不了解企业和社会,教学内容单纯化,讲课内容与社会和企业没有任何联系,使学生产生“学语文无用”的想法。这样怎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成了一句空话。由此可见,技工学校目前师资队伍结构还不能适应技工教育教学的需要,严重制约着技工教育的发展。怎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水平?

有效的方法是加强企校合作,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良好的企校合作关系,各科教师包括语文教师轮流到企业去,了解企业,认识企业,立足企业,通过培训加速教师知识的新陈代谢,多层次开展语文课教学研究活动,依靠企业完成师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了解世界经济趋势和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势,知道现在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和标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程度,便宜于制订语文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等各方面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与企业需求的差距,合理制定教学方案;吃透教学大纲,正视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任务同现实的差别,较好地分解目标与任务;熟悉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准确确定重难点。同时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游刃有余地驾驭语文课本,还应具有广博的知识,了解所教专业的相关知识,并不断积累其他方面的知识。第三,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摸索出有“技工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是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

语文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既不能扼制学生的发展,也不能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教师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语文水平为底线选择内容把握进度;以学生现状为依据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正视学生实际水平和学习目的,采取因人而异的教学方法。比如,对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要求低一些:如少写错别字,把词语用准确,尽量使句子通顺,然后再逐步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则要求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扩大他们的阅读面,多动笔写作,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这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因感觉到自已的进步而觉得学语文有用,学语文有趣。另外,教师本身要清醒认识到技校语文是在系统性的基础上更讲究实用,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因而需要采取符合技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应用文写作时,要使学生掌握应用文的基本写法,教师可采用举例法、比较、情景写作等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在社会上用白纸黑字写下来的东西如果犯下错误就要承担责任的道理,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学习应用文基本格式和内容的重要性,达到帮助他们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目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大胆创新。如果教师在上课时过多地重视手段而忽视基础,可能一开始学生会产生兴趣,但这种兴趣不可能持久,只有当学生听得懂,说得出,写得对的时候,才会真正喜欢语文,对语文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所以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并把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再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了情操,净化了灵魂。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而且真正学会了思考,学会做人,做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思想教育的双丰收。

第四,学校各部门应与教学管理部门互相配合。作到“互通有无”,做好信息反馈,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

第7篇

儒家文化的理论核心是“仁”“、仁爱”,即“爱人”“;忠、恕”是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忠”的本义为诚心竭力“,恕”包含有宽恕、容人的意思“;诚信”是儒家文化的行为之本,强调做人做事要重“诚”守“信”。医学所具有的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在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模式改变以及卫生服务需求加大的背景下,对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精神要求越来越高。高等医学教育担负着为医学培养和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医学学生素质的高低,将影响今后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医学学生人文素质在医学学生各项素质中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高等医学教育在对单纯科技理性教育反思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医学学生人文素质这一根本素质的培养。

2儒家文化的“‘仁’本思想”对医学学生素质教育的主导作用

儒家文化以“人”为本,主张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尊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同类性,强调人的作用,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体现了“仁者爱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即尊重人,理解人,重视人,同情人,关怀人。医学学生要成为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要具有仁爱之心,急人之所急,想人之所想,看到病人的痛苦,看到病人家属的忧虑,就会动恻隐之心,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迎合谁,而是发自内心的“不忍人之心”,就产生要尽力救治的冲动。有此仁爱之心其医术方能称之为仁术。同时,培养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情怀是医德建设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医学学生在今后工作中,同情和尊重患者,做到儒家所提倡的“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是儒家文化的根本核心。医学学生是未来社会上的医务工作者,医学学生的“仁”对于培养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巨大的主导作用。

3儒家文化的“‘忠、恕’思想”对医学学生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忠”和“恕”是“仁”的具体表现。“。忠”表现为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忠厚诚恳,以及对事业的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恕”体现了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思想,构造了一种忠诚、宽恕、兼容、博爱的精神体系。选择医学,人民健康所系,群众性命相托,这样的责任是一名医学学生、一名医者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医学学生要忠诚于自己、忠诚于患者、忠诚于自己的专业知识;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为病人的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及引导,病人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医生的工作也会相对顺利。为何当今社会医患关系如此紧张?除少数是因患者的无理取闹外,多数还是因为医患的地位不对等,患者不理解医生导致的误会和矛盾,医生以忠诚、宽恕、兼容、博爱的精神去理解患者,将心比心的关心患者,医患关系紧张这种问题自然不会出现。医者应以“仁”为本,拥有一颗“忠诚”“、宽恕”之心,这不仅是对医生这一行业的负责,更是对那一条条人命的负责;不仅是忠诚的对待患者,更是与患者建立心灵上的桥梁,为今后的医务工作升华。

4儒家文化的“‘诚信’思想”对医学学生素质教育的自律作用

第8篇

高职学校小学教育专业将来面对的是小学生,而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生活所接触到的所有事物都有好奇心,并且还喜欢刨根究底,找到答案。在他们眼里,自己的老师是万能的,什么事情都懂,老师说的都是真理,他们深信不疑。根据这个特点,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就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对于生活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要能迅速给学生以满意的答复,这也是作为一个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不能因为学生提出“太阳系有哪些行星?”而回答“我不知道,我是教语文的。”这样就会使学生心目中神圣的教师形象受损。物理学中不仅具有与生活相关的的自然常识,通过物理的学习,还具有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对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掌握都是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获取的。

通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用科学抽象来概括归纳概念、规律,再通过定性和量性的分析来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是具有清晰的脉络,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物理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的能力。在物理学习中经常需要做实验,通过亲手操作不但可以培养动手能力,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的不同解决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物理学习和数学不同之处在于,物理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一般是一题多解式。根据这个特点,可以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物理教学中还常用到推理、演绎、假说这样的思维方式。推理和演绎可以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能力。而假说则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对物理的学习,在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之外,还可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这种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2物理中的安全教育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后的物理教学在教学设置上更具有生活化、人性化的特点。一些物理知识还可以和生活中安全教育相联系。例如在“光的折射”,教师可以根据光线图告诉学生,一些清澈见底的河水看起来很浅,其实这是光线的作用,水的实际深度要比肉眼看到的深得多,不可以贸然凭肉眼判断就下水游泳。有时候“眼见为实”也不可靠。这样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小学生对于凸透镜、凹透镜一般都具有浓厚的兴趣,这样就可以以此对他们进行防火和环保教育。例如,在森林里乱丢矿泉水瓶,当瓶子里进入大量雨水后,整个瓶子就会像凸透镜一样,在太阳下聚光后就会引起森林火灾。这样通过实例来演示,比口头警告强多了,也能加深学生印象,能更好地理解环境保护的意义。物理中的惯性在生活中常见,坐车、骑车都会有惯性,而惯性和行车速度过快成正比,一些车祸都是速度过快造成的,因此限速就成了减少车祸的最有效办法。

学生在骑车中也应当限速,避免车祸。这些常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交通安全。还有电路知识,可以让学生避免乱用电,以免造成短路引起严重的后果,还有电磁场对人的影响,电磁场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微波炉、电视、电脑使用久了,都会对人造成伤害,生活中要注意远离电磁场。由此还可以教育学生进行防雷教育。小学生对于影视剧中的特技镜头不了解,以为那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教师就可以利用学过的动量定理,加上体育中跳高跳远后必须落在沙坑和海绵垫上,跳伞运动员在着地时的团身动作来教育学生,避免他们因过大的运动力造成对身体的伤害。对于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现象,教师都可以应用物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像酒驾、不系安全带对人的危害,利用密度来测试金饰品的含金量,分辨地沟油和正常食用油等。虽然小学没有物理课,但教师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与物理有关的事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分辨能力,也为他们今后学习物理打下基础。

3提高高职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因为物理在生活和教学中具有重要用途,所以高职小学教育专业物理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目前一些高职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不大,认为小学教学中不需要物理。针对这种现象,应该从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明白物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而是对生活中的一些特殊现象做了研究探讨得出的宝贵经验。其次,在教材编排上要尽量做到生活化,直观化。因为高职学生学习物理的实用性大于研究性。而物理知识本来就是抽象知识,满篇都是抽象的说教,确实令人难于产生兴趣。在教学方面要利用多种手法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除了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之外,在教学中还要尽量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动手参与以及用小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科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时,可以让学生用拔河的方式来亲身体验;在教学摩擦力时也可以让学生用亲手实验的方式进行。对于高职学生,还可以利用他们的兴趣来引导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这几年春晚的变魔术节目很受大众欢迎,在教学中可以将一些物理知识利用变魔术的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教学大气压力,可以用“瓶口吞鸡蛋”的方式,还可以用在水杯里注满水,用纸盖住瓶口,倒过来后纸片不落,水也不流出这样“变魔术”的方式来提起学生的兴趣。

4结语

第9篇

1.组织结构方面

由于学校的历史的原因,行政权利在高校里大行其道。高校学生业务的执行受到政治统治层次的控制,并导致高校行政的管理理念,管理者成为党和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则是管理的对象。现在文化教育质量管理机构在中国形成的管理如下:首先是学术办公室在教务处办公室的监管机构之下。其次,人员和业务设置在学工部的管理范围内。最后,学院成立的机构负责文化素质教育。多样性管理机构导致各高校在教育机构设置上各具自己的文化特色。

2.权力分配方面

从文化素质教育管理角度,高校学生的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高校教育处在一个多垂直控制管理范围内。文化素质教育及下属单位配有专有的人员。高校团委一般控制着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在文化素质教育实现的进程中,行政机关单位处在的主要地位,其能够有效地保护活动的开展。行政机关和学术教育权利间具有复杂性,应该进行细致划分。

3.保障机制方面

任何工作的执行必须建立保护机制才能够顺利实施改革。高等教育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需要创造高品质的教育文化机制建设,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项目,这是未来教育的一个概念,就应该体现在教育体系的草案,以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适当反应;参与文化素质教育中,在高校实施的各个环节里,学校的资源和“素质教育为主体的文化”成为核心要素,以形成内在的力量。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保障机制的形成,协调的组织,法规和规章及其他事项的所有方面的管理,以确保协调教育有序的发展。

二、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存在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权利分配不均、行政化管理严重,权责不清、监督缺失:

1.权利分配不均

从高校对素质教育的文化教育、组织结构模式的权力上,不同部门和利益相关者,在跨文化管理素质教育上的突出问题是学术和行政权力的模糊权力错位。管理人员培训课程、文化、讲座和其他科学领域时,行政单位的过度干预,导致行政泛化。文化管理行政教育综合的弊端结果:首先是缺乏正确行使学术权利的方式。其次,行政弱化权力配置,学术界代表和其他有关各方的利益,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之间建立普遍认可的价值体系,对文化管理教育必须实现和文化素质教育权利的灵活运用。

2.行政化管理严重,权责不清

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管理过程中,由于文化规范和规则在学校的不健全,管理效率低下。由于行政权力占有主导地位,学术事务和行政事务内的推广,使得文化素质管理教育与他们交织在一起,很难分辨。事实上,在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中存在两股力量,在行政化的体制中,所有的操作最终在这一管理体系中实施,这导致管理权力的冲突。制度的不健全、责任的不明确、工作效率不够高等问题一直存在。

3.监督缺失

所有的管理措施,需要强有力的,有效的监管程序,以有效确保目标不被拒绝,然后设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监管过程控制一直是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事实上,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忽略了目标,不重视学生群体的权力,缺少实施效果的反馈意见收集。在另一方面,文化素质教育部门已采取了行政部门为首的官僚机构,这种单向的管理模式,流程式的管理起不到有效的监督权。

三、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

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措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完善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领导体制

按照教育部下发文件的精神,学校和教育的文化素质进行基本的思路应该是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作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实践应该深化文化素质教育,加强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特点必须建立有效的。为了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就必须提高教育学生的质量文化管理体系,并加强不同机构和共同努力,实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之间的协调。

2.明确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权责

明确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部门的权责,并以动态管理的方式管理责任和权利。目前受根深蒂固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影响,相关职能部门的教育和文化分工越来越明确,权责分配越来越清晰。因此,高校文化素质教育部门的权责不清晰,主要是在协调细节上。因此在特定情况下,需要相关部门协调,及时纠错、及时解决,防止相同问题的出现。

3.规范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监督

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在监管过程是素质教育保障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过程监督管理。在教育管理人员的过程控制应注意及时控制,在课堂上的行为,完整性教学和完善纠错机制。学生教师加强关系的建设,顺利开展活动,在发展领域的活动。考虑到管理机构有限的资源,需要及时的进行监测。可以采取集中管理教育的文化质量控制活动的执行。招投标的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机构,并严格按照组织和活动进行审查。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