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初中文言文论文

时间:2023-04-24 17:00:57

导语:在初中文言文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初中文言文论文

第1篇

培优扶困是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使数学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一个重要措施,它是上课的一种补充形式,但又不是上课的继续和简单的重复;培优就是对学有余力的、学习成绩比较突出或有数学天赋和潜质的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辅导和培训,使他们的学业成绩更加优秀、专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扶困就是对学习数学有困难且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偏差或个人身心、品德、行为较差的学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辅导和帮助,使他们能够身心健康,学习成绩不断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逐步养成较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通过培优扶困,我不仅可以巩固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培养有数学天赋和潜质的学生;同时通过培优扶困,我还从多种渠道获得了各类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反馈教育和教学中优势与不足,并及时不断地加以改进、不断地提高,这对于自身的数学教育和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我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一副很好的催化剂。

2.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培优扶困工作的剂

数学教学工作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比较复杂的工作。虽然它与相邻学科的教学工作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数学教学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规律和理论体系。因此,开学初,我根据所教两个班级的学生数学成绩及思想表现情况,精心选择确定好培优扶困的对象,并制定出具体的培优扶困计划和措施。

我积极主动地做好思想方面的培扶教育,我十分注重与学生交朋友,深入细致地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洞察学生的生理、心理,尤其是思想上的变化及波动情况,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抑制了学生思想上的一些不良观念;让他们从内心中感觉到老师一直像自己的亲生父母在一样关心和爱护着他们,从而从心理上接受、信任和佩服我,时时刻刻、事事处处,都按照学校的要求去做,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认真学好各门文化科学知识,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对自己缺乏信心,因此我经常利用课外时间与他们谈心,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一有进步就对他们进行表扬、鼓励和鞭策,尽可能地让他们在集体活动(如班会、义务劳动、校运会等等)中大显身手,充分表现自己,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和潜能,让他们在同学之间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同时我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一个学困生、做好学情分析,对学困的不同原因,采取多样的转化策略,协助他们共同分析、查找落后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树立战胜困难的自信心,再根据具体情况帮助他们把比较差的功课补上去,并认真做好课后的思想沟通及跟踪辅导工作;鼓励他们鼓起勇气,笑着面对人生,找准人生的目标,实践表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于做好培优扶困工作起着剂和催化剂的作用。

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勇气和力量。

3.将培优扶困渗透于课外辅导及作业批改之中

学生的素质是有差异的,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我在课外辅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有的放矢,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通过个别辅导,强化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与爱好;课外作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寻求最佳解题途径,偿试写出解题心得体会;对于数学有特长的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理解能力,指导他们多看课外书籍,多答辩一些竞赛题,以拓广他们的知识视野。

第2篇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特点

所谓边学边实验,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一边学习一边进行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动眼、动脑、动手、动口(以下简称“四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知识的能力。

(一)边学边实验教学是一种低容量高密度思维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因材施教,切合初中学生的实际课的容量是指一节课内运用新概念、基本规律、技能、科学方法的多少。高密度思维是指学生在一堂课上有较长的有意注意时间,并能充分地开展思维活动。

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若比较多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组织形式,让学生通过“四动”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就能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思维密度。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那种因学生处于消极地位而使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由于学生自己阅读材料,自己做实验,还可以讨论讲述,因此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边学边实验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学生可以自定学习步调,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教材,实验现象观察不清楚时,也可以反复做几次,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还可以问老师。同样,由于可以自定学习步调,优秀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展开,自己可以学得深一点,多学一点。可见,边学边实验不仅使全体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既获得知识,又提高能力,而且解决了将课堂教学统得太死,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能因人制宜的弊端。

(二)边学边实验能够起到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但是,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材料的过程,它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边学边实验,既能使学生对实验获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学到物理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分组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和测量性实验,一般都安排在新课或一个单元教学之后进行,与课堂教学内容结合不够紧密。加上初中学生实验能力差,学生对实验的注意力常常集中在操作上,教师则往往忙于协助学生排除故障,师生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以致往往无法达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采用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形式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边看、边学、边实验、边思考、边讨论,能较快地掌握物理知识。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安排在教室里进行。每个桌上都有一套仪器,每位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边学边实验起到了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的综合作用。

(三)边学边实验是一种效率高负担轻的中学物理教学活动十多年来,我们开展边学边实验所需的仪器,大多是通过发动广大师生因陋就简自制的。纵观初中物理所涉及的全部物理实验,其精确度要求不高,有的只要能表现出一些物理现象和事实就可达到教学目的。可以说所有初中物理实验除配备一定的基本仪器和必要器件外,都可以就地取材,自制仪器来解决。

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可以根据教材、学生以及器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它可以安排在新课的开始,作为新课的设疑引学,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也可以安排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用来建立物理概念或得出物理规律,作为学生辨疑解难的一种手段,起到启发、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解决疑难问题的作用;还可以安排在下课前的几分钟,作为复习巩固之用。在教学时间上,可以用一整节课时,也可以用半节课或几分钟。总之,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能灵活掌握,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边学边实验的教学功能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明确提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边学边实验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据对试验班毕业前物理学习兴趣的调查,?喜欢物理的占86.4%,不喜欢的仅占2.7%。从初二到初三,学生对物理一直感兴趣的占34.8%,一直不感兴趣的仅占6.8%。

在学生所学的7门主课中,物理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程度,与学习的方式关系很大。一般来说,学生通过听教师讲授,能够记住10%--20%;学生如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够记住30%;如果学生既能听教师讲,又能看到实物或现象,能记住50%;如果学生看到实物或现象,自己又描述过,便能记往70%;如果学生既动手做过,又描述过,则能记住90%。而边学边实验,既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又让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讨论、分析,最后自己归纳出物理概念和规律。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属于上面所说的最后一种情况。可见,边学边实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育家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他在《手脑相长歌》中写道:“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我们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提出边学边实验,提出“四动”,正是遵循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去实践的。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动手的机会太少。开展边学边实验,极大地增加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因此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四)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物理的方法边学边实验的学习探索过程,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主张将课堂变为教师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的主动学习的活动场所。

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兴趣(情感领域)、知识(认知领域)、能力(动作领域)等各种心理因素融为一体,使他们在直接参与边学边实验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实验是获得物理事实的根据;实验是检验假设真理性的标准;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物理实验获得物理事实,并从而得出概念和规律的。可见,通过长期边学边实验的训练,学生将会逐步掌握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三、实施边学边实验教学的策略

(一)恰当地选择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教改实践表明,凡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便于随堂进行并利于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良好的实验习惯,利于发展他们智能的内容,都可选为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内容。

1.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安排边学边实验的内容。例如,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通过学习,会使用某些基本物理实验仪器,那么就应该采取边学边实验教学的形式,努力增加学生对这些仪器的使用频数,逐步提高学生使用这些仪器技能方面的要求。

2.对器材的要求不是很高的演示实验,?可以改为学生边学边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若改为边学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福3.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边学边实验。?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进行边学边实验教学。再如,用纸盒可以将水烧开的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配合新课教学作为学生边学边实验的内容。

4.将课本上的部分学生分组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有些基本仪器及其操作方法,在新课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到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适当提高教学要求。?这样做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思维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初三将“电流表”、“电压表”改为边学边实验后,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学会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到下一节学生分组实验时,就可以增加“两表”的使用频数,这更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再如,初二第七章第一节“质量”和下一节学生分组实验“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也同样可以采用边学边实验教学,都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千方百计地准备学生边学边实验教学的仪器边学边实验是一种上课形式的学生实验,一般要求两个学生用一套实验仪器。

对学生边学边实验仪器的准备要做到“五不一保证”,即仪器不宜复杂,操作技能要求不宜过高,实验规模不宜过大,一次实验所用仪器数量不宜过多,实验时间不宜过长;实验安全要有保证。

由于初中物理实验仪器一般都比较简单,多数实验都是定性的,有些定量的实验精确度要求不高。因此,大部分初中物理实验仪器都可以自制,可供选择的器材也很广泛。例如,没有平底试管,可用废旧的平底小药瓶来代替;没有弹簧秤,可发动学生用废钢丝绕制,没有溢水杯,也可以用在玻璃杯上套两个橡皮圈的方法代替;等等。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制教具学具的活动,不仅为边学边实验教学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验仪器,为物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实验条件,而且学生通过自制教具和学具,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动手能力。

(三)认真上好学生边学边实验课

边学边实验课一般包含下列三个环节:“设疑引学,辨疑解难,释疑巩固。”

“设疑引学”是教师通过一些物理现象和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辨疑解难”是要求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估计可能的结果是什么,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如何用实验进行研究,拟订实验方案,并在学生实验观察和测定的基础上开展小组或全班讨论分析。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看书、观察、实验、思考、讨论、争辩、答问、练习、应用等,做到四动,从而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释疑巩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排除疑问,通过练习、应用和小结等来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上好边学边实验课的关键在于放手让学生去看、去想、去做、去说,尽量让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和进行实验。教师做的主要工作是巡视、“集疑”、“布疑”,对个别差生进行适当辅导。对难点、重要的概念、分歧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第3篇

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下述几种提问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例如在讲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亮度可调节的台灯的亮度(或收音机音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答:与电流强度有关。)改变电流大小有哪些方法?(答:改变电压或电阻。)改变电阻有哪些方法?(答:改变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以及温度。)我们学过的什么仪器可调节电流的大小?(答:滑动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如何连接在电路中?(答:串联。)进而提出滑动变阻器串联到电路中后,各部分电路中的电压、电流如何?自然导入了新课。这样设计的问题,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联系实际列举式提问。在单元或综合复习时,由学生联系所学的物理知识,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物理现象或原理。例如:“举例说明分子是运动的”,“举例说明应用杠杆原理的工具”。这一类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搜寻记忆中的生活知识,在相互启发下,可举出更多的例子。我处理这一类问题的方式,一般是将学生举的例子简要记在黑板上,再由学生分辨哪些举例是对的,哪些错了。然后再把对的进行分类。例如上面举例中的第一题可分成气体、液体、固体三类分子运动现象;第二题可按省力、费力、既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分类。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物理知识应用性提问。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热水瓶是如何防止热传递的?”这是教师提问的一般方式,学生也能作出正确回答。我尝试改成这样的问题:热水瓶外层玻璃破碎后为什么不保温;新买的热水瓶不保温可能是什么原因?对照实物让学生对不锈钢保温杯与常见的玻璃保温杯的保温原理和保温性能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小实验、小修理、小制作,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四、引起争论,激发思考的提问。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力学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第4篇

(一)实验室不足

地处农村的乡镇初中,远远比不上城里的初中,无论从校容校貌,还是从学校的各项配套设施,两者相差甚远。很多乡镇学校只有一间实验室,所有的实验课都只能在那间实验室进行。因为场所不够,因而极少安排实验课,又因为不是专用的化学实验室,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基础设施配套不充分

这里所说的设施配套不充分,不是前面所说的化学仪器短缺或化学药品稀少,而是一些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就笔者所在学校来说,学校的用水是靠镇里的自来水厂来供水的,如遇到停电、水厂设备出现故障等,就会出现无法供水,甚至连续几天停水的问题。短时停水的情况,有时一天也出现好几次。如果遇上供水不畅的那天同时几个班级上实验课,那简直就是大灾难。一个班级实验完了,遇到停水时仪器不能及时清洗,势必造成对下一个实验的影响,直接打乱了教师的教学计划,无法按计划完成教学工作。

(三)学生缺乏实验兴趣

对农村学生来说,做不做实验,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又因为学生平时动手操作少,从安全的角度来考虑,教师往往不是很愿意让学生自主探究实验的方案和途径,而是把实验步骤定好,让学生按部就班地做实验,其目的就是让学生验证课本中的结论而已。这样的学生实验,少了探究的乐趣,也没有太大的价值,实验效果会大打折扣。久而久之,学生对实验也就提不起兴趣来。在笔者学校,发现有教师在讲解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时,许多学生在下面闹腾,如任意摆弄仪器、药品,同学之间聊天、打闹嬉戏,用手机听歌、玩游戏等。出现这些情况,均因为学生对化学实验不感兴趣所致。

(四)教师重视不够

现在的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比如自认为绩效工资分配不公平和不合理、评选优秀不透明等,因而产生抵触情绪和怠工行为。现在很多乡镇初中的化学教师基本不安排学生实验,有条件的不安排,没条件的就更不用说了。更为严重的是,在初中化学教科书里有50多个演示实验,大部分乡镇初中的任课教师只做几个与中考有关的演示实验而已。

(五)领导监督不力

做任何事情,只要上下齐心协力,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化学教师不上学生实验课,若是校长过问,教导处督促,相信怠课情况会有改观的。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有的学校最近几年从来没有上过学生实验课,学校领导却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听之任之。笔者认为,领导监督不力是实验课流失的重要原因。

二、改进乡镇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

(一)领导重视,配齐教师及设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只要上级领导重视,教学质量就必然得到提高。对实验员、化学教师力量不足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各校的情况配足配齐。对于化学仪器短缺、化学药品稀少的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要求各级学校每个学期结束时,实行列册汇报,由主管部门统一统计,统一汇总,统一采购,统一配发。领导重视,供给保障,就能顺利开展实验课的教学工作。

(二)启发教学,培养兴趣

针对学生对实验课不感兴趣,不愿做化学实验的情况,首先,教师要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其次,教师要严格要求,对不做实验的学生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力求从评价上促使学生参与实验活动。再次,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验开始,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如制取汽水的实验等。

(三)教师主动,尽心尽职

都说教师“是天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一支燃烧自己的蜡烛”。要让这些灵魂工程师充分燃烧自己,体现神圣职业的人生价值,领导就得多关心教师,设法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地位,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工作主动了,就会尽心尽职,努力搞好教学工作。

(四)创造条件,社会支持

第5篇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义理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因文言文的断句与现代文不同,学生一般难以读懂,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讲解和分析为主,先进行课文句意的疏通,然后分析文章的内涵和主题。这种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因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并不牢固。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创新教学方法,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

教材中所选的古文都有比较强的代表性,遣词造句值得分析和推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制订合理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补充相关的字词知识和文章背景介绍,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需要介绍《出师表》的创作背景,结合当时的战略局势对诸葛亮北伐进行简介,使学生体会诸葛亮忠贞体国之心,感受文中肺腑之言中的真情实意,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二、以诵读为基础,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力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对字词句的掌握为重点,课程改革之后的语文教学注重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文言文的教学应该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指导学生理解和欣赏文章。初中教材中文言文的内容广泛,具有较强的文学和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重视文言文的文学性,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力。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文言文的教学亦是如此。教师应教给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方法,而非文章的实质内涵,文章的本质内容应该由学生自己感悟出来。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初中的文言文有不少篇目都要求全文背诵,背诵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学积累,使学生在多次诵读的过程中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给学生的诵读制订明确的目标,如在初读的时候由教师进行断句,对文章的诵读节奏以及语气进行指导;每次诵读的过程都要有具体的诵读要求,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或者知道文章的大概意思,掌握文章的写作思路,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意会文章的主旨。

三、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技巧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知识,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为了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可以尽量将文言文向现代汉语迁移,将文言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中的词义进行对比,关注实词中的古今同义和古今异义词语,关注虚词的用法,在辨析的过程中总结文言文的阅读规律,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讲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总结和归纳,如虚词“以”的用法。“以”可用作介词,在文言文中解释为用(醒能述以文者)、靠,凭(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借(以天下之所顺)、因为(不以物喜)、拿(悉以咨之)、把(必以分人)、根据(虽不能察,必以情)等;也可用作连词,在表目的的时候可译为来,用来(属予作文以记之、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表结果时则译为以致、以至于,实例较少。

四、引导学生课外积累丰富的文言文阅读经验

第6篇

一、利用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文言文、现代文是一脉相承的,多数语词、语义间是有联系的,学生学习、生活中也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等,学生所积累的知识经验及好的学习方法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学习有密切的联系,这种经验因素如果得到尊重并被充分地调动,文言文与学生的距离也会缩小。但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顾学生实际,不顾课文难易及深浅,教学以灌输为主的现象,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基于以上认识,教师要将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作为重中之重,在课前要尽最大努力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使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与兴趣有所提高。比如,利用故事传说引出所学内容,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借助精美的语段引出课文,或者借助插图及画面引出文言文的内容等。

二、学习基础知识,夯实文言文教学基础

文言文词语看上去眼花缭乱,但是实词、虚词的用法相对固定,在学习这一类知识时,教师还要做好教学设计,把文言实词与虚词当作学习重点,让学生进行归类。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很多,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时,还要对其做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对文言实词有所掌握,对文言虚词的用法有所了解,并对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加以掌握,当学生具备了读懂文言文的基本条件时,就可以通读文章的句子。当然,文言虚词的学习,也要选择常见的、常用的进行学习,有些难理解的,还要在阅读中加强巩固。当有词义的变化、通假字、词类的活用时,应当随着在至少两篇文言文中出现时进行介绍,在初三,学生掌握了相当多的类似内容,这时可以进行总结归纳。文言的句式,可以通过简单的介绍,最后总结归纳的方式完成。古今的语法存在差异,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其中的特殊用法,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总之,初中文言文教学还要以语法教学为基础,只有好好学习基础知识,才会翻译句子,这样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也变得比较容易了,教师教学时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提高教学意识,加强训练,从而创新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文言文、欣赏文言文,汲取文言文的营养,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服务。

第7篇

论文关键词:几个物理演示实验的改进(初中版)

 

1、演示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的实验改进。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课本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是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同时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注意声音的变化。

该种做法缺点:此实验由于密封等原因,效果不好,并且不能达到人手一份,课堂效果不理想。

对该实验的改进如图所示:

利用大注射器、手机等制作成一个简易的实验装置,将手机的外放喇叭用导线撤出来,放置在密封针管里,把手机音乐打开,密封着喇叭的针管里就传出了音乐,然后用力往外抽针管,喇叭的声音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小。

改进后的做法的优点:当针管内的空气变化时,声音的传播介质就发生了变化,声音的传播效果也起了变化,根据“逐步逼近”法推理,可以得出“真空中声音不能传播”的结论。不但效果明显,而且可以达到人手一份,可操作性强,课堂效果好。

2、演示焦耳定律的实验改进。

在学习“电与热”这节课上,老师们经常做的演示实验是:

a:探究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关系。

课本做法如图所示:

两瓶中的金属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由于电路没有分支,通过两段金属丝地电流相同,通电一定时间后,比较两瓶中煤油的温度变化,得出在电流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该种做法缺点:这种实验方法是通过相同质量的煤油的升温情况,来比较产生热量的多少,因本实验为演示实验,这样演示起来初中物理论文,学生很难观察,即可视性差,其次煤油升温变化不如气体膨胀变化快捷明显,实验效果差。

而改进后的做法如图所示:

第一个是铜丝电阻5欧,第二个是镍铬合金丝电阻10欧,两塑料盒中的金属丝串联起来,接到电源上,通过两段金属丝的电流相同,通电一段时间以后,比较两塑料盒所连接的“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从而得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改进后的优点:这种通过密封在塑料盒中气体的膨胀,引起U形管液面高度差的变化,来比较产生热量的多少,不但其体膨胀明显,而且通过U形管来观察时,可观察性强。

b: 在探究通电时间一定,电阻相同的情况下,镍铬合金丝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大小的关系实验中

课本上要求的做法是:

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分别给一个烧瓶中的镍铬合金丝通入大小不同的电流,观察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热量多龙源期刊。

该种做法缺点:这种试验方法是通过滑动变阻器来改变通入同一镍铬合金丝中的电流,记录相同时间,比较什么情况下产生的热量多,此试验可操作性差,同一瓶煤油温度上升了,需要降到室温才能开始第二次改变电流后的升温,记录时间也很麻烦,容易产生误差,更不用说前面已经说过的,通过温度计观察煤油升温,班内演示时可视性差。

而改进后的做法如图所示:

三段金属丝的电阻相同,其中R1在干路上, R2、R3并联,可知R1中的电流大于R2中的电流,通电相同的时间后,比较两塑料盒所接“U”形管中液面高度差的变化,从而得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改进后的优点:这样由于并联的分流作用,相同电阻的两段镍铬合金丝R1、R2在同一段电路中通电时,电流不同,时间相同。又可同时对比着观察塑料盒内气体膨胀引起U形管内液面高度差的变化,可以同时比较,不但可操作性强,可观察性也很强。

3、演示物体受滑动摩擦力的实验改进。

初中物理教材第十三章第三节上,有测量物体受滑动摩擦力的演示实验。

课本要求如图所示:

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a使它沿长木板匀速滑动,由二力平衡知道,从弹簧上读出的拉力,就知道了木块跟木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从而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

该种做法缺点:木块a被测力计向右匀速拉动,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水平向左与运动方向相反,此做法中必须要求木块a匀速运动,?耸被动Σ亮Σ庞氲簧测力计的拉κ且欢云胶饬Γ而实际操作上,我们常常会看到弹簧秤的指针总是在某一值左右不停地晃动,很难使木块a保持匀速直线运动,读出的数值只是一个大致的值。出现这样的现象会影响实验的效果,让学生误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在变化,或认为它的大小跟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

而改进后的做法如图所示:

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构筑木块b,木块b下面是一长木板,实验时,拖动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b和木板间的摩擦力。

改进后的优点:使木板滑动,木块b和弹簧秤相对地面静止,无论木板运动速度如何,木块相对木板都滑动初中物理论文,且木块b均受平衡力作用,操作方便易于控制,同时,此做法中弹簧测力计是静止的,更容易读准示数。同时也更加使学生明白: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体会相对的含义。

4、对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实验的改进

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如图所示:

用弹簧秤称出石块的重G物和空小桶的重G桶,将弹簧秤挂住的石块浸没入溢水杯中,将溢出的水用小桶接住,同时读出弹簧秤的示数F示,再用弹簧秤测出小桶和水的总重G桶+水,最后计算:F浮=G物-F示 , G排=G桶+水-G桶,最后比较得出:F浮= G排

该种做法缺点:此实验做起来既繁琐,误差又大,当老师拎着弹簧秤讲解时,示数不稳定。且比较起来不具有同时性。

对该实验的改进如图所示:

其中A、B为两个规格相同的弹簧秤,C为重物,D为小桶,E是溢水杯,杯中加入红色的水,F是升降平台(摇动手柄,可使平台高度缓慢上升、下降),G为铁架台。

实验过程中,逐渐调高平台F,使重物浸入水中的体积越来越大,观察到弹簧秤A的示数减小,弹簧秤B的示数增大,比较发现弹簧秤A的示数变化量FA和弹簧秤B的示数变化量FB相等,从而可以得到结论F浮=G排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弹簧秤使用前要调零,尽量避免玻璃管与小桶之间有作用力,玻璃管不能进入小桶里的水中

改进后的优点:溢水杯中加红色水,增加可见度;能同时显示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和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大小,便于比较得出结论;弹簧上端有铁架台固定,弹簧秤示数更稳定;弹簧秤B的示数直接反应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上课时不用老师拎着弹簧秤读数,便于老师的讲解。

第8篇

一、教学基本程序

初中物理实验“六步教学法”包括提出目标(教师活动)---设计方案(师生互动)---预审方案(师生互动)---实验尝试(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学生活动)---归纳总结(师生互动)六个环节。

提出目标。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研究问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提问题,设计研究方案。问题的提出要注重如下两点。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导向性,便于学生及时理解学习要求。第二,问题要有层次性,既要让学生自学讨论有一定的容量,又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去完成。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时,可用如下两种方式提问。问题一:通过某导体的电流Ⅰ和加在两端电压V以及导体电阻R三者之间有何关系?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研究方案。问题二:通过导体的电流Ⅰ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研究方案。明显地看出,用第二种方法提问,导向性不强,同时层次也太高,学生无从下手。

设计方案。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实验目标,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设计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主要包括:仪器、装置的选用和安装,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步骤。这个过程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酌情加以引导,但不强调千遍一律。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较好机会。通过长期的练习,可使学生把握常用的实验思想、方法,了解仪器的规格和性能。例如,在研究测电阻方法时,既可用电压表、电流表来测电阻,也可用一只电流表和一只电阻箱(定值电阻),或者用一只电压表和一只电阻箱(定值电阻),常见的方案多达8种。假如考虑到实际测量效果,还需要考虑仪器规格组合,方案就更多了。只要放手让学生去动脑,各种方案都可能出现,甚至有的方案教师还未想到。用这种方法教学,不仅巩固了知识,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预审方案。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评审方案,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由于不强调方案的千遍一律,因此,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实验方案。有的可操作,有的不能完成实验任务,有的虽符合实验原理要求,但现象不明显或者无法达到效果等。在组织学生汇报和审核方案时,教师要注重如下几点:一是,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方案,发表自己观点和看法,教师不武断判定正确和错误。二是,要组织学生对各种方案进行审核,突出教学主体性。对学生无法判定的方案,可适当引导或者留下一步“实验尝试”中解决,让学生通过实验去判定方案的正或误。三是,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学生要加以表扬、鼓励。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若一时无法解答,要利用课外加以辅导或者鼓励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研究。四是,对学生展示的方案要及时归类小结,对尚未思考出的其他可行方案,要及时引导学生继续讨论,进一步完善方案。

实验尝试。根据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分组对不同方案分别动手实验或教师演示实验,并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学校,采取分组实验形式,实验条件差的学校一定要有演示实验。这个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是:1、验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实验方案设计的技巧。由于方案的多样性,仪器预备应做到多样化,超出课本要求去预备实验仪器。也可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来完成方案的验证工作。2、修改实验方案。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对仪器规格、性能了解不准或者方案有误,使实验达不到理想效果。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修改实验方案。3、通过实验发现物理规律,达到实验目标。4、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技巧,培养观察、分析能力。实验尝试不同于传统的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所用仪器、步骤、方法是通过实践总结出来的,实验成功率很高。而尝试实验方案带有探索研究性质,成功率较小,这需要发动全体学生参与,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实验素养。

汇报交流。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汇报交流实验结果。内容包括:1、本小组实验方案完成情况。是否达到预期效果。2、实验中,如何修改实验方案,使方案更完善,现象更明显。3、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在学生汇报实验情况时,教师要及时归类记录,对实验不成功,要帮助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可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再次实践,也可布置作为课外作业。

归纳总结。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实验情况,组织学生总坚固验规律。通过成功实验,总坚固验技能和技巧;通过失败实验,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实验数据或现象分析,得出物理规律。

二、教学基本特征

初中物理实验“六步教学法”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有明显不同,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传统的学生实验,对学生统的太死,对仪器、装置、步骤、方法作了统一的要求,学生属于模拟实验,验证实验。而“六步教学法”则要求学生自己去摸索、实践,去发散思考,去创新。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2、民主化。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权威”,而“六步教学法”给学生创造了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向教师或同学质疑,可以怀疑,可以发表不同观点。学生的错误观点,通过实验事实加以认定、纠正,既尊重知识,又尊重人才。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

3、主体性。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而“六步教学法”突出学生主体性,把学生活动安排在每一个环节内,不仅有学生的自学、讨论,还有学生的辩论、尝试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主动获取知识,学的主动、积极、有爱好。

4、开放性。传统的教学以课本为素材组织教学,而“六步教学法”不仅根据课本要求设计问题,同时对学生自学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也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教学形式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有时在课外、在实验室、在家庭。

5、实践性。“六步教学法”从人的发展需要去组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把握知识,更重要地把握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把握实验技能、技巧,使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知识。每一个实践活动都有学生参与,每一个实验操作都由学生亲自动手。

三、教学实施要求

“六步教学法”对教师和学生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物理实验教学应该成为一种科学探索过程,回归物理探索。只有让学生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施、修改等过程中体悟研究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物理实验教学。

其次,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教师要鼓励、激励学生去创造,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无批评式课堂,教师答应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允

许学生从事有意义的独立探索活动,答应学生辩论、讨论,答应学生到实验室独立实践。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质疑的好习惯,有钻研探究的好品质。

第三,教师要有开放意识。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的学习活动要有创新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对某一问题的讨论、实践、辩论,要有可研究的内容和充足的时间。实验尝试经常需要较长的时间,而有些教师经常草草收兵,以教师的说教或演示取代学生的探索,形式上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探索,实际上仍是以教师的引导代替实践。采用探索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有时完成不了预定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我们把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留下一些“问号”,让学生利用课外学习活动寻求答案,画上一个“句号”。在学生时代为学生留下更多的“问号”,将会使他终身为了寻求“句号”而奋斗。

第9篇

素质教育呼唤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开辟探究空间和营造创新氛围都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意在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和组织好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性学习”的一种方式,应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呢?我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1 语文教学中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和探究氛围的营造

传统的语文教学,无论是采用了何种独特新颖的启发式教学,无非都是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中进行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始终受制于教师的主导性。不管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差异,也不管知识水平、能力层次的高低,个性气质的不同而异中求同。更有甚者,用所谓的“标准答案”去制约和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让学生苦于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和各种考试而身心疲惫,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初中生的知识、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单独个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尚不具备,我们应该重点指导小组合作式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因此,这就要首先考虑教室内学生的座位应怎样摆放更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单人的课桌已不适应集体探究、合作的需要,多人一桌的方式更有利于共同研讨。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管理者、解释者、评判者、讲授者,转变为服务者、咨询者、合作者、协调者、组织者、支持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2 营造和创设“探究、创新”的校园和课堂氛围

我们要努力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校园和课堂氛围。在教学组织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同时,创设一种给学生以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让他们乐于去探究,并在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下,以适当的方式组织探究活动,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对于学生何种方式的问与答、说与写,都应多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其思维向纵深及科学性、逻辑性和周密性、完备性的方向发展。作为教师,还应主动参与到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去,以身作则,亲身实践,带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与热情。

3 处理好语文教学中读书与研究的关系

语文的阅读教学强调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读书方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读中析文、读中悟情、读中求知、读中求乐。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产生需要研究的问题开始,以学生发现新问题为终结。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教学活动中,我们应将读书方法的指导融入探究活动中去,以读为探究的基础,在读的基础上提问,以读的方式研讨、交流和发现新的问题,以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由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决定了读的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总之,在读中探究、在探究中读;以读促探、以探助读的这种新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必然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事半功倍,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地全面提高。

4 建构多元、开放、灵活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