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化学理论教学论文

时间:2023-04-25 14:47:33

导语:在化学理论教学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化学理论教学论文

第1篇

在以学生为本,开发和培养学生潜力的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为社会极力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尤其是在高职高专的化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更加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从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入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全面分析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化学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拥有开放性的、现实性的、自主能动性的学习环境。在化学课堂中注重师生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结合化学学科自身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巧妙的问题,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要根据各个专科的不同学习需要,把化学知识的侧重点划分的更加详细和清楚,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一起提高教学效率,一起创新教学模式。

2积极更新教学理念,在化学课堂中注重情感教育的作用

化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源泉,善于利用学生独特的情感需要和体验来实施教学,探索和创新出有效的教学途径和策略。让学生在化学课堂中能够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体验,用最适宜、最优良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的情感能够形成良好的发展规律。高职高专化学课堂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培养学生情感:(1)化学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在情境中激发学生教学理念情感。情感往往是在各种各样的环境和氛围中形成。化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形象的把握各种知识,才情境中产生情感,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进入愉快的学习境地,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在化学知识中探索奥秘。(2)加深学生对化学教学理念的认识。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越是深刻,学习兴趣就会也发深刻,在化学课堂中就会身心轻松和愉悦。如果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不够,或是从认识上就出现了错误,那么就会产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错误情感,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化学的态度和情感。为此,在化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深刻认识,确保学生准确科学的认识化学学科知识,提高对化学知识的重视程度。(3)化学课堂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任何一个学科教育都具有教育的双重性,一是传授给学生学科知识,二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思想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爱科学的道德情感。为此化学课堂要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热爱科学的情感。

3结语

第2篇

思路教学的关键就是将教师的思路转变为学生听课的思路。其首要的一步是教师应把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讲课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充分揭示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建立起知识体系,然后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突出每节课的主线和知识点,使学生的思路按照主线和知识点去展开。譬如我在教《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这一节内容时,按照教材内容设计了这样的讲课思路:“演示实验不同物质溶液的导电性不同溶液里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不同电解质的电离程度不同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具有化学键的类型不同。”抓住这个中心主线,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思索,这样既突出了教材的关键,又使学生感到思路清晰明了,一堂课下来,学生接受知识普遍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

二、阅读时,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

阅读是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对于教师来说,在阅读时,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让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对于学生来说,在阅读时不仅要知道学习哪些知识,学会哪些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如何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即教材的编写思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材思路的教学。我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把一堂所要讲的知识点一一列出,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自学,去进行讨论。从中让学生潜意识地去领悟教材的编写思路。如学习《化学平衡》一节课,我首先列出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两个基本概念(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移动),三个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一个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勒沙特列原理);然后提出“教材中是怎样讨论和分析这些问题的?”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阅读,学生有意识地领会到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改变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其方法是:①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和特点,教材中是以反应为例,分析了在一定条件下,当V正=V逆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进而揭示出化学平衡状态的“动”、“定”、“变”三个特征。②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是通过几个实验帮助理解化学平衡原理的。通过这样阅读使学生很自然地领悟到本节教材的编写思路说明化学知识是从生活实践和化学实验中获得,又以此为基础再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去分析和认识的,从而使化学知识得到深化,这样做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化学的方法。

三、解题时,帮助学生寻找解答的思路

化学习题浩如烟海。教师在习题教学中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精心选题,善于分析题目中的因果关系,让学生掌握题给条件,明确要求,并由表及里地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考虑化学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解决化学问题的正确思路。我的具体做法是:

1.逐步提问,打开学生的思路。

2.一题多解,拓宽学生的思路。

3.一题多变,活跃学生的思路。

第3篇

案例教学法,其最初的起源是在美国,而最初的应用领域,则是在法律、医学以及商业等学科的教学当中,并且也取得了明显成功。从那时开始,案例教学法就开始逐渐向世界各地传播,并且在多个教学领域当中都有着广泛运用。其被引入我国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现今案例教学法已经被认为是一种面向未来、代表未来的成功教学方法。首先,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根据相关课程,对教学大纲中的主要教学目标、实际要求等,有针对性地研究和调查,并且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鼓励学生多多进行相关交流、合作、讨论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得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了解和领悟相关课程的知识重点,针对课程内容当中的难点,也可以有更加明晰的掌握,同时还可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生物化学主要研究对象是生物大分子结构、相关功能、代谢过程、基因表达以及变化、生物分子等。所以,针对现今的生物化学课程,很好地运用案例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合理的提高,对于教学来讲是极为重要的。

案例教学法,其本质就是运用实际的案例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使学习和技能的提升、合作研究等,形成一个整体。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其是一种讨论式、开放式以及启发式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加直观地将鲜活的案例资料引入到课堂当中,代替抽象并且枯燥的讲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②其可以使学习环境发生质的变化,集合了教师以及学生的集体智慧,将知识单向传输有效地转变成为了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化获取。③其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以及思维能力。

2案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当中的应用

2.1案例的设计以及选择案例选择需要保证其符合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在其设计的过程当中,还需要很好地遵循教学的目标和原则,达到借助案例来提升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并且在相关案例的学习过程当中,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到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此外,还需要注意案例的选择来源。首先,我们可以选择生物化学学科中典型的研究成果作为案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研究结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还原研究过程,使学生真正了解学科特点,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DNA双螺旋结构的构建、尿素生成的鸟氨酸循环等。其次,可以从临床或者文献报道中找寻案例,如通过糖尿病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激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了解糖、脂肪和酮体代谢的相互联系;通过肝性脑病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氨的代谢过程和肝在氨代谢中的作用;还有胰腺炎和酶原的激活等。通过这些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2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案例教学法实施过程当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相关教学手段实施来讲,有着关键性意义。首先,在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能够了解到案例教学法,针对教学的是实际内容以及教学的目标等,进行明确,并且提前将相关案例布置给学生,进而使学生能够围绕着案例展开探讨,并且有效预习相关内容,查阅相关资料,形成一个初始观点。在其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很好地对学生进行指导。

2.3案例教学的课堂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来对案例进行更加全面、直观以及充分的表达和展示,同时,可以将学生划分为多个组,利用相关案例来进行系列性工作。具体实施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内容:①初始讨论阶段,需要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资料文献查阅,使其能够独立解决相关问题。再进一步形成初始观点,针对生物化学当中的相关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②疑难解答,需要很好地集中观点,各抒己见,进行综合性讨论和分析,教师在其中还需要注意进行充分引导。③具体问题的解决,针对一些重要难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相关书本知识以及生物化学相关资料,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还需要做总结性的论述,使学生更加巩固基础知识,并且培养和提升了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篇

一、新旧关联,旧中引新。教学中要善于在联系有关旧知识的基础上,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进行旧中引新,设问激疑,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例如:教学“铵盐的性质”时,可先复习氨气的实验室制法,然后选择NH4CL为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创设疑问:实验室制取氨气时,能否用(NH4)SO4、(NH4)CO3、NH4NO3、(NH4)3PO4代替NH4CL?小小问题就像敲门砖一样,敲开了疑问之门,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

二、平中出奇,新颖别致。好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好奇心。例如,讲授“原电池”一节时,先让学生动手实验:将锌片与铀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进一步验证锌与稀硫酸反应,铜与稀硫酸不反应的结论。然后将锌片与铜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同时插在稀硫酸中,发现铜片表面立即有大量气泡逸出,而锌片表面则几乎没有气泡产生。这个“一反常态”的实验现象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思维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情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定能收到不同凡响的教学效果。

三、引发急诊,加深理解。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解答习题时出现的错误,有的是个别的,偶然的,而有的是具有共性。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中的普遍性错误暴露出来,分类设疑引发急诊,在急诊中强化对这种错误根源的认识和分析,达到知其所错,以求防错的目的,加深了理解。

第5篇

(一)教材内容狭隘

尽管土力学课程涉及多个工程领域,但是国内现行绝大多数教学大纲和相关教材仍然泾渭分明,使得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不懂交通土建,交通土建专业的学生不懂建筑工程,难以满足大土木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求。此外,为与国际接轨,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已列为中国目前正在推行的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因此,如何结合中国注册工程师制度,调整教材内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工作创造条件,也是当今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教学及教材内容滞后

随着土木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和新理论不断涌现。与其他很多课程一样,目前国内大多数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材的内容及相关教学大纲偏于陈旧,更新程度远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通过网上调研,发现国外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及教材内容紧跟学科发展,能够反映该学科较为前沿的研究成果,如临界状态土力学、非饱和土力学等。而在国内,这部分内容大多作为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高等土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本科教材和教学大纲中极为少见[3]。

(三)教学模式单一

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有限,尽管许多学校已将多媒体、讨论课等引入课堂,教学模式趋于多元化,但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仍然是目前主要的教学模式,因人施教、个性化教学的开展还很不理想。

二、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教学内容模块化

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整合并及时更新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教学的相关内容,减少指定教材的局限性,建立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解决教材内容狭隘、滞后以及内容多课时少等问题。模块化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建筑工程应用(如浅基础、桩基础设计等)、交通土建应用(如沉井基础设计、路基设计等)、石油特色(如储罐基础设计)、专题讲座(如非饱和土、土动力学等)、注册师考试等多个模块。在共同学习基础理论模块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并且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点讲解、专题设计、课题研究等为主,考试时将该部分的学习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总分。与此同时,为适应大土木的要求,学校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做了相应的改革,最突出的一点是大三下学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未来的职业意向,自主选择相应的学习方向(如建筑结构方向、地下工程方向、岩土工程方向、交通土建方向等),每个方向都开设了相当数量的选修课程。

(二)构建多元化、个性化教学模式

在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对课后作业和实验教学内容的分类、建立网络互动平台、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等措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以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实现个性化教学。

1.教学手段及方法多元化

在现有教学课件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模块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课件;通过工程案例录像、动态仿真等手段介绍课程研究对象及内容;建立教师与学生网络互动平台。互动平台主要包括教学资源、土工试验、课程设计、工程实例、前沿专题、解惑释疑等模块。其中,教学资源模块主要包括教学课件、作业习题、参考资料等内容;工程实例模块主要包括设计工程案例、相关规范、施工图纸等;前沿专题模块主要包括环境岩土、土动力学、非饱和土、科技引导等专题,主要介绍一些新的技术、新的理论、有价值的论文、该领域的热点问题等,学生也可通过此模块选择与学科有关的创新课题;解惑释疑模块主要通过网络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类与课程、考研、就业、注册工程师考试等有关的问题,学生也可参与解答。在教学方法方面,除了传统的教师讲解以外,逐渐改变教学观念,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辅以课堂讲授、小组讨论、研究性实验和课题设计等。特别是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实现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师生课下交流等多元化教学。

2.因人施教的个性化教学

(1)增加课后作业量,对课后作业进行分类。考虑到学生层次的差异,将课后作业分为必交作业、习题作业和不必交作业三类[3]。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做作业。其中,习题作业为课程各知识点的典型习题,是课堂例题的补充,一般1个例题配3-5个习题作业,由学生自己批改作业,教师给出详细的解答过程,以供学生参考;不必交作业主要是考研和注册工程师考试等方面的典型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时间、未来就业的方向以及考研方向等自主选择。(2)实验教学分类。土力学与基础工程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基本理论、公式等主要来源于实践和实验,实验教学是该课程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将实验教学分为常规试验、研究试验和观摩试验三类。常规试验为教学大纲要求本科阶段必须掌握的基本土工试验,如固结实验、直剪试验等,以训练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为目的,学生必须选修,且要求按照教师的讲解及规范规定的步骤进行;研究试验为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前沿课题提出实验项目及实施方案,并在教师的协助下完成,旨在强化学生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自行设计的纤维土强度试验等;观摩试验是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学生观摩现场试验或现场实验录像,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现场实施能力,由教师指导完成。(3)组建大学生创新型团队。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和网络互动平台,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理论和热点问题,结合石油大学大学生创新项目,组建大学生创新团队,鼓励学生直接参与科研,增强其创新意识。目前该课程已组建3个创新团队,有设计纤维土、垃圾土等多个研究课题。(4)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鉴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会直接就业,加之该学科实践性很强,因此,教师常常通过网络平台,传递一些工程资料,与学生探讨设计、施工过程中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办法,解答现行规范中的疑问,为学生独立工作奠定基础。3.推进考核方式的改革基于过程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多元化原则和能力性原则,逐步推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一次性结课考试的考核形式,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和学生能力的评价,形成课程最终成绩=过程考核成绩(课堂考核成绩+综合考核成绩)+期末考核成绩的考核方式。其中,期末考核成绩所占比例不超过50%。考核方式的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结语

第6篇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一旦形成,就非常难于改变。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对于人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

什么叫自我意象?自我意象是心理学术语,从字面理解就是人潜意识中的自己的形象。潜意识中认为自己在群体中应居的位置或所属的等次。

具有成功的自我意象的人,在任务面前往往有模糊的成功憧憬,在学习或工作中会自发地调动内在的各种积极因素,顽强地向成功的方向努力,一次次地实现预期目标。

少年儿童正是人生形成自我意象的时期,教师要注意塑造学生成功的自我意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肯定成绩,恰当鼓励,具体指导,布置任务(近台阶任务,即跳一跳可以摘到的果子)”。是一种培养学生成功自我意象的有效办法。

例如,某学生按教师的布置做了四个题:第一题对了;第二个题思路还正确,但只做对了前面一部分;第三个题做错了;第四个题不会做。从这次作业看,该生这次成绩属下等。教师个别辅导时,回避下等的结论,而以肯定成绩、体现鼓励、具体指导的方法进行。教师说:“很好!第一题你做对了。第二题你的思路是正确的,中间的这一步要这样……你完全能够做对。第三题咱们一块讨论,理理思路……你是有能力做出来的,下去你独立做做。第四题,老师给你讲一讲……。”最后,教师的结论是“你很有潜力”,并结合这次辅导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又布置了几个题。这几个问题有伸手可摘的果子,有踮起脚能够摘的果子,有跳起来可及的果子。由于辅导是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的,学生是在成功的愉快的心理状态下接受辅导的,学生离开教师后,一般都会按教师的布置做。

一个优秀的教师口中,应无泄气的语言。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学生只要跟老师接触,心理总是愉快的,总能从教师那里获得具体指导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第7篇

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相比,在知识的难度与广度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在解题思路与思维方式上,与初中也有很大的不同.大多数初中学生刚进入高中都会不适应,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他们仍旧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化学,由于初中方法大部分已经不再适用于高中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还有一些学生不适应高中化学课堂容量大的特点,对于很多知识不能够较快的消化.除此之外,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在内容上有时候不能够很好的衔接,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些都使得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初高中化学知识点梳理比较

初中三年级所学的化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例如:化学符号、化学式、实验仪器的名称等.初中化学一般比较重视定性分析,教师经常让学生将实验现象或者结论记住.而高中化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对化学实验进行定量分析,不再是之前初中化学中那种浅显的记忆,而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由初中所积累的基础知识,在高中化学中得到不断的延伸、扩展.例如:对于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初中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将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记住,并记住实验的现象.而高中教师就会让学生在记住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的基础上,理解这个反应的意义,并会应用差量法进行定量计算.初中阶段的知识相对较少,学生只要通过死记硬背也能够应付升学考试,而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非常重要,不能仅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化学,这种方法不再适用于高中化学的学习.例如:对金属锂、钠等元素的学习,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学习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如何存放.而高中阶段在记忆其物理性质的同时,要求会证明,在记忆化学性质的同时,要求会分析,并且要会从保存方法推断元素的性质.总之,初高中化学对知识点的要求不同,教师应准确掌握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知识衔接,注重知识的比较,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三、教学建议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化学教师应熟悉初中化学所学的化学概念以及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初中知识的回顾,让学生对旧有的知识能够有新的认识.找到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然后加以引导,注意减少教学的难度,让学生以理解为主.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由历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可知这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加难点.为了减少学生学习该知识点的难度,教师可先从初中所学的化合物知识以及涉及到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入手,找到知识的延伸点.在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是以得氧、失氧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在高中化学中,虽然没有得氧、失氧,但是只要存在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就很容易判断了.因此,熟悉初中化学中哪些知识点已经有所涉及,对初中化学知识所涉及的深度作一定的了解,以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更好的把握.只有对初中化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快速找到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知识衔接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化学.

2.利用旧知识,挖掘更新知识

在初中所学的化学往往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有些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总是假设在理想的条件下存在,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理想的条件.因此有些知识在初中化学中是成立的,可能到了高中就不成立了.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往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纠结于前后学习的矛盾,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为了帮助学生走出误区,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的讲解.努力指导学生在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探索新的知识,从旧知识中延伸扩展出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告诉学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初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是分着学的呢?当时学的时候怎么没有说不能单独存在呢?这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进行回顾,然后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子分析中明白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因此叫做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初高中化学知识的不同,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形成新的知识框架,更好的学习高中化学知识.

3.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师在教授化学时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将抽象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再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产生排斥的心理.例如:在学习蒸馏装置内放置沸石时,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暴沸,教师可以让学生吸取家庭煮牛奶豆浆的经验,增加对化学的感性理解.在学习有关原电池的知识时,由于初中阶段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知识学习,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化抽象为形象,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将原电池比喻成公交车,电子比喻成乘客,这样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就变成了乘客上下公交车的常见现象,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第8篇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严格落实绿色理念,严格遵守规范要求.在实验课前,学生要认真学习操作规范,严格按照步骤要求进行化学实验的各项操作,控制废物的产生量,并对废水、废渣、废气做好回收和利用工作,避免污染周围环境.实验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将废弃液和剩余的固体药品倒入指定的容器内,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回收的废液进行处理之后再排放.还要做好仪器的清洗工作,并将仪器摆放到原来的位置,培养良好的实验卫生习惯,落实绿色化学理念.例如,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燃烧所生成的二氧化硫会带来污染,为避免污染问题发生,实验时应该严格控制硫的使用量,在瓶中事先放入少量碱溶液,实现吸收二氧化硫的目的,从而避免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对空气带来污染.另外,可以设计微型实验,尽量选用无毒无害的绿色实验材料,实验后利用中和、分解、深埋、回收等方式,对生成物进行严格处理,以保护好周围环境,避免带来环境污染问题.

二、课外活动中应用绿色化学理念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的绿色理念,还要注重对绿色理念的应用,将其合理应用到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更好地开展各种活动.合理组织课外活动,也能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是落实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平台.教师可以组织兴趣学习小组,开展化学知识竞赛等活动,以所学的初中化学知识为基础,介绍生物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学习人类活动与大气、水体、森林、植物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学习之后更加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学习环境保护、新能源利用、食品卫生保健等,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利用所学化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还可以采用课外宣传、讲座等形式,介绍人们所关注的环境问题,丰富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将所学知识有效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提高初中学生的化学知识应用能力.

三、考试练习中应用绿色化学理念

在考试和练习过程中,适当增加绿色化学理念方面的内容,有意识地加强训练,指导学生的日常行动.在布置习题和练习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课要求,精心设计习题,合理设置环境保护方面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例如,在讲“水的组成”后,教师可以设置习题:水资源保护,节约用水的主要对策有哪些?在做“硫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时,为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可以采取哪些有效的环境保护对策?这些习题和练习与环境保护息息相关,也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策略.通过这些习题和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将绿色化学理念的相关理论熟记在自己脑海中,并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在日常生活中积极采取相应对策,加强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工作.

四、调查研究中应用绿色化学理念

第9篇

物理课程对于中职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结合物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对自然规律和现象等具有更多的认知和了解.同时还可培养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促使其具备勇于创新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态度.为此,教师应结合培养目标、学情,以及教材等,对物理课程做出调整.中职物理学科所需学习的内容包括热学、电磁学、力学和光学四个部分.结合相应的课程改革要求,需要构建模块、横跨学科、服务专业和理实一体等.为此,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的专业,实现物理课程同电子技术课程、电工基础等专业和课程的结合,突出其实用性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

例如,对于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突出电磁学方面的知识,并注重电子方面知识的应用,如识别三极管、二极管,万能表应用,以及认识各类电阻,并学会读数.但对于数控和机电专业的学生,应将电工的基础课程同物理知识相结合.该方法的应用能够较好的避开重复教学,进而促进课时的节约.同时还可为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其他与其专业联系较少的知识,教师也应具有足够的重视,促使学生能够形成较好的知识结构,进而为中职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其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

2.促进中职物理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科学结合

教材具有其应用的普遍性,但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思路,进行教学内容的合理化选择.将好用、够用和实用作为基本的需求原则.同时结合实践教学的思考,将课堂教学回归到生活.结合实践教学,增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感性认识,着重突出物理知识与科技发展、人类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突出其课程所具有的时代性.通过将物理知识在实践中的重现,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例如讲解到力的合成的相应知识时,教师可进行相应的实验.让学生用最大的力气将中间挂有物体的绳子拉直.这样的实验通常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经过多次尝试后,发现无论用多大的力气均不能够将绳子拉直,进而会产生较多的疑问,急于了解答案.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可将相应的教学内容引入,能够让学生集中精力完成相应的学习.又如,小型汽车前窗倾斜的原因.教师借机将光的折射和反射的相应知识进行讲解.结合身边生活实例的应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物理学科本身做为不断创新和不断探索的学科.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选择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并结合教学实践的应用,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其创新思维的培养.

3.促进中职物理教学的生活化

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物理知识同现实生活的相结合.结合生活化教学的应用,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同时能够转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看法,从枯燥乏味转变为生动有趣,进而将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逐渐的改变学生厌学的状况,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注意难易搭配,以免学生经过长久的思考不能够得出结果而失去耐心.

例如,学习摩擦力的相应内容是时,教师可向学生播放火车开动时的视频,让学生仔细的观察,学生通过反复观看,会发现火车在开动之前,需要向后退一点,其目的在于将启动时的静摩擦减弱,或是消除,进而帮助火车开动.火车中包括很多的物理现象,如透过车窗,会发现路旁的房屋和树木等向后退,其原因在于人们总是习惯将自己作为参照物;若是在平稳的车厢中笔直的起跳,仍旧会落回到原地,其物理原理为惯性作用;在铁道的转弯运处火车呈现外高内低,其原因在于为火车的圆周运动提供向心力.通过这样的形式,促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物理,进而突出物理学科的实用性和科学性.为此,教师应注重物理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推理、思考和对比,培养其探究精神.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促使学生在繁杂的生活中,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将枯燥的物理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赋予其生命力,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达到教学的目的.

4.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