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5 14:47:41
导语:在公共选修课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我国的公共选修课是 20 世纪 90 年代各高校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设的课程,高职院校的选修课更是在近些年才兴起。目前,各高职院校都有这样的共识:公共选修课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专业课和必修课的必要补充。教育部也于2011年提出《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此文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因此,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公共选修课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然而,目前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选课等诸多方面还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一、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的现状
( 一) 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兴趣严重脱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都是学校根据教师申报来确定课程,而很少征求学生意见。这就导致了课程与学生兴趣的严重脱节。学校为了给学提供足够多的学分以供选课,不得不让一些本来不具备开设选修课能力的教师开课,导致一些不适合作为选修课的课程也出现在选课目录中。
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40人,专任教师306人,达到双师比率占专业教师总数的89%。如此庞大的教师队伍,在公共选修课设置上竟然只有27人申报,占全校教职工总人数的5%,选修课的类型也少的可怜,不足30门课程,这对于全院10000余名学生而言,无异于杯水车薪。
( 二) 学生学习积极性低下
许多学校的公共选修课不能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及发展要求设置课程,加之缺乏对学生选课的有效指导,导致学生课程选择上的盲目。学校一般在学生选课之前, 只是简要地介绍所开设课程名称、学分以及教师的姓名、部门、职称等, 让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不知所措。笔者在一项关于选修课的调查中,有近 80% 的学生认为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程; 有 50%的学生对绝大部分课程无兴趣; 只有 1% 的学生认为对公共选修课中的大部分感兴趣。于是,大部分学生为了达到学分的要求,无奈之下只能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课程。高职院校的许多选修课,成了名副其实的选逃课,出勤率已经普遍的让人担忧。
( 三) 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学校开课前一般只是大致规定了开课时数, 而开设什么课程则没有明确规定。在这种情形下,一部分教师往往把自己熟悉的专业课内容稍加修改后即作为公共选修课开出。再加上管理层面上对教师提交的公共选修课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设计进行把关不够严格, 导致公共选修课程设计缺乏应有的系统性。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第2学期27门的公共选修课为例, 学校往往把所开设的课程按学科大类堆放, 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 在内容和价值上几乎没有分工协调, 从而影响了公共选修课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四)公共选修课考核的单一化
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一般是选择课程论文的单一的考核―评价模式,导致抄袭成风。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网络上各类型的论文资料应有尽有,很多学生的课程论文是在网络上或拼贴剪切,或甚至整篇照抄。 教师虽然想出各种方法防止、打击抄袭,但往往防不胜防、困苦不堪且收效甚微。以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网络小说研究》为例,400人的网络小说创作中,往往只有90% 的学生提交,在提交的300多分作业中,竟然有10位学生是几乎一字不差地照抄《仰望的僵尸》。
(五)师资力量匮乏、监管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选修课授课往往是一些经验不足、比较年轻的教师担任,选修课的课程资源、队伍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课程的质量。贵阳职业技术学院选修课的开设,近80%是由青年教师担任。教师执教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各选修课质量的良莠不齐。与此同时,很多高职院校对选修课的管理和监控也不到位。无论是课程的申报审批、开设还是上课的过程,都缺少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出现了开设、上课、考核都随意的现象,选修课变成了无人管理的空白地带,冷清无比。
二、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设置的应对策略
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所设专业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公共选修课计划纳入各专业教学计划体系之中。一般说来,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应包括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体育艺术类等。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借鉴吸收相关学校的课程开设经验,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社会对技术性人才的需求开设课程,课程体系一旦确立,不得随意更改,而且还要根据现实的需要不断更新完善。
(一) 教师课程设置多样化
选修课人数普遍较多,“众口难调”这就要求教师课程设置多样化。为此,我院可以借鉴广东地区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如中山大学开设的“哈利・波特与遗传学”、中南大学开设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等。这些课程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意向。在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授课也可以为选修课助威,它可以很好地展示音频、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有些选修课则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例如职业指导”等类型的课程,就可以在讲授的基础上,进行“模拟招聘会”、“模拟创业”等形式,使学生切身实地感受就业的氛围。
因此,学校在确定公共选修课程时,要尽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并在对学生需求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学校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这样才会让学生都有机会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公共选修课《网络小说研究》为例,就是结合大学生很多都喜欢看网络小说的实际兴趣,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网络小说,并指导感兴趣的同学,进行网络小说的创作。
( 二) 学生选课的透明化
学生选课环节在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中至关重要。据调查研究近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再加上他们对课程本身也缺乏相应的了解,在选课时难免出现盲目性。在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第2学期27门公选课中,大多数课程连最基本的课程简介都没有,更不用说任课老师的一些相应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学院应通过校园网站,充分利用学院的网络系统,向学生介绍所有的公共选修课,使他们了解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形式等。再者,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为学生配备相应的学习导师,指导学生选课。
( 三) 教学内容的时代化
公共选修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诉求。 教师也要参考要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开发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此外,许多公共选修课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如教师应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知识、技术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如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网络小说研究》,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关注每年中国网络作家福布斯排行榜,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只有这样,高职院校的公共选修课才能在人才培养中切实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课程设置优胜劣汰的机制化
针对公共选修课数量仍显不足,尤其是学生喜爱的课程明显不足的状况, 高职院校可通过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 鼓励教师尤其是教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多开课、开好课。尤其是对那些教学效果好, 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 可以根据选课人数的多少适当调整教学班规模或开设平行班;对那些成体系、有创新的公共选修课程, 学校也可以给予相应的经费投入, 鼓励教师将其建设为学校的精品课程,力求使公共选修课实现“质”的突破。与此同时,对那些反应不太好的选修课,跟学生和老师沟通后,责令限期整改,如果反应还是不太满意,则可以考撤销该门选修课。
(五)公共选修课设置的社会化
如果学校师资水平达不到开设某些专业性强的选修课而学生需求量又大时,应建立起聘请能社会优秀人士开设选修课的机制。 高职院校鼓还可以鼓励具备相应文化的技术骨干纳入到兼职教师的系列中为学生上课或邀请社会优秀人士开设专题讲座性的选修课。如贵阳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和铁道运营等专业,都可以采取此等模式,进行创新。这种方式能有效地提升选修课的广度、深度,多层次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是应新时期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而生的。要使选修课达到真正的目的和效果,需要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处优秀的人才,让学生和社会满意,让学校和教师自豪。
参考文献:
[1]郭. 高等艺术院校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金美容、马毅.加强全校性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思考[J]. 西部教育,2013(3) :45-49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
一、关于江西警察学院学生对待公共选修课现状调查综述
本次课题调查以15级公安专业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专业分布包括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安全防范工程、经济犯罪侦查。问卷共发放150份,总共收回149份,其中有效问卷133份,有效回收率89.26%。另外,以口头的方式对其中5名学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访谈,以收集更为客观的事实佐证。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选修课“一高一低”是目前最突出的现状。“一高”指的是出勤率高。问卷中从不缺席者占40%,缺席1-2次者占43%,而缺席5次以上的仅占7%,由此可见学员选修课出勤率比较高,这归咎于课堂点名机制。“一低”指的是课堂效率低。34%的学员上选修课时玩手机、听音乐、聊天 、睡觉,28%的学员选择看课外书或者做自己的作业,认真听课并做笔记的占22%,课堂效率低是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
学员出勤率高达83%,但上课认真听讲者约占五分之一。这强烈反应出勤率只是“假想乐观”,公共选修课的学习出现疲软滞胀现象,“选而不学”“出勤不出力”情况严重。公选课走向畸化发展方向:课堂资源浪费,学生虚度课堂时光,老师疲于授课,这已然违背创始者本意。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员对学院开设的选修课程总体评价十分满意、满意分别占13%、33%,一般、不满意的合占54%。而造成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老师讲课死板提不起兴趣,还有17%学员认为上选修课简直是浪费时间。访谈中也有学员反应:有些老师的教学方式过于死板,纯理论教学实在枯燥,部分老师的授课态度需端正,上课过于散漫,全程放视频未免过分草率。诚然,学院公选课管理机制亟需规整。绝大数课程以小论文的形式结课考试,只要出勤率高分数都不会低,正因如此,滋长了学员“混学分”的心理。教学方式呆板,结课考试流于形式,老师教学评估管理程序和学生课堂纪律规制亟需完善。
二、学生对公选课“选而不修”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选课难
选课难一方面体现在选课期间服务器常常呈崩溃状态,进不了教务系统,几经周折仍刷不出选课页面,同学们的耐心一点点瓦解殆尽,最终放之任之,选择自己并不中意的课程。另一方面是学院公共选修课程类别较为单一,优质课程缺乏。我院通识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共30种,主要有书法、英语文学欣赏、影视鉴赏、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器乐作品赏析、现代社交礼仪等三十种,多为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其他关于艺术与体育类、计算机技术、自然科学、外语学习等广泛的领域没有涉及,不能满足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思想认识不足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能否从公共选修课中汲取专业课程之外的知识,关键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部分同学对自身知识结构定位单一,将成才目标仅限于通过公务员考试上,学习目的倾于功利性,在繁重的学业任务和高压式警务化管理下易将公选课当作“娱乐课”、“减压课”,加之校方也不够重视,最终导致“选而不学”之风愈演愈烈。就老师而言,教师在学生培养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课程传授方式、课堂氛围和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囿于行政工作、科研项目、必修课教学等,忽略校方较弱关注的公共选修课,对于公选课内容的教学常常“照本宣科”,如此一来便给予学生们消极的心理暗示,更加弱化了选修课的地位。
(三)课程管理机制不完善
对专业课程的监督管理是学院的工作重心,按期进行教学评估、学生反馈调查,督导员巡查考试现场。但鉴于公共选修课种类跨度大,学科性质不同,考试难以集中组织,结课考试形式都由任课老师决定。学生在访谈中表示:大部分老师都无视课堂纪律或者已经“习惯”学生不听课,几乎所有老师都以上交小论文为期末考试内容,且只要出勤率高结课成绩都不低。正因如此,更是滋长了学生“混学分”的心理。综上,公选课的教学评估和考核缺乏校方规范管理,亟需相关管理规制的完善。
三、对待公共选修课“选而不修”态度的解决方法及对策
当下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警察的职业意识,警察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具有与警察岗位相适应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技术技能。同时公安高校也要以公安特色教育作为公安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石,一方面是法律课程和公安业务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则是人文和科学技术选修课程的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学警们的需求有备考公务员相关课程的指导,如申论,行测的学习;也有对艺术与体育,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的向往与追求,我们应立足于公安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警需求来完善公共选修课的设置,让学生爱学,让老师乐教。
(一)加强选修课建设与管理,优化课程结构
公共选修课是公安院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公安人才和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学校更应重视加强选修课建设与管理,完善课程结构,人文科学技术模块和专业知识拓展模块都应有所涉及,比如世界警察、警察心理学、国际犯罪、中国古代建筑史、排球、茶道等。
(二)引进moocs教学模式
对Moocs 课程进行筛选,不同课程学院相应进行购买和自建。对文史哲类的公选课进行事先了解,对政治不正确的内容予以删减。对自建课程性M行评估并进行相应保密。(三)教师可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 存在问题 对策分析
公共选修课是高校课程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竞争日益演变成以人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一种目标,而选修课正是为了培养顺应我国市场经济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开设的。这不但可以完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形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然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公共选修课却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不但不受重视,而且教学效果不好,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的学风。经过调查,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公共选修课制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存在问题
公共选修课开课由教师自我申请,虽然最后校方也会进行最终审核,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课程的开出没有系统性、目标性,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和个人的情况。尤其是一些老师,在思想方面,对开设选修课的意义还不够明确,只是粗浅的意识到开设选修课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却很少思考如何将选修课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更有甚者,部分老师只是为了完成自身教学任务,为了开设而开设。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下,要想开出一门面向全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高质量的公选课,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有调查表明,教师教学时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有:教学设备落后(29%)、班容量大(25%)、缺乏时间和精力(21%)、自身教学水平有限(14%)等。这些原因,导致选修课在一开始就先天不足。
以校际选修课为例,虽然校际选修课原则上应是各校的特色课程或优秀课程,由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一般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担任主讲。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很难真正凸显出各校的特色与优势。
2.选课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由于选课前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选定哪门课程主要取决于课程的名称、学分的比重、课时的长短、课程的难易程度或口耳相传的了解。由此可见,学生在公选课的选报过程中相当盲目,仅仅根据课程名称及简单介绍来猜测课程的内容和课程性质,但有的课程名称很大,很难猜测到具体的内容。还有的学生,只是为了顺利取得学分而选择选修课,喜欢“轻轻松松上课,顺顺利利‘过关’”。如果听闻某一位老师对学生考评严格、所教科目不能蒙混过关。那么即使这几位教师所开设的课程集趣味性和知识性于一体,相当一部分学生也会因为担心考试无法通过而不选修他们的课程。于是,学生选课就喜欢选择一些学的比较轻松的文体类、欣赏类课程,甚至任课老师的课堂考勤、考试要求是否严格也成了选课与否的理由。这种盲目性的选课,造成选修课“冷热失调”。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教学管理不严格,质量不高
选修课教学质量不高,是许多高校选修课的通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教师方面,由于教学缺乏规范,备课不足,上课或照本宣科,或夸夸其谈,甚至直接放下载的教育影片,课堂教学效果也不尽人意,不能给学生提供该学科的最新信息,也不能给学生以应有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学到的知识太少。
学生方面,对于许多学生来说,上选修课的主要目的就是拿学分,对选修课的认识也相对不足,理科学生认识不到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对人文类的公选课抱着混学分的想法,而文科学生对自然学科课程,由于缺乏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听课常常是云里雾里,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导致许多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学分才选修的,没有太大意义,对自己作用不大。从长远看,违背了选修课设置的初衷,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制度方面,除了教师和学生的自身方面,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关键是考核制度的缺陷。选修课课程考核不规范,大多数考核方式是以论文为考题,或者是开卷式考试,而教师为了让大部分能顺利过关获得学分,往往会降低考核标准。致使考试流于形式。选修课考核制度中的宽松做法,导致选修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大打折扣,目的和一样无法很好的完成和充分体现,严重影响了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似使得教学管理上也有了一定的难度。
二、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的对策
1.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体系
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扩大学生选择课程的自由度,这是一个发展趋势,而目前,就我校学生情况来看,选修课仅仅只占学分中较少的比例,以生物与环境学院为例,学生完成的选修课学分仅为10-12个学分,专业毕业最低学分为160学分,仅占7%左右。选修课课程比例偏低,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培养人的个性和实践能力。所以,建议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创新型社会建设目标的人才。
其次,在积极鼓励教师申报公共选修课的同时,应完善公共选修课的开课规范和评价标准,对公共选修课的开除,应根据教学规范的体系设置,并且应有一套严格的审核制度,对开课教师的知识背景和教学经验、开课的必要性进行审核评估,以杜绝随意性。除此之外,应积极整合资源,杜绝重复开课,注意学科结构的合理化,及门类的全面和均衡,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需求,还可以利用校际间的合作,拓展学生选课的空间。
2.转变观念,提升选修课在教学管理中的地位
高校具有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梯队,是保证开出高质量选修课的关键条件,高校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首先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增强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其次,要充分挖掘现有教师的潜力;再次,应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通过经济杠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加强自己的对教育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加强选修课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要按照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思路去准备选修课。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选修课在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剔除选修课只是为了混学分之类的消极想法,并能够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努力探索。
3.加强对学生的选课指导,拓宽选修渠道
由于学生选课往往受制于某种兴趣、动机的需要,同时,很多低年纪学生对自己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规划,这就让他们在选择课程时,凭的只是一眼感觉,不会从自己的人生理想,职业规划,专业辅助等方面去考虑,选择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课程来充实自己。这时候,就需要学校及老师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是实行选修课必不可少的环节。为克服盲目选课的弊端,建议建立和健全选修课导师制度,导师根据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选课和学习进程做出合理安排,以及在学习方法的改进方面给予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此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制定学习和选课规划,帮忙学生确定学习的方向和进度,切实将选修课成为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课堂。
4.严格考核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高校选修课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关键在于考核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对选修课考核的不重视。针对公共选修课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建议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并加强考试考查制度,双管齐下,共同发展。
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相同或类似课程,由多位教师申请,并提供试讲视听,让学生选择老师选择课程,优者胜出。这不但可以使学生听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还可以听到高水平教师的讲课,有比较才有进步,这也会增强教师的工作责任心。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制定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方法,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评估,期末总结,进行末位淘汰制,对教学质量高,学生欢迎的课程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学生不欢迎的课程,进行限期整改直至停开。
在公共选修课课堂上,部分学生出现“选而不修”、“挂名选修”现象,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教师对选修课疏于管理而造成的。所以要严格课堂和考试管理,教师应对学生严格要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辅以课堂考勤、必要的点名和随堂回答问题等方式督促学生的到课率;同时多推行闭卷考试方式,少采取论文和开卷的形式,减少给学生提供混学分的可能性。坚决禁止考前泄题,加强考试监控,严格考场纪律。一旦选修课象必修课一样,重视学生的平时表现,坚持严格的考试考查制度,学生到课率底的现象必然会有所改观,这对学校整体的学习学风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公共选修课是适应加强素质教育,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体系,是高校教学计划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潜能的重要措施。因此公共选修课教学和管理是涉及到师资队伍、教学设备、课程内容、教学资源及管理水平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只要提高认识、投入精力、像关注必修课的教学一样关注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把公共选修课规范化,制度化,就能使公共选修课教学和管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宣亚南,颜进.我国高校现行选修课制度的利弊及对策[J].教育教学管理,2004,(5).
关晓月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摘要:公共选修课是独立学院体现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学院扩充学生知识面、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平台。然而,独立学院的公共选修课与其专业课、必修课相比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Y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提供相应的解决办法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公共选修课 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承担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设置公共选修课是达成这种人才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的一环,是学院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设合理的公共选修课、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是当前独立院校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Y学院公共选修课实施现状调查
Y学院于2002年4月建立,是四川省教育厅直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该学院自2003年开始设置并实施了公共选修课,经过十余年的建设,课程从开始的两三门发展到了三十余门,课程类别也从一些基本的欣赏类课程发展到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创业就业、网络通识等比较完备的课程体系。目前,参加选课的学生已由最初的300余人增加到3000余人。笔者选取Y学院的35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被调查学生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根据问卷回收反馈情况看,Y学院的多数学生对其公共选修课的开设都很重视,有42.35%的学生认为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对于独立院校来说很有必要,而且对于该校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非常有益的帮助。然而,有50%左右的学生认为该校公共选修课的开设不太丰富,没有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作用。在对学院现行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上,27.65%的学生认为陈旧过时,52.35%的学生认为数量太少,48.24%的学生认为面向太窄,37.06%的学生认为没有实用性,55.88%的学生认为实践性操作性课程太少。总之,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实践与学生期望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Y学院公共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生重视程度不够。根据调查,笔者了解到Y学院的部分公共选修课教师对该类课程不太重视,少数教师甚至把公共选修课当成完成教学任务、赚取课时费的手段,教学态度不够认真,在课堂管理上也较为松散,对学生的课堂监管较少。同时,很多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也表现为不重视,不投入,盲目选课、随意听课。调查中发现,32.94%的学生选择公选课只是为了完成学分,即便不能通过,只需另选科目重修即可。对于本科生来说,四年修完三门课程本身难度不大。46.47%的学生在选修课堂上选择玩手机、聊天或是睡觉。
2.课程开设的随意性。Y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采用的是先由任课教师选择自己熟悉的课程提出开课申请,经所在系审批后,由学院教学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决定。这种开课机制使得公选课程基本取决于教师的个人态度和意愿,没有充分征求学生意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同时,因为不少教师不愿意开设公共选修课,为了凑足公共选修课的数量,学院不得不降低要求,使一些不具备上课资格的教师走上了讲台,因职称学历和教学经验的缺乏,影响了教学效果。
3.公共选修课数量匮乏。Y学院将公选课的上课时间固定在周一下午和晚上两个时间段,有些老师考虑到自身时间安排、交通等实际问题,不愿意利用休息时间上课,一度降低了开课的门数和种类。Y学院每学期的公共选修课约为30门,但选课学生数量却有3000余人,僧多粥少的状况使得学生选课犹如抢课,调查结果中有36.47%的学生都是被动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课程。
4.教学方式单一。Y学院的公选课教学多以大班授课为主,教学方式多为“填鸭式”的讲授,没有教材,因学生来自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选课动机各不相同,使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较难。这种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使得师生均缺乏课堂热情,教学质量也就更难以保证了。少数教师曾尝试在在课堂上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师生互动、课堂辩论等,却常常出现冷场的现象。
5.考核方式形式化。在考核方式上,Y学院的公选课通常采用开卷或论文形式,部分学生抱着应付轻视的心态来对待考试,部分教师为了让大部分学生能顺利过关获得学分,也往往降低考核标准,致使考试形式化,无法真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有些教师在考核中想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但因公共选修课的课时数相对偏少,人数众多,任课教师在保证每节课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很难再利用课堂时间以点名形式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对学生的约束管理难度很大,致使所谓的平时成绩也多数充满水份。
三、改进Y学院公共选修课实施效果的建议
1.提高认识,加强重视。学院上下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将公选课程视为与必修课程同等的地位。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大公选课投入力度,提供足够的经费保障。任课教师要本着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态度上好公选课。学生也应该端正态度,充分认识到公选课的实用价值,把提高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目标,而不仅仅为凑够学分而应付学习。
2.加强选课指导,满足学生需求。学院应在全院范围内展开关于公共选修课程的调研,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课程科目和话题,以此来界定公选课的课程内容。同时,在学生选课之前进行宣传,将课程简介宣传册发至学生,使学生对开设课程有个初步了解,再通过实行试听制度,使学生在网上选课后有一周的试听机会,在试听之后,可以进行退选、改选、补选,保证学生选到自己满意的课程。
3.丰富课程资源,建立奖惩制度。学院应采用优惠政策鼓励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同时增加上课时间段,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课程资源上,充分挖掘教师潜力,不断丰富课程体系。同时,建立课程奖惩机制,对教师教学态度好、学生满意度高、教学效果显著的课程在工作量和薪酬上予以体现。对教师教学态度差、学生满意度低、教学效果不佳的课程停止开设或限期改正。
4.改进教学方法。学院要鼓励老师对公选课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可以以立项建设的方式进行资助。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启发式”教学,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由教师选取某一或某几方面的内容重点进行讲解,抛出问题,激励学生自行探索,引导学生找出最佳的解决方式。同时,加强教学过程的设计,可以通过模块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或展现一些特定的刺激材料以吸引学生眼球。
5.改革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上,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总结性评价为辅的方式,强化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如采取期中作业、课程小论文、分组表演、命题作业、项目研究等,强调日常教学的重要性,从而促使学生注重选修课程的学习质量,增加时间与精力投入。
总之,公共选修课是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其教学管理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资源、教学过程、师资队伍、学生选课等多个方面,学院上下应高度重视,加强公选课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精品化,从而为独立学院更好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永莉,吴菁,郑余.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1(5)
[2]杜从瑞.对独立学院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几点思考[J ] .高教高职研究,2011(61)
[3]李宗华.浅析独立学院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以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7)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190-01
公共选修课是指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由学生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类、人文学科与审美艺术类、经济管理类、外语类、心理类等课程。通过学生自主选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人才培养的差异化;通过选修专业以外的文史、社科、艺术、经管、自然科学等不同类型和层面的课程,大学生可以开拓思路,实现能力的综合,在未来的竞争中更具实力;通过选修课,理科学生的论文写作水平和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得到提高,文科学生的数、理、化知识也得到完善,也是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的过程,也是高尚的精神境界、健康的审美趣味熏陶的过程,更是对学生进行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过程。总之,公共选修课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学习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对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校在校学生生有接近2万多人,分布在11个学院,每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只有20门左右,学校要求专科生至少选修10个学分,且跨学科课程应占50%以上,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这几年的扩招和跨越式发展,我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公共选修课数量也逐年增加,如何确保公共选修课开设充足,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成为学校公共选修课管理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对我校公共选修课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目前公共选修课的“教”与“学”,“选”与“修”并不让人乐观。学生只求“实用”“急功近利”,选修课“冷热失调”“选而不修”的现象十分严重;学校疏于管理,公共选修课科目“滥竽充数”,课程内容陈旧,含金量少;教师对选修课缺乏足够的认识,仅仅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书育人过程敷衍了事,以上的“教”“学”“管”的不到位使得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松散性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非常繁重,加之跨学科、跨专业师资缺乏,公选课开设总量相对不足,难以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公选课开设课程门类有限,学科分布不均衡,学生选课余地不大。学校只注意教师是否开得出和开何类课,未能充分考虑学生是否能接受。而不同课程选修人数极不均衡,既造成教学资源浪费,也挫伤了开课教师的积极性。公选课课程开出率不高,课程开设不稳定,新开课程比例不大,难以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和学生选课要求。由于学校多方面原因、对公共选修课重视程度不够和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等原因,很多教师并不愿晚上或者周末在校区间来回奔波上课,教师开课积极性普遍较低,以致开课数量不够,不少开课教师是工作量未达标且资历浅的青年教师或者是教辅、实验人员。且相当一部分开出的课程教学深度不够,教学质量不高,没有达到公共选修课作为一种通识教育的教学目的。
二、教师开课教学的随意性
公共选修课是由教师自愿申报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人的专业研究方向或者业余爱好,学校和院系对于公共选修课缺乏系统的调研,没有制定出一套规范的课程目录。教师只要提出申请,院系和管理部门一般都会批准,课程就会开放给学生选。造成公选课教师认识不足,缺乏足够重视。态度比较随意敷衍了事,仅为完成教学工作量而授课;偏于因师设课,授课计划不周全,教学态度不端正,备课不够充分甚或没有备课;讲课不认真,教学活动不规范,教学形式单一呆板,在教学纪律、考试成绩方面要求不严,存在“放水”现象,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较少,难免降低学习兴趣。因而致使教学质量难以提高,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三、学生选课学习的盲目性
学生对选课存在不理智的心理,缺乏自我负责的能力。学生选修目的不明确,认识有偏差。首先是课程选修带有明显功利性倾向,选课重在实用性,为利于就业选择,热衷于选修与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其次是选课比较盲目,避难就易。学生对修读课程性质内容了解不够,缺乏自我选择能力,大多选课比较盲目或仅凭兴趣爱好选课。再次是只为完成学分而选课,以便顺利毕业。单纯为了混学分、凑足学分,只选学分较高、相对易学课程选读,只求短期效应。工具类、实用型、文史类、艺体类课程受热捧人数爆满,综合性难度大的课程人数很少而受冷落,造成公选课“冷热失调”,学生所拿学分的课程知识的配比不合理。学生比较重视那些轻松愉快型、生活常识型、使用技巧型的课程,影响课程布局。最后是被动应付,到课率不高,只选不修现象比较严重,应修而未修情况时常发生,因而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优化和自身综合素质提高。
总之,开设公共选修课是开阔大学生知识视野、扩大知识面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要根据选修课内容所具有的新、广、杂、短的特点,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任课教师要精心编排,并能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选”“讲”“导”过程中注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生动性,最大限度地为广大学生所接受。学生应以丰富与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体系为目标,认真选好、学好每一堂课程;管理者要因时利导,加强管理与监控。通过“教”“学”“管”三方协调与努力,以确保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桂清.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与管理中问题与对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3).
[2]胡志明,黄玲娟.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建设与管理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12).
[3]陈红英.全校公共选修课的改革与管理刍议[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4]张翼兴.对本科生开设通选课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22).
[5]张海龙,肖月,周子明.对如何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质量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
关键词:远程教育;法学;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设置的构想
新课程专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6学分,共1368课时。其中公共课程全部为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1学分,918学时;专业选修课程1分,342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课程开设大学语文(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外语等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开设宪法学(3学分、54学时)、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民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法理学(3学分、54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分的课程修读。
新课程本科阶段最低毕业学分拟定为71学分,共1 278课时。公共必修课程共6学分,108学时;专业必修课程55学分,990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最低选修10学分,180学时;取消毕业论文和社会实践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开设应用文写作(3学分、54学时)、政治理论(3学分、54学时),公共选修课程开设外语、计算机应用、逻辑学等课程,取消开放教育入学指南课程。
专业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中国法制史(5学分、90学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经济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证据法学理论与实践(15学分、270学时)、国际法学(5学分、90学时)共五门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开设世界贸易组织法、人权法、海商法、国际贸易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外国法制史、婚姻家庭法学、环境法学、法律调解学、中国法律思想史、司法口才、国家赔偿法、物证技术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心理学等课程,学员从中选取至少10学分的课程修读。
二、新课程设置的理论基础
(一)取消毕业论文必要性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进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撰写专业学术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毕业论文具有三个特点:指导性、习作性、层次性。
从目的上看,成人学员大多已经在工作岗位上撰写了论文,部分学员还参与了各级各类科技项目的攻关。仅仅以本科课程、甚至专科课程是否可以应用到具体问题上来总结和检阅学员的学习成果,显然略失偏颇。
从特点上看,指导性做不好。远程教育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能保证学员的论文质量,甚至有些指导教师自己撰写论文都存在很大的困难。习作性没必要,前面说了,好多学员已经写了不少的论文,个别学员公开发表的论文无论其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强于指导教师的论文。
(二)取消外语必修课程的必要性
学以致用是学习最根本的目的,远程教育专科培养的是低端的人才,这些毕业生在毕业以后几乎不会接触到外语,即使真的需要用到外语时,我们学的外语知识根本解决不了学员的需要,因为学员遇到的外语专业性太强,而我们现在设置的外语课程根本谈不上什么专业性。
学习、借鉴外国的先进知识是必要的,但并不需要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也不可能人人成为外语专家,与其通过自己一知半解的外语水平学习借鉴外国法律知识,倒不如通过专业化分工方式,将那些有外语天赋的外语尖子培养成为职业地翻译人员,将国外先进的知识准确的翻译成为汉语文章,供工作一线的每一位人员参考、借鉴。
(三)减少专业课程数量而增加学分和学时的必要性
1.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通过对普通高校高等教育法学专业和现代远程教育法学专业培养目标、业务培养要求及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普通高校要培养国家级的高层次人才,甚至是国际级的高级人才,它是一种精英教育,其毕业生部分将成为法学专业的职业研究人员、教学人员,而非一线工作人员,另一部分将成为实务界领军人物。它要求学员知识面广,课程覆盖法学专业各领域;要求学员有较高的理论研究能力,课程理论性要强;要求学员具有比较法研究的能力,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外语课程必修。所以普通高校除了设置宪法学、法理学、刑法学、刑事诉讼学、民法学、民事诉讼学、行政法学、行政诉讼学、商法学、经济法学、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十四门主干课程外,各普通高校依据自身教育目标的侧重,设置了不同的课程,比如,邮电大学培养能在信息产业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具备认识和处理信息时代来临所产生的新问题,如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和通信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等的基本能力。其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信息产业法律法规和相关信息技术课程。经济类院校法学专业在主干课程之外开设知识产权法、保险法、金融法、海商法、劳动法、公司法、国际经济法等课程。还有些学校开设律师实务、法律文书、秘书理论与实务、社交礼仪、计算机应用基础、文献检索与利用、专业英语等课程。 而现代远程教育培养的是有利于当地经济建设、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一定法学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在固有单位发挥自己法学专长的基础人才,它是一种大众化教育,毕业生绝大部分是已经有稳定职业和一定的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另一部分还有稳定职业的毕业生也将成为基层人员。它不要求毕业生知识面广,更不追求毕业生有很高的理论研究水平。所以,现代远程法学教育课程设置应区别于普通高校法学课程设置。
2.课程数量和深度的设置要与学员求知状况和基础相适应
电大法学专业专、本科学员中不仅有在职人员,还有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为了调整知识结构、学习新知识,甚至是为了解决就业,选择了教学方式灵活的、教学内容个别化的学习方式继续其学业。这个群体的学习目的不是要成为国家高级人才,而是要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有用人才;这个群体,他们在选择专业时是有的放矢,并不盲目的,他们几乎全部是有过法律实践的法律实践者。
鉴于现代远程教育面对的群体自身的条件和追求的目标,以及中央电大的培养目标是“各类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就应该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作为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课程数量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课程深度以能完全、彻底解决实际问题并且能被学员掌握、应用为原则。
3.课程数量的设置要适应教学方式和技术的要求
现代远程教育是通过提供视频和授课讲义,同步播放自主学习课件。课程讲解是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学习,它具有虚拟性、兼容性、开放性、支持协作和信息资源的丰富性,
在教学方法上提倡创新性,在教学手段上倡导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大力推动教学研究、教育技术应用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要求教师自行开发多媒体课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远程教学工具将日益完善,网络教学资源也将逐渐丰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日益多样化、层次化、专业化,万金油式的基层法律工作者将会被社会彻底淘汰。真正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才是现代远程法学教育的终极教学目的。只有对现在的远程法学课程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外语;公共选修课;实证研究
随着大学英语外语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外语的教学模式也发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和学生都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传统的课堂的教学模式。为了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求,适应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高校应开设出丰富多彩的大学外语选修课,满足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
一、依托式英语教学
以学科内容为依托的英语教学(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是指在英语教学中,教学活动并不是按照语言教学大纲,而是围绕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和获取的信息而展开的。这一教学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加拿大荣特利尔开展的“沉浸式”教学实验,后来渐渐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CBI教学也在世界各地开展起来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依托式外语教学与传统外语教学方法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倡导通过学习主题,而不是单纯学习语言来获得语言能力。
大学外语选修课程设置同样需要先进的理念,设置一些专业化的、职业化的和人文化的英语选修课程,从而把英语作为一种载体,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研究过程
1.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依托式公共选修课教学为切入点,探索其对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影响。研究采用对比教学的方法。实验组采用的是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系列英语内容依托教材《美国社会与文化》以及教师从网上收集的资料。对照组采用的教材是《英美概况》,并采用常规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即语法―翻译与听说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以教师讲解语言点为主,学生回答教师的有关提问。这种模式讲求明晰的语法、词汇的仔细讲解,兼顾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
2.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本科2010级公共选修课的学生,共两组(每组120人),分别被指定为实验班与控制班。在实验前已完成了一学年的大学英语学习。
3.研究程序
研究时间持续一个学期,共18周。问卷调查在学期初和期末进行。英语语言能力研究中,测量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工具为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满分100分),并对学生口语进行测试(10分)。语言能力测试内容包含听力、阅读、词汇、完形填空和写作。并在实验前和实验结束时进行口语测试,测试内容均来自所学内容的各部分的主题进行口语讨论。英语能力测试题型相同,难度也相当,所以每次考试成绩有可比性。
4.研究结果
(1)学习态度变化
在学期初,对学生进行了“大学英语选修课需求分析”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问题重点讨论师生对学校开设的英语公选课的总体态度和看法,对具体教学和管理环节的意见,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征询他们对未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设置的建议。通过问卷发现,56.67%的同学是为了拿学分而选课,27.32%的教师和63.26%的学生都表示对现行课程设置情况不满意或者不太满意。他们都同时提出了选修课开设不足、文学类及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偏少等问题。然而,在教学实验结束时,对以内容为依托的外语教学的效果进行问卷和采访的结果显示,73.56%的学生喜欢学习《美国社会与文化》,认为该课程开设对自己英语学有帮助,因为它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很有效。
(2)学生成绩变化
研究者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分班开学初和学期结束后的成绩进行量化分析。检验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技能提高情况。其中口语满分为10分,测试内容均来自所学内容的各部分的主题进行口语讨论。听力满分为35分,阅读满分为40分,写作满分为15分。
从两组学生的成绩对比可以看到,实验组学生听力和口语水平高于对照组。原因是他们长期处在听英语的环境中,教师用英语上课,与学生用英语交流,学生有更多用英语阐述自己观点的机会,文化背景的补充都是地道的英文资料,这也验证了依托式教学对学生口语和听力能力有促进作用。实验组的阅读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是因为学生们阅读大量的英文资料,特别是在小组作业中,通过网络查询阅读了大量的材料。写作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但在依托式教学中学生大量接触和运用英文,使得他们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三、依托式英语教学的相关建议
一门课程的设计必然反映出一定的教育理念。大学外语选修课作为语言类课程也应在其设计中体现类似的理念。
1.开设实用性强的课程
目前很多高校都采取的一个办法就是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的公选课学分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即理工类与文经类学生都要选修与自身专业互补的学科。以内容为依托的选修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增添其他职业拓展类内容。而这些课程作为选修课,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其早日适应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选修课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目的,注重以内容为依托的专业化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英语知识。多开设学生感兴趣及与学生自身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诸如职场英语、计算机英语、电力英语、跨文化交际等。使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尽快得到提高,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利用外教和中国教师资源
课题组进行的两次问卷调查都显示,大部分的学生都欢迎外教开设选修课。外教在英语语言及文化知识方面有独特优势,而中国教师更了解中国学生学语言的问题,所以开课更有针对性。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资源,通过中外教师互相交流,开出自己的特色课和创新课。近年来,大学英语的师资力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绝大多数教师获有硕士学位,拥有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研究领域。开设选修课可以让这些教师发挥专业特长、激发他们的热情、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这也是教育提倡的以人为本、尊重教师的表现。
3.加强优秀教材建设
选修课可以选择现有的优秀教材教学,也可以鼓励任课教师编写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材。以内容为依托的公选课,要根据不同学科领域专业特点和学术需求选择与学习者专业有关的真实语言素材。教师可以自编适合学生水平的讲义、辅导材料。要使用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教学内容和方式要“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尽量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培养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也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多媒体设备
在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工作职能和学生的角色也将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应是课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学生则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内外教学任务及活动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包括老师讲解、学生就某一主题进行陈述、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和课堂展示等。辅以丰富的、内容上相关性很强的英文视频和阅读资料,帮助学生扩展了知识面。课堂任务活动也应丰富多样,例如小组访谈、角色扮演、情景对话等。教师要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同时,目前的选修课普遍存在课时少、教学任务重、学生人数多等特点。教师应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在以内容为依托的公选课教学中,应注意补充一些教材中缺少而又有用的教学内容,在学习中突出专业术语,专业英语句型的特点,加强语篇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论文、毕业设计或英文摘要等文体有初步接触,从而引导学生有效利用课内外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5.注重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学生的最终学业成绩由形成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两部分组成。其中形成性评价成绩占最终学业成绩的50%,其中包括:①平时的测验;②课堂表现(考查学生课堂参与情况);③课后书面作业;④课外活动情况(教师每次课应依据内容设计多种多样的小组活动);⑤学期论文等。期末考试占50%。期末考试中,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运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既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又可提高学生的期末考核热情。
6.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我院一直致力于大力开展学生英语第二课堂的建设,学生参与度高、参与面广、积极性高,表现出强烈的英语学习的动机。教师每年都制订详细的第二课堂活动规划,包括各种形式全院范围的大型比赛。例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英语歌曲大赛、英语配音大赛和英语戏剧小品大赛等。每年年末举行“英语课堂展演”大型文艺演出,内容是各个大赛优秀作品的精彩展示。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搭建的平台进行语言的实践、探索文化知识、体会文化冲突。这为学生未来应对工作环境中的挑战提供了实践机会。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环境中实施依托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使学生成为自觉的语言学习者。依托式外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科知识为背景,注重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实现学科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共同提高。这些模式为我们英语选修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需要说明的是,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和需要,并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条件,灵活使用依托式教学,因时因地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式,切不可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戴庆宁,吕晔.CBI教学理念及其教学模武,国外外语教学,2004(11).
[2]蔡坚.第二语言习得与CBI教学模式的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
[3]刘祥福,蔡芸.浸泡式英语教学实验报告[J].现代外语, 1997(7).
[4]郭德侠.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调查分析.大学教育科学,2009(6).
[5]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1).
[6]冯威.运用形成性评估促进大学外语教学.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3).
[7]袁平华.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依托式教学实证研究.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
[8]袁平华,俞理明.以内容为依托的大学外语教学模式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1).
作者简介:
冯威(1971年5月-)女,吉林农安人,硕士学位,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用学。
关键词:医学检验;本科教育;大陆;台湾地区
1基本情况
大陆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主要由综合性大学或医科大学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以下简称医检专业)承担,旨在培养具备现代医学检验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具有一定科研发展潜能的应用型医学检验专门人才[1]。目前,大陆开设医检专业的本科高校有一百多所。教育部于2012年将医学检验专业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4年,满足学位授予条件者可获理学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医学检验相关工作。由于医检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一年后才能参加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故临床医学检验技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并不是教育部考核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指标。台湾地区医学检验本科教育主要由部分大学及科技大学的医学检验(暨)生物技术学系(所)(以下简称医检系)承担,旨在培养掌握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目前,台湾地区开设医检系的本科大学有十余所,学制4年,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学生可获理学学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参加“考选部”举办的医事检验师考试,通过后向主管单位申请执业登记,方可从事医事检验师工作。由于台湾地区医检系应届毕业生获取毕业证后就有资格参加医事检验师考试,因此,考试通过率也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常结合考点讲授知识,学校还举办医事检验师考前培训。
2课程设置
大陆医检专业本科课程主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必修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选修课程包括专业相关选修课和少数公共选修课。台湾地区医检系的课程也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课程包含通识课和专业必修课。比较两岸课程设置后发现,台湾地区医检系本科课程门数较多,主要原因有3方面:(1)台湾地区本科高校通识课程较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台湾地区高校通识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涉及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社会、哲学、数学、逻辑、物理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多个领域[2],许多高校要求学生在上述领域选择几类课程进行学习。大陆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包含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课时数较少,包括思政类、军体类、外语类和计算机类等,其中思政类占比较大,这使得大陆本科高校通识课程数比台湾地区本科高校课程数少。(2)台湾地区医检系许多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是分为两门课程开设的,而大陆医检专业的专业相关课程理论与实验是融合为一门课程开设的。以生物化学为例,台湾地区设为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实验两门课程,而大陆则为生物化学与生物化学实验一门课程,这使得台湾地区医检系本科课程数比大陆医检专业课程数多。(3)台湾地区高校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是掌握临床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医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因此设置较多生物学相关课程。大陆医检专业培养的是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检验专门人才,所以生物学相关课程开设相对较少。可见,高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密不可分。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医检专业实践性强,其实践教学逐渐受到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医学检验本科教育实践教学有实验、见习和实习3种形式。(1)两岸高校均开设专业相关实验,区别在于大陆医检专业的许多课程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而台湾地区多数高校是先上理论课再上实验课。(2)见习方面两岸差异较小,但在毕业实习时差异明显。大陆本科医检专业学生最后一学年被安排到实习点进行不少于40周的实习。台湾医检系学生每学年都有在校修课任务,学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准备医事检验师考试,往往会压缩实习时间(约20周)。总体来说,大陆本科高校医检专业比台湾地区高校医检系更注重实践教学,而台湾地区高校更注重理论学习和应对医事检验师考试。
4英语教学
大陆本科高校医检专业学生一般需学习4学期英语课程并通过期末考试获取相应学分。学生可参加教育部组织的英语等级考试,获取相应等级证书。多数高校将专业英语课作为选修课,部分高校的少数课程采取双语教学或英语教学。据了解,台湾地区许多医院要求医嘱以英文形式开具,所以台湾地区医检系学生的英语成绩较好。台湾地区医检系学生除了要获取英语必修课程学分外,还要通过校外官方英语能力鉴定考试或校内英语能力检测考试。另外,台湾地区本科高校医检系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教学或双语教学的现象较大陆更为普遍,许多专业课程的考试也以英语出题或要求学生用英语、双语作答。
关键词: 高校公共选修课问题对策
公共选修课是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开设选修课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原学科的基础上加强素质教育、促进个性发展、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构建多学科、宽领域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南京晓庄学院是江苏省南京市市属普通高校,公共选修课实行学分制管理,现在每学期开设的选修课数量为120门左右,涵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外语、经济、法律、体育等几个大类。学校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够10学分(5门课)的公共选修课,专转本及专科生要求完成4学分(2门课)。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对我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持支持态度的达73.3%,认为通过学习选修课程,能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对自己做人做事都有帮助。但是通过调查,笔者也发现,我校公共选修课程开设中存在着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科学地认识这些问题,以便采取相应的方法和措施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调整,提高选修课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学习选修课的过程中真正受益,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公共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选课的教育和指导不够。
调查报告显示,有62.2%的学生认为学校没有给予选修课的教育和指导。事实上,学校仅对选修课的网上操作流程给予了指导,而没有提供关于课程内容方面的指导。学生只知道要修满规定学分的选修课,至于如何确定自己所选科目,72.2%的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21.8%的学生依据课程的难易程度来选择,5.4%的学生则依据教师来选择。由此看来,学生选课依据的是简单的课程名称或教师职称,对选修课的认识尚不明确,需要学校给予指导和教育。
2.网上选课系统不够完善。
学校采用的是无纸化网上选课系统,省去了纸张选课带来的诸多不便。调查报告显示,49%的学生认为网上选课方便易行;相比之下,有51%的学生认为网上选课不是很方便。其原因基本相同,就是网络拥挤。首先,学校的网上选课系统在同一时段登陆的人数太多,以致于进入教务网等待时间过长,想选热门的选修课比较困难;其次,可开放选课的时间较集中,遇到学生处于上课的时间段开始开放选课系统,势必造成这部分学生选不到热门的课程,或者是自己心仪的课程;再次,依现在的情形看,网上选课如同抢课,有电脑的同学较方便,没有电脑的同学就要去学校机房,遇到机房拥挤,那选课就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情。
3.学校选修课课程结构设置有待完善。
如果学校选修课的课程结构合理,那这对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大有帮助。但调查中发现,我校的课程结构设置稍欠妥。第一,课程的涵盖面不宽。学校有什么就上什么,没有从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出发,且多为知识型的选修课,而技能型、实践型的课程开设较少。第二,普遍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开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我校女生多,瑜珈这门课程普遍受到女生的欢迎,可是每次都人满为患,以致很多同学多次想选都没有成功。第三,存在专业限选的问题,部分选修课对相关专业的学生实行限选,而相关专业对限选的课程不一定在专业课中就有设置。
4.部分教师重视程度不够,选修课质量不高。
从调查报告看,44.7%的学生对所选的选修课表示满意,53.2%的学生认为一般。表示“满意”的学生中,有42.1%的学生认为教师水平高,讲课生动;而表示“一般”的学生中,有44.4%认为是教师水平低,讲课枯燥。此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可见教师在课堂中作用之大。而现在,部分教师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首先,表现为授课方式单调。调查报告显示,教师采用的授课方式中,讲授法占到了41%,课件演示法占32%,其他方法选用较少。其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甚少。再次,选修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年轻教师往往教学经验不足,知识积累较少,常常是照本宣科,无法让选修课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最后,63%的学生所用的教材都是教师的课件,课后不能做到对所学知识的及时巩固,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帮助不大。
5.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过于死板。
这里涉及两个方面。第一,课堂的考勤。适当的课堂考勤保证了学生的出勤率,是对教师上课的一种肯定,也是非常必要的。但部分教师为了考勤而考勤,把考勤当成衡量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标准,甚至以出勤率来核定一个学生该门选修课的最终成绩。这不能评价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因而是不合理的。第二,选修课学期末的考核。调查显示,理论型的以论文(36.8%)或随堂考查(占43.9%)为主,技能型的以出成果为主,但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使得教师评分随意性较大,在多数情况下最低也会给60分。这在客观上纵容了学生的缺勤行为,并助长了不良考风的形成。
二、提高公共选修课质量的对策
1.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教育和指导。
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所限,不可能对所学的学科全面了解,要他们根据简单的课程名称或课程简介来选择课程也实在是强人所难。这就需要教师从整体素质教育角度出发,对具有不同兴趣、特长、天赋和学科背景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选课要求。这也就要求教师在专业领域里有所造诣,熟悉学生培养方案,并有足够的热心和耐心。
为了更方便学生选课,教务处要组织编写完善的选课指导手册,将教师简介、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应选课程、授课方式、考核方式、选课建议等内容到校园网站上或链接到选课系统,使选课轻松明白。
2.完善网上选课系统。
加强网络和服务器等硬件设施建设,合理延长选课时间。给学生公共选修课网上报名操作流程以详细的指导,及时处理学生错报漏报等问题,尊重学生选课志愿,科学处理选课数据。
3.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结构体系的设置是公共选修课建设的重点。针对课程覆盖面窄,学校应丰富选修课程类型及内容。现在社会需要的是以人为本的“综合型”人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都被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因此,丰富选修课程的类型,既要有专业素质的拓展和加伸深度的课程,又要有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另外,对于普遍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也应适当增开,可以在一周的不同时段开设,也可在同一时段增加开设的班级数,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还有针对专业限选问题,要加大教师数量的投入,以满足学生需求,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学校要鼓励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教师走上选修课的教学第一线,也可聘请校外学者、专家、教授、企事业单位的专业人士来校开课,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给学生讲授一些在平时学习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事物,这样不仅能保证开课数量,而且会拓展开设课程的涵盖面。
第二,在授课时,学校和老师应选用合适的教材或教辅用书,规范教案和讲义,改变以教师课件为教材的单一形式。
第三,教师应不断提高选修课授课的能力,驾驭好授课内容,精心研究教学方法和课堂控制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讲解应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并结合最新社会动态、科技前沿动态、学术动态及学生实际进行讲授,使学生真正有所收获。
第四,学校可以尝试建立选修课示范性精品课程体系。
5.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教师要严格管理,对学生采取有效的考勤及考核方式。不以出勤率为目的进行考勤,出勤率仅为对学生最后考核给分的一个参考,不能作为判定学生成绩的最终依据,要灵活考查学生的出勤率。严格的考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考核的方法要突出学生的创造性、形式可多样化,不可随意降低考试的难度,成绩判定要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