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一建学习计划

时间:2022-11-24 14:11:05

导语:在一建学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第1篇

关键词:高一学生 化学学习 学习习惯

大部分学生在学完初中课程进入高中课程的学习阶段后都会出现成绩下降的现象.因为初中到高中的化学学习,不管是知识结构和概念,还是学习规律及其研究方法等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出现了质的飞跃.

了解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和影响学生化学学习的主要因素,会对高一教师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一,学生普遍认为高中化学难度大,心理压力较大.新课改以来,高一阶段必须学完两本化学课本(必修I和II),几乎是让学生在一年的时间内接受以前三年高中学习的全部化学内容,知识难度明显增加,化学成绩与初中相比有明显的退步,这使得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加上初中升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同学之间竞争会更加激烈,必然给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压力较大.

第二,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当.初中化学知识以形象思维为主,而高中化学关系复杂,特别是高一,知识涉及面广,常常要用对立统一思想、矛盾主次思想解决,如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运用等.大多数高一的学生学习化学是通过课堂上教师讲的一点有限的课本知识,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探索,为做题而做题,思维惰性较大.

第三,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大部分都很自信,希望自己能在高中阶段有所收获,对未来充满期望.其中优秀的学生肯定是希望能一直优秀成为教师的重点培养对象,而成绩稍差的也希望能在自己的努力下,在新环境中有所突破,而考试的分数由于各种原因大都没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自信心与成绩的落差会让他们学习时感到迷茫和无助,甚至对学习化学丧失兴趣和信心.

针对以上因素,教师应怎样利用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学习化学顺利从初中学习过渡到高一,又为高二、高三学习化学打好扎实的基础?现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第一,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化的阶段性原则,尽量分散知识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高中化学课程与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一样容易接受和理解.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一样的教学内容在可能会出现高一与高二、高三不同的教学阶段因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会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这个阶段性原则,不要任意扩充知识点,深化教学难点,以免学生难以接受出现厌学情绪.

例如,高一阶段的“胶体”这部分知识,仅限于让学生知道会判断胶体、溶液、浊液和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从丁达尔效应、过滤等角度认识这三种分散系的不同,而对于胶体的其他性质对学生不作过高要求.还有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只要求从定义理解和简单的计算,在高二有章节深入再学习.

第二,古云“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良好习惯的形成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高一的大部分学生过度依赖教师,不管是完成作业还是思考问题,过于懒惰,往往题目都没有看清楚就跑来问怎么做,而且不善于归纳总结.教师还要培养学生预习听课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动手的能力,课后要求学生对每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从这些中归纳总结中找到关联,学会建立知识网络.

第2篇

关键词: 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 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培养高素质的专门型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课程的性质、要求、准则。

高职院校在相关专业领域都开设了分析化学这门课,分析化学作为工具科学,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影响,它可以帮助人们扩大和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起着“眼睛”的作用。分析化学主要应用于环保、生物、食品、卫检、制药等专业,这门课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用在环境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工业品质量监控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可以使学生掌握获取物质系统化学信息的方法和理论。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压抑学生的思维,加之传统教学方式与实际相脱离,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大学课程难学。甚至有些教分析化学的老师也认为分析化学像文科一样,需要记的东西很多,但实际上只要能够充分地把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进行理解性学习,这门课是很容易掌握的。故教师必须应用能吸引学生积极性及注意力的授课形式,通过多动手、多思考,加深认识、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大多数学校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安排的第一个实验是使用分析天平称取物品,分析化学教材中使用分析天平称量过程中加减砝码的方法是通过投影屏上的微分标尺来进行判断并调节,但实际上并不是只有这一个途径。在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生活常识通过看两个称盘的相对位置(重的一侧向下)、指针的偏向(指针指向重的一侧)来判断。

在讲解系统误差中的方法误差时很多教材都是以滴定分析过程中的终点误差为例的,但是对刚刚接触分析化学的学生而言,他们连什么是滴定都还不了解,直接告诉他们滴定中存在这样一种误差,他们很难理解,而以简单的酸和碱的实验为例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用甲基橙做指示剂,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成橙色表示反应结束,这个实验学生在中学时都做过,对于实验现象也有很深的印象,有了这个做基础,教学时只要告诉他们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pH值为3.1―4.4,反应结束时溶液颜色为橙色,说明此时溶液的pH值小于4.4,但是氯化钠和水这样的中性溶液pH值应等于7,这种理论上和实际实验上产生的误差就反映了方法误差。这种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在介绍一个新的知识点时也可以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化学滴定分析法中几乎所以的反应都需要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帮助判断滴定终点,反应类型一多,很多学生就搞不清楚颜色的变化。如碘量法中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根据常识,大家都知道淀粉遇到碘会变蓝,但是把这两个反应放在一起考时很多学生就把二者的颜色变化混淆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可以先安排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对这种反应有个深刻的印象,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讲解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很多学生在学习酸度计的使用时总是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酸度计校正的时候需要使用两种标准缓冲溶液来校正呢?教师可以先介绍理论知识:能斯特方程:E=K+0.059pH,这个方程可以理解为数学上的直线方程y=ax+b,这个方程所代表的含意是以E为纵坐标、以pH值作为横坐标绘制的一条直线,在中学数学中曾经学过“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就是“两点法”校正酸度计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各类计算机技术来辅助教学,如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教学录像等,这些方法都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现象的理解,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理论知识都需要通过实验来帮助理解,同时实验也需要理论知识作指导,而现在一些高职院校认为教学实践应重于理论。确实,在有限的时间下学习很多科目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这类学科。仅仅会做一个实验,而没有掌握方法的原理,学生将缺少做实验的灵活性,无法获得拓展性思维能力,只能重复前人实践过的内容,一旦遇到新物质的检测就一筹莫展,甚至得出错误的分析结果;学生坐在课堂上单一地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则会丧失在以后的工作中的与他人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应用性强、试样易获取、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各种仪器使用方法的同时切实感觉到分析的实际应用,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真正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独立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将理论与实践实验有机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和仪器进行符合要求的分析,得到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穆永江,刘建平.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综合版),1996,3:108-110,113.

[2]姜晔.分析化学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106-107.

[3]王建,于素华等.非化学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设计与改进[J].广州化工,2009,37,(8):234-235,240.

第3篇

关键词:化学分析仪器;化学分析;化学计量;化学检测

中图分类号:0657;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22(2020)08-0037-04

ResearchontheMeasurementandDetectionProblemsBasedonChemicalAnalysisInstruments

LIUZhuan-li

(BaojiVocationaI&TechnicalCollege,BaojiShaanxi721013.China)

Abstract:Basedonthein-depthanalysisofthemeasurementanddetectionofchemicalanalysisinstruments.thispaperaffirmstheimportantvalueofthechemicalanalysisinstrumentsinthemeasurementanddetection,pointsouttheexistingproblemsinthefieldofthecurrentchemicalanalysisinstrumentsdetectioninChina,analyzesthemainfactorsrestrictingthedetectionofchemicalanalysisinstruments.andsummarizesthemaincountermeasurestoen-surethemeasurementanddetectionaccuracyofchemicalanalysisinstruments,includinginstrumentfailurere-sponsestrategies,howtodealwiththeproblemwhentheapplicationoftheinstrumentismisled,theperformanceoftheinstrumentandthesensitivityoftheinstrumentetc.

Keywords:chemicalanalysisinstrument;chemicalanalysis;stoichiometry;chemicaldetection

隨着现代科学的不断进步,化学分析仪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诸多领域,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医学检验以及环境监测和治理等。利用化学分析仪器进行计量和检测已经逐渐从单纯的测量和监管工作发展成为一种与人类健康、全球环境改善以及经济发展等息息相关的重要科学,从食品安全监管中分析农药等残留物的成分组成到检测某种新型食品、药品的主要化学成分;从汽车尾气的含硫量到对外星球稀有矿物质的成分分析;从白然环境水质检测到全球环境变暖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测量,化学分析仪器的普及程度以及应用广泛程度越来越高,与人类生活的结合程度也越来越密切[1]。某一国家或地区化学分析仪器的精密程度和检测准确性已经成为衡量该国家或地区科技发展水品以及工业化水平的重要参照标准。

1概述

利用各类型仪器进行化学计量,是我国现代化工领域进行计量分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化学计量体系以及化学分析仪器的主要分类如图1所示。

2化学分析仪器计量检定/校准标准与管理

衡量一台化学分析仪器进行计量检测时所获取的结果是否精准,主要取决于3方面如图2所示。

2.1检定/校准依据

仪器的计量检定/校准是决定化学分析仪器测得数据是否精准的最基础因素[3]。我国当前已经根据化学计量检测发展现状,建立起相关的量值传递和溯源体系。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在对厂家所生产的化学分析仪器进行质量检测时,需要根据所生产仪器所在国家相关体系中的分类情况进行差异性检测。对于已有对应计量检定规程或规范需要进行强制检定的仪器,应交由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进行针对性专业检定,经该部门检定合格以后方可投入生产计量;对于尚未确定计量检定规程或规范的化学分析仪器,应该尽量根据国际的、国家的或者地区性质的相关公开标准进行校准;对于非强制性检定的化学分析仪器,应该交由具有相应资质的技术部门进行检定或校准,经该部门检定合格以后方可使用。

2.2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在化学分析领域中的定义是:一种足够均匀并且通常情况下性能极为稳定的特定特性的物质;标准物质的特性能够达到化学分析仪器计量检测过程中某一特定检查所需的基本功能[4]。标准物质是化学分析计量检测领域进行量值传递的最基础手段,同时也是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化学分析计量检测工作的法定依据。对化学分析仪器的测量精度进行检测时必须严守以下5点。①必须选择经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批准的标准物质,使之可溯源到SI单位;②检测时所选定的标准物质必须在有效期内,防止因为标准物质的性质改变影响检测结果;③标准物质的存放要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确保检测时标准物质的性质未发生破坏;④标准溶液等的配置方法需要严格按照配比说明进行,以防测量结果出现较大误差;⑤利用标准物质对化学分析仪器测量进度进行检测时,需要对环境检测、标准溶液配置以及标准物质的适用情况等进行准确记录。

2.3后续管理

当某一型号化学分析仪器在相关部门完成基本检定并颁发证书以后,企业或生产厂家应及时核对所得证书中的有关仪器检测数据,在充分确认证书参数与白身产品之间的切合程度以后,需要在参数标准下确保仪器的正常使用[5]。对于无法满足证书中相关标准或参数要求的情况下,需要对生产出的化学分析仪器进行调试和维修,及时修正其加工参数确保同一型号产品都能够满足证书中的相关要求。

3化学分析仪器计量检测中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3.1存在问题

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促使化学分析仪器逐渐延伸出越来越多的种类和型号,给化学分析仪器进行计量检测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

3.1.1计量检测标准严重滞后

进入21世纪后,现代科技发展速度极快,新的理念和化学分析仪器等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现代计量检测标准难以紧跟技术前沿[6]。在此背景下,一方面往往容易导致部分已经更新换代之后的化学分析仪器仍然需要沿用原有的、落后的计量检测标准,导致仪器的检测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另一方面部分新的化学分析仪器在进行计量检测时会出现没有计量检测标准的现象,导致无法针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溯源。

3.1.2标准物质研发覆盖性不足

尽管全球范围内的多个国家已经对化学分析中所需标准物质的研究投入了越来越多的人力、物力,然而标准物质的研制速度仍然存在覆盖性不足等问题,对于完全覆盖飞速发展的化学仪器种类等仍存在较大难度。尤其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的持续恶化以及部分新兴领域对化学检测工作的依赖,全球范围内标准物质研发覆盖性不足已经成为阻碍化学分析仪器计量检测以及部分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7-8]。

3.1.3人员高精度检测能力不足

对食品药品、环境问题以及金属矿藏等进行化学分析,需要计量检测人员具备专业性极高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化学检测问题复杂程度的提升,对从事化学分析仪器计量检测等的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发起了挑战。尤其对于我国而言,有相当比例的从业人员只初步具备了对部分化学分析仪器构成、检测方法以及故障分析的能力,而对于更深层次的行业要求,如进行更加精、准、细的计量检测工作等则往往无法满足。

3.2制约因素

在具体的化学分析仪器计量检测工作中,检测结果的精准程度、检测效率等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仪器故障、仪器应用被误导、仪器性能以及仪器的灵敏度等[9],如图3所示。

4化学分析仪器计量检测优化策略

针对化学分析仪器计量检测工作中的具体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针对性优化,如图5所示。

4.1计量检测标准优化

目前我国共化学类计量检测规程/规范共计约有130余项[10],仍无法充分满足日新月异的化学科学发展以及化学分析检测问题复杂程度的提升。前瞻性分析,能够避免国家相关部门在进行标准制定时往往需要根据社会上已经存在或已经存在一段时间的化学计量检测问题进行标准制定的这一问题,能够根据化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提前分析并总结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进行提前规划。一旦市场上真实发生了相关化学计量检测问题,才能够及时推出相关标准,从而适应科技、社会等的飞速发展。

4.2从业人员优化

针对我国部分从事化学分析仪器计量检测工作人员能力较低,无法适应时展和行业需求等问题,一方面国家及企业等应该积极促成人才市场流动,企业可以通过聘用具有更先进知识的高校教师等参与一线生产;另一方面政府及相关行业商会等应该积极针对本领域从业人员开展各种类型的讲座和培训工作等,从而全面提升从业人员职业素养。

4.3仪器故障优化

针对化学分析仪器的故障进行优化,可以从2方面人手:①定期维修,计量检测部门的实际操作人员需要在供应商的指导下定期对仪器进行检修,从而充分掌握化学分析仪器的工作状态,一旦发现仪器的某些功能或检测精度出现问题,应立即进行修理或联系供应商提供售后;②环境维护,化学分析仪器工作寿命以及检测精度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因而计量检测部门除需要对仪器本身进行定期维护外,对仪器所处的自然环境等也需要进行维护,对环境的温度、湿度等进行充分调节保证化学分析仪器获得最佳工作状态。

4.4仪器应用被误导优化

在彻底排查仪器机械故障的基础上如果仍无法获得较高的检测结果,则应充分考虑该化学分析仪器是否出现了应用被误导问题。设备维护人员应该针对不同的化学分析仪器进行针对性清洁和维护,如针对大部分仪器可以使用肥皂、洗衣液等进行清洁,而小部分仪器如玻璃仪器等则需要使用具有强酸氧化效应的清洁剂进行清理,才能保证化学分析仪器在工作过程中不出现误导性因素。

4.5仪器性能优化

化学分析仪器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各种高精度仪器层出不穷,造成我国部分行业出现化学检测仪器性能不佳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检测部门的意识。有关检测部门通常更倾向于选择低成本、低精度的化学分析检测仪器,从主观上并不重视化学分析仪器是否能够获得行业认可的检出限。因而,在今后的化学分析仪器计量检测工作中,应与时俱进,确保仪器或设备的选择能够满足国标检出限要求。

4.6灵敏度优化

化学分析仪器进行计量检测过程中出现灵敏度问题,主要是由于检测设备的加工和制造工艺不合格导致。因此选择先进工艺设备是提升化学计量检测工作最直接、最省力的办法。此外,对于相同检测仪器、相同检测条件下的不同检测结果,应通过加强操作人员培训,提升人工操作水平来优化。最后,对于检测精度要求较高的项目,应尽量选择采用单功能仪器作为计量检测的主要仪器;对于检测精度要求较低的项目才可以考虑使用多功能仪器。

5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文化学;成人学习;现象解读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8-0063-05

随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化与内化,成人学习活动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们不仅关注到了成人学习活动的相关群体,也对成人的学习需求、学习过程、学习环境和学习评价等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此同时,对成人学习相关问题的思考,也在不断涤荡着人们的思维。在成人学习过程中,成人学习的每个环节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成人学习不同环节之间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成人学习活动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等等。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上述问题都是成人学习文化学的基本表现和反映。成人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各环节之间的有机互动,不仅清晰地折射出成人学习活动与人类文化现象密不可分的联结,也有效反映了社会个体通过学习实践不仅能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还能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文化与文化现象

作为研究文化的产生、演变与发展规律及其本质特征的科学,文化学始终坚持以对文化现象、行为与本质以及文化演变发展规律的探究为基础,分析人类智慧与实践在人类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上的表现。人类社会自从产生以来,在历经了无数变迁之后得到了巨大发展。这其中,既有人类物质世界的不断丰富与繁荣,也有人类精神世界的不断增进与提升,更有人类对自身发展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可以说,不论是物质世界的繁荣,还是精神世界的进步,还是人类自身的发展,都可以被理解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学现象。因为这些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或多或少蕴含了某种生活模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社会认知等文化特色。因此,人们可以从文化学现象的角度理解这些社会实践和社会规律。

(一)文化界定

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视角可以对文化得出不同的结论。当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也达成了一种基准的认知。有学者认为,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1]。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人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的长期社会实践及其产物;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人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根据这些认知,可以把文化界定为,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等要素的总称。

通过对文化及其概念的解读能够发现,对于文化的内涵可以有多维的理解,其中包括以下四个维度。一是历史的维度。文化体现了前人所创造的社会物质和前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维意识,也被称为是社会依存。二是地域的维度。文化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或不同区域的社会生存方式和风俗人情,也被称为生存境遇。三是物质的维度。文化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实践存在和物质进步,也被称为器物环境。四是心理的维度。文化体现了人类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质与观念表象,也被称为价值环境。

(二)文化结构

人们可以把文化理解为一面镜子,它不仅能够照出人类的每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反映出人类的历史变迁和社会进步,而且还能透射出人类社会的行为改变、技术革新和价值演变的发展路径。可以说,文化从不同的角度验证了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实践,也有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根据人类社会实践的不同层面,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同的理解和价值取向,可以把文化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

结合对文化的概念界定,人们常把文化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或称为器物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生存环境,包括了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生存技能等内容。二是制度文化。它表现为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总和,是人类社会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确立的规范体系。三是精神文化,或被称为价值文化。它既包括人类对自身实践行为的主观认识,也包括对人类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价值共识。

(三)文化现象

在文化结构的三个层面中,物质文化最具灵活性,最能以活跃的形态指导着社会成员的生存实践;制度文化常以稳定与严谨规范着社会成员的社会实践;精神文化常以思维认同的方式激发着社会成员的社会实践和潜在能力。正是由于文化这三层结构的有机统一,共同构筑了指导和推进社会实践发展的意识共同体。

人类文化的上述三层结构通过文化概念的四个维度,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活动,给人们提供一种立体、多维的人类实践的背景和认知。不论是探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探讨精神文化,也不论是思考其产生还是演进,人们都可以从历史的、地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维度给予关注。不仅能全面、深入、系统分析人类社会实践的文化现象原因,还能更好地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成人学习活动不仅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通过人类自身的学习实践,提升个体的全面发展,同时,也积极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对成人学习蕴含的文化现象的深入分析,既有助于人们把握成人学习活动的背景与原因,又有助于指导成人学习活动的有效、深入开展。

二、学历教育彰显了成人学习生存文化的内涵

文化既包括作为创造主体的人表现自己的观念形态的“理念性文化”,也包括社会整体结构的“制度性文化”[2]。对于成人,尤其是对于年龄相对较轻的成人来说,参与学历教育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结构中“制度性文化”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由于学历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具体的指向性等特点,对成人参与这类学习活动的文化现象的探究,能帮助人们理清成人学习在学历教育活动中的起因和路向。

(一)改善生存环境:成人学习可以满足物质追求

一般而言,参与学历教育往往是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在通过了入学考试后的学习行为,而成人往往以承担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责任。对于成人学习者参与学历教育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看出他们高度重视学习对其未来发展的推动意义,更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其成因,分析学习活动策略。

成人参与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习活动,其学习行为往往与他所处的社会或家庭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对于部分成人学习者来说,可能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当初没有条件接受学历教育;也可能由于家庭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让他们无法在中学毕业后坚持继续学习;可能受当年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时代影响,而让他们无缘学历教育;还可能由于当年他们对待学习的认识和动力不足,使他们无心于接受学历教育;也还可能由于受他们身体缺陷等方面的限制而不被学历教育机构接受,从而使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学历教育梦想。凡此种种都让昔日的学子无缘于学历教育、无缘于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岁月的增加让当年的学生成长为社会成人,当他们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他们原本的知识储备会显得捉襟见肘,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无法胜任日益更新的工作要求。他们通过学历教育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学历层次,实现他们的中高等教育梦,更让这些成人学习者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实现“学会自学”[3],不断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实现对生存世界不断追求的愿望。

(二)满足管理需求:成人学习可以促进制度适应

当拥有不同学历层次的个体步入同一个社会,承担着各自的社会角色时,社会一方面接受了成人为推动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时也对每一位成人提出了近乎相同的要求。这些要求中既有对成人业务能力的诉求,也有对成人学历与学识的关注。而这些要求有时却成为影响甚至限制个体进步的阻碍力量。尽管学历与能力之间的不对等性在社会生活中时有发生,但是在无法获取更有效的评估与评价成人社会能力和劳动价值的方法时,社会还是看重了个体的学历与学识,并以此作为衡量成人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标杆。

为了适应社会对个体不断高涨的学历与学识要求,也为了展示个体有效应对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挑战,越来越多的成人参与到了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活动中。这些成人学习者不仅用自己身体力行的学习活动再一次展现自身积极回应社会要求的能力和实力,还是用个体认真与执着的学习态度体验着学习过程。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获得社会的认可,遵循社会管理中的基本规范,通过不断学习增强自身对涉及社会整体结构的各项“制度性文化”的适应能力。

(三)提升个体素质:成人学习可以增进精神满足

成人在学历教育的学习活动中,往往具有与青少年学习者截然不同的目标追求。比起一般的青少年学习者相对更看重学历与文凭的追逐目标,成人学习者往往具有更高的学历教育的目标追求。他们不仅希望获得人生中失而复得的接受学历教育的机会,更希望通过学历教育在提升自身学历水平的过程中,能用所学的知识增强自身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能力,获得个体的全面素质提升。

随着成人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成人教育空间得以不断扩展,成人教育的渠道也更趋向衔接[4]。当成人学习者经过了一定年限的学历教育获得了预期的毕业文凭时,他们会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满足与喜悦。这其中,既有获得期待已久、也许以往未敢奢望过的文凭而产生的喜悦,也有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得社会认知能力提升而迸发出来的快乐,更有为自身能通过坚持不懈的成人学习实践培育而来的那种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人格魅力而满足。这种喜悦与满足不仅是成人个体素质提升的验证,更是对成人精神世界的追求不断得以满足的一种展现。

三、技能培训体现了成人学习实践文化的精髓

面对社会生活中各项实践任务对个体的选择与考验,每个成人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技能,更需要能灵活地把自己的才智积极地发挥出来。而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更加促进了社会新技术、新科技、新思维的不断涌现。因此,不仅社会成员需要不断提升个体的生存技能,社会也会对个体的技能进步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对成人在参与各种技能培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现象的解读,能让人们对成人学习活动有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一)提升生存技能:成人学习可以完善实践体验

成人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除了有获得学历文凭这项社会要求之外,还可以通过参与各种业务技能培训,获取自身的生存技能。作为社会成员,成人参与技能培训的学习活动的动因,既有社会要求的成份,也有个体为获取技能提升而作出的努力与追求。

对于成人来说,在他们步入社会之前,都或多或少地接受过一定的社会培训,既包括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也包括学习过程中岗位职责的能力体验,还有在岗前对相关技能的学习锻炼。随着人们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广度与深度的增加,大量新科技、新技术将不断刷新着社会的科技水平和对人们的技能要求。人们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返回到体验中,去发现一个接近真理的东西,因为它就存在于成为我自己的过程之中”[5]。为了从容应对这些社会要求与挑战,人们会寻找各种机会参与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不断调适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这些技能学习,人们既改变着原先的生活方式,变单一的“工作―家庭”的二维模式为“工作―学习―家庭”的三维模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模式,变原先单一的实践体验为“实践体验―理论提升―实践再体验”的循环渐进模式。在这种技能培训的学习过程中,成人学习者通过循环进行的实践体验与理论感知,不断增强个体的业务能力与实践技能,从而实现个体生存技能的不断提升。

(二)促进科技进步:成人学习可以满足社会需求

成人参与各种培训学习活动,最直接的推动意义在于促进了个体业务技能的提升,以及在个体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科技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清晰表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同时,社会发展也会推动科技进步。某种意义上说,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是一对互为因果的促进力量。

随着社会进步促进的新兴科学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呈现,科技社会对个体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着更多的社会成员积极融入培训学习活动中。“当技能在本质上值得学习,且不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工具时,它就应属于知识的范畴”[6]。这也是成人学习活动中社会驱动因素的一种体现。另外,成人参与各种培训学习,也起到了为社会进步培养和创造科技人才的作用。换言之,成人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掌握高精尖的科学技术,本质上说也是在为社会培育科技人才的过程。社会的发展需要科技支撑,而科技人才的培养将是社会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人学习的实践过程正是促进科技进步、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

(三)胜任社会选择:成人学习可以激发社会使命

社会的发展催生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呼唤着掌握科学技术大量人才的出现。当一批批从不同学校走出的青年学子步入社会,他们既给社会带来了新鲜的推动力量,也给社会准备了人才选择空间。

面对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生产活动时,每位个体都希望能充分施展自身掌握的技能,更希望能用自身的积极努力换来社会的有效认可。当越来越多的掌握了最新科技的社会成员不断涌现,并大量承担着社会科学技术任务时,社会也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对成员个体作出选择。由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所展现出来的科技进步,以及拥有一定科技水平的人构成的科技力量,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不仅教育的数量需要发展,而且教育的职能、甚至它的性质也需要改变”[7]。成人参与学习,获取业务技能和职业能力,不仅提升着个体的职业空间,而且还接受来自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成人的挑选。可以说,参与学习已经成为每一位成人胜任社会选择的重要途径,更是用自身积极学习的努力担负起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四、闲暇教育绽放了成人学习精神文化的追求

社会生活既包括人们的日常工作与实践,也包括人们的休闲感受与体验。因此,成人学习的领域不仅涉及对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积极参与,还可以涉及对闲暇教育的体验和感悟。对闲暇教育活动中成人学习的文化现象的思考,既能解释个体对休闲生活的丰富与充实,也能展示个体对自身情操的不断陶冶与绽放,更能显现个体对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不断追求与体验。

(一)丰富闲暇生活:成人学习可以提升生活充实感

仔细分析成人的生活世界可以发现,成人正从原先单一的生活模式逐渐向多样与复杂的模式转变。对于大多数以职业生活为主的成人来说,他们的成人生活往往是相对单一的,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两个方面循环反复的生活模式。对于大多数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在家的成人来说,他们的成人生活往往是以家庭生活为主,偶尔会有一些往昔的好友聚会。但是,在经历了或短或长的一定时期之后,人们往往也会感觉到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单一,而且会负面影响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于以职业活动为主的成人而言,他们会由于长期处于职场生活与家庭生活之间循环反复的单一生活方式而产生职业倦怠感;对于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在家的成人而言,他们会由于长时间处于封闭而孤独的家庭生活中而变得思维迟钝、精神颓废。这种封闭式的单一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的生活空虚感,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更会影响到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与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慢慢地发现,除了单位、家庭或好友聚会之外,他们还可以有更多充实自身闲暇生活的方式。而在许多成人的闲暇活动中,尤其是以参与各种休闲教育为主的学习活动更能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产生于个体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8]。参与闲暇学习活动,成人可以轻松获取生活中需要的信息,也可以轻松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寻找学习的乐趣,从而不仅能让成人个体的闲暇生活丰富多彩,更能让人产生一种生活的充实感。这种成人学习活动,能为紧张、枯燥的职业生活带来轻松和愉悦的“调味剂”,能为老年生活增加一种适度的丰富和充实的“填充剂”,从而让生活更加完整而富有变化,让人生更加充实而愉快。

(二)体验终身学习:成人学习可以强化理念追求性

成人在闲暇时光接受学习活动,不仅充实了自己的成人生活,让生活变得轻松和愉快,更能用自身的学习实践和不懈努力,积极回应社会对每一位成人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要求。社会的发展既需要每一位成人不断体验,也需要人们不断调整与完善自身来适应。社会要求每一位成人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其中既包括对个体专业知识的积极拓展,也包括对操作技能的有效提升,还包括对个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要求作为终身学习理念逐渐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也成为引导每一位成人适应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从而使得每一位成人逐渐趋于“人性完善”[9]。

成人参与学习活动,既是对个体职业生活或家庭生活的有益补充,使得每位社会成员的成人生活世界变得相对完善,更是成人体验学习活动,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直接行动。越来越多的成人通过参与学习,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全社会践行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随着每一位成人都能拥有对终身学习实践的不懈追求,终身学习理念会在成人生活世界得以完美体现。

(三)享受快乐生活:成人学习可以增强精神陶冶感

成人参与闲暇学习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成人的闲暇生活,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更能让每一位参与学习的成人享受到真正快乐的成人生活,不断提高成人生活品质。

表面上看,闲暇生活学习是一种让人放松的生活方式。它既可以摆脱单一的职业生活给人带来的紧张与乏味,也能让类似于“宅男”、“宅女”般的退休生活变得充实与完善。“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闲暇既不会使他们丧失自信心,也不会使他们受到精神创伤”[10],本质上说,参与闲暇学习活动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的有效体现。闲暇学习活动既可以驱散职业生活的倦怠,更能调节职业生活中相对枯燥的生活节律,让职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闲暇学习活动还能让离开了职场生活的离退休老人找到一种新的生活寄托,改变他们相对单一、相对失落的生活方式。用闲暇学习的方式,用闲暇知识的积累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规律,使得每一位成人都能快乐地享受着生活,成为自身精神生活的锤炼者、陶冶者。换句话说,人们参与的闲暇学习活动既是平衡日常生活的一种模式,更是推动人们享受快乐人生的生活方式,是通过成人学习活动实现精神陶冶的思维方式。

结语

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发展都会促进社会的进步,而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不仅给成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也对每一位成人提出了社会适应性的要求,由此“推动全社会的学习者展开终身教育活动”[11]。为了满足这种要求,每一位成人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与定位,不断融入到各种学习活动中。通过学历知识的学习,成人可以不断改善个体的生存环境,满足社会管理的制度需要;通过业务技能培训学习,成人可以不断提升生存技能,促进社会科技进步;通过闲暇知识学习,成人学习者可以不断丰富闲暇生活,在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透过对成人学习的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发现,成人学习活动既是对成人生活世界的不断调适与发展,更是实现了成人精神世界的不断完善与充实。

参考文献:

[1]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2-13.

[2]高志敏.成人教育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2.

[3]马尔科姆・诺尔斯.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蔺延梓,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1.

[4]张秉让.成人教育的使命与战略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82-184.

[5][美]卡尔・R・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杨广学,尤娜,潘福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

[6]John L. Elias and Sharan, Merriam.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education[M].Malabar, Florida : R. E. Krieger Pub. Co., 1980:237.

[7]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23.

[8]蒲蕊.教育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1.

[9]唐亚豪.论学习型社会的成人教育理想[J].成人高教学刊,2004:49-51.

第5篇

由于《电算化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电算化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操作方法,要达到这一教学要求,除学生自学外,教师的讲授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提高讲课的效率及效果,负责教学答疑。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教学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习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往往忽视理论,片面认为电算化就是上机,就是实践,其实这是不对的,或者是只学理论,而忽视实践,认为自己已经懂了,一旦上机就又会碰到很多的问题,因此,学习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当然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强,上机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是区别其它会计专业课程的标志,安排好上机时数,辅导学生完成上机实验,是学好本课程的根本。为此,要求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合理调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举一反三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使学生的业余自学置于更为主动和完善的教学环境之中,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刻体会到学习这些知识对于他们的工作和以后的继续学习确实有用。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两方面问题。

(1)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2)注重构建适合师生、生生之间交互、讨论的教学环境。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进行课程设计,要讲求经济,注重教学效果和效益。根据这一思想,在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时,应力求“少而精”,而避免“大而全”。

电算化会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系统管理、账务处理子系统、报表处理子系统、工资管理子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采购与应付子系统、销售与应收子系统、存货管理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发展。

(1)会计信息系统

a.计算机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b.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

c.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工作的特点

d.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2)系统管理

a.系统管理作用

b.操作员及操作员权限管理

c.建立账套、确定账套参数与权限设置

d.年度账管理

(3)账务处理子系统

a.账务处理子系统的初始设置

b.账务处理子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

c.辅助核算业务处理

d.期末业务处理

e.出纳管理

(4)报表处理子系统

a.报表处理子系统的处理流程

b.报表处理子系统的功能结构

c.报表处理子系统的初始设置

d.报表处理子系统的日常工作的处理

(5)工资管理子系统

a.工资管理子系统的业务流程

b.工资管理子系统的数据流程

c.工资子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

(6)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

a.固定资产子系统的业务流程

b.固定资产子系统的数据流程

c.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

(7)采购与应付子系统

a.采购与应付业务的业务流程与数据流程

b.采购与应付系统的基本设置、输入及输出

c.采购与应付系统的业务处理与凭证处理

(8)销售与应收子系统

a.销售与应收业务处理和核算的基本业务流程

b.销售与应收业务处理和核算的数据流程

c.销售与应收子系统的数据处理

第6篇

关 键 词:谱特征分解;核;半监督学习;监督学习;降维

中图分类号:TP301.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谱图法已成功用于聚类和半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是一种利用标记与无标记训练样本的分类器,能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但在[1,3]中并没有明确图半监督学习与标准监督核学习的关系。在[4,5]中的谱图设计中,也没给出图学习的公式。本文提出了一种与监督核学习等价的关于图的核学习公式,可将这些基于图的半监督学习法视为利用无标记数据的核设计法,设计的核可在标准监督学习情况下使用。

2 标准监督核学习

3 图半监督学习 [ ] 

4 谱与核优化

4.1 谱特征分解与泛化

4.2 谱核优化设计

为获得最佳性能,可使用一种带有更快衰减特征值的核。当输入特征受到少量随机噪声影响时,K的特征值会变得单一,而合理目标函数的谱系数受到较少的影响。如果输入数据受到噪声破坏,则目标函数的谱系数可能比原始核的谱系数衰减地更快,因而使用一个衰减更快的谱是很有帮助的。可使用交叉校验来优化核。另一种方法是优化一个可导致半正定的学习边界。我们关注能获得降维效果的核,将核标准化,并使K/m=∑jμjujujT,其中0≤uj≤1。在不同的图拉普拉斯方程采用的函数,用标准化的高斯核作为初始的核K,分析表明降维效果是重要的,而不是与图拉普拉斯有关联。其它的核也可获得类似的降维效果(但与图拉普拉斯无关),也能提高性能。

5 结论

通过研究图的监督学习法,构建核学习公式,使得图半监督学习法与监督核学习法等价,获得了图学习的泛化范围;分析解释了修改原始核特征值有助于达到降维效果;对得到优化特征值衰减的范围,将是一个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建波,朱敏琛.基于监督学习的核拉普拉斯特征映射分类方法[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1):49-53.

[2] 李明,杨艳屏,占惠融.基于局部聚类与图方法的半监督学习算法[J].自动化学报,2010,36(12):1655-1660.

[3] 张亮,等.基于局部尺度转换的拉普拉斯核方法[J].计算机工程,2011,37(8):202-206.

[4] 赵凤,等.半监督谱聚类特征向量选择算法[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11,24(1):48-56.

第7篇

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应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而对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更着重于培养其实际动手能力,而选择一个较好的软件尤为重要。

由于《电算化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电算化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操作方法,要达到这一教学要求,除学生自学外,教师的讲授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提高讲课的效率及效果,负责教学答疑。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教学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习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往往忽视理论,片面认为电算化就是上机,就是实践,其实这是不对的,或者是只学理论,而忽视实践,认为自己已经懂了,一旦上机就又会碰到很多的问题,因此,学习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当然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强,上机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是区别其它会计专业课程的标志,安排好上机时数,辅导学生完成上机实验,是学好本课程的根本。为此,要求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合理调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举一反三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使学生的业余自学置于更为主动和完善的教学环境之中,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刻体会到学习这些知识对于他们的工作和以后的继续学习确实有用。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两方面问题。

(1)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2)注重构建适合师生、生生之间交互、讨论的教学环境。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进行课程设计,要讲求经济,注重教学效果和效益。根据这一思想,在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时,应力求“少而精”,而避免“大而全”。

电算化会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系统管理、账务处理子系统、报表处理子系统、工资管理子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采购与应付子系统、销售与应收子系统、存货管理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发展。

(1)会计信息系统

a.计算机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b.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

c.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工作的特点

d.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2)系统管理

a.系统管理作用

b.操作员及操作员权限管理

c.建立账套、确定账套参数与权限设置

d.年度账管理

(3)账务处理子系统

a.账务处理子系统的初始设置

b.账务处理子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

c.辅助核算业务处理

d.期末业务处理

e.出纳管理

(4)报表处理子系统

a.报表处理子系统的处理流程

b.报表处理子系统的功能结构

c.报表处理子系统的初始设置

d.报表处理子系统的日常工作的处理

(5)工资管理子系统

a.工资管理子系统的业务流程

b.工资管理子系统的数据流程

c.工资子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

(6)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

a.固定资产子系统的业务流程

b.固定资产子系统的数据流程

c.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

(7)采购与应付子系统

a.采购与应付业务的业务流程与数据流程

b.采购与应付系统的基本设置、输入及输出

c.采购与应付系统的业务处理与凭证处理

(8)销售与应收子系统

a.销售与应收业务处理和核算的基本业务流程

b.销售与应收业务处理和核算的数据流程

c.销售与应收子系统的数据处理

第8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实践教学 教学改革

Abstract:Based on the training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talents,combined with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put forward to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suggestions:the curriculum system structure adjust; reasonable arrangements for the teaching link of practice teaching;reform measures.The combining theory teaching with practice teaching,to improve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students,to train high-quality talents.

Key words: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1、改革课程体系结构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目标岗位明确的专业,其面对工作任务具体、技术性强、技能要求较高。随着机电技术愈来愈多地应用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机电技术的学科结构、研究方向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机电技术专业在一定程度上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新的强电专业的人才必须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针对机电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课堂理论教学内容也应进行适当调整,对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删除一些陈旧落后的技术课程,加入一些最新技术和当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技术作为课堂教学内容。

2、实践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实践教学强调的是实践,本质是教学;实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显然,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求同与求异兼顾,求新与求实并举,师生互动,诚信为本,注重实效。

2.1 准确定位,细化目标

通过实践教学的学习,学生应在专业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和职业能力等方面综合达到:(1)学会操作。通过校内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课专业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维修保养工艺和进行电梯操作。(2)学会工作。通过课程中技术知识学习和职业素养的形成性培养,使学生能够完成校内高度仿真的工作任务,达到顶岗实习的业务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要求。(3)学会学习。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方法能力与交流合作能力,为今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4)学会发展。通过课程中得实践教学模式和顶岗实习,让学生经历由理论教学、模拟教学到真实工作实践的学习过程,以获取工作经验,提高职业认同感,实现职业生涯的自我发展。

2.2 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首先确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学习,在实践过程中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操作。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开放教学模式与管理机制,使有限的资源向学生全面开放。并要加强中心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在实践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现代化。而且要制定科学的考核与成绩评定办法方法,以注重基础、突出能力、鼓励创新为原则,采用笔试、答辩、实际操作和创新成果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考核,要求学生懂设计和操作,又懂原理和思想。

2.3 行业背景,现场支撑

工科在实践教学中往往由于实验实训条件不足而采取利用社会资源的办法加以解决。以行业为背景,依托企业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是一条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路子。高职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积极推进产学合作,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按专业组建实习、实训基地、探索建设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同时,要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效益。另外采用双师型教师授课。老师有企业的经验,在理论课辅导中,教师可把讲解书本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进行,同时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与学生在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讨论、交流,通过师生互动和智慧碰撞,实现“产、学、研”结合。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帮助学生掌握实践技能的同时,还可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促进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深化,实现新的创新。

3、实践教学改革的措施

为提高实践教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传统实验教学中,讲授法是教师根据已经积累的实验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以获得实验课程的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师在实验课程进行中的实现形式更加多样,教师可以利用即时通讯软件,实现实验教学的即时评价,也可以进行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畅所欲言,以得到更好的实验教学。但更多的是利用邮件形式,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教师还可以将实验谈话的规模加以夸大,让学生通过电子公告板的形式,实现师生间的双流。(2)将实验室建设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并按照社会积极的发展全面系统地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实验堆理论的专业层次和动手层次的要求,力求所选的资料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合理性。改进资源投入方式,已达到控制实验的最优化。(3)加强合作与参与实验教学方式。合作与参与教学方式在今天尤为重要,因为教育是一长期积累和持续发展的过程,通过学校与企业、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不仅提高了试验的效率解决了一些资金问题,而且可以指出学校教学中的不足。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习设计六要素 化学教学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建构主义为课程改革都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思想武器。我国新课程改革吸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改变过去强调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为中心。本文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入手,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依据,以“教学案例”为例来说明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当前的基础化学教学提供借鉴,从而改进化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同于以往的教学理论,它强调的不是教学内容或目标,而是学习过程,从为“教学而设计”转向“为学习而组织”。教师不再是一个站在讲台上的“圣人”,而是一个站在一旁的“引导者”。

乔治·加侬和米歇尔·柯蕾根据多年的实践成就和研究成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如何在课堂中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围绕学生的学习和课程标准安排教学的设计模板——建构主义学习设计(Constructivist Learning Design,简称CLD)。CLD包含六要素,即设计情境(Designing Situations)、组织小组(Organizing Groupings)、搭建桥梁(Building Bridges)、策划任务(Crafting Tasks)、安排展示(Arranging Exhibits)、引导反思(Leading Reflections),图1给出了这六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

1.设计情境

从图1可以看出,情境直接制约着其他五个元素,设计情境元素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的,第二个任务是确定学习主题,第三个任务是选择相应的评估体系。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在学习中的作用,皮亚杰(Piaget)认为:人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和建构者,知识的建构是通过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进行的。[3]CLD开始于某种情境,一个好的学习情境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且和现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时,创设情境时可以介绍铝及其化合物在材料、净水、医药中的重要作用,则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

2.组织小组

Schmucks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4]小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把个人意义发展为分享意义的公开讨论的机会,学生通过建构对话、真诚地鼓励和现实地评估他人的工作来支持彼此的学习,学生相互影响,一起思考如何完成一项任务,以及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思维活动,若把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组成一个整体会激发出更有创造力、更具有发散性的思维活动——因为他们能接触到统一看法、策略和观点的不同细节。我国传统教室是为了监控学生的行为和确保其位置只能听教师讲课而安排的,而不是为了让学生相互沟通和合作,很少能给学生提供彼此开放、交流思想所必需的安全感和互动机会。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争。”[5]和多元智能理论,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有发挥自己智能强项的机会,例如在制取Al(OH)3时安排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同学进行实验设计,以身体运动为智能强项的同学进行操作,空间智能较强的同学画装置图,语言智能较强的同学进行描述和解释,当然每个组员在各负其责的同时也要经过大家的监督同时吸纳其他成员提出的合理建议,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3.搭建桥梁

任何新的学习都建立在学生当前持有什么,理解或相信什么的基础上。桥梁元素是课堂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关键,构思有效途径,解释学生已有概念,这些概念被描述为“前概念(perconceptions)、误概念(misconceptions)、直觉(intuitions)”等[6],这些概念与所教的科学概念有很大的差异,研究表明“尽管有正规的教育,但这些前概念可能一直持续到成年”。[7]维果斯基提出的支持学生在旧有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的学习的“支架”概念,以及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理念则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对旧知识影响新知识学习的经典解释,都是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我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挖掘和澄清,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往往存在鸿沟,教师如果不在新旧知识间建立链接桥梁,则无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以为学生提供“脚手架”,想提出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或想评估新的学习就比较困难。例如,在学生的前概念中碱与碱是不发生反应的,所以在制备Al(OH)3时,很容易采用Al2(SO4)3+NaOH这个实验方案,实验失败引起认知矛盾,引出Al(OH)3+NaOH发生反应,通过体验失败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很自然地把Al(OH)3的两性性质纳入知识结构中,认知结构发生“顺应”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