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24 14:11:05
导语:在一建学习计划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高一学生 化学学习 学习习惯
大部分学生在学完初中课程进入高中课程的学习阶段后都会出现成绩下降的现象.因为初中到高中的化学学习,不管是知识结构和概念,还是学习规律及其研究方法等很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出现了质的飞跃.
了解高一学生化学学习现状和影响学生化学学习的主要因素,会对高一教师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一,学生普遍认为高中化学难度大,心理压力较大.新课改以来,高一阶段必须学完两本化学课本(必修I和II),几乎是让学生在一年的时间内接受以前三年高中学习的全部化学内容,知识难度明显增加,化学成绩与初中相比有明显的退步,这使得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加上初中升高中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同学之间竞争会更加激烈,必然给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压力较大.
第二,学生尚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当.初中化学知识以形象思维为主,而高中化学关系复杂,特别是高一,知识涉及面广,常常要用对立统一思想、矛盾主次思想解决,如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运用等.大多数高一的学生学习化学是通过课堂上教师讲的一点有限的课本知识,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探索,为做题而做题,思维惰性较大.
第三,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大部分都很自信,希望自己能在高中阶段有所收获,对未来充满期望.其中优秀的学生肯定是希望能一直优秀成为教师的重点培养对象,而成绩稍差的也希望能在自己的努力下,在新环境中有所突破,而考试的分数由于各种原因大都没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目标,自信心与成绩的落差会让他们学习时感到迷茫和无助,甚至对学习化学丧失兴趣和信心.
针对以上因素,教师应怎样利用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使学生学习化学顺利从初中学习过渡到高一,又为高二、高三学习化学打好扎实的基础?现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第一,教师要充分认识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深化的阶段性原则,尽量分散知识降低难度,让学生感觉高中化学课程与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一样容易接受和理解.高一化学教材是依照物质分类的思想进行编排的,教材通过提供实验事实、科学史话等感性材料,采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获取一些最简单的化学知识和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因此,对于一样的教学内容在可能会出现高一与高二、高三不同的教学阶段因其地位、作用和要求会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这个阶段性原则,不要任意扩充知识点,深化教学难点,以免学生难以接受出现厌学情绪.
例如,高一阶段的“胶体”这部分知识,仅限于让学生知道会判断胶体、溶液、浊液和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从丁达尔效应、过滤等角度认识这三种分散系的不同,而对于胶体的其他性质对学生不作过高要求.还有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只要求从定义理解和简单的计算,在高二有章节深入再学习.
第二,古云“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良好习惯的形成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高一的大部分学生过度依赖教师,不管是完成作业还是思考问题,过于懒惰,往往题目都没有看清楚就跑来问怎么做,而且不善于归纳总结.教师还要培养学生预习听课的良好学习习惯,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动手的能力,课后要求学生对每章节的内容进行归纳,从这些中归纳总结中找到关联,学会建立知识网络.
关键词: 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 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
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培养高素质的专门型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课程的性质、要求、准则。
高职院校在相关专业领域都开设了分析化学这门课,分析化学作为工具科学,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直接的影响,它可以帮助人们扩大和加深对自然界的认识,起着“眼睛”的作用。分析化学主要应用于环保、生物、食品、卫检、制药等专业,这门课在实际工作中可以用在环境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工业品质量监控等领域,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可以使学生掌握获取物质系统化学信息的方法和理论。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压抑学生的思维,加之传统教学方式与实际相脱离,因此学生普遍反映大学课程难学。甚至有些教分析化学的老师也认为分析化学像文科一样,需要记的东西很多,但实际上只要能够充分地把理论与实验结合起来,进行理解性学习,这门课是很容易掌握的。故教师必须应用能吸引学生积极性及注意力的授课形式,通过多动手、多思考,加深认识、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大多数学校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安排的第一个实验是使用分析天平称取物品,分析化学教材中使用分析天平称量过程中加减砝码的方法是通过投影屏上的微分标尺来进行判断并调节,但实际上并不是只有这一个途径。在实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生活常识通过看两个称盘的相对位置(重的一侧向下)、指针的偏向(指针指向重的一侧)来判断。
在讲解系统误差中的方法误差时很多教材都是以滴定分析过程中的终点误差为例的,但是对刚刚接触分析化学的学生而言,他们连什么是滴定都还不了解,直接告诉他们滴定中存在这样一种误差,他们很难理解,而以简单的酸和碱的实验为例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如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用甲基橙做指示剂,溶液颜色由黄色变成橙色表示反应结束,这个实验学生在中学时都做过,对于实验现象也有很深的印象,有了这个做基础,教学时只要告诉他们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pH值为3.1―4.4,反应结束时溶液颜色为橙色,说明此时溶液的pH值小于4.4,但是氯化钠和水这样的中性溶液pH值应等于7,这种理论上和实际实验上产生的误差就反映了方法误差。这种以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教学方法在介绍一个新的知识点时也可以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化学滴定分析法中几乎所以的反应都需要通过颜色的变化来帮助判断滴定终点,反应类型一多,很多学生就搞不清楚颜色的变化。如碘量法中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根据常识,大家都知道淀粉遇到碘会变蓝,但是把这两个反应放在一起考时很多学生就把二者的颜色变化混淆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可以先安排实验,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对这种反应有个深刻的印象,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讲解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很多学生在学习酸度计的使用时总是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酸度计校正的时候需要使用两种标准缓冲溶液来校正呢?教师可以先介绍理论知识:能斯特方程:E=K+0.059pH,这个方程可以理解为数学上的直线方程y=ax+b,这个方程所代表的含意是以E为纵坐标、以pH值作为横坐标绘制的一条直线,在中学数学中曾经学过“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就是“两点法”校正酸度计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各类计算机技术来辅助教学,如多媒体课件、模拟实验、教学录像等,这些方法都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现象的理解,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分析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理论知识都需要通过实验来帮助理解,同时实验也需要理论知识作指导,而现在一些高职院校认为教学实践应重于理论。确实,在有限的时间下学习很多科目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这类学科。仅仅会做一个实验,而没有掌握方法的原理,学生将缺少做实验的灵活性,无法获得拓展性思维能力,只能重复前人实践过的内容,一旦遇到新物质的检测就一筹莫展,甚至得出错误的分析结果;学生坐在课堂上单一地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则会丧失在以后的工作中的与他人的竞争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应用性强、试样易获取、与人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各种仪器使用方法的同时切实感觉到分析的实际应用,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真正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以及独立获取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将理论与实践实验有机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方法和仪器进行符合要求的分析,得到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穆永江,刘建平.分析化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综合版),1996,3:108-110,113.
[2]姜晔.分析化学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106-107.
[3]王建,于素华等.非化学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设计与改进[J].广州化工,2009,37,(8):234-235,240.
【关键词】微课;高职;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
微课是根据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微课程等多种教学方法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是对以上教学方法的完善与改进。教师通过制作并上传微视频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完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工作,突出教学重点,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1传统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目标为培养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要满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率[1]。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大部分高职计算机专业都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传统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1)以小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学生基础知识、学习能力、性格等方面因素将不同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强调互助式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基础较差或者动手能力较差的同学可以得到其他同学的帮助,并且能够获得较好的实训效果,使得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实践中。(2)利用行动导向法开展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法主要依靠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与训练项目,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从而在提高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训练。对于C语言的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训练项目,安排上机课,当教师讲解完一部分知识时,要求学生根据刚刚教授的知识完成相应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操作,当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时也可以立马得到解答。(3)校企合作培养计算机人才。要想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迅速提高,最好的方法就是进入企业实习,只有在真正的实习过程中,学生才能够得到成长。虽然教师会给学生安排一些训练项目,但是与企业实习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与企业可以提前签好合约,为学生提供进入网络科技公司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利用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4)以综合培训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其综合能力非常重要,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还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加强操作能力。
2微课在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微课在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中的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利用微课开展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与课后复习活动。
2.1课前预习中微课模式的应用
为了帮助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教师需要制作“微课”视频。在制作视频之前,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之后收集相关资料,录制视频。此外,微视频的录制需要与课堂内容做好衔接,微视频之间的内容也要做好衔接[2]。教师可以将微视频传到相应的教学软件上,并对每一章节内容做好划分,方便学生进行预习。最后,教师在开展微课教学时,需要将相应的课件资料、习题也传入软件中,方便学生查找。在制作微视频时,教师要注意控制视频的时间,一般长度为10~15分钟,时间太长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对于计算机一体化教学视频的录制,需要尽可能还原整个操作过程,给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
2.2课堂学习中微课模式的应用
一般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课上时间为90分钟,分为2节课。有的教师安排2节课都讲理论知识,下一次课安排上机操作,其中可能隔了几天,那么在这几天里几乎没有学生复习上次课所学内容,那就造成了学生在上机时完全不记得该如何操作,出现非常多的问题[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微课”教学就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主预习后,教师在课上再次强调其中的重点,之后要求学生动手操作,那么学生就可以迅速完成任务,掌握知识点。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观看微视频、询问教师的方式解决,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的视频制作成微视频,方便学生后续的复习。
2.3课后复习中微课模式的应用
在每一节下课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视频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之后根据复习的内容完成相应的作业。教师在下次上课之前还要上传预习视频,让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在一个章节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软件提供的观看视频的进度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可以将其作为平时分评判的一个标准。学生在期末时需要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性复习,那么每一位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查漏补缺,重复观看存在疑问的微视频,从而全面掌握知识。
关键词:文化学;成人学习;现象解读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8-0063-05
随着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深化与内化,成人学习活动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人们不仅关注到了成人学习活动的相关群体,也对成人的学习需求、学习过程、学习环境和学习评价等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此同时,对成人学习相关问题的思考,也在不断涤荡着人们的思维。在成人学习过程中,成人学习的每个环节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成人学习不同环节之间的内在驱动力是什么?成人学习活动能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根本原因又是什么?等等。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上述问题都是成人学习文化学的基本表现和反映。成人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各环节之间的有机互动,不仅清晰地折射出成人学习活动与人类文化现象密不可分的联结,也有效反映了社会个体通过学习实践不仅能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还能为人类文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文化与文化现象
作为研究文化的产生、演变与发展规律及其本质特征的科学,文化学始终坚持以对文化现象、行为与本质以及文化演变发展规律的探究为基础,分析人类智慧与实践在人类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上的表现。人类社会自从产生以来,在历经了无数变迁之后得到了巨大发展。这其中,既有人类物质世界的不断丰富与繁荣,也有人类精神世界的不断增进与提升,更有人类对自身发展的不断实践与探索。可以说,不论是物质世界的繁荣,还是精神世界的进步,还是人类自身的发展,都可以被理解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学现象。因为这些社会现象的背后,都或多或少蕴含了某种生活模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社会认知等文化特色。因此,人们可以从文化学现象的角度理解这些社会实践和社会规律。
(一)文化界定
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不同的视角可以对文化得出不同的结论。当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也达成了一种基准的认知。有学者认为,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1]。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人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的长期社会实践及其产物;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人们把文化理解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淀。根据这些认知,可以把文化界定为,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等要素的总称。
通过对文化及其概念的解读能够发现,对于文化的内涵可以有多维的理解,其中包括以下四个维度。一是历史的维度。文化体现了前人所创造的社会物质和前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维意识,也被称为是社会依存。二是地域的维度。文化体现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或不同区域的社会生存方式和风俗人情,也被称为生存境遇。三是物质的维度。文化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实践存在和物质进步,也被称为器物环境。四是心理的维度。文化体现了人类个体或群体的心理特质与观念表象,也被称为价值环境。
(二)文化结构
人们可以把文化理解为一面镜子,它不仅能够照出人类的每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还能反映出人类的历史变迁和社会进步,而且还能透射出人类社会的行为改变、技术革新和价值演变的发展路径。可以说,文化从不同的角度验证了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实践,也有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根据人类社会实践的不同层面,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同的理解和价值取向,可以把文化理解为不同的层次结构。
结合对文化的概念界定,人们常把文化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文化,或称为器物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呈现出来的生存环境,包括了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与生存技能等内容。二是制度文化。它表现为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总和,是人类社会为了满足自身生存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确立的规范体系。三是精神文化,或被称为价值文化。它既包括人类对自身实践行为的主观认识,也包括对人类社会发展与变迁的价值共识。
(三)文化现象
在文化结构的三个层面中,物质文化最具灵活性,最能以活跃的形态指导着社会成员的生存实践;制度文化常以稳定与严谨规范着社会成员的社会实践;精神文化常以思维认同的方式激发着社会成员的社会实践和潜在能力。正是由于文化这三层结构的有机统一,共同构筑了指导和推进社会实践发展的意识共同体。
人类文化的上述三层结构通过文化概念的四个维度,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活动,给人们提供一种立体、多维的人类实践的背景和认知。不论是探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还是探讨精神文化,也不论是思考其产生还是演进,人们都可以从历史的、地域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维度给予关注。不仅能全面、深入、系统分析人类社会实践的文化现象原因,还能更好地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成人学习活动不仅构成了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通过人类自身的学习实践,提升个体的全面发展,同时,也积极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对成人学习蕴含的文化现象的深入分析,既有助于人们把握成人学习活动的背景与原因,又有助于指导成人学习活动的有效、深入开展。
二、学历教育彰显了成人学习生存文化的内涵
文化既包括作为创造主体的人表现自己的观念形态的“理念性文化”,也包括社会整体结构的“制度性文化”[2]。对于成人,尤其是对于年龄相对较轻的成人来说,参与学历教育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结构中“制度性文化”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由于学历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具体的指向性等特点,对成人参与这类学习活动的文化现象的探究,能帮助人们理清成人学习在学历教育活动中的起因和路向。
(一)改善生存环境:成人学习可以满足物质追求
一般而言,参与学历教育往往是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在通过了入学考试后的学习行为,而成人往往以承担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责任。对于成人学习者参与学历教育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看出他们高度重视学习对其未来发展的推动意义,更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其成因,分析学习活动策略。
成人参与以学历教育为主的学习活动,其学习行为往往与他所处的社会或家庭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对于部分成人学习者来说,可能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当初没有条件接受学历教育;也可能由于家庭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让他们无法在中学毕业后坚持继续学习;可能受当年高等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时代影响,而让他们无缘学历教育;还可能由于当年他们对待学习的认识和动力不足,使他们无心于接受学历教育;也还可能由于受他们身体缺陷等方面的限制而不被学历教育机构接受,从而使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学历教育梦想。凡此种种都让昔日的学子无缘于学历教育、无缘于进一步深造的机会。岁月的增加让当年的学生成长为社会成人,当他们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他们原本的知识储备会显得捉襟见肘,无法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无法胜任日益更新的工作要求。他们通过学历教育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学历层次,实现他们的中高等教育梦,更让这些成人学习者在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实现“学会自学”[3],不断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实现对生存世界不断追求的愿望。
(二)满足管理需求:成人学习可以促进制度适应
当拥有不同学历层次的个体步入同一个社会,承担着各自的社会角色时,社会一方面接受了成人为推动社会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时也对每一位成人提出了近乎相同的要求。这些要求中既有对成人业务能力的诉求,也有对成人学历与学识的关注。而这些要求有时却成为影响甚至限制个体进步的阻碍力量。尽管学历与能力之间的不对等性在社会生活中时有发生,但是在无法获取更有效的评估与评价成人社会能力和劳动价值的方法时,社会还是看重了个体的学历与学识,并以此作为衡量成人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标杆。
为了适应社会对个体不断高涨的学历与学识要求,也为了展示个体有效应对社会发展的要求与挑战,越来越多的成人参与到了各级各类学历教育活动中。这些成人学习者不仅用自己身体力行的学习活动再一次展现自身积极回应社会要求的能力和实力,还是用个体认真与执着的学习态度体验着学习过程。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学习实践活动,获得社会的认可,遵循社会管理中的基本规范,通过不断学习增强自身对涉及社会整体结构的各项“制度性文化”的适应能力。
(三)提升个体素质:成人学习可以增进精神满足
成人在学历教育的学习活动中,往往具有与青少年学习者截然不同的目标追求。比起一般的青少年学习者相对更看重学历与文凭的追逐目标,成人学习者往往具有更高的学历教育的目标追求。他们不仅希望获得人生中失而复得的接受学历教育的机会,更希望通过学历教育在提升自身学历水平的过程中,能用所学的知识增强自身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能力,获得个体的全面素质提升。
随着成人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内容的不断丰富,成人教育空间得以不断扩展,成人教育的渠道也更趋向衔接[4]。当成人学习者经过了一定年限的学历教育获得了预期的毕业文凭时,他们会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到满足与喜悦。这其中,既有获得期待已久、也许以往未敢奢望过的文凭而产生的喜悦,也有通过不断地学习获得社会认知能力提升而迸发出来的快乐,更有为自身能通过坚持不懈的成人学习实践培育而来的那种坚忍不拔、锐意进取的人格魅力而满足。这种喜悦与满足不仅是成人个体素质提升的验证,更是对成人精神世界的追求不断得以满足的一种展现。
三、技能培训体现了成人学习实践文化的精髓
面对社会生活中各项实践任务对个体的选择与考验,每个成人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技能,更需要能灵活地把自己的才智积极地发挥出来。而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更加促进了社会新技术、新科技、新思维的不断涌现。因此,不仅社会成员需要不断提升个体的生存技能,社会也会对个体的技能进步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对成人在参与各种技能培训学习过程中的文化现象的解读,能让人们对成人学习活动有更加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一)提升生存技能:成人学习可以完善实践体验
成人参与学习活动的目的除了有获得学历文凭这项社会要求之外,还可以通过参与各种业务技能培训,获取自身的生存技能。作为社会成员,成人参与技能培训的学习活动的动因,既有社会要求的成份,也有个体为获取技能提升而作出的努力与追求。
对于成人来说,在他们步入社会之前,都或多或少地接受过一定的社会培训,既包括专业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也包括学习过程中岗位职责的能力体验,还有在岗前对相关技能的学习锻炼。随着人们进入社会生活领域广度与深度的增加,大量新科技、新技术将不断刷新着社会的科技水平和对人们的技能要求。人们必须“一次又一次地返回到体验中,去发现一个接近真理的东西,因为它就存在于成为我自己的过程之中”[5]。为了从容应对这些社会要求与挑战,人们会寻找各种机会参与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不断调适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这些技能学习,人们既改变着原先的生活方式,变单一的“工作―家庭”的二维模式为“工作―学习―家庭”的三维模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模式,变原先单一的实践体验为“实践体验―理论提升―实践再体验”的循环渐进模式。在这种技能培训的学习过程中,成人学习者通过循环进行的实践体验与理论感知,不断增强个体的业务能力与实践技能,从而实现个体生存技能的不断提升。
(二)促进科技进步:成人学习可以满足社会需求
成人参与各种培训学习活动,最直接的推动意义在于促进了个体业务技能的提升,以及在个体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科技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清晰表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同时,社会发展也会推动科技进步。某种意义上说,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是一对互为因果的促进力量。
随着社会进步促进的新兴科学技术和产品的不断呈现,科技社会对个体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着更多的社会成员积极融入培训学习活动中。“当技能在本质上值得学习,且不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工具时,它就应属于知识的范畴”[6]。这也是成人学习活动中社会驱动因素的一种体现。另外,成人参与各种培训学习,也起到了为社会进步培养和创造科技人才的作用。换言之,成人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水平,掌握高精尖的科学技术,本质上说也是在为社会培育科技人才的过程。社会的发展需要科技支撑,而科技人才的培养将是社会科技进步的直接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成人学习的实践过程正是促进科技进步、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
(三)胜任社会选择:成人学习可以激发社会使命
社会的发展催生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呼唤着掌握科学技术大量人才的出现。当一批批从不同学校走出的青年学子步入社会,他们既给社会带来了新鲜的推动力量,也给社会准备了人才选择空间。
面对社会生活,尤其是社会生产活动时,每位个体都希望能充分施展自身掌握的技能,更希望能用自身的积极努力换来社会的有效认可。当越来越多的掌握了最新科技的社会成员不断涌现,并大量承担着社会科学技术任务时,社会也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对成员个体作出选择。由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所展现出来的科技进步,以及拥有一定科技水平的人构成的科技力量,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为了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不仅教育的数量需要发展,而且教育的职能、甚至它的性质也需要改变”[7]。成人参与学习,获取业务技能和职业能力,不仅提升着个体的职业空间,而且还接受来自社会发展对每一位成人的挑选。可以说,参与学习已经成为每一位成人胜任社会选择的重要途径,更是用自身积极学习的努力担负起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四、闲暇教育绽放了成人学习精神文化的追求
社会生活既包括人们的日常工作与实践,也包括人们的休闲感受与体验。因此,成人学习的领域不仅涉及对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积极参与,还可以涉及对闲暇教育的体验和感悟。对闲暇教育活动中成人学习的文化现象的思考,既能解释个体对休闲生活的丰富与充实,也能展示个体对自身情操的不断陶冶与绽放,更能显现个体对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不断追求与体验。
(一)丰富闲暇生活:成人学习可以提升生活充实感
仔细分析成人的生活世界可以发现,成人正从原先单一的生活模式逐渐向多样与复杂的模式转变。对于大多数以职业生活为主的成人来说,他们的成人生活往往是相对单一的,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两个方面循环反复的生活模式。对于大多数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在家的成人来说,他们的成人生活往往是以家庭生活为主,偶尔会有一些往昔的好友聚会。但是,在经历了或短或长的一定时期之后,人们往往也会感觉到这种生活方式不仅单一,而且会负面影响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对于以职业活动为主的成人而言,他们会由于长期处于职场生活与家庭生活之间循环反复的单一生活方式而产生职业倦怠感;对于离开工作岗位、退休在家的成人而言,他们会由于长时间处于封闭而孤独的家庭生活中而变得思维迟钝、精神颓废。这种封闭式的单一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的生活空虚感,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更会影响到他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与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慢慢地发现,除了单位、家庭或好友聚会之外,他们还可以有更多充实自身闲暇生活的方式。而在许多成人的闲暇活动中,尤其是以参与各种休闲教育为主的学习活动更能丰富他们的闲暇生活,“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产生于个体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8]。参与闲暇学习活动,成人可以轻松获取生活中需要的信息,也可以轻松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可以在愉悦的氛围中寻找学习的乐趣,从而不仅能让成人个体的闲暇生活丰富多彩,更能让人产生一种生活的充实感。这种成人学习活动,能为紧张、枯燥的职业生活带来轻松和愉悦的“调味剂”,能为老年生活增加一种适度的丰富和充实的“填充剂”,从而让生活更加完整而富有变化,让人生更加充实而愉快。
(二)体验终身学习:成人学习可以强化理念追求性
成人在闲暇时光接受学习活动,不仅充实了自己的成人生活,让生活变得轻松和愉快,更能用自身的学习实践和不懈努力,积极回应社会对每一位成人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要求。社会的发展既需要每一位成人不断体验,也需要人们不断调整与完善自身来适应。社会要求每一位成人提升自己的发展空间,其中既包括对个体专业知识的积极拓展,也包括对操作技能的有效提升,还包括对个体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些要求作为终身学习理念逐渐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也成为引导每一位成人适应未来发展的关键要素,从而使得每一位成人逐渐趋于“人性完善”[9]。
成人参与学习活动,既是对个体职业生活或家庭生活的有益补充,使得每位社会成员的成人生活世界变得相对完善,更是成人体验学习活动,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直接行动。越来越多的成人通过参与学习,不仅丰富和完善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全社会践行终身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随着每一位成人都能拥有对终身学习实践的不懈追求,终身学习理念会在成人生活世界得以完美体现。
(三)享受快乐生活:成人学习可以增强精神陶冶感
成人参与闲暇学习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成人的闲暇生活,践行终身学习理念,更能让每一位参与学习的成人享受到真正快乐的成人生活,不断提高成人生活品质。
表面上看,闲暇生活学习是一种让人放松的生活方式。它既可以摆脱单一的职业生活给人带来的紧张与乏味,也能让类似于“宅男”、“宅女”般的退休生活变得充实与完善。“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闲暇既不会使他们丧失自信心,也不会使他们受到精神创伤”[10],本质上说,参与闲暇学习活动是一种新型生活方式的有效体现。闲暇学习活动既可以驱散职业生活的倦怠,更能调节职业生活中相对枯燥的生活节律,让职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闲暇学习活动还能让离开了职场生活的离退休老人找到一种新的生活寄托,改变他们相对单一、相对失落的生活方式。用闲暇学习的方式,用闲暇知识的积累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规律,使得每一位成人都能快乐地享受着生活,成为自身精神生活的锤炼者、陶冶者。换句话说,人们参与的闲暇学习活动既是平衡日常生活的一种模式,更是推动人们享受快乐人生的生活方式,是通过成人学习活动实现精神陶冶的思维方式。
结语
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发展都会促进社会的进步,而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不仅给成人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推动,也对每一位成人提出了社会适应性的要求,由此“推动全社会的学习者展开终身教育活动”[11]。为了满足这种要求,每一位成人都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与定位,不断融入到各种学习活动中。通过学历知识的学习,成人可以不断改善个体的生存环境,满足社会管理的制度需要;通过业务技能培训学习,成人可以不断提升生存技能,促进社会科技进步;通过闲暇知识学习,成人学习者可以不断丰富闲暇生活,在践行终身学习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透过对成人学习的文化现象的分析和思考可以发现,成人学习活动既是对成人生活世界的不断调适与发展,更是实现了成人精神世界的不断完善与充实。
参考文献:
[1]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2-13.
[2]高志敏.成人教育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2.
[3]马尔科姆・诺尔斯.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蔺延梓,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1.
[4]张秉让.成人教育的使命与战略选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182-184.
[5][美]卡尔・R・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杨广学,尤娜,潘福勤,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1.
[6]John L. Elias and Sharan, Merriam.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s ofeducation[M].Malabar, Florida : R. E. Krieger Pub. Co., 1980:237.
[7]保罗・郎格朗.终身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23.
[8]蒲蕊.教育学原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21.
[9]唐亚豪.论学习型社会的成人教育理想[J].成人高教学刊,2004:49-51.
由于《电算化会计》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电算化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和基本操作方法,要达到这一教学要求,除学生自学外,教师的讲授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要提高讲课的效率及效果,负责教学答疑。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教学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本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习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同学往往忽视理论,片面认为电算化就是上机,就是实践,其实这是不对的,或者是只学理论,而忽视实践,认为自己已经懂了,一旦上机就又会碰到很多的问题,因此,学习的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
当然由于本课程实践性强,上机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环节,是区别其它会计专业课程的标志,安排好上机时数,辅导学生完成上机实验,是学好本课程的根本。为此,要求教师根据大纲要求,合理调配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时间,帮助学生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举一反三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领会和掌握学科内容,使学生的业余自学置于更为主动和完善的教学环境之中,增强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深刻体会到学习这些知识对于他们的工作和以后的继续学习确实有用。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要充分考虑学生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两方面问题。
(1)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
(2)注重构建适合师生、生生之间交互、讨论的教学环境。
(3)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进行课程设计,要讲求经济,注重教学效果和效益。根据这一思想,在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时,应力求“少而精”,而避免“大而全”。
电算化会计课程的基本内容包括:会计信息系统、系统管理、账务处理子系统、报表处理子系统、工资管理子系统、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采购与应付子系统、销售与应收子系统、存货管理子系统、会计信息系统建设与管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新发展。
(1)会计信息系统
a.计算机会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b.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
c.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工作的特点
d.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
(2)系统管理
a.系统管理作用
b.操作员及操作员权限管理
c.建立账套、确定账套参数与权限设置
d.年度账管理
(3)账务处理子系统
a.账务处理子系统的初始设置
b.账务处理子系统的日常业务处理
c.辅助核算业务处理
d.期末业务处理
e.出纳管理
(4)报表处理子系统
a.报表处理子系统的处理流程
b.报表处理子系统的功能结构
c.报表处理子系统的初始设置
d.报表处理子系统的日常工作的处理
(5)工资管理子系统
a.工资管理子系统的业务流程
b.工资管理子系统的数据流程
c.工资子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
(6)固定资产管理子系统
a.固定资产子系统的业务流程
b.固定资产子系统的数据流程
c.固定资产子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
(7)采购与应付子系统
a.采购与应付业务的业务流程与数据流程
b.采购与应付系统的基本设置、输入及输出
c.采购与应付系统的业务处理与凭证处理
(8)销售与应收子系统
a.销售与应收业务处理和核算的基本业务流程
b.销售与应收业务处理和核算的数据流程
c.销售与应收子系统的数据处理
关键词:一卡通;WBS;项目计划;智能“一卡通”项目;“银校”一卡通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0-0068-03
1 “银校”一卡通项目定义
“银校”一卡通项目以大学城为建设母体、银行作为建设伙伴,制定出适合大学城实际运作特点的项目建设原则的基础上,再由各大高校结合本校特点提出发展规划并进行公开招投标自行建设。
2 “银校”一卡通项目的活动定义
由于项目规模涉及整个松江大学城7所高校横向整合,范围较为庞大,故不适合使用集思广益的头脑风暴法。而项目活动界定的平台法容易遗漏或增加某些必要或不相关活动,故也不适用于此项目。在排除常用的两种项目定义活动法以后,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银校”一卡通项目所采取的具体运作方法为项目活动分解法。
项目活动分解法是以初始的工作分解结构为基础的,将原来相对粗略的WBS向下进行层层分解直至最底层。在“银校”一卡通项目中由中标公司根据学校所做的招标书,对本项目进行系统的、结构化的层次分解,这种分解是根据分解后的工作成立项目小组,由承建公司委派专人担任项目经理,负责项目运作以及与学校相应管理部门的协调,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掌握进度的实时监控,并及时向公司反映建设情况与产生的问题。这种定义法的优点在于强调项目的“自顶向下”逐层分解,注重项目的整体性和全局性;相对来说,其缺点是过程繁琐复杂、周期长、代价高,这就对项目承建公司与项目经理的专业素质及工作效率有相当高的要求。
3 “银校”一卡通项目工作分解结构
为充分达到“银校”一卡通项目既定的建设目标,结合项目活动分解法理论,施工公司在与学校就项目建设进程进行多次协调商讨后,依据项目开展顺序,决定初步将本项目工作分解为5大阶段,并伴有相关工作产品及验证方法,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项目计划项目计划书;第二阶段: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书;第三阶段:详细设计详细设计说明书;第四阶段:编码代码;第五阶段:测试测试计划。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选用项目活动分解法对项目活动进行定义,其内涵就是以初始的工作分解结构为基础的,将原来相对粗略的WBS向下进行层层分解直至最底层。工作分解结构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即以可交付成果为导向对项目要素进行的分组,它归纳和定义了项目的整个工作范围,每下降一层代表对项目工作的更详细定义。工作包(WorkPackage)是WBS的最底层元素,一般的工作包是最小的“可交付成果”,这些可交付成果很容易识别出完成它的活动、成本和组织以及资源信息。一个用于项目管理的WBS必须被分解到工作包层次才能够使其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创建WBS即把项目可交付成果和项目工作分解成较小的,更易于管理的组成部分的过程。在做WBS分解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分解的原则:横向到边即百分百原则,指WBS分解不能出现漏项,也不能包含不在项目范围之内的任何产品或活动,纵向到底指WBS分解要足够细,以满足任务分配、检测及控制的目的。
4 “银校”一卡通项目计划
4.1 项目活动排序的内容和工具
项目活动排序的内容就是根据以上信息,通过反复试验来编排出项目的活动顺序。网络计划技术是进行项目活动排序的最常用工具。
网络计划技术通常以图示表现计划。其主要类型包括关键路径法CPM(CriticalPathMethod)、计划评审技术PERT(Program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图示评审技术GERT(Graphical Evaluation and Review Technique)。
网络图按照项目活动的表示方法可以分为前导图(又称单代号网络图)和箭线图(又称双代号网络图)。由箭线和节点等几何元素组成。每个项目都对应一个网络,由事件和活动组成,并定义了唯一的开始节点和终止节点,分别用来表示总开工节点和总完工节点。
单代号网络图与双代号网络图的组成要素完全相同,包括:活动;事件;路线;活动的最早开始时间,记为ES(i);活动的最早结束时间,记为EF(i);活动的最迟开始时间,记为LS(i);活动的最迟结束时间,记为LF(i);总时差;单时差等。
4.2 影响“银校”一卡通项目活动排序的主要因素
排定项目先后次序的基础是识别它们相互间的逻辑关系,根据以往的软件编程项目走向的经验标明了每项工作的紧前任务,但仅以此为标准就对项目进行整体排序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银校”一卡通项目活动排序时还须考虑以下几大因素:
(1)项目活动清单。项目活动清单中的活动就是需要排序的对象,所以是项目活动排序所要考虑最重要的信息。
(2)项目产出物描述。项目的产出物是项目按特定顺序展开的成果,所以,项目产出物的描述对项目活动的内容和顺序提出了直接要求。
(3)项目活动间的关系。项目活动之间存在着强制依存关系(也称必然依存关系)、自由依存关系(也称主观依存关系),而本项目活动与非本项目活动以及组织外部活动之间则存在着外部依存关系。本项目中组成人员的变更必须在不影响项目开展的情况下进行,通过调配项目人员这层软逻辑关系来达到人力资源最优。
(4)项目的约束与假设条件。项目的假设条件是对一些不确定因素的预估,它们会直接影响到项目活动次序的安排。“银校”一卡通项目中有成员在进行项目的同时每周一、周三下午在外进行职业技能进修,而进修课程可能会因各种因素更换时间,故在进行项目人员安排上需考虑这些不定条件,及时调整人力配置。
4.3 确定工作关系
在软件开发项目中,一项工作的执行往往依赖于上一项工作的完成,也就是说它的执行必须以某些程序设计完成后才能执行,在四种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完成-开始”居多,即(finish-to-start,FS)表示为后一个活动的开始依赖于前一活动的完成。当然,任何项目也不能完全排除另三种逻辑关系的存在性,它们是:“完成-完成”(finish-to-finish, FF),即后一个活动的完成依赖于前一活动的完成;“开始-开始”(start-to-start, SS),即后一个活动的开始依赖于前一活动的开始;“开始-完成”(start-to-finish,SF),即后一个活动的完成依赖于前一活动的开始。
在对本项目进行WBS分解后,需对各小工作包进行编号和排序,依据其逻辑依赖性确认各项工作间的相关性,并制定出紧前、紧后工作关系表,然后才能形成箭线网络图,并寻找出它的关键路线。按上述工作分解图可以将工作分为36项进行,每一项都具有密切相关的紧前紧后项,密切配合,实时监控。
4.4 项目计划关键路径
“银校”一卡通项目的准备阶段已经估算出每项活动的工期,为了确定这些活动是否能在目标工期内完成,还需制定出项目的进度计划。根据项目的网络计划,为每项活动的执行提供一个时间表,这个表主要解决的两个内容为:最早开始时间(ES)和最早结束时间(EF)、最迟开始时间(LS)和最迟结束时间(LF)。ES和EF是指每项活动能够开始完成的最早时间,LS和LF是指每项活动必须开始和完成的最迟时间,
关键路线法是一种网络图方法,由雷明顿-兰德公司(Remington-Rand)的JE克里(JEKelly)和杜邦公司的MR沃尔克(MRWalker)在1957年提出的,用于对化工工厂的维护项目进行日程安排。它适用于有很多作业而且必须按时完成的项目。关键路线法是一个动态系统,它会随着项目的进展不断更新,该方法采用单一时间估计法,其中时间被视为一定的或确定的。如果某作业的时差为零,那么该作业就在关键路线上。项目的关键路线就是所有作业的时差为零的路线。
5 结语
在对原校园卡利弊的充分调研基础上,制定出需要改进及增加的系统功能后,对项目进行立项开始,直到“银校卡”能在全体学生及教职工范围内使用,这个过程就是一个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当“银校卡”全面投入使用后所得到的实用效益分析报告,它的理论价值将直接被引用至上海立信会计学院数字化校园待建项目中去,因此对本项目的结束的定义是符合项目的本质特征的,完全满足项目的要求,并且可以将此作为其他高校一卡通系统建设项目的管理研究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会斌.Project 2010企业项目管理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2] 詹姆斯·刘易斯.项目计划、进度与控制(第5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关键词:文化艺术学校;建筑设计;动静交织;情景交融
1引言
无锡文化艺术学校始建于1959年,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现形成舞蹈表演、音乐、话剧与影视表演、锡剧表演四大主干专业。多年来,学校以“实践性教学”为先导,以开放的教学理念打造艺术教育的品牌,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并在教学质量、办学效益上领先于省内同类艺术中专学校。舞蹈专业是该校的优势专业,也是江苏省示范专业;锡剧表演专业是市政府重点扶持的特色专业,市政府每年拨专款培养锡剧后备人才,传承锡剧艺术。目前,学校拟搬迁,重新建设校区,并扩大规模,努力形成艺术专业集群,初步形成规模效益。
2项目概况
无锡文化艺术学校新校区项目建设地点位于藕塘职教园区,在文良路南、显山路东侧、华学路北侧地块中部,规划建设用地7.02hm2(105.35亩)。项目基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捷,整个地形比较规则,南北方向长411m,中轴东西方向长170m,场址建设环境优美,中部偏北有自然河道穿过,地势较平坦,南部与拟建设中的市法警中心相邻。建筑基地面积70234m2。办学规模为在校生2000人。地上总建筑面积要求做到38690m2。新校区拟分为文化课教学区、影视动漫舞美设计教学区、戏剧表演教学区、音乐专业教学区、舞蹈专业教学区、实验剧场实训中心、生活服务区、体育运动区。
3规划理念
现代的教育理念主张“走出课堂”,因此,采取江南式院落的形式,可以为师生提供一种彼此交流思想、收集信息的平台。见图1的鸟瞰图,本方案注重课堂内外的穿插与交融,强化建筑室内与室外的渗透和流动。这种空间处理以及绿色生态的表现使学生充满活力、想象、灵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寓教于境,寄情于景。
4动静交织
整个校区各建筑间采用多层次的立体连廊连接,具有传统江南园林的神韵;同时,立体化的动线实现了步移景异,既方便学生课间快速转换场所,也提供了多元化的花园平台及艺术舞台,丰富了学生的户外活动。各个教学部分单体全部以园林式游廊连接,使其彼此间联系便捷而又有所隔离,整体建筑布局灵活,功能合理,适合教学活动。校园由北至南,从动到静,给学生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以院落、连廊、骑楼联系着主要的办公、教学区域,通过景观连廊连接着各类活动空间。
4.1入口空间
基地呈狭长形,仅西侧与显山路紧邻,自然地成为了交通出入相接的道路。因此,主、次出入口均应与显山路相接。(1)主入口设置于基地西侧的主干道显山路,主入口处设计具有艺术气息的大门,大门内侧与东侧的教学楼,南侧的行政楼共同围合形成园林式入口广场,与北侧的实验剧场和专业教学楼隔河相望(图2)。(2)次入口设置于地块的南侧,通过建筑周边的环路于主入口相接。次入口紧邻运动操场,有利于运动操场与宿舍区的总体布局,把喧闹的运动场与安静的宿舍环境区分开,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4.2功能空间
文化艺术学校不同于普通中学,其功能复杂,门类繁多,需要首先梳理各类功能空间分类,实现动静分离互不干扰,但又需相互联系紧密,方便学生上课、生活;同时需充分考虑校园分期建设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4.2.1以教学活动分区整观地块,贯穿基地中部偏北的自然河道将基地划分为南北两块。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点,将动态的、相对较喧闹的实验剧场和各类专业教学楼组合成剧场专业教学楼区,集中放置在这条河北侧地块。将实验剧场放置在显山路和文良路交叉口东南侧,既有利于实验剧场对外服务,又有利于实验剧场未来实现与校区共享的商业模式,方便剧场和专业楼之间相互调用。而将相对静态的文化课教学楼、影视动漫楼、行政楼、学生活动中心和图书楼放置在河南侧地块中部,通过立体花园平台紧密组合成行政教学楼区。设计轻盈的连廊横亘在自然河道之上,像江南园林中轻盈的虹桥,将专业教学楼区与行政教学楼区诗意般地连接在一起。文化课教学楼、影视动漫楼,行政楼,学生活动中心和图书楼通过立体花园平台紧密组合成行政教学楼区。串联该区域的立体式空中花园平台不仅方便了师生间的交流,楼与楼之间的沟通,也为师生提供了很好的休闲场所,吸引学生课间走出教室,平台上跳跃的层次丰富的游廊系统不仅能遮阳挡雨,结合校园的入口广场,也是整个校园文化艺术景观的。4.2.2剧场专业教学楼区实验剧场和舞蹈专业课教学综合楼直接对接组成剧场专业教学楼区,若干练功房紧邻实验剧场侧台和剧场化妆间,极大提高了使用的便利和利用率。各类专业练功房轴线尺寸为标准的正方形,面积为200m2左右,最大的练功房400m2左右,层高达到7.8m,净高约7m。剧场舞台达到了净高23m,台口高10.6m,以满足学生走场的标准要求。剧场专业教学楼区结合舞台的下沉空间设置地下停车库和地下设备用房。4.2.3公共空间在公共空间部位,设置艺术化的游廊空间。大厅、楼梯部位采用落地玻璃,将优美的绿化引入室内,使得内外空间相互渗透、交融,创造出文化生态建筑的空间形态。4.2.4以生活活动分区整个建筑布局关系清楚,建筑空间非常丰富,既照顾到建筑的使用功能,也考虑了整体的建筑效果。(1)食堂、洗浴中心及宿舍楼放在地块南端靠近公共花园一侧,远离园区主干道,形成后勤生活区。食堂后场既可隐秘不干扰其他空间,同时也为宿舍区创造了静谧、舒适的休憩环境。(2)食堂和洗浴中心均在一层铺开,极大提高了面积利用率,省却了垂直交通面积和不便。食堂可满足两个承包者的独立使用。其上安置了音乐琴房,琴房设于食堂的上方,与教学区建筑群在布局关系上若即若离。既能使响亮的音乐声与教学区隔离开,又能学生上课时身心愉悦,也有效阻隔噪音,减少干扰。(3)考虑到艺校男少女多,比例不协调的矛盾,本案将男生宿舍设置在洗浴中心之上,同时在男生宿舍楼的东侧布置了独立的专家公寓,考虑到专家的年龄都偏大,特此配备了电梯。女生宿舍一期宿舍与二期宿舍通过一层的管理用房连接起来。方便女生宿舍管理的同时也节约了管理的成本和面积。宿舍房间均为六人标准学生宿舍,设置两个厕位,两个洗漱台盆,可进行简单洗漱。每个房间均设有阳台。(4)运动场看台位于宿舍区的西侧,看台下方设置储藏间。节约面积成本的同时丰富了建筑空间的效果。
4.3交通流线
4.3.1出入口校区对外共设两个车行出入口,均位于西侧主干道显山路一侧。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又同时满足消防的需求。另外,校区西北角实验剧场由于有对外经营的需要,故设置一个对外的人行入口广场。4.3.2车行系统交通流线清晰易读,门卫可以同时控制进出校园和实验剧场外来车辆。本案沿地块周边设置了双车道宽的机动车道,贯通了舞台装卸场、食堂后场等辅助后勤广场,同时,沿车道设置停车位,方便日常使用。原则上限制机动车深入校内行驶(消防除外),基本实现了人车分流。鉴于对校内交通安全的考虑,道路规划在满足学校常规使用的前提下,注重控制行车干道尺度。校区的主干道规划宽6米。校园内车行道路尽量靠近校园周边,减少车辆对教学环境的干扰,校园内的各个功能区则挂接在主路上,联系便捷顺畅。车行交通以外的广场和硬地以步行空间为主,从而达到校区内“人车分流”的目的。沿主要建筑周边设置消防车道,满足校园消防要求。4.3.3步行系统步行系统通过二层贯通的游廊连接,实现了立体化步道,动感十足,步移景异,能够满足师生行走到校园内任意建筑空间。校园步行系统从“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出发,院落,绿化,水池和硬地共同构筑起师生活动的骨架,形成人性化的步行空间;完善的步行系统与的车行系统有机结合,使校园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园林生态校区。校园内,各教学楼之间、教学楼与行政楼之间设置连廊步行通道,使教学区和活动区的联系极为方便。连廊上串联着主要建筑的入口,形成连接各建筑的灰空间。4.3.4.静态交通校园内充分考虑了机动车与自行车的停放问题,机动车辆停放分为地上和地下停车方式。考虑到机动车辆的普及,校区考虑集中地下停车,地下车库位于自然河道的北侧,集中设置在专业教学楼区地下,可以与实验剧场的地下空间结合在一起建设,节约建设成本。地下室面积为10334m2,设计200辆左右的地下停车位。主要校门附近设置地上临时停车位,校区内各类机动车辆的停放就近分散安排于各功能区建筑附近。非机动停车主要设置在地上,方便师生停放。
5情景交融
5.1江南水乡建筑风格
借鉴无锡江南水乡的城市肌理,提炼江南建筑神韵,整个校区建筑单体采用江南水乡的格调。新艺校建筑功能复杂多样,有效面积使用率要求高,本案在设计中尽量使建筑布局紧凑,压缩不必要的公摊面积。总建筑面积为49010.0m2。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为38676.0m2,地下总建筑面积为10334.0m2。
5.2建筑设计
文化艺术学校建筑设计不同于其他建筑设计,因其学习科目的丰富多样性,决定了建筑空间组合的规范性。校园各类建筑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能相互呼应,和谐共存。校园规划方案单体建筑造型的主要风格特征以现代、简洁、质朴为原则,结合传统文化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功能,综合考虑经济和美观因素,力求真实合理的结构形式、典雅的建筑体形、自然的空间形态,细致的建筑细部和统一的建筑色调,体现舞蹈艺术的优雅空灵,营造出既体现传统江南园林神韵,又现代宜人的文化艺术校园的建筑环境氛围。
5.3充满艺术灵气的立面造型
注重标志性建筑的立面设计,整体校园立面色彩以传统江南建筑灰白为基调,注重建筑造型简洁美观,充分与江南传统文化相融合,以一种张弛有度的姿态,呈现出整个校园的面貌,谦虚稳重之中不乏一种自信豪迈之气。立面造型强调其文化内涵、精品意识和学校建筑特色,良好的建筑群体造型在城市中产生独特的标示作用,同样也会增加其亲切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建筑的收放自然有序使自然环境要素与校园空间相互融合,形成多层次的丰富的空间组合形态。本设计充分运用点、线、面结合,曲直相间、刚柔相济的造型手法,以现代简洁的处理使建筑产生鲜明的个性,尺度适宜的实墙面与玻璃面虚实对比,体现现代建筑形体感强、简洁宜人、极具艺术灵气的风格特点。
5.4景观绿化
为了使校园整体布局不过于零散,有分有合,我们合理的整合了功能相近的空间,使其趋于相对围合形成组团,咬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多层次的主题景观,也实现了步道的趣味化、立体化,达到步移景异的江南式园林的感觉。如,实训艺术广场景观、剧场入口广场景观、校园入口广场景观、行政文化中心景观、宿舍景观花园等等。清晰的景观脉络,结合院落小品烘托出一个开阔、现代、绿色的校园环境。每个小院落中布置开放的景观空间,营造出优美的环境,为师生的交流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场所和可驻留的空间,景观绿化与教学体系相辅相成。主干道与步行空间均是绿化的主体,作为学生遮荫避雨的天然屏障。鸟语花香,水声潺潺,为整个校园的生活增添活力。希望莘莘学子在自然、活泼、趣味的环境下舒缓压力,放松心情找到学习的乐趣。我们致力于体现那个如诗如画的清丽江南。不但要在外观上营造一个绿色的学术氛围,更要塑造一个清新隽永的文化艺术的精神家园。
6结语
通过对无锡文化艺术学校建筑空间的设计分析,其动与静交织、情与景的交融展现了一个开放的艺术气息极强的院校形象,它不会使人望而却步,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亲近感,学子走进校园渐渐融入其中。感受身处其间的舒适和心境的平和,同时暗喻了这个学校的广阔胸襟。
参考文献:
[1]杨洲.艺术•学院•空间——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学楼设计创作[J].建筑学报,2007(8):14-21.
[2]孙天文.动静虚实千百年传统与现代空间概念之比较与分析[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4(2):10-13.
一、科学规范进行操作
对实验操作的复习,必须结合具体的实验,有些实验操作的方法会因实验仪器装置等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教师就必须抓住实验操作原理、结合具体实验来确定正确的操作方法。例如:装置气密性检验,气密性检验的原理为:一是使被检验装置和水构成密封体系,二是依据改变体系压强时产生的现象来判断仪器装置是否密封。但由于不同实验仪器装置的差异,检验所采用的操作与方法也有所区别:一是“常规法―微热法”,操作:利用热源对仪器装置微热―观察是否有气泡―移开热源―观察是否形成水柱。复习时,对此类存在差异的同一操作也要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归纳。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高考化学要求考生正确把握实验的目的和原理,依据具体的实验情景,灵活地运用实验基本技能,正确安排实验步骤、控制实验条件并处理好实验安全问题。例如:取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将MZ和足量的碳粉充分混合物,平铺在反应管a中,在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灰水。
按图连接仪器。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氮气,过一段时间后,加热反应管a,观察到管内发生剧烈反应,并有熔融物生成,同时,b瓶的溶液出现白色浑浊。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此时,管中的熔融物凝固成银白色金属。根据以上叙述回答:(1)元素Z是什么?(2)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为什么?(3)反应管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4)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如需处理,请回答如何处理?如不需处理,请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金属热还原反应的理解,考查学生能否灵活地运用实验基本操作处理实验中具体问题。确定不了MZ是什么物质,不会影响解答其中的大部分题目。中学化学中遇到的黄色化合物不是很多,常见的有过氧化钠、溴化银、二硫化亚铁、硫化铝、二硫化亚铁铜等。氧化亚铅(PbO)也是黄色的,但不属于常见物质。从题目中看,题设MO是黄色物质,该物质的化学式是MZ,而且这种物质的氧化性很强,从题设情景看,绝不是过氧化钠,它不可能用C通过热还原得到。高中阶段未学习其他黄色氧化物,因此不能确定M是什么元素,题目也不要求回答,只能写为MO。我们也可以用MZ来表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如果学生只会根据平时训练的经验,先推断出具体物质才能解答,就陷入死胡同。学生的应变能力并不单纯是靠解题训练能得到的。MZ与过量的碳反应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我们可以知道该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也就是说Z元素应该是氧。因为一直通入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因此,停止加热时,不会因为温度降低,反应管内气压减小而引起液体倒吸,所以不需要将a和b之间的连接处断开。根据过量的碳与MZ反应来看,该反应过程中除了生成二氧化碳之外,还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应该进行尾气处理,处理的方法可以将其在导管口点燃,或者用气球收集,或接一个加热的装有CuO的玻璃管。学生在推断出MZ是氧化物,明白题设实验是通过热还原法用碳还原MO制得金属单质M之后,还要回答如何防止装置内气压降低产生液体回流,如何防止含有有害气体的尾气污染空气、危害健康等问题。这些问题是使用气体反应物经常需要考虑的,需要学生依据题设情景,作考虑、判断。
三、强化化学实验原理
我常常在想,在进行了实验的全面复习之后,为什么学生还会怕做实验题?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学新课的时候,到实验室做实验时会存在一些负面因素,诸如欠认真、欠思考,实验走过场、看热闹,这样实验的收效就大打折扣,严重地妨碍学生对实验中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装置的原理和实验操作的原理的理解,以致影响到日后的实验总复习。基于这种考虑,在实验复习中教师要避免完全是纸上谈兵的做法,要避免复习完后学生还是缺乏深刻印象?所以我在实验复习中让学生重返实验室,进行一些实验的具体操作,并且是每人独立完成的实验操作,让学生由过去的“玩”实验真正转化为研究实验。为此,我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我所安排的这一系列实验,绝不是课本实验的简单重复,而是一些综合性的实验,由学生通过分析来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到实验室去通过独立的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方案,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例如,我设计了一个“将含有MgSO2杂质的NaCl样品进行提纯”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涉及了胶头滴管的使用、过滤、蒸发、沉淀洗涤、判断沉淀是否洗干净、判断沉淀是否完全、pH试纸的使用等实验方法和操作,学生把实验设计出来并独立完成操作,得到不少收益。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学习设计六要素 化学教学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建构主义为课程改革都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思想武器。我国新课程改革吸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改变过去强调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为中心。本文从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入手,以建构主义教学思想为依据,以“教学案例”为例来说明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为当前的基础化学教学提供借鉴,从而改进化学课堂的教学方式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建构主义学习设计六要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同于以往的教学理论,它强调的不是教学内容或目标,而是学习过程,从为“教学而设计”转向“为学习而组织”。教师不再是一个站在讲台上的“圣人”,而是一个站在一旁的“引导者”。
乔治·加侬和米歇尔·柯蕾根据多年的实践成就和研究成果,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如何在课堂中利用建构主义理论,围绕学生的学习和课程标准安排教学的设计模板——建构主义学习设计(Constructivist Learning Design,简称CLD)。CLD包含六要素,即设计情境(Designing Situations)、组织小组(Organizing Groupings)、搭建桥梁(Building Bridges)、策划任务(Crafting Tasks)、安排展示(Arranging Exhibits)、引导反思(Leading Reflections),图1给出了这六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2]:
1.设计情境
从图1可以看出,情境直接制约着其他五个元素,设计情境元素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学习目的,第二个任务是确定学习主题,第三个任务是选择相应的评估体系。建构主义非常强调学习情境在学习中的作用,皮亚杰(Piaget)认为:人是知识的积极探索者和建构者,知识的建构是通过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进行的。[3]CLD开始于某种情境,一个好的学习情境应该适应学生的需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并且和现实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铝的重要化合物时,创设情境时可以介绍铝及其化合物在材料、净水、医药中的重要作用,则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有意注意。
2.组织小组
Schmucks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组以及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4]小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把个人意义发展为分享意义的公开讨论的机会,学生通过建构对话、真诚地鼓励和现实地评估他人的工作来支持彼此的学习,学生相互影响,一起思考如何完成一项任务,以及向同伴展示自己的思维活动,若把不同思维类型的学生组成一个整体会激发出更有创造力、更具有发散性的思维活动——因为他们能接触到统一看法、策略和观点的不同细节。我国传统教室是为了监控学生的行为和确保其位置只能听教师讲课而安排的,而不是为了让学生相互沟通和合作,很少能给学生提供彼此开放、交流思想所必需的安全感和互动机会。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组内合作、组间竞争。”[5]和多元智能理论,让每个学生都有任务、有发挥自己智能强项的机会,例如在制取Al(OH)3时安排思维逻辑性较强的同学进行实验设计,以身体运动为智能强项的同学进行操作,空间智能较强的同学画装置图,语言智能较强的同学进行描述和解释,当然每个组员在各负其责的同时也要经过大家的监督同时吸纳其他成员提出的合理建议,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3.搭建桥梁
任何新的学习都建立在学生当前持有什么,理解或相信什么的基础上。桥梁元素是课堂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关键,构思有效途径,解释学生已有概念,这些概念被描述为“前概念(perconceptions)、误概念(misconceptions)、直觉(intuitions)”等[6],这些概念与所教的科学概念有很大的差异,研究表明“尽管有正规的教育,但这些前概念可能一直持续到成年”。[7]维果斯基提出的支持学生在旧有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的学习的“支架”概念,以及奥苏贝尔提出的“先行组织者”理念则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对旧知识影响新知识学习的经典解释,都是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我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缺乏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挖掘和澄清,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往往存在鸿沟,教师如果不在新旧知识间建立链接桥梁,则无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难以为学生提供“脚手架”,想提出学生需要学习什么或想评估新的学习就比较困难。例如,在学生的前概念中碱与碱是不发生反应的,所以在制备Al(OH)3时,很容易采用Al2(SO4)3+NaOH这个实验方案,实验失败引起认知矛盾,引出Al(OH)3+NaOH发生反应,通过体验失败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很自然地把Al(OH)3的两性性质纳入知识结构中,认知结构发生“顺应”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