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化学史论文

时间:2023-04-25 14:47:41

导语:在化学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化学史论文

第1篇

1.1生源质量参差不齐

在竞争激烈的学生市场上,大部分技师学院考虑到招生需要,降低对难度较高专业的要求,最终体现在学生化学基础水平上,形成了技师学院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对教育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导致学生学习吃力,积极性降低的现象。造成恶性循环

1.2教材内容存在问题

在对技师学院现用的化学教材进行详细的研究调查后,不难发现其中存在实用性较差的问题,而且课本教材内容更新速度缓慢,内容过于陈旧,不利于学生接触学习最新的化学知识,与世界接轨。教材过分依赖本科教材,没有做到实事求是,过多的理论知识并不适用于职业教育,而自编教材也缺乏新意,难以体现化学科学的实用性、趣味性。这些都无法实现技师学院化学教育的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标准,阻碍了化学教育的完善和发展。

1.3教学模式禁锢陈旧

化学作为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实验性学科,很多教育工作者忽略了这一本质。继续沿用原有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教师一直在讲,学生被动的记忆,这也成为技师学院化学教育课堂的通病。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违背了化学科学的精神,也严重影响到了学生想学习化学的兴趣。部分学校教学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知识过分局限在课本,未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引导,导致学生的综合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1.4实验课程严重弱化

众所周知,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相当部分的技师学院化学课堂依然主要依靠黑板板书。也有部分的化学课堂实行课堂演示的方法,很显然,这种方法只能在三尺讲台上进行,不能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的感受,教室后排的学生基本难以参与并准确观察到实验现象。在实验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做实验都是在教师课堂讲解演示之后进行的,这样达不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这也失去了实验课程教学的意义。

1.5教学设备封闭落后

在技师学院化学教学中,不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学生使用原则,使得实验室教师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不愿意开放实验设备,造成学生有积极性而得不到满足。还有学校资金问题等原因导致教学设备的落后,也限制了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2技师学院化学教学创新举措与思考

2.1因材施教,采取分层教学

针对技师学院生源参差不齐的现状,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以基础知识为基本,立足社会职业需要的技师学院化学教育,要兼顾基本的知识储备和化学科学的实用性。采取分层教学可以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调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梯度分班,这既可以对功底较差的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强化教学,分散教学目标,逐渐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自信,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采取另一种教学方案。此外,在学科考核评价体系上,也要考虑更多的因素,实现评价的公平最大化,这样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会大大的提高。

2.2大胆改进教材,强化职业定位

纵观国内技师学院化学教材,大部分教材设计收受到传统编排模式的影响,一直停留在重学术理论知识而轻实用性应用的阶段上。这和技师学院教学人才培养规划相违背,所以教材改进亟待进行,在教育教学突出鲜明的职业定位。教育教材编订这应当充分结合当下技师学院化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到企业中去,了解化学科学的实际需要,以及最新的行业资讯。在教材编排上要摆脱传统模式的禁锢,突出职业定位和特点重视实践应用,突出化学科学的实用性、趣味性。

2.3优化实验体系,创新实验内容

实验教学体系的完善影响着化学教学质量的持久性,实验内容更是化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进行多层次的教学方式,基础实验、提升型实验、创新型实验相互配合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同时实验内容也应该减少验证性实验,强化探究性实验,这为技师学院化学教学带来了更好的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2.4转换教学方式,重视实践教育

既然化学以实验为基础,职业教育也已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那么,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如此,新的教学模式应该充分贴合培养目标,注重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指导,结合当下多媒体资源,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要加强实验教学设备的投入,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良好的硬件保障。

3结语

第2篇

论文摘要:概括与分析我校近几级学生分析化学实验课考核方法以及考核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保证实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总结经验,形成了分析化学实验课自己独特的考核方法。

在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实验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培养农业生产和科研等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基本环节。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及分析问题、解决间题的综合能力。图分析化学实验课考核方法有笔试、操作等。实验操作考试是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的一项考试,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以笔试的方法进行考试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检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方面,实验操作考试是其他考试形式不能替代的。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重视教学实践的同时,不断地改革了分析化学实验课的考核方法。总结考试经验,形成了我们分析化学实验课自己独特的考核方法:即采用实验的有关理论考试与实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口试加操作)。

一、我校分析化学实验课旧的考核方法

(一)2001级学生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

试卷内容包括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所加试剂的作用以及所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像文化课统一时间统一科目进行。考前对试题进行了保密。

(二)2002级学生采用实验操作考试

考前操作内容也是保密的。具体是:自己的老师监考,考试时间为每人30分钟,一组02人,所有学生实验操作内容一样,都是通过酸碱滴定计算溶液的浓度?学生操作完成后将数据以及计算结果记录到试卷上,老师根据记录结果打分。上实验的全部学生考了4、5天才能结束。

(三)2003级学生采用实验操作考试

具体是:每个学生考试时间10分钟,学生按班级、学号排序进行考试,一个老师一次监2个学生,10分钟后再进2名学生,依此类推。全部学生实验考试内容都相同,都是完成一次酸碱滴定,老师要对每个学生每一个操作要领和操作要求正确与否打分。5天全部学生考试完毕。

二、旧的考核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分析化学实验课旧的考核方法中存在很多的间题,比如笔试存在抄袭现象,所以不能体现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习好的学生也不公平。2002级学生虽然采用实验操作考核方法,但也没有检查学生的操作要领,只是通过最后的计算数据是否接近准确值来判分。这两种考核方法都没有关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技术要领掌握与否。2003级学生采用的考核方法虽然检查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但不能检查出学生对实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传下去对以后做实验的学生的影响也不好。以后的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就不会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也不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更不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执照老师给定的步骤完成实验,使用仪器的操作要领和要求也不管规范与否,因为考试时只要打听一下使用那种仪器,突击记忆它的正确使用方法即可过关。这样考核的结果并没有达到开设实验课的目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并不是非要让学生得出一个即定结果,而是让学生掌握实验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才是实验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间题如下:

(一)分数不成正态分布

实验成绩不成正态分布,一是因为闭卷考试时有些学生在考场上作弊了(有的抄袭学习好的学生的答案,有的抄了书本),二是因为操作时一次考生人数多,有的学生抄袭别人的数据,这样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试题保密

我觉得实验考核试题没有必要保密。因为实验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考查理论知识,不能像文化课统一时间统一科目进行闭卷笔试。以笔试的方法进行实验考试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所以不应该保密的,再说操作考试全部学生要进行4、5天,也保密不了,所以实验考试本身应该开卷考试。

(三)突击训练问题

后面考的有的学生向已考过的学生打听操作所用仪器,然后进行突击训练。操作姿势和要求是靠平时积累和培养的,不是靠突击训练。有的仪器使用方法突击也没用。分钟内不但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操作,还要考虑仪器使用方法的话时间是比较紧张的。上课使用的每种仪器老师都详细的讲到它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姿势。只要你平时都按照要求使用,考试01分钟是足够的。

三、分析化学实验课新考核方法

为了使学生成绩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们采用平时实验报告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给出最终成绩:即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占50%,其中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考试成绩占50%,其中包括实验有关理论考试成绩和操作考试成绩。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和加强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提出新的实验考核方法:即采用实验的有关理论考试与实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口试加操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试题

试题内容为口试加操作。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一致,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口试内容为实验有关理论:即所做过的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所加试剂的作用以及所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等,比如标准溶液的配置方法有几种,Ha、Na0H溶液如何配置,标定二者使用哪种基准物质、采用哪种指示剂辨别终点以及终点颜色如何变化,自来水硬度测定终点颜色如何变化,K2C2r07测FeZ+实验中加H3P4O的作用是什么,甲醛法测N%实验原理,分光光度计的组成部分以及每部分的作用,电子天平的称量方法以及差减称量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对实验有关理论我们摘录出来做成卡片,每一个问题一个卡片,一个卡片一个编号。实验操作内容所有学生一样,并且提前通知学生,都是完成一个完整的滴定分析操作:即将烧杯中溶液准确定容至容量瓶中,移液管准确移取一定量溶液至锥形瓶中,用标准液滴定至终点后记录滴定管数据后报告老师。操作内容及步骤我们做成试题形式。每名监考老师拿一份实验理论卡片以及实验操作要领评分细则,监考老师们考前要统一口试题的正确答案。

(二)考试过程

每个考场4张实验台,每次考试一个考场进4名学生,每个考场2名监考老师,即每个监考老师每次监2名学生。

1、试题的摆放

我们把操作内容及操作步骤试题贴在每个考生的实验台上,所需仪器和药品也整齐地摆放在实验台上。

2、学生进场考试

学生不按照平时做实验的地点和代课老师进行,而是按班级、学号排序先在准备室抽考场号,准备室的老师宜读考场规则和注意事项。每个考场先进4名学生,每个老师监2名学生。先考操作,每个学生10分钟,到时做不完的监考老师会让学生停止。监考老师根据每一步操作要领评分细则打记号,比如容量瓶的洗涤用水是否过量,从烧杯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是否使用玻璃棒,定容是否过量;移液管操作手法是否规范;滴定管涂油、洗涤、润洗、装液、排气泡、读数姿势以及有效数字位数、滴定过程中活塞的控制以及终点颜色的判断等一系列的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操作结束后到监考老师处抽理论口试卡片编号,阅读完题意回答问题,时间为5分钟,在此时间内最多有三次抽卡机会,满分逐渐降低,比如第一次满分01分,第二次满分8分,第三次满分6分。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根据回答内容酌情打分。4名学生考完后监考老师收拾好仪器和药品后再进4名学生,依此类推.我觉得实验考核试题没有必要保密。因为实验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考查理论知识,不能像文化课统一时间统一科目进行闭卷笔试。以笔试的方法进行实验考试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所以不应该保密的,再说操作考试全部学生要进行4、5天,也保密不了,所以实验考试本身应该开卷考试。

(三)突击训练问题

后面考的有的学生向已考过的学生打听操作所用仪器,然后进行突击训练。操作姿势和要求是靠平时积累和培养的,不是靠突击训练。有的仪器使用方法突击也没用。分钟内不但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操作,还要考虑仪器使用方法的话时间是比较紧张的。上课使用的每种仪器老师都详细的讲到它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姿势。只要你平时都按照要求使用,考试01分钟是足够的。

三、分析化学实验课新考核方法

为了使学生成绩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们采用平时实验报告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给出最终成绩:即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占50%,其中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考试成绩占50%,其中包括实验有关理论考试成绩和操作考试成绩。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和加强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提出新的实验考核方法:即采用实验的有关理论考试与实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口试加操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试题

试题内容为口试加操作。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一致,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口试内容为实验有关理论:即所做过的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所加试剂的作用以及所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等,比如标准溶液的配置方法有几种,Ha、Na0H溶液如何配置,标定二者使用哪种基准物质、采用哪种指示剂辨别终点以及终点颜色如何变化,自来水硬度测定终点颜色如何变化,K2C2r07测FeZ+实验中加H3P4O的作用是什么,甲醛法测N%实验原理,分光光度计的组成部分以及每部分的作用,电子天平的称量方法以及差减称量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对实验有关理论我们摘录出来做成卡片,每一个问题一个卡片,一个卡片一个编号。实验操作内容所有学生一样,并且提前通知学生,都是完成一个完整的滴定分析操作:即将烧杯中溶液准确定容至容量瓶中,移液管准确移取一定量溶液至锥形瓶中,用标准液滴定至终点后记录滴定管数据后报告老师。操作内容及步骤我们做成试题形式。每名监考老师拿一份实验理论卡片以及实验操作要领评分细则,监考老师们考前要统一口试题的正确答案。

(二)考试过程

每个考场4张实验台,每次考试一个考场进4名学生,每个考场2名监考老师,即每个监考老师每次监2名学生。

1、试题的摆放

我们把操作内容及操作步骤试题贴在每个考生的实验台上,所需仪器和药品也整齐地摆放在实验台上。

2、学生进场考试

学生不按照平时做实验的地点和代课老师进行,而是按班级、学号排序先在准备室抽考场号,准备室的老师宜读考场规则和注意事项。每个考场先进4名学生,每个老师监2名学生。先考操作,每个学生10分钟,到时做不完的监考老师会让学生停止。监考老师根据每一步操作要领评分细则打记号,比如容量瓶的洗涤用水是否过量,从烧杯向容量瓶中转移溶液是否使用玻璃棒,定容是否过量;移液管操作手法是否规范;滴定管涂油、洗涤、润洗、装液、排气泡、读数姿势以及有效数字位数、滴定过程中活塞的控制以及终点颜色的判断等一系列的操作是否规范。实验操作结束后到监考老师处抽理论口试卡片编号,阅读完题意回答问题,时间为5分钟,在此时间内最多有三次抽卡机会,满分逐渐降低,比如第一次满分01分,第二次满分8分,第三次满分6分。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根据回答内容酌情打分。4名学生考完后监考老师收拾好仪器和药品后再进4名学生,依此类推。:

3、判分及登记分数

第3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去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验证及基本实验方法与技能训练的培养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教师观念的陈旧已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由于我们长期徘徊在“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应试教育的怪圈里,直到现在还有部分教师把演示实验甚至学生实验课作为讲读课来上,根本谈不上什么探索性、开放性的实验课,有悖于新课标的精神和新教材的要求。

因此,作为教师,要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树立创新的观念,立足于开发学生的实验潜能,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保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发展和创新精神,改变“一言堂”、“满堂灌”的弊病,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让学生由教的对象变为学的主体、创新的主力,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创新意识是指在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驱动下一种愿意发现问题、积极去探索的心理取向,是创新的动力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在化学实验中,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善于利用化学实验中的发光、变色、沉淀、产生气体和状态的改变等有趣的实验现象去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感觉到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魔幻的学科,进而激励他们去求知、去探索、去创新。

随着化学学习的发展,学生对化学的兴趣不再满足于观察演示实验,他们迫切希望自己动手做一做,自己去探索化学知识。教师应抓住时机及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开设学生实验,把化学变化显现出来,实验的成功会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通过化学实验探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使学生兴趣上升到更高层次。

另外,在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对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进行扩展和深化,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电化教学设备,可把一些在教室做不了的实验和不适合做的实验制成教学软件,在课堂上反映,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氧气的物理性质时,氧气在101千帕时,温度降到-183℃时,得到的液氧是一种淡蓝色的液体,实际上学生根本没有看到过液氧。在教学中可以制作电脑多媒体把液氧展示给学生,并将一朵鲜花放到液氧中,过一会儿把它取出,发现鲜花颜色没有发生变化,而花瓣却像玻璃一样脆,这不仅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将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活跃学生的实验思维

1.尊重学生的个性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学生得到了尊重,才能自由自主地思考、探究,这才可能有创新和超越。首先,教师必须发挥民主,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获得心理安全感。其次,教师还必须建立开放的教育环境,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开放,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

2.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造就了大批缺乏创新意识的学生,也使教师惰于创造。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从自我做起,潜心挖掘教材,对教材中实验存在的缺憾大胆改进。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置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置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笔者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置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置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实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增加探究性实验

教育教学实验表明: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因此,根据教学内容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再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使其在不断的探索性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意识。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常常是教师预先安排,学生只好依葫芦画瓢地被动实验,这样,学生就失去了对实验的“神秘感”和探索欲望,缺乏灵活性和创造性。如果教师选取具有灵活性的问题,积极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思考、探索、想象,再引导学生精心收敛思维,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从而激活创造思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例如,讲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就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把学生分成几组,观察生锈的铁钉,让同学们讨论后猜想铁钉为什么会生锈?生锈的条件是什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根据讨论进行实验设计,每天观察铁钉生锈情况,观察十天,并认真做好记录。通过对钢铁制品锈蚀的条件的探究,看同学们得出什么结论?对如何防止钢铁制品锈蚀有什么建议?

4.重视实验观察

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本身。教师对每一次演示实验都应制定相应的程序和方法,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基础,预见到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缺陷,精心策划富有启发性的引导措施,变简单的实验“观看”过程为实验“观察”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打好创新的基础。例如,镁带燃烧的实验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是“有新物质生成”这一本质特征,所以,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反应前镁条的颜色、状态及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从而得出生成物是一种不同于原物质的新物质,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正确结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观看”镁带燃烧时发出耀眼的白光这一明显但粗浅的实验现象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不同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教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总之,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营造宽松的学习气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说、去练、去做,让化学实验课堂成为学生大胆实践、不断创新的舞台。化学实验的创新永无止境,只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勤于探索、勇于开拓,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能使新课程条件下的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Abstract:Theobjectiveofnewcurriculumistocultivatestudents’innovativespiritandpracticeability.Inchemistryexperimentteaching,thecultivationofstudents’innovativeabilityshouldbepenetratedintoeachchapter,sothatchemistryexperimentteachinginnewcurriculumcanmeettheneedofdevelopingstudents’innovativethinking.

Keywords:experimentteaching;innovativeability;cultivation

第4篇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或师生合作完成的一种直观有效的教学方法。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是搞好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第一步。有人说,讲千遍,不如做实验。要成功地做好演示实验,要做好以下三点:

1.实验准备要充分,切记匆忙上场。要充分重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的结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际的教学效果。为此,化学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熟悉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明确实验目的,考虑如何引导学生观察,观察什么,如何观察。教师要充分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演示实验即使是最简单的实验,教师在课前也要进行尝试,确保万无一失。由于化学实验的特殊性质,为了保证实验圆满完成,教师有必要对演示实验所需的药品和仪器列个清单,走进课堂前一一对照,看是否遗漏,东西缺一样都会影响实验的进程,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实际学习效果。

2.实验操作要规范,切不可给学生随意的印象。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有条不紊,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化学实验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的实验过程要规范,演示桌上要整洁,与实验无关的东西,皆不要放在演示桌上,以免影响学生观察。试剂的取用要适当,多了浪费,少了现象不明显或造成实验失败。教师要合理地进行实验,使实验现象尽可能明显,尽量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观察到,有的实验学生离得远不好观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近观察,不要怕耽误时间和影响课堂纪律。因为如果学生没有观察到实验现象,跟没做就没有区别。

3.教师要格外注意实验教学的安全。由于化学实验的实验药品和生成物往往是有毒有害的,教师的演示实验要绝对安全,绝对不能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如果发生实验事故,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哪一方受伤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制取有毒气体时,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对易燃、易爆要更小心。教师要把实验的隐患降到最低,绝对不能让化学实验影响学生和教师的健康。

二、多组织实验,提高初中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学生多动手实验,可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实验,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组织学生实验,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教师要组织学生实验,首先就要在课堂上做好演示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认识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的注意事项、影响实验的成败因素,在动手实验时才会有条不紊,才能更好地体验实验的效果。

第5篇

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教师按照课本的内容“手把手”地告诉学生操作的步骤,操作的方法,操作顺序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学生看着老师做一遍,然后自己再做一遍,是一种纯粹的动作模仿,很多学生实验完成后都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更没有人会去思考是否还有更好的操作来完成这个实验。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完全是被动的。这样就根本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我们在改革实验内容后就对实验教学的组织模式进行了大的调整,当我们根据课本的实验内容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解决的时候,学生需要自己独立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但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并不见得每一个人都很认真,因此,教师必须在实验前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与讨论,评估方案的可行性,对方案的设计进行检查与监督,只有可行的方案才允许学生实验。同时加强实验考核,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性思维。并结合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发现的问题或提出新的实验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最后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与分析,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解释。这样就保证学生一直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实验与分析,通过这种实践使自己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性思维得到锻炼。

二、建立实验结果的反馈与交流机制

通过实验教学获得学生实验情况的信息,作为改进实验教学的依据,建立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机制。通过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实验报告等多种形式,与学生探讨实验中出现的新情况,利用教师相对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去分析实验的结果。对实验中出现的一些异常情况,引导学生设计新的实验方案去探索,达到教师与学生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实验总结

每一次实验课结束前,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同时,教师也需要对本次实验课的教学与组织情况进行总结,对实验课堂的控制情况进行分析,看看对学生实验课的每个环节的监督是否到位,对实验中一些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否进行了提醒等。

四、改革实验考核机制

实验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研作风,所以,为了达到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必须建立完善的实验考核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完善实验成绩的评定标准;二是增加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与评定;三是强化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四是注重对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能力的考核。同时,强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间的协作与交流能力。

五、实验教学实施过程的其他方面的改革

通过实验教学的改革来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与科学精神,同时实验教学的改革还需要对学生的环保意识、科研兴趣等进行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在组织实验教学的时候,注重实验方案设计的绿色与环保,对学生实验后的卫生整理,实验废弃物的处理,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有机溶剂的回收与再利用等方面加强引导与管理,减少有机实验操作对环境的污染,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理念。同时,加强实验课后的辅导与交流,在没有实验教学任务的时间段,开放个别实验室供学生使用,鼓励学生设计一些综合性、设计型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索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

六、结语

第6篇

1.加热固体物质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完毕,先移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中取出,使水倒流,试管破裂。

2.把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没有将试管夹夹在离管口1/3的位置,而是夹在试管的中部。

3.倾倒液体时,掌心没有对着瓶上标签,试剂瓶盖没有倒放在桌子上。

4.用量具(量筒和滴定管等)量取液体时,视线往往在上方,量出液体的体积比实际体积大。没有掌握“量具上的刻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应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读法。

5.检查装置气密性时,没有将导管先插入水里,或插入水中太深,气体无法逸出。

6.使用滴管时,将滴管口伸入试管并触及试管内壁。

7.在做实验时,试剂瓶塞张冠李戴,如将盛氯化钡溶液的滴瓶管放到盛稀硫酸的滴瓶上,或者相反,造成试剂污染。

8.药品用量太多,如硝酸与铜反应,铜量太多,生成大量的毒气,既影响健康又浪费药品。

9.用玻璃棒蘸取一种溶液后,没有用蒸馏水洗干净就去蘸取另一种溶液;或用药匙取粉末药品时,没有用纸将药匙擦干净,就去取另一种药品,造成严重污染。

10.试验氨的溶解性时,用湿的试管收集;检验试管或集气瓶是否充满氨气时,红色石蕊试纸没有用水润湿。

11.做中和滴定实验时,将锥形瓶用蒸馏水洗了后又用待测试液洗,使待测溶液的实际用量大于用移液管所取的量,使所消耗的标准溶液的量增多,造成误差。

12.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没有用棉花堵住试管口,使高锰酸钾进入导管污染水槽。

1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将集气瓶倒置在水中,集气瓶没有灌满水或者根本没有灌水。

第7篇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础,是不可替代的学习方法,是创新的基础。因此,作为新世纪的化学教师应该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做好学生实验,鼓励并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合理布置研究性课题。作为一名教师还要勇于创新,根据教学需要和学校具体情况,大胆尝试化学实验改革,为在化学教学中实现课程标准的学生培养目标服务。

长期以来,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验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实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化学中的问题,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因而改革实验势在必行。

教育、创造教育、个性教育。其目标都包含一个共同点:培养创新人才。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探究的实践活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科学探究。

二、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转变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

《新课标》明确指出了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传统的实验教学强调讲清原理,演示好实验,尽管也注意学生能力的训练与培养,但训练的重点也是放在学生能否看清实验现象,能否明白实验原理,实验的难点在何处等等。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既要强调实验在训练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要强调实验在培养学生动脑、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化学实验教学所要达到的更高目标。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标》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4、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学中必须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创造性的潜在能力。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整个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造思维有机结合,尽可能的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模式,着力营造“情感共鸣沟通,信息反馈畅通,思维流畅,创造精神涌动”的最佳意境。

传统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是被动地参与,我们的实验改革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敏锐观察,丰富想象,有效类比的周密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而形成的,既达到了开拓思维,交流合作的目的,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实验中得到加强、训练,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5、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多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学校可以创造条件全面开放实验室,使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进行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在学习中的一些疑问,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他们养成用实验来探究未知,大胆质疑,勇于超越的创新精神。

第8篇

本文首先论证了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以及实施探究性教学的意义,可行性,然后采用案例的形式对化学课堂探究性教学的实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探究教学化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展开了,这必将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无疑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但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仅仅靠每周一两节研究性学习课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处理好学习知识,培养科学探究素养等各方面的关系,如何将研究性学习引入日常教学,一直是人们思考的新课题,本文就化学学科作初步探索。

一、背景分析:

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课程性质的最精炼的描述,而构造“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是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最核心的部分,上述新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对以教师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训练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学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都提出了挑战,从这个层面上说我们很有必要寻求一种适应形式新要求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

二、化学学科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要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而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如果在化学日常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这必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使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可见进行化学学科探究性教学意义深远。

三、化学学科探究性教学实施的可行性: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同时化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为化学探究性教学提供了途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化学学科的学科思想就是先提出课题(问题),进行学科假设,再进行实验论证,得出结论,最后形成理论(规律),化学探究性教学就是在化学课堂上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可见探究性教学还能够体现化学学科的学科思想,让学生受到学科思想的熏陶。从理论上看进行化学探究性教学可行。

四、化学探究性教学的实施:

实施化学探究性教学要体现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实施化学探究性教学并不是要刻意在形式上体现探究性,更为重要和可行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体现探究性,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在“学”知识而不是在“装”知识,即要体现探究和授予的差别,体现主动和被动的差别,要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体制中老师“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全盘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重要。要让学生的思维体现探究性,可作如下尝试:

1、创造探究情景:

通过合理处理教材,创造探究情景,把枯燥的东西变得有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比如人教版教材第一册第二章第一节《钠》中有钠与水的反应,可以这样创造探究情景:再次展示瓶中的钠,观察钠沉在瓶底,又让学生回顾刚学习过的钠的物理性质,密度小(0.97g/cm3),比水小,若泡着钠的液体为水,则钠浮在水面。所以该液体不是水,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把钠投入水中的情景。这样就为同学们创造了一个探究情景,学生就迫切地想知道把钠投入水中的情景,大大激发了探究欲望。

再如在讲述某些物质的用途时,不应是单调的讲授,可以创造这样的探究情景:该物质为什么有这样的用途?性质决定由那一条性质决定,这样单调枯燥的东西就变得丰富了,有趣了。

2、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

因学生的准备知识不足等各种因素,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困难,老师要体现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探究方法,方向以及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的指导。

比如钠与水反应产物的探究,小烧杯中先加了酚酞,变红了,说明有碱性物质生成,是哪种碱呢?可以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元素的角度分析:碱中有OH-,还有一种金属阳离子,反应物中金属元素只有钠,说明生成的碱性物质为NaOH,通过观察还有气体生成,气体是什么呢?又可以引导学生从元素角度分析,Na与H2O作用,生成的气体只可能为H2,O2,到底是那一种呢?再考察H2,O2的性质,H2—可燃性,O2—助燃性,利用燃烧实验进行验证即可证明为H2,这样通过逐步分析、探究确定了产物,可以写出Na与H2O反应的方程式:2Na+2H2O=2NaOH+H2以上体现的探究过程虽然简单,但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方法,在简单的问题上可以奏效,在复杂的问题中同样可以运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让学生形成有序思维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总结规律,归类,对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形成有序思维模式是大有裨益的,要让学生明白复杂问题都是由一系列简单问题综合而成的,我们感觉到复杂主要是不知从那里着手思考,如果形成了有序思维模式,找到最原始的模型,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从知12388比如在讲授HNO3的物理性质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有序思维模式。“HNO3常温下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其实由这一点信息,我们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模式思考就可以探究出HNO3的许多性质:

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易挥发沸点低

在空气中易形成酸雾

4、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多鼓励,多体现人文关怀,学生在一种宽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对于学生正确的判断、推断、推理都要给予肯定,对于学生一些新奇想法、创意更要多鼓励,这可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兴趣,体会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五、总结:

总之新形式下的化学教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探究)的情景和途径,把每堂课都设计为解决一个具体问题的过程,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从而提高素质,增长能力。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把研究性学习引入第一课堂,实施探究式教学必将引起一场教育上的革命,对学生科学素养、探究能力的提高必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①成广兴申义阳主编《化学教学概论》石油大学出版社2001

②任志鸿主编《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高二化学上册》南方出版社2005.

第9篇

通过交互式多维的教学策略,进行文化知识读的输入,说的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神经,将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的表达,以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开展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

一、新世纪的英美文化教学

(一)演进中的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交际,将语言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则是自动性、内在动机、策略输入、面对风险、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交互性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学同时涉及了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的元素,师生通过语言交际和互动来完成课堂实践,传统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要求一个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交互教学的课堂已经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多维的模式。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学生,即是交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应该和老师之间有互动的过程,还必须投入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游戏与竞赛的环境当中去。英语教学课堂搭建了一个人与人对话,人与人沟通的平台,更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效利用,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动。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还能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将语言学习有效性最大化。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二十世纪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针对生源的特点,结合办学的条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并取得相应的成效。英语教育并不满足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交流广贯穿一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英语学习者只有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