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资金收支论文

时间:2023-04-26 15:42:41

导语:在资金收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资金收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企业集团 财务公司 账户管理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兴起于20世纪初,最早出现在美国和英国。我国第一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成立于1987年,他的产生既是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经过二十余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电力、航天航空、石油化工、钢铁冶金、机械制造等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和各个重要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几乎都拥有了自己的财务公司。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接受银监会的监督管理。同时,财务公司作为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平台,服务于集团内部成员企业,被视为企业集团的内部银行,在实现集团资金集中管控、提高集团资金使用效率、降低集团资金使用成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已发展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在企业集团资金管控、产融结合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财务公司账户管理模式

账户管理作为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基础职能,在其发挥集团资金集中管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根据集团账户设置和账户管理关系的不同,形成了三种主要账户管理模式,分别为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收支一体户管理模式和虚拟户收付模式,不同账户管理模式下的集中结算方式也各不相同。

各企业集团根据自身特点和集团管理需要,选择不同的账户管理模式。此外,部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模式相结合的账户管理模式,一种为主、多种结合,打造适合所在集团特征需要的账户管理模式。

二、收支两条线账户管理模式

收支两条线账户管理模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账户管理模式,广泛应用于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下文将就其起源、账户设置、账户资金流、优劣势、适用范围等进行讨论。

(一)起源

收支两条线账户管理模式起源于我国政府部门为了加强财政管理,对财政资金采取的一种资金管理模式。该模式的特点是将资金流入与资金流出分开管理,有利于对资金的监督与控制。一些企业集团为了实现对内部成员企业资金的高度集中管理,借鉴了这一做法,将其用于财务公司的资金集中管理。

(二)账户设置

首先,成员企业需在财务公司开立内部账户,同时在外部银行分别开立收、支两个实体账户,财务公司在银行开立集中总账户。其次,要建立成员企业收、支两个银行账户与其内部账户的映射关系并设定银行账户功能:“收入账户”为只收不付户,专门用于对外收款和资金上划,而不具备资金支付的功能,不允许坐支资金;“支出账户”为只付不收户,专门用于对外支付和接受资金下拨,而不具备资金收入的功能。

(三)账户资金流

成员企业的银行“收入账户”收到款项后,资金单向由“收入账户”归集到财务公司集中总账户中,同时增加成员企业内部账户余额;成员企业需通过银行“支出账户”进行对外付款时,需向财务公司提交资金下拨申请,财务公司审核通过后资金由财务公司银行总账户下拨至其“支出账户”,同时扣划成员企业内部账户余额;成员单位通过财务公司资金系统付款时,需向财务公司提交内部转账或银行付款指令,由财务公司支付。

三、收支两条线账户管理优劣势及适用范围

(一)优劣势分析

优势。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将收、支账户分开管理,资金流向明晰,便于日常监测和统计分析;有助于财务公司实时监控集团成员企业的资金流,有利于集团预算执行与财务监督;操作较为简便,成员企业的抵触情绪较低,工作开展较为顺畅。

劣势。该模式的劣势在于收入资金均须经上划至集中总账户后才能进行支付,延长了资金流路径,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资金的流转和使用效率;对于成员企业较多的集团,双倍账户管理将大大增加财务公司的工作量。

(二)适用范围

收支两条线账户管理模式适用于股权关系紧密,集约管控能力较强的集团。需要财务公司信息化水平高,资金系统先进,可以与银行共同开发和搭建个性化银企接口。

四、小结

收支两条线账户管理模式便于企业集团依托财务公司平台进行资金集中、结算集中、预算管控和现金流管控,能够促进集团财务的集约管控,增强集团资金集中管理能力。但同时,该模式也对集团股权管理能力、财务公司信息化水平、银行相关产品及银企接口开发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

目前,使用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的财务公司主要包括中海油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兵器财务有限责任公司等。

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信用体系

论文摘要:随着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原有的外汇信息系统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高效的外汇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议。

外汇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建立规范、高效、诚实、信用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对于提升我国信用等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以及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建立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外汇局对应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等相应开发了国际收支统计监测、汇兑业务统计申报系统、银行结售汇管理系统等十几个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增强了监管的时效性,方便了涉汇主体的外汇收支活动,为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这些信息系统在数据共享、预警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外汇管理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外汇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外汇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数据共享性差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是在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是每增加一项新的外汇业务就要增加一个系统或报表。外汇管理的外汇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已有十几个,基本覆盖了外汇局所有业务领域,但由于每项外汇业务需求的提出时间先后不同,指标设计口径不一,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子系统有机整合后的整体优势,对于有效利用外汇数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资本账户的放开以及证券、保险和服务业的进入,为了保证有效监管,每项业务都要增设新的系统,那么,外汇管理的信息系统要以成百上千计算。

2.外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原始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对外汇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统计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行的统计监测系统游离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之外,以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例,客户国际收支交易的涉外收付信息虽已存在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中,但在进行申报信息的报送时,银行仍须将这部分信息录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中,既加大了银行工作量,又存在二次录入错误的可能。目前,外汇局与银行、企业的信息传导载体还主要是纸质报表,大部分数据采集来源于手工台账登记,然后手工汇总后通过专门的统计程序上报。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不仅会发生因填报人在统计内容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人为统计错误,还会由于手工采集速度的限制而导致在信息掌握上的滞后性。加入Wl’O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增长迅猛,跨境资金流动日益频繁,新的交易种类不断涌现,跨境收入金额迅猛上升近10000亿美元,如此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境资金流动,如果都要用手工台账方式统计汇总,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3.外汇信息监测系统缺乏有效的预警、预测机制高效的外汇流动预警、预测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管理者的意图,从目前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和其它系统看,还停留于信息的采集、汇总阶段。仅局限于对各类具体业务的事后统计,缺乏必要的信息加工、利用、分析和反馈机制特别是缺乏对异常信息的的监测、筛选以及对外汇流向的事前预测,加上外汇信息的流动渠道不畅,信息反应迟缓,所以对违规、违法的外汇流动的监管就缺少快速、敏捷的反应机制,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4,外汇信息监测系统不能反映涉汇主体的交易全貌账户是统计的基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已在全国推广实施,但该系统不能反映全部企业或企业全部的外汇收支活动。一些对公单位的结售汇,如出口结汇、捐赠结汇、进口购汇及其相应的收支等,可以不通过外汇账户进行收付,致使外汇账户收支不能完整地反映涉汇单位的涉外经济活动。特别是作为对银行外汇业务监管的主线的结售汇未能在该系统得到体现。另外,该系统还未含银行自营外汇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账户,企业开证付汇保证金账户等,因而导致外汇管理部门在对企业外汇收支活动监测中,没有目标、没有重点,使企业的一些外汇违规行为因账户系统的局限性没有及时暴露和制止。

二、构建我国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思路

外汇市场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规范的行政执法和内控制度,畅通的政策宣传和反馈渠道,高效的外汇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互通互联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科学的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以及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等。其核心内容是高效的外汇市场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外汇管理已经建立了十几个信息系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直接管理的烙印。这些信息系统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设外汇市场信用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对相关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逐步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1.更新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2006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汇管理工作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实行平衡管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外汇管理经历着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现场检查向非现场核查、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再延用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政管理思维方式,显然是难以解决复杂和深层的问题,外汇管理的有效性越来越弱,而且管理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并且我国现在外汇资源已由稀缺转为相对过剩,因此,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也必须随之转变,并且应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统计指标和统计内容的设计上,应紧紧抓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彻底摒弃面面俱到的管理理念。国际经济的交往相比国内经济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的交往中,抓住主要矛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尽量简单化。这也是对我们的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

2.建立以外汇账户系统为主轴的信息监测系统账户是统计的基础,是资金流动的“中转站”和资金存量的“蓄水池”,也是监管分析资金流量和存量的重要窗口,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必须以改革现行的外汇账户系统为着力点。指导思想:只要有外汇收支行为的单位都必须开立外汇账户,凡未开立外汇账户的单位的外汇收支行为,银行都不能受理,所有的外汇收支都必须在外汇账户中反映(其中:包括银行结售汇业务)。具体思路:以时间划分:账户可分为长期账户和临时帐。以业务性质可分为经常项目账户,资本项目账户和特殊账户。经常项目账户为长期账户,一个企业只能开立一个经常账户,账户的发生额原则上只能是贸易项下的,外汇局通过经常账户的发生额与海关出口或进口报关额核对,数据相差太大,外汇局可追查其原因,并可取代出口收汇核销系统。外商直接投资项下资本账户的一般为临时账户,可根据外商的进资计划确定账户有效时问,并根据外商的投资额确定账户的最高限额,上述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账户自动关闭。同时,以账户系统为主轴、根据不同的外汇业务性质开设不同性质账户,并根据账户性质设立不同的子系统。

第3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现象日益严峻,本文主要对双顺差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一、2000年以来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在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总顺差规模不断扩大。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均衡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国际收支持续顺差表明我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过万亿,持有如此巨额的储备固然是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但由此产生的国际收支顺差过大也会对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

1.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的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低消费高储蓄,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2000年62.3%下降到2006年的49.9%,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从2000年的46.6%下降到2006年的36.3%。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同时全社会总存款,居民消费存款的比重持续降低,从2000年的53.6%下降到2006年的50.7%。因此,全社会储蓄率的过高不是由于居民储蓄过高,而是由于初次分配不合理导致的企业存款和政府储蓄的巨幅增长与过高。消费率过低的结构性矛盾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果消费率长期偏低,消费率和投资率之间就不能形成合理的比例,就会导致社会产品价值不能及时得到实现,大量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带来高失业率,并且直接影响企业效益和偿还贷款能力。因此,只有减少企业留利和政府税收在GDP中的比重,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消费启动的支撑基础。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初次分配中的公平问题以及工资形成机制的滞后成为中国消费增速的最大制约因素。目前居民的初次分配收入的增长速度难以改变目前格局,消费启动依然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同时,我国微观经济主体信用度不高,一些企业从银行得到贷款后,到该还贷时,虽有能力但拖欠不还;还有一些企业盲目投资,相当一部分投资形成无效投资,导致平均投资回报率低,还贷困难。这些现象使银行风险增大,导致“惜贷”现象出现。其结果是国内储蓄出现相对过剩,这种过剩反映在国际收支上就是持续盈余和“双顺差”。

2.外汇资金的过度流入

(1)国内居民和企业的发展对外资的需要

我国的居民储蓄倾向比较高,而居民储蓄绝大部分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中介转化为投资的。由于银行的商业化运作及内部机制不完善,效率相对比较低等因素,银行不能很好地发挥社会资金转化功能。国家高速发展所引起的对资金的大量需求与不能使储蓄有效率的转化为投资供给之间的矛盾,是产生需求外资的主要原因之一。

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然而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企业的融资渠道少。我国企业的融资大部分是通过国有商业银行融资。随着商业银行转向商业化经营,建立自我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各大银行都以追逐和保持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严格控制发放贷款数量,而对放贷地区、项目进行谨慎的选择以追求经济效益,企业在国内获取资金的渠道被堵塞之后,自然而然地就将目光瞄准了外资,产生了对外资的需求。同时,国内企业愿意与外资合作。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以及跨国企业的进入,我国国内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急需高新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而外商的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因此,国内企业往往通过引进外资的形式来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2.国内经济政策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采取鼓励出口和鼓励外资流入的非对称性国际收支政策。在制度安排上,明显鼓励出口、限制进口;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从跨境资金流入和流出看,流入管理较松,流出管理较严。例如,鼓励外商来华直接投资,限制国内企业到境外投资;鼓励外债流入,限制国内金融机构向境外提供债权,不允许非金融企业对外发放贷款;鼓励非居民向我国居民提供资本项目下捐赠和转移,限制居民向非居民提供资本项目下捐赠和转移等。

(3)外资的选择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资涌入中国,主要动机就是寻求获利机会。首先,进行直接投资可实现内部化从而节约交易费用。我国外贸市场的高额交易费用和存在的较高的贸易壁垒促使大量的跨国公司放弃国际贸易的形式而采取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体化策略。其次,我国廉价的生产要素,比如劳动力和土地等,巨大的市场潜在容量,再加上我国政府为吸引外资给予外资的一系列超国民待遇,更加吸引外商对我国进行直接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外资大量超规模涌入,形成了负的储蓄缺口;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在国内生产的产品取代进口,加大出口,从而进口减少,出口增大,外汇的负缺口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

(4)是较强的人民币升值预期

心理预期对我国的资本流动始终具有很强的影响力。2002年以来,受国际、国内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和个人出现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同时,媒体铺天盖地地讨论人民币升值问题,导致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被强化。在存在价格落差(利率差、汇率差)的情况下,社会中的每个企业和个人都会成为潜在的投机者。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出口企业会尽可能早收汇、多结汇;进口企业会推迟和减少购汇、付汇;老百姓也不愿意持有外汇。这些行为直接导致我国资本流入增加和资本项目顺差扩大。从境外远期外汇市场看,人民币非交割远期汇率升值较高的时段与我国外汇储备增加时期高度吻合。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奥伯斯菲尔德.海闻译: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第4篇

本文以乡镇财务管理精细化作为主要内容,首先概述了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概念及其意义,进而提出了推动财务管理精细化顺利开展的有效措施,可以为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参考。

【关键词】

乡镇;财政单位;财务管理;精细化;

随着我国基层乡镇经济体制以及财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府机关对于乡镇基层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不仅要遵守国家财政法律政策的规定,同时必须适应国家新农村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以便于为乡镇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传统的乡镇财务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需要,对乡镇财政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乡镇单位财政改革的基本要求,对于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意义研究

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是指在乡镇财政管理活动中,明确相应的财务管理目标,并对其进行量化分解,通过完善的管理流程以及有效的考核体系,以避免财政资源浪费的发生,实现乡镇财政管理效率的提高。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财务管理精细化转变了传统财务管理方式。财务精细化管理要求乡镇财政单位必须优化现有的财务管理环境,努力实现现由注重管理型的财政体系向服务效益型的财务管理体系转变,由全方位、动态的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替代原有的事后型的财务管理,进而提高乡镇财政资源利用效率,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2)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有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明确、分解、量化细化以及资源整合,是财务精细化管理的主要目标,这有助于通过量化以及细化的财务管理工作方式,来实现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的延伸拓展。

(3)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强化了财务工作的监督效果。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后,可以建立全面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工作规范,进而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管理,明确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岗位职责,促进乡镇财政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4)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可以提高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以减小财政管理成本,实现财政资金利用效率的提高。随着乡镇财政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工作范围以及深度的不断延伸拓展,实施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实现乡镇基层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手段。

2乡镇财务管理常见问题分析

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事关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对维护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现阶段的乡镇财务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缺乏综合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管理不规范,预算约束力弱化。政府收支没有全部纳入综合财政预算管理,预算编制仅限于财政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编制之外,“收支两条线”管理流于形式。预算编制程序不到位,支出预算编制粗糙。 (2)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不严密,监督机制不完善。目前,许多乡镇没有制定规范性管理制度,使得诸如预算、资产、专项资金收支、工程项目、负债资金收支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缺乏制度约束。不少乡镇在财务收支审批程序、支出凭据的审核、财务人员岗位职责的履行等环节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存在资金安全隐患。大量现金结算和大额现金支付现象普遍存在。岗位职责不清,财政监督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比较突出。 (3)财政、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收支活动不能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导致一些违规行为的发生。比如支出不能严格执行预算,随意性大,管理失控,公务接待费用居高不下,公款吃喝现象有增无减等等。 乡镇财政、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有乡镇自身因素,也有外部客观因素。要做好乡镇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乡镇在经济建设中的主战场作用,还需多管齐下,共同努力,逐步实现乡镇财务细化管理。3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完善途径研究

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既是乡镇财政基层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对于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为确保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实现,应有重点的在以下几方面开展财务管理工作:

(1)重视乡镇基层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树立财务精细化管理理念。为保证乡镇基层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必须重视财务精细化管理对于确保乡镇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乡镇财务管理工作模式的重要意义,并转变管理理念,在各项政策以及管理制度的制定上,必须符合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要求,并贯彻落实各项精细化管理措施。

(2)完善制度、夯实基础。

制度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要完善财政、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制订乡镇预算管理、资产管理、专项资金收支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负债资金收支管理等专项管理制度,规范理财行为;加强资产管理,掌握乡镇部门资产家底,保证预算分配建立在真实、可靠的实物资产基础之上,逐步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3)重视乡镇财务的支出控制。开展乡镇财务精细化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针对乡镇财政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强化预算的编制、执行以及监督管理,确保各项财政资金的支出安排合理,从而实现对财政支出资金的有效控制。强化支出管理,可以建立经费支出审批程序,从而避免乡镇财政资金的超标以及违规开支,从而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的合理优化。

(4)强化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制约与监督管理。首先乡镇财政单位必须强化内部审计,通过各种法律政策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内部的监督管理与控制。其次,必须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外部管理监督,通过借助专业的财务机构的力量,及时发现财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各项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及时的处理,以确保乡镇财政单位职能的正常发挥,确保乡镇财政各项资金、资产的安全。

(5)严格控制乡镇财务管理风险问题。乡镇财政单位在开展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由于存在债务管理机制不健全,投资不科学,财政权利分散,税收流失以及支付制度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造成乡镇财政管理风险频发,直接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为了实现乡镇财务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必须通过强化风险意识,明确财政职能,增加财政收入,控制成本支出,完善支付制度等一系列方式,强化对于财政风险的控制,避免乡镇财务管理风险问题的发生,确保乡镇等基层单位财政的安全稳定。

3 结语

乡镇基层财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作为国家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直接关系到新农村以及城乡建设的顺利开展。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国家经济秩序的正常运转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乡镇财政管理单位必须充分认识到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及其意义,并通过各种措施为财务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条件,不断促进乡镇基层财政单位管理工作的规范与完善,确保乡镇财政管理单位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陈会丽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期刊论文] -中国外资(下半月)2010(08) .

第5篇

关键词:国际收支调节;现行货币制度;“双顺差”结构

一、国际收支平衡概念及其调节机制。

1、国际收支概念及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

国际收支是指一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由于贸易、非贸易及资本往来而引起的国际间货币收付。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都在寻求用各种手段调节国际收支以达到收支均衡,即进口和出口相对持平。但是,各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努力却往往由于多种原因而付之阙如,较为典型的引发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有:结构性原因、货币性原因和收入性原因等。总之,引发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样的,相应的调解国际收支的方式也必须多样。

2、进行有效国际收支调节的先决条件

那么,在一国的国际收支调节中怎样兼顾本国利益和世界整体利益?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国际货币制度问题。一个完善的国际货币制度所应达到的目标是,第一,能够促进世界生产要素的有效分配,使所有国家的收入都有增长。第二,能够使世界经济得到稳定。第三,应该是一个有弹性的机体,能够承受住可能发生的外来冲击,减少冲击给各国带来的影响,并且,也要从根本上阻止各国输出其内部的不稳定性因素。第四,必须保证各国的相对独立性,以不妨碍它国和整个体系的方式达到自立的政策目标。达到了以上目标,一定国际货币制度下的各国货币关系都是有序的。

国际储备货币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本要素。它确定一定国际货币制度下的国际储备和提供国际流动性,并且为国际收支逆差融资提供物质基础。国际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制度的核心。汇率制度的选择对国际收支调节的主要影响是:汇率是否否变动及变动的幅度对国际经济的稳定性和货币体系本身的弹性有影响;对国际收支失衡的表现形式和调节方式有影响。

二、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的国际收支调节

严格意义上来说,当前的国际社会并没有在“布雷顿”体系之后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制度。金本位制的自动调节或稳定机制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以“牙买加协议”为标识的多元汇兑本位制国际货币制度。欧元的诞生挑战美元的霸主地位,日元凭借战后经济的发展也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而近年来,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也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一极。但是应该说,没有统一的国际货币、各大货币之间汇率变动频繁、国际收支调节严重不对称,国际货币制度的不合理严重影响国际社会收支平衡仍是国家货币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

1、美元一强独大,为国际收支失衡埋下隐患。

虽然依“牙买加协议”,黄金非货币化,即黄金与货币彻底脱钩。但是由于特别提款权作用有限,欧元危机,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由于美国拥有世界最强经济实力,各国中央银行干预外汇市场及国际贸易计价结算都需要美元,因此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不会丧失。但由此产生了一个问题,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不受黄金约束,却受困于美国国内经济的需求。近年来,美元大量超额供给,因而制造了美国及世界此起彼伏的以经济过剩和资产价格暴涨为特征的信用泡沫。美联储在决定美元供给时,并不考虑储备货币与世界经济的平衡关系,其货币政策的实施结果经常会对其他国家,尤其是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监管有缺失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稳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近20年内世界金融危机连续不断,国际收支失衡,美元的发行就难脱干系。

2,汇率安排多样化后,浮动汇率制对国际收支的消极影响巨大。

按“牙买加协议”,各国可以选择固定汇率制或浮动汇率制。目前,整个汇率体系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区域集团内实行稳定的汇率制,如欧盟及实行“盯住汇率制”国家的汇率制度;二是主要货币之间汇率巨幅波动。一般认为,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政府推行本国政策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可以不受外部约束。汇率的波动还能防止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使一些国家较为顺利地克服国内的通货膨胀。但经验表明,完全自由的汇率浮动也带来不少问题:一是汇率波动幅度过大增加了国际贸易和对外投资的不确定性,使之风险陡然增大;二是各国经常项目收支对汇率变动的反应迟缓,因而它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不大;三是汇率过度波动,使国际基金组织对国际储备的控制削弱,主要硬通货国家的膨胀政策可以肆意继续下去,而无国际收支问题之虑。

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的多样、自由化,未能根本性地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国际收支调节可通过汇率机制、利率机制、IMF的干预及贷款、国际金融市场及商业银行的活动综合进行。但IMF资金的不足、权威虚,使长期以来全球范围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不能根除。

三、我国未来国际收支调节的路径选择

目前,我国不断加剧的“双顺差”国际收支结构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其国际收支结构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成熟债务国阶段;第二阶段为成熟债务国阶段;第三阶段为不成熟债权国阶段;第四阶段为成熟债权国阶段。由于我国经济处于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期间,因此,我国未来的国际收支平衡目标调节路径将向经常项目顺差以及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过渡。

我国贸易和经常项目顺差长期化、常态化是不可改变的趋势。目前,我国经济主要呈现两大特点:一是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日益提高;二是我国高投资、低消费率的经济结构将延续,由此决定贸易项目顺差长期化、常态化。我们应该采取国际通行的做法,注重从扩大国内消费这一源头出发,保持合理的经常项目和贸易顺差。从国际经验看,加大资本项目调节力度是必然选择。我国可以扩大对外投资的渠道,大量使用外汇资产,减缓外汇储备大量积累和流动性过剩,减少国际收支顺差较大的压力;同时,合理引导人民币升值预期,抑制短期热钱流入;加强对短期外债管理,减缓短期间接资本流入,通过这些措施,逐步减少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直至使其转变为一定幅度的逆差。未来国际收支调节逐步转变到经常项目顺差以及资本项目逆差,是一条可行的路径,符合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特殊国情。

参考文献:

[1]戴维.里维里恩,《国际货币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年.

[2]方文,《国际收支危机的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卜永祥、秦宛顺,《人民币内外均衡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方文:《美国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及其启示》,载《中国外汇管理》,1999年第11期.

[5]王立荣、刘力:《国际货币制度演化与货币危机机理探》,载《当年经济研究》,2009年第06期.

[6]刘伟:《货币危机:内外失衡、汇率失调与国际货币体系》,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7年.

[7]陈岷:《国际货币制度的困境与我国的应对》,载《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第34期.

[8]焦武:《中国国际收支失衡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第6篇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费、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进行了研究,并发现上海市提供给上海市后备人才培养的总体经费较为充足,但是仍有部分学校或运动队仍然收支不平衡。本文旨在通过对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系经费的研究为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上海市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经费

竞技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体育经费的供给水平,适时、适量增加体育经费是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再加上运动训练耗资较大,训练经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运动队的竞技水平[1]。因此,训练经费的多少是影响训练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上海市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上还存在着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多元化培养体制[2]。应该广泛带动和利用社会这一丰富的资源,以学校为基础单位,建立上海市特有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资金链。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经费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以“上海市”、“人才培养”和“经费”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查阅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经费相关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分类、归纳和分析;专家访谈法:通过实地拜访、电话访谈、邮件访问等方式,就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中经费的问题,对上海市各级某些运动学校领导、教练员进行调研,广泛听取了专家们的建议和意见,获取第一手资料;逻辑分析法: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调研资料对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归纳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上海市专业运动队经费来源与支出

财政拨款是上海市竞技体育事业经费收入的主要来源。首先,为了保障专业运动队的训练质量,上海市对专业运动队训练场地的兴建和修缮进行补助。例如上海市拨款8966万元对上海体育馆进行了大修,投资8000万元对江湾体育场进行保护与修缮,投资14.9亿元兴建上海旗忠网球中心等;其次是对运动队建设经费的投入。例如2005年上海市对专业运动队的支出经费为29817元,2007年上海市对专业运动队的投入经费为18313万。丰厚的经费保障,为上海市竞技体育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上海市各区县业余体校经费来源与支出

调查发现,当前上海市业余体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政府拨款(见表1),各学校办学规模不同,政府拨款额度也存在一定差异。从总量上看,大部分学校能够做到收支平衡,甚至略有盈余。教学经费、训练经费和运动员伙食费是业余体校经费的主要支出对象[3](见表2)。各项经费收入和支出的标准差与均值相差较大,说明在所调查样本学校中学校经费收入与支出存在非差大的差异。即有的学校经费非常充足,收入与支出的经费规模比较大。而有些学校,经费收入与支出规模则相对较小。

表1 上海市各区县业余体校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

经费来源 有效样本 均数(万元) 标准差(万元) 最小值(万元) 最大值(万元)

办学经费 21 562.2014 576.76088 38 1970.2

政府拨款 22 500.9468 561.17090 38 1970.2

学费 4 49.4325 40.20286 4.58 89.00

其他 13 67.5131 107.42993 3.6 400.00

注:数据来源于沈建华《上海市区(县)级业余体校规范化建设》,属于上海市体育局社会科学、决策咨询项目论文。

表2 上海市各区县业余体校的主要经费支出(万元)

经费支出 有效样本 均数(万元) 标准差(万元) 最小值(万元) 最大值(万元)

教学经费 10 103.3415 205.55444 1.00 680.00

训练经费 22 99.7545 139.61118 10.00 548.00

运动员伙食费 15 48.8473 46.31287 5.39 182.00

注:数据来源于沈建华《上海市区(县)级业余体校规范化建设》,属于上海市体育局社会科学、决策咨询项目论文。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上海市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较为丰厚的资金,但是仍有部分业余体校或体育传统学校或某一项目运动队仍然出现收支不平衡状态。这主要是由经费来源渠道较窄、获取比赛资金途径较为单一和学校自筹经费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的。

(二)建议

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应当拓宽经费来源渠道,重视社会融资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上海市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提供新兴力量。

参考文献:

[ ] 陈烨.山西省青少年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12(06):138-141.

第7篇

论文摘要:随着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原有的外汇信息系统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外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高效的外汇信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议。

外汇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建立规范、高效、诚实、信用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对于提升我国主权信用等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以及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建立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外汇局对应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等相应开发了国际收支统计监测、汇兑业务统计申报系统、银行结售汇管理系统等十几个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增强了监管的时效性,方便了涉汇主体的外汇收支活动,为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这些信息系统在数据共享、预警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外汇管理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外汇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外汇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数据共享性差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是在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是每增加一项新的外汇业务就要增加一个系统或报表。外汇管理的外汇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已有十几个,基本覆盖了外汇局所有业务领域,但由于每项外汇业务需求的提出时间先后不同,指标设计口径不一,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子系统有机整合后的整体优势,对于有效利用外汇数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资本账户的放开以及证券、保险和服务业的进入,为了保证有效监管,每项业务都要增设新的系统,那么,外汇管理的信息系统要以成百上千计算。

2.外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原始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对外汇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统计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行的统计监测系统游离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之外,以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例,客户国际收支交易的涉外收付信息虽已存在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中,但在进行申报信息的报送时,银行仍须将这部分信息录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中,既加大了银行工作量,又存在二次录入错误的可能。目前,外汇局与银行、企业的信息传导载体还主要是纸质报表,大部分数据采集来源于手工台账登记,然后手工汇总后通过专门的统计程序上报。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不仅会发生因填报人在统计内容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人为统计错误,还会由于手工采集速度的限制而导致在信息掌握上的滞后性。加入Wl’O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增长迅猛,跨境资金流动日益频繁,新的交易种类不断涌现,跨境收入金额迅猛上升近10000亿美元,如此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境资金流动,如果都要用手工台账方式统计汇总,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3.外汇信息监测系统缺乏有效的预警、预测机制高效的外汇流动预警、预测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管理者的意图,从目前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和其它系统看,还停留于信息的采集、汇总阶段。仅局限于对各类具体业务的事后统计,缺乏必要的信息加工、利用、分析和反馈机制特别是缺乏对异常信息的的监测、筛选以及对外汇流向的事前预测,加上外汇信息的流动渠道不畅,信息反应迟缓,所以对违规、违法的外汇流动的监管就缺少快速、敏捷的反应机制,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4,外汇信息监测系统不能反映涉汇主体的交易全貌账户是统计的基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已在全国推广实施,但该系统不能反映全部企业或企业全部的外汇收支活动。一些对公单位的结售汇,如出口结汇、捐赠结汇、进口购汇及其相应的收支等,可以不通过外汇账户进行收付,致使外汇账户收支不能完整地反映涉汇单位的涉外经济活动。特别是作为对银行外汇业务监管的主线的结售汇未能在该系统得到体现。另外,该系统还未含银行自营外汇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账户,企业开证付汇保证金账户等,因而导致外汇管理部门在对企业外汇收支活动监测中,没有目标、没有重点,使企业的一些外汇违规行为因账户系统的局限性没有及时暴露和制止。

二、构建我国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思路

外汇市场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规范的行政执法和内控制度,畅通的政策宣传和反馈渠道,高效的外汇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互通互联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科学的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以及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等。其核心内容是高效的外汇市场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外汇管理已经建立了十几个信息系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直接管理的烙印。这些信息系统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设外汇市场信用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对相关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逐步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1.更新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2006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汇管理工作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实行平衡管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外汇管理经历着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现场检查向非现场核查、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再延用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政管理思维方式,显然是难以解决复杂和深层的问题,外汇管理的有效性越来越弱,而且管理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并且我国现在外汇资源已由稀缺转为相对过剩,因此,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也必须随之转变,并且应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统计指标和统计内容的设计上,应紧紧抓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彻底摒弃面面俱到的管理理念。国际经济的交往相比国内经济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的交往中,抓住主要矛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尽量简单化。这也是对我们的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

2.建立以外汇账户系统为主轴的信息监测系统账户是统计的基础,是资金流动的“中转站”和资金存量的“蓄水池”,也是监管分析资金流量和存量的重要窗口,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必须以改革现行的外汇账户系统为着力点。指导思想:只要有外汇收支行为的单位都必须开立外汇账户,凡未开立外汇账户的单位的外汇收支行为,银行都不能受理,所有的外汇收支都必须在外汇账户中反映(其中:包括银行结售汇业务)。具体思路:以时间划分:账户可分为长期账户和临时帐。以业务性质可分为经常项目账户,资本项目账户和特殊账户。经常项目账户为长期账户,一个企业只能开立一个经常账户,账户的发生额原则上只能是贸易项下的,外汇局通过经常账户的发生额与海关出口或进口报关额核对,数据相差太大,外汇局可追查其原因,并可取代出口收汇核销系统。外商直接投资项下资本账户的一般为临时账户,可根据外商的进资计划确定账户有效时问,并根据外商的投资额确定账户的最高限额,上述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账户自动关闭。同时,以账户系统为主轴、根据不同的外汇业务性质开设不同性质账户,并根据账户性质设立不同的子系统。

第8篇

关键词:非税收;管理;问题

一、非税收入的概念及特征

笼统地讲,非税收入就是政府除税收以外的其他所有收入。具体地讲,非税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具有行政职能的社会团体、企业主管部门(集团)、政府或行政事业单位委托机构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以及凭借国有资产(资源)、政府信誉、国家投入而收取、提取、募集的除税收以外的各种财政性资金。按照现行的预算管理办法,非税收入可分为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和预算外的非税收入。按照非税收入的来源可分为:(1)行政事业性收费;(2)政府性基金,包括资金、附加、各类专项收费;(3)国家机关按照规定向下级、所属单位集中的收入,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行业管理机构向所属企业提取的管理费;(4)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城市基础设施、国有资源的经营、有偿使用、出租、变卖收入;(5)事业单位用财政性资金或国有资产对其他单位投资或参股所得的投资回报或分成收入;(6)国家机关或以国家机关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

二、我国非税收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非税收入数额大,征收主体多元化,管理不规范。建国初期,我国预算外资金主要是为数较少的税收附加和零星的收费收入。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全国预算外资金为342亿元,相当于预算内收入的30.6。在体制转轨和财政分权改革的过程中,我国预算外资金迅速膨胀,非税收入在整个政府收入体系中的地位由“拾遗补缺”演变为占据“半壁江山”,成为与预算内收入、税收收入并驾齐驱的财力资源。

(二)非税收入无序膨胀、管理混乱带来严重的负面效应。在体制改革以前,国财政收入有一半左右来源于非税收入,其中绝大部分又是国营企业的上缴利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非税收入绝大部分纳入国家预算,其透明度高,管理严格。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对地方政府和各部门“放权”,同时由于缺乏监督和约束机制等多种原因,造成政府非税收入无序膨胀,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一是对资源配置的不良影响。乱收费等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价格体系,扭曲了合理比价关系,使正常的市场交易和公平竞争受到冲击。二是“费挤税”,预算外挤预算内,分散国家财力,削弱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也不利于地方税体系的巩固、完善和发展。三是监督机制和协调统筹机制缺失。各项非税收入多分散在部门单位管理,财政资金长期体外循环,游离于监督之外。政府难以从整体上把握财政资金的收入信息,无法统筹调节其在各部门中的使用。四是加剧了社会的分配不公,败坏社会风气,滋生腐败等消极现象。五是加重了企业和社会的负担。尽管现阶段我国实现名义税收负担率在17左右,与国外多数国家相比,处于较低的水平,但是加上各种非税负担,企业和社会承担的社会公共负担已超30,各种名目繁多且无序的收费、摊派,使企业和居民不堪重负。

三、完善我国非税收入征管的建议

(一)提高预算编制质量。

“收支两条线”管理工作。一是建立科学的非税收入测算机制。财政非收入征管部门要在掌握非税收入政策、项目、标准、范围及其变化的前提下,对本级非税收入进行科学测算,制定切合实际的预算任务,在预算编制环节上实现政府非税收入“应收尽收”,二是建立严格的非税支出管理制度。建立起“收支脱钩、政府统筹、综合预算、绩效考评”非税支出管理制度,以配合和推进财政预算制度改革。三是建立公平的征收成本核定机制。所有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成本均由财政非税收入征管处室核定,执行统一标准,同时财政部门通过核定征收成本,激励执收单位组织收入的积极性,鼓励政府非税收入合理增长。征收成本核定后,可作为部门的项目支出,直接汇入部门预算,以保证部门预算的公平性。四是加强对非税收入的日常监督稽查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非税收入收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收支两条线”规定落到实处。

(二)完善非税收入收缴制度。

全面推行非税收入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制度。除按要求实行委托银行代收的收费、基金、罚没收入外,对其他非税收入,按照有利征收、方便缴款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征收方式:随税收征收的各种附加仍由税务部门代为征收;收入数额大或征收对象在县以上城镇的统一实行委托银行代收;零星的非税收入或不具备委托银行代收条件的,由财政部门委托征收单位征收然后由征收单位按规定要求汇缴到同级国库或财政专户具备委托银行代收款条件的非税收入,征收部门开设的各类收入过渡账户要一律取消,改由应缴交有关款项的单位或个人,根据征收部门发出的缴款通知,直接将款项缴入指定的财政专户。对暂不具备委托银行代收款条件的非税收入,由同级财政部门核准给予设立收入汇缴过渡账户,专门用于非税收入收缴,不得用于征收单位支出。同时,在非税收入征收过程中,必须严格加强票据管理,健全财政票据监管网络,实行票款分离,罚缴分离,严禁白条收费和无票收费,真正实现票管费的目标。

(三)建立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模式。

要按照非税收入的管理流程,改革现行分散征收、自主使用的非税收入管理办法,建立“征收、预算、使用三分离”的新型非税收入管理模式。取消“收支挂钩”政策,统筹安排政府财力。各级财政部门要彻底改变对非税收入按一定比例返还、收支挂钩的管理模式。除有特定用途的非税收入或个别非税收入需补偿征收成本支出外,非税收入原则上由政府统一安排使用,不与有关部门的支出挂钩,不再实行结转部门下年度使用。非税收入按照资金性质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对各种具有专项用途的专项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附加、资金)等,实行预算编制与统筹调剂相结合办法,资金结余实行结转下年度使用;二是用于执收单位人员支出和公共支出的收费,实行收支脱钩管理;三是社会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招标、拍卖等所取得的收入,除安排相应的补偿征收成本和手续费(佣金)支出外,其余由政府统筹安排。

参考文献:

第9篇

[论文摘要]货币资金是企业流动性最强、控制风险最高的资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大多数贪污、诈骗、挪用公款等违法乱纪的行为都与货币资金有关,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确保经营管理活动合法而有效。

一、货币资金的含义

货币资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现金是指企业拥有的由出纳人员保管的货币,即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是指企业存放在开户银行的可随时支用的货币资金;其他货币资金是指除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以外的货币资金,包括企业的外埠存款、银行本票存款、银行汇票存款、信用卡存款、信用证存款、在途货币资金等。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目标及环境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目标是企业管理当局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根本出发点。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目标有四个:①货币资金的安全性。通过良好的内部控制,确保企业库存现金安全,预防被盗窃、诈骗和挪用;②货币资金的完整性。即检查企业收到的货币是否已全部人账,预防私设“小金库”等侵占企业收入的违法行为出现;③货币资金的合法性。即检查货币资金取得、使用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手续是否齐备;④货币资金的效益性。即合理调度货币资金,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所谓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是对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因素的统称。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内部控制能否实施或实施的效果,影响着特定控制的有效性。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因素。

1.管理决策者。管理决策者是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环境中的决定性因素,特别在推行企业领导个人负责制的情况下,管理决策者的领导风格、管理方式、知识水平、法制意识、道德观念都直接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因此,管理决策者本人应加强自身约束,同时通过民主集中制、党政联席会等制度加强对其的监督。

2.员工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在内部控制每个环节中,各岗位都处于相互牵制和制约之中,如果任何一岗位的工作出现疏忽大意,均可以导致某项控制失效。3.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企业自我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协助管理当局监督控制措施和程序的有效性,能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内部审计力度的强弱同样影响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效果。

三、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中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

1.现金收支业务管理的漏洞。一是更改凭证金额,虚构内容。二是无证无账或和票据不一致。无证无账是指出纳人员或收款人员利用经手现金收入的机会,在收入现金时既不给付款方开据收据或发票,也不报账和记账,而是直接将现金占为己有;票据不一致是指出票时套写或利用假复写的方法,使发票联与记账联不一致,贪污差额部分。三是撕毁票据、盗用凭证。会计人员或出纳人员对收入现金的票据,乘机撕毁,从而将票款私吞;或用盗取的发票,向客户开票重复收款或报销,隐匿现金。四是少列、多列总额。出纳人员或收款人员将现金收入或现金支出合计数加错,致使现金收入日记账合计数少记,支出日记账合计数多记,从而将多余库存现金占为己有。

2.银行存款收支业务的管理漏洞。一是私自提现、支票套物。会计人员或出纳人员私自签发现金支票,用于提现或购商品、物资,不留存根,不记账,将所提现金、所购商品、物资据为己有。二是涂改银行对账单。

出纳人员私自提现,然后涂改银行对账单上的发生额,使其与银行存款日记账上的金额相符,以掩盖银行存款减少的事实。三是私自背书转让,出借支票。会计将转账支票、汇票及银行本票私自转让给其他单位,或将支票借给他人用于结算,允许他人使用本企业开设的银行账户为其办理转账业务,从中谋取私利。四是多头开户,套取利息,截留公款。会计人员利用个别银行间相互拉客户的机会,私自利用企业印章在他行开设存款账户,对收进的款项存入私设的户头,等期末再存入单位账号,将私存期间的利息据为己有。

四、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

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规定货币资金使用的职权和责任,保证权责密切结合。2.规定货币资金核算和管理的处理程序及手续制度,使货币资金运转正常。3.健全和完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使货币资金业务建立在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基础上。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职能分离控制

它是指将某些职务分别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部门或工作人员担任,以避免或减少发生差错和弊端而进行的控制。企业应建立严格的组织分工和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即在制定组织组织机构方案和向工作人员分配工作时,都应考虑不相容职务的分离。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分离、制约和监督,实行钱、帐、印鉴分管责任制。(二)效益性控制。

它是通过运用各种筹资、投资手段,合理而有效益地持有货币资金的控制性方法。货币资金效益性控制方法是制定货币资金收支中、长期计划。为实现以上目的,在进行筹资、投资决策时,对各种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并要求对备选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货币资金效益性控制涉及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由于企业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效益性控制方法应与其经营实际紧密联系。

(三)现金收支审批权控制

企业应当对货币资金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四)安全性控制

1.账实盘点控制。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对货币资金进行盘点,以确保企业资产安全。2.库存限额控制。对各企业规定一定的资金库存限额,将超过限额的货币资金送存银行,可降低货币资金被盗风险,还能高度集中货币资金,统筹使用。3.岗位分离控制,不相容的岗位由不同的人负责,以达到相互牵制、相互监督的作用。4.实物隔离控制,采取妥善措施确保除实物保管外,其他人员不得接触实物。

(五)预算控制

货币资金预算的控制就是通过对现金投资或现金使用的预算,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其主要手段是对货币资金的收支预测和对货币资金预算的编制。通过较为详细和较为远期的现金收支预测和货币资金预算来规划出期望的收入和所需的现金支出,可精确地规划企业现有闲置资金是否进行投资和经营中需要借款的额度和时间,以利充分发挥资金效用和盈利能力。通过对货币资金收支预算在执行中的调节有利于企业货币资金收支不断保持平衡,从事前对货币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加以控制,使企业在预算期内保持一个合理的货币资金余额。

(六)内部银行控制

内部银行是将社会银行的基本职能与管理方式引入企业内部管理机制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内部资金管理机构,主要是进行企业内部日常往来结算和资金调拨、运筹,已被证明是实现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目标的有效手段。但是这种制度在企业的实践发展还不平衡,一些企业只是停留于内部资金调度的功能,对控制企业内部资金流量、流向、流程的功能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如果内部银行对集中起来的资金使用缺少有效的控制,就可能导致重大投资的失误。

参考文献

[1]苏艳丽,加强会计内部控制,发挥财务管理作用,会计之友,2003(7)

[2]朱海芳,《管理会计学》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