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

时间:2023-04-28 08:56:10

导语:在音乐学专业可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国际化培养;研究生教育;音乐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7-0244-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逐渐成为全球教育的发展重心[1]。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国际化培养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作为未来社会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为了适应当前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国际化需求,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应当尤其注重开拓研究生的国际视野、推进研究生的多元文化交流、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增强研究生的国际交流能力[2]。作为新兴的音乐学院,苏州大学音乐学院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工作,学院积极吸取国内外有关学位与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诸多研究成果,大胆吸收、借鉴国际和国内先进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和管理模式,不断规范和优化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以实现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目标。本文将从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方式、论文审核与答辩、国际化交流以及招收留学生六个方面对音乐学院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面所进行的初步尝试进行阐述。

一、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在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占有主体地位,导师的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国际化也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中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学院重点加强了海外人才引进的力度,引进的高水平国际教员充实了学院的教师资源,初步建立了一支国际化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使之成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骨干力量。目前,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队伍中68%的导师来自境外或国外,均毕业或曾任教于国际顶尖大学和音乐学院,如美国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茱莉亚音乐学院、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法国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德国科隆音乐学院、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等。在学院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中,64%的导师具有博士学位,他们有着丰富的教学和演奏经验、并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为学院营造了多样化和国际化的学术氛围。

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院秉承优化学科结构、突出学科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同时参照国内外先进的课程体系,重新制定了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从原来按照一级学科改变成按照研究方向设置课程,使研究生培养目标更明确、针对性更强。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国际化将为提升研究生的国际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方案的设置注重研究生课程的层次,课程的知识内容一般不与本科的知识相重复,并且在课程知识内容的设置方面将知识深度和广度有机结合。根据研究生教学与学习的特点,改革已有的课堂教学方式,采取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式使教学方式多样化。培养方案修订的内容提倡因材施教,根据各研究方向的特点,比如音乐教育、音乐理论、作曲等,每个研究方向具有不同的培养侧重点,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发挥研究生在专业研究方向上的个人才艺和专业特长,突出研究生音乐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其个人培养计划的设置留有回旋余地,使研究生的培养具有良好的灵活性,既满足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又能根据音乐教育、音乐理论、作曲等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对课程、音乐会等进行不同的安排,科学地设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手段,调动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具有音乐学院特色的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而提高学院研究生教学水平和培养质量。

三、课程教学方式逐步国际化

外籍教师的加入,为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化语言环境,在课堂上,双语教学已成为学院的特色,《钢琴教学与实践》、《室内乐表演》等课程已完全实现全英文教学。由于刚入学的研究生英语水平难以接受全英文教学,因此双语教学在低年级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过渡作用。由于原版的英文教材具有更好的语义表达环境和良好的理论前瞻性,因此双语教学过程中尽量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和英文参考资料。这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专业的一些前沿理论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同时选择原版英文教材也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全面接触英语的环境,包括准确使用音乐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准确表达音乐专业内容,有利于熟悉国外的教学思路,真正使课堂教学从形式和内容上能够与世界主流艺术和专业思想接轨,也为逐步实现全英文教学奠定基础[3]。此外,针对研究生在今后科研和学习过程中的需要,学院为一年级的研究生设置了《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音乐理论与分析》的共同课程,任课教师采用高水平英文原版教材,课堂教学使研究生获得了一定的科研意识和规范的音乐学术训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吸收先进的音乐专业知识,还能使其英文阅读能力有所提升。在课程教学师资配备上,根据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案的要求,学院选择具有海外留学经验或海外工作经历、并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教师作为共同课的课程负责人。由这部分教师担任主讲教师,通过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将学院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课程教学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四、规范论文审核与答辩制度

根据国外高校研究生指导的经验,学院研究生的培养采取导师集体指导制。除主导师外,学生将选择本系和外系各一位导师来进行论文指导,以保证论文的质量。知识时代的学科交叉性要求研究生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而单一导师的知识局限性易导致研究生学习范围过窄、知识结构不宽,难以适应当前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趋势。实施导师负责制,辅以导师集体指导制,将不同学术背景、知识结构、研究方向的导师组成一个导师组来共同指导研究生,可相互补充,弥补导师个人知识水平上的欠缺,有利于学生较为全面地掌握知识,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其音乐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够培养具备宽广学术视野和深厚音乐功底的研究生。实行导师集体指导制,充分发挥各位指导教师的专业优势,对研究生进行综合指导,提高研究生的论文质量。论文通过评阅以后进入答辩程序。以往的研究生由于参加答辩的人数较多,一个答辩小组一天要完成多个研究生的答辩工作,每个研究生介绍论文、答辩委员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和讨论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因而没有充足的时间对论文进行详细评审和探讨,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部分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常流于形式。学院针对这一问题,2014届毕业研究生首次采用一人一场的答辩形式,每人答辩时间不少于一小时,答辩委员会对毕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提问,同时也给研究生足够的时间来阐释论文的思路以及创新点等。

五、鼓励研究生科研与国际化交流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学院成立以来,大力支持和鼓励研究生科研并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学院研究生论文的发表数量稳中有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人数也逐步增加。2014年我院有4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人获得了学校的国际会议资助,其中有同学赴日本奈良教育大学参加第四届“东亚音乐研究”会议(Music of East Asia,MEA),并在会上全英文发表学术论文。另有学生参加“2014年民族音乐学研究生论坛”并。部分导师也根据自身的科研方向,通过模拟国际会议等方式积极参与指导和训练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提高学生的国际学术交流水平,培养其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拓宽研究生国际交流的渠道不仅要体现在“走出去”,学院内部也积极为学生营造国际化的学术氛围,开展多形式的学科前沿讲座。学院有众多外籍或国内教师与国外高校、研究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学院充分利用这一部分师资与智力资源,邀请国外高水平音乐表演艺术家、作曲家等来我院开设各种形式的演奏会、前沿讲座、大师课等。学院在2014年由专任教师带头,举办了“古典艺术歌曲节”、“世界音乐演讲”等一系列活动。目前已有来自台湾、美国、法国、加拿大、印度等境外、国外的多名外籍专家来我院举办讲座、音乐会与大师课。学生通过与国外音乐大师的近距离交流和讨论,不仅收获了耳目一新的音乐知识,更能深刻体会到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让学生不出国门就能感受到国际化的学术氛围。

六、招收留学生

留学生是衡量一所大学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学术地位的重要标志。吸引优质国际生源到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对促进学生群体多元化,为学院营造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氛围有积极作用。基于学院拥有大量的外籍教师,很多留学生慕名而来,2014年学院共招收包括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共10名留学生,其中有一名来自哥斯达黎加的留学研究生。这仅是学院招收留学生的第一步,目前学院还在为留学研究生招生和入学后一系列与生活、学习相关的事宜努力,为吸引留学生来学院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招收留学生对丰富学院国际化办学模式、提升学校的影响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学院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当然也有需要不断反思和改进之处,音乐学院将继续在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并以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为目标,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晓蓉,黄金泉.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

第2篇

音乐学院始创于1989年,二十几年的办学历程,已经形成了完备的课程体系、合理的专业配置和成熟的教育教学模式。现有专业教师2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13人。师资均来自于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专业艺术院校。此外还聘请了闵惠芬、赵晓声、张畴、戴定澄、赵佳梓等专家作为兼职教授。

学院现设有苏州市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研究所、石湖昆曲曲社等机构团体。学院数字音乐实验室设备先进,目前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居于水平。

学院于2007年被教育部确定为44所全国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学校之一。多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上硕果累累。每年都有数十篇学术论文在各类刊物和国家核心刊物上发表,并出版多部专著和音像资料;教师的音乐作品在国家专业比赛中获得金奖;在中央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省市电视台和外国电视台相继播出。在专业学术交流方面,音乐学院分别组织、承担了“吴中琴会——中华琴学国际打谱交流研讨会”、“全国音乐理论作曲学术研讨会”、“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学术研讨会” 、“‘流’与‘变’全球视野下本土音乐资源之诠释——民族音乐学论坛”等高规格学术会议。组织参加了与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专业团体的艺术交流;数十次接待来苏旅游的世界各国的朋友和友好人士。同时参加了省、市组织的大型文艺比赛活动,并多次获得奖项。

学院面向全国多省、市招生,优良的生源使招生层次始终居江苏省同类学校之首,在全国也处在前列。

学院自建成以来为全国高校、中小学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专业教师和管理干部,为部队和地方输送合格的专业文艺演员,为传媒培养合格的专业制作人员,为更高学历的人才培养输送合格的生源,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和认可。

招生专业介绍

音乐学(师范)

本专业为师范类专业,培养能够掌握音乐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组织及指导社团音乐活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声乐、钢琴、器乐、乐理与视唱练耳、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合唱与指挥、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区域音乐历史文化、形体训练、教育概论、学习心理学等。

学生毕业后可应聘大中小幼等各类学校及文化馆站、青少年宫及企业、社区等单位从事教学、组织、指导、文化管理等工作。

招生范围和计划

2012年我校面向江苏、安徽、河南、湖南、河北、江西、浙江和辽宁8个省招收本科艺术考生,专业成绩全部采用各省组织的音乐专业省统考成绩。

专业 学制 层次 科类 拟招收计划 学费

音乐学(师范) 本科 4 艺术文 64 6800元/年

注:分省招生计划请以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统一公布为准。

报考条件

各计划投放省份符合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确定的报考条件且系艺术文科考生,均可报考。

录取原则

考生专业省统考成绩合格,录取时按照公布的各省招生计划,对达到所在省音乐类公办本科批次投档要求的考生,以专业成绩并参考专业门类从高分到低分分省择优录取,其中英语成绩不得低于60分(满分150分计)。

联系方式

地 址: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科锐路1号

邮 编:215009

第3篇

【关键词】多媒体 视唱练耳

电脑音乐制作和多媒体技术作为现代音乐教育的教学手段,将其纳入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已逐渐成为身处科技高速发展的广大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的手段之一,也将成为今后高校视唱练耳教学的主流发展方向。运用多媒体手段制作的课件,可以拉近学生与实际音乐作品之间的距离,学生在听、学、唱等教学环节中能够接触到相比传统教学更为丰富的音色(传统教学的缺陷之一就是以钢琴为主要载体的训练所产生的音色单一问题,枯燥的纯技术训练也与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运用产生距离),各种节奏类型,以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种音乐风格。运用电脑音乐制作技术,能有效解决一般录音合成的多媒体音响材料中无法解决的实时控制分辨问题,在教学上对教学材料的运用和处理能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更强的拓展性,将两种现代音乐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视唱练耳教学中几乎处于无真实音乐作品音响状态的弊端。因此,对视唱练耳这样一门音乐基础技能训练课程,在教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脑软件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美国、德国等欧美国家,在多媒体及信息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们开发的多种音乐制作、编辑软件以及专门用于视唱练耳训练的软件为传统视唱练耳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拓展性和延伸性。美国JoBrodtkord公司开发的音序软件《Musicator Win3.0》(简称MW3),是一款具有强大的乐谱编辑功能的音乐制作、编辑类软件,受到许多电脑音乐制作人士的青睐,同时国内部分专业音乐院校的视唱练耳教学中,也利用了其可以方便快捷进行乐谱编辑的特点,尝试性地进行视听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类软件中,目前在国内更为流行的是德国斯坦因伯格公司研发的CUBASE,这是一款多功能化的电脑音乐软件,集创作、制作、编辑、后期处理等于一身,通过软件调用逼真的软件音源制作出需要的音响,并生成可视化的乐谱,同样可以进行视听一体化的视唱练耳教学。教师通过软件,可以对用于课堂训练的音响元素进行个性化编辑以及可控制的播放,与传统的放音设备相比,其具有更多的可控制性,比如用实际音乐作品进行训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播放作品中的某一声部或者某一小节。

除了音乐制作和编辑类的软件外,许多传统意义上仅用于制作乐谱的软件,随着版本的不断提升,其功能也越来越强大,如最新版本的“西贝柳斯打谱软件”,同样也具备了调用软件音源的功能。如此软件不仅能够制作精美的乐谱,同样也可以通过电脑播放逼真的音效,达到与专业音乐制作、编辑软件几乎相匹敌的能力,因此也适合用于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课件的制作。

上述音乐类软件虽然可以为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所利用,但这些软件并非专门为视唱练耳教学而设计,而澳大利亚软件厂商RISING开发的专业视唱练耳学习软件――Auralia则是一款专门用于视唱练耳训练的软件,这在国内也是认知度较高的一款软件,其提供了较为强大的交互式的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在其辅助下,可以进行基本的视唱练耳课程教学和学习,并能够对学生的练习给以实时评判。Auralia的操作界面非常简洁,在当下电脑使用普及度较高的社会环境下,任何有过电脑软件实用经验的人,都可以轻松地使用这款软件。该软件具有四个核心的训练模块:音程和音阶、和弦、节奏、音高和旋律。点击具体课程,即可开始训练。四大模块中分别设有若干子模块(如点击音程与音阶后,就进入由音程比较、音程听辨、音程视唱、音阶、音阶视唱等内容构成的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又设定了不同的难度级别,由于可以提供实时成绩评判,软件的使用过程有点类似电脑游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兴趣,通过连续正确率,可以很快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即使出现连续错误,也可以通过反复练习逐渐建立学习信心。另外,软件中还设定了班级管理以及考试功能,教师可以通过这些功能,为不同班级设定不同级别的训练内容,并进行有效的学习考核管理,十分适合学生课下进行自修训练。但就目前国内大多数音乐或艺术类高校的教学环境来看,在教学中使用这类专业视唱练耳训练软件存在一个缺点,就是教学资源所需的成本较高,需要构建一个有多台电脑构建的局域网体系,将软件进行安装后,才能建立一个完善的听觉训练系统,像视唱练耳这种跨专业方向的共同课,显然需要较多的教室资源、较为昂贵的教学设施财政支持,以及完善的维护和保养措施。但其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视唱练耳训练,提高了学习效率,确实是与传统视唱练耳教学相比所具有的一个巨大优势。

二、国内对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研究概述

大约从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电脑以及互联网普及程度的逐渐提高,一些专业音乐学院在进入21世纪不久,也开始对电脑、多媒体、专业视唱练耳软件以及计算机作曲软件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中央音乐学院早在2000年就已尝试用可以变换音色以及简单音乐编辑的电钢琴替代钢琴作为视唱练耳教学的教学工具,在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的实践上迈出了第一步。2007年,在中国音乐学院举办的“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基本乐科理论与教学专题学术研讨会”上,中央音乐学院的赵易山教授就多媒体和计算机的软硬件技术运用于视唱练耳教学做了专题讲座,并在研讨会的论文集中发表了论文《电脑网络时代的视唱练耳、乐理教学――实用音乐听觉训练与乐理》,文章对如何实现视唱练耳的多媒体教学,在宏观上给出了可操作性非常强的思路和方案。该文非常实际地提出了两个视唱练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身的能量,二是学生如何在课下进行自觉有效的练习。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是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有效措施,实施这个措施的理想教学模式需要三个条件:1.建立网上全国视唱练耳、乐理信息储备中心;2.教室电脑备课系统的建立;3.视唱练耳自修听力教室的建立,使用《Auralia》专业教学软件。在该论文集中发表的同类课题论文还有中国音乐学院许清教授的《分级制多媒体教学系统开发策略》、星海音乐学院杨晓老师的《音乐院校<乐理>课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沈阳音乐学院颜锐老师的《拓宽新视野 展现新前景――展望电脑技术手段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等论文。近年来,在各类音乐或人文类学术期刊上也不断发表了同类课题研究的10多篇论文,从中可以看,国内不同层次的本科音乐教育对于视唱练耳教学中对电脑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意义和作用等已成为热点研究课题之一,但也应当看到,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国内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的教学中,电脑和多媒体技术应如何介入,在国内教学中还未形成通用标准,很多地方专业音乐院校、艺术院校音乐系、综合大学的艺术系或音乐系以及高职艺术院校的音乐系因教学条件或师资力量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能够使用的电脑或多媒体技术十分有限。

三、对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发展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对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自身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新时代的视唱练耳教师,需要掌握一定音频的制作、编辑软件、乐谱制作软件、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二)专业音乐教师队伍中缺乏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的人才,而专业的计算机软件从业人才大部分没接受过专业音乐的训练,这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自主研发专业视唱练耳教学和训练软件事业的发展。因此,多媒体教材的出版物目前还停留在仅能提供mp3格式的配套光盘的层次上。

(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交互式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环境,需要投入较高的教学成本,这也是阻碍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在国内普及的因素之一。这种交互式的教学系统,需要建设一个教学资源库服务器,下设多个无盘工作站,工作站通过互联网络从服务器方便地调取教学和训练的资源,即使是初级规模的交互系统,也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综上所述,我国多媒体视唱练耳教学还在初步探索和研究阶段,这个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但势必还有漫长而艰辛的道路,需要当代及未来的视唱练耳教学队伍去开辟。

(注:本文为2014年度浙江省教育科技规划一般课题“多媒体技术在当今高校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论文,课题编号:浙教电传【2014】296号)

参考文献:

[1]李晓薇.电脑视唱练耳教学的应用实例[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0(3).

[2]陈希才.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数字化模式与传统模式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彭佩玮.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高师《视唱练耳》教学[M].湖南师范大学,2007.

[4]潘冀冬.Encore软件在电子版单声部视唱教材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2007(19).

[5]邹联丰.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7(19).

[6]蒋琳,李梅平.音乐软件在练耳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07(3).

[7]但昭立.电脑音乐技术在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1999(3).

[8]王成来.多媒体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西安音乐学院,2010.

第4篇

作为对高师学生的培养,内蒙古师范大学提出的培养目标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即指首先在专业技能上要有很大提高,同时须在有关音乐基础、文化素养等课程上有全面的提高,重视知识的综合性与互补性。殊不知,担负文化内涵的这些基础课程往往决定学生毕业以后的艺术水准和素养。西方音乐史课在高师院校音乐专业中是专业公共必修课,由于课时短、任务重,显然对全部知识点进行深入的讲解是做不到的,只有挑选重点内容,加以讲解,让学生了解与掌握历史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作曲家及代表性作品及贡献等,形成点线交叉的线索。在讲解音乐贡献之余,还渗透着每个国家、民族的概况,时代的特色,文化的差异等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无所不有。所以,对于本专业学生而言,学习的不仅仅是音乐知识,还有历史知识,文化知识,民族知识等等。高师音乐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要突出“师范”特色。所谓师范特色,是指具有人文素质、专业知识与社会文化氛围相吻合的教育模式[1]。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已经趋向于将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作为“文化中的音乐”来界定,这显然是比原来“唱歌或演奏”单纯的音乐技术教育更为完整。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具备音乐教学和开展社会艺术实践的能力,才能承担起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教育的重任。

怎样有效解决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呢?怎样解决学生学习上的上述问题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音乐作品,课后完成单元作业或撰写主题论文、这样就会形成思维的主动性,进一步深化知识点,通过理性的分析与总结,深入理解和掌握要点,学习效果就会显著提高。除此之外,任课教师应该主动地在教学中介绍与渗透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通过结合课程实例,由浅入深地进行讲授,引导学生运用研究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教学效果则会更好,也是加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在伍国栋所著《民族音乐学概论》中讲到学科的方法论观念时,有一对学术词语,即“共时”与“历时”,属于方法论观念之三的“时空观”中的名词。所谓音乐事象①的时间观念,是指民族音乐学工作者对某一音乐事象进行观察和研究时所树立的一种“历时”的和“共时”的观念。“历时”观念主要引导研究者去注重音乐事象纵向的历时发展过程,视音乐事象为一种持续存在的音乐形式;“共时”观念主要引导研究者去注重音乐事象横向的共时构成关系,视音乐事象为一种广延存在的音乐实体。在现代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历时”构成关系是对音乐事象进行的“历史构成”与“未来构成”的考察与研究,而“共时”构成关系则是对音乐事象进行的“现时构成”的考察与研究[2]。首先,在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学习材料)有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并运用研究方法引导他们进行巩固和延伸的学习。在讲到西方音乐史巴洛克晚期的几位大师,有三位大师出生同年,即J.S巴赫、G.F亨德尔、D•斯卡拉蒂。其中两位大师巴赫和亨德尔,比做巴洛克宏伟建筑宫殿中的两根支柱,代表着巴洛克音乐的伟大成就,二人同出生于1685年,都为德国人,但从各自创作经历和风格上却迥然不同。在论及巴赫或亨德尔的个人生平、创作阶段时,这是一条纵向的线索,属于“历时”研究;如果把二人放置在同一个时代中进行比较,可从社会环境、创作经历、音乐风格、作品特征等方面做细致的比较。如,巴赫的主要贡献在宗教音乐和器乐领域,偏爱复调音乐的创作;亨德尔的主要贡献则是倾向于舞台艺术,主要在歌剧、清唱剧领域,偏爱主调音乐的创作[3]。这样的研究属于“共时”研究,也是比较音乐学常采用的研究方法。又如,在讲到维也纳古典乐派时,会依次介绍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大师,在讲到古典主义音乐特征时,会提到三位大师在古典主义音乐风格上的一些共性特征,即音乐语言的质朴与逻辑性,结构的严谨和匀称等,而在剖析各自成就及贡献时,更会提到三位大师在各自创作领域的个性差异。譬如,就个人音乐语言的表达和精神内涵而言,简言为海顿的淳朴、保守、乐观,莫扎特的睿智、华丽、快乐,贝多芬的深刻、内在和英雄性等等。这样在共性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三位大师不同的创作风格、个性特征等等。

再如,讲到浪漫乐派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强力集团”时,会依次介绍五位作曲家的作品和贡献。五位作曲家的人生经历和职业都各不相同,但在前辈以及民族乐派的奠基人格林卡的艺术创作思想的影响和感召下,有着共同的音乐审美追求、艺术理想、创作愿望,都怀着振兴民族音乐文化的共同目标而走到了一起。在当时,他们和其他国家民族乐派一样,在争取民族解放、民族独立的背景下,积极地学习民间,从民间音乐中吸取主题元素,创作出大量优秀的作品,涌现出了钢琴组曲、管弦乐、民族歌剧等各种体裁。但是在分析每位作曲家的作品时,会强烈地感受到个人的创作魅力,比如在音乐风格的感受方面,我们会领略到包罗廷的诗情画意、穆索尔斯基的俄罗斯式感情的狂野和宣泄、里姆斯基-戈萨科夫的极具东方色彩的神秘旋律等等,又在总的艺术风格下显示出强烈的个人色彩,可谓五彩斑斓,光彩夺目。上述教学实例可以看出,由于运用了“共时”与“历时”的研究方法,即采取了横向和纵向相互交叉的线索式的考察,学生们在学习中由任课教师引导,掌握“音乐事象”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能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对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增加兴趣,对人物的形象和作品的内涵会理解得更加深刻和透彻。此外,还可以尝试运用民族音乐学的“文化中的音乐研究”、“局外人的音乐研究”等原则立场,从一种与传统史学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西方城市艺术音乐,使音乐史成为一部音乐社会史,而不只局限于少数大作曲家的历史等等[4]。在此,需要强调的是,专业理论课程的最终考察学习方式,不能只限于单一的考试模式,否则往往会形成学生的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掌握和总结知识要点。考试形式可以结合卷面考试或撰写论文等形式,由任课教师决定,只要能够达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即可。笔者认为,抓好课堂教学,是解决当前音乐史论课教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手段。要注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注重营造课堂中学习讨论的环境,以达到深化记忆,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能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渗透并贯穿有益的理论研究方法,是实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这样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如在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开设的蒙古族音乐史、三少民族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世界民族音乐概论等课程。在教学中,通过从各门学科繁杂的知识库中提炼出框架性、基础性的知识点(材料),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并运用科学的方法论加以指导,这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紧紧抓住知识的要点,不会盲目地进行教与学,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水平,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可信度和学习的效度,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打好基础。

作者:庆歌乐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第5篇

我国有着优秀的民族音乐源泉,需要我们去探索,去研究。而今,教育过程被简化成了考试,学生受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升学,忽略了人文精神培养。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促使社会价值取向更为倾向于对科学和艺术互相兼容渗透的崇尚。音乐教育就要以人为中心,更大的发挥其实现社会目标,缓解社会诸多问题的作用。作为新的经济变革中的音乐教育,将逐步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也将成为知识经济最终目标的积极参与者和成果分享者。随着知识经济、文化生活质量和品味的提高,音乐教育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毫无疑问的将打破原的固定模式,更好的与经济生活相结合。社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只需要高层次文化知识的人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能、情感、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跨世纪合格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音乐教学中很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现在的学生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和主动性,根据这一现状,我提出了《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习兴趣》这一研究课题,目的是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感受音乐的轻松愉悦,感受自我音色的美,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用科学的方法,促进我校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2课题研究的目标

提高中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教学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音乐教育,使学生体会到音乐的美,演唱歌曲的轻松愉悦。提高学生演唱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3课题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实验班级:7-8年级的音乐实验班(每学年两个班级)

对比班级:相应年级的普通班(每学年两个班级)

4培养中学生音乐兴趣的主要途径、方法:

4.1主要途径:在音乐学科教学中引导。在课堂,让学生体会音乐课的乐趣。

4.2主要方法:比较观察法、个案分析法。

比较观察法:观察比较学生平时在课内外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反映和取得的教学效果,加以记录和分析,并得出结论。

个案分析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运用不同教学手段,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比对,最终得出结论。

5研究步骤

5.1准备阶段(2012年7月―2012年9月)

(1)收集资料。

(2)确定参加研究的班级。

(3)制定研究计划。

5.2实施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8月)

(1)深入研究音乐的相关理论。

(2)在参加研究的班级中进行科学的教育研究,探索并建立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模式。

(3)阶段小结。

5.3课堂总结阶段(2013年8月~2014年5月)

(1)撰写和整理研究论文。

(2)收集和整理可交流优秀教案。

第6篇

音乐治疗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音乐治疗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心理学、临床医学等领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我国自古就有音乐治疗的相关思想,而音乐治疗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却起步很晚。上世纪80年代初,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刘邦瑞教授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讲学被视为开启了音乐治疗通往我国的大门,随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治疗大专班的开设及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的设立则奠定了音乐治疗学在我国教育教学与实践研究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对音乐治疗的研究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本文对我国十年间在音乐治疗的理论研究及实践研究等方面的相关文献做了详细的梳理,总结近十年来我国音乐治疗学科的科研进程、实践方向及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的依据。

二、音乐治疗在我国的管理及教育机制

(一)中国音乐治疗学会

中国音乐治疗学会成立于1989年?熏是中国音乐家协会下属的专门研究音乐治疗学的群众性学术组织。该学会目前会员近六百人,集体会员近150个。该学会每三年举办一次全国性的音乐治疗学术研讨会,2005年在福建省第二人民医院举办第七届研讨会时,学会决定每两年召开学术会议。此后的2007年和2009年分别在江西中医学院、湖北武汉心理医院召开了第八届和第九届学术研讨会。在第八届学术研讨会上学会宣布了成立七个相关学术委员会的决定,分别是高校音乐治疗教育工作委员会、音乐治疗与康复医学结合工作委员会、音乐治疗科普及宣传工作委员会、音乐治疗在医疗领域的运用工作委员会、音乐治疗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委员会、音乐治疗临床应用及音乐治疗师认证工作委员会、音乐治疗行业规范工作委员会。其中的高校音乐治疗教育工作委员会于2008年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了“首届全国高校音乐治疗教学研讨会”。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刊物名为《音乐治疗学科信息》,于每届学术研讨会之后以会议论文集的形式在学会内部发行。

(二)音乐治疗的教育教学

1988年6月文化部教育司同意试办音乐治疗专业并批准在中国音乐学院招收在职音乐治疗专科生。1989年由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安康医院、徐州精神病院考入的5名学员,成为中国首批音乐治疗专业的学生。①1997年中央音乐学院设立了我国第一所音乐治疗研究机构――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中心,并于199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3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目前全国有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音乐治疗专业,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江西中医学院都设立了音乐治疗学的本科及研究生课程。

三、我国传统音乐治疗思想的理论研究及

临床应用

(一)我国传统音乐治疗思想及方法简介

我国在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理论的基础上,创新出具有东方文化特点和中国特色的音乐治疗方法。

1.五行五音疗法

中国古老的哲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其相生又相克称“五行”。中医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有阴阳五行学说,五行与五脏的关系是: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在中国古代医典《黄帝内经》中也载有五行?穴木、火、土、金、水?雪与五音(角、徵、宫、商、羽)和五脏(肝、心、脾、肺、肾)的关系。按这一理论五音可对相应的五脏起作用,如角音属木通肝,可制怒,即“通肝解怒”;徵音属火通心,运用徵音可“养阴助心”等。②

2.音乐电疗

这是中国独创的一项将音乐与电疗和针灸治疗相结合的疗法。将音乐信号转换成电信号能增强治疗效果,因为音乐是千变万化的,音乐转换成的电脉冲作用于人体可提高疗效。用毫针代替电极板并结合人体经络穴位形成的音乐电针疗法在应用于外科手术的电针麻醉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音乐电疗与音乐电针疗法广泛地应用于肌肉扭损伤、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神经衰弱、初期高血压、脑中风后遗症、肾结石的碎石等。③

(二)理论研究

马前锋从中国古代音乐治疗的理论基础、个性化的辨证治疗方法以及传统的中医音乐治疗三方面对中国传统的音乐治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论文认为中国有丰富的音乐治疗的思想。特别是五音疗法?熏反映了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五音疗法整合了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体现了对音乐与情绪及脏腑之间的互动关系;突现了音声与人格情志、脏气等的关系。五音疗法匹配了人体的不同脏腑?熏把五音、五行、五脏、人格配属用于音乐治疗的实践。④

星海音乐学院的罗小平教授针对在当代音乐治疗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领域很多专家及学者感兴趣的五音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对古代文献进行了细致和深入的梳理及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及建议。罗教授认为“五音对五脏”是中国传统文化值得深入研究并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熏从古至今一直是传统医学关注的论题?熏如何使之在今天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熏尚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更系统的探究?熏在实证研究上更具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熏在产品的开发、制作上更加规范化。⑤

贵阳中医学院与贵州民族学院合作编制了《五行音乐曲目精选》,参与者王长城在其《五行八音盒带的编制研究》一文中总结了五行音乐的编制心得。编选乐曲的基本原则是将实用的五行音乐治疗同民族音乐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曲标准是以调式分类之外,首选古曲,次选近世传统乐曲以及现代人创作之精品和新民乐,在此标准的基础上精选了这套共计82首曲目,由八盒磁带组成的五行音乐。⑥

(三)临床应用

项春雁等将92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除进行肿瘤常规治疗外,试验组采用聆听中医五行音乐结合音乐电针治疗,对照组仅聆听中医五行音乐。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后抑郁状态及功能状态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穴P均<0.05?雪。但两组治疗后的各项测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穴P均>0.05?雪。结论为电针不是改善患者抑郁状态的绝对手段,而中医五行音乐对于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状态有较好的效果。⑦

王智将64例抑郁症患者平均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中国古典宫、商、角、徵、羽调式音乐,根据患者的喜好自行选择2―3首音乐。对照组不做音乐治疗,只做常规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综合医院情绪测评表(HAD)焦虑和抑郁评分有明显下降,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说明角调音乐可使抑郁患者自我调节情绪,改善大脑皮层各兴奋区的平衡。⑧

孔晶等将164例睡眠障碍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使用症状自评量表?穴SCL―90?雪对身心状况进行评估。对照组进行睡眠健康宣教、自我调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音乐体感振动治疗,采用专门研制的宫调体感音乐。治疗后,治疗组PSQI总分、睡眠障碍因子、睡眠质量因子、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穴P<0.05?雪。说明体感振动音乐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睡眠状况及身心症状。⑨

许玲等通过五行音乐与西方自然音乐的疗效对比,验证了音乐治疗对提高肿瘤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作用。将99例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配成五行音乐组、自然音乐组和安慰对照组,五行音乐组在上午针对情志和脾胃选择木系和土系的五行音乐,晚上针对睡眠选择水系音乐;自然音乐组以舒缓小夜曲作为聆听曲目;对照组选择无音乐内容的广播节目,经过为期21天、每天两次的音乐治疗临床观察,通过对量表前后差值得分的分析判断,认为音乐治疗有助于提高肿瘤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五行音乐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证明五行音乐不仅可以达到与西方自然音乐同样的治疗效果,并且在缓解情绪功能、疲乏状态等方面优于西方自然音乐。⑩

(三)音乐治疗的研究方法需要多元化

学术界对研究方法基本上分为“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两类,我国的音乐治疗目前普遍采用的是“量化研究”的方法,尤其在医疗临床领域更是较为常用,在心理问题领域,“量化研究”也同样成为了主要的研究方法。然而音乐治疗是一门交叉型的人文学科,其研究的领域不仅涉及到整体现象而且涉及到个体变化,正因为研究的对象存在差异,选择使用哪一种研究方法才显得至关重要。“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在指导思想和手段上存在差异,所关注的焦点各有不同,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不同侧面进行研究。{20}所以笔者认为音乐治疗应该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不同,科学地选择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方法。在音乐治疗心理问题领域,笔者不赞成在音乐治疗的临床实践中单纯地使用“量化研究”,虽然“量化研究”通过计算及统计分析对音乐干预手段在治疗前后的对比度上给出了准确的分析,有利于治疗师快速地对治疗效果作出概括的评价,但是在微观层面对个别事物进行细致的描述,能够发现特殊现象并提出新的看问题的角度及解决办法等则是“量化研究”所不能满足的,而这些正是“质性研究”的优势,所以在音乐治疗的相关研究领域,“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这两种方法应该结合起来使用,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比单独使用一种研究方法会更有优势和力度。

我国的音乐治疗虽然起步较晚,但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发展迅速,在学科建设和临床实践上卓有成效,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一门新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是必然的现象,只有通过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才能使我们不断地反思、借鉴和再学习,进而促进该学科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治疗学必须努力钻研和吸纳先进的音乐治疗理论和方法,以务实、严谨和科学的治学态度进行实践研究,才能使我国的音乐治疗得到质的提升和飞跃,这也是现阶段我国音乐治疗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①张曼琰《音乐治疗的传入及在中国的发展》,《中国音乐》,2004年第1期,第105―107页。

②张鸿懿《音乐治疗学基础》,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年版,第138―139页。

③马前锋、翁洁静、李琼《中国传统的音乐治疗研究》,《心理科学》,2006年第6期,第1470―1473页。

④罗小平《析五音与五脏关系的研究》,《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27―30页。

⑤王长城《五行八音盒带的编制研究》,《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穴哲学社会科学版?雪?熏2003年第5期,第81页。

⑥项春雁、郭全、廖娟等《中医五行音乐结合音乐电针疗法对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6年第11期,第969―972页。

⑦王智《音乐治疗对抑郁症患者情绪改善的疗效观察》,《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第7期,第846页。

⑧孔晶、刘伟等《感振动音乐疗法改善睡眠障碍的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年第12期,第1107―1109页。

⑨许玲、李宇欣《五行音乐对肿瘤化疗患者生活治疗影响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年第10期,第150―154页。

⑩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2―159页。

{11}沈静《音乐治疗及其相关心理学研究述评》,《心理科学》,2003年第1期,第176―177页。

{12}周为民《音乐治疗的生理学研究》,《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第117―121页。

{13}周为民《评价方法在音乐治疗中的应用》,《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第225―228页。

{14}陈思静《谈音乐治疗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艺海》第2期第48页。

{15}吴继红、万瑛《音乐治疗中的情绪与认知》,《黄钟》,2006年第3期,第105―108页。

{16}陈思静《音乐和阈限下信息对服刑人员情绪和认知影响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音乐》,2010年第1期第244―250页。

{17}张炎《音乐治疗干预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行为训练的个案研究》,《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第8期第38―41页。

{18}解鸿雁等《不同音乐作用下人的自主神经生理反应的研究》,《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九届学会论文集》,2009年版,第48―53页。

{19}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第7篇

一、相关背景与主体内容

本次大会的主办方ICMA是一个由涉及计算机音乐技术、创意和展演的机构或个人所构建而成的国际组织,它是目前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计算机音乐专业团体,为作曲家、学者、计算机软硬件开发者以及关注音乐与技术相融合的音乐家提供各种服务。每年,ICMA都会举行一系列的学术活动,其中包括举行一年一度的ICMC国际计算机音乐会议、出版作品及文献专著、资助研究项目、管理会员资料、颁发ICMA年度奖项、建立相关作品与文献的数据库以及维护与更新其网站信息等等。作为协会最重要的学术活动,自1974年举办至今的ICMC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世界不同国家的业界精英汇聚一堂,交流最新的创作及科研成果,并探讨计算机音乐领域的最新动态。

本次大会的承办方是坐落于丹顿的北德克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简称UNT)。UNT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的综合性大学之一,早在1981年,第七届ICMC年会就曾在这里举行。虽然当时只举行了6场音乐会和一场约翰・凯奇的专题讲座,但其对于20世纪计算机音乐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UNT目前拥有全美办学规模最大的音乐学院,在校生超过一千五百人,拥有世界一流的硬件设施及师资队伍,在作曲、音乐学及爵士乐等学科领域都颇有建树。UNT下属的“音乐与媒介实验中心”(Center for Experimental Music & Intermedia,简称CEMI)成立于1963年,多年来致力于电子音乐、实验影像、造型艺术以及实验戏剧等艺术门类的创作与研究,是享誉世界的实验艺术机构。

本次大会参会总人数超过三百人,共收到来自全球48个国家的,超过300个科研机构的学术论文及电子音乐作品共计772部,其中“独奏乐器+电子音乐”作品207部,“声学电子音乐”作品227部,论文338篇,最终入选的作品和论文于会议期间的31场音乐会及23场论文宣讲会上公开展示。此外,会议期间还安排了Miller Puckette{1}的“Pure Date “vanilla”0.46的新特征”、Jonty Harrison{2}的“声音扩散技术的讲解与演示”以及Carla Scaletti{3}的“Kyma 7的新特点”等三场讲座,并举办由上述三人主持的工作坊。

大会所提交的论文主要致力于解决以下两个问题:

1.在过去的一百年间计算机音乐的实践与研究所面临的挑战是否有所改变?

2.计算机音乐目前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最终入选的90篇论文被分为25个单元进行宣讲,其选题范围之广几乎涵盖了当前计算机音乐所涉及的全部范畴,“互动”“即兴创作”“新音乐表达方式”等相关主题成为本届大会的热门选题,这也充分体现出当下国际计算机音乐发展的前沿趋势。大会所采用的论文展示的方式多种多样,充分考虑到了不同论文选题的适用性。表1反映出各单元所包含的选题分布情况。

表1 论文展示内容概览

作品展示方面,31场音乐会可谓异彩纷呈,无论在题材内容、创意性、体裁形式,还是在音响设计、多媒交互以及舞台效果等多个方面都力求完美。大会邀请了芝加哥Ensemble Dal Niente乐团以及UNT下属的Nova乐团担纲现场表演,其演奏水准堪称国际一流。

表2 音乐会作品概览

表2直观地反映出了本届大会在作品创作方面的多样性特点,入选作品充分运用了当下最前沿的各项技术,将音乐与科技有机地结合,并以“声音艺术”为原点整合多种艺术媒介形成丰富多彩的多元化艺术表现,综合体现了计算机音乐所特有的学科特点。大会最终评选出了四部年度优秀作品:

最佳美洲作品:《消亡的城市》(视频与5.1环绕声结合作品),Phillip Sink。

最佳亚洲作品:《17种变化与背离》(立体声幻听电子音乐作品),Yu-Chung Tseng。

最佳欧洲作品:《倒带-特殊手法》(5.1环绕声幻听电子音乐作品),Diana Salazar。

最佳学生作品:《如何表现恐龙的语言――求爱》(恐龙头骨仿真乐器与大号), Courtney Brown。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大会有6位中国作曲家的作品入围,其中包括王驰的《魔术手指》(为Kyma和Leap Motion而作)、王熙皓的《玄武》(为中国传统打击乐器与电子音乐而作)、冯金硕的《三位民间歌手的舞蹈》(双声道幻听电子音乐以及董晓娇的《涓流》)、(为小提琴与5.1环绕立体声电子音乐而作)等。这些作品巧妙地将中国的文化理念和哲学思维融汇其中,集技术性、创意性与人文关怀于一身,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高度评价。

二、专业而高效的会务组织

大会前期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主要依靠网站开展。网站的功能全面而强大,其相关信息包括会议日程、艺术家简介、会议版块、作品与论文提交、场地与交通、注册与缴费等等,不仅能够使与会者清晰地了解会议的各项议程,也能实现与会议生活相关的诸如酒店预订、交通引导以及旅游信息查询等功能。由于网站完成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因此现场的报到流程显得简洁而高效。工作人员在核对完个人信息后即发放个人专属的会务资料,其中包括大会秩序册、作品专辑、电子版论文集、代表证以及笔记本等日常会务用品。此外,工作坊、招待晚宴以及纸质版论文集为自选项,可另行支付费用,这充分体现了ICMC一贯以来的开放而务实的办会理念。

与国内大型会议不同,ICMC的开幕式流程极为简单。没有鲜花,没有横幅,甚至没有台上的嘉宾席,只有门口的引导牌“聊以慰藉”。在大会执行主席Panayiotis Kokoras以略带希腊口音的英语介绍完本次会议的概况之后,大会音乐总监 Jon Nelson、学术委员会主任Richard Dudas以及技术总监 Andrew May分别做了简短的发言,随后便引导与会代表出席开幕式音乐会。可能是源于美国人一贯简约务实的做事风格,对于耗时七天,参会人数超过三百人的国际会议来说,这样的开幕式确实有些“简陋”。

针对本届会议各个版块的特点,UNT为大会提供了11个不同功能的会场。由于所提供的音乐厅与剧院平时都承担着大量的展演任务,因此其日常管理与系统构建具有高度的完备性。本届大会专门用于作品展示的场地包括用于音乐会的Paul Voertman Concert Hall、Lyric Theater、Merrill Ellis Intermedia Theater、Sky Theater、Library Mall、Rubber Gloves,以及用于声音装置展示的UNT on the Square、Music Commons、MPAC Grand Lobby。除Rubber Gloves为双声道立体声以外,其他的音乐会场地都配备了多声道环绕声系统,其还音制式包括5.1声道、8声道以及24声道等。场地内虽然没有进行复杂的声学装修,但建筑本身的结构十分有利于声音的传播与扩散,因此整体的音响效果非常理想,尤其是布置了24声道的Lyric Theater在频响分布、声场解析度、动态对比度以及整体平衡性方面都表现的极为出色。

各声音装置作品则充分利用了展出场地的空间结构特点,穿插于展览空间进行布展。这些作品将人的行为活动、自然环境、视觉体验以及网络等要素与电子音乐相结合,以声音的方式表达对自然、社会以及人文环境的关怀与思考,其在作品创意、形式感、声音效果以及交互体验等各方面都可圈可点,为本届会议增添了一抹亮色。

三、紧凑的日程安排与悠闲的会议氛围

虽然整个会议的周期长达七天,但由于入选的论文与作品较多,主办方还是部分采用了多会场并行的方式,这就需要与会者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出取舍。由于UNT校园占地面积很大,会场之间的距离较远,加之大部分日程从早晨9点一直排到半夜12点,因此想要全程参会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主办方为此安排了专车用于学校和酒店之间的接送,以减少代表们的体力消耗,而出人意料的是,专车竟然用的是中小学的校车,这让来自欧美国家的代表们惊喜不已。在忙碌了一天之后能够重温一下儿时的美好时光,这也许会成为他们日后对本届会议最深刻的记忆。

褪去了略显晦涩的学术外衣,晚上22∶30开始的酒吧电子音乐专场才是真正释放心灵的时段。不再有音乐会的正襟危坐和噤声不语,取而代之的是新老朋友之间的相互鼓励与击节叫好。这里能看到最前沿的交互技术手段如何作用于商业音乐,在Gametrak、Wacom、Wii、D-Box等设备的协助下,音乐家们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表达着对音乐的独特理解,也将计算机音乐的实用性与多样性特点发挥的淋漓精致。

组委会还在每天上午十点半和下午三点半都安排了半个小时的茶歇时间,这也成为了代表们近距离交流的最佳时机。一杯咖啡,一块甜点,老友相聚和新友相识,在安逸悠闲的氛围下互通有无,学术研讨也变得轻松而惬意了。代表们讨论的主题大多是会议内容的延伸,包括入选论文及作品的答疑、研究课题的进展状况以及所属机构的相互介绍等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融合在这里自然汇聚,形成了温暖而宽松的和谐气氛。代表们还会充分利用音乐会之后的短暂间隙进行研讨和答疑,大部分作者都会以开放而友善的姿态回应他人对作品的关注,并且以温和而谦逊的态度对所提的问题一一作答,只是有些时候由于提问者较多,而作者们又习惯于不紧不慢地娓娓道来,因此等待是常有的,但结果却总是令人满意的。如笔者在看完第20场音乐会后,对其中的交互电子音乐作品《图像的生存》产生了的浓厚的兴趣,从而试图咨询关于如何利用无线传感及压力感应等技术实现实时交互控制。虽然排队等候了许久,但最终还是获得了作者Butch Rovan极为详尽的解答并获得了其个人主页及作品主页等重要信息。

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批具有平等开放的学术姿态,并能够坚持个性、理想与信念的作曲家,计算机音乐逐渐成为了近年来发展迅猛的艺术形态之一,这也与ICMC不断审视过去、现在并放眼未来的学术精神不谋而合。

结 语

作为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音乐凭借其将科技与艺术兼容并蓄的独特气质,吸引了来自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从而建立起了以音乐与科技为原点,融合多种艺术门类的跨界式发展格局。作为全世界范围内计算机音乐领域规模最大的年度盛会,ICMC每年将该领域最前沿的创作与科研成果汇集呈现,也为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们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它是当代音乐科技研究成果的阶段性回顾与总结,也是未来音乐发展前景的风向标。我国计算机音乐的发展正处于快速上升期,建议各高校及研究机构在立足于科研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如国际计算机音乐多学科研究学术研讨会、纽约城市电子音乐节以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等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活动,一方面将有利于拓宽视野,了解国际前沿的学术动态,同时也能够增进不同文化间的交叉融合,从而形成有效的国际合作。

参考文献

[1] Emmerson, S. Computers and live electronic music: some solutions, many problems[J]. Proc. ICMC.1991.

[2] Rowe, R. Interactive Music Systems: Machine Listening and Composing[J]. Cambridge, MA: MIT Press.1993.

[3] C. Lippe & M. Puckette. Musical Performance Using the IRCAM Workstation. International Computer Music Conference. 1991.

[4] 谢力荣、庄曜《新技术媒体环境下的音乐创作及现象分析》[J],《黄钟》2012年第3期。

[5] 杨健《包罗万象的音乐雅集―表演研究网络第二届国际会议侧记》[J],《人民音乐》2013年第6期。

[6] 张小夫《电子音乐的概念界定》[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7] 第41届国际计算机音乐会议网站http://icmc2015.unt.edu。

[8] 北德克萨斯大学音乐学院网站https://composition.music.unt.edu。

{1} Miller Puckette,数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Max MSP和Pure Data的创始人。 Max MSP和Pure Data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实时计算机音乐软件平台,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量用于电子音乐和多媒体艺术的教学。

{2} Jonty Harrison,电子音乐作曲家,伯明翰大学作曲与电子音乐教授,大不列颠艺术委员会音乐顾问,曾任Sonic Arts Network声音艺术网络协会主席。

{3} Carla Scaletti,实验音乐作曲家,Kyma程序语言设计师,Symbolic Sound Corporation创始人。Kyma是目前功能最为强大的声音设计软件平台。

第8篇

【关键词】美育;视唱练耳;学科建设;审美

一、视唱练耳的课程定位与特点

随着国内音乐教育、音乐学科的不断发展,视唱练耳早已成为各级音乐专业院校和综合类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程。基于视唱练耳课程的发展现状,认真重审其课程定位是明确基本教学目的与任务的前提条件,也是课程有效性与合格人才培养的保障。尤其是近年来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精神指导下,进一步认知视唱练耳课程属性的理论基础性、技能实践性的综合发展,已成为关乎人才培养方案、课堂教学与实践、考试考核方法等一系列办学顶层设计的重要问题。音乐学科中的大多数专业都有其专业技能,并开设了相应实训课程,如声乐、器乐、舞蹈……而视唱练耳作为音乐学科课程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并不是通过直接展示音乐听觉技能“服务”于学科和专业,需要将基础知识结合综合乐感,审美能力渗透于各专业技能,才能体现其作为课程的主体价值。很多院校将视唱练耳课程定位为与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乐理性质相同的纯理论性课程,但就视唱练耳自身的课程特点而言,它是技术技巧加理论实践的一门综合基础课,其教学包括基础乐理、视唱、听辨等多方面内容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视唱”顾名思义就是看着唱,对学生进行以识谱、唱谱为主的音乐基础训练;“练耳”则是以听谱、听辨相关听觉练习为主的音乐基础训练。在教学中不论是“唱”还是“听”,都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并充分实践,因此视唱练耳课课程内容的设置与形式就不能是纯技术性或纯理论性。除了主修视唱练耳专业的学生,目前各级音乐专业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对其他音乐专业学生均开设了至少两个学年的视唱练耳课程,其中一些音乐专业院校的管弦系、声乐系、作曲系对视唱练耳课程的课时要求,更是达到了两个半至三个学年。而其他音乐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如中西方音乐史、乐理和声等课程均为只开设一个学年左右,从课时量也充分体现出了视唱练耳课程的重要性。那么视唱练耳课程对音乐学科内各专业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呢?以声乐专业为例,对音准、节奏的把控能力是比发声技巧更为基础的先决能力。在声乐学习中,若音准、节奏不够准确,即便具备再好的嗓音条件和再强的艺术表现力都是枉然。以表演形式为集体演唱的合唱团为例,其整体演唱水准与各成员的视唱练耳素养成正比,只有团体成员均具备良好的音准和节奏稳定性,才能在作品的排练过程中大幅度提高排练效率。而且只有在各成员确保了音准、节奏准确的基础上,团体才能高质量地完成对作品的二度创作。

二、视唱练耳课程教学中的美育缺失

前苏联音乐教育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在其著作《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论文集》中提道:“视唱练耳的基本任务是组织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训练其积极地将听觉运用到创作表演实践中去。”2017年11月在中国音乐学院召开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基本乐科课程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上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进行了《视唱练耳专业是什么专业?视唱练耳课是什么课?———对视唱练耳学科实质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思考》的发言,其中提出:“视唱练耳课程要从现行的训练内容扩展到与音乐审美实践密切相关的各种能力的训练;从音乐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视唱练耳课程的目标应发展综合的乐感能力。”目前多数教师仍将视唱练耳的课程学习目标止于“组织并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并没有进一步延伸到“发展综合的乐感能力,训练其积极地将听觉运用到创作表演实践中去”。这种在教学中美育的严重缺失,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中只着重训练学生视唱练习中的音准、节奏和单音、音程、和弦、旋律的单独听辨能力,严重忽视了对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此必须明确,首先,视唱练耳这门课程的学习意义从来不在于一味追求技术难度——能唱复杂的乐谱或是能听辨出复杂的和弦,而在于通过对音准、节奏的视唱训练以及和弦、旋律等听辨练习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训练的难度适中即可。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艺术人才,而不是只有音准、节奏的学习机器。这一价值取向也明显体现在近年来各省联考的视唱练耳试题难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次,视唱练耳教学必须要在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技能上进行扩展,引导学生在视唱练习曲、听辨素材中体会和发掘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奏型的“美”,感受不同旋律的力度、速度、调式调性“美”,提升综合乐感。最后,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要“理论联系实际”,把这一系列音乐基础能力、审美能力运用到自身的创作表演实践中去,形成具有个性化的“音乐思维”,从而促进其专业技能的发展。总之,对任何音乐学科内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乐感都是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力的基础。所以视唱练耳课程在教学中要在关注视唱、练耳基础技能训练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在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三、美育在视唱练耳课程中的有效实施

音乐教育被公认为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视唱练耳作为音乐学科中的重要基础课程,理应在教学中充分实施美育,肩负起唤起人的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启迪智慧的使命。如何将美育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视唱练耳课,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在视唱训练中将精唱与泛唱相结合。视唱练习曲通常篇幅短小,其中不仅有音阶、模进和各调式中的变化音专项练习,也不乏大量选自古今中外的音乐名作片段。这是能让学生不断积累音乐素材、拓宽视野、提升审美情趣的良好途径,但在课堂教学中却长期没有被合理运用甚至被完全忽视。因而,要从音程跨度、节奏节拍、强弱起伏、调式调性、风格体裁等角度来考虑,选择具有代表性、艺术性的经典作品进行“精唱”练习。对“精唱”作品要明确其重点、难点,在课堂上进行反复多次练习,以达成兼具技术性和艺术性的演唱为学习目标。除此之外,还要要求学生对一些重点“精唱”练习进行“背唱”。“背唱”的过程需要学生多次练习,反复练习可以强化对调式调性、音程跨度的掌握能力,并结合基础乐理知识加深对旋律中的乐节、乐句、乐段等乐曲的结构元素的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提高音乐记忆力,逐渐形成具有个性化的音乐思维。而“泛唱”的目的是通过“量变产生质变”:首先是通过广泛涉猎各类音乐体裁,进一步增强和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同时也训练了“拿谱即唱”的新谱视唱能力;其次是将各类视唱练习曲作为“橱窗”,让学生透过“橱窗”尽可能多地了解到各种时期、各种地域、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积累更为丰富的音乐素材。

(二)在教学中渗透多学科知识。视唱练耳既包含音乐基础理论又兼有音乐技能训练的知识技能,同时也涵盖了音乐学科中所涉及的其他有关学科知识,如基本乐理、基础和声、曲式分析、中西方音乐史、声乐、器乐课等。在视唱练习和听辨练习中将相关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进行交叉互渗能有效完善整体音乐知识结构,提高音乐综合审美能力。例如:在演唱选自西方歌剧片段的视唱练习曲时,可以结合西方音乐史简介关于歌剧的背景知识,对比西洋调式与民族五声调式的调式特点,在演唱时运用基础声乐发声技巧,练习气息的连贯和稳定。运用多学科渗透的教学手段来提升课程内容和层次,使各相关的学科在视唱练耳的学习训练中最大限度地产生关联,使课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音乐基础”课。

(三)在听辨练习中培养对音乐音响中各组成元素的整体感知觉能力。“有听无感”“有音无乐”是目前学生在音乐听觉训练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传统听辨训练中,教师往往只在技术层面上强调听辨单个音符和单个节奏型的准确性,忽视了对整体音乐音响的体验和审美。日常真实的音乐音响听觉中的体验是复杂且丰富的,音乐并不是以一个个孤立的音符和节奏型的形式而存在。从音乐审美体验、音乐感知的角度出发,完整的音乐听觉应包含更深刻的内涵,是一种具有审美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音乐听觉。因此,在听觉体验中仅有对元素的精细化感知与分析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既要训练听辨能力,同时也要发展综合乐感,培养专业的“音乐听觉的耳朵”。

(四)在课堂练习中强化音乐记忆力。音乐记忆力是深入感知音乐以及形成个性化音乐思维的基础与必要条件。发展音乐记忆力包括精细的音响感知觉力、各音乐元素的组织加工力以及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等。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是由不同元素结合而成的音响组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听辨练习时可以运用多声部音响素材,在对音乐各组织元素进行精细划分的感知觉能力基础上进行扩展,加强学生对综合音响的感知觉与组织的能力,并不断形成音乐记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能力和音乐创造力。视唱练耳课程以发展音乐听觉作为基本任务,发展的是包含审美力和创造力的音乐听觉,而不是建立在基本乐理知识体系上的元素性听觉。在音乐学科建设中不忘初心,回归视唱练耳课程的本质,避免学科异化,不仅有利于完善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理论体系,更与未来音乐学科的整体发展前景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美育与音乐教育的若干理论问题[J].音乐研究,1998,(04).

[2]罗丽.美育视阈下的视唱练耳与音乐审美心理的互渗研究[J].艺术百家,2011,(z2).

[3]赵苏.回归本质方得始终——对视唱练耳专业与视唱练耳课程本质的再思考[J].人民音乐,2018,(07).

[4]侯军.视唱练耳教学中乐感的培养[J].音乐创作,2018,(06).

第9篇

1998年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时,她本可以有很多选择。那时谭晶已是小有名气的青年歌手,在各类音乐比赛中屡获殊荣,许多顶级音乐团体都向她伸出了橄榄枝,力图招揽这位前途不可限量的未来之星。

“可是我从小就向往部队。”谭晶说,“小时候看到穿军装的叔叔阿姨,非常羡慕,觉得他们神气得不得了。”

小时候,谭晶家住山西侯马市,父母都是当地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也是谭晶的音乐启蒙老师。8岁那年,妈妈开始教小谭晶弹钢琴,可谭晶经常弹着弹着就犯起困来,眼睛睁不开,哈欠连天,手上也错误不断。于是谭晶的童年记忆,充满了妈妈的严厉“教训”。11岁,谭晶初次登台,和妈妈合唱了一首《洪湖水浪打浪》。直到今天,有人问起谭晶为什么会走上音乐道路,她还会回答:“这是妈妈的愿望。”

谭晶的求学经历也和普通学生不同,她参加过两次高考。高二时,又是妈妈做的决定,为了让谭晶见见世面,“提前练兵”。谭晶参加了山西大学音乐系的入学考试,居然一举考中。山西大学的老师们觉得谭晶无论嗓音还是形象,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是唱歌的好苗子,于是特招她入学。

在山西大学学了一年音乐后,1994年谭晶再次参加高考,就考进了中国音乐学院,专业研习民族唱法,师从朱以为教授。可那时的谭晶,像所有少男少女一样,私下里最爱的却是流行歌曲。唱卡拉OK时,她把王菲的歌唱得滚瓜烂熟,更巧的是很多人都说她和王菲长得像。“第一个说我和王菲长得像的人是蔡国庆,后来很多化妆师也说我们俩很像。”

通俗,还是民族?这问题让谭晶头疼了很久。为了摸索适合自己的风格,她偷偷参加了很多比赛。发现自己在赛场上演唱时,唱通俗歌曲的心态最放松,有时把通俗和民族两种唱法结合起来发挥一下,更是大获好评。慢慢地,她积累了很多演出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跨界”、“混搭”风格。

1998年,刚刚进入总政歌舞团的谭晶,就被选派代表中国,前往哈萨克斯坦参加第九届“亚洲之声”国际流行音乐比赛。这是谭晶第一次出国,与来自美国、法国、德国、蒙古、韩国等10多个国家的顶尖歌手同场竞技。谭晶的演唱曲目中有一首富有民族风情的《唐古拉》,陈虹作词,羊鸣作曲,旋律非常优美,也有很高的难度。

“唐古拉,唐古拉,众山之上你笑傲天下,多少英雄为你把泪抛洒。唐古拉,哦,你听过秦汉西沉的号角,你见过唐宋燃烧的晚霞,你读过春秋失传的史话,你记得圆明园最后的倒塌……”谭晶技惊四座,凭借深厚的民族底蕴和对流行音乐现场感染力的领悟,打动了评委和观众。最终,谭晶荣获银奖,并被总政歌舞团记三等功。

2000年,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谭晶再次演绎了一曲难度极大的《大地》,在场观众惊为天籁。她夺得了专业组通俗唱法的金奖,并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歌手。而且,谭晶在青歌赛上的综合素质测验得到了0.98分(满分为1分),这是很少见的成绩。在谭晶之前,总政歌舞团获得过青歌赛金奖的歌手,只有和阎维文。

“我一直记着老师的话,民族音乐是我的根。”谭晶说,其实在唱歌时并没有特别的界限,民族、通俗、美声都可以自由结合,兼容并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吧,我只求呈现最美的歌声。”硕士论文答辩时,谭晶的论文题目就是《论艺术的通俗与通俗的艺术》。也有评论家认为,谭晶的风格可以称为“大通俗”,也就是多种演唱风格和技巧的糅合。“民族可以通俗化,美声可以通俗化,流行歌曲也可以通俗化。”谭晶笑着说。

2006年9月12日,谭晶再次震撼了观众,这一次她的舞台金碧辉煌――维也纳金色大厅,全世界顶级音乐家的梦想殿堂,谭晶在这里尽情放歌。现场名流云集,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和许多奥地利政府官员均到场观看,奥地利总理夫人不住口地称赞“非常了不起,不可思议”,奥地利外交部长为音乐会题词时,援引了席勒的诗句:“就让天籁之音鼓舞人们不断向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