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8 08:56:13
导语:在企业技术创新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模型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研究目的在于判定能够显著标志和区别企业出口概率的因素是否与能够显著标志和区别企业出口强度的因素存在差异。在每一种创新衡量标准分类下,进行两种模型的估计,一是企业出口概率的预测模型,采用Logit估计模型,其中因变量为(0,1)变量,有出口行为的企业赋值1,无出口行为的企业赋值0。在Wakelin的研究中,使用Porbit模型对企业的出口概率进行估计。本研究认为:由于自变量均为连续变量,且又因为Probit模型对分组实验数据的分析会更加有效,因此认为使用Logit模型估计企业的出口概率会更加合理;第二个模型仅以有出口行为的企业为样本,并采用相同自变量指标考察企业出口强度与企业特征之间的关系,其中因变量为企业出货值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同时由于异方差出现的可能性,采用WLS估计。
(二)变量影响企业出口行为的自变量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企业规模,采用平均职工人数指标,并加入平均职工人数的平方项,检验企业的出口概率与企业规模之间是否存在“U”型关系;第二部分反映企业的人才积累,采用人均主营业务工资指标,通常认为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越高,则该企业职工的技能水平也相应越高;第三部分为企业的盈利能力,采用营业利润指标,反映企业应对各种风险的基础能力;第四部分表示企业的成本状况,采用销售成本指标,反映企业出口对成本的敏感程度;第五部分为企业的创新行为,根据不同的创新类型划分办法,分别采用研发费用支出和新产品产出两个指标,用来反映企业的创新行为对出口的作用[3]。
(三)数据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调查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全国1602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详细数据,其中涉及到创新的指标只有研发费用支出与新产品产值。本研究采用两种方式衡量企业的创新类型,第一种是以企业是否具有新产品产值为衡量企业是否进行创新的标准,在这种衡量标准下,将企业分为创新企业和非创新企业,并就相同的自变量建模,其中反映创新行为的指标为研发费用支出;第二种是以企业是否具有研发费用的支出作为衡量创新行为的标准,据此将企业分为创新企业和非创新企业,其中反映创新行为的指标为新产品产出。
二、实证分析
(一)描述分析在创新属性和出口类型交叉分类下,我国小型工业企业表现出一些基本特征:非出口企业与出口企业数量上的差距较大,其中非出口企业几乎是出口企业数量的4倍,各种创新类型下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各自的职工人数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出口企业职工人数在100人左右,略高于非出口企业(75人左右);出口与非出口企业的平均工业总产值,以及人均主营业务工资相差非常小,这样看来小型企业中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在规模经营方面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从企业的创新行为看,小型企业中创新型企业与非创新型企业,以及各种创新类型企业内部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之间差距却十分显著。新产品成为小型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工具,而研发费用投入并未成为促进企业出口的有效措施:在以新产品产出作为划分企业创新属性标准时,创新型企业中出口企业的研发投入大大少于非出口企业,而对于非创新型企业内部,出口企业与非出口企业在研发投入上的差距并不明显。整体来看,创新型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整体上优于非创新型企业,但是已经进入国际市场的小型企业却在研发投入上有所欠缺。在以研发投入作为判别企业创新属性标准下,创新型企业不仅在新产品产值总量上优于非创新企业,而且在两种创新类型企业内部,出口企业也拥有更多的新产品。
(二)模型分析从表1显示的模型拟合结果看,两种分类标准下Logit预测模型的准确率均较高(准确率均达到60%以上,最高达到80%强),WLS模型的拟合优度也近乎达到了1。从模型拟合结果看出,在小型工业企业中,基本上影响企业出口概率的因素,也同时影响到了企业的出口强度,也即是说,进入国际市场前后企业发展所关注的因素变化不大。小型工业企业规模对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都表现出明显的倒“U”型关系,也即是说当企业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企业人数的进一步扩张会降低企业的出口意愿和出口强度,而在这个转折点之前,企业规模的扩张对企业出口行为的优化大有益处。因此,对于小型工业企业来说,将企业的人员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是实现企业资源有效使用的基础之一。人均主营业务工资的提升对两种分类标准下非创新型企业出口概率和出口强度都显示积极作用,对于缺少创新投入或是创新产出的小型工业企业来说,他们更加依靠的是高技术的人员,或是更多的熟练工人,因此人力资本的积累是它们出口扩大的重要基础。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新产品分类标准下的创新型企业人均主营业务工资的提升降低其出口概率,但是出口概率的提升得益于营业利润的提升,这与其他类型企业的表现不同,即具有新产品的小型工业企业在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时,更多的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增加,人才的积累对其进入国际市场并无优势,但是当企业进入到国际市场后高技术人才的积累会支持企业在国外市场中竞争,这也是中国小型工业企业与大型企业在国际市场进入策略上的最大不同之处。小型工业企业的出口概率对成本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从拟合结果可以看出,不论企业是否进行了创新,企业的销售成本都对企业出口概率具有积极作用,且这种促进作用在创新型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
小型工业企业研发费用的支出不论是对企业出口概率还是出口强度而言,都显示消极作用,而相对而言,新产品产值却刺激了企业出口预期。理论上,小型工业企业的出口行为和出口竞争力建设都要依靠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其本身无法承担巨大的创新费用,因此创新费用支出作为增加成本的一项措施,对其出口行为反而会有抑制作用,这也说明对于处于弱势的小型工业企业来说,它们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依靠国家的扶持,当自身能力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通过自身的研发投入来加强创新能力,从而通过新产品的生产和组织上的优化来完善出口贸易行为[4]。
三、结论
新技术创新是将已有的技术进行应用创新,它包括生产技术的创新,技术信息的创新,而技术信息则是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创新必须得到技术信息的支持。否则会造成信息闭塞导致项目的重复开发,防止因技术上难以逾越的困难导致新产品不能顺利的开发,从而导致创新的失败。科技查新它是一种文献查证的信息服务,从文献的角度对所查证的科学技术内容作出新颖性判断。按照科技查新规范操作,以文献检索为立足点,信息分析为支撑手段,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角度,通过检出文献的客观事实来对项目的新颖性做出相关结论。查新机构应充分发挥掌握大量科技信息的优势,为企业提供全面优质的信息服务,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科技情报部门的信息资源、人才资源、设备资源为自身的技术创新服务。将这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大大促进科技查新机构与企业间的联系,共同促进查新机构的发展以及加快企业的快速发展。
2科技查新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2.1科技查新可以帮助企业科研立项正确选题
正确选题是企业科研项目立项顺利展开的关键所在,科技查新可以帮助委托企业了解所属行业领域内的最新技术发展动态和趋势。企业如果想研发出某种产品,首先要看其是否有无新意,这样科技查新检索机构即可利用自身数据资源与专业优势,多方面多角度检索文献及市场信息,并进行筛选、加工和综合分析,为企业提供具有价值的情报信息。选题的好坏,课题是否重复,立项课题水平的高低,只有通过查新才能知道。科研项目的申请在尚未正式投入开展时,均可修改。这时企业科研人员往往需要科技查新机构对科研项目进行全方位的新颖性判断,进而避免侵害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发生。
2.2科技查新可以为企业成果鉴定提供科学分析
科技查新报告为科技管理部门在科技成果的鉴定及评价中提供客观的科学决策依据,提高科技成果的鉴定水平。科技查新是以检索出的文献结果为依据,通过将相关文献与课题查新点进行对比分析来对项目的新颖性做出相关结论,这样的查新报告能为科研成果的先进性评估提供客观事实依据,为专家评议和科研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进而保证了科技成果评审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企业在成果鉴定、奖励、转让、技术转化前最好请权威的查新机构进行全面的检索和综合分析,科技查新能为企业充分提供所需科技信息和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到达胜利的彼岸。
2.3科技查新可以为企业专利查新提供依据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专利信息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所追求的积极重要的竞争资源,它几乎覆盖了全世界90%以上的最新科学技术成就和相关动态信息。随着国内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对国内外专利信息的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强。几乎每个企业或者个人研发出新技术或新工艺之后,都不可避免的要进行专利申报,或是发明专利,或是实用新型专利或是外观设计。因此,绝大部门企业在申报专利之前都要进行科技查新。因为通过查新,企业可以避免因产品项目的重复研发给企业造成人力、物力和经济上的重大损失,也可避开对方发明点,使申请的专利能够顺利通过。综上所述,在科技查新的基础上开展企业专利信息服务,企业可以利用科技查新对专利信息加以灵活的运用,使自己企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2.4科技查新可以引导企业发展方向
企业的发展方向,关系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现代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把创新作为动力,不断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借助科技查新机构可以说是便捷、高效的方法,也可作为基本条件和重要保证。科技查新机构可利用自身具备的丰富信息资源、各种数据库资源以及专业查新检索人员等优势,对各领域的检索都能做到有的放矢,提供全面而先进的科研项目相关信息,特别是国内外最新前沿与研究动态,避免走弯路,为企业提供翔实准确的信息情报,确定企业自身发展目标,引领企业向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
2.5科技查新可以为企业建立竞争情报系统
(一)创业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创业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创业投资与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利益一致性,张洁华、张明玉的研究表明,银行贷款、债券等借贷型融资方式更多关注的是企业是否具有稳定的偿债能力———在初创期的技术创新企业常常不具有这方面的优势,而创业投资关注的是企业的长期价值和成长性。[5]这将促进创业投资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二是创业投资降低了技术创新过程中的风险。张景安研究发现,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分阶段融资带来的不确定性、投资者与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这些风险将降低技术创新的效率。[6]1而创业投资可以通过两个途径降低风险:(1)增值服务。程昆、刘仁和刘英在其研究中指出,创业资本家既可以凭借其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为技术项目的运行提供建议而将风险置于可控的范围内,促使创新成果的出现;也可以通过销售支持来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向创新效益的转化,减少技术成果无法实现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7](2)创业投资在技术创新过程外的一些先进的资本运作方式降低了风险,反映在投资项目和资本来源多元化分散了投资的非系统性风险;项目筛选机制通过投资前的风险评估使风险变为可控;分阶段投资、限制性融资、循环运作的投资方式在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同时也可以有效规避技术创新分阶段融资的风险。三是创业投资的资源整合和组织优化作用,在促进资源整合方面,创业投资能够推动技术创新所需的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不断运转和重组,拓展了企业技术创新的空间。在优化组织体制方面,创业投资可以发挥下面的作用:创业投资可以作为一种技术管理资本入股,有着更好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创业投资有着丰富的市场分析经验,能够迅速做出技术创新决策并通过参与企业经营管理迅速实现对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创业投资加大了企业接收外部知识和信息的宽度,使企业组织对市场信息的反应能力得到提高,提高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上述作用机制都将加速技术创新投入向创新成果的转化。四是创业投资的社会化网络资源。创业投资进入企业后凭借着其广泛的社会网络资源和享有的声誉,能够为企业带来广阔的销售市场资源以及政府、供应商资源,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迅速转化为经济效益。此外,创业投资进入企业也起到了信号作用,被投资企业的技术项目有着非常好的前景,就会吸引大量的创业投资资本和高素质人才进入该企业,间接地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社会资源,增加了可投入的创新资源。[8]根据前边的理论分析,本文可以将创业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归纳为筛选机制、资金支持、网络资源、资源配置、组织优化、增值服务和分阶段融资、限制性融资机制,并在图1中得到反映。
(二)实证研究假设1.创业投资通过一些作用机制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这些作用机制都是创业投资区别于其他投资的显著特点,本文据此假设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相比于由其他形式投资资金支持的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方面更强,具体分为以下三个子假设:1a.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的创新投入要显著大于没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1b.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的创新成果要显著大于没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1c.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的创新效益要显著大于没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2.创业投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中增值服务、资源配置等诸多因素所能发挥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创业投资在企业中的话语权和参与程度,因此,创业投资究竟能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带来多大程度上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投资在股本中占的比重,我们提出以下三个子假设:2a.创业投资持股比例越高,给企业创新投入带来的影响越积极。2b.创业投资持股比例越高,给企业创新成果带来的影响越积极。2c.创业投资持股比例越高,给企业创新效益带来的影响越积极。
二、实证研究
(一)样本介绍1.样本选取我们选取2009年6月到2013年6月申报上市的260家创业投资企业,剔除了农牧副渔、物流、轻工纺织等科技含量低、成长性相对较低的企业。2.样本特征在有没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分布方面,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居多,占比58.13%;从样本总体的行业特征分布上来看,最多的是电子信息行业(39.78%),然后依次是机械设备行业(31.18%)、生物医药行业(15.05%)、其他行业(13.98%)。从样本总体在各个投资阶段的分布来看,占比重最高的是扩张期(55.91%),其次是发展期(30.11%)、早期(7.53%)、获利期(6.45%)。
(二)变量设置及相关数据来源1.解释变量(1)有无创业投资支持:Dvc,这是一个虚拟变量,有创业投资支持企业的值设为0,没有创业投资支持企业的值设为1。用于考察有创投的企业与没有创投的企业创新能力的差距是否显著。(2)创业投资持股比例:Share,创业投资持股比例反映了创业投资对企业的影响能力,持股比例越高,创业投资与被投资企业的利益越具有一致性,创业投资在参与其经营管理中的话语权越高。(3)创业投资进入年限比:Yearp=(企业上市年份指数-创业投资进入企业年份指数)/(企业上市年份指数-企业成立年份指数)。为了更加精确,年份指数是由年份+(月份/12)换算过来的,采用这个指标主要是用来反映创业投资进入企业的早晚。(4)创业投资的投资阶段:dp1、dp3、dp4。以成长期为基准变量,早期,dp1=1;扩张期,dp3=1;获利期,dp4=1。通过与成长期的比较,可以看出各个不同投资阶段企业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差别。2.被解释变量本文把技术创新能力分为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和创新效益三个维度来衡量。其中,创新投入指标主要衡量企业创新资源的投入情况,采用研发费用(cost)占比和技术人员(employee)占比两个指标,其中研发费用占比=上市前三年研发费用占比的平均值,技术人员占比=上市前企业技术人员/企业员工总人数。创新成果指标主要衡量企业创新资源向成果及实际生产力的转化能力,采用专利额(patent)和综合技术指数(sumtech)两项指标来测度。创新效益主要用来衡量企业创新成果向经济效益转化的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后一个环节。本文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增长率(coin)两个指标来衡量。3.控制变量(1)成立年限:Year,企业上市年份-企业成立年份。企业成立年限越久其技术经验积累得越充分,研发投入转化为技术成果的效率就越高。(2)企业规模:Size,企业上市前一年年底企业资产总额。资产表示未来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技术创新需要资金资本和充足的现金流支持,可能的经济流入也越高,可获得的借债额也越高,可能的研发投入也越高,技术创新的持续性也越高。[9](3)企业资产负债率:Debt,企业上市前前一年年底资产负债表日的资产负债率。(4)行业(Di1,Di2,Di3):不同行业的经营规模、员工结构、主营业务的性质都不一样,所进行的创新活动也不一样,进行行业分类可以减少行业特征造成的误差,因此,本文主要把样本中企业的行业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将行业分为电子信息行业、机械设备行业、生物医药行业以及其他行业,并将其他行业作为基准变量,本文主要研究前三个行业。其中:电子信息行业,Di1=1;机械设备行业,Di2=1;生物医药行业,Di3=1。4.数据来源上述数据主要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公布的招股说明书,有无创业投资支持和创业投资的投资阶段的区分认定依据格上理财、清科数据库中收录的风险投资事件的相关数据,专利数额数据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等网站的检索数据库。
(三)实证分析主要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建模分析的方法,根据研究内容、要验证的假设不同建立不同的模型,并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为了使分析过程简明,本文只呈现主要变量的回归分析结果。1.有无创业投资支持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分析(1)方法介绍:将有无创业投资支持作为解释变量,将行业、企业年限、企业规模、企业资产负债率作为控制变量,建立模型。如表1所示,有无创业投资支持与研发费用、技术员工占比、专利额、综合技术指数的相关系数均不显著,说明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在创新投入、创新成果方面与没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并没有显著区别;有无创业投资支持与净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不显著,与核心技术产品收入增长率的相关系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与没有创业投资支持的企业相比,其对新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还是呈现出一定的优势。2.创业投资持股比例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关系的实证分析(1)方法介绍:把企业规模、负债率、成立年限一起作为控制变量加入模型当中,将创业投资持股比例作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如表2所示,创业投资持股比例与研发费用的投入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技术员工占比之间则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了创业投资持股比例对人力资本的投入起到了促进作用。创业投资持股比例与专利额、综合技术指数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说明创业投资持股比例对创新成果的作用并不明显。创业投资持股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核心技术产品收益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显著。
三、结论与启示
(一)实证结论1.从创业投资与其他资本形式相对比的角度,假设1a、1b系数不显著,创业资本在促进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方面没有显著优于其他资本形式。2.从创业资本持股比例的角度,假设2b和2c系数不显著,创业资本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程度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总体来看创业投资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
关键词: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增长的良性发展时期。从产业组织结构的角度来看,推动这一经济增长的主角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大企业,而是包括乡镇企业在内的中小企业。据统计,截止2002年,我国共有中小企业约2930万个,占全部注册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的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分别占全部企业总量的60%、60%和40%;其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我国GDP近50%,出口总额的60%也是有中小企业提供的。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日渐暴露出各种问题:创新资金不足、技术装备水平落后、科技人员严重不足、政策环境不优越等,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因素。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一、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个世纪以来,由于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得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知识和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促使传统产业不断发生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日益提高。为了迎接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各个国家都在加紧确定和调整发展战略,其重点就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指标的核心竞争力。
面对这种新的全球经济形势,我国的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结构等必然也要加快,进行战略性的调整。1999年1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指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性措施。这对我国企业来说,这既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对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来说,更是一个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如果能抓住这个机遇进行创新和改革,企业发展就能上一个新的台阶;否则将被无情地淘汰。
世界著名企业管理学家,美国华盛顿大学资源教授W.费尔德莱发表评论指出,任何企业离开现代科学知识,很难承认它是一个创造社会财富的实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目的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创新的技术,其劳动生产率越高,产品可能积压越多,亏损越严重。因此,当前我过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不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是要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产品中的技术含量。并以市场为导向,按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积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总之,适者生存,中小企业只有走创新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二、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程度的提高,技术创新活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仍然不高,无论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从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及创新效益来看,都还处于较低的水平。研究开发投入、科技人员比例等指标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国内大型企业的水平。
目前,制约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技术人才短缺
技术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在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人才的作用尤为重要。但中小企业中缺乏技术人才是世界各国都极为普遍的现象。
我国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人缺乏工作所需的技能训练。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不仅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也相对较低。而且,更为严重的是,迄今为止,大部分中小企业对于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仍然缺乏吸引力,与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在人才竞争上仍然明显处于劣势。
根据2003年7月~9月对浙江省200对家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企业技术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
排序技术发展的主要困难样本数比例(%)
1缺乏技术人才9357.9
2缺乏资金3019.0
3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不足159.1
4设备落后127.4
5政府政策限制53.3
6其他53.3
(摘自《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二)、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常常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从外部融资环境来看,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中小企业都感到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有:
1.资金获取来源过于单一,融资渠道越来越少
由于直接融资方式对资金使用者要求较高,限制较多,而且我国资本市场也没有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安排,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障碍大,从而转向间接融资方面。据国家信息中心的调查结果,有65.7%的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各种金融机构。但目前,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向大型化、城市化发展,适合于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少。
2.银行信贷政策偏重于大企业
随着国有银行的逐步向商业银行过渡,为降低不良的资产比例、加强与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竞争,各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信贷政策。当前银行信贷主要向个人贷款和建设项目集中,对工业贷款减少。且在对工业贷款的份额中,90%的新增贷款投向数量不足5%的AA级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银行普遍认为大多数是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小且分散,工作量大,融资服务成本高且收益少,加上信用担保机制及其体系的不健全,因此,当前银行的信贷政策并没有向中小企业倾向。
(三)、信息资源短缺
外部信息是企业认识技术和市场机会的重要基础。大企业一般较易获得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的服务,信息渠道也较多。中小企业由于资金不足、人才不足,搜集外部信息的广泛性、准确性和及时性较差,导致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来源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的集思广义和各种建议,往往不能有效地抓住机会。
三、解决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问题的对策
(一)、开拓中小企业创新的模式
1.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
跟踪型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中小企业要关注并及时跟踪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最快的速度模仿,开发出与之相类似的新产品,借助领先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果,以较低的开发成分分享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中技术创新模式适用于有一定的研发能力,但资金不足,又不愿承担创业风险的中小企业。实行这种创新战略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对市场信息的及时把握,努力在产品的差异上做文章,加以改进和完善,并加大售后服务和广告投入,从而分得较好的市场份额。实施跟踪型技术创新应该是在学习基础上的二次创新,是在前人肩膀上再向上走一步的创造性活动。
2.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
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技术窗的物质基础条件和技术能力都比较薄弱,完全以自身的力量来开展创新活动,短期内很难提高创新的技术水平,而通过与其他机构的合作来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选择。合作战略可以是纵向合作——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进行合作,通过产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也可以是横向合作——产品及规模均较为接近的中小企业共同出资组建研究中心,共同承担风险,获得利益。合作型技术创新模式是中小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创新有效性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1.政府出台各种政策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
目前已经提出的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建议主要有:第一,在国有商业银行中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督促它们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第二、允许国有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收取更高的利息,使大银行更多地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第三、由政府或其他组织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融资机构,更好地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等。
2.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
当前我国银行面临的障碍之一是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信息不透明,财务不明晰,运作不规范。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又一重要手段是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层次的由政府支持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将由财政出资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逐步转变为按市场化原则运作并接受政府机构监管的股份担保公司。从试点的情况来看,此类机构占全部担保机构的90%。
(三)、大力推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服务
我国是一个人力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努力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对于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1.构建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汇集并不断壮大企业的人才队伍,进而最大限度发挥其智力潜能,关键在于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从总体上包括物质激励,也包括精神激励;既包括正激励,也包括负激励。其中物质激励应是激励机制的基本内涵。
2.优化人才汇集环境
在企业内部,应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包括张扬个性、不求全责备、尽力满足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充分放权、授权,委以重任,予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倡导和营造创造性、自主性、人情化的企业,形成宽松和谐、奋进的独特的文化力,产生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进而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3.大力加强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
中介服务机构是知识技术流动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为知识技术的供求提供一个适宜的场所。最近几年来,政府推出了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措施,以建设技术创新的支撑服务体系。
21世纪的今天,在新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加入WTO等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中小企业的内外环境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了的环境对中小企业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2003年1月1日,《中小企业法》正式实施,作为一部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它将使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得以宽松。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外部环境,中小企业必须要创新运行机制,在变化中找机会,克服发展过程中的“瓶颈约束”,实现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进而走上国际化经营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伟《中小企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
2.刘国华沈君《转型经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3.刘车《中小企业与技术创新》[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的转型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生产科技水平相对落后。中央企业安全生产状况总体上好于国内企业的一般水平,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央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在安全生产工作上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在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过程中,一些单位不能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生产与改革发展的关系,强调了效益优先,忽略了安全生产;在企业兼并重组、优化结构和改制、改革过程中,一些单位削减了安全工作力量,甚至撤销了内部安全机构;在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子公司、分公司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一些单位安全管理出现了“高位截瘫、层层衰减”现象,越到基层安全工作越薄弱。
中央企业生产集中度高,设备功率大,生产经营活动涉及面宽,一旦发生事故,往往损失惨重。根据国家局调度数据,2003年中央企业发生伤亡事故303起,死亡535人,受伤162人。2004年上半年发生各类伤亡事故168起,死亡142人,受伤93人。近年来,中央企业相继发生了一些重特大矿山事故、油田井喷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等,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2001年以来在国内外影响严重的3起一次死亡百人以上事故,全部发生在大型、特大型企业,其中两起发生在中央企业。此外,因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停产、停运、停供等事故相当频繁,经济损失巨大。
分析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其深层次原因正是由于中央企业缺乏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安全生产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大中型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技术改造;要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
中央企业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思路中,提出“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本质安全,建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中央企业安全生产和职业安全健康水平。”中央企业在安全工作制度中,也提出“安全生产与企业改革发展‘三同步’制度,强调要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整体布局,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安全投人和‘三同时’制度,企业要保障安全投人,安全设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中央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要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走“科技兴安”之路。
2中央企业安全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而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中央企业加快现代化、国际化的进程尤为重要。安全科技创新属于科技创新的一部分,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必然依赖于企业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目前,中央企业进行安全科技创新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1企业安全技术创新的环境不够完善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和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期,市场经济体系不够完善,部分企业尤其是部分国有企业依赖政府的思想依然存在,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安全技术创考新则更缺乏动力。从企业内部环境看,企业还没有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尤其是研发激励机制和研发经费。目前,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仅占30%,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仅占25%。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仍处于一种松散状态,缺少必要的积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很难提高。
2.2企业安全技术创新投入明显不足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是衡量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重要指标。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75%,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1.5%水平的1/2,而发达国家大企业一般在3%以上。与之相比,我国存在明显的差距。而安全技术创新的投入则更是微乎其微。虽然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但忽视安全生产、忽略安全投入的现象仍十分严重。中央企业具有资金雄厚、设备先进的优势,并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和高素质的人才,最具安全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实力。中央企业能否率先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国内外优秀企业技术创新经验借鉴
目内外优秀企业,以世界500强最具代表性。世界500强大致可分为两类企业:
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这类企业通常改变了行业游戏规则,甚至创造了一个新兴行业;
另一类是在传统行业里不断开拓创新,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世界500强企业产值的70%—80%是科技和文化创造的(而我国这一指标仅为30%左右)。世界500强企业始终不断地在现代技术领域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实现设施的现代化,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和质量上乘的操作系统,保证最快的加工过程,生产最好的产品,掌握最新的最先进的通信手段等等。它们往往拿出企业资金的6%—7%或更多,用于外出调研、设备和系统的更新及发展新产品。安全技术的创新则紧密融合于企业的登体技术创新工作之中。
3.1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中油股份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转变观念搞勘探,解放思想求发现”,以“创新管理和问题管理”为管理切人点,总结了“勘探开发一体化”、“岩性油气藏精细勘探”等19项创新成果,取得勘探开发一系列重大突破,仅2003年就新发现5个亿吨级油气田和12个5000万吨级油气区块,石油控制和预测储量创近年来新高,确保了国内原油产量稳中有升。在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建设中,依靠科技进步,弘扬铁人精神,把西气东输工程建设成为高科技工程、绿色工程、优质工程、阳光工程。
3.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治理隐患,努力创造安全文明的生产环境
中国石化对已建成的装置、设施和公用工程开展风险评价,积极进行隐患治理,按照分级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从隐患的检查评估、制定方案、立项审批直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实施规范化、程序化管理。2003年隐患治理项目557项,投资10亿元,一批隐患得到治理,有力地保证了装置的安全生产。
重点加强对关键生产装置、要害生产部位的安全监督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重大事故防范措施及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开展事故预案演练,提高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安全评价方法,对在役装置的安全性进行评价,及时发现并消除生产装置存在的缺陷和隐患,确保安全生产。
中国石化注重节能、降耗、节水、减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2003年中国石化对系统内首批3家清洁生产示范企业进行了评估、审核和验收,示范企业通过开展清洁生产,建立了开展清洁生产的正常秩序,其总体环境状况、环保管理水平、资源利用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清洁生产过程中,评定了4项具有推广价值的清洁生产实用技术。加强工业用水工作的管理,强化用水考核,注重水的回用和串级使用,在生产负荷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2003年工业用新鲜水量比上年下降了1%。
为向社会提供更加清洁的燃料,中国石化相继开发了降低汽油烯烃的催化剂、助剂和汽油清净剂及汽油选择性加氢脱硫等多项技术。中国石化于2003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新的汽油国家标准,向社会提供清洁产品。
3.3杜邦以“零”为目标
200多年前,杜邦公司仅是一家生产黑色火药的制造作坊,而今发展成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多元化的跨国科技企业之一。杜邦是全球工业安全的标准,其他公司均以杜邦为参照衡量自己;同时,杜邦在全世界也以环保著称。杜邦安全成就的取得,应归功于它所坚持的十大安全信念:
(1)凡是工业意外均可避免;
(2)管理层必须对发生的意外负责;
(3)尽一切所能控制容易引起危险的工序;
(4)保持安全的工作环境,杜邦员工人人有责;
(5)员工必须接受严格的工业安全训练;
(6)管理层必须时常检查安全设施及系统;
(7)发现任何疏漏,必须立即纠正;
(8)员工无论在工作时还是在下班后都要注意安全;
(9)安全动作产生经营效益;
(10)安全系统以人为本。
此外,永远从“零”开始是杜邦的信条。
4.4产品技术的转化需要高额投入,但也会带来丰厚的利润
荷兰菲利浦电器公司过去几年技术老化,产品更新缓慢,经营失去活力,一度出现高额亏损。近几年来,该公司制定和贯彻技术革命方针,依靠开发高新技术产品,不仅改变了高达20多亿元内亏的状态,而且使公司在未来5—10年内可实现250亿美元的巨额利润,从而使该公司成为西欧最富竞争力、也最有发展前途的大公司之一。
4.5加快新技术转化
发达国家之所以走在世界的前列,除了注重研究开发新技术外,还在于能够及时推行技术转化,使新技术很快转化成生产力,从而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先进的技术固然是竞争的资本,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抓住时间和效率比利用技术本身更重要。时间的缩短,为企业争得了更多的市场机遇,取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获得更大的安全保障。
西门子公司的管理专家曾做过精确计算:产品开发的时间每缩短一天,便可增加0.3%的商业利润,缩短5天可增加1.6%,缩短10天便可增加3.5%。据说,西门子公司仅缩短产品开发时间一项,每年便可获取近6亿美元纯利润。而这种
利润却不花费任何代价,只是时间利用得比别人更充分。
企业安全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提高。向技术要利润、向技术要安全已成为现代企业的共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中央企业的经济效益已得到明显改观,使得中央企业在人、财、物、技术及管理等方面具备了安全技术创新的有利条件。
另外,做好中央企业的安全技术创新工作,也是企业生存发展、参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的需要。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400多户进人中国,187户中央企业驻外机构和境外企业已多达2278个。中央企业要跻身于全球大企业之林,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生存和发展,必须提高安全技术创新能力。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要首先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
的不断加快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迅猛发展,加快建立安全技术创新机制,提高企业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是中央企业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5提高中央企业安全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我国的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目标为: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安全科技发展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安全生产理论体系,建成安全生产科技支撑平台,提高安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安全科技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为实现我国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的目标,必须率先提高中央企业的安全技术创新能力。
5.1安全科技创新与企业改革发展同步进行
实现安全生产工作与企业的各项工作总体推进,把安全生产纳入企业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使安全科技创新工作融人企业的整体技术创新工作之中。增强技术创新意识,努力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宽松的
环境。针对目前我国中央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优惠力度,制定相应的信贷政策,鼓励并引导企业自主增加技术创新投入,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5.2加大安全投入,推动安全生产科技进步
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包括中央企业在内的国有企业经济运行和效益状况,普遍得到改善。应进一步加大安全费用提取和投入力度,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和基础条件,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开发的主体地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国家有关的优惠政策,建立并完善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5.3中央企业应发挥安全生产科技进步的示范作用
建立中央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培育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效益好的大企业。在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利益主体、风险主体、研究开发主体和决策主体,逐步建立起“企业主动、政府推动、科技服务体系联动”的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一批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强、市场效益好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央企业应及时淘汰危及安全的落后设备和落后工艺,率先采用安全性能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以大公司、大集团为依托,探索建立产、研、学一体的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基地。
5.4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以企业为主体
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进行科技成果推广我国围绕着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已经制定出台了安全费用提取、安全技术改造等政策措施,为提高中央企业的安全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政策支持。据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在我国1万余家科研行业单位中,有3000家为企业单位,占33%,企业比重不高。表明除国家办基础性和公益性研究单位外,还有部分科技机构游离于市场之外。
笔者认为,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确保基础研究得到加强的同时,促使更多的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联合。对于一些产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国家应统一引进,然后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最后再转移到企业。
实现中央企业安全工作思想观念、体制和机制、方法途径、科学技术和安全文化“五个创新”。开展重要工业领域安全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共性、关键性、公益性技术难题的科学研究,促进重大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安全科技示范工程。对于能够明显改善安全生产状况、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大的科技成果,采用召开推广会、成果展览、科技成果信息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推广。
6结束语
笔者通过对中央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及安全科技创新能力的分析和研究,特别强调,中央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命脉,是窬梅⒄沟幕V醒肫笠档陌踩纯觯砹斯倚蜗螅砹宋夜纸锥伟踩芄淮锏降淖詈盟健L岣咧醒肫笠档陌踩际醮葱履芰Γ侵醒肫笠瞪婧头⒄沟男枰彩侨耸篮笥饺蚓靡惶寤牡蔽裰保?nbsp;
(1)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工业文明的需要;
(2)体现了珍惜生命、以人为本的时代要求;
(3)世界500强的成功经验,企业生存发展之道;
(4)是适应工业现代化思想、观念、技术创新、高效、发展的需求;
(5)依靠先进的安全技术是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重要基础和有效手段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关系研究国外学者对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Stern等(1981)对美国的出口贸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出口贸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术的影响[1];Wakelin(1998)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与技术的关联性较为显著,技术能够极大地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2];RoperS等(2002)研究了英国制造业中技术创新与出口竞争的关系,发现技术创新对产业的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3];Montobbio等(2005)对出口贸易与创造力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创造力能够显著地促进出口贸易的增加[4]。国内对于出口贸易与企业创新产出的研究也不少。刘仁平(2006)认为,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与产业结构的升级都得益于技术创新的发展,技术创新对两者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5];邹武鹰等(2008)认为,出口贸易能够显著影响技术创新并对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6];王华等(2010)认为,就培育中国企业的自生能力来说,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技术许可都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7];郑义等(2011)对外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技术研发的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国家经济的增长必须要靠技术进步[8];徐二明与杨正沛等(2011)实证研究发现,技术创新能够显著影响出口绩效[9];赵伟等(2012)认为,政府对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支持程度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密切的联系,出口贸易能够有效提升各类企业的创新倾向[10]。
(二)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关系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争议,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制度决定论以及技术决定论,前者认为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后者认为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11]。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对两者关系进行了阐述,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国内,杜伟(2004)通过研究发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联系紧密,两者相互促进[12];蔡乌赶(2012)认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协同演化关系[13]。
(三)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关系研究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关系较为密切。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的运行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14]。在国内,金祥荣、茹玉骢等(2008)利用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构架两国三地区的垄断竞争开放模型,并利用1998—2004年的非连续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通过改善企业生存的制度环境有助于缓解地区出口差异,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15];张杰等(2009)发现出口贸易对于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改善企业的外部制度环境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6]。
二、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的协同演化关系分析
如前所述,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三者紧密相关,既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为了更好地协调三者之间的发展,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必要对三者的协同演化关系进行研究,了解其动态互动关系及作用机理。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的互动关系企业技术创新是进行出口贸易的原动力,技术创新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的步伐,能够为企业提供新产品或服务,同时对原有产品及服务进行升级,而新产品则可以加强企业竞争力,使得企业在国际上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从而有效地提高出口贸易额。反过来,出口贸易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反作用。首先,企业要想维持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并保证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加大技术研发的力度。其次,出口贸易取得的收入及资源有相当一部分被投入到企业技术创新里面,这就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企业技术创新为出口贸易提供了原动力,并有效地促进了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反过来,出口贸易使得企业可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获得巨额利润,并维持企业在国际同行业的竞争地位。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二)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协同关系已有的研究以及实践表明,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促进、动态发展。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迫切要求决定了企业必须在制度上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企业技术创新同时降低了制度安排的成本,如信息技术的使用及办公自动化大大降低了组织形式上的成本。企业技术创新为制度创新提供了原动力,使得那些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制度逐渐发生改变,以适应企业的发展。反过来,制度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支撑与保障。其次,制度创新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必要的外在条件,同时也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综上所述,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虽然各有特点,但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推动和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技术创新要求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并为制度创新提供了基础;反过来,制度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便利条件,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重要作用。总之,二者之间相互协同演化。
(三)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的互动关系在国际贸易过程中,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奠定自己的国际地位并获得足够的利润。企业进行出口贸易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企业内部的、企业外部的、国内的抑或国外的制度,只有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进行贸易,才能保证出口贸易的有序进行,良好的制度能够保证企业进行出口贸易的效率。因此,可以认为制度创新为出口贸易提供了适合的制度保障。制度创新包括国家宏观经济制度创新与企业微观经济制度创新。企业微观制度创新包括组织制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国家宏观经济制度创新包括经济体制、法律制度、行政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企业对自身制度进行创新,形成适合于企业进行出口贸易的经营制度,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出口贸易的效率。政府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制度,对经济体制进行创新,可以为企业的出口贸易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反过来,企业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加,能够为制度创新提供物质条件,并检验制度创新是否有效。综上所述,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三者之间协同演化。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为出口贸易提供了技术与制度支持,使得企业在进行出口贸易的过程中更具有竞争优势,而企业的出口贸易又为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
三、协同演化模型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制度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三个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复杂系统。本文采用徐向艺、徐英吉(2008)[17]建立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协同度。
(一)概念界定“协同”指事物间相互匹配的关系;协同度,是用来衡量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和谐与匹配的程度。协同度的取值范围为[-1,1]。
(二)模型构建1.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假设复合系统由若干子系统或要素构成,即:Z=(Z1,Z2,Z3……Z),其中Zi为第i个子系统或基本要素。考虑子系统Zi,i∈[1,m],设其在发展成长过程中的序变量为xi=(xi1,xi2……,xin),其中n≥1,βij≤xij≤αij,j∈[1,n]。通常,系统的有序度有两种。一种假定xi1,xi2,…xin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度越高;取值越小,系统的有序度越低,如投资回报率、资产收益率等等。另一种情况假定xi1,xi2,…xin的取值越小,系统的有序度越高;其取值越大,系统的有序度越低,如负的外部性。
四、实证研究与结果分析
(一)实证研究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协同演化,下面利用上文所建立的协同演化模型来研究三者之间的协同度。本文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考虑到国有企业内部制度的复杂性,在考虑制度创新指标时仅考虑外部指标。1.指标确定首先需要确定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出口贸易的度量指标。指标的选择必须遵循科学性与易操作性的原则,使得指标的科学性与操作性达到较好的平衡。参考《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以及其他文献,本文将指标设立如下(见表1)。2.数据采集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也是中国进行出口贸易的主要施行者,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为了更好地研究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关系,本文在进行数据采集时,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各项数据的具体数值、技术创新以及出口贸易测度指标值通过查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获得。对于如何将制度创新进行量化,不同的文献给出了不同的方法,在此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并综合各类文献,本文选取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指标:市场化指数与对外开放程度。其中,市场化指数通过《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获得;参考《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13》以及《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计算得到中国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如表2所示。3.权重的确定对于权重的确定,本文采用相关矩阵赋权法,具体操作步骤如下:设包含有n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其相关矩阵为。为了更直观地呈现出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三者之间的协同度,构建三者的折线图,如图3所示。
(二)结果分析通过对2008—2012年我国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复合系统协同度计算分析发现:(1)技术创新有序度大体呈上升趋势,并有轻微波动。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对技术创新的投入,这对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作用。(2)制度创新有序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12年略有下降。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家在制度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以期有利于企业的出口贸易。(3)出口贸易有序度在2009年以前逐渐递增,在2009—2011年间呈下降趋势。其原因可能是2009年前得益于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中国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以低成本优势在出口贸易中占据有利地位。然而2009年后随着国外对中国的技术壁垒的设置,以及中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渐增加,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出口贸易额有所下降。然而近些年来,国外尤其是美国与欧洲经济相对来说较为不景气,中国内部由于特殊的制度受国外经济影响相对较小,这使得中国企业的出口贸易额得到显著提升。(4)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协同度在区间[-0.8,0.5],协同度整体偏低,表明出口贸易与制度创新良性协同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宏观经济制度有待于进一步改革,以便适应中国企业不断的出口贸易需求。(5)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度维持在区间[-0.4,0.3]之间,由图2看出,其协同度逐渐趋于平稳,这表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协同发展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6)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协同度在2008—2011年间较平稳,自2011年后协同度得到较大提高,表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的协同发展机制发展良好。综上所述,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以及企业技术创新与出口贸易的协同度是密切相关的,三者协同演化发展,这种协同演化发展的趋势将促使中国国有高新技术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并影响中国的制度创新,同时其出口贸易额也将不断增加,进而提升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上的优势竞争地位。
五、结论、政策建议与展望
(一)结论本文在对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三者相互作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协同演化理论,并通过对2008—2012年国有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进行实证研究,确立了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协同发展模型,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都是影响企业出口贸易的重要因素,企业技术创新可以为企业进行出口贸易提供原动力,制度创新为企业出口贸易提供了制度保障;反过来,出口贸易为企业技术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检验了企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成果。综合来看,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出口贸易之间存在着协同演化关系,三者相辅相成,每一个方面的改变都将对其他两者产生重要作用。总之,企业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树立自身的国际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注重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出口贸易三者的协同关系。
Abstract: During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the country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 of Guangdong Province also proposed to enhance the capability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ster and encourage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to Create. Facing this great opportunity, a lot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begin to creat and invent new technology, so what risk will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n Guangdong Province encounter during their innovation, how to measure these quantitative risk? This article will adopts AHP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during t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thus the risk will be relative quantitative.
关键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AHP;模糊综合评价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technology innovation risk;AHP;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001-03
0 引言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广东省的十二五规划中也提出实施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行动计划和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扶持计划,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等相关政策。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技术进步和创新将是企业在商场成败的关键所在。广东省内中小企业也意识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但不可避免会遇到诸多风险。
1 广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因素
任何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要考虑的的风险因素有:①技术风险:主要包括技术先进性,技术成熟度,技术开发难度等;②市场风险:现代技术日新月异,新产品从投放市场到衰退的周期已经大大缩短,对于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必须准确把握时机,掌握这种规律性,及时地开发出顾客所需要的新产品,才能不断地赢得竞争优势。新产品投放市场,主要依靠独特的产品,优惠的价格和完善的服务来取得竞争力。客户的需求往往是多方面的、不确定的,同时又是不断变化着的。这就需要企业把握消费者需求状态,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动进行相应的技术创新。
对于中小企业管理风险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处在发展壮大期的中小企业,其管理者素质和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组织成员的认同度及组织协调能力,也是直接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之一。广东省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数所占比重不断上升,而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流动率大,技术能力低,成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之一。
广东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还将受到环境风险因素及财务风险的制约:今年来国家和广东省颁布一系列法律及政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但国际经济趋势慢慢复苏。竞争对手的行对都将影响到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近年来广东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与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虽然有较大增长,但占GDP总量只有2%-2.5%左右。虽然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支持科技创新,而企业接收到的政府科技经费拨款只有30%左右,在企业总的科技活动经费中只占3.28%左右。虽然广东省经济在全国遥遥领先,但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不到。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①金融机构受一些政策与规定的约束,很难形成突破;②贷款给中小企业风险较大;③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很多价值是无形的,有型的,可以用作抵押担保的很少。
2 用AHP法确定各风险因素权重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aty教授于70年代初期提出的, AHP是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本文将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广东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因素的权重。
2.1 构造递阶层次模型 据此将广东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归类,构造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如表1。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评判。采用专家打分的形式,按照1—9标度方法,确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和模糊关系矩阵。经有关专家对指标的评定,构造各层次指标的判断矩阵并计算权重。其中每一标度对应的含义如表1所示。
将所有的风险因素分为5个子集:
U={U1(技术风险),U2(市场风险),U3(管理风险),U4(环境风险),U5(财务风险)}
其中:U1(技术风险)={技术先进性,技术成熟度,技术开发难度};U2(市场风险)={产品市场生命周期,产品市场竞争力,消费者需求变动};U3(管理风险)={管理者素质,技术人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U4(环境风险)={法律政策,经济波动,竞争对手};U5(财务风险)={技术创新资金不足,融资渠道不畅}。
2.2 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专家评判构造判断矩阵A。
A1= 1 5 31/5 1 1/31/3 3 1 (C1,C2,C3相比)
A2=1 1/3 1/53 1 1/35 3 1 (C4,C5,C6相比)
A3=1 1/4 14 1 41 1/4 1 (C7,C8,C9相比)
A4=1 1/4 1/34 1 23 1/2 1 (C10,C11,C12相比)
A5=1 1/51/3 1(C13,C14相比)
2.3 得出权重:
W=(0.0951,0.3590,0.0432,0.3978,0.1049),
W1=(0.63,0.11,0.26),W2=(0.11,0.26,0.63),
W3=(0.167,0.666,0.167),W4=(0.125,0.569,0.306)
W5=(0.75,0.25)
通过一致性检验。
由此计算结果我们知道目前对广东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影响最大的风险因素是:市场风险及环境风险。
3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进行风险的综合评价
模糊集合理论(fuzzy sets)的概念于1965 年由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L.A. Zadeh)教授提出,用以表达事物的不确定性。这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本论文将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广东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将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分为5个等级:很大(0.9),较大(0.7),一般(0.5),较小(0.3),很小(0.1)。即评价集V=(很大,较大,一般,较小,很小),评价集的标准隶属度V=(0.9,0.7,0.5,0.3,0.1)。
3.1 确定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度和模糊矩阵:
R1=0.2 0.5 0.1 0.2 00 0.15 0.35 0.4 0.10 0.33 0.17 0.2 0.3
R2= 0 0.11 0.49 0.2 0.20.1 0.53 0.27 0.1 00.46 0.14 0 0.2 0.2
R3=0.1 0.03 0.47 0.3 0.20.66 0.24 0 0 0.10.15 0.37 0.25 0.23 0
R4=0.36 0.11 0.39 0.14 00.6 0.22 0.18 0 00.03 0.27 0.5 0.1 0.1
R5=0.65 0.15 0.2 0 00.2 0.35 0.25 0.2 0
3.2 一级模糊评价:
利用公式Bi=Ai*Ri分别对五个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得到模糊矩阵
R=0.126 0.4173 0.1457 0.2087 0.0890.3158 0.2381 0.1241 0.174 0.1480.48131 0.22664 0.12024 0.08851 0.1 0.39558 0.22155 0.30417 0.0481 0.03060.5375 0.2 0.2125 0.05 0
3.3 二级模糊评价:
评价矩阵B=A.R=(0.0951,0.359,0.0432,0.3978,
0.1049)*0.126 0.4173 0.1457 0.2087 0.0890.3158 0.2381 0.1241 0.174 0.1480.48131 0.22664 0.12024 0.08851 0.10.39558 0.22155 0.30417 0.0481 0.03060.5375 0.2 0.2125 0.05 0
=(0.35989,0.244,0.207,0.111,0.078)
=(■,■,■,■,■)
4 结论
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广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技术风险是最大的。
计算综合隶属度:P=B*VT=(0.360,0.244,0.207,0.111,
0.078)*(0.9,0.7,0.5,0.3,0.1)=0.639,由此结果知广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风险较大。
参考文献:
[1]葛新权,李静文,彭娟娟.技术创新与管理[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277-281.
[2]范道津,陈伟珂,风险管理理论与工具[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89-106.
[3]程工.企业技术创新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4-66.
[4]吴贵生.技术创新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M].2000:20-34.
[5]王同律,王季云.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141-158.
[6]华锦阳.技术创新管理理论与案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10,53-61.
[7]邵辉,赵庆贤,林娜.风险管理原理与方法[M].中国石化出版社,2010:115-121.
[8]胡正东.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2003.
[9]周丽娜.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3.
[10]彭文清.企业技术创新风险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
[11]姜岚,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及其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论文关键词 中小企业 思想认识 发展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拉动经济增长、吸纳社会就业、推动技术创新、缩小贫富差距等,都是大型企业无法替代的。可以说“大企业强国,小企业富民”。仅以浙江省为例,据上一次经济普查,截止2004年底,浙江拥有各行业中小型企业30.41万家,资产总量达到35683.81亿元,2004年实现营业收入27703.85亿元,吸纳从业人员1130.71万人;企业单位数为全省企业单位数的99.6%,资产总量达到82.6%,营业收入达到71.7%,从业人员占到82.7%。以该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例,200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交的税金总额为3773.83亿元,其中,仅中小企业上交税金总额就达到677.15亿元,占了87.5%。但在本次金融危机及经济萧条过程中,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又最大。2012年上半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4059.27亿元,12.06%的同比增长,比大型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低0.21个百分点。全省中小企业发展总体运行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生产与销售虽然稳定增长,但增速比去年略有回落;二是出口虽然保持较快增速,但占销售产值的比重在持续削弱;三是经济运行虽然质量良好,但企业效益提升遭遇“天花板”;四是产业机构虽然调整加速,但整体转型仍难如人意。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逐月有所回落,中小企业面临较大经济增长压力。中小企业的困难虽然有多方面多层次原因,但认识问题上的缺陷,是影响当前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别是一些影响中小企业发展的观念改变还没有完全到位,已成为影响广大中小企业特别是当前特殊经济情况下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前置性障碍,需要予以廓清和纠正。
一、中小企业认识问题的理论梳理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从某种程度和角度上将,其实质是中小企业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在若干重要问题上的理论认识问题,极大地关系着中小企业的兴衰成败。
手工作坊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中小企业”。大工业由手工作坊演化发展而来,但迅速替代中小企业,在此过程中,英国出现“手工业淘汰论”,德国历史学派提出“手工业或小工业没落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分析到,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必然导致资本的集聚和集中,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也做了不容乐观的估计。19、20世纪之交,大企业发展迅猛,但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中小企业破产现象频出,但其重要性日益提升,在这种矛盾交织的情况下,许多理论学家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互存互补”的角度,论证了中小企业存在的必然性。这些理论包括马歇尔提出的大中小企业共同构成“生物链”、企业经历“生存——发展——衰亡”生命周期的“生物学理论”;张伯伦、罗宾逊夫人则从“产品差别性”和“市场不完全性”论证了不同规模中小企业存在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乔治·施蒂格勒则指出,某行业“最佳经济规模”是一个区间而非一个点,在这个区间带内有中小企业存在的广阔空间。后面的理论,除了“技术创新论”,基本上是在上述理论基础上的衍生。
我国中小企业的存在理论主要形成于改革开放以后。最开始是“补充论”,认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是大企业(国营企业)的有益和必要的补充。然后发展到“重要组成部分论”,认为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逐渐兴起的是“统筹城乡二元结构论”,认为大量的中小企业(乡镇中小企业)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中发挥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那么,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到底发挥着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政府扶持重点应该扶持大企业大集团还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均量小,怎么扶持?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困绕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中小企业的准确认识。这些问题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包括“抓大放小”的历史惯性和中小企业自力更生的“印象后遗症”,至今影响着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推进。
二、中小企业认识问题的实践梳理
两大问题一直制约着中小企业在实践中拥有更大舞台,发挥更大作用。一是“抓大放小”的历史惯性。改革开放初期改制,提倡“抓大放小”,抓大主要是抓国营大企业,放小也主要是放国营小企业,当时对民营企业还是比较慎重管理的,在相对程度上,民营企业处于“既不被扶持(抓)”,也不被放(放权)的尴尬境地,基本上是“自生自灭”。在本世纪头十年,“物以稀为贵”,追求“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省级500强”“市级上百亿”“县级上10亿”等规模经济的冲动,再一次提升了“抓大放小”的强度,这时,以规模而非所有制“论英雄”,中小企业很难得到扶持优惠;金融危机爆发后,社会各界逐渐统一了对中小企业存在必要性、发展重要性、突破可能性、扶持必然性等的认识,“抓大扶小”成为主旋律。但遗憾的是,一些地方对中小企业的“重视性”与“操作性”脱节。在文件描述中,中小企业的重要性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但真正操作中,有的地方却自觉或不自觉排斥中小企业,如在地铁运营中主张因地铁特殊性而剥夺小企业招标资格,优惠大型连锁企业等。
二是抓中小企业“重点难突出”“成效出得慢”。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容易使人感觉无从抓起,不像大企业一拿就是一重点,掰着手指头就能“如数家珍”,因此许多官员感觉中小企业“不好抓”。而且抓大企业举措明确,核心抓投入就行了,思路清晰明了一目了然,“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就行,抓中小企业更需要“结构性减税”等复杂操作,很“伤脑筋”。加上单个中小企业的产值很小,见效慢,扶持起来不容易出业绩,等成绩出来说不定早已不在任上,等于是“前任栽树,后任乘凉”,不像抓大企业见效快,“立竿见影”,政绩兑现性强,因此“不愿抓”中小企业。还有部分人认为,大企业技术创新实力更强,以中小企业技术整体一般掩盖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活力优势;认为中小企业安全性、环保性、社保方面问题太多,很难治理,因此容易以“管制”的心态去面对中小企业。
目前,中小企业因自身独有特点及认识误区,在“船小好调头”的同时,发展面临七大风险:一是资金供给风险,包括资金链断裂;互保链多米诺骨牌效应;高利贷高发;企业倒闭等;二是外需出口风险,包括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不确定性、外需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出口退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时局变化和自然灾害的不确定性;三是资源涨跌风险,包括能源类、资源类、原材料、生活资料价格涨跌多变;四是产业投资风险,包括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等;五是粗放生产风险,包括高能耗企业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高排放企业经营成本快速上升、社会对高污染企业容忍度越来越低;六是法律风险不断加大,随着法治国家建设进程加快,法律法规规范化对中小企业的压力明显大于大型企业(大型企业甚至普遍得益于法治规范化);七是中小企业创业动能越来越小,收益与付出不成比例的现象并没有缓解,在新形势下反而有所扩大,因此,愿意创办中小企业的人数增长不快,发展中的中小企业愿意专注主业不动摇的也是非常多。这些都急需政府政府跳出理论束缚,打破条条框框,出手、出招帮助化解。三、必须重新认识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
目前,“抓大扶小”虽已成为广泛共识,但重“大”轻“小”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引导和扶持小企业发展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沿用大企业的扶持手段来扶持中小企业日益行不通。这些都深度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升。从国际上来看,人均生产总值在5000美元左右这一关口时,能顺利实现加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实行“抓大扶小、两头并举、差别扶持”的政策,在促进大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初创型小企业的发展,为本国和地区经济发展夯实基础,增加创业活力和经济增长源,消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负面影响。但如果处理不好,将陷入“拉美陷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