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20 22:40:14
导语:在减负增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159-001
“减负增效”,大家一听,首先想到的就是学生的语、数、外、物理、化学等学科要“减负”,很少有人想到体育课是否也要“减负增效”呢?这话一提,很多人都很疑惑:体育课不就是放松的吗?再“减负”,还能不让学生玩吗?的确,现在,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总把体育课当成“放松”课,当成语数英学科以外的“代偿性”的休息课。
家长们说:“只要带着我们孩子玩,不出事就行。”孩子们说:“让我们自由活动就行,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如果不这样做,多数的学生是不喜欢上体育课的,但所有的孩子几乎都喜欢“体育”!所以我们说:体育课也要“减负增效”!
一、要“减负”,明白学生的负担在哪里
我认为,在没有兴趣、没有需要的前提下,被要求去做的任何事情都是负担。而我们的体育课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给学生造成身心的“负担”,究其原因,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外在形式的整齐划一,忽视了学生个性发展。
2.片面地追求技术理论的教学,从而忽视了学生接受知识、技能的主体功能,使学生感到无趣。
3.为了考核,拿分,拼命地把体育课上成基本身体素质课,使学生练而无味。
4.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长期不变,使学生感到厌倦。
如此教学,导致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使体育课质量每况愈下,停滞不前,学生的体育意识淡薄,体质水平下降。所以上体育课时,学生心理或生理上感到“累”、“负担重”,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二、如何既要“减负”,又要“增效”
新课程标准认为:体育与健康课应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它要求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需求,确保学生享受体育健康的乐趣。兴趣是人们学习知识的动力,“玩儿”就是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所以,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有兴趣的玩儿”,“快乐的玩儿”,就成为我们体育教师最直接的“增效”的方法。
1.在情感上给学生“减负”,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
教师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经常与学生促膝谈心,决不能言辞过激,讽刺挖苦,教师和学生要打成一片。有机会多表扬学生,哪怕是一点点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师生间架起的情感桥梁,孩子们就会亲其师,信其师,从而敬其师,最后喜欢体育课。
2.宽松的氛围,多样的组织形式
体育课中,组织纪律是体育课中老师最为头疼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及体育教材的特点,在课的导入环节,精心设计“开场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注意力,根据课的不同环节,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比如,允许学生散点站位,也可以围着老师站成一圈等等。学生在这样的班级上课,不会感到拘束,自然不会产生抵触。
3.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诱发学习兴趣
就拿广播操教学来说吧。广播操教学很枯燥,七年级新生刚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还都存在儿童好动的心理,对事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比较短,所以,首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还可以让学生给每节操、每一个动作“起名”。孩子们在做操的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这个动作像什么,就给他起叫什么名字,如拥抱蓝天、拉弓射雕等。其次,还可以给动作连起来编一首儿歌,边唱边做,其乐无穷。这不仅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加强了记忆。
4.更新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多样化
每位一线的体育教师都要认真钻研业务,了解体育教育最新的发展趋势,不断的更新知识。认真学习,使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发挥创造性精神,因地制宜的开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和游戏,让学生对每一节体育课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期盼,变 “要我练”为“我要练”,变“要我学”为“我爱学”。
5.提高业务水平,减负增效活力化
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不让“减负增效”成为一句口号。
5.1依据自己发展目标,制定计划,提高教师技能;抓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有关教学的书籍,撰写教学反思和教学论文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业务水平,为“减负增效”不断注入新活力,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5.2广泛涉猎,博览全书,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以有效引导学生真正做到对知识的融合贯通,提高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6.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
/
关键词:练习设计;形成性作业;障碍诊断;“减负增效”科学化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2–0003–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作业这个词在我国教育教学领域广为使用始于上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之后。在俄语词汇中,作业(задание)还有功课、任务的意思,它的同词根词задача则是任务、习题的意思。упражнение也有作业的意思,但主要指练习作业和习题。在苏联教育学中,学生的实验室作业和实习作业是作业的重要类型。由此,通常认为作业是指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限内完成的学习性的活动任务,它包括练习以及以解决问题为主的设计及实践活动。可见,作业不仅仅是练习,两者之间是有些区别的。但是,时至今日,作业一词在我国似乎成了练习的代名词,加上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教学时间等条件的限制,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业是以练习为主的,大量的是练习,通常所说作业设计实际上是指练习设计,实验室作业和实习作业大多用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来分别指称。本文在讨论作业设计时,相应地以练习设计为主,用意在于突出对练习设计改进的研究。
2005年,笔者曾经概括化学新教材中练习设计和练习教学的主要问题,并就存在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意见[1]。然而8年之后,就总体情况而言,教材练习设计与教学实际“两张皮”,各搞一套,形成巨大落差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应试压力越来越大,许多教师在练习教学中追求“一步到位”,达到新的程度;“题海恶浪”使学生苦不堪言,许多教师也无可奈何;少数人对“造海”和编造难题颇为得意,却没有重视练习异化的严重威胁日益临近:学生摔书、弃学事件频发,“读书无用论”重新泛起,“取消化学学科升学考试”的趋势日益明确……“物极必反”,先人总结的这个规律,应该唤起我们的警醒。不错,考试还是要的,恰当的应试教学是需要的,改革有关制度也不是教师所能决定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因循守旧,维持现状,无所作为,依然按旧认识、旧经验办事。我们都希望化学教育搞得更好,都不希望化学教育受到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深入地思考和探索如何消除痼疾,如何在教师职责范围内改革应试和练习教学,努力实现“减负增效”。
笔者认为,要实现练习教学减负增效,除了要坚持整体规划,系统设计,逐步提高,积极创新之外,当前应着重解决好下列问题:
1 合理定位,注意跟课文融合
总的来看,目前教材的编写仍存在重“学”轻“习”、“学”“习”分离现象,对课文编写比较重视,练习编写有时只是起点缀作用,缺乏深入、有效的练习指导,助推了实践中各行其是。
实际上,练习属于问题之列,跟教材或者课堂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没有本质的区别。有计划的、恰当编制的跟课文融合的练习不但能巩固、拓展、深化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也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具有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通过练习还可以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利于教学调控,促进预定教学目标的实现。练习过程也是学生继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由此可以将练习合理地定位为:它不仅是“习”,也是“学”的重要方式和组成部分;要重视教材中练习的编写,加强练习指导,使它跟课文有机地融合,做到“学”中有“习”,“习”中有“学”。在教材中练习的编写尚未得到改善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做出适当的补充和调整。
2 有的放矢,重视练习的“形成”本性
在应试需要的驱使下,不少教师把练习变成了“做卷子”的过程,仿照终结性考试的编制方法来编制平常的教学练习,使练习丧失了应有的基本属性——形成性。久而久之,一些教师甚至不知道如何有效地编制形成性练习了。因此,重视和体现练习的形成本性,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促进“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2.1 前提:准确诊断
最有效的“形成”,是有的放矢的“形成”。为此,除了要研究和遵循学生学习各具体内容的一般规律外,还需要做好学习困难和障碍的诊断。
思维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困难大多出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它们的主要类型有:基础较差型(包括知识缺失型、程序缺陷型等);能力较弱型(包括策略无效型、经验贫乏型、思维缓慢型、不太熟练型等);元认知失衡型(包括元认知缺乏型、注意不当型、缺乏反思型等);以及情意问题型(包括信心不足型、害怕困难型、心不在焉型、易受干扰型)等。
进行学习困难和障碍诊断的方法主要有:基于任务分析的个别谈话、概念图表达、思维路线陈述、出声思维、行为观察以及诊断性作业等等。
2.2 关键:对“症”处理
在明确学习困难和障碍类型之后,可以用不同类型的作业配合其他方面的措施,作对“症”处理。例如:
对于知识缺失型,可以通过补救型作业、拓展型作业、应用型作业进行知识“补课”;通过分解型作业促进理解;通过对比型作业突出条件、特点;通过变式型作业促进对核心、本质、重点的掌握;通过强化型作业促进知识巩固。
对于程序缺陷型,可以通过矫正型作业、补救型作业纠正程序错误;通过诱错型作业消除错误定势、引起警惕。
对于策略无效型,可以通过分解型作业和综合型作业结合,促进对策略的理解;通过观念的方法论内涵演绎与样例示范促进策略的思考和累积;丰富题型知识,注意题型体验。
对于经验贫乏型,可以通过变化型作业、拓展型作业、应用型作业来充实、丰富经验。
对于思维缓慢型和不太熟练型,通过归纳型作业,以及有序和适当地增加练习量,以促进形成“图式*”,有利于思维提速和熟练解题过程。
对于元认知缺乏型,可以通过解说型作业,要求学生解说解题依据及过程,学习反思和换位换向思考,强化其元认知意识、知识和体验。
对于情意问题型,应以心理矫正方法为主,也可以应用激趣型作业、应用型作业、动手型作业来配合。
对于注意不当型,可以通过强化策略意识,改善情意心理来提高注意品质。
上述各种类型的作业都是针对学生薄弱环节的“形成性练习”,广义地说,这种“形成性练习”也包括诊断性作业在内。除此之外,还有不具有特定目的、旨在进行常规教学训练的“形成性练习”,下面讨论中的举例即可归属于此类。
3 划分层次,逐步“到位”
教学中的练习应该是由若干习题构成的有机整体,而不是若干习题的随意拼凑,应该根据预期功能赋予适当的层次结构:或者是变式重复,以求巩固、强化;或者逐步拓展,以求发展;或者是逐步深入,以求提高。
课时练习跟单元练习、学段练习以及升学应试练习要注意拉开档次,明确分工,不能“一步到位”。为此,需要先做好整体计划,并注意有计划地覆盖基本的题型。
对于学习基础不同、学习速度各异的不同类型学生,应该通过练习选择指导,分类提供适合他们的练习,使他们都能逐步发展、提高。
恰当地划分习题的层次是按照上述内容搞好练习教学的重要前提。怎样合理地给习题划分层次呢?通常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是:
3.1 参照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划分习题层次
在B. S.布鲁姆提出教育目标分类法之后,曾任美国《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总主编的列品考特(W. T. Lippincott)教授等人就用来对化学试(习)题进行过分类。1987年,笔者曾经借鉴布鲁姆的分类思想、指导原则和编制方法,根据解答问题时需要涉及的认知操作,将中学化学试(习)题分为知道、领会或学会、应用、综合运用和创新等层次,测量它们的实际难度,发现这个认知序列跟难度增长有着很明显的相关性[2]。据此,可以参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把习题区分为不同的层次(见表1)。
3.2 利用SOLO分类体系划分习题层次
SOLO(Structure of the Observed Learning Outcome,意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的结构)分类评价理论是由比格斯(J. B. Biggs)及其同事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表现,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同一个学生甚至在同一个学科的不同知识点上都会处于不同思维阶段。教学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更要关注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寻找学生学习质量出现差异的原因,以便“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他们把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以观察到的思维阶段称为“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根据学生解答具体问题时表现出的思维结构在性质和抽象水平上的复杂变化,假设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由感觉运动的、形象的、具体符号的、形式的、后形式的5种方式依次组成的普遍发展顺序,并进而描述了每种方式下的反应水平,把学生的学习结果由低到高划分为前结构的、单一结构的、多元结构的、关联结构的和拓展抽象结构的5个层次[3]:
(1)前结构水平(Prestructural):学生被情境中无关的方面及以前所学的无关知识所困扰或误导,没有真正理解问题,不了解相关知识,或使用过于简单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表现为任务没有得到合理地处理,回答问题时逻辑混乱,给出错误的或不相关的答案。这是最低级的水平,可认为学习者不具有回答该问题的能力。
(2)单一结构水平(Unistructural):学习者只能联系与该问题相关的单一事件,找到一个线索或资料就立即得出结论,忽视了可能的内在矛盾,或者仅仅是靠记忆回答,而不是真正理解。
(3)多元结构水平(Multistructural):学生回答问题时,能联系多个孤立事件,使用两个或多个线索或资料,但未能觉察到这些线索或资料之间的联系,未能对线索或资料进行有机整合。常常给出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未形成相关问题的知识网络。
(4)关联结构水平(Relational):学习者能够把握问题线索和相关素材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概括归纳,将它们联结在总体的联系框架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能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并将解答的各部分内容整合起来,使之具有统一的结构和意义。这表明学习者已对这个主题有充分的理解。
(5)拓展、抽象结构水平(Extended abstract):学习者能概括一些抽象特征,把前面得到的整体概念转化到更高的抽象水平,或者拓展问题本身的意义,推广这个结构到一个新的主题或领域,表现出较高的创新能力。
以这个5层次发展序列为标准,可以把习题划分为不同水平(见表2),根据学生在解答问题时的表现来判断他所处的思维发展阶段。这就是说,SOLO法可用于形成性的学生学业评价。
4 探索负荷测算方法,实现“减负增效”科学化
要科学地“减负增效”,需要对负荷进行测算,而不是只凭主观感觉“毛估估”。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在1988年提出认知负荷理论[5]。他认为,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认知活动都需要消耗认知资源,如果所需要的认知资源总量超过了个体所具有的认知资源总量,存在认知资源分配不足的问题,会出现超负荷现象,从而影响学习效率和质量。认知负荷包括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关联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与学习材料的性质关联,是由所学材料本身的复杂程度决定的,在信息要素高度交互作用以及学习者还没有有效掌握合适图式时,会产生高度的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是由信息的呈现方式和学习者需要的学习活动所引起的,它主要是由设计不当引起。关联认知负荷是指与促进图式构建和图式自动化过程相关的认知负荷,它也受控于设计者。外在和内在认知负荷不利于学习,而关联认知负荷有利于学习。认知负荷理论在20世纪90年展成为研究认知过程和教学设计框架的一个重要理论,但学者们对其涵义的理解始终没有统一[6]。
目前在管理研究领域,国际上有关脑力负荷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主任务度量法、次任务度量法、生理度量法和主观度量法。其中,主任务度量法是通过对操作者在工作中的表现来推算这一工作强加于操作者的脑力负荷,有很明显的缺陷;次任务度量法通过对操作者完成次要任务时的表现来推算,受到的质疑更多;生理度量法目前的可靠性不强而且依赖于多种特殊仪器、难于广泛应用;主观度量法则永远无法完全消除其主观性[7]。
笔者认为,在练习设计中对习题的主任务进行结构分析,有可能表征其复杂性,由此可以确定习题的静态难度(或称绝对难度)和推测学生的认知负荷极限,并进一步确定习题的层次。
试(习)题难度的标定方法大致可以分为采用客观指标的事后标定和主要采用主观指标的事前标定两大类型。事后标定大多以通过率或者得分率作为试(习)题的难度,在测验评价和试卷分析中已经广泛应用。对于试(习)题编制及其难度调控来说,事前标定难度比事后标定难度似乎更有直接意义,但是事前标定实际难度的困难要比事后标定大,其主观性也比事后标定大。目前,国内外都有不少学者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试(习)题难度的事前标定,尝试根据影响因素来标定问题的绝对难度;提出了各种绝对难度标定方法,如多维度分析系统、任务加工信息数量评估法、认知复杂性评估法、认知任务分析法和关系-表征复杂性模型等等[8,9,10,11,12]。
一般说来,试(习)题的难度与其复杂性有关,对其复杂性系统地作具体分析,有助于确定影响试(习)题难度的主要内在因素并进而测算其量值。问题是由基质(或称预设、主题、已知等)、疑项和解3部分组成的,并且往往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述,在一定的情境中呈现。由此可以推测影响试(习)题难度的各种因素包括下列各方面:
(1)问题表述的准确性和鲜明性;阅读量大小。
(2)情境的复杂性;情境与问题以及学生认知经验的贴近程度,对建模以解决问题的启发性、便利性。
(3)基质(已知条件)中包括模块和图式在内的知识点的多少、隐蔽性、充分必要性;各知识点的关联复杂性。
(4)疑项和解的多少;已知条件与解之间的障碍与干扰的多少;中间任务或中间目标的多少(任务的复杂性)。
(5)解的开放性、指向性(搜索空间大小)。
(6)问题结构的多元性、关联性、拓展性以及要求的抽象-具体跨度大小。
(7)问题解决过程必须的策略及程序的复杂程度和熟悉程度,认知操作水平、逻辑操作数量,等等。
情境越复杂;试(习)题涉及的知识点(或知识组块)越多,知识的学习(应用)水平要求越高;任务复杂性越大、中间任务(阶段任务)越多;条件的隐蔽性和结论的开放性越大,障碍与干扰越多,问题的结构越复杂;解的指向性越弱,可采取的策略(图式)和程序越复杂,都会使试(习)题的难度越大。
不过,上述推测不一定可靠,需要经过实践检验和修正,只能作为研究过程中的一个假设。例如,一般推测知识内容模块个数会影响试(习)题难度,然而有人在实证研究中发现:知识内容模块个数对试(习)题难度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达不到统计检验的显著性水平[13]。
确定影响试(习)题难度的主要因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这些因素来建立模型准确地测算难度数值也不轻松。
5 需要解决的其他问题
除了合理定位,跟课文融合;有的放矢,重视练习的“形成”本性;划分层次,逐步“到位”;探索负荷测算方法,实现“减负增效”科学化之外,心怀精品意识,努力把练习和习题设计成精品,绝不苟且应付,对于搞好作业设计非常重要、非常关键!
还有一些问题也需要注意和解决。例如,一些教师总感觉到课本中的习题“不给力”,其原因在于大多数仍停留在表面,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少,导致学生兴趣低下、缺乏主动性、对练习持应付态度、抄袭作业现象严重;随手拼凑练习多、重复多,选择题数量过度,造成“题海”高耗低效;注重学科特点不够,胡乱编造的“实际”题时有出现……在练习教学方面,教师讲评枯燥、狭隘,重结果轻过程,忽视知识构建,忽视思维培养,缺乏方法、策略训练,不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难以达到举一反三效果;忽视个别指导,缺少有效的矫正和补救措施,加剧了学习分化……实践表明,文化内涵贫乏、人文精神缺失,会严重地牵制练习和练习教学水平的提高。
“减负”只是努力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要从指导思想、教学原则以及练习的内容、形式和教学实施、批改、讲评等环节努力“增效”。限于篇幅,这里就姑且从略了。
参考文献:
[1]吴俊明,李艳灵.关于高中化学新教材练习设计和练习教学的思考.载于:课程改革的探索之旅——《课程·教材·教法》创刊30周年百篇精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61~565.
[2]吴俊明,王槐.试论中学化学教学目标的分类[J].扬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4):99~104.
[3] John B. Biggs,Kevin F. Collis.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Learning——The SOLO Taxonomy [M]. NY: Academic Press,l982.
[4]薛春兰.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2,(12):28~30.
[5] Jobn Sweller. 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 [J]. Cognitive science, 1988,(12):257~285.
[6]赵俊峰.解密学业负担 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荷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7]崔凯,孙林岩,冯泰文,邢星.脑力负荷度量方法的新进展述评[J].工业工程,2008,11(5):1~5.
[8][13]杜明荣.高中物理试题难度的影响因素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9]邵志芳,余岚.试题难度的事前认知任务分析[J].心理科学,2008,31(3):696~698.
[10]李二霞,邵志芳.试题难度多项指标的认知任务分析[J].心理科学,2009,32(6):1342~1344.
关键词:减负;命题;科学性;合理
一、现状
我国的教学改革(主要指素质教育和减负增效)从20世纪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如组建学习合作小组、使用讲学稿、导学案等。其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教学中某些最起码、最本质的问题的现象,学生仍旧淹没在茫茫的题海里,并没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不可否认,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改革,练习或测验仍在我国的教学中占据着一席之地。因为我们谁也不能回避“考试”这两个字,谁也离不开“试题”这个衡量教育质量最重要的砝码。
为了取得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些许平衡,切切实实地研究试题的有效性,即如何命题,如何让学生通过适量、规范、科学、有针对性的试题训练顺利通过中高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命制命题的总体原则
虽然英语是语言学科,要求兼顾听说读写,但笔头练习仍是学生把英语知识用于实际的最主要形式,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个主要窗口,是体现教学有效性的显著特征之一。
其中综合试卷是我们检测或选拔学生最有效的方式,合理、有效的综合练习应具备这样五个条件:
1.包容性强
它应涵盖各种评估形式的功能,除口语外,英语考试要能评估学生听读写的基本技能。从评估要求来说,题型的设计要实现对知识广度和深度、反应程度、迁移程度、表达程度等各方面的评估要求。
2.可塑性强
即指考试内容在空间、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弹性。选择题在考查能力的前提下尽量简约、平实、提高综合性;非选择题要在设计上提高设问质量、提高思维要求、减少单一标准、增加多项标准等。
3.覆盖面广
要能考查学生的单词拼写与运用能力、对文章的阅读和深层理解的能力、相近知识点的辨析能力、重点词组、语段和语法的应用能力等。
4.信息要尽量真实
真实的东西才会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兴趣。
5.数量适中
过量的题目会造成疲劳和脑皮层的抑制,导致学生学习能力的退化,并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总的来说,命题时要注意测试的评价目标与教学大纲相一致,注重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英语是普及的语言,我们要敢于创新,博采众长,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
三、常见题型的具体命题原则
1.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是平时检测和大规模考试中最常用的题型,所以科学、合理地设置考查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答案不仅要在语法上、意义上正确,而且要符合句子所设的语境。
从科学命题的角度来看,单项选择题中的选项本身在语法上应该是正确的,只不过干扰项不符合语境的要求。有时命题人员为了凑够选项,故意编造一些本身就不正确的形式来作为干扰项。这些干扰项的干扰力太弱,学生完全可以从这些选项本身的形式来进行排除。
例.Tom to America many times.
A.has been B.has went
C.had go D.had went
在设计题干和选项时,要认真考虑试题涉及的语言知识及其他方面知识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杜绝不科学或不严谨的题目。
一般来说,每道单项选择题只考查一至两个语言点,所以题干中一般只留一至两个空,有利于教师在批阅后对学生错误的原因一目了然。
2.阅读理解(单选题型)
包括事实性、词义推测性、归纳性、推理性等题目,需要学生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来选择正确答案。
设计选项时首先要充分考虑选项与原文内容的关系,自然要保证学生在未读原文的情况下,一般不能做出正确选择。不能把文章中的一些常识性内容设计成阅读理解题,例:When is Christmas?学生不看文章就可以选出答案。另外,要保证原文为所设计的问题提供了足够的信息。
其次,在设计阅读理解题的选项时,设计者通常是先确定正确答案,然后设计干扰项。严格地讲,干扰项的内容要来自原文,并且容易与正确答案混淆。如果因为从原文中找不出适合做干扰项的内容,而自己编造干扰项,就背离了考查阅读理解的目的。
虽然中学英语教材在话题和语篇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但仍然存在阅读量有限和题材单调等问题。为了实现新课程提出的阅读能力目标,教师应补充各类富有时代气息的课外阅读材料,指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阅读的体裁要多样化——记叙文、议论文或说明文、应用文,主题要多样化——政治、经济、文体、科技、历史、地理、人物传记等。要注重文章的实用性和实效性。所选材料字数为200左右,难易程度以理解正确率达60%~70%、生词量不超过4%为易,通常初中生可在6分钟内完成。
3.完形填空
完形填空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线索补充所缺单词,综合考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我们应选择主旨明确、连贯性较好、适合青少年阅读的文章。长度以170~220个词为易。太短的材料可能使删词过于密集;太长的材料则会增加学生的阅读负担和考试时间。
因为完形填空既可以考查学生对单词搭配、习惯用法、句型结构的掌握情况,又可以考查学生的语篇理解和逻辑推理能力,一般不考查语法知识,所以要特别注意所删词语在文段中确实有上下文线索,使学生能够依据这些线索进行推断。还要注意所删词不互相牵制,避免只要错一个就导致相关联的几个都会错的状况。
在设计题目时,不宜在首句和末句设空。设空间距要适当。间距过小会增加试题的难度,间距太大则会降低难度。一般来说,简单句不留两个空格,要在实词和个别连词处设空,不要在虚词处设空格。四个选项的形式或词性要相同。
4.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不但考查语法词汇的运用,而且重点考查学生表达思想、再现生活经历、描述事物、发表观点的能力。
在命题时,要确保试题所提供的信息清楚、准确,让学生都能正确理解题意和写作要求。如果是图画信息,要保证信息不容易引起误解,但所给提示不能太多。提示信息太多,势必会造成学生根据所给信息进行翻译,达不到考试目的。
同时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评分标准。可从作文的内容与结构、语法运用的恰当程度、表达的逻辑性和连贯性、单词拼写、标点符号的使用、格式等方面制订评分细则。
一、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
本学期,我组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强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并力求常规与创新有机结合,每位教师都有严谨、扎实、高效的良好教风,并努力培养学生勤奋、求真、善问的良好学风的形成。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教师能认真备好每一堂课,能认真探究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注重教法与学法的指导,及时研究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过程,并依据自己的教学感受做好教学后记。教师互学互促,扎扎实实做好常规工作,做好教学的每一件事,落实减负精神,切实减负增效。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的教师队伍。
1、加强理论学习
本学期数学组组织全体数学教师继续学习《创新性备课》一书,学习内容是“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备课解读与难点透视,在此基础上对十二册教材中“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两块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做到对教材内容和每一册该内容的教学要求和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写好读书心得及整理笔记。再通过教研活动汇报、交流,最终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图。另外还学习了文章《优化教材---专业成长的标尺》及天宁教育信息网上数学组中的最新理念,通过学习提高了教师的内在素质,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撰写教学论文的能力也大有提高。在天宁区第六届“教海探航”征文竞赛中蔺黎明老师撰写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四注重”》获二等奖,丁珊瑚撰写的《智慧在“同题异构和谐共振”中生成》获二等奖。
2、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青年教师是学校的主力军,教师的专业素养影响着课程改革的速度、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因此打造一支数学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成为教师发展的重要工作。本学期天宁区组织了第二届教师素质大练兵活动,我校全体数学老师积极备战,一张张练习卷,一次次课件制作,全员参与,学习氛围浓厚。最终选出五位老师参加了区比赛,白老师获得了二等奖。
天宁区名师工作室是近两年区教学工作的特色项目,我校老师均参加了教师发展工作室,学习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通过学习、实践、研究,在“第四届全国新技术、新媒体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录像课例评比”中,丁珊瑚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获一等奖,执教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获三等奖;丁珊瑚老师在“第四届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大赛”现场说课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蔺黎明撰写的《巧用电子白板实现有效整合》,撰写的《发挥白板优势构建高效课堂》都发表在《教师教育》上。
另外学校给老师们提供多次外出学习——听名家优质课、专家讲座的机会。每一位老师学习回来后,教研组都立即组织他们写学习心得,上汇报课,其他老师一起学习分享最新的前沿教育教学理念,并适时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使我们数学组教师开阔了视野,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知识生成、关注学生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有了深层的认识,激发了教师深维度的思索。如本学期老师外出学习后分别上了《认识小数》、《认识负数》的汇报课,并介绍了江苏省最新的数学教学流派,“和谐数学”、“简约数学”、“文化数学”、“智慧数学”及倡导者。
三、大力推进教研活动的开展,继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1、加强听评课活动。
本学期,数学教研组加强了集体备课力度,保证每两周有一次集体备课,做到熟读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优化教材,研究教材结构,建构教材体系,最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周四教研活动仍采用“同课异构”主题研讨形式,本学期的主题是“概念课教学研究”,三位教师为一组执教同一内容,先是两位教师上研究课,然后集体评课,下一周第三位教师在前面老师执教及集体评课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上出一堂有质量的精品课。每次每一位教师都要参与备课,将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一一记录,形成书面稿,做到带着自己的思考进教室听课。认真观察并分析课堂教学的变化与发展情况,总结经验,发现存在问题。通过这样的听课活动,取长补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本学期学校邀请了区教研室李主任为我们的引路人,一学期下来,我们全体数学老师可谓受益匪浅。
2、加强各级各类教研培训的学习活动。
本学期,我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市小学数学学科同题异构联校教研活动”,通过学习老师们感受到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还参加了“天宁区教育拔尖人才教科研能力高级研修班汇报展示活动”,通过这些教研活动的培训与学习,提高了组内老师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及教学研究水平,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全员参与课题研究,构建减负增效体系。
本学期数学组全体老师继续进行区减负增效专项课题《小学数学“周周练”作业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教师们在上学期的课题实践探索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减负增效特色——小学数学“周周练”作业。数学平时作业和“周周练”作业研究呈现出“共同价值追求下的个性化发展”。本学期我们在实践、探索的同时,认真做好总结、反思,使“周周练”作业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孕育并彰显学科文化品牌。本学期5月中旬天宁区文体局分管课题研究的专家陶建平老师和于纯老师对我校的课题进行了中期评估。首先由课题组负责人吴志英教导对近阶段课题研究的过程、师生获得成果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说明,然后由两位专家进行了点评。两位专家结合数学课题的实际研究情况做了针对性的点评,既肯定了课题研究的实效性,肯定了课题组做的大量研究性工作和研究成果,还指出了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调查问卷的调查内容还可以是调查教师的智慧,即教师对一些练习的经验,对一些练习的创造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集体备课的目的是为了对教材进行共同商量,思维共同碰撞,从而在认识上有一个共性和变式的统一;设计原则中还应该提出思维性原则。
五、系列特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整体工作安排和教导处的工作计划,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关注后进生的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开展校本教研,鼓励组内教师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提高我校理科教研组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二、主要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
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巨大的。全体理科老师都要抽出业余时间学习新理论,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认真分析教学内容、目标、重点和难点,严格执行《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期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2、强化教学常规的落实,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抓好“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课后辅导 ”等重要环节。
(1)、备课:继续实行集体备课制,本组教师每人每学期集体备课一次,每位教师应明确树立集体质量意识,切实做好备课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备出优质课、特色课,全力打造实用课,实行先周备课。
(2)、上课: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上课前要“温课”,在教学过程中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讲透知识点,训练要扎实有效,同时要注意师生活动时间的分配,教学手段要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理科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作业布置、批改:作业设计既要在量上有所控制,更要在质上有所提高,注意保护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批改要准确、及时,要有适当的点评,尤其关注后进生的点评,要有一定的纠错措施。
(4)、辅导:要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各位教师要确定好提优补差学生名单,要定期的、有计划的组织好提优补差工作,尽力做到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3、加强校本教研,聚焦课堂教学
(1)、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教师从岗位实践出发,及时反思,认真研究,撰写有独到见解的论文。
(2)、本学期理科教研组每位老师上一节校级公开课,每位老师听、评课不少于十节,要边听边思,做好记录及时评语,通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形成浓厚的教研风气,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3)、本学期举办校级数理化竞赛,理科教研组每位老师认真组织。每位老师根据学科特点精心组织一次实践活动,做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4、加强教师自身的建设。
鼓励教师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在网络应用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
三、工作措施、
1、组织教师学习教研工作计划,收集教师的宝贵经验,改进工作措施,努力使自己的教研工作计划为大家所接受。
2、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优质课活动。
3、组织教师开展积极参加课题研究。
4、组织开展各学课电子白板和微课的学习。
5、组织七,八年级的学生开展数学计算竞赛。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政治;高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051-02
新课程理念下,各科都在追求高效课堂,高效教学是要求教学效率与"师生教与学收益"成正比,与"师生教与学投入"成反比。也就是说,主张师生双方的减负与增效,主张建构全面的发展性的质量观,高效教学旨在减负和增效,即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和教师的进步与发展,实现教学目的,达到预期效果,实现投入与产出的比率的最大化。
高效教学需要树立以下理念:高效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高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高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高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些反思的意识;高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实施有效教学的学习过程;高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做出策略和选择。因此,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努力促使学生形成自觉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使思想品德课真正达到高效教学。
结合以上高效教学的一些理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认识和做法。
1.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和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我探究,脱离学生实际,死记硬背。这种学习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使这一学科脱离了课改的轨道。《新课程标准》要求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贴近现实生活,强调学生自身的观察、感受和体验,教师应注重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这就要求广大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思想品德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以科学的态度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我强调学生的三习――即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与巩固性练习。课前我先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自学课本内容,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学心得,然后推选代表在课堂发言, 教师给以查缺补漏,有时还会写出预习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备课,讲课,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学更好地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探究。
2.组织生活化的政治教学
作为教师,不要让学生仅仅成为一个听众,而是要让他们多看多做,将教学内容寓于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之中,使课堂走向生活,使课堂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组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模拟生活,选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加强感知,激发思维。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渲染的过程,意志品德有分析评价的过程,行为实践有亲自体验的过程,这些过程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充其量就是把它记住,二者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教学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小组讨论、辩论比赛、情景表演、知识竞赛、参观考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活动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和课后的实践活动,让思想政治课堂更生动,更具有魅力。课程源于生活。生活的每时每刻、每一事件、每一环节都具有教育意义,生活处处是课堂。思想品德课教学如果割断了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不关心人的日常生活,不关心人的精神世界,不关心真实的生活问题,它将是空洞的、抽象的、苍白的。因而我们的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3.教师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
面对新课标下中考思想品德考试的新形式,在教学当中越来越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教师为了应付考试为学生准备了许多不同类型的资料,这样不仅教师要耗费许多的精力跳入题海 ,搜索资料,更是将学生带进了重重的资料保卫战中。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虽然需要扩展学生知识面,但是且不可为资料所累。更多的应该作到有效练习,遵循有效练习的原则是:做到目的明确,数量适当,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能够各有所取,重视挖掘学生潜能。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与学习思品课的兴趣 ,达到更好的促进学生接受知识并进行再创造性学习。
4.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本学期,我教研组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各科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升师生整体素质为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以求真、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教学中去。经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顺利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认真开展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本学期,我组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学习相结合,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理论及本学科《课程标准》、新编教材,开展了“不可忽视的课前准备,教育需要严格,放大教学语言的教育功能,减负增效面临的困难与对策”等资料的学习与讨论,借机碰撞大家的思想,提升大家的教育智慧,更新观念,使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化成我们自己的理念,渗透性地应用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完善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本学期,我们以学科为单位,多次学习了新的课程标准,研究新教材,认真落实教导处加强教学常规管理的工作要求,着重抓好备课和上课两环节。
1、加强集体备课工作,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强化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学研讨。
在开展集体备课之前,首先是由各位老师初备,然后交流,大家各抒已见,把自已对本课的备课思路、组织编排、重点难点、目标设置、教法学法等方面的理解一一说出来,然后对本课中的疑难问题再进行共同研讨,最后由中心发言人把大家的意见和推荐集中起来,归纳整理构成群众备课的教案。利用群众备课时间进行资料互补,资源共享,质量分析,单元把关。注重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同年级同教案老师做到统一进度、统一学案、统一练习等。
2、很抓课堂效益,向40分钟要质量。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阵地。我们主要透过抓课前预习、讨论交流、启发指导、巩固训练四个阶段,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还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用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图、文、声、像融为一体,增进了教学效果。课堂上还十分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发现有不认真听课或搞小动作的学生,能及时提醒,引起他们的注意,以肯定鼓励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多种形式的认知赞同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3、用心参加校内校外的听课评课活动和交流研讨活动。
根据学校要求,我组安排周明兵老师上了一堂历史公开课,杨小军老师上了一堂道德与法治公开课,均获得一致好评。同时坚持日常的推门听课制度,平时全组老师也坚持相互听课、评课。评课时既指明上课中的优点,又指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让每位开课教师都能从开课中得到启迪。这些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每位教师业务潜力的提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4、作业布置少而精,练习的选取着眼点放在巩固基础知识及潜力培养上,不搞题海战术,确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及时批改,及时反馈作业信息,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
三、举办全校政史地生组知识竞赛。
四、配合学校教导处搞好常规检查工作。
按照学校教导处工作要求,对本组教师的备课本、听课本定期进行了认真督查。对于学校统一组织的期中、期末考试,我组成员也都能认真对待,考前认真组织复习、指导,考后能认真做好试卷分析和自我反思工作,使每一场考试都能成为我们工作的检验和新的起点。
五、工作中的不足及努力方向。
教研组各项工作的开展离学校的期望、时代的发展、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还有相当的距离。例如课题研究质量不高,没有与各自学科特点、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中考科目教学研究做的还不够。在今后的教研组工作中,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教师的主动参与教研的意识还较差。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研究学情、教法,使今后的教学工作更有针对行和实效性。
2、教师进行教学经验总结的意识较差,没能及时将教育教学的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获奖或发表的论文太少。
3、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教科研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全面掌握教科研的基本要求和有效方法,用心参加教科研方面的培训,对现有教材进行更大胆的整合和处理,使学生在活动中既提高潜力,又灵活运用课本知识。
一、“同研”内容专题化、系列化,确保教研活动的针对性
1.确立专题,逐一突破
为避免教研活动的低效,各教研组首先将各种课型划分为若干专题,就不同课型的功能、结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方法等,展开有序的专题研究,从而使每位教师都能在把握各类课型的教学要求及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主动创新,提升教学品位。如英语教师在创新课型研究中,针对学生英文写作训练不足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胆创新,从低年级开始开设英文写作课,现已初步取得成效。
2.抓住关键环节,把教研活动引向深入
一要研究课堂的组织管理,优化教学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各学科教师在认真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理论和教学策略的基础上,建立了有效的课堂组织、评价和激励机制,改善了课堂管理。如不少学科教师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协作精神。
二要研究课堂的结构、容量、密度和节奏。即在学生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力求课堂教学做到结构新、容量大、密度高、节奏快,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把“减负增效”落到实处,确保学生课余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主性、开放式学习。
三要研究教材、教法,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艺术性。即同一学科组教师不但“同研”教材,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的教育功能,而且“同研”教法,找准教学最佳切入点,以最科学、最简捷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提倡教师个人充分发挥专长,形成个人教学特色,努力提高教学艺术性。
二、“同研”形式多样化、精细化,确保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1.因“需”制宜,形式多样
在继承以往的“名师课例研讨”“一课众评”形式外,各教研组又探索和试行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形式,如“同课异构式”(同一节课由不同教师独立执教,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同课多轮式”(对同一教师、同一堂课进行多轮跟踪,做纵向分析研究)、“多人同课循环式”(“同研”后多名教师接力式授课,进行综合分析,旨在打造“精品”),等等。
2.完善“课堂观察”,解剖课堂教学
这里的“课堂观察”不是一般性的“观摩”和“检查”,而是以科学的观察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的微格式解剖扫描,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同研”确定方向、提供内容。具体说,课堂观察主要包括“同研”成果的落实情况、学生的投入状态、教学效果三方面内容。将上述内容细化为15条评价标准,然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全面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这种观察,包括学校或学区团队观察、教研组集体会诊式观察、教师结对式互相观察,以及日常的推门听课式随机观察等。无论哪种形式的观察,其结果都将作为下一轮“同研”的重点。
3.落实教学反思,形成教研活动成果
即对“课堂观察”中得到的信息,诸如课堂结构、教材处理、教法实施、教学风格以及板书设计、课堂提问等教学细节进行理性思考,总结经验,改进不足,转化成“同研”成果。这种反思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个人总结式,即教师个人对照“同研”成果反思自身教学行为,分析得失、总结经验。另一种是集体研讨式,即在个别反思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切磋技艺、彼此吸收。在反思中,学校教务部门一般要坚持“每听必评”的原则,要求教师在评价中“注重发展、强调建构”,运用“你可以这样设计”“如果是我的话,我会这样教”之类的具有直接指向性的语言,进行教学情景的再设计和教学细节的重构,将宏观着眼的“同研”活动,落实于教学细节,使课堂教学再上一层楼。
4.及时推广“同研”成果,实现收益最大化
一、在感性认识中起航
早在前几年,学校就引领老师们开展了小课题研究,以解决我们自己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想让我们老师通过力所能及的研究,提高工作质量,促进老师的专业发展。当时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工作,坦诚地说,那时候根本不清楚课题是什么,也不知道怎样去研究,更谈不上从中受益,懵懵懂懂,不知所措。因为是工作,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做,尤其每学期课题研究成果交流的时候,感觉上上课,改改作业是很幸福的事儿,甚至想上公开课也不错,只想说“别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了”。在压力面前,好想逃避。可是当逃到无处躲时,还得勇敢地去面对。无奈之下只有去翻阅学习一些资料,记不清在哪里看到这么一句话:问题即课题,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于是,教研组活动时,请大家畅所欲言,说说工作中存在哪些实际问题有待解决,我们就选择这些习以为常、又影响着教学的困惑作为我们的小课题。由于学校班额大学生多,造成了数学老师批改作业量过大,耗时长,影响了作业情况的及时反馈,同时也占用了老师的备课、教学研究的时间,不利于教学的良性循环。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组选定“如何科学地布置、批改作业”作为教研专题。经过研究发现:作业弹性布置,分层次布置,不同课型布置不同的作业,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优化作业布置的同时,为作业的批改也打开了一条通道,家庭作业小组互评互改,同桌自评互查,小组长,大组长,老师层层把关,并有批语进行评价,还采用积分制、积星制激励学生乐学、会学。这些做法,使学生作业情况反馈及时,减少了老师部分机械重复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达到了减负增效的目的,让工作干得科学了,我们初步尝到了课题研究的甜头。
二、在摸索研究中进取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前面的开端,后来再涉及课题研究,就不那么陌生和犯愁了,感觉专注于某一问题的思考虽然忙些累点,但能强迫自己有目的地去学习,充实自己,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很惬意。之后我承接了课程教材研究所“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小学数学新教材中应用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研究》,2006年5月在市教研室进行该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交流,从这时起我们知道了进行分工合作,责任到人,开始了课题研究的文字记录,材料的收集。在交流会上,翔实的内容,条理的研究思路,博得了区、市教研室的赞赏,他们由衷地评价说我校的课题研究起步早,工作干得很实在。这些认可鼓舞了我们,让我们有了把该课题做好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反思是进步的台阶,我们认识到,至此,虽然对研究有了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理性的分析,我们站的高度还差好远,还得把课题研究做得更规范、更科学、更深入。
三、在成长过程中收获
我校班额大,数学老师任教两个班,在大班额的背景下,如何既面向全体又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我们,大家渴求一个既能实实在在地发展自己又能实实在在地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课题,于是2009年春天我们组申报了省级课题“大班额课堂中分层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对我们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课题研究到现在,不敢自诩取得了成功,但是收获和成绩是可以肯定的。课题组、教研组的老师,通过课题研究,强化了自觉思考的习惯,对新课标精神,新课程理念,新教材特色有了全方位的把握,通过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报展示,经验总结、论文、案例的撰写使我们的教学教研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实验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孩子们感到数学其实并不神秘,只要自己善于观察就能发现数学知识,原来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很有用,由乐学到会学,去领会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不但提高了数学学习的能力,还扩大了知识面和视野。
当然,研究的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初,由于初涉教学研究这一领域,理论知识不足,研究方法不熟,实践经验不多,也曾走得很盲目,或者走偏。像“如何科学地布置、批改作业”课题的研究,着眼点应放在学生的发展,教师的高效工作,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老师工作量的减负。也正是有了不同的观点,才不断的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经历过这样的研究过程,才使我们的认识由混沌变得明晰,明确了研究之路走向何方。
当试着以研究者的角色去工作时,不难发现在习以为常的工作中有那么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研究。研究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提升工作的智慧含量。这种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工作方式必然会带来教学与教研的双赢。成长的路上,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名善思考、有理性、有特色、有思想的教师,由教到研逐步走向成熟。
我想说,学习改变认识,科研引领实践,因为有了持续不断的学习,因为有了真正触动灵魂深处的科学研究和实验,我才学会了审视,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改变,学会了创造;我才拥有了专业化的视野,专业化的目标,专业化的理念,专业化的能力;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喜欢当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