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8 08:56:15
导语:在隔代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不高
由于我国高校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较长,很多教师也都是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成长的,特别是年长的教师队伍,他们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也不到位,不懂得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认为现代教育制度是可有可无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操作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有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意义并不明确,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存在盲目性。有些高校实施现代教育制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做面子工程,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差
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堂变得灵活多样。但是就实际而言,大多数教师都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还是习惯性的实施灌输式教育,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同时,很多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黑板上的内容放大;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上也没有用心,大多都是在网上搜索的教学课件,下载后应用于教学,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没有针对性,并不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组织的课堂教学。从以上可以看出,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效果不佳。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思路
现代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该加强其在教学中的实践。通过对现代教育制度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解决好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让教师对此引起重视,才能更好的在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一)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多媒体技术也得到了普及,并广泛的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信息时代的到来,也影响到了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弥补传统识字教学的不足。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集中了声音、文字、图形以及图像为一体,拓宽了知识来源,形象生动,对学生更具吸引力。
(二)提高教师现代技术教育的运用能力
教学改革中要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观念,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意识。当今的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日益更替,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积累新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进步,不被时代所淘汰。教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的优点和重要性,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其次,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校要制定好培训目标,并按照培训目标制定培训计划,针对教师的现状,实时的对教师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在重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技能掌握的同时,也要注重对教师理论知识的培训。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校外的有关专家进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不断的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三)教师要对现代教育技术引起重视
[论文摘要]针对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现代汉语课程特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探讨新形势下的汉语教学规律,从观念到实践明确新时期汉语的教学目的,并提出了一些汉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革完善,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现代汉语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包括语音文字、文学、词汇、语法、修辞五部分。内容丰富,概念繁多,知识结构复杂。在授课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在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基本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让学生对现代汉语课产生兴趣,使他们通过学习不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而且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能有所提高,为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课程定位问题
提起教学改革,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教学方法的改进,这可能对于自然学科很适用,但对于现代汉语就未必适用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当前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问题还没解决,即通过现代汉语教学应达到怎样的目标,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等都还没能得到解决。关于现代汉语课程的专业定位有多种提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两点:一是重视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简称“三基”)的训练;重视理解语言、分析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简称“三能”)的培养。二是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并获得初步的研究能力。该课程的教学建议指出,这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带有共性的抽象性表述导致在现代汉语教学中,一方面教育者盲目施教,不知道到底该教些什么;另一方面学生容易产生“不知道学些什么”的厌倦心理要想改变这一尴尬局面,必须首先明确现代汉语课程的定位目标。我们常常将基础层定位在“三基”“、三能”上,这本身并没有错,但不够全面。因为这没有体现其专业特点,导致很多人对现代汉语课程定位产生了误解,把“现代汉语学”理解为“学习规范的现代汉语”。所以,现代汉语课程定位应该在培养学生“三基”、“三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为培养学生初步的理论意识。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目标,唤醒其对现代汉语的自觉学习意识,实现认识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构建较为系统的现代汉语知识体系。
二、针对课程特点落实素质教育
现代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从小听的说的用的就是现代汉语,课本中有些内容又是学生在中小学接触过的,如汉语拼音,句子成分,词类、修辞手法等,这样不仅缺少新鲜感,而且容易使人产生没有必要学习现代汉语的思想。加之语言本身比较枯燥,它不像文学有形象有情节,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所以,提高现代汉语教学的趣味性就显得格外重要。当然,趣味不是目的,最终目的还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挖掘其潜力。根据现代汉语课的特点,教师应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首先,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社会意义及其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一是根据语言学的特点,帮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语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认识语言学在人类科学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认识现代汉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在微观上从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认知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等方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自主意识。
其次,在帮助学生认识学习现代汉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寓教于乐,力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趣味性,培养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恰当选用笑话、相声和小品片段,选用有关诗文和寓言故事等学习语音与词汇知识,体验审美感受,培养语感能力,赏析语言大师的名篇佳句,引导学生体悟句型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妙用,提高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还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一些语言材料学习语言,如老百姓的鲜活口语,富于时代气息的网络语言和时尚词语等。
三、借助多种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熏陶与影响
发挥汉语教师的外语优势,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与适时点拨下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不同语言的对比分析能力。当代社会,科技高速发展,人们生活在影音世界中,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五音杂色的侵扰和污染。作为汉语教师如何开动脑筋将汉语教学和当今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语言美的教育的同时,自觉地将所学到的语言理论与现实中的语用现象结合起来,并且学会将汉语与英语进行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语言问题的能力就显得相当具有紧迫性。我们在教学中大胆运用不同的现代影音设备如:电子课件、录音机、影碟机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语言熏陶与影响,收到了极好的效果。我们知道,不同语言从大的理论体系上讲是相通的,但是不同的语言又因文化背景和适用地域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表达特点。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及学生对外语知识的了解及外语水平的提高,在汉语课上加强汉语与英语的对比分析是可以行得通的。汉语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利用语言优势将语言知识融会贯通,以贯通古今,纵横中外的气度,将语言课讲活讲深。具体做法是,语音从两种语言的发声技巧作对比,词汇从汉语中的外来词和英语中的“借词”着手,语法从汉语史上成功引进美国结构主义的语法体系讲起,全方位立体地将汉语与英语作对比、分析,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加以及时的点播与提醒,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语言的热情。
四、联系社会生活,着重语言应用
理论脱离实际就会失去生命力,任何学科研究的终极目的都是应用,不面向应用就没有出路,现代汉语教学更不例外。汉语教师必须走出象牙塔,现代汉语教学必须面向社会、面向时代、面向应用才有出路,这是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总原则。上课时,教师要尽量使用第一手语料,要关注那些鲜活的语言事实,要研究口语。现代汉语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去解决一些语言运用中的实际问题。如《现代汉语》教材中,有不少内容都涉及国家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以及汉语规范化等与社会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知识的讲解不能只讲一些抽象的定义,而应该联系实实在在的社会语言生活。如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节假日去调查招牌、广告等社会用字的规范问题,然后撰写调查报告,并进行相关讨论。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语言调查、分析和研究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现代汉语课本该是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但目前的现代汉语课较之其他课程显得更加远离生活,这应该引起所有教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应该让现代汉语课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让学生充分感受时代进步的节奏。其实,学生可能比老师更敏锐地感受着时代变化所带来的语言词汇变化,只是他们缺少理性的认识,教师可以织学生有意识的收集社会上出现的新词新语,并引导学生从语言规范化角度进行讨论,条件成熟时可以撰写相关的小论文,这样可以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参考文献
[1]邵敬敏,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2002.(12).
[2]张秀琴,对改进现代汉语教学的思考.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0,(2).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代诗歌教学 韵律美 意境美
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鉴赏诗歌,体会到诗歌中的词句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古代优美的词句中体会到诗词的意义,下面,本文就从三个方面分析初中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
古文常识
字形、字音的变化。文化随在历时长流中一路奔波下来,光阴的巨大力量不可避免的会对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谈到古诗文,我们不可避免的要碰到通假字。例如:《钱塘湖春行》中“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阴”就就通假字,通“荫”,取树荫的意思。其实通假字还是比较有规律性的。一般来说,通假字所通的都是其同音字,只要根据诗文意思就可以轻易推断出来。当然,也有不是同音字的。例如“见”就在古诗文中多通“现”,但是像这种情况也就数量不多的几个,完全可以记忆下来。当然不仅是通假字,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字上,读音也会发现改变。例如“斜”在古代诗歌中就很少念xie而多读xia.在初中学习阶段,这都只需引导学生整理一下基本上就可以轻松的掌握。
诗人的生平、性格。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吟诗作赋多在借景或借自己多描述的事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悦、或悲伤、或高兴、或寂寞、或踌躇满志、或黯然失落。因此了解诗人的生平、与性格对诗歌的理解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如李白的诗风就多为豪迈的,充满想象的浪漫主义;杜甫的诗风就多为忧国忧民的写实主义。再如李贺、陆游就是典型的怀才不遇的例子,所以他们的诗歌多就抒发报国无门的凉苦感慨。又如边塞诗人王昌龄,因为其长期身处边塞,寂寞寒苦,他的诗也就多表现的是自己怀恋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了解了诗人的资料之后,一般即可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理解上来即便是有个别字义错误,方向上也不会很大的偏差。
诗人写诗的背景。上述所说的了解诗人的生平多能够先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但是要想更加准确的了解诗文感情基调,还是要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背景。就如李白生涯应当属怀才不遇类型。虽说他的诗歌多豪迈,很少直接抒发悲苦心境,但是也很少抒发踌躇满志之义。而他的《南陵别儿童入京》就是抒发一种踌躇满志,怀有大抱负之心。其原因无非就是其写这首诗之时正当他受唐玄宗之诏入京之时。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也是学习诗歌之所必须的环节。
韵律美
古代诗歌之所以魅力无穷,其美之主要的组成部分就在诗歌的韵律美上。古代诗文多短小精悍,并且都有严格的音律要求以及押韵要求。无论是读还是呤都是朗朗上口。而古诗文多为五言七绝。而五言的音律一般为“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七绝的音律则为“字字/字字/字字字”或“字字/字字/字/字字”。而韵脚上就在于第一、第二、第四句,第三则多无要求。同时在对仗上还有其他更为严格的音律要求,例如平仄相对。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严格的要求才有了古代诗歌这种其它语种诗歌无法超越的美。
意境美
古代诗歌韵味的重头戏还在于其回味无穷的意境美。几乎每一首诗歌都有一个完美的意境。它们或者唯美、或者雄壮、或萧索、或悲凉。还有的展现一股生机勃勃之境,当读者能够充分感受这份意境的时候,也就融入了诗中。当然意境的美妙多在于诗人无与伦比的炼字炼句的功夫。就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一字就被万千人捧为经典,首先它是用痛感的修辞手法,将不易传神表现的的听觉转化为视觉,将春风拂过的江南水乡后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表现得淋漓至尽,据说但这个“绿”诗人就炼了十次有余。又如有“孤篇压倒全唐”美誉的作品《春江花月夜》就堪称字字珠玑,诗人先是描绘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景,其实恢弘。又一个“生”赐予了皎皎白月与潮水无限的活力。后来再由景转入自己的人生感悟,虽感伤生命,又不颓废绝望。因而全诗“哀而不伤”,堪称绝唱。再回到意境上来,一个意境的生命,都是由全文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赋予的,只有抓住那关键的一点,才能完美的感受那无可挑剔的意境之美。所以说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找到那个点,那个突破口。而不是自己给学生点出来,要他们学生的是自己挖掘到那个点,领略到那份美妙的意境。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古代诗歌之妙处,从而真正的喜欢上古代诗歌的学习。
总结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的道理其实都是相通的,在教育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要摆脱那种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懒”一点,多以引导为主。古代诗歌的教学更应该是如此,正是因为现在教科书中选取的文章都是经典,所以几乎都是要求全背,这样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甚至让他们讨厌学习古代诗歌。所有在教学中就更应该让学生主动去探讨,去发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透彻的学习好古代诗歌,他们背诵起来也会更加简单,同时自我发掘式的教育带来的效果也会更好。
参考文献: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异军突起,在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作为引导时代新潮流的教育行业,必然首当其冲的受其影响,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迅速更新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发展现代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纵观全国的教育改革,正是如火如荼之时:开创校园网站,建立计算机网络教室,网上教学,多媒体课件等等,多种形式齐头并进。在这种探索过程当中,也清楚地让我们看到:现代技术应用于教育是对教育本身一个质的突破。
旧式的教学,课堂是教师的舞台,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就要“独揽天下”,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能力,现在我们把它叫做“说教式”、“灌输式”,看来是无可厚非的。那又是不是说只要在教育中应用现代技术就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了呢?我认为也不然,光有现代的技术,没有先进的思想同样是不行的。如今,在我们教师队伍中,还存在着这种现象:有教师认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占用了教学时间,影响升学率;大部分教师对现代技术的驾驶水平还偏低;有的教师虽然会使用现代技术,但不会处理它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只有在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努力的改革教育思想理念。
那要从哪些方面来改革教育思想理念呢?我认为: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首先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为什么要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问题?”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理论学习,明确现代技术在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使自己能游刃自如的操纵各种现代化教育手段。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态度有两种:主动的学习和被动学习,一个乐意学习的人,肯定要比一个免为其学的人要学得更好,要让学生由“强学”变为“爱学”,这就需要充分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他们喜爱的事物与情境。例如:小学数学在所有学科中,它是最抽象化,概念化的一门学科,模糊的数字概念,枯燥的定义定律,不适合小学生的特性,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数字的定义、定律等转变成生活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觉得: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
2.教学方法要侧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精神
摘要:留守儿童是近些年来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群体,本该是天真无忧、承欢膝下的这些孩子因为远离父母,已经出现了很多心理上的问题。且这些问题已经不仅仅存在于个别儿童,而是已成为了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通过调查研究,阐述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以及呼吁我们的社会、学校、家长应该如何能够改善这一现状,让孩子们能够生活的更加快乐幸福。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
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批农民加入到了劳动力转移的大军中。在他们为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添砖加瓦的同时,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由父母一方或者祖父母、亲戚等代为抚养。这些本该是由父母亲自养育的儿童长期与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共同生活,缺乏了正常的管教和亲情的沟通,许多儿童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他们的性格、人格、品格以及其他方面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健全甚至畸形的因素。由此引发的学习下降、心理畸形、社会问题等等都要求我们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对她们进行特殊关注,使他们能够全面健康的发展。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心理健康问题。普遍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觉,但是可能会对他们的一生都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1.自卑心理障碍
父母本该是孩子最坚强的保护和依靠,但是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越是内向的孩子,这种问题越明显。有的父母将孩子托付给亲属,孩子的敏感纤细的心理会让他产生寄人篱下之感,只会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说话做事思前想后、畏首畏尾,长期下去很容易给孩子造成抑郁的心理障碍。
2.孤独孤僻心理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在成长期所有遭遇的“成长的烦恼”无人关注也无人倾听,不仅如此,他们内心所产生的的一些错误的意识由于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也可能导致他们无法融入社会。周宗奎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封闭性,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后有严重的失落感,一段时间内不爱与人说话交往,变得自闭而又孤僻。
3.逆反心理
少年期儿童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对人和社会的对抗情绪比较严重,较为严重的还有可能出现拉帮结派、抽烟喝酒、逃学打架等“学坏”的行为。那么当出现了这些情况时,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怀和劝阻,无法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的错误,甚至会觉得这样的方式是引发父母关注的一个方法。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对于无法照顾孩子的所产生的负罪感,往往通过“物质+放任”的方式来补偿,留守儿童在这种高自由度的环境下根本无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而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花钱摆阔等陋习。
4.厌学心理
儿童的学习主动性是在幼年开始形成的。缺乏父母管教、长期受祖父母溺爱的留守儿童很难在这样的情况下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家里的老人文化水平较低,负责接管他们的亲人也不会生活学习面面俱到,不能为他们解决学习上遇到的问题。由此他们会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最终产生厌学的情绪。甚至有的儿童会认为,自己的父母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也去了大城市赚钱,因此也会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我认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家庭抚养方式。
在留守儿童的父母离家打工期间,他们或者与他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即“隔代监护”;或者与亲戚、朋友、邻居等生活在一起,即“委托监护”;再有一些大一点的孩子能够自己独立生活,甚至照顾弟弟妹妹,属于“无人监护”。那么无论哪一种生活方式,这些孩子的身心都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影响。首先,对于“隔代监护”这一群体,这些老人本就年事已高,操劳一辈子到了老年还要照顾这些孩子,由于身体等原因各方面都不能够像年轻人那样有精力。而且隔代人往往更容易对孙子孙女溺爱,舍不得管教也会让孩子养成不良习惯。其次,对于“委托监护”。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种“寄人篱下”很难让孩子从心底产生家的温暖。一些孩子在学习生活上遇到问题时,也存在与这些寄养家庭难以明说的障碍,很可能给以后留下阴影。
第二,学校教育模式。
这一代外出打工的父母大多数都是因为自己吃到了没文化的苦,他们努力拼搏的很大原因也是为了让孩子能够得到好的教育,以后不要走上自己的路。大多数留守儿童也表示自己愿意接受教育,喜欢学习,甚至学习成绩也比较优秀,但是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却缺乏校方的关注。首先,尽管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实施单位,但是多数农村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第二,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据调查,留守学生中48. 4%的学生成绩较差,39.6%中等偏下,10%成绩较好,仅有2%成绩优秀,还有的学生辍学。虽然教师的关注、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抵消留守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缺乏专职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问题学生学校通常施以惩罚性的教育,当教师知道他是“难以管理的”,就听之任之,难以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第三,来自外界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心理较他人更为敏感,因此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比如来自于他人的看法,一些社会偏见可能会认为,他们普遍缺乏家教,甚至影响了老师、同学对待他们的态度,这种态度会给这些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影响。另外,网吧、游戏厅等这些游乐场所,对于缺乏父母管教、又不愿与人沟通的留守儿童来说就是一个快乐的所在,沉溺于其中影响学习、甚至结交不良朋友,都与这些场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充分重视起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心理情况的重视。首先,学校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不仅重视知识的教育,也要关照他们的心理情况,教师对于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对于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注;其次,我们也应该为这些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在外打工的父母多跟孩子沟通,也让监护人注重这方面的引导。总之,我们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各个方面入手,为了每个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让他们有一个健康预约的环境,成长为身心健康、积极向上的国之栋梁。(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徐群:《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与创建和谐新农村》,《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第11期;
[2]常青.:《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研究——以江西玉山县为例》,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关键词】差生;提高;教学质量
“差生”是人们习惯于对学习成绩暂时处于落后或行为控制能力较差的学生的说法。客观上,每所学校、每个班级都会存在着一部分发展不平衡的学生,那么如何促进“差生”的转化就成为了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从面向少数优等生的应试教育走向全面学生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做好“差生”转化工作。[1]
1、差生的成因与类型[2]
差生的形成受家庭、学校、社会、个人等诸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是家庭原因:家长过于溺爱孩子,放任自由或采取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尊重孩子的人格,造成逆反的性格等;家长自身素质较差,给孩子树立了不好的榜样;家庭变故的影响:单亲家庭、父母离异、隔代抚养、被遗弃等因素阴影。
其次是学校教育等原因:教师一般会较为关注优秀的学生,对差生关注较少、有形或无形的歧视,甚至有个别教师对学生不好的行为听之任之;另外教学制度的偏差,给每一位学生制定一样的标准和要求,不能因材施教。
第三是社会的原因: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迷恋网吧、拉班结派等;人们对经济水平过度追求,出现了留守儿童,空巢家庭。
第四是个人自身方面的原因:思想不成熟,容易交损友;身体状况不佳,自控能力差,智力发育不全等。
差生的类型主要分为学习目标不明确,思想散漫,自控能力差,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意志薄弱型;身体或心理上患有疾病的病态型;智商受损或欠缺的智力低下型。
2、“差生”的特点[3]
第一 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差生”上课一般容易开小差,对所学的知识没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不善于整理归纳,知识松散零乱,加上又不会主动请教同学或老师,影响知识的掌握。
第二 意志薄弱,自暴自弃。有些“差生”不愿思考,一遇到有点难度的题目就自动放弃,总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学什么都学不好,缺乏战胜自我的毅力和信心。
第三 恐惧考试或不重视考试。由于“差生”自身对知识掌握不全面,对考试充满畏惧的情绪;或觉得考试不重要,抱着应付的心态,缺乏自我增值意识及主动学习的欲望。
3、转化“差生”具体对策和措施[4-6]
教师对“差生”的尊重和接纳,是他们愉快学习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差生”的自尊心很脆弱,经受不住刺激,渴望教师对自己“以诚相待”,不歧视、、不打击、不揭短,“差生”有一个怕遭冷落的共同心理。因此,只有对“差生”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感情是转化“差生”思想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把爱生的情感投射到学生心里[4]。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当我提出问题时,我会尽量用亲切、温柔的目光注视学生,尤其鼓励差生回答问题;很多差生平时很顽皮,但是到了课堂就显得特别安静,缺少主动回答问题的勇气。我会尽量多鼓励他们,即使他们的回答有时偏离了主题,我也不批评,而是多加引导、鼓励,长期下来,较多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积极,课堂气氛也逐渐变得轻松起来。长此以往让差生觉得自己是被关注的,而不是被遗忘的,这样他们才更愿意接近教师,容易达到师生共鸣。
另外培养差生主动接触生物,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生物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科学,正因为贴近生活,随处可见的生物知识容易融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思考问题。比如在讲授菌类的课程中,我经常会问学生,墙壁上的青苔是怎么形成的,面包是怎么制作的;在讲授鱼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鱼为什么要在水里面生活等等。教师应多肯定“差生”的优点,鼓励他们主动发言,给予他们足够的自信,让课堂也是师生交流的天地。在课后可以多组织兴趣小组,优化教学设备,激发“差生”动手能力,增强“差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意志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不可低估,培养差生的意志力对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巨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去锻炼差生的意志力,在设计提问时,可以从简到繁,设计一定的坡度和跨度,鼓励差生不断思考,并适时引导,提供帮助,给予肯定,提高“差生”意志力。比如我的一个差生文文,课堂上很少主动回答问题,到考试时,试卷总有大量的空白,经过交流了解后,知道她一遇到难题就有畏惧感,脑袋一片空白,最后就直接放弃了。找到根源后,在课堂上我就会有意安排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提问文文,引导她理清解题的思路,并逐渐加大问题的难度,鼓励她,给她信心和勇气。一段时间锻炼后,文文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她告诉我,现在解题不再害怕,有信心可以攻克下来,做事情也有了毅力,不会一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其实正如著名教育家所说的“教学生解题是意志的教学,如果学生在学校时没有机会尝尽为求解而奋斗的喜怒哀乐,那么他的教育就在最重要的地方失败了”。因此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解题训练,既培养学生的意志,又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素质教育就是要坚持整体育人、全面育人的观念,让每一位“差生”都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 [7],对“差生”的转化工作成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无比重要的任务,只有正确对待“差生”,使“差生”快速地转化,才能从实质上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为社会培育出真正合格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家红.春雨润无声―浅谈学困生的转化工作[J].成功:教育,2011,(01):166
[2]粟明星.小议怎样转变双差生[J].科学咨询,2010,(9):31-32
[3]马丽萍.试论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J].中国校园导刊:教育版,2011,(02):46
[4]杨德辉.如何转化数学“差生”[J].青海师专学报,2006,(3-4):130.
[5]郝小利.提高差生教学质量途径初探[N].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90
思维定势是指比较稳定的、习惯化了的思维方式方法。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思维定势能够帮助人们迅速解决问题,但在变化莫测的情境中,则会妨碍问题的解决。消极的思维定势更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在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迫切需要中小学教师突破思维定势,在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方面敢闯敢拼、推陈出新。打破常规,用“另一只眼睛”从不同的角度或层次审视我国基础教育的每一“点”,中小学教师都可以“看”出一些名堂,并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历练中,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一、少赶时髦,热中求冷看热点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是教师的大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面对喧嚣的世界,面对各类奔涌的教育思潮和眼花缭乱的时髦口号,中小学教师特别需要冷峻的目光。当今,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集中于“素质教育”、“教育公平”、“新课程改革”、“中小学生减负”、“创新教育”等几个话题。对教育热点问题的求证,中小学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人生体验进行审慎的冷思考。关于推进素质教育,与其跟着他人高喊“必须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如思考一下:面对“高烧不退”的教育热点,中小学教师可适当变换角度,热中求冷看问题,或许会有新的发现和更加理性的教育行为。
二、冷中求新,出人意料看冷点
中小学以教学为中心,这当然是正确的。然而,如果我们处理不当便会引发问题。在一些中小学,总务后勤、教辅实验、档案资料等工作及其从业人员,常处于“被遗忘的角落”,但留心观察后就会发现:学校在对外展示工作亮点时,最让人放心不下的还是学校的环境卫生是否整洁、亮堂,教学实验是否开齐开足,档案资料是否一应俱全等。随意乱丢的纸屑、垃圾,实验设施设备和相关记录的捉襟见肘,档案资料的残缺不全等,常让学校领导在参观者面前倍感难堪。由此,这样一个问题便浮出了水面:如何让学校的总务后勤、档案资料建设由幕后走向前台?还有,在中小学,人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把鲜花和掌声给了那些行为乖巧、喜欢抛头露面、听话且成绩较好的学生,而“忘记”了那些腼腆害羞、行为木讷、默默无闻的学生。对此,中小学教师是否意识到:对于成长中的孩子,雪中送炭的意义远远胜过锦上添花。中小学教师就该对弱势群体关爱有加,这是良知和职责使然。当然,“热”和“冷”是相对而言的。这就需要教师保持冷静的头脑。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某些事情或现象,因为是冷门,处于生活的死角,大家都没在意,也不看好,谁留意了,花了点心思,就能搞出点名堂来。
可见,研究与发现,需要中小学教师有勇于坐冷板凳的精神,能够耐得住冷落、孤独和寂寞。大家都奔热闹的场面而去,你却坚守苍凉的角落,一旦时机来临,用武之地也就来了。还有,召开家长会之类的活动,绝大部分班主任或 任课教师往往大谈特谈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很少顾及家长的需要和感受。这些教师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当你准备召开家长会,在接到通知的那一刻,有多少家长的心情是兴冲冲的,是期待已久的?如果大部分不是,是否该反思一点什么。家长把子女送往幼儿园的时候,每个孩子几乎都是飞奔而去,他们上了小学,升入中学,情形还是如此吗?如果有变,幕后的推手又是什么?常常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身上能不闪耀思想和智慧的光辉吗?
三、难中求变,展示新招看难点
难点俗称“拦路虎”,不搬倒,影响教师的进步、学生的发展。其实,难点具有相对性,是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今天,中小学教育的难点主要有:“差生”的行为转化与品质提升问题;“空巢”学生、隔代养育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问题等。这些难点问题,有的具有永恒性,与教育现象共存亡,如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矛盾,学习理论与投身实践的冲突,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纠结等;有的具有时代性,是某个时期方针政策等因素的产物,如独生子女的自我中心问题,单亲家庭子女爱的缺失等问题,就与我国当前的人口政策密切相关。对求解教育教学的难点问题,中小学教师不必挤独木桥,一窝蜂地从事某项研究或开展某项活动,应独辟蹊径,如选取某个典型个案进行深入解剖,或在确定主题之后进行一以贯之的跟踪考察,或变换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往往能“一语惊四座”乃至成就一家之言。
四、痛定思痛,反躬自问看痛点
学校教育的失误、失策,如歧视、刺激、伤害弱势群体(差生、贫困生、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等),漠视学生的心理问题等,都可能致使学校教育走入误区。一些发生在中小学的出格事件,如“让学生互扇耳光”,“惩罚学生吃牛粪”等,玷污了学校和教师的名声。总体而言,我国的部分中小学过于看重分数对学生、教师、学校的意义。教师关心学生的分数无可厚非,但过于关心学生分数对教师和学校的意义,则不免显得自私和功利了一些。冷落差生,是这一自私心态的反映。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续,教师实际上部分承担着家长的责任。对于家长来说,孩子成人、融入社会是第一位的,分数、成才是第二位的,如果二者不可得兼,家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
遗憾的是,我国的某些中小学似乎更看重学校和教师的名声,学生的成绩是他们与社会讨价还价的筹码。我们看到,以毁灭少部分学生的前程为代价(如教学过程中对差生不闻不问,不让学生参加考试以免影响班级和学校荣誉),而换取所谓学校集体荣誉和教师个人好处的事,差不多每天都在重复着。一些学校和教师对此似乎早已习以为常了。教育是唤醒人性、净化心灵的过程,教育质量也是在学生走向社会20年以后才能看得比较清楚,一时的升学率或就业率并不能说明教育质量的高低。由此,中小学教师应特别关注那些情感、行为异常的学生,努力“把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问题是,某些中小学教师更容易在这方面犯错误,有的教训还非常深刻。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个人的成长固然需要一个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不能做出令学生及其家长无法饶恕的事情。可惜,一些中小学教师难以在这方面理直气壮。显然,是学生及其家长为教师成长过程中的无知、无能行为买了单。
五、大胆质疑,自圆其说看疑点
“学贵有疑”、“从来如此,就对么”、“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为明天的信仰开路”。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因为司空见惯、从来如此、耳熟能详,人们往往对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以致不少中小学教师患上了“问题感受迟钝症”(对周围的事物感觉很好,不觉得有什么问题)。缺少发现问题的意识及其行为准备状态,工作中不觉得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只会跟着教材和他人瞎起哄,在课堂上重复昨天的故事,充当“传声筒”、“搬运工”的角色,此类中小学教师是无法点燃学生思想的火把的。中小学教师要带着疑问走进课堂、走进学生。质疑是创造的前奏。红极一时的做法并不就是真理。譬如对师生的考核评价,量化打分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如果量化过度,则可能适得其反。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许多事情或问题,是没有办法进行量化评分的。品行问题、态度问题、情感问题等,谁也没有办法称轻重、论斤两。基于此,中小学教师不妨开展“中小学管理中的‘灰色地带’研究”,“师生交往过程中的‘难得糊涂’研究”等教育研究活动。凡事多留心,对各类现象多拷问,中小学教师就能在乱石堆中发现真金白银。
六、抓住关键,体现特色看重点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但如何建设,突破口选在哪里,却是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学校管理者可以在“中小学教师如何跨越成长的‘高原期’”、“中小学青年教师如何步入成长的‘快车道’”、“优秀教师的课堂魅力在哪里?”、“如何使优质教育资源效益最大化?”等课题中间选择下手的地方。对教育教学重点问题的探讨,应讲究策略,避免亦步亦趋。对某个重点问题的探究,如果在认识广度的拓展上已无多大空间,不妨在深度思考上做文章;如果他人的研究足够全面、深入,则不妨在案例精选上下工夫。总之,要体现有所不同。如探讨教师如何走出“高原期”这一课题,可提出“四个一”和“五个一点”的观点。“四个 一”:瞄准一两位教育大师;凝练一两条教育思想;催生一两种教学模式;打造一两个教学精品。“五个一点”:通读一点国内外教育名著名篇,以教育大家的风范引领自己的成长;了解一点教育理论和实践大家,效仿、借鉴顶尖教师的教育实践范例,在“心有灵犀一点通”中提升自己的教育层次;关心一点教育政策法规,把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政策走向,力求通过政策法规的准确把握,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思考一点教育的成败得失,把工作经历转化为反思与提高的过程;提炼一点个人教育智慧,把自己殚精竭虑的问题、历尽艰辛做成的事,稍加提炼写成教育论文。从根本上说,教师不是匠人,应是思想家和实践家。
七、不求完美,但求抢眼看空白点
空白点往往与新出现的事物有关。新出现的事物,不乏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但也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这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就是要发现和研究的课题。如中小学绩效工资制度下的管理创新、学校布局调整后寄宿制小学生的教育、免费师范生能否扎根乡村从教等问题,就值得中小学教师们动动脑筋。
八、不落俗套,自成一家看争论点
凡争论不休的问题,大多“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对这样的问题,如果能够言之有理而又不落俗套,中小学教师不妨大胆直陈己见。问题争议与认识误区或认识受限密切相关。认识误区一般源于人们对政策、要求、举措的误读、误解和误判,也与人们思维方式上存在的某些缺陷有关。某些人比较习惯于线性思维,容易陷入“非白即黑”、“非对即错”、“非赢即输”的认识陷阱,而在今天,需要倡导新思维:双赢、共赢;人世间,有敌人、有朋友,也存在非敌非友的状态。应该看到,在中小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确实也存在少数“非对非错”的成分,无法用“对”或“错”加以评判,如何处置,着实考验教师的教育智慧。凡此种种,中小学教师自然可以探讨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