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28 08:56:16
导语:在跨文化交际论文英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1.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及现状
跨文化交际活动自古有之,比如我国唐朝的鉴真东渡、明朝的郑和下西洋等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长期以来,人们都仅仅视其为一种日常现象,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刻的理论研究与考察。真正的跨文化交际研究是在美国兴起的。20世纪中叶,随着世界形势的急剧变化,美国人在本土或在国外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愈加频繁。但是由于缺乏对文化差异的全面认识,交际失误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使得美国国内及国外的发展严重受挫。美国的有识之士意识到为了让美国的多元化社会和谐地发展,必须有意识地对跨文化交际活动进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引进外资,这使得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中国迅速站到了世界舞台的前列,参与跨文化交流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适应形势,减少语用失误,促进我国的发展,大批跨文化交际研究者开始涌现,胡文仲、贾玉新、高一虹等都对跨文化交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可见,我国对跨文化交际研究愈加重视。
2.英语教学的发展及现状
我国已有700多年的外语教育的历史。有证可查,1289年元朝设立的“回回国子学”是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校。之后,明朝有“四夷馆”,清朝有“俄罗斯文馆”。由此可见,自古以来,我国就重视外语的学习。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列于学校必修课程在全国盛行起来是在1903年。
在近代中国教育上,一直有一个不能忽视的现象,那就是持续的“外语热”。英语学习受到国家、国家教育工作者、学习者的高度重视。这体现了我国空前的开放意识以及想与世界接轨的迫切心态。过去,我国英语教学的重点是语音语法,哪个学生准确掌握单词的发音、拼写、语法,那么他就是成功的英语学习者。英语教师也以这个标准教授学生、评价学生。然而事实上这仅仅是英语学习非常浅薄的层面。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可能自如地运用英语,交流起来必定困难重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和不同文化的人们交流越来越频繁。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模式,在语音语法的基础上植入文化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减少文化隔阂,最大限度地降低交际失误。
3.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以往,学习外语的目的主要是作为“桥梁”“纽带”并从事“沟通”“传达”等工作。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学习语言,初衷是为了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也就是说,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英语知识,进行书面的或者口头的交流。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更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而我们的教育并不注重在英语课堂上植入文化教育。胡文仲 (1995) 教授指出:“只学习语言材料,不了解文化背景,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实际上,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必须了解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外语的语法、词汇、语音能力,更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正确使用语音进行交流的能力。所以,高度重视文化交际必将成为今后英语教育的重要方向。
4.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策略
激发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是当今时代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同样的,这也要求英语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把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场合使用合适的语言,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总的来说,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1)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一直都是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掌握着学生的学习方向,所以必须提高对英语教师素质的要求。我们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各个国家生活在“地球村”中进行频繁的交流,外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所以想要培养出合格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外语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另外,要改变学生不会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外语教学理论,更重要的是也应具备较强的外语实际运用意识和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要传授英语语音知识,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背景知识,比如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以使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初就能意识到学习英美文化是英语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样,在未来的英语学习中,学生才能主动地学习文化,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并使语言和文化互为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2)学生应该主动学习西方文化。
中国有句古话:“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也就说虽然老师的引导很重要,但是取得成就的大小最终还要取决于个人是否努力。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完全不同于西方。因此为了减少交际失误,学生们应该主动地了解西方文化。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在选择练习听力、口语的题材上有所侧重。在练习听力时,不妨侧重一些具有英语国家背景的听力材料。这样不仅能够渐渐提高我们的听力能力,培养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使我们了解西方思维。当我们不再用自己固有的思维期望判断听力内容,而是在听英语材料时能快速转换思维时,就标志着我们在慢慢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另外,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口语无疑是很重要的。在和外国人交流时我们同样要注意双方文化差异,以免造成交际失误。比如我们应该认识到,外国人打招呼只用简单的一句“How are you?”,所以在和他们打招呼时切忌用汉式的“你去哪”“吃过了吗”之类的。不论是听力也好,口语也好,我们都应该注意观察和学习双方的文化差异,要用正确的语言,在适合的场合,说适合的话。
5.结语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等重要。只学习语言不学习文化,必定使学生成为“哑巴英语”,造成交际失误。因此在学习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应更加重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植入文化教育,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学生也应该主动地通过书籍、电影或者出国留学等方式学习英美文化,把语言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受得住挑战,把交际失误降低到最小。
参考文献:
[1]Guo-Ming Chen, William J. Starosta.跨文化交际学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陈俊森,樊葳葳,钟华编著.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英语语言教学 文化背景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关系:语言既塑造文化,又被文化所塑造;语言既反映社会现实,又对社会产生影响。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群体之间的思想、信息等的交流,是不同文化背景群体之间的文化接触。目前,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对交际教学法、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其一是:认为中学阶段英语教学主要目的应当是语言知识的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语法的扩充、语法与句型知识等);其二是认为目前中学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文化教学无法进行。这种模糊认识已经对中学生的日常交际产生了不良影响。
那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哪些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交际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而学习外语,又通过了解语言背景去理解其文化,使二者互相贯通,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呢?我们认为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
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要贯穿于交际性语言教学的始终
1.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
语言产生各具特色,其交流方式就有很大差异。即使在同一种语言中,不同场合也要用不同的语言而表达。如:在英语里要表达歉意,可以说“Excuse me.”,也可以说“I’m sorry.”,但使用范围不同。如果无意中伤害了某人或有约而迟到了,可以说“Excuse me for being late.”或者“I’m sorry that I’m late.”。
在英语中,一个简单的见面问候,也因不同的情景而异。与人初次相识彼此问候,须用正式语言“How do you do?”其答语也只能是“How do you do?”;向熟人打招呼,多用问候身体状况的寒暄语“How are you?”;若只是一般随便向人打招呼,通常用“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等。再如,打电话过程中简单的用语“你是谁?”“我是……”,其表达方式与汉语就不同,须用固定句式“Who is that?”“This is...speaking.”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在跨文化接触时的适应能力。初次与不同的文化接触时,往往会受到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从而产生某种不适应。要使交际得以继续下去,必须设法减缓冲击、提高适应能力。
在JEFC和SEFC教材中,上述交际语言在对话课中出现很多,在教学中随时可遇,而这些交际语言与我们民族的语言差异很大,因而要引导学生尊重这些文化差异,以客观、理智的态度来接受、学习,体会隐含在语言中的文化差异。
2.文化背景不同限制着交际过程中交流的内容和行为方式。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不同,通常所表达的行为亦有差异。如在我国新结识一个人总习惯于拉家常,问及家庭、工作、年龄、薪水等状况;而在英美国家人眼中,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是相当亲近的朋友是不能随便询问的,并视为不友善的行为,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因此在英美国家中,既要避免初次见面无话可说的尴尬局面,又要展开交流,就只好谈天说地、谈运动、谈晚会、谈比赛等,以求在爱好和欣赏上产生共识。例如,在英美国家中,受人邀请做客,赴约时尽可能正点;用餐时,你可以尽可能地去享受各种食物而无需担心会不礼貌,反而主人会因为你喜欢多食而感到高兴。
3.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过程中,对方表达信息的反应不同。
一个女子若长得漂亮,或某人具有某种让人羡慕的东西或工作干得很出色等,遇上一个美国人当面就会道出些赞美之辞:“You are beautiful!”“How nice your coat is!”“What a good job/you’ve well done!”等。然而要一个普通的中国女子正面接受一个陌生人或不了解的男子对自己容颜的夸赞,那是不可能的,甚至会引起严重的误解。西方文化强调自我,如果按照中国传统习惯,以恭谦的方式作出反应,道出“不”“不怎么样”“哪里”等语,那就会引起很大的误会,甚至无意中伤害了别人。人家会觉得你认为他是一个说假话、浮夸的人。你应当对这些赞美之辞理所当然地接受,并用“Thank you”来回应他。
三、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词句的教学有必要进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众所周知,英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历经沧桑,这无疑对其文化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既然英语是一种多民族的混合体,这就使它的产生背景更神秘,更复杂了。如猪、羊、牛活着时被称为pig,sheep,cow或ox,而宰杀后上了餐桌就成了pork,mutton,beef。这是因为英国本地人Saxons(撒克逊人)把它们喂养大后上贡给Normans(诺曼人),宰杀后变成美味佳肴被法国人享用时,就变为法语了。英国中很多词,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外来语不断融进英语中,而词汇本身也会因历史文化的变迁发生一些或进或退周期性的变化,如Negro一词,过去提到美国黑人时,用Negroes,而种族歧视主义者则称他们为Blacks,大约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黑人掀起了反种族歧视运动(高中英语第二册下),开始为自己的肤色感到骄傲,于是自己改用了Black或the Black people,Negro这个词反倒被认为含有贬义,很少使用。同时,一种语言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会吸收很多典故,形成文化经典,用以纪念古人或告诫后人。如经常遇到的Sandwich,jeep,cat’s paw等词组或成语都各有其来源背景。再者,对一些成语更不能望文生义,以免造成笑话。例如: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无意中泄露了机密)。在这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讲清两种政治文化背景在具体词汇上的烙印,否则是不可能达到准确运用的。
四、语言材料的教学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文化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学科内及跨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理解语言尤为重要。在教学中,可以将课文背后的西方价值观作为主线,把课本中散落的文化知识点贯串起来,也可采用“文化旁白”(胡文仲、高一虹,1995)的方法,给学生加入文化知识的介绍和讨论。例如学习China Daily时,可以介绍当今世界的几种大报,以及它们的政治倾向和读者群等。JEFC和SEFC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文学名篇,教师可以以此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美感。因为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镜子,能生动具体地反映该民族的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高中第三册的“The Merchant of Venice”是语言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具有代表性,因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人物对话的特色,从欣赏入手,去领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学家格林说:“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文化。”因此,不了解文化,想要轻松地学习、熟练地运用体现该种文化的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实,学习外语最大的障碍是由文化语言的生疏带来的心理隔阂。外语教育专家认为:交际中的错误主要有两种,语言错误和文化错误,并认为后者的性质更为严重。再者,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增进学生对外国,特别是英语国家的了解”(大纲语),对英语语言有更深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成为能与其他民族和文化正常交往的新一代,能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杜瑞清,田德新.跨文化交际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Sandra,L.M.Nancy,H.,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Shanghai Language and Teaching Reach Press,1999.
[4]杨平泽.非英语国家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国外外语教学,1995,(1).
[5]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国外外语教学,1997,(2).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传播 异国婚恋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自从开播以来,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新型的相亲婚恋类节目,《非诚勿扰》打破了以前相亲婚恋节目的模式,适应现代生活节奏而且在节目过程中体现了当代男女的爱情观。《非诚勿扰》从开播就有外国嘉宾的加入,跨国恋、跨国婚姻因为其独特性和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从《非诚勿扰》2010年1月15日开播以来,对前161期的节目进行了分析,其中有20期出现过异国男嘉宾,之所以选择男嘉宾,原因是,按照节目规则每一轮互动环节中有24位女嘉宾和1位男嘉宾参与,男嘉宾通过对自己信息的展示,让24位女嘉宾先进行选择,最终被“亮灯”到最后一轮才进入“男生权利”,对女生进行选择。女嘉宾中虽然也有外籍女性,但因为往往仅占一两席,而且由于节目设置规则,男嘉宾是信息的主要输出者,并且目标集中,所以本文仅对参与节目的男嘉宾进行考察。
一、语言因素
跨文化交际是建立在双方使用同一种语言系统的基础上。两个国家的人进行交流,若实现同一语言就意味参与交流的双方至少有一方使用的是非本国母语。在《非诚勿扰》中,外籍男嘉宾都使用中文,这对他们来说是“第二语言”。在节目中,经常看到主持人和女嘉宾会问对方“你能听得懂吗”之类的问题。因为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最浅层的要求即是“是否能懂”。然而语言作为文化的副产品,还具有索绪尔所谓的“能指性”。所指与能指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感觉与观念,观念就是指文化中的一部分。语言反映文化,反过来可以影响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在一方使用非母语时,便会出现两种语言与其背后附着文化的碰撞。在2011年8月21日的节目中,主持人孟非问了来自埃及的男嘉宾穆小龙关于中国人“意思”一词的意思,一个简单的词汇,在中文的表达中可以具有几种以上不同的含义。在2011年4月9日那期节目中,当来自美国的包内森讲述他的家庭关系时说“爸爸的姐姐”是“姑妈”而不是“姨妈”的时候,引起了现场女嘉宾的掌声。这个掌声不仅代表这个外国人说的是正确的,而且代表着一种认同――这个外国人通过一个词语表现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这是一种接受的态度。这种接受了中国文化的外籍男嘉宾自然会引起现在女嘉宾的好感,因为通过语言上的沟通,女嘉宾们看到了来自这个外国人对属于她们国家文化的接受和认同。
二、文化差异
文化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们,这种共有的心理程序之所以会有差异,是因为他们接受着不同的教育、有着不同的社会和工作,从而也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1、感知层面
感知是人用以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的方式,这是文化赋予我们的。人内心世界“包括符号、物体、人们、观念、时间、理念甚至信念”,人的感知会给所有的这些外部力量赋予意义。“这种方式能使我们理解世界的意义”。所以心理方面的感知会帮助我们理解跨文化交流。
感知以信仰、态度、价值观和文化模式四种形式存于人类每一个体之中。其中,由于五到十分钟的介绍交流极少能涉及到信仰和文化模式方面,所以在本文我们重点关注态度和价值观这两个因素。
态度是在文化环境中习得的,会因为接受的文化和环境而发生改变。我们可以看到,来自欧美的男嘉宾们总是活泼开朗,言谈举止会透露出他们的风趣和幽默。而亚裔男嘉宾多数都谨慎腼腆,表达的时候流露出谦逊礼貌的态度。开朗和风趣固然是好,节目总是显得很活跃好看,但是对于现场的女嘉宾来说,这样的态度或许显得有些“不靠谱”,比如2011年5月8日的印度男嘉宾桑巴,他在表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舞蹈技能方面显得非常热情活泼,但是在最后一个环节中,他的几位来自欧洲的女性朋友说的话却对他的开朗大打折扣导致所有女嘉宾都灭掉了灯,因为在欧洲人女性对男性朋友的夸赞在中国女人眼里来看显得过于“奔放”,尤其面对感情和婚姻的时候,谨慎的东方式态度让女嘉宾们纷纷灭了灯。
鲁凯克(Rokeak)说:“价值观是一套做出选择和解决冲突的习得的规则。”这是关于真善美的认识,包含在文化模式之中,通过它,行为得以判断,制裁得以实施。比如我们会发现多数美国人在他们的人生哲学中“个人主义”会更为强烈。2011年5月29日的《非诚勿扰》中,来自美国的敖立邦在最后进入“男生权利”之后问女嘉宾的问题是“你最骄傲的事情是什么”,他们很看重这种属于个人的东西,而不是跟家庭和集体相关。所以在20位男嘉宾中有两位来自美国的朋友都在节目中提到关于中国人“付账”问题的不解。这就是源于我们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导致我们的思维方式和选择决定。这在跨文化交际,乃至传播中都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2、现实层面
我们可以从节目中看到一些跨文化交流的问题,这些发生于人际交往表面的问题其实都可以追溯到文化背景的差异根源上,也就是文化深层结构的问题――世界观,家庭结构和国家。在20位外籍男嘉宾中,有4位在节目中明确提出“开放”与“保守”的问题,这是来自不同世界观和道德层面的选择,当外籍男嘉宾对于这个问题给出自己很“中国化”的观点时,其实是在让女嘉宾感到安心和放心,这是来自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和包容。
美国作家威廉・塞叶(William Thayer)曾写道:“家是怎样的,社会就是怎样的。”这句话充分表现了家庭对文化和个人的重要性。人类社会中的文化表现在每一个家庭中,我们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体现着家庭、文化和行为之间微妙而强大的联系。我们会发现,在20位男嘉宾中,来自欧美的男嘉宾在涉及到未来妻子工作问题的时候都会表示对方需要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而来自亚裔的男嘉宾,尤其是韩国的男嘉宾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都表现过在自己的国家妻子是可以不用工作的。这种来自不同文化下的家庭关系,体现着对性别的差异,让身处在在社会高速发展但接受着传统中华文化的女性们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有不同的思考。
三、非语言因素
在我们的交际中,语言为基础工具,非语言因素也是影响跨文化交际和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在说话过程中会有相应的副语言――比如我们的表情、语气语调、动作等等,还包括我们的服装、打扮、姿势等等。因为在人类交往过程中,大多数关键的意义是来自于触摸、眼神、声音的细微差别、手势、说话或表情所传达出来的。这些非语言因素会导致第一印象的产生,这在交际中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常常先于语言信息被表达了出来。而且由于非语言因素更难被人自己所控制,所以在表达情感上反而更为真实。我们会发现欧美国家的男嘉宾,在说话的时候肢体动物很多,表情很丰富,配合恰当的手势总可以很好的表现出自己的幽默。韩国、越南、日本的男嘉宾在说过的时候,经常会做出点头或者弯腰的动作,表现得非常礼貌和客气。这些就是来自非语言因素所体现的差别。在笔者统计的20位外籍男嘉宾中,其中有3位在节目中送出过自带的礼物,这种“入乡随俗”的行为很容易拉近与女嘉宾甚至是电视机前观众的距离。
结语
对于跨文化婚姻则会涉及更多深刻的文化、背景、历史、民族等问题,本文仅讨论的是在准跨国婚恋情况下的交际现象,《非诚勿扰》仅仅是一种节目形态,还有更为频繁且平凡的民间跨国、跨文化交际,所以对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也是为了便于我们去寻找和形成一种交流规范或者是寻找其中的相似点,研究交流障碍的多样性等,这些可以帮助和促进跨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①朱晓姝:《跨文化成功交际研究》. [M]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②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跨文化传播》.[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③索燕华、纪秀生:《传播语言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④王兮,《当代青年婚恋价值观――基于大型交友类节目〈非诚勿扰〉的内容分析》[J].《青年作家》,2011(5)
关键词: 大学英语口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引言
经过多年的学习,学生对英语词汇、语法虽已掌握了许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当他们面对一个母语为英语的人时,总感觉自己说出来的虽是正确的句子,但是效果往往不如人意。因此,他们在这种时候就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表达才算礼貌、得体。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英语学习就是多背单词,掌握语法,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不太重视。但与人交流,尤其是与母语不是汉语的人交流,不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势必出现一些误解或不得体等现象,使交际受阻。要想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首先就要了解语言教学与文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语言教学与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一个社会的语言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人类通过语言沟通彼此的思想和感情,同时,语言记录着民族的历史,透视着民族的文化心态,蕴涵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是文化的载体和结晶。克拉申曾指出,我们可以用我们已经用以定义文化的完全相同的措辞来定义语言。它包括一个人想要理解的一切,以便能够以一种他们可以接受的与他们自己的方式相对应的方式,与其他语言使用者进行像他们彼此间那样进行的充分的交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个方面。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交流思想、协调行动,而语言则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与此同时,语言作为思想的直接体现,又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一个民族各层次的文化必然会在这个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上留有印记,由此体现了语言的文化载体功能。而文化作为语言表现的基本内容则制约着语言的形式,不断地将自己的精髓注入到语言之中,丰富和更新着语言的文化内涵。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因此,不了解文化就无法真正学好一种语言。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但却言之无物的学生。
从形式上看,英语教学直接从事的活动是英语交流,从内容上看,则是在不同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形态之间往返穿梭[1]。其目的在于达到文化内容和文化信息的传递与理解的目的。语言不是无意义的符号体系,而是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文化载体。英语教学正是以语言教学为手段探索目标语言所记载和表达的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
二、口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
(一)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获得成功,交际双方就必须对对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上课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这方面的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主要指与语言使用有关的风俗习惯、价值观、信仰,等等,此外也可通过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一些与中国有着显著不同的习俗的兴趣材料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例如,在文章“The Future of English”(《当代研究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中,涉及英语的历史问题[3]。这一背景知识对学生了解作者的出发点和论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可用一定的课时介绍有关的历史背景和事件,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
(二)交际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学生在交际中语用失误。为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就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口语教学。课堂上,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地投入交际练习活动中。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堂话动,尤其是小组活动,能消除学生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口语。因此,设计合理的课堂活动,要求学生运用目的语完成某一任务,可以强化学生有意义的语言运用,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语言输入和产出的良好环境。
此外,与课内时间相比,课外时间显然要多一些,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为运用英语而开展的活动,如英语演讲赛、开辟英语角、举办英语沙龙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消化并吸收课堂上的所学内容,增强学英语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一些跨文化交际活动,比如,在2008年的奥运会期间,很多大学生参加了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文化差异,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机动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三)激活学生学习口语的态度。
缺乏自信、焦虑是影响学生口语表达的消极情绪。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怕出错;要采用轻松、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营造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学内容安排要循序渐进,使学生有进步感和成就感。此外,教师要敏锐地观察学生的情感状态,注意纠错的艺术和策略,在针对学生的语言表现给予客观的评价性信息的同时,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要提供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教师和蔼可亲的态度,诚挚的关怀和帮助,适时的表扬和鼓励,善意的纠错,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口语的内部动机。
(四)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文化素养。
这是针对教师自身而言的。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然而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往往造成“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1]。因此英语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英语口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而轻视文化教育的状况,应该明确口语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语言系统本身,而应把与英语有关的文化背景纳入教学中,使英语口语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去,从而使学生懂得如何得体地运用语言,有效地进行交际[2]。
英语教师若想使学生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提高他们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加深其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自身就得首先通晓英语语言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意识。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技术、学术等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国间的交往日益增加,跨文化交际可以说已经成为很多人工作、生活的一部分。培养具有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也就随之变得十分紧迫了。在上文中,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不足之处,还请同仁提出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程晓莉.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思考,安徽农业人学学报,2003.
关键词: 商务 交际能力 培养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跨国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尤其是在加入WTO以后,商务国际化的进程愈发加快。商务活动离不开语言的交际,而在各国商业交往中使用频率最多的语言就是英语,因此商务英语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商务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让参与商务活动的各方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商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的商务交流。在各种各样的商务交际情景中,商务英语的交际者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建立和保持商务联系,提供及获取商务信息,正确处理日常商务工作中的问题。
商务英语是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的一个分支。作为专业英语,从本质上讲,商务英语的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应该是一种技能教学。在国际商务交际环境下,英语应用不仅是单纯口语交际能力,还应包括书面语交际能力,以及对国际商务实践流程的熟悉理解能力,在适当的国际商务交流场合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语言交际的能力,其实质是听、说、读、写,加上社会交往和商务活动的能力。
因此,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重视语言分析、语法功能的同时,要把教学目标逐渐转移到商务交际能力的培养上。正如W.B.Pearce所说,文化是冻结了的人际交流,而交际是流动着的文化,外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掌握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并用之进行交流,成功的交流除了依靠良好的语言结构知识外,还依靠有关的文化知识,即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当前在交际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
商务活动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中西方文化在诸多方面迥异。例如,在一种文化中被认可的做法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成为禁忌,在与外国朋友交谈时应避免谈论他们忌讳的年龄、婚姻、信仰、财产等私人话题,可以谈论天气、运动、爱好等轻松点的话题。一般情况下,语言的失误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而违反交际原则的文化错误会被视为缺乏教养。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而出现语用失误,很可能会被误认为是缺乏诚意或不友好,这些误解、不快会让商务交流中的对方感到难以接受,从而可能导致交易的失败,造成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成功进行涉外商务活动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有效的交际是达成交易的基本出发点。
然而,当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学基本都依照“英语+商务知识”的模式进行。这种单一教学模式使学生误以为会说英语、懂得商务知识就能顺利进行商务活动,造成跨文化交际意识缺乏,更谈不上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了。事实上,由于在具体的交际实践中,他们会不自觉地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来表达思想,与不同的文化因素发生交叉与碰撞,于是产生误解和冲突,有时甚至直接影响商务谈判的成功,使得不少成绩优秀的学生毕业踏入工作时深感交流的困难。这更加说明,在培养复合型商务英语人才的战略中,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成为商务英语教学面临的中心任务。
四、交际能力的内涵
学界通说认为,“交际能力”的概念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的概念在1972年首先提出来的。Chomsky把隐含的语言知识称为语言能力,其认为语言能力既不是一种组织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也不是一种应付事务的能力,而是一种抽象的原则系统和知识体系。而Hymes则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使用语言处理事务的能力,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他指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运用语言知识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等多种因素。换句话说,语言的交际能力不仅体现在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上,还应该包括其他因素。交际能力不是对语言能力的补充,更不是对它有关交际能力阐述的否定。后来,卡纳尔(Canale)和斯温(Swain)又对此观点进行了完善。他们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方面:交际能力、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即交际能力是指在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交际语境、对象、话题和目的等,采用恰当的会话技能和交际策略来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
五、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就如何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而言,笔者以为,在商务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加强文化差异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正如前文所言,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仅能够运用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能建立良好的商务沟通。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应注意贯穿介绍西方国家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并进行中西文化对比,适当导入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知识。教师可结合课堂教学,融入相关的文化知识,对教材内容进行文化知识的诠释,做到语言知识讲到哪里,文化知识就注释到哪里。课后增加一些讨论文化方面的思考题,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课外阅读,以使学生直接接触到西方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以及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交际能力,以免使学生在商务英语交流中出现语用错误,造成商务英语交流的障碍。
其次,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交际能力。商务英语教学一定要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改进现有的落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须以学生为中心,要体现灵活性、趣味性、多样性。例如,可以交替采用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认知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任务教学法为例,交际训练任务要设计得当,学生乐于参与,有助于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及早进入状态,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一旦能较流利地说出简单的商务会话语言,即使有少数不准确的说法,也不必马上纠正,以免打断其思路,影响其说下去的信心。
最后,多渠道营造商务环境,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一方面,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到企业、公司、海关等部门和单位从事真正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另一方面,在商务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营造虚拟的商务环境,充分有效地提供让学生感受真实语言的机会。逼真的语言交际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从而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就具体方法而言,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活动。以角色扮演为例,学习询盘和报盘时可将学生分为两人小组进行角色扮演,一人为公司业务员,一人为咨询的客户,要求学生进行对话或表演,学生必须根据语境和自己扮演的角色说出合适的话语,这实际上是对现实生活的模拟,学生可以在真实情景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传递信息,在交际出现困难时可实际使用同义表达等交际策略,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六、结语
商务英语教学中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提高商务英语教学质量,改善商务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还关系到培养的商务人才能否具备运用英语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语言教学实际情况、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来达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的培养绝非靠教育者一己之力所能完成,更需要教与学双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书目:
[1]邓洪波.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文化内容的导入.教育与职业,2006.
[2]叶蔚萍.面向21世纪的我校商务英语教学.莆田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
[3]孙湘生,龚艳霞.论国际商务英语学科的定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
[论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容,从事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人员尤其要注意跨文化交际中本国和异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注意文化信息等值,防止在国际商务英语翻译中原文文化信息的丢失与扭曲,要想方设法使这些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去除。
自从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国策以来,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对精通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沟通各国经济交流和商务活动的语言工具—商务英语,已成为一门新型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专业学科。商务英语涵盖了相关不同领域的专业英语,例如财经英语、会计英语、金融英语、法律英语、外贸英语、广告英语等等。商务英语研究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般商务用途英语(EGB尸:English forGeneral Business Purposes)和专门商务用途英语(ESBP:English for Special Business Purposes)。商务英语的特点是它为国际商务活动这一特定的专业学科服务的专门用途英语。它既有英语语言的共同特征,即基于英语基本语法、句法结构和词汇,又具有独特的语言现象和表现内容,研究其语言现象,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以掌握其翻译时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一、跨文化交际与国际商务英语的翻译
世界各国的商人都有其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及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各国商人的相互商贸往来即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有着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商人们在交流时便需要克服彼此之间的文化障碍,以共同达到各自的目的。在各国经济、文化、军事等交往中,英语是首选语言。英语的词汇量丰富,它不断吸收各国语言词汇,具有多样性、易变性,因此人们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时须特别关注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义信息和文化信息的差异,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等值或对等。
奈达博士在谈到翻译问题时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翻译家让.德利尔教授也说过:“代码转译是确立词的一致关系;翻译是寻求信息的等值。”“词义等值”、“语言等值”等是“代码等值”的同义词;“意义等值”、“语境等值”、“信息等值”等是“翻译等值”的同义词。
上述这些权威的观点对目前商务英语翻译仍具有指导意义。一个国家或民族千百年形成的文化根深蒂固,不会也不可能完全被另一种文化所取代,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十分重视文化因素,特别注重文化信息的传递,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对等。具体到翻译就必须在译入语中找寻“对等语”。
例如我国在评比企业的等级时不少企业为自己是“国家二级企业”而自豪,但有的广告却把“国家二级企业”译成“State Second-class Enterprise"。在英语中“Second-class”含有"below a standard; inferior"(低于标准的;劣质的)这里有“差的”含义,与中文原意有很大的差异,不如译成“Statelevel II Enterprise”更贴切些。
语义信息等值和风格信息对等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最起码的对等。在这基础上,假使原文具有某种文化信息,翻译人员必须尽可能把原文中的这种文化信息最大限度地在译入语中体现出来,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与译入语的文化信息等值是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一种深层次的对等。在具体商务英语翻译实践中,语言翻译转换过程中这种文化信息的扭曲、丢失是经常可以看到的。例如在翻译:“我们希望产品的图案和色彩能照顾到欧洲人的心理。”有译者译成“We hope that the design and color of the products would suit European psychology.”这句译文的偏差出在理解上,译者把“心理”译成“psychology".粗一看似乎也没什么不对,因为在汉英词典中也是这么对应的。但通过细细推敲原文,我们会发现此句中的“心理”更有一种人的“偏爱”和“情趣”的含义,而“psychology”这个词则侧重于指“心理学”或“人的心理过程”,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
再比如:“本协议及附件用中英文书就,两种文字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有译者译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language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这里译者把“两种文字”译成“bothlanguages”值得探讨,通过仔细分析原文,这里的“两种文字”应理解为“用两种文字写成的文本”,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哪种“文字”享有更高法律效力或更低法律效力。因此译文似应改成:This Agreement and Appendix are render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texts shall possess the same legal validity.
二、文化差异和语义差异引起的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中文化信息不等值的几种情况
世界各国每年至少有数万种商品被介绍到全球市场(其中多数被介绍到美欧市场),但这些商品有五分之四销路不佳,究其原因,盖因许多广告正文错误叠出,有拼写错误,也有句法错误,.还有用词错误及文化错误,出现“胡译”、“死译”等,所有这些错误都有损企业形象和产品的销售,“国际营销的成功之路是建立在错误营销和广告战役中失败的废墟之上,他们中大多数失败是由于跨文化交流的错误”。这些交流的错误和失败或者是由于忽视文化差异,或者是对文化差异的无知造成的,因此为避免这些差异引发的失败,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就要探究了解这些差异的起因,力争在翻译时尽可能避免。
比如,有人把“白酒”译成“white wine",乍一看似乎没什么不妥,但在英语中,"wine”一般指以水果汁为原料酿造的酒,如apple wine, cherry wine,如果在“wine”之前没有添加某种水果的名称,则专门指葡萄酒,有人把“老白干”译成“Old dry white wine",但是既然指液体的酒,用dry(干)显然是矛盾的。其实在英语中,dry还可以解释“不含糖分的”,"dry white wine”的汉译应是“千白葡萄酒”,而“老白干”似应译成"white spirit”或“strong liquor"。
又比如在翻译“亚洲四小龙”时,有人把它翻译为“FourAsian Dragons”这样翻译似乎不妥.虽然在国人的心目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人们常以自己是“龙的传人”而自豪,汉语成语中常有“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来表达正面的含义,封建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皇帝被视作“真龙天子”,但是在西方神话传说中,“龙”却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在中世纪,“龙”( dragon)被视作罪恶的象征,圣经中恶魔撒旦被认为是“下he great dragon",这样,我们在翻译亚洲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这四个在上世纪七、八+年代创造经济奇迹的国家和地区时,似应译成“Four Asian Tigers”较为妥当。
上述错误之所以出现盖因对文化差异的无知或无视所导致,商务英语的翻译人员似应从地理位置引以的文化差异,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颜色的文化差异等处引起重视,不同国家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有时造成原文文化信息不易翻译到译入语中,等值的标准有时也较难完全做到,通常文化差异会引起以下几种不对应的情形: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不存在或少见或不被重视
几十年来世界各国发明并推出的新药层出不穷,如penicillin,aspirin ,amoxicillin等,由于我国药学界也无相应的中文产品和术语,于是只能采用音译法来分别译成“盘尼西林(青霉素),阿司匹林、阿莫西林”,用的久了,人们也就习以为常了。
又如国人这些年穿的名牌鞋子“耐克”( Nike ),Nike原是希腊神话中胜利女神的名字,西方人会从这一品牌联想到吉祥与胜利,但中国人却不会有这样的联想,因为中国人没有这样的文化背景,如果我们把其音译为“娜基”,在国人的心目中也不会有什么联想,但译成“耐克”就大不一样了,人们穿鞋子总喜欢它能结实耐穿,取名“耐克”会使人产生一种联想,即这种鞋子耐穿牢固,“克”有“克服困难,克敌制胜”的意思,这是翻译人员在翻译时根据其音节和鞋类产品应该具有的特点而独具匠心的一种译法,但也不得不承认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丢失现象,因为原商标“Nike”所具有的文化信息对中国消费者来说不会像西方人那样想起了Nike女神,同样汉语中的“鸳鸯”常被用来指代夫妇,但译成“mandarin duck”则不会使洋人产生类似的联想。
2原语文化在语言中有明确的指代,而译入语则须另行处理
中国文化传统讲究六六大顺,八一八(发一发),但在英语中666却是魔鬼的象征,“八”也不具有发(财)的内涵,而西方人看中的却是“7”这个数字,比如有一种碳酸饮料叫“seven-up",在译成中文时似不应译成“七上”,因为这会使人联想起汉语中的成语“七上八下”,于是把它译为“七喜”则较为合适.
摘要:体态语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非语言交际行为,是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体态语的分类和重要的功能,重点强调了体态语在英汉交际中的意义差异。
关键词:体态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人类的交际一般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种是语言交际行为,另一种是非语言交际行为。体态语就是人类交际行为中最常见的一种非语言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许多人认为只要注重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就能完全理解外国的文化含义。其实不然,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才使得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在我们共同熟悉的文化中,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转身,我们也能知道对方要表达的准确含义。本文主要研究非语言交际行为中常见的体态语的分类,主要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英汉国家常见的体态语的意义差异。
一、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功能
体态语中的一些具体的行为在特定的环境下会有它所特有的功能,了解体态语的功能对我们正确、清晰地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重复功能
体态语中的重复信息功能在不存在语言行为时也可以单独起作用。所以人类在进行语言行为时,总是用体态语来进行重复的动作。比如,我们在和别人说再见时,还会用手掌左右挥动来表示“再见”;还有我们在向别人指路时,会一边说在哪,一边指向那边,这些都是用体态语来重复已经用语言发出的信息。
(二)补充功能
体态语有时可以为某些语言行为进行补充,这样可以给语言行为添加一些别的含义。比如,在我们向别人表示欢迎时,嘴上一边说着“欢迎”,一边与别人握手,这样是对语言上的补充,这样的行为就显得更加的诚恳。
(三)强调功能
人们在说话是,常常附加一些适当的手势、眼神来对所说内容进行强调,这样能让别人加深印象,留下深刻的记忆,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比如,人们在说自己很害怕的时候,通常还会用手拍拍自己的胸口,强调自己真的很害怕。
(四)冲突功能
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人们的体态语和语言是不相符的。比如,人们在说谎的时候,明明心里很害怕,嘴上却说不害怕,但是腿和手却在发抖,脸色也很苍白,这个时候,人们通常比较相信体态语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含义,因为很多时候人们为了掩饰许多目的,会有心口不一的情况出现。
二、英汉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意义差异
(一)头部动作的意义差异
1、鼻子
平时我们用手轻叩鼻子,扭动鼻子,按按鼻子或者用拇指顶住鼻子,各种动作其实都有一定的意义。轻叩鼻子这一动作在英国是表示信任、代表着“别把这事传出去”或“就你我们知道”的意思。但是在中国,这一动作通常是指人们在思考问题,在沉思,请别人不要打扰自己。
2、嘴和唇
我们用嘴和唇不仅传递语言的信号,也传递一系列非语言的信息。我们撅嘴(表示生气)、吹口哨、打哈欠、微笑、咬手指、努嘴、打喷嚏,每一动作发出各自特殊的非语言信号。在英国,吹口哨通常表示嘲笑的含义,而在中国,在公共场合吹口哨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会受到别人的不满。英国人发出嘘声是要求安静,中国人则是表示安静的同时也表示不满。在中国,打呵欠是疲倦的代名词,但是在加拿大的公共场合打呵欠则表示不礼貌的行为。
(二)表情语言的意义差异
1、面部表情
亚洲人总是认为西方人的面部表情过于夸张,而西方人认为亚洲人的面部表情过于含蓄,不易琢磨。Gary Althen 指出美国人的面部表情比亚洲人多。其实,男女之间在面部表情上也存在着面部差异。曾经有人用观看幻灯片来调查男女面部表情的差异,得出的结果说明了男人更倾向于掩盖自己的感情,而女人更外露。
微笑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应该都是表示心情愉悦,但是,据调查,微笑也存在有一些民族差异。美国人认为笑是表示高兴或某件事很滑稽,但是如果一个美国人在就餐时不小心打翻碟子,坐在旁边的中国人往往会善良地笑一下,意思是“没关系”,而美国人却会因此恼火,他会认为别人在嘲笑他。
2、眼神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的投向和交流是信息传递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情况下,一个人的眼神能够透露出他心里的真实想法。但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眼神所表达的含义也有不同。
(三)姿势语言的意义差异
1、手势
布罗斯纳安说:“手部动作实际上是身势语的核心。”因为手部动作最多,也最细腻生动,运用起来更自如。在西方,摊开手掌表示真诚、诚恳,所以发誓时常用这一动作;而在中国,双手手掌合十放在胸前才表示真诚、忠贞,所以中国人一般在寺庙里祈求佛主保佑时常用这一动作表示自己的诚意。有些手势是根据自己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背景所流传下来的。例如,将手掌平放在脖子下面,在中国是代表杀头的意思,但在英美国家却是吃饱了的意思;而在英美国家用手比作手枪的手势放在头部的太阳穴位置才是杀人的意思。中国人在拦车的时候是用招手示意,而美国人则是右手握拳,伸出拇指示意要去的地方。“V”行手势在英美国家是代表胜利的意思,这是在二战胜利之后传开的手势,但是手心必须要向外,如果向内会被人理解为一种掩饰或辱人的动作,在中国这一手势则是数字“2”的意思。在招呼人过来时,美国人是伸出手臂,手掌向上,手指前后移动,在中国这种手势似乎给别人一种不太正派的感觉;在中国伸出手臂,手掌向下,手指上下移动才是招呼人过来的意思,中国人的这一手势在美国则是叫人走开的意思。“OK”的手势在英美国家是表示答应、同意的意思,而在中国是表示零的意思。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必要性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如何认识开展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必要性
1.1 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实践者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针对跨文化交际提出了各派学者的多种定义。从这些定义里面,可以总结出,“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因此,不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还是跨国组织的交往,都属于跨文化交际。在这种情况下,语言专业的学生可以说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实践者。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处理和父母、朋友、同学之间的跨文化交往,也要面对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跨文化现象,在后来的社会工作中,学生还要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跨文化交际任务。
1.2 英语专业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迫切需要
语言专业的学习者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要高很多,而在学习语言的学生中,学习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的学生又相对地比学习日语、韩语的学生面对更复杂的跨文化交际现象。
中国、日本、韩国都属于中国文化圈,因此在词汇的文化内涵方面存在较多的共同的成分。例如,数字“四”在中国和日本都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数字“四”不被中国人和日本人喜欢,是因为其发音无论在中文还是日语里都与“死”的发音相似。另一方面,面对相同的交际场景,中国文化圈里的国家其交际反应和其他国家的反应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例如,面对喜事,中韩两国都选择红色作为主要的背景颜色,而美国、英国则选择白色为表达喜庆心情的颜色。而白色,无论在中国、日本还是韩国,都被应用在丧事中。
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反映,思维模式不一致导致他们难以进一步地学习英语,对于一些专业内容的理解也有偏差。比如说,在汉语里,面对问题“你还没意识到这个错误吗?”学生的回答应该是“不,我意识到了”,但是在英语里,学生应该回答:“Yes, I did”。面对称赞的时候,中国学生选择“不,过奖了”作为礼貌的回复,而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则直接地以“Thank you”接受称赞。
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相对某些语言专业的学生,更需要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培训,以提高学生在交往中的自觉性和理解能力。
1.3 跨文化交际现象对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作用
在我国,学生的母语是汉语,而进入英语专业,其学习的对象是英语。汉语和英语是截然不同的语言,中文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则属于印欧语系。分属不同的语系,两种语言也就存在着极大的区别。汉语无论在发音、词汇以及语法方面,都和英语有着极大的不同。例如,和英语相比,汉语单音节词较多,而且单个的词语可以自由使用,根据不同的声调可以表现不同的意思。但是英语则比较严谨,要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构成句子,比如时态和语态。因此,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感到不适应,是正常的现象。但是,由于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导,许多学生因此羞于开口。许多学生对于自己的英语发音不自信,因此除了必要的练习之外,并不敢多说英语。但是当学生观看了英国各地区英语口音的教学视频之后,得知在英国地区也有十多种不同的口音,学生开始接受自己的口音,并能够鼓励自己朝着视频中展示的Standard English(标准英语)口音努力,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多说多练达到标准。
2 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教学效果
2.1 以案例教学法为基础
纵观多种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最适合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并不是非此则彼的内容,跨文化交往是动态的,是以人的交往为前提的,因此应辅以学生的经验、感受为教学内容。简单地传授学生面对一个跨文化交际现象应该怎么处理,并不能真正地使学生理解跨文化现象,也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枯燥、沉闷、难以理解,是一部分学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感受,这种感受来源于长久的跨文化交际教学过多地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能有效开展教学互动。面对跨文化交际如此贴近学生生活,能够学以致用的课程,教师应该调整方向,以案例为基础,启发学生思考,从做中学,可以安排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等活动,丰富课程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授“各国饮食文化”的时候,可以先布置学生提前准备各自家乡饮食习惯的介绍,在当节课上,先让学生通过介绍地区饮食文化的差异,再进一步引入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跨国交际,还有跨地区、跨民族、跨种族交际等等,通过从身边的案例开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跨文化交际在专业中的重要性,也更能融入到课程的学习中。
2.2 以创新内容为支点
上文提到,跨文化交际是一门动态的课程,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以教材、课件为教学的支点,必须创新性地开拓多方面的教学材料。
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跨文化交际作为实用性强的科目,除了要认真学习好教材上的知识之外,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创新教学内容。例如,在教授“各国穿衣文化比较”的时候,可以就学生热爱的美国电视剧和英国电视剧做出讨论,选取具有典型风格的图片进行比较。如果单纯从课本的文字着手,由于文字描述和实际有偏差,学生难以理解,即使在课本上所见的图片,也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趣。要求学生课后准备图片,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能让学生去选择自己有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材料。
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必须紧跟社会进行调整,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如果不能创新内容,一味地以教材为主,不但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教授的知识变成了残羹冷炙,索然无味。
2.3 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载体
在教学中,跨文化交际和精读、语法等课程不一样,单纯的教材、黑板并不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需要。跨文化交际课程呈现给学生的应该是世界上文化的方方面面,只有多接触不同类型的文化,学生才能接受文化冲突,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采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录音、对话、视频和情景演示等都是理想的教学工具。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分享世界上不同类型的音乐,让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的音乐类型感受不同国家的民族特性,也可以作为体验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法。
3 结语
跨文化交际应当作为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开展,这是由英语专业的专业特点以及跨文化交际的学科特点决定的。学生对英语专业的学习是建立在对跨文化理解的基础之上。而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跨文化交际必须注意运用与其他课程有区别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让学生发挥出主体作用,是跨文化交际课程教学的突破点,因此,应该提倡互动、创新和直观的教学方式,以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2] 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8(5).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言语交际;能力培养
语言往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是有着不同的内涵的。因此在不同的语言学习时是要能够将其文化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样在学习的时候才会更加的便利。当前英语的学习已经是比较普遍了,只有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的学习英语语言,在英语能力上面的培养也是需要跨越文化上面的内涵,更好的进行文化上面的积累。
一、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也是文化载荷量最大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和时代的变化。对于英语的单词而言,并不是比较孤立的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具有特定的形式。因此在单词的学习,要能够将这样的文化进行了解,这样在识记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的顺利。
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对语言的影响
1.在对于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是有一定的区别的。例如用中文说的一句比较普通的话,以西方的语言进行理解的时候就会是比较复杂的,而且其在区别性也是比较大的。吃饭的意思在中国是比较多的,但是在采用英文的时候,它在早饭,中午饭和晚饭都是有着特定的词汇的。对于这样的区别还是比较普遍存在的。若译成英语,则须将breakfast,lunch,dinner分得清清楚楚。
2.受整体思维方式的影响,汉英逻辑顺序不一样。在进行姓名的解释的时候都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一些的西方人在进行解释的时候,就会出现和中文的顺序是颠倒的。对于这样的学习,要能够充分的进行掌握,还有就是在整个年月日上面的处理,就是这样的一种形式,其在读取的时候也是要能够进行一定的颠倒来读取,最终保证信息的一致性。汉语说2005年8月15日上午9时30分,英语则为9:30AMAugust15th,2005。在英语上面的国家,身份,以及在地区上面的顺序也是将不同的。JinChengGarden,Nanjing,JiangsuProvince,China.
3.汉语重音合,英语重形合;汉语重功能,英语重形态。就英语读音和汉语而言,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这种差别是相互的独立的,因此在进行英语的教学的时候,要能够去达到二者兼顾的程度。控制好相关的关系,使得二者能够去达到兼顾。对于英语而言,写作学习的时候是一种无声的表达,写作往往是要根据一定的书写才能够去表达,而英语的语言的能力是在平时的见面和生活中就能够去表达,是一种可以听见的东西,这是非常的不一样的。而且二者的作用也是非常的大的,因此不可以去荒废任何的一方。良好的写作能力和语言的能力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去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当母语的语法与传统的语法是有一定的抵触的,这样就会导致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受到原有的母语的语法的影响,最终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导致错误的发生。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相关举措
1.了解不同情境中英语词汇运用方式。在运用英语单词及句式时,常因说话人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不同而有相应变化,比如,在与人打招呼时,“Howareyou?”一般是与相识的人一天中第一次见面时打招呼的用语,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Nicetomeetyou.一般是用于初次见面,是一种比较正式的问候用语;Howdoyoudo?一般用于初次相见经人介绍后说的问候语,尤其是对方年长时,表示礼貌。Hello一般用在熟人朋友年轻人之间的招呼用语,比较轻松随便亲切自然。
2.注重对英美习惯用语的介绍及运用。经常与英美国外友人交流的会发现,一些的语言是不能够只是看字面的意思的,如果只是在看字面意识,这样就会导致在学习进行理解的时候就会误差,从而感受到语言上面的难处。尤其是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会感觉到更加的苦难。因此学生要能够对于这些的习惯用于进行充分的使用,最终达到E好的语言状态。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每堂课开始前都给学生介绍两三个习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讨论和猜测习语的意思,然后再告诉学生真正的含义,这样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主动了解并使用这些习语的习惯,使之深入人心。
3.在语法教学中加强文化意识的渗透。语法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文化渗透的。对于英语的学习,单词是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是比较的关键和重要的。将英语上面的文化进行渗透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机会来进行语法上面的学习。另外的一点就是在应用的教学是比较的枯燥的一件事情。因此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往往是感觉到比较的无聊的,而且在实际的生活的环境中是比较缺乏学习的环境的,因此会比较容易去犯错误。通过一定的文化上面的渗透,这样在学习语法的时候会变得更加的顺利。
例如在进行定语从句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HarryPotter为背景来设定练习的内容。这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简略地介B一下这套书或这一系列电影的一些写作拍摄背景,以及西方一些有关巫师的文化背景,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PPT上利用HarryPotter影片中各个主人公的图片来给例子,“Heisabraveboy.Heisaboywhocanusemagic.”从这两个句子中向学生们呈现定语从句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定语”“定语从句”“先行词”的概念。可以“Harry’spetisanowlwhich/thatcancarrymailsforhim.”来介绍当先行词时物体时可以使用的关系代词。
4.创设情景交际模式。老师在给学生讲授英语的知识时,可以设置一些情景问题,这样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在观察到这样一些情景之后,可能心里会急于为什么要这样,怎样才可以更加熟练,以及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改善这一现象。这样,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情景问题上,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努力学习知识的渴望。老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矛盾来几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在通过科学的讲解将他们的思路带到正确的思路上来,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认识事情、发现问题进行思考的能力,也可以将知识灵活的转化,牢固掌握。
5.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对于英语的学习是一门语言,因此在整个学习的进程中,阅读是比较的有用的。通过大范围的阅读能够提升一定的语感,并可以很好的将整个学生的阅读上面的知识对于自己的思想进行一定的丰富,这样在后期的学习中会变得更加顺畅。
比如,小学英语教师可以督促小学生阅读某篇英语文章,然后让他们写出自己的理解及心得体会,然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心得体会予以指导,适当的鼓励和表扬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再以沟通讨论的方式将文章要表达的正确意义告诉给学生,这样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并逐渐培养其跨文化交际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上面的跨文化的学习,一定要能够注重方式,这样在文化上面的跨度处理和学习的时候就会变得更加的顺畅。而且在整个学习的进程中也会更加的顺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