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黄金法则论文

时间:2023-05-05 08:47:56

导语:在黄金法则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黄金法则论文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古典主义,风格,形式因素

 

如果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古典主义艺术指的是古希腊、古罗马及文艺复兴时期秉承古典精神的艺术。而新古典主义,则相对古典主义而复兴的,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继承了“文艺复兴”。所以“古典”这个词充斥在这三个历史阶段中,在文艺复兴时期所指的“古典”是指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所指的“古典”是指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而我们现在谈的“古典”则是指这三时期的精神,由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没有油画,一般所指的古典油画也就以文艺复兴时期为重要代表。而在这里我们所讲述的古典主义油画的形式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形式特点。在一幅画产生的印象中,静穆、伟大和重要等概念将作为决定性要素浮现出来,而不理会所描绘的实际题材,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古典主义油画时形式因素,需要明白画面中所包含的形式特点。下面就从构图、色彩、线条四个方面对古典主义油画中的构成因素进行分析。

1. 古典主义平稳的构图

古典主义的作品是建立在一种单纯而稳定的构图之上,对称是平衡画面的总则,古典主义油画构图中最大的特征是三角形构图。正如米开朗琪罗所说:“古典原则需要艺术家由理智、艺术、对称、平衡、精选、坚信来引导。”这是古典主义原则的一个强劲的宣言,它奠定了文艺复兴古典艺术大厦的基石。同时,自远古时代就为人类所熟知的黄金分割律在文艺复兴时期被系统的运用,使画面成为一个整体,和谐一致。几何学的严格和科学透视的融合,产生出在构图上无以伦比的平衡完美的作品。古典传统的作品是建立在一种单纯而稳定的构图之上的。对称是平衡画面因素的总则。几乎所有古典主义构图中最大的特征就是三角形构图。三角形的底部几乎占据了画面的整个下部,拉斐尔的许多作品就是采取这种格式。

古典主义构图当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黄金分割律的使用。在远古时期,黄金分割律就为人们所熟知,可是只有在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被艺术家运用到画面中分割形体使得画面作为一个整体更加和谐统一。几何学和科学透视的融合,将会产生出无与伦比平衡完美的作品。所以达芬奇在他的绘画中的科学性中说:“科学与艺术不但不相违背,反而因为彼此相互融合而产生更强的效果。如果没有科学,艺术的表现力将大大失色,它可以通过科学使其更具有张力。如果没有艺术,科学将只能通过逻辑的语言去阐述,失去了更为形象和准确的表现力。”所以,在达芬奇的画中,他将两者融为一体,它们是完整的结构整体,他的画中,充分表现着和谐的比例和各个形象之间的平衡感[1]。

2. 古典主义微妙的色彩

就色彩分析古典时期的绘画,冷暖色彩变化极其微弱,几乎谈不上有真正的冷暖色彩对比关系,色彩是素描的附属物。所以古典绘画更多的总是以故事、形象和素描来打动观者,而不是色彩和笔触。西方著名美学家康德在《判断力评判》中,就色彩在艺术中的从属地位问题作了决定性的评价。他说,“在绘画和雕塑中构图是关键……给草图添辉的色彩是构图的一部分,色彩以它自身的方式可以给我们观察画面增添一种生气形式因素,但色彩自身绝不能使画变美。”这就是说,色彩不是绘画中的决定因素,充其量只是构图和画面的点缀而已。在康德前后好几个世纪中色彩的地位一直如此。[2]再现绘画体系的发展和写实技法的完善受到了色彩从属地位的制约,随着素描体系发展越来越完备,色彩语言逐渐受到艺术家们的重视。

3. 高贵的线条美和有节奏的韵律美

线条是视觉艺术中的造型语言之一,是人类从自然界中抽取和归纳的主观创造。线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成果,又是人的感觉、领悟和想象的结果。线条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界时对经验的一种总结,它包含着人类的智慧。沃尔夫林在《艺术风格学》中讲述:“线描风格是由塑形感的清晰性的风格,多半表现固体的

[1] 戴勉译 《达芬奇论绘画》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79年

[2] 常宁生.《反叛与超越现代西方绘画艺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对象,其平静的、光滑坚实的、清晰的边界轮廓给观者以安全感,以致产生触觉的效果。这种风格的形象具有持久的、可测量的、有限的形式。”正是古典主义油画中高贵的、富有节奏感的线条美使得艺术家对古典主义绘画孜孜不倦的探索与研究。正如英国画家威廉.布莱克所说:“弹性的线条愈独特、醒目和坚韧,艺术品就愈完美;如果线条愈柔弱、模糊,艺术品就显得愈粗糙,想象力就显得愈贫乏,……舍弃线条就等于舍弃生命。”

举一个例子,我们可以从表现的观点来分析拉斐尔的线条,与15世纪过于琐细的轮廓线相比较来评述它的极高贵的风采;我们可以在乔尔乔内的维纳斯的线条运动中感觉到它同《西斯廷圣母》的密切关系。两人彼此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代表着十分严谨的线的设计类型。而拉斐尔的崇拜者安格尔对线条的运用更是极为重视,他认为线条是造型的基础。安格尔喜欢用有?性的∠弑硐秩颂澹有大小不同的∠咦槌傻牟ㄐ蜗撸它的延伸方向缓慢起伏变化,而大大小小的∠呦嗔形成类似音乐般的韵律感,与和谐的古典审美趣味相适合。安格尔在素描中的线条是外显的,他的素描线面结合,线条对于? 《西斯廷圣母》拉斐尔

造形体来说,具有很强的 归纳性,以线带面,给人明确的形体感,干净利索。安格尔认为:线和形越是简练,就越富有美感和魅力。安格尔的油画充分体现出他在素描上用线的高度技巧形式因素,把线条内化在形体中,这种由弹性线条形成的节奏韵律,像音乐一样流淌在整幅画面中。

总之,古典主义油画几乎孕育了后来油画的所有风格,巴洛克、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都是在古典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典主义油画在造型上追求一种理想化的美感,其精于观察,对形的追求以现实为基础,并能加以适当的主观处理。在造型时对形体态做了变形,形成有节奏的曲线,加强流动感,甚至为了符合自己的审美追求对自然形进行夸张改造,以获得古典主义油画理想化的丰满和圆润典雅。也就是说,古典主义油画家在作画时有一套高度的古典主义形式美的形式法则,这种形式法则将抽象的古典美与具象的古典写实技巧发挥到极致。严谨、雄伟和简单明了,加上精细的绘画以及清晰的形式与崇高的内容的完全一致,这一切作为古典主义的要素在诸如毕加索、马约尔和穆尔这些晚期艺术家的许多作品中继续存在。

参考文献:

[1]戴勉译《达芬奇论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

[2]姚扣根赵骥《外国艺术十六讲》上海百家出版社

[3]常宁生.《反叛与超越现代西方绘画艺术》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4]唐敏油画色彩语言的精神表现性

第2篇

李振村老师主编的这本书精选了二十一位名师的讲演,他们在教学上各有各的妙招,正如日本童谣诗人金子美玲所言:“大家不同,大家都好!”但我还是从中总结出几条名师的共性:

一是这些名师都十分注重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爱读书,有深厚的文化功底。他们都在教育刊物发表过论文,有的还出版了好几本专著。他们确信“亲其师、信其道”,对孩子的教育要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言:“教材中的人文性远不如教师自身的人文性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大。”

二是他们都重视对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陈琴老师的素读,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于永正老师的抓住读写两条线,薛瑞萍的琅琅书声……方法虽然不同,但目的一致——让孩子读书,让课堂充满琅琅书声。这样看似简单的方法却能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有效提升。把简单的事情坚持做好就是不简单。其实,关于阅读,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早有论述:“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学生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看来,这些名师都深得苏翁教育理念的精髓。

三是这些名师都深谙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对12岁之前孩子记忆力的黄金时期都很珍惜。古语道: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正如书中孙双金老师指出的:“12岁以前的语文是童年的语文、积累的语文、种子的语文、经典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是逐步反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是12岁之前语文学习的重要法则。

四是他们都注重中华民族经典的传承。正如书中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王德锋所说:“一个普照大地的太阳落山了,西方人是比较坚硬的,因为他们有基督教的信仰,中国人没有上帝,那么靠什么有我们的精神家园?靠的是伟大的人文典籍。”本书的二十一位名师都注重对孩子们进行中华经典书籍的引领学习,这些讲演录也是李振村老师组织的每年一届的全国新经典大讲坛里精选出来的优秀作品。

常丽华老师的“在农历天空下”的诗词之旅把中华经典诗词融入民俗中,让孩子们了解民风民俗,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关注大地上的事情,关注大自然的变化,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这样的课堂怎一个“好”字了得。王崧舟老师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让学生在课堂上“诗意”地栖居。诚如倡导素读的陈琴老师所言:“化整为零,寒暑不变,如有所诵,各个击破。大经典,同并进,放声读,能成诵,重记忆,轻讲解,诵新篇,常温故。”

第3篇

一、钢琴教学中的真知灼见

与巡回演出相比,列文更热衷钢琴教育事业。他是正宗俄派传人,又在美国度过了晚年,教授了各个层次、多种多样的学生。在钢琴教学中,卓越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使他既注重正统训练又能突破单纯专业局限,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原则。

(一)扎实的基础是整个学琴生涯的保证

这和他所接受的正统的俄学派教育有关。我们知道,俄国的音乐院校考试第一关就是基本功技巧考试,如果学生没有通过演奏技巧的考核就没有弹曲子的机会,也就意味着不会被录取。他对初学者的要求一点也不逊于高层度学习者。初学者要学好弹奏音阶、琶音、和弦等的基本技巧,要避免“还没有弄熟音乐上的九九表,就尝试可称是音乐上的微积分学或三角学的难题”[1:1251]的情况发生。教师要耐心辅导并给予正确的指引。

(二)钢琴教学要注意对学习者的听觉训练

这种训练不是要求学习者简单地听音乐,而是认真地倾听自己弹奏的音,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专业听觉能力。列文尤其注重对和弦的听觉训练,认为只有听清楚各种和弦,才能进入较高的音乐领域。除此之外,有选择性地多听音乐还能有助于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如培养乐感和节奏感。

(三)帮助学习者快乐地掌握有难度技能

他建议发展节奏感的一个好办法是,多为老练的而且节奏特别鲜明的歌唱家或小提琴家弹伴奏。既可以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又可以加强沟通,增添学习乐趣。又如在各调音阶识记中,列文建议从音阶的各音起(第一到第七音)连续弹出一列音,可分手练也可左右手同时练。这样,理论与实践结合,既能记住各调音阶,又能做手指操,促进基础技巧娴熟。他主张多样化的练琴方法,开动思维,摒弃令人生厌的单调重复。他还强调每天练琴时间不宜过多或过少,四小时正好,而且要全神贯注。这一点与波兰钢琴家霍夫曼的看法相似,霍夫曼也建议“练习不要超过一小时,或者说……,每次最多不超过两小时”,“要留神确实听到你想弹的每个音”[2:17-18]。

(四)音乐知识与钢琴技巧同样重要

在教学中不局限于“专业”功课,还十分注重学生全面的音乐素养。这一点深刻反映在他对初学者的高要求上。与对钢琴弹奏本身的技巧要求所不同的是,首先他要求初学者必须学会“记谱法的全部知识”[3:1243],必须对“各调的组织、三和弦和七和弦等的构成,都要十分熟悉,就像对自己的名字一样”[4:1250],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以后的学习铺好道路。这也为我们现在的钢琴教学“重技轻文”的现象指出了方向。

二、钢琴弹奏的技术要求

(一)重视正确的触键

他对触键的理解是排除不必要的动作,以“最简单的手段”获取“最大的艺术效果”。其中产生美音的、纤巧的和强力的触键有所区别。列文认为要产生美音,应该用指端有肉垫的部分接触键面,并只需要用掌指关节(手掌与手指连接的关节)的运动,同时腕部放松,确保弹奏每个音时琴键都要压到底。手指触键的感觉是紧贴着琴键,而不是敲击。他说“钢琴不像打字机在用力的打击之下打出明显的字来。……不要把键盘的象牙键想象成一面桌子。这样的想象是完全错误的。有一种人弹钢琴好像在桌子上乱弹一阵,这种人将永远不能获得美音的固有的法则”。[5:1261]列文对纤巧弹奏的触键要求也是很独到的。纤巧弹奏不是简单的轻奏,软弱无力,而是要达到“轻巧、幽雅、整齐有序”的效果,在触键的技巧上包括:手臂要有仿佛“飘浮在空中”的感觉(更好地解释了手臂“放松”状态);要求用指尖而不是指端的肉垫去触键,每个琴键压到底;弹奏时要注意把手指紧贴键面,保留在键面上。列文关于强力弹奏的触键要求是放松手腕,用指端肉垫部分接触琴键,并且将全身和肩部的力量输送到琴键上。这里,他还交代了坐姿问题,为顺应力量输送,身体应向前倾向键盘。

(二)要求准确的弹奏

准确的弹奏包括正确表达曲谱意思,不能有错误的音和节奏等以及要分清连奏和断奏,弹奏准确。在考虑这个问题上,列文从心理上加以分析,认为弹奏出错是心理缺乏确定性所致。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先慢速练习直至准确熟练;要运用正确的指法,并且注意左手的训练等。列文在谈论连奏(Legato)时,强调相邻的两音要有“漂入”的感觉,手指触键方法要一致确保各音的音色相同;要求练习时要手(演奏)耳(听觉)一致,全神贯注。我国钢琴家赵晓生先生也认为好的连奏是“无隙”、“无角”、“无坑”,“第一个音弹得多响、多轻,那第二个音应该和其相同”。[6:55]对于断奏(staccato),列文首先告知读者三种不同的记谱形式和弹奏方法:一种是音符上标“?茛”的符号,这个最短促,弹奏原时值的四分之一;一种是音符上标“・”的符号,这表示弹原时值的二分之一;还有一种是音符上面的圆点上再加短线“-”的符号,表示弹奏原时值的四分之三,也叫“半连奏”。要达到准确的断奏效果,除了弄清不同的记谱要求外,在技巧上需要适当抬高手腕、或由手指“揩擦琴键”、或是保持腕部只运动下臂等。

(三)正确的使用踏板

按与手指触键关系来分,踏板可分为正规运用和切分运用两种。前者是脚踩踏板和手指弹琴键同步进行;后者是脚紧跟在手指弹琴键后踩踏板,适用于弹奏一串和弦等地方。切分运用踏板也是霍夫曼所着重提倡的,他指出“在需要使用踏板时,紧接着――我指出要‘紧接着’,用迅速的、明确的、完整的动作踩下踏板,决不能像许多人错误地认为的那样,在手指触键的同时踩踏板”。[7:29]列文还分享了他的踏板运用经验,即根据不同音乐要求,使用全踏板、半踏板和四分之一踏板。

三、对我国钢琴教学的影响

缪天瑞翻译的《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为当时我国刚刚起步的钢琴教育提供了新的信息和国外钢琴教学的范例,给钢琴教学注入了活力。不仅如此,该书出版后,影响到此后的许多钢琴学习者,就是当今仍有广泛影响,正如缪天瑞自己介绍的那样,《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是体现着钢琴演奏和教学上至今仍未减色的一个优秀学派的一本小书”[8:1239]。

众所周知,现代钢琴真正意义上的传入我国和进入大众的视野,应该是上个世纪初。一开始困难重重:经济落后、政局动乱、缺乏正规的教学等等。但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钢琴事业在我国蓬勃发展:中国学生屡次在国际钢琴比赛上获奖,中国钢琴创作开始走向世界,一批又一批杰出的钢琴演奏家出现,逐渐完善的钢琴教学体系等等。“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民族是有高度音乐才能、善于接受世界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民族”。[9:421]但是,在成功喜悦的背后应该看到我国钢琴的教学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曾经一味的“重技轻文”造成很多钢琴学子严重“营养不良”;为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教学现象屡见不鲜,使许多学生浪费了学琴的黄金时期;高校扩招,师资供不应求,钢琴教学不能很好实施,培养的学生没有掌握好良好的钢琴弹奏技术就匆匆毕业,投入了教授下一代的行列;还有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弹奏方法不够科学、准确等等。在这种情形下,列文所著的这本《钢琴弹奏的基本法则》还是很有用处的。它对我国钢琴教学的启迪至少有如下几项:

第一,端正教学态度,打好扎实基础

针对我国目前钢琴教学中的种种不足现象,列文那重视钢琴基础教学,强调初学者学习成果的教学态度,还有他那“初学者更应该选择一流的钢琴教师”、音阶、琶音、和弦是初学者必需的基础练习等的建议及相关措施,是很有帮助和借鉴意义的。提醒我们要端正好教学态度,在钢琴音乐的普及过程中,也要注意“质”与“量”的结合。

第二,变通教学方法,提高学琴效率

列文的钢琴教学原则,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其中许多教学意见,如培养学生的听觉感受、追求有效的教学方法、重视基础教学等,在今天看来也并不过时。他善于开发多种教学方法,尤其在解决各种技术困难时有着独到的见解,他所提供的不同触键方法、连奏断奏的讲解以及踏板运用等等,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习者来说都是一段精彩的示范,指导我们在学琴道路上少走“弯路”,提高学琴效率。这也告诉我们,学琴与读书在方法上是一样,既要学会变通,探索适合自己的科学方法,已达事半功倍之效。

第三,注重技文并行,提升音乐修养

虽然列文非常重视钢琴基础教学,即基础的技能学习,但他决不是重技轻文的倡导者,相反,他是技文并行的践行者。他对学习者的全面音乐素养要求极高,将音乐知识也纳入钢琴教学过程中。这对我国目前的钢琴教学同样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不仅要学会如何弹好一首钢琴曲,也要理解乐曲所承载的多方面内容,真正使我们的音乐艺术修养得以提升。

此外,列文对钢琴弹奏的技术要求,如他强调要打好基础,注意音乐表现内容,手(演奏)耳(听觉)并重等等,则不仅仅限于钢琴教学,对所有乐器的教学乃至整个音乐学习都是适用的。

然而,再伟大的人物也不可能无懈可击。例如,关于美音的讲述,列文只注重“像声乐的美声那样”,而忽视了还有所谓不透明的声音,还有他一味要求初学者掌握大量的有难度的音乐知识,无形中增加了学习者的负担,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照现今的教育观点,并不十分合理。时代在发展,虽然列文的这些原则方法有许多精辟之处,但我们亦不能盲从,还要看到其局限,寻找科学的发展之路。

总之,列文作为上个世纪初的钢琴家和钢琴教育家,他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财富既是他的录音,更是他对钢琴教学与演奏的心得体会。我们应该从这些财富中得到启示,发扬我国的钢琴艺术,使之更上一层楼!

最后,我们还能从这本译著中看到缪先生一贯的译文作风:不仅保持原文的内容和学术体系,而且行文流畅、阐释清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在这本书中,缪先生为了方便广大读者阅读学习,增加了或删除了一些小标题,还补充了许多译者注。如,第二章“音乐家的基础”中,在原文提到“#g小音阶为什么与bC大音阶会有和声上的关系?”时,缪先生即在此处加了译者注,解释这个问题,一下子解决了部分读者的疑虑,更使他们学习或巩固了一些和声知识。

如今的缪先生已是百岁老人,但仍然热衷于学术研究。他的人格魅力和治学风范为人所景仰,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是我们年轻一辈学习的楷模。我们要宣扬他公正不阿、淡泊名利的人格魅力;提倡他严谨的、科学的治学态度;学习他近百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参考文献

[1][3][4][5][8]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天津音乐学院编.缪天瑞音乐文存(第三卷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7][波]约瑟夫・霍夫曼著,李素心译.论钢琴演奏(附问题解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6]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第4篇

[关键词]汽车美容 现状分析 策略 品牌

汽车装饰美容是工业经济高速发展、汽车文化日益深入人心和消费观念不断进步的必然产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费观念的转变,汽车已经作为大众化消费品进入百姓生活。

据悉,在发达国家,汽车美容业在整个汽车保修行业中所占的比重超过85%。而我国的汽车服务市场刚刚兴起,在大中城市,用车理念已经逐步更新,未来的市场空间将更加广阔。但是我国的汽车美容业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市场潜力很大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一、我国汽车美容市场分析

目前,我国私人汽车保有量已突破2500万辆,我国正在逐渐成为轿车消费大国。仅以北京为例,人们平均用在新车的装饰费用约为5000元/辆,后期日常保养约为3500元/辆/年。然而,目前我国汽车美容企业仅有3万多家,并且几乎全部集中在大中城市,而现有汽车维修企业却多达20万家左右。现在人们对汽车不仅要求“行的方便”,也要求“行的漂亮”。因此,汽车定期美容护理正在成为汽车消费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汽车后市场的一块,汽车美容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汽车美容业存在的问题

1.汽车美容行业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

从国外的汽车服务市场来看,汽车美容服务已经完全从汽车维修行业中划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行业。而我国目前的行业划分,汽车美容依然附属于汽车维修,而且经营项目也并未与汽车维修有所区分。例如:就兰州市对汽车美容行业的管理来看,汽车美容企业总体上归汽车维修行业管理处管理,而汽车清洗却归市容管理,从管理的划分方式就可以看出汽车美容行业管理上的不规范。要使汽车美容服务更加专业而全面,就必须将汽车美容从汽车维修中分离出来,进行专项管理。

2.从业人员素质低,专业化人才不足。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汽车美容市场的调研发现,乌鲁木齐市汽车美容市场上的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学徒工,不少从业人员仅具备初中文化程度,这些人对于汽车美容技术的学习都是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汽车美容技术的传授和更新速度极慢,知识和技能十分有限,他们对汽车美容产品的使用基本上是按说明书操作,极少研究其工作原理。另外汽车工业的新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电脑系统、电子技术在这一行业的应用也在逐渐升级,非专业美容养护工人根本无法排除故障。这种靠老师傅传、帮、带的学习方式,不能适应市场对汽车美容工人的需要。从业人员素质低、专业化人才匮乏制约了汽车美容业的发展。

三、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猛增,市场急需技术水平高、产品质量有保证、设备先进并具有专业化服务水平的新型汽车美容企业。在这种经济形势下,汽车装饰与美容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只有把握好机遇,才能使整个行业的发展迅速进入良性循环,因此需要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1.加强人员培训,提供专业化人才。

各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校应加强汽车美容行业人才的培养,提供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汽车美容企业应具备一定数量的专业技术工人方能开业,不同的汽车美容服务项目对技术工人的水平要求也不同,因此可根据工人的技术水平和操作熟练程度,划分出不同等级并颁发相应的技术证书,只有拥有相应等级证书的技术人员才能从事汽车美容服务行业。这样既能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又提高了服务的技术水平。

2.品牌化、专业化经营。

行业前景好、门槛低,加上利润可观也使得汽车美容养护行业朝两个方面发展:一是汽车美容连锁店的扩张,不管是本土的还是国外的品牌企业,创业店、经济店、标准店、豪华店、旗舰店一个接着一个抢占市场;二是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

连锁、加盟、控股、合作,国内汽车养护市场已经多足鼎立,竞争的格局也已见雏形。随着市场逐步规范,消费者消费意识的增强,品牌意识的形成,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就会发挥它的威力。现在很多汽车美容店出现亏损不是没有原因的。市场最终会选择“有技术、服务好、底子厚、有实力”的品牌连锁店,他们代表了客户的利益,会赢得客户、赢得市场。有专家称,从竞争态势分析,将来汽车服务业竞争,并不是资金的竞争,而是品牌与经营理念的竞争。成熟的品牌连锁企业本身固有的服务专业化、个性化、标准化与独具个性的CI系统与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将是未来汽车服务业竞争的主角。建立品牌营销,专业的养护人才队伍是根本。

3.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

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企业应通过加强产品质量管理和服务管理,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汽车美容消费一般都不是一次性消费,汽车美容企业应提高服务意识,运用多种服务方式,提高其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的质量,以满足消费者对汽车美容服务的更高要求,并且在服务价格上实行透明政策,不仅使消费者在消费时能心中有数,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其后续消费;同时,还应加强营销服务网络的建设,提升服务的适时性、及时性和有效性,构建高质量的服务网络以获取更多顾客,以此在行业竞争中生存并获得持续性发展。

现在,中国在世界上成为仅次于美、日、欧之后的第四大汽车售后市场。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的持续上升,汽车美容市场的潜力将被逐步挖掘出来。我们有理由相信,汽车装饰与美容业只要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下,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治理,企业加强自身建设,紧紧抓住市场机遇,解决好自身存在的问题,汽车美容行业将走上一定会走上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成为我国经济领域内的黄金产业,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参考文献:

[1]王玲.汽车美容业养护知识[期刊论文].汽车维护与修理,2008.

[2]刘仲国.汽车服务工程 [期刊论文].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第5篇

[关键词] 诺贝尔经济学奖 宏观经济学 经济增长黄金律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最优税收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1-0114-05

2006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著名代表人物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S.Phelps),以表彰其在宏观经济跨期决策权衡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近年来,由一人独享诺贝尔经济学奖项是较为少见的现象,由此可见诺奖委员会对费尔普斯及其研究成果的重视程度,故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文稿中称,埃德蒙・费尔普斯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长期和短期影响关系的理解”,并对“经济学研究和经济政策产生决定性影响。” 1933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埃德蒙・费尔普斯,1955年获美国阿姆赫斯特学院文学士学位,1959年获耶鲁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曾执教于耶鲁大学和宾西法尼亚大学,1971年起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教授。他是继蒙代尔(1999年)、斯蒂格里茨(2001年)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殊荣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费尔普斯的研究方向很广,几乎涵盖了宏观经济学的各个领域,包括就业、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税收、价格、工资、代际公平、微观主体行为、财政和货币政策,他对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经济增长理论。由于他在研究中将微观主体行为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突破了先前宏观经济研究的思维模式,被誉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缔造者”和“影响经济学进程最重要的人物”之一。[1]

经济增长黄金律

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费尔普斯是继罗伯特・索洛之后,对经济增长的动态最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资本积累黄金律”(The Golden Rule of Capital Accumulation),从而确立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框架。很多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因此,提高一个国家的人均消费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从全社会角度看,产出可用于消费和积累两个方面。产出一定时,消费多了,积累就少了,反之亦然。因此,这里存在着一个如何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问题。在这一认识下,费尔普斯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在1961年发表的论文――《积累的黄金律:经济增长的童话》中,以人均消费量最大化作为长期经济效率的最优目标,推导出这一著名的黄金律。所谓“黄金律”是西方的谚语,意指人应像要求别人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包含了公平的价值取向,简言之就是每一代人的消费水平应该是一样的,当代人的消费不能牺牲后代人的消费。如果一个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使稳态人均消费最大化,那么在技术和劳动增长率固定不变时,如何选择人均资本量?对此,费尔普斯以他的资本积累黄金律来回答:“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2]也就是说,当一个经济的资本存量达到这样一个水平,使得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恰好等于劳动力增长率加上技术进步率时,经济就处于最优的增长路径上。根据这一法则,最合意的储蓄率应等于资本收入和国民收入之比。如果当前的储蓄率高于黄金率的水平,那么便会导致“经济动态失效”现象,从而降低了人们长期的福祉。换言之,他认为当代人的消费不能牺牲后代人的消费,因而要实现各代人福利相同并最大化。由于储蓄是减少本代人的消费,但增加未来各代人的消费,这就需要储蓄率达到某个水平。因此,过高和过低都不是最优的,即蕴涵“代际公平”的意思。这个创见澄清了几代人之间可能的分配冲突,费尔普斯对最优资本积累的研究说明了在什么情况下,每代人都能从总储蓄的变动中获益。那么,使本代人和未来所有代人的总消费达到最大化的储蓄率是多少呢?在《积累的黄金律:经济增长的寓言》(Phelps,1961)一文中,费尔普斯用公式加以表示,即S=Fk (K0,N0)K0/P0。将公式加以变换可得黄金律规则:资本的边际报酬率=折旧率。公式为:Fk (K0,N0)=sP0/K0,其中sP0就是产出中被用于投资的部分,因此当资本的边际报酬率等于折旧率时,所有各代人的福祉就达到了最大化。[3]

值得一提的是,费尔普斯还把黄金法则与研究增长过程中人力资本投资和投资结构的问题结合起来。1966年他在与理查德・尼尔森(Richard R.Nelson)合作发表的论文《人力投资、技术扩散与经济增长》中指出,经济增长取决于一个国家中有多少创新型或技术推进型人力资本,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有助于传播新技术,进而使落后国家更容易“赶上”发达国家。因为,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是影响国家的创新能力或赶超发达国家能力的根本。他们还进一步指出,一些实证研究发现,GDP增长取决于既有的人力资本存量而不是其增长率。因此,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增长率差异主要产生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别。费尔普斯和尼尔森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对于经济增长特别重要,因而不仅需要直接通过教育政策来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而且要通过R&D政策来间接地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可以说,费尔普斯关于人力资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研究加深了人们对经济增长和教育政策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也为后来的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A.W. 菲利普斯(A.W.Phillips)根据1861―1957年英国的统计资料,在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上提出了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即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的负相关关系。[4]249“虽然菲利普斯的发现是根据英国的资料,但研究者很快把这个发现扩大到其他国家。在菲利普斯发表他的文章两年之后,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和罗伯特・索洛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题为《反通货膨胀政策分析》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他们用美国的数据表明了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类似的负相关关系”。[5]可见,这一关系显然得到了来自若干个国家数据的证实。其隐含的意义是,在低通货膨胀与低失业之间存在着一种被迫的经济政策选择,决策者可以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来扩大需求以降低失业率,但这样做会导致通胀率的上升。也就是说,低失业率与低通胀率对决策者而言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根据这一理论假说,曾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都认为,选择低的失业率,就得忍受高的通货膨胀率;反之,选择低通货膨胀率,就得忍受高的失业率。事实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美国政府也是根据这一理论来进行宏观调控的。但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高通胀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现象(stagflation),为此,美联储开始推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但这一政策没起什么作用,这充分暴露了传统菲利普斯曲线的局限性,而费尔普斯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见到这一事实。1967年和1969年费尔普斯分别在《Economica》和《美国经济评论》公开发表了“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预期和跨期最优失业”与“通货膨胀与就业理论的新微观经济学”这两篇论文,在这两篇论文中费尔普斯对20世纪60年代流行在经济学界的关于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存在替代关系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有一个关键的缺陷,即只适用于短期,而不适用于长期。因为通货膨胀并不仅仅取决于失业,而且还取决于企业和雇员有关价格与工资增长的预期。费尔普斯认为,用菲利普斯曲线衡量通胀和失业率,总存在一个误解,一个滞后量。由于他的观点与弗里德曼高度一致,因此不约而同且独立地推导出修改了的菲利普斯曲线。他的贡献在于,将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改变成一条垂直线,其中的要害是引进了时间因素。费尔普斯在他构建的分析模型中,引入了“预期”这一新的关键变量,该模型表明:对于给定的失业率来说,预期通胀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就导致实际通胀增加一个百分点。他的结论认为,在通胀与失业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权衡取舍,因为通胀预期将适用于实际通胀。比如,政府过去引发的通胀会带来通胀预期,这个预期将影响下一阶段人们对货币政策的看法。无论失业率处于什么水平,如果人们和企业预期通胀会上扬,他们就会在新的工资谈判中要求获得更高的工资,或把商品价格定得更高,这就导致对通胀的预期会变成现实,结果是失业率不会继续下降,而通胀却会走高。因此,货币政策的变化只能在短期内影响经济活动和失业,而在长期失业率只由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条件决定。为此,费尔普斯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的概念,也即“均衡失业率”。所谓“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工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那种与零通货膨胀率或稳定的通货膨胀率相适应的失业率。[4]302费尔普斯认为,在自然失业率下企业将以平均预期工资增长速度来提升工资。短期内货币变动能够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但人们对于市场条件的预期不会持久偏离实际水平,因而经济活动和就业终究会回到自然水平。

1970年,费尔普斯还建立了一个明确的适用于有摩擦、不完善劳动力市场的“孤岛模型”,即假想了一个生产者和劳动力市场各自处于孤岛的经济情境,以研究如货币变动对于真实经济的影响。其中员工寻找工作和企业调整工资的行为可以解释均衡失业率的决定因素。在对于劳动力市场与工资的一系列研究中,费尔普斯发现任何试图把失业率维持在自然失业率以下的尝试都会引发员工的频繁跳槽,进而导致各个厂商竞相提高工资来保护在员工培训等方面已经支出的巨大投资,从而保护自己的劳动力不流失,其结果是形成一种未预期的工资膨胀状态。所以,在长期中,经济注定要向着“均衡失业率”靠拢,此时实际通胀等于预期通货膨胀,试图永久地把失业降低到均衡失业率以下只会导致持续攀升的通胀。费尔普斯的理论表明,将来的政策稳定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今天的政策决定:今天的高通货膨胀意味着未来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期,使未来的政策选择更为困难;相反,今天的低通货膨胀意味着未来较低的通货膨胀预期,进而使未来的政策选择有较大的回旋空间。在费尔普斯提出“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后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在理解20世纪70年代“滞胀”现象的原因方面很快被证明是富有成效的,使得人们进一步认识到,调节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长期的失业率水平并不产生影响,货币政策仍然是一个跨期计划问题,每个期间都要根据其对通货膨胀预期变化的影响来确定政策,宏观经济政策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对总需求进行管理。如今,在均衡失业率及不同时段下政策效应的替代关系的基础上调节利率,已是世界各国中央银行的主要政策工具。费尔普斯的这一理论已成为现代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的奠基石,这也是瑞典皇家科学院最为看重的贡献。费尔普斯通过在原凯恩斯体系中构建微观基础、引入理性预期,可以称其为新凯恩斯主义的先驱,也可以视其为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新古典主义的前驱。从时间顺序上来看,他是在弗里德曼和卢卡斯之间的一位经济学大师,然而早在1976年弗里德曼就已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卢卡斯也在1995年摘下了这一桂冠,可是费尔普斯一直到2006年才荣登这一经济学的宝座,因此有人称其是一个迟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工资收入和通货膨胀的最优税收

20世纪70年代,费尔普斯的部分研究转向公共财政等其他方面,并作出了重大贡献。费尔普斯是在研究统计歧视中得出了最优税收理论。1972年他不仅在其专著《通货膨胀政策与失业理论》中,还在《美国经济评论》杂志上发表的《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统计理论》论文中论述了他的统计歧视理论。他认为,当企业对各个工人的特征具有不完备信息时,会对具有同等生产率的工人产生不平等待遇。如果单个工人生产率被错误衡量时,就应该采用个人所属组群中的平均生产率数据,这样可以改善对各个工人生产率的预测,从而有利于工人的待遇更趋向平等。在这一理论基础上费尔普斯继米尔利斯(Mirrlees,1971)之后探讨了最优工资所得税的问题。他假定工人每小时的工资率不同,然而政策制定者往往只能观察到工资收入,而不是工资率(或工作时间),那么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是,在收入分配的顶点处边际税率将趋向于零(即使此时的平均税率可能很高)。由于萨德卡(Sadke)在1976年也得出了上述相同的结论,因此这一观点被称之为“费尔普斯-萨德卡后果”。在最优通货膨胀税收理论方面,他认为长期以来经济理论界都把通货膨胀看作是对名义资产持有者的一种征税,其实从公共财政的视角出发,通货膨胀对政府来说实际上是一种税源,因此政府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税收之间达成最优化选择。为了消除税收以及其他因素带来的扭曲影响,他还强烈支持幅度有限的正通货膨胀率,也就是说应维持一个适度的通货膨胀率,以便在各种税收之间达成平衡,形成最优通货膨胀税。在一系列有关最大化税收收入经济学的论文中,费尔普斯还指出:“降低某些税级的某些税率实际上反倒会增加政府岁入,从而有可能增加经济福利”。

费尔普斯与中国

费尔普斯被公认为新凯恩斯主义奠基者之一。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之新,就在于它适当结合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分析基础,比如理性预期理论,从而用理性经济人来填补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他在经济增长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劳动市场理论及最优税收理论等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他自己总结的:“我开始对经济学理论进行所期望的阐述,先是就自然率假设作了一种代数陈述,继而是构筑了(期望)均衡和失衡作为的最早的非互尔拉或者是不完全信息微观――宏观模型:一种企业通过工资等级进行竞争以留住有经验的雇员的模型(1968);过渡性失业的安全岛比喻(1969年);以及一种企业在客户市场进行价格竞争的模型(1970年)。随后的研究强调价格和工资认定或承诺非同步性的持久性(1968、1977、1978年)。再后来的研究是提出一种合同工资协议理论”。[8]埃德蒙・费尔普斯的研究方向可以说涉及宏观经济学各个领域,因此他的研究成果促进了宏观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还加深了我们对经济政策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之间关系的了解,使人们进一步了解充分就业、稳定价格和迅速增长之间的权衡与取舍。费尔普斯建立的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从根本上改变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对立的关系,对于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手段的需求管理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对最优资本税率的研究以及关于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研究为人们更好地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应该说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在经济理论上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充分表明了费尔普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实至名归的。

费尔普斯对中国经济很感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每次讨论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关系时,他总是非常兴奋。他曾多次访华,曾于2004年和2005年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工商大学发表演讲。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较广泛的了解。在“2005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他通过模型分析得出结论称:“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合理的,但也是复杂的。”费尔普斯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对我国经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首先,合理、有效地将微观主体的行为引入到宏观经济分析之中,确是当前我国经济理论研究值得重视的一个方向。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研究更多地还停留在数据分析和经济预测方面,并没有更深入地研究,如建立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模型,包括工资曲线、消费曲线、经济增长周期曲线等,因此会导致宏观决策缺乏微观基础,缺乏从基本经济事实到宏观层面政策选择的科学解释。其次,经济增长黄金律揭示了均衡增长条件下的消费、储蓄、工资收入与资本回报之间的关系。因此,借鉴这一理论,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有助于我国的经济能更好地可持续发展。然而,当前我们确实存在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等问题,正如费尔普斯在中国演讲时所指出的,持续的过度投资导致了资本存量的逐渐增长,最终会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费尔普斯还指出,对中国政府而言,所有经济活动的过热,或者由过度投资引起的经济过热问题,只是一个短期问题,只要在培育2~3年情况下就可以消化解决,不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但中国面临的长期问题是,需要解决投资决策中的低效问题。费尔普斯的这一忠告,我认为是有参考价值的。其实,在中国不仅有投资低效率的问题,甚至还存在部分地方政府盲目追求本地生产总值的高速增长,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一边,结果产生了经济高速增长的许多“并发症”,如高能耗、高污染、生活素质下降等,为此,我国应进一步推动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加强金融结构的调整,根据国情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努力使利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在控制投资增长过快的同时,提高投资效率和质量,在顾及人们当前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增长。第三,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人们对政策的预期。需要指出的是,费尔普斯的“预期理论”深刻影响着当前的全球经济。新上任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始终盯住通胀预期,数次调高利率,不断给“上火”的美国房地产市场泼出凉水,严厉控制了通胀预期,可见当前美国的货币政策体现了浓厚的“费尔普斯色彩”。根据这一理论我国分别在2004年10月29日和2005年8月18日,两次小幅调高人民币利率后,也成功打击了未来通货膨胀的高预期,使当前中国经济继续平稳发展。当前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着力点,而我国当前之所以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老百姓对未来预期不高,在收入、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有后顾之忧。为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增强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例如,合理提高工资收入,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加快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推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障制度改革等。第四,费尔普斯关于教育和技术变迁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理论对我们也有深刻的启示。他在中国演讲时曾指出,中国必须改变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就是说,为了追赶上美国和欧洲已经掌握的更高技术水平,中国应该采取更强有力的国内政策与措施,来进一步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以成功地过渡到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科技发展的阶段。他认为,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对于生产率增长特别重要。他在北京工商大学的演讲中强调,在现实世界里,教育是最关键的因素。如很多人受过教育,如果在社会群体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比例较高,那么,技术进步就会非常快,这样的话就会推动技术的增长,就会缩小差距,缩小平均技术实践和前沿技术实践的差距。从费尔普斯关于教育和技术变迁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中,我们要反思当前的教育政策和科技政策,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不断提高R&D在GDP中的比重,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产业大军,这对于加快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面性的作用。

注释:

[1]张俊喜,费尔普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大师.南方周末,2006-10-12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3]苏剑.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德蒙・费尔普斯的主要学术贡献及其对我国的启示.经济学动态,2006(12)

第6篇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以医德传世的典故,如杏林春暖所指的董奉、悬壶济世中的壶公谢元及其传人费长房、橘井泉香的主人公苏耽等,均是以其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医和行医者的楷模。在西方社会,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所创立的医学理论奠定了西方医学的理论基础,而他提出的行医之道和医生法则也是有关西方医学伦理学的奠基之作。其对医学伦理与道德的贡献福泽绵长,影响至今。在近现代社会,凡出自高等学府医科的医生无不将希波克拉底誓言作为执业行为的金科玉律。

而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医生沦为制度弊病的受害者兼替罪羔羊。

在新一轮的医改方案中,公立医院依然被定位于医疗服务中占主导地位。本文并无意苛责公立医院,但是,国内国际的经验都表明,国立医院的效率不如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的效率不如民营医院。以市场导向的美国公立医院如此,全公费的英国医院也复如此,公立民营并举的法国和日本,这一经验更加明显。所以,国际上的医疗改革的一个总趋势都是朝着公立医院民营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包括公立医院引进民间的资金和管理,如英国和日本近年来尝试的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模式,或公立医院转制。当然公立医院的制度并不等同于执业医生的制度。但是,目前的中国,医生的主流在公立医院,其身份依然是单位人。医生必须遵循公立医院的人事制度和其他制度的管理,并且还包括执行医院高层领导的理念和方针。在这种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日益 “规范”的情况下,医生的行为及其对该行为的评价与宏观制度设计的理念有时是无法统一的。

笔者在多次调研过程中,曾了解到很多足以反映制度弊病的案例。比如,某家以某外科著名的三甲医院,有位属于该院特长的外科医生,职称不高,位及中级,但是手术技术极好,在同事和病患中被公认为“一把刀”而获肯定。但由于他太关注于手术治疗本身,而忽略了晋升高一级职称所需的论文的发表,结果就没有评上副高职称。未几,在进一步“规范”相关的管理制度后,未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医生被定为不适合做该类外科手术,于是,“一把刀”失去了站手术台的资格,空负一身本事而无用武之地。笔者所闻知此,想象一下这位医生的接下来的行为,比较符合逻辑的是,他将放下他的所长,而去攻他不喜欢的或不感兴趣的或非他所长的论文,直至评上副高为止。这是目前很典型的对知识分子的考核机制。这样的机制合理与否,读者诸君自有评说,笔者只能叹一句“可惜,太浪费了。”

这只是浪费(非效率)的一个典型的个案,体制的不完善还造成了更大的人才资源的浪费。

在上海这样的每千人占有医生人数的指标相当高的地区还说“看病难”,实际上还是指兼具医德医术高素质的高度专业的医生人才匮乏的现象。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8)披露的相关数据,与OECD各国的同类数据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从“每千人占有医生数”这一项指标来看,上海(3.54人)堪与法国(3.4)和丹麦(3.6)相比肩,远远超过日本(2人)。但是,我们的统计年鉴能够反映执业医师资质的指标只有学历和职称(全国的数据)。从学历构成看,执业医师的学历分别为博士1.4%、硕士4.8%、本科45.1%、大专30.8%、中专15.3%,按专业技术资格分,执业医师的职称分别为正高4.5%、副高18.5%、中级40%。可见,具备正高和博士等高等专业素养的医生人才是何其匮乏。

然而,另一方面,却有一批医科本科毕业,很有望通过进一步的深造和医疗现场的实践成为未来的高素质医生的潜在的人才,却在完成了本科学业后,改行去制药企业或药品流通行业工作。根据新医改方案的部署,政府将医改的重心放到基本医疗,具象化基本医疗后,我们可以理解为部分二级医院和全部的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乡村医院等是具体承担基本医疗任务的单位。

照理说,将优质人力资源配置到这些单位才可以真正体现对基本医疗的重视,实现医疗资源的均等化和以人为本的目标。但是,从这些公立医院的性质、事业单位的编制、行政架构中几近末端的级别,在这一级别的医疗机构执业的医生,无论对其业务的进步也好,工资待遇也好,在很多方面都无法同三级医院相比。同时,这些医疗机构因其六位一体的定位,还承担着部分公共卫生的职能。工作繁重、待遇低、业务进步难等因素,使得有志在体制内谋求光明前景的年轻医生鲜有自觉选择到基层医疗单位去工作的。而在二、三级医院,按目前的人事制度(如上述案例)和医院经营的作(行)风,年轻医生要熬到中高级职称也是要度过相当长一段艰难的日子。对处于黄金年龄段的年轻医生而言,可能在其他行业(如上述转行的同学或同事),正干得风生水起。而所有这些规章制度、体制、级别、风气等医疗服务外在的因素,现在已经越来越阻碍着医疗的本原目标的实现,使得这一原本非常高尚的职业受到严重的异化和扭曲。

第7篇

关键词:和谐,实验数学方法,数学危机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客观世界科学真理的认识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个体生活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个体生存的实质就是与它相处的环境之间进行能量交换过程。目前,地球上的资源是世界人口生存和发展的惟一来源。“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1]”。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力量。数学作为“科学的本质[2]”,我们来考察一下数学对科学发展观的“文化”贡献。

首先,数学是实现人对自然“和谐”认识的起点和归宿。因为实验――数学方法是科学的方法论,只有在这个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近现代科学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客观世界的科学描绘,简洁的语言就是数学语言。作为一种科学语言,数学表现在它的概念、公式、方程和模型能够言简意赅地表示出科学真理的内容,它的法则、定理和理论借助逻辑推理法则还能反映科学真理之间的因果关系。早在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认为万物皆数(“把数看作是真实物质对象的终极组成部分”[3])。毕达哥拉斯学派不自觉地把数学作为人类“和谐”认识自然的起点。由于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数学甚至带上了浓重的神秘色彩。而且早期的数学还是孤立的,表现在数学两大研究对象数与形之间的孤立,算术方法与几何方法相分离,数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也是分开的。科学家伽利略意识到数量关系是客观事物性质的重要形态,他在《黄金的检验者》一书中说到“如果没有掌握自然界的数学语言,自然界这本大书就不可能理解[4]”。伽利略还意识到实验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实验(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同时又是科学研究的检验标准。理论的作用能够从一些基本原理出发推断出新的发现、新的事实和新的结论。“他坚决反对两种倾向,一是中世纪盛行的纯理性推演;另一是古代科学中的直觉主义。认为,前者脱离了感觉和经验,使科学陷入纯思辩,并成为神学的婢女,后者容易使我们的感觉受到蒙蔽,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对象和事物[4]”。自从伽利略以后,大科学家们自觉地把数学看成获得对自然“和谐”认识的归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写就的一本划时代的著作,牛顿在这部书中,站在前人科研成果尤其是哥白尼、伽利略和开普勒工作的基础上,运用他所创立的微积分,用数学方法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最终确立了完整而严密的经典力学体系,实现了物理学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的综合。麦克斯韦方程组由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给出的,不仅预见了当时尚未发现的电磁波存在性,推断出电磁波速度等于光速,并断言光就是一种电磁波。麦克斯韦创立了电磁系统的数学理论,把光、电、磁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上重大的理论结合和飞跃。难能可贵的是爱因斯坦克服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性原理表面上不相容性矛盾,运用公理化的数学方法,在创立狭义相对论的过程中,能够后来居上,成为最大的成功者。相对论变革了牛顿以来所形成的时空观,揭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性和相对性,建立了新的时空观,推动了科学发展进程,成为现代物理学的一个基本理论。目前,数学上经典力学有三种等价的表现形式,即牛顿力学体系形式、拉格朗日力学体系形式和哈密顿力学体系形式。“这些不同数学形式陈述同一物理定律,由于形式不同,它们在实践中对解决问题提供不同的途径,因此等价的数学形式在实践中可能是不等价的[5]”。特别是哈密顿形式,一是比牛顿形式有更广泛的普适性,凡是一切真实的、损耗可忽略不计的物理过程,诸如经典的、相对论的和量子性的各种场合,都可以用哈密顿形式来描述。。二是哈密顿形式从数学上讲形式比较对称,运动定律在其之下表现得很明显。始于1834年哈密顿系统的科学探索活动目前仍是如火如荼的展开[5, 6]。

其次,数学是永恒的,其本身是认识“和谐”的典范。根据唯心主义哲学家休谟的观点,人类理性的一切对象分为两类:一是观念的关系,二是实际的事情。人类理性的第二类对象――实际的事情,就它们的真实性不论如何明确而言,各种事实的反面总是可能的。“太阳明天不出来”的这个命题和“太阳明天要出来”的这个断言是一样可以理解,一样不矛盾的。人们无论如何不能解证出前一个命题的虚妄来的。对于实际的事情的一切理论,休谟认为似乎都建立在因果关系上。在事实和由此推得的事实之间,必然有一种联系,而所下的推论是在因果关系上建立着的。结果和它的原因是不一样的事情,一开始时结果不能从其原因中发现出来,人们先验的、想象的、造作的结果一定是任意的。就推论而言,推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解证的,涉及各种观念的关系;一种是或然的,涉及实际的事情,依赖过去的经验并以此作为将来判断的标准。数学科学属于人类理性对象第一类。命题“直角三角形的弦的平方等于直角边的平方和”就是表示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命题。这类命题,只凭思想的作用,就可以被发现,并不需要依据于其它存在的任何东西。数学还假设自然在各种活动中是建立了一些法则,并且运用抽象的推论来帮助经验把这些法则发现出来,或者在特殊的情况下来决定那些法则的影响的。自然中纵然没有一个圆或者三角形,欧几里得所解证出来的真理也永远保持其确实性和明白性[7]。这说明数学是一种和谐的认识。数学还是一种不断走向“和谐”的模式。在数学发展早期,当人们刚刚脱离自然数概念逐渐形成有理数概念,学会用两个自然数表示一个有理数的时候,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人希帕索斯发现了几何图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长是1情况下,斜边长不可能是有理数,导致了数学上第一次危机。尔后无理数的大量发现使人们逐渐认可了无理数,并且还引起了一场数学思想的革命,促使人们实现从依靠直觉、经验转向依靠证明的转变。直到19世纪,数学家提出用有理数的极限方法表示无理数才实现无理数的和谐。数学史上把微积分创立以来到19世纪实数理论创立之前在数学上的混乱局面称为数学上的第二次危机,当时微积分建立在含糊不清的无穷小概念上,没有一个牢固的基础。柯西、维尔斯特拉斯的极限的算术理论,戴德金、康托的实数理论,它们一起实现了微积分理论的和谐。数学家康托创立了集合论,是数学上最具革命性的理论,试图为整个数学大厦奠定基石。1902年数学家罗素发现了罗素悖论,罗素悖论的出现导致了第三次数学危机,让人怀疑数学演绎推理方法正确性,动摇了数学基础,是对“数学真理是绝对真理”的这一观念的直接冲击。为解决数学第三次危机,数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目前,尽管集合论的和谐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对数学基础问题如何有效重建,数学家们在数学基础研究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有逻辑主义派,直觉主义派,形式公理学派,他们的工作对数学的发展都有贡献的。

另外,数学的思想方法还是发现“和谐”认识的重要方法。科学的任务是发现自然界结构,并把它在演绎系统里表达出来[8]。数学的演绎推理方法在前提条件正确下会给出绝对肯定的结果[9]。譬如,公理化的数学方法是数学上重要方法,也是重要的科学方法。公元前3世纪左右,古希腊逻辑学家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总结了古代积累起来的逻辑知识,把完全三段论作为公理,由此导出了其它的三段论法。亚里斯多德在历史上提出了第一个成文的公理系统[10]。。在著作《几何原本》里,欧几里得从5条公设5条公理出发,演绎推导出当时所知的几何知识。《几何原本》的演绎体系是历史上第一个数学公理体系[11]。由于欧几里得第五公设的特殊性,自公元前3世纪起到19世纪初,试图给出第五公设的直接证明,数学家尝试了各种方法,都摆脱不了失败的结局。罗巴切夫斯基总结前人和自己的经验,认为第五公设独立于其余的几何公理不能作为定理加以证明,而且还可以存在第五公设不成立的新的几何体系。他还用公理化的方法,发现了非欧几何学。尽管非欧几何中命题与人们朴素的直观不符,但是非欧几何在逻辑系统内没有矛盾,演绎推理又是严密的,非欧几何应当是真理的一部分。非欧几何的发现是人类认识史上一个富有创造性的壮举,它的创立,不仅带来了近百年来数学的巨大进步,以致19世纪和20世纪的数学当然属于一个特殊的时期[12],而且对现代物理学、天文学以及人类时空观念的变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非欧几何发现以后,一些重大的科学理论是靠公理化方法获得的。例如,1899年出版的希尔伯特《几何基础》是公理化方法的代表作,1905年爱因斯坦用公理化方法创立了狭义相对论,1933年科尔莫哥洛夫建立了概率论的公理化理论体系。“科学一旦从它的原始阶段脱胎出来以后,仅仅靠着排列的过程已不能使理论获得进展。。由经验材料作为引导,研究者宁愿提出一种思想体系,它一般地是在逻辑上从少数几个所谓的公理的基本假定建立起来的[13]”。目前,公理化方法已是科学工作者探索自然奥妙,发现“和谐”认识的一种科学方法了。

参考文献:

[1]jx_hjj.科学发展观.百度百科[EB/OL].baike.baidu.com/view/15952.htm,2009-12-25.

[2]莫里哀×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二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8.

[3]莫里哀×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34.

[4]黄玉龙.伽利略数学-实验方法及其哲学意义[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29-31.

[5]冯康,秦孟兆.哈密尔顿系统的辛几何算法[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朱位秋,黄志龙,应祖光.非线性随机力学与控制的哈密顿理论框架[J].力学与实践,2002(24),1-9.

[7]休谟(关文运译),人类理解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24-38.

[8]莫里哀×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2.

[9]莫里哀×克莱因.古今数学思想(第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2.

[10]徐利治.徐利治谈数学方法论[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52.

[11]李文林.数学珍宝:历史文献精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43.

[12]《数学百科全书》编译委员会,数学百科全书,第三卷[M].科学出版社,1997,665.

[13]爱因斯坦(许良英,范岱年编译).理论和实验-《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商务印书馆出版,1976,115.

第8篇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师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即影响教学效果。我认为教师运用语言艺术要做到:

1、语言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我在教学中主要把握如下两条:①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了解透彻。比如: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最小的整数就是0”之类语言的错误就是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②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

严谨,即要求教师的语言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化的要求。如:吐词清晰,读句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落,重要语句不冗长,简捷概括。如果教师的“口头禅”太多,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

2、语言要形象有趣,通俗易懂

教学语言既非书面用语,又非口头用语,只有通俗明白,学生才会听得有滋有味。为此应做到:①解释抽象概念的语言要形象化。一般来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②对描述性的语言要精心锤炼。数学教学如果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定会不同凡响。

3、语言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言语境界,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数学教师的语言幽默,其作用是多方面的:①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绪。②可以提高批评的效果,让课堂违纪同学心悦诚服。③幽默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提高思维的质量。

二、通过对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学习”,端正到“因为数学有很大的用处而努力学习。”在教学中,我主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活动性。留给数学活动课程一席之地。要注意区分活动课与课外活动:二者虽有联系,但有着本质的区别。要多形式、多内容,积极组织开设并搞好活动教学的研究及评价。

2、科学性。数学的发展规律是来源于实践,又最终服务于实践。如学习黄金分割后,我就让学生知道0.618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当外界环境温度为人体温度的0.618倍时,人会感到最舒服;古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由于高和宽的比是0.618而成了举世闻名的完美之作;画人像时腿长与身高的比是0.618的人体最美;二胡的“千金”分弦的比为0.618时奏出的音调最和谐;华罗庚的“优选法”也采用了0.618等等。

3、实用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发展为能力,进而增长才干、学以致用。教学的内容要加强实际联系,如:利率、证券、风险投资方面的应用。

这样,学生就能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并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有关,与我有关,数学是有用的,进而产生“我要学数学”的浓厚兴趣。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开展数学学习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这些都是21世纪公民所应该具有的素质。

在合作学习的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此外,还应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只要掌握了合作的方法,以后再合作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我一方面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指导,让学生体会到新课程下应采用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及合作学习的方法步骤,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适时开展合作学习,并及时进行总结。如在教学八年级数学“条形图与扇形图”,统计空气质量为各级别的城市个数时,我让学生四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一人从地图中按顺序读出数据,一人判断该数据应分组别,一人划记,一人监督划记是否正确。通过四人合作,大大提高了统计正确率,节约了教学时间,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能把语言艺术、培养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合作学习综合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论文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效果

第9篇

1 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1.1 热爱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成语“爱屋及乌”比喻爱一个人会连带到他有关的事物。同样,如果学生对老师产生良好的情感,则一定会迁移到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的教育力量。因此,教师应当从思想、生活、学习上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性、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建立如桥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尤其是差生,他们由于成绩差,长期被自卑所困扰,教师应当更多地注入爱的甘醇,使他们的心理保持平衡。在教学中,我对差生从不歧视、讥笑、挖苦,相反,他们有困难,我热忱帮助,他们有进步,我及时表扬,使他们总是生活在“希望”之中。

如:某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而且脾气暴躁,逆反心理很强,答不出题经常会把试卷全部撕碎。但作为教师,我从来没有责备过他,反而告诉他,感到不舒服可以撕试卷,因为我知道,这个孩子有焦虑症和狂躁症,这是心理问题。于是,我为他定期进行心理辅导。调整他的心态和注意重心,使孩子从一星期撕一次试卷到几个月撕一次,渐渐开始正确对待学习,对待考试,也不再用撕试卷发泄自己焦虑的情绪。后来,他学习成绩稳定下来,取得较大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旦教师的真情被学生所理解,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就一定能化为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因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变为学习的动力。

1.2 明确目的,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心理学认为,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形成了社会性的需要,这作为人类特有的需要,在人类的情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修课,是锻炼和培养人的能力的学科。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没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做基础,就很难去接受和学习其他知识,这势必要求我们重视数学学习,以此来调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美好情感,使学生从内心感觉到需要学习数学,从而开始有目的的学习数学,直到为远大目标而致力于学习数学。

2 保持稳定的情感表现

主要是不断巩固、固定学生形成的情感体验,使之持久稳定。

2.1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乐于学习数学的情感。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培养兴趣呢?首先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比如:用读读、议议讲概念;用发现法、比较法讲性质、法则、公式或订立;用讲讲、练练或议论等方式上习题课或复习课;等等。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生动活泼地学习。 其次是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在“一次方程的应用——浓度问题”一课中,我用一杯水、一瓶果珍做实验,直观有趣地说明了溶剂、溶质、溶液三者之间的关系。又如,在几何课中,结合教学,做一些投影片或教具,让学生看一看、画一画、做一做,在教学中学生编写不同类型的应用题,写数学小论文,既培养了能力,又增加了趣味。

2.2 利用成功,升华学生渴望数学学习的情感。巴普洛夫提出:情感是人大脑皮层上“动力定型”的维持和破坏,若外界的刺激使人原有的一些活动得到维持和发展,人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因此,当学生从自己的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自信心,从而升华情感,将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形成可喜的良性循环。

心理学认为,表扬是引导孩子行为习惯发展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课堂中,我经常恰当地使用“好极了”、“很好”、“你怎样想到的”等赞誉之词,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提问和板演时,尽可能有针对性地为中下等学生提供表演的机会,对于他们的成功,不仅教师表扬,而且还让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进行鼓励。

3 内化良好的情感品质

是通过持久的固定作用,使学生深深地被刺激物或对象所吸引,逐渐形成观点,信奉追求,内化成良好的情感品质。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