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声乐教育论文

时间:2023-05-05 08:47:57

导语:在声乐教育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声乐教育论文

第1篇

1、对于教师的要求和挑战。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文化元素渗透到声乐教育学中,要求在教师在教学中有扎实的业务基础和教学能力,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将声乐与文化完美结合。

1.1业务基础和教学能力。作为一名声乐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歌唱技能技巧,有较强的演唱实践能力,才能够在教学中正确地进行示范,扎实的基本功和演唱实践能力是教师开展声乐教学的基础,特别是当文化元素渗透其中时,更是对教师业务水平的考验。

1.2审美能力。将文化渗透到声乐教学当中实际上是教师对于声乐的二度加工。例如:在演唱《歌唱祖国》时,渗透了爱国主义的文化教育,如果单单只进行声乐技巧和知识的辅导很难让学生感情饱满地诠释这首歌曲,这时对于教师的审美能力就提出了要求,能否带领学生感受到歌曲中爱国思想的文化内涵,是对教师审美能力的考验。

1.3深厚的文化底蕴。既然是要将文化元素渗透到声乐教学当中,就要求了教师必须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演唱《但原人长久》这类文化气息浓厚的歌曲时,教师如果适时地给予文化深度的教育,会对学生诠释歌曲有较大帮助,好的演唱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技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基础之上。

2、对于教学内容的要求

2.1注意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声乐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从唱法上来看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以及近些年出现的原生态唱法,声乐所涉及的内容页非常广泛,因此教学内容的多样性是在声乐教育中渗透文化的必然要求。

2.2教学理论的充实。曲谱教学是目前声乐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对于教学知识和技巧的掌握较为有利,但对于文化的渗透和学习则相对不足,因此在教学内容中加入如:中外音乐史知识、音乐美学、声乐史论、声乐名作赏析、歌剧鉴赏、中国民间音乐及其它有关文献资料等,都是充实中渗透文化的体现。

二、在声乐教育中渗透文化元素的工作

声乐教育中渗透文化元素体现的是音乐教育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相比于知识和技巧的学习,文化学习具有更为广泛的内容和更为深刻的意义,在学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民族文化的渗透和学习。声乐演唱中有民族唱法,民族歌曲所体现的是民族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对于将民族文化渗透在声乐教育中加以学习是声乐教育中非常值得开展的工作,回顾民族声乐的发展可以看出,民族声乐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上。例如: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思乡曲》(故事片《海外赤子》中的插曲)、《鼓浪屿之波》、《那就是我》等等;另一类是表现恋乡之情的歌曲。这类歌曲侧重于表现人们对故乡的强烈依恋和热爱,如《故乡是北京》、《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前门情思大碗茶》等等。

2、多元化的文化渗透。在文化多元的时代中,将各国优秀的文化渗透在声乐教育当中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声乐学习,地理、历史、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使各国、各民族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构成了各自的文化,例如:在西洋美声唱法上,意大利声乐学派对中国的声乐学派影响较大,中国声乐学派在基本唱法和审美标准上,同样源出意大利,只是演唱中国作品并将汉字作为歌唱语言。

3、文化渗透在声乐教育中的意义。在如今的声乐演唱中,往往会出现演唱技巧好,但文化底蕴不足的现象,有人说声乐是一种文化,不是技术,每个声乐演唱者都因自己不同的文化内涵而有不同的声乐演唱气质,然而个性鲜明的艺术演唱风格在如今已不多见,千人一面的演唱风格让人觉得这些歌手相似的声音和特点更像是生产流水线所带来批量产品,这也是文化底蕴缺失所导致的现象,所以以理论文本,以理论化为依据的文化渗透对于声乐教育发展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

第2篇

科学提升我国幼师声乐教育专业水平的工作前提是强化教学工作实践。要求在真实有效的遵循应用教育工作规定的任务目标下转变教育方式,切实提升教师艺术修养,这符合当下幼师教育的工作规定,还是未来幼师行业发展的形势使然。很多人曾讲述到,教育过程没有特定的方法,但可以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实施教育工作,科学的教育方法能够获得巨大的教育成果,有效的提升综合教育质量。但是目前的幼儿音乐教育方法过于单调。多年音乐教学一直沿用一种灌输型教育方式,大部分教师习惯于采用示范、模仿为主的教育模式,重在灌输、示范,搞机械训练,无论知识或技能几乎无一例外地是教师课堂灌输、示范,学生被动模仿接受,所授的理论知识过多,案例教学训练太少,学生的主动想象力和积极的思维力不能得到完全的释放,学生学习过程中缺少主体意识与创新能力。学生毕业工作以后,只懂的照搬照抄,不会变通,丧失开拓精神。一方面,他们不能把自己所学知识彻底领悟,应用于工作;另一方面,死板硬化,墨守原来的学习方法教育下一代学生,严重影响新生的健康成长。所以,要求做到及时的教学方法转变,实施声乐教育革新。转变传统单方面灌输教学方法,让老师主动讲解、供给转换为学生提问,老师引导,最终合作解决问题的形式。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是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亲身实践。教师应以自身较高的素养和较高的教学技能,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切实起到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导作用。此外,结合教学历程,应主动开设讨论课程,让学生在问题的讨论中理解,在问题的讨论中掌握。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尤其是要多加开展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学习能力,开发学生内在学习潜力。积极拓展多种形式的户外实践活动,吸引学生自觉学习实践能力。多样形式的声乐课程让学生主动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提供以后工作一定的艺术环境条件。深入拓展幼师声乐教学改革,要求注重声乐教学的有趣性、实践性,逐步引导学生声乐学习好感度,让课堂教学不再枯燥无味,开阔学生的知识天地,提升学生综合声乐学习能力。

2.树立科学的目标

结合众多的教学研究、实践活动过程,就怎样展现新时代素质教育、提升学生优秀素质培养,很大程度上的感受就是:幼师教学安排上的首要解决问题即学生声乐技巧综合素质培养的基本明确与定位。现在学生的幼师教学是未来幼儿学习的对象,让他们熟悉了解一定的声乐技巧知识并不为了培养以后的艺术家,这只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多掌握一门艺术的知识,为以后的综合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所以,现阶段幼师的声乐教学模式很突出特点即为教学目的双向性。双向性的意思是老师作为学生,学生作为学习者,这两者之间都存在学习的关系,老师要求学习声乐教学,学生同样要求学习声乐知识。这也就是幼师的声乐学习不同于其他专业学习的特点。如何使学生透彻地掌握声乐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其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可靠基础,使歌唱素质的美育使用,在未来幼儿教学中鲜活的体现出来,取决于幼师声乐专业素质教育目标的科学定位。声乐是幼师整体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目标的探索与确定应是以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为依托,以期达到基础与速成,技能与素质的平衡与统一。从学科特征来看它的专业素质,涵盖了“专业技艺素质、歌唱教学素质、声乐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围绕这三个方面构建的基础声乐教学,对有效指导幼师声乐教学的深层改革十分必要。

3.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即依靠学生个体的不同点,实现个体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进而深入推进所有学生的综合教学。分层教学的工作目的是努力发展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大化实现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结合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让其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成果。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分层施教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性,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生的作用。分层教学符合人在发展中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的实际,只有承认个体间的差异,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4.让学生体验成功,收获喜悦

第3篇

在1618-1648年的整整30年里面,德国都处在水深火热当中,人民常年受到战争的困扰,政治、经济都十分落后,偶尔有一些工匠们在工作之余会唱歌和创作,我们也称这些歌曲为工匠歌,虽然工匠歌曲并没有普及大众,但是这也是德奥艺术歌曲很重要的一个前身。在这个时期,教堂音乐还是在德国古典音中抢占着最主要的地位,人民的思想依然受到宗教因素的控制。德语艺术歌曲的雏形产生于17世纪中叶,这个时期的音乐虽然没有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但是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思想也得到了进步,人们的创作热情也得到了启发。在这个时期,艺术歌曲呈现的是单声部的旋律。到了古典时代,以维也纳三杰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为代表的作曲家创作的一系列德文歌曲深入人心,这些歌曲当时都被人们当做咏叹调来演唱,但是这些歌曲的艺术水准已经和艺术歌曲很接近了。到19世纪初期,在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艺术歌曲开始作为一种声乐形式正是确立。随着舒曼、勃拉姆斯、门德尔松等一系列作曲家的发展,德国艺术歌曲进入了繁盛时期。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德语艺术歌曲的歌词并不是作曲家随手写来的,他都是出自浪漫主义诗人之手,这些优美精致的诗歌也成为了后世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素材。进入20世纪以后,德语艺术歌曲也开启了新音乐时代,直到今天还是有很多优秀的德语艺术歌曲作品诞生。

二、德国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德语艺术歌曲虽然不及咏叹调那些歌曲,篇幅庞大,情感对比强烈,但是德语艺术歌曲有着对歌唱者艺术修养更高的要求,歌唱者不仅仅是要理解作曲家的作品,更需要透彻地理解诗人创作的这首诗词的情感,只有首先在这两点上对作品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才能开启这个艺术歌曲准确的演绎。在技术层面,首先需要关注到的是气息,呼吸需要做到流畅、平稳,一句句的连贯性循环呼吸。其次,声音的通道要求统一,这样声音才会和谐、通畅。再次,德国艺术歌曲具有很强的名族音乐的风格特征,所以在音色的运用上面,不要需要过分夸张浑厚的音色,而是需要明亮、清晰的音色,音量上需要准确的把握和控制,这样才能更好地营造出德语一首歌曲的意境。在情感处理上,首先,演唱者需要把握好整首歌曲的基调,对于曲谱的各种表情符号需要一一详读,从而表现出每一首歌曲的特点。不论是演唱抒情的还是伤感的歌曲,都应当恰如其分地做到感情的抒发,符合作品的风格,切勿使用过分的夸张、或平淡冷漠的表达。

三、德国艺术歌曲的语言发音特点

完整的演绎一首艺术歌曲,还需要把握住一个灵魂———语言。相对于法语、意大利语等其它语言,德语在发音吐字上面则难度稍大一些,主要表现在元音的组合、辅音的清晰上面,以下笔者就从这两个方面谈谈德语的语言特点。首先,元音。德语的元音一共有16个单元音和7种复合元音,除了传统的元音字母外,还有3个特殊的变元音字母:a、o、ü,这三个变元音也是德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重要标志。发好这几个关键的变元音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a,a是在a这个字母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发音的时候,舌尖要抵下牙齿,舌尖微微向上抬起,双唇向两边自然张开。根据不同的单词的组合,字母a的发音也分为短元音[ε]和长元音[ε:],除了发音长短时值不同以外,长元音[ε:]在发音时的开口度要比短元音[ε]稍微大一点,有点靠近发音素[a]的感觉。其次是o这个变元音,它是在o的基础上形成,也有长短音之分,音标分别为[Φ:]和[oe]。发长元音[Φ:]时,舌头的位置同长音[e:],口型类似长音[o:],双唇稍圆,发音效果介于长音[y:]和长音[o:]之间。发短元音[oe]时舌位同短音[ε],双唇拢住成圆形,做发短音[]的口型,[oe]也叫做[ε]的唇化音,在听觉效果上介于短音[y:]和[]之间。最后就是ü,这个变元音是在字母u的基础上演变形成的,发音类似汉语“煜”字,发音中的元音(ü),这个变元音的发音也分为长元音[y:]和短元音[y],长元音[y:]是[i:]的唇化音,发音时舌位与发音素[i:]相同,舌尖要抵下牙齿,舌头微微向上抬起;短元音[y]的发音与长元音大体相似,只是有音值的长短不同而已。最后,元音的发音还应该注意保持元音的纯正饱满,清晰区分长短元音的区别,切记拖长,导致长短元音区分不清楚。德语歌曲中,辅音的发音也是一个重中之重,单辅音的发音需要做到清晰,而复合辅音则要求第一个发得稍轻,突出第二个音,辅音的发音需要做到快速、清晰,声断气不断。德语的节奏感比较强,它的重音一般都在第一个音节上,只有把握好了重音才能把握好德语的语气,这样听上去才地道、纯正。

四、德语艺术歌曲在高校的现状

第4篇

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举办各种社会活动,例如文艺演出,按年级划分每届学生策划一次新年音乐会,或者是学生的个人音乐会、教师与学生的汇报演出、毕业晚会等一系列的演出活动。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活动,如:歌唱比赛———合唱、独唱、二重唱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可以穿插一些儿童歌舞表演、儿童舞台剧等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舞台表现能力,通过演出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缺点,提高教学效果。表演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给他们搭建表演的舞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结合声乐的学习也可以举办不同唱法的演唱会,可以是民歌专场也可以是美声或者是通俗原创音乐会专场,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学生分成组,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法排自己的音乐剧、歌舞剧,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从而热爱声乐。在活动中学生们可以通过听其他学生的演唱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给出意见。每一学期学校举办学生歌手大赛,积极让学生参加各种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这些表演机会也会增加他们的学习经验,积累知识。声乐演唱是一种舞台艺术,多积累演出经验会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积极培养学生对声乐的学习兴趣,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2重视学生的见习、实习基地建设

(1)组织学生去幼儿园进行观摩,参加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让学生深入到幼儿园活动中去,让他们充分了解到孩子们的心理状态,并了解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活动内容,学生实习前要让学生做好实习准备,并且做出详细的教学的计划。在给幼儿园的孩子们上课时应注意用简单的语言来讲解,语言动作都要生动形象,让孩子们感觉到亲切、自然。课后学生学会总结每节课,吸取经验,丰富自己。

(2)与幼儿园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由于我国现在的学前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对幼教的要求不断增高,我们应该更加注意培养出高技能、高素质的学生。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教学的封闭性,更多地让学生去单位实习,把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注重与学生相互之间多交流,了解学生的心里。毕业以后的学生回到学校与我们交流时,学生认为在实习期间学到的很多知识在现在的工作岗位都是很有用处的,在学前教育艺术教学方面,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顾着给学生讲理论,应该让学生多动口、多演唱,让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更好。学生实习期间,应该把幼儿园的课程与自己的教育理论结合起来,让学生有计划地实习,我们也应该有计划地带学生参加幼儿园里的特色活动,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幼儿教学的最新动态,从声乐教学角度深刻地理解与应用幼儿园歌唱教学的意义。

(3)通过幼儿园的实习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提高

第5篇

针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与学生实际应用存在学用脱节、课堂所学无法有效指导入园实际工作等问题。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模式,拓宽学生实践教学渠道,通过社会化运作模式,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组织学生入园开展实际工作,采取边学边做、以做促学、以做验学的方式,促进“学”与“用”的有机结合,实现声乐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无缝对接。要采取高职院校附属幼儿园、联合办学,合作建立实训基地等途径,建设一批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训练声乐技能的实践场所,搭建好技能训练平台。同时,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和学生深入幼儿园,进行听课、看课、教学研讨和模拟授课等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观摩主题特色课程和日常歌唱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学前儿童音乐教学等方面技能,有效检验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科学的学前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从声乐专业角度深刻理解开展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价值,自觉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

二突出“练”字,在强化学生技能上求提升

实践出真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要强化学生的日常声乐技能训练,必须紧密结合学前儿童的教学和活动,在实际应用上下功夫,使学生的学习路径由“教”向“学”转变,由“接受知识”向“解决问题”转变。一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联合幼儿园定期开展声乐练习实践活动,由学生组织学前儿童编排和演练活动,设计一些小合唱、表演唱、独唱、二重唱等节目,学生也可以进行范唱和展示,不断提高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二是加强学生日常声乐技能训练,建立和完善专业技能考核体系,将学生声乐实践技能纳入考核内容,每学期定期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声乐汇报演出,着力打造一批声乐技能训练的精品活动和品牌活动。建立和完善竞赛的组织和考核制度,逐步实现学前教育声乐专业技能竞赛的常态化、综合化和制度化,通过竞赛活动的互相比学,为学生搭建学促交流平台,不断提高学生艺术技能整体水平。三是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幼儿歌曲、音乐节目的创作、编排和演练,开展相应的展演活动,切实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技能和专业本领。

三突出“优”字,在优化教师配置上求实效

第6篇

(一)声乐演唱侧重于练习者与演唱者的主观情感,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则具有明显的理论性与客观性

声乐演唱本身是一种主观情感性的艺术形式,在声乐艺术发展过程中教学理论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发挥声乐演唱经验的作用,保证声乐艺术的教学成果,教学理论观点虽然不具有全面性,但具有普遍适用性。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往往采用统一化标准,重点在于总结归纳以往声乐教学的经验,因此具有明显的理论性与客观性,但也存在未能够充分凸显每一位声乐学习者个性的问题。声乐演唱本身是一种主观情感性艺术,演唱者在练习以及演唱过程中只有充分投入自己的感情与心灵,才可达到理想的艺术表现效果。

(二)声乐演唱侧重于演唱者心理感受,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则强调演唱者生理表现

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往往会过度重视演唱者声音的表现与变化形式,以及声乐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表现与变化,力求各种生理表现的准确性,比如在声乐教学训练中会要求学习者呼吸气息的平稳性,口型的规范性和发音的标准性。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主要目标是尽量使声乐学习者的鼻腔、口型、声带等得到科学控制。声乐演唱对于演唱者个人来说,一些演唱技术上的规范是必须的,但是更加强调声乐演唱者个人的内心感受,通过个人内心感受的抒发与情感的控制与运用可以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效果。但是,声乐演唱者若想在演唱过程中很好的抒发个人心理感受,首先要掌握演唱的各种生理技巧。

(三)声乐演唱具有灵活多变的特性,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则比较稳定刻板

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基本都是来自于声乐演唱的实际经验,它通过对较长时间演唱的总结概括,形成一些确定性的演唱规则与原则,因此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刻板。声乐教学理论是在长时间的经验积累中形成的,因此也就有持久性,演唱方面的理论知识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声乐演唱主要以演唱者为载体,随着时空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较多,因此在表演上会呈现及时性和多变性特征。同样是一首歌曲由不同的演唱者演唱时会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同一个演唱者在演唱不同的曲目时也会有不同的艺术表现。

二、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差异性的处理方式

(一)循序渐进地进行声乐演唱学习

在声乐演唱学习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习者都应当重视实践与训练,但是不能过于急功近利,在声乐演唱练习过程中要遵守各种科学合理的声乐教学理论,并且要清楚地认识到声乐演唱与声乐演唱理论观点的差异,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充分尊重演唱艺术的精髓,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之下不断提升自身的演唱艺术水平。学习者应当明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长时间的坚持与努力掌握好声乐演唱理论并且提升自身演唱水准。

(二)在声乐演唱学习过程中逐渐发展和传统声乐教学理论观点

声乐演唱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声乐教学理论观点,它应当追求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声乐演唱自身的创新与发展也是促进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融汇的重要动力。声乐演唱的创新和发展必会导致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更新与变化,如此,在不断的声乐演唱实践中,声乐演唱和声乐教学理论观点的差异也会逐渐缩小。声乐演唱者应当同时尊重演唱的共性与个性,在掌握好声乐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表演风格。

三、结语

第7篇

气息上,我国新疆民乐教学中,保存了传统新疆民乐的富有特色的技巧,运用西方美声唱法的呼吸原理,要求学生在歌唱呼吸过程中把气息深深地吸进肚子,保持在腰腹处,就是说在歌唱的时候要时刻保持吸气的感觉。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保持气息均匀、持续、平级、连贯的流动,遇见需要连声唱法时,在句子中间尽量不要就进行换气。传统的新疆民族声乐往往不能做到这点。因为美声唱法是一种以意大利民族语言为基础发展的声乐,在演唱新疆民歌时,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来达到咬字清晰并且歌唱流畅的目的,是不能轻易的做到的。所以在咬字方面,学习了美声唱法后,要求学生要降低喉头位置,靠后字的着力点,提起软腭立起后咽壁。保持咽腔的稳定。通过运用美声,在咬字清晰流畅地演唱新疆民族声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在民歌教学上,有人曾说,字有宽窄尖团之分。但都要在一个通道内运行,通道并不因发窄母音而变窄,也不因发宽母音而变散,要始终保持乌通道,全身唱,只要保持在后通道,声音就容易统一。美声唱法对新疆民乐的影响也如是。在共鸣的方面,我国新疆传统民歌主要是口腔共鸣,要求的是对局部共鸣的运用。在新疆民乐教学过程中,借鉴美声唱法对混合共鸣的使用。要求学生打开喉咙,在稳定的通道内发声。将传统的新疆民乐中挤、卡、压的声音克服,保证歌唱出来的声音圆润并且音色被中国大众接受。并根据不同的民乐作品来借鉴美声唱法的的共鸣腔体的运用,表达出不同曲风的新疆民族声乐。将传统新疆民族声乐唱法的特殊性和美声唱法的科学性紧密地结合运用。

二、声乐教学科研的借鉴和影响

随着新疆民族声乐教学的开展,我国的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才开始慢慢发展。随着将美声唱法和新疆民族声乐的有机结合,新疆民乐的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开始良性发展。不仅在研究的方向上越来越广,在课题上也越来越精细。从根本上来说,这些研究还是借鉴了西方美声学派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开发出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研究方向,影响意义深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也在不断地进步,中国的新疆民歌歌唱家通过掌握学习西方的美声唱法,借鉴其科学理论,与新疆的语言发音相结合,完成新疆民歌作品的的演唱,使美声唱法在新疆的本土化才得以顺利实现。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数字化/直观化/运用/拓展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上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那么在声乐教学中能否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呢?可以。

一、数字化教学手段使声乐教学直观化

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因此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科目。

声乐教学要能够象一些音乐理论课程和器乐课那样直观化就好了,很多教师和学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正使它逐步变为现实。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与学的双方往往要负出巨大的体力代价与时间代价。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仿又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创造能力,而现在,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就可以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了,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的见,从而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身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这在下面的文章中将分制阐述。

二、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实施环境

声乐教学所需要环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条件较好的单位,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档次配置的好一些,条件一般的单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设备就可以了。总的说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声乐教学,在设备硬件上应选用586档次电脑,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较高档次能录音的声卡),一支麦克风和一对监听音箱,以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软件,如CoolEdiePro、Mw3、CakeWalk6.0以上的软件等;在外部环境上,上小课要求有一间相对独立的房间,大课可单独设立或与音乐多媒体教室共用,只要环境对录音影响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麦克风和监听的选择上,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购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课的地方对监听要求高一些,以提高声音的保真度。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音频软件操技能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

2.以分析波形文件为参照,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声乐教学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备直观性,我们在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应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其做法是: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演唱的段落录下来,把几次演唱的声音做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良好的声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如何调动自己的歌唱状态才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为例来谈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在正式进入歌曲演唱的教学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练声训练。必要的练声训练,是教学生把握正确的歌唱状态的基本途径,这时我们可选择地把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前的声音和进入状态后的声音录下来,进行波形对比分析,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波形状态是,未进入状态前的声音振动不明显,声响力度弱,进入状态后的波形振动明显且规则,声响力度较强,通过对这两条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感受到歌唱状态下身体的运动状态,明白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协作,从而加强歌唱状态的记忆。随着歌唱状态的进入,教师可向学生讲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区的声音特点,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声音位置,抓住练习中出现的瞬间灵感,以获得较强的歌唱记忆。如在练习至高声区时,教师常说口腔打开,气息下沉支持等。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学生做起来就未必轻松,这时教师可将学生在高声区的练声全部录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听录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状态下的波形段落,让学生对比音色变化的细微感觉,如口腔未充分打开时的“扁”,气息不足及上浮时的“白”与“涩”,学生在对照录音后可再次练习、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较快地找到声音的正确位置,并且还不容易丢失这种正确的歌唱状态。(2)咬字、吐字的纠正歌曲《松花江上》的开头处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区(1=bE),“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归韵时间长的错误,从而浪费音符时值,影响乐曲的表达。这时教师可用铅笔工具修整波形时值或修改音头,标出归韵的时间点,把前后波形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取舍,这比教师说做多遍示范要便捷的多,学生的主客观感受力也都有所提高。再比如:“那里有森林煤矿”一句中的“那”字,声母发音是“L”还是“N”,通过录音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在歌曲“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较强烈的音头来表达,但学生在演唱时常会顾忌音高、情绪等多种因素,把强调“爹”字的归韵形成很慢,教师此时会常停下来讲情绪,“爹”字要一气呵成,可往往是说了半天,学生仍然找不准点,收效不明显。如果教师面对屏幕,用铅笔工具先做出一个音头,标出时间点供学生参考使用,这会使学生一下就找出问题所在,从而省时省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准的纠正:这里所说的音准问题是指因歌唱状态的不正确而引起的音准问题。声乐演唱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特定的音区中,演唱者常会因声音的位置、气息等原因造成音准问题,这一问题很难解决,尤其是对于歌唱技能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的学生而言,更难解决此时的音准问题,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歌唱者的内心音高是准确的,是歌唱技术的不成熟造成了音准差异,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演出者难以察觉,而听者一听就明白了。如“爹娘啊”这一句,“爹”字是乐曲的最高音,又是闭口音,很不好唱,音准容易偏低,此时,教师可将音高不准的波形裁剪下,先指出问题,然后修正音高,树立听觉上的准确,再告诉学生应将歌唱状态做细微的调整,如气息不够,咽腔打开不够,声音位置偏低等,这样可使学生在良好的歌唱状态下达到音高,而不是生硬的“够音高”。

(4)音乐感觉的培养: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先讲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这种方式对于还够成熟的学生来说要一次合成,难免有不到之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因为这不但有对作品理解上的问题,也有歌唱技术上的问题。在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可这样做;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甚至可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不做停顿地演唱歌曲,这样录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共有两句,分别位两个乐句的开头,这两句在演唱处理上就有着不同的区别,第二句应当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动些。教师可以用铅笔工具修改学生的演唱,调整两句的音响度与个别字音头,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现丰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一段中,渐强与渐弱的处理非常明显和重要,教师可用铅笔工具对波形进行处理,勾画出乐句处理轮廓,帮助学生找准渐强与渐弱点及时间、段落,从而快速把握乐曲的处理,此外,在需要有气口的位置处,教师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气口,以帮助学生找出位置点。

三、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对声乐教学的拓展

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对声乐教学进行拓展。

1.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容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如果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这就可使课堂教学有延续性,学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晰,可把课堂上的感觉较长时间地保存,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以及准确地把握乐曲的处理。

2.把风格音乐教学引入声乐教学中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钢琴自身的音准问题,二是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训练。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不但如此,数码音乐教学方式还可将多声音乐教育引入声乐小课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同时,还能接受多声演唱训练。

3.把舞台表演引入声乐教学在有条件的单位,可在计算机上加载数码摄像头,即可将学生的演唱过程适时地录下播放,培养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

第9篇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没有足够的耐力与定力,因此教师可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从对外在世界的好奇和探索转而对自己内在感觉的探索上来。通过倾听经典音乐,让学生跟随音乐的律动安静下来,关注自己内心在音乐的节奏中的起伏变化,从而培养学生静的功夫与定力。尤其在现代这个嘈杂与浮华的社会,充斥在人们耳边的声音太多太多,让人渐渐在浮华社会中迷失自己,忘却自己内心的声音。世界上的声音不计其数,而只有音乐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最动人的声音。高雅的音乐是作曲家精神世界与高尚人格的体现,是作曲家丰富的感情体验的记录,通过倾听高雅的音乐,用心感受音乐世界里的情感境界,能够净化现代人类浮躁的心灵,让人在迷失于迷茫中获得回归,回归自己内心最纯真的境界与最初的声音。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这个世界最纯洁、最可爱的天使,内心纯净,还较少受到社会的熏染,通过倾听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能够激发他们内心的灵性,呵护那一份纯真;由于儿童的生活阅历有限,因此感情不够丰富,通过音乐的陶冶,能使他们获得不同的感情体验,在作曲家高尚的人格与感情境界的陶冶下获得思想的熏陶也提高。

二、音乐能使人形成高尚的品格

著名的哲学家曾把音乐称为“上帝的语言”,认为音乐能在无形中起到美育的作用;而我国古代社会也有以诗、乐治国、教化民众的传统;还有人说,音乐就像“上帝的手”,可以在你失落时,给予人希望,抚慰人的心灵;可以在你伤心时,或陪你一起哭泣,或为你带来欢乐,让你哭泣的心灵不再独自颤抖;可以在你迷茫时为你打气,或引领你找到回家的路。而这些都说明了音乐在本质上具有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从而使人形成高尚的品格特征。尤其是小学音乐教师,更要注重发挥音乐教育对小学生的德育的重要性,为小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教师应该明白真正的音乐教育不仅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与歌唱能力,还要让学生懂得聆听音乐的灵魂,学会鉴赏高雅音乐,抵制低俗音乐的不良影响,学会靠音乐的作用促进自己人格的健康、全面发展。如教师在教学《思乡曲》时,可以结合历史上爱国、爱家乡的经典故事,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教学《到敌人后方去》、《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时,可以结合英雄烈士的抗战故事,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教给学生责任意识,努力争做国家的合格公民,立志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

三、音乐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