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师生论文

时间:2023-05-05 08:48:00

导语:在师生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师生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过程管理 和谐 导师制 心理健康 学生发展

距离产生美,距离产生威严。有人说,不管社会发展到何种程度,学生终究是学生,教师不应与他们走得太近,否则就失掉了师道尊严,教师的威信也随之丧失。事实上我们都清楚,教师的尊严和威信并不来自于师生间的“远距离”,而来自教师的专业水平、丰富的知识、教育教学艺术及教师的人格修养和魅力,更有赖于教师对学生的沟通、理解和关爱。热爱、尊重学生,走近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树立教师威信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师爱的一种具体表现,它既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着一所学校的社会声誉和今后的发展。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学校内部管理中,应该注重和谐的师生关系,并通过各种途径,尤其通过过程化管理,来构建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了解是相互的。首先,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每学期新生报到注册的前后几天,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对自己所任班级的学生进行一次普访,目的是“摸底了解”,内容包括学生姓名、出生年月(记住生日)、家庭住址和状况(经济状况、成员状况、家长的工作状况等)、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和理想等。入学前后的家庭走访,有利于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使教师的“教”更有的放矢,使学生更显示出他的主体性。其次,让社会、家长和学生尽可能多地来了解学校和教师,增强透明度,减少神秘感,学校开放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关心和监督。为此,学校提倡内部管理制度和任课老师的信息公开化,如学校、班主任、任课老师的电话,学校近期的活动,管理上的改革措施,任课老师的资历和教研科研情况等小档案,以校内宣传窗、广播台、校报、告家长书等形式,向每一个学生及家长公开,便于互相联系并能及时接受家长的监督。

朋友们聚餐时总有这样的体验:面对一大桌盛宴,如果我们一边品尝,一边交流各自的感受,比起一律地埋头猛吃,要有趣味得多,分享到的快乐也会更多。实际上,教学就是一道五味俱全的美餐,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只习惯于独自品尝各自的酸甜苦辣,最多也就在办公室里与同事做一番喟叹,他们往往忘记了最有共享资格的对象——学生。教学相长,我们每天在与学生打交道,每一个教育故事里的或喜或悲,或酸或甜,是我们教师的也是我们的学生的。因此说,教育故事是师生一起创造的。在适当的情景下讲给学生听,师生一起分享,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分享中,教师或以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或以探询的语气以求得到学生的帮助,或以朋友的平等和真诚进行交流和探讨,这时候的课堂气氛常是最民主最活跃的,学生的思路也常常是最敏捷最开放的。在故事的分享中,师生都能获得各自所需的“营养”,得到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学生从中感悟成长的美丽,教师从中反思教育的真谛。真所谓一举而多得,又何乐而不为呢?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故事,把它们讲给学生听,在故事里,师生一起来认识对方、认识自我、认识世界,达到和谐关系共同成长的目的。

评价是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正确的评价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成功管理坚持人的个别差异性,人无完人。学校管理者在对教师的评价中,应该坚持“扬长避短”、“扬长补短”的原则,在统一的评价标准下,允许异步发展,即对教师的发展要求因人而异。从发扬、发展教师的长处、优势起步,达到纠正教师的不足的目的。我们在要求全体教师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更注重教师发展的纵向比较。评价体系让我们看到每一位教师的自身进步,并且让教师自己及时感受到自身的提高,时时被一种成就感激励着。在具体操作中,应让每一位教师先寻找现实座标,再规划发展座标,制定出发展措施。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还应采取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即不仅看教师终点的教学成绩,更要看他起点的高低,过程的经验,使评价更公正、合理,更全面、准确。同时,对学生实行“等级”+“评定”、“以激励为主,多方面促进”的理念教育方式。主席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发展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这种课程学习的评价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呵护学生健康的心理,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生命质量。这种评价方式更为学生所接受,也更符合新形势下的教育要求。在这样的过程管理中,不仅能让教师体会成功、学生体会成功,学校管理者自身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校的发展也就有了坚实的“软件”保障。

学校规定,每位任课教师每周必须有针对性的至少找学生谈话或联系家长一次,客观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更应注重学生的进步,做到学校与家庭的双向管理,及时沟通。并把谈话和联系的时间、地点、学生姓名、主要内容记录在册。通过谈话或联系,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同时还能欣赏他们的特长。有人说,欣赏犹如一盏高悬的智慧明灯,不仅能照亮求学者,也能照亮为师者。

导师制作为一种班级授课制的补充,是学校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调动教师全员、全程、全方位教育管理

的积极性,在班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的一项新举措。也是学校长期以来所实践的师生“结对、帮教、帮困”制的深入。学校首先对本校教师进行导师资格的认定,要求教师在政治上积极向上,事业心强,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有较长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工作内容包括: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行为规范辅导、学业辅导等。

学校应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组织和参加学生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沟通,在活动中了解和彼此信任,在活动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活动中,教师的一句鼓励的言语,一个肯定的眼神,哪怕是一丝好感的暗示,都是吹向学生心灵种子的春风,是让他们茁壮成长的灿烂阳光。活动可以是常规的班队活动、节日联谊或趣味性的体艺活动、野外的拉练野炊等。长期以来,师生们都有一种“约定俗成”的理解,认为班级活动只是班主任的事,与其他任课老师没多大的关系,遇到元旦文艺会演、校园文化艺术节等这些学生很感兴趣的活动时,任课老师常常会忙于教务而对学生的热情不顾不问,失去了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大好机会。

A、课余常和学生闲谈,不摆架子,能理解学生的“时尚”,愿意与学生做朋友。

B、专业水平高,讲课有条理有个性有激情,善于调动课堂气氛。

C、能公正客观地评价学生,能善于发现学生优点,并积极鼓励。

D、有敬业精神。

第2篇

对高校师生进行信息素养评估的指标体系有很多,本课题组在综合国内外各个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出将师生放在同一价值判断体系内进行比较平价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信息安全五大结构性维度和16个二级指标。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内教师型、研究型和基本型的图书馆读者进行了一次信息素养的测评。结果显示,教育型的读者信息素养综合得分优比较大,尤其是在信息技能方面的优势最大,然后是信息知识、信息意识。研究型和基本型读者的信息素养水平差别不是很大,只是基本型读者在信息意识、信息知识和信息安全三方面偏弱了一些,这受制于他们所受的教育。换言之,在同样的信息环境背景下,除了担负着信息素养培育责任的教育型读者外,研究型和基本型的读者信息素养水平其实是没多大差距的,表明在新媒体面前,大多数人处在同样的信息起跑线上。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的状况,本课题组除了采用上述方式进行模糊综合测评以外,还需对高校师生在具体的学科研究和学习过程中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知识方面的情况做更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此,课题组选取了南昌市区的4所高校的师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南昌大学作为江西省的唯一一所211大学,代表着南昌的最高学府,南昌科技师范大学作为江西省普通二本高校的代表,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江西省大专层次高校的代表,南昌科技学院作为江西民办本科院校及高等职业院校的代表,分别代表着四种不同层次的学术水平和生源水平,以体现调查对象的丰富性、多样性,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采用网上调查和问卷调查同步进行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其中教师165份、研究生187份、本科生193份、专科生189份、高职生192份,共回收有效问卷926份,采用软件SPSS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师生的信息素养状况具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

二、高校师生信息素养状况的调查结果及其主要特征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师生的阅读总体上缺乏信息引导,信息意识不强的读者占半数以上

随着信息传播载体多样化的出现,阅读不再局限于看书读报,APP软件在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上的应用,可以将图书馆和学科研究的数据库转移到读者的手中。本次调查发现,高校师生的人均每天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时长在2个小时以上的占74.2%。但是从阅读的内容的调查来看,上网只是为了随意看看找点乐子、和他人进行互动的人数占总数的53.5%,为了阅读小说和一些科普性文章的人数占22.8%,有目的性地读自己想读的专业书籍和论文的占总数的11.6%,且这部分人中高校教师的比例高达69.6%。近七成大学生反映,没什么人专门告诉自己到哪里去读什么、怎么读,而近六成的教师反映,不善于使用一些移动终端的数据库。说明高校师生的阅读质量普遍不高,随意性比较大,不知道需要什么信息,也不懂如何在移动终端寻找需要的信息;教师的阅读虽然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目的性,但是缺乏专业性的引导。

(二)高校师生在信息知识上的差异与学历水平成正比例,但是在新媒体使用知识上差异不大

从一些专家研究的结果来看,信息知识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知识、文化素养、信息基本知识和信息源知识等。在调查中,我们用新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相关软件的使用技术来代表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用学历代表文化素养,用对信息关键词的概况能力代表信息基本知识,用对数据库的了解情况来代表专业信息源知识。调查结果显示:能比较容易地说出所需信息的关键词和术语的调查对象的排序是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总体而言,与学历和成正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同样体现在专业信息源知识的获取上,在调查的访谈中发现,英语水平对调查对象对数据库的使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由于新媒体技术,尤其是移动终端技术是在最近几年兴起的新生事物,所以在新媒体的使用知识方面高校师生处于较为相同的水平面上,具体体现就是,一些图书馆开发的APP移动服务终端,只有近半数的人曾经安装到手机上,其中又有近6成的人最后又卸载了这个程序,原因就是不懂得怎么使用。

(三)教师的信息技能要强于学生,但是学生的信息分享和传播的愿望与行为均强于教师

信息技能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处理和分享等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个人充分利用全球信息资源来提高自己,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调查显示,新媒体的出现使得高校师生获取学术信息的主要途径有了比较大的改变,近七成的调查对象喜欢在网上查找所需资料,如果没有互联网,则同样比例的人会选择去图书馆。布尔逻辑和一些特殊的搜索技术是为获取焦点信息而建构的搜索策略,但是懂得这种策略且使用过这种策略的调查对象的比例却不很高,总体呈学历从高到底的递减规律。

三、提升高校师生信息素养水平的策略建议

国内不少研究均将高校图书馆视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责任者,然而,仅靠图书馆开设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还不够,还应从多方面入手,寻找适切的提升信息素养水平的办法,针对前述调查结果,本文提出三个主要策略路径。

(一)建立健全学科馆员制,加强对信息意识的引导

所谓学科馆员制就是高校图书馆根据馆员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能力,指定馆员与对口院系建立密切联系,主动为对口院系开展全方位信息服务的一种模式。目前在传统图书馆时期,这种制度在高校中还不是很普及,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读者阅读时面临的迷惑和困境会越来越多,信息意识需要得到良好的发掘和引导。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学科馆员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高校的教师或者研究生,因为他们有科研的需要,而在新媒体时代,建立以本科生和专科生为服务对象的学科馆员队伍显得尤为紧迫。从前文的调查结果可知,这两个学历层次的读者在庞杂的信息面前更容易失去方向,亟需正确的引导。所谓健全学科馆员制,就是对学科馆员岗位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扩大,每个图书馆员应具备信息通晓的能力,能够流畅地使用信息技术,流畅地实现思维转换和鉴别评估,一句话,能为读者流畅地解决信息问题。

(二)采用Big6教学法提升信息技能水平

对信息技能的培育更主要是依靠系统的信息素养教学培训。由迈克艾森堡和鲍勃伯克维茨提出的Big6教学法,立足于采用批判性思维解决信息问题,是一种受到广泛认可和普遍应用的网络主题探究模式。包括六个步骤,分别是定义任务、搜索策略、获取信息、运用资源、整合信息、评估信息。新媒体时代的信息技能不能仅限于懂得图书情报检索和计算机操作,还应具备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Big6教学法的优势就在于这六大培养步骤抓住了信息技能的核心,使大学生掌握随时解决在信息处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尤其适合大学本科和专科层次的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读者对采用传统大课形式来抽象讲解图书检索技巧比较反感,导致图书馆开设这种课程时到课率不高,学习效果不显著。而采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结合Big6每个阶段的实践演示,能达到开小课的效果,达到提高信息技能水平的目的。

(三)提升自我学习能力追赶信息技术更新换展的步伐

培养信息素养的本质就是要培养终身自我学习的能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新媒体技术的更新和发展日新月异,从web1.0到web2.0的每一次技术进步带来的不仅是信息获取技术的提升,更是信息观念的变化,新的观念又将促进新的使用方法的出现,进而反作用于信息技术,催生更多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在这个技术和意识不断更新换代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信息使用者的读者,如果仅靠在校所学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知识是很难处理层出不穷的信息问题的,必须掌握自我学习能力。应让学生改变“学习是学校之事,是课堂之事”的观念,树立起在课堂之外,生活实践之中无处不可学的观念。自我学习能力包括创新意识、敏锐的观察力、快而容易学习新知识、准确理解、准确记忆、快速记忆、持久记忆、想象力、逻辑性、善于推理等一系列能力。这些能力的培育,需要任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予以特别的重视。

四、结语

第3篇

谁都知道要做一个有自信的人,现在谈这个问题你们可能认为有点多余,但不得不说的是在你面对复杂的大型设备时,面对几块多层电路板一字排开时,你可能会退怯,可能会放弃维修的念头,但是你应该坚信,无论多么复杂的设备,都有解决的办法。特别是年轻工程师刚进医院时信心很差,总觉得复杂的设备而且还是进口的,无法解决,万一故障扩大怎么办?于是请厂家工程师上门来修,长此以往,你就会变成一个只会联系工程师的话务员,缺乏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考。当然你也应该考虑到医院的效益问题,只有实在无法自主维修请教厂家。我认为还是要保持一个自主维修的心态,这个心态的建立就需要———信心[3]。

2多涉猎不同类别的知识(技术专长、学历)

现代医疗设备都是高科技产物,涉及多门专业,这就使得维修及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专业要求越来越高,而工程师不可能分工分的那么细,这就要求医学工程人员需要不断更新、拓展知识面,一专多能。我这里的“一专多能”并不是鼓励“万金油”,而是说钻研一种设备的同时需要掌握不同学科的知识。2014年我们申请了一个市级的课题———急救车供氧系统的改造,由于申报材料不是很充分,课题没有被成功立项。回顾整个准备过程,我觉得对我的整个团队,特别是对年轻人的锻炼意义还是挺大的。这个过程涉及到各方面的知识,不仅要学电子电路,还要学机械、电机拖动、液压气动,甚至还要求精通单片机以及编程方面的知识。我是这方面的外行,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去管理好这个团队让他们各尽其责,但作为个人来说我认为获得新知识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我坚信开卷有益,所以我平时也看一下这方面的书籍,来充实自己。现在的医疗设备更新速度之快,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作为年轻工程师更应该多看一些书,掌握新知识,特别是提高计算机和英语水平,这样才能让你在面对复杂的医疗设备时顺利完成“人机对话”。

3案例讨论(经历、工作成绩)

关于这一点,我是从以前当医生每周的病例讨论教学中以及参考相关资料总结出来的。有关研究证明,临床病例讨论在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掌握技能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感知能力,在教学上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此,在每周五下午,我们会组织医学工程部的工程师开个简短的例会,将这一周的维修工作情况做一个总结,也会讨论各个工程师在这周中维修中所面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经验与同事交流。我们医院每个工程师是按照科室分片区的,他们平时所遇到的工作就各不相同,工程师就不能全局的掌握全医院的医疗设备,没有量的突破,局限性很明显,所以开展这样的例会,能够让大家多了解不同的故障,有助于维修经验的积累。

4总结

第4篇

声乐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教师认为是好的歌唱状态或好的声音而学生感觉不好,学生感觉不好的歌唱状态或不好的声音则教师认为是好的。对于这样的问题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沟通是一种双向交流,在声乐教学中则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仅有教师的知识传授或学生的被动学习,教学是没有沟通的。沟通是指两方能通连,它既包括教师所传授的声乐知识、技能技巧被学生接收,也包括学生把练习效果和整个的学习状态表达给教师。如果交谈中的任何一方面出现了障碍,对所遇到的问题没有达成一致的认识,那是没有沟通效果的。

二、声乐教学的特殊性需要师生更好地沟通

(一)声乐教学的抽象性声乐学习的乐器就是歌唱者的嗓子,它生长在人体里面,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歌唱的器官及其肌肉群的运动状态缺乏清晰的直观性。教学中,教师除了讲解以外,大多亲身示范,让学生从听觉上去认识与辨别声音。学生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一种感受和体验,从而对声音进行正确地调控。这种较为抽象的声乐教学无疑会给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师生之间能很好地沟通。师生之间沟通的效果,对声乐教学的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声乐教学的授课形式声乐教学有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以及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但主要还是个别授课的形式,即一个教师一节课教一个学生。这种授课形式能使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条件、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达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效果。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接触较多,了解较深,彼此都在近距离体验对方,师生关系也较集体课密切。师生沟通得好,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表现力、创造力及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还能够建立很深的师生情。反之,则教学效果明显受到影响。

三、声乐教学中师生沟通的理论分析

(一)沟通效果影响教学结果归因“在学习和工作当中,人们都会体验到成功与失败,同时人们还会去寻找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对成就行为的归因。”①声乐教学中,师生都会遇到教学效果好与不太好的情况,同时他们往往会去寻找效果不好的原因。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会导致对教学结果归因的偏差,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学生在声乐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或出现暂时不顺利的情况时,如果不能及时与教师沟通,找出问题所在,可能会对教师的教学持怀疑态度,归因于教师的教学水平,认为是教师没有把自己最好的歌唱状态调整好,从而把没学好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学生一旦把声乐学得不好归因于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时,可能会出现课堂上“你说你的,课后我练我”的现象,这对声乐教学和学习是不利的。与此同时,学生也可能归因于自己不适合学习声乐,对声乐学习有为难情绪。这些缺乏沟通的情况往往会对教学结果归因有偏差,从而影响声乐教学。

(二)沟通与否影响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张大均在《教育心理学》中明确指出:“教学效能感会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会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学习,会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在声乐教学中,学生把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练习的感受及时与老师沟通,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总结。教师会从自身去分析学生学习效果好与不好的原因,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语言表达是否清晰等。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提高了,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来进行教学。

(三)师生的沟通能使教师的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同一位教师指导的不同学生会对教学方法的认识、理解不同,其歌唱上的感觉也就不一样。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曾说,“同时教若干学生,虽然教学原则是一样的,但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出现的现象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很不一样,教师千万不能用自己的某一个经验,某种现象来代替学生们千差万别的状况”。②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有利于声乐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身状况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不同的发声训练和演唱曲目类型等,有利于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声音训练,克服不同情况下的发音毛病,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声乐教学中提高师生沟通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亲其师,信其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是师生有效交流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要适当进行换位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声乐学习中,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初步掌握歌唱方法的学生,方法虽然对了,但声音不一定好听,处于一种有方法的不自然状态,还需不断地磨炼。有点儿演唱程度的学生也会出现时而感觉好,时而感觉不好的现象,这需反复练习,才能逐渐巩固下来,并运用自如。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有反复、有错误,进展有起伏的现象,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学习中能感受到教师的亲切感,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使教师能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沟通也就能有效地进行。、

(二)提高教师自身演唱水平,使学生愿意跟教师沟通教师除了要熟知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以外,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很难想象一位自己都唱不好的教师能够教好学生,就好比自己没有尝过梨子的滋味,却要告诉别人梨子是甜的。”③只有理论知识的教师不太可能教好学生。在教学中,学生对正确声音概念的形成等一些问题总要借助模仿来领会和理解。因此,教师应有一定的演唱水平和范唱能力。好的范唱与演唱经验使教师的教学更具魅力,更令人信服,让学生产生钦佩与认可的心理。这样,学生才会愿意跟教师沟通,沟通也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三)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让沟通能及时进行师生交流是否真的有成效,一方面是声乐教师传授教学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教师从学生那获得教学反馈的能力。教师要想从学生那获取其学习情况,还需有敏锐的观察力。声乐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着上课,应密切关注学生课后的练习效果,学习中的情绪变化。如发现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地进行表达,与教师进行沟通。只有把所困惑的问题予以解决了,才有利于学习的进行。笔者在教学中曾出现过这个问题。有位女学生唱歌时真声用得比较多,几乎没有头声。笔者逐步给她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主要给她轻声练习,体会头声,加强共鸣。刚开始练习的效果还比较满意,但后一段时间效果不佳。通过与她的交流,得知她自己觉得声音不够亮、不好听,想把声音唱响些。笔者让她认识到自我感觉音量大,声音响、共鸣足,常常是不正常的力量发出来的声音,这样容易养成许多唱歌的坏习惯,影响声乐学习,甚至会损伤声带。沟通使她又回到正确的方法上去练习,声乐学习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四)帮助学生解决声乐学习中的难点,让沟通起到作用声乐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的帮助时,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解决好歌唱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到与教师沟通是有作用的。当学生下次遇到学习中的难处时,会想到与教师沟通,否则学生会觉得与老师沟通与否都一样,问题没得到解决。因此,声乐教师应具有“诊断”和“对症下药”的能力,为学生指出问题所在,并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的问题。在教学中,笔者有个学生苦恼她的歌唱呼吸问题,总感觉气息不够。笔者发现她是没有注意放松的问题,也就是唱完一句应适当放松。如果没放松,身体就处于比较僵硬的状态,影响歌唱的换气。笔者要求她歌唱时一句句的练习,体会放松。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她歌唱时呼吸就不再感觉那么憋了,能按歌曲的要求进行换气。在后来的声乐学习中,她遇到什么问题都能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沟通,教学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五)教师应能让不同性格的学生与其进行沟通教师应能使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与其进行沟通。有的学生自我感觉较好,常质疑教师所传授的内容,甚至按自己所认为的方法去练习。对待这类学生,教师要积极与他们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对他们所质疑的问题要积极回应,对他们所谈的正确部分要予以肯定,取得他们的信任。而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他们往往不够自信,很少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教师要多鼓励他们,主动跟他们沟通。教学中多让他们对教师所教的内容和自己的歌唱感觉进行总结,并表述出来。

第5篇

虽然新课改在我国推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由于很多教师已经教了好多年的初中语文了,他们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他们也想着在课堂上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但是随着课堂的深入,他们就又习惯性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了。这样就又造成了教师在上面照本宣科,学生在下面不断记笔记的学习情况。这样的教学内容不仅显得乏味,让学生们提不起兴趣来学习,还会造成教学效率低下,从而难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

二、师生互动形式过于单调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上,最为常见的师生互动形式就是教师进行提问,学生进行回答。这种形式虽然让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了互动,但是久而久之也会变得单调,从而难以调动学生们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还有一种经常使用到的互动形式就是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虽然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的时候能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但是这种形式缺少了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这样就使得教师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使得学生们各执己见,这样是很容易让学生对相关课题内容产生误解的。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其实学生是可以作为个体、全体以及小组三种形式存在的,由于教师经常会忽略这一点,从而导致课堂师生互动形式过于单一。

三、构建初中语文课堂师生良好互动关系的有效对策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之下更好地学习。如果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处理得不够融洽的话,那么学生就会因为害怕、敬畏甚至是憎恶而与老师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即使进行师生互动,也很难让学生们学到真正的知识。因此,要想师生之间进行更好的互动,首先就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多去关心身边的学生,让学生们感觉到老师是爱他们的,从而让他们相信老师,将老师当作自己的朋友,这样就能够确保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更好地进行。

2.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为了保证师生之间能够进行更好的互动,还需要给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果在教学课堂上,教师总是表情严肃,就会使得课堂氛围变得很压抑,这样学生就很难与老师进行相应的沟通了。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这里的自由是指教师应该给学生们学习方式、学习思想以及学习精上的自由,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各抒己见,从而活跃课堂的气氛,也能促进教师与学生们进行更好的互动,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第6篇

【论文摘要】“和谐与发展”的师生关系是以高中语文课程的内容和课程内容的教育作用为据提出的超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的浅显提法。它主张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能够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表面的形式活动向“和谐与发展”的实践体验活动回归中回复到师生思维、思想与语文课程内容融合的状态。通过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思想的同构建构教育主体与教育资源的理解,实现教学内容教育功能的最大化。师生在和谐发展的课堂形态中实现各自的和谐发展。

当前课程理念认为,课堂师生关系应该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关系,这一关于师生关系的概念正在引导和指挥着基础教育(包括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方向,并逐渐成为衡量课堂优劣甚至成效的主导概念。然而,高中语文课程的特定内容和特殊教育作用决定了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决不仅是“主体和主导”的表面活动式的关系,而更应该是一种“和谐与发展”的内在本质样态。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在关系的交往中实践体验式的和谐发展的过程,应该是在师生之间的共在互动中,充分展现各自及与课程内容之间的丰富的发展,能性,呈现教与学之间的和谐的过程。

“和谐与发展”师生关系的建立立足于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思想的同构上。这种充分实现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思想的内在统整的教学思想,是由传统的控制教学走向相互促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思想,这一教学思想下的“和谐与发展”的师生关系是高中语文课堂师生关系应具的本质样态。这种师生关系呈现的是各个教学实体要素的同时在场,各种教学活动的相继发生,各类教学关系的功能的充分发挥,教学过程是一种实践体验式的系统演进。

一、形式与本质的辨析

“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与“和谐与发展”的课堂师生关系的比较辨析。“主体”,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它是就事物所占有的份额或比例的大小而言的;那么“学生主体”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而言,就是指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应该占据课堂过程的主要部分。“主导”,“主要指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它是就对事物所发挥的作用或功能而言的,同样的,“教师主导”指教师引导着高中语文课堂向某方面发展。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语文课堂师生关系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看似符合教学规律的表面形式的师生关系,“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高中语文课堂确实出现了只体现所谓的主体在数量上占优和主导在指令性占先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情形。

1.在考试激发的逐利性目标的侵蚀下,在语文教师的主导下,语文课堂被割裂为条框式的学生偏好和教师偏爱的课堂模式。在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这一至高无上的社会价值目标支配下,我们看到的是教师主导下的程序控制,他们无暇顾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内在心理体验,面前只有冰冷的精确标准性和步骤规范性,任务就是准确地诱导学生向这一单一方向行进。对学生而言,自己主体学习的就是教师画出的条框,所谓理解也根本不是自己真实意志的体现,而是根据教师灌输后得到的追求高分的所谓灵活作答。这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高中语文课堂哪里还有任何对真理的敬重,对学生发展的关注,更逞论人的创造力了。

砚例举备受各大网站和报刊推崇,更被高三师生视为金律的“诗歌鉴赏答题六种模式归类”的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课堂模式来说明问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第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展示规律完毕,利用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对学生进行诗歌题目的主体性训练,教师再不断地主导,直至学生可以一成不变地主体为止。

我们不反对教给学生一些文本阅读和鉴赏的方法和规律,我们忧心的是这种表面形式的“主导主体”高中语文课堂师生关系的展现对师生本应“和谐与发展”关系的淹没,它淹没了教师自身能力的发展使其能力更加匾乏,更淹没了学生的艺术直觉,困住了学生的艺术潜能,诗歌“写了什么和怎样去写”的人和文的对话都被这种机械性的主体和主导代替了,我们为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而苦痛哀伤,“救救学生”吧!

2在强调学生主动性因素的支配下,语文课堂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学生转,语文课堂过程变成了学生主体式的空谈、泛化的拓展过程。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主动和谐发展变化性的实体,然而,空谈、泛化的语文课堂硬是用所谓的“学生主体式多元”课堂代替了本应该是语文课程知识与师生思维思想统一的语文课堂。

学生主体多元思维只应该是课程知识基础上师生较为深刻的创新思维。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任意拓展”的虚无主义倾向,这种倾向较多地是在所谓的“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师生关系的形式下进行的,它展现出的形式主义的热闹是完全背离语文教学规律的。

我们认为语文课程知识、课堂过程与师生关系的和谐应该统一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讨论语文话题本身的内涵意义和哲学本质意义。

(2)讨论语文话题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背景。

(3)讨论语文话题与月门的工作、生活、学习的关系。

(4)讨论语文话题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5)讨论语文话题与人们公认的理论系统的关系。

(6)讨论语文话题典型的正面代表观点和反面代表观点。

(7)讨论语文话题的实证性做法和预测性展望。

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主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世界与人类文化世界和精神世界之问进行创造性沟通和趣味性转换。当前的课程和教材是“是一片五彩缤纷的人文天地;是由名家名篇构筑而成的文学殿堂……”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主体与客体、主体与他人、主体与自我、人一物一人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依然是在语文的语境义和言语场制约下行进的过程,我们反对那种虚假的繁荣热闹之后学生空手而返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那种只注重表面形式的师生关系向“和谐与发展”的师生关系的转变势在必行。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大都是承载和传输着“内容、思想和情感”的文化经典和优秀时文,因而使得其对师生思维和思想的提升有着特定的作用。然而,由于新课程以来构建出来的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形式主义的师生关系已经取得了主流价值观的地位,加之考试制度等社会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师生的思维和思想提升被忽视甚至放弃,使得“和谐与发展”这一符合师生关系本质的关系被掩盖和忽略,条框式和虚无式的教学反而可以大行其道。

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忽视师生真实体验的做法必会因为逐渐缺乏课堂现实基础而遇到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甚而会被彻底颠覆。

二、探问与总结

“和谐与发展”的师生关系是高中语文课堂师生行为关系的本质归位,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和精神的同构是高中语文课堂师生关系概念向其本质回归的方法探寻。

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人的发展,是在对立、转化、统一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优化人自身的素质结构及与相关事物之间关系的要素与结构,提高适应环境、认识事物、变革事物、驾驭事物、创造事物与创造和谐关系的智能,从而提高人生的价值与精神境界。

语文课堂师生关系的和谐直接是师生之间的和谐,而二者之间这种和谐是通过“物”即“语文课程知识”连接起来的,这种和谐是人(课堂中的师生)和物(语文课程知识)完成了统一和整合的和谐。语文课堂中人的发展指“教师和学生”认识“语文课程知识”、变革“语文课程知识”、驾驭“语文课程知识”,在师生和语文课程之间形成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物的形态即语文课程知识的形态不脱离于人进行实践时的主动行为。

“和谐与发展”的师生关系表现在课堂上,除了应该注重知识的落实、学科价值的提升、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要注重师生的思考,注重师生的精神需要,使语文教学内容教育功能最大化,以“师生的发展”为归旨。因此,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体验性,它应该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思想武器和精神动力而存在的,是师生语文课堂行为关系的本质样态。

1.课程内容与语文课堂师生思维的同构。师生关系“主体主导论”的形式主义的逐利性做法使语文课程内容和师生的思维结构分离,这种做法用外在的压迫力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表面化,程式化,甚至空壳化的状态,学生有时候把自己表现为教师的复制品,有时候在专注一种假体思考,课堂教学交叉互动无从谈起。

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的同构用思维的和谐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课堂实践同构的基础方法。如《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是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篇幅适中,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情节曲折,故事感人,发人深省;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交织并和情节人物关系密切,这样的文章实现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的同构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培养师生思维的发散性。

(1)同构过程:在不改变故事基本情节的基础上,从另外的角度讲述故事,并互相评论各自讲述的故事。

(2)同构结果:有的学生按时间顺序作了改编;有的学生从老贝尔曼的角度叙述;而有的学生更有新意,从常春藤叶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把故事改编成较有新意的寓言故事;有的认为按时间改编的故事平淡无奇,不能吸引人、打动人;有的认为寓言故事不太严肃,人物形象不太鲜明;有的认为还是原文曲折动人、扣人心弦、出人意料,尤其是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有的从人物形象、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等角度,认为原文的结构安排上更具特色……

【教学反思】:

学生思维覆盖全篇课文,思考得广泛丰富,涉及到小说的各个要素和文本的几乎全部内容。学生的思维面拓宽了,即思维的广阔性、发散性得到了培养。

方法二:培养师生思维的深刻性。

(1)同构过程: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拟为“最后的常春藤叶”,而不叫“琼珊重生”或“友情万岁”等呢?

(2)同构结果:有的从琼珊的角度来理解,认为叶子是希望的象征,关系到琼珊的生死,当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她的生命也将结束,但她在“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有的从苏艾的角度思考,认为叶子是友谊的象征。有的同学的思维越来越深刻,从老贝尔曼的角度认为那片叶子是老贝尔曼画上去的,所以叶子象征了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有的同学从情节发展的角度来看,认为叶子是全文的线索。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最后的常春藤叶”为题目更好。因为小小的一片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它对情节发展、主题深化、人物塑造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教学反思】: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并带着问题阅读课文,边阅读边思考,层层剥笋式地理解课文内容,既了解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了人物的性格,还领会了文章的主题。

方法三:培养师生思维的周密性。

(1)同构过程:周密地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

(2)同构结果:学生真正懂得了主人公评判的标准,不是单纯看作者描写笔墨的多少,而是看其在全文中是否具有典型意义,性格发展是否直接推动故事情节的逆转,是否对主题思想的表达具有关键作用。这样学生就纵横裨阖、周密细致地体悟了本文的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思维的周密性,一般可以从横向组织和纵向组织两个方面去加以培养。

一是引导学生整理横的知识结构。所谓横的知识结构,就是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但又能解决同一类问题的各种知识加以总结,形成一个完整的横的知识结构。

二是引导学生整理纵的知识结构,就是把知识的前后联系起来,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这样横纵结合,帮助学生织成周密的逻辑思维之网。

【小结】:

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的同构使教学中物与人的要素处在了各自特定的时间、空间。它们都发挥着自身的优势,共同维护着课堂的和谐发展。这种做法需要教师逐层深人地设计问题,由表及里地进行诱导的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也绝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浮光掠影,而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前后联系、相互贯通地进行思维,这样师生的思维与课程内容实现了同构,也必然地促使课程内容进一步与师生思想同构的深化。这里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就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2.课程内容与师生思想的同构。当前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是在分化和冲突的态势中再度觉醒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辨证联系地跨人整合的历程的。知识的学习更多地转向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师生内在的情感态度、人生价值观应该在思维的实践活动中得以深化和确立,从而使师生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都感受到彼此心理、精神的变化、发展和成长,这才是高中语文课程内容教育功能的最应然体现。

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思维脉络是:第一次出门远行,寻找旅馆—寻车—敬烟—搭车—抛锚—修车—遭劫—挨打—司机抢我的包—找到旅馆。这种思维脉络的理解只是文本内容与师生思维的一种表面的同构,我们还必须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师生根据文本的思维脉络,理出主人公所有的心路历程:兴奋、兴高采烈—执着—渴求、焦急—期盼—心安理得、舒服—痛苦、失望—生气、愤怒—悲伤—沮丧、恐惧—自我安慰。

课程内容与师生思想的同构得出这样的结论:青春之旅往往始于热情与幻想,而现实世界往往是令人失望的。由此师生理解了“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一行为的象征意义,以及“旅店”、“外面的世界”等事物的象征意味,师生较深刻地把握小说关注的“少年的幼稚”与“成人的经验”这一命题。

【小结】:

语文课程内容与师生思想的同构过程是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同构过程的进一步深化,是课程内容与师生思维、思想共同生长和谐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师生的智慧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师生的思想境界得以提升,.师生的生命个性也得到了尽情的舒展。在知识能力的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得以深化,人生的价值认识得以很好地确立。这才是生命的意义。

第7篇

在家长和学生的传统认识中,“考大学才是唯一出路”。很多高职院校舞蹈老师在为学生准备教学素材的时候,常常被局限在大纲要求的范围。在传统的高职舞蹈课堂上,师生关系主要以授课的形式开展,老师讲学生听,课堂气氛呆板沉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却不能主动参与到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来,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在这种形式下,老师在备课的时候也只是把教学思想和任务机械的做了一个罗列,未加入自己的心得体会,课堂上也几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堂内容乏善可陈,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养成依赖的心理,自主能力薄弱。而由此同时,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舞蹈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也显得越来越严峻,尤其是还有很多专业舞蹈院校甚至是名牌院校的舞蹈专业毕业生,这更是在无形当中给高职院校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因此,高职舞蹈院校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二、师生互动模式的类型

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学习的效果。只有在最佳情感条件下,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成功的互动,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对舞蹈课程的热爱程度,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舞蹈是一种美的展现,是一种人体艺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而在舞蹈中,则是用形体动作代替了语言,成为了感染观众的工具。因此,高职舞蹈教学师生互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正确的交流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让一部分学生进行表演,另一部分学生观看比较,然后评出不同学生的优点和劣势,这时候老师可以对学生们的看法进行总结,纠正学生认识的不足,帮助她们提出修改的方法。或者是根据不同学生的训练项目以及基础程度,以分组的形式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旋律起伏自编舞蹈动作,最后对学生的合作作品进行互动点评。以这种直观的授课方式,让学生顺利地进入自己的角色定位,激发她们的创新能力和感官体会。或者是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先用摄像机将学生训练的内容拍摄下来,再采用回放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舞蹈动作进行评价,并与课堂所学内容相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借助多媒体手段来拓展高职舞蹈专业学生的能力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颇受广大教师和同学的好评。它增加了接触舞蹈不同类型的机会,开阔了学生对舞动的视野,也对学生提高自身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帮助。

三、师生互动模式在高职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从高职舞蹈教育的长远发展,还是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都必须强调高职舞蹈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具体来说,师生互动模式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让学生置身于学习的主动状态。在教学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应该多注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多让学生自主回答问题,调动课堂的积极性,主动的学习比被动的学习,收到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而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舞蹈专业知识,练习舞蹈动作外,还可以在课余时间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义务演出、排练节目、参加比赛等。通过各种各样的锻炼机会,找出自身舞蹈知识的不足,及时与老师沟通交流,解决不明白的地方。这样,高职舞蹈学生就可以不断地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社会竞争能力,努力成长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综合型人才。

第8篇

新课程到处充满着自由的精神,洋溢着民主的氛围,呼唤着博爱的品格。在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师生关系的工作中,教师的理念和行为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起决定性的作用。要构建师生有效互动的初中数学课堂,就必须让师生之间真正地实现民主平等,否则学生不敢“动”,教师也容不得学生“动”。传统的课堂观把教师的权威地位作为教学的保证,只谈师道尊严。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是没有任何权利与空间的,只能简单地接受知识。新课堂提倡师生平等,是为了让学生能与教师、同学之间互动起来,互动与自由的空间是学生自主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基础。那么,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民主平等的呢?有一些错误的倾向:一是认为教师不管尽力不管学生,让学生在教室里面想怎样就怎样,自由学习就是对学生平等;二是教师走下了权威的神坛,但是一下子变得极其卑微,在课堂中把自己当成低于学生一等。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平等,合理的师生平等应该是: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不会因为学生大胆的质疑与创新的思维而“情绪不当”;师生在知识上是不平等的,但是是民主的,教师尊重学生的创新与想法,但是凭借知识的优势,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观点,负有给出明确解释的责任,而学生敢于大胆发言、大声质疑,敢于创新思维。数学课堂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是一个深度思维的课堂,没有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会有有效的思维及交流,没有探究和创新,这也就违背了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有人担心:教师良好的个人魅力及其对学生的感召力一直是我们教育的条件之一,那么这些还需要吗?这样的误解是多余的,因为新的数学课堂虽然不再是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但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仍然不可少,而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及引导,无不渗透着教师本身的良好素质与个人魅力。

二、明确界定师生之间教与学的分界线

什么样的师生互动才是合理高效的呢?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很多教师把不准到底哪些事情应该是教师去做的,哪些事情是需要让学生去做的,所以出现了有的课堂教师放不下手脚,还是抱着讲,学生自主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有的课堂中教师一味地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彻底放手,教师不敢插手,使得课堂一盘散沙,没有了教师的掌控、引导、总结,课堂难以完成教学的任务,教学效率低下。所以,要让师生之间真正有效而且高效地互动起来,就必须准确界定师生之间各自的任务与责任。对于初中数学课堂而然,他与一些文科科目不同,思维的深度与层次感较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可能还难以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或者更容易产生一些理解上的偏差。所以,数学课堂教师的课前设计、问题提出的方式、穿插中间的引导与纠偏活动等,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与纠正。在我们的实际操作中,是这样界定师生之间的任务的:

(1)教师的工作

课前教师设计教学案,针对学生实际以及教材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有层次的问题,组成教学案,在课前分发给学生预习;课中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汇总学生解决好的问题,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给大家看;汇总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组织全班级学生进行更大范围的讨论;最终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负责解决;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性评价;对课堂活动进行有效的管理;布置学生的巩固练习;批改学生的作业。

(2)学生的工作

学生预习教师课前分发的学案,尽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把解决不了的问题及疑问记录下来,带到课堂中去集体解决或者请教他人;课堂中学生合作讨论,解决问题并向其他小组展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老师,让老师继续安排班级解决或者老师自己讲解;做巩固练习。从上述的任务分配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一直贯穿着一个原则,就是:学生自己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去做,教师是宏观的掌控者,不是问题的解决者。例如:讲“负数的引入“,教师没有讲零上与零下,前进与后退等相反意义的量,而是直接向学生提出5—3=?3—4=?的问题,因为学生有小学阶段演算的减法,教师接着问“欠多少才能减?”学生肯定会说“欠2”,然后在这时引进记号“-2”表示欠2,引入“负数”的定义。

三、构建有利于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模式

互动机制的最终形成需要一种制度性的东西作为保证,那么课堂模式是一种重要的保证。一个好的课堂教学模式能规定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任务,规定教学的基本环节。它能够把互动的过程进行规范保证,同时也能保证互动的结构得到优化。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有利于师生互动关系的正确发展呢?一是从基本理念上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保证学生的参与;二是要能合理规定教师的任务与学生的任务,分工合理;三是能保证让学生有合作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保证教师不与学生抢时间;四是以“问题教学”为主线,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五是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下是众多课堂模式中的一种,我们以它为例来谈师生互动:

1、先学后教

教师课前设计预习案,让学生根据预习案进行自学。在师生关系上保证了学生自主地学习,教师课前的引导。

2、合作探究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学习,能自己解决或者合作解决的知识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知识交给老师,老师与学生之间讨论解决。同时,老师针对学生自学不到位的知识进行补充、点拨和讲解,保证了师生互动针对重难点知识。

3、当堂达标

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与补充,构建知识网络。布置做达标练习,并批改、统计、分析学生达标效果。这样的课堂充分保证了学生的自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使得教师的引导作用发挥在关键之处,保证了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

第9篇

1.不确定性特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具有不确定性特点,主要体现在:(1)互动方法能够随着教学进展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贴合教学内容,达到理想的辅助作用;(2)师生互动的内容主要是能反映学生实情的问题,只有通过互动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才有可能提升教学效率;(3)应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时,教师带领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互动方案,以便能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2.亲和性特点

与传统的灌输式、讲授式等初中教学方法相比,师生互动教学有明显的亲和性特点.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很大程度地拉近了师生间距离,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耐心与亲和,从而加深对教师的信任,更喜欢学习数学.3.开放性特点传统教学,对于学生的心理、情绪都没有充分地顾及到,这就导致有的学生对初中数学学习存在抵触情绪.而师生互动教学与传统教学不同,是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与教师对学生的鼓励,使学生从封闭的情绪中解放出来,激发学生高涨的情绪,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展开讨论与合作.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方法

1.以小组活动形式进行互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规范师生互动局面,促进互动效果,教师最好采用创建学习小组的方式.教师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然后布置数学学习任务.学生在接到任务研究、讨论的同时,教师可以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加入到学习小组中,与学生就某个数学知识点共同进行讨论、交流与探索.教师通过这种与学生零距离接触的方式,点燃学生的热情,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向教师阐述自己的观点,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数学知识.

2.通过设问,促进师生互动

有了问题,才会引发学生思考.在初中数学师生互动教学中,有效的设问必不可少.教师应该根据教数内容与难点,提出一些关键、合适、具有吸引力、趣味性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发散思维,带着问题去阅读数学教材,然后通过互相探讨、与教师互动等多种方式,就问题展开分析,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法.

3.巧设陷阱,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互动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多是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找出错误进行批评教育,使学生能够改正错误,但这种纠错式的教学方法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其逐渐抵触数学.在新课改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暴露一些破绽或错误,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错误,进而主动与教师交流、互动,最终加深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地学好数学.

4.互动中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应用

在师生互动教学中评价体系的应用很有必要,教师需根据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结合初中学生的认知、年龄、心理特点,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首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互动的积极性、学习起点的高低,对学生进行灵活的评价.注意评价时,多表扬学生,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提出学生的缺点时也应该尽量婉转、委婉一些,以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其次,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可将学生组成小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与教师互动,让学生互相之间进行评价,提出对方的不足之处,教师再合理引导,进一步提高互动教学的效果.再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并乐于接受学生提出的意见.通过这种互动形式的评价,让师生双方都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进而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效率打好基础.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