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5 08:48:01
导语:在流域管理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国内外组件化流域集成技术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流域模型的组件根据模型的求解方式分为3类,分别是前处理组件、计算引擎组件、后处理组件。其中,前处理组件为模型的计算准备提供功能支持,后处理组件为模型的计算结果分析提供功能支持,计算引擎组件是集成模型系统的核心。目前,国内外很多流域集成模型或者模型集成系统均采用了组件化方法,下面对国内外的典型流域集成模型/系统加以评述。
1国外组件化流域集成技术的发展
国际上较为知名的流域集成模型包括:丹麦水文研究所开发的MIKESHE和MIKEBASIN等系列软件、美国农业部开发的SWAT模型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多种集成模型、美国环保署开发的平台式系统BASINS、美国地质调查局在MODFLOW基础上发展的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GSFLOW、美国水文工程中心的HEC-HMS模型、美国BrighamYoung大学环境模型研究实验室开发的专业水文模拟处理软件WMS模型系统、英国Wallingford公司所研发的InfoWorksRS以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ParFlow等。下面主要介绍其中6种模型。
MIKEBASIN模型。MIKEBASIN是一个基于ArcGIS®的流域水资源规划管理工具,在流域(区域)尺度基础上,解决水量的优化配置、用水户连接、水库调度规则及水质模拟等问题的综合性水资源数学模型软件,分NAM(降雨径流)和MIKEBA2SIN(水资源配置)两个模块[11212]。MIKEBASIN采用COM/.NET编程功能,提供二次开发及扩展空间,具有综合性与可移植性的特点,通用性强,适于大、小流域和行政区域各种复杂条件水资源问题研究。该软件基于GIS平台,建模快速,数据前处理灵活,后处理以多种形式直观表达,易于分析、统计等。
MIKESHE模型。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水文模拟系统和进行大范围陆地水循环研究的有力工具,MIKESHE侧重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环境问题分析、规划和管理。该模型软件包含了模拟坡面漫流、非饱和流、溶质输移、农业设施、总蒸发等数值模块。MIKESHE将水文循环的各物理过程分别独立模型模拟,通过多模型之间的数据交换来模拟各水文循环过程。模型软件采用组件式结构,将每一个子过程分别设计成一个软件模块,每一模块仅执行一个子过程的计算。子模块可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耦合或者叠加。同时,MIKESHE模型软件具有标准的OpenMI(OpenModelInterface,开放式模型接口)接口,为该模型软件与其他模型集成提供了标准接口[13]。MIKESHE模型软件具有高度灵活性、通用性以及简单操作性。但是,该软件过于庞大和复杂,不易掌握和运用,尤其是整个安装过程较为复杂,良好使用对计算机性能的要求较高[14215]。
SWAT(SoilandWaterAssessmentTool)模型。SWAT模型是一个具有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该模型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利用VisualBasic并结合GRASS和ArcView进行开发,整合了ARS(AgriculturalResearchService)和SWRRB模型(SimulatorforWaterRe2sourcesinRuralBasins)的特征,采用了先进的模块化设计思路[16217]。该模型模拟的各环节都有对应的子功能模块,模型运行采用命令行代码结构来控制相关模块的调用,命令行的控制由一个包含命令和代码的特定格式配置文件完成。SWAT模型自问世以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在集成调用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8219]。(1)SWAT模型采用与GIS软件紧密集成的方式,模拟过程中的前处理(空间离散化、空间参数化)、运行及调试均以扩展模块方式在GIS环境下实现,因此如果需要将其作为定量评价工具集成到特定的流域管理系统中,那么就意味着同时需要集成整个GIS软件系统,所以集成效率低且浪费资源。(2)由于SWAT模型的空间运行单元采用多层次组织,模型运行需要的基础数据结构复杂,类型多样,所以要想单独开发模型运行的前处理模块,实现的难度较大。
InfoWorksRS模型。InfoWorksRS(河流系统软件)主要用于河网及明渠等的水动力学模型计算。它前处理集成了两种GIS组件,即MapInfo公司的MapX和Esri公司的Mapobject,为用户提供了直观的图形用户界面。InfoWorksRS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既支持单用户应用,也可支持工作组多用户应用[20221]。该软件在应用中对数据的数量和质量要求较高,相对于国内现在较为滞后和不太规范的水文基础数据库而言,软件在应用和推广方面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WMS(WatershedModelingSystem)模型。WMS(专业水文模拟处理软件系统),以通用的数据接口集成了HEC、NFF、TR220、TR255、RationalMethod和HSPF大量的传统集总式水文模型和基于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Gssha,能够提供流域内水文所有过程的模拟。WMS并内嵌了完整的GIS工具,可以实现流域描绘和各种GIS功能分析[22]。目前该软件已被引入国内,并在部分研究中得到了应用。
HEC2HMS模型。HEC2HMS(水文模型系统是美国水文工程中心降雨径流模型),模型主要由C,C++和Fortran语言混编而成[23225]。该HEC-HMS模型具有模块化的结构,研究者可以依据所研究流域的情况,采用不同的产流和汇流方案进行分布式、半分布式或集总式模拟。组件化技术在国外研究的流域集成模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国外的流域集成模型的发展。我国也引进了其中一些模型并在流域管理方面应用。但是,如上所述,这些集成模型也存在一些问题,并不是完全适应我国的流域管理,在应用时,也需要对其进行改进以适应应用的环境。
2国内组件化流域集成技术的发展
在我国,一些集成模型/集成系统也应用了组件技术进行模型集成。雷晓辉等[26]开发了基于开源GIS软件MapWindow的模型软件系统MWEasyDHM。该系统集成前处理、模型计算、参数识别、统计分析、结果展示等功能,是一个低成本的分布式水文模型软件系统,整个平台的开发语言包括:C++,C#,和Fortran等。该模拟模型采用模块化编程思想,集成多种产汇流计算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陈秀万等[27]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基于UML、ATLCOM、ArcEngine、OpenGL等技术实现了一个基于动态响应单元的组件化分布式水文模型系统)DRUMS(ADynamicalResponseUnitsbasedDistributedHydrologicalModelSys2tem)。DRUMS为多尺度下水文模型库系统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可扩展的实现框架。该系统具有开放的接口,灵活的扩展性,在此基础上可以构建不同的专业领域应用。禹雪中等[28]根据淮河流域洪水特征和水系构成,分析了水文学与水力学模型在洪水过程、洪水要素和空间范围方面的集成方式,采用了数据-模型-应用3层结构的总体集成框架,通过模型应用过程的模块化处理和数据有效交换,建立了集模拟、率定和预报功能于一体的综合计算平台。
黄河数学模拟系统V1.0采用基于.NET的3层架构进行组织,同时考虑通过企业服务总线(ESB)等产品实现与J2EE等架构的有效集成,同时利用COM组件和设置公共接口,有效地耦合各类数学模型,实现数学模型与GIS的集成,基本解决了各类模型前后处理和可视化的问题。但是,目前的系统属于单机软件,对使用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较高[29]。夏润亮[30]等在黄河数学模拟系统V1.0基础上,基于ArcGISServer开发了分布式数学模型公共后处理平台,以Web服务方式耦合各类图层数据,可便捷地在线展示数学模型计算成果。同时利用VTK组件实现了数学模型计算结果的动态渲染,把复杂的数字表现形式转化成为便于领导决策的可视化动态表现形式,将传统面向科研人员的单机数学模型后处理系统,转向为领导决策服务的网络平台。周振红等[31]将Fortran计算程序做成动态链接库,采用组件化编程的方式解决数据传输与控制的问题,建立了基于组件的水力数值模拟可视化系统。水利部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32]研制了水资源实时监控管理系统基础平台(WaterWM),该平台对水文产汇流模型、水量水质模拟模型等采用COM组件技术进行了模块封装,可快速完成各种一维水量水质模拟分析计算。魏锋等[33]采用C/S结构开发黄河小花间分布式模型洪水预报系统,并使用COM组件技术进行模块化设计以及用户界面和业务逻辑分离的开发策略,有效解决了不同语言混合编程的问题。文献[34237]应用组件和WebService技术及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SOA)对模块进行封装并服务,形成洪水预报模型组件库,其组件化过程见图1。
首先,根据洪水预报模型的计算过程进行组件化拆分;然后,运用组件技术、WebService技术、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等组件封装技术将划分好的模块封装洪水预报模型组件;第三,对封装后的组件存入组件库,用户定制组件库中的组件并将其在可视化界面中搭建洪水预报模型;最后对系统进行构建。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模型组件化后需将这些组件集成在一起,为将这些模型更好地集成,2005年欧洲的Open2MI系统提出了开放式模型接口(OpenModelInterface)和模型组件(ModelComponent)的概念。在这个标准框架下的各种软件之间有共同的接口协议。因此在这个标准的平台上,各种模型可以以组件形式相互耦合组成一个模型系统,可以多方位考察整个流域的模拟问题[38]。目前,全球数十家水环境系统模型软件供应商都把自己软件计算引擎不同程度地接入了OpenMI标准接口,成为OpenMI兼容软件[39242]。但是,OpenMI标准需要彻底改变数学模型的计算和逻辑过程,对原模型改动很大,而且需要模型开发者熟悉C#编程语言,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另外,OpenMI的各模型组件间通过请求数据形成一种/链式0计算过程,在某一时刻只有一个模型组件在计算,不符合计算机发展要求模型计算并行化的趋势。郭延祥[43244]等针对OpenMI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套将普通模型变为模型组件方法,该方法不受模型的网格划分方法、模拟对象、模型开发语言和操作系统的限制;仅在原模型的时间循环中插入过程函数即可,对原模型改动很小;便于实现分布式计算和并行计算。该模型方法为通过组合简单模型来模拟复杂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3国内流域模拟模型集成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通用性与灵活性较差,普适性有待提高。由于缺乏从软件工程的角度进行系统架构设计致使模型集成系统的可扩展性与开发效率都较低,同时,我国早期的涉水模型大部分是针对一个功能模块对应一个或者有限个用户,也使得在全国范围内对同一问题进行着低水平的重复开发,模型有很多,但是普适性有待提高。
(2)不同来源的兼容数学模型兼容性较差,组件化程度不够,模型接口不开放,模型平台标准化不足。
(3)大多数模型采用Fortran语言编写,采取面向过程的结构化编程,将一个大的计算任务分解成一系列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又由很多的子程序和函数组成,这种模型的模型程序缺点较多,如代码管理不方便、复用性差、系统图形化用户界面(GUI)程度低等。
(4)模型主要面向科学研究,并非针对具体的流域管理进行设计,很难直接应用于流域管理业务中。
(5)开发出的模拟模型的表达与求解复杂性以及模型参数的设置和率定的困难性,对于非专业人员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学模型的发展与应用不适合非专业人员使用。
(6)流域模拟模型集成系统日益注重与GIS进行集成,各类遥感观测为模型系统提供了高分辨率输入,但是现有模型大多数没有使用遥感数据以及进一步同化遥感数据,降低了模型数据分析与决策的能力。这些均使得我国流域模拟模型集成系统的研制比较落后。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研究使用方便,具有通用性、可扩展性、实用性强的流域模拟模型集成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流域模拟模型集成技术研究展望
流域模拟模型集成系统是一项高难度的复杂系统工程,研究内容涉及面广,总体上还不成熟。以云计算、Web210为标志的第三次信息技术浪潮的到来为研究具有实用性和通用性的水利数学模型平台带了良好的契机[45246]。根据目前流域模拟模型集成技术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将各种数学模型开发成易于集成的标准组件既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当今数学模型应用开发的一个重要任务。研究各类模型的信息交互、传输方式、集成结构、参数管理、协同调用、输出结果等内容,将模型组件化并建立流域模型组件库,集成化软件组件的公共开放环境。通过标准数据接口整合各类异构模型组件,以开放式建模接口标准和通用组件架构模式,搭建开放、开源的模拟平台,使预报结果更加丰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曾就流域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做出了一些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较多地侧重于分散性点源的治理及河道防洪的管理。在新水法颁布实施以前,由于没有适合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需要、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监督管理办法,导致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变更与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功能区划不相适应,使得规划及区划所确定的水质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无法落到实处,出现重审批轻管理、污染治理反弹的趋势。
新水法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结了原水法实施10多年来的经验,针对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新体制,确立了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制度及排污口监督管理制度,为流域机构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流域入河排污口法制化管理体制的建设
1.管理体制的设置原则
作为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应按新水法中水资源管理体制的规定,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下,由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及流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授权负责实施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在体制的设置上需吸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教训,强化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统一管理,加强主要水域、重要城市和特定区域的流域管理,从体制上制约地方保护主义。
2.明确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权限
应坚持在流域统一指导协调下的属地管理原则。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负责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的统一监督管理,各属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该行政区内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
3.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变更的审批权限
江河、湖泊、水库,国务院批准的大型建设项目设置的排污口,省际边界河流设置的排污口,日排放废污水量在100t或日排放COD30kg以上,排放废污水含有剧毒、致癌物等情形的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变更的审批,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各属地管理部门备案。
其他区域排污口设置与变更由属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备案。
三、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内容、方法及程序
1.建立入河排污口调查登记建档制度
对流域内已建、在建入河排污口进行调查登记建档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以往工作中,流域内排污口的设置或变更未能与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功能区划的管理目标相协调,不符合现代管理规范要求。应通过调查、登记建档,对不符合流域水资源保护要求的入河排污口的设置,结合各地城镇建设实际情况分期、分批进行规范及整改。
2.建立入河排污口设置、变更的审批程序
入河排污口的设置或变更必须依照规定程序向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或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设置或变更排污口必须实行“三同时”制度,其治污工程和排污工程的设计、施工和投入运行三个环节均应接受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在设置或变更工程完工后,应向水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竣工验收。
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变更的申请审批程序应包括预申请审查、申请审查、竣工验收。
3.入河排污口设置及变更审批许可原则
入河排污口的设置与变更必须符合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符合水功能区划的要求,服从于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及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目标。废污水排放还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符合有关入河排污口设置技术规范要求。
对入河污染物总量已超过分配的控制指标或由于该申请排污口的设置变更将使其总量超标的;由于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技术落后或不可靠,入河污水水质超过或可能超过规定排放标准或对纳污水体功能构成影响的;非条件限制,故意将排污口隐蔽设置,不便于监管部门监督管理的;以邻为壑,为转移污染擅自将排污口向下游区域设置或变更的;在新开发区未进行雨污分流的;其他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或有关主管部门要求,不符合有关入河排污口技术规范要求等情形的入河排污口申请将不被受理审批。
4.制定流域入河排污口设置技术规范
根据管理工作需要,区别江河干支流及湖库区域水功能区要求,本着便于管理、方便排放的原则,对入河排污口的建筑及入河方式等方面进行技术规范,是入河排污口设置规范化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已建、在建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对新设置入河排污口进行审批的基本技术依据。应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制定流域入河排污口设置技术规范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5.建立排污信息季报及年审制度
立法中应规定使用或设置排污口的所有排污单位,必须按季、按年度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排污口统计表。排污单位必须按规定项目如实填写报表,不得弄虚作假。水行政主管部门每年将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对排污口组织年审。
6.建立排污计量及水质在线监测制度
立法中应规定排污单位必须在排污口安装污水排放计量设施,同时限期安装在线水质监测仪器。为便于统一规范管理,入河排污口所安装的计量设施及在线水质监测仪器应为质检部门认定的产品;在管理办法出台前,已经安装相应设施的排污口,其设施必须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质检部门组织检查认定合格后方可继续使用。
7.建立常规监测、监督性监测和现场执法检查相结合制度
建立对入河排污口及受纳水域的常规监测、监督性监测及现场持证执法检查制度。水行政主管部门应依照《水法》授权,对重大排污口,对重点、敏感水域进行常规监测、不定期的监督性监测和现场执法检查,逐步实现有关监测工作与水功能区监测工作相协调。
8.建设一支高素质监督管理队伍
应根据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需要,加强流域及各级行政区域的监督执法队伍建设,逐步提高执法机构的能力,加大监督执法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投入力度,形成机动灵活、准确高效的执法体系。
四、流入河排污口管理的法律责任
1.处罚规定
对未按规定设置或变更排污口位置或建筑结构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按规定程序及规范重新申请;逾期不拆除,将依法,并处罚款。
对“不按规定时间要求向管理部门报送有关资料的;报送资料时弄虚作假的;不按规定时间参加年审的;故意破坏或不正常使用水污染防治设施,直排或偷排的;故意破坏或不正常使用污水排放计量设施或在线水质监测仪器;未如实向管理部门检查人员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的;逃避、拒绝、阻碍管理部门监督检查的;未经审批允许其他排污者使用本单位排污口的;利用其他单位设置的排污口的;改变废污水排放方式、增加排放废污水水量、增加废污水中污染物种类、增加废污水中污染物数量、改变废污水入河方式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并处罚款。
对水行政主管部门及流域机构工作人员工作不履行法定监督管理职责,、的,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乃至刑事责任。
2.建议实行“累时倍罚”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违法行为可以追究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但实践中多为追究行政责任。当前严峻的水污染事实告诉人们,罚款的处罚效果与立法目的相脱离。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交了排污费或罚款就等于交了保护费,违法排污合法化”的怪现象。考虑到违法排污行为的复杂性及水资源被污染后其危害的长期性,建议法律在追究破坏水资源行为的法律责任时有所突破,对持续违法排污者,实行“累时倍罚”的责任追究制度。
摘要:物流管理高职教育应以物流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建立教学—科研—企业间稳固的关系。根据培养目标,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不同的模块,建立模块实习基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对物流管理职业技术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一)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主要分为企业物流与从事物流的企业两大块。不同的企业其物流有不同的特点:如零售企业中的百货店、专卖店、专业店、大卖场、连锁企业,对岗位的要求都不相同。某些特殊行业的物流还需要有专门的知识技能,如药品物流、危险品物流等。从事物流的企业是指专门承揽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和实施物流系统集成服务的第四方物流,具体岗位涉及储存、运输和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和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管理软件编程与操作、物流服务管理等。
(二)建立校企联合行业组织。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各物流企业的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借助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建立行业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和企业保持经常的联系,一方面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基地,另一方面对企业的管理与再造提供解决方案。形成教学、科研、企业间的稳固联系。例如在美国,各商学院都不遗余力地确保教授们在企业中发挥作用并获取丰厚的回报。他们定期地向大公司提供咨询,学生们从教授的亲身经验中受益,公司们对此也十分欢迎,因为他们才是最终的受益人。因此,我国高职院校有必要建立校企联合行业组织。
二、物流高职学生的培养目标
物流行业具有连锁化、综合化和信息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宽带”型的。除了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的复合化,有些岗位,如仓储管理软件编程员、电脑服务器管理员,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较高。因此,除了“宽带”外,培养目标还要注意专业化方向,只有这样,面对涉面广泛地物流业,高职学生才能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现代物流行业是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经过整合再造重组而成,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基础之上的创新行业。因此,需要增加许多新兴交叉课程,如“仓储策划和投资分析”、“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资源计划E即,’.“物流技术”、“物流管理技术”、“供应链管理”等现代信息技术课程;针对加入WTO后物流国际化的趋势,又增加了“国际物流学”、“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与国际结算”等课程。现代化和国际化,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另一个宗旨。高职主要是培养基层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操作性劳动者,因此,要增加实践课以培训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传递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目标必须通过在校内实验室上课或到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来实现。
三、高职物流管理教学上的几点思考
(一)学科体系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包括多项核心课程,内容涉及物流的各个环节与方面,如物流基础、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与物流管理、物流配送、第三方物流、物流成本、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系统分析、物流自动化、物流规划等等。在课程的设置上除了前面提到的定位不明确外,还易出现两个问题:1、找不到合适的教材。表现在:(l)教学内容重叠。因为物流是一个新的专业,且有很强的综合叉学科特点,没有形成完整清晰的专业体系,因此,现有的书籍很多在内容上相互重叠;(2)各方面知识泛而全但深度不够的情形非常普遍:(3)理论阐述居大多数,有案例也多不透彻,可操作性差,非常不适于高职教学。2、学生定位职业难。物流管理涉及专业方面广,高职教育时间比本科教育短,若所有课程都学,必定不能专精,且给学生造成迷惑和误区,分不清职业方向,不利于学生早定方向培养专门的职业技能。例如: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仓储管理、报关这三种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差别就非常大。课程开全对学校和学生而言都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而只开设部分课程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就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这是一个很突出的矛盾。
(二)对“模块思路”的探讨
针对上面提出的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我们可否打破现有的“以书本定课程”的习惯,而改为“以书本服务于模块”的思路。即把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从业岗位群上进行划分,将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数个模块,如:国际物流管理;企业物流管理;物流功能管理(含仓储、配送、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物流成本管理与投资经济分析等等。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数个模块进行学习,修满规定的专业课程即可进入实践阶段。在实践过程中,也以模块为单位,直接与相应的模块企业联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训与实习。这样,教学有套路,师生有方向,能够将有限的精力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培养出更成熟更专业的物流管理高职人才。
(三)采用生动丰富的教学手段
调查研究对象为300名合肥某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和辅导员。采用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和访谈均以无记名方式开展,兼顾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本研究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问卷全部收回,有效率94%。问卷调查包括22项内容,涉及获得流行语的主要途径、流行语的使用情况及对流行语的态度等内容。调查问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列出调查问题及备选答案,调查对象选择最符合自己情况的项目。
2调研结果与分析
2.1样本分布
调查问卷样本取自合肥某高校在校大学生和辅导员,有效问卷282份,年龄相仿,同属20—29岁年龄段,性别方面男生多于女生,男辅导员多于女辅导员。
2.2高校大学生和辅导员对网络流行语的接受程度
为了解被试对网络流行语的基本态度,我们列出了“乐意接受”、“可以接受”、“不能接受”、“没感觉”四个选项,供被试者进行选择。结果表明,有44.44%的大学生对流行语持“乐意接受”态度,45.14%持“可以接受”态度,2.78%表示“不能接受”,7.64%表示“没感觉”。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有相当广泛的接受主体,大学生对流行语持接受态度。笔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大学生自我娱乐调侃、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通过对辅导员群体和学生群体,以及性别群体对流行语的接受情况结果的分析,查x2分布上侧分位数表x20.05=7.815;x20.10=6.251均大于3.598,数据显示辅导员群体和学生群体对流行语的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2.3高校大学生和辅导员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调查发现,从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来看,学生群体中经常使用的人占37.8%,有时使用的人占45.3%,很少使用的人占14.7%,没有人从不使用。可以看出,由于流行语的轻松、活泼、幽默,形式短小、精简,符合年青人语言习惯。通过对辅导员群体和学生群体对流行语的使用情况结果的分析,查x2分布上侧分位数表x20.05=7.815;x20.10=6.251均大于3.955,数据显示我们发现辅导员群体和学生群体对流行语的态度不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我们对流行语的使用场合进行调查,有87.6%的人认为流行语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12.4%的人认为流行语可以使用在一些正式场合。可见,流行语是由网络派生出来的新鲜事物,相比较严肃、正式的场合而言,学生更愿意选择轻松、自由的场合来提及。在调查到和哪一类人交流时较多地使用流行语发现,71.1%的学生选择愿意和同学、朋友使用流行语,和家长、老师使用的比例仅占4.7%。从身份的角度来分析对流行语使用对象来看,查x2分布上侧分位数表x20.05=5.911,小于7.164,结果在校大学生和辅导员存在显著性差异。23.4%的辅导员选择愿意和学生使用流行语。可见,青年学生观念更新快,渴求新鲜事物,而家长和教师受传统文化影响深,语言更新困难,造成彼此的话语体系的不一致,使用流行语的沟通则比较困难。
2.4网络流行语的主要传播途径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和流行,主要依靠了不同的传播媒介。调查中看到,61.2%的学生认为,网络是高校的主要传播媒介,其次是同学朋友之间的交流,达32.2%,紧随其后的是影视作品和报纸杂志。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炙手可热的现象,反映了青年人群流行文化的独特性,也体现了网络独有的时代性,网络文化以一种惊人的速度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青年人的语言环境、情感模式、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也存在一定消极影响。其中一点就是道德感的滑坡。在某种程度上,网络的虚拟特征使部分人迷失了现实的社会角色,产生“游戏人生”的错觉,导致责任感的滑坡。再则网络流行语中的粗言秽语,导致道德感的减弱甚至缺失。
2.5高校大学生和辅导员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不相同。问卷的调查结果显示,53.1%的学生持支持的态度,认为流行语是语言朝着新方向的一种发展,有特点,32.6%的学生持中立态度,只有11.3%的学生持反对意见,这类学生认为流行语语言粗俗肤浅、不符合语言规范,影响传统语言文化,应该限制使用。选择支持的同学最多,可见流行语本身的一些优点和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相符合。为证实这个假设,我们又深入做了流行语吸引因素和评价调查,其中流行语的吸引因素中诙谐性、新奇性、简洁性、通俗性排在靠前,流行语的评价中,学生主要选择了社会情绪的宣泄、青年群体的认同、社会新鲜事物的涌现。通过这两项调查,可以发现流行语生动幽默,表达青年学生释放压力,娱乐的情感状态;流行语求新求异,符合青年学生个性鲜明,追求时尚的思想特征;流行语广泛流传,体现青年学生价值多元,时代文化心理。对于选择中立和反对的学生,我们随后的调查发现,学生把流行语良莠不齐、破坏传统语言文化、更新太快这几个选项排在前面。
3结论
网络流行语自身的潮流时尚、调侃幽默、形象生动,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借助于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分析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运用的实然性和应然性,探寻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的实效性方案,从而提高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3.1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运用的实然性
流行语主要是借助网络媒介,由大学生为主题的年轻网民创作完成,流行语内容上反映出草根平民实现对社会事件的参与。流行语在形式上常常以符号、数字、字母真实而生动地再现某一社会现象,生动形象,诙谐幽默,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距离。目前高校中的辅导员是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群体,这一群体和学生年龄地位相仿,基本都处于20—29岁的年龄段,和青年学生一样对流行语有很强的认同感。在工作中恰当利用流行语的优势,真正尊重学生的想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对学生所关注的社会事件和现象,给与引导、讲解、传播,将比传统单纯的说教形式更富有感染力,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有效地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
3.2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运用的应然性
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渗透网络流行语,俨然成为高校辅导员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行之有效的方法。教育者在传统的高校学生工作系统中,始终处在一种信息优先,资源优势的地位,所以在教育过程中较易得到敬重、树立自己的威信,更有利地开展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网络信息的渗透,是对我们在长期工作中积累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观念的一个巨大冲击;再则在以流行语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侵入,使高校成为没有围墙的“虚拟社区”,原有的教育工作原则在这种文化下黯然失色,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掌控性、现实性受到弱化。如何在工作中利用流行语,占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成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亟待开发的“试验田”。
3.3网络流行语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运用的实效性探索
3.3.1关注网络流行语,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借助网络平台,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一些流行语抒发自己的心情,可以与别人分享喜悦,可以抱怨,可以发泄,可以求教。因此,通过流行语便可以及时了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为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打下基础。流行语通过网络平台和日常口语传播,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网络状态迅速了解当下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也可以在日常工作中通过流行语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的情绪状态,必要时及时介入一些事件,化解矛盾和冲突,有针对性地给予关心和帮助。
3.3.2使用网络流行语,努力建立和学生共同的话语体系
我们对流行语应精挑细选,分清对象,分清性质,分清场合,恰当运用。辅导员在使用流行语时,要根据学生年龄、性别、性格、理解力以及网络文化背景等各方面不同的情况,考虑选择与对象符合的网络流行语。此外,流行语也有消极低俗的一类,这类流行语不仅不能拉近师生距离,反而降低教师品质,有损教师形象。因此,辅导员在使用流行语时,一定要把握分寸,选择那些内容健康、格调高雅、幽默活泼的类型。再者,辅导员在使用流行语时,要注意分清场合,不能仅仅为流行而使用,往往会造成矫揉造作,形成不了经典教育。
3.3.3研究网络流行语,高效指导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应用
分析一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水利发展道路,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活动通过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对大自然的索取,由于索取过度,大自然反过来对人类生存发展形成了反制约,迫使人类活动按照大自然基本规律回报自然。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发展仍然属于向大自然的索取阶段。很多现象证明这种索取在某种程度上已达到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极限,有些方面甚至开始向反的方向发展。环境的污染、生态条件的恶化、频繁的洪水或干旱灾害等都预示了这种平衡破坏的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设计要考虑宏观综合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的往往是一种无形的效益。以大坝为例,以往人们多考虑它的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这些都是能够看得见、可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东西,而这个工程对上下游的影响(如对河道演变,生态平衡影响),对左右岸的影响(如水位抬高、两岸地下水位上升),对非经济指标能衡量的行业影响都是应该考虑的。
判断水利发展的合理性、综合效益的可靠性等是我们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以往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水利工程的布设等是否适合所在区的基本特点,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往往通过完成工程量的多少来衡量,我们经常说这几年建了多少坝、修了多少堤、打了多少井、灌溉面积又增加了多少亩,对于一个区域这些数量指标是否能够保障全区域内系统水环境水生态安全,是否满足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则不得而知。新的水利发展形势下需要研究更加客观、合理的水利发展判别指标。
综合起来考虑一个区域的水战略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水质与水量的关系
水质与水量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破坏了水质就等于减少了有效使用的水量;没有充足的水量,保证良好水质就缺乏基础条件。反过来,如果有足够的水量则为水质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用水还是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水量水质是并重的。然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自然界的总水量基本上是恒定的,提高人类有效用水量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力改善水环境和供水水质条件。水质的保护将可能是我国水利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2.防洪与减灾的关系
防洪安全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存在的。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来制定合理的洪水安全标准。但另一方面,就是考虑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的安全问题,这就是减灾。要正确处理防洪与减灾的关系,要双重兼顾,做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平衡。
3.洪水与干旱的关系
时间上,汛期来水偏多,产生洪水灾害,非汛期来水偏少,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空间上,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而这种不平衡还时常产生变异。实际上在我国汛期发生干旱、非汛期产生洪水,南方发生干旱、北方发生洪水的灾害情况并不少见。对于发展经济来说,洪水与干旱两者都是灾害。战略决策中要妥善处理好洪水与干旱矛盾的综
合措施,关键在于将时间空间的不平衡调整为相对平衡。
4.局部工程与流域的关系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流域系统内,组成系统的各个因子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上下游之间、左右岸之间的宏观影响长期存在,一个工程在一个流域的作用往往影响到相当大的范围甚至整个流域,工程的规划与建设要特别注意这种宏观影响。
5.工程与管理的关系
人类改造自然,现阶段最重要还是通过工程措施,然而工程作用的发挥是通过管理来实现的。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工程措施有不同的侧重点,如何从系统的角度合理调度、发挥工程的综合作用,在这里要避免工程的重复或者工程运用功能的冲突,甚至对流域综合管理产生负面影响。
6.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关系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不能违反自然规律。以流域内兴修水利工程为例,流域内水利工程的建设和水资源利用方式将改变流域内水土平衡及水循环特征,形成了新的水资源分布特征,这时,人类调控的程度就需要遵循自然资源与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大量兴建水库、堤防将流域内一部分水资源更多地拦蓄在河道之内或排洪入海,而使另一部分区域相对干旱或少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湿地流失、湖泊萎缩、植枯等生态恶性变化。因此,水利建设不能盲目满足社会需求,相反要从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出发,考虑自然基本规律,综合减灾、环境、域内社会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利发展进程图
7.河道与流域的关系
河道是流域内水体的传输通道,与流域是线与面的关系。大部分水利发展活动离不开河道,河道不畅则通道不畅,但河道不是孤立的,河道的治理作用相当一部分都反映在流域上来,我们在实施治理河道工程时要充分考虑这种全局性影响。
8.水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关系
一个区域的水资源量决定了其他行业的开发度,这就是水资源承载力的问题。因此进行区域的水战略布局要了解国家在本区域的国民经济发展布局,根据水资源的可能最大承载力考虑水资源配置。超出水资源承载力极限的,要提出建议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修正,或者通过必要途径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9.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利发展全局性目标中,关键是要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分析水利开发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实际上,不同区域水利开发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有区别的。
10.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1.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量和生源国都保持着较快增长。2011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292611人,同比增长10.4%;2012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328330人,同比增长12.2%;2013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356499人,同比增长8.6%。从2013年留学生生源数据来看,来自亚洲的留学生数量最多,来自泰国、哈萨克斯坦以及印度的留学生人数增长显著。按留学生国籍统计,2013年来华留学生人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韩国、美国、泰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江南大学的来华留学生人数近些年来也是屡创新高;2011年在校留学生人数723人;2012年在校留学生人数772人;2013年在校留学生人数780人;2013年我校来华留学生规模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28名,在江苏高校中排名第9名。
2.来华留学生结构层次不断改善。在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留学生的层次结构也在不断改善,学历留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所占比例在不断提高。其中2011年来华学历留学生人数为118837人,占留学生总人数的40.6%;2012年来华学历留学生人数为133509人,占留学生总人数的40.7%;2013年来华学历留学生人数为147890人,占留学生总人数的41.5%。而我校2011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人数216人,占留学生总人数29.9%;2012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人数238人,占留学生总人数30.8%;2013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人数272人,占留学生总人数34.9%。
3.来华留学生专业结构相对集中。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增长和结构层次的持续改善,学历生所选择的专业结构也在改变。目前有西医、工科、文学、管理、经济、中医、法学、教育、艺术、理科、农科、历史、哲学等13学科招收留学生。其中留学生选择的主要专业学科为医学、工科、文学、管理和经济。江南大学凭借其在轻工领域(尤其是食品专业)的优势,来我校就读的留学生中以工科专业居多。2013年我校工科专业的留学生186人,占学历生总人数的68.4%;其中食品专业的留学生达114人,占学历生总人数的41.9%。我校管理学留学生人数仅次于工科专科,2013年管理学留学生人数达46人,占学历生总人数的16.9%。
4.来华留学生规模、层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虽然近些年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和教育层次都有持续的提升,但仍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距。①留学生规模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数量仍远低于美国、英国、德围、法围、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此外,来华留学生在全球留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以美国为例,2013年美国国际学生人数为81.9644万,我国同期来华留学生人数为35.6499万,仅占美国同期留学生人数的43.5%。②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层次相对于教育发达国家偏低,近年来,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的比例虽然在稳步提升,但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013年我国共接收专科生2004人、本科生105284人、硕士生30828人以及博士生9774人,学历生人数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1.5%;而2013年同期美国本科阶段学生340276人,研究生312447人,学历生在留学生中的比例高达80%。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问题。①沟通障碍: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基本没有经过正规的汉语培训,来到中国后短时间内仍不能以汉语为沟通手段,这种沟通障碍造成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隔阂,对于不同文化的沟通交融有着很大的限制。②文化冲突:由于各国文化环境的差异,来华留学生与中国本土学生在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尤其是在理解中国国家政策和学校规章制度上,留学生很容易运用自身惯有思维模式去认知外来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认知上的偏差,最终导致矛盾的发生。
2.部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学校的一些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不高,缺乏责任心,主要体现在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态度僵硬,办事拖拉,遇事相互推卸责任。此外大部分管理人员不会说英语,导致与留学生沟通困难,其中有些管理人员会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无形中给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较为落后。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加,高校中留学生所就读专业院系和教育层次也越来越广,但大部分专业院系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留学生管理岗位,在教育管理上基本照搬本国学生的管理制度和培养模式,因此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专业院系层面上难以开展。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因为忽略了留学生实际的文化背景等因素,使得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效率普遍不高。
三、对我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在留学管理工作中要加强跨文化的理解与沟通。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进行管理的前提就是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管理中要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饮食习惯和语言禁忌;遇到管理上的问题决不能只是用规章条例来一味的“管”,要学会用理解的态度和他们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案。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信仰和宗教,存在文化差异,只有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才能化解文化冲突,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2.建立留学生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和处理机制。①加强入学安全教育,组织留学生学习校纪、校规、教学管理规定等;定期安排公安部门出入境管理处来校宣讲我国法律、法规以及卫生检疫规定、签证办理程序等条例,让留学生从一开始就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预防留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②建立校园预警机制,通过走留学生群众路线,和留学生打成一片,随时了解学生情况,一旦发现不好的苗头,立即进行沟通并处理。具体可通过以下途径:①通过留学生干部了解他们的动态。②与宿管工作人员定期沟通,了解在校留学生的情况。③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引导其多参与“正能量活动”,减少留学生参加违纪、违规活动的可能性。③制订留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突发事件管理队伍,可在已有管理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留学生具体情况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建设具有专业化水平的突发事件处理队伍。
3.重视来华留学生教育,捋顺留学生管理思路。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国家间文化与科学技术的交流,也是大国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及国家应给予来华留学更多政策上的扶植,才能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的规模;通过加大资助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外国学生来华,逐步提升学历留学生的比例,从而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层次和质量。此外还要进一步梳理留学生管理思路:①建立学校层面的留学生管理协调机制,努力促进学校各管理部门间的协同创新。②完善整套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如学生签证管理、档案管理、学籍管理、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宿舍制度等。③在课程教育方面,要制订合理的课程与教学计划,使用合适的教材,建立留学生教育教学评价体系。④在对留学生的管理模式上,要坚持采用以教学管理为中心,行政管理为辅助的模式。
4.建设专业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结构的变化给留学生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以往留学生办或外事处可以包揽从招生到离校全过程的日常行政管理以及教学工作,但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这个越来越庞大的留学生群体。留学生多与教师少,管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与管理体制不顺、水平不高的矛盾日益凸显,“趋同化管理”成了当下很多高校采取的有效方式。将管理中国学生的辅导员制度引入到留学生管理中,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留学生辅导员能更加贴近留学生,因此这也是目前被普遍认为最高效、也是最能体现对来华留学生人文关怀的一种管理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建设留学生辅导员队伍是留管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重要内容。辅导员给留学生留下的印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留学生对学校乃至中国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留学生辅导员的作用,让留学生辅导员成为留学生和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让留学生辅导员成为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
供应链系统是从材料供应商到终端用户的整条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的关键业务流程和关系的一种集成,包括向最终客户提供商品、服务和信息的所有过程。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都是按照一定的关系联系到一起的,每一个企业在这个系统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供应链系统也具备如下特征:①整体功能。位于供应链节点上的任何企业,无论其担负何种重要职能,都只能发挥出自身的功能,无法实现供应链的整体功能,供应链的整体功能是由所有的企业密切合作,发挥出自己所具备的功能后,进行集成之后获得的结果。整体功能是供应链系统最突出的一项竞争能力,它能将所有企业的能力进行集成,然后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比起企业自己单兵作战,这种集成后的效果无疑放大了很多倍。②目的性强。供应链系统的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但是又不影响产品质量,甚至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服务速度作为重要目标,最终为客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③企业关系密切。在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主体是依靠紧密的供需关系联系到一起的,这就决定了各个企业主体之间必须开展紧密的合作,在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追求下,这种密切合作的关系会越来越紧密,在供应链系统中,每个企业都能将自身的优势最大化。④适应性好。当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企业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终端用户对产品的服务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是产品和服务的时效性上,因此,企业需要及时捕捉并抓住这种市场上的变化,不断提高自身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2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的不足
当前,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水平较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这种不足不仅体现在管理水平上,也体现在管理技术上,很多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推广使用,但是在我国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可以说,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可能需要企业管理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努力。
2.1传统物流理念的影响
当前,我国企业的物流模式仍然广泛采用传统的运作方式,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仍然比较落后。仓储运输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仍然是我国企业主要采用的物流模式,采购、仓储和配送基本上依靠企业自身完成,不仅浪费了人力财力,而且效率也比较低下。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化的专业分工,也影响了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效率。没有体现出物流的重要性,这样必然导致企业物流水平不高,进而影响到顾客的满意度。
2.2优秀物流人才缺乏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物流在企业全球化的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优秀的物流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同样重要。优秀的物流人才应该是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深入了解电子商务和进出口贸易的相关知识,而且还需要精通几门外语。但是,当前我国的物流教育体系还不健全,物流人才的培养也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3加强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的方法
3.1重视物流管理
当前,我国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视程度,从企业发展的战略层面上去认识供应链物流管理,把做好供应链的物流管理当成企业的战略来抓。供应链的物流管理模式是提升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最有效手段,需要企业投入较多的财力物力进行探索,并且在未来较长的时间段里认真设计和规划。企业要做好企业供应链的竞争。因此,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当下最重要的是给予供应链物流管理足够的重视,和其他企业寻求积极的合作,形成物流战略联盟,避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企业形成物流战略联盟后,相比于一般的企业,其在组织上和市场上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能够充分发挥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优势,从而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性。
3.2更新物流管理理念
当代的物流服务以客户的需求作为核心理念,而传统物流服务的理念明显落后于时展的需求,需要吸收新的理念和内容,满足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工作:①创新物流的内容。向增值物流服务进行转变。②拓展服务功能。创新物流管理服务内容,一切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要为服务的宗旨。
4结语
【关键词】物流管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一、前言
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创新创业显得尤为重要,在“互联网+”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众客空间、开放式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在物流行业加强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的物流管理服务平台,创新业务流程,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互联网+”行动计划对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与机遇,为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二、实施“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联合合作企业创新实施“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分段即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根据物理管理专业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经济管理通用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学习与认知实践,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第二个阶段物流专业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理论教学、专业能力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团队;第三个阶段综合能力培养,在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开展综合实训项目、企业跟岗实践学习、开展创新创业项目,学生达到企业准员工标准;第四个阶段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校外进行顶岗实践学习或开展自主创业项目。分层培养即在第二、三阶段把学生分成技能型学生、创新型学生,第四阶段把学生分成就业型学生、创业型学生,按照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双创贯通即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贯通学生培养的四个阶段。图1“分段分层、双创贯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进行多形式学习,在校期间参加的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创业实践项目、课题研究、特长竞赛、创新成果、境外交流学习等纳入学分管理,建立以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学分互认制度。
三、构建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型课程体系
“产学研创”一体化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创业型创新人才,将创新创业课程有机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实践体系和理论体系,涵盖创新思维以及创业全过程的课程体系。通过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育,增强学生的创业意愿,增加学生的创业资本。在理论课程体系设计上,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开设创业导论、商业模式概论、项目管理等,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创业,物流领域创业者应具备哪些创业素质和基本能力;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选修创业指导及创业案例研究课程,并引入创业者、相关专家进行指导;对已经开展物流项目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类课程。物流管理专业双创型实践教学体系由校内单项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创新创业实训、生产性实训项目实训、校外认知实习、创新创业实践、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组成,学生在校期间为了培养学生的商贸物流服务技能与运营能力,开展“互联网+”高效物流技能大赛、“互联网+”物流运营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图2“双创型”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体系设计上,开设创业活动课、创业模拟仿真课程等。一方面实现“做中创”,包含综合实践项目、应用性专题设计、创新创业竞赛等,使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另一方面重点实现“研中创”,即依托师生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生产性实训基地等,开展创新创业项目。
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系列做法
(一)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工作室由专任教师与学生组建创新创业工作室,引入快递分拣业务、物流仓储流程优化、物流设施设备设计、特色农产品物流项目、商贸物流项目等,由师生共同选择实施项目,通过查阅资料、社会调研、座谈研讨等方式完成物流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物流业务能力以及专业素养,还能够为专业教师教学提供真实的教学项目,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二)举办物流创新创业大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在物流领域的创业意愿,每年开展全部学生均能参与的物流创新创业大赛。大赛以智能快递、高效物流、智慧仓库、特色产品物流项目、先进物流技术应用等模块为题,学生根据兴趣与自身优势选择参赛项目,通过项目计划书的撰写、项目的实施方案的制定、项目的讲解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双创能力。(三)开设经管通用课程,培养学生经济管理能力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融入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统计学、企业运营模拟、电子商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经济商贸通用能力,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除了能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外,还掌握经济管理能力;除了能够进行物流业务操作外,还懂经营、善管理,为学生创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四)开展名家进校活动聘请物流企业老板、行业专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创业导师,每个学期为专业师生开设创业指导讲座。利用企业老板创业经验、行业专家创业思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经营理念解决学生在创业中存在的困惑。
五、总结
物流行业发展迅速,由传统的物流发展为一体化物流、智能物流、高效智慧物流,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了机会,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以融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双创型课程体系为核心,开展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作者:逯义军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来华留学生人数持续增长。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数量和生源国都保持着较快增长。2011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292611人,同比增长10.4%;2012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328330人,同比增长12.2%;2013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356499人,同比增长8.6%。从2013年留学生生源数据来看,来自亚洲的留学生数量最多,来自泰国、哈萨克斯坦以及印度的留学生人数增长显著。按留学生国籍统计,2013年来华留学生人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韩国、美国、泰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越南、印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江南大学的来华留学生人数近些年来也是屡创新高;2011年在校留学生人数723人;2012年在校留学生人数772人;2013年在校留学生人数780人;2013年我校来华留学生规模在全国高校排名第128名,在江苏高校中排名第9名。
2.来华留学生结构层次不断改善。
在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留学生的层次结构也在不断改善,学历留学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所占比例在不断提高。其中2011年来华学历留学生人数为118837人,占留学生总人数的40.6%;2012年来华学历留学生人数为133509人,占留学生总人数的40.7%;2013年来华学历留学生人数为147890人,占留学生总人数的41.5%。而我校2011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人数216人,占留学生总人数29.9%;2012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人数238人,占留学生总人数30.8%;2013年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人数272人,占留学生总人数34.9%。
3.来华留学生专业结构相对集中。
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不断增长和结构层次的持续改善,学历生所选择的专业结构也在改变。目前有西医、工科、文学、管理、经济、中医、法学、教育、艺术、理科、农科、历史、哲学等13学科招收留学生。其中留学生选择的主要专业学科为医学、工科、文学、管理和经济。江南大学凭借其在轻工领域(尤其是食品专业)的优势,来我校就读的留学生中以工科专业居多。2013年我校工科专业的留学生186人,占学历生总人数的68.4%;其中食品专业的留学生达114人,占学历生总人数的41.9%。我校管理学留学生人数仅次于工科专科,2013年管理学留学生人数达46人,占学历生总人数的16.9%。
4.来华留学生规模、层次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虽然近些年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和教育层次都有持续的提升,但仍与其他国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存在差距。①留学生规模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目前我国来华留学生数量仍远低于美国、英国、德围、法围、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此外,来华留学生在全球留学生中所占比例较低。以美国为例,2013年美国国际学生人数为81.9644万,我国同期来华留学生人数为35.6499万,仅占美国同期留学生人数的43.5%。②来华留学生的教育层次相对于教育发达国家偏低,近年来,来华留学生中学历生的比例虽然在稳步提升,但与教育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2013年我国共接收专科生2004人、本科生105284人、硕士生30828人以及博士生9774人,学历生人数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41.5%;而2013年同期美国本科阶段学生340276人,研究生312447人,学历生在留学生中的比例高达80%。
二、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沟通障碍与文化冲突问题。
①沟通障碍:大多数来华留学生基本没有经过正规的汉语培训,来到中国后短时间内仍不能以汉语为沟通手段,这种沟通障碍造成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隔阂,对于不同文化的沟通交融有着很大的限制。②文化冲突:由于各国文化环境的差异,来华留学生与中国本土学生在价值观、、行为规范、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尤其是在理解中国国家政策和学校规章制度上,留学生很容易运用自身惯有思维模式去认知外来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认知上的偏差,最终导致矛盾的发生。
2.部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学校的一些行政管理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不高,缺乏责任心,主要体现在主动服务意识不强,态度僵硬,办事拖拉,遇事相互推卸责任。此外大部分管理人员不会说英语,导致与留学生沟通困难,其中有些管理人员会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无形中给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较为落后。
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加,高校中留学生所就读专业院系和教育层次也越来越广,但大部分专业院系都没有设立专门的留学生管理岗位,在教育管理上基本照搬本国学生的管理制度和培养模式,因此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在专业院系层面上难以开展。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因为忽略了留学生实际的文化背景等因素,使得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教学效率普遍不高。
三、对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1.在留学管理工作中要加强跨文化的理解与沟通。
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进行管理的前提就是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在管理中要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饮食习惯和语言禁忌;遇到管理上的问题决不能只是用规章条例来一味的“管”,要学会用理解的态度和他们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案。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信仰和宗教,存在文化差异,只有相互理解、不断沟通,才能化解文化冲突,实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2.建立留学生突发事件预防机制和处理机制。
①加强入学安全教育,组织留学生学习校纪、校规、教学管理规定等;定期安排公安部门出入境管理处来校宣讲我国法律、法规以及卫生检疫规定、签证办理程序等条例,让留学生从一开始就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预防留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②建立校园预警机制,通过走留学生群众路线,和留学生打成一片,随时了解学生情况,一旦发现不好的苗头,立即进行沟通并处理。具体可通过以下途径:①通过留学生干部了解他们的动态。②与宿管工作人员定期沟通,了解在校留学生的情况。③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引导其多参与“正能量活动”,减少留学生参加违纪、违规活动的可能性。③制订留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突发事件管理队伍,可在已有管理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留学生具体情况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通过培训、进修等方式,建设具有专业化水平的突发事件处理队伍。
3.重视来华留学生教育,捋顺留学生管理思路。
来华留学事业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国家间文化与科学技术的交流,也是大国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及国家应给予来华留学更多政策上的扶植,才能进一步扩大来华留学生的规模;通过加大资助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外国学生来华,逐步提升学历留学生的比例,从而提高来华留学生的层次和质量。此外还要进一步梳理留学生管理思路:①建立学校层面的留学生管理协调机制,努力促进学校各管理部门间的协同创新。②完善整套留学生教育管理制度,如学生签证管理、档案管理、学籍管理、考核制度、奖惩制度、宿舍制度等。③在课程教育方面,要制订合理的课程与教学计划,使用合适的教材,建立留学生教育教学评价体系。④在对留学生的管理模式上,要坚持采用以教学管理为中心,行政管理为辅助的模式。
4.建设专业的留学生辅导员队伍。
近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结构的变化给留学生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以往留学生办或外事处可以包揽从招生到离校全过程的日常行政管理以及教学工作,但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这个越来越庞大的留学生群体。留学生多与教师少,管理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与管理体制不顺、水平不高的矛盾日益凸显,“趋同化管理”成了当下很多高校采取的有效方式。将管理中国学生的辅导员制度引入到留学生管理中,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留学生辅导员能更加贴近留学生,因此这也是目前被普遍认为最高效、也是最能体现对来华留学生人文关怀的一种管理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建设留学生辅导员队伍是留管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制度化的重要内容。辅导员给留学生留下的印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留学生对学校乃至中国的印象。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留学生辅导员的作用,让留学生辅导员成为留学生和学校之间沟通的桥梁,让留学生辅导员成为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