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31:35
导语:在高中教育多样化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挑战;主体;新课程改革;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1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认识逐渐增加,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规格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是培养下一代的主要阵地和场所,所以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挑战。学生的学习不能仅仅是学书本上的东西,他们对新事物对新知识的接受,也是非常迫切的。传统的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模式基本一致,教学目的倾向于让学生适应考试,重理论体系的建构,轻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老师对很多考试外的知识都不予以讲解。这些都是我们当今教育所必须改革的。高中英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很多,主要压力还是来自于高考,教师不能脱离现实去搞另外一套,学生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偏离高考。所以,高中课程改革所面临的情况非常复杂化和严峻化。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在新的高中课程改革的思想指导下,从事相应的课程改革和探索,研究新的学习方法和技能,从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出发,把学生造就成时代需要的人才。我在高中英语学习方式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以和大家交流,以趋更加完善和成熟。
一、进行高中英语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这是学生必须明了的,如果解决不了思想问题,无论如何也学不好。所以我们首先要向学生讲解清楚,高中英语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英语在整个高中期间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学习和不学习英语是什么结果,学习了英语有什么好处,英语和汉语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等等问题,都需要在学习英语之前弄清楚,否则,学生的学习是漫无目标的。例如,许多高中学生对现代金融非常感兴趣,知道是一个经济效益很好的行业,那么,现代金融已经和国际惯例接轨了,所有用语言叙述的内容都用英文表示,如果你没有英语能力,就无法入门。教师可以用一些常见英语知识启示学生,像account current活期存款账户,deposit account存款户头,personal account个人存款,several ways of paying几种付钱方式,use credit cards用信用卡等等。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英语结合,让他们深刻认识到学习英语的好处,由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教学要围绕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明确这一特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是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不考的就不教,不教的就不学。学生学习的时候很被动,只是一个录音机。在新的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这是符合构建素质教育科学体系的要求,是推动教育向前发展的需要,学生要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来。要做到学生喜欢什么,老师就多教一些。特别是英语这门学科,更是可变性很强,完全可以在轻松愉快中,做到让学生学到想学的知识,同时不耽误高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以科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注重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特别是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因为高中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历,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条件,有的学生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都含有创新和创造的因素,是学生自主学习之后的收获,是多样化学习方式结出的硕果,应当受到尊重和鼓励。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学生在学习英语的同时,自觉地把课堂教学的知识与西方文化的背景结合起来,能够借助英语能力,有计划的阅读英文版的优秀课外读物,坚持收听收看中央广播电视台的英语节目,对英美国家社会背景有深刻的了解,对西方文化有广博的认识。既然学生都能有这样的积极性,作为高中英语教师,我们一定要大力支持。在课堂中要大量引用英美国家社会背景和我国社会背景做对比,在掌握了大量的英语知识的条件下,将中西方文化用语言做出交融,让学生对英语更了解,做到能够活学活用。例如,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 君子之交淡如水,a new broom sweeps clean 新官上任三把火等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很有必要。
三、用引导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摘要:职业中学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初级、中级技术人才,其独特的教学目标决定了职高语文教学独特的个性。笔者结合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实践,着重阐述职高语文教学内容的特点:实用化、专业化、生活化。
关键词:职高 语文 教学内容 多样化
一、职高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数职高语文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等传统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与当今专业课改革相距甚远。在传统教学观念长期影响下的语文教师,一时很难摒弃旧观念的痼疾,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职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
其次,缺少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职高生源质量差,部分学生甚至是“双差”,即: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差。学生入学起点不高,不少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进入职高后,多数学生片面认为:职高只要专业技能好,其它科目无所谓。于是放松了对语文的学习。另外,由于职高基本上没有升学压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压力小,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较弱,缺少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劳动者。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特殊属性,即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职高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能有效地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以提高他们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当今社会,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应强调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职高语文教学内容多样化的表现
“职业中学”,“中学”前面赫赫地标明“职业”二字。这就表明职业学校是以培养中等技术人才、服务当地经济为宗旨的学校。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输送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既然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职中生毕业以后十之八九就直接进入社会,开始就业,那么我们的教学理念就应该是这么一句话:“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应该教什么。” 而现在许多专家对职校提出质疑最多的却主要是文化课问题,说职校不重视文化课教学、文化课质量不好等等,比如工作了几年让你写个工作总结都写不好。而一位语文教师在下企业后也对我说:“语文能力对于一个企业的技术工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表达能力,在交际中善于说话,另外就是写作能力,能写常见的应用文。如果我们的学生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够把车间生产过程中的问题记录下来,能够写出一些调查报告等等,那么我们的学生就很可能会得到企业的提拔重用。” 因此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改革,必须打破现成的教科书,语文知识决不只是那6本语文课本,而应更注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职高语文教学内容有她自己的特点,概括地讲就是: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具有实用化、专业化与生活化。
1、实用化
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内容的实用化,指中职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的首要需求是“能用”。许多语文教师也认为语文就是一门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课程,通过语文课程学到的东西也许不会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生活与工作。其实,语文课所涵盖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如开设实用文体写作专门课程。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实用文体要比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要常见得多,如总结、报告、会议记录、合同等都在职场中运用广泛;开展口语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职场上,常常要用口头语言和上司、同事、客户等他人交流,有些就是通过说话展开工作的,如保险员、营销员、咨询员、导游、律师等。而我们职中生的说话水平堪忧。别看学生上课很爱讲话,下课后也三三两两“吹牛”,可一旦要他们上台发言,或在正式场合交谈,就会露陷、胆怯,不是支支吾吾,就是词不达意。所以,在学校学习阶段就开展口语训练很有必要。这些内容就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工作,而这样的学生也更受企业的欢迎。
2、专业化
专业化指语文学习必须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不学纯语文,而要学与专业有关的语文。因此在语文学习的内容上,各专业应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有所变化,让学生了解到语文是可以与自己专业相结合的、可以变形的、有生命力的学科。职业中学的语文教学应结合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寻求语文与专业全方位的接触,应根据不同专业与学习需要,多角度挖掘隐藏于教学内容之中的职业元素、专业因子,找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以及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突破口,才能在语文教学中真正实现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才能使学生学有所得,为今后立足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3、生活化
语文学习的生活化指的就是语文学习不应局限于课堂、学校,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生活,从日常行为中学语文、从与人交流中学语文、从工作实践中学语文。只有这样创造性地学习语文,才能让学生意识到:语文不是枯燥无味而又没用的东西,而是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就业息息相关的重要课程,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因而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突出能力的培养,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使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基层、适应用人单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女性高职教育;艺术素质;多样化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改革的深化,美育在教育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及各级各类学校所重视。大家都开始意识到,在现代社会100%的成功=80%的EQ+20%的IQ,而“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正是培养学生“EQ”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作为美育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实施美育最重要的途径。
女子高职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女性人才的重要任务。①在女子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女性人才的过程中,普及化的艺术教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占据怎样的地位,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题。
1女子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1.1通过艺术教育培养气质高雅的现代职业女性是社会与时代的要求,也符合各女子高校人才培养发展目标
现代职场对于职业女性的要求不仅仅是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与能力,也要具备高雅的气质,使其在职场中充分展示女性典雅、睿智、柔和的人格特征,对职场起到调节作用,充分展示其女性魅力,使社会得到真正的和谐。培养女性高雅的气质必须内外兼修,除了培养其外在优美的仪容仪表、得当的行为举止,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而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艺术的培养和熏陶,使之掌握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受到美的感染,具备良好的审美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具备较高艺术修养的女性,更具魅力,在职场中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国女子高职教育一直将“培养具有高尚人格、高雅气质和高技能的女性专门人才” 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内容。其中“高雅气质”已成为新时代职业女性非常重要的一项成功要素。女子高职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特殊群体,他最大的特点是“女”字,在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都充分考虑到女性生理及心理特点,着力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构建女性气质修养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②女子高职教育中强调“美”的重要意义,“尚美”是现代女子高校培养高素质女性专门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通过艺术修养的培养这一美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出气质高雅的女性专门人才是女子高校实现未来发展规划的重要途径。
1.2女性对于艺术和美的敏感度,是其心理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
女性对音乐、舞蹈、美术、语言等艺术学科具有天生的兴趣和优势,因此,在女子高校中,艺术教育应该贯穿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校园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彰显其在女子高校中的重要性。据笔者在女子高职院校从事多年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观察、调查发现,学生对于艺术的喜爱程度非常高,但苦于缺乏正确的引导,缺少丰富的学习途径和资源,因而有些盲目。
2女子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质提高途径
提高女大学生艺术修养不仅要符合女性特色还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特点一方面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单向教学,非常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学习;而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强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适用性。因而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学生艺术素质的量化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的女子高校都有艺术专业在开设,也都开有艺术类公共课程,中华女子学院还专门成立了女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可见各校对于女性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但由于此类课程毕竟是素质教育课程,并不直接涉及学生的专业和未来就业,相比较专业课程的实施无论在资源投入、教师配备等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而相关的研究也就相对滞后。研究成果比较零散,未成体系,偏于表面,未能形成可直接实施的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而相关内容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的研究更是空白。因此,系统研究女子高职教育中艺术素质教育的多样化途径,对女子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2.1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
通过设置艺术类公共课,让学生能在课堂上较系统的学习到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门类的相关内容,了解艺术常识。例如本院开设有《音乐欣赏》、《歌唱艺术》、《美术欣赏》等艺术类基础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如何欣赏音乐、美术作品,了解基本音乐、美术常识,如:风格、流派、代表艺术家及作品等。并通过大量的音乐美术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实际感受艺术的魅力,提升其内在艺术修养。在这类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不将其划归在理论课程范畴,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强调实践的学习步骤。从以前的给学生讲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欣赏方法,到教会她们从各个艺术形式的要素入手分析作品,特别强调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艺术,鼓励她们有自己的见解。经过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性明显加强,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气氛日渐活跃,从调查报告显示,学生对于艺术欣赏类课程更加喜爱,觉得受益良多。针对女性特色,我们开设了《舞蹈形体》一课,将礼仪、形体相结合,让学生由内而外的体现现代高素质女性人才的气质和形象,使其走出校园在职场中也能代表女校特色。我们还开设《手工制作》、《插花艺术》等艺术选修课。让学生学习制作各种绢花、学习扎染等传统技艺,通过插花培养其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性情,增强其动手能力,将中国传统女性的优良品质发扬光大。
2.2制定规范的实训指导书
为了符合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规划,我们在开设上述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基础上,对每门课程都制定了相应的实训指导书,有规划、有步骤的对于学生的艺术学习进行实操性教学。
每门课程40学时,完成18―20个小的实训项目,强调在做中学,注重学生对于艺术知识和技能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过目即忘的理论教学。由于实训指导书的出台,使得公共艺术选修课拥有一个规范性的教学模板,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避免了老师各自为政的教学态度、随心所欲的教学内容,不在教学中带有过多个人色彩,而是还原艺术本身的规律和原则。但由于师资配备的局限,艺术类公共选修课一般都由艺术专业的专任教师兼任。教师专业教学任务繁重,因而此类课程选修人数受到一定限制,相对于整个院校的学生来说,学院可以提供半数以上的选修机会,但这个比例远远是不够的,并且很多学生希望能选修多门课程以全面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这样一来,学院可提供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无法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另一方面,艺术类公共选修课每学年开设一学期,对于音乐、美术这些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学科来说,这个时间仅够只知皮毛,无法更多的涉猎和深入的了解,更不够时间细心体验和感受,学习受到限制。因而探讨开设艺术类公共选修课以外的教学途径迫在眉睫。
2.3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
现代大学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化使得学生几乎无需通过课堂获取一般性知识(专业知识除外);另一方面,大学生自主性较强,她们愿意自主选择自己喜爱的内容进行学习,不受限于教师的讲授。因而建立更加丰富的资源平台,利用便利的网络手段,提供更全面的艺术类知识及作品供学生自主学习,是现代大学艺术普及教育、提高学生艺术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艺术素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我们在校园网络平台上建立“艺术空间”,将中外名曲、名画、名剧等经典艺术作品放在平台上,让学生在课后巩固课堂内容,涉猎更多的课堂中没时间涉及的艺术作品,同时也能让未能选修到上述课程的同学在资源平台上自主学习。开通师生互动的网络渠道,让学生可以自己针对这些艺术作品进行交流。与此同时也鼓励老师和学生将原创艺术作品放在平台上,供大家欣赏、品评。
2.4开展丰富的艺术社团活动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特别高,因而通过有序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有一个展示的舞台,让其他学生也有更多的机会实地接触到多样化的艺术,建立具有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是提高女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
我们每年开展校园社团文化节、艺术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在社团文化节中,让每个社团都有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如:街舞队、戏剧社、合唱团、舞蹈团、礼仪队等社团,是学生们最热衷的社团。通过社团文化节,不仅可以展示才艺,还为各个社团的招新起到了宣传作用,使得整个社团组织后继有人,不断壮大和更新。艺术文化节中,我们会开展流行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等活动。特别是流行歌手大赛一直以来都受到全院学生的喜爱。众所周知,广东是中国本土流行音乐的大本营,涌现过大批家喻户晓的歌手和音乐创作人才。我们借助这个便利条件,大力推广流行音乐,不仅将其做成校园活动,近年更是与广东流行音乐舞蹈协会合作,成为他们在广州的首家人才培养基地,为流行歌曲创作、演唱的校园推广做出了贡献,为这一领域的新生力量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发展空间。
对于女子高职院校学生艺术素质提高这一命题,我们所做的探索不仅仅停留在开设课程方面,同时还延伸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符合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于高职教育新的要求。同时,在开展校园艺术文化活动方面,我们也不仅局限于本校这一范围,将活动扩展到社会相关领域,真正在方方面面体现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
通过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和全方位艺术活动的开展,建立符合女性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校园中受到艺术的熏陶,提高其艺术修养,最终实现培养高雅气质的职业女性的目标。
注释:①周密.浅议素质教育在女性高等教育中的地位[J].科技信息,2010(16).
②鄢丽娟.艺术教育在女子高校中的重要性[J].文艺生活,2010(03).
参考文献:
[1] 郭声健.艺术教育的审美品格[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
关键词: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政府角色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6)02-0081-06
一、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初步实践:N市的成效与问题
穆勒的《论自由》十分推崇洪堡的思想――“人类最为丰富的多样性发展,有着绝对而根本的重要性” [1 ]。高中生的多样化个性发展是人类“丰富的多样性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和类型,它客观要求高中教育供给多样化,“个性差别有异、思想言论与行为方式参差多元的重要,无不暗示着教育的多元也有着同样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2 ]。当前多样化发展已成为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新取向,其核心在于强调学校内部适应学生多样、个性发展需求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校园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由此而带来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特色差异、类型差异。区域内普通高中类型的多样化主要是因不同学校适应学生的个性与自由选择而生成的,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外部设计。不管是生成还是设计,政府都承担着不可缺少的职责。
N市政府近年来以“方向引导、以点带面、分步发展”的方式,通过“三层六部”(高层以科学思想为统领;中层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项目试点为突破,以制度创新为辅助,以多元政策为补充;底层以评价激励为保障)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基本上形成了每校一套必修课,校校都有选修课的局面,正在推进“必修课程校本化和选修课程精品化”;学校类型初步形成,有学术型高中、学科特色高中、普职融通高中和国际教育高中四类;特色项目逐步开展,推行了“1234”项目(即10个拔尖创新后备人才早期培养基地,20个省内外有影响力的特色学校,30个特色学科基地,40个特色创新项目)。存在的问题也比较明显,首先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冲突,反映出教育观念的问题。虽然许多学校在试图特色化发展,但教育重点依然围绕高考强化应试教育,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发展淹没在题海、升学竞争和学校排名里,素质教育表里不一。原因固然复杂,但政府难辞其咎。其次是多样化发展与同质化发展的冲突,反映出发展方式的问题。受应试教育影响,同质化现象依然比较严重,部分学校发展特色不够明显,或者只开展了特色项目,还没有形成适应学生个性差异的特色学校。政府虽提供了一些政策和资源,但责任缺位或过度干预导致事倍功半。最后是单独政策推动与系统政策推动之间的冲突,属于政策思维的问题。政府在学校类型、特色项目、师资发展等领域里出台了不少引导、支持政策,但是政策之间缺乏系统联动,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多样化发展的推进和效果。因此,要想深入有效地推进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政府不仅要继续转变教育观念,调整不合适的政策措施,更需要以系统的思维,从整体上思考政府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中各相关利益主体――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以形成政策联动效应和可持续发展机制。
二、三种关系的实证分析:以N市为例
关键词:高中建设;多样化;特色化;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05-2
一、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发展是时展的需要
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普通高中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基础性合格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普通高中原有的功能定位——升学预备教育和就业预备教育未能很好落实,许多普通高中都强调以升学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于是出现“千校一面”、人才同质化。这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期的人才需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加快转变关键阶段,社会用人方式也在发生转变,对劳动者素质和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而“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纲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我国社会现实的选择,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普通高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延续,既是基础教育的终结阶段,又是高等教育的准备阶段;是人才分流初始阶段,是优化高等教育的关键阶段。近年来,我国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得到了大扩展,实现了从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高中教育,也成为高中阶段教育亟待破解的难题。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独立的高中教育发展计划。如美国有“蓝盾学校””“科学高中”“人文学校”“州长学校”等;英国建有数学特色高中等;加拿大政府为科学高中的学生提供为期几个月的研究项目;韩国设有16所科学高中和19所外语高中,开办科学探求班——借鉴和融入国际教育,与世界接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中国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战略之一。
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呼唤管理理念的更新
目前,普通高中教育开始从基本普及走向质量提升、从满足共性到追求个性、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式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的时代要求需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支撑。普通高中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如何引导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每所普通高中应该思考的问题,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呼唤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管理理念的更新。
各级政府要尊重教育规律,在本区域不以牺牲教育拉动经济发展为目的而进行宏观上的合理规划,明确长远的普通高中教育布局,给予相应的扶持,制定相宜的教育政策,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教育质量的监控等,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学校质量评价体系、考试招生制度等。
目前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重点:一是办学体制改革,一是培养模式改革。这无疑是普通高中多样化需要推进的两个重点方向。各地已经取得了很多经验,也出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局面。从办学体制看:公办高中、民办高中、集团办学、中外合资办学等;从培养模式看:借鉴和融合高等教育的走班制、学分制和导师制,立足学生个人发展采取分层教学、小班化教学或设立特色班级;从办学模式看:借鉴和融合职业教育,即在普通高中当中引入职业教育课程或办综合高中,借鉴和融合国际教育,把国际教育的一些经验或者是课程直接引进来。不管从什么角度出发,都是为了适应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从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向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从学校同质发展转向学校多元化发展,努力与国际教育接轨。
三、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推进学校特色化建设
如果说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谋划,那么普通高色化建设则是各自学校内涵式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是个性化办学、特优化质量的彰显。
“特色”何来?管理学“swot分析法”告诉我们要对自身现状进行“特色诊断”,弄清自己的优势、弱势、机会和风险。使用其法可以对学校的特色资源进行筛选、分析和整理,从中找出特色办学的现实路径。学校建设中所有元素都是特色化的源头,如办学理念、办学形式、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模式、校园文化、生源状况——学校可以把原来的劣势作为突破点,转变为自己的特色(如杜郎口中学、安丘中学),把自己的优势渐进为自己的强势(如启东中学、衡水中学)。
1.立足校园文化,确立学校特色建设
每一所学校的文化都是独特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的品牌。校园文化蕴含着学校的办学底蕴、学校精神和学校风貌,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体现了学校的个性魅力和办学水平。
校园显性文化,包括一个学校的整体布局、校园绿化、校园美化、各类活动、环境布置等,是校园文化外化的体现,许多学校都十分重视,能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都能起到育人的功能。
校园隐形文化,包含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遵循的价值观、学校精神等,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它体现在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班风上,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驱力。
学生在一所学校学习、生活,因其文化不同,所接受的教育和熏陶不同,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质。因此每所学校发展要依据各自校园文化确立特色建设,努力做到“一校一品”。
特色发展是学校凸显特质立校兴校的发展理念,特色学校建设必须建立在对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基础上,深挖学校内部的潜力优势,扭转教育中的劣势局面或者激发优势的特质,把经验教训和优秀传统吸收、融合到学校特色体系中去,寻找学校发展的突破口,酝酿和蓄积新的动力和资源,打造深厚“内功”,在特色形成和品牌建构的过程中实现内涵式发展,让学校的办学质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让学生得到更好发展,提高家长满意度,提升社会的认可度和知名度。
2.立足生源,确立学校特色建设
高中教育普遍存在“重点中学挤着进,综合高中、职业高中能不进就不进”的现象,而教育经费是按照“生均”拨放的,有生源才有办学的“柴米油盐”。这难免就会形成“一般高中保生源,重点高中争优质生源”的状况。学校之间互相比较,生源质量是有差异。
立足于本校的生源,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成为学校管理者必须破解的命题。对于生源发展类别化的学校,可以分类教学;对于生源参差不齐的学校,可以分层教学。
对于一类生源,学校可以注重培养学科竞赛的尖子生、科技创新的发明人,力争办出精英高中,为国家一流大学输送优秀学生,为培养国家需要的“拔尖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对于二类生源,学校可以立足学科建设,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高考本科达线率,向普通高校输送优质合格的人才。对于三类生源,可以注重培养某项或者多项特长,如艺术、体育、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校可以采用分类教学,办特长班,办普职高融通的综合班,为学生另辟升学蹊径,为高校和社会输入“专门人才”。
高中生有强烈自主发展的意愿,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可以独特发展的潜质。脑力不行体能好,智力不显情商高。分析出每一位学生的优势、弱势、机会和风险,也必然培养出特色的学生,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3.立足课程开发,确立学校特色建设
在国家普通高中必修、选修课程设置之外,可以增加有选择余地的、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校本选修课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就是学校特色的形成过程。
结合《纲要》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校本选修课程设置可以从多方面考虑:
一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实践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课程;可以有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力培养课程、实践活动课程等,达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培养要求。二是拓展学科基础,增加学科兴趣的课程;可以有趣味语文、生命的奥秘、化学与生活、常用家用电器、时事经纬等。三是提升学科要求,增加学科深度的课程;可以有数理化等科目的大学基础课程,提供给学有余力、有理科兴趣和特长的学生选修,可以有中外文学等科目的大学基础课程,提供给学有余力、有文科兴趣和特长的学生选修。四是提高学生体育、艺术素养,可以有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专项课程以及社团活动课程。五是提升外语学习要求,接轨国际的课程;可以有托福、雅思等课程,提供给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自修。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才有什么样的教学,才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
4.立足师资队伍,确立学校特色建设
教师有专长,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特色教师队伍是特色课堂、特色学生和特色学校建设的保障。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特长培养。政府人事部门在招聘教师时,要虑及学校特色化发展对特色教师需求,在编制上要有所倾斜,或给予学校一定的教师招聘自。同时,学校要加强对特色教师团队的打造,可以实行在岗学习或者短时间脱岗培训;定期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提高特长教师理论水平和实施特色教育能力,鼓励教师成为一专多能型的教师;聘请社会各界有特长的人士,作为学校特聘教师,参与学校的特色建设活动,担任师资的培训工作和学生的教学辅导工作,解决特长师资力量不足的矛盾。
5.立足科学合理评价机制,确保学校特色建设
高中优质教育不仅限于以分数为标准“量”的增加,更应该强调以人全面发展为核心“质”的提升。十三中全会也明确提出:“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因此,对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不可以单纯以学生升学率作为单一标准,必须建立完善的多元化、多维度评价的绿色机制,以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转型,激发出学校创新的活力,促进学校自主特色化发展。
【关键词】普通高中; 发展; 挑战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既是初等教育的延续、高等教育的基石,又是学生德性、才能、见识、学问、身心等素质基本成型的教育阶段,具有基础性、大众性、时代性、准定向性的特点。因此,普通高中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也是通向大学之门的重要途径。因此,普通高中仍然是初中毕业生向往的学校,而优质高中更是受人追捧的学校。然而,升学的竞争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使得学校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巨大挑战与压力。高中教育如何为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打好基础?这是时展对普通高中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1 学校发展面临的挑战
普通高中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升学为社会广泛关注。高中发展一开始就受到生源的影响,也必然受到经费投入及师资队伍素质的制约,还取决于办学的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因此,当前普通高中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
1.1 人民群众对优质普通高中的需求不断增大,使普通高中发展面临挑战。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投入增大,普通高中的建设步伐也随之加大,特别是近十年的普通高中发展是长足的发展,广西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建设取得引人瞩目的成绩。但优质高中的数量、规模和质量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要在高水平发展与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资金,在资金的总量增长有限的情况下,其它高中的投入就相对减少,实际上拉大了优质高中与其它普通高中的发展差距。因此,其它高中发展面临了巨大挑战。
1.2 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使高中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带来新的挑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促进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资源。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但传统的思想和观念还在部分教职工中根深蒂固,训练获取高分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还在继续,单一的教学行为和模式还在影响学生的发展。如何推进普通高中的发展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现人才的多样化,是普通高中发展面临的又一巨大挑战。
2 化挑战为机遇,促进学校发展
学校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就是要科学分析,客观对待,遵循办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培养学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必须科学的设置,合理的安排,解决一个个问题,突破一个个难关,实现一个个目标。
2.1 学好政策,用足政策。怎么才能办好学校?是校长经常思考的问题。一句话,就是依法办学。在平时,校长必须学习法律法规,学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在管理行为中,依法办事,依章办事。原广西教育厅高厅长在作广西教育形势报告中指出,文件中有真金白银,希望大家认真学习文件,吃透文件,用好文件。高厅长说的“真金和白银”,我的理解:可以是争取到的资金,也包括抢到的机遇,还涵盖到正确办学的指针。这些都是办学中最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要认真领会和挖掘。例如,广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还有去年出台的《关于开展特色普通高中试点工作的通知 》,都是教育的政策文件,为学校工作指出了明确方向。学校学好了文件,并用好了文件,工作就会更加主动,就为学校发展赢得了先机。
2.2 立足学校实际,强化内涵发展。一个学校有自己的实际和特点,我们必须根据学校的具体实际,研究学校发展思路,决定办学的方向。我校有了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就有了五十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一套办学经验,提炼形成了“文理并重,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正在多样化办学的道路上进行有效探索。有如下几点做法:
(1)专家引领,学习理论,转变观念。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教师进行培训,还与广西师大教科院合作,请教科院的教授和专家为我们授课、咨询、指导、诊断,使学校办学少走弯路,走得更好更快。
(2)扎实开展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来推进学校发展。为推进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变,学校申报课题《普通高中建设艺术特色学校的研究和实践》获得了广西教育科研A类课题立项,通过科研课题,使老师们更加深入学习科学理论,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加以纠正,推进办学模式的转变。
(3)充分依靠全体教职工,卓有成效进行实践。
我校作为一所普通高中,经过长期而艰苦的努力,在学校办学模式改革上进行了独具特色的有益探索。艺术教育已经取得阶段成果,每年报考艺术考生高考上线达到70%以上,我们认为有两点成功的启示:一是人才观念要变化,社会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二是通过艺术特色的教育,同样可以把文化课不占优势的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根据这成功经验,学校形成了一条新的办学思路:多层次、全方位办学。即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特长优势,创造各种适合学生的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使之各得其所,使学生的特长更加突出,优势更加凸现,薄弱学科得到弥补。这样,既照顾到学生极不平衡的文化基础及其不同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又兼顾了社会和高校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现在,尊重学生发展,以艺术为特色的办学思路为教职工广泛认同,特色办学的阶段成果也得到社会的认可。
2.3 借用外力,促进学校发展
(1)依靠政府办好学校。学校的发展,除了自身努力外,校长要根据学校发展的规划,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改善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生活条件,推进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普通高中;特色;同质化;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6-0062-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高中阶段教育要“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在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中,特别提出要开展“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的改革试点。一些地方也确实在进行高色化发展的试点与探索,如南京将在未来10年重点建设“综合改革高中”、“学科创新高中”、“普职融通高中”以及“国际高中”4种模式的普通高中 [1 ];湖南高中推行精英、特色、综合高中三分天下 [2 ]等。应该说,特色化发展成为当前乃至我国未来10年高中教育改革的战略重点。但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色化发展现状堪忧,政府层面缺乏足够的关注与重视,实践领域缺乏科学的引领与专业支持,严重制约着高中教育改革的步伐。
一、特色化发展:我国高中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1. 高色化发展,是社会对人才需求多样化的必然诉求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国家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建设党政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可以说,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多样的。遗憾的是,一直以来我国的高中教育是让所有的学生以同样的方式、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课程并最终达到统一的标准。这种高度同质化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是完全标准化、规范化的人才,这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显然是不相适应的。学校不能只培养拔尖的科学家,还要培养出色的技工、优秀的农民,因为就社会而言,它需要前者,但同时也不能缺乏后者。这就要求学校必须突破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发展格局。
2. 高色化发展,是破解诸多教育难题的有效举措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以高考分数为核心的升学竞争使得不同学校在办学理念、管理方式、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越来越趋同,学校长久积累下来的地缘性、文化性、个性化差异逐渐消解与模糊,所有学校都行走在拼分数、比升学率的路上,并最终形成了千校一面的格局,学校无特色,学生更无个性。与此同时,以升学率高低为唯一标杆区分出了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示范性高中与非示范性高中,并进一步衍生出了择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教育不公平,过分追求升学率,以及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但综合素质不高等一系列教育问题,这些都成为我国当前教育尤其是高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也是我国高中教育改革很难迈出实质性步伐的关键所在。高色化发展,就是走一条错位竞争、差异发展的道路,让每所学校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历史基础,结合当下的现实需要,办出自身的特色,这样,不同高中就无所谓好坏、高低之分,只有发展类别的差异。在这种背景下,如果说还有择校,那么“择”的不是好高中、重点高中,“择”的是不同特色的高中,是最适合个体发展的高中。教育不公平、教育不均衡发展等问题都相应得到了解决。
3. 高色化发展,是保护与张扬学生个性的必然选择
俄国人洛扎诺夫曾经说过,理想的东西应当尽可能地保持个性,因为这是人及其创造性中最可珍贵的东西,最美好的东西。哪里的个性没有得到保存,受到压抑或被忽视,哪里的教育就不可能完全实施,只有作为个人而不是“一个一般的人”,才能在思想和感情上有所建树,才能坚持不懈地追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也特别强调“个性培养具有决定性作用”。“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日本早在1987年发表的《关于教育改革的第四次咨询报告》中就将“重视个性的原则”确定为“本次教育改革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尤其就高中教育阶段来说,它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划纲要》),学生个性分化倾向已逐渐明晰,学校教育如何保护和张扬高中生的个性尤为重要。但面对这些发展基础、性向和潜能都千差万别的个体,我们提供的却是高度统一、完全同一的教育,这显然是有违“因材施教”这一最基本教育法则的。要让具有不同优势智能和不同兴趣志向的学生都能受到应有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为不同类型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这就需要提供不同类型的教育,需要不同发展特色的高中。
4. 高色化发展,是世界高中发展的普遍趋势
为满足学生和社会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各国高中普遍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的发展趋势。如俄罗斯高中教育的学校主要有1~11年级一贯制的传统型学校、特科学校、文科中学和实科中学等4类;意大利的高中阶段设有普通高中、师范高中、技术高中、艺术高中和职业高中等5类学校;法国的普通高中内设有文学、科学、经济和社会科学3个方向;瑞士的大学预备班设5个专业系列:文学、人文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外语、经济学等;英国于1997年了《卓越学校》白皮书,鼓励在数学与计算、科学、工程、艺术、体育、语言、商业与娱乐、技术、人文、音乐等10个专业领域建立更多的特色或专门学校;保加利亚建立特色高中,招收自然科学、数学、人文、语言、艺术、体育等多种领域的特长生进行培养 [3 ];新加坡教育部长尚达曼指出到2012年,希望有一半学校能实现某一领域的卓越 [4 ]。
二、我国高色化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目前,一些地方正在进行高色化发展的初步探索与改革试点,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具体表现在:
1. 宏观倡导多,具体实施少
发展特色高中至少涉及两个层面,一是某个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中的协调发展,二是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特色建设。无论是前者涉及到的区域宏观规划还是微观层面学校特色的引领,都需要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规范与支持。实际的情况是,尽管《规划纲要》提出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也正在进行改革试点,但除北京、大连、天津等地陆续出台了有关高色化发展的具体实施意见,绝大多数地市对普通高中究竟如何发展,如何规划,如何办出特色,政府应该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与引领等都没有进一步的实施细则与鼓励政策。致使目前的实践探索或流于形式,止于口号,或表现为单枪匹马的盲目摸索、半途而废。整体来看,目前我国普通高中的特色化发展并未迈出实质性改革步伐,高色化发展无论是在质量与数量,还是规模与速度等方面都不容乐观、步履艰难。
2. 评估检查多,实质引领少
特色学校的形成过程是寻找特色的过程,是体现学校文化的过程,是使文化得以外显的过程,因此,它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一个长期摸索并可能途经失败的过程。但目前绝大多数的教育主管部门一抓高色化建设,必是评估当先,紧跟其后的是罗列各种指标来评估其发展水平。当然,能够以评估促发展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在高色化建设刚起步,还缺乏一定规范的背景下。但问题在于:其一,评估的实质在于考量学校能否在最短时间内最快形成特色,因而,具体评价指标中经常会涉及要在1~2年内有特色,而这与学校特色建设的长期性与稳定性显然是背道而驰的。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学校为了快出特色、早出特色,而不得不为特色而特色;其二,目前教育主管部门通常的操作流程是,学校先申报,然后评审出一批特色高中示范学校,然后以点带面,逐渐全面推广。这种工作机制内隐的缺陷就是,示范意味着模仿、意味着学习和借鉴,这本身就是一个让不同学校经由示范不断同质化的过程,学校基于自身的特色建设又将不复存在。如何让政府既能科学引领,又不会包办代替,尤其不会因为管得过多而使学校趋于雷同,确实值得研究与关注。
3. 特色项目多,特色学校少
应该说,我国高中经过多年的发展,学校基本都创建了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项目,但有某个特长或优势项目并不等于就是特色学校。特色学校的形成一般遵循“优势项目—项目特色—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发展规律,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积累。可见,特色学校是在认真分析学校的历史发展状况,全面综合地把握学校的各种资源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而形成,它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而存在和发展的,是学校办学理念、教学方式、学校文化、课程设置、人际关系等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的结果,因而,特色建设必须与学校整体发展相一致。目前,很多高中在特色建设上的努力更多停留于某个单一或局部的特色项目,这意味着特色学校的建设仍处于比较初期的阶段。尤其是如果仅仅停留于学校比如某项特色课外活动的开展上而没有进入到学校课程设置的个性化等核心领域,这是无所谓特色学校可言的。
三、普通高色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普通高中教育的“同质化”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与个体发展的多样化需要。中国的普通高中要走出发展困境,要培养发展全面、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才,就必须走特色化发展道路。为此,我们建议:
1. 政府推动,统筹规划,构建一个和谐的高中教育生态系统
首先,政府应结合本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实际,通过政策、规划等方式加强高中形态、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对高色发展进行分类指导,使得各种类型和各个层次的高中教育在区域的大棋局下找准坐标。对不同地域来说,尤其要做好办学规模、服务半径、布局方位上的规划。比如北京对全市289所普通高中就构建了7类高中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5 ],通过分类规划,让每一所高中校找到个性化发展的方位,构建多样化的教育生态。还比如南京所有高中按4种模式分类,即高水平综合发展高中、高水平特色发展高中、高水平普职融通高中及国际高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实际,认真制定本地区特色高中推进计划,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方案,落实责任目标,并组织实施。其次要加大政策引领,设立专项资金扶持。《规划纲要》提出要“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但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高中究竟如何办出特色,缺乏相关政策的引领与进一步的实施细则,尤其在当前“应试教育”仍然盛行,社会对学校、学生等的评价没有及时跟进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要对高色化建设给予专项支持与特别奖励,如南京就提出5年2亿创20所特色高中,大连设专项奖励资金,分别给予4所学校30万元的专项奖励资金等 [6 ]。
2. 学校自主,以课程为载体,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特色学校应该也必须通过课程来形成,丰富且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课程体系是学校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实施特色建设的主要途径。世界各国特色高中的建设也主要是通过课程尤其是加大课程的选择性来实现的。芬兰在1994年颁布的《高中学校课程框架》中规定:高中阶段的必修课程由原来的占总课时的80%~84%降为60%~65%;日本在1999年修订版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高中毕业的总学分压缩为74学分,而最低必修学科学分则压缩到31学分,允许各个学校开设规定以外的校本课程 [3 ];加拿大高中选修科目的比例为30%~64%;美国11州20个学区(学校)的高中选修课可占到45% [7 ];我国高中目前选修课的比例仅为19.4%(根据最低毕业要求推算)。当前,高中学校要特别善于从现实出发,利用当前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契机,在现有的教育框架内进行改革与创新,以课程特色及特色课程建设来带动整个学校的特色发展。尤其提倡高中基于地域优势或传统优势(科技、艺术、体育)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形成科技高中、艺术高中、外语高中、人文高中、数理高中、体育高中或其他技术类见长的特色高中,从而形成“百花齐放”的高中发展格局。
3. 科研先行,紧跟实践,切实提高高色化建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目前,有关高色化建设,实践领域也有些初步探索,相关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对于究竟什么是高色化,为什么要特色化以及如何实现特色化等系列问题缺乏理论的支撑与论证。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加大资助力度,支持开展有关高色建设国内实践与国际比较的系列研究。研究至少涉及3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有关高色化本身的理论研究,包括高色化的内涵,高中学校特色的定位与类型,区域内高色化建设的规划模型设计,高色形成的内在机理、高色发展的评价体系等;二是有关高色化发展的具体实施与实践研究,主要针对当前高色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发展偏差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服务实践;三是关于高色化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国外关于高色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探索相对比较成熟,其发展的经验有哪些,如何借鉴等都值得深入研究。
4. 管理下放,健全机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扩大学校办学自。政府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包揽一切,学校没有任何自主发展的空间,是无所谓特色发展的。当前政府要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状况,通过运用政策、标准、人事、财政等多种间接手段,引导学校实现由行政主导型发展向自主能动型发展的转变,给予高中学校、校长以及教师充分的自和发展权,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学校定位、培养目标和发展模式,特别要扩大和尊重学校在用人、课程设置、规划教学改革、财务预算等方面的权利,为学校的自主发展、多样发展、特色发展提供宽松环境。二是改革评价制度,包括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多元招生录取机制,也包括将学校特色发展纳入教育管理的视野和对学校评价的框架体系之中,改变以往只以分数来评价学校、评价教师和学生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李润文.南京高中多样化办学“破冰”推进特色化发展[N].中国青年报,2012-03-16(6).
[2]胡力丰.湖南高中酝酿变局 精英、特色、综合高中三分天下[EB/OL].http:///c/2010/10/14/2087195.htm,
2010-10-14.
[3]刘世清.普通高中发展的世界趋势[J].上海教育,2010,(23):15-18.
[4]张以瑾.400名高中校长聚首北京研讨高色办学——“大家不同,大家都好”[N].中国教育报,2009-03-31(2).
[5]郑祖伟.不为多样化而多样化,推进首都高色发展[N].现代教育报,2011-05-13(2).
摘 要:随着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深化,构建多样化课程体系已成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本文以开发校本选修课程《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为例,强调通过多样化、特色化的课程培养个性化的学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逻辑。与此同时,开发精品校本选修课程应该是一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一个动态开发的过程。
关键词:校本课程 多样化 动态开发
任靖,男,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学生的发展通过课程实现。我国普通高中课程长期由国家课程主宰,这种课程无法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个别化的发展需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其中,校本课程能够培养个性化、全面发展且主动发展的学生,且能够塑造研究型教师,还有助于彰显学校特色。①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笔者为高二学生开设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并先后被评为市、省精品课程。在此,笔者结合开发校本选修课程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与感想。
一、一切为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教师是校本选修课程的“首席执行官”,教师要成功转型成课程开发者,必须认识校本选修课程开发为什么做、为谁做的问题,领会校本选修课程开发的现实依据、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才能走向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自觉。所以,教师应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当作校本课程的开发逻辑起点与终极目标。
1.校本课程开发是满足经济社会对多样化人才需要的现实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最终要回到社会,所以教育培养的人要能动地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在当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培养大量的多层次、多样化人才。这就要求高中教育体系应为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条件。为此,必须深化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加快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多样化人才需要的现实要求。
2.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学生个性化、个别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建构特色校本课程,是培养个性化教师、个性化学生的重要载体;以学生为中心、回归教育本质、重视学生个性化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动力和理论依据。社会对高中教育的满意程度并不全在于校舍、设备等硬件的改善,更期待着学校课程改革能深入推进,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能有所改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中教育逐步从传统的“精英高中”时代进入“大众高中”时代,90%以上求学的学生的智能、兴趣、爱好、成熟度及出路是多种多样的。校本课程就是为不同智能倾向的学生的智能发展提供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情境的课程,以保证每一个学生的选择权与学习权,保障他们都能够达到力所能及的发展高度。
3.校本课程开发是高中办学多样化、特色化的内生性要求。课程多样化、特色化是创建多样化、特色化高中的关键。校本,即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它要求课程的开发是为了学校、在学校中以及基于学校。所以,校本选修课程的开发应该具有“基于学校”的独特品质,应该体现特色学校办学理念并成为特色化高色课程体系的重要标志。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应该大力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2012年教育部《关于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鲜明、课程丰富多样、评价科学有效、资源开放共享、体制机制健全的普通高中发展新局面,充分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差异需求。可见,校本课程开发以及特色高中的提出是对以往课程编制模式和学校发展模式的突破。
因此,通过多样化、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培养个性化的学生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必然逻辑。《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就是基于学校的办学特色而开发的知识拓展类校本选修课,与必修课程相互补充,以期发挥课程育人的总体功能。
二、将校本课程作为课题开发
开发精品校本选修课程的途径很多。调查研究显示,被调查的中小学中,90. 6%的学校把校本课程开发与学校的教科研课题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其中,35. 7%的学校把前期的课题研究成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①这表明,把课程开发当作课题做或者以科研课题带动校本课程开发是开发精品校本课程的基础和主要路径。从整体看,具备课题思维才能真正解决校本选修课谁来做、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1.选题的依据。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只是关于课程开发的技术问题,它体现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追求和文化意蕴。所以,校本选修课程选题的确定既要考虑开发者的兴趣、爱好与特长,更要考虑学生成长以及社会、学校发展的需要,以防止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知识浅化、兴趣主义等现象。《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的“课程纲要”和教材“编者的话”中提出:“哲学家的思想不能用来烤面包,甚至晦涩难懂。然而,哲学思想虽然看起来高深莫测,实际上还是平易近人的,它就在你身边的社会生活中,在你自己的家庭中,也在你自己的身上。当然,哲学思想又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知识,它源于每个人的内在精神需要。拥有信仰的人,才会无所畏惧,约束自己,守住底线。今后在巨大的生活压力和多种诱惑之下,才不会变成功利主义者甚至投机分子。”这阐述了课程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2.思路与方法。确定校本选修课的内容和范围之后,开发精品课程研究方法就至关重要。《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本着提高人文素养以及便于教学的原则,从每个时代西方哲学家中精选精编而成的。旨在为对西方哲学感兴趣的高中生讲述自古希腊至20世纪中叶西方著名哲学家的人生道路以及影响深远的重要思想,从而勾勒出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展示出西方哲学智慧的精髓,课程重点选取了古希腊哲学家智慧,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中世纪哲学,重点突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智慧;近代哲学,重点讲解康德哲学智慧;现代西方哲学则着重讲解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从这里可以看出,课程名称厘定、哲学家选择,二级目录的确立,内容的安排都需要查阅很多的相关文献。这就决定该课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查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3.创新之处。校本选修课程要有自己的特色才有生命力,必须有所创新。无论是课题、目录以及内容都不能完全奉行拿来主义。创新就要找到可能创新点。一线教师从事课程开发应从校情、学情以及教师的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移植性或组合性创新。在专题的选择、结构安排、内容的呈现以及话语的表达等方面都可以寻求有所创新。《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课程设计遵循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体现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采用西方哲学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课程设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等模块。每一讲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侧重介绍哲学家的生平与成就,第二、三部分重点选取哲学家代表性的哲学思想。为了巩固所学的重点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每一讲后附风格不同的思考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
三、作为动态开发过程的校本课程建设
首先,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现场本位的课程开发,具有强烈的实践倾向,它遵循“开发实施一观察一反思一再开发”的过程,强调课程的不断完善,其核心环节即是反思。①通过开设《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笔者发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需加以修正与完善。比如,每一讲预设的内容还是显得多,要进一步压缩讲授的内容;最后第十七、十八讲以叔本华、海德格尔作为结束,尽管是遵循历史逻辑,但对于高中生来说,悲观色彩过浓,以后需要寻找一个更好的调整方案;哲学家都有其不足的一面,如与第欧根尼相关的内容,学生很喜欢听,但是在思想史与价值导向之间反复权衡,笔者决定以后不再讲授;在教学过程中,以后要多讲授哲学家如何思考解决人和物之间以及人和人之间的问题,少讲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因为让高中学生思考过于深刻而又很个性化的东西不是很适合,等等。通过这些思考,校本课程才能在螺旋上升、不断改进中得到发展。
其次,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忙碌的过程。课程( Curriculum) -词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 Race-course)。因此,课程的独特价值就是尊重特定学生的需求和不一样的成长方式,就是要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跑道”。通过开发与实施《西方哲学家智慧十八讲》,笔者对这个“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实际上,在这个跑道上忙碌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背后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者的身影。例如,对于同一内容,不同的作者的不同著作可能有不同说法,这就需要判断与选择;对于不同的表达风格、话语体系的内容,需要整合出具有自己特色、自己风格的话语体系,这就要加工与研磨;课程讲义、教材内容与段落的安排,需要精细化加工与设计;课程评价是“跑”道中的重要一环,这就需要通过课程评价获得课程实施的反馈信息。另外,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开发者具有创新意识。但长期以来,因传统教育的惯性,教师只是完全地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其成长和发展都处于传统氛围当中,对课程独立判断和开发的理论、技术、智能准备不够,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与研究,等等。
一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是克服传统课程弊端、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课程结构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培养目标应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设置这些课程,各个部分、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课程的相互结合如何达到整体优化的效应;课程结构是课程各要素、各成分、各部分之间的组织形式,它涉及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的编订。课程结构随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课程结构,必须是适应时代要求、鼓励一切学生在自己潜质的基础上充分而和谐地发展、自主而积极探索的课程结构。
1克服传统课程弊端需要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传统的高中课程结构的最大“成功”之一,是使所有的学生学习所有的课程而且按同样的要求学习,这就保证了每个学生有基本同一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这种课程结构的最大弊端也恰好在这里,就是所有的学生不分资质、潜能、禀赋,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都得学习所有的课程,而且按完全同样的要求来学习。表面上是学生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学生一个模子发展;表面上它制造出少数高水平的毕业生,实际上却留下大多数学生“在大千世界中找不到自己应有的位置”①。这种课程虽然精致,但学生的个性却被粗野地扼杀了――课程象典型的过滤器,使我们的孩子标准化、同一化,它的背后是相当一批学生的失败。拥有这种课程的学校成了一个富有个性的、活灵灵的孩子走进去,然后毫无特色地走出来的地方。
课程结构在这一方面几乎产生了负值,学生的大部分潜力受到了前所未有重压。原本为了聪慧人、解放人、启迪人的课程现在却异变成奴役学生潜质的工具。高度发达的理性的课程系统被用来实现最大规模的非理性的目的――让原本具有多元智慧的万千学生只能朝向一个被课程设计者固定的方向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教育有两个弱点――第一个弱点是忽视了(不是单纯地否认了)个人所具有的微妙复杂的作用,忽视了个人所具有的各式各样的表达形式和手段。第二个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②这两个弱点在课程中反映最突出。传统的课程结构是在努力用公共主体性来压抑个人主体性,设想建立一套一劳永逸对所有学生都同样适用的课程体系。而每个学生都是“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的历史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所组成的”②。这就决定了个体必然在学习基础、兴趣爱好、职业倾向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存在差异。进入高中阶段后,这种差异将会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不同个体将不可避免地朝不同的方向发展。同一型的课程结构显然不能适应这一发展需要。
这是人类历史上学生享受的教育最发达却又是学生发展最无个性的时代。教育在过去的20年里空前繁荣,但繁荣的代价是使学生标准化、同一化了。学生的知识越来越多,但却多得毫无个性,根本不能在具体的个体基础之上得到最大的发展。同一型的课程结构最终只能造出无个性的群体的人:不会自主选择,不会随机应变,不能自主地活动,这类人至多只能可悲地对单调的学习表现出耐心。在这种课程体制中,也许仍然能冒出一些优秀生,但他们决不是这种体制所造就的,而仅仅是这种体制的幸存者。③对于生而自由的、具有不同潜质的、以个性和谐发展为目的的学生来说,确实没有适合其使之最大发展而不是迎合他人的课程。
新一的课程改革突破重围,全力构建多样化、选择性课程结构,正是针对这些弊端而来的。
2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多样化需要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
在传统社会,教育以培养统治人才为唯一追求。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走向知道经济社会,新思维、新理念、新职业不断涌现。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后还会进一步加快,并势必造成教育的紧张局面,因为教育界将要满足日益增多的需求和接受一个迅速变革的世界所提出的各种新的挑战。应对这种挑战的重要途径就是以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适应日益增多的需求和迅速变革的世界,满足人才多样化即受教育者成长的规格、层次、职业取向多元化的需要。
学校应培养优秀的科学家,同时还应培养优秀的工业和农业劳动者。就社会而言,它需要前者,更需要后者;而就个体而言,成为科学家或普通劳动者往往与他们的潜质、需要、兴趣以及职业倾向相联系。因而我们的课程“不要把所有的孩子都限死在统一的文化中,好像他们将来注定要过同一种生活似的,而要因材施教,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④,力争为每一个学生找到成长的最佳课和模式,而不是将所有的学生都引向一个方向。
二多样化、选择性课程结构是由人的多样性决定的
首先,人天生是多样的,这是不可否定的先在事实。一个人有别于另一个人,这就意味着他们必然是多样的。人的多样性构成了人的存在本身的真实。⑤
既然人天生是多样的,那么所有人平等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就几乎必然地意味着学生平等地享有选择课程的权利,实际上这也意味着学生有平等地在自己潜质的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的权利。于是,学校课程设置必然不能同一完全可以说,素质教育课程结构在本质上就应该是选择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人的需要和发展的多样性,才能保证教育在各个方向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式,才能保证人本身的多样性。
从另一方面来讲,承认人是多样的,就从逻辑上认同不能让所有学生按同样的要求学习同样的课程。要求所有学生平均地学习所有的课程几乎必然与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多样性、与个人的自由发展相冲突。
而且由于人的多样性,客观环境的不确定性,没有人准确知道一个学生最需要的课程应是什么样的,更没有人准确知道一个学生最终将在什么领域获得最大的发展与成就。所以,我们只能构建让所有学生个体都有可能选择的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让他们尽量有效率地利用课程资源,使课程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
其次,传统的课程结构和内容是建立在传统的智力理论基础之上的。这种理论普遍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罗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和数理能力的高低来评价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要求所有学生都只能在这些领域发展。
进入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这种单维智力理论提出了挑战,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其中挑战传统智力理论最彻底、在教育领域影响最深的当属加德纳(Howard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这一理论对审视和思考我国的课程、课程结构和课程评价的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课程应促进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学校教育不能被简单地等同于智育,智育不能被简单地等同于教育,智育不能被简单地等同于只培养语言和数理能力。课程应保证学生的多方面才能的发展,课和应面向全体学生。对每个人来说,不能说哪一种智力更重要,学样应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应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来引导、促进不同学生在不同方面的发展;课程应适应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尽管每一个体都同时拥有多种智力,但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而成,因而每一个体的智力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学校应针对不同个体智力发展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学校应针对不同个体智力发展的特点安排有针对性的课程,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每一个体身上既存在多种不同的智力,又有相对优势的智力领域,因而课程应充分尊重学生智力的这一特性,努力挖掘每一学生特殊才能的巨大潜力。这不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需要,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各行各业需要拔尖人才的必然要求。
三多样化、选择性是基础性的重要维度
有人认为,强调课程的多样化,让学生自已选择课程,会影响学生的基础,有悖于基础教育的本义,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确实,高中与义务教育一样,都是基础教育,都强调基础性,二都有明显的一致性。首先,它们都为提高国民素养奠定基础。其次,它们都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义务教育和高中的基础性是有明显区别的。
义务教育的基础更强调学生的素质和共同知识基础,它反映国家的基本要求,因而在学习内容、知识水平上都是共同的。高中以义务教育的基础为基础,以学生发展准定向型为背景,强调个体发展的基础和个体发展的潜力、倾向性是不同的,因而相应的基础也应不同,其学习内容与水平也是不同的。义务教育强调共同标准,高中学生更加展现独特人格和特有潜力。高中阶段学生面临从少年到成人的过渡,最教育乃至人生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学生处在这一个性发展的决定性阶段,未来的倾向性开始形成,因而高中具有独特性,体现独特价值,这就需要选择性的、多样化的课程系统来保证和发展其独特价值。
另外,这个基础性不完全指学科教育的基础,或者说不完全是知识上的基础,它还是最基本的人生发展的基础。实际上,到了高中阶段,打基础应有领域倾向性,泛泛学习所有学科、在所有学科上平均使用力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打基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多样化、选择性是基础性的重要维度,二者绝不矛盾。
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使每一个体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活其中的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因此,一方面,基础教育绝对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生产手段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基础教育显然应该提供包括可能接受各级教育所需要的基础。另一方面,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尤其应该从终身教育的角度,为每个人提供自由塑造自己的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手段,培养学生认识自己天赋和发展倾向以及对自己未来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课程结构必须以共同基础作保证,才会给学生提供发展的实力;必须以选择性机制为主导,才能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基础性和多样性的合理匹配是实现优质发展的前提。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就意味着要让学生形成发展主导性。发展的主导是以发展的选择和发展的基础为前提的。也正是在这一维度上,保证选择性就是保证基础性。
四多样化、选择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突出选择性会不会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或者说选择性是否有违全面发展思想?这是许多人所特别关心的。我们认为,选择性符合全面发展的思想。
首先,全面发展决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在不同个体的基础之上得到最大的发展。发展过程“首先应为发挥今天还有明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⑥。传统课程结构表面上是让学生全面发展,实际上是让学生平均发展,而由于人的潜质是不一样的,所以真正的平均发展也做不到。禀赋、潜质、个性不一样的学生学习同一课程而且都是同一水平的课程,有些人吃不饱,许多人吃不了,这怎能叫全面发展!喜欢A的,强迫他学习许多非A的东西,而对他的A没有给予很好的关注;喜欢B的,强迫他学习许多非B的东西,而对他的B没有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这是什么样的全面发展?那是齐头并进!
其次,既然教育的最大追求在于让大多数学生在最适合自己潜力的方向上获得最好的发展,那么对于具有不同发展潜力、兴趣的学生,其课程就应该是不一样的。全面发展的应有涵义之一是:每一个学生都平等地享有自身潜力最大发展的权利。如果硬要规定一种让所有学生按同一水平与要求来学习所有课程,那么,结果只能是学生的时间与精力被平均分摊,形成所谓的“平均发展”,一无所长。如果全社会要求每个人都按同一模式发展,那么人也就同一化了。此时,扼杀的就不仅仅是教育的特色和自由,更重要的是扼杀了人类充分、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可能。我们传统的课程模式就是这样肆无忌惮地按照现存同一化的模具把生性鲜活、活泼多样的学生复制成千人一面的“主体”。
再次,作为“全面发展”的主体――学生或人,本身就是类概念和个体概念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类的全面发展,又包括个体的全面发展,是类与个体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而具体的个人则是共性(类特性)与个性(个别差异性)的统一体。就内涵而言,一般小于个别。因此“全面发展”针对每一个个体来说应该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是个人有独特性的或有个性的“全面发展”。换言之,一个人只有在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色的时候,才是最丰富和最全面的。在创始人的思想中,人的发展和个性教育是不可分离的。他们充分考虑到个体天然的能力倾向、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以及每个人按照自我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进行职业上的流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什么?最重要的一条是承认每个学生有为自己考虑未来、选择未来的权利。“人类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②承认每个学生特别是走向成年的高中生有规划个人未来的权利,就是在制度上保护每个学生有获取充分发展的权利。这就意味着要造成生机勃勃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意味着现在所追求的不是平均成长而是有所造就,有所优势。
“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是不可分割的。“全面发展”不是要求一个人各个方面都平均发展,而是要他根据自己的志趣把属于自已的潜能尽可能充分地发挥出来。没有“选择”,没有个体自己的意识和意志充分参与的发展,决不可能是“全面发展”。
可见,多样化、选择性本质上就是全面发展的需要与表现。
五多样化、选择性是真正的教学质量的基础
任何意义上的降低教学质量都是课程改革所不允许的。但我们必须有正确的质量观,只有学生在符合自己的潜能要求和感兴趣的领域里学习,才可能真正保证教学质量。人才需求是多方面的,这需要在不同领域里都产生优秀人才。同样的课程对不同的学生,是难以真正保证质量的:对数理倾向性的学生,一些课程有质量保证;而且任何整体上提高或降低课程要求的做法,都是大一统的思维模式,都不是我们追求的质量观。中国太大,同一型课程要求不可能适应所有学生,只有选择性的课程结构,才能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选择性不但不会降低质量,从理论上讲它更有利于实际的真正的质量提高,发达国家的课程发展历程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西方的课程是选择的课程,它不强调平均发展,但它导致个体在特定方面的优质发展,也许它的学生在某些传统意义上的素养不如我们的学生,但它创造了让学生成为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的机制。
教育的最高质量既不在于分数,也不在于知识,而在于使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成为充满活力的生长和自我实现的发展过程,在于使每一个体达成最大限度的自我实现。良好的课程机制应让所有个体充分、自由地支配课程资源,发展自身。我们的教育应该让尽量多的个体在尽量多的方向上寻找发展的机会。
同一型课程与要求导致平均或平庸发展。平均发展不仅拖住了学习优秀的学生,又没有解救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一个扼杀个性的课程体系必定扼杀这个系统中每一个成员身上潜藏着的潜质。对不同的学生按相同的要求,实际上是不会有教育的高质量的。
质量不是通过强行实施统一的课程来提高的,而是通过设置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展的课程来实现的。一种好的课程结构应该是让所有学生在所有方面都可能得到很好发展。我们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在一个固定领域里充分发展,但我们应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一个特定领域里充分发展,所以我们只能建构尽可能让学生在不同方面尝试发展的课程。学校既要为学习快的学生创造条件,也要为那些性向、爱好或生活状况需要较慢学习进度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
一般说来,课程越是“个人选择”的,越显现出“个性”,他们个人的潜质就越能释放出来。让所有学生的智慧充分涌动的课程才是好的课程。在这个意义上,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和未来,有什么样的课程,就有什么样的学生。压制选择,就是压制学生脱颖而出的机会。
注释:
①(美)国家科学基金:<塑造未来>,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7页;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学会生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195-196,2页;
③(美)孔布斯:<世界教育危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4页;
④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