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31:47
导语:在混合式教学教案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高中语文;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36-01
1.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在高中诗歌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不高。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仍然是灌输式教育,这种方式直接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乏味、枯燥,降低了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1.2 学生探究能力较差。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现状来看,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大多数学生比较依赖辅导书和老师,学生极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1.3 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在课堂上老师除了完成每天的教学任务,有时还会处理一些课堂的突发事件,因此一堂课中,老师的任务十分繁重。一般情况下,只能勉强将计划的任务完成,很难再有时间去照顾个别同学,长期下来一些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会积累越来越的问题。
1.4 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根据目前的高中诗歌教学来看,协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应用不多。基本上一堂课老师会占据五分之四的时间讲解知识点,将主观的知识硬性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很少能发表自己的讲解。
2.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
就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设计而言,一方面要求教师要设计与开发诗歌课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诗歌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发挥自身主体地位。
2.1 系统性原则。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需要从教学方式、教学结构等几个因素出发,系统全面的考虑各个因素之间的作用。并且实现各个因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他们各自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而提高高中诗歌教学质量。
2.2 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知识的主动获得者,因此在高中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出发,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给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教师则在课堂中起着引导和督促的作用。
2.3 参与性原则。在高中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即整个学习过程要由学生自己完成。在高中诗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学生可以亲自体验学习,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混合式学习理论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案例分析
《短歌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教学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知识类型:概念性、事实性知识。
对教材的分析:高中诗歌《短歌行》,其作者是曹操。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是曹操希望能够有贤能之任,助自己实现宏图大愿。
对学生的分析:高中生时期的学生,内心对任何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理。因此老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适当对他们进行引导。让学生首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而理解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
教学目标:通过诗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中描绘的意境;使学生掌握诗歌中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以用于以后的文章创作中;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进而产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内心的雄图大志;理解诗歌中作者内心的政治情怀。
课前准备:老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和故事;通过网络方式了解诗歌创作的背景,感受诗人创作诗歌时内心的情怀。
安排课时:一课时(五十分钟)
教学方式:课堂讲解(学生阅读、老师讲解、学生之间交流、解决问题);教学媒体的运用(选择适合诗歌朗诵的音频文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案例分析:《短歌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音频播放进行朗读、观看幻灯片解决讲解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吸引了学生学习诗歌的注意力;学生通过对幻灯片的观看,非常直观的了解了诗歌的知识点;然后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习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圆满的完成了诗歌《短歌行》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 MOOC;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69-03
1 引言
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造就了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
learning)的快速发展。实践证明,无论是“以学为主的网络自主学习”,还是“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无法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学设计者都开始尝试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B-learning)。我国最早提出混合式学习概念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他指出所谓Blending 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1]。
2013年,MOOC在我国风起云涌,以大规模、开放、在线的特征成为网络课程之最。随着MOOC热潮逐渐褪去,我国学者对MOOC的注意力从大规模逐渐转向小规模,即将MOOC引入传统高校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解决普通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MOOC资源,避免高质量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笔者尝试利用多媒体手段将现有MOOC资源引入传统教学中,以“中国近代史纲要”为例,进行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2 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概述
教学设计是依据学习理论,运用教学方法,分析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设计链接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是教学成功实施的前提[3]。
混合式教学最早起源于美国,西方国家习惯以学习者的角度将混合式教学称为混合式学习,最早用于企业培训,后来逐渐被引入教育界。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未来教育技术发展的趋势,认为它是“国际教育技术界关于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大提高和大转变”[2]。Singh&Reed教授对于混合式学习的观点是:混合式学习是在适当的时间,使用适当的技术,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个性化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因此,混合式教学设计应该是多种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有效融合。
3 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
混合式学习强调的是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技术达到最好的教学目标,这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完全符合。布鲁姆将教育目标理论分为三个层次: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这三个层次构成整个教学目标体系,从而构成以面向知识分类和目标导向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
在此次混合式教学设计中,笔者使用录屏软件将适合学生学习的中文MOOC《中国近代史纲要》进行录制,经过重新剪辑与整理之后,与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联手,将网络教学资源上传于本校的网络教学平台中,从而实现MOOC课程本地化。
基于MOOC资源的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 教学设计是决定教学成功的关键,因此,本文将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主要技术手段,将MOOC、教学课件等多种教学资源、教学活动融入教学过程中,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结合,对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进行构想设计,如图1所示。
混合式教学设计 混合式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分为四大模块:前期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修订。
1)前期分析。
①学习者特征分析。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大学本科生,教学人数120人,其中男生为78人,女生为42人。该教学班为大多为理工类学生,对我国近代史的了解甚少。据调查,80%的学生不喜欢传统教学,希望以一种自主、互动的方式进行学习。
③知识点梳理。本节以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例,由三个小的知识单元组成,分别为农民斗争风暴的起落、和维新运动。选取本章MOOC,进行重新整理和排序,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
④学习环境分析。网络学习环境为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学号进行账号登录,线下课堂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教学设施齐全,保证教学可以顺利进行。自主学习环境可以是学生自己配备的笔记本电脑,也可以是学校自主学习教室。学校自主学习教室的设立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使学习更加方便。
2)教学设计。
①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4]。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进行分析。
a.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使学生初步掌握本章教学内容,了解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所做的努力,了解这三大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知识、自主探索的能力。
情感层面: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及小组协作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b.线下传统课堂的教学目标。
知识层面:解决疑难问题,对知识点进行深度挖掘与探讨,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全面掌握知识的目的。
能力层面:培养学生概括、分析以及认知能力,小组协作能力,以及与教师进行高效沟通的能力。
情感层面:增强小组协作能力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能力。
②教学活动的设计。
a.网络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身份认证,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自定步调地学习已上传的MOOC视频、选读与必读材料等。通过论坛、留言板、QQ讨论组等进行在线互动,教师在后台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酌情进行答疑。
b.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授式教学,小组协作探究式学习,小组汇报,同伴互评,集体看史实纪录片;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为辅。
③教学评价的设计。
a.网络自主学习:分析学习报告,查看学生在教学资料和课程网站的学习进度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方便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查看学生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使用各个模块学习功能的时间分配以及访问次数,掌握学生学习资源的偏好程度;监控学生在线学习的互动情况,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次数、内容,查看所学内容相关的发帖数与回帖数,统计学生的参与度与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使用学习分析工具(如Gehpi、SNAPP)对学生在线学习的活跃度和凝聚度进行分析。
b.传统课堂教学:根据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活跃度给予评价。
3)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与方法,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正确价值观形成的有效途径。本次教学实践分为网络自主学习和传统课堂讲授两个环节,根据学校教学进度安排,线上与线下教学课时分别为2学时。教学活动结束,需学生提交历史小论文,不限篇幅,观点明确、有理有据、逻辑性强即可。促使学生突破原有的知识框架和技术水平,开拓学生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野,将原有知识和技能进行重组和提高,挖掘和利用中国近代史这笔财富,善于挖掘历史问题的亮点、热点与转折点[5]。
4)教案修订。教学实践之后,教师根据教学效果、教学反馈、学习者的线上与线下学习情况,对教案进行调整与补充,完善教学设计,最后修订成册备案。
4 结束语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加深,混合式教学设计俨然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混合式学习并不是简单的线上、线下的混合,而是所有教学元素的有效融合。好的教学效果需要一流的教学设计,因此,如何最大限度将线上、线下教学要素进行有效融合,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12(5):5-10.
[2]混合式学习[EB/OL].http:///content/10/
0318/22/251082_19316605.shtml.
[3]黄金金.高校公选课的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2.
[4]教学目标[EB/OL].http:///link?url=l4v3QlhrpZDpm0NE9XuoS9xz0gsfNW9ctE9vDyQSpzWW0rYVazJ0EM4qX2bf9rrX8Dp8JoWnS374sAdrl44H2K.
关键词:SPOC;教学模式;翻转课堂;MOOC
一、SPOC对公安院校教育教学的适切性分析
(1)利于高层次警务人才的培养。与以往相比,当前我国公安教育不仅要为公安工作输送大量应用型、复合型警务人才,更肩负起培养公安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责任和使命,这就需要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SPOC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特点,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专业支持和指导下,聚焦预先设定的目标,独立探索、批判思维、深入研讨,在自主学习和交互学习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中,培养全方位的、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与实践技能,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分享者和评价者。
(2)利于教学与公安实战的衔接。相较于普通高职院校,公安院校因其职业属性而有着更大的学习和实习实训压力,有些情况下,学生需要直接参与公安实战,并因此打乱了学习过程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为缓解这一问题,公安院校致力于加强公安“微课程”建设,旨在为学生提供自适应学习环境、满足个性化需求。实践证明,公安“微课程”虽短小精炼、使用便捷,但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保持学习连贯性、深化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把握等方面,尚有欠缺。而SPOC既允许学生在实训实习、实战锻炼期间,利用碎片时间进行视频资源的自定步调学习,又将其与案例教学、实践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有效结合,对夯实公安理论知识和实战技能之间的联结有更显著的效果,同时SPOC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的评估方式,能够兼收渐进引导与约束监督之效。
(3)利于公安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发展。SPOC是互联网技术与教育教学融会贯通的产物,对比传统的公安教育教学模式,它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能力、信息化能力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成为促进公安院校师资专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教育理念方面,“教师主体”向“教师主导”的转变尽管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意味着教师职责的质的变迁。在专业能力方面,SPOC中“独立学习+互动反馈”的独特路径特别要求公安院校教师能够担负起培养学生知识建构能力的“引导者”角色,教师对于警种专业的自身知识储备,学生学习需求与差异化习惯、特征,SPOC平台学习与课堂教学、实训实习、实战锻炼的平衡与契合等,都应有较之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更高的标准和更强的能力。同时,SPOC的独立学习环节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主导的偏废,相反地,它拓展了公安院校教师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和开发课程、自由探索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的可能性。此外,SPOC将教师从传统模式中多少有些重复的课堂单向讲授的程式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专注于高质量、创新型的教学科研和教学反思。在信息化能力方面,主要体现在教师合理高效应用SPOC平台、开发和改进视频课程、分析平台数据资源追踪把控学生学习情况、引导平台讨论区的互动交流等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更新和发展。
(4)利于提升公安院校的对外品牌效应。根据“边际效应递减”理论,能否实现最大效度的实用性是影响资源应用效益的决定性因素。SPOC模式因其一定程度上的“排他性”以及线上学习与实体课堂相呼应的特点,较之公安“微课程”,对学习者而言便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同时,公安类学科专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SPOC模式相较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又具备及时更新学科专业知识的更优条件。因此,广义上的SPOC模式――即既能用于大学围墙内教育的“翻转课堂”,同时也欢迎其他公安院校师生、公安机关在职民警乃至普通公民,以MOOC形式注册学习――能够依托其更好的资源质量和更高的应用效益,使公安院校教育资源实现更可持续、更大范围的共享和循环利用,在此过程中树立和扩展公安院校自身的品牌形象。
二、基于SPOC的公安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SPOC的公安院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有力推动公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之举。作为公安教育语境中的创新,SPOC模式应当以服务行业为其最终落脚点,走出符合公安教育规律、契合公安行业特点的新路。
1.构建原则
(1)效用原则。该原则体现在平台形式和课程内容两个方面。平台形式上,以贴近实战、着眼实践、突出实用、追求实效为导向,最大可能发掘SPOC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的巨大潜力,同时提高公安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度及受众覆盖率。课程内容上,应着眼于警务工作的实际需求,并利用互联网优势进行多维、深度拓展,在切实推动公安工作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解决的同时,构建结构合理、脉络清晰、内容全面、严谨开放的学科知识网络。
(2)吸引原则。这一原则应贯穿于公安院校SPOC模式平台建设、课程资源开发选择、实体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等各环节,融入案例教学、实战教学等具有公安特色的教学形式,着力凸显平台自学阶段的便捷易学、生动有趣和实体课堂阶段的纵深度、互动性,使学生始终以浓厚的学习兴趣沉浸于知识探索过程中,形成高阶思维能力和扎实的实践能力。
(3)嵌入原则。考虑到公安院校学生实习任务重且需承担实战任务的特殊性,SPOC模式“翻转课堂”的设计使用应遵循嵌入原则,即无论是线上自学或是实体课堂都具备根据教学动向适需、适时嵌入校园教学、实习实战的能力,努力使公安院校特殊情况转化为教学优势条件。
(4)反馈原则。及时有效的反馈是SPOC模式产生实效的重要动因。反馈是双向的:公安院校SPOC应以在线反馈、平台讨论区及实体课堂互动、学生W习数据分析等为媒介,强化教学反馈的针对性、实时性和高质量,为优化学习效果助益;同时,应充分利用大数据资源,广泛收集公安院校学生、在职民警乃至普通公民(有限制地学习)有关平台使用、教学过程及教师的体验反馈,用于后续教学评价、教学反思以及模式更新优化。
2.构建过程
(1)环节1:公安SPOC平台建设。在线平台是实施SPOC教学模式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公安院校SPOC平台建设尚处在空白阶段,但公安部“全国公安微课程研发中心”的成立、各地校局联动建设微课程平台、远程教育平台等举措,都为公安SPOC平台提供了良好条件和丰沃土壤。首先,公安院校须协同其主管公安机关,依据现代警务机制升级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并结合本地区公安工作的形势特点,对公安SPOC平台建设的目标、内容及形式等做好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形成总体建设框架。其次,以建设框架为指引,依托己建成的远程教育平台,组织教研人员和行业专家重新梳理、精心筛选并适当编排可用内容,并根据各警种、专业的教学知识谱系比对罗列出需要继续开发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持续地、有的放矢地丰富在线平台资源。
需要指出的是,公安SPOC平台建设绝不仅仅是对已有在线学习平台进行简单的内容排列组合,而是在SPOC教学模式视阈下的更新与创新,如增加小班管理、小组学习等模块,实现在线学习与实体课堂的延展渗透,为促进深度学习创造条件;做精数据分析功能,使对学生成绩、学习路径、行为习惯等多方位的数据挖掘分析和建模变得易操作、易监控、易理解,辅助教学管理、师生互动和模式优化;做新资源组织方式,以知识点底层框架为坐标,对视频课程、配套课件、习题等进行碎片化后的整合,使公安院校教育教学资源以系统的有机整体形式得以呈现。
(2)环节2:实体课堂。公安教育的特有属性决定了公安教学中实体课堂的多样性,既可以是校园围墙内的教室,也可以是公安行业单位的实训实习基地,还可以是实战现场;同时,教学活动内容也更突出直观深入、实践性强的特点,包括情境模拟、角色扮演、项目训练、实验操作、案例讨论、辩论研讨等。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学;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Multi-teaching Applications of Computer Basic Courses for Vocational
Wu Jingfeng
(Zhejiang Province Yiwu City Shangxi High school,Yiwu322006,China)
Abstract: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information society,computer basic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has become a required course for the majority of non-computer science students.In the current situation,the teaching of Computer Basic Education has entered a stage of reform,the existing teaching model also has limitations.In this regard,China's education sector to put forward a hybrid teaching mode,as well as the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of the model in the teaching of basic computer use,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earning basic computer course.I will Vocational Basic Computer Courses in hybrid teaching elaborate.
Keywords:Computer basis;Hybrid teaching;Practical application
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计算机的应用与其他各学科的联系日益紧密,能否更好的应用计算机已经成为了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能力考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在校期间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熟练技术,利用计算机来分析、记录问题,并能借助这一工具解决问题,为将真正成为终身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做出准备,这也是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者的最终目标。但是,我国高校以前的那种单一式计算机教学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显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局限性。所以,积极推进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成为了势在必行的工作,这也就有了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应用。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概念
(一)计算机混合式教学的兴起。我国高校混合式教学的兴起,是近年来国际教育技术界逐渐被提出,并开始重视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教育模式。最早是由何克抗教授在2003年12月召开的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首次提出的。他认为,混合式教育是未来世界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之后的实际验证中被广泛应用。
(二)计算机混合式教学的定义。所谓的混合式教学,就是在学校教育中,把传统教育方式的优势和社会网络化教育的优势相结合。换句话说就是,在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还要充分的体现学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与之相靠拢。目前,国际上众多教育技术机构都主张,采用将这二者相结合起来,使二者的优势相互补充,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混合式教育,是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网络化教育模式多年实践经验的研究和改进。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混合式教学的形式要求
(一)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学习教育过程中的引导人,在混合式教学的课堂上处于主导地位。在传输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在这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完全依靠网络来进行教学,还要结合传统的教师讲解来启发学生。对此,就需要发挥传统课堂的优势,由教师对学生讲授计算机的基础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对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点起到辅助作用。此外,教师还要详细的观察了解每一个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教育。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制作电子课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料。在面对良莠不齐的同班学生时,教师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均衡施教,不仅要注重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同学,还要为基础较强的同学提供相关的便利条件,以满足他们不断地学习欲望。教师在讲解计算机基础课程时,要做到点到为止,留出足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把学到的知识消化为自身的能力。教师应该把教学生方法摆在首要位置。同时,在基础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和同学们一起探索,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提供帮助,注意只是给予相应的提示即可,并应该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渠道,来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充分考虑到并发挥好混合式教学的特点。主动从学生中了解情况,提升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质量。与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弥补传统课堂的缺失因素,为课堂上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自主表达的机会。例如,教师通过学生的课堂表达了解学生知识理解的程度,并根据情况进行重点问题重点讲解,特殊人员重点提问。教师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的网络留言,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集到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多的信息,使对学生的教学指导更加准确,有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学生是混合式教学中的主体。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基础知识点,和教师互动及时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扩展,给自己留下探究的空间,充分地调动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教师的资源共享,下载教案等学习资源。通过这些下载的内容来增加自己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际操作能力很强的课程,对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是这门课程的重要任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呆板的临摹教师的讲课模式。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遇到困难,要学会自我解决,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还要充分发掘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主动地和老师及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活动。利用网络来表达自己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体会,彼此分享学习收获,从中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法。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的将教师和学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完善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丰富教学内容,以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过程中,结合了最近几年来的积极探索,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被广泛的应用到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起到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一)分层次混合教育。在计算机的初级学习进行前,学校本着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水平,通过初步考核,有意识的把学生进行分层。第一类是已经熟练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甚至还会一两种编程语言的学生;另一类是对计算机基本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会一些基本的操作;再一类就是基础比较差,可能基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合理的把学生进行分层,能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的知识水平,有利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展开,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知识水平,实施不同的教育手段,力争使每个同学都能够掌握基础知识。
(二)多媒体混合教育。校园中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机房,为教师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了可能。利用多媒体式教学、管理,使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减少。如通过教师在多媒体上进行图文和声音的操作和讲解演示,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记忆知识的结构。教师还可以把演示过的多媒体课件随时录下来,放在计算机服务器上共享,使不是很明白的学生能够反复调用。尤其是在教授Word软件中“段落”、“字体”,Excel软件中的“公式”等,这些都是比较繁杂的工具。
(三)用案例混合教育。对计算机教学的选择,从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来看,绝大部分都是应用类型的,而对此最为有效的是案例教学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下,把学习内容巧妙地融合在案例中,通过案例中的知识点与学习主题的结合,来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化。如,在做“蓝色的地球”为主题的文档时,在网上搜索到优秀案例,教学生如何使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在案例文章里,学习标题的颜色和字体设置、首字的下沉、段落的格式化和分栏、查找与替换等。通过自己的研究模仿,学生就会清楚Word软件的功能,并能熟练地运用到之后的制作中。
(四)网络平台及资源。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不同,混合式教学模式运用网络等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计算机基础课操作性强且知识涉及广泛。所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丰富的资源,引入网络教学模式是一重要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利用丰富而有特色的网络资源,把教学的知识点于其相结合,使学生有的放矢;利用计算机基础课的测试题库,学生可以从网络资源中进行自我测试,增强知识的储备量。另一方面,建立优秀的学生作品集,并不断补充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资源。让这些丰富的资源,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开放教学,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随着学生对计算机认识的加强,计算机房也高负荷运转,我们还是争取机房全天候开放,以方便学生有机会多上机。上课前,教师把开放的机房号和开放时间放在网上,由专职的机房教师负责,计算机协会的学生协助。在开放的机房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媒体控制软件和服务器,发放本周的作业,断开其它网站访问,让学生只能自主访问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的专题网站。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基础差的同学弥补基础知识的不足,及时跟上教学的进度,从侧面优化了计算机教学质量。
四、结语
实践证明,在计算机基础课中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实现了课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坚持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新而实用的教学内容才能将其逐步完善,使在教学中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卫平,宋强.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8
[2]]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
[3]祝智庭.远程教育中的混合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3,19
[4]许灵霞.案例教学在《计算机基础实训》课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5
[5]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慕课;编程类课程;C++
DOIDOI:10.11907/rjdk.162291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7)001018903
引言
程序设计课程作为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国内高校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精力是讲解各个知识点,缺乏算法设计和实践的传授,导致学生的实际编程能力薄弱;而学生在未完全理解理论知识点的同时,又被要求去阅读大量的程序代码,教学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同时也无法很好地进行课堂互动。可将慕课理念应用于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教师提供相关教学视频资源,学生在课前观看预习,课堂上教师结合视频组织学生讨论互动,围绕重点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1慕课
1.1慕课及其特点
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英文直译“大规模开放的在线课程”,最近几年国内这种在线课程的开发模式出现井喷式发展。慕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线上任务,并且在规定时间参与线下教学、讨论、实践环节,最后完成线上考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学习时间比较自由,还可以在线听名校名师讲课,但是互动较少,这种学习模式更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慕课的主要特点如下:
(1)开放程度高。慕课平台是基于互联网的,对全球开放,除获得课程合格证书或得到学分需要注册缴费外,其它均可直接参与学习,但注册用户可以参加各个讨论区。开放性还体现在课程建设或活动组织方面,人人都可以为慕课提供学习资源和话题,也都可以参与各种学习交流活动。
(2)规模较大。慕课参与人数动辄几千上万,除了正式学习者,也包含各种临时学习者。
(3)灵活性强。慕课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要开放得多,慕课的内容不仅限于传统的学科和专业,更贴近学习者的生活和需求,更注重综合性、普适性、生成性,更重视学习过程中的互动而不是灌输。评价方式也更灵活多元,比如更多地引入同伴互评等。
1.2慕课与其它网络课程的区别
慕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及微课都属于网络课程,网络课程主要由网络课程资源和网络课程活动两块组成的,过去网络课程大都由学校或社会上培训机构完成,主要是为学校或特定机构的教学服务,一般需要注册登录才能使用。校园内的网络课程,大都是辅助课堂教学的;而远程支持的教育系统多以独立形式存在为主。慕课与其它网络课程的主要区别如表1所示。
2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理论基础
“混合式教学”是当前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新动向。即将传统面对面教学和网络ELearning两者优势相结合,借助互动性强的网络学习平台,构建大量在线学习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同时通过面对面的课堂互动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随着慕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扩散,混合教学的内涵与前慕课时期相比,发生了改变。它已不是简单的传统课堂教学优势与数字化教学优势的结合,而是更为复杂的线上教学系统优势与实体课堂教学系统优势的结合,包括不同学习理论、学习者、教师、学习环境、教学方式等多重的结合[13]。当前我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价提供了方便的交流平台,在每个视频的旁边都设有对应的讨论区,可以提问题,与其他学习者一起讨论,或是得到授课教师的解答。学习者和教师可以相互评价主要采用BBS在线问答或电子邮件的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进行畅通的沟通,不能及时解决学习者的疑难问题,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没有图1混合式教学设计模型3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
3.1前期分析
3.1.1学习对象分析
《C++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另外很多非计算机专业如通信、电子、应用数学等专业也开设了这门课程。计算机类专业的《C++程序设计》课程总学时是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4学时,上机实验20学时。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了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后,再安排学习C++程序设计。
本次研究对象是荆楚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大二学生,从总体上看这部分学生自学能力较差,学习上习惯于面授,他们的学习过程主要由授课教师来控制,缺乏自主性,但是对网络中的新生事物很感兴趣,具有较强的网络运用能力,对于网络课程学习和讨论都可以轻松应付。
3.1.2教学目标和内容
《C++程序设计》课程要求学生理解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三大特性,掌握C++对C的扩充,掌握类和对象的定义和使用,掌握类的派生和继承,掌握虚函数和多态性,掌握运算符重载,掌握C++的输入输出流,理解C++的模板和异常处理。本课程除了讲授C++程序设计外,还需向学生灌输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Java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等其它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打好基础。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在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中,教师一直在给学生灌输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即“自顶向下、模块化设计、逐步求精”,而在C++学习过程中,又要求学生建立基于类和模板的“自底向上”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造成学生学习困难。同时,部分学生没有学好《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使得他们在《C++程序设计》学习中更加困难,对于这部分学生则需在教学中适当补充《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相关知识。
3.1.3教学条件与环境
开展混合式教学,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必须在线上和课堂完成教学,这就需要提供一定的场所和网络条件[4]。目前,荆楚理工学院绝大多数教室都是多媒体教室,配有投影仪、音响和话筒,教室和机房都可以连接外网,完全满足课堂或线上教学的条件。线上学习主要是两种途径:一是学生注册教师推荐的慕课网站,利用网站提供的功能加入到自己建的讨论组,方便在线学习时相互讨论;二是利用QQ建群的功能,创建课程学习讨论群,利用QQ群里的聊天、公告、文件和活动等功能,可以实现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讨论、学习交流、资源共享,以及学生自主学习与课程设计小组合作。教师可通过QQ群可以相关的课程资源,如群邮件、群文件和公告等,学生可利用QQ随时下载这些资源。开课之前调查发现,学生几乎都在使用智能手机,并且都有自己的QQ号,上网和聊天没有任何障碍,因此建立学习讨论群不存在任何问题。
3.2教学资源设计与选择
在开课前,课程组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6个部分,包括预备知识、数据封装(类和对象)、继承、多态性、输入输出、模板等,针对每部分混合式教学的不同要求,准备了大量的课件、音频和视频资料。网上自主学习资源的选择主要有两种,一是视频教学选择“中国大学MOOC”平台,由西南交通大学赵英良教授主讲的《计算机程序设计(C++)》,每周授课约2学时,教学内容在14周完成;二是精品课程选择由课程组自主建设的《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站,主要为学生提供部分教学视频、课件、习题库和在线测试,同时也是开课前学生先导学习的主要资源。教学开始后,课程组将通过QQ群不时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课件、教案、上机指导手册等最新的教学资源。
3.3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
《C++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作为荆楚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得到学校各方面的支持,但原则上要严格执行该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即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C++程序设计》课程总共64学时,理论教学44学时,上机实验20学时,为了在规定的课时之内完成教学任务,根据教学内容以及现有条件能满足的教学形式,对课程各部分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及课时进行重新设计,如表2所示。
表2《C++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形式与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混合式教学形式及课时课堂讲授在线学习课堂讨论小组讨论上机实验合计C语言知识预习1405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概述21126C对C++扩充22127类和对象2411816继承与派生22149多态性与虚函数2211410模板22105C++输入输出221106合计1320472064其中,课堂教学主要是对线上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深化;课堂讨论主要是集中对线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答疑,对具有共性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开课之前将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成员3~5人,并指定1名组长,主要针对学习中暴露的问题和疑问进行讨论,有时也就任课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上机实验主要是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集中完成相应的实验。
3.4教学考核与评估
该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上机考核和期末考核3部分构成,其中平时考核占30%,上机考核占20%,期末考核占50%。每部分考核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如表3所示。
4实施效果与评估
基于慕课的《C++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实施以后,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大幅度的提高。分别以2013级和2014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各1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对《C++程序设计》课程成绩进行对比,如图2所示。其中2013级的学生采用传统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2014级学生采用混合式教学方式,学生人数都为52人。课程学习结束后,对2014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37.3%的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方式表示“非常喜欢”,51.6%的学生表示“喜欢”,其他人持中性态度。从学生反馈情况看,超过八成的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提高了自己学习编程的兴趣,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与团队内部沟通能力。
。
参考文献:
[1]黄怀荣,周跃良,王迎.混合式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37.
[2]候胜天,干永和,王海星.基于慕课资源的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实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5):815817.
[3]汤俪瑾,黄金满.基于慕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202(10):101103.
关键词 细胞工程;网络化学习;互动式学习;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88-02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the development of cell engineering is very rapid,new knowledge and skills emerge in large numbers. The new situation put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to the talent training of life science. This require us to reform and explore the teaching mode of cell engineering,it mainly include the network learning,interactive learning and the mixed teaching of classroom and network. Practice teaching showed the timely combin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students′ online learning is effective. It can not only enable students to acquire more knowledge,but also can fully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and initiative of the students,in the end it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cell engineering;network learning;interactive learning;blending teaching
细胞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是利用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原理与方法,在细胞、亚细胞或组织水平对生物的遗传特性进行改造,以便获得具有目标性状的细胞系或生物体的一门综合性学科[1]。在整个生命科学领域发展极为迅速,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不断涌现,教学内容量在逐年增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大量知识信息的需求,甚至会引起学生对课程的懈怠而降低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2]。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把握最新研究动态,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就对细胞工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借助先进的网络教学平台对细胞工程进行教学改革。2011年细胞工程被评为“新乡医学院网络课程示范建设项目”,先进的网络技术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课程组的成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设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多功能的网络教学平台。这样不仅可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更能使学生对细胞工程的学习充满兴趣,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同时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及时性等优点[3]。在课题组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细胞工程又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新的教育环境对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将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有效地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对细胞工程的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优化,主要包括网络化学习、互动式学习及课堂加网络的混合式教学。
1 网络化学习
几年来课题组的教师借助校园网的清华在线平台,精心研究并开设了具有细胞工程特色的精品教学网站,学生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要学习的内容。还可以随时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该教学平台为教师的施教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师生的交流与互动方面也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4-5]。目前,我院已经建成了细胞工程的各种资源库,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并不断完善,形成了体系,学生个性化学习得以充分实现,并为信息资源的互利共享创造了条件。
1.1 基本资源
该资源内容丰富,包括教学要求、重点难点、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设计、教材内容、教学录像、教案、课件、自测题、演示实验等。
教材内容以电子书的形式向同学展示,来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教师将重点知识进行归纳,条理性更强。而且课程组的老师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下载了大量的细胞工程教学资料,并通过软件自己编写创建了大量的精美立体三维动画、图片及英文解说的小电影,从而比课本上的内容更形象、更具体、更生动。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教学录像直接以视频方式进行,可以生动地向学生展示授课过程,尤其是一些精美的动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录像分章节、按学时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多少,选择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进度。而且不同的录像由不同的教师进行授课,教师的职称不同,授课的特色不同,学生学习之后,可以进行网上评教,将评教信息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便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自测题按章节进行,试题类型多样,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辨析题、名词解释、设计小课题等,全部采取在线作答,该方式使学生充满了新奇感,又增加了趣味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账号登录,随时进行网上自测,提交后,系统立即给出结果,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测试反馈的情况,进一步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演示实验主要包括一些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或探索性实验。以视频形式进行,由专门的实验教师在实验室进行录制,不仅可以展示实验的全过程,而且在实验技术的关键部分还配有解说,演示实验包含了该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学生可根据需要自主学习,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其科研思路,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为进一步开展毕业设计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6-8]。
1.2 拓展资源
该模块属于辅助资源,目前已经上网的主要有教学案例库、动画素材库、图片素材库、专题讲座、学科知识检索系统和相关素材及连接等。尤其是学科知识检索系统按英文字母顺序编目,方便学生检索。该网络课程共收集和制作的教学动画108个、教学案例近100个、学科知识检索名词术语1 000多条,并且有英汉和汉英2种方式。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课余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更增强了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2 互动式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尝试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具体如下。
2.1 课堂讨论
课堂上适时采取案例讨论法进行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针对某个知识点,首先由教师提出具体案例,然后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就有关问题进行总结。例如“番茄薯是怎样形成的?”“有性杂交能否实现这一设想?”“体细胞杂交又有哪些优势?”围绕这些问题,让学生按4人一组在15 min时间内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向教师汇报,最后教师分析番茄薯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明白体细胞杂交的意义,它克服了远源杂交的不亲合性,为遗传物质的广泛重组开辟了新的途径。同时要强调它在育种实践中的意义。通过这样的案例讨论分析,大多数的学生反映印象深刻,并认为所学的内容能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知识的理解更容易掌握。
2.2 网络交流
在网络课程上设立师生交流区,如讨论版、E-mail及QQ等。学生可以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与教师随时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尤其是讨论版是细胞工程课程颇具特色的部分,每个讨论版的主题内容各不相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讨论,也可以自己提出新的问题。另外,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也可以在网上随时与教师沟通。该模块学习方式灵活,一直深受学生的好评,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3 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就是课堂上师生面对面的教学与学生通过网络的在线学习相结合。这也是信息化时代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为此,尝试在进行细胞工程常规授课的同时,适当结合这种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混合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就某一章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并给出该课堂的教学目标,如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技术,要求学生掌握各种融合的方法及原理,熟悉融合产物的鉴定及体细胞杂交的意义,了解其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重点内容,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其自主学习网络课程,然后就重点的知识进行提问,最后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进行总结,并留出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要求网上作答,在规定的时间内递交,之后由教师进行网上批改。网络作业的成绩计入本课程综合考评,其比例占总成绩的10%。
通过对我院2012级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的98名学生做问卷调查,有95%的学生赞同这种混合式教学。因为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带给学生新鲜感,而且可以使其更加轻松地获取知识。
细胞工程的教学改革不仅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不同教学模式的测评结果表明,2011级学生采取课堂教学,其优秀率(≥90分)为8.45%;而2012级学生采取混合式教学,其优秀率高达为38.06%。这也充分证明了混合式教学比单纯的课堂教学更具明显的优势。
4 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探索出了一套适合细胞工程的新教学模式。通过网络化学习、互动式学习及课堂加网络的混合式教学,不仅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细胞工程的知识,而且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网络化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学时不够、课本内容相对滞后、师生交流少、学生自学难等问题。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充分体现了师生之间的情感性和课堂上互动性,并且能将思想教育融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尤其是混合式教学更能实现网络与课堂的优势互补,大大提高细胞工程的教学质量。
5 参考文献
[1] 安利国.细胞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4.
[2] 张元平.基于网络环境的高校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3):53-56.
[3] 王燕华,武福华,杨建伟.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设计[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6):106-108.
[4] 杨保胜,张鑫旺,孙翔,等.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基础医学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6):129-130.
[5] 许重洁,王红霞,张光谋,等.细胞工程网络课程建设与探索[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6):582-583.
[6] 王红霞,张光谋,杨保胜,等.细胞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08(24):15-17.
关键词:网络教学平台;传统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理念;大学数学类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O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67-02
0 引言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给教育带来极大冲击的同时,也给教育的现代化注入了新的生命。教育领域将是计算机众多应用领域中最有价值,最有前途的应用领域之一。现代教育理念与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的有机结合为教育提供了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网络教学平台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网络来实现课程的功能。通过网络学习、创造数字化学习环境,能够促进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将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使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得到相互推动,以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内容枯燥、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病,使学生从被动学习模式转化为主动学习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1 混合式教学理念
混合式教学(余胜泉,2005)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混合式教学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得学生的认知方式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角色也都发生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只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在分析学生需要、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混合式教学强调的是在恰当的时间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达到最好的学习目标。
网络教学平台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支持,将教师的教学行为由课堂上扩展到了课堂外,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图书馆、寝室等有网络的地方均可发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既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授课,课后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交互工具进行学习和讨论交流。
2 实验设计
大学阶段的数学类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希望学生在完成课程以后,一方面学习必须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培养理性的思维模式。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数学类基础课程已经普遍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能够将各种信息,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作、声音等,引入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信息量,改变了传统的“粉笔+黑板”的落后教学手段,提供了一个全新、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教学环境。然而,多媒体教学过程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过程仍以听讲为主,自主学习和相互学习的积极性仍然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教学平台,弥补多媒体教学过程的不足,从多个渠道完成教学过程,也是势在必行的。
沈阳工程学院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是为师生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服务的支撑平台,它支持教师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式教学活动,它能向学生提供网络辅助学习支持功能,如浏览所选课程相应的课程辅导材料,进行网上提问、在线测试、讨论式学习等等:它能向教师提供网上教学支持功能,如选课程信息、布置作业、制作课件、网上答疑、在线测试、讨论式学习、并永久保留各项网上学习痕迹和各项统计消息等等从而拓展教学空间,扩大师生视野。
本研究基于沈阳某学院网络教学综合平台,以混合式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了实验设计。
2.1研究对象。在实验设计中,从数学类基础课程中选择了《高等数学》,这是全院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几乎所有的本科专业均要选修本课程。
为了进行有效地比较研究,考虑到学习基础、地域文化差异等因素,从沈阳某学院2010级新入学的学生中选择了生源全部来自于辽宁省,且入学总成绩与数学成绩分布基本相似的同专业A班与B班为实验对象。其中A班为对照班,B班为实验班。
2.2研究过程。沈阳某学院的《高等数学》课程为每周6学时,也就是每周三次课,在实验设计中,我们将其安排在每周一、三、五进行,由同一位教师分别按照传统授课方式与混合式授课方式进行授课。由于采用多媒体授课的进度较采用“粉笔+黑板”的传统授课要快,因此实验班每周一、三安排集中授课,每周五安排提供网络教学平台的集中自主学习,而对照班均安排为集中授课。
2.2.1课程一门课程的学习,最主要的环节就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听教师讲课,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其理解知识、发展能力。但是,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活动,教师的主要活动是教,学生的主要活动是学,二者相互依存,不能互相取代。
在实验设计中,对照班《高等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我们采用了“粉笔+黑板”的传统授课方式。虽然,这种授课方式并非尽善尽美,存在自身的先天不足,但是,对于《高等数学》这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基础性课程来讲,仍是一种有效地授课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实验班《高等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我们引入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授课。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图形、动作、声音于一身,从视觉、听觉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升了教学效率。但是,由于多媒体授课时讲授速度较快,学生很难立即掌握与理解,如果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不及时,则教学效果往往不佳。每周一次的提供网络教学平台的集中自主学习,弥补了多媒体教学的不足。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如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等教学材料,进行自主学习。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独立完成的,即解决了传统授课方式下,面向全体学生,步调一致,难以照顾个别差异的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2作业学生的作业能反映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效果,也能反映学生的思维、能力、态度、性格等多方面的情况。通过作业,教师可获得关于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多方面信息。
对照班的《高等数学》作业是传统的作业形式,即全班题目相同,为每章或每节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习题,这些习题的解题方法大多与相关例题解法相同。传统《高等数学》作业的处理方法多数与课堂讲授的相关例题处理方法相同或相似,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形式单一,缺少新意,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等等。另外,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加,作业批改的问题也逐渐爆楼出来,教师很难做到逐一批改,大大降低了作业有效性。
实验班的《高等数学》作业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来辅助完成。在网
络教学平台中,每节的作业分为基础篇与提高篇,并设计了如填空、选择、判断、计算、证明等多种题型,供不同层次的学生来选择。学生在提交作业之后,便可以参阅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再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辅导答疑等方式对作业进行反思、总结,使作业能够引导学生体会、掌握学习《高等数学》的方法。教师也可以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后,针对《高等数学》的弱势群体,在作业上给予特别的关注,帮助他们进行学习。
2.2.3测试测试可以反映一定时期或一个教学单元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对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情况,以便教师决定下一步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教学进度等原因往往不易组织统一的测试。因此,对照班在一个学期中除期末考试外,仅安排一次统一的期中测试。实验班在网络教学平台下,除期末考试外,每章均安排一次章节测试,测试方式与评阅方式与作业相同。通过测试,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对《高等数学》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增进对自身的了解,让他们通过对自身的的反省和自我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找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完善自我,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以使教师更好的了解每个学生当前阶段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的展开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2.2.4答疑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不同,师生交流的机会少,但好的教育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对教师、对学生、对教学都是必要的。及时的辅导答疑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渠道。传统的辅导答疑方式是由教师安排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解答。但是,由于受到教师教学任务、学生学习任务等因素的影响,这种传统的辅导答疑方式经常不能满足需要,达不到预想的效果,使教与学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与解决。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互相沟通,大大拓宽了交流渠道。在网络教学平台的辅导答疑论坛中,学生可以就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疑问,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各抒已见,从而起到获得知识、巩固知识的作用。这种讨论不仅仅让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还可以使学生体会他人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教师也可以在这种讨论中,及时了解教学状况,使得教学相长,互相促进。
2.2.5其他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有了知识还要学会灵活应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具体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传统教学方式下的《高等数学》课程这一方面收效甚微,其应用也仅仅体现在教材中所提及的而已,学生往往学了数学而不会用。十几年来许多学校相继开设的数学实验课程,和目前蓬勃开展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能力的有益尝试,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和教育界的充分肯定。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我们将数学实验与《高等数学》课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它提高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验中能得到相当充分的发挥。好的实验会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强烈兴趣并激发他们自己去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欲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3研究结果在上述两种授课方式下,对照班与实验班顺利地完成了一个学期的《高等数学》课程,并通过了期末考试,我们按照作业分数、平时测验分数与期末考试分数2:3:5的权重给出了最终的总评成绩,并进行了相关的统计分析。
从对照班与实验班的总评成绩统计分析来看,实验班的平均成绩72.8148要高于对照班的平均成绩66.1768:由方差齐性的Levene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p值0.939>0.05,即两个班的总评成绩方差相等;假设方差相等的均值t检验结果,p值O.046
3 结论
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网络教学平台是实施基于网络开展现代教育的支撑软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授课、学习、答疑与讨论以及作业处理等教学过程工具,它是开展现代教育必备的教学支撑环境。网络教学平台应该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学习工具,并最终成为教学助手。网络教学是数字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牵扯的面广且量大,且直接推动着大学教育改革的发展,网络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模式,但它并不能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只适宜于起辅助作用,绝大多数课程采用课堂教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网络教学作为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吴志敏.网络教学平台的定位与实现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
[2]刘光荣.构建基于网络的《c程序设计》教学平台现代近距离教育,2006(2)
[3]任荚华.货币与金融统计学网络教学平台开发设计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2)
[4]余胜泉.网络环境下的混合式教学――一种新的教学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5]钟梅.关于高等数学作业的思考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7(8)
[6]陈海建.网络教学平台功能之比较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10).
[7]吴廷坚.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的师资培训[J]远程教育杂志,2007(4)
[8]谢晓琳.网络教学平台的新发展[J].开放教育研究,2007(10)
关键词:互联网+;高等数学;混合式教学
一、什么是基于专业背景的混合伴随式教学
随着近二十年中国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技术的提升和疫情时期的特殊要求,使得互联网线上教学在2020年春季在全国各地高等学校各门专业课教学中展开。混合式伴随式教学[1-2]是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前后延伸,从课前的铺垫导学,到课中的重点难点教学,再到课后的延伸补充巩固,形成一条伴随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闭环。至于各个教学环节的所占比例并不是区分混合式伴随式教学的依据。线上线下的良好配合,发挥各自教学模式的优势,让这种搭配不仅仅是“1+1”的简单组合,而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乘法效应。为了满足社会对高校各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贯彻教育部组织制定的《高职基础课程教育基本要求》的核心思想,突显高职高等数学是为各专业服务的高等数学,真正体现数学为本,专业为用[3-8]的基础学科特点,我院(抚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不同专业的高等数学有不同的专业引入背景和不同的专业应用实践区分。而混合式伴随式教学因其灵活、个性化的特点,能够满足不同专业的课前导学和课后延伸复习。
二、基于专业背景的混合伴随式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传统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传统课堂教学需要把情境引入、课堂讲解、复习拓展三个环节浓缩于短暂的45分钟课堂上,所以实际知识主体的讲解内容是不容易讲深讲透的。尤其对于高职学生知识储备很差,当节课所需要的前提知识都要复习回顾,更缩短了主体内容的教学时间。在混合伴随式的教学模式下,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主要处理知识主体的重点难点,其他内容可以简要略过,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探索创新能力
课前课后的线上教学需要学生自主独立完成,要想把课堂教学的前置及后续设置内容做好,学生需要弄懂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合理安排学习进度,选择适应本专业的课程内容,自主完成课后测验,自主诊断学习效果。这是一个个性化、自适应的学习过程,学生是这个过程的绝对主体。通过本阶段的学习旨在提高学生自我构建知识体系、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不断创新探索发现。
(三)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及信息化素养
混合伴随式的教学需要教师创设更多元更复杂的学习模块,它们之间如何补充促进,要从系统的高度去综合运作。所以教学设计这个部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课件、一个教案、一个板书,远远不是教学的全部。另外,对于线上部分的教学设计,教师提供的载体形式更多样———有情景导入的视频、函数变化的动图、虚拟仿真实验、作业的word或pdf文件、复习题库、随机组卷、答题分析报告等等,教师运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必须随之增强。
三、基于专业背景的高职高等数学混合伴随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一)课前导学
课前探索学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钉钉群课堂或腾讯课堂,建立班级,然后一些探究性的导学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本节课需要的储备知识。可以通过word或pdf文本、ppt课件及小微课的方式呈现。二是本节课知识的起源、发展和作用。不同专业可以挑选不同的案例加以引入,可以是短小精悍的小文章,也可以是小视频或动画。三是本节课的一些次要、零散知识点。挑选的这部分知识要简单易懂,学生能很快领悟。四是预习效果小测验。可以设置一些选择填空类型的限时作业小测,也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问题,比如要求学生查阅某方面的资料,以调查小报告的方式提交。课前探索阶段的学习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体验学习方法,进行思维方式的培养及技能的训练。通过复习旧知识,解决本课的前情提要,激活知识储备;通过知识背景的学习,让学生熟悉情境,初步体验学习内容。通过学习小知识点,解决部分的次要知识点,分担课堂任务;通过限时小测或提交调查小报告,让学生的预习过程更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敷衍化。总之,课前内容的设计要情境化、专业化[5]、生活化,同时与正课有关联,且简单易懂,搭配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操练,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阶段也就是传统的线下教学,这个阶段要侧重于学法指导,重难点知识讲授,操作示范,合作学习,创新引导。基于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复杂性特点,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理解式学习
高等数学内容虽然抽象,但是每个基本概念都有其实际背景,可根据课前导学阶段提出的专业化案例,比较自然地引出基本概念,体现数学的应用本质。在弄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理顺基本概念和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构架思维导图。此外,高等数学中对定理的理解及应用也是一个重点,如零点定理、介值定理、柯西中值定理等。只有透彻理解了定理本质、使用条件及适用范围,才能正确使用定理进行证明或解题。通过对定理的论证、使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悟数学的本质及数学的价值。高职数学的教学也侧重于运算和解题能力的提高,但大部分的高职学生停留在机械地记忆公式、套用公式的解题方式阶段。虽然我们的教学内容已经深入浅出,论证也简明易懂,但并不能有效改善学生解题运算能力。所以课堂教学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薄弱点,讲透基本概念在支撑解题运算中的作用,将解题步骤明确化、具体化,使学生确实理解基于概念的解题思维,而不是生搬硬套公式。
2.体验式实践
随着各类手机APP的出现,数学学科的可视化内容基本都可以依靠手机操作,如图形计算器、Ge-oGebra[9]经典、CAS计算器、函数计算器、看见函数等。这些APP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有效改善传统课堂教学完全由教师灌输知识的模式,让学生全程参与到数值运算、数据处理、函数图像动态发展变化的研究过程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图形计算器[10]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和一个实验研究的环境,许多数学概念可以用数字的、图形的和符号的方式来表示,一些数学问题也可以用以上三种方式加以解决。在基于图形计算器的学习平台上,教师的教可以更多地借助于便捷的计算、直观的图形和仿真的模拟。例如:在学习极限章节时,我们可以通过图像研究函数的变化趋势;在学习导数的应用时,我们可以借助图像观察函数的单调性,分析函数的极值点、最值点、拐点等;在学习极坐标与方程时,我们可以绘制函数的普通方程、参数方程和极坐标方程图像;在学习微分方程时,我们可以探索方程中的动态系数与图像之间的直接联系。另外,它还可以快速创建由坐标、滑块或表达式定义的动态点,可以缩放标签轴,从视觉上帮助理解。借助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实验和探究,可帮助学生发现数学的结论和理解数学的本质,并进行更加广泛的数学实践和应用。图形计算器的主要功能不仅体现在数值运算功能、作图功能,对于我们学习数理统计也有很好的帮助,它的统计功能、金融功能、程序功能、计算器应用程序Aplets的扩充功能基本涵盖了高职高等数学及统计数学的方方面面。函数计算器包括计算单变量实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截距、极限,求导、函数零点、极值点、渐近线以及不定积分、定积分、微分方程的求解、累加求和、阶乘、排列、组合等等。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所有需要训练的解题和运算能力,都可以借助它验证和解决疑难问题。
3.迁移式创新
上述手机App的恰当使用,教师可以随时随地指导学生学数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数学的实验、探索和研究。以往在高职教学课堂中有很多的学生用手机玩游戏,看小说,看视频等消遣活动,现在手机的使用终于回归到它应该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手机APP使学生拥有了一个“移动的数学实验室”,学生不仅能在课堂上用它们学习数学,而且可以随时随地用来研究、解决数学问题,可以在课外继续进行自身的体验、探究和实践,因而有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力的空间。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群体教学的优势,学生有更好的条件采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小组竞赛及自主学习方式,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实践、合作交流,获得更具个性的知识与能力,这样的教学课堂也成了孕育创新能力的丰沃土壤。
(三)课后巩固
课后巩固环节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保证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目前高职学生课后巩固环节是基本缺失的,尤其是高职数学,多数作业是以纸面答题的方式,所以导致很多学生互相抄袭作业,应付老师。也就是说,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认为的课后巩固就是抄完作业算完成,如何复习课堂内容完全不得要领,不知从何处下手。混合伴随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后伴随辅导阶段又可以发挥作用了。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多种形式的巩固作业,包括:一是基本概念理解的作业。教师可以设置语音回答模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述数学概念,并说出概念的内涵、外延及使用领域。二是课后习题作业。采用试题库随机生成试题作业的方式,保证每个同学的作业不尽相同。试题库的工作需要根据教学积累,尽量对搜索的试题进行题目微调变数之后再上传试题库。三是知识点总结归纳作业。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知识的重点难点及解题方法步骤,形成笔记拍照上传至平台。四是拓展性探究作业。要求学生以小报告的方式,介绍自己读了哪些文献,发现了什么问题,又通过什么办法企图解决,解决过程遇到什么困难,遗留什么问题,等等。混合伴随式的教学模式,还可以设置期中考试环节,定期期中试题,并完成成绩达标率分析、知识点得分率分析、能力得分率分析、试卷难度分析等。还可以利用当前火热的直播平台举行不定期的直播答疑,共性问题集训。总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混合式伴随式的教学模式必将成为未来学校课程实施的主流模式,这种新的教学形态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创新,也符合互联网时代快速、共享、实时、跟踪的时代特征。如何更好地完善本校的混合式伴随式教学改革,需要多方面吸取优质校的经验,与同类学校共同完成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
参考文献:
[1]李倩.基于MOOC的高职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通讯世界,2017(6):258-259.
[2]蒋德志,刘运新.基于网络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4(4):34-37.
[3]牛立尚,徐虹,孙媛凤.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在财经专业的案例研究[C]//2016智能城市与信息化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2016-12-15.
[4]牛立尚.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在信息技术专业的案例研究[J].中国市场,2016(6):231-232.
[5]牛立尚.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在机电专业的案例研究[J].科技视界,2016(2):54-56.
[6]牛立尚.数学软件辅助高职数学专业化教学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1):160.
[7]牛立尚.高职经济数学教材建设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5(5):69-71.
[8]面向专业需求的高职数学在化工专业的案例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1):55-57.
[9]牛立尚.基于数学软件的高职数学教学方法创新[J].科教导刊,2015(2):85-86.
关键词: 计算机网络; 教学改革; 问卷调查; 混合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6)11-75-05
Teaching reform and questionnaire analysis of computer network course
Liu Wen, Du Wei, Yan Dongshe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dong Police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230, China)
Abstract: As the conventional mode of teaching can no longer satisfy teaching needs in the new times, it is imperative to develop a multi-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 featuring blended learning, so as to enhance teaching quality. This article analyze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targeted at the on-going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It summarizes the phasic teaching results, expos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s improvement measures in response to the needs of students, which purports to facilitate the reform program.
Key words: computer network; teaching reform; questionnaire survey; blended learning
0 引言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电气信息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1],是各种系统开发的基础平台,是计算机网络构建、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站开发与管理、计算机网络应用核心能力的支撑课程。因此,追求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网络人才,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不竭的动力源泉。
1 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实践
鉴于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专业与电子信息类专业的骨干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实践应用广泛、知识更新快等特点,教与学的难度都较大,唯有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破解教学难题。从2009年9月起,我校开展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相关教学改革,借鉴同行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提出了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改革体系,将传统教学的优势与网络教学优势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创新性和协作精神,着力提高学生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探索教学改革[2]。
1.1 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在两条主线上展开,一条主线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在教学中采纳OSI模型与TCP/IP模型相结合的五层次参考模型作为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3],突出计算机网络的系统性,着重于原理和相关协议;另一条主线是以当前网络通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线,将各种协议串接起来,突出问题的纲领性作用,重点说明协议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路、方法及其影响[4]。深入分析课程内容的逻辑结构和所要解决的问题,按专题或模块重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编排突出课程内容体系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紧紧围绕主线确定课程重点、难点和热点内容;按专题或模块组织教学,确定精讲、略讲及自主学习内容;摒弃陈旧、已淘汰的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当前的热点技术和实用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摒弃填鸭式教学,提倡启发式、研讨式、引导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工具软件,采用类比教学、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等教学模式。
将混合式学习模式引入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将传统学习、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优势互补。
1.3 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加强动手能力的培养,加深对基本原理、协议、算法的理解,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
在构建实验环境上,虚实结合。一是依托计算机网络实验室、网络安全与电子取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真实环境下的实验。二是构建虚拟仿真实验环境,将数据包分析软件(如Wireshark)、模拟器软件(如Packet Tracer)、仿真软件(如NS2)等引进实验教学。
完善实验内容设计,建立分层次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体系。按验证型实验、操作配置型实验、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合理安排实验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的差异,分基础性实验和拓展性实验。由于学时数有限,为提高实验效率,要预先制作好实验辅导视频,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课内与课外实验相结合。
1.4 建设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
为了弥补多媒体教学的不足与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的矛盾,教改团队精心设计了计算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为混合式学习提供在线学习的支持。将本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如教学大纲、教案、课件、习题、实验指导、教学视频、动画等内容上传到网站,学生可以随时到网站上下载自己所需的学习资料和观看相关的视频。为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进度,开发了计算机网络题库系统,以方便学生在线练习和测试,检查学习效果。目前题库系统注册学生数有672人,题目数已达1000多题,题目按章节内容进行分类,可进行单元练习和综合练习。另外自主学习平台上的互动交流模块,方便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1.5 改革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与考试评价,突出过程性考核,提高过程性考核在考试评价中的比例。学期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单元测试和平时表现20%、实验报告10%、小论文10%)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
2 计算机网络课程调查问卷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前一阶段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和存在问题,倾听学生对教学改革的诉求,探索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的对策与措施,教学团队于2015年12月21日至2016年1月5日对我校2013级、2014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进行了教学效果、征求意见与建议为主题的匿名在线问卷调查,共收回130份样本,回卷质量较高。该问卷调查设计了13道客观题和2道主观题。内容涉及:学生对该课程重要性、教学效果评价、学习难点和教学改革期望,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2.1 课程重要性评价
对计算机网络课程重要性的认识,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重要,认为重要的人数占74.62%。但还有16.15%的学生感觉学习目标不明确,9.23%的学生为取得学分而学习。
2.2 学习兴趣调查
本课程作业量大,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情况总体来说是比较满意的,95.4%的学生能按时完成作业(独立完成占25.38%,他人协助完成17.69%,多数情况独立完成52.31%)。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原因(多选)主要是学习动力不足(67.69%)和忙于社会工作(44.62%)。
2.3 立体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80%以上的学生,对教学改革持肯定态度。对课件、自主学习平台、在线练习测试系统、教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等教学资源普遍欢迎,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对自主学习有很大帮助。其中:
⑴ 多媒体课件满意率为82.3%,基本满意为14.62%,不满意为3.08%。
⑵ 在线练习、测试系统的看法(多选):A.督促自己学习,加强平时训练,占68.46%,B.可杜绝作业抄袭现象,占51.54%,C.对掌握基础知识有很大的作用,占61.54%,D.作用不大,占7.69%。
⑶ 自主学习平台、虚拟实验环境构建对学习的帮助看法:A.帮助很大,占61.54%,B.有帮助,占29.23%,没有帮助,占9.23%。
⑷ 对教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的看法,比如:进制的快速转换、“块尺寸”算法[7]、Packet Tracer模拟器的应用等。A.效果很好,占60.77%;B.效果一般,占24.62%;C.没有效果,占14.61%。
2.4 实验教学效果评价
对实验教学的态度,调查结果如下。
⑴ 对计算机网络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评价:A.帮助很大,占51.54%;B.有帮助,占40.77%;C.无帮助,占7.7%。
⑵ 对实验所占比重的建议:A.增加4~8学时,占77.69%;B.减少实验,加强理论讲授和习题讲练,占22.31%。
调查结果表明,51.54%的学生认为实验教学对加深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作用很大,92.3%的学生认为对学习有一定的帮助,77.69%的学生要求加大实验课的力度,增加实验课时。这说明目前实验教学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其实际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这需要我们找准问题的症结,进一步深化实验课的教学改革。
2.5 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调查
对教学模式的看法,调查结果如下。
⑴ 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多选):A.案例式教学,占56.15%;B.探究式教学,占54.62%;C.实践式教学,占66.15%;D.师生互动式教学,占57.69%;E.参与式教学,占40%。
⑵ 对目前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调查:A.满意,占20.77%;B.较满意,占62.31%;C.一般,占13.85%;D.不满意,占3.08%。
调查结果显示,对目前采用的教学模式满意度约为83%,普遍受欢迎的教学模式是实践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
2.6 教学总体效果评价
对教学效果评价,调查结果如下。
⑴ 对老师授课内容中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调查:A.掌握,占11.54%;B.基本掌握,占81.54%;C.未掌握,占6.92%。
⑵ 对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满意度总体评价:A.满意,占23.85%;B.较满意,占45.38%;C.一般,占25.38%;D.较不满意,占4.62%;E.不满意,占0.77%。
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当前进行的教学改革,较满意以上的占69.2%,基本满意以上的占94.6%;而对本课程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93.1%的学生在基本掌握以上。从调查结果来看,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2.7 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最大的困难
学生普遍反映本课程难学,究竟难在哪里?本题是主观题,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瓶颈。本题收到的样本总数是84条。通过对样本梳理,得出主要的学习瓶颈有以下。
⑴ 知识点多而杂,前后关联大,环环相扣,无法建立知识体系,38条,占45.24%。
⑵ 抽象、难理解,讲课速度快,13条,占15.48%。
⑶ 实验课时少,因而未达到预期目标,7条,占8.33%。
⑷ 网络层、路由协议、各种网络协议、配置IP等内容较难,6条,占7.14%。
⑸ 课程定位不明,学习目标不明,导致学习动力不足5条,占5.95%
2.8 教学改革诉求
收到样本总数为67份,通过分类整理,学生的教学改革诉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⑴ 增加实验实践机会,适当指导、点评,17条,占25.37%。
⑵ 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再紧密点,辅之于案例教学、练习、习题讲解,13条,占19.40%。
⑶ 精简教学内容,详略得当,生动活泼,9条,占13.43%。
⑷ 对预习、复习、作业、实验等教学环节加强督促检查,7条,占10.45%。
⑸ 放慢速度,兼顾基础差的同学,8条,占11.94%。
⑹ 互动再多一点,6条,占8.96%。
3 深化教学改革措施
通过对前一阶段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进行分析,梳理学生的教学改革诉求,总结阶段性教学效果,剖析存在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3.1 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
对教学内容的重构主要在网络体系结构、网络通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两条主线中展开,做到主旨更加鲜明。将本课程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的客观情况,通过网络通信中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条主线,将各知识点、各种协议串接起来,重点放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其影响上,加深对知识体系结构的把握。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选取上,紧紧围绕主线,重点讲述与主线关联紧密的内容,略讲或不讲关联少、已淘汰或正在被淘汰的内容,适当增加当前的热点技术和实用技能。
缩减计算机网络相关协议的讲授课时,理解协议通过协议分析实验解决。对于学生通过自学能够理解并掌握的内容,只需给出学习提纲和思考的问题即可。真正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学习中的拦路虎。
3.2 加大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力度
继续推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改革,充分利用微课、MOOC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教学理念,以现有的资源和成果为基础升级改造为面向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网络资源学习平台[5]。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资源,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能力差异和个性化需求,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更好的选择。
3.3 加强实验教学指导
在合理安排实验内容,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的同时,加强对实验过程的指导和点评。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需预先录制好相应的实验视频教程放到自主学习平台上,方便学生实验前自学准备及完成课外实验,提高实验的效率。学生实验提交后,教师适时讲评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时发现、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学生做好后续实验。对于实验设计,除验证型实验、操作配置型实验外,还须布置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习题、案例、实验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学生学习注入持久的动力。
3.4 强化教学互动环节
针对学生对教学互动的诉求,进一步拓宽师生互动途径,实现师生更流畅地交流。除了常规的电子邮件、电话或面对面的交流外,还充分发挥现有的系部网站和自主学习平台的作用,以学生与教师之间座谈等形式实现师生充分沟通和交流。此外,还可充分利用QQ、微信等现代即时聊天工具,通过建立“计算机网络学习QQ群”、“计算机网络学习微信群”,加强师生在线联系,解答学生疑问,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据此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手段,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3.5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工具软件,采用类比教学和案例教学,力求将晦涩的理论鲜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更多采用普遍受学生欢迎的任务驱动教学、互动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任务驱动和案例教学,架起理论与实践连接的桥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改团队在吃透教材内容的前提下,联系实际,精选出适合教学的案例,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任务设计。
继续推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改革中,充分利用微课、MOOC、云计算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
3.6 加强教学环节的检查督促
为保证教学改革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督促,主要包括预习、自主学习、复习、作业、单元练习与测试、课外实验等环节。由于学时的限制,必须优化精简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性教学,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材的顺序讲解,有不少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有些实验必须在课外完成,这些都要求学生必须先进行预习、自主学习、查找资料和个别讨论。知识前后关联大,学生须通过复习、作业、实验巩固所学知识。要求教师重视各个教学环节的检查督促,让学生知晓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作业、实验项目等,严格要求,并及时批改、讲评作业。
3.7 关注学生差异,鼓励个性发展
关注学生在基础、能力、水平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教学辅导资料、视频,适时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同学之间倡导互相帮助和协作精神,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做到不掉队、不厌学。对于作业、实验、项目均按照基本性要求和扩展性要求划分,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向专业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不断拓宽知识面,通过查阅、学习、研究文献资料,完成综合性项目。鼓励考取职业资格认证[6],参加网络工程师、企业认证(如思科CCNA、CCNP认证、华为认证)考试,考取相关证书。虽然取得证书不是最终目的,但考取认证的学习过程对于系统的学习十分有利,可以把理论基础和实践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生既收获了知识,又获得了自信,为今后就业提高竞争力。
4 结束语
近几年我校进行了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把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做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实验教学、建设立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和考核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计算机网络已成为我校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近四年我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通过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网络工程师)考试率达60%,有5位同学通过了思科的认证考试(其中CCNP认证3人,CCIE认证2人)。
通过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情况的问卷调查,进一步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我们将继续推进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教学改革,利用微课、MOOC、云计算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及信息技术和现代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优势,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高守平,胡山泉,于芳.省级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与
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1.4:79-81
[2] 杜威,刘文,文伯聪.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
学改革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5.11:36-38
[3]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第6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4] 李领治,陆建德.计算机网络理论与实践教学改革[J].计算机
教育,2010.23:90-92
[5] 李红,王春枝,贺章擎.信息化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混合学
习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20:15-17
[6] 王绍强.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8: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