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心理教育课堂

时间:2023-05-15 16:31:50

导语:在心理教育课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心理教育课堂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中学物理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观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做贡献。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以发掘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素,由于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优化教学环境,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用形象、生动的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同时,教师要在情境中设置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观察与思考,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和目的性,挖掘他们的内在潜能。

一、增强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对教师来说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门艺术。如果学生对其中一门课程提不起兴趣,或多或少都与担任这门课程教师的教学艺术以及教学风格有关。初中物理中有很多抽象概念和规律,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很容易就会出现厌学的现象。这时就需要物理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组织生动、有趣、丰富、新颖的教学活动,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愿意学、乐意学,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来,而在探索新知过程中的每一点收获,又能激发他们更强的探索欲望,同时能够促进学生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在教学光的折射的时候,可以借助瓶装矿泉水能够引发可拍的森林火灾的例子,既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学到了物理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环保知识,同时,又增强了学生森林防火的意识,达到了教学、育人的双重效果。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原本枯燥、抽象的物理知识会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活跃了课堂氛围,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巧妙设计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教学除了要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中所列举的物理实验,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条件,设计和改造一些实验,组织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演示过程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多动手、勤动脑,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突破现有实验条件的局限性,大胆设想,必要时指导学生动作制作一些简易的实验工具。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的切身体验,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刻度尺进行实验,用手把刻度尺的一端压在桌面上,用另一手弹拨露出桌面的部分,同时留意发出的声音,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通过实验演示,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行主动思维,同时能够让学生在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收获的喜悦,极大地增强了学习效果。

三、采用激励性课堂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通常情况下,学生回答问题都是需要站起来,面对着教师和所有学生的,这不仅要求他们能积极思考,更需要他们拥有足够的勇气、胆识与自信心。教师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都应该给予他们鼓励性的评价,以便能逐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出内心的求知欲望,防止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这种激励性评价运用要适度,如果对每位的回答都给予“很棒、非常好”等评价,这样在一节课中几乎每位同学都受到了表扬,甚至有的学生会受到反复表扬。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感觉受到表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甚至会觉得被表扬得莫名其妙。为了保持课堂评价的启发性和激励性特点,教师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方式,采用能够激发学生好胜心的评价语言,不要过度表扬,谨慎使用批评。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愿的引导,提升他们思维的积极性。切忌讽刺学生的新奇猜想和错误念头,以免带来副作用,出现抑制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情况。

四、注重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方式改革

实现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的重点在于教学方式的合理转变。物理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物理知识应用能力。因此,创新的第一步就是要合理设置课程,加大实验课程的安排比例,让学生在合理的引导下进行实验,可通过有组织、有目的地分组实验,充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参与意识与团体意识。另外,也可以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等,这不仅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兴趣,还可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

加强探究,巩固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实验是物理探究的主要方法,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的问题,包括好多意想不到的的问题。通过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和发散性的思维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也使学生的灵感成为现实。通过丰富合理的教学设置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中,让学生在好奇心的推动下,从基础开始一步步深入到物理教学中,打好物理知识基础,让学生在逐步提高的同时完成自我实现的需要,满足好胜心与好奇心等初中生的心理需求。并在自我实现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然后学生在被需要、被重视的内动力推动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去学习与思考,激发起创造潜能,并通过适当的鼓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将这种满足感转换成后一阶段的学习动力。

五、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教师的职责。物理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课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教学,要充分发挥生活化教学方式的作用,多思考,多实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氛围,这样在物理教学中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范道娟.浅谈初中物理创新教育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刘虎,王振彪.物理创新实验竞赛中丰富创新教育内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3]王相阳.初中物理教学与创新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2篇

关键词:实效;情感;评价;引导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它必须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更要注重心理教育的实效性。所谓心理教育的实效性,就是我们的教育手段能够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通过长期的教学工作,我有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倾注爱心,激发和培养亲师情感

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外部表现,还应了解其内心世界,与其培养共同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他们,善待他们的错误,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爱,从而认识自身存在的价值。几年来,我所任教的多是幼师班学生。这些学生大多基础薄弱,成绩很不理想,家庭条件也不好。不仅如此,课堂上的表现也欠佳,玩电话、吃零食的现象时有发生。严厉的批评教育根本不管用,还适得其反。我又尝试与他们谈心,可却发现和他们沟通相当困难。于是我先从学生感兴趣的课堂内容入手,调整课堂结构,有时还找来一些经典的动画和电影来作为教学的内容。这样,首先让学生对我的课感兴趣,不知不觉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借用电影中的内容展开话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比如,我们观看动画片《花木兰》,在轻松搞笑的同时,不难看出影片中所体现出来的忠孝和爱国主义情怀。以此我们可以以亲情为主线,让学生敞开心扉,了解父母的不易,珍惜学习的机会,树立人生的目标。并培养他们的自尊心,激发他们的积极进取精神。同时,教师饱满的教学热情,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以使我们的教育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

1.课堂布疑难易适中,培养学生自我激励的心理

在课堂上,一个难易适中的问题能让人体验成功,足以引起探究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敢于提问,敢于挑战困难,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和提升情商的关键。以前,我有过几年藏班教学经历。起初,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我们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比如英语课上,我们讲国外的交通用语,那么我就要求学生对比与内地交通方式的不同,然后自然而然地扩展到中外交通方式的对比,再引出正题。学生马上积极性就高涨起来,谈起了的特有交通工具――牦牛。这样,每一名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了。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控制自我情绪和稳定的心理

面对成功不得意忘形,面对失败不气馁。提倡合作探究,让学生有机会敞开思想,大胆质疑。还可以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的品质,懂得平等协作的重要性,体验到自己在群体中的存在价值,并且认识到他人存在的价值,处理好人际关系。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彼此互补、借鉴、启发、点拨,以此来促进了解他人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三、作为教师,正确运用评价手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起着重要作用

评价要做到客观公正,面向全体,因人而异。注重采用心理换位的方法对各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发展情况予以实事求是,正面为主,褒贬适度的评价。正确的评价可以使优生克其骄气,引其奋进;使学困生树立自信,激发兴趣。从而进一步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并形成良性循环的竞争机制。竞赛可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对待成功与失败。

第3篇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研究

一、 翻转课堂的概念与实质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与概念

翻转课堂起源于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提出并应用。翻转课堂就是把讲课内容录成视频,把能够学习的目标优先放在课前,这种转换使得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小组讨论,或单独辅导学生。

(二)翻转课堂的实质

翻转课堂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有面对面的互动时间,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翻转课堂的本质:

(1)翻转课堂是“课前传授和课上内化”的过程。与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相比,表面上是过程的翻转,事实上,是对教育理念的突破。翻转课堂强调在课前让学生学习传统课堂上的知识,是一种深度学习,而非预习,而知识内化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伴随着教师的点拨与同学的协作讨论,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高层次。

(2)翻转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体现。翻转课堂的目的在于让所有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通过针对性的矫正,和个别辅导有效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外,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3)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在家看视频,教师通过看视频反馈的问题着重选择课堂上要处理的内容,确定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课堂。这些改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和现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里健康教育系统中,起核心、中介作用。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又是一种生成性课程。中小学心理健康健康教育课程不是直线型的课程设计模式,具有不确定性和建构性。对于学生来说,当其进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时,并不希望听命于某种固定的程序,而是期待着某种发现感悟或者帮助,尽情表达心灵深处的情感。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借助于现实活动而进行协作的过程。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就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的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是最大的问题。很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正规学科中,在课堂上教授心里健康的概念等学科性知识,枯燥乏味,让学生记忆背诵,并布置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考试。完全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意在帮助中小学生解决现实中的心理问题等目的。

三、翻转课堂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翻转课堂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翻转课堂所倡导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探索能力)正是心理教育课程所需要的。它不同于传统学科,它更多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我构建心理健康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培养和谐的心理素质。

从翻转课堂课前知识传授和课后知识内化的两个阶段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素材做成短小的视频,让学生课前观看从中得出一些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专业系统的心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个性的发挥。

四、翻转课堂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课堂上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师说明活动的方式和要求,让学生自主探求;也可以是老师让学生根据课前的学习提供话题,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在讨中得到启发,在已有的心理体验的基础上思考,寻求答案,学生们也在相互交流中获得感悟。如果学生认识不够深入,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比如对学生取得的结果进行评价,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同时将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升化为心理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并要求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所学的心理知识,让他们课后进行实践,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

五、结语

目前,翻转课堂主要应用在中小学的一些主课课程,还未涉及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经过细致的对比和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会更好的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较其他教学模式而言将会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刘建瑛,曹文涛,刘秀琴,张艳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教育模式的演进 [J].校园心理,2010(5):32.

[2]邓洁.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创新教育,2013(10):43.

[3]王忠惠,全.“翻转课堂”的多重解读与理性审视[J].当代教育科学,2014(16):32.

[4]王海英,成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20):56.

[5]李志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85-101.

[6]Jon Bergmann,Aaron Sams.Flipped Learning[M].America: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4:1-19.

第4篇

论文摘要:新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具体到课堂,必须重新建构新的教学方式。针对如何在利用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合作性与自主性,本文以高中《物理》教材为例,将“引导—探究式”等三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入物理课堂,以资共享。 

新课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的人确立起来。它意味着新课程的学生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和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从而树立课程是为提供学生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俗话说:教学相长。新时代的教师应放下架子,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不断地向学生学习,相互启发,才能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 

经常在教学反思中感到有很多遗憾。在每一堂课有限的45分钟里以及在课外与学生的交流的短短过程中是否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呢?通过学习与实践我领悟出在新课程标准下要重新构建物理课堂教学方式,要充分激发学生思维,尊重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创造快乐气氛,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对此谈以下三点粗浅看法: 

一、构建“引导—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创造性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新的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高中物理课程立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的课程改革目标和新教材的出台无疑对作为素质教育主战场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实现教育过程中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含有发现教学方法的成分,本质上属于发现式教学方法。它保持了发现式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科学态度等优点,同时改进了发现法耗时长,不经济,教师处于顾问地位的缺点。引导—探究式教学更强调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它的一般活动程序为“引导—探索—整理—验证”。高中物理新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如有关物理概念、物理原理、物理规律的教学等可以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它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构建“开放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堂教学强调个体的接受性现状,倡导有效的接受与体验、研究与发现相结合、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新理念,取决于教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中的开放度。“开放式”教学方式适用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课堂,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开放式教学方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通过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索、思考研究,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而获取知识或科学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和思维来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思维的独立性、研究技能和创新精神得到更好的培养。 

开放式教学一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合作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学”。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生前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不教。”开放式教学改变了学生“等、靠、要”的被动情形,学生在这种教育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历练,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与合作性。美国人文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提倡“圆桌教学”,即打破讲台与课桌的界限,师生间平等、民主地探讨问题,师生之间彼此平等、和谐、融洽地教和学。在开放式教学这种环境中,教师不再是“权威”,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善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发言,使“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变为活泼、生动、积极的探究式教与学。三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优良品质,掌握了正确的科学方法。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下,学生积极探究,学习情绪处于最佳状态,通过探索知识的奥妙来尝试成功的甜蜜,从而使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更大程度地挖掘学习潜能,更大程度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开放式教学要更大程度地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性,这种参与不但在课内也要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普遍应用,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全面改革。网络环境的优势是陪养能够学生能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自主学习、与同伴交流合作研讨问题的能力,加强物理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通过动画模拟,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一种不同的速率下的视觉印象,并能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选择相关内容学习、探索,真正认识和理解电子运动的特点及描述的方法。 

将网络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既增大课堂容量,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使学生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经过由好奇不满足求知欲更强烈物质本质的探究的和谐过程,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会自觉融入到问题中,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如在《平抛物体的运动》一节的教学中,平抛的规律是教学的难点。为此,我利用了flash课件,几何画板模拟平抛过程,列表分析平抛运动过程中速度、位移的变化情况,并同步求出对应的函数关系。这样,复杂的过程简单化、形象化了,课堂气氛也生动起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变得敏捷而深刻。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用长远的教育观来培养和指导学生,并把握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笔者认为“引导—探究式”、“开放式”及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式”等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创造空间,教师应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为构建新课程标准下丰富多彩、充满朝气的物理课堂而努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随机教育;家访;暗示教育

CL同学是典型的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广东打工,长期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成绩却是全镇最好的。

对于她的到户家访还得从HH说起,HH是那种很聪明但对学习不是很上心的男孩。如果哪段时间老师盯得紧,成绩可以窜到全年级第二;如果老师对他稍微有放松,他就一下子掉到二十名以后。

本着教育HH的目的,我假装不认识路,骑着摩托车请他当向导(他和CL同一个村)。一路上,HH全然没了在学校时的拘束,和我亲密地交谈着。

到了CL家门面对的是铁将军把门,邻居听说是老师家访来了,一边飞奔去田间喊正在栽油菜的CL奶奶一边大声介绍:“CL这孩子就是听话……”我还没来得及说:“还是我去吧。”她已经跑得很远了。这时候,我看到一位智力明显有问题的男孩子靠在墙根望着我们傻傻地笑着听说是老师来了,他居然跳了起来,嘴里模糊不清地喊着:“老师来了,老师来了……”对,是有点欢呼雀跃的味道。虽然智障,我却感受到了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一向喜欢恶作剧的HH居然一下子变得深沉起来。

不一会儿,老人家在邻居的带领下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当我坚持就着阳光就在门口坐会时,老人家拿出了一包在市面上应该是卖二十元的黄鹤楼来,颤抖着双手要拆开。我可知道农村人这样的好烟都会拿到小卖部换生活用品的,连忙阻止,再说我本身也不抽烟。但是还是慢了一步,直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老人家的手怎么这么敏捷,可能是出于感动吧,不抽烟的我居然接了一根。寒暄了一阵后,我们就在门口坐下来,几个热情的邻居也在旁边不时地插话:“这孩子就是乖”“他从不乱跑”“她哥哥就听他的话”“学习之余还经常帮爷爷奶奶做事”“我们老人懂什么呀?学习全靠她自己和老师了”……

“等等,她哥哥听他的话?”我还是忍不住插了一句,乡亲们这才给我介绍刚才欢呼雀跃、现在在旁边安静地傻笑着听我们说话的智障孩子就是CL的哥哥,我想象不出,阳光、善良、聪明的CL还有这样的哥哥。

当我谈到CL同学的学习成绩时,夸老人家培养了一个好孙女,老人家一个劲地说:“我们懂什么啊?这全是你们老师的功劳。谢谢了、谢谢了……”老人质朴的话语让看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丽。

留守儿童的教育一直是学校最为头疼的问题,但从CL的家庭教育中我似乎看到了希望。只要人们都能用最质朴的人性去钩织人生,便会有最纯真的回报。

第6篇

《环境音乐》以非鉴赏性的音乐传播与接受的现象与原理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声音与环境的关系,并以非音乐专业的公选课和音乐专业的选修课形式出现。结合南昌航空大学《环境音乐》课程的教学经历,以期为普通高校交叉研究的课程化、创新与创业教育的课堂化、声环境文明意识的普及化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音乐 教学 课堂 创新 创业 大学生

1、研究背景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业能力?这是高等学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所要承担的任务。任务的完成既需要相关机构运作的保障,也需要相关理论的指导,还需要相关课程的建设及其教学的支持。一方面,交叉研究机构应运而生。如,北京大学的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清华大学的技术创新中心、中国科技大学的交叉研究及创新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研究院、浙江大学组成七大学部促进学科规划与交叉研究。另一方面,学者们通过比较研究及其词可视化热点分析等方法,不仅绘制出当前最前沿的知识群图谱,以期紧跟国际学术潮流,及时把握学科创新的正确方向;而且从诸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等高校概括出从学术型转向创业型科学共同体、从学术人文主义转向学术资本主义、从区域创新边缘者转向主体者等创业型大学的本质特点。这些宏观措施,对于营造学术创新的气氛,十分重要。

然而,就高等教育而言,要使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得以普遍提升,最终还是要通过微观的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环节得以实施。《环境音乐》课程学科交叉性强。它以非鉴赏性的音乐传播与接受的现象与原理为研究对象,重点探索声音与环境的关系,并以非音乐专业的公选课和音乐专业的选修课形式出现。授课对象一般包括音乐学、教育学、环境学、力学、声学、生物学、农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宜在大三第二学期开设,20-32学时为宜。教学目的重在启发学生思考声环境的人性化与产业化应用问题。

令人遗憾的是:尽管环境音乐被广泛采用,相关研究也呈现出从地球向外太空、从音乐影响人转向人与物、从产业化向生态化扩散的态势。但由于田野工作严重不足,加之音乐院系教师自然科学知识方面相对贫乏等原因,环境音乐的课程化建设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即使在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环境音乐也只是以文论与讲座的形式出现。这显然与提倡环境保护、生态产业、交叉研究、学术创新的时代潮流不协调。需要引起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与学者的关注。

笔者所在的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在2006年将《环境音乐》作为选修课,列入音乐学专业本科教学培养计划,并面向全校学生将该课程增设为公选课。这在我国音乐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属于创新之举。教学结果显示:通过学习,学生不但对交叉研究产生了兴趣,而且大量的田野调查也使得学生的声环境文明意识得到了普遍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有的开始在多个二级城市(如南昌、济南、长沙等)酝酿成立国内第一批环境音乐配给公司,有的主动与环球音像公司洽谈创设环境音乐分公司的事务,还有的计划开展网络环境音乐的租赁服务业务。本文结合笔者在南昌航空大学《环境音乐》课程的教学经历,以期为普通高校交叉研究的课程化、创新与创业教育的课堂化、声环境文明意识的普及化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环境音乐》课堂教学对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影响

《环境音乐》课堂教学究竟能在哪些方面影响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又如何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产生影响呢?本文从该课程课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与开放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与差异性及教学内容的交叉性与探索性这三个方面予以探讨。

2.1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拓宽了大学生形成创新思维习惯的渠道。《环境音乐》教学包括天然课堂、隐性课堂和专业课堂三种形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原理教学和案例反馈需要在媒体教室实施外,其它内容大多以小组课的形式开设到具体的部门、车间、田野、厂矿、工地、商场等场所,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体验性及原创性特征。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历与市场意识,为学生创新与创业意识的提高提供了社会平台。

大自然与产业性场所形成了《环境音乐》教学的天然课堂。在这里,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外主题作业,学生既能身临其境地思考乐音与噪音在人文环境关系上的异同,也能透过感性方式,吸取环境音乐创作语言中的自然元素、活化产业市场中音乐功能的生理需求形态,从而拓宽创新视野、丰富创新手段、把握创新方向:隐性课堂存在于家庭环境与事业性场所。借助这种稳定性与体验性特征明显的声环境感受平台,学生不但能通过自我直接感知音乐对环境影响的生理与心理状态,而且还能通过他者对环境内所选音乐的形式、风格、内容、传播及其变化的心理期待与描述,为理论创新提供生理学与心理学的支持,专业课堂指条件较好的多媒体教室。它侧重于环境音乐基本原理与典型案例的分析,不仅能成为提升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平台,而且还充当引发学生原创性动机最便捷的学术交流渠道。

笔者曾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和社会资源情况,将南昌航空大学音乐专业06级58名本科生进行分类。分为公益性、事业性、商业性、产业性、治疗休闲性、仪式宗教性、制作传播性、私密研究性场所7个小组。采用组长负责确定调查区域与内容及时间并分配任务、副组长负责整理小组报告、组员负责个人调查报告及录音录像资料整理工作的方法,开展分组活动与集中教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实践证明:由于存在着班级之间、小组之间、小组成员之间在调查地的代表性、调研内容的完整性、调查报告的创新性以及调研单位的配合程度四个方面的量性竞争,极大地提高了《环境音乐》课堂教学的市场价值与学术价值。

就环境音乐课堂教学形式而言,天然课堂与隐性课堂侧重于定量分析,而专业课堂侧重于定性分析。尽管前两种课堂对学生的影响范围广、时间长、感受深,但专业课堂教学形式不可或缺。因为要使学生的创新从意识层面过渡到能力层面,最终还需要在多学科视野范围内进行理性整合。

2.2教学方法

《环境音乐》课程谁来教?教给谁?如何教?这些问题的解决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差异性。需要授课教师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与学的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因教施材。

一方面,由于环境音乐课程涉及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多学科知识,决定了授课教师必须准备充足的教材。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好的多学科知识结构,才能不断提高授课质量。就音乐学专业出身的授课教师而言,除具备较好的本学科知识外,还应该不断在声学、生物学、力学、农学、环境学等学科进行知识积累,了解自然科学尤其是交叉研究的 相关前沿信息,从而满足不同学科背景学生不尽相同的学习目的。另一方面《环境音乐》作为全校任选课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由于不同学科学生的兴趣点差异,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有所侧重。这既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的授课对象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也要求学生能从本专业角度出发,透过交叉研究方式,以期获得学术突破。

教学方法的创新,其本质就是教师知识结构合理化的持续性实践过程。面对相同的研究对象,由于研究者学科身份与研究目的的不同,容易产生研究方法与结论的差异。以环境音乐为例,同样是针对声音环境的研究,音乐学家往往将声音环境的功能性作为对象,侧重音乐属性方面的定性分析:而非音乐学家则倾向于以声环境作为媒介,侧重声音变化对所在学科功能影响方面的定量分析。环境音乐教学内容包含建筑声学、测控、电子、降噪、生物、环境等知识,它需要由交叉学科知识结构的人才构成团队进行综合性研究。如果只是单纯学科出身的研究者或者个人的单打独斗,都无法高质量地完成这一极具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交叉特征的教研任务。也许正是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环境音乐多学科研究的特征,日本作曲家服部正先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组织了当时日本顶尖的建筑声学、音乐学、市场学、传播学等专家,成立环境音乐课题组,并于1966年出版了迄今为止全世界唯一一部环境音乐专著。这部专著也成为国内外环境音乐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学习方法的创新,其本质就是学生兴趣范围社会化的有效性应用过程。究竟是音乐专业还是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更适合接受环境音乐教育?环境音乐课程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学生能从环境音乐课程中获得哪些创新性动机?如何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体、世界工厂、环境保护、生态产业等全新的社会条件与人文需求开展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学习?如何使环境音乐学科成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的良性平台,从而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提供更多交叉研究方向上的思考?如何借助环境音乐教研活动,提升大学师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储备意识?如何以环境音乐课堂教学为契机,引发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的课程化思考?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环境音乐工作者去认真思考,而且也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研究者共同直面。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也需要大学生学习方法的创新。

笔者在《环境音乐》教研过程中体会到:如果只用传统知识介绍的形式或闭门造车的教学方法,不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也失去了该课程开设的意义。由于我国现行高考制度直接影响到师生知识结构的宽泛性,这就既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链,具备必要的学术视野与创新精神,也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治学态度与对未知事物的浓厚兴趣。

2.3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的优选为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标。就环境音乐的课堂教学而言,声音的物理与社会属性及声环境的优化与产业化,构成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而音乐只是声音的人工因素之一,充当课程教学的道具。

由于声环境对人和对物(含动、植物)的生长、繁衍具有可能性的影响,使得关于环境音乐的功能研究呈现出生态化与产业化的态势,此外,关于未知生命体在声音传播与接收形态特殊性的探索,引申出环境音乐课堂教学对声音形态与功能及环境的广度与深度方面的全新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选择,引发了学生诸多疑问与想象。如:声音在真空中真的不能传播吗?(注目前学界认定只有气体、液体、固体3种声音传播形式。如果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那么如何解释宇航员杨利伟以及俄罗斯宇航员均有在外太空听到了在地球上不存在的特殊声音的经历?如果能传播,会如何传播?)声音能量的集中与定向释放设备的制造、声环境的控制对植物产量与质量的影响、声环境的变化对病虫害生长与繁殖及绿色农业和生态产业的影响等。这些全新的视角,必将创设全新的研究方向,挖掘出更多全新的产业市场。

综上所述,不难理解《环境音乐》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就创新意识而言。尽管授课对象在现阶段以音乐专业学生为主,但从长期来看,其实非音乐专业学生更能从其它专业角度看待音乐现象。要真正做到学术创新+最终还是需要更多自然科学专业学生的主动参与:就创业能力而言。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环境音乐课堂教学,能产生不尽相同的从业意向与创业动机。如果说音乐专业学生将通过音乐与生态、产业等的联系而产生出新的就业渠道。如,成立环境音乐配给公司、通过创设实体和开办网站实施多元音乐服务。那么非音乐专业,尤其是环境科学、声学、力学、生物学、光学、农学等专业的学生,则可创设出更多交叉研究的方向,并挖掘出诸如声环境对于植物生长、病虫害防治、微生物繁殖、水质保护等新的创业途径,还将为应用音乐学的系统与深入研究开发出针对性的全新实验设备。

3、结语

第7篇

一、《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改革面临的困惑

通过一节节课,我们欣喜地发现:许多教师已深深地感到 《历史与社会》改革课堂教学的迫切性,也已尝试着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有的还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也遗憾地看到:尽管《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已逐步得到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同,但相对于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来说,一些先进的理念还过于抽象和概括,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具体的问题,产生了种种困惑,其中比较集中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体现开放?用了开放题是否就意味着开放

近些年来,历史与社会开放题及其历史与社会已经成为基础教育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及研究的一个热点,许多学者对其涵义、类型及教育的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一些理论问题上已经达成了共识。普遍认为,历史与社会开放题与那种具有唯一正确答案、甚至唯一正确解法的“传统问题”相比,由于自身的开放性质,不再是条件充分、结论唯一,决定了学生不可能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地去从事解题活动,而必须主动地、积极地去进行探索,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切人口。但教师们也非常困惑:是否只要用了开放题就意味着教学的开放,就能够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以及问题情境有什么关系

“创设情境”是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历史与社会的高度抽象性和中学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历史与社会教学是历史与社会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历史与社会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历史与社会活动的机会,激发对历史与社会的兴趣,以及学好历史与社会的愿望。为此,广大教师都非常重视创设情境,力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历史与社会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问题情境的关系如何?创设情境需遵循什么原则?需注意哪些问题?

3.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标准》强调:有效的历史与社会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重要方式。为此,一些教师开始把《历史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面对班级授课制的形式,《历史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确实有它的优势,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历史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还是许多教师感到非常困惑的问题。

产生以上种种困惑,这一方面说明教育改革本身的复杂性,一些陈旧观念和习惯倾向仍然有相当大的影响,从观念的转变到教学行为的落实,需要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也说明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与目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能力的现状之间的矛盾还客观存在。

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口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其教学实践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教学实践无论是成功或失败反过来又必然会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做出自觉的反思,并由此而做出必要的改进。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但观念的转变既需要时间,更需要成功经验的支撑。而作为广大一线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就目前情况来看,更重要的是找准“切入口”的问题。他们参与历史与社会课程改革的切人口恐怕还得从备课、写教案、上课、评课等日常工作着手。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广大教研人员和教师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为历史与社会教师,必须改变的是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作为历史与社会教研人员,必须改变的是习以为常的教研方式。

信息时代的到来已经引起人类社会全面和深刻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此,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1.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

从“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我们首先应该转变《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从“以教论学”到“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除了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以外,还应关注他们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成败,既关注教师的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

2.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设计:由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

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课堂教学评价视角的转变直接给教师的教学行为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仅就教师的一系列教学基本工作而言,备课作为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和保证。以往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尽管也强调备课要备学生,在教案中却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最多只是在教法上考虑了不同年龄阶段的问题,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分析只是来自于按教材的编排体系,认为应该具有,至于学生是否真正具有却很少考虑。

3.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进程

第8篇

商务英语(BusinessEnglish)是高职高专教育中的新兴交叉学科,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即ESP)的一个分支,是指人们在商务活动中所使用的英语,其实质是职业英语。[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各国间贸易往来和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培养和储备商务英语人才尤显至关重要。因此,如何为国家培养合格的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成为目前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英语技能的培养为主,商务知识的教授为辅,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看似既懂英语又懂商务,其实他们所学到的只是比较笼统的、零散的、缺乏深入的、非系统的商务知识,很难成功应用在实际的商务交际中。[2]由此可见,我国商务英语教学还存在诸多困难与弊端,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并加以正视解决。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亟待解决的挑战。

二、应用教育心理学提高高职商科课堂教学质量

通过研究跟实践,我们发现应用心里学教学能够提高商务英语的课堂教学质量,具体涉及的教育心理学如下:

(一)学习迁移理论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也是一种迁移。迁移又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时就是正迁移现象。而当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抑制作用时就是负迁移现象。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的心向与定势等都是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现代教育理论需要教师“为迁移而教”,学生也要“为迁移而学”[3]。商务英语专业老师在应用迁移规律来提高教学成效时,可以从精选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与顺序、注重学生概括能力培养、实施启发式教学等方面入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应用迁移规律,将知识点应用到其他学科或者生活中,例如商务英语中的一些交际言语,它与商务礼仪学科是有很多相同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大可以将商务英语的交际言语迁移到商务礼仪学科中,形成学以致用[4]。教师还可以选用由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指定的学习教材。这些教材可提供丰富的商务英语沟通技巧和实用商务英语技能,能够使毫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更直接地了解到商务英语,熟练自身的外贸函电写作等商务英语技巧并提高自己在商务环境下的沟通技能。因此,学生就能够将课程中所掌握的外贸、商务英语学科的具体知识与技能及学习方法进行迁移,较轻松通过BEC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考试,取得一个广受认可的专业技能证书,达到理论学习和使用技能的良好契合。

(二)学习动机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学习动机理论,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因素,学生只有产生了学习动机,才能形成自主学习,才能提高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目前学习动机应用最多的是培养学生兴趣,让兴趣成为学生学习最大的动力,但如何让学生对商务英语产生兴趣呢,这就需要老师研究学生的兴趣,通常学生对一些流行潮流的事物都会比较感兴趣,对一些游戏也会比较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大可以将这些元素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商务英语在讲解一些与娱乐相关的知识点时,如“谈谈你对现在娱乐圈现象的看法”,老师可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谈论;老师还可以设计闯关游戏环跟角色扮演,如讲解到“报关”这部分知识点时,老师可以安排学生扮演报关员,其他人扮演需报关办公车辆人员,一同演绎报关现场,在表演过程中也就应用了商务英语,也因为新鲜感,有趣,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采用激励法也能对学成形成学习动机,如对表现好的学生采用奖励的措施,也会让他们渴望学习,以赢取相应的奖励。在课堂上,处处设置能够诱导学生产生学习商务英语动机的玄关,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归因理论在商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第9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 初中物理 心理品质 青春期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受生理发育成熟,而心理品质相对幼稚的影响,对教师多了几份怀疑甚至对立。物理学科属于自然科学,其方法论和思维训练的功能,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预防学生心理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化解学习上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他们的学习心理状态,从而促使他们有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一、因“科”制宜:在知识形成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

1.用物理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大门。物理学本身是生动的、有趣的,它来源于实践。比如我在教学“大气压”这块内容时,用小试管放入装满水的大试管中,然后我问:如果我拿着大试管将这个装置整个儿倒立,你猜会有什么结果?学生纷纷说:那小试管肯定会掉下来并摔破。可是实验结果与学生猜想的不同,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开始带着疑问听课,效果十分明显。

2.借物理学史训练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积极经验与习得良好心理品质的。一部物理学史就是科学巨人披荆斩棘探求真理的过程,其中的人文精神与心理教育意义不言而喻,但时下的初中物理课堂对物理学史内容介绍内容很少,很多教师也不够重视。笔者将科技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用生动事例展示给学生,并通过科学家的生平、各物理学派间的学术争鸣以及人类尚未解开的物理研究课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探究兴趣,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与情感体验。比如学习电力这块内容时,我就引入了对爱迪生的介绍,指出了爱迪生只读过三个月书,却热爱科学,曾经因为在火车上做实验而被人打聋了耳朵,但他依然对科学实验痴心不已。很多学生听了,觉得自己很惭愧:有的觉得自己读书到初三了,因为一次考试的失利就对物理学科失去了信心实在不应该;有的学生则从中体悟到科学实验是充满挑战与神奇的学习过程,增强了对学习的兴趣;更多的学生则觉得那时的社会对科学青年的迫害是十分严重的,更加强了对和平社会的信任与认真学习的向往。

二、因“生”制宜,在教学开展过程中渗透心理教育

1.育人个性化,不搞形式主义。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自信心、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是学习成功的基础。通过教师的因材施教,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提高。

有的学生知识掌握不好,但是动手能力很强,我就将演示实验的机会让给他,给他一份成功的惊喜。有的学生每方面都薄弱,我就多做他们思想工作,拿老师自己在初中时成绩也不好,但就是不服输来暗示学生。每次考试后,我都会找考试不理想的同学谈心,讲有关名人受挫时的做法,为他们加油。我学会了“哄”学生,如一个差生做错了很多题,但我就统计他做对了多少道题。换个角度,转移他的注意力,改变他的消极状态,使他扬起上进的风帆。有的学生成绩虽好,但是不够虚心,我则告诉他们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能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有的学生成绩好,探究性强,我就将一些竞赛书借给他们,让他们的潜力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个性化的思想工作,使得学生的良好学习个性得以形成。

2.课堂情感化,不搞无病。列宁曾说:“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教师要重视情感投资,设身处地与学生心理换位,释学生所疑,解学生所难。但是我们有的老师只会高调育人而不注意自己的情感资源的调动,通过教条主义来使学生信服,其结果只会让学生反感。教师应热心帮助每一位学生,缩短师生间的距离,除学生对教师的紧张意识,通过“亲其师”来实现“信其道”。同时,我在课堂节奏安排上也努力做到张驰结合,形式多样,保证学生学习气氛的活跃与思维状态的高效,以有效控制学生对学习物理与达成课时目标的压力与消极心理。

三、因“课”制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利用实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在其中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不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可能性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些探究性比较强的内容,比如电力中左手定律与右手定律这块内容,可以让他们通过实验与课本阅读,加强互相切磋来学习,这中间的合作精神培养就比较有利。对于有些知识性比较强,而实践与合作因素相对不强的内容,则不必强求合作讨论,否则就会东施效颦,给人“两张皮”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