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31:51
导语:在培养教育主要内容与方式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创新教育;多元化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锁”代表一个问题,“钥匙”就是一种方法。钥匙能开锁,这是普遍性,但是只有这把钥匙才能打开这把锁,这是特殊性。运用到教学中,每把锁都代表了一个学生个体,而钥匙就是运用于不同学生的方法,教师好比园丁,只有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与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才是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于现代创新教育的必然性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独一无二的世界。”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到学生的差异性,承认差异的客观存在,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在实践中不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从而实现有效学习。个性发展是因材施教的核心,必须以人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这样一句话:“浇水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创新教育是发展人的个性和开发人的创新潜能的教育。发现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并尊重差异,并在此之上发展学生的特长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也是因材施教原则所认同和强调的。创新教育、因材施教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实施创新教育就是要实施因材施教、重视个性的发展,它需要因材施教作支撑,而个性的发展又能促进创新教育的实施。所以说创新教育和因材施教,强调的都是尊重个体差异,终极目标都是开创学生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得到最佳、最好的发展,乃至提高整个国民的创新素质。
二、因材施教于现代创新教育中的具体实施措施
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所需,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传统的一把抓教育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采取实施因材施教。
(一)全面了解每个学生,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全面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前提。每个学校都普遍存在着学生的个体差异。其主要指学生的生理、心理上。如、在学生的听力方面、兴趣方面、学习习惯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因为有这些差异的存在,才让因材施教有了用武之地。因此,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发掘他们深深的闪光点,全面、辩证地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部分学生有心理或者生理残疾,教师都要通过观察分析,明白学生个体差异之处,实施因材施教使学生成长获得最优状态,这才是开展创新教育的必要前提和理论依据。
(二)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多元化———因材试教的基本内容
实施因材施教的开展途径和主要内容是课程内容及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单一的传统教学形式,让个性不同的学生一起学习相同的教材和学习内容,造成相当多个性优势的学生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将课程内容多元化,为不同个体创设机会,最大程度发展自己的优势领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备课,扩大课容量,积极采纳多种形式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个性才华的机会,如开展简单的研究性学习、舞台剧表演,辩论,文化布置,社会公益活动小组等,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处理活动中碰到的系列问题,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非常重要。另外,教师要多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告别传统的教学形式: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课堂教学,要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收集学习内容,从而使其获取新知识。所以我们教师要发挥当前日新月异的科技优势,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计算机、互联网、教学软件等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学习、锻炼的机会,并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及欲望;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及需求不断完善和调整教学的进度、教学的策略,同时给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
(三)对学生评价的多元化
为了体现因材施教的作用,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评价,如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客观、公正、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样每个学生的个性及优势特长就能得到快速、有效的发展。首先,分析对学生开展多元化评价的内容。学生的学科成绩是教师用来评价学生的一个主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的依据,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兴趣爱好、能力培养、道德素养等都应该是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在评价班里学生时不能以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切记要重视对他们情感、习惯、兴趣等的培育。其次,分层评价也是必要的。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渴望被别人赏识,没有什么比成功更令人鼓舞的。教师只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分层评价,及时表扬和鼓励各个层次的学生的点点滴滴的进步,使其感受成功的美好,从而扬起自信的风帆。只有对学生“多一把尺子”,多关注,以博大心胸包容学生间的差异,学生才能长远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信息时代;教育技术教学;改进创新;多媒体技术
信息时代条件下,要想促进教育技术教学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就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和发展要求,明确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应该具有怎样的知识能力结构,如何合理设置课程体系,怎样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以促进该目标的顺利实现。文章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教学改革与创新对策,希望能为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
一、信息时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对教育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不断推进,整个社会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增强,教育技术学科也取得进一步发展。同时,对教学和人才培养也提出更高要求,不仅注重知识的学习,还强调综合技能的提高。
1.知识要求
当前,信息技术取得不断发展和进步,并渗透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领域,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有强劲的需求。而要想培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首先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掌握整个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并有针对性地完善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为以后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技能要求
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通过落实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让学生更好地满足将来的工作需要。主要技能要求为能熟练操作和应用信息技术,以整个社会对专业人才要求为指导方针,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信息时代教育技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对策
教育技术教学对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具有积极作用。但一些学校和老师未能很好地顺应这种趋势,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有待创新和提高。结合信息时代的要求和趋势,笔者认为今后可以采取以下改革创新对策。
1.健全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使教育技术专业学生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结构,增强自身综合实力,首先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注重基础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增强综合实践能力,为以后工作做好准备。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技术哲学,教育技术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研究方法,教育技术学的应用科学部分,让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教育技术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转变并提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都有合适的信息技术支持,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2.重视理论和应用科学教学
理论教学包括教学设计理论、远程教学理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等,还涉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理论与方法,并有合适的信息技术支撑。应用科学指的是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学过程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所需要的方法、策略,主要内容为资源库建设、网站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资源检索与存储等。这些都是满足教育技术教学所必须开设的课程,也是任课老师有效开展教学,学生更好地学习必须具备的技术支撑,教学中对此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3.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
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发挥其形象直观的作用,推动课程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真实的情境,给学生更为深切和真实的体验,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活动中。还可以播放视频、展示表演、列举典型案例等,为教学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又如,利用多媒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多媒体课件具有三维动画、交互性课件、实验仿真课件等,以丰富的教学内容辅助学生学习,让他们自主探究,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能直观形象地解释说明,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4.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实现图像、声音、文字并茂,通过丰富资料的列举,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可用于辅助情境教学、参与式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推动课程教学创新。信息技术形象、生动,具有共享性、开放性、互等特点,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习效果。
信息时代条件下,教育技术教学面临新的机遇,教学中应该顺应这种趋势,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技术的作用。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激发学生的热情,进而推动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和人才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时代教育技术学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现代教育技术,2007.
高职英语教学有其特殊性,要能够培养学生在职业环境中应用英语的基本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服务。然而,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主要是以英语基础知识教学为主,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都与其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不相适应,导致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效果不理想。因此,要能够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积极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有效发展。
1明确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内容
以职业素质为导向,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明确职业素质培养的基本内容。一般而言,所谓的职业素质主要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1)人才的基本素质培养,这里的基本素质要主要包括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职业技能水平、健康的心理状况等等,基本素质培养是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内容;(2)人才的基本理论知识培养,这些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的应用知识等,基本的理论知识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3)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提高从业者从业能力的基本途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岗位技能培养,职业知识、职业经验的教育,还包括从业者进行学习能力,从业者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从业者的社会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等等。(4)人才的职业技能水平培养。人才的职业技能水平培养要能够以行业职业资格证书为准绳,进行人才职业技能水平的培养教育,人才职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成功进入到某个岗位上的通行证, 因此,在高职教育中,要重视人才的职业技能水平的培养。
2以职业素质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策略
2.1更新改进英语教学理念
要实现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首先需要更新改进英语教学理念。作为教师,要认识到英语理论知识与英语应用能力同等重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要能够渗透职业素质教育,不断为学生提供应用英语的机会和环境,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英语这门交际工具。教师要能够将英语教学素质培养和具体的业务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能够以职业素质为导向,进行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要彻底改变传统灌输式英语教育模式,能够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具体的业务过程中应用英语。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
2.2依据专业需求加强英语教材的建设
以职业素质为导向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必须要进行教材的创新,要加强教材的建设工作。在教材内容创新建设中,要明确学生在具体工作中需要怎样的英语知识,需要开展怎样的工作,或者是需要怎样的英语知识技能。要研究学生的专业需要,研究学生的职业选择方向目标,以此为依托进行教材内容的创新设计。要突出英语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职业化,能够突出学生职业英语的应用性内容。另外,教材建设要依据学生的现有英语水平,要依据学生的需要。教材的主要内容要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的选择设计要与学生专业需要相适应,与学生英语水平相适应,要突出模块内容和实训内容,保障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在英语教材内容创新方面,要能够积极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一些新媒体教学方式或者是网络化教学平台,拓展学生英语学习的空间,为学生呈现丰富对教学内容。要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保障教材内容与学生专业技能知识进行联系,提高学生关注英语的热情。
2.3利用情境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对于不同专业学生而言,他们在未来需要从事不同的工作岗位,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能够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岗位情况,设置情境教学模式,能够把英语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设置学生工作招聘情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应用能力。再比如,对于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而言,可以设置商务英语谈判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应用英语进行商务会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等等。英语教育要能够针对学生的专业需要,通过情境教学法的直观展示学生的工作环境过程,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这个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2.4建立英语教学实训基地
【关键词】 心理问题 指导思想 任务 内容 健康教育 实效性
1 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1 学习上的持久紧张和竞争压力,产生焦虑心理。大学生从进入高中到考上大学,持续多年紧张学习。进入大学,众多的优秀学生集中在一起,有的学生失去了学习优势,心理上的落差很大,产生紧张和压力,成为一种心理负担,使大脑处于高度疲惫状态,导致心理功能的失调,出现抑郁、恐怖、强迫和焦虑等心理问题。
1.2 人际关系问题,有的学生嫉妒心强,对他人或群体缺乏认同;有的学生自我评价过低,自我封闭,人为地扩大自己与其他同学的心理距离,乃至产生社交恐怖;有的学生不愿或不屑于与同学建立良好的关系,认识不到良好人际关系的作用,对人冷漠,独来独往,成为孤家寡人。
1.3 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经受不起批评、打击和失败。目前在校大学生,独生子女多,他们优越感强,在家是被长辈宠爱的“小皇帝”,以往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他们的心理定势,他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就会产生严重的挫折感。
1.4 学校和社会适应问题。大学生正处于摆脱依赖,独立地走向社会的转折期,表现出很多适应不良。有的学生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造成大学生活适应困难,如不会洗衣叠被;有的学生由于缺乏有效的自学方法、思维方式而对大学教学方式不适应;有的学生由于在社会转型时期思想观念跟不上社会变革的步伐而迷惘困惑;有的学生因挫折承受力弱,缺乏相应的心理防卫机制,遇挫而一蹶不振,导致严重的适应不良。
1.5 因恋爱受挫,造成情感危机。情感危机是指一个人在情感方面遭到打击,使他无法控制和驱使自己的感情,从而严重地干扰他的正常思维和对事物判断处理,甚至使学习和工作无法正常进行。有的学生在极度的悲痛、忧郁、焦虑、烦躁等情况下,做出轻生和莽撞的事情。在大学生中最常见的情感危机的失恋和单相思。失恋或单相思者,在精神上蒙受痛苦和自我折磨而不能自拔,造成心理失调和行为上的怪异。
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内容
2.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推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重在建设、立足教育的方针。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实效性研究;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正面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增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推进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坚持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科学性原则,防止唯心主义、封建迷信和伪科学的干扰,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确方向。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内容。首先,宣传普及心理科学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自身的心理活动下与个性特点;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其次,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使大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类型及其成因,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各种心理问题。
最后,培训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使大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节负性情绪;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自觉地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大学生自觉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3 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任务和内容的要求,总结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3.1 在充分重视和全面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下,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进行总体的设计、安排和实施。应该把调查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监控机制、心理咨询和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报告讲座、各教育教学环节内容中的心理教育的渗透、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宣传报导、与医疗机构的联系、等项活动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内容到形式、从机构到条件,都需要作出整体的筹划和运作,发挥多方面内容形式和整体工作效益。
3.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扩大教育培养对象的范围,增强其实际作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着眼于正面的、积极的、长远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加强其个性心理品质发展的培养教育活动。因此,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培养的主要工作不是少数人的;而是全体的,是面向促进所有人心理素质和人格成长和完善的教育。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对于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和作用、提高其吸引力和实效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3.3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培养工作奠定基础和条件。心理健康档案的建立能够全面客观具体地了解本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情况,为科学正确地制定工作方案和应对措施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条件。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后,特别是可以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对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和沟通活动,可以进一步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学生进行追踪了解和帮助。由于这种有针对性的关心,学生能够配合和接受,因此容易取得明显的效果,改变了心理辅导活动门庭冷落的状况。
3.4 开展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增强学生接受兴趣,提高深入持久的实效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应该遵循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注意团体教学辅导与个别咨询结合,教学、训练、咨询、文化活动以及所营造环境气氛等形式相结合的原则,同时在每种方式方法中,注意引导开发学生的知、情、意、行,尤其注重训练和实践。
3.5 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充分利用心理健康学生社团的作用,让学生宣传心理知识,在活动中服务他人,在工作中锻炼自己;播放心理电影、举办心理知识长廊、心理漫画展、心理剧、心理知识竞赛、呵护自己心灵的主题活动等。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当代中国人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 杨宇平.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2001
3 黄希庭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樊富眠.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5 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
临床研究生培养工作在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学科研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医学教育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教育内涵,当前,新医学模式的提出再一次对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 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
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科学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是人们关于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观点,是医学临床实践活动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框架。在不同的时期,由于人们对健康、疾病、致病因素认识上的差异,存在着与医学发展程度相适应的不同的医学模式[1]。
现代医学模式起源于16世纪中叶医学开始进入实验医学阶段以后,不同学科分门别类地对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一模式被称为生物医学模式,它将疾病诊断治疗的立足点放在与生物学变化相联系的基点上,它在确定生物致病因素、阐明机制和形成规律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人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疾病构成、人口结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健康概念、卫生需求等等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代医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来,即只考虑了人的生物属性,忽略了人的社会属性,只重视机体生理活动,而忽略了个体心理活动、社会因素等在疾病中的作用。
1997年美国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一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和卫生服务因素。这一种全新的临床医学模式概括了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从医学的整体性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突出了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进入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时代。
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大量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被引入医学,如成像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人工器官、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等等,使医学在预防、诊断和治疗上获得日趋精密、高效、快速、简便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医学研究和疾病防治的水平。因此,近年来又有人提出将医学模式扩展为“生物社会心理技术(工程)”模式[2]。
医学模式的不断丰富发展及转变,不仅全面地改造了世界临床医学领域专家、学者对疾病和健康、诊断和防治等多层次综合认知、判断标准,同时对临床医学教育也提出了全新的、多方面的要求。
2 医学模式转变对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影响
多年来我国医学院校由于受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医学思维多半局限于生物科学范围,在医学教育中缺乏人文科学以及现代高科技领域知识,使现有的医学教育与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和形势发展存在着相当的差距。
目前国内临床研究生教育思想和观念滞后,仍主要采取导师负责制,从招生选才、入学后选修专业课程到选定研究课题、参与临床实践、完成论文等培养的全过程主要靠导师或以导师为主组成的指导小组进行个别指导,学生的知识结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知识内涵;此外,由于临床专业研究生学习、临床工作任务的繁重,以及过于专注为完成学位论文的需要,使他们的活动范围局限于课堂、图书馆、实验室、病房或手术室,无暇顾及其他领域的进展,“专”而不“博”,不仅限制了他们在自身专业上进一步的发展,也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创新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必然促使我们重新对临床研究生的培养工作进行全新的分析和研究。
新的医学模式不仅仅要求治好病人的躯体病症,而且要求积极主动从多方面、多层次防治疾病,强调加强预防,减少患病率,以全面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医学研究生的思维方式随之转变,除掌握医学知识外,还要涉及心理学、伦理学、行为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卫生经济等多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
跨入新世纪,临床专业医学研究生培养教育中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适应新医学模式的医学教育如教育观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在各高校医科院系中正展开积极的探索,其目的就是逐步形成一个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生物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人才的新的教育模式。
3 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
新的医学模式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社会性特点,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其次要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以转变其临床工作的思维方式。为达到此目的,必须针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指导以及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特点,为他们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
第一,强化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医学伦理道德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石。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科技的发展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如克隆羊的诞生使得克隆人体器官的研究突出地摆在人们面前,今后也将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科学研究涉及同样的伦理道德问题;再有,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治疗越来越依赖高端的仪器设备而忽略了与病人心理的交流,眼前只见“病”不见“人”。这些现象时刻提醒着我们应理性地认识到医学伦理学的重要性。“没有医学伦理学,医生就会变成没有人性的技术员、修配器官的匠人、或是无知的暴君”[3]。因此说,医学伦理道德教育对当代医学研究生的教育来说不是已经足够了,而是要更加强化、更加深入。源于社会需要的不仅是医术精湛,更是兼备高尚医德的医学大家。 转贴于 第二,加强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拓宽专业知识面,加强相关学科综合知识的教育。新的医学模式涉及生物科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这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发展中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医学实践总是在道德、伦理、法律、宗教的引导下进行的,只有通过人文科学和社会知识的教育,才能使医学实践与社会发展相一致[4]。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应该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化的遗产,对于哲学、历史、文化艺术、伦理学和自然科学发展史等各个领域都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无论从什么角度评价,国际上一流的医学院都隶属于综合性大学,当前我国高校合并构建综合性大学为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良机,应该利用合校后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有利资源,采取多方面措施多种形式多渠道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研究生开展有关人文知识及当代技术前沿的学术讲座,积极开设一些综合几门交叉学科知识的选修课程,在补充基础医学教育不足的同时,改进单纯的生物医学知识结构,汲取与本专业研究相关的知识,使他们紧跟社会发展,在宽厚知识的基础之上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调整完善知识结构,使他们开阔视野,扩展思路,勇于创新。
第三,尝试开放式的跨学科联合培养工作,鼓励研究生较多地接触外部环境。针对研究生学习、科研以个别指导、个体活动为主的状况,在学习和临床科研工作中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群体实践活动和接触相关领域基础和临床科研工作的机会。如构建国家级、校级学术交流活动平台,利用教育部举办的暑期学校、博士论坛等教育资源,鼓励研究生走出学校,走出院系,开拓视野,促进临床专业研究生与本专业及相关专业领域师生的交流合作;建立多个课题组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实验室,组织假期的社会调查和面向社会、社区的技术服务等,使研究生在更广阔的学术与社会领域中活跃学术思想,了解自己周围的环境,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在与社会的接触中培养敬业精神,增强社会的责任感,顺应社会的发展,全面提高临床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第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榜样和影响力是最直接也是最深远的。高层次的导师群体,是研究生培养的基本前提。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更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完善考核制度,督促导师不断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升学术水平,时刻把握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充分发挥导师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总之,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直接受到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制约,它是否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培养出现代医学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才直接关系到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政策、培养措施以及管理方法等诸多方面上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践和探索,力求使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尽快完成转轨,符合医学模式转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兆松,王忠彦,吕海波. 试论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改革[J]. 西北医学教育, 2005,13(2):24125.
[2]牟素华,董兴高. 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教育改革的展望[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2003,20(2):3537.
[关键词]课程 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242-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好创业教育已成为当今我国高等教育一个重要内容。课程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如何做好创业课程教育建设,在体系理念、教育方法上有所创新,切实解决我们创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短板,将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当前创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富有开创性人格的学生。目的是在于通过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育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在创业课程教育中应该包含有创业精神的培养、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创业模拟实践。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刚起步,课程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一)教材的编撰使用杂乱无章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一些创业指导类的课程,有的纳入到通识课程教育、有的纳入到公共选修课程教育供在校生学习。但从授课所采用的教材来看,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创业指导》等一般性的就业创业指导类教材;一类是翻译自国外学者如杰弗里・蒂蒙斯等所著《创业学》等工商管理类与创业教育相关联的教材;一类是改编自国际劳工组织编写的如《KAB基础教程》这样的普及型教材。虽然这些教材都包含了创业机遇识别、工商企业管理、基础财务知识等相关的内容,但都缺乏与创业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内容,特别是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与教育、创业模拟实践相关的内容。
(二)创业课程教育的内容缺乏阶段性和针对性
创业教育是持续性很长的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作为一门课程来讲,就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阶段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如在新生入学阶段,应着重培育学生企业家精神和创业精神,在高年级时,则应将本专业的基础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其创业能力。创业教育是一门开放性的课程,不存在标准问题,也不会有标准答案,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不一样,甚至同样的问题,同一学生不同阶段看法也会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这就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突出不同阶段教育的侧重点,体现出教育内容的阶段性和针对性。
(三)教育课程内容缺乏特色
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学生成长的环境氛围不一样,决定了他们的精神内涵和技术气质也不一样,在创业中他们选择的行业、创业的行为、决策的过程都会不一样,这些也是影响创业者能否坚持到最后的一个重要因素。高校应该联系本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环境及本校独有的人文环境、专业教育特长,将创业教育与此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本校独具成效的创业教育,而不是通俗的一般性教育。
(四)课程教育的师资缺乏
创业教育课程是一门指导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就要求创业教育课教师了解创业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各类问题,最好具有创业经验或经历,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知识体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着指导和参考作用。而目前我国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是从事工商管理类课程教育的老师,或者从事学生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创业教育专职教师。
二、做好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健全创业教育课程内容体系
创业教育并非是一种技能教育,而是侧重于培育创业精神的启蒙教育。创业教育的课程主要内容应该是引导大学生去思考自己是否需要创业、发现商机后如何创办企业、初创企业如何经营等。整个创业课程内容体系,应该是把整个创业过程视为一个整体,按照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设计单元模块教育,而不是按照现有工商管理类学科的课程分类来设计课程内容。此外,在课程内容中除了讲授课程内容外,尽可能的穿插创业演练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创业体验,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所需的各种能力。
(二)打造合格的师资团队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创业教育课程,但没有明确的定位。要么是负责学生就业工作的行政人员以为政策要求而开设,要么是工商管理类专业老师随大潮流而开设,普遍缺少教育理论知识,更不论创业实践了。创业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教育,在目前的状况下,高校除了花大力气培养教育教学课程讲授的老师外,还应该多挖掘自身的资源,邀请有过创业经验的专业课教师走上讲台,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弥补专职教师无创业实践经验的短板。
(三)搭建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是一门引导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减少创业的神秘感。高校应利用手头丰富的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学科,为广大大学生通过产学研途径来进行实践提供平台,同时也可以通过校内的勤工俭学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创业教育课程教育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教育模式创新的过程。其重要意义不仅是体现在对学生成长的促进上,同时对高校办学能力和办学理念的提升,还有对国家未来一代的创新能力的培育,是一个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刘方媛,王俊凤,陈颖.基于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宿州学院学报,2014(08).
关键词:井冈山;剧目表演;红色文化;教学
舞蹈剧目排练课是舞蹈教学中一门不可缺少的必修课,经常通过国内外各种体裁与形式的舞剧来进行教学,能充分地体现学生基本技术能力、技巧成熟水平,这是经过舞台表演来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课堂训练到舞台训练的桥梁。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的、全面发展表演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学习剧目学会刻画角色,塑造人物形象,掌握舞蹈表演能力,使学生以自身创造性的舞台行动对作品进行直接地体现,是教学训练的综合体现,也是其训练的结果与目的。作为本科的教学,在于从教室教学为主转为以舞台表演、社会艺术实践为主要阵地,通过对作品的学习、表现和创作,促进表演自身以及对表演规律,表演理论、表演作品、创作研究的提高和发展。为此,剧目课是演员能够达到的舞台表演,进行艺术创造的重要训练课程,培养教育专业能演、会教、善研究的横向型人才。它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剧目课分为保留剧目、新创作剧目、社会艺术实践三大内容,在保留剧目里包含了中国民间舞蹈、中国古典舞、现代舞、当代舞蹈等剧目。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集体舞的课程训练,培养学生的互相默契配合的舞蹈意识,掌握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类别的作品;进行单、双、三人舞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独立、事力的表现力及艺术个性。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和长处而选取创作有针对性的作品,进行强化训练;进行中小型舞剧、舞蹈诗、综合文艺晚会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对舞剧中任务的塑造与刻画,接触不同形式的舞蹈表演,提高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综合训练;准备、策划、编排毕业晚会等等 。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是由中国井岗山干部学院、同济大学、井冈山大学共同编创的一部音乐舞蹈史诗,由井冈山大学艺术学院学生演出。它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节目概括浓缩了一大批革命先烈的伟大理想。节目分《序》《引兵井冈》《星火燎原》《伟大创举》和《尾声》五个部分,融汇了舞蹈、声乐、戏剧、朗诵、情景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全景展示了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历史,艺术地再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经典演绎了广泛流传的井冈山红色歌谣,深情地颂扬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将它作为舞蹈剧目表演课教学的典范教材,是井冈山红色文化教育的积极体现。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巧和剧目表演的过程中同样能学习到井冈山革命精神的崇高内涵,从而做到教书育人的最终目的。
在舞蹈专业课《剧目表演》的教学中,将技能训练与红色地方风格特色相结合,使学生在简单的动作练习中培养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台感觉。挖掘学生的个人表现力和擅长的舞蹈,着重培养个性,使他们了解自己适合和擅长的舞蹈,增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在舞蹈教育教学的相关课程中,使学生深刻理解“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在以井冈山精神内涵的红色教育中,使学生了解掌握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和井冈山精神内涵所特有的美学特征,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美学修养。除课堂学习外,结合专业的特点和浓郁的井冈山精神内涵,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校内外演出活动,把井冈山精神内涵和其时代价值传递给每个人,从而接受井冈山革命精神的洗礼,更加精力充沛的学习和工作。
在具体的《剧目表演》教学内容上通过将《三湾来了毛委员》《为有牺牲多壮志》《成长》加入到二、三、四年级的剧目排练教学中来巩固舞蹈剧目排练课的基础训练以及对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的更深刻理解。通过剧目《绣军鞋》的排练教学,让学生学习了解江西赣南采茶风格的舞蹈。通过剧目《序》的排练教学,让增强情感教学在本课题中得以体现。通过剧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的排练教学,让学生的舞台表演个性得以解放。在教材的选择上,突出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中剧目的时代特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任课教师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根据实情际况因材施教制定课程,鼓励教师自编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创新,有效地应用于教学,为编写教材奠定基础。体态与动作方面,在原有动作的基础之上,应时展的需求,进行发展与创新。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完成基础和专业课程外,大量增加舞台表演、教学辅导和小作品创作实践活动。加强与实践基地方的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思路,锻炼和打开学生的社会视野,以更加适应未来的工作需求,为开放式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为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从原来注入式教育发展为启发式教学,强调因材施教的特点;由言传身教的单一教学方式,转变到课上训练课下研讨的复合型教学方式;把教法与学法相统一,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四边性,努力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寻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从中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提高悟性。另外,本台节目能把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在我国传统的舞蹈教学中,存在着重技能、轻艺术的状况。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弊病在国际学术交流的比照中愈显突出。在教学中我们坚持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要求同时并进的原则,使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同时,艺术体验、领悟和表现能力获得显著提高。事实证明了演出实践在舞蹈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并使教学水平大幅提高,激发和促进了师生舞蹈创作的热情和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技术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大辞典〔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格式塔心理学;生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4-0140-04
2010—2011年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网络调查结果表明,2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经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扰,66%认为自己偶尔有心理方面的困扰,仅有2%表示自己没有心理困扰[1]。这些调查数据意味着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亟待加强,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构建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并显著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新模式。
许多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构建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出以建立健全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以心理咨询、心理障碍诊断治疗为主的矫正模式,以及完善课程教育和社会活动的学生参与模式,建构这些模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人才培养目标转型,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亟待提升的现实,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必须与时俱进。在此形势下,传统的管理型、诊断型和被动参与型工作模式需要完善和改进,为此,笔者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个三”工作模式(以下简称模式)。
一、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而构建一个切实有效的工作模式,必须有坚实的理论根基。
(一)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整合思想
格式塔心理学是一种强调看问题整体结构的整合理念[2],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中也应有这种整合理念。整合包括资源的整合和模式实施途径的整合。即联合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资源,大到一个学校、学院,小到一个班级、同伴,将层次单一的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讲座、心理课程模式整合为一套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二)基于生态心理学的横纵向交互观念
根据生态心理学内外因互动与平衡理念[3-4],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构建不能仅在高校内进行,而应全面考虑学生的横向发展和纵向成长。横向应贯穿校内外环境,将学校和家庭环境联合;纵向要贯穿学生在校各个时期。通过《大学生挫折心理剖析与极端行为预防》课题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恋爱、生活、就业以及学校管理等方面易产生挫折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涵盖从家庭教育到校内管理的每个方面,连通入学、学业期间到就业前夕每个阶段。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人才培养理念
积极心理学倡导以更加开放、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潜能、动机和能力,是从治疗疾病、解除痛苦转为帮助他人构建良好心理状态的工作理念[5]。传统的“重心理咨询,轻健康教育” “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教育观念将向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转变。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不仅需要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更需要健康素质,即身体和心理健康,这是成才之基本、发展之基础,所以人才培养需要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发掘学生心理潜能,侧重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工作。
二、模式的主要内容
在格式塔心理学整合思想基础上,通过实施课堂内外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整合了“学校、学院、学生”三级教育网络;在生态交互观念基础上,将家庭教育纳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贯穿了“入学、学业、就业”三级教育阶段;在积极心理学构建良好状态基础上,覆盖了预防“黑灰色”培育“白色”的三级教育层面,最终构建了“三个三”工作模式(图1)。
(一)组建三级教育网络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较强、专业要求较高的工作,必须上下形成共识,有关部门紧密配合,才能有效发挥其功能。
1.学校级的教育网络
以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为主体,通过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配合完善相关制度,联合校外专家和精神科医生,面向新老校区各学生宿舍、学生工作办公室或工作站,以多种形式在广大师生中开展心理保健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2.学院级的教育网络
由中心指导学院选拔新任心理辅导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交流和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辅导站,调研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3.学生级的教育网络
中心对各学院选拔的学生心理委员进行系统知识培训,使他们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健康信息收集和宣传作用。通过学生心理卫生协会,建立学生朋辈心理服务的成长团体。
(二)贯穿三级教育阶段
1.新生入学时期的教育
在新生报到入学期间,一方面组织心理咨询专家与学生家长座谈,现场接受咨询,解答疑问,争取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向新生宣传心理知识,并对其进行心理普查和跟踪筛查。
2.学业期间的教育
学生在校学习阶段,不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且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开展相应主题的心理健康讲座,如考前焦虑、人际交往等。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如向学生推荐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书籍,放映心理影片,组织健康嘉年华等活动。
3.毕业就业时期的教育
学生毕业前,在中心网站上设置毕业生心理专栏,提供就业心理测试,培训学生面试技能,指导学生适应就业角色。在每年求职高峰期举行“就业心理辅导周”活动,通过座谈会、专家讲座、就业技巧辅导等,帮助毕业生克服就业焦虑,调适求职过程中的负面心理状态。
本文针对煤炭企业技校生比率较高的实际情况,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依据技校生成长规律和培养教育特点,分阶段科学系统的培养与开发技校生潜能,使他们尽快熟悉企业及煤炭行业特点;提高实际操作水平,使他们快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成为矿井建设发展的技术骨干,进而提高操作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煤矿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
【关键词】
高技能人才;技校生;建设;阶段培养;效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高级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如何通过校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分阶段科学的、系统的培养与开发具备一定技术文化基础的技校生潜能,让他们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矿山建设之中,最终达到合理引进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的,是煤矿企业必须加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1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对人才的理解简单地定位在学历、职称等方面,导致对技能人才这个庞大的群体关注度不够,造成技能人才职业地位不高,发展通道不畅通。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显示:有52.7%的人认为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受尊重;22.7%的人采取漠视态度,不关心技能人才的地位问题;只有24.6%的人认为技能人才目前的社会地位和其他人才一样平等,应受到尊敬。在“是否愿意送自己的子女就读技工学校”的调查中,高达67.7%的人表示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技校学习。而国有煤矿企业的主导人才方向是采用技能人才逐步替换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工,从而实现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实现煤矿企业的数字化、自动化,因而提升招录技校生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主要是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人才的培养,采用技校生阶段培养的模式,使技校生的技术操作水平能够适应工作的需要,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文化修养,从而达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的。
2.1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内涵
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重点是技校生的培养,虽然技校生通过在校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差,尤其对自己的发展目标缺乏明确性和稳定性以及尚未完全适应外部的社会环境。根据技校生的这些特点,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技校生生产实习教育阶段;第二阶段:技校生入矿6个月试用期阶段;第三阶段:技校生试用期后独立上岗阶段;第四阶段:技校毕业生后期跟踪管理阶段(入矿两年内)。通过这四个阶段的培养,使绝大多数技校生成为煤矿的骨干力量,同时对不合格技校生予以淘汰。
2.2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具体实施
2.2.1 技校生入矿生产实习阶段
国有企业委托高级技工学校培养定向技校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在学生完成所学工种的基本理论教学后的第三年开始进行为期一年的生产实习教学阶段、这一阶段既是技校的教学计划安排,同时也是企业对技校生专门培养的开始阶段。通过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共同培养与教育,使技校生初步掌握本工种实际操作的基本技能、初步适应毕业后的工作环境与岗位技能要求。
2.2.2 技校生入矿试用期阶段
在技校生招录前进行实习鉴定,对于鉴定合格、体检合格、资格鉴定合格的学生,企业予以接收安置并签订三年的劳动合同,其中约定6个月的试用期。在试用期间,为保证技校生在试用期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根据技校生所学的专业和各区队工种需求情况,安排技校生进行定岗试用,并要求各区队为每名技校生安排一名思想好、作风正、懂技术、有经验、责任心强的优秀工人担任指导师傅,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帮教。
2.2.3 试用期后独立上岗阶段
经过6个月的试用期后,考核合格的技校生予以定岗定编并制定本阶段的工作要点、工作内容与工作目标。在这一阶段中主要采用日常考核考察与写总结的办法来加强对技校生的了解,以便及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技校生的心里特点,在没有人监督与指导下是否能够胜任本职工作、是否能够做到工作积极主动并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各种活动,以便技校生能够重新认识自己提高自信心。
2.2.4 技校生后期跟踪培养管理阶段
根据技校生的业务表现与岗位考核评定成绩,设立专项技术培训对其进行重点跟踪培养,为单位储备专业技术骨干力量,不断提升其技术的能力为以后职业发展打好素质基础。
3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管理方案运行取得的效果
通过运行该管理方案,重点把握每个阶段技校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培养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3.1 通过阶段培养,为技校生自身成长打好素质基础
通过四个阶段系统的、科学的教育培养,培养了技校生认真做事的态度、坚定向上的意志、诚信为人的作风、遵章守纪的习惯、讲究效率的意识、敢于负责的勇气、成功创业的自信,为以后自主成长打好了素质基础。同时,启动了学生自主成长的内在动力,使他们重新认识自己提高自信心。
3.2 通过阶段培养,增强了矿井的安全运行水平
通过实行技校生人才培养机制,从实习计划制定、实习过程与现场实习管理等环节都严格细化、明确专人负责,增强了他们的安全意识、提高了他们自我保安能力,减少了因不熟练、不熟悉现场环境而造成的安全事故。经过调查统计,某国有煤矿企业实施分阶段培养后,机电事故率下降了0.2%;千人负伤率下降了0.51‰。
总之,通过技校生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实施,重点把握每个阶段技校生的心里特点与发展特征,有针对性的按照培养系统分阶段开展灵活多样的培养教学,畅通发展渠道,拓宽技校生成长发展空间,极大稳定了操作技能专业人才队伍,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技校生坚持走技能岗位发展道路,使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壮大。
【参考文献】
[1]谭海麟,浅谈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金山企业管理》,2007年03期 ,
[2]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宏,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