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体育精神的价值

时间:2023-05-15 16:31:55

导语:在体育精神的价值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体育精神的价值

第1篇

[关键词] 人 体育旅游 精神

精神的完满是人类存在的最高意义。给世界赋予意义,使无意义的自在世界成为有意义的自为世界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一切生物的根本特征。自在世界之所以能够成为自为世界,就在于它经过了人类精神的重构。因此,一切有意义的事物之所以有意义,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具有了某种有意义的精神。体育旅游是近年来异军突起、方兴未艾的一个全新的旅游类型,是体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它既包含着旅游活动中蕴含的人对自然与文明的敬畏、欣赏、和谐的精神,又包含有体育活动中体现的“更高、更快、更强”的挑战与超越的精神,充分体现了人类向外和向内两个维度的精神追求,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可见,体育旅游的兴起与人的精神回归存在着深层的联系。在工具理性逐渐侵入人类日常生活的今天,体育旅游固有的精神追求与寻求人精神升级的价值属性,改善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因此体育旅游应运兴起。

一、体育旅游过程中体育精神的升华

人的存在方式是超越的存在方式,属人的人世界就是超越自然的世界。人通过自己的物质和精神实践活动来印证自己是为人的存在,生活就是对生存的超越。在古代,人们的劳动是分散的、个体化的,每个人的劳动都有独特性,劳动的效率不高,但却有着创造性的超越感。如今,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随着工具理性深入人类的生活,劳动越来越异化,我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变得越来越僵化。人们在劳动中能够感受到的创造性越来越小,在这种异化的劳动中,人们很难体会到生命的超越感。体育运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因此人们能够通过体育活动体验到超越自我,征服自然的价值诉求,能够通过强身健体达到精神升华。人类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拥有“人类精神”力量,并在这种力量的指导下超越自我,挑战自然。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人的自然本性更容易迷失。通过体育活动,我们能以最切近的方式找回这种人类原始的天性和快乐,无论是竞技比赛项目,还是以养生为宗旨的传统体育活动,我们都能够深深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人与人的关爱、协作、拼搏、进取精神。通过体育,我们的精神就在深度上获得了感动和力量。

体育旅游是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体育娱乐、健身、竞技、康复、探险和观赏体育比赛等活动与旅游地、旅游企业之间及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总和。体育旅游之所以能够独树一帜而区别于其他的旅游活动就在于它所独有的体育特色。体育的意义:一方面是对个体身体健康的促进,另一方面是“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的强化。它表征着人对自身潜力的探索与希望,不断超越自我,表达了人类对健康与美的渴望。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存发展与身心健康离不开自然。通过参加狩猎游、登山游、滑雪游、划船游、漂流游、骑马游等结合自然生态的体育旅游活动,能强身健体、修身养性。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现代生活中,适时的在大自然的生命摇篮与精神家园中去调养身心,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从而有效促进身心健康。

二、体育旅游中旅游休闲生活方式的诠释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通过旅行获得的是比知识更高的感悟。旅游涉及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丰富内容,与人类文明是相互促进连带发展的。旅游能带来高雅文明的精神享受。这种精神需求有三个层次:一是在美感陶醉中获得精神愉悦;二是在广闻博见中得到充实自我的精神满足;三是在移情、寄情中得到释放情感的欲望。欣赏景物形、声、色等形式美,是愉悦性精神需求,这是最普遍和大众化的审美需求。了解和探求审美对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自然美中体现的人类文明到人文景观涉及的丰富内容,能够满足充实之美的心理需求。在审美中寓情于物,借景抒情,是主体情感对象化的表现,这是释放性精神需求,是带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高级精神满足。知识、智慧、思想在旅游的广闻博览中得到较快的丰富和发展,使人感到一种精神丰收的胜利感与自豪感。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活动,它与休闲旅游一样,追求人的和谐、自由、全面发展,即注重旅游者的身心,更强调人们在参与时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状态。一方面,它通过人的行为、思想、感情,在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感受中构筑文化意境,从而达到个体身心和意志的和谐、全面和完整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身体的紧张与放松、竞技活动、接触大自然等方式,产生美感,拓展人的生命体验,实现个性发展的需求。从而充实自我的精神世界,获得身心的解放。

三、在体育旅游活动中人的精神锤炼

人是一种自然的自然存在,又是一种超自然的文明存在。人的价值在与自然、与文明的交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为自然的壮丽而谦恭因而能够感受到自己还是自然的存在,人为文明的伟大而骄傲因而能感受到自己是超自然的存在。当一个人这两种意识都具有的时候,才能够达到“天人合一”、“出乎其中又入乎其内”的超然生活状态。而目前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工具理性却逐渐侵入人类的日常生活,破坏人们生活的幸福感。人的精神被现代文明的成果所体现,同时又在其中“走失”。并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如何在节奏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找到一种应对这一问题的方法是时代性的话题。体育旅游在这种背景下应运兴起,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提供了一种完美的辩证解决方案。

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活动,能够满足人们在身体、精神和文化等方面的需求。而体育运动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其发展也是基于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身心发展需要。通过体育旅游活动,既能在旅游的向度上体会到人对自然的外在超越,又能在体育的向度上体会到人对自己的内在超越。通过将旅游与体育的完美结合,让人在其中的精神感悟既达到旅游的广度,又达到体育的深度,在砺炼人的精神的同时锻炼人的身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孙正聿:超越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4

[2]刘凯柴新:试论体育旅游[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0(2):32-34

[3]李天元:旅游学概论(修订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

【关键词】雷锋精神;90后大学生;认知;认同;行动;精神价值体系

2012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2013年是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50周年。历经50年的发展,每个时代的雷锋精神都各具特色。60年代雷锋精神代表的是“真善美”,70年代雷锋精神代表的是“爱憎分明”,80年代雷锋精神代表的是“钉子精神”,90年代雷锋精神代表的是“爱岗敬业”。雷锋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创新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内涵。雷锋精神不仅仅是雷锋一人更是一大批雷锋式的人物,崇高的思想和优秀的品质凝结而成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枚珍宝。十报告在要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中更是明确指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

90后大学生是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一代,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一代,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重要的职责。但是在现实中90后常被称为“抱大的一代”,身上也被质疑存在许多的缺点,强调自我实现以自我为中心,“个人中心”、“享乐主义”倾向日益加重,家庭的“宠爱”又助长了其“公主病”、“皇帝病”,滋生惰性、任性等不良的习惯。“今天的问题孩子,也许就是明天的社会问题”,个人、家庭以及社会都要有一种危机意识,注重90后精神价值的培养和塑造,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面对此番现状,要做的就是将优秀的民族精神与90后新生力量结合在一起,共同发展。以雷锋精神为抓手,提高对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与行动,构建90后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体系,同时90后大学生赋予雷锋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对于雷锋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一、雷锋精神认知、认同与行动的现状

(一)认知上的现状

很多人包括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以及雷锋精神都有这样普遍的印象:雷锋是一名普通但不平凡的士兵,他爱岗敬业,助人为乐,勤奋学习,关爱集体,对党忠诚,热爱祖国,能够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雷锋事迹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凝聚成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之一的雷锋精神”。但是对于雷锋精神具有哪些特点,雷锋精神的内涵是什么,90后大学生们普遍呈现出一种不太了解的状态。通过针对南京15所高校,2682名90后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关于“钉子精神”是否属于雷锋精神的问题中,55.1%的学生认为“钉子精神”不属于雷锋精神的范畴。但是事实上,钉子精神是属于雷锋精神并且有明确的出处,钉子精神是雷锋在世时与战友赵明才的一次谈话中产生并沿用至今。《雷锋日记》里写道:“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由此可以看到,虽然现在总在提雷锋精神,包括十报告中也指出通过学习雷锋精神加强民众的道德文化素质,但是90后大学生们对于雷锋精神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雷锋精神?都知之甚少,印象模糊不清,对于雷锋精神的了解永远是止步于口头上“雷锋精神”四个字而已。

(二)认同上的现状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认同”有两个意思:(1)承认,认可;(2)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在这两层意思上,笔者认为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比“承认、认可”感情更加丰富,程度也更加深。根据调查了解到目前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同程度普遍停留在第一个层面上即“承认、认可”,并且从现实情况与第二个层面“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相差很远。90后大学生们对于雷锋精神的意义及其价值都有所了解并且对于雷锋精神对于当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具有很清晰的认识。比如问到“雷锋精神是否过时”时,82.8%的大学生表示,雷锋精神并未过时,并且超过70%以上的学生认为当代社会仍然需要雷锋精神。但是当上升到“认为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这个层面时,却出现了很大的差距。“认为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其实更多地可以通过行动上有所体现。因为如果觉得与自己有共同之处便会更好的了解雷锋精神的精髓实质所在,更容易将雷锋精神以“亲切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品质,从而彰显在自己的想法观点以及行动上。90后大学生们对于雷锋精神这种认同层面还远远不够,雷锋精神的意义和价值仅仅是存在于脑海中,并不能很好地指导自己的实践。比如在调查中问道,“您对于在各大高校展开学习雷锋的活动的态度是什么”的时候,54.6%的90后大学生只是在精神上表示支持,不愿意采取任何的行动,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好地感受雷锋精神,相对而言仅仅只有31.9%的90后大学生对活动表示支持,并且付诸于实践中去。

(三)行动上的现状

在讨论认同时已经提到了一些行动上的现状——90后大学生中真正愿意将“雷锋精神”付诸于实践中的人很少。但是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发现,几乎每一位大学生都会有一些参加志愿者活动、公交车让座、献血、捐钱捐物等好人好事的行为。其实,上述的好人好事都体现了一种雷锋精神,都是在用行动践行雷锋精神的表现。90后大学生们虽然已经在践行雷锋精神,但是却毫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属于雷锋精神,有时候甚至排斥对于学习雷锋等活动的参与。在90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接触较多的就是志愿者活动,也许他们并不了解甚至并未意识到志愿者精神也是雷锋精神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一种体现,所以在被问到“对于参加学习雷锋活动的态度”时,他们想到的大多是宏大的与自身实际情况不符的甚至是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距离感、陌生感很强,因此就存在一定的不理解甚至是排斥的态度。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90后大学生们积极参与志愿活动,但是如果将对雷锋精神的践行囿于志愿活动,那么就会导致雷锋精神的狭隘,也会使他们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上存在更大的问题。另外也要注意到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体现在是为了完成学校的硬性指标或者是评奖评优。如果将这种目的性较强的志愿活动也归结于雷锋精神的话,则会导致雷锋精神的不纯洁,会在以后影响更多的人对于雷锋精神的践行,使得90后大学生在践行雷锋精神的视野上不够宽阔,从而局限了对于自身价值的提高。

总的来说,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行动上的主要表现为:认知上不全面,认同上不深刻,行动上不充分。

二、现状原因分析

(一)认知上

在上文现状分析中,了解到目前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并不熟知,对于雷锋精神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充实更是知之甚少,仅仅停留在“雷锋精神”四个字。在调查中发现,90后大学生缺少对于雷锋精神的有以下原因:1、缺少对于“雷锋精神”基本知识的学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发现,90后大学生更多对于“雷锋精神”学习主要集中统一于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缺少对于雷锋精神基本知识的了解,比如雷锋精神的由来,雷锋是一位怎样的人物,雷锋精神有哪些基本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内涵发生了哪些变化等等。作为90后大学生目前仍在接受知识的熏陶,素养的提升,仍有很多机会对这方面进行完善,了解雷锋精神的内涵,打好基础。2、学校缺少对于“雷锋精神”基本知识的教育。相对于学生的学习,那就离不开学校的教育。这里强调的是学校并不是单单指大学等高等院校,更是指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基础教育。雷锋精神作为优秀民族精神应该在90后大学生们很小的时候就应该进行学习。在调查中发现,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对于雷锋精神的教育比大学更重视雷锋教育,90后大学生都有深切感受。因为当在问卷调查被问到,“您觉得和小学、初中或者高中相比,学习雷锋的风气变淡还是变浓了?”,60.2%的学生认为是变淡了。面对此种情形,大学更要有所作为,有所改变。现在的学校很容易将学习雷锋精神形式化,局限化。比如,每到3月5日学雷锋日,就在学校进行各种展板宣传组织各种活动,但是过了这天学校对于雷锋精神的学习可以降至为零,将学习雷锋精神局限在某一时段、某一方面是不利于学生们感受和了解雷锋精神,更加不利于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这种搞突击的方式一时有用,但却不能整个大学时期都有用,甚至会适得其反让学生更加反感排斥。

(二)认同上

在现状分析中已将认同分为两个层次:1、承认、认可;2、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90后大学生们普遍已经达到第一层面,对于雷锋精神的价值和意义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90后大学生们虽然对于雷锋精神的基本知识有所欠缺,但是通过社会的宣传、学雷锋活动的举办能够感受到雷锋精神对于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价值引领的重要作用,因此能够承认雷锋精神的重要作用。但是就是在这种理性承认中,90后大学生却对于雷锋精神缺乏共鸣不能产生亲切之感。因为他们是根据社会行动推导出雷锋精神的重要性而并非本身深知雷锋精神具有重要作用而理解社会上出现的学雷锋的活动。虽然表面只是顺序上的差异,但是却反映了90后大学生们面对雷锋精神的思考方式,更是体现了他们是否与雷锋精神有共同之处,能有情感上的交流共鸣,能否以雷锋精神为依托构建自身的价值体系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认知上无法达到第二层面的主要原因。同时,很多90后大学生满足于现状,认为对于雷锋精神有“承认、认可”的理解就足够了,只有那些准备着奉献的人需要更深的理解,而自己只要好好过自己的日子就行了,缺少向更高一层认知发展的动力。另外,现在社会有时候树立雷锋榜样过于高大,当90后大学生接触这些榜样时只能远观不能近学,认为雷锋精神不适合自己,自己也无法达到雷锋精神的标准,从而拉开了与雷锋精神的距离。甚至有时候宣传的榜样是几十年前的先锋人物,时间相距太久,90后大学生无法体会,更不容易产生共鸣和亲切感。雷锋精神大众化欠缺,榜样生活化、时代创新性不足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行动上

笔者在前面已经提到,90后大学生们通过志愿活动在行动上已经对雷锋精神进行了实践。由于很多情况下都是将志愿者精神、志愿者活动单独进行说明,并未与雷锋精神挂钩,所以很多90后大学生并不了解。根据调查了解,大学生能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或者某些学雷锋活动很多情况下是带有一定的目的和功利心的,比如某些高校有志愿服务时间的规定,院系评奖评优的要求。功利的熏染,让志愿精神、雷锋精神变得不再纯粹,更甚者会引起一部分90后大学生的排斥。参加志愿服务或者学习雷锋活动时都要有一定的精力和时间的付出,有时候活动的开展会占用学生学习的时间,同时,高校对学生缺少在生活中学雷锋,从身边小事做起的倡导,仅仅是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学雷锋,不免让学生有疲倦感更甚至是排斥感。除此之外,高校举办的活动形式单一老套,对于思维活跃的90后大学生们吸引力不够,积极性不够,有时候活动甚至会流于形式,局限在校园,这更会让学生难以真正投入雷锋精神的行动上来。2013年3月4日,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我与雷锋战友话雷锋”的活动,邀请了雷锋生前战友赵明才老先生,会上赵明才表示:“不赞成停课学雷锋,遇什么事做什么事,不要放下做这个,要常态化发展,有时候造点声势是可以的但是长期做是不可以的。当代大学生发扬雷锋精神责无旁贷,学雷锋要做到与时俱进,立足院校学雷锋,教师教书育人,学生能够读书成才,报效祖国。”

认知、认同与行动是三者并不是孤立分割的,而是互相影响的,彼此都会成为彼此的原因和结果。比如在前文中提到,由于很多90后大学生未把志愿精神看成一种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导致在行动上有所欠缺,其实这就是认知不足导致行动欠缺的表现。90后大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不够导致在认同上不能从承认上升到感情上的亲切,从而未能将雷锋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品质,在行动上未能积极投入。正确认识这三者本身的因果关系,梳理三者的内部关系,更好地解决当前的一些问题。

三、如何以雷锋精神为抓手,构建90后大学生的精神价值体系

根据上文一系列的原因分析,首先要做到雷锋精神基本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们能够正确认识雷锋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历程。当然目前针对于90后大学生的教育需要依托高校,结和高校思想道德、品德修养等课程进行教学,让他们有机会有途径去了解个感受真正的雷锋精神。当然,除此之外幼儿园、小学以及中学更要能够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雷锋精神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们将在教学的过程应注重常态化,而不能流于形式化。在学校进行有关雷锋精神的宣传时,要注意雷锋精神基本内涵的介绍,要使学生们能够明其大义,深知内涵。

其次,如何实现认知上从“承认”突破到“情感上的亲切”,除了要有完全、正确的认知之外,还需要在理性的认知做出正确归因,能够有“亲近雷锋精舍”的动力,能够投入自己的感情,真正意识到雷锋精神的价值所在,主动去感受雷锋精神,用雷锋精神诠释身边的好人好事。学校和社会要积极营造出一种氛围,让学生们感受到雷锋就在我们身边,而不仅仅是在银屏上,将榜样生活化,雷锋精神大众化。同时,榜样也要有时代特色,能够与90后大学生产生更多的共鸣,最好是身边的人的事例,拉近与90后大学生的距离。比如,评选学校、院系甚至是班级的雷锋好榜样,并进行巡展,让更多认识他们的学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雷锋精神,让他们切实处在一个到处都是雷锋式人物,充满雷锋精神的一个环境中。这些活动有必要制造一定的声势,但是关键在于坚持,做到“滴水石穿,”而不是“唱”雷锋,洪水般突然袭来,学生会受不住。

最后,要在全面认知的基础帮助90后大学生知道自己做的很多事情就是对雷锋精神的践行,比如目前正在忙碌的南京亚洲青年奥运会的志愿者们,他们不仅展现的是90后大学生的志愿精神,更体现的是一种雷锋精神。要积极倡导一种从身边小事做起,从小事中学雷锋,减少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占用,营造轻松的学雷锋的氛围。对于90后大学生所做的好人好事,志愿活动需要予以一定的肯定和表扬,但是应该减少物质的奖励,予以更多的精神上的鼓励和肯定。同时,高校建立合理的学生评价评优制度,合理对待90后大学生们所做的好人好事,避免功利性目的的产生。高校宣传雷锋精神,进行学雷锋活动要创新活动方式,能够让9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高校完全可以让90后大学生自己创办活动,让他们通过活动多与社会接触,扩宽视野,减少对活动的干预,增强活动的灵活性,创新性,时代性。与此同时,活动的举办更要坚持持久性。现在很多高校将3月5日学雷锋日演变成3月学雷锋月,这明显是一个进步。但这并不是结束而是一个开始,要争取做到的是将一个月向一个季度向一年出发,让90后大学生们有一个能实时参与的环境,从而逐渐将雷锋精神融入自己的精神价值体系,使得90后大学生们对于雷锋精神实现认知上全面,认同上深刻,行动上完全。

笔者之前提到,认知、认同与行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三者之间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的。好的认知能够为认同提供良好的基础,实现认同的升华和提高,只有在深层次的认同上才能促进行动上感情的投入,从而在行动中获得更多感悟和经验,对于雷锋精神的认同与认知也会个更加深刻和全面。三者相互促进,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状态,从而实现对“雷锋精神”继承和弘扬。90后大学生很好地实现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认同与行动,很好地理解雷锋精神,发现雷锋精神的“真善美”,学习其艰苦奋斗的品质,兑现为人民服务的诺言,从而丰富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构建自身的价值体系,提高素养树立更好的形象,为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雷锋精神的时代化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异质主体模型;神经网络;期货价格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079-02

引言

黄金期货价格与其他大宗期货价格一样,具有一定的非线性和随机性。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期货价格预测展开了广泛的研究。Brock & Hommes [1]阐述了市场中交易者的不同类型,对交易者同质性、市场有效性假设进行了修正,提出了交易者的异质性;Hommes [2]对异质主体模型(Heterogeneous Agent Model)进行了综述;在异质主体模型中,具有代表性的是Frankel & Froot [3~4],他们将市场交易者划分为图表分析者和基本面分析者;Zwinkels等 [5]以及Reitz等[6]沿用这种划分方式,研究了市场上的异质主体对价格的不同的预测方法,进行时间序列分析。本文采取这种划分交易者的方法,分析他们对期货价格形成的影响。神经网络具有大规模并行数据处理以及非线性模拟能力[7]。基于神经网络的金融研究是神经网络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8]。但是,目前在采用RBF神经网络进行预测的文献中[9~10],较多的只是单纯使用RBF神经网络对大量数据进行学习、模拟,而较少考虑标的的价格形成机制。本文首先考虑异质主体对期货价格形成的影响,寻找可能影响交易者的价格信号,综合考虑这些影响设计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实现异质主体模型与RBF神经网络技术的结合,达到对黄金期货价格预测的目的。

一、研究方法

(一)异质主体模型

根据前述文献,将期货市场上的投资者划分为图表分者和基本面分析者。图表分析者认为价格的波动趋势会延续到下一时刻。设定pt是在t时刻的现时价格,wi·pt-i代表前i期价格对t期价格的影响。另一种投资者是基本面分析者,他们认为金融资产的价格将回复到资产的长期价值上。当长期价值高于现价时,基本面分析者认为被低估的资产价格会上升,直到价格恢复到其长期价值水平上去。反之同理。在本模型中,F代表期货市场上的长期价值,由市场基本面因素例如供求因素、政治因素等决定。但该值的精确测定存在困难,因此选择多个时间段的价格平均值作为长期价值的变量,即F t-1

(二)RBF神经网络

根据上文的异质主体模型,设计PBF神经网络。

1.输入向量设计。通过观察图表分析者的投资策略(关注序列前N个时刻的价格)和基本面分析者的投资策略(关注序列一定时期内标的的固有价值),预测出后M个时刻的值。因此采用序列的前N个时刻的数据为前N个输入,同时取K个价格移动平均值作为一定时期内商品的固有价格,为后K个输入。

本研究中,取每日价格之前3天的期货价格数据作为前N个输入。再取5日平均价格(对应市场中的周平均线)、30日平均价格(对应月平均线)、180日平均价格(对应半年平均线)作为后K个固有价值输入。即:。

2.目标向量设计。将每个样本的前N个值和K个移动平均值作为RBF神经网络的输入,后M个值作为目标输出。由于是对后期的价格进行预测,可以设定M=1。

3.RBF网络设计。本次研究将前812个样本中的700个样本作为训练样本,之后的数据作为测试样本。径向基函数的分布密度Spread初值为5。可以不断改变spread的值,观察它对最终输出的影响。这一部分将在下一节中进行说明。

二、预测结果与分析

(一)网络预测

1.数据说明及归一化。本研究所采用原始数据为2008年1月9日至2011年5月25日黄金期货每日收盘价,数据均来自上海期货交易所官方网站。① 在网络学习之前需要将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2.预测结果。由于spread的大小对网络的最终逼近精度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网络设计过程中不断调整spread的值,观察它对最终输出的影响,直到达到比较理想的精度。将不同spread值下的输出进行汇总(见表1):

可以发现,当spread取值为5时,误差输出最小。

(二)结果分析

理论研究中,径向基函数的分布密度spread可以对RBF的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理论上spread越小,对函数的逼近就越精确,但是逼近的过程就越不平滑;spread越大,逼近过程就越平滑,但是逼近误差就会比较大。

因此,将spread分别设置并绘制出各值下测试值与输出值的图像。发现当spread=7时,预测值优于其他值的表现,曲线拟合更加平滑。综上所述spread=7时,网络对期货价格的逼近预测效果最好。

结论

本文从微观层面的异质主体决策机制进行分析,对黄金期货价格进行预测。预测结果对非线性系统具有良好的逼近能力。对短期(30日)内的价格走势体现了良好的预测效果。spread=7时,网络对期货价格的逼近预测效果最好。实现了异质主体模型与RBF神经网络技术的结合。研究与已有的时间序列方法相比,本文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对非线性、复杂系统形成进行预测,且不需要进行统计方法中的参数分析、显著性检验等繁杂过程。当然,在未来研究中可以进一步分析影响交易主体的其他市场信号,引入更加广泛的输入变量进行预测。

参考文献:

[1] Brock,W.A,Hommes,C.H.Heterogeneous beliefs and routes to chaos in a simple asset pricing model [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

ics and Control,1998,22,1235-1274.

[2] Hommes,C.H.Heterogeneous agent models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M].Handbook of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Agent-Based Com-

putational Economics,Volume 2.2006.

[3] Frankel,J,A.Froot,K,A.Chartists,fundamentalists,and trading in the foreign exchange marke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

80(2),181-185.

[4] Frankel,J,A.Froot,K,A.Using survey data to test standard propositions regarding exchange rate expectat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7,77(1),133-153.

[5] Saskia ter Ellen,Remco C.J.Zwinkels.Oil price dynamics: A behavioral finance approach with heterogeneous agents [J].Energy Eco-

nomics,2010.

[6] Reitz,S.Slopek,U.Non-linear oil price dynamics — a tale of heterogeneous speculators? [J].German Economic Review,2009,10 (3),

270-283.

[7] 蒋综礼.人工神经网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 李学桥.神经网络工程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第4篇

【关键词】玻璃幕墙;工程造价;神经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 TU7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玻璃幕墙工程概论

玻璃幕墙工程的应用现状以及问题

一般而言玻璃幕墙通常是指由支撑结构以及玻璃组成,然后不受主体结构载荷且相对主体结构能够移动的装饰外层结构。玻璃幕墙具有无污染和美观等优点,外层涂有一层彩色的金属镀膜,让旁观者从外观上看如同一面镜子,将外界的景色映入眼帘,另外这样的装饰能够让室内避免受到强光的照射,从而视觉柔和,避免居住者受到强光的照射。

点式玻璃幕墙工程的主要问题是:

1)不锈钢包门、门柱、雨蓬等的内部钢框必须经过校直工序,方可使用;

2)雨蓬应合理排水,不应四边都下水,最好是向后集中,收入水漏管;

3)开启扇设计在死墙处、楼梯间洞口半截处、室内高处等,无法开启或不易开启;

4)点式玻璃幕墙采光顶扣件的安装方式

由于点式幕墙采光顶,玻璃易炸裂,有些工程竣工后,操作者只能站在室外。因此,设计时应考虑更换维修方便。

玻璃幕墙工程的主要问题

放大样的问题

放大样在工程实际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 新结构、新材料的应用。如果无十分的把握,在批量使用之前,应进行放大样过程,必要时还应进行模拟实验。如某工程批量使用荷兰千思板,这种材料和结构,我公司以前未用过,技术人员也无这方面的实际经验,只是根据商的介绍,批量安装前没有进行放大样过程,结果工程安装后,出现千思板大面积表面不平整,影响了工程质量;

2) 放大样过程不彻底。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保证下料尺寸的正确,还应在设计上保证构件安装后的性能。如某单元工程翻窗放样,设计员在单元平放组装时看到,翻窗边框、扇框、玻璃等下料组装尺寸正确,可以开启,即万事大吉,在板块现场安装后,普遍出现翻窗吊角、关不严、扇框与锁块干涉等质量问题,如果放样时将单元板块吊起,放样过程彻底,翻窗质量问题就能暴露出来,就有可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批量问题;

1.2.2 钢化玻璃以及建筑密封胶的问题

洞口边缘的胶及胶板密封的漏水问题,某工程为竖条形幕墙,幕墙边框与洞口边的密封采用胶板并用复合板条、铝板条、镀锌板条压住,注胶,由于土建洞口边不齐,设计提胶的数量太少,导致无法完全密封,完工后漏水;

一些单元工程结构胶外露,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中9.7.4条规定:单元板块的硅酮结构密封胶不宜外露,主要考虑一是结构胶受紫外线照射后会影响其性能;二是结构胶不能作为防水密封材料使用;

个别设计员不注意酸性硅酮建筑密封胶的使用,由于酸性硅酮建筑密封胶固化时释放出醋酸,对镀膜玻璃有腐蚀并可能与中性的硅酮结构胶中的碳酸钙起反应,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2003中3.5.4条规定:玻璃幕墙的耐候密封应采用硅酮建筑密封胶;点支承幕墙和全玻幕墙使用非镀膜玻璃时,其耐候密封可采用酸性硅酮建筑密封胶。夹层玻璃板缝间的密封,宜采用中性硅酮建筑密封胶;第3.1.4条规定:隐框和半隐框玻璃幕墙,其玻璃与铝型材的粘接必须采用中性硅酮结构密封胶,为强制条款;

神经网络理论的研究

从人的经验出发,模拟控制解决了智能控制中人类语言的描述和推理问题,特别是一些不确定性语言的描述和推理问题,从而在机器模拟人脑的感知、推理等智能行为方面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人工神经网络(简称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是模拟人脑思维方式的数学模型。神经网络是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人脑组织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用来模拟人类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行为。神经网络主要反映了人脑功能的基本特征,如学习、记忆、联想等内容。

神经元由三部分构成:

1)细胞体(主体部分):包括细胞质、细胞膜和细胞核;

2)树突:用于为细胞体传入信息;

3)轴突:为细胞体传出信息,其末端是轴突末梢,含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4)突触:是神经元之间的接口(104~105个/每个神经元)。一个神经元通过其轴突的神经末梢,经突触与另外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连接,以实现信息的传递。目前神经网络模型的种类相当丰富,已有近40余种神经网络模型。

典型的神经网络有多层前向传播网络 (BOP网络)、Hopfield网络、BAM双向联想记忆网络、SOM自组织网络、Blotzman机网络和Madaline网络等。

基于神经网络的系统辨识

① 将神经网络作为被辨识系统的模型,可在已知常规模型结构的情况下,估计模型的参数。② 利用神经网络的线性、非线性特性,可建立线性、非线性系统的静态、动态、逆动态及预测模型,实现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辨识。

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工程造价指标系统的设计以及应用

设计依据

主要是根据各类玻璃的性能特征研究以及影响造价指标的各项因素,然后使用MatLab输入样本的向量,并且选择BP模型进行非线性的映射。

编程的设计

针对某玻璃幕墙工程,将工程的相关特征输入软件,可以大概推算出工程的造价指标,从而更好的指导经济工作。通过输入非线性搜索拟合可以得出隐框玻璃幕墙的造价指标。根据工程的中标价格数与网络软件的拟合度误差稍高于工程造价误差的百分之二,可以接受需要完善样本数以及补充样本数,从而改善软件的应用。

幕墙工程的施工细则

1)工程部组织考察施工单位,根据考察结果填写《供方评价记录表》。

2)施工单位报方案、报价、送样品。

3)预算部组织工程部、技术部及相关部门和领导参与定标,确定施工单位。

4) 入场准备:首先,检查施工单位人员组织情况,是否满足工程需要,人员是否经过三级教育、是否经过安全技术交底,作业人员是否有操作证;其次,.材料进货检验,检查规格、型号、厚度、有无破损,填写《进货检验监督记录》;第三,.要求施工单位熟悉施工图纸,了解安装要点,依据施工技术交底作好施工准备,根据图纸或设计变更核对预埋件、支座面和地脚螺栓的位置、标高的尺寸偏差应符合相关的技术规定及验收规范;第四,.专业设计机构将图纸报送审图机构进行审查;第五,.施工图审查合格后,施工单位在质检站进行质量监督备案登记;最后,.审核施工单位报送的施工方案,对施工方案进行评审并签字确认。

结语:

本文首先从玻璃幕墙的应用现状以及问题着手,基于BP神经网络的算法原理,应用MATLAB编写以神经网络技术为核心的应用办公软件,实现了玻璃幕墙工程造价指标与工程特征的非线性拟合。同时以幕墙工程的技术特征为平台,通过神经网络技术的实现手段,,相信可以对幕墙行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楠,王阿慧;寒冷地区双层玻璃幕墙的应用与特性浅析[J];房材与应用;2005年02期

【2】赵长春;幕墙保温与节能浅析[J];房材与应用;2005年02期

【3】吴颂荣;镀膜中空玻璃隐框幕墙与建筑节能设计[J];广东科技;2004年11期

第5篇

1.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之本体育文化体系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体育精神,是它构建体育文化的重要基石。体育文化要依托体育精神而构建,在构建的基础上谋求新的发展和创新,不断的追求和探索,使体育精神不断汲取新的时代精神,使新的时代精神不断融入体育精神,进而推动体育精神不断地与时俱进,反之通过弘扬体育精神指导体育文化,引导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结合时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不断为体育文化体系增添新的内容和内涵;使体育精神的力量,深深地溶入到现实的体育实践活动中去。

2.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之魂体育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体育文化体系的灵魂和核心。体育文化是体育运动发展的一面旗帜,而这面旗帜的灵魂正是凝聚着爱国主义、英雄主义、乐观自信和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上升到民族层面,它具有对内动员民族的精神力量,对外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作用。对体育文化体系来说,其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体育精神,它可以凝聚体育生活中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体育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果一个文化体系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失去了魂魄,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只剩下皮囊而已。因此在体育文化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强化体育文化理念的精神渗透。

二、体育精神在体育文化体系中的作用

1.体育精神的激励功能激励是一股内在的动力,它利用某种外部诱因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向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体育精神能够提供给人们各种途径和手段来实现人们的多种精神需求,如友谊、尊重、拼搏、荣誉、审美等,从而形成一种连带反应,促进人的精神发展,实现人的精神追求,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能源,激发和推动人的行为。体育精神的激励功能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它的教育作用,它作为一种隐形的体育表现形式,不仅对体育本身的存在状态和发展具有科学的指导价值,它还是人类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因此体育精神对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价值。

2.体育精神的导向功能体育精神的导向功能是指它对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思想和理念的指引、导向作用。体育精神的导向功能受体育文化发展的目标和计划的影响,是由体育运动发展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正因为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是人们追求体育运动最高价值目标的集中体现和表达,因此对于中国体育运动的整体发展而言,它指明了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目标的评价标准,导向了一种能被东西方体育文化体系中所共同认可的最完美的体育精神价值观念,反映了全人类体育运动发展的最根本的和长远的利益和目的,是一种最高境界的价值观念,也是全人类价值追求的最佳导向。

3.体育精神的凝聚功能体育精神的凝聚功能是一种由多种力量结合汇聚而成的合力,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民族整体对全体成员的吸引力、全体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这三种精神力量相辅相成,其中民族整体对全体成员是否具有吸引力以及吸引力程度的大小,都会对向心力和亲和力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体育精神以民族整体和国家的形象出现,是国家和民族共同的心理、情感和意志的集中表现,它所起的凝聚作用能够维持各民族的团结和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融,增强它们之间的协调性,以保持整个体育文化体系的稳定性,促进各国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4.体育精神的整合功能体育精神作为一种特殊伦理文化现象,它与体育文化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体育精神与构成它的体育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体育精神在其整合过程中必须经过体育文化的设计和传递,大到不同的民族、地域,小到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和个体,都存在文化差异,对体育精神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其精神动力存在着差异性、分散性和多样性。但是,从总体上看,全人类对于体育理想、体育道德的价值追求是趋于相同的。体育精神的整合功能就是要对不同的、分散的和多样化的精神动力加以协调统一,通过整合使多样化的精神动力趋向统一,从分散走向集中,从分化走向融合,有效促进整个体育精神的生成与发展,形成一个大于个体和群体之和的新的体育精神动力,最终使体育精神成为一种国际化的伦理认同。

三、结语

第6篇

【关键词】体育精神 需求 培养 分析

概述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行为,已经诞生了上百年。体育在带动人类的活动、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规范社会行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重要影响。体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所具有的独特精神内涵,它是促进人们进行体育活动,并能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到体育乐趣的主要动因。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的内在价值,决定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进程[1]。

在当代中国,体育运动价值已远远超出体育活动本身的范围。体育在改变着生活方式,在促进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们对体育的诉求也从技术层面逐渐上升到文化精神层面,从满足人的健康需要层面上升到满足人的享受和发展需要的层面,人们日益追求在各类体育活动中的精神满足,因此,体育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文化影响作用,这就需要构建适应当代新时期的体育精神,来实现体育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功能。我国的诸多学者也对体育精神进行了详细探索,阐述了体育精神的基本内涵,指出了体育精神发展的重要性[2-3]。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当今对体育精神需求的新变化,给我国的体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结合实际工作和研究经验,分析培养新一代体育精神的主要措施,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

我国传统体育精神的分析

我国传统体育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人们通过体育活动找到了精神归宿,获得了人生思想的提升,这都是体育精神的积极作用。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自建国以来也积极地推进体育事业的发展,使我国成为体育强国。

分析我国近几十年来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与我国传统文化已充分结合,形成了新的内涵,主要特点如下:

1.强烈的爱国意识

我国的体育事业始终是在国家的关注下成长,所形成的体育精神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体育事业中的人们都饱含爱国意识。爱国精神已融入到体育竞技中,正是这一强大力量支持着运动员奋发图强。每当我们看到运动员站到领奖台,国旗升起,奏响国歌时,运动员无不热泪盈眶,激动万分,我们观众内心无不涌起对祖国的骄傲自豪之感。这正是对我国体育精神中强烈爱国意识的写照。体育竞技中,只有少数的运动员能站到赛场,这也是国家赋予其光荣任务的途径,运动员不仅仅在平常运动中饱受鼓舞,在比赛过程中更能获得精神支柱。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意识已融为一体,激励着每一位体育运动员。

2.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

我国的体育事业在建国初,处于世界落后的水平。而发展到现在,我国已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占据领先地位,对于某些体育领域占有绝对优势,这正是我国体育精神所宣扬的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促使我国体育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我国的体育健儿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魄力,运动员在体育活动中突破自我意识,尤其是体育锻炼中的刻苦表现,正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的体现,同时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强大的体育精神。

3.具有亲和力的体育精神

我国体育活动最大的成就在于培养了从事体育活动的亲和力,虽然体育运动充满了激烈运动,但比赛完成后运动员却能表现出良好的亲合力,与对手成为朋友,这也是我国海纳百川精神的写照。在我国的体育活动中,体育教导更多的运动员与对手公平竞争,通过体育活动进行技艺切磋。中华民族强大的人文文化,让我国的体育精神更加的谦和,不强调竞争的过程,而是把体育竞争作为技术内的评比。因此,我国体育精神洗礼下的运动员,充满了信任宽容和和蔼可亲的特征。

4.团结一致的体育精神

中华民族素来强调团结一致,在我国的体育精神中也表现出协作意识。团队协助强调从事体育活动的人员不仅要个人表现优秀,而且要符合团队的需要并作出适当的调整。在体育活动中有许多是集体项目,我国队员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正是我国团结一致体育精神的作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人民素质不断地提升,所形成的团队意识也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我国体育精神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体育精神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人民对于社会文化要求的不断提高,体育精神要想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就要不断地突破原有界限,探索新形式的体育精神,从而为我国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活动形式,带动更多的人参加体育运动。体育精神是通过体育运动形成并为人类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着智慧与进取意识,属于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体育精神经常与体育运动背景中的赞赏行为相联系,常常被扩展至生活的其他领域。

1. 体育精神的重要性分析

体育精神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有着重要作用,具体如下:

(1)体育精神是体育活动的灵魂

在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中,人们不仅仅是享受到体育活动本身所带来的锻炼作用,而且活动中所蕴含的精神能够有效地引领个人精神发展。由于人们在体育活动中会逐渐地形成个人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也就是在体育精神的指引下形成的。

(2)体育精神能够改善社会生活氛围

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国内公民对于经济收入特别关注,甚至部分人群为了提高经济收入,放弃一切社会活动。这种现象就导致我国国内人民崇尚金钱,缺乏集体意识。体育精神能够带给参与者足够的精神动力,能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于体育活动中有许多集体活动项目,参加其中就可以释放人们心怀,从而改变自己的心理状态。

(3)体育精神可以锻炼人们的人格

体育活动强调个人拼搏精神,体育精神能够促使人们艰苦奋斗,在社会竞争中更加得出类拔萃。体育精神锻炼了许多人的人格,尤其对于专业运动员,实践证明体育运动员具有更强的精神承受能力。

2. 体育精神与个性需求分析

对于我国体育活动,大多数活动为具有规定形式的,有着诸多限制。而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体育精神也有了更符合个性的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体育精神要符合个人兴趣发展。对于体育活动中的运动员和个人,从体育活动中获得基本的个人兴趣,帮助个人更好地融入体育活动中去。因此,提高体育活动的乐趣应是体育精神中的发展方向。

(2)体育精神要建立更多的表现形式。人们对于新颖的体育形式充满了向往,体育精神则应该结合创新的表现形式,来让更多不同阶层和群体的人们参与其中,感受到体育精神的内涵。

目前,我国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体育活动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体育精神是提炼了体育活动的精髓,促使体育参与者更加合理地参与体育活动,并能从体育活动中获得价值提升。我国传统文化和体育精神相融合,已经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精神。通过分析现代社会对体育精神的需求,我们必须结合新的价值观、新的体育形式和教学模式,来进行完善体育精神。

参考文献:

[1]刘强.略论体育精神的内涵及影响因素[J].世纪桥,2009,(15).

[2]王春颖.体育精神与素质培养[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S1).

第7篇

[关键词]体育;人格;社会认知;心理品质;自主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16-01

一、问题的思考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中学生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中学生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都有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教育手段和方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人才,是当前教育的主旋律。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这样一个重要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我国的中学体育教学,始终在单纯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或单纯的身体锻炼的低层次上止步不前。普遍忽视对中学生体育精神要素的挖掘,忽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当然中学体育教学离不开传授体育的技能知识,离不开身体锻炼,这勿容置疑,问题是我们应该把追求的目标定在何处,这一点应当引起重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到中学生的人格形成,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人格精神起到重要作用。这应是我们中学体育教师思考的重点,是中学体育教学追求的高层次目标。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社会学家曾证言,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当它仅仅体现为技术层面时,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的层面,人的意识的层面,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行为时,那它就进入了成熟的科学的阶段。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屏弃体育的教育功能,一再明确地把体育做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对中学生人格精神的价值在于:培养中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这是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三、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一般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社会认知,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人是社会的细胞,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竞争,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二)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

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

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育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屏弃,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四)注重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客观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利。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五)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

第8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 大学体育精神 教育文化

一、什么是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这个概念主要有两个关键点,首先是主体,体育精神的本质是建立在人的身体之上的。另外就是产生途径,体育精神是在体能训练的实践之中产生的。体育是指对人身体的锻炼,体育的根本也是唯一目的就是达到身心健康,而心理方面的健康就是体育精神。柏拉图曾经说,体育精神一种科学从实践中产生的连年,进行体能训练就是进行身心的锻炼。也就是说,人通过体能训练强化自己的体质,磨练自己的精神力,体能训练可以促进人全方面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指出,体能训练可以增强人们的勇气和自信,自信和勇气是众多良好素质的基础。我国古代就早有记载,体能训练要做到内外兼修,这说明体育精神更这个理念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产生。体育存在于人行为活动的各个方面,工作学习、生活等等,无论是哪一个方面,都有体育的参与。也就是说,体育和人是共生的关系。在古老的原始社会中,机械技术还没有诞生,当时的劳动和生产主要通过人力来进行解决,这就是运动的起源,它一开始是为了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要。在现代社会,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运动逐渐转变为一种文化和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体育精神不是一层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体育实践的进步而改变,大学体育精神建立在大学生丰富多样的运动之中,无论是定期举办的运动会,还是专业正规的比赛,都是对体育精神的发扬和传播。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可以在大学之中营造一个健康快乐的运动氛围,进而促进大学的进步和发展。

二、体育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体育精神本身就具有指引和导向作用,在当前运动理念的普及之下,大学需要体育精神中的坚持不懈、保持锻炼等等优秀品质。纵观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大多都缺乏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体能水平也较为低下,所以说体育精神的宣传教育在整个大学之中已经成了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把体育精神的宣传落到实处,培育身体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当前大学的重要任务。

(一)对教育思想的升级和改进。柏拉图曾经提出,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完美的?体能训练能够强身健体,但是缺乏内涵与深度;文化教育能够陶冶情操,但是不能使人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合社会适合国家的人才。国外在教育方面的理念是把体能训练和文化教育结合到一起,这是先进科学的教育方法;但是我国受到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经常把二者分开,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对体育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不进行任何体育锻炼和身体活动。

(二)增强大学生的体质。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是大学生的体质没有随着营养的增加而增强,反而呈现体质明显下降的趋势。从改革开放一直到现在,大学生的身体状况与日俱下。大学生的体质增强已经成为了大学教育中的重点之重,当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体育精神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了解体育锻炼的好处,进而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无论是运动会和比赛还是相关的体育精神的传播活动,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首先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也就是忍耐力。忍耐和恒心是做任何事情的重要条件,有了毅力和恒心,即使在工作学习中遇到种种阻碍,也不会轻易放弃。其次就是良好的竞争品质,人不能害怕困难,也不能止步不前。体育精神中的不断向上精神可以激励大学生不断进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三、大学体育精神的传播方法

体育精神需要大学进行广泛和大力地传播才能真正被大学生所接受,除了日常的体能训练课以外,还可以举办各种有趣有吸引力的活动。鼓励大学生进行体能训练,进而传播体育精神。

(一)引入体育精神,完善校园文化体系

我国传统教育方法不重视体能训练,这导致很多学生和家长不注重体能训练。但是在国外,衣食无忧的家庭都对孩子进行了体育精神方面的教育,鼓励孩子多运动。在这个方面,我国无疑是落后的。大学是一个高素质教育机构,大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还应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但是体育精神的宣传和落实绝对不是短期的任务,它是一个始终存在于大学文化教育中的问题。大学要创新教育方式,争取做到学校内部形成一个良好的运动氛围。

(二)注重体育精神深层化教育

体育精神往往只是一个理念,它具体的内容往往可以随着实践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理解。许多学生对于体育精神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到内心。所以当前大学的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加强体育精神的内涵教育,把它做成一个简单易懂的理论体系,让大学生把体育精神牢记于心,并且应用于具体的生活工作之中。比如重在参与这个概念,因为重在参与不仅仅是体现着对于运动的热爱,更是对于人的价值肯定,它在精神层面可以理解为鼓励人勇于尝试,不惧怕失败。人只有努力之后才会获得成功,即使没有成功,从整体上来说也是对自我的突破和提升。

四、结语

体育精神对于大学生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为大学生是推动我国国家发展的重要储备力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一定要把体育精神的宣传教育落到实处,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进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友名.试论大学校园中的体育精神[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3):102-103.

[2][美]菲利普?科特勒,洪瑞云,梁绍明,陈振忠著,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亚洲版?第二版)[J].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1

[3]郭洪.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研究[J].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第9篇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天津市普通高校(非体育院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天津商业大学宝德学院、城建学院、农学院、天津商业大学共四所高校为样本。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询相关的资料进行分析。

2.问卷调查法: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问卷1056份,回收率为88%,其中有效问卷为1028份,有效率为97%。

3.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的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处理。

二、结论与分析

(一)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概念

在高校校园环境中,大学生围绕体育或依托于体育而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精神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知识、体育目标、体育风尚、体育观念等。

1.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产生的基本条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文化创造进行的环境与手段、文化创造的主体以及文化创造的对象(客体)。

2.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形式。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形式具体到实际就是通过参加课余活动、高水平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学校体育节、体育培训、观看大型体育比赛等活动可以反映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风尚、体育观念和知识等多种精神文化形式。

(二)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特征

1.全面教育性。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生存于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中的一种文化现象,高校体育在培养全面人才上具有其独特功效,对培养大学生健身兴趣、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促进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起着良好的、积极的作用。

2.相对稳定性。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的稳定性使人们的体育思想、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维系、巩固和规范。

(三)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功能

1.精神激励功能。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理性、信仰和情感的满足,而中国体育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对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发挥了的巨大作用。

2.道德规范功能。篮球运动,特别是竞技篮球运动是篮球队员间的身体运动能力方面的竞争,它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公平、公正、公开。

3.知识优化功能。高校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仅要具有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健康体魄,而且要具有先进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法制意识,成为社会认同的新型人才,要培养这样的新人,决不能忽视体育精神文化。

4.价值导向功能。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本质上所体现的是关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念。因此某种先进的校园体育精神一旦形成,必然会对全校学生的体育行为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

5.娱乐功能。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而达到娱乐身心,消除疲劳,促进友谊的目的。

三、篮球运动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大学生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其内涵是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加强高校篮球文化建设是积极发展社会篮球,探索扩大篮球基础之路的重要方式。

四、篮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影响

另据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喜爱度调查,结果显示,非常喜欢35%,一般喜欢38%,一般34%,不喜欢3%。

从以上调查情况可以发现,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可以使参与者更加健康,在娱乐和培养自信心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并且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可以增进自己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自己个性的培养。大学生通过篮球运动可以树立自己正确的体育观念,让自己懂得生命在于运动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为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五、结论

近年来体育文化己成为了教育界、体育界等学术领域关注的新热点。对于篮球运动的研究更是丰富而全面,根据目前对篮球运动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本人认为还存在一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只是停留在对其内涵、功能、特点等方面的研究,在对其内在的核心问题——精神层面上涉及不多。

(二)关于篮球运动对大学生有关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研究,通常都是停留在单个问题上研究,还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

参考文献:

[1] 李可兴.高校体育精神的特质与培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