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时间:2023-05-15 16:31:59

导语:在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第1篇

【论文关键词】协作;沟通;教育合力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每一位任课教师能否积极参与到班级的管理,能否积极配合班主任、齐心协力,形成教育的合力,这对于促进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和班级建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课堂中,学生听讲的状态,作业完成的情况,一个动作、一个表情,都能反映出学生一个阶段的心理变化和学习上的波动,而这一切,往往都会被任课教师第一时间觉察到和捕捉到。可以这样说,学生在课堂中的种种表现,都在每一位任课教师掌握之中,而对于一些问题学生的了解,任课教师甚至要多于班主任。一些任课教师既带课,同时也担任着班主任工作,不少是多年带班的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积累和总结了不少独特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在处理学生问题也有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

部分任课教师受学生喜欢和尊重的程度远远高于一些班主任,尤其一些年轻教师,更受学生的喜欢,不少学生愿意在课后给他们倾诉心中的秘密,谈自己的烦恼,谈对班级的一些见解,谈对班主任和一些任课教师的一些看法等等,正因为这样,一些任课教师对学生思想方面的了解多于班主任。

那么,班主任如何才能很好地利用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方面所蕴涵的巨大能量,充分调动起他们在班级管理的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尽可能的让每一位任课教师投入到班级的管理中来,通过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有以下几点体会,与同仁们分享:

1. 勤于沟通和交流

许多任课教师忙于教学,没有时间及时向班主任反映所任教的班级纪律和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这就需要作为班主任的我们,经常勤于同任课教师沟通和交流,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找每一位任课教师,认真虚心听取他们反映的班级问题,采纳他们对班级管理的建议和意见,正确处理和协调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以真诚的态度,从他们那儿获得更多学生的信息,对班级中的问题能及时去掌握,尤其在初三阶段学生对班级管理中不科学的方式及时去调整、对工作中不合适的做法及时作出改变,把班级中一些问题及时处理在萌芽状态。

2. 发扬团队精神

作为班主任,在工作中应该同任课教师真诚合作,发扬团队精神,把每一位任课教师当做班级管理的合作伙伴、有力助手,以多样的方式调动和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如在每一次的班会和班级活动尽可能邀请任课教师来参加,让他们融进班级;班主任支持任课教师能自主地解决和处理好课堂中出现和发生的问题和矛盾。而对于班级中那些学困生和德困生的转化,则更要发挥每一个科任教师的教育潜能,形成一股教育的合力,定期举行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座谈会,对班级出现的新问题会诊,各抒己见,制定有效的教育措施,让每一位科任教师各显其能,每人负责“帮扶”三至四名学生,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和班主任一起,为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进步而尽其所能。

第2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班级管理;实施策略;班级凝聚力

班级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主要环境,班级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在进行班级管理的时候必须要使用恰当的方式,如果对学生一味采取强硬的手段,没有结合道德教育,那么管理结果不会理想,甚至会适得其反,对于班级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班级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校是由一个个小班级形成的,正确科学的班级管理不仅能够促使优质班风的形成,还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所以道德教育在整个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下面就相关问题进行细致探讨。

一、小学道德教育包含的主要内容

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重视以德服人。以德育人是班级道德教育的主要宗旨,要想促进班级道德教育的实现,教师首先应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形成班级道德教育的正确规范和相关标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自己的道德素质严格要求,不断提高充实自己。这里所讲的道德教育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华美德、社会公德,还包括一些生活方面的正确常识和风俗习惯。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时,应该全面综合地看待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正确引入班级管理中,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益。

二、道德教育对小学班级管理的作用

道德教育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明白班级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地参与到班级良好班风的建设中;其次,还能改善班级氛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各项教育工作的质量不断得到提升,对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道德教育对小学班级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弥补传统班级管理的不足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很多教育者往往只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教授,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所以这就造成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手段也是机械片面的,没有注意对学生的综合管理,很多教师片面地把班级管理当成是对于学生不良行为的简单约束。殊不知,这样的管理不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对于小学生,不成熟的思想,会使他们厌烦教师的约束管理,所以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有着很大的限制,而将道德教育渗透到班级管理中能够促进学生团Y意识和班级意识的形成,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热爱班级的激情,从而将班级意识内化为学生的真正意识,在班级管理中正确渗透道德教育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十分有利。

2.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一直被强调的,而且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所以提升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在班级管理中渗透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是新课改要求学校管理必须进行的过程,不正确的班级管理对学生的自身发展会有非常大的限制,所以在班级管理中渗透道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学习能力,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也是顺应时展的。

三、小学班级管理中道德教育的实施策略

1.确定正确合理的班级管理方式

在进行班级管理时,要想将班级管理工作做到位,做得完善,就必须明确班级管理的具体方式,形成适合班级发展的科学管理目标,在科学的管理目标中渗透班级道德教育才能保证班级管理朝着又快又好的方向发展,所以班主任首先应该明确这一概念,对管理目标进行合理设定。在形成明确管理目标的时候,教师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对班级管理提出自己的意见,以便增强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真正把自己当做班级的主人,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

2.形成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

良好的师生管理是促进班级管理的首要前提,所以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心理,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对师生关系进行把握,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关爱学生、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其次应该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能以成绩好坏判断学生,另外,提高道德教育的质量,教师要经常与学生面对面谈心。

3.促进班级管理凝聚力的形成

班级的道德教育做得完善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教师必须对这些人员严格考核,确保他们达到德育要求,确保他们能够积极参与班级道德教育工作,促进良好班集体的形成。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工作离不开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教师首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自觉遵守班级制度,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继凯.传统道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教学参考,2015.

第3篇

关键词:心理契约;教师;学生;班级文化

心理契约理论是著名心理学家施恩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是和书面契约相对应的一种概念,是一种非书面化、未成文的契约,是契约双方相互持有的、用以表明双方隐含的和未公开说明的相互间期望的总和[1]。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除了以规章制度形式呈现出来的契约之外,往往还存在一种不成文的管理形式,即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在具体的班级管理中,师生双方之间的心理契约有着较强的能动性,积极的心理契约会使班级管理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的可行性

(一)运用心理契约理论使班级管理从刚性化转向柔性化

传统的班级管理以教师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管理的重要依据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使管理呈现出一种刚性,这种刚性管理虽然短期之内效果好,但是管理过于刚性,不利于良好班级管理模式的形成[2]。心理契约虽然是以一种未成文的制度形式出现,但其本身依旧具有管理功能,且具有弹性,处理具体事务时应变能力强,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更能体现班级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可以有效弥补学校班级管理中刚性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的缺点。

(二)心理契约理论的运用推动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

传统意义上的班级管理倾向于单向管理,即教师管理学生。心理契约理论下的班级管理是双向管理,基于心理预期,教师期望学生认真学习、遵守纪律、全面发展,学生期望教师教学能力强、有责任心、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够按照对方的期望提升自己,那么师生之间就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契约,这种良性的心理契约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班级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心,促进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相反,师生之间不良的心理契约则不利于班级管理。

二、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有效运用

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是一门管理艺术,良性的心理契约有利于积极健康班级氛围的营造,对班级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在班级管理中有效运用心理契约理论,需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更加全面、便捷,教师的权威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此,教师应该认识到,传统的教师权威型的管理模式并不是班级管理的绝对形式,健康有效的班级管理模式应该是师生的良好配合。在心理契约型的班级管理模式中,虽然师生双方均是管理的缔造方,处于平等的地位,但是由于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及掌握知识的不平等性,教师的能力和修养水平决定了心理契约的质量,只有教师积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使心理契约理论在班级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只有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有效避免因教师素质不达标而导致师生之间心理契约难以达成的现象。

(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要想使契约型班级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改变原有对班级管理的认识,使学生变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有意识地参与到班级管理的心理契约构建中去。在心理契约型班级管理模式中,学生契约意识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心理契约的建设中来,使学生认识到班级心理契约的建立是需要每个班级成员共同参与和努力的。此外,学生还应意识到心理契约不能代替班级管理制度。

(三)共建心理契约型的班级管理文化

班级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师生共赢发展,这种发展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教师专业指示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的提升;二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即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发展。班级管理应该围绕师生双方的心理愿景展开,以班级管理文化的形式开展,这种班级文化的建设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民主意识,将学生视为班级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尊重并发挥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参与权,充分发挥班干部的纽带作用,建立良好的制度保障和宽松的人文氛围,使班级管理中,师生同心,共建心理契约型的班级管理文化。

三、结语

在班级管理中有效运用心理契约理论可以使师生双方携手共赢,但心理契约的建立对师生双方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养,学生主动参与,更需要心理契约型班级文化的建立,只有师生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有效运用心理契约理论管理班级。

作者:张文婷 单位:新乡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班会课;中职学校;班级管理;重要作用

技术性人才对促进社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当前,我国较为缺乏技术性人才。国家开设中职学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技术性人才,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要提高教育水平,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加强班级管理工作的方式有很多,有效开展班会课是加强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方式。

1中职院校通过班会课促进班级管理的方法

1.1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当前,中职学校的大多数学生具有自主意识,在看待一些事情时,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在班会课上,可以采用灵活的方法,也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采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班会课中来,提高学生对班会课的参与度。在班会课中,教师不仅让学生成为倾听者,还要让学生成为叙述者,在拉近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在班会课上的感受,从而加强班级管理[1]。

1.2明确班会课的主题

班会课应当具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教师在开展班会课之前,应当明确其主题。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明确主题的班会课与无明确主题的班会课相比,学生在班会课中的热情明显得到了提升,并且班级管理效率的提升效果也较为显著。明确班会的主题即对某个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增强对学生教育的透彻性。教师在班会课中的作用非常大,教师不仅是班会课的组织者,还是学生在班会课中的引导者,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组织作用与引导作用,大力凸显班会课的主题。

2中职院校利用班会课促进班级管理的重要作用

2.1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虽然班会课在中职教育中出现已久,但是以往中职学校并不重视班会课,从而使班会课无法有效的起到提升班级管理效率的作用。在传统的班会课中,叙述者是教师,倾听者是学生,大多数教师会通过灌注的方式向学生传输学习内容,这种传输方法与班会课形式很容易使学生对班会课产生“听课疲劳”,导致学生对班会课失去兴趣,班会课自然无法起到提升班级管理的作用[2]。如今,中职学校提高了对班会课的重视程度,中职学校的教师在开展班会课时,转变了传输方式,改变了课程形式,积极带领学生融入到班会课中。教师在班会课中,应当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作用,帮助其提高团结合作能力。对于中职的学生来说,自我管理能力是一项至关重要的能力,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中职教师通过班会课,要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得到增强,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2班级凝聚力增强

在想法方面与问题认知方面,教师与学生由于年龄不同、阅历不同,必然有着不同的想法与认知。班会课可以收集大家的想法与意见,提高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思维,在无形之中将班级凝集在一起,提高班级的凝聚能力。中职院校的学生通过班会课,能够提升学生对同学、教师的了解程度,能够促进团队精神的形成,对班级凝聚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3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所开展的文艺活动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参加,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有机会上台表演,并且学校所开展的文艺活动是由学校组织的,主题内容也由学校决定,对此学生既没有主动性,也没有决定权[3]。班会课上可以开展文艺活动,教师可以将决定权交到学生手中,为学生提供上台表演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找准自己的定位。

3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4-0034-02

幼儿园班级管理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协调组织、策划、实施等环节,充分利用班级和幼儿园内的各种资源,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目标,提高教学服务质量。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中,管理对象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教师、家长与幼儿。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质就是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凝聚三者的力量,促进三者的和谐发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以下几点经验,以加强幼儿园班级管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营造温馨的学园氛围

幼儿园的氛围创建是影响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和保育人员的共同努力与配合。班级教师管理者要能够与家长、保育员进行良好的沟通,提出一些注意要点,三方做好协调工作。在幼儿园营造一种轻松温暖的氛围能够给幼儿提供愉快的学习环境,这一点对于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有着重要作用。因为幼儿园是幼儿养成各种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幼儿由于年龄太过幼小,对家长的依赖性比较严重,这就需要幼儿园在管理过程中给幼儿营造出像家庭一样的温馨的环境,这有利于幼儿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例如幼儿园可以在开学之际及时召开班级会议,集思广益共同讨论如何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如何建立班级管理制度等问题,并在会后统一意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关爱幼儿,与幼儿做朋友,获得幼儿的好感。

二、加强教师管理工作

幼儿园教育管理工作目标是幼儿,他们天真无邪,爱玩爱动,如果教师没有较强的责任心、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则很难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很难保证幼儿的全面发展。因此幼儿园必须加强教师管理工作,培养教师的吃苦精神,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班主任是班级管理工作的负责人,因此需要以身作则,在工作过程中要能够树立表率作用,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凝聚全班集体的师生力量,共同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此外,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班主任要对班级管理进行明确分工、明确各教师的管理工作职责,从而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班主任应该在开学之际将学期任务具体分配,各教师要在任务分配后针对自己的工作职责制定教学计划,班主任要在管理工作中加强监督与管理,确保管理工作的按时完成。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要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同时加强其他教师的辅助工作。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不是靠班主任一个人的职责,班级教师成员应该在管理工作中加强配合,提供协助,齐心协力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保育人员要帮助任课教师维持秩序,在幼儿吃饭时,要做好餐具、食物的发放工作,从而促进班级管理秩序。

三、提高家长的班级管理参与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具体条例表明,家长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尊重家长,与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要能够让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从而协助教师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由此可以看出家长在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育主要分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幼儿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很多家长逐步提高对幼儿教育的关注,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断寻求新的教育方法,并开始将目光转向校园与家庭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因此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向家长寻求意见,让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孩子的管理。幼儿园班主任要能够制定班级家庭管理合作制,帮助家长提高教育水平,纠正家长的教育方法,向家长宣传教育幼儿的方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与质量。

在幼儿园管理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开拓思路,组织各种形式的家庭幼儿园管理合作活动。许多家长都认为教育幼儿是幼儿园的责任,自己只要把孩子放到幼儿园就好,自己就没有教育责任了。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另外,基于目前多数家庭是独身子女的现状,为了保证班级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必须向家长宣传正确的育儿经验,帮助家长改变一味迁就子女的现状。幼儿园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在校的表现情况,幼儿园近期开展的工作以及家园合作的模式等。家长会的目的就是要明确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让家长认识到只有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参与到幼儿的教育中去,才能使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从而更好地进行班级管理。

四、不断对班级管理行为进行思考和矫正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特长,都是独一无二的。作为幼儿教师,在管理班级时要尊重幼儿的个性特征,认真分辨每个幼儿的长处,才能更好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启蒙阶段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为每个幼儿设立一本“日记”,记录他们生活学习中的点滴变化,这样在幼儿出现问题是就能够很快地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同时,日记也是幼师职业生涯中积累经验的有效手段,通过研读日记,不断对自己的班级管理的方式方法进行反思,哪些地方需要巩固加强,哪些地方需要转变方式方法。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进步,只有不断矫正才能更好的管理班级。

幼儿班级管理是一项烦琐但却意义重大的工作,作为幼儿教师,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调整,探索幼儿班级管理的新思路,帮助幼儿更好的发展,促进幼儿园管理更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周鸿雁.浅谈幼儿园班级管理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1,(09).

第6篇

班级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将“小先生制”充分应用到与中职学校班级管理工作中,可让中职学生在良好的班级管理中健康成长。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艰难的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学校、各科教师、学生之间的配合,为了促进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班主任必须转变传统班级管理方法,采用“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

小先生制;班级管理;管理模式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相对较小,人生观、价值观都未成熟,基于这些特点,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班主任应采用有效管理模式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班级环境,加强班级管理工作,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生观[1]。本文将对推行“小先生制”班级管理模式对于全面促进班级管理工作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分别从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特点分析、“小先生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两个部分进行阐述。

一、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特点分析

中职学校的学生具有学习成绩较差、自律性不强等特点,在课堂上通常坐不住,如果教师不对他们的行为加以控制,课堂纪律就会更加混乱。然而,这些现象对家长们来说显得理所当然,他们觉得中职学生年龄尚小,天性使然,这种不带修饰的天真本性被称为学生的情绪[2]。面对中职学生的调皮捣蛋,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新手教师面对这种情况通常显得手足无措,有些教师还会忍无可忍想要加以训斥,这种潜意识下表现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教师的情绪。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教师的理性为其带来了更多限制,这些限制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师面对学生身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可能会采用违反师德的管理手段,然而,教师的理性会将其带回更加智慧的轨道。中职学生处于一个特殊年龄阶段,保持孩子的天性是教育的本质,对于中职学生的约束是教育的必然性,这也是学生的理性。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新的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们原本的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影响和挑战,导致价值观念与社会道德标准之间的冲突越来越明显。中职学生年龄普遍偏低,这个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良好品质、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学生认知的偏激会导致犯罪行为的出现,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关键时期,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帮助中职学生树立良好价值观。

二、“小先生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小先生制”是由陶行知先生提出的,陶行知先生认为小孩能做小先生。“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先生在当时普及教育及教育方法的重大发展。“小先生制”管理模式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使教师管理工作越来越轻松。笔者将对“小先生制”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进行分析,分别从增强学生自律性、鼓励学生显示本领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增强学生自律性

在班级管理中,如果教师只从班主任角度思考问题,就很容易让学生形成敌对心理。因此,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管理方式方法,采用“小先生制”管理模式,巧用“师生换位”[3]。例如:学生上课爱讲话,对于教师的管理非常不利,针对这个现象,教师让学生选出五到六个表现好、自律性强的学生,让这些“小先生”在课堂上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对那些嘈话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一开始,班级部分违纪严重者反映非常强烈,认为“小先生”伤了他们的自尊,经过长期引导,嘈话者的表现越来越好,能自觉地遵守纪律,自觉性提高了,教室里又恢复了往日的安静。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小先生制”管理制度的应用能增强学生自律性,有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鼓励学生显示本领

“小先生制”管理模式能充分鼓励学生显示自身本领。例如:在班级黑板报的布置上,教师利用让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各自的任务,一个小组搜集素材、一个小组版面布置、一个小组设计格式。这种方式不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凸显了学生的本领。此外,教师在班会上向学生传授健康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回家收集相关资料,在第二天班会课上,教师可以让值日班长主持。这种方式不仅减轻了学生工作量,还强化了教育效果[4]。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内心敏感,自律性差,需要老师的谆谆教导与悉心照料。他们年纪尚小,还处于身心发展不成熟的阶段,是家长的掌中宝。这个年龄段正是学习黄金时期,这个阶段思维行为形成将会对他们的一生起到关键作用,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就会让中职学生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学习观、价值观,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小先生制”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教人识字学文化,更在于“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延绵推广,是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匮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的问题,教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必须制订相关计划,充分发挥指导作用,促进“小先生制”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

作者:李远洲 李艳 单位:江西省崇仁师范学校

参考文献:

[1]族.班本管理:中小学班级管理的新思路[J].中小学管理,2011(07):48-49.

[2]蔡东霞,谭智奇.高校规范化班级管理模式探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3):336-338+341.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教育 班主任管理 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203-01

受到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遇到了新的问题。基于新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初中班主任教师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意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还应该加强对学生人格培养工作的重视,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保障。所以,新时期应该对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创新,为班级和谐环境的构建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一、当前初中班主任教师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初中班主任教师已经开始尝试探索班级管理优化措施,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班级管理整体质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在班级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整体管理效果产生了相应的不良影响,具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教师角度

从教师角度进行分析,初中班主任教师班级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心理健康问题,即班主任教师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大,长时间处于紧张工作状态中,身心调节能力不足,长时间以后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方面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班主任教师角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传统的教学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教师的权威性逐渐被弱化,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教师出现心理落差,对班主任教师班级管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教师管理能力问题,部分学校的班主任教师教学能力较强,但是班级管理能力不足,班级管理工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对班级管理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限制了班主任班级管理质量的提升,对班级管理在强化教学质量方面作用的发挥产生不良影响[1]。

2.从学生角度看

从学生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对班级管理工作的错误认识也会影响班级管理效果。一方面,部分初中学生对班级管理工作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教师的管理只能限制其行为活动,而不会产生积极效应,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愿意配合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影响班级管理效果;另一方面,学生集体主义感缺失,没有认识到配合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是自身作为班集体一份子的责任和义务,因而在班级学习过程中不注意团结其他同学,我行我素,严重限制了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化开展。可见,学生思想认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对班级管理工作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所以要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还应该注意学生方面的问题。

二、解决当前初中班主任教师管理问题的措施

基于当前我国初中班主任教师班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班级管理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持。

1.应用多样化的方式缓解班主任心理压力

班主任工作状态对其班级管理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针对当前班主任教师班级管理工作压力大,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在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各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管理措施,应用多元化方法缓解教师教学压力,如设置副班主任岗位,让其他教师辅助管理;对班主任教师实施人文关怀,让班主任教师能够明确自身社会位置和在社会上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而对班级管理工作进行优化调整,促使班主任能够以平常心对待各项管理工作,对学生实施科学的管理,有效提升班主任管理质量。

2.对班主任教师管理方法进行改进

随着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对学生实施科学有效的教育指导,班主任教师在探索班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该结合实际需求对班级管理方法进行逐步改进,增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此过程中,相关引导人员应该让教师明确自身工作责任,即在不同的情况下所应该应用的措施,进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实施科学的管理,提升管理效果[2]。在实际组织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教师还应该注意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制定更为科学先进的管理措施,组织开展校外管理活动,增强学生对班级管理工作的认同感,进而促使其积极配合班主任教师的管理工作,为初中阶段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相应的保障。

3.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育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学生干部对班级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要想逐步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就必须对学生干部的自我提升和自我管理能力加以强化,进而在学生干部的帮助下完成班级管理各项工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具体而言,在培养学生干部班级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初中班主任教师应该对学生提出适当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逐步构建自我管理机制,在加强自我管理、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的情况下,积极配合班主任教师的班级管理工作,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配合管理的积极性,有效改善管理现状,促使班级管理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4.对初中班主任评价考核机制加以完善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教师考核评价更为复杂,考核工作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逐渐得到了一定的凸显,并且借助合理的考核评价,班主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得到有效的调动[3]。同时借助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班主任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强化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到班主任管理工作的社会价值。这样班主任教师就能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有效提升班级管理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工作是初中班主任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班主任教师应该重新认识班级管理工作,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教育和引导,促使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管理,提升班级管理效果,为初中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国华.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J].成功(教育版),2012(1):203.

第8篇

视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着特殊的行为特点和心理依赖性,他们的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并且与周围环境的适应性较差,由于视力缺陷他们甚至不能理解教师的要求以及相关的课堂常规,面对一些生僻的学习环境他们会产生严重的害怕与抵触情绪。除此之外,视障学生的相互沟通也有着诸多障碍,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后生活中都需要教师的引导与帮助,这对于班级管理工作而言显然是极大的挑战。由于心理和生理都尚未成熟,视障学生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缺乏有效的规划,因此针对视障学生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绝非仅仅是从生活自理及课程学习方面帮助学生重塑自信,还应当引导学生在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合理规划将来的发展,积极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资本,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善自我,重拾信心。

二、人文关怀视角下视障学生班级管理策略研究

(一)关爱是基础,融合才是关键

班集体的稳定,是保证学生和谐共处、积极向上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良好学习氛围及生活氛围营造的关键所在,班主任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不容忽视。在视障学生班级管理问题上,关爱学生是一切班级管理工作的必要基础,在产生矛盾时注意稳定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做到互相帮助,更好地实现学生关系的融洽。这就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做好带头作用,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切实发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互帮互助、不冷漠、不歧视,发挥班集体的关爱与融合作用。

(二)突出班级凝聚力对于班级管理的促进作用

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还应积极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在与各任课教师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寻找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以此为依据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关于班级学习风气的构建,还可以通过各项技能竞赛的举办来为学生提供自我学习成果的展示平台,及时为学生指明就业发展方向,与当前就业形势相适应。班级凝聚力的形成,对于视障学生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强化与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各项激励制度的建立像是班级评比、班级日记以及班级考勤等,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施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与促进作用。视障学生也有着较强的竞争和团队意识,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可见班级凝聚力的形成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成绩相关联,还与班主任的班级管理策略有必然联系。

(三)发挥班主任的示范与引导作用

班主任示范与引导作用,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不应转变成对视障学生的溺爱,不应将视障学生视为折翼的小鸟,过分溺爱和保护只会让学生变得更加胆怯和不自信。班主任的示范作用来自诸多方面,工作态度、道德修养、性格因素等都会对视障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见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的重要性不仅仅是班级的管理者,同时也是视障学生心理氛围的构建者和调节者。融洽的学习气氛,不仅能够缓解视障学生心理的紧张与不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也有积极的影响。通常民主型领导风格对于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以及友好性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潜能能够得到充分激发,民主型的班主任也能够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对于视障学生而言,良好心理氛围的构建至关重要,它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基础之上的心理认知过程。教师对待视障学生的公正认识,能够使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得到更多的支持与响应。

(四)重视家庭教育作用,完善个别教育工作

对于视障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实施而言,家长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家庭因素在班级管理中的融入能够使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在家庭和学校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切实提高班级管理的开展质量。需要注意的是,家庭因素中家长的态度对于视障学生心理氛围的构建有着直接的影响,一些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属于弱势群体,本身应当受到社会的关注与迁就,这显然就会使学生的心理更加脆弱,影响到学生正确认知观念的形成。这就需要班主任及时做好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工作,使家长能够以理性全面的态度看待问题,鼓励视障学生谋求更好的发展。视障学生无论是个性还是心理,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个别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样不可缺少,这是视障学生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补充。

第9篇

关键词: 班级管理 心理学 个体差异

1.引言

数年来,为了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班级管理给予了很多的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多学科的参与使班级管理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与思路,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中学班级管理的研究要考虑到参与班级活动的人员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要考虑具体的事,其内容十分复杂。本文的班级管理者主要指班级教师,力图研究和分析班级管理活动中的心理学原理,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教师怎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接受,如何使教育教学真正有效,进而解决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2.心理学理论基础

2.1人性假设

人性假设是对人的本性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如何看待人的本质和价值是确立管理思想、制定管理原则与制度、建立组织结构等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从“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再到“自动人假设”与“复杂人假设”,人性假设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复杂人假设”强调了“因人施管”的管理理念,认为对于人,要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和类型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管理必须具有灵活性,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内部成员在动机、需要、能力、个性方面的差异,因人、因时、因事、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管理方式与奖酬方式。这种尊重个性差异、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于进行班级管理是具有启示作用的。

2.2有效班级管理中的人际关系和管理者特质

班级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它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上的,这种独特的关系具有人为性,会使其始终保持明确的方向和目的,因此其成为班级管理的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相互信任与理解、必要的情感交流和理智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学生做出积极反应,使学生感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自尊心与自信心,而对教师的认同和模仿对促进学生的发展与进步更具意义。

有效班级管理者的特质是教师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点,这些特质对师生关系和管理效率有直接且重要的影响。其核心要素有以下几点:

2.2.1共感理解。在班级管理活动中,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观点和感受,并通过言语或肢体语言把这种共感表达出来,让学生得到教师的反馈,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

2.2.2积极关注。这一概念源自罗杰斯,可以用“无条件接纳”描述这个概念,指的是咨询者不关注来访者的行为好坏,而是无条件地从整体上接纳对方,给予其关怀。学校中多数学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不足,容易被困其中而产生“自我损毁”倾向,对教师的态度极为敏感,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应尽量以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接纳他们并给予适当的关怀,同时应当有选择地注意其积极的方面,使其感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或者毫无希望,使学生全面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增强战胜困难、完善自我的勇气和信心。

2.2.3尊重和温暖。这是实现有效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

2.2.4真诚。这也是罗杰斯强调的建立有效人际关系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要求教师在班级管理活动中表现出自身真实的一面,不需要特意取悦学生或因自我防御而掩饰、修改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态度,不要回避自己的缺点或失误。真诚的人会得到周围人的信任和喜爱,教师更是如此。真诚的教师会对学生起到榜样的作用,促使他们也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别人,更加坦率地对人对己。

3.班级管理的误区

在班级管理中常常会出现一些误区:第一,长久以来,学校方面评定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很单一,忽略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的评定。第二,教师的领导意识太强,往往会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动机,没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过于看重自身的需要与动机,并以此管理和制定班级的发展模式和努力目标。第三,在安排和分配任务的时候,经常忽略学生的个性差异,没有把握好其各自的性格特点,未能把合适的任务分配到合适的人那里。第四,没有很好地了解掌握学生的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不能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和性格采用不同的沟通或教育方式,因此不能进行有效和良好的沟通和教育。

4.心理学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在树立权威中方面,首先需要老师会适当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知道自己的道德素养、工作能力和专业实力,要尽职尽责,并尽快熟悉自己的学生。老师熟悉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亲和力,缩短了和学生情感链接的时间,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威信。

沟通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手段,而谈话是沟通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谈话可以起到交流思想感情、消除隔阂、减少内耗、增进相互理解、加强团结、有利于班级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等作用。为了增强谈话的有效性,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在适宜的地点和时间进行交流,要注意倾听,换位思考并注意非语言行为的使用。非言语行为包括目光注视、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声音特质、空间距离、衣着步态等。由于非言语行为不仅能对言语内容作修正补充,而且很多时候还比言语交流更生动、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所谈内容。因此,谈话中必须注意非言语行为的使用。

5.结语

青少年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体现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中学教师利用心理学知识管理学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从人的角度分析和认识问题,恰当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寻找合理解决问题的方式。认识并尊重个性的差异才能促使学生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