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5 16:32:00
导语:在高效沟通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发展环境日趋恶化
随着社会的转型,大量的在职人员学历得到了普遍的提升,新增加的就业者学历程度普遍提高,加之社会不再将学历文凭视为人才素质的唯一标准,而更加强调人才的综合素质及职业技能。普通髙校成人教育原来以在职人员的学历补偿教育为使命的发展地位逐渐下降,在高等教育中的话语权不断下降。学历补偿教育一直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主体方向,而非学历教育培训明显成为其发展的短板,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化、远程教育的急剧拓展、海外优质教育资源的渗透,综合这些因素使得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生源大幅减少,很多高校的成人教育招生计划无法完成。此外,成人教育在高校内部的发展环境也令人担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一般是按照成本培养的方式收取费用,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办学规模,对高校难以产生足够的经济诱惑力。且随着高校的综合化,全日制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大规模扩张,用于成人教育发展的教育资源不断受到挤压,成人教育在普通高校内部地位日趋边缘化。
(二)办学特色日趋丧失
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其教育对象是在职在岗的成人,从理论上看,其办学特色必须是针对成人进行的在职教育。由于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地位日趋边缘,其发展一直依附于普通的高等教育。很多高校成人教育单位在制订培养方案及教育计划的时候,只对普通高校的本科教育模式进行简单的复制或移植,培养目标侧重于学科,教学方法及培养方式偏向本科化,很少有专门针对成人所需的认知,致使成人教育的成人性特点丧失,没有树立成人教育的品牌。办学特色的丧失未能使学校形成自身特点,也未能与普通的本科教育形成互补之势,严重削弱了成人教育固有的社会服务功能。
(三)教育教学方法滞后
成人教育针对成人的的特点本该是一种灵活多样的教育,但大多数学校的成人教育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的函授或夜大教育教学模式。不但在教学内容上没有与时俱进,而且在培养方法及教学手段等方面也没有创新。比如,一如既往地坚持学年制,按照固定的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坚持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重视教师的单向知识传递;在教学方法上坚持演绎、灌输与理论传授,轻视归纳、能力培养及技能训练;在考核方式上,坚持闭卷考试,评价模式单一。总而言之,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极为滞后,与终身学习理念中要求的时时、处处、人人可学的目标相去甚远。
(四)教师队伍发展处于窘境
第一,教师的素质偏低。中国大多数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基本上将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由此,那些能够增进其发展目标排名的指标受到各高校的重视,比如,科研论文、课题项目等,而成人教育的教学工作则不计入大学发展指标中,于是很多高校的教师不愿意担任成人教育教学工作,尤其是教授、副教授。这样,成人教育的专职教师极为匮乏,一般是刚毕业的新进教师或是没有教师资格的行政管理人员,甚至是指派在读的研究生担任任课教师。第二,教师队伍的状况不稳。一直以来,普通高校很少有专职成人教育教师编制,大部分的授课教师均是其他学院的兼职教师。这样,在教师考核指标变化的情况下,成人教育的教师队伍一直处于动荡之中,教师的数量难以保证,教师质量更难保障。
二、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办学理念:从阶段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主要集中在学历教育及各种职业资格与技能提升的非学历教育培训两个方面。无论是学历还是非学历教育,其主要目的均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提供其职业及就业的竞争力。换言之,即当前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是阶段性的,是社会个体从学校毕业后到就业之前这个时段。阶段性的教育服务与终身教育理念相去甚远,普通高校应该秉承终身教育理念,积极将成人教育发展为终身教育,为社会个体的职业发展、精神文化生活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因此,第一,积极倡导终身学习的观念。对受教育者进行终身学习理念教育,全方位为其规划终身学习的进度,刺激受教育者终身学习的需要。第二,针对受教育者发现并拓展终身学习的机会。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成人教育的过程中,要按照其个性需求及职业、生活发展之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课程,保持学员能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第三,要重视终身雇佣能力的培训。任何社会个体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要通过终身学习提高其终身雇佣的能力,防止其个人职业发展风险的产生。这种培训是一种终身就业、职业能力训练,是保持社会个体在社会-争中生存发展的基础。
(二)办学目标:从学历导向走向学习导向
随着普通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普通的全日制教育已经完全能够满足社会个体对学历文凭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成人教育必须由学历导向转向学习导向,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学习导向要求的是,成人教育必须注重对受教育者学习能力的培养,以保持社会个体能够在社会变化的时候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而获取信息与知识。从价值观念上看,学习导向既要注重成人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也要注重个性化余人特色;从其教育对象上看,学习导向要求成人教育不仅要注重在岗成年人的教育,还要注重非在岗的成人教育;从教育内容上看,学习导向不仅要求成人教育注重职业技能教育,还要注重各种综合素质教育。因此,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应该改变办学目标,大力发展“学历后”教育,关注社会个体的职业、生活、精神、文化等非学历层面的学习需求。
(三)教育对象:从精英教育走向全民教育
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到来,要求所有教育必须是全民教育,国家有义务为每个社会个体提供其所需的教育资源且要保障这种教育资源的连续性。但是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导,这种学历教育还是带有较为浓厚的精英色彩。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门槛”还是存在的,一般是以初中、髙中为相应的中等职业教育起点,通过成人高考来获取入学资格。由于“学历后”“职业后”的终身教育体系在我国尚未完全建立,部分取得学历的人想再次踏入高校成教育大门是困难的,这些群体虽然没有学历需求,但有生活、精神、娱乐需求,而高校的成人教育却不提供这些教育服务。这种状况与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全民化教育要求不符。因此,当前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应该实现向全民教育转型,发挥政府与民众的积极能动性,构建全民化的终身学习体系。
(四)办学形式:从封闭教育走向开放教育
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这种办学形式的背后,是其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与普通高等教育无异,基本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复制版”。这种复制版的封闭办学不但不能解决成人教育对象的需求差异、基础差异及工学矛盾,而且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扩散了部分学生混文凭、混学历的心理,对学习风气、学生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为了扭转这种消极局面,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必须由封闭走向开放,积极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建立成人特色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评价机制,实现办学的开放化。具体而言,第一,积极推行学分制及课程超市,打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壁垒,使得这些教育形式之间相互承认学分,按照学分总数完成学业,从整体上构建灵活化的学制体系。第二,整合网络教育资源与本校教育资源,构建开放式的“人人可学、人人能学”的自助化学习平台,实现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纵向及横向沟通,最终实现全民化、终身化学习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开放整合。
(五)保障体系:从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保障体系基本上是由政府提供,政府是制度及资源供给的主体力量,而社会、民间及企业力量极少参与,而政府的政策、经费等保障体系也较为滞后,与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要求极不相称。第一,缺少终身教育方面的立法,尽管教育部将“终身教育法”的起草工作列为其2012工作重点,但至今尚未起草;第二,我国没有建立与终身教育相匹配的主管机构,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力量,其管理机制与发展模式仍然是传统的,缺少与终身教育体系要求的制度保障。第三,一直以来,我国对非正规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成人教育缺少国家经费支持,使得在实践中,很多普通高校将成人教育作为一种附加式办学,作为学校创收工作的一部分,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将各种短平快的培训作为成人教育发展方向,教学质量与声誉难以保障。因此,在终身教育及全民学习的要求下,成人教育要实现其成功转型,必须强化其保障体系,除了政府提供的主要保障之外,还应该发挥社会、民间、企业的积极性,利用它们的优势及资源,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发展提供保障,比如,推动高校与企业、非政府的NGO组织的合作等。
三、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转型发展的机制构建
(一)办学管理机制:突出高校本位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制度供给方主要是政府,其办学管理机制容易受到高等教育管理体系的影响,制度建设通常滞后于办学实践,这是高校成人教育开放办学与国家对高校成人教育管理之间的矛盾。从当前时间看,无论是开放式办学,还是个性化发展及教育品牌的重塑,均需要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制度相对宽松、更加灵活且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因此,从办学管理机制上看,政府在构建成人教育统筹机制过程中,必须重视高校的作用及其功能的发挥,必须以髙校为本位充分调动各高校的办学积极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指导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应该给予各高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比如,全面放开招生计划,将招生权力下放给各高校,形成高校独立招生、教学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自主权。此外,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本位的办学管理机制重构与创新,教育主管部门按照国家高等教育分类管理的思路,引导不同区域、层次、类别的高校在成人教育转型,形成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办学之路。各高校也应该国家政策的允许下,以开放的姿态来改革本校内部的办学管理机制,通过各种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来推进成人教育的积极转型。
(二)人才培养机制:突出市场需求导向
人才培养是任何教育的核心,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要实现其转型发展,也必须依赖于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及重构。在信息化及知识经济时代,成人教育必须面向市场,通过市场需求的调节来构建起人才培养机制与体系,人才的培养必须基于市场的需求。换言之,高校的成人教育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市场化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方法及课程体系。如此,高校成人教育在其转型中,需要考虑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与学生需求(生源市场)之间的平衡,建立开放式的灵活教育教学体系。随着市场机制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的,因此,高校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也必须随时保持创新,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辅之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保证人才培养机制及其配套体系上能够实现多元化、灵活化的组合。
(三)学习评价机制:突出成果互认效应
学习成果的评价与应用是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重要激励机制,也是成人教育教学与管理改革的基础。如果在成人教育学习评价机制上推行学习成果互认,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并提升成人学习的积极性。2012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建立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成果互认、转换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研究并制定成人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之间的成果互认、转换等具体规范,比如,建立以“学分银行”为基础的学分互认机制。从高校内部看,也是如此,各高校的成人教育发展日趋多元化,在成果互认改革过程中,必须强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学校应该积极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引入学分制及选课制度,打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非学历教育等互认通道,最终使得“多证制”成为成人教育学历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发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成果互认的合力效应,最终使得高校成人教育更好地推动产学研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转型。
(四)教育合作机制: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1.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进一步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高校辅导员通过与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心理、情感等各方面动态防患于未然,为学生事务管理规定的制定和学生活动的组织、策划提供参考信息以及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监督起到一定作用,并能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起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作用。同时,能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和监督好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及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帮助及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阶段不仅是进行知识积累的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确立起来,完善起来的重要时期。当代大学生是未来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代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安定团结和社会文明进步。面对各种的竞争他们表现着自信满满,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分辨能力欠缺,他们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准判断审视问题。他们不愿受到束缚但又缺乏自立的精神。他们有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过分关注个人的感受和利益,而忽略集体利益或其他成员的权益及感受,缺少基本的团队责任感和协作精神。
3.增强和融洽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来源于彼此的相互沟通。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能使学生大胆地说出他们心中的想法、意见等,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和情感,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辅导员能经常与大学生沟通,还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归属感,,建立起相互信任、彼此理解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辅导员的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影响因素
1.情绪因素。情绪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心理因素,可对沟通的有效性产生直接影响。轻松愉悦的情绪,能增强一个人的沟通兴趣和能力;而气愤、焦虑、烦躁等负性的情绪可干扰一个人传递或接受信息的本能。当沟通者处于特定情绪时,常常会对信息的理解“失真”。例如当沟通者处于愤怒、激动状态时,对某些信息的反常常会过分(超过应有的限度),甚至误解;当沟通者处于悲痛、伤感状态时,对某些信息的反常会淡漠、迟钝(达不到应有的限度),也会影响沟通。
2.态度因素。态度通常是指个人对某一客体所持的评价与心理倾向,并以各种不同的行为表现出来,它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个人动机和态度是影响沟通效果的重要因素。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会造成沟通的障碍;生动诚恳的语态有助于沟通的生动性和说服力。
3.沟通技能因素。辅导员工作的开展,教育目标的实现,都要靠有效的沟通,因而沟通技能就成为了辅导员的基本能力之一。辅导员沟通技能一般包含着表达能力、争辩能力、倾听能力和设计能力等几个方面。辅导员沟通能力指辅导员与沟通对象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辅导员沟通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和谐校园的建设。
4.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在沟通过程中,选择不适当的时间、地点等,都会直接影响到信息传送。沟通时的环境营造,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依靠,更为轻松自然地向辅导员吐露心声。由于辅导员是教育的主导者,学生不自觉的将自己在了较低的地位上,不自主地产生心理戒备或是紧张情绪,没有平等的地位自然不能保障有效地沟通。
三、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沟通方法的技巧
1.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是沟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进行重要沟通时,必须精心准备,言简通俗。既要多几分幽默诙谐,又要少一些死板僵硬,这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真正理解,产生共鸣,实现有效的沟通。比如,有的学生性格比较内向,自卑感较强,就不能纯粹式批评,应该是“表扬式的批评”。有的学生脾气大,性格外向,那一定不能“细声细语”地教育,要抑扬顿挫,以感情真挚的语言取信于人,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入耳、入脑、入心。有时甚至可以附加体态语,如表情、手势、姿势等。
2. 熟悉每位学生。学生是辅导员工作的“主体”,不了解学生,就无法开展工作。作为辅导员,不但要以“长辈”的身份出现,更要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熟悉每一位学生,真诚了解每位学生的基本情况,主动融入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学生才会对辅导员产生信任。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作为辅导员做好管理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熟悉每位学生,熟悉每位学生首先要记住学生的名字。为了有效的沟通,为了更好的交流效果,必须要记住每位学生的名字及一般情况,切不可张冠李戴,影响到以后的管理效果,影响在同学心中的威信,被学生误认为没被重视的感觉。
一、高校群发性事件的类型
高校群发性事件是指受国内外形势、学校管理、服务或其他意外事件等因素的影响,发生在校园内外,以高校学生为主要参与者,自发或通过一定联络组织方式聚集在一起,出于表达情感、维护利益或其他实际诉求为目的,采取临时聚众的方式向高校、国家机关或其他机构施加压力,并对社会和校园管理产生影响的事件。群发性事件的形式包括游行、集会、静坐、请愿、罢餐(绝食)、罢课、上访等以及实施打、砸、烧、抢等违法行为。
(一)实体类高校群发性事件,以现实的人群聚集、实际参与作为标记
1.涉外性群发性事件。因为涉及国家、民族尊严等国际敏感问题引发的群发性事件。高校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荣辱感,对国家大事高度关注、高度敏感。如2012年9月各地高校自发组织了“理国,依法保钓”的游行、集会活动。
2.意外性群发性事件。因为自然灾害或校内外发生学生意外事故、意外死亡等原因引发的群发性事件。如2009年5月7日杭州飙车案。
3.缺陷性群发性事件。因为学校管理、服务存在缺陷、教育资源不足、师资素质良莠不齐等原因引发的群发性事件。如2012年4月23日北京某大学学生召集“罢餐日”。
4.维权性群发性事件。因为学校操作不当或违法违规操作而损害学生正当利益引发的群发性事件。如2011年11月3至4日,四川绵阳某高校物电学院70余名成人教育学生到绵阳市政府反映诉求学历证书及收费问题。
5.失衡性群发性事件。因为大学生青春期成长心理行为失衡而引发的群发性事件。如2011年11月7日西安某学院发生100余名大学打群架事件。
(二)网络类高校群发性事件,以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甚至形成公共舆论而导致事件发生变化为标志。如“我爸是李刚”事件、“湖南罗彩霞”事件等
二、心理学视角下的高校群发性事件
(一)群发性事件酝酿阶段的心理分析
由于我国处于转型期,贫富差距加大、权力功能异化、教育卫生不公、社会保障不健全等问题引起了部分群众的心理失衡。当个人感知他们当前的生活水准与应当享受的水准不一致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加上“行为者―观察者效应”,很容易让部分个人进行错误归因,他们会将自己的挫折感归因于外在因素而不是自己个体的原因。一旦这种受挫人员相互认同、相互支持形成群体,将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较强的排外性。
(二)群发性事件发生过程的心理分析
社会流瀑效应(socialcascades)对群发性事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高校群发性事件的初始是大家因为共同关心的问题或共同的利益而聚集到一起的,理由是正当的,殊不知此时参与者的视野已经局限在了狭小的范围内,不易接受外界其他信息,容易失去判断能力。受社会流瀑效应即信息流瀑和名誉流瀑影响,参与者会因为一味努力趋同达成共识而走入极端化。
高校群发性事件发生过程中的“观众效应”对事件本身起到了恶化作用。研究证明,有旁观者在场的时候,行为人往往会认为旁观者在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恐慌”会导致个体害怕被群体否定、抛弃,总希望得到旁观者的肯定和接受,于是他会去做一些以为群体期待他去做的事情,便会发生“逞能”行为。
三、高校群发性事件的心理干预系统构建
心理干预是指运用心理的原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一定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心理问题施加影响,通过系统性、结构性和深层次的干预使之向预定目标变化的过程。一定对象包括个体和群体,干预过程需要适当的干预计划、干预技术等。
(一)预防性干预子系统,即事前干预,包括组织构建和心理干预体系构建
1.干预组织构建。建立常设群发性事件应急干预机构,即应急管理中心,负责易发群发性事件的日常信息沟通、反馈,建立由社会、学校、朋辈、家长四位一体的干预组织体系。
2.心理干预体系构建。事前心理干预应该以心理疏导、正向舆论、法制普及等为主,高校内部需要成立由心理咨询中心牵头、个人―院系―部门为支撑的三级心理干预网络。
(二)引导性干预子系统,即事中干预,在群发性事件过程中的心理干预
1.心理干预。当事件发生时,需要迅速启动三级心理干预网络。部门心理干预网络需要迅速信息公开,传播积极舆论。院系心理干预网络需要针对不同类事件、不同类群体启动应急预案,针对性的对当事人或人群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
2.组织干预。在群发性事件过程中,采用组织干预应贯彻“软硬结合、冷热结合、宽严结合”的原则,社会、学校、朋辈、家长组织干预过程中,对群体和个体也应该保持“态度诚恳”,对不同类事件、不同类人群、不同类时期等特征给予充分关注和划分。
(三)维护性干预子系统,即事后干预,在群发性事件后的心理支援和干预
随着现代化图书馆服务地不断创新和资源的多样化发展,读者需求也日新月异,给图书馆图书选采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图书馆的采编人员由于自身所学专业等原因,仅凭个人判断很难准确满足读者的需求。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的高速发展,图书馆读者荐购系统的设计研究也越来越多,种类各异,本文对其研究现状做一概述,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论文数量的统计和研究内容
为了解近十年(2004年~2015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读者荐购系统研究的概貌,笔者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系统,以篇名或题名中含有高校图书馆荐购、图书馆荐购系统或图书荐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截止2015年6月10日,共搜索到发表在正式刊物上的有关于此研究的论文共计113篇,其中核心28篇。具体分布如下表:
表1各类型学术发展趋势统计
从表1可看出, 我国高校图书馆读者荐购系统的研究,最早从2004年汕头大学詹德潘的基于图书征订目录建立图书荐购系统的技术研究,开始至今,尤其是2012年后随着现代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其研究呈明显的上升趋势,研究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向前推进。
二、研究内容与现状分析
这113篇论文在研究的内容上归纳如下:
1.研究与开发者
通过笔者仔细研读这113篇文献,了解到目前进行高校图书馆读者荐购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者主要有以下几方:一是大型图书公司(书商),如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的荐书平台、博库书城荐书平台、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的外文原版图书“海外图书采选系统”PSOP、北京人天公司读书网的荐书系统以及武汉三新读者荐购系统等。二是高校图书馆,如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上海大学等。三是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开发商,据笔者了解目前多数这类软件大型系统开发商都带有读者荐购功能,如江苏汇文软件公司,自动化系统不一样,荐购模块的功能和设计风格也不同。
2.研究与开发的结合点
目前这类研究的结合点主要总结如下:(1)与文献采访工作结合。这也是研究的最多的一个角度,如刘英杰等基于文献采访的高校图书馆读者荐购服务研究,广州大学的陈漫红等研究与采访工作实现无缝连接,代茂军的基于图书征订批次的荐购系统设计等等。(2)与流通服务工作结合。中国政法大学的张馨文根据读者荐购数据和图书借阅比率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分析,分析图书馆读者荐购系统、馆藏结构中存在的有待改进的问题和解决方案。陈新红等研究的图书荐购系统的利用对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的影响等。(3)与云概念结合。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出现及其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与云结合的荐购系统研究也随之而来,主要有史艳芬提出一个基于云服务的图书馆读者荐购系统模型;李明鑫的基于云中心荐购知识库的图书荐购系统研究等。(4)与网上书店结合。随着现在网上书店的迅猛发展,很多研究者也开始探索与此结合的荐购系统,如陈刚的基于网上书店的一站式图书检索荐购系统研究,以网上书店作为荐购知识库,探索荐购系统建设。
3.研究与开发设计的技术与原理
随着现代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研究与开发设计本系统的技术原理也多种多样,但多数都采用B/S 架构来设计,采用的技术语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Hibernate技术、UML建模语言、JSP技术、ASP?NET、Drupal、J2EE、PHP?MYSQL、Web2.0以及最新的Android技术、微信公众平台等。
4.研究图书荐购系统的模式
就目前而言,笔者了解到图书荐购系统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传统的网上荐购。借助图书馆网站或者图书馆集成管理OPAC系统,读者通过浏览征订目录(图书馆负责整理的来自出版社的数据)或者自主填写荐购单或者以留言方式,荐购所需图书信息,提交后图书馆定期处理荐购信息。二是借助现代化的网店模式一站式荐购,读者通过该系统检索向馆藏服务器和网上书店发起查询,没有检索到图书则通过检索到的网上书店的图书信息荐购给图书馆,图书馆在审核通过后从网上书店购买图书。
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1.研究内容层面上存在不足
对于图书荐购系统中的某些领域如:安全性、读者反馈处理、多平台互操作等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更多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更加深入和仔细地研究。
2.对系统应用的研究不足
目前研究多集中在理论上的设计与构建,对于系统实际应用的研究尚不足,只有许新巧的上海大学图书馆荐购系统实证研究和张馨文以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为例,结合借阅统计结果,分析图书馆读者荐购系统中存在的有待改进的问题。高校图书馆读者荐购系统是一个应用性比较强的系统,必须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来深入实证研究,这样才能使得荐购系统更实用,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校企合作研究有待加强
读者荐购系统不是图书馆、图书供应商或出版社哪一方的事情,而是多方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目前的研究者都是各自独立研究,设计的荐购系统必然都是从一方的角度出发,有偏向性,适用性差,只有南华工商学院的田佳丽在Web2.0 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荐购工作探析中提到网络荐购方式图书馆可以与图书销售公司合作,但并无详细涉及思路和案例。而校企合作研究能将书商、出版社与图书馆多方的需求都融合到荐购系统研究中,这样设计出来的荐购系统能为图书馆与书商、出版社之间搭建直接交流的平台,解决出版信息不通畅等问题,从而使得图书馆的采访工作更加系统、科学。
四、发展趋势
由以上数据统计及分析,我们对高校图书馆读者荐购系统的发展趋势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总结:
1.与创新技术、理念的结合研究是必然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高校图书馆读者荐购系统研究领域之中将是必然的趋势。让读者在各种终端和网络的环境下随时随地的进入荐购系统,荐购想要的图书。
2.由开发设计到整合和应用研究
从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内容看,目前的研究对于系统开发和设计的架构以及技术语言已经比较成熟,今后的研究将会侧重系统整合和应用研究,以便完善读者荐购系统,使之应用普遍化。
3.标准化工作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宿舍管理;管理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006-02
有效的沟通是实现管理的关键,学生宿舍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想做到学生宿舍的科学管理,就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管理沟通,实现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促进学生宿舍管理水平的提高。
一、在学生宿舍管理中进行管理沟通的重要性
不论是什么组织,要想实现对组织的有效管理都要与其成员进行沟通,而如何实现与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使组织管理成功,就成为管理者进行管理工作的关键,由此出现了管理沟通的概念。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中沟通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与学生的沟通,即向学生宣传各种安全管理或设施管理信息,为学生提供各种宿舍服务,以及文化活动等的组织;二是与宿舍管理人员的沟通,例如召开管理人员工作会议,共同制定宿舍管理方案等;三是与学校上级管理的沟通,例如向上级汇报宿舍管理工作等。
管理沟通在学生宿舍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管理沟通能够传递宿舍管理信息。在学生宿舍管理中,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属于内部沟通,而与学校和学生的沟通则属于外部沟通,通过管理沟通能够将外部沟通与内部沟通联系起来,实现管理信息的及时传递。二是通过管理沟通能够增进宿管办与学生之间的了解。通过管理沟通,宿管办关于宿舍管理的各项制度和内容能够传达给学生,同时学生对宿舍管理的意见和服务需求也能够反映给宿管办的工作人员,使双方的了解加深,协调学生与宿管办之间的关系。三是提高宿舍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有效的沟通,宿管办的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地了解宿舍管理的不足在哪里,不断根据沟通得到的信息对服务进行调整,提高宿舍服务水平。
二、目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1.沟通所使用的所传达的信息编码不当。宿管人员在传达信息时所使用编码不当,导致信息传达不完整或不准确,使接受信息的学生或学校其他人员对信息产生误解,与宿管中心之间的沟通产生障碍,从而导致管理失败。宿管人员在与学生或学校之间进行沟通时用词模糊或选词错误,使沟通要表达的意思无法通过词语如实地表达出来,导致宿管中心的管理信息无法及时传达给学生,使得宿舍管理工作的效率下降。
2.沟通双方之间是单线关系。目前宿管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往往是单线沟通,即只有宿管中心向学生传达管理中心的管理要求和管理规定这一个方向,而缺少从学生方接收信息这一方向,也就是缺少反馈机制。学生对于管理中心的一些建议和服务要求无法传达给管理中心,使得管理中心提供的服务和管理要求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继而导致双方之间关系恶化,这样的沟通是不成立的。而反馈机制的缺失也会严重影响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对管理沟通方面的理解不足,认为学生应该服从教师的管理安排,使得沟通双方的地位不平等,而导致学生方面的信息和意见无法及时传达给管理中心人员,影响了管理中心与学生之间的正常沟通。
三、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沟通的科学策略
1.正确对待和重视管理沟通。在新时期,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导,而且是学校学生管理的主导,高校管理人员要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一般都是控制式、领导式的,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但这种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合于新时期的高校管理工作。
2.保证传达信息的完整和准确性。有效沟通的前提是沟通信息的准确和完整,学校宿管中心人员在向学生传达信息时首先要保证信息是完全的,即信息中要包含必要的五要素――人物、地点、时间、原因等,同时要注意用词的恰当性,确保用词能够准确全面地表达出宿管中心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完整准确地传达信息,让学生能够对宿管中心的各项管理要求和规定有一定正确的认识,帮助促进学生对宿管中心的理解。
3.建立双向沟通渠道。宿舍管理中心人员应该建立多样的反馈途径给学生,实现双向沟通。通过反馈渠道,学生对宿管中心的意见和服务需求就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宿管中心,宿管中心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管理工作,实现学生宿舍的科学化管理。同时,除了正式的反馈沟通渠道外,宿管中心人员还可以通过非正式的沟通渠道与学生进行沟通,贴近学生,及时了解学生对宿舍管理方面的需求,如师生聚会或是宿舍联欢会等,借由这些活动来获得学生对宿舍管理方面的反馈意见。
4.塑造有效沟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有效沟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的塑造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一是面向学生开展多样灵活的宣传教育。重视宣传教育在沟通中的作用,开展灵活多样的宣传活动,例如消防演习、控烟活动等,还可以采取板报、宣传展板等多种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向学生传达宿管中心关于宿舍安全和环保方面的管理内容。二是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主动交流。宿管中心的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对宿舍管理方面的意见是什么,学生对宿舍管理的服务需求有哪些,宿管中心能够为学生提供的服务还有什么等,通过主动与学生交流沟通,能够加强学生与宿管中心之间的联系,改善双方的关系,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提高宿管中心的管理效率。三是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信任的沟通关系。宿管中心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沟通关系,重视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向宿管中心提意见,调动学生对宿舍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宿舍管理中来。四是注重沟通技巧。有效的沟通需要沟通者有技巧地实施才能实现,因而宿管中心人员在平时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要注重沟通技巧的运用,提高双方沟通的水平,从而获得对宿舍管理有促进作用的信息,帮助调整宿舍中心的管理工作,实现高校学生宿舍的科学化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四、结语
沟通是管理的手段,也是进行管理前提,有效的沟通是管理成功的关键,管理者向被管理者传递的管理信息能否被其迅速理解并接受是进行管理沟通的目的,也是学生宿舍管理的理想状态。因而高校学生宿舍的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管理沟通科学方法的研究,实现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提高学生宿舍的管理水平,营造和谐的宿舍环境。
参考文献:
[1]姚云婵.发挥高校宿舍教育的“纳米效应”――浅析宿舍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J].大学教育,2013,(02).
[2]连奇波,邬丹盛,马珍娣.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模式新思考――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
[3]吴永平.探析高校学生宿舍生活管理和教育问题――以粤西地区某高校为个案[J].南方论刊,2012,(06).
关键词:回归课本 通性通法 发散思维 摒弃题海 渗透
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习数学思维,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初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课标强化了思维能力的被考查地位。因此,开发学生思维潜能,提高思维品质十分重要。
一、深究概念的运用,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和建立定理的基础,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握概念的本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才能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在解题时,要注意回归课本,浓缩所学知识,依据解题的通性通法,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该题出自人教版新教材第一册(上)第二章的B组第3题。
二、观察联想,培养思想的探索性
联想可以使我们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沟通知识间联系,可以发展思维品质的灵活性,独创性和发散性,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极为重要。
借助方程组的解法,避免了繁琐的运算,方法灵巧,过程简便,值得提倡。应用导数,是方法上的跨越,也是一种基本思想。
联想的途径很多:空间联想到平面,几何联想到代数,还有很多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法、方程与不等式法、向量法、导段法等,每一种方法都非常灵活,应用广泛,为培养学生思维探索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三、数形结合训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是研究数、形及其关系的一门科学,深刻理解这一观点有利于提高学习数学的素质,有利于学生在解题时借助图形正确理解题意,并直观简捷地解决问题。
本题利用导数的方法,巧妙运用数形结合,求出a的范围,颇有新意。
四、优化解题方法,培养思维的最佳法
在解题教学中,应重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要表现在引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同时还要强调比较这些思路,通过比较、分析、鉴别、找到最佳思考方式,从而培养高效的思维,增强最佳性。
本题选材背景较新,思路较多,入口较宽,打破了以棱锥为载体的取材常识。让学生重视审题与解题后的反思,清理解题思路,寻求最佳解答方法,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进行一题多解训练,使学生的能力提高落到实处,以高考试题为题源,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识层次、强化探索能力,摒弃题海战术是十分有效的。
以上所谈的四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教学中易于实施的,这四种品质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渗透的,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断摸索,使得解题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挥更大作用。
一、注重基础,并使之放大
学习的通法只在努力,积累会让“水滴石穿”,“量变达到质变”。放大基础,让难变易,兴趣会随之而来。有所取舍,会事半功倍。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安排教学内容,积累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制订详细的培养计划。期间关于基础、重点、易错点、巩固点适当放大,思维交错点、混淆点适当放开,难点适当紧缩,重点在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效果会相对高效很多。所谓熟能生巧,基础扎实会利于能力形成与提升。
二、教学设计的导向不求精彩,但求目标明确
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包括了观察、思考、总结等多方面能力。课堂上绝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教师负责辅导、反馈、沟通、调度等。课堂环节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问题的设置应适合学生的思维,教学的组织要结合学生的动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操作中有“分”有“合”,时间上可长可短,课堂杂而不乱,通而不同。通过问题的反复提出、解决,形成思维方式的迁移、同化,能力也在长久的孕育和发展中得到落实。这是个长久的过程,需要耐心和毅力,课堂或许不会精彩万分,但会回味无穷。
三、学生“会学”是最终结果
“教会”不如“学会”,“学会”不如“会学”。未来的社会需要学生自己去开拓,教师的作用就是教会学生开启社会大门的钥匙。因此习题的选择,作业的配备,讲授的重点,辅导的方法,巩固的过程,能力的提升都要紧扣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培养。个别的错误和群体性的错误要分别讲解。让学生集体研究,而后有选择性地略讲或详讲,注重纠错与知识的巩固过程,这样课堂会更具实际意义。总之,能力和成绩并存,并不等价,课堂上二者应共同发展,相辅相成。
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绩效管理的介绍。对于我国的许多电力企业而言,绩效管理已成为他们普遍重视与关心的问题,并且都已经有所实行。即使对于有些电力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小有成就,但是他们也没有发现其实自身在绩效管理方面做得并不完善,还有许多的地方需要进行改善与提高。这些企业只在取得了成果之后就停滞不前,而不去进一步分析目前绩效管理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调整。然而对于另一些企业而言,发现实行绩效管理之后,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成效,因此就停止了绩效管理。所以对于我国的一些电力企业而言,对绩效管理的认识较为片面,所以使得自己公司的绩效管理存在许多的缺陷,对绩效管理缺乏客观上的认识。
企业绩效管理实施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增强理念。增强企业对绩效管理方面的理念,建立属于公司独有的管理特色。对于绩效管理而言,它区别于绩效考核。电力企业需要在本公司做好绩效管理方面的宣传与培训,让员工意识到其重要性,这样对于绩效管理水平而言就可以在自身首先做到提高,只有员工本身的提高才可以促进企业的提高。所以,企业应该将绩效管理的理念渗透到公司的每一处,这才可以有效的促进绩效管理的实施。对于绩效管理文化的建立,在企业中同样重要,只有积极的企业文化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工作环境。最终实现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
加强沟通。管理部门应该在绩效考核方面进行有效沟通,并对此种沟通要有所加强。对于绩效管理而言,不是强制性的对员工进行要求就可以实行的,必须与员工做好沟通工作。主要有以下两种沟通方法:1、纵向沟通法,将决策权也分给每个员工,这样员工就会注意到自己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进而在对问题进行决策时会站在公司的立场来做出考虑,进而会给公司带来效益。2、横向谐调法。这应用到了标杆的原理,对于横向谐调而言,它要求部门之间首先要有良好的沟通,最后在众多部门中择优选择一个榜样,作为其他部门的学习目标。3.完善体系。完善绩效管理系统的体系,实现其完整性。对于其完整性而言,要求该企业要具有详细完整的绩效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员工、组织、部门的绩效管理。对于电力企业而言,部门绩效管理对员工的工作管理效果较为明显,它能给员工合理的安排工作,避免出现有多有少的情况。这样就能高效的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并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这时企业部门的绩效也会显著的得到提高。工作氛围也会得到很好的调节,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更加团结,一起为企业带来效益。
结语
关键词:初中数学 复习 高效学习
一、“点”式复习课
把每一单元或每一章节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习题进行集中复习,是一种以追求双基的覆盖性、典型性,让学生从“会”到“对”(技能性)、从“大概”到“肯定”(概念性)的强化性认知体验(或训练)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双基落实的有效性。
1、“点”式复习课的设计原则覆盖性原则:“点”式复习课意在呈现每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因而课前教师要梳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复习过程中应该将所复习的基础内容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尽量覆盖到,力争无遗漏。典型性原则: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是最有代表性和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习题,应能突出重点,反映大纲最主要、最基本的内容和要求。公平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人人都能参与,都能得到及时反馈。
2、“点”式复习课的教学策略上好“点”式复习课应遵循“短频快”策略,即完成习作或思考有时间限制要求的问题并即时进行反馈、检测。“点”式复习课是具有反复性或螺旋性的过程,应注意错误率比较集中的问题,做好改错反思,寻找错因,及时进行总结,以利于吸取教训,力求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
二、“线”式复习课
把某一个知识,沿着知识结构的纵向分布及递进的脉络进行例题(习题)设计,是一种以追求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向纵深拓展,让学生对某个知识的重点、难点从“一般掌握”到“熟练掌握”、“一般认识”到“深刻认识”的认知体验与过程的教学模式。
1、“线”式复习课的设计原则发散性原则:注重题目的发散性,善于将例题变式:从单个知识点向多个知识点发散,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发挥例题以点带面的作用,有意识有目的地在例题的基础上作系列的变化,达到能挖掘问题的内涵和外延、在变化中巩固知识、在运动中寻找规律的目的,实现复习的知识从量到质的转变。聚向性原则:注重习题的本质属性,善于将习题归类―――考查同一知识点,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数学模型,作出多种不同的命题,往往多个答案聚向一个方法。
2、“线”式复习课的教学策略“线”式复习课要注重变式教学的研究,即题目表达方式不同,但本质基本相同,数量关系,解答方法基本一样。通过这样的归类训练,学生便能在平时的学习中做有心人,加强方法的积累和归纳,并能分析异同,把知识从一个角度迁移到另一个角度,最终达到常规图形能熟悉、常规结论要记忆、类同方法全套用、独创解法受启发的层次,提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三、“面”式复习课
按数学思想方法的某个层面展开例题(习题)设计,旨在追求让学生正确(较好)地把握数学思想方法,是以数学思想方法为载体的一种教学模式。
1、“面”式复习课的设计原则综合性原则:力求将知识的概念、内涵和外延全部呈现。不但注重知识的章节内容本身,更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使用。开放性原则:开放性问题的本质是问题本身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其特征是对问题只有原则性的要求,这类问题是依赖于解决问题者的水平转化为确定性问题的,常蕴含多个确定性问题。探究性原则:重视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的相互配合训练、协调发展,注重预感、尝试、归纳、猜想等问题的训练,让学生获得数学探索的经历和体验。
2、“面”式复习课的教学策略“面”式复习课要注重合作学习、演讲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的使用,并且题目涉及的知识点要尽量覆盖复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体现“通性通法”,并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针对性、典型性、灵活性要强。
四、“锥”式复习课
以课题学习、项目学习为载体,旨在培养学生社会综合实践能力及更高要求学力,是以一个支点出发,让学生围绕这个支点主动探索扩散到各个领域的知识(类似于圆锥体)的一种复习提高模式。
1、“锥”式复习课的设计原则综合性原则:综合开展研究,强调知识间融合、课内外沟通、校内外联系,引导学生综合地运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合作性原则:“锥”式复习课要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在教学设计时有意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间的合作,促进共同认知,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