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6:50:31
导语:在高效亲子沟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亲职教育;网页游戏;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3)01-0030-06
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显示:初中生与父母的争吵增多,不愿意跟父母交流,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也害怕父母的批评和唠叨,75%的受访高中生觉得和父母的交流有问题或偶尔有问题,55.5%的高中生与父母以外的其他人交往时有问题。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青少年期属于依恋向独立的转型期,人格上追求实现自我,思维上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情感上自制力薄弱。二是父母还处在儿童期的依恋型管教方式,没有掌握有效沟通技巧,没有学会情绪管理核心方法以及更新亲职教育的知识。父母只有通过主动学习亲职教育知识,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教育方式,才能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提升家庭情感功能。
亲职教育的理念从20世纪30年代起为西方诸国所倡导,这种教育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Eltembildug,美国称之为“Parental Education”),我国台湾学者将其译为“亲职教育”,其含义为对家长进行的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亲职教育是一种以父母为对象的成人教育,以增进父母自我了解、学习管教子女的知识能力,以改善亲子关系为目标,在健全父母与子女的人格与家庭功能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现代的父母面临许多亲职教育压力,例如,与子女沟通不畅、在学业、交友、生活习惯、家庭责任、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认知差异,而导致不知如何管教,很多父母表现出了无力感。父母渴望获得教育子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技巧。但目前我国亲职教育的开展形式单一,往往以各种讲座、学校家长会、社会咨询机构、私营培训机构等形式存在。社会上有关这方面的正规培训不多。父母平时因为工作忙或要照顾家庭成员没时间参与一些讲座。平时都是些碎片时间,通过上网和书籍获得相关文字的零碎的知识讲解,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父母所面临的角色困境,应如何借助协助,使其成为高效能的父母,在实际生活的运用中更能得心应手,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就成为本研究所关心的重点。
1.网页游戏特点符合目标群体父母的学习特征
网页游戏( Web Game, Browser Game,无端网游)又称Web游戏,是一种无需下载客户端,只要安装浏览器并且能上网,就可以玩的游戏,尤其受到青少年和上班族的青睐和追捧。网页游戏以互联网为依托,供多人在线玩,除了具有游戏的代入感、沉浸感,玩家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外,与传统的网络游戏相比,它还具备以下一些特征:①无需下载客户端,只需打开浏览器就可以进行游戏;②提供轻量级娱乐,占时间少,操作简单;③符合快速的生活节奏,随时打开、关闭、切换,体现玩乐的方便性;④随时与朋友进行社交互动,共同完成游戏任务;⑤可以被各类数字移动设备终端访问。网页游戏以上特点特别适合利用碎片时间达到娱乐效果的受众。对于父母群体,网页游戏可以最优化实现亲职教育游戏化学习的目的。网页游戏操作简单、占用时间少,获得游戏娱乐的同时,不影响其他网络行为,如新闻浏览、即时聊天、小说阅读。鉴于这些优势,网页游戏受众群已包含下至青少年上至六旬老人,老少皆宜。
家有青少年的双亲年龄一般在35岁~50岁之间,处于“家庭成熟”阶段。在这个年龄段上的成年人都非常专注于事业和家庭责任,平时既要忙于工作又要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只有一些零碎的空余时间,并且只会是轻度游戏玩家。随着他们的孩子逐渐长大,在这个年龄段上的成年人,也往往会因孩子进入初中后不再对自己言听计从,有较多的意见,不愿意与自己太亲密的种种反应而担心与焦虑。父母对自己的教养方式缺乏认识,亲职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迫切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他们解决平时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网页游戏的操作简单性,使不怎么玩游戏的父母们也能轻易上手。网页游戏随时打开、关闭、切换等特点可以保证家长只需登录20分钟就可以获得一次有效的游戏化学习经历,父母玩家短时间内就能达到有意义的学习目标。通过游戏创设,家长平时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与子女冲突的场景,父母在模拟子女的NPC的互动反馈中直观体验到自己在家庭角色中的感知和应对模式,以及这种互动模式下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从而掌握亲子有效沟通技能和情绪管理的整套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成为一名高效能的父母。
2.依据相关理论构建亲职教育知识结构树
2.1亲职教育的理论基础
亲职教育的理论基础有心理分析理论、行为学习理论、家庭系统理论及生态系统取向理论等,根据这些理论对亲职教育的指导概括为如表2.1所示。心理分析理论认为,成年人的心理冲突、人格特征、心理结构等都可以追溯到早年关键的时间及儿童的愿望与幻想,早年的母子关系是日后人际关系的原型。行为学习理论相信人的行为是经由制约的结果,所有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来,主张学习是改变行为和推动发展的根源。这些概念在亲职教育的运用上,主张父母可以适当运用奖励、惩罚、忽视以及以身作则等方式,更有效地实施管教子女的策略。
2.2亲职教育的内容选取
青少年的父母是处于火山居民时期(Unell & Wyckoff,2001),父母所持的教养信念、态度、价值观和沟通方式,与青少年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家有10~15岁青少年子女,面对他们正处生理、心理及社会化各方面急速成长的青春期转变,很多父母都感到束手无策、焦虑和担忧,开始怀疑自己的教养方式。但目前国内外针对青少年阶段家长设计的亲职教育方案甚为有限。本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大量亲职教育的研究、著作,以及父母效能系统培训效果研究,采用访谈方式收集青少年期家长的需求,设计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及预防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亲职教育方案,以游戏化情境模拟形式展现,进而提升父母亲职教育的能力。根据父母现有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本研究从父母了解青少年期特征变化、对自身发展,以及亲子调适和沟通三方面设计了亲职教育知识结构树,如图2.1所示。
父母对青少年期认知主要包括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的特征与变化、子女成长的转变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正向态度接纳青少年期子女发展的改变、青少年行为目的、青少年与异友、青少年次文化六个方面的内容。
父母的自身发展认知主要包括亲职信念与态度、民主的教养态度、夫妻关系与家庭经营、父母的自我改变四个方面的内容。
亲子调适和沟通主要包括沟通方式与技巧、情绪觉察与管理、鼓励有方三方面。其中沟通方式与技巧包括学会倾听、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引导子女进行交流、沟通方式多样化、平等的态度对待子女六个方面内容。情绪觉察与管理包括了解情绪特质、正向处理情绪、应用自觉轮技巧、引导孩子情绪表达与管理四个方面内容。鼓励有方包括鼓励和称赞的区别、鼓励的特殊用语、鼓励的原则三方面内容。
根据以上三方面学习内容的特征和知识结构分析,采用的不同学习活动和过程,让学习内容正确反映到游戏中去,实现游戏性和知识性的高度融合。
3. 亲职教育教学目标维度制定
亲职教育网页游戏必然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展开,否则任何的游戏任务和活动都无法促进有效的学习,缺乏对学习结果评价的依据。特别是对于擅长独立学习的成人学习者来说,教学目标也是自己所设的学习目标的有效参考路径。本研究团队根据前期对目标群体调查结果和特征分析,亲职教育游戏教学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下涵盖多维度、多层次的子目标。根据教学目标的类型层次设计恰当的游戏任务和目标,任务系统是父母玩家的核心体验,也是教学目标的外部表现,教学目标整合在游戏任务中,而游戏任务中蕴涵着教学目标。为使父母通过碎片时间获得愉悦同时收获亲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应尽量把总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各个子目标,分别渗透到各个分任务中,随着游戏任务推进,解决问题,完成游戏各阶段任务目标,从而实现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如图3.1所示,根据教学目标的类型性和层次性设计不同游戏任务,游戏任务应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使父母双方通过共同参与、协作讨论,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和方式多样化。
4.亲职教育的游戏任务设计
本课题组成员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查,结果发现父母的亲职教育的知识来自于对原生家庭父母的观察和模仿,在潜移默化中,这成为自己教养下一代的准则。随着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变化和培养目标的更新,原先无师自通的、自发的、本能的一套亲职教育方法不再适合当今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家长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亲职教育动机,但由于目前社会上亲职教育的培训开展形式单一,学习内容以知识技能介绍为主,缺乏技巧演练和情感分享,使得培训效果甚微。为了增加家长学习亲职教育的兴趣和效果,设计“完美家长集中训练营”网页游戏,以情境模拟形式展示家长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子女教养问题,引人入胜的任务剧情,生动的人物刻画,家长通过完成情感体验任务,及时感知和掌握各种亲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亲职教育网页游戏中的任务系统是家长体验的核心内容。通过游戏任务增加父母代入感和沉浸感,满足玩家的探索欲望和情感体验,增进家长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父母的角色成长。“完美家长集中训练营”网页游戏设有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长期目标以主线任务的形式体现,而短期目标以各种事件体现,给予父母阶段性的目标和指引。在游戏的进程中将长期目标分解成多个阶段性目标,将教学目标的层级结构与游戏任务目标的层级结构相关联,使教学目标蕴涵在游戏任务之中,让父母在完成主线任务的过程中有目标地体验现实中遇到的教育子女问题,当父母完成其中一个目标之后,实现阶段的成长,掌握亲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成为高效能的父母。
4.1多层次任务目标设计
亲职教育游戏任务设计多层次的任务目标,让家长在游戏创设的亲子互动日常生活情境中,带着真实的任务,一步一步深入学习。针对家长的实际需求,在亲职教育理论指导下,创建“完美家长集中训练营”,其中设有对青少年期特征了解、解决子女问题技巧、学教养方式和促进父母自身成长四个层次的任务目标,渗透在10个支线任务中,充分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如表4.1所示,设有非凡青少年、甜蜜的“结”、透视镜、情绪风向球、孩子的秘密花园、同心圆、赞美的功效、孩子的书包有多重、爱的留声机、火星来的信10个支线任务,每个任务中蕴涵着多层次的任务目标。亲职教育支线任务以非线性故事结构展开,每个任务分解成多个子目标,目标结构清晰,家长完成子目标获得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且让家长从模拟子女角色的NPC反馈的表情中认识到正确的处理行为。家长可以根据自身亲职教育的能力起点,选择不同层次的支线任务,进行体验式学习,在情景化亲子互动过程中形成感知和应对模式。
4.2分支式对话交互设计
为了让家长玩家的体验生动起来,增加他们的满意度,而不是感觉当前对话只是预录脚本的一部分,本研究角色交互机制采用分支式对话系统。分支式对话系统,即玩家与NPC对话的内容以不同分支形式出现,自然地雕刻了对话内容,玩家可以从不同的选项中选择自己的回答,对对话的内容演进有控制权,增强玩家交互性和沉浸感。“完美家长集中训练营”采用分支式对话系统,主要为家长在亲子交流中提供各种可能做出的回答选项,让父母感觉到对话自由,提高父母与NPC建立起模拟亲子关系。父母的每个回答都会影响NPC对他们的态度,每个选择都会得到一个与选项关联的不同“心情点数”,程序中设计了累计心情点数的计数器与分支对话同时作用,父母的每一次作答都影响与NPC亲子关系的深化。
在分支式对话系统中,设计了一系列风格的表情符号和表现玩家态度、神态的简单动作指令。家长每个选项的回答与表情符号结合起来,整体体现父母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减轻家长阅读所有回答选项的心理负担,减少回答问题时停滞的感觉,确保亲子对话速度以一种更为自然的方式开展,增强了游戏的沉浸感和流畅性。图4.1为父母偷看孩子日记事件,是小孩在责问家长的这种行为是侵犯了孩子什么权的一个亲子交流场景,游戏把家长的选项以一系列的风格表情图标(快乐、沮丧、愤怒、生气)概括出来,每个表情图标关联着一种应答内容。家长把鼠标移动到其中一个表情时,弹出完整的应答。愤怒图标里显示的是“我这是应该的!跟我讲法律,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有权利教育孩子。 ”本体验板块通过父母与NPC建立模拟亲子关系,形象地置入使之成为有效能的父母的历程,从而获得子女成长、适应与发展有关的知识,增强父母教养子女的技巧与能力,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
图4.1“幸福之家 爸妈请你们不要偷看我日记”的场景
5.小结
父母拥有亲职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除了为父母角色设有亲职教育游戏任务,还设置了社会支持帮助系统。该系统不仅让家长在面对亲职教育的问题时,能及时获得社会资源支持,减轻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也提供咨询和协助,进而提升家长解决问题的技能,强化家庭亲职教育的功能和家庭关系的维系。亲职教育网页游戏上设置的社会支持帮助系统成为了所有家庭亲职教育沟通的渠道,提供家长、学校、社会的网络联系与资源共享。积极组织家庭互助团体,应用亲职教育的各种可行方式,促使家长们能相互帮助、支持及交流教子经验,把自己在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表述出来,大家进行讨论找到解决之法,并能得到在线专家的指导,把所获得的关于亲职教育的相关资讯,及时地公布到系统上,做到资源的共享与互补。
本研究设计的亲职教育网页游戏不仅具有满足父母情感体验的游戏任务,还提供了多元化的亲职教育网络资源和在线专家咨询服务,对家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助益。
(1)情感支持:给予家长关怀、同理、了解、鼓励及团体归属感,家长获得其他成员的经验分享和支持,让家长在教养子女的路途上不再孤单无助,情感需求得到满足。
(2)工具支持:提供亲职教育的相关信息、知识和活动,以及在线专家和教师们的免费咨询服务,帮助家长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协助其学习家庭管理和亲职教育技巧。
(3)知能支持:让父母利用零碎时间完成游戏任务,直观地体验到自己在家庭角色中的感知和应对模式,以及这种互动模式下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从而掌握亲子有效沟通技能和情绪管理的一套方法,在实际运用上更能得心应手,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
亲职教育在健全父母与子女的人格与家庭功能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研究通过亲职教育游戏任务增加父母代入感和沉浸感,满足父母的情感体验,增进父母之间的交流和互助,促使父母自我了解、学习管教子女的知识和技能。希望父母通过完成亲职教育游戏任务,反省以前自身对孩子的过高期望,减少对孩子的严厉和命令行为,减少对孩子生活、学业、健康、朋友、前途等不必要的担心和不安,减少对孩子的拒绝行为,跟青少年之间的关系趋于友好、和谐,产生更多的信赖。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2010年青少年健康人格工程调研报告[EB/OL].(2011-3-6)[2011-3-19]. http:///info/infoDetail_19675.htm.
罗东山.高中生亲子关系及其调试[J].科技信息,2006(05).
杨晓莉,邹 泓.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9-43.
王丽娟,于璐,熊韦锐.国外青少年亲子沟通研究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7):43-45.
方晓义,徐洁,孙莉,张锦涛.家庭功能:理论、影响因素及其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 心理科学进展.2004(12):544-553.
胡宁,邓林园,张锦涛,方晓义,陈蕾,梅海燕. 家庭功能与青少年问题行为关系的追踪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4):93-100.
房超,方晓义.父母-青少年亲子沟通的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5-72.
侯静,陈会昌,王争艳,李 苗.亲子互动研究及其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2(10):185-191.
李建民,郭霞.家庭功能的研究现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9):10-12.
游意斐.从电子互动游戏看家庭中亲子权力关系[D].台湾: 国立交通大学,2009.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生活)》 多学科整合 整合教材 实践活动
一、动机分析
笔者所在的成都市天回第二实验小学杜家校区属于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学校,无论是教学资源还是师资力量都相对薄弱。本校区共有六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平时采用复式教学:一位教师任教多门学科。教师的复式教学需要通过多学科整合来实现高效教学。
二、实践行动
(一)整合教材,创设亲子沟通渠道
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不尊重父母,在家很懒惰。为了引导孩子们,笔者充分利用《品德与社会(生活)》课程资源,结合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的心,我能懂》这一课,让学生通过“和爸爸妈妈谈谈心”,了解父母的想法和对自己的期待;结合我校国学课题,引导学生学习《弟子规》《三字经》等启蒙学经典课程,并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当学生与教师意见不同时,教师要多一份倾听、沟通、理解的耐心。让孩子在与父母的沟通中,完成《家人情况调查表》这一任务,如了解家庭成员的生日、愿望、烦恼、兴趣爱好等。只有了解父母,才会更好地深爱父母。孩子们在课堂上积极分享了与家人之间发生的有趣的事。
(二)参与实践,叩开写作大门
一些孩子在与父母沟通之后,通过亲自尝试捡废品,帮别人做工作,批发小商品等方式挣到了5元钱,充分体会到了父母工作的不易,为上《我跟爸爸妈妈去上班》这一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三年级也是学生习作的起步阶段。只有来源于亲身体验的内容,孩子们才有话说,有内容可写。因为亲身经历过,他们写出了活动的经历、见闻、感受,近20篇作品脱颖而出,如《挣5元钱――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和爸爸妈妈去上班》等习作获得“成都市今日少年文学奖”。
(三)创作美术作品,升华情感
让孩子们利用周末时间参与“陪爸爸妈妈上班”的实践活动,这样孩子对父母工作的不容易能有一定的感受,但是感受不深。除了少数家长外,大多数家长还不能完全让孩子深入体验自己平时真实的工作状态。为了突破家长与学生的认识,我结合美术学科,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期末作业――“画和父母的美好瞬间”。其中,陈锦辉画的“阴雨绵绵中的父亲的爱是跌倒时的良药”获得区教研员的高度好评。
(四)小手大能量――将感受化为行动
利用班会课《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我将学生在“跟爸爸妈妈上班”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感受进行深化:“我们班的家长,大多是外来务工的,就在附近的小作坊工作,工作环境恶劣。我们的孩子更要懂得用行动感恩自己平凡而伟大的父母。”然后Y合《品德与社会(生活)》三年级上册第20页教学活动“今天我当家”,设计孩子们可以为父母做的力所能及的活动的调查表。
第一次摸底调查发现:学生很少主动为父母做什么,基本都认为父母为自己做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想过自己主动为父母做事是对父母的爱的更深层次表达。教师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也了解到:孩子在家懒惰,父母喊做事还推三阻四的。也有一部分家长反映: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家里的事也少,且都被爷爷、婆婆代劳了,孩子们做的事就更少了。
引导孩子主动、自觉地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成为需要落实的任务,因为这是作为子女的一项责任。在第二次的调查表中,我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孩子们能做的小事”这一栏目,内容包括:扔家里的垃圾,和父母买菜时帮忙提菜,叠衣服,盛饭,摆碗筷,叠被子等。并且每月都会统计孩子们在家做事的情况,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后来根据家长们的反映,我得知大部分孩子每天回家后自觉主动完成作业,然后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比如主动照顾妹妹的李洋;爸妈不在家而帮助行动不便的婆婆做饭的李开朗;帮着爷爷去田里摘菜的小个子李鑫……孩子们懂得了用实行动来感恩长辈。看着孩子们的变化,听着家长们欣慰的话语,我的心里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幸福。
(五)开展亲子课堂,引导父母做孩子终身良师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在孩子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时,也有帮倒忙的现象。孩子们做事情的方法和技巧需要教师和家长加以指导。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综合分析家长资源,结合三年级下册《家庭因我更美丽》单元的《瞧,我能力行》这节课,我设计了父母走进课堂的亲子活动“父母教会我”,让父母做孩子的终身好老师,教给孩子们生活技能。
【关键词】高效课堂;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问题;策略
一、高效课堂背景下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活动形式单一、认识存在偏差
家园共育每学年都会列入我们幼儿园的工作计划,由于经常重复做,渐渐地演变成了例行公事似的工作。园长讲话,提几点要求,幼儿园教师组织家长学习知识,甚至,把家长叫在一起,交流讨论等形式,由于对家庭和幼儿园功能认识不足,使各项活动的开展形式单一。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双方对家园共育的认识存在不同之处。幼儿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大多数家长认为,我的孩子缴了钱上幼儿园,幼儿园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一切便利,开展一切教育教学,而家长只管提出要求,但很少付出什么,被动地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
(二)家长和教师忽视沟通交流
很多家长将孩子送进幼儿园是怕孩子碍事、吵闹,图自己省事省心,并不关心孩子在幼儿园中受教育的一些表现;有些家长认为,我们交了学费,孩子就该归教师管理,教育教学应该是老师的事情,家长只是照顾好孩子的衣食住行、为孩子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就可以了;有些家长甚至连最基本的按时接送孩子都做不到。家长的认识中认为自己就是赚钱,能为孩子生活提供保障就行了。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只要孩子学到科学知识就行了,至于和教师沟通交流,对他们来说似乎根本就不需要。导致这种认识,不仅与农村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教育孩子的观念落后等有关,也与农村幼儿园对家长的工作忽视有很大关系。
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越来越快,很多家长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顾不上”“没有时间”等成为不能参加幼儿园活动最合理的理由。即使参与了,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对活动的目的视而不见或纯粹不知道。由于家长对教师工作不够理解、教师对家长工作不到位的情况,使得幼儿园开展的家长工作都流于表面化、形式化,增加了家长和教师的负担,并没有达到家园共育的效果。有的老师认为教育是幼儿园可以单独胜任的,没有必要太费周折、自找麻烦地同家长商议;有的教师在做家长工作时,为了省事和减少麻烦,在投入力度上大打折扣;有的教师认为孩子在园是教师的责任,在家里是父母的责任,只要关心幼儿在园的表现,不出差错、不被家长批评就行了;还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低,素质不高,教育观念落后,没必要与他们交流、沟通等。因此造成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家长和教师双方存在观念和方式的差异,导致家园共育中出现家长和教师的不配合现象,以至在家园共育上存在诸多问题。
(三)教师和家长观念上存在差异
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越来越多的农村家长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们照料。而爷爷奶奶们对孩子的教育与现代教育观念存在较大差异。爷爷奶奶们对孩子的身心特点、科学的教育方法等缺乏全面详实的了解和认识,加上受生活环境、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观念比较陈旧,爱多于严。许多爷爷奶奶家长仍用老观念要求孩子,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难度。教师对爷爷奶奶缺乏尊重和信任,有的教师认为自己才是孩子的教育者,是教育孩子的“专家”,爷爷奶奶不如自己懂教育,让他们参与教学工作是在添麻烦、制造混乱,甚至不自觉地以一种教育别人的口气、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家长交谈。教师的这种态度妨碍了与家长的沟通,导致家园共育中的问题。
二、高效课堂背景下有效实现农村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策略
(一)加强教育观念,丰富家教知识
(1)开发家长的教育资源。通过建立《家园联系册》,我们发现在家长中也有教子有方的,即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困惑的家长也会在某一方面有成功的教育孩子的经验。这些资源如果为所有的家庭和幼儿园共用,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为此,我们结合我园的实际情况,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家长们交流的方式。
(2)设置家园共育栏目。我园在每个班上都设置了“家园共育”这一专栏,并不断更新内容,有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孩子的知识、有幼儿在园内的各方面表现情况,还开设了一个家长们交流讨论的专栏,围绕家长关心的问题,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思考,对家长较为成功的教育经验进行交流等,这些宝贵的资源贴在家园共育栏中,当家长在接送孩子的时候都会停下来看一看,了解和交流。可以这样说,“家园共育栏”是家园工作的桥梁,是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一起沟通、共同教育的纽带,是丰富家园共育经验、提高家园共育水平最有效的手段。
(二)亲身经历感受,提高家教艺术
(1)开展家长开放日、亲子游戏活动。平时有很多家长送了小孩不愿离去,很想看看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到底是怎样生活的,想知道他的孩子在幼儿园里的表现情况?老师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为了满足家长的愿望,解除家长的困惑,我们每学期都要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和亲子游戏活动。在教育活动中,让家长了解到幼儿园的老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掌握一下教师的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从而就解除了他们的疑惑,见识了一些教育方法。在亲子游戏活动中,家长的参与积极性特别高,每一次活动使家长自己也回到了童年似的,在活动中表现得非常活跃,孩子和家长在游戏中也增加了父子、母子之间的感情,同时也懂得了如何和孩子一起交流玩耍。
(2)幼儿的各种学习成果展和汇报表演。孩子在幼儿园里都有那些收获呢?这是家长们最想知道的。我园的老师还让孩子回家后把在园内学到的知识如:折的小鸟、拍皮球、画的画、学的儿歌、故事、舞蹈等向家长展示。家长从孩子的表现中不仅看到孩子的进步,而且从中学到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如怎样评价孩子的成果等。
(三)沟通形成制度,及时化解难点
(1)制作家园联系册。我园使用幼儿成长记录册有好多年了,效果很不错,我们每个月在成长册上把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及生活图片、孩子的成果张贴上去,家长看后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情况也记录下来,以便让家长和老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孩子进行教育和指导,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2)成立家长委员会。我园有效地利用家长委员会这一平台,定期召开会议,通过讨论、交流家长们的意见,共同策划一定的亲子活动、主题活动、重大节日活动,动员家长们积极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促进幼儿园内各项工作的提高。
家园共育通常会因为花样繁多的活动和各种不同的形式而在不知不觉中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因此,要使家园共育落到实处产生实效,教师在组织开展家长工作时,要尽量为家长着想;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考虑到家长的时间、精力、能力,不为难家长,不提出一些过高或无理的要求,确保家园共育确实在高效课堂背景下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牛银平;家长参与幼儿发展评价的问题调查与对策思考[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8年09期
关键词: 家园共育 现状 调查研究
开展幼儿园和家庭共育活动,培养家长与家长、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孩子的合作意识,提高家长了解、观察、记录、评价幼儿的能力,增强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和管理的意识,从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积极联络家长、幼儿、教师三者之间的情感,从而激发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热情,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以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为辅。随机抽取了六所温州市全日制公办幼儿园的200名幼儿家长,了解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现状。共向家长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172份,实际有效问卷160份,有效率约80%。对部分幼儿园园长、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看法和观点,并观察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全面了解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形式的调查
由调查统计可知,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观摩活动、家长助教活动、家委会、亲子运动会、庆典活动,等等,其中庆典活动占89.3%、观摩活动占67%、亲子运动会占53.8%,是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活动。开好一年一度开展亲子运动会,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加孩子之间、家长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机会。通过对部分教师的采访,我们了解到目前温州市公办幼儿园普遍以“邀请家长观摩”为基点,探索以园本课程为中心的特色活动,形式上不再局限于“幼儿园邀请家长参加”,逐步转换为“家长主动要求参与”、“家长组织活动内容”等。
(二)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调查
由调查统计可知,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情况良好,约88.5%的家长表示赞同“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开展,其中82%的家长认为目前幼儿园组织的相关活动的形式需要改善。而带领孩子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家长以爸爸妈妈为主,尤其是妈妈,所占比例高达53.8%,足可见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家长普遍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占79.9%,家长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了活动的质量和开展的效果。有92.5%的家长参与过相关的活动,其中14.2%的家长参与了全部活动,另有85.8%的家长偶尔参与活动。调查发现参与活动的人员中不乏爷爷奶奶、保姆阿姨等人。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孩子的家长一般都是上班族,白天工作,只在晚上和周末才有时间陪孩子,和幼儿园开展活动的时间冲突。
(三)家长对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反馈信息
由调查统计可知,有20%的家长从不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信息进行反馈,约53.1%的家长偶尔对信息进行反馈,“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信息反馈工作远远不够,通过实地采访,我们了解到出现这样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园方为此创造的条件比较少,二是家长自身缺乏这一方面的意识。关于活动内容设计的满意度调查中,约64.4%的家长表示满意,但也有12.5%的家长表示不满意,部分家长反映相关活动内容的设计与幼儿发展水平和家长本身的需求脱节,有提高的空间。参加相关活动时,家长和孩子的配合情况一般,只有25.7%的家长和孩子配合非常好,而大部分的家长和孩子要视情况而定。而幼儿的参与情况也相差悬殊,约8.8%的幼儿完全不被活动内容吸引,不参与到活动中。另有45%的幼儿偶尔参与,在“偶尔参与”的幼儿中,大部分在前期认真配合教师,在活动中,因为跟不上教师的节奏或被外界吸引,慢慢出现“掉队”,出现“不参与”现象。
(四)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活动期望值调查
由调查统计可知,约52.5%的家长对学前教育的认识具有小学化倾向,他们在文化知识方面对幼儿园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另有49.4%的家长督促孩子学习艺术,如钢琴、绘画、演讲、舞蹈,等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观点深深影响着家长。
家长是“家园共育”活动的参与者,家长利用园方提供的材料,在教师的组织下参与活动。调查显示,约有88.5%家长表示乐意投身于“家园共育”的活动中,对园方的内在隐患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监督园方改善。与此同时,利用机会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增进彼此间的交流。
另外,调查了解到幼儿园在“家园共育”进程中,存在着“合力”与“对抗力”之间的矛盾。在一次亲子活动的后续调查中,23.8%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在活动的第二环节开始出现“掉链”现象,其中5.6%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完全跟不上教师的活动安排。如活动的设计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发展水平、家长的需求脱节,忽视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社区和大众媒体之间的关系,忽视了幼儿园服务社会的功能。
三、“家园共育”活动的建议
(一)“家园共育”的形式有待改善
1.从幼儿园入手
(1)亲子晨练。由幼儿园提供活动器材,组织幼儿与家长进行亲子晨跑、亲子滚铁环、亲子拳击、亲子打篮球、亲子踢足球等,营造浓厚的运动氛围。
(2)亲子运动操。创办家长培训班,向家长传授幼儿武术操、健身操、模仿操等,并鼓励学成的家长随时随地和孩子一起做操,增进亲子情感交流,促进家园同步教育。
(3)亲子创意活动。由幼儿园提供平台,举行亲子创意活动或亲子创意活动展示,如蔬菜制作、水果拼盘等,帮助幼儿情感体验,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4)亲子音乐会。如小班幼儿将音乐与游戏、故事、歌谣结合,选择说白说唱的儿歌;中班将音乐与乐器结合,突出音乐的节奏;大班幼儿结合舞蹈和歌曲、表演动作的创编等,让幼儿在合作中享受音乐。
2.从家长入手
(1)母亲会所。由园方做最初的铺路,布置一些有关母亲在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图文或设置专门的由母子共建的亲子作品展示区,以此吸纳母亲主动参与母亲会所活动,之后各班选出骨干妈妈,定时收集反馈妈妈们的意见,并针对母亲们的需求,申请园方开展相应的培训。
(2)家长义工团。由家长自愿报名,组成义工团。由园方主要负责人和家委会主席共同管理,负责制订家长义工工作管理章程和行动计划,并设下四个义工小组:管理组、亲子活动组、家长助教组和家长学校组。每小组设立组长,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如“一星级家长义工”“二星级家长义工”,等等。
(3)爸爸讲学团。邀请专业上有明显替代优势,能弥补教师专业缺陷的爸爸班级讲学,涉及“行业知识”、“技能爱好”、“道德启蒙”等,如:讲授警察抓小偷的经历、教孩子手工制作、讲述部队生活等,帮助幼儿开阔眼界,认识社会。
3.从幼儿入手
以幼儿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自己的学习档案,制定会议规则,并借助教师,做好物质准备。在家长会进行时,由幼儿主持,结合事先准备好的规划单,向家长报告自己的学习过程,全面呈现自己在幼儿园中所学习的内容,并在活动的最后为自己的表现打分,作出评价。
(二)“家园共育”活动信息反馈有待加强
“家园共育”的信息反馈是改善、提高“家园共育”活动质量的重要途径,信息反馈的主体包括家长、教师、园长、幼教行政部门等方面,而目前幼儿园中多以园长为主,过于单一,反馈过程缺乏民主。家长作为“家园共育”活动中的庞大整体,有权利、有义务进行信息反馈,而园方为此创造的条件比较少,家长自身也缺乏这一意识,很难形成家园教育的合力。
教师的信息反馈工作仅限制于自身的教学反思,缺乏公开化的讨论,直接导致了进步缓慢的现状。在信息反馈中,我们应当重视发展性、过程性、多元性、互动性反馈,淡化评价的定级功能,既要有关于发展幼儿,又要有关于发展教师和家长,反馈工作尽量客观公正,营造主客体之间的平等交流、合作互动的气氛。建立以教师、家长、园长、幼儿、幼教行政干部、社区共同参与的反馈制度,推动“家园共育”活动的开展。
(三)“家园共育”活动应密切实际联系
在“家园共育”中,我们应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设计不同的活动主题。比如在大班,设计一次活动让家长了解教师怎样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可能更符合这个年龄段幼儿及其家长的需求,家长的收获可能会更大一些。而针对刚入园的小班孩子,家长更多的是想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是怎么生活的。可见,大班家长和小班家长的关注点和需求是不同的。如果让小班、中班、大班的家长都看同样题材的活动,意义就甚微。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家长的要求会发生变化,教师也应据此设计“家园共育”活动主题。
(四)“家园共育”活动与幼儿园课程有待结合
调查表明,目前幼儿园“家园共育”活动还不够深入,与幼儿园课程的结合度不高,尚不能落实幼儿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应当将相关活动纳入幼儿园课程的建设体系中,使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和形式都建立在与家长协商的基础上,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不断地吸收和反映有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对儿童发展的理解,并使其解释不断科学化。
综上所述,要改变“家园共育”现状,我们就必须从幼儿园管理者角度、教师与家长自身角度等不同层面逐一分析并提出对策。如管理者要认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重要性并赋予家长相应的权利,而教师与家长要形成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并追求高效的沟通。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幼儿家庭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一、引领内容方式
《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精辟地回答了为何沟通、沟通什么、怎样沟通这三个问题。(表1)
二、制约因素剖析
1.学校家庭认识错位
家校缺乏有效沟通,粗看是由教师工作不主动造成的,但细想背后的原因,其实是由学校、家庭认识错位使然。从家庭方面来看,大部分家长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分数,其它方面则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或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从教师的角度看,教师总认为家长不懂教育规律,认为家长介入校内事务会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从学校方面看,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就造成了家校沟通的内容极其单一,仅仅只限于督促学生的文化学习上。
2.教师缺乏沟通技能
人际关系学是一门新颖的学科,沟通是其中的一种高深艺术。然而,纵观高校培养体育师资所开设的课程来看,没有一门功课是专门培养体育教师进行人际沟通方面的内容。还有,在职师资培训也缺乏这方面的内容,教师对家长沟通往往套用教师对学生的方式沟通,导致教师与家长“面和心不和”,这就造成了体育老师不会与家长进行高效沟通的现状。
3.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在美国,家校沟通及指导正常运行有其严密的法律保障。这些权利被认为是美国公民最基本的权利。在我国,虽然“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以及一些全国或地方的教育政策法规中都规定了家长有权利和职责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但是这些法律法规更多地是宏观上的指导,缺乏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具体操作细则规定,也缺乏相应及必要的标准、评定的考核制度。
三、改进策略
1.更新思想观念,积极促进家校沟通
尽管党和政府已在有关的政策、法规和文件中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作了明确的规定和指示,但教育部门在家庭教育所做的工作远未达到应有的要求,其根源在于:教育部门认为这是一件可重可轻、可有可无的附带性的工作。因此,学校和教师要提高认识,积极主动地争取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政府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建立一定的制度加以规范和约束,采取积极的手段促进家长参与。
2.加强专项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针对体育教师缺乏对家长沟通引领能力的这个现实,有关部门在为体育教师工作“减负”的基础上,应加强教师的专项能力的培训,编写培训教材,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教师沟通艺术,让“五心”(即尊重心、合作心、服务心、赏识心、分享心)深入教师心田。教师只有具有这“五心”,才能高效沟通,尊重家长,学会赏识,与家长不断地分享知识、分享经验、分享目标、分享一切值得分享的东西,才能切实提高家长与教师相互沟通的积极性。
3.健全政策法规,保障沟通高效运行
首先,应健全家校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通过立法细化,让家长明白自己的教育权利,让学校为家校合作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环境,从而使家校合作走上有法可依的制度化道路。其次,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体制,将家校沟通工作纳入考核内容,加强监督检查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4.加强校本研究,创建多元沟通体系
学校掌握着教育的主导权。据此学校要加强家校合作沟通方面的校本研究,创建多元的家校合作体系。方法有很多:一是学校加强宣传,提高家长认识;二是学校通过增设类似“全家总动员”的亲子比赛项目,吸引家长关心;三是创设多渠道沟通平台,如校信通、网络家校博客,QQ群等;四是家校联动,吸引家长主动参与体育教育。如让家长参与学生学业评价、布置体育家庭作业让家长督促完成、组织家教经验交流会等。
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和谐沟通氛围
各级政府部门既要制定符合各地实情的法规和文件,完善管理体制,下拨专项资金,并使之形成制度;又要加大宣传体育力度,清除社会的偏见,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家校合作工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校合作; 宽带中国战略; 通信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29-001
一、家校合作教育的新背景
有效的家校合作可以提升学校教育的成效和品质,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来促进家校合作值得我们思考。近日,工信部提出《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确切表明国内网络宽带发展的规划,方案提出2020年我国宽带网络将全面覆盖城乡。从家校合作教育来讲,该战略大大提高我国各行各业的信息化水平,使家庭与学校的距离越来越近。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员流动频繁,农村地区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极易让这些孩子产生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异常,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信息化水平的大幅提升,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老师已将现代通信技术(借助微博、微信、QQ群等等)用于教育实践,但是这还不是普遍现象。其实,家校联系不仅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实际效果,做到方便、快捷、高效。可以预见,现代通讯技术的引入,不仅能够提升家校合作的效能,还能节约成本,促进教育教学的实效。
二、家校合作教育的新方式
家校合作教育的概念需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和外延应该不断延伸,过去以家长会和家访作为主要形式,而今天就加入了许多新“载体”,如家校通、网上家长学校、家长沙龙、家长咨询委员会、微信家长会、QQ群家长会等等。【1】
1.网上“家长学校”
所谓“网上家长学校”是一种即时通讯软件,可以通过网页文字、音频、视频进行在线交流。不同的是,网上家长学校客户端的交流方式新添了知识讲解、交流及互动板块,更有利于家长的参与。家长通过网上报名、注册,就可以登陆平台进行交流。
家长可以在网上与专家互动,咨询相关问题,还可以通过平台和孩子的老师进行交流,了解孩子的综合表现和点滴进步。网上“家长学校”包括个人小档案 、活动资料、荣誉表彰、心灵感悟、教师评语、家教经验、学习方法等等方面,这些都有利于改进亲子的学习习惯。家长进入家长学校的网页,只要轻点鼠标就可查看孩子所在班级的很多情况。另外,家长之间还可以进行交流家教经验和心得。可以说,网上“家长学校”非常有利于家长的参与,避免了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其它素养的提升。
2.“微信”家长会
“微信”已成为人们互动的重要方式,所以也可以成为教师和家长互动交流的另一大“”阵地。“微信”优势很多,家长可以通过“微信”与老师进行文字、图片、语音或视频交流,其优点是信息量大、方便快捷。除了“微信”以外,网易公司与中国电信公司推出了“易信”平台,该平台功能更强大,不仅可以给家长的手机和固定电话留言,提供多聊天方式,还可以跟手机中的联系人进行实时的沟通,非常适合家校联系。另外,中国移动推出了“飞信”平台,它融合语音、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可以实时的进行语音服务、准实时的文字和小数据量通信服务、非实时的通信服务,实现互联网和移动网间的无缝通信服务。这些信息平台可以让家长和教师无障碍交流,大大方便了家校之间的沟通。
3.“QQ群”亲子课堂
“QQ群”是当前大量使用的应用软件,它非常有利于交流和资料共享,教师也可以通过“QQ群”与家长进行交流、联系,有消息就通过“QQ群”,及时反馈,随时互动。同时,家长与家长之间相互探讨孩子的培养问题。”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优秀作业到QQ群上,让其他同学和家长得到启发,让表现优秀的孩子受到鼓舞。教师可以通过群共享作业,提出学习意见和指导方法。
4.“家校通”平台
现在很多学校也开通了“家校通”手机短信平台。通过平台,教师可以给家长群发短信或单独发送,家长只要像其它短信一样回复,平台就会将短信发到教师的手机上。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平时的各种文件、材料通过平台发给家长。家长和孩子的老师可以随时交流,费用便宜,适合单聊或群聊,大大缩短了家庭和学校的距离。
5.“在线”亲子课堂
利用当代光纤宽带的提速把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媒介在亲子课堂的网站上,其内容包括名师导学、学生在线、家长园地、专家答疑等栏目,供学生和家长学习,班主任、各科教师及相关教育专家可以在线辅导。
采用现代通信手段促进家校联系,给家长们营造了一个平等、和谐、民主、畅所欲言的平台,提升家庭教育资源、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融合水平,拉近了老师、家长、学生三方的心理距离。作为班主任,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和家长心理的基础上做好日常协调工作,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统一。【2】
虽然有先进的通讯手段,但是一些传统的手段也不能丢。比如,针对一些情况特殊的家庭, 受经济条件或家长文化水平所限,无法使用当代的信息化手段,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拿出爱心,采用传统方式进行一对一、面对面家校合作教育。近年来,我国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且,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适应时代需求的光纤网络必将和水、电、气、路一样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对提升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必将开创家校合作教育的“新时空”。
参考文献:
【案例描述】
X年X月,我和X在第X责任区实验学校督学。这所学校始建于X年,现有在校学生X余人。我们每月按照责任督学主要事项进行经常性督导,到校第一件事就是先进行校园观察,仔细地巡视,楼上楼下、各班教室、办公室、功能教室、操场,南北校区转一圈得一个多小时。然后是听课、检查业务等。一次部分教师座谈上,我们寻问在教育教学中有什么困难和困惑,有没有需要帮助的时候,老师提出:“我最近还真的有一些困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我们的回答是“没关系的,我们是咱们学校的督学,也是咱们学校的一分子。有困难的话说出来,咱们一起来想办法解决。”
大部分班主任反映,该校生源复杂,有外地购买商品房的、有拆迁安置的,还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们有的做工、有的务农,有的打零工,大多比较忙。还有部分留守儿童,交给爷爷奶奶带,只能负责基本的生活,学习是根本指望不上他们监督和辅导,在整个学校也比较普遍,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都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基础成绩较差,家庭作业也不写,课外阅读也不读。每次和家长联系,要么见不着人,要么就是爷爷奶奶来,不仅没有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当老师们把自己遇到的问题托盘而出时,我们耐心地倾听,不时地思考、讨论。发现这个问题后,我们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学生不思学习、不求上进,与家庭有很大的关系,及时把以上信息向校领导进行了反馈。最后我们达成共识: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家校共育正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让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增容教育资源,实现家校共育、强化督学督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优质办学,也成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接着我们主动提出在家校教育方面加强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全面提升实验学校家校共育的水平。
学校高度重视,选派校长助理王茵萍和工会主席宋春丽来跟我们对接家校共育方面的工作。(我们决定就从家校共育、家校共建寻找切入口,希望能帮助学校做一些工作。)
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们和学校共同思考、共同商定形成了“以学校为主体、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的三结合教育大环境,家长学校走上了一条依托社会、发挥优势、多层次、全方位开办家长学校的路子,教育内容日趋规范化,教育方式不断科学化,教育形式进一步多样化,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目前,基本达成了“家校共识,家校共建”的双赢。学校集思广益,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工作: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构建家长学校新体系。
(一)校干带头。(知道X市所有中小学都建立了“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实施了全覆盖)。为了探讨X家长学校是如何运作的?学校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形式,组织校干主力军首先到X市闵行区中心小学观摩学习家校合育的先进做法,研讨具体实施措施。返校后,立即商讨切磋,成立家长学校指导委员会,由X校长担任家长学校主任,我和X还有几个副校长、工会主席担任副主任,各年级德育主任、班主任及家长代表任委员具体落实家长学校各项工作,逐步形成“校干带头,教师实施,家长参与”的家校合作新体系。
(二)制度完善。
每学期初,德育主任首先制定年级家校合育学期工作计划,然后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班级家校合育学期计划。将本班的家校合育工作编写成班级手册,在全校范围内展示评比。此外,学校定期派出德育主任、优秀班主任到外地参加各种关于家校合育的学习培训,其中最多的是由中华家庭教育网“家庭教育高级讲师班”,提高了教师与家长交流的技巧,并定期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和交流如何开展符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家校合作方式。群策群力,积极推进,家校合育工作在我校逐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并涌现出X多名优秀讲师,形成了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
(三)保障先行。
家校合作活动力求“三个完善”:即组织完善、物资完善、场所完善。学校在人、财、物上尽全力支持,多次邀请教授、高级讲师进校培训,修建完善了家长学校活动室、报告厅、会议室等活动场所,保障家长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今年四月初实验学校承办了“全国第X期家庭教育讲师班暨现代家校合与作落地机制研讨会”,此次活动中,组织专业的家长学校介绍管理经验,展示了家长学校教材的使用方式,为本区家长学校工作开展共享实践经验,为全国推进具有现代意义的家校合作汇聚前沿思想,受到参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更新理念,优化环境,谱写家庭教育新篇章。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正确的家庭教育观能够引导家长培养孩子成就完美人生。为了更新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学校组织了多项活动,形式有读书沙龙、讲座、亲子活动、家长担当志愿者等,引导家长逐步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改变“居高临下”式和“批评监督”式的教育方法,学会正确对待孩子的问题,做好家庭教育。(围绕三个传播开展了系列家庭教育活动)
(一)传播“沟通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的教育理念。
学校定期开展读书沙龙活动,组织每位家长进校,学习并交流家庭教育书籍《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学期初,每位班主任根据教材制定学期家长学校的课程目标及计划。上课时,由班主任引导,指定学习内容,有自读标注、组内交流、展示汇报、教师总结,细致到书中每一句,启发家长反思。每次读书交流后,向家集读后感,家长参与度高,在多数读后感中看到家长对自己家庭教育的实际的反思和改变措施。学校还开展了近X余次讲座,其中,“如何让孩子主动学习高效学习”讲座,诠释了家长在家庭的关心、支持、陪伴、和引导作用,让爱更有智慧。“家校深度融合
提高家庭教育能力”讲座,讲座中多次互动,听到动情处多数家长热泪盈眶,流下热泪。我校开展的《学会沟通,拒绝语言暴力》《孩子叛逆怎么办?》等课程,展示“语言暴力”带来的巨大危害,指导家长学会倾听、理解尊重等,以便和孩子更好的沟通,开展“幼小衔接,迈向成功第一步”主题报告会,帮助新入学学生家长做好一年级入学心理辅导和家庭教育工作。《屏幕社交时代家长如何与孩子交流》这一讲座紧跟新时代,帮助家长解除交流沟通的困惑。
(二)传播“陪伴是最好的奖励”的教育理念。
学校组织亲子游戏运动会,亲子阅读,“故事大王”比赛、亲子学雷锋等,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爸爸去哪儿了?》讲座针对当今社会父亲疏于家庭教育的普遍现象,传播家庭教育中陪伴孩子的重要性。还有《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素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等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家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并有针对性地安排班里后进生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多角度践行尊重、沟通、陪伴的家庭教育。
(三)传播“身教大于言传”的教育理念。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学校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走进敬老院慰问活动、美化校园活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将爱心送入敬老院,让身边的环境更加整洁,家长成为孩子继承尊老美德和热爱劳动的示范者。我校师生众多,为了创造文明和谐的入校秩序,我校组织家长志愿者每天上下学时间在校门口做文明引导员,引导家长有秩序地接送孩子,培养学生安全文明入校的习惯。作为志愿者,家长接受采访真诚地说:“一切为了孩子,为孩子做好榜样。我们家长辛苦一些是应该的”。通过对家庭教育的学习,我校家长们的整体素质也在逐步提升。
三、多维互动,多措并举,创新家长参与新方法。
(归纳为一互动二决策三评价)。(一)家长决策。每班家长委员会成员为学校工作和班级管理提供建议;每学期开展家长开放月,家长进校参观,走进课堂,进一步了解学校工作;校干定期将家长请进学校面对面交流沟通,听取家长的建议,及时解决家长的困难;公开学校校长邮箱,接受广大家长的建议,聆听每一位家长的心声,鼓励家长参与决策。
(二)网络互动。
通过开发区开展的现代化家庭教育“益讲堂”系列网上课堂进行网络授课,学校家校合作骨干教师陆薇担任了第一讲的主讲人,杨平校长、李娇娇、罗芳等教师多次担任讲师。还利用小鱼直播软件将学校每次开展的活动面向全体家长直播,家长可以边看直播边留言评价,并有专任老师关注留言,及时与家长在平台沟通。一年级新生入校前一个月通过QQ软件建群,进行网络交流,开展网络家长学校,提高家校合作的参与意识。每班建立微信群,专门用于老师与家长沟通家校合作事宜,交流家庭教育理念。我校的公共信息平台设置“好家长”专栏,让家长及时关注家校合育的动态,激发更多的家长参与到家校合育的工作中。
(三)双向评价。
学校定期举行和家庭教育同时进行的家校合作表彰会,根据《X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家长学校先进工作表彰制度》,让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家庭教育做得好的家长和老师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各科教师利用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让家长了解自己家庭教育的缺口,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每学期每班随机邀请家长对学校工作和自己所在班级进行评价。充分利用双向评价的优势,及时反馈,有时效性地指导教师与家长做好沟通工作。
【案例反思】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补充与扩展,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的形式。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育者要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发展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优秀的文学作品是生活的教科书,它往往能凭借丰富的思想内涵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使人们的理想、信念、情感、意志等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一名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味到了有效指导课外阅读是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的一条蹊径。
一、指导学生选择优秀课外读物,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梯性目标控制
书海浩瀚,良莠不齐。中小学生辨别能力较差,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因此,推荐适宜的阅读内容,是课外阅读的心育艺术之一。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优秀的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以推荐图文并茂的彩色绘本为佳,如《猜猜我有多爱你》《犟龟》《爱心树》等等,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会介绍一些如《火鞋与风鞋》《爱的教育》等有哲理性的心理故事类图书让学生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与作品的感情内涵进行交流,并产生程度不同的共鸣的过程,从中或产生美的享受,或激起某种崇高的感情,涵养情操,改进处世态度,疏导不良情绪,发挥书的摄人灵魂的魔力和魅力。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有必要向中学生推荐品位、格调俱高的作品,提倡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
二、指导开展阅读欣赏课,揣摩人物心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外阅读的指导中,是在对文章开展深入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知的。它与教师的发现、挖掘、利用、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与学生的学习、积累、感悟与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新课程标准、教材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要真正在城市化背景下的课外阅读教学实践中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只有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认真研究课外活动的开展体系,深挖文章中的思想教育点,捉摸透学生,着眼于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外阅读指导的各个环节、活动中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知识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开展课外阅读欣赏课,从语言文字入手,争取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赏析词句,使作品中所描写的人、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具体化、形象化,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事件的思想意义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
在众多的阅读作品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文质兼美,在文理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情感上给人以情的共鸣,在思想上给人以思的启迪,在心理上给人以感染,有共鸣,或陶醉,或感悟,或启迪;有质疑,或批驳、或鄙视、或漠然,从中悟出做人道理,提高生活品味。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时,让学生体悟主人公的心理想法,进行换位思考显得尤其重要。
三、分层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在成功体验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儿童都有表现自我和得到别人赏识的欲望,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多让他们展示自我,教师经常予以鼓励和肯定,让他们不断尝到成功与满足的喜悦,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孩子们以后会读得更加自信。所以,在学生阅读了一定的时间,有了一些收获以后,要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自阅中收到实效。同时,可以把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和自己的价值取向发生联系,把自我转化为文中人物,与其同爱共恨,在迁移中完成对思想的洗涤。
四、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建立书香家庭,在亲情沟通中实现心理健康教育
家校合璧,教育效果才会相得益彰。实践摸索中发现,书香正是连接家校的桥梁,多年来我全力推行“亲子共读”活动,以“家校联手打造学习共同体”为目标,以构建书香家庭为载体,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读书活动,小手拉大手,多次给家长印发《“亲子共读”倡议书》,引领家长参与到读书队伍中来;建立“亲子阅读”网络,开通家校联合的通道,一方面要求家长们给孩子们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气氛,另一方面要求家长做学生的“导读”者,在与孩子交流读书感悟的同时悄悄走进孩子的心灵空间,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和困惑,并及时给予疏导,精神方面的沟通越来越畅通了,“心育”的过程变得自然而亲切,如春风化雨润“心”而无声,他们一块儿从书中汲取着成长的营养,创造着共同的语言密码。学生的阅读过程也因有了家长的引领变得轻松、愉快又高效。
在教学上,该同志认真学习新课标,领会新理念,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创新。用自己的一生去备好每一节课,刻苦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程。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孩子都享受学习的快乐,得到他最大可能的发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创新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一定的教学风格。多次承担区级示范观摩课,均受好评。同时在各级各类竞赛中佳绩颇多,其中国家级3次,省级3次,市级10余次,区级若干次。
二、德育管理,创新思路
(一)落实一个中心
以落实常规工作为中心,制定了《天竺山小学学生学习生活常规要求》,通过“学常规”、“建班规”、“赛常规”规范学生的言行。每天由值周领导、值日老师、值日队干,巡视检查两遍。检查成绩及时上墙公布,每天早操时进行情况小结汇报,每周进行一次优胜班级评比。同时每班都设立卫生、文明监督岗,做到有问题及时记录、提醒。并将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定为常规落实月,以后的每两星期进行一项常规专项检查评比。如此一来,学校环境卫生整洁,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打造两支队伍
1、创建一支德才兼备、高效的班主任队伍
班主任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在选拔、培训时朝着“敬业奉献、热爱学生,善于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班主任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的方向。在每月班主任例会上,将理论学习、经验交流、工作布置作为会议的主要内容,让班主任在交流中分享经验,获得启示,促进班主任工作效率的整体提高和规范化运行。
2、培养一批品学兼优、工作得力的少先队干部
在少先队员这个群体中,队干部既和其他队员一样,是接受辅导员教育、指导的对象,又是辅导员的助手,是其他队员的榜样。有意识地引导队员们在竞争中树立民主意识,在工作中注重培养服务意识、自律意识、创新意识,强化自主意识,一批批品学兼优,工作得力的队干部脱颖而出。
3、注重三大活动
(1)常规活动制度化。日常规有学生一日常规检查制度,国旗升降制度等;周常规有周三中队活动、每周之星、流动红旗的评比、升国旗及国旗下讲话等;月常规有一个活动主题、一次板报、班主任例会、班主任工作考评等;学期常规有评选一星一生、教室布置等。工作制度化不仅规范了工作程序,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
(2)主题活动多样化
“感动”和每周的国旗下的讲话让师生接受五爱教育的洗礼。“学会感恩”中通过自制贺卡献教师、为爸妈洗一次脚,让孩子学会用一颗感恩心去回报。“安全记心间”的主题活动使师生再次感受到安全是生命的永恒。“总理殷殷爱民情,学子拳拳感恩心”学习温总理回信活动深深地触动了大家,教师的感言大讨论,学生的“学回信,话感恩”的主题队会将活动推向。
(3)特色活动具体化
围绕“书香伴成长、智慧享一生”这一主题,按照“学生主体、全员参与、以校为主、辐射家长”的工作思路,大力开展“1+1亲子阅读漂流”、“好书交换、推荐”等活动,让更多的同学读到好书,改变只买书才读书的现状,节约资源。制作亲子阅读档案袋和读书卡,举办家长学校,倡议亲子共读,让所有的家庭都参与到活动中,营造家庭读书氛围。
在班级中打造班级德育,实施三化工程(班级布置个性化、班级目标明确化、班级活动特色化)。开学初班主任提出具体目标,写出实施方案,随后的学期中进行各项评比,最后在学期结束综合评定,为达标的班级颁发奖牌。
三、关爱学生,撒播阳光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学生的智慧还是品格都得不到充分或自由的发展。”作为德育工作者,应该是一个播种阳光的人,用关心、信任和激励,把阳光的种子撒进学生的心田。多年来,张子燕先后任教的学校,贫困生、农民工子女、留守孩子居多,她带领全体教职工采取多种措施,关爱这些特殊群体学生,如建立一个信息库,加强三个联系、实施三重关爱(学业上帮助、生活上救助、心理上辅助)、突出三种教育(榜样教育、感恩教育、自主管理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同样的阳光。
在一次爱心捐助的活动中,一位曾经接受过帮助的学生捐出了仅有的一元钱,她说:“当我困难时,别人帮助了我;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也要尽我所能去帮助别人。”一句质朴的话语,一颗感恩的心。孩子们就是这样感受着爱,传播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