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16 16:50:31
导语:在高效沟通技能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147—02
一、在课程体系中清晰定位沟通类介绍性课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毕业生时,不仅仅看重专业因素,更看重非专业因素。在美国,求职者的态度、工作经历、现任或前任雇主的推荐、基于行业的专业技能证书、在校的声望和教师的推荐等等已经成为企业接受大学毕业生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当然,基本的性格因素、守时、勤奋、负责、值得信赖以及基本的计算机技能、高度合作技能等,也是必须具备的。同时,处理抽象概念的能力以及自我导向的快速学习能力等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英国,雇主在招聘新员工时,对热情、承诺、信心、奉献、胜任能力和创造力等多种素质也有着很高的要求。
在被社会所看重的这些非专业因素中,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是重要的一项。在当代大学生的职业教育生涯中,开设沟通类的软技能教育是十分需要和必要的,或者说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沟通类课程的教育,以有效地培养高校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不同专业类型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沟通类课程,这样既能更好地为专业服务,也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从而大大提高广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沟通类课程及其专业延伸课程的开设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素养与人际沟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设置及其具体实施上,如何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探索实践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企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是沟通类课程改革需要持续研究和实践的。
二、选择性增加提供沟通类介绍性课程的院系专业
在很多高校课程中,沟通类课程少之又少,或者是十分不受重视。即便是有个别的高校开设了沟通类课程,也仅仅限于经济管理类、人文社科类、外语类等极少的专业,其他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接触不到此类的课程,这对广大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根据对河南省七所高校的近700名学生的调查显示,在有沟通类课程开设的专业,学生们的沟通能力以及情商都有很大的提高。在所有调查的十五个专业中,已经开设沟通类课程的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们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专业,情商得分也是各专业最高,这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高校应该开设沟通类课程,而且应该在全校各专业中广泛的开设此类课程,使得个专业领域的学生都能受到相关教育,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当然,饭要一口口的吃,路也要一步步的走,面对当前情势,在目前的高校各专业院系中,文科院系的专业可以扩大的开设沟通类课程,如:经济管理学院的相关专业,包括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贸易学等;人文社科类的相关专业,包括文学类、法学类、语言学类、教育学类、新闻类等;外语类的相关专业,包括外语翻译方向类、外语教育方向类等;艺术类的相关专业,包括绘画类、艺术设计类、动画类、声乐类、器乐类、模特类等;其他的如历史学类相关专业、哲学类相关专业等等都可以相应开设沟通类课程。
三、合理设置沟通类介绍性课程的教学内容
开设沟通类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广大高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能力,那么对于沟通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就要有一些特定的要求和计划。
(一)要有撰写书面沟通的内容
书面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基础,也是提高面对面沟通、交流的有效方法。书面撰写的方式可以使得沟通更加含蓄一些,也更具有掌控性,这对于很多不善于言辞表达的大学生而言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可以给予他们很大的对于交流语句的思考空间。在这方面可以涉及的内容有:撰写好的、或是坏的消息;正确的编写、设计功能性的文书;使用正确的语法和句子结构等等。当然,如果加上对英文的相同内容的联系就更加好了。
(二)要有公共演讲的内容
公共演讲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很熟悉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高校大学生,特别是河南生这样的内陆省份的高校大学生来说,真正做过公共演讲的却是凤毛麟角。公共演讲,从字面上来看,它其实是一种交际活动,而且是以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公共演讲在国外的学校中是很常见的一种交际活动,它不仅可以锻炼人的声音、胆量、临场发挥能力、对环境的控制能力,更可以锻炼人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语言技巧等多重能力。可以说,共公演讲是一个成功人士所必须拥有的才华和能力。在课程安排上关于公共演讲的内容可以涉及的练习可以包括:进行个人的陈述;设计和使用视觉辅助材料;进行集体陈述等。
(三)说服性和理论性的沟通
在与人交流和沟通的时候,通常人们首先要做的是要有自己语言的理论依据,然后再去努力依靠自己的理由与说服对方,所以有关说服性和理论性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方面可以包括的内容有:分析说服性沟通的原则;讨论伦理的沟通问题和行为等。
(四)求职过程中的沟通
我们在高校开设沟通类课程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们的交际、沟通能力,从而加强他们在毕业就业是的能力,那么关于求职过程中的沟通的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此方面可以涉及的内容有:撰写自荐信;接受面试的应对方法;主持面试的方法等等。
(五)介导沟通
介导指的是以一个中间步骤来传递或起媒介的作用。在当今社会,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除了面对面交流以外,更多的是需要通过其他媒介来帮助大家交流。因特网、电话、手机等多种形式都需要人们去熟悉、使用,它们可以使我们的办事效率大大提高。所以,介导沟通也是必须要学习的。在这方面可以有如下内容:有效地使用电子邮件;有效地使用因特网;有效地使用短消息;有效地使用视频会议;有效的使用微博等等。
(六)人际沟通
社会是人组成的,人们平常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还是会喜欢面对面交流。那么,人际沟通也是大家必须要学的。人际沟通主要是通过言语、表情、手势以及体态等来实现的。在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包括:发送和接受反馈;有效倾听;分细非语言沟通;解决人际间的冲突;谈判等等。
(七)群体沟通
很多时候,人们需要面对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群体沟通指的是组织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基于其各自目的的群体特定目标而组成的集合体,并在此集合体中进行交流的过程。群体沟通十分重要。课程内容可以涉及参加小组会议;领导小组会议;分析有效、或是无效的领导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八)组织沟通
组织沟通是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环节,它关系到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文化的塑造。目前我国大多企业在组织沟通领域的确存在许多问题。虽然有些问题所导致的不良现象已有所反映,但是企业的管理者们却不能正确认识问题的起源和本质。所以,重视组织沟通、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组织沟通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关键。对于课程内容的安排上可以有分析组织沟通的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九)跨文化沟通
跨文化沟通通常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发生的沟通行为。此类内容可以涉及:识别文化间的偏见、或是歧视;分析跨文化交流等。
(十)商务沟通的模型和理论
最后,学生们需要知道各种商务沟通的模型、或是理论,以便同学们更加灵活的去运用它们。可以有的内容包括:分析说服性沟通的理论;分析基本的沟通模型;分析书面沟通的理论;分析群体沟通的理论;分析跨文化沟通的理论;分析人际沟通的理论;分析组织沟通的理论;分析领导力沟通的理论;分析公共修辞的理论;分析求职沟通的理论;分析介导沟通的理论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类高职院校 学生 沟
通能力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028-02
当今社会,广泛的社会交流与人际交往对一个人的沟通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为调查群体,调查农类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79份,回收率94.75%,学生分布在生物、动物科学与园艺等8个系。其中农村生源点76.3%,城市生源点23.7%。
(二)调查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为自行设计的高职在校生沟通能力现状调查问卷,共计10个题目。内容涉及自我的沟通能力评价、主动沟通意识、沟通对象的选择等6个方面。问卷设计参考了大量文献,并咨询了相关专业人士。
二、调查结果
(一)学生对自我沟通能力评价较低
问题1:觉得自己的沟通能力如何?结果:很好(36%);一般(53%);较差(11%)。数据表明,认为自己交流能力很好的占36%,少数学生甚至认为自己交流能力较差,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沟通能力评价一般。
(二)学生较缺乏主动沟通意识
调查问卷针对学生与身边关系最密切的人的主动沟通意识设计了问题2至问题5,调查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平时能主动与父母及教师沟通的学生不多,分别占44%、42%;主动与亲戚沟通的比例更少,仅占21%;学生更愿意选择与同辈主动沟通,但比例也仅占54%。这说明学生缺乏主动沟通意识。
问题6:与教师或父母有不同意见是否会主动提出?结果:会(30%);偶尔会(49%);不会(21%)。数据表明,与教师或父母有不同意见时,只有少部分学生能主动沟通,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沟通意识,甚至有21%的学生选择放弃沟通,这凸显了学生在与教师或父母沟通中的被动性。
问题7:你是否会主动与陌生人交流?结果:会(10%);偶尔会(31%);不会(59%)。数据表明,学生很少主动与陌生人交流。59%的学生不主动与陌生人交流。这说明学生缺乏与陌生人主动交流沟通的行为与意识,这也从侧面说明学生缺乏对社会群体的信任。
(三)沟通对象首选朋友或同学,与其他对象存在沟通障碍
问题7: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首选与谁沟通以解决问题?结果:父母(17%);教师(7%);亲戚(5%);朋友或同学(62%);其他(9%)。数据表明,选择朋友或同学为首选沟通对象的占62%,而选择最能带给自己人生指导与帮助的父母、教师及亲戚为对象的却较少,这从侧面反映了学生与朋友或同学之外的对象存在沟通障碍。
(四)学生进入大学前缺乏沟通知识的培训
问题8:在进入大学之前是否参加过人际沟通相关知识方面的培训?结果:有(14%);没有(86%)。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参加过沟通知识的培训,这也正是学生缺乏沟通能力与意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学生有提高沟通能力的强烈意识
问题9:是否愿意参加学校或社团举办的活动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结果:愿意(62%);看情况(27%);不愿意(11%)。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参加学校或社团举办的活动或培训来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这表明他们有提高沟通能力的强烈意识。
(六)学生有明显的通过人际交往提高沟通能力的意识
问题10:最希望通过哪一种组织的活动提高沟通能力?结果:社团、协会(32%);学生会、团委(24%);老乡会(18%);班级(16%);其他(10%)。数据显示,人数越多的团体以及与自己越不熟悉的人群被选择的几率越高,说明学生有明显的通过人际交往提高沟通能力的意识。
三、农类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
农类高职院校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上述问题可归纳为个人认知、个人心理及社会环境三方面。
(一)个人认知方面
农类高职院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长期处于学科应试状态,社会阅历比较少,对自身沟通能力重要性认识不足;农类高职院校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人际关系相对较为淳朴,遇到的沟通问题相对较少且简单,没有体会到需要提高沟通能力来应付复杂的人际交往;进入大学前,学校及父母为了学生的前途较注重应试学习,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就业压力的影响,较注重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忽略了人文素质的修养等原因,导致农类高职院校学生较缺乏沟通能力的培养,对自我沟通能力评价较低。这也导致学生的个人认知方面很大程度上偏向于同龄人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与长辈进行有效沟通的积极意义。此外,由于社会上一些坑蒙拐骗、尔虞我诈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使人与人之间缺失信任感,学生对社会较缺乏信任,对他人较缺乏信任,不敢轻易与陌生人交流沟通,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正确认知与信任他人,妨碍了他们积极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构建。
(二)个人心理方面
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受过提高沟通能力方面的培训、传统辈份等级礼仪关系、与师长存在思想上的代沟、与父母和教师缺乏相处时间等原因导致农类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与父母及教师进行沟通,心理上排斥同学和朋友以外的人。此外,由于农村经济条件比较差、信息环境比较狭窄等原因,导致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往往较多地存在自卑、害羞、嫉妒和孤僻等心理障碍所导致的沟通障碍。
(三)社会环境方面
农类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前面对的农村生活背景及大社会背景,致使他们沟通能力自我评价及他人评价都较低。进入大学后,他们接触社会骤然广阔,人际关系丰富及社会信息量膨大,使他们提高自我沟通能力的意识趋于强烈。
四、对策
基于以上问题,应采取可行性措施,切实提高农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沟通能力。
(一)重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
受传统封建家长制思想的影响,家长在孩子面前权威欲较强,孩子较缺少表达自我的机会,造成学生普遍存在与父母的沟通障碍。同时,这种现象也反映在师长之间。学生与父母及教师的沟通障碍将来有可能影响到职场上与上级的沟通障碍,甚至与社会其他各阶层的沟通障碍,因此,教师和家长应从观念上重视对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家长应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有意识地教育他们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并经常与其进行沟通。教师应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平等沟通的意识。
(二)开设沟通类课程,并将沟通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教育
将沟通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开设沟通类课程。具体的课程内容包括:沟通的基本原则与方法;自我沟通、人际沟通与组织沟通的方法与技巧等,普及沟通理论知识;灵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情景剧表演法等具体方法开展教学,课堂上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的训练,课外鼓励学生提高沟通技能。同时,将沟通教育融入其他课程教育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参加讨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安排小组学习项目,培养学生沟通协作的能力。
(三)加强沟通心理素质的培训,提高学生自我沟通能力
自我沟通是信息的自我交流,是自己问自己,自己跟自己说话,即自我心理调节。良好的自我沟通有助于我们充分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掌控自己的情绪;养成积极、乐观的人格,平衡自己的心态;做到人生豁达,与他人和谐相处。大部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是由其心理障碍引起的。这些心理障碍主要有:自卑、猜疑、孤僻、嫉妒等。为此,学校应完善心理咨询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如建立心理咨询室、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辅导员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及时解决学生心理困惑,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客观、合理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科学理智地管理情绪,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自信、宽容、合作、坚韧的人格品质和良好的心态,提高学生自我沟通的能力,从而获得与他人良好沟通的能力。
(四)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沟通能力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院校的第二课堂,它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如知识讲座、辩论赛、演讲赛、社团活动以及宿舍文化活动等。它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思想内涵和行为模式的形成和发展起着较深的影响。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提高沟通能力的广阔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获得与他人、社会广泛接触的机会。农类高职院校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并且扩大覆盖面,利用宿舍、班级这些基础单位开展活动,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吉忠,项新新,王娟.浅议高职农村学生的特点及人性化管理[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5)
[2]朱书华.提高沟通能力 规划美好人生——大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成功(教育),2009(11)
[3]于志英.浅论当代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0(11)
[4]毕奎奎,李忠胜.加强高校学生沟通能力培养促进素质全面提高[J].湘潮(下半月)2010(12)
【基金项目】2011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1JGB249)
【关键词】团队 群体 高效
没有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组成的团队,唐僧西天取经的重任势必难以完成。同样,没有一个合作无间、积极进取的团队,要谈职业教育的发展,谈何容易。现代化的经济的发展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应环境变化趋势,敏锐感知和寻求环境变化产生的市场机会,并有效转换为组织发展机会,不仅是职业教育领导者的基本责职,也是所有职业教育成员们必须思考、准备的任务。怎样做一个优秀的职教人,我认为首先要有团队精神,在高效的职教团队中实现职教人的自我价值。
一、团队与群体有着根本的区别
团队的条件是什么?
一群男人和一群女人在一起工作的叫群体,而团队,是一种精神,是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A、自主性,B、自主思考性,C、自主协作性。一间公司70%的意见是由下面反馈至上面的,就是一个团队,反之,只是个群体。
工作团队就是其成员通过他们正面的协同效应、个体和相互的责任以及互补的技能为实现一个具体的、共同的目标而认真工作,或工作团队由彼此相依的个人,例如不同的工作技能者(财务、技术、营销等)所组成的正式团体,组织形态,并负责达成特定之任务目标。对团队成员的个人能力和职业素养等要求有差异,更强调个人能力和相互合作。高效职业教育团队应该是有组织有纪律,有理想有力量。其构成要素:激励人心的目标--团队共同愿景的分解;众望所归的领导--团队的旗帜与发动机;全力以赴的成员--八仙过海"同"显其能:合理有序的规范--没有规矩不成团队;互相通畅的沟通--没有沟通就没有团队;积极奋进的精神--团队文化的核心与灵魂。高效团队是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的综合。
二、打造高效团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效团队的特征:清晰的目标、相关的技能、相互信任、一致承诺、良好的沟通、恰当的领导。打造高效团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打造高效团队,有利于创建适合本校的团队文化
创建适合本校的团队文化即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其要点是把不同文化的个体凝聚成一个整体,从而形成团队型管理风格、塑造团队型员工。团队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团队精神。优秀的团队文化应该是积极的、开放的、明朗的组织文化;应该得到管理者和员工的认同并得到积极回馈;能够给成员提供新的机会。
团队文化是团队的灵魂。在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建设一定占有重要的位置,并最终融入到团队的思想和行为中。如我校的校风、校训等等这些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文化的象征,对其团队建设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
职教人要打造高效团队,必须正确导入功利观与价值观。成员通过团队的利益来实现自身价值;要兼顾工作效率与成员的关系;兼顾效率与公平;兼顾个人与团体;既创新又稳定;协调团队内部、外部制度和关系。比如工作中必须将自己视为群体的一部分,以学校的利益为最高利益,与团队成员彼此鼓励、支持、学习、合作以及批评和建议。微笑面对每一天。相互鼓励乐观向上;平常心,以较好的情绪和工作态度对待工作、生活、学习中碰到的悲欢喜怒,是非常重要的;自信心,好的自信心会以一种强势的力量鼓励自己向上、奋进;爱心,对学生的爱学校的爱;恒心,学习与提高,不断总结,不找借口,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学校及个人形象,挑战自己,良好的悟性,服从于改良,创新思维等等。
(二)、打造高效团队,有利于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的团队机制
团队的要件--5p即目标、定位、职权、计划和人员。高效团队要求:能够在共同的工作中,敢于承担风险;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对组织和工作要有强烈的责任感;成员之间专业知识、决策能力、人际关系形成互补。在团队建设中,企业的激励机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团队成员的离开,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内部激励机制存在问题。俗话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了保证团队的完整性,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体制尤为重要。企业需要先肯定员工对于企业的贡献,适当地用薪资福利激励员工;然后设法帮其突破个人发展瓶颈,促使其起早日成为团队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三、如何塑造高绩效团队
如何塑造高绩效团队呢?
(一)认识常见的团队陷阱。团队领导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力;团队计划不连贯;团队领导的政治自杀;团队成员的傲慢情绪;团队分工不清责任不明;追求短期目标;团队中有经常制造混乱的成员;成员之间缺少协同工作的习惯;团队缺少关键技能和知识及解决方法。
(二)加强团队沟通。努力成为一位好听众;聆听别人的闹骚、不平、抱怨;不说不听别人坏话;不传播谣言;注意避免伤到别人的自尊;聆听别人的劝告;谦虚地接受别人的好意;不得意忘形;不说谎言。建立良好的团队沟通氛围;建立开放式的团队沟通方式。
(三)打造团队精神。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但是每个人在工作时,都需要有同样的特质---团队精神,以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考虑问题。韩国人讲究家庭伦理,日本人讲究纪律,美国人讲究规章制度,德国人讲究社会秩序,这也是他们的企业能够成功的部分原因。打造团队精神,必须在工作中养成团队精神,每个人都是公司的主人公,将公司的文化、精神传达到每一位员工的身心里,必须避免员工习惯推诿责任、扯后腿、倡导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资金和隐藏对公司有帮助的信息。
(四)高效团队必须做到团队制胜。需要不同能力的成员。需要有具体的目标。需要相互信任。需要多元化。正确认识团队中的冲突现象。要让员工具有"共同目标",也要具有"共同危机感",而且只有让员工产生危机感,才能督促他们更努力地工作。比尔・盖茨永远把企业的倒闭定在18个月后,因此微软的员工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有了这个共识,他们就会奋不顾身地为企业打拼。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小组合作;教学模式
目前,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经常性地被应用到课堂中来,但是课堂讨论乱哄哄,没有很好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是不少老师头疼的问题。在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时,要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对症下药。
一、教师方面
思想政治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最直接的参与者,在决定小组合作学习能否高效实施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高效性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的理解不深入
目前很多教师虽然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还停留在浅层次上。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高效的特征、高效的检验标准”等问题认识模糊,从而导致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合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现无效学习。
2.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把握不恰当
合作时间的多少对小组合作学习是否高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时,有的思想政治教师安排的时间太短,学生通常还没有完全投入状态就结束了。有的思想政治教师安排学生合作时间太长,学生说说笑笑,浪费时间,这些都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性产生了影响。
3.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把握不适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学习,是学生的合作学习伙伴。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参与会对合作的成效产生很大的影响。思想政治教师要深入小组,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不是下达完任务就完成任务了。由于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够,教师还要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同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教师无疑会推动小组合作学习的高
效进行。
二、学生方面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都应该围绕学生开
展。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也会产生重大
影响。
1.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受遗传基因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之间存在不同的个性特征,从而影响着小组合作学习的高效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会使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各个环节中,要考虑到学生的这一差异,在组内进行统筹安排,尽量避免个体差异带来的效能低下。
2.学生合作意识淡薄
合作意识是学生产生合作行为的重要前提。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要交流、沟通、合作,小组成员间要相互信任,建立积极互赖的关系。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不愿或不会与人合作。在一个5人学习小组中,如果有两个人缺少合作意识将使学习效率大大下降。所以,思想政治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才能、参与意识,让学生体验到与同伴合作的重要意义,促使成员间发展成为依赖关系。
3.学生合作技能与技巧的欠缺
学生具有一定的合作技能与技巧,是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高效开展必不可少的部分。如果缺乏合作的技能与技巧,高效学习是谈不上的。这些技能、技巧包括: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善于倾听同伴的观点,及时发现和提出问题,吸收和保留同伴的意见。除此之外,学生还需要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技能。
三、小组方面
小组是合作学习的载体,教学设计的完成,教学目的的实现,都需要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完成。小组的因素也是学习高效性成败的又一重要因素。
1.小组的规模、数量与结构不当
在当前的中学课堂中,由于班级人数过多,导致普遍出现小组规模过大,数量过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小组规模过大,不利于学生之间进行充分交流,也不利于教师对小组活动的指导;小组数量过多,教师对小组的调控能力也会减弱;小组结构不合理也会影响合作学习效果。使组内成员不能在能力、性格、学习成绩方面实现很好的互补,进而影响高效合作学习的开展。
2.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氛围不浓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现需要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如果班级氛围较好,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同学之间就会互相帮助,学习气氛浓厚,那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就会比较容易
开展。因此,良好的班风、学风就需要在平时注重积极培养。
3.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不全面
评价是合作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无评价标准、标准是否全面等,都会影响最终的合作学习效果。如果在合作学习中没有评价标准,教师则无法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作出调整;若没有全面的评价标准和实际的可操作性就不能激发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成员的合作意识和学习积极性。所以,为了确保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制订好全面的评价标准。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要改变原来的单一传授的教学方式,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尽管小组合作学习还不是主流的学习方式,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尊重、学会沟通,从而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体验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廖伟章.课堂教学结构优化的几种类型[M].北京教育,2000(11).
[2]李信.新课堂新模式:构建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4:20.
[3]刘儒德.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J].教育研究,2002(02).
[4]陆建中.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策略[M].科学出版社,2003-07.
关键词: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规划;团队建设
1.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
1.1项目管理的定义
所谓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
1.2项目人力资源管理的目的
通过确保项目组织获取具有相应技能和良好极力的员工。从而形成项目团队,通过管理项目团队来实现项目目标并培养项目核心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
1.3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
项目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组织规划、人员招聘和团队建设三大部分。项目在的组织规划和人员配置方面,项目的组织规划就是对整个工程人力资源的计划和安排、按照工程目标的要求,通过分析和预测,给出组织结构的设计、岗位分析、和设计、人员配备等。
2.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
2.1组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在组织规划中,项目经理的问题是主要问题。项目经理在项目管理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项目经理在工作职能中出现的问题有,项目经理在被任命为项目经理之前通常只是一个技术或业务方面的专家或任务执行者,而现在的项目往往需要的是一个通才的项目经理,而不是单一的专家。其次,项目经理具有人的弱点,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是所有的项目经理都能够保持积极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当项目经理对自己的项目不感兴趣没有热情的时候,他是无法做好项目经理的工作的。除次之外,项目经理的能力不足也是造成项目无顺利完成的一个因素之一,现在的项目经理往往管理能力不够,无法很好的发挥项目经理在项目中的作用
2.2团队成员沟通与激励存在的问题
项目团队之间的沟通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无法畅通的沟,会增加团队冲突。在项目管理中70%的错误是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引起的。首先,是与高层管理人员沟通存在的问题,项目经理不能把自己项目的情况向高层管理人员反映,高层管理者就不能了解该项目的情况,无法得到必要的资源,导致项目的进度不能保证。其次,是与客户的人际沟通的问题。由于项目本身所具有的一次性、复杂性、专业性等特点,团队与客户之间存在的冲突是难以避免的。客户对项目实施过程不满意,造成项目实施组织信誉的下降,从而影响组织的长远目标。最后,项目团队内部的协调沟通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项目经理和成员是项目团队的主体部分。团队之间不能良好的沟通,不能有效的鼓励团队建设和组织合作,更加不能建立自愿、相互依赖的项目团队。
在项目团队中,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激励机制的不健全,导致项目成员对项目的忠诚度下降、积极参与热情下降、创新能力下降、团队协作力下降等等。
2.3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项目管理活动大都把重点放在技术问题上,而忽略了人的因素,无论什么类型的项目,人的因素发挥不好,项目过程就不能顺利。怎样发挥好人的因素,培养企业的团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没有稳定而具体的团队目标,全体团队成员没有行动指南,无法激励和促进团队成员按期完成任务。
绩效管理是项目团队的一套反馈机制,没有良好的绩效管理机制,项目主管与员工之间不能建立绩效伙伴关系,员工绩效意见不能改善,符合战略要求的核心专长和技能不能得到开发和加强。这样的绩效管理不仅不能促进企业的绩效,也大大降低了团队协同作用,对高效协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3.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组织规划中问题的对策
现在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的技术技能强调是的通才,而不是单一学科的专家。项目经理的主要工作职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很可能花费90%甚至更多的个人时间用语组织或个人的沟通。按照传统方式选拔的项目经理必须竟快完成其工作职能的转变。在项目经理的个性因素问题方面,应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态度使项目经理的工作热诚感染其他员工,激发对项目成功的信心,有利于项目经理发挥其影响力,影响整个项目的执行。项目经理必须具备领导能力,领导只能是项目经理的首要只能。任何项目的完成都需要有效的领导。担任项目经理的人,技术职能弱化,领导能力和管理只能必须强化,否则无法真正实现项目管理。
3.2团队成员沟通与激励存在的问题
对于项目来说,要科学地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实施过程,就必须进行有效的人际沟通管理。能够有效地减少项目冲突。如果领导者经常参与项目中,给希望表现的项目参加成员机会,有助于提高团队活力。对于团队内部的沟通协调问题,建立良好的团队内部的协调沟通,鼓励团队项目成员公开表明自己的看法,了解彼此看问题的角度和价值观、参与决策以及结果评估。
激励机制中的问题的对策。现代项目管理方式的实施提高了对项目的控制水平,项目经理和项目成员感觉到参与项目工作比其他职责更能带来声望,因为,项目管理体现了专业化的科学管理方式。项目实施过程中员工激励的主要目的是保持项目成员对项目的忠诚度、积极参与热情、激发其创新能力、增强团队协作力。
3.3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一是教师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的学业水平。首先教师必须有正确的学科知识(本体性知识)。如果一个老师连基本的学科知识都存在错误,传授给学生的绝对就是错误的知识,使学生形成错误的概念。这样的课堂不仅达不到有效,甚至是负效,何谈高效?其次教师必须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条件性知识)。在教学中,教师使用教育学和心理学规律来思考学科知识、解决学科存在的具体问题。所以教师必须懂得教育规律,能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学法等理论来武装自己,教师只有按照科学育人的规律办事,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有效构建高效课堂,避免盲目性。再次教师必须有实用的教学实践知识(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通过教育实践总结出来的,它是教师个人品质与教育认知、经验、教育情感、态度和教育行动相互融合产生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构建高效课堂中举足轻重,是形成高效课堂模式和教师教学风格的关键性知识,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设性工具。最后教师必须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这些知识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教师的文化知识不仅要渊博,而且要饱学有识,将其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从而成为具有高尚精神境界和健康人格。
二是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近几年由于突出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突出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技巧,无意间忽略了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养成与提高。构建高效课堂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功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朗诵、演讲等)、板书版画的水平(三笔字和普通话)、实验演示能力、运用计算机等教学辅助手段的能力(计算机操作、多媒体或电子白板操作、课件制作、资源获取等)、才艺能力(琴棋书画等)。教学基本功对教师而言不是小事,它是教师综合素质和精神风貌的组成部分,也是链接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一颗颗铆钉。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基本功决非仅仅是手段,它的展现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示范,一种教育。优良的教学基本功,不仅能编织出一幅幅供学生欣赏的靓丽风景,更重要的是会引起学生的争相模仿和效法。
三是教师要有娴熟的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教学技能是教师构建高效课堂必备的教学技巧,它对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师生对话技能(语言沟通技能)、媒体运用技能、课堂观察技能、资源生成技能、课堂调控技能、结课技能、板书技能。其次教师必须具备教学常规技能:包括备课技能、作业布置及批阅技能、教学辅导技能、命题技能、评卷及分析试卷的技能、课外活动指导技能、教学研究技能。再次教师必须具备研究型教师技能:说课技能、反思技能、教学评价技能、听评课技能、信息检索技能、教育写作技能。
四是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艺术。教师只有努力提高教学技艺,才能够自如的驾驭课堂,形成独特的课堂教学风格并有效地构建高效课堂。首先来自于教材挖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老师善于采用了两种方法,一是从广度上开拓,扩大知识覆盖面;二是从深度上探讨,加强学生的理解力。其次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这些方法各有千秋,共同形成课堂教学特色。再次课堂教学的节奏鲜明。课上得呆板,从头到尾一个模式,那就令人昏昏欲睡,如果上得有起有伏,有鲜明的节奏,就能引人入胜,产生好的教学效果。还有课堂教学的感染力。优秀教师孜孜不倦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辐射力,让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流淌到学生的心中。最后还有教学语言的表现力。教师运用经过锤炼的语言,提高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是教师要有敏锐的教学机智。首先是处理教学疑难的机智。处理这类事件时教师能够表现出的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最恰当的方式,把学生的思路引向疑难问题的“结局”,同时,又保护好了学生的好奇心的机智。其次是处理偶发事件的机智。在处理偶发事件时,教师能够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偶发事件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和最短时间内,并充分认识和挖掘偶发事件中包含的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机智。再次处理自身失误的机智。尽管教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估计,有时免不了会出现一些诸如口误、笔误、内容遗漏、讲课卡壳等自身方面的失误。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巧妙处理,把失误变成督促学生学习和教育学生、提高学生认识动力的机智。还有教学结构的布局机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评估,并能有效地进行调控和选择,对症下药,因势应变,找到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活动适当的结合点。
六是教师要逐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养是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特质。一般来讲,教师专业素养包括道德素养、能力素养、人文素养、历史素养、科学素养、心理素养、学习素养、信息素养、科技素养、艺术素养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有效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职 信息化 班级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C-0110-02
一、信息化与高职班级文化建设
(一)信息化与高职班级文化的含义
信息化是以现代通信、网络、数据库技术为基础,对所研究对象各要素汇总至数据库,供特定人群生活、工作、学习、辅助决策等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相结合的一种技术,使用该技术后,可以极大地提高各种行为的效率,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提供极大的技术支持。
文化是指能够被传承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意识形态的总称。高职班级文化是高职院校班级学生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引领下,在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是对班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模式起约束、导向和激励作用的文化综合体。
高职班级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是指外在的形象和状态,如班级教室的布置,班标、口号等;制度文化是精神层面的外化体现,在制度建设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柔性的约束力,隐形调控着班级成员的关系;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是班级成员在共同的生活学习中构筑的群体意识、价值评价、行为导向、思想观念。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班级是高职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平台,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组织。在信息技术快速更新背景下,探索高职班级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基于信息化的高职班级文化建设能够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方式的优化。其次,基于信息化的高职班级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信息化背景下高职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职学生在精神面貌与心态,自我教育、约束与监督,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极大地影响了班级文化建设,在信息化背景下进行高职班级文化建设面临较大的困难。
(一)高职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与开放的心态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生活的空间空前扩大,学生面临的是崭新的平台和诸多的挑战。可是,高职学生中有相当部分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有相当部分学生由于来自城镇和农村,视野相对较为狭窄,接触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有限,加之学习成绩不理想,缺乏自信,因此,面对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和变化,许多高职学生缺乏创新的精神,缺乏开放接纳的自信心态。
(二)高职学生缺乏自我教育、约束与监督的能力
信息化的快速l展,是一把“双刃剑”。当前的高职学生,多数是“90后”年轻人,他们主要是应届的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他们身体已经发育成熟,可是思维的能力受阅历和经验影响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情感日渐丰富和深刻,可是情绪受外界的影响波动还比较大;他们迫切地向往自由,向往融入现代社会,可是缺乏团队意识、集体精神,自我的约束能力较差。在网络上,他们表现出缺乏大局观念,遇事言语偏激,容易冲动发生冲突。还有部分高职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远离现实生活和班级各项活动。
(三)高职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专业学习、技能训练、考证通过率等方面成效不明显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要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加强技能训练,实施“双证书”制度。然而,高职学生大部分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认真,畏难情绪大,在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专业学习、技能训练、考证通过率等方面成效不明显。
三、信息化背景下加强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一)利用信息化平台,加强思想文化建设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追求时尚的年轻大学生带来了便利。随着信息网络传播主体、内容、观念的变化,大学生的观念也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如易班、班级网页、班级QQ等,建设优良的学生管理工作阵地,营造学生学习工作生活的良好氛围,将富有时代精神的、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纳入学生思想文化建设中。
具体来说,班级团支部可以借助班级QQ等网络信息平台,组织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念‘12.9运动’”、“宪法”等主题团日活动,组织参加业余党校培训班。班委以召开主题班会的形式,结合网络上的新近发生的重大事件,组织“两会聚焦”“大国工匠”等专题的观摩、学习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形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紧张的大学生活中。
(二)优化信息沟通渠道,实现班级管理高效化
沟通是现代社会的基本要素。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优化信息的沟通,实现管理的高效化,是管理追求的目标。高效的管理,40%取决于人才、资源、制度等,60%取决于沟通。高职班级文化建设中可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优化信息沟通渠道,实现班级管理高效化。
高职班级文化建设中,既要加强班级内部沟通,又要加强家校沟通。首先,要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优化班级内部沟通渠道。例如,可借助班级网页、微信、微博、QQ等信息平台,建立相应的班级群、班级论坛,供全班同学和老师进行学习沟通、班级任务布置等。其次,家校合作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分,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能够密切家长与子女的交流,提升家长培育子女的技能,改善学校的教育氛围,帮助教师更好地推进教书育人工作。在信息化背景下,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家校合作方式,加强家校文化建设。例如,教师可以利用QQ、微信、飞信等方式,定期不定期与家长联系,向家长说明学校的收费、放假,学生在校表现等情况,同时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
(三)重视职业文化建设,提高考证通过率
高职班级文化的建设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职业文化的建设。高职院校今天培养的人才,很可能是明天企业的骨干员工。因此,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职业资格证书是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的保证,高职院校大力倡导并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在获得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获得与专业相关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此,可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提高学生考证通过率。如利用班级网络信息平台开展主题班会、期末评语、家校合作等活动,营造班级重视专业技能训练、重视考取职业资格证的氛围。建立专业技能训练支持小组和考证支持小组,在支持小组核心成员带领下,利用班级QQ群、QQ讨论组、学习园地等,收集共享文献、视听模拟练习资料,进行学习交流反馈,相互支持鼓励,提高专业技能训练效果,保证职业资格考证通过率达到80%以上。
(四)提倡宽容互助精神,营造和谐多元的寝室文化
寝室文化是班级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寝室成员长期的共同生活影响着每个成员的生活方式、学习态度、行为规范、价值理念和理想信念,并由此形成独特的寝室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中,可以寝室文化建设为重要抓手,提倡真诚待人、宽容处世,营造和谐多元的寝室文化。可考虑采用“班主任―班长―副班长―值周班干―舍L―宿舍成员”的组织管理体系和“班主任―团支书―副团支书―社工委员―舍长―宿舍成员”氛围营造体系,坚持“管理”“氛围”两手抓。一方面加强对宿舍的管理,突出班委会对建设宿舍文化的协助与监管。另一方面,发挥团支部在宿舍文化建设上的倡导和指引作用,鼓励寝室长带动宿舍的学生营造属于自己宿舍的文化氛围。利用班级信息化平台,搭建寝室学习、活动的平台,增强成员的寝室荣誉感,促进寝室成员和睦相处,最终实现班级的和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广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包筱玲.现代管理视野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
[3]路明远.CIS文化管理功能在高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4]李小龙.大学生主题班会的思考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4)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互联网+’校园环境下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创新研究”;2017年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
团队成员要一起设计和建造世界上最令人兴奋和最具创意的过山车,这是一个极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团队项目,此项目能否成功取决于团队共享信息、知识、设备和资源的努力,训练收益在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学习建立高效能团队,领会领导力与执行力,把握时间管理技能。
(1)项目设计
由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及项目资源的稀缺性,该课程只要求学生做出最高不能高于160cm,最低不能低于40cm的“简易过山车(篮球能从该过山车顺利通过则可)”,过山车只能依靠自身驱动,不得借助人力,只能用官方指定材料,“过山车”必须从起点开始,按设计要求前进并抵达终点才算完成,每小组获得启动资金500万元,以及相同数量的基础资源,稀缺资源(钳子、锯弓、接头)可向供应商租用、购买,价格确定,并根据小组实际情况在租用时间内向其他小组出租、出售,价格自行商定。资金不足时,可向银行贷款,利息:10%/笔,也可向其他小组私募,利息自行商定。项目完成时间3小时。每组启动资金500万元,管材6根,接头10个,新购管材200万元/根,接头300万元/个,钳子租金150万元/20分钟,锯弓租金250万元/20分钟。每组角色分配:项目经理1名,负责沟通和监督项目进度;营销经理1名,负责市场需求的调研和产品概念;生产经理1名,将审查最佳做法和过程的改进;财务经理1名,负责费用控制及项目预算;采购经理1名,负责原材料价格谈判及采购。整个项目完成采用商业互动的模式,将5~6人组成一个小型设计团队,且每组确定一个负责人,便于联系和管理。教师负责项目任务的安排与设计要求的讲解,监督项目的实施并分类指导。学生要认真倾听老师关于项目制作的要求,包括原材料要求、资金要求和时间要求等,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方法完成项目,同时还要考虑与其他小组的合作。
(2)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老师讲述项目制作要求后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分工协作,按项目要求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有效控制时间,勾勒完成项目的初步设想并付诸实施。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悉心指导,重点提示、难点引导、困惑解答,必要时总体协调,且自始至终扮演观察员及材料与稀缺资源供应商角色。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项目教学法具体的执行过程,是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学习能力、观察能力、管理能力、分析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的过程,同样也是项目教学成败的重要阶段。在“疯狂过山车”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每小组要有关于完成项目的初步设想及任务分工,按照设计科学合理—用料精准—加工考究—高效节能—领导有力的工作要求协作实施完成项目,教师主要针对一些技术难题给学生总体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快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项目完成验收后,老师和学生要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评价团队协作能力与员工工作愿望与管理效能等。
(3)总结与评价
“在疯狂过山车”项目完成后并不意味着该堂课的终结,教师和学生都要认真总结评价,根据该课程性质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两部分,结果评价比较简单,虽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诸多小问题,如稀缺资源管理不科学导致项目完成代价大、缺乏有效沟通导致工程完成质量不高等,但是经过全体同学的共同努力,最终成功完成此项目,即篮球顺利从起点回到终点。过程评价略显复杂,需要逐一分析。简易“疯狂过山车”项目的成功完成关键在于团队与团队的协作与沟通,沟通协作良好,则时间资源与稀缺资源耗用少。该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团队协作与沟通方面比较欠缺,最终导致资源未有效利用,虽然结果是基本成功的,但是付出的经济代价和时间代价比较大。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团队与团队之间有分歧,成员与领导之间有分歧,成员与成员之间有分歧,但是遇到分歧时没有一个有力的领导去引导大家,即全体成员领导力与执行力不突出。部分同学时间管理技能薄弱,在资源利用方面,未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时间价值。但是也有少数同学相当聪明,时间管理技能超强,高效意识突出。在资源利用方面,同学普遍存在资源看管不力、浪费资源的问题。总之,项目基本成功完成,课后针对学生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调查,95%的学生认为课堂组织形式较好,对此项目非常感兴趣,对学习效果非常满意,通过该项目的完成,最大的收获是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领悟了团队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理解了在管理中领导力与执行力的内涵,熟知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2对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一些思考项目
教学法有许多传统式教学法无法比拟的优点,但是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成功实施也要有诸多条件作保障。
(1)项目来源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需要有诸多与专业相关的项目作为支撑教材供师生共同使用,但是相关的资料相当匮乏,导致实践教学缺乏良好的项目支撑。笔者认为项目教学法亟待有相关支撑教材出版供教学使用,教材是实践教学的基础,有了教材实践教学的计划性、实操性就更强,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就越有益。
(2)师资培训
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多数实训基地的建设都是围绕着职业能力设立的,未能真正从管理的角度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管理技能,有关教师管理技能方面的培训更是捉襟见肘,导致教师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总是力不从心。所以建议在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能够让专业教师参加系统化培训,拓展教师视野,这样才能保证教师给学生输送新鲜血液。
(3)实施环境
“环境”(Context)在语言学中称为语境,这里的环境不是地理意义上的环境,而是指学习的环境(LearningContext),是关于理解并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一整套文化环境。由于项目教学法强调职业实践性,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环境应包括学生的经验基础、促进学习的因素和学以致用的方向。因此,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需要合理的空间选择,所选区域尽量安静少受外界干扰,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项目的制作与完成上。其次,所选场地空间要宽敞,使小组之间在项目完成上既不受影响又能及时协调沟通,即空间大小的选择要恰到好处。
(4)教学评价
【关键词】高效团队;有效性;问题;策略
1.团队、高效团队的概念
团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是由具有相互补充的技能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团队中的成员彼此承诺为他们共同负有责任的绩效目标努力。
团队在当代如此盛行,原因何在呢?事实证明,如果完成某种工作任务时,需要多种经验、判断和技能,那么往往由团队来做效果更好。组织为了更有效的完成工作而进行结构重组,他们转向了团队方式,因为这种做法既可以使组织更好的利用员工的才干,还能够增强组织中的民主气氛,提高员工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
高效团队都有一些共同特点:他们有充分的资源、有效的领导、信任的氛围、反映团队贡献的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团队成员需要具备三类技能:技术技能、问题解决技能和决策技能以及人际技能。高效团队一般来说较小,不超过10人,且由不同背景的人组成更合适。在这样的团队中,成员可以完成角色要求,同时又具有灵活性。在高效团队中,队员们为了共同的目的和具体的团队目标做出承诺,队员信任团队的能力,冲突处在一个可以管理的水平上,而且社会惰化现象降到最低程度。
2.影响团队有效性因素
根据团队有效性模型,团队的效果通常指三个方面:即团队生产效率的客观指标、管理者对团队绩效的评估、成员满意度的累计结果。有效团队的关键成分包括以下四大类:
2.1工作设计
一个高效团队起始于创建之初的工作设计,而一个有效的工作设计需要考虑一些变量,比如自和自由度、使用不同技能和才干的机会、完成整体任务或产品的能力,以及完成对他人具有重要影响的任务或项目的能力。这些工作设计的特点具有激励作用的原因在于它们增加了成员的责任感和对工作的拥有权,并使得工作的完成过程更为有趣。
2.2团队构成
一般而言,团队有效运作需要有三种不同类型技能的成员。首先是需要拥有一定技术专长的成员。其次需要拥有决策技能的成员,即需要有人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权衡这些建议,然后做出有效选择的能力。最后需要拥有协调能力的成员,因为团队运作需要若干善于聆听、反馈、解决冲突及其他人际关系技能的成员。如果一个团队不具备以上三类成员,就不可能充分发挥其有效潜能。
2.3外界条件
外界条件是指影响团队有效性的全部外界变量。与团队有效性直接相关的主要有资源的充裕性、领导的有效性、绩效评估与奖酬体系的合理性及信任的工作氛围等。
2.4过程变量
与团队有效性相关的最后一类变量是过程变量,它包括队员对一个共同目标的承诺、具体团队目标的建立、团队功效、冲突及社会惰化。
3.高效团队的管理问题及应对策略
3.1团队与质量管理
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始终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如何有效、持续的改进产品和质量也就成为团队关注的焦点问题。而高效团队的建立可以为质量管理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质量管理的核心是改进工作流程,而员工的介入则是改进工作流程的关键。也就是说,质量管理要求管理层鼓励员工共同分享想法和观点,并根据领导者的建议去行动。很明显,高效团队拥有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的领导决策等关键因素,可以成为员工共享观点、实施改进的工具。福特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把团队作为主要的组织机制。福特公司管理者认为,企业太复杂了,如果不采用团队方式就无法对它施加影响。
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问题是贯穿企业始终的问题,作为解决质量问题的依赖手段,建立高效的团队来持续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质量问题是关键所在。
3.2团队多元化问题
管理学家罗宾逊认为管理团队的多元化是一门平衡的技术。事实上,当团队需要解决某一问题或进行某项决策时,多元化的优势相当明显。这是因为异质性团队能够给讨论带来更多观点,从而增加团队找到创造性的或独特的解决办法的可能性。但是,多元化对决策团队的积极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随着团队成员的相互了解程度的加深,团队凝聚力的不断提高,成员的思维和观点趋于一致,多元化的附加值也会越来越不明显。
高效团队常常会面临到多元化问题,而多元化常常会危害团队的凝聚力。所以,如果一个高效团队支持多元化倾向,那么这个团队就能很好的发挥异质性的优势。同时要获得较强的凝聚力,管理者可以带领成员定期进行有关的团队拓展训练。
3.3激活成熟团队
高效的团队可能会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最初的热情很可能会被冷漠所代替。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元化团队能够带来多样性观点的优势也可能消失。成熟团队很容易遭遇到群体思维之害,团队成员开始相信他们能够读懂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因此便假设自己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但结果往往是他们不愿意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也不太可能再进行相互挑战。
成熟团队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他们早期取得的成功往往是由于承担的任务比较简单。但随着简单问题的逐一解决,团队需要面对更困难的问题。而这时的团队一般已经形成了既定的活动模式,成员常常不愿意改变已经建立起来的“完美体制”,由此带来的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团队内部的冲突不断增多,团队的绩效可能一落千丈,并从此进入恶性循环。因此,激活成熟的工作团队就成为高效团队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使一个“过气”的团队重获生机,至少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优秀、高效的团队离不开完善的规章制度。比如某公司“管理手册”的出台,弘扬了公司的好风尚,约束了个别人员,诸如传播负面消息、消极怠工等不自律行为,创造了团队俨然有序的内部氛围。
第二,多样化的考核是高效团队的“驱动力”。此项考核主要是从执行力的打造、绩效管理、量化管理这三方面着手进行。通过考核,团队内部成员能够化压力为动力,能力得到超常发挥,使得公司优势不断增强。
第三,要让团队成员做好应对成熟问题的准备。通过不断的沟通,让团队成员认识到,他们并不独特,在面临突然出现的停滞、冲突或挫折等问题时,不能沮丧或失去信心。
第四,为团队成员提供更新培训。在团队陷入困境时,管理层可以给团队成员提供给一些必要的培训,如沟通、冲突处理技能及团队互动过程。这些培训有助于团队成员重获自信,增强彼此间的信任。
第四,进行必要的高级培训。及时对成熟团队的队员进行高级培训,有助于培养团队成员更高的解决问题和人际交往的能力与技术技能。
第五,鼓励团队把自己的发展视作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团队的学习、提高与完善与企业的质量管理一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团队应该把自己的发展看成不断寻求完善的一部分,积极寻求各种办法来提高自己,并把每一次冲突当作一个学习的机会。 [科]
【参考文献】
[1]朱亚.绩效管理——企业打造高效团队的利刃[J].消费日报,2004(9).
[2]王琼之.群体行为与团队激励[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12).